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8 09:59: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流动资产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货币资金质量分析
货币资金由于形态的特殊性,在会计上,一般不存在估价问题,其价值永远等于各时点上的货币一般购买力。在分析货币资金的质量时要着重分析企业在货币资金收支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以及实际执行质量。
二、短期投资质量分析
短期投资质量的分析主要侧重于总量的分析、投资成本的分析、收益率的分析、短期投资处置的分析及减值准备提取的分析。在分析短期投资的时候必须关注是否有人为操纵的行为。同时还要关注短期投资债券的购买、保管手续是否完整,防止资金的挪用、贪污。
三、应收账款质量分析
应收款项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信用交易及事项所形成的获取相应资源的权利。应收账款形成了企业资产方一个极大的风险点,因为,只有最终能够转化为现金的应收账款才是有价值的。对应收账款质量的分析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债权的账龄进行分析:对债权的形成时间及不同的账龄进行分析是对应收账款分析最传统的一种方法。未过信用期或已过信用期但拖欠期短的债权出现坏账的可能性比已过信用期较长时间的债权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小。
(二)对债权的构成进行分析:对债权构成分析主要从债务人的区域构成、债务人的所有权性质、债务人的关联状况、债务人的稳定程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三)对减值准备提取及坏账处理的分析: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应收账款与估计可回收款项孰低法来确定、提取应收账款的减值准备。对应收账款减值准备的提取主要关注企业提取的方法、比例是否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的真实情况,是否存在调节盈亏的状况。
企业持有未到期的应收票据,如有确凿证据证明不能够回收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时,应将其账面金额转入应收账款,并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
四、其他应收款质量分析
在对其他应收款的分析中,重点是账龄分析和对象分析。如果关联方大量占用企业的资金,则其他应收款的回收风险极高。此外,从资产与负债勾稽的角度看,大量其他应收款的存在或新增加,意味着企业要为这部分资产进行融资,如果这种融资是有息负债,则企业还面临较大的财务费用的压力。
五、预付账款质量分析
预付账款的主要风险仍是债务人的信用问题。通常预付账款的账龄是在一年以内,实务中的预付账款一般在3个月以内,超过一年的预付账款可以肯定存在异常,在资产负债表上存在超过1年的预付账款就应当警惕,因为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表示公司的资金以预付的名义而被占用转移,企业资产面临减损的风险。
六、存货质量分析
存货是企业经营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源,通常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存货及其核算方式的选择对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也是分析者重点关注的领域。
存货的质量主要应当关注存货的增值能力、变现能力以及其物理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存货的物理质量分析:存货的物理质量指的是存货的自然质量,即存货的自然状态。对存货的物理质量分析可以初步确定企业存货的状态,为分析存货的被利用价值和变现价值奠定基础。
(二)存货的周转率及毛利率走势分析:存货的毛利率及周转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存货的增值性和企业的盈利水平。毛利率下降或周转率下降,意味着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下降或产品的生命周期出现了转折。
(三)存货减值准备提取的分析: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在确定可变现净值时,应当以取得的可靠证据为基础。对存货减值准备提取的分析主要侧重于企业在特定的会计期间对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恰当,是否有伪造合同等各种资料的嫌疑,防止企业利用存货减值准备来调节盈亏。同时应关注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措辞以及运用一般的管理常识来判断存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真实反映了企业的真实状况。
(四)对存货的时效性进行分析:主要对存货的保质期限、与存货相关的内容、与存货相连的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据此判断存货的可利用价值。
(五)对存货的品种构成、结构进行分析:对存货不同品种的盈利能力、技术状态、市场发展前景以及产品的抗变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防止企业由于过分依赖某一种产品或几种产品,当某一种产品出现问题时使企业全局受到重创。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7日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公司资产变换为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能力,是资产的一个重要特性,与其收益性均具有密切的联系。著名财务管理专家范霍恩认为,流动性有两层含义:(1)变现所需的时间;(2)变现比率的稳定性。狭义的流动性只包含第一层含义,广义的流动性则包含两层含义。
一、评价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强弱
一个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左侧是资产,不同的资产具有不同的流动性,在表中资产的列示顺序基本反映流动性的强弱。流动资产流动性强于固定资产,分析公司资产流动性重点分析流动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中现金的流动性最好,其次是应收账款,再就是存货。财务管理中通常用到的周转率或周转期有流动资产周转率(周转期)、存货周转率(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率(周转期),它们从某个角度说明流动资产的流动性。
1、流动资产周转期(天数)=平均流动资产总额×360/营业收入
反映公司流动资产平均变现速度的指标。所有流动资产变现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越少,表明流动资产在经历生产和销售各阶段时所占用的时间越短,变现速度越快。
2、存货周转期(天数)=平均存货余额×360/营业成本
反映公司存货平均变现速度的指标。所有存货变现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越少,表明存货在经历生产和销售各阶段时所占用的时间越短,变现速度越快。存货占流动资产很大比例,在不同公司或者一个公司经营的不同时期,存货转变为可偿债的现金的周期长短差异很大,可用存货周转期指标做一比较。
3、应收账款周转期(天数)=平均应收账款余额×360/营业收入
