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8 09:59: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等音乐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乌克兰的音乐教育是从幼儿抓起的,一直贯穿着中小学各个阶段,因此高等音乐教育就有了雄厚的基础。这种音乐教育体制也是靠法律保证的,依靠法律的形式强制幼儿园、中小学实施音乐教育,并且教材和课时设置也都是全国统一的,不得随意改变,如有主管领导不遵从将会追究法律责任。在音乐教育模式上采取了强制性和自主性两种原则,在中小学不但实施普通的音乐教育,而且还有诸多的业余音乐中学利用业余时间培训学生,这些业余音乐中学主要进行中小学生的音乐技能训练。乌克兰的十一年义务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之外,在那些收费的业余音乐中学学习音乐技能,也是有经济能力的,因为他们的收费都非常低廉,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让每个普通家庭的孩子都有经济能力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这在中国一些业余音乐培训机构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中国音乐教育却不然,国家一再三令五申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下,很多中小学勉勉强强开启了普通的音乐教育,不过是敷衍上级领导走过场,每周一节所谓的音乐课也不过是教唱流行音乐罢了,更有甚者,这节音乐课往往都被其他课程挤占了。我们国家的音乐基础教育与乌克兰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部分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只能花昂贵的学费去一些音乐培训结构,学习一些声乐或器乐技能,很多普通家庭也是承担不起昂贵的培训费的,真正能够学习音乐基础的学生却不多。这样以来,我国音乐学院的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因而高等音乐学院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没有很好的教育体制作为保障,我国的音乐教育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我们不妨从乌克兰这种音乐教育体制上得到一定的启发。
二、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乌克兰音乐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就是在教学上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始终坚持把乌克兰、俄罗斯本土音乐做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并重视汲取西欧音乐文化,重视吸引世界各地优秀学生。他们兼收并蓄、固守传统的办学与教学理念,对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及世界音乐艺术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对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国的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音乐教师或演艺人员,高师培育出来的音乐人才作为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使音乐教育成为提高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这样的办学理念过于狭隘,应该学习乌克兰不仅要培育出高质量的音乐教师,还要培养音乐大师和著名演艺人才。
乌克兰在音乐教学课程设置上比较优化,不但注重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学习,还注重人文与社会学科目的教学。如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共有六个系:声乐系、钢琴系、管弦乐系、指挥系、作曲系、历史及音乐理论系。他们的教学工作核心就是“人才培养”。这可以从他们课程设置、日常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中看到,甚至从一些辅助课程和手段及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都能体现出来。在课程设置上,乌克兰音乐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强化专业教学的同时,还特别强化历史、文化、哲学、美学等人文与社会学科目方面的教学。这样一种课程设置的理念和原则,可以使学生都深刻感悟到,音乐艺术学习最高境界是文化内涵的学习,提高自身文化和艺术修养,以及对心理、思维活动过程的训练。这种课程设置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会对学生的艺术道路、人生道路产生重要影响。
三、乌克兰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启示
乌克兰艺术学院的教学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不但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也注重系统的理论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全国各大艺术院校中都开设了一定比例的艺术理论课程。如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音乐学院,他们就有音乐史、音乐理论学、乌克兰文化史、歌唱理论、戏剧历史等理论课程。还有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人文与社会学科目就有乌克兰历史、乌克兰文化史、哲学史、美学史、宗教史、乌克兰语、乌克兰文学外国语、体育、政治、基础经济学等。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音乐教育虽然也开设部分理论课程,但是师生都不重视理论的教学和学习,往往注重技能学习,而忽略系统的理论学习,结果只能培养艺匠而不是大师。
乌克兰音乐学院尤其重视强调艺术实践锻炼,他们经常把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学院不但要求教师要有很多的舞台经历,而且要求学生每年都要举办一场音乐会。毕业前夕,除了举办个人音乐会外,还要参加一部歌剧的演出。师生频繁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教学与舞台紧密的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使学生在舞台上能够从容甚至张扬地展现他们的艺术个性,也使学生适应了当今音乐新趋势的全方位专业教育。我国高等音乐学院一般只是强调传统的教育基础和训练,从而忽视了舞台实践。还有一方面,社会也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艺术实践的舞台,让他们把自己的才华得以展示出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乌克兰的音乐教师加强学生刻苦的技能训练,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艰苦的训练中,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例如柴院教学大纲对学习曲目量的要求比较大,考试曲目量、举办的音乐会数量、比赛的曲目量都比较大。学生虽然感觉学习压力很大,但都能通过刻苦的训练和顽强的努力,完成教学要求的学习任务,这也就保证了柴院的教学质量。没有辛勤的汗水就不会得到丰硕的果实。我国的音乐教育这在方面做得还非常欠缺。很多学生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学习怕吃苦不努力,到了高等学府更加懒散,不愿意刻苦学习,把大学学习时光浪费掉了,这与我国宽松的高等教育制度有关。要想保障我们的音乐教学质量,必须学习乌克兰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完成大量的技能训练。
四、高素质音乐专业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乌克兰之所以成为音乐教育强国,因为其拥有了一批高素质的音乐专业教师队伍。例如乌克兰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就拥有很多杰出的音乐家,如柴科夫斯基、伊万诺夫、伊波利拉夫、罗宾斯坦、格拉祖诺夫等,他们对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学府之一,与该院拥有一批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密不可分的。乌克兰具有完善的多层次音乐教育培训体系,其初等和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也都是素质很高的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担任,一般都是具备七年以上的音乐学习经历,还必须通过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科目的考试。就连那些业余培训机构的音乐中学老师,也都是由音乐学院的教授或优秀毕业生担任,有着这样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从事音乐基础教育,那么乌克兰音乐学院的生源素质得到了保障。这些优秀教师有着强烈的教学责任心,他们除了教学之外,往往都会有繁重的演出任务,但是他们从不会随意旷学生一节课。他们严谨的教学态度,扎实的教学功力,诲人不倦的责任心,这种奉献与牺牲精神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和崇敬。例如,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声乐的教授们还是国家乐团、歌院的演员。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参加歌剧院的音乐会演出,他们频繁穿梭于课堂与剧院之间。那些六七十岁的,甚至八十多岁的老教授还在教学第一线进行课堂教学,还在开音乐会。
相比之下,我国的音乐教育缺憾很多。目前我国的音乐教师队伍素质还有待提高。中小学中的一些基础音乐教师一般都是高校毕业的大专或本科生,他们的音乐专业还不是那么扎实,教学态度还不是那么严谨,对待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不是那么热爱,如此以来我们的音乐基础教育很难达到一个很好的水平,输送到音乐学院的学生质量很难得到保障,为高校音乐教育带来了一定的瓶颈。高校的音乐教师也有很多学历都不达标,本科学历的老师教本科生学生还有很多。可以想象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这些高校音乐老师自己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也应该到一些世界级音乐学院深造,为提高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质量作出贡献。
总之,乌克兰是前苏联科技、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乌克兰的教育举世闻名,音乐和艺术院校如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哈尔科夫音乐学院、奥德萨音乐学院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学。乌克兰高等艺术院校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教育,以及严谨的治学学风,得到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乌克兰的“扬长教育”、注重艺术实践、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刘云松. 浅谈乌克兰的音乐教育状况[J].大舞台,2010-5.
