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城市经济学原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10-17 10:44: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城市经济学原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城市经济学原理

篇1

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重要分支学科,是介于社会经济学科、城市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之间存在与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中观性质、边缘学科性质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为研究对象,包括宏观城市经济学、微观城市经济学和城市经济与社会管理等研究内容。城市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类专业中的核心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其教学对象一般为经济类相关专业本科三年级及以上学生,这些学生虽然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和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但缺少城市实践的社会经验,没有城市发展的概念和有关城市经济的切身体会。在实际教学中,城市经济学应体现其应用性,应面向世界、立足于国内城市发展现实,体现中国城市特色和区域特色,达到结合当前中国或区域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应用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城市经济分析方法来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目的。以此为衡量标准,目前城市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步伐仍跟不上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按照城市经济自身的演变规律、发展趋势和课程特点,深入系统地进行城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

2012年3月,通过对经济学专业民汉三个班级、90份《城市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期待很高,尤其期待对城市经济学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及通过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创新,并以此来提高利用城市经济学原理解决现实经济活动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城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既是完善课程建设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又是适应新时期城市经济学课程发展趋势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三)适应新疆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从城市经济学教学实践看,因民、汉学生在实际接受能力方面存在着差距,同样的教学内容并配合同样的教学方法,民族班学生表现出理论接受比较困难的现象,教师在民、汉班级教学内容设置、授课模式、授课方式方法等方面必须要采取区别对待方式。然而,案例教学对民汉班级学生都很有效果,学生对此模式的兴趣也高,在课堂积极思考、积极讨论,教学效果较为明显。然而,因受多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内容因不同教师的科研背景而有较大的差异,教学案例数量还比较有限,在教学实践方式方法还需进一步探索、改革。

(四)新疆地方经济建设和跨越式发展所需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城市经济学注重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创新、提高,不仅能进一步完善经济类专业课程建设,促进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在教学中把中国和新疆城市化演变、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营与管理等实际内容融入课程,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仅符合新疆高校的办学理念,而且是新疆当前提高办学层次、为新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储备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城市经济学原有课程内容设置和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城市经济学原有课程内容设置和方法应用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现有教材实践性不够。因现有教材偏重于理论研究,理论体系较完整,利用现有理论解决现实经济社会中的问题章节内容安排不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生接受存在困难。二是教学内容存在差距。分别针对民、汉学生差别化教学方式,即在城市经济学课程内容安排上,民族班级授课内容要比汉族班级少,且在授课模式、授课方式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民、汉学生在知识结构、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三是案例内容较少。因受多种条件的限制,案例数量总体上还比较有限,一些教学案例时效性较差,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四是教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新疆财经大学城市经济学科研团队在城市经济学领域虽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受诸多原因限制这些成果未能及时补充到教学中。

(二)课程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案例教学方法应用不均衡。目前,城市经济学教学中仅有少部分章节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大部分章节仍缺乏实践性较强的案例,教学效果有待于提高。二是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够。多媒体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扩大信息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但在实际中,城市经济学多媒体教学还未充分地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课件与教材重复性较大,信息量不足。三是教学方法需要创新。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如鼓励学生以本课程内容为主申报课题,等)、实践教学(如参观,请社会专业人士进课堂等)和实验教学等、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

根据学生反映的实际情况,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在城市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应用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践,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提前预做准备。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7人,在每一章讲述之前由教师提前针对该章节重点和难点问题,结合当前国内外城市经济发展的动态给每组学生布置3~4个讲课主题,要求提前查阅资料、数据,做好讲解准备。二是学生授课过程接受大家提问和监督。学生讲解要求板书讲解要点并维持好课堂秩序,每个学生讲解时间控制在15分钟,讲解中和讲解完后要接受学生提问并进行解答,如当时答不出,可以继续查阅资料进行解答,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解答。教师在整个上课过程中可以观察学生听课状况,及时进行管理。三是教师总结。教师对本章总体内容进行进一步概括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记录每个学生讲解内容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提高的意见和建议。四是作业布置灵活多样。针对教材内容,结合学生查阅和讲解的资料灵活地安排作业,有些章节以小组完成作业为主,有些章节以学生个人完成为主。五是灵活调整考试内容。在所有章节内容讲完后,各小组要针对所讲授重点和难点设置复习题,有些好的复习题被选作考试试题。

四、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一)课堂表现方面

通过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发现绝大多数民汉学生能对老师布置内容进行提前准备,能在课间主动和老师交流。有些学生授课准备相当充分,能全脱稿熟练讲授内容,数据和例子恰当并能较好解释理论,获得其他学生的认可。有些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发散性讲解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富有创新性,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比如,经济学2009-3班留学生案例授课在学生中产生很好的效果,他用计算机将哈萨克斯坦城市化进程画成一张图表,张贴于黑板上给学生讲解,思维清晰,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吸引力,赢得学生的热烈掌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民族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根据其他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课后及时地查阅资料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和汉语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主动解答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民族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很认可,普遍反映“获益匪浅”。从听课来看,绝大多数民汉听课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明显提高,以前经常出现的课堂说话、玩手机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勇于提问、敢于争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术气氛渐浓。

(二)试卷分析方面

通过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城市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和方法应用改革实践,涉及民汉三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均为“优良”。经济学2009~1班和经济学2009~3合班(共71人)平均分为86.93分,及格率为98.59%,90-100分之间人数为41人,所占比重为57.75%,80~89分之间人数为17人,所占比重为23.94%,70-79分之间人数为7人,所占比重为9.86%,60~69分之间人数为5人,所占比重为7.04%,60分以下人数为1人,所占比重为1.41%。此外,经济学2008~2班(共33人)平均分为87.45,及格率为100%,90~100分之间人数为16人,所占比重为48.48%,80~89分之间人数为10人,所占比重为30.30%,70~79分之间人数为7人,所占比重为21.21%。

(三)学生评价方面

在学期临近结束时,经济学2009-1班和2009-3班每小组学生代表总结了城市经济学互动式教学的效果及未来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和建议,学生认为教学方式方法新颖,激发了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继续坚持下去。在经济学院教学思想大讨论会议上,学生代表发言肯定了城市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并认为这种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2