反映公司应收账款平均变现速度的指标。所有应收账款变现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越少,表明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快,流动性强。
但需要注意这些周转期反映流动性时假定资产的变现价值确定,即账面价值,事实上流动资产中存货按成本计价,不能反映变现净值,应收账款转变为现金存在较高的风险。这些对评价流动资产的流动性有极大影响。
二、公司资产流动性对公司的影响
(一)资产的流动性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营。资产流动性分析还可以结合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分析。公司财务管理中通常把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作为衡量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缺乏足够的短期偿债能力,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不匹配将导致公司流动性严重不足,流动性不足是导致许多企业破产的直接原因。统计资料表明,发达国家80%的破产企业是获利企业,它们倒闭不是因为亏损,而是因为现金不足。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该比率计算数据均来自于资产负债表,是典型的静态指标。其中,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流动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期内到期的长期债务、应交税费及其他应付费用。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维持2∶1才足以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这是在存货正常运转、应收账款正常回收的条件下,倘若出现存货积压、产品滞销、应收账款已过期未能及时回收等情况时,虽然提高了流动比率,但并不代表企业具有较高的偿债能力。因此,应用流动比率评价短期偿债能力时应注意流动资产的构成及各项流动资产的周转情况。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该比率是衡量公司流动资产可以立即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其中速动资产指公司流动资产扣除变现能力较差的资产后的余额,主要由现金和应收账款构成,不包括存货,一方面是因为存货变现速度较慢,另一方面公司不能依靠处理存货资产来清偿债务。从流动资产中剔除不易变现的资产,其差额即为可变现并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速动资产,因此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反映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更可靠。一般认为速动比率1∶1较好,过低则表示企业偿付短期负债可能存在困难,反之则表明企业的闲置资金过多。但实际上应用速动比率评价流动性时仍需视速动资产的构成和运用情况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过低,通常被认为是公司经营不稳定的信号,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有所谓的标准,从数字上看更直观,判断资产流动性更实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7-012601
l 传统资产流动性的评价指标
1.1 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速动比率这一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企业将流动资产变现为现金来偿还负债的能力,这一指标体现了企业的短期财务能力。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与资产流动性、短期偿债能力呈正比。然而,该比例并非越高越好,过高可能是企业的存货积压或者滞销造成的,如此,最终会对公司的绩效带来不利影响。
1.2 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又称“酸性测验比率”,指的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流动资产中剔除了变现能力差的项目。但是在实务中,速动比率可以用流动资产扣去存货后再除以流动负债来表示,用来反映企业中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一般情况下,企业的速动比率与偿还债务的能力的呈正比。
1.3 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将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又被称为收账比率,可以选择这一指标来衡量企业应收账款的流动程度。企业可以选择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一指标来衡量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营运管理效率,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值越高,就表明其变现速度越快,那么企业的资产流动性也就越强。但并不表明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若应收账款周转率过高,也可能表明信用政策过紧,不利于企业的业务拓展,有助于促进相互业务的开展。
1.4 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指标,能够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因而,企业在进行管理决策,常常选择这一指标。一般情况下,存货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存货周转速度快,资产流动性较好。但过高的存货周转率,也可能是由于企业存货管理不合理导致采购成本的上升,如此就需要对企业的存货管理进行适当调整。
1.5 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就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业务收入净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总资产周转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能够综合地评价企业所有资产的经营效果和对资产的利用效率。这项指标与公司资产经营效率成正比。在实务中,企业可以通过优化资产配置,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以提高公司的绩效。受信息不对称影响,管理者很难准确地预测市场和企业的未来,通过总资产周转率,管理者能了解到企业整体资产的利用情况。
1.6 营运资本
营运资本,也叫营运资金。从广义上来讲,营运资金又被称为总营运资本;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营运资金是指某时点内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不包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及短期借款)。一般将其与流动比率结合进行考察企业的财务状况。
2 用现金流反映的资产流动性的评价指标
