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10:44: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阅读的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20
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开始系统的接触学习语文。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的指导,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不容易入门,这样对他们接下来的语文学习是很不利的,所以教师在学生刚开始学习语文的时候就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小学生的成长特性,根据他们的心理成长特点进行教学。现在的教育提倡创新教学,以前的授课模式采用满堂灌,满堂讲的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课堂了,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快乐,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要的一个板块,需要教师多花心思在这上面,小学语文阅读注重基础性,很多答案都可以在文章中找到,教师可能觉得很简单,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小学生刚接触语文,对一切都是陌生的,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不深,所以需要教师仔细讲解,在不断地讲解和练习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方式技巧呢?教师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我的教学实践反思,在此和大家一起讨论。
一、分析学生的特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W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在成长,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感知能力发展的非常快,所以教师选择教学方式时要注意学生的发展特点,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对学生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如果教师没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只顾创新,不适应学生的发展特点,就会造成学生学不懂所讲内容,他们的各方面也不会得到提高,也会阻碍学生的学习。
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成熟,逻辑思维也没有发展成熟,每个学生都各有自己的特点,擅长的方面也不一样,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性格特点,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会不同的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掌握到更多的信息,让他们锻炼自己的思维,慢慢的学会自学。
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不断的积累,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但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每个人喜欢的阅读习惯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除了必要的阅读资料要求学生阅读外,其他学生的阅读不应该强加干涉,而是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就被培养出来了,这对学习语文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语文的感染作用,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感受语文的美,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评价能力,这些都要求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这关系到学生取得怎么样的学习效果,正确合适的教学方式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内课外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要想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光是教材的知识是不行的,这样学生的阅读量就太少了,肯定是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所以教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本知识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再让他们把这种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去。在教授新课的时候,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转变自己的主体角色,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解决文中的难题,然后还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不同见解,最后再由教师统一讲解其中的重要部分和学生不理解的部分。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以及难点,也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其他同学的优点,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当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时,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变得容易很多。以前的注入式教学,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多时候都没主动的思考,这样学到的知识不全面也不深刻,过一段时间学生就很容易忘记。而通过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的方式,学生自己融入到了学习的氛围中,让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激发自己的学习心理,因为小学生的虚荣心较强,希望自己比别人优秀,当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时,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超越别人。
通过在课堂中让学生集体讨论阅读的方式,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阅读量完全不够,他们就会从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用来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这样他们的阅读面也才能得到提高。在平常的学习中,教师也应该要去学生多阅读,多思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机会,告诉他们可以在哪里阅读,也要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及时推荐给他们。现在是科技社会,阅读其实很方便,阅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网络、书店等,教师要和学生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在家里监督学生的学习,也要让家长了解哪些是必读书籍。
三、读写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就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状况分析,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经验,我提出以下几种阅读教学方法。
1. 整体阅读法
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其课堂结构可分为“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三个环节。第一步,要着眼于整体,开讲后通过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梗概,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第二步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懂得学习的基本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读课文,剖析重点词、句、段的内涵。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第三步再回到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识向智能的转化。
这种讲读方法,既体现了小学语文教材(一课一事)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如《伟大的友谊》便可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解题明确中心,初知这篇文章是赞扬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继而,逐段分析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思路:
[生活上全力帮助] 伟大的
好朋友― (第二层)― 友谊
(第一层)事业上亲密合作 (第四层)
[(第三层)]
最后,联系首尾段落,概括出中心思想。这样教学,能与该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领会什么是中心思想,基本掌握概括中心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变序教学法
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逆推式”(倒置法)变序形式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的教学,运用时,要从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抓好以下几点。
2.1 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反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战友》,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他严守纪律的中心句:“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少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①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②他为什么要“一动也不动”?③这表现了什么品质?