2、刘云松. 乌克兰基础音乐教育体制的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0-9.
3、金 嫡.?中、乌两国教育理念之比较[J].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4、李树金. 乌克兰普通中等教育现状及问题[J].贵州教育2007-10.
高等音乐教育中都开设有钢琴课,但是一方面钢琴课的开设课时有限,钢琴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的讲授,无法进行过多的钢琴练习,但钢琴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钢琴的演奏,所以只有理论知识的钢琴课堂会影响钢琴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音乐设备方面的投资花费巨大,导致学校在钢琴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专业的钢琴房也很少,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得不到很快的落实,也影响了钢琴教学的效果。
(二)传统教学重技巧,忽视作品情感的表达
钢琴作为西洋乐器传入中国,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只重视钢琴演奏的技巧,注重在弹奏的音准和流畅度。但钢琴作为乐器,不只是要把作品通过音符传递出来,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能否引起听众的共鸣。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演奏中只重视技巧,没有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在演奏中不能投入情感的表达,使得钢琴的演奏流于形式,缺乏质感。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符
高等院校钢琴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更新慢,教材多以名篇的学习为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曲目较难,学生难以掌握。导致钢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脱节。有的钢琴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差,底子薄,对钢琴演奏的认识较少,这样不仅会影响钢琴教学的效果,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是机械的学习技巧,忽视了钢琴演奏的情感表达。
二、改进高等院校钢琴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的实践演奏能力
钢琴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钢琴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掌握钢琴演奏的本领,自己能够独立演奏。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相关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的投资力度,增设钢琴房,让学生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理论知识与课堂练习相结合,及时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及时的纠正学生在钢琴演奏上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
(二)提高钢琴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高校钢琴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很大关系。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艺术类专业的不断重视,各个学校都增加了相关的专业,使得钢琴教师的需求量增加,而钢琴教师出现了断层,很多学校的钢琴教师专业水平低,自身的专业能力有限,限制了课堂上对学生的教学水平。所以高校一方面要提高对钢琴老师的招聘标准,对钢琴老师的应聘进行严格把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的钢琴教师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增强他们与时俱进的能力。
(三)重视钢琴作品中情感的表达
钢琴作为一种乐器,不仅是要发挥其演奏的功能,同时还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所以钢琴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与技巧的掌握,还必须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的表达。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把握,还能够使学生在演奏中将技巧与情感相结合,使钢琴的演奏产生共鸣,乐曲的表达更加的完整流畅,更具有表现力。
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反映出国家高职院校在教育中普及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但这并不能代表着其教育水平的相应提升与普遍提高。因为,研究和分析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发展与建议对于学音乐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音乐艺术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文明素质、陶冶情操、提高他们的情商、塑造他们健全健康的心理结构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高职音乐教育面临的现状
由于高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薄弱,竞争激烈和整合难等问题,其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仍由原来的师范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发展组成,职称结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各方面与以往高校相比必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特别是有很多的艺术学院或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女老师,她们大多是本科生或者研究生等高学历,虽专业知识丰富、音乐技能水平较高,但很难胜任高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任职的职业要求。对于高等职业音乐教育的认识还具有一定的肤浅性。另外,招生难使得高职院校之间存在着真实而又残酷的生源争夺实战,招生问题成为影响甚至制约高职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这几年高等音乐教育的逐年扩招,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生源遭到严重紧缺,生源数量日趋减少,学生入学的整体综合素质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而普遍的现象是,以专升本为目的而入学的学生比例逐年增高,许多学生一入学就抱有专升本的愿望,高职院校成为其求学过程中一个必经的不可缺少的载体。同时职业院校在教学目标上对于在校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性与针对性,而在整体上学制较短,学生的专业音乐水平不能得到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的良好提高,所以其在与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中不具备竞争能力的绝对优势,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二、对高职音乐教育发展的一点建议
从国内高职现状来看,要想取得高职音乐教育的长久发展,必须正视种种问题和不足,从实际出发重新改革做起,立足自身发展桥梁,从目标任务、师资队伍、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就业指导等方面入手,大刀阔斧改革、锐意创新。
(一)明确学校的音乐培养方向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要体现音乐职业的特点,以区别于其他层次的艺术院校,坚决做到突出办学特色就是稳扎稳打。抢占职业教育阵地,这就要求要充分明确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向。高职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音乐理论素养,并且要具备音乐表演、音乐教学与辅导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并适合社会需要与就业需求的实用型高等音乐职业艺术人才。在实际的高职音乐管理中,应该突出职业型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加强相关专业课程与职业课程的课时设置,并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这一教学任务,学校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一教学目标开展各类教学,只有切实做到明确教学方向,突出教学特色才能有区别于其他的音乐职业院校,从而才具有自己的就业市场与社会需求的良好平台。
(二)加强职业音乐师资队伍创建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音乐师资创建,改革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强化加大音乐教育工作的力度,培养一支优质的高职音乐教育师资队伍。要提升教师整体教学素质,加大在职高职音乐教师培训的时代感、紧迫感;要引进科学合理教学竞争机制,不仅能够利用竞争机制对一些专业技术水平人员实行转岗或淘汰,而且能够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上岗风气,这都有助于教师的再学习并维持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要实施量化考核,要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提出一定的量化标准。高职音乐院校要保持层次较为合理,结构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就要不断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创建,要引导教师崇尚教育,做人民的好教师,在音乐知识与能力的言传身教中感染和教育每一位学生。学校要为年轻音乐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向更高学府深造与自我素质提高等,提供积极的鼓励与大力的支持和搭建发展的良好平台,并建立健全特殊教师的奖励机制和优秀音乐教师带动体制机制,积极打造一支具有学历高、素质高、水平高的音乐教师队伍,使之在教室能讲授,在舞台能演出,在教研室能深入研究,真正能够成为高职教育行业的综合型人才,为高等职业音乐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三)科学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
在新时期职业音乐教育大变革的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的课程应该进行全面科学深入系统地改革,多借鉴众多音院校教学改革的成功改革经验,根据自身的高职教育特色,在专业方向选择上有所设置,综合性高等职院校应以职业音乐教育为目标,追求全面性与普及和科学性。高等职业院校音乐教师在教授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后,更要突出培养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的再创造能力。创造性独立演绎音乐作品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再创作发挥,在专业设置选择上要根据社会市场的文化需求,除保持最基础的声乐、钢琴、舞蹈、合唱、指挥等几个常设的必备课程外,还应该开设小乐队编排、电声乐队、通俗演唱、制作、音乐文化市场运作等新兴的音乐文化相关专业课程,并将这些具有时代新特征,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新型音乐文化课程作为高职音乐专业的教学重点,为学生的最广泛就业、可持续就业奠定良好的前期基础。高职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要归结到其教学根本高职音乐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根据高职音乐教育的教学要求,应该尝试着对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一系列改革。例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合并,减少现有的音乐专业课程,优化学科结构,重点体现学以致用的技术与技能培养,突出高职特色,增设排练课,形体课、艺术课、东西方音乐鉴赏课等综合性课程,使多门学科的知识能够最大可能地相互贯通、互为补充,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运用能力,加大艺术实践课的比例,丰富艺术实践课的内容,使学生通过课程中完成的音乐实践环节,具备较强的艺术实践能力,从而为日后具备较强的从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四)注重教材编写和学生社会实践