摘要:很快这学期的城市经济学课程就结束了。学了城市经济学感觉学到了很多相关知识,非常有用,使我受益匪浅。

如今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城市化,而发达国家也在将城市的建设进行优化,使城市也更发达更现代化。不管是城市化阶段,还是使城市的更发达的阶段,城市的进一步规划都离不开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将从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城市内部结构、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城市人力资源经济、环境与城市生活质景、城市发展政策等方面通过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预测城市现象与城市问题。从而使我们在规划城市时使我们的建设更合理化,并用最优方法解决与城市或城市经济有关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经济、城市经济学、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城市财政 、城市化 ,城市规划。

半年的城市经济学课程转眼就结束了,在学习这个课程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城市经济学的知识,感觉对我们非常重要。为了详细说明城市经济学,我们可以先了解他的分类。城市经济学学分为理论城市经济学与应用城市经济学。前者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经济活动,了解问题的现象与实质,不涉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政策方面的研究,其

主要内容有:城市化理论,城市发展理论,土地利用及地租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规模等。它有助于了解城市经济现象和问题,是城市规划前必须的基本研究。后者注重研究改善和解决城市问题,增进居民福利的对策及具体办法,研究内容为城市问题与城市发展政策,如住宅拥挤且质量低劣,交通堵塞、失业、种族歧视、贫民窟等。上述两者皆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 而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面,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有:(1)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包括城市产生、城市化、郊区化、都会化、城市发展结构、城市特性、城市规模、、新城建设等;(2)城市内部结构,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3)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包括城市财政、公共服务设施(如水、电,公园等)的供需状况;(4)城市人力资源经济,包括就业、消费、迁移、贫民、人力资源、投资等;(5)环境与城市生活质景,包括公害预防及处理、防范犯罪、旧城改造等;(6)城市发展政策。

城市经济学的包含的内容主要有:1、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2、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3、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4、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5、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上,他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一种经济学。

在我看来,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在于:(1)城市经济学是发展中的经济学。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呼唤着一种全新理论的产生,并以此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指导。一些学者致力于城市综合问题的研究,诸如城市土地利用与价格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运输问题、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规划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求解使城市经济学应运而生。此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点、区域发展的中心,更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也日趋复杂和深化,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成都区域、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课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城市经济学的羽翼不断丰满。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2):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系统,重点是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微观城市经济系统、宏观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管理系统,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一门边界宽广的学科。它是把许多的部门经济学应用到城市经济系统之内,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城市经济学的诞生,给传统的 工业、商业、建筑业、金融业等部门经济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外延,使得对其研究从条条式的局部研究转入在城市这一综合有机整体下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城市经济学将许多部门经济学难以解决的问题纳入其研究的范畴,以探求应对良策。城市经济学又与各部门经济学密切而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门跨学科、跨部门的边缘学科。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3):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产生适时弥补了传统经济学对空间因素的忽视,并关注空间要素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空间范围内对城市进行综合研究,以实现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合理布局,因此,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格外重视对经济要素之间的相邻效益、布局效益、网络效益和城市区域的聚集效益的研究,而这些城市空间结构效益具有比部门经济效益更深远、更广泛的意义,对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经济学在发展一般经济学过程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4):城市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 不仅从企业角度出发,而且,更多的是从城市和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盛壅塑 皇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因此,公共部门的投入产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城市经济学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经济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提出调控的方法和公共经济政策,如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配置公共经济资源,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因此,城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于企业经济学的治市经济学,是市长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5):城市经济学是高级市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变量比市场经济学多得多, 即使是相同的变量,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下也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的动力和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且这种经济效益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而在城市这一经济集合体中,绝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更要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能用货币来衡量的。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站在比微观经济学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市场经济,研究由无数单个经济主体组成的经济系统的运行、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通过这些规律寻求城市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途径,以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城市经济学是比微观经济学更为复杂的高级市场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6):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经济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国民经济管理为内容的宏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将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城市管理是落实国家宏观管理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是保证企业微观管理合理实施和充分有效的重要条件。虽然从总体上说三者都是从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活动,但城市经济管理却有其独到之处,诸如定位城市政府职能、进行城市经济社会综合规划、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完善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机制等。此外,城市经济管理的导引、规范、治理、服务、经营五大职能更是对传统管理职能的创新,城市导引是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行方向性引导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7):城市经济学是先进文化经济学。先进的城市文化将有力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落后的城市文化也会制约、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对城市管理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管理者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文化模式、文化素养等决定其观念、行为,进而影响城市管理水平的方面;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又通过市民的道德规范、文明程度、文化休养、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影响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决定着城市管理措施的实效。将城市文化纳入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不仅又一次丰富了城市经济学,而且也使城市经济学成为先进文化的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的作用和意义(8):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研究城市发展规律,是通过对城市化基本规律的揭示,探寻城市发展的一般条件、动力及过程,这对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结构,是通过对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分析,以期对城市经济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这对于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环境,是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系统的阐述,提高人们对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有意义的。

总体感想:城市经济学覆盖的方面非常多,包括城市、城市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经济空间、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土地经济、环境经济、城市区域经济以及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学具有显著的时代性、一定的研究性和较强的应用性,可作为经济学、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人文地理、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城市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深入研究对象。该学科对促进城市发展,加快城市问题解决等有显著作用,是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的,值得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公民去学习。

在以后的发展中,我相信城市经济学将会受到更多的注重,受到人文科学界科学家青睐,并会迎来更多的爱好者,去继续深入探究城市经济学,并用于城市的打造上,会为我们造更多福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开辟新道路。

参考文献:

[1]:(美)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谢文蕙,邓卫等.《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张郭富.《城市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4]:(英)麦卡恩.《城市与区域经济》.格致出版社,2010

[5]:(日)佐佐木公明,文世一.《城市经济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城市经济论文范文二:青岛市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蔚为大观的大趋势,当前世界工业发达国家都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高级阶段。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第三产业概念以来,第三产业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加大。然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让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之林屹立不倒。

近年来,青岛市紧跟全国发展建设经济的步伐,在优先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第三产业也悄然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青岛市国民经济总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是巨大的。目前,青岛市内四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已经崛起,然而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各区的产业结构的单一、产业间协调性不高和各个市区之间的产业连接不够等问题成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青岛市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应调整和优化市内四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之间的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各个产业的联系与对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第三产业;青岛市内四区;产业发展研究