2.1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为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利息费用的比值。一般情况下,该比值大于1比较合适,但并非越大越好,数值越大,则表明大量的资金被闲置,没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可以将这些闲置资金用于购买有价证券等再投资,已获得更高的回报。
2.2 债务保障率
债务保障率是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与债务总额之比,体现了企业的整体偿债风险能力。债务保障率越高,就表明企业在整个会计期间内的偿付能力越强,财务风险就越低。
2.3 经营现金流入流出比
经营现金流人流出比就是经营活动现金流人除以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比率,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现金流人对现金需求的保障程度。于此同时,这一指标是企业现金流量的重要主体。当经营现金流人流出比大于1时,就表明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人可以满足现金支出的需求,企业的产出与投入之比较高。
2.4 自由现金流
自由现金流量,就是企业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是一种能够用来衡量企业实际拥有的能够回报给股东的现金的财务指标。一般情况下,自由现金流越大与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成正比。
2.5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占比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占比是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与总现金净流量的比值,如果这一比率较高,就说明企业的经营能力较强,财务风险较低,偿债压力较小,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 关于资产流动性的资本结构理论
净收入理论认为,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企业负债越多,企业价值越大,当负债程度达到百分之百时,企业价值也会达到最大值。企业利用债务资本能够达到降低加权资本成本,实现财务杠杆的目的,债务资本是百分之百时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
净营业收入理论认为,企业资本成本是固定不变的,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加权资本成本以及企业价值是无关的,企业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问题。在债务成本低于权益成本的前提下,负债的增加将会带来权益资本风险的提升,从而权益资本成本也会因此而提高,由此正好抵消了利用负债所带来成本下降的好处,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保持不变。
传统理论是介于净收入理论和净营业收入理论之间的一种折衷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在一定限度内的债务利用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从股东和债权人的投资风险来说也是能够接受的。而且企业通过财务杠杆的运用,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加权资本成本的降低,最终增加企业的价值。
1958年6月,美国学者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提出了经典的MM理论。MM理论开创了现代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先河,构建了现代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石。MM理论认为:在理想状态时,公司价值不会受到资本结构的影响;而在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公司价值与负债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的结论。
静态均衡理论认为将财务风险及其经济后果引入资本结构研究过程中,研究的核心是企业利用负债所产生的税收利益,与由此而形成的成本、财务困境成本进行权衡,寻求企业最优的资本结构。
流动性界定及我国流动性状况
宏观经济中的流动性,主要是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被用来特指一种货币现象。欧洲中央银行(ECB,2006)就把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
对于流动性的衡量我们采用了马歇尔K值系数法。马歇尔K值系数指(M / GDP),这里M指货币供应,一般使用广义货币供应M2,GDP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M/GDP 指标反映了货币供给与实体经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该指标的变化趋势可以衡量货币供应相对于货币需求的过剩与短缺情况。如Morgan(2007)通过三个指标来测量各国的流动性过剩程度。这三个指标分别为狭义货币与名义GDP的比率、广义货币与名义GDP的比率以及国内信贷(domestic credit)与名义GDP的比率。张明(2007)、和晋予(2007)都采用了这种方法。考虑到从长期来看,M2比M1、M0稳定,文章中货币供应选取的是M2。
早在十年前学者高辉清就提出:“货币供应量增长相对较快。目前M2与GDP的比率已是世界较高水平”,我国M2/GDP比率比世界其他大国都高,却还出现了通货紧缩这个不合常理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也在2002年公布的《稳健货币政策有关问题分析报告》中认为,我国M2/GDP比率过高,在货币供应量增长明显偏快的情况下,将增加中长期通货膨胀的压力。但与此相反,我国在1998年到2005年出现了通缩的情况,至此以后,通胀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2008年末,为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停滞不前问题,政府推出了四万亿计划,过量发行货币从2009年4月开始,按我国通货膨胀一半滞后期为10个月,通货膨胀在2010年2月发生,并且在2011年有明显恶化。
从图1的增长率图可以看出,广义货币供应量一直在稳步上升,增长率在平稳波动,而M2相对GDP在2000年到2003年出现了快速上升,2005年到2008年波动中有所下滑,特别是在2008年末,而在2009年以后又出现了几乎是直线的上涨。可以说,虽然增长的快慢不一样,但图1的数据几乎在零点以上,流动性总体上一直保持着增长。
CPI、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与上证指数的变化趋势概述
在选定期间,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出现了三次顶峰,第一次出现在2004年到2005年,社会资金更多流入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投资高烧不退刺激建材价格坚挺,又进一步推高已经处于高位的房价,出现专业炒房大军更是火上浇油。第二次顶峰出现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来临之前,资产泡沫化极其严重,指数达到111点。第三次顶峰出现在2009年~201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增长42.1%,这可能是投资投机需求大量入市的关系,而上证指数在金融危机前的资产泡沫化过程中达到了5552点,但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房屋价格和上证指数均遭重创,房屋价格指数跌至98.9点,上证指数跌至1820点。