高职音乐教育应根据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建立自己的高职教材体系,成立专门针对高职教材编写的教材制定课题小组,参考各个层次音乐院校的专业教材,组织编写一批具有符合社会需求、内容丰富全面、结构清晰严谨、形式多样的,并且可以适当具备浓郁地方特色,适应当地社会需求的高职系列音乐教材。这样严谨翔实的教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职音乐教育的缺陷和不足,使高职音乐教育能够具有培养高标准人才的教材基础。同时,应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及时调整传授课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范型,增强高职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加大教学实践活动与音乐社会实践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比重,满足自身的教学要求,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就业指导课不但要在毕业前开设,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和信息,更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高职音乐教育始终,甚至从入学就开始进行及时的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自身专业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及时摆正就业观,调整学生的就业方向,为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要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在不断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音乐艺术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大发展,就要充分认识其与普通高等教育音乐专业教育的区别,在新的社会需求和现实挑战面前,借鉴普通高等艺术院校音乐专业的办学经验,面向社会音乐教育,新兴音乐产业、流行音乐文化等新的音乐事业领域,创建符合高职音乐教育特点的教育体系与模式,培养具有高职特点,具备高职特色的音乐从业人才。
综上所述,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要把握学生就业方向,找准音乐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培养人才的落脚点,将院校课堂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与企业的艺术社团、各地市社区的基层性、群众性的音乐艺术文化站、艺术馆等音乐艺术相关部门行业的日常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加强校内实训的同时鼓励支持学生多多走出校外,到社会的具体音乐文化工作岗位上参加实习、实践,在社会上锻炼自己,在社会锻炼中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有效的升华。高职音乐教育学生的知识结构要努力做到一专多能,不断根据高职自身的特点,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自己的办学规模与规格,完善课程设置,建设发展具备自身特色的高职音乐教育品牌,不断培养出被社会认可接受的合格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莉.金亚文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与专业音乐教育相对应的音乐教育方式。它不以掌握专业音乐艺术技能为目的,培养的不是音乐艺术的从业者,而是音乐艺术的高水平受众:它重视学生音乐素养、音乐理念和音乐品味的陶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性、普及型的音乐理论、音乐历史、音乐鉴赏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未来社会劳动力的素质与能力,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据2005年对全国48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全国还有很多高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在已开设的高校中选修音乐的大学生人数还不到总人数的两成。”可见有些高校决策层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轻视公共音乐教育。有的院校至今还未设立公共音乐教育领导机构或管理机构,有的虽然设立了但是挂靠在别的部门下,没有自主权。甚至形同虚设,致使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机构、管理队伍不健全,公共音乐教育难于落到实处。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但“并不是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求开设的,而是根据学校师资的条件所开设的课程,”“许多的音乐选修课是由音乐学院(系)的专业教师兼职代课。”究其原因,还是观念上认为专业音乐教育与公共音乐教育区别不大,甚至认为公共音乐教育只是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属物。因此,忽略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经常重此轻彼,并不能保证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与教学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些高校把办艺术“校团”的出发点局限于为本校争奖项和荣誉,挤占本应用于面对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场地、设备和经费,颠倒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社团活动来代替公共音乐课程。
2、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界定不清楚
面向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化音乐教育和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要求等方面都不同。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法教材等方面缺乏专门化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仍然存有专业化音乐教育的色彩和倾向。
3、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据2006年对大连5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7.5%的学生选学音乐课是为了补习中学阶段所扔掉的课程:有49.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还有23%的学生想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用以方便以后工作,迎合社会潮流,应付各种场合的需要。”该调查同时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重实践课程,轻理论课程:重声乐课程,轻器乐课程:重流行歌曲演唱,轻声乐基本训练等现象。高校学生对音乐素质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讲存在偏差。”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 转贴于
二、改革方案
1、更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用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音乐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大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将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背景,理解多种题材、体裁、风格与形式,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演唱演奏技巧,还会接触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群体及地区、民族,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地理、民族学、人类学及其他艺术等领域。这些知识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多元化,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热爱,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陶养其心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2、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政策法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完善机构建设的参照和有力保证。它使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意图,通过教育法令和规章得以全面实施,让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进程有法可依。按章办事。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音乐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点,高师音乐教育作为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输送人才的艰巨任务,其主要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由于高师音乐教育有其特殊的目的与要求,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未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知识,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如何不断调整高师音乐教育思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音乐教师,从而更好的开展中小学音乐教育,成为高师音乐专业院校的重中之重。
一、基础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呼唤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音乐课程标准推广和实施以来,今天的基础音乐教育和以往相比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观念的革新、教师在课堂中角色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等等,这些都为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生机和活力。而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了相应改革,但它的改革远远落后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速度。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生源数量不断上升,但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为了能走“捷径”而考上大学,临时改“专业”的学生大有人在,考上大学后因不是真正喜爱音乐也不是真正喜爱教育而荒废学业者比比皆是。这些学生,有些毕业时面临着又一次改“专业”,有些则进入学校担任音乐教学工作。试问?这些毕业生,如何能胜任教学工作?