引言

21世纪,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目前, 美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在全体就业人数中占70% 左右, 西欧、日本、新加坡等国占50% 上下;除阿尔巴尼亚外, 东欧各国占40%以上。然而,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5%左右, 不但比越南、印度低, 而且低于马里、埃塞俄比亚和苏丹等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一些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50%-60%, 而我国只占20%左右。因此,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只有把第三产业全面、迅速地发展起来, 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从总体上活起来,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 同时也会广开就业门路。

青岛作为首先开放的城市,借助良好的国际经济交流形式,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成熟之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初显端倪,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社会生活服务。在过去十一五发展过程中,青岛市在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和李沧区着重发展品牌经济、会展经济、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商贸流通及各种服务业,并成功打造了市南区国际化的经济贸易、四方区和市北区浓厚的文化基地和李沧区繁荣的旅游和工业生产基地等。由上面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青岛产业布局中占有越来越多的空间,在全市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有极大的比重。然而,青岛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加强各区之间产业的联系、如何调整和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成为青岛市在十二五发展中的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同时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青岛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成就

青岛在过去的十一五建设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支持发展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文化、会展、旅游等产业,并将这些产业合理的分配到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和李沧区,第三产业在青岛市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市南区成为青岛政治、文化和贸易的中心,以红瓦绿树、欧陆风情成为著名的海滨游览胜地;市北区发展了成熟的中央商务中心,青岛啤酒街、婚纱摄影街分别被授予中国特色商业街和中国婚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且拥有台东路步行街和中山路步行街两大商业区;四方区将传统的工业区转变成了富有生机和朝气的新城区,重点发展科技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金融保险服务、中介服务、现代物流等五个第三产业门类;李沧区东部发展为青岛的CLD(中央生活区),是2014青岛世园会的主办地,中部商业发达,成为与市南区相媲美的青岛两大购物中心之一,西部工业基础雄厚,集中了青岛市近百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化工、建材、机械、针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为支柱的综合性加工工业体系。

二、各市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成就

1、市南区

市南区自2008年奥运会之后,酒店业、航空运输业、零售业、国际会展、国际旅游业及体育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今年来,市南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繁荣、平安、洁净、温馨、诚信市南的总体目标,迎接挑战,抢抓机遇,科学谋划,依托区位优势,扎实推进,全面发展。市南区如今已经拥有金融服务业、物流业、分销业、社会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房地产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软件信息产业等九大第三产业,占全区经济的绝大部分。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634.21亿元,增长12.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571.16亿元,增长12.2%。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达到90.1%,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

2、市北区

市北区自1946年成立后,针对城区经贸发展特点,制定实施了商贸兴区发展战略,并确定了一园二街二线三区的全区经贸整体发展布局,着重将第三产业放在重点发展产业的地位上。一园即市北区工业园,建成后的市北区工业园将成为市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工业生产区;二街即青岛科技街和青岛地下中心商业街,成为市级科技开发、科技成果交流核心和集商贸、娱乐、饮食服务、交通于一体的大型地下综合服务设施;二线即市北区商贸走廊一线和308国道加工仓储一线,建设成为集购物、饮食服务、旅游娱乐于一体,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繁华商业街和全市重要的物资仓储基地和市北区加工工业基地;三区即辽宁路科技商业区、台东商业中心区和敦化路特色商业区,三区建设成为涵盖商业、文化、餐饮、金融和贸易等设施的综合商业区;青岛文化街和青岛婚纱街等文化产业也在市北区有较好的发展。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280亿元,增长13%。区级财政收入实现16.8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4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亿元,增长25%。实际利用内资34.6亿元,增长18.5%。实际到账外资完成1.3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完成12亿美元,增长30%。

3、四方区

篇3

1《水利工程经济》课程的定位及性质水利工程经济

是水利工程学科体系中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专业必修课,在设计、建设、生产、管理等过程中均涉及经济问题。该课程应用经济学中的经济效果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等方法对工程进行评价、论证,从而确定技术、政策的方向、措施的优劣,以及解决工程建设、生产、管理中的有关经济问题。该课程不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用理论解决水利工程投资决策、生产、管理中的实际经济问题。

2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内容

本课程融合经济的相关知识,许多概念对水工类专业学生较为陌生,且含大量计算,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理论性太强,抽象难懂,实际应用困难,学了不会用,特别是面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时,抽象不出数学模型,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无法判断工程的可行与否,学习兴趣明显下降。

2.2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引入PPT、音视频的多媒体教学,但其模式仍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依然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本课程涉及大量概念、算法,其理论性强且抽象,在学习过程中若不加思考的消极接受,一旦存在不理解的地方,将使学习进程中断。

2.3实践能力

水利专业的学生初次接触经济类相关概念,因此,首先要对概念进行多角度的、与实际相结合的阐述,进一步对资金时间价值等公式进行高强度讲解,并多次以复习、提问、默写等方式重复,而综合应用于工程实例分析时要从思路上引导,最终使学生掌握经济评价方式,但学生最终成绩中综合运用能力考核并不理想。两个班共70人2015年的分项考试成绩,其中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的得分率都在75%以上,表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较为到位,而计算题中,基础计算得分率为74.1%,表明在直接套用、简单运用公式方面学生基本掌握,而综合利用方面,即对一个工程自主选用经济评价方案、以及多方案比较等综合性问题时,学生得分率仅19.4%,综合利用能力较差,多数学生并未真正掌握相关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率将会非常高。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是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听与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学生接受、掌握知识情况并不理想,特别是随着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下降,灌输式教学效果更为堪忧。国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提出,目前发展了多种模式,取得卓越成就[5]。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地接受知识,能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3.1导入阶段

导入阶段以教师为主,教师将介绍本节课的任务、以及知识点的概况。就水利工程经济课程而言,数学的掌握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课程前,让学生复习前导课程:水工建筑物、工程造价等,这对学好这门课起到重要作用。水利工程经济课程学习的主体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国际工程方向)、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工程造价方向)、工程监理等专业的学生,多数学生对经济中诸如影子价格、期指、现值等概念认识不清,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个知识点与具体应用联系起来,促进理解,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主要有几个与实际相关的引例:

1)高职院校中,从农村来的学生占多数,以灌溉用水量与农产品价格的关系为例引入经济的基本概念;