2.2 从文章的总结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各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使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3.学导式教学法
这种教法的特点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其教学基本结构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学习实践中学懂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自学”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内自学;“解疑”包括提出问题、互相探讨、教师辅导;“精讲”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和示范;“演练”包括课堂复习、作业联系或实际操作训练。以上四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有人将它称之为“四步阅读指导法”,即“设疑初练―划批细读―议思研读―作练熟读”;也有人称之为“四步自读法”,即“初读、细读、精读、评读”。
4.快乐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遵循人的认识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是儿童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取知识。它是根据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94年提出的“快乐教育”思想而创造的。
近些年来,许多语文教师积极实践,他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的特点,注重挖掘教材自身蕴含如下的做法:
4.1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可提货课文内容,通过音乐、图画、录相、表演、游戏、实物道具以及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创设气氛,以趣激学,是学生感到“课伊始,趣即生”,增强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兴趣。
4.2 针对儿童注意力不稳定,易动好玩的年龄特点,可做做“猜字谜”、“找朋友”“打扑克”“击鼓传花”“开火车”“送信”、“添笔组字”等教学游戏。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阅读的教学十分重要,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语文水平有着直接影响。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十分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教学内容,合理的组织阅读教学,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1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
重点进行基本功训练。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利用抒情性课文,训练学生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妈妈的爱》指导学生读出母爱的伟大与神圣,从而教育学生感受母爱,爱自己的妈妈,上升到爱伟大的祖国。又如,《啄木鸟》、《燕子妈妈笑了》等含对话的课文,读中引导学生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引发学生朗读热情,优化朗读训练,重点指导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了各种动物的不同本领。让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尝试合作、享受成功。教师退居一旁,牵引、点睛,教者、学者的角色都由孩子们担当,营造出一派浓浓的生生互动的学习气氛。
2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2.1 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上的每篇课文都抒发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了其真实的写作意图,都有其特定的写作情景。根据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运用情景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创设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发生共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学阅读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提前分析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挂图、实物或教师对课文进行准确的语言描述以及形象的概括等,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深深的体会阅读情境,激发起学生们进行语言实践的热情,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2.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朗读指导和练习朗读与阅读的关系很明显,朗读可以通过语言将重点的课文更加深刻地记忆在学生的脑中,因为学生在根据其中的语气和感情进行模仿朗读的时候,自身也在进行着积极的体验过程,这就使得学生对于课到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很多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十分经典,在很多层面显示出一定的生动性,这一点,学生能够体会出来,对于学生来说,也为将来的遣词造句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3 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还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课件随着哀伤的音乐出现了美国洛杉矶那次大地震留下的珍贵图片,再加上老师“煽情”的语言描述,将学生的情感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并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感活动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境气氛。大家的情感都沉浸在地震后留下的一片片瓦砾中,一堆堆废墟中。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境,学生“触景生情”,被激发的情感活动引领学生奔向更深次的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237-01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下面就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欲望。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二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有的教师很注意培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做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方法,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1.导语煽情。例如,教学《凡卡》一文时,我带着低沉的语气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凡卡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他的生活与我们有什么不同?赶快找找,看谁找得最多。”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结果孩子们通过阅读对比,发现凡卡的生活十分悲惨。我再充满激情地说:“让我们去听听他的声音,去听听他的呼唤!”这时学生就十分激动地读凡卡让他爷爷来接他的话,一切思想感情尽在读中体现出来。
2.借助多媒体。如在执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桂林山水的美景图。学生一看到如此美丽的风光,不禁“哇”叫出声来。我顺势问道:“这里的风景美吗?想不想去走走,看看?”学生被这美丽的风景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桂林山水甲天下,又单独出示课文动画,让学生细细欣赏,再读句子时,桂林山水的特点已融进了学生向往的情怀,深情的赞美,随着声音流淌出来。