另外,从近几年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及反馈意见看,刚毕业的音乐专业大学生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的寥寥无几,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似乎无用武之地。由于原来在高师院校学的大专一,所以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现在,高师类院校大部分仍沿用入学时就分好专业的做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方位发展,结果形成知识体系纵向发达、横向萎缩的状态。这是因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例失调,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所以,改革高师音乐教育,培养优秀基础音乐教育人才迫在眉睫。
二、基础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贯彻实施,基础音乐教育快速发展,这不仅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是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渠道,它的培养质量影响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素养的最初建构。然而反思我国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以及教育实习方面并未体现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改革高师课程的结构、内容等,使高师学生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并指导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能够胜任快速发展的基础音乐教育形势。
(一)建立有利于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为目的,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为准则。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是专业好、能力强、多面手型的教师。一位毕业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学校组织合唱比赛,她负责给初二年级的学生排练合唱,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歌曲,还要担任指挥:当作品成形后,学生们要求往合唱中加上一些舞蹈动作,可见,在学生的眼中,音乐老师是全能的!所以,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师应该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既要突出专业性,又要考虑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声乐、钢琴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进行基础音乐教育所要掌握的最基本也是最终要的两门技能。可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这两门最为基本的技能方面能力也是很差。会唱不会教、甚至连自己也不明白正确的声音概念:即兴伴奏能力差是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而且,偏科现象较为严重,自认为是声乐专业,对钢琴学习不重视。反之亦然。导致走进课堂手忙脚乱,更别提应付自如了。
基础音乐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除了要掌握声乐演唱、钢琴演奏等基本技能外,还要掌握舞蹈、其他器乐演奏、合唱指挥等技能。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组织更加完善、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歌唱能力、键盘演奏能力、课堂及课外活动组织能力的最基本要求为尺度,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加强教学投入,使学生达到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师音乐学校的课程改革应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核心课程。有创新的进行课程改革;合理调配音乐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的比例;合理调整专业课程中理论与技能的比例;强化教育类课程,增加教育课程门类时数,加强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拓宽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调整必修课、选修课门类,精减课程内容,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学内容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
依据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高师音乐教育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课程。“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重视学生师范素质培养
高师音乐教育同时具有专业性和师范性两个特点,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技术上的追求,更要有教书育人的能力。作为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音乐。因此,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教学素质甚至比专业素质更为重要。而目前的高师音乐教学情况看,对学生更多的着眼于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教学能力的培养,过分偏重技能训 练,没有突出师范特点。造成学生即兴伴奏能力差,教学组织能力差,口语表达能力差,概括能力差等等。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视对学生师范素质的培养。
“学”是知识的积累,“教”是知识的传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教的能力。所以,在高师音乐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和如何传授知识统一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掌握怎样传授知识、技能。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课堂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视学生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分析、研究教材的能力。
而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师范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培养教师的角度来进行。要成为一名称职的音乐教师,他必须热爱音乐,更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音乐专业水平和一定的音乐理论修养,更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修养。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音乐教师,更好的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
(三)建立更加规范的招生制度
首先,招生时应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一般而言,音乐师范类招生在专业考试时通常是以“声乐”或“钢琴”为主,加上“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两门音乐理论课的总成绩按比例确定最后的专业成绩。这种方式适应了对音乐教师一专多能的要求,但是仍然不够全面,比如形体、朗诵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却没有考核。此外,还应该适当调整文化课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让学生更加重视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知识底蕴。
其次,严格控制招生数量,保证质量。近年来,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很多高师院校大幅度降低了“门槛”,导致学生质量下降。再加上因扩招造成的师生比例失调,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质量是生存的保障,所以,宁缺毋滥,保证招生质量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长期生存和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有力保障。
(四)建立更加合理的教育实习制度和模式
第一,加强实践环节管理,完善实习体制。
在我国许多师范类院校,对教育实习环节不是很重视,很多学校采用学生自主实习,而学生往往采取“欺上瞒下”的方式,蒙混过关,而学校也通常对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采取“睁一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这就使学生错过锻炼自己的机会。其实,教育实习对音乐专业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教育实习是学生认识基础音乐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基础音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其次,教育实习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及综合能力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给同学们做示范、课件制作和使用、课堂的组织和管理、课外活动的组织等等,只有专业技能过硬,综合能力强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再次,教育实习也是学生自身查漏补缺的过程。这一点,但凡认真参加实习的学生都深有体会。所以,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教育实习是一个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高师院校要加强实习管理,使得学生能够认真的参与实习的每一个环节。使实习成为走上工作岗位的成功的第一步。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原本性、本土化和实践性教育理念是其音乐教育思想的精髓。原本性音乐教育,是指演奏者参与其问,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自己参与的音乐教育。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是最接近自然、最原始的原本人类的状态;是一种融音乐、舞蹈、语言为一体,只能在比较原始的民族和儿童身上才能见到的音乐艺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思想决定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本土化。只有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中才能真正寻找到那些原本性的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诞生于德国,但因其独特的开放性使得它成为世界的、民族的音乐教育思想,在向其他国家、民族的传播中,具体的操作得以本土化的发展。音乐是最人性化的一门科学,这就决定了奥尔夫音乐教育将音乐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人们的亲身体验,实现审美、人性和认知上的升华,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呈现的又一个特点――实践性和开放性。
总之,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创造的教育、审美的教育,更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它强调的不是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而是重在人的潜能开发。可以说奥尔夫是关于音乐的启蒙,是起步,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模糊
开展音乐教育要达到何种目的?这就是教学目标。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审视,不难发现。首先强调的是音乐的审美作用,其次才是对音乐技能的掌握。萧友梅提出“以根据美育原则,利用音乐之感化力量,陶冶学生德行,为第一目标;以学习音乐技能为第二目标”的音乐教育目标。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陷入了一种唯技术论的误区,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技能、课本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追求音乐本身美的能力。在校学生所接触的课程多是音乐的发展、创作及演奏理论。而对音乐本身的审美却淹没在了这些理论知识中,忽略了如何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自身美。学生自己也是以练习演奏技巧、唱更高的调、创作出作品作为衡量才能的重要标准,却忽略了一首好的作品,好的演奏者、歌唱家,是要带给聆听者美的享受,而并非只局限于技术。很多学生开始自己的音乐梦想都是从专业学习开始,并且有很长时间的学习经历。对音乐的学习多是以提高演奏技巧、积累作品为主,而极少在练习、演奏过程中思考:演奏的作品到底是什么样的?多数情况下,专业教师只是强调了谱面上的演奏标记、强弱等,而我们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就是音乐。大学课程中,每周的专业课上课情况变化并不是很大,仍然以打基础,改毛病为主。变化的是接触的曲目变难、变大了。且刚练熟一首作品后。就需要开始学习新的作品。所有学习过音乐的人都知道,想真正演奏好一首作品,除了要解决技术问题,了解作曲家的创作经历、创作特点外,作为演奏者还要在忠实原创作的前提下,加入自己的演绎,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表达出音乐的美,表现演奏者自己独特的演奏特点。
2、教学内容西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注重探索运用各种形式的原本性音乐,强调只有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中才能真正寻找到那些“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原本性的音乐。对于中国而言,传统音乐就是具有本土性的,萧友梅先生也曾明确提出了“以国乐为根基”的主张,提出要将国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各高校的教学内容却忽视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给学生制定的培养计划为例。在校生必修课包括了:视唱练耳、曲式和声、主项专业课、合奏课、艺术概论、中西方音乐史、音乐名作欣赏等。选修课包括了:音乐理论创作基础、世界民族音乐、音乐心理学、中国当代音乐、20世纪西方音乐等相关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设置可以看到,教学内容基本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本民族音乐类课程少之又少,仅有民族音乐欣赏这一门选修课。由此可以看出,民族音乐的学习在目前大学教育中处于劣势。