2)以三峡工程穿插南水北调工程阐述各类工程效益的概念;

3)以银行存款利息的计算、购房还贷等阐述资金时间价值的相关概念;

4)以节水灌溉为核心,阐述工程经济中方案比选的基本概念及评价指标的含义等。这些实例与学生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3.2实践阶段

实践阶段是最重要的环节,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而有序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的项目化学习是实践阶段的一个代表方法,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并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项目的成功制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会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水利工程经济学习中,设计教学模式如下:

1)以5-6人为一组,1人领队并组织汇报,1负责材料总结,3-4人负责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的制作是教学模式的核心;

2)通过导入阶段的讲解,引出项目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3)对各小组设立与导入阶段相类似的项目,分组讨论,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出各自方案,自行分析,最终解决问题;

4)各小组领队汇报,其余小组进行评价,从而形成竞争机制。实践阶段中,项目的设定,即教学模式内容的设定,需要教师掌握更为全面的知识,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3.3总结阶段

最后阶段可以教师为主也可以学生为主,主要是总结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加深学生对重点的。在项目总结时,各小组以ppt演讲进行汇报,其余小组进行评分,教师做最终陈述,并指出主要问题,评分最终计入考试成绩,以此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动力的手段。

3.4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大量教育资源的引入,学生学习渠道的日渐丰富,随着网络资源质量的提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其角色定位发生深刻变化。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多节甚至在同一节课上充当不同的角色,以保证课堂能够活跃有序进行,在新的模式中,教师既要担任导入阶段的组织者、传授者,也要担任实践阶段的纪律维护者,以及最后阶段的评委等角色。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化为方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引导,教师的工作除了进行正常的教学、引导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大量辅导,这种教学模式给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

篇4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显著扩张,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化过程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如城市自然景观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自然的生态过程受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在消失、环境污染问题愈加突出等。这些不仅影响到城市的社会形象和区域生态质量,还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与建设中不得不更加重视景观生态的规划问题。现今,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重要社会研究课题,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可以减轻城市化造成的负面影响,改善城市生态,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思路。

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原理

1.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一词首次由1937年德国地理学卡尔特罗提出,是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变化的一门科学。我国部分研究者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以及动态变化的生态学新分支。并认为只有将地理景观学和生态景观学两者结合起来综合研究考虑,才能解决大尺度地理区域中生物群落之间、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问题。

1.2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在于重视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它的提出与运用,使得维护生态环境与经济或资源的合理开发不再相违背。从区域范围角度看, 城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从较小尺度上,城市作为一个景观单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等为主的三要素构成。其中各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生态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刘茂松、张明娟认为: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原理、生态流聚集与扩散原理、尺度效应与等级结构理论、空间异质性与景观过程原理、景观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景观变化与稳定性原理等7条基本原理贯穿于景观生态学的各个发展方向。

2景观生态学对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有借鉴作用的主要原理

2.1 自然优先原理

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同时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生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动性使其维持自我更新,减少人类对自然影响的同时,带来极大的生态效益。因此,一切园林规划与设计都应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为利用和改造自然先决条件。

2.2 整体优化原理

景观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应从整体的高度上把景观作为一个系统来思考和管理,对组成景观的各要素的构成、数量、分布等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

2.3 多样性原理

景观生态学中景观异质性原理决定了景观的多样性的存在,而多样性的存在对确保景观的稳定,缓冲生态旅游活动即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提高观赏性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园林的规划设计应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间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2.4景观个性原理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是地域分配客观规律的要求。每个景观作为一个单独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高度重视景观的个性。

2.5 生态关系协调性原理

生态关系协调,是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与自然及生态与生态间的协调。

2.6 景观异质性原理

景观异质性越大,景观类型也越多,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就越强,生态系统因而就更加稳定。故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城市园林绿地中,利用立地条件即环境资源景观要素空间异质性,可创造城市园林中异质而多样的景观。

3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3.1树立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

城市景观的规划是合理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过程,是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的规划设计形式,这意味着在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尊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城市景观的平衡。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利用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合理的规划城市景观空间结构,实现自然与文化、规划环境与生命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融合,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超越现有的景观设计。首先,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应能与自然和谐共存,并维护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而不是以破坏自然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其次,应能协调当前与未来世展要求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设计规划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第三,要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使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特性及其内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优化利用。

3.2 重视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的应用

该模式是描述城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在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应按照“环、楔、廊、园”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布置,保证绿地景观的完整性。可以利用生态廊道将绿地斑块有机地联结起来,通过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将城市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有机结合等方式构成一个绿地生态网络,真正融入城市内部,充分发挥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

3.3注重自然性、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

篇5

一、引言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十三五”规划的要求下,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是必由之路。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相关的经济学原理进行阐述和分析,发现其与城市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绵阳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出建议。

二、城市经济学理论与产业结构

(一)经济基础模型

经济基础模型是属于需求导向模型,是研究来自城市域外的市场需求为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模型。在城市经济学中,城市经济划分为两大部门:基础经济部门和非基础部门。基础经济部门是为城市外的消费者提品,而非基础部门是为本市内的消费者提品。城市外的消费者对基础部门提出需求,基础部门对非基础部门提出需求,两大部门之间的就业比例决定城市经济的增长率。基础部门越发达,城市经济就越发达。所以基础部门中的产业往往是一个城市的主导产业,会决定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因此,一个城市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基础产业的发展。

(二)供给指向理论

城市增长理论中的供给指向理论认为,城市内部的供给情况决定城市经济增长。当城市依托于某一优势资源形成良好的供给状况时,会对周边城市的资金流、技术流、人力资源等产生吸引力,形成规模集聚效益。从而带动城市乃至周边城市的经济增长。但是形成优势供给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那就是城市的非基础产业、城市基建、城市管理机制等能够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所以非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竞租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土地经济学家阿朗索提出竞租理论,并做出了城市租金梯度曲线和同心圆土地竞租。阿朗索认为,市民们所能支付地租的能力决定其在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的区位。他认为与区位关系紧密,支付能力较强的竞争者(如服务业)将在市中心区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其他经济活动的用地区位依据竞争力依次向外推。城市用地由中心区到郊区的用地结构依次为商业、工业区、住宅区、城市边缘和农业区,这与城市中心区至郊区不同地段的地租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是形成如今城市用地布局、产业结构的重要原因。