3.分角色朗读、比赛读。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秦王和蔺相如,进行分角色朗读并把秦王和蔺相如的动作表情表演出来,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课文。
比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一部分,女生读另一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
三、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作为基础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立足于保证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阅读。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阅读只有插上自由的翅膀才能真正感受阅读的味道,在联想与想像的空间里学会理解,发展思维,陶冶性情,进而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只有把阅读真正还给孩子,孩子才可能真正地喜欢阅读。
1.愉悦的阅读环境
大家都知道,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有效阅读的保证,学生是阅读的主人,作为教师,有义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教学初始,教师的导语可以把学生快速地引入阅读环境。开始阅读,教师根据阅读内容,可以灵活性地选择音乐渲染、合理的阅读形式(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带问题读书等。学生读书之后,要创设开放自由的讨论环境。这些都有利于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问题是激发思考的钥匙,有效阅读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具有开放性,难度恰当有梯度,反对满堂问和以问代罚,既要面对大多数,又有利于个别生的发展和思维。
2.充分的阅读时间
阅读中的倾听和对话,就是读者和文本、读者和作者心灵的对话。这种心灵的对话,应该是自由的,而不是强迫的。在这种对话基础上的自由交流和讨论是更广范围内人们的对话,有利于每个读者认识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的熏陶。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形成了。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又反过来加深了读者阅读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在做课堂预设时,教师往往更多考虑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流程的推进,教学环节的衔接,而更多地愿意挤占学生的阅读时间,来保证整个教学的完整性,殊不知,正是在一次次的演练中,孩子的自主阅读成为了一种形式。剥夺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就是剥夺学生的倾听和对话,剥夺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对话,也就是放弃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的阅读,就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失去了阅读的快乐。
3.独特的阅读感受
新课标要求,要充分尊重个体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而阅读是个体的行为,由于个体的性格、经历、知识体系的不同,同样的文字,阅读后的感受并不相同。因此,在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观点,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引导。这也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倾听孩子的观点,不要轻易打断,让孩子把话说完。不要吝啬你的评价,评价时给点热情,给点期望,同时又要指出问题,指明方向,一味的表扬和一味批评同样可怕。
二、教会学生学会阅读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地阅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正是课程计划赋予语文课的重要任务。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课,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应该从各年段发展的连续性上整体把握,不要只盯着本年级的目标。如低年级学生阅读课文,可以按“读准――读通――读懂”这样几个层次进行。中高年级也可以按照“读通――读懂――品读”这样几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这里强调“品读”,按照年级的不同有一定的培养欣赏、评价能力,这样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该努力提倡学生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语言和创造性思维。
广义来讲,阅读的形式主要有读、述、唱、画、演、问、比、思等。我们要把他们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读述结合、读唱结合、读画结合、读演结合、读问结合、读思结合、读比结合、读写结合等,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从而创造性地阅读。
三、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类型
1.积累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在小学语文阶段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主要阅读任务是积累,这里的积累主要包括积累词语、词汇和句式,或者是文章中的一些常用修辞、写作方法等。积累性阅读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如果小学生把积累阅读做到位,那么他们以后的阅读或写作能力都会提高一个层次。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积累性阅读。
2.理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的主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小学生的年纪小,接触的新事物少,因此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就必须让他们多阅读。在小学阶段虽然有自然科学等科目,但是离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很远,为了让学生提升自己,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一些理解性的内容,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才能充实自己。
3.鉴赏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欣赏,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和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美文的篇章是比较少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散文、诗词等,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评价性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甄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阅读一些评价性阅读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像课外阅读《三个小金人》就是评价性阅读,它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因此,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5.消遣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主要是一种休息方式,它能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讲,阅读这类文章的时间和机会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更不会阅读这些,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是比较弱的。所以,这类阅读比较适合成年,他们工作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在阅读这类文章时可以缓解压力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1.以身示范法。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外阅读中教师必须以身示范,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课下教师一般没有陪伴学生读书的时间,但是可以选择一些课上时间完成,比如可以和学生一起看书,就是静静地看书,彼此不打扰。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就可以现场给予指导,如果学生的阅读比较顺畅就应该指导学生记录一些关键性的内容。只有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学生,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阅读、爱上课外阅读。