3、教学实践薄弱
音乐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自我表现的重要途径。它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也能让学生真切的表达自我情感,从中受到心灵的愉悦、情感的熏陶。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从音乐的本源出发来发挥人性的本能。“音乐之美,唯有在领略和演奏中方能体味。”“唯有经过真正的创作和演奏,才是学以致用。”但是,目前较多的高校音乐教学,对于艺术实践环节都没有一个强制性的评判标准。忽视教学中的音乐体验。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按照书本知识,教师边教技法边让学生学习,这种形式比较乏味,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创造潜能。因而,导致很多同学在课下练习时可以正常发挥,但一旦公开演出,演奏水平就会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忽视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才使得学生缺失了这部分能力。
三、对策与建议
1、明确教育目标。创新教育理念
培养目标是高校各专业端正办学方向、加强专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指导原则。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课标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关键是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热爱音乐。所以,要想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就是要在明确正确的教育目标的前题下,不断创新高校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提高音乐素养做为所要追求的教学目的,而不是简单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音乐教育目标的确立,不仅要引起从事高校音乐教师的重视,而且也应该引起每一位在校学生的思考。只有足够重视,学生才能在音乐中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美。学会如何体会音乐本身的美。对于音乐的学习才算完整。因此,正确的高校音乐教学目标应该以审美为核心基础上的技能培养。
2、结合学校实际。创新教学体系
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仍然是传统的音乐教育,钢琴教学和训练的主要内容还是一些复习曲、练习曲和乐曲,教师还只是音乐知识、钢琴技能的传授者,学生还只是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者。在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以致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和出现的问题不能够清晰的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能有比较准确的认知。学生在经过了长时间的钢琴学习之后,却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和有效提升自身能力,教师教学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由此可见,在社会和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音乐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钢琴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学生水平的差异性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使得受高等教育学生数量增加,学习音乐艺术的学生也是逐年增加,音乐教育专业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学生也感受到了钢琴的无限魅力,更加积极地学习钢琴相关知识和技巧。虽然说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都具备一定的钢琴基础,但是学生入学时的钢琴水平和基础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受教育的环境以及受教育的程度都不同。有些学生因为文化课成绩不是太理想,迫于升学压力在高考之前才开始接触音乐,接触钢琴,内心没有对音乐由衷的热爱,以致于基础薄弱;有些学生是从小就喜欢音乐、喜欢钢琴,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以及钢琴的相关知识、练习钢琴,基础扎实,进入高校学习音乐教育专业、学习钢琴是为了更好的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水平。因为学生接触钢琴、学习钢琴的时间不一样,一些学生错过了学习钢琴的最佳时间,他们在手指的灵活方面也不处于一个比较优势的状态。众所周知,从小开始学习钢琴的学生和高考之前才开始接触钢琴的学生他们对钢琴的理解力和学习能力也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的,从小开始学习钢琴的学生理解力相对更强,也更容易进行学习,以致于学生在接受大学音乐教育、钢琴教育之后所呈现的状态和水平也各不相同。
(二)师生比例不协调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等院校的扩招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增加,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增长,但是高校扩招带来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加也为学校师资力量带来了新的压力。部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学生数量增加的同时并没有相应的增加和提高师资力量,而是仍然维持原先的状态,难以满足现阶段的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实际教学的需要,钢琴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和目标有所差距。另外,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也是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能够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但也有部分教师能力有限,又不注重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教学思想传统,逐渐落后于改革和创新中的现代化教学需求。随着我国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许多音乐方面的高端人才受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不太愿意进入高校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师资队伍的发展。
(三)教学模式与资源滞后
在现阶段的钢琴教学中,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仍然被采用,如笼统的一刀切、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于钢琴课程的内容设置不够丰富,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也不全面、合理。以往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西方相关文化为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触的也大都是莫扎特、贝多芬等国外艺术家的经典作品。而我国也有许多的钢琴艺术家,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都很少被引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钢琴艺术的发展,不能对我国的优秀的钢琴艺术作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教学中过于注重钢琴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学生对音乐文化以及理论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弱化了理论基础也不利于学生的未来良好的发展。另外,高校资金来源相对有限,受资金影响教学设备也没有及时的进行更新,依然有比较老旧的设备在使用,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虽然部分设备得到了更新和补充,但是在数量以及品质上还不能完全、充足的满足教学需要。
二、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策略
(一)因材施教
在钢琴教学中要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水平存在的差异化问题,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真实钢琴水平以及个性,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因材施教。但不能够急于求成,如果单纯、片面的追求教学速度,那么学生对于钢琴的学习也只会是一知半解,不能深刻领悟到钢琴学习的乐趣和本质,而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钢琴教学,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首先安排多做一些曲目的练习,以锻炼学生的手指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此基础上在进行一些手指的跳跃和跑动练习,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钢琴演奏和创作,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
(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教学资源的匮乏,高校要通过多种手段努力提高学校师资水平,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改变一个教师教授大量学生的教学形式,积极实现精细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高校可以通过招聘的形式,以优厚条件吸引音乐、钢琴方面的高端人才进入高校进行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由此同时,还要加大培训力度,对现有教师组织和开展定期的业务水平的培训,使教师掌握和了解比较前沿的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文化。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品质,教师不但要对钢琴文化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还要对钢琴相关知识和技能有比较充足的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现代化的教学中去,让钢琴教学能够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力和表现力,而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性教学,让学生在了解音乐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钢琴学习。
(三)教学模式的科学化改善
要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就业方向进行科学教学,教师不但要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述钢琴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还要能够把钢琴教学法能融合、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不但知道怎么学习,还要学会怎样进行教学。对于钢琴学习的基本内容可以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细节进行大课堂的钢琴教学,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可以对学生的钢琴水平进行必要的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划分教学,让水平一致的学生划为一个小组,教师根据该小组的实际水平进行相应的教学;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以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还可以让基础和水平较好、较高的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指导,在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同时实现同学之间的共同进步;对于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还可以实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进一步提升钢琴水平和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当的对我国优秀的钢琴艺术作品予以引用,使学生对我国现阶段钢琴艺术的发展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弘扬我国的钢琴艺术作品。在钢琴教学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重视评价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钢琴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重视其实践性固然是正确的,但是也要注重学生对音乐文化、音乐理论的学习,在提升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得到提高,为学生的长远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高校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教学设备,使之符合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以促进钢琴教学的顺利、有序开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才能不断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岩.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的思考[J].音乐生活,2015,(01).