(四)经济发展阶段

根据GNP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将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即:农业化社会阶段、工业化社会阶段、后工业化社会阶段。根据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将工业化社会分为三个阶段,即: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发展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

农业化社会阶段的表现是:一产比重比第二、三产业高;城市工业化初级阶段的表现是:

第一产比重高于10%;城市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的表现是: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且第一产业比重低于10%;城市工业化的成熟阶段的表现是:第二产比重与第三产比重相差不大,且第一产比重低于5%;城市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表现是: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基于以上标准,作为判断城市发展阶段的标准,为今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

三、绵阳市产业结构现状

绵阳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成渝绵经济圈中心城市。绵阳市的产业结构现状如下:

(一)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

2015年绵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033亿元,比上年增长86%,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8位,相比去年上升1位。从三次产业产值分析:第三产业增加产值58135亿元,增长了94%,增长最快;第一产业增加值26005亿元,增长了38%,增速最慢;第二产业增加值85893亿元,增长了93%,表现出二产>三产>一产的产业构成,这表明绵阳市已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但是通过比较三次产业的比重发现,一产比重下降到153%,但任大于10%,二产的比重为505%,三产的比重为342%,这表明现在绵阳市产业结构不合理,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二)基础产业发展不平衡,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竞争力较低

绵阳市把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将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生物、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八个产业作为工业发展重点产业,集中要素保障,优先加快发展重点产业。食品、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快速发展,累计工业产值达到19062亿元,占全市成规模发展工业的比重增加到745%,增长了114%。但是作为基础产业部门,这些产业的发展不是很平衡,企业新增加的不多,而中小企业缺乏支持,发展较为缓慢,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比例占的很小。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打开国际市场过程中困难重重。如长虹集团在四川竞争力还行,但在全国甚至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非基础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非基础产业一方面可以为基础产业部门提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当地市民的生活需要,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后勤保障。例如城市水电气、电力电信、交通等供应设施的良好发展,可以为基础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成为企业投资的重要吸引力。但绵阳在基建上的投资偏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固定投资方面比例偏低。2015年,全市在固定资产上投资115409亿元,其中,民间投资了7079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3%。

总的来说,绵阳市各产业部门均属于全省性增长部门,但是竞争力优势与四川省相比较弱,成为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具体来说,第一产业结构效益、竞争力均与全省水平相当。第二产业内部的工业和第三产业是相对来说结构优势明显,竞争力劣势也明显的产业部门。

四、优化产业结构建议

第一,依托绵阳科技城的科技优势,以科技作为发展动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建立先进的现代产业结构模式,与时代接轨;

第二,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继续建设以大企业、大集团为核心的优势产业集群,基产业要研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增强竞争力;

第三,加大对非基础产业的财政投入,完善绵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

第四,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发挥绵阳优势科技教育资源,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的发展储备人才力量。(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44-03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内容是学习计算机组成的硬件技术原理,也涉及计算机软件,一般被认为属于工程性课程中的硬件课程。而硬件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探索兴趣、科学研究素养、工程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手段[1]。一方面,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具有基础理论抽象、实践性强的双重特点,许多教学内容必须通过工程设计和实践才能深刻体会,另一方面,“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在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处于承上启下、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开发及培养创新潜能的重要作用。而实践教学具有形式生动、教学效果直观及贴近工程应用的特点,在工程性课程特别是硬件课程教学中具有天然的优势,相对于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理论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更易为学生接受,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鉴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重要性及实践教学的优势,近年来高等院校均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上投入诸多精力和资源,并在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的新思路。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根深蒂固的影响,高校在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违背创新教育的做法,如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讲解知识点应付考试为主、实践教学环节仍然处于次要及辅助地位等,这些都束缚了实践教学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为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中必须不断地积极探索如何合理规划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等,即以培养创新潜能为导向进一步深化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国内外高校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教学现状

一些国外高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给学生指派研究性课题,主要涉及实验室科学研究;(2)给学生布置仿真性课题,学生通过仿真分析能更深刻地领会计算机各部件原理,特别是处理器等关键部件的工作原理;(3)给学生布置阅读写作类题目,分析并预测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动态,主要涉及图书馆文献检索、Web检索及论文写作等[2]。这些教学模式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能够很好地达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既培养了能力又能较好地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目前,国内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教学模式相对于早期的验证性实验模式已有较大的改观。课堂教学主要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验证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实验平台结构相对固定,主要是对基本知识进行验证,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有些较新的平台应用EDA技术,提供了学生自主实验的条件,但资源不够或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教学规划与之配套,很难达到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理论知识感性理解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相关的知识理解深度不够,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应用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难以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在验证性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实验室缺乏培养创新潜能的实践平台及相应的教学规划,学生主要围绕着课堂教学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潜能更无从谈起。这对于技术性、工程性强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来说,显然是不适宜的。而教师缺乏工程教育理念、自身工程素质不高、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它们相互影响,彼此制约[3],形成负面表现。

(一)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

实践教学被定位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实践教学机械地围绕理论教学内容开展,学生和教师均没有自主发挥的余地。这使得参与实践教学工作、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教职工,特别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受到较大的局限,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验证性实验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实验项目设置上缺乏实际背景、综合性和因材施教的灵活性,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教材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按步骤地去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实验内容提前预设且方案单一,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实验方法的局限性也较大,大多数实验中学生只需按要求连线、拨动开关、记录发光二极管显示,采用微程序方法设计控制器时只能编写微程序,无法改变计算机结构,也无法扩展电路,学生的设计难以突破实验设备的限制。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空间。

(三)教师介入过多过细

在教学过程教师更强调操作细节,而忽视对因果关系和不同知识点内在联系的讲解或讨论,学生对有关知识点、相关实验间的相互联系等也根本无须思索,实验结果不正确时茫然不知所措,结果正确也不知所以然,更谈不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中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安排。这些势必影响到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四)考核标准不合理

对学生的考核以实验报告为主要依据,现场成绩评定以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为主要标准。这样学生在实验时常常抱着应付教师的消极态度和侥幸心理,往往只重视实验报告,部分学生甚至相互抄袭,无法在实验过程有所收获,更缺乏实际探索的动力。