在样本区间内,房屋价格指数和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动趋势有相同之处,大体上都是在2004年经历了一个小高峰以后,在2005年到2006年滑入一个低点, 2007年到2008年冲上高点,接着在金融危机之时跌至谷底。CPI指数和资产价格指数的走势也很相似,尤其是与房屋价格指数的走势非常相近。
流动性对物价、资产价格的影响
(一)初步判断流动性和物价、资产价格的关系
近期我国物价的明显上涨,通胀压力的加大,而在流动性同样快速上升的2003年却没有造成通胀,这值得思考。如果我国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后果无非是两种,一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二是资产价格,包括房地产、股票等价格上涨。流动性通常被认为是物价上涨最主要因素,作为与居民生活最密切的两种资产,股票与房地产市场也是过剩流动性的主要宣泄地。前文说明物价、上证指数、房价三者走势十分相近,那么三者对于流动性冲击的反应是否也相似?
(二)建立模型
本文采用2000年一季度到 2011年二季度的季度数据,因为2000年后中国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都经历了较为剧烈的波动,采用这一时期的数据进行检验更有意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季度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季度同比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房地产价格选用房屋价格指数数据来自RESSET金融数据库。股票价格采用的是上证综指,来自RESSET金融数据库,所有数据都运用 X -11法进行了季节性调整并且都取自然对数。为了建立VAR模型,需要检验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结果如表1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差分处理后的时间序列都已经是平稳的,可以建立差分平稳SVAR模型。将建立的初始VAR模型进行估计,进一步做稳定性检验,发现被估计的VAR模型所有根的倒数的模小于1,即在单位圆内,VAR模型是稳定的。确定模型滞后阶数为三阶,对各个内生变量依次给出单个检验与联合检验,联合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因变量内生于系统。但考虑到 VAR模型的简化形式不能给出变量之间当期相关关系的具体形式,即在模型右端不含有内生变量,当期相关关系隐藏在误差项的相关结构中,因此无法进行解释。本文将建立SVAR模型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流动性衡量指标(M2/GDP)、CPI、上证指数和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建立 SVAR(4)模型。
B0 yt=Γ0+Γt yt-1+Γ2 yt-2+Γ3 yt-3+Γ4 yt-4
+ut 其中:
如果 B0可逆,则上述结构式方程就可以转化成简化式方程,同时得到:
Aet=But
式中变量和参数矩阵为
其中et是VAR模型的扰动项,u1t、u2t、u3t和u4t分别表示作用在ΔM2/GDP、ΔCPI、Δlnsz、Δlnfw的结构式冲击,一般而言,简化式扰动项et是结构式扰动项ut的线性组合,因此代表一种复合冲击。
在建立了上述系统后,我们需要对模型施加约束。我们应用经济理论对模型实行短期约束,模型中有 4个内生变量 ,因此需要施加2k2-k(k+1)/2=22个约束才能满足模型要求的可识别条件。B为单位矩阵,A矩阵的对角元素为1,相当于施加了k2+k=20个约束条件,根据Filardo(2000)的检验,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因此假设通货膨胀不受当期资产价格的影响,即CPI不受上证指数和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影响,则a23=0、a24=0,再假设上证指数不受房屋价格指数的影响,即a34=0。
在给出了上述约束后,我们就可以使用完全信息极大似然法来估计得到 SVAR模型的所有未知参数,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1.流动性冲击引起的CPI的脉冲响应。当本期给定流动性一个正的冲击后,物价指数立即有负向反应,并且负向反应一直增长并持续到第六期,然后在第十期缓慢趋至0。可见流动性的增加对物价指数并没有预期的正冲击响应。
2.流动性冲击引起的上证指数和房屋价格指数的脉冲响应。当在本期给M2/GDP一个正冲击后,上证指数出现负向响应,在第二期达到最大后,在第五期回到0,接着在第六期后正向波动,到第十期呈负向响应。当在本期给M2/GDP一个正冲击后,房屋价格指数出现正向响应,逐渐减小,到第三期变为0,直到第七期变为正,并正向波动。
作上证指数和房屋价格指数的累积脉冲响应图。流动性的冲击对上证指数的累积脉冲响应为负,对上证指数说明流动性对房屋价格指数的正向积累效应高于流动性对上证指数的负向累积效应,可以理解为流动性增长对房屋价格的影响持续性较强。
结论
(一)影响物价的原因较复杂
在本文实证中,CPI对流动性的冲击反应为负,最后为0,这个结论和2003年至2007年流动性过剩情况严重但物价却没有出现相对严重的上涨这个情况相符,造成物价波动的除了流动性因素还有其他非流动性因素,比如还有国际性输入和成本上升因素,成因比较复杂,有个积累的过程,然后又相互叠加,综合作用。另一方面,从费雪方程式的角度分析,MV=PT。
MV=PT,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该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我们就是用M/T来衡量流动性的,如果货币的流通速度稳定不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表现出下降的总趋势,而2003年后,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相对平稳的下降态势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货币流通速度变化趋势由以下降为主,转变为有升有降;二是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幅度总体上趋缓,但2009年受外部金融危机冲击又发生了大幅下降。(贾康、孟艳,2011)。所以,即使流动性M/T上升,但货币流通速度V下降,物价P也可能是下降的。
(二)房地产市场是更重要的流动性宣泄地
从脉冲响应图可以看出,流动性过剩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可能要大于对股市的影响。股票价格对于流动性过剩的冲击反应却没有房地产市场那么明显,甚至出现了负效应,因为我国的股市机制并不完善,使得股票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政策因素、市场本身供求状况、市场预期、也会对股票价格有影响,使股票价格对流动性冲击的反应就不如房地产市场那么明显,所以房地产市场更可能是我国过剩流动性宣泄的场所。如果引用微观经济学里的消费理论来说,流动性对房价形成收入效应,对物价和股价是替代效应。
参考文献:
1.Rasmus Rufer and Vivio Stracca: What is global excess liquidity, and does it matter? ECB,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696. Nov. 2006
2.P Morgan, Asia's LiquidityWave: Implications and Risks.HSBC Global Research, 2007
金融是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核心,金融资源的流动导致了资源在地区和行业间的流动和分配,因此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企业和产业能够获得的金融资源数量。金融资源的流动使得各地区企业和产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轨迹,地区企业的集聚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产业链的发展减少了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下,利率水平并非完全由市场形成,资本规避风险和减少交易成本的需求导致了其向产业链发展更为发达的地区流动,因此产业链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在获得资金方面具有优势。产业与金融发展之间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相互决定关系导致各地区发展差距被不断的放大,因此,在区域产业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文献综述
金融及金融机构在经济增长、企业和产业发展发展中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一个全面考察金融在经济中作用的是巴杰特,他发现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大型工业项目融通所需要的资本而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希克斯就此问题进一步指出,英国工业革命中所使用的技术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存在,真正引发工业革命的是金融系统的创新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技术创新,通过向需要资本的大型项目融资,金融创新使这些技术得以实现并贡献于经济增长。熊彼特(1912) 强调,银行的功能在于甄别出最有可能实现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的企业家,通过向其提供资金来促进技术进步。然而,也有人质疑金融能否刺激增长,而罗宾逊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交易会产生新的摩擦,这些摩擦刺激了经济对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需求,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也因经济中的需要而产生,也就是“实业引导金融”,但金融对经济增长却没有实质性的贡献。帕特里克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金融引导经济增长;当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经济变得日益复杂,此时经济中的摩擦会对金融服务产生需求,并刺激金融发展。在此之后,人们将金融-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称为“帕特里克之谜”。
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大量研究文献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引入了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交易中的实际因素,更好的解释了金融在经济增长、企业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金融与产业链发展之间的理论分析
资本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生产要素,资本的供给决定了一个地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水平,金融资源地区间的分配差异将导致各地区生产要素配置比例的差异,也决定了各地区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在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由于金融资源供给的不足,企业获得资金难度大、使用资金成本较高,因此和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相比,资本配置比例偏低,由于存在边际生产力递减的问题,在同一行业的企业间生产要素配置比例的差异将导致要素边际产量的差异,使得要素获得的收益不一致,因此引起资本之外的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结果导致了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可以减少融资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从而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融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高额交易成本和交易活动的减少。地区产业发展将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随着社会分工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个企业都只能成为产业链中的一环,各企业的生产、销售数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各企业的风险和收益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资金供给方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对产业链中各个企业的综合分析获得比较准确的企业信息。由此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产业链具有外部经济的特点,能够减少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产业链越发达,对单个企业融资的成本就越低,金融机构就越愿意与之交易。