0.前言
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教育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师范类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从而对教育领域的发展加以推动和促进。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与音乐素养,还需要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教学意识加以培养。但是在目前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现有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了较大的限制。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能够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1.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
1.1三级教育阶段
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中,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主要包括了中专、专科、本科等三个层次。二十世纪中期,我国15所高等师范院校成立了音乐系,随后几年,在北京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艺术类师范院校,在地方的中等师范院校中,也成立大量的音乐班级。直到1966年,我国又建立了9所音乐院校。在这段时期之内,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中,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发挥出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也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的开始,对音乐教育领域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1.2二级教育阶段
在结束之后,我国的音乐教育又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在我国随后开展的素质教育当中,教育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对音乐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后来的发展当中,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和需求来说,中等层次的师范教育已经难以满足要求,因此逐渐遭到淘汰。因此,专科、本科的师范音乐教育在我国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发挥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也逐渐开始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
1.3一级教育阶段
在二十世纪后期开始,我国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整体实力和各个领域的水平也不断提高。除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之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专科层次的师范音乐教育也开始显露出疲态,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因此也逐渐遭到淘汰。至此,在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领域当中,本科层次的师范音乐教育占据了最为重要的位置,因而成为了师范音乐教育中的主流。
2.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当中的落后
在我国当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存在着落后的问题,在理论研究、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培养模式、教材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落后现象。具体来说,在目前很多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对于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往往难以正确的确立,对于技能培养较为重视,但是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却有所忽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专业教学当中,对于培养技能过分的强调,不够了解世界范围内音乐教育的发展情况,因而无法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同时,与一些师范音乐教育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目前仍然没有形成完善的师范音乐教育理论体系,因此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中,缺乏良好的改革动力和充分的改革依据。在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对于传统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沿用,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手把手教学的情况。师范学生在知识结构体系方面,与音乐学院的学生也是如出一辙。但是师范音乐教育毕竟面对的是教育领域,因此,应当对音乐教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教育加以重视,而这些恰恰是我国很多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所欠缺的部分。在教材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也没能有效的融合技能课程和理论和城,教材内容也十分陈旧,不符合当今的时展,因此,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始终难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2.2教学模式当中的矛盾
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方面的矛盾,具体来说,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应当综合理论与实践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是实际的改革效果依然不理想,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无法为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教学改革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也使得教师的积极性不足。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就业方向存在多向性的特点,但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向却是教师专业化。在新时期的音乐教育专业当中,要求学生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但是很多教师由于知识技能较为单一,因此难以有效的达到这一要求。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的教学改革当中,缺乏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因而使得改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高等音乐教育扩招的同时,并没有同步充实专业教师的数量,因而导致很多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难以有效开展教学。
3.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发展与实践
3.1均衡教学与科研的发展
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发展与实践当中,离不开良好的科研实力和教学实力。很多国外著名的音乐院校对于教学科研都十分重视,只有更加均衡的发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才能够更好的提升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发展与实践当中,应当对专业进行软化、对学科进行整合,对钢琴、作曲、舞蹈、声乐明显的专业意识进行弱化,对各个学科进行有效的重新整合。对于科研机构和教学机构,应当进行相应的完善,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要强化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对话。对于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进修,应当进行鼓励和支持,对于学科制度要进行充实和完善,对学分制度进行严格的规范,允许学生通过跨专业的选修实现知识的良好互补。此外,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应当加大力度予以支持。对于新型音乐教师的培养和教育来说,研究型学习无疑是一种能够最为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3.2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
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水平是由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所决定的。因此,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发展与实践当中,应当注重对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的改革,使其更加贴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实际建设当中,应当对运用性教学进行更加充分的引用,在钢琴、器乐、舞蹈、声乐等方面,都应当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同时注重技术与运用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要进行更为有效的整合与渗透,使学生在掌握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在音乐教育学课程当中,应当进行加强,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音乐教师,因此学生除了具备丰富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以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才能够更好的胜任日后的教育工作岗位。
3.3完善音乐教育招生就业
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当中,音乐教育的招生机制、就业市场等,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如果培养的音乐教师受到不完善、不健康的就业市场的影响而无法顺利就业,对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来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损失。为了更好的解决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对招生和就业制度进行有效的解决,只有解决了就业问题,才能够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工作有所保障,从而在学习当中能够更加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在当前不断的扩招之下,虽然给高等师范院校带来了更大的活力,但是,生源质量的降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高等院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招生方案进行完整、科学的制定,从而为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发展和实践提供良好的基础。
3.4加强音乐教育理论研究
在音乐教育当中,理论是实践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当加强对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融合了物理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哲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系列音乐教育理论体系。就我国当前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来看,对专业音乐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仍然较少,缺乏真正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在纵向和横向上,都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提升。因此,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应当更加深入的进行教学理论研究,从而对教育新模式的发展与实践提供更为良好的基础。
3.5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师专业化指的是在教师职业当中,具有独特的职业条件、职业要求等,而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当中,应当对教师专业化的教学思想进行科学有效的优化和完善,使其能够符合实际的教学要求。在培养模式的建立中,应当综合学习、实践、反思等学习过程,并不断的进行重复,从而使教师的知识体系、专业修养、专业技能等得到提升,从而形成良好的信仰、道德和专业文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能够更好的提升音乐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从而更好的提升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
4.结论
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师范教育为我国培养大量优秀的教师,从而极大的丰富了可利用的教师资源。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作为师范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使得音乐教育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发展和实践,从而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晶.文化视野和哲学态度下的音乐教育———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3,05:33-38.
[2]王景.在音乐教师教育中凸显师范性的实践研究———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3:65-68.
[3]刘爽.澳洲音乐教育模式和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齐鲁艺苑,2014,06:45-46+67.
[4]王政.高职高专小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型模式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设想———以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为例[J].音乐时空,2015,05:137-138.