2.读书笔记法。读书笔记法主要是让学生积累。在读书笔记法中学生有三方面的内容要积累:一是积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主要指向理解性阅读材料,对于这类文章学生们记住主要的内容即可;二是积累优美的篇章、词句。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能力都比较弱,但是我们不能揠苗助长,而应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让学生从最简单的内容开始,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阅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三是要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常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确实是这样的,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如果看过一些文章而不写一写自己的心得,那么文章就白读了。
其实,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读书,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制作读书卡,从而规范学生的读书行为。我们举个例子看看读书卡的制作和应用。
有了这样一张读书卡,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方便多了,可以有目的地阅读、记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尝试。
3.阅读指导法。学习内容都是有法可循的,同样,小学语文的阅读理解也是这样的。到了六年级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逐渐增加了一些议论性文章,对于这样的文章学生阅读起来感觉很吃力,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议论性文章时,首先要追根寻“理”。因为议论文的阅读着重点在于透过这个表面现象,探寻作者的真正意图,即作者从这个内容中引发出怎样的思考,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找到这个“理”,其次要延展悟“理”。要找寻到文章的“理”,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将思绪从文本中延展开去,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并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积极思考汇总,加深对“理”的认识和感悟,并由此产生独特的感受,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才能抓住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
4.读书活动法。为了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教师应该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活动。这样的活动有很多,比如读书演讲、朗诵比赛、读书心得交流、板报展示、读书竞赛等。在课堂上,我常用的方法是故事法和朗读比赛,因为这两种方式容易控制,学生也容易完成。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外阅读的成果,还拓宽了视野,真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同样如此,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学生在学校主要是通过老师引导学习书本知识。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与量。同时,阅读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随着阅读去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则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了解小学生阅读的趋势,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学习的起始阶段,是“一张白纸画最新最美画图”的良机,但也极易被不慎的笔墨听涂损。小学生阅读的启蒙性及系列性主要是从识字、词到句、到段、到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部须循序渐进,才有利于掌握系统知识,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欠缺生活经验,更不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小学生的阅读需要精心,具体地培养和指导。由于小学生受自身心理特点的制约,个性倾向性还不够稳定。表现在他们模仿性强而欠持久,兴趣易发生而很少专注,好动情感而缺乏意志,易于感知而难于抽象;他们并未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读书习惯,即使上了高年级,已具备了的方法和习惯,也带有易变性。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节阅读课的方法指导。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才能解决“会学”的问题。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一是编写提纲法,即给文章列出提纲。二是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 过程中,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三是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用圈、点、勾、画等符号作好记录。四是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科学的学习方法源于不断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学习中总结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小学生的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等。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就集中在学法的指导上。
1.初读。通过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 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绕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3. 悟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 学生要理解体会出这些思想内容,只赁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4. 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让沉重熟读成诵。以便在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课外读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课堂环境作为教学开展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明显。想要提高学生读书的热情,构建有效的教学环境十分必要,教学中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对读书环境加以创造,举个例子,将一些励志的名人名言张贴在橱窗上,并设置相关读书评比栏,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学校的阅读环境非常好,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阅读不仅仅是读,讲也是关键环节之一。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教师的讲解,否则即使你读很多,但是不理解也枉然,所以说两者之间是缺一不可的,读好文章与讲好文章的结合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我们要运用创新、有效的阅读方法来提高阅读的学习效率。在学习中,不应一味地去讲或者只注重读,那样不仅不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也会对学生学习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据此教师应该对语文中读与讲两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促进两者的有效结合,提升教学效率。