(五)实验条件不足

实验室不具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条件,如实验设备数量不足,实验时多人一组,配套仪器缺乏。一些学生积极主动,而另外一些学生则期望蒙混过关;缺乏相关测试仪器设备,学生对有关信号和电路状态无法获得直观的认识;不具备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或教师因材施教的条件,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以上这些因素使得实验教学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与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一句空话。

三、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鉴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尝试。

(一)更新教育观念

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最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彻底转变以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应试教育观念,建立以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观念。为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应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在教学环节上应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的天然优势,将其置于更重要甚至是主要地位,使理论教学围绕实践教学展开。

(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及形式

以培养学生创新潜能为导向规划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体系[4]。近年来我们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环节的学时占比从以前的26%增加到目前的34%;在保留基本的必修实验的基本上,增设选修实验,拓宽实验领域,增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并针对不同的专业性质,开设部分差异化选修实验内容,保留基本的运算器、存储器、基本I/O接口实验,微程序方式控制器设计实验等,开设利用EDA技术设计计算机各单元部件电路的选修实验,利用EDA技术设计控制器的选修实验内容;在嵌入式专业的实验设置中强化EDA技术的设计及应用的综合性实验内容等。这些选修实验内容、综合性实验内容明显对学生更具吸引力。这些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利、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的任务应是引导和答疑解惑,无须手把手介入实验过程,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著增强,教学效果显著改善。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给理论基础较好的学生指派研究性实验课题,为后续参加学术竞赛及科学研究做准备;在各章节重要知识点的教学中给学生指派设计及仿真性课题(布置利用相关集成环境:QUARTUS II 11.0+ModelSim 10.0,对计算机基本部件进行设计和仿真的实验内容,设计结果也可下载到DE2-115FPGA开发平台上实现),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设计和实现计算机部件,通过仿真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计算机关键部件的原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给学生指派阅读类题目,跟踪计算机发展的动态,以此培养学生信息检索、分析及综合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一般意义上的计算机,而不是先进的、高性能的计算机,重点讨论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但为避免过于抽象,教学中总会涉及具体的计算机,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涉及不同的计算机,目前大多数教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PC机,包括全国研究生入学统考的指定及参考教材也是如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对基于ARM指令集的微处理器内核的讨论,由于它们在智能手机中被大量采用,学生接触更多,教学效果更好。

(三)改良教学方法

第一,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层次分明、重点和难点突出。教学中教师无须面面俱到,有些内容点到为止,特别是技术细节,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在实践中自己学习和体会,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

第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选择综合性、研究型实验,有条件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和维护,加强对他们的工程训练;而对于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以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为主,使他们摆脱依赖思想,要求他们必须独立完成基本实验内容。

第三,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一切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和仿真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数据流及指令流在计算机中的传输或执行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教学网站(http:///wljxpt/index.action)提供关键知识点的教学短视频,并为学生创造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学习及交流的虚拟空间,同时不断完善按知识点分类的计算机组成原理题库系统,并提供学生的自我测试功能和知识点及答案分析等。

第四,引入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如采用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

(四)优化考核措施

实践环节考核的方法要多种形式并用,并把笔试、现场答辩、实验演示、论文写作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实践考核环节采用现场公开操作并答辩的方式进行,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督促,也能保证成绩评定的公正,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采用小组答辩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交流及合作能力;也可采用操作考试与提交实验相关科技论文的方法来培养资料检索和论文写作能力等。

(五)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院硬件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尽量做到一人一台(套),部分实验至多两人一台(套);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践环节同时配备了基础的实验平台(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验箱)和创新性实验平台(DE2-115、PSOC3/5),并配备仿真工具;为学生增强对实际开发环境感性认识,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实验,配备相关的测量仪器设备;为贯彻以实践环节为主的观念,在实验室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配备投影仪、白板及扩音设备等。目前学院还结合现代工程技术,适时引进和补充了一些代表学科前沿研究方向的高性能实验仪器设备,为教师的学术研究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能够对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积极作用,做到了教、学、研相长。

通过以上措施,搭建合理的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用心组织和实施实验教学,适当引入新技术应用的实验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受到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更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与此相适应的配套考核措施可以检验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实际效果。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需要长期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应该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改进的动态过程。好的教学模式,对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单元,建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整机概念,进而培养学生计算机系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上的一些改革探索和实践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将不断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通过健全教学资料的管理、不断总结经验、找差距、多参与交流及借鉴等方式,确定一种改革的动态模式,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惠丽,吴玲,于丽萍.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建设的优

化与改进[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4).

[2]Anguita M,Fernandez B.Software optimization for

improving student motivation in a computer

architecture course[J].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2007,(4).

[3]郭超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

篇7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的湿地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生态学原理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寻求资源和空间利用的最适宜途径与方式,降低对生态规律的干扰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从而实现可持续的景观设计。

为什么要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如何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进行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1、保持湿地的(系统)完整性

湿地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特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组成生态系统。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 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目的。

调查研究原有环境是进行湿地景观设计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对原有环境的调查,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调查和对周围居民情况的调查,如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水、动植物等的情况,以及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和期望等情况的调查。这些都是做好一个湿地景观设计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掌握原有湿地的情况,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系统的完整,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而掌握了居民的情况,则可以在设计中考虑人们的需求。这样能在满足人需求的同时,保持了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持了湿地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1)中尺度

在中尺度的城市景观规划中,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城市湿地研究的基础,可把城市湿地看作是在城市人工景观基质上由湿地廊道和湿地斑块所组成的湿地景观生态系统。它特别强调维持和恢复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也是现代城市生态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指标。把城市湿地放在区域整体景观中进行设计,利用城市的水网结构,通过保持一定的水岸绿化空间,使城市中的山、水、林等自然景观要素之间形成一个连续的自然过程,并维持城市自然板块与作为城市景观背景的自然山地或水系之间的联系,也为城市中的水生、湿生和中生生物提供了一个连续的空间。