[5]孙丹.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视野下构建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J].黄河之声,2015,15:38.
[6]王景.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优化探索与实践———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四川戏剧,2014,02:165-167.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末已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即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向。自从1998年高校开始增加招生数量以后,一方面带来了一些新的不容回避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长期累积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这些问题既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既有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也有观念和认识上的。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由扩招直接带来的问题
1.我国高等教育自1998年起开始“扩招”,它给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影响或许远远大于高等教育自身。在这个“扩招”过程中,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人均经费却有下降的趋势。据统计,扩招后各级政府在教育上的全部投入仅为按标准所需投入的一半,相应的音乐教育经费投入也在减少,导致教学条件的全面吃紧。如:人均教学音像设备、音响、图书资料、乐器等的拥有量的减少;学生人均琴房、钢琴及其他乐器使用率的降低。一些学校,学生人均琴房使用率甚至降为1—2小时,特殊时候有的学生一天连1个小时练琴时间都无法保证。长此以往,显然教学质量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师资力量短缺。由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专业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扩招后,教师不得不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如专业课教师的周课时数由原来的10节左右到现在的30节左右;专业小组课改为大班课等等。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精心辅导。师资力量的薄弱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3.生源质量下降。显而易见,这是招生门槛降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但也是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它,只能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措施去更好地解决它。
二、由扩招间接引发的问题
1.教育规模扩张带来的粗放性。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阶段,而对于高等音乐教育是否走向“大众化”,人们几乎没有系统探讨过。由于高等音乐教育一直是从属于高等教育的整体,它缺少自我意识与独立性。因此,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高等音乐教育因为“热门”而成为规模扩张的主要承载区之一,高等音乐教育缺少自身的“大众化”思维。因此,在艺术院系热招、扩招、办学形势大好的背景下,存在着严重的质量担忧。这种担忧正在成为制约高等音乐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性因素。
2.高等音乐教育规模扩大却不能保证质量。在音乐院校在学生大量涌入的条件下,其校舍、器械和师资力量均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高等音乐教育的培养模式已由原来的“精耕细作”被“粗放式”经营所替代。它带来的质量问题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都将给其继续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
3.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经济效应,使得某些高校在教学条件还无法适应教学的情况下,纷纷成立了音乐系或音乐学院,表现出较强的商业性和短期性。音乐教育的合理定位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与质量滑坡,在办出特色,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扩大规模。而一些学校往往是不顾现有的办学实力,通过组建新兴学科与专业来达到数量扩张的目的,这样的数量扩张必然是以质量下降为代价的。
三、传统音乐教育体制固有的弊端
1.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设置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不匹配。20世纪90年代以前,传统音乐教育是精英音乐表演专才的教育,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已有所改善,这直接体现为综合大学艺术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但人们对专一表演技能固有的崇尚情怀,以及至今仍旧无法舍弃的对表演技艺的盲目追求仍然没有完全转变。因此,虽然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已经有所提高,但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仍遵循着旧有的套路和思路,各高校音乐教育整体专业设置结构依然相互抵触。
2.选拔和淘汰机制不合理,现行的“宽进宽出”制度是造成音乐教育质量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音乐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需要人们长时间地学习与练习(乐器演奏),同时还需要一定的天赋。而高等音乐教育的选拔和淘汰过程是在入学前完成的,现行的“宽进宽出”,只要学生能迈入高校的门槛,几乎就意味着他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受过高等音乐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没有对毕业生进行严格把关的情况下单方面地把入学门槛降低,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毕业生质量必然出现一个整体性的滑坡。
3.办学特色欠缺。学校把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简单地理解为聘请名师、增加硬件投入、上热门专业等。这些问题在各类院校的音乐教育中都普遍存在。如:各院校新办的舞蹈、模特、影视及师范教育中音乐表演等专业,无论在师资力量还是教学基础设施上都比较弱,再加上专业设置过于追求功利性,因此教育质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转贴于
4.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科研水平相对落后。这种落后同我国音乐教育院校传统的精英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以及培养手段有关。这里又涉及到一个音乐教育体制上的问题,而这种体制从根本上的转变是必须要以扩招所产生的良性的竞争环境为运作平台的。
5.教学手段落后、教材陈旧、教师责任心不强。这三个问题事实上是三位一体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在高校管理和监督体制难以奏效的情况下,竞争机制又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这些问题是音乐大众化教育所不容回避的。这些问题在扩招前就已经存在,只是由于精英化教育所面对的是少部分自身音乐素质较高的人,才没有凸现出来。只有将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我们才有可能认清问题的本质所在,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迈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扩招从长期来说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大众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普及音乐教育的必要措施,在短期内它是解决我国各方面人才紧缺的有力手段和措施,并有助于扩大内需和延缓就业。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初期,高等音乐教育跟上了这个趋势,但它缺失主体意识与质量保证,对自身的特有规律研究不足,实践探索先于理论论证。因此,对隐藏在现行音乐教育体制中的若干深层次的问题,必须在扩招中予以解决。这既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一种现实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1.以扩招为契机,尽快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专业技能院校的音乐教育,而且还包括教学型及研究型等各种形式的音乐教育。各学校分工明确且各具特色,能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而且这种体制对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2.重构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需要,按人才成长的规律而有机组成的一系列教育过程的统一,它本身也是柔性的,具有较大的包容性。我国传统的高等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基于专业教育的思路,在适应性上滞后于时代要求,在结构上过于刚性,新时期的社会变革要求重构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的高等音乐教育培养模式中,以教学计划为核心的进度安排是固定的,这种安排带有计划时代的浓重色彩。在知识经济时代里,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变化的要求,传统的刚性培养模式显然力不从心。因此,重构柔性化的高等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是提高其社会适应性、跟上时展要求的根本要求(柔性化并非毫无规范,它仍需要一定的规划,此种规划的制订依据是高等音乐教育的固有规律,而此规划是动态的、可加减的。也就是说,此规划的结构基本保持不变,但其内容与形式是可以根据时代要求进行有效调整与改革的)。