(二)故事吸引法
故事吸引法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手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大,教师在给学生讲故事时,为激发学生兴趣,应引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并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故事,如凿壁偷光,通过故事讲述来吸引学生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故事时应遵循相关原则,故事内容应与学生年龄相符合,否则难以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故事的选择应以语文教学大纲为主,紧扣语文教学核心,选择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另外,故事内容应简单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否则便会失去故事吸引法的应用意义。
(三)榜样引路法
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于周围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比较心理也十分突出,因此,一旦出现竞争对手,学生内心深处就会涌现一种竞争意识,为促进阅读教学的实施,教师应善于发现“闪光点”,并在班里推行亲子阅读,以此来鼓励学生。教师定期评选“小小故事家”,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举个例子:教师在榜样引路法应用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如ABC三个组,教师设置一些奖励办法,对于阅读数量最多,阅读质量更优的小组给予奖励,在这种机制下,每个小组都会主动努力,从而达到最终目的。榜样引路法的应用实际上就是一种激励机制,通过该方法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长此以往会使阅读成为一种良好习惯,对学生今后语文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功能。
二、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大力开展阅读活动,加强亲子互动
为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展示机会,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好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最佳的展示方法则是组织多种阅读活动,例如:古诗大赛、故事大餐、好书大家读、亲子表演等活动,让学生感觉到阅读的生动有趣,从而产生较大阅读兴趣。
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家庭的责任。为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与家长应加强合作交流,达成有效共识。教师应向家长宣传开展亲子阅读的必要性,并传授相关经验。
相关研究显示,不同的同伴关系会引发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其中也包括阅读教学。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发现亲子互动读书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拉近家长与学生间的距离,加深家长对学生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而且能促使家长改善传统教育方法,而学生对阅读活动的热情也逐渐提升。
(二)对学生学习合理评价,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体系相对薄弱,认识水平低下,相关经验不足,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学生遇到诸多阅读障碍。基于这种发现,教师应对学生加以合理引导,及时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各种困难。例如:对不良阅读姿势进行纠正,增加古诗词的背诵数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阅读活动中的各种畏难情绪。
在评价工作中,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1.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有针对性且评价详细,同时还要给学生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方法,进而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2.由于教师的指导和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情及今后的语言表达意愿;因此,教师应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对于不敢表现或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鼓励,使其有表达自己意愿的勇气,通过这些手段使学生吸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及时总结和反思自己,进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口语交际教学,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三)记录学生成长特点,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新课程的推进中,最大的亮点便是引进了成长记录评价法,该评价方法能实现学生自我肯定、自我提高、自我监督,对学生成长具有一定作用。教师将成长记录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养成收集整理的好习惯,并将自己的阅读成果记录下来。阅读成果可以是奖品,可以是作品也可以是照片,当学生打开记录袋会发现自己成长进步的脚印,使阅读兴趣持续不断地提升。
为促进学生提升阅读兴趣,自觉形成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可将目标生成法应用于其中,提高学生阅读意识,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乐趣。为做到这一点,可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考级活动,利用竞赛机制来激发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在活动组织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每读一本书,便可获得100分,背一首诗歌则记100分,获得分数最多的学生即可获得“读书小能手”的称号。对于得分较高的学生,教师可适当进行奖励,并举行颁奖仪式。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数量与阅读质量两者都是不可缺失的,在阅读的学习中不能只重视数量的阅读而忽视质量的保障。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要注重将课外的阅读引进课堂的学习中,保证读写的阅读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不断提升阅读素养。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便会更加轻松,更加乐于终身阅读,享受快乐人生。
三、结语
为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可采用“八法”对学生阅读习惯加以培养。就目前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阅读的重视度相对较高,学校普遍加大了阅读的实施力度。为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及时优化传统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出问题解决对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完善教学内容,改进评价方式,进而使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敏.让阅读浸满花香——浅谈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科技视界,2015,(36).