(2)微观尺度

对于微观尺度的湿地,规划前其景观基质多为农田,在成片的农田基质上常分布着湖泊斑块、苗圃斑块、居住工业地斑块、鱼塘斑块以及森林斑块,各斑块之间以河流廊道、道路廊道及树木廊道连接。据研究表明:在不同类型的斑块边缘,边缘效应的存在导致了景观中的物质流动的改变,一个结构多样性高的植被边缘( 无论垂直还是水平结构) ,其内部存在的动物种群的丰富度也高。边缘的曲折度和宽度共同决定了景观中边缘生境的总量。这就是说,大规模改变湿地的景观格局对各生物种群的发展十分不利,某些关键物种的消失可能会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退化。因此,对于该尺度的湿地景观,规划后应避免景观的破碎和肌理的损伤。在开发建设时要严格遵循规划要求,在保护区和缓冲区内不要或尽可能少地进行大规模建设,以维持景观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要尽可能维持或改善现有景观格局和肌理状况。维护湿地环境的这种景观结构稳定性,有利于保护系统内部的生物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又可促进生态系统的整体及各部分功能的稳定,同时又可提高湿地景观的生态美学价值。规划后的湿地中,往往会存在湖泊斑块、农田斑块、密林斑块、湿地群岛斑块、草场斑块、建筑广场斑块、树木廊道、河流廊道和道路廊道等。各种斑块廊道相互交叉形成网络,与基质密切联系。在中尺度内,斑块与廊道强调的是其连续及完整性,而在微观尺度中,斑块与廊道自身的形状、大小、数量则是影响其生态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应用群落生态学原理

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

根据生态学上“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要使生态园林稳定、协调发展,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就必须充实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避免有害生物的入侵。只有丰富的物种种类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 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也只有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才能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2)边缘效应与生物多样性

植物边缘效应是基于不同植物群落之间生物的变异和密度增加而提出的, 即在不同植物群落边缘生物的变异和密度有增加的倾向。边缘效应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具有特定的价值,在这种特定的生境中期望有高的生物多样性。其原因是,在边缘地带有新的微观环境,导致有高的生物多样性;边缘地带和为生物提供更多的气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允许特殊需求的物种散布和定居,从而有利于异质种群的生存,并增强了居群个体觅食和躲避自然灾害的能力,允许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明显边缘效应的特征。这种边缘效应使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复杂,稳定性相对较高,生物物种十分丰富。但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的某些活动可能会强烈改变自然景观格局,引起栖息地片断化、栖息地的丧失和边缘数量的增加,最终可能导致物种的减少。故在对湿地进行规划时,应对敏感区域划分等级,采取不同保护、开发措施,并注意加强边缘效应的利用和管理,这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3)生态演替规律

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 或阶段) 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 或阶段) 替代的顺序过程。生态系统是动态的,从地球上诞生生命至今的几十亿年里,各类生态系统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和演替之中。规划中需要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对植被进行合理的恢复,生态规划要在认清规划区域内现存植被的未来演替趋势的基础上再进行规划。

城市和社会需要可持续的发展。一个自我持续的景观设计应能满足当前人们对它的需要,同时又不对环境或人类的未来发展需求产生冲击。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地合理的应用生态学原理。

[参考文献]

[ 1] 黄凤茹. 城市景观和城市规划新思路[ J] . 城市规划汇刊, 1998 ( 1) : 52- 58.

[ 2] 孙广友, 王海霞, 于少鹏. 城市湿地研究进展[ J] .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 ( 5) : 94- 100.

篇8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职教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外教育中,德国“双元制”“三元制”、新加坡的CDIO模式、英国的ICT、美国的NETP2010、澳大利亚的“国家资格认证体系”等模式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绝大多数课程仍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1-3]。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落后的教育模式将带来多代人的落后,为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本文以《水利工程经济》课程为基础,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良。

1 《水利工程经济》课程的定位及性质

水利工程经济[4]是水利工程学科体系中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专业必修课,在设计、建设、生产、管理等过程中均涉及经济问题。该课程应用经济学中的经济效果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等方法对工程进行评价、论证,从而确定技术、政策的方向、措施的优劣,以及解决工程建设、生产、管理中的有关经济问题。该课程不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用理论解决水利工程投资决策、生产、管理中的实际经济问题。

2 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

本课程融合经济的相关知识,许多概念对水工类专业学生较为陌生,且含大量计算,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理论性太强,抽象难懂,实际应用困难,学了不会用,特别是面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时,抽象不出数学模型,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无法判断工程的可行与否,学习兴趣明显下降。

2.2 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引入PPT、音视频的多媒体教学,但其模式仍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依然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本课程涉及大量概念、算法,其理论性强且抽象,在学习过程中若不加思考的消极接受,一旦存在不理解的地方,将使学习进程中断。

2.3 实践能力

水利专业的学生初次接触经济类相关概念,因此,首先要对概念进行多角度的、与实际相结合的阐述,进一步对资金时间价值等公式进行高强度讲解,并多次以复习、提问、默写等方式重复,而综合应用于工程实例分析时要从思路上引导,最终使学生掌握经济评价方式,但学生最终成绩中综合运用能力考核并不理想,具体成绩见表1。

表1 两个班级70人分项考试成绩

表1是两个班共70人2015年的分项考试成绩,其中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的得分率都在75%以上,表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较为到位,而计算题中,基础计算得分率为74.1%,表明在直接套用、简单运用公式方面学生基本掌握,而综合利用方面,即对一个工程自主选用经济评价方案、以及多方案比较等综合性问题时,学生得分率仅19.4%,综合利用能力较差,多数学生并未真正掌握相关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率将会非常高。

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是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听与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学生接受、掌握知识情况并不理想,特别是随着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下降,灌输式教学效果更为堪忧。国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提出,目前发展了多种模式,取得卓越成就[5]。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地接受知识,能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3.1 导入阶段

导入阶段以教师为主,教师将介绍本节课的任务、以及知识点的概况。就水利工程经济课程而言,数学的掌握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课程前,让学生复习前导课程:水工建筑物、工程造价等,这对学好这门课起到重要作用。

水利工程经济课程学习的主体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国际工程方向)、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工程造价方向)、工程监理等专业的学生,多数学生对经济中诸如影子价格、期指、现值等概念认识不清,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个知识点与具体应用联系起来,促进理解,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主要有几个与实际相关的引例:1)高职院校中,从农村来的学生占多数,以灌溉用水量与农产品价格的关系为例引入经济的基本概念;2)以三峡工程穿插南水北调工程阐述各类工程效益的概念;3)以银行存款利息的计算、购房还贷等阐述资金时间价值的相关概念;4)以节水灌溉为核心,阐述工程经济中方案比选的基本概念及评价指标的含义等。这些实例与学生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3.2 实践阶段