3.加强国内外交流。充分利用加入WTO带来的机遇,探索和扩展与国外有实力的教学机构合作办学的发展模式及发展空间,并采取多种渠道以多种方式进行国际交流,包括留学进修、参观考察、访问演出、学术研讨等,以开阔眼界,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4.实现高校内部以及专业院校之间的相互开放。比如高校内各院系之间的资源共享以及各专业音乐院校之间、音乐专业院校与其他高校之间音乐及相关课程互选、互相承认学分等。这种学科之间的互为开放,一方面,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音乐文化的普及;另一方面,对专业音乐教育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有重大意义。
5.高校音乐教育与其面对的适用单位互相开放。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与适用人单位的合作模式。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基本是灌输式的,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也是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类现象以音乐师范教育最为突出。因此,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其适用单位的相互开放,使学生提前了解自己的不足及即将走入单位的实际需求。
6.建立和完善“宽进严出”制度,彻底改变原有的“严进宽出”和现有的“宽进宽出”现象。学校在市场淘汰之前就应该先进行一次自我淘汰,这对保证学生质量、保证学校的品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高校扩招包括高等音乐教育的扩招是大势所趋,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阶段还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因此,要完善高等音乐教育教学体制,解决长期存在于高等音乐教育中的各类深层次问题,就一定要借扩招这股东风,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合理规范教育教学体系,必将促进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使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步入良性的循环运作轨道中来。
参考文献 :
[1]金英子.扩招后高等音乐教育现状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在政治上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新业,文明开化”①三大方针。从1872年公布学制②开始,文部省于1875年派伊泽修二赴美国调查师范教育制度,此举成为西洋音乐大量输入日本的开始。回国后的他痛感教师和教材的重要性,向文部省提出了三项提案:1.将日本传统音乐和西洋音乐互为融合进行新教材的创作;2.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培养音乐教育人才;3.在各类学校实施规定的音乐教育。该案得到文部省的关注和全力支持,并于明治十二(1879)年创立音乐研究所,伊泽修二任所长。其随即开始调查国内外的音乐状况,并于1880年聘请了第一位外籍音乐教师梅逊(L W Mason)在东京男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和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进行唱歌教学,这也是日本最早的唱歌教学。明治十三年九月他又开展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工作,在全国召募了22名音乐传习生进行培训,开启了音乐师资培养的先河。二战之前的日本初高中音乐教师的培养均由该所承担。第三项工作是把传统音乐为中心的东洋音乐翻译为五线谱,并进行两者间的比较,由此证明东西方音乐的相同性,同时设立了田中正平邦乐研究所,记录了大约300首以五线谱为记谱法的日本传统音乐③,为五线谱的推广与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是最初在渗入西洋音乐时,日本人是不习惯和排斥的。当时很少有人进入演奏厅去欣赏西洋音乐会,而传统音乐如歌舞伎、能乐等则大量充斥着文化市场。这反映了日本人对西洋音乐最初接受时的态度④。但从明治二十三年开始,出现了鉴赏意识的萌芽。鉴赏教育是日本音乐教育中迟到的春天,日本人意识到了世界上存在着美妙的西洋音乐,应该用心耳去倾听。这些观念的转变归功于收音机的普及、吹奏乐的大众化(如日比谷的公园奏乐)以及西洋音乐鉴赏的启蒙书《音乐通解》的出版等,它们为西洋音乐的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成长阶段:1886年至二战结束
在日本政府大力的财务支援下,日本人对西洋音乐创作的需求日益增多,他们惊讶于西洋的交响曲、歌剧、钢琴和小提琴等音乐表现形式。1903年,东京音乐学校上演了格鲁克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茜》,社会思潮开始以崇尚西洋音乐为荣,日本逐渐走向了全盘西化。此时的高等音乐教育也在西洋音乐为中心的主导下发展,在音乐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上也全方位地呈现了西方化的倾向。
1898年,东京大学外聘了德国人豪斯库涅齐讲授教育学,把福禄贝尔的教育学理论带到了日本,并指出该教育学理论同样适用于音乐教育学,从此教育学理论在日本盛行⑤。日本在教育思想上受到了西方先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影响,除了有福禄贝尔的教育学理论,裴斯太洛齐的教育学理论也慢慢得到了传播。到了明治中期,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⑥又再一次在日本教育界引起了轰动。
明治二十年,以外国教师为中心的东京音乐学校,在曾经留学德国的第二任校长村冈范为驰的带领下,改前任伊泽修二提倡的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为德国式的高等教育体系。德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威廉•洪堡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倡大学的本质是“客观的学问和主观的教养相结合”⑦,即通过学习知识来获得教养。继村冈校长之后的乘杉嘉寿校长彻底地贯彻威廉•洪堡的思想体系,在其著作《社会教育之研究》中阐述了教育的民主和教育的机会均等是每个人应得到的权利,每个日本人都应该获得知识,从而扩大了平民学习音乐的权利,拥有了提高自身音乐教养的机会。具体措施除了在学生中加强学校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之外,加强社会普通人群的音乐知识和道德修养,这些思想的产生和贯彻对日本高等音乐教育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威廉•洪堡的另一观点是提倡“孤独和自治”,也就是追求最高形式-纯粹的知识,这可以在东京音乐学院师范部的课程设置变迁中得到证实。明治二十(1887)年的科目中开设了声乐、器乐、音乐理论、音乐史、体操,除此之外的教养课程涉及到了伦理、文学、教育、英语。明治三十三(1900)年,除教养课程,在声乐、器乐、音乐史等基本课程之外,还增设了唱歌、乐理、和声、体操、唱歌教学法等。这是因为当时学堂乐歌的出现,对唱歌的演唱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正十二(1923)年的课程设置又加大了音乐专业化的力度,除上述设置的科目外,还增添了音乐通论、音乐教授法,还可选修音响学。到了昭和十七年(1942年)又增设了指挥法、音声学。由此可见,威廉•洪堡的“追求最高形式的纯粹的知识”的理念在加强音乐的专业性方面得到了验证。值得关注的是从1900年开始文学这门课程从此删去,但仍旧保留着英语、伦理、教育、体操。令现代人质疑的是非音乐专业的体操课程缘何在音乐专业中频频再现而从不忽略?原因在于师范生要求一律住宿,应向士兵一样服从集体的领导,要求培养集体观念来获得集体协作的能力,而这些课程的保留与“脱亚入欧”及国粹主义的师范教育的思想观点有关。该时期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国家主义”,即国家利益至上。由于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音乐教育开始偏离本来的方向,成为国家主义的音乐教育。东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现茶水女子大学)教授小松耕辅曾戏言:“虽然音乐教育目标仍是德性的涵养和情操教育,但音乐中添加了国防的使命,培养灵敏的听觉是为了能够正确知道飞机和潜水艇的动静,能辨明机器的故障。”
西洋音乐的大量普及是从大正时期开始的。1925年,从东京放送局开始到日本放送协会,音乐会的节目单上往往以西洋音乐为主。从1926年7月开始一共12回的西洋音乐史讲座由音乐家山田耕i、堀内敬三、野村光一主讲,西洋音乐从此变得更深入人心。在教材选择方面,有10家出版社对教科书作出检定,每个学校可以选择通过检定的任何一种作为本校的教材,教材内容仍以西洋音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