一、创造阅读环境,激发学生喜爱阅读的兴趣
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遵循阅读规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起点要低,要求要严,形式要变,鼓励要多。
1.营造阅读氛围。如看题目猜测文章大意;根据主要词汇猜测主要内容;根据首段猜测其他段落;文章段落正确排序;展开想象故事接龙;抛砖引玉,引出故事;激情表演伴阅读;找段游戏,其乐无穷……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阅读视野将会更开阔,他们的阅读兴趣将出现诸多的偏差。大多数学生爱看童话故事,猜谜、科技、名人传奇、歇后语、寓言等之类的书极少问津。鲁迅说过:读书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因此,我们要利用各种机会,尽可能地激发学生阅读多种书籍的兴趣。
2、引领学生爱上阅读。我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有一种看书的需要。如大部分学生乐于猜谜,又没有较系统的猜谜知识,这时我教学生猜谜的一些方法,告诉孩子老师是从哪一本谜语书中学到的,自然地把谜语书推荐给学生。最后提出两周后将继续开展猜谜,并将推选出几名“猜谜大王”,孩子果真顺着老师设计的思路争相抢看谜语书,还会编几个较简单的谜面。
二、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一是浏览性地泛读。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或报纸可采用浏览法,了解其主要内容,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二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学生根据一定目的快速翻阅阅读材料,选取自己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指向性非常明确,或为解决一个问题,或为了解某方面的知识。三是品味性的精读。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精读,品味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体会文章的深远内涵,揣摩文章的布局谋篇。
2.教给学生“记”的方法。“做笔记能使人知识精确”。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记的不同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随感式笔记。这些笔记在学生阅读时随时进行。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还可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小问号,或写下自己的疑问,然后请教父母、老师,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读有所得。二是摘录式笔记。这些笔记是重在把阅读时发现的好词佳句及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并对此进行归类,使之成为独具自我特色的“工具书”。三是创造性笔记,即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如续写、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
三、激励评价,使阅读成为一种需要,让学生终身受益
1.从任何角度看,学生都会各有差异。完成阅读的质量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包括尊重他们的差异,给予更多鼓励、奖励和提醒,给予更多具体的语言评价。
2.每学期初,我提出目标,一学期要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如期完成的或不能如期完成的,阅读卡片做得好的或做得不够的,都列入期末的评定成绩。
一、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小开始。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儿童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思维和智力会得到同步发展,这就揭示了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智利的开发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而儿童又以七、八岁时求知欲最旺盛,好奇心最强烈。这个世界很精彩,现在的儿童聪明,知识面宽,但他们对世界渴求了解,渴求知识的欲望很强烈,这是培养他们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大量的阅读自然而然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语言也会越来越丰富,也就学会了写日记,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二、阅读教学要培养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动手的习惯,在读书时会进行圈、点、勾、画,能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题目首先映入眼帘。教师要教如何理解题意,如《亡羊补牢》可教结合课文谈体会,从而理解课文的方法。开始读文章时,应教学生读的慢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重点放在读准字音和读得连贯上。教学生熟练运用字(词)典,自己去学习生字词。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用分解词素、组词、换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解决。在学生初读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读书方法,会提高初读能力。在精读课文阶段,要教会学生如何了解各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学习读书要领会其中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如《天山牧场》一课,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其中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其次还要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像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如“雪峰、绿林、繁花,点缀着天山的千里牧场”是怎样一幅画面?要让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图画。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这是由语文课的特性决定的。总之,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教育中逐步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它不只表现在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能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能够独立的阅读并理解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循序渐进。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以识字、词到理解文章内容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的特点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有声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课标》中规定: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对朗读是学习阶段,教学过程中要在“正确”上下功夫,不能对八、九岁的孩子强人所难,拔高要求,否则欲速则不达,结果会事与愿违。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趣味性。
当人们对某一类事情感到有趣时,便精神饱满,心情愉悦,脑垂体分泌活跃,新陈代谢加快,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水平提高,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思维敏捷。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持久性很差,因此,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变换不同的方式,适时运用领读、伴读、齐读、竞赛读、分角色读,借助插图、录音、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五、培养阅读要注意“三动”相结合。
所谓“三动”指的是:动口、动手、动脑。我觉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主线,把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阅读能力的目的。
1、动口
动口是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种机会,引导学生“动口”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说明了读书就是要动口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这样,不理解的内容、意思就会自然明白。
2、动手
教学时,不但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且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效果才能更显著。如在教学《窗外》时,只引导学生对“春”的段落进行了分析。“夏”、“秋”、“冬”则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通过这样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也进行了拓展训练的目的。另外在学习完一些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既能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
3、动脑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学与思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期坚持不懈,阅读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