实践阶段是最重要的环节,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而有序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的项目化学习是实践阶段的一个代表方法,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并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项目的成功制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会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水利工程经济学习中,设计教学模式如下:1)以5-6人为一组,1人领队并组织汇报,1负责材料总结,3-4人负责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的制作是教学模式的核心;2)通过导入阶段的讲解,引出项目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3)对各小组设立与导入阶段相类似的项目,分组讨论,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出各自方案,自行分析,最终解决问题;4)各小组领队汇报,其余小组进行评价,从而形成竞争机制。

实践阶段中,项目的设定,即教学模式内容的设定,需要教师掌握更为全面的知识,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3.3 总结阶段

最后阶段可以教师为主也可以学生为主,主要是总结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加深学生对重点的。在项目总结时,各小组以ppt演讲进行汇报,其余小组进行评分,教师做最终陈述,并指出主要问题,评分最终计入考试成绩,以此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动力的手段。

3.4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大量教育资源的引入,学生学习渠道的日渐丰富,随着网络资源质量的提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其角色定位发生深刻变化。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多节甚至在同一节课上充当不同的角色,以保证课堂能够活跃有序进行,在新的模式中,教师既要担任导入阶段的组织者、传授者,也要担任实践阶段的纪律维护者,以及最后阶段的评委等角色。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化为方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引导,教师的工作除了进行正常的教学、引导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大量辅导,这种教学模式给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

4 结论

本文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设计《水利工程经济》课程,该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为学习《水利工程经济》这门课提供可靠保障,也能够锻炼学生组织、协调的团队能力,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等。水利工程经济课程是水利工程相关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课程的特殊地位以及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广大教师要不断思索、创新。如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是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戴立黎,邱瑞年.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88(2):46-47.

[2]丁琦,汪德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0,2:45-46.

篇9

关键词: 网络教育;宽进严出;教学模式;导学与促学;应用型人才

Key words: network education;easy to enter but difficult to pass;guiding and promoting learning;applied talent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240-02

1国家政策鼓励,推动网络教育发展

终身教育需要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党的十六大提出:普及高中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政策的指导,要求广大职工、社会人员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为网络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党的十七大则进一步明确强调: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发展远程继续教育。1998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在教育部《关于报请批转的请示》上批示:“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高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一件很大的事。我们应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研究实施,请你们组织一些同志进行周密地研究,提出方案。”(李岚清,1998)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任务并作为“行动计划”的重点之一。在政策的指引下,网络教育犹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2社会条件、人员素质适应网络教育的开展

由于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比例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相比要低得很多,而人员素质的低下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要想提高全民素质,提高知识水平就势必依靠成人教育作为补充。所以函授教育、自学考试乃至网络教育先后出现。随着成人教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上网人员结构趋于年轻化,学生占32G,从业人员占63G,其他人员占5G。),人们对教育形式的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过去参加函授学习的成人一般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人群,他(她)们习惯于按部就班,自学能力不突出,往往需要给予直接的讲解,才能掌握相应的知识,而且接受新生事物的意识也比较薄弱,对网络方面的东西不了解也不易接受。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参加成人学习的人群以七十年代的为主,兼有八十年代的,其自学能力和自我意识明显提高,因此除了函授外,自学考试得到了较大发展。而近一两年参加成人学习的人群主要是八零后,甚至是九零后,他(她)们自我意识强烈,非常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而且随着网络事业的飞速发展,他(她)们从出生起就开始不断接触网络,对网络的方便、快捷深有感触。因此,当网络教育应运而生时,他(她)们欣然接受,从容应对,使得网络教育有了很好的支撑面,故而迅猛发展势不可挡。

3宽进严出的招生政策促进了网络教育发展

篇10

园林工程是园林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专业性课程,而且随着我国进入科技化信息时代,园林工程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使用了高技术、新材料,也提高了发展的速度。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中,一定要紧紧跟上时展的步伐,转变旧观念,运用新型的教学理念,积极地将新型科技手段充实到教学活动中来,使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广泛地应用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将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一、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园林工程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地显现出来,这些都是亟待进行解决的。

首先,课堂还是处在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的填鸭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枯燥、无味,还不利于学生吸收知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园林工程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

其次,新时期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只局限于具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以及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在园林工程这样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中,只是存在大量的观摩学习,而缺乏了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施工的机会。

因此,使用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运用到园林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去,不仅能通过实践性的经验使学生深入的掌握园林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施工技术,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应用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的有效作用

竞赛激励式的教学方法是贯彻以快乐为主进行教育的一种思想体现,它不仅能使学生们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课程的学习,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另外将我国现今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教学中去,使竞赛激励式的教学方法在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随着我国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也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学科中,并取得了一致的好评。因为多媒体教学代替了传统的课堂板书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化,这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提高了信息知识承载量,尤其适合应用于园林工程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大量真实拍摄的实际施工图片进行播放,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具体的了解园林工程;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加入相应的影像,如在进行工程种植讲解时,播放树木移植现场施工的录像,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亲身似的体验,而且还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强其学习兴趣。

2.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针对园林工程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课程特点,除了要在室内进行理论授课之外,还应该在竞赛激励式的教学方法中主张将学生带到园林工程现场去实地学习。而且虽然我国一些相关的教材书籍也都在不断的改革,但依然跟不上现实社会发展的速度,因此在实际的园林工程中应用了一些新技术手段,确在课本上依然无法体现出来。所以,将学习场地从室内拓展到室外,能够及时、有效的更新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对于学生未来更快的适应工作大有裨益。

通过在工程施工现场实地的观摩与操作,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工程施工的全部过程,而且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时还能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讲解得到及时、正确的解决,这些知识在教材中是绝对学不到的。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3.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把竞赛激励式教学应用到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中,发挥学生之间小组团队协作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同时,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而且在小组活动中,可以通过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带动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个性不同的学生来说教师也要采取相对应的指导方式,如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耐心地进行鼓励、指导,在遇到难题、难点时,教师应该给予关键性的点播,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园林工程课程中增强自身的学习自信心。

三、结束语

在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中运用竞赛激励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重要的引导性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展现自我,促进教学改革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