在以直接融资为主、资金能够跨地区流动、利率非市场化的国家和地区产业链和金融之间这种捆绑式的发展路径就体现得更为明显。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利率的非市场化导致银行不能通过提高利率的方式来弥补融资过程中增加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将资金从交易成高和风险高的地区向交易成本低、风险低的地区转移,产业发展落后的地区向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转移,因为这将保证金融机构能够减少交易成本、降低风险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金融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产物,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金融化水平就越高,经济对金融的依赖程度越高,金融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作用就越突出,当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金融发展水平对资源配置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金融发展也主导了企业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与分布。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和地区,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可能成为引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链发展较为完善,产业集群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融资风险而产生了融资过程中的优势,因此资金和生产要素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金融通过对企业和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反之,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又吸引资金的流入,从而扩大了地区产业和经济增长方面的优势。
三、我国的现状及分析
1.金融资源的流动将企业产业链发展的差距放大
中国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并且近年来这种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随着经济增长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逐渐提高,各地区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在吸收金融资源向该地区转移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产业链发达的地区通过吸收大量金融资源的流入使得该地区企业能够不断优化自己的资源配置,实现更快的增长速度从而占领市场,同时金融资源充足的地区可以利用富余的金融资源来不断扩展产业链的上下级,由此金融资源的流动导致产业链在区域之间的转移。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各地区存贷款无论在绝对数额还是在相对数额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之和为20%,则存贷比小于0.8的地区都存在资金外流的问题,存贷比大于0.8的地区存在资金流入的问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地区都存在严重的资金外流的现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资金外流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人口的流动,因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有大量的流动人口,这部分人的收入最终会流向自己户口所在地,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些地区由于金融资源绝对额非常大,导致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相对较低。
经济落后、产业链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也存在严重的资金外流现象,这种资金的外流进一步导致了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滞后。产业链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存在资金净流入的现象,这种资金的流入同时引发了其它资源向该地区的流动,从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产业发展与融资结构的变化与调整
理论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增长,融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企业更多的依赖于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随着经济的增长,以股票和债券为主要方式的直接融资方式所占比例将逐渐增加。因此经济的增长将引起融资结构的变化,股权融资方式巨大的提高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为企业快速占领市场提供了充分的资金支持。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相比对企业具有更高的要求,企业要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融资在企业规模、公司治理、主营业务是否单一、企业的成长性、信息披露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在产业发达的地区,由于专业化程度高、市场规模大,企业容易通过专业化生产某种产品而获得较高的利润和较快的发展速度,而在产业分工落后的地区,有限的市场需求、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供给的限制都严重束缚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企业难以达到发行股票融资的条件。从上市公司数量上来看,落后地区上市公司数量远远低于经济和产业发达地区数量。
四、政策及建议
金融与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导致了企业经济和产业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要减少目前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必须在金融机制和政策上做适当的调整以便促进全国经济的平衡发展。根据目前金融体制存在的现状,提出了一下解决措施:
1.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发挥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地区产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区域经济与产业链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区域资金流动机制不健全即是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也是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资金渠道是区域资金流动机制的重要部分。因此,要从健全资金流动渠道入手以促进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各地区经济平衡增长的目的。
要大力发展区域性商业银行, 提高区域性商业银行融资和配置货币资源的能力, 为本地区引入更多的资金, 以促进资金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为了减少由于大银行资金跨地区转移所导致的各地区金融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应该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金融机构由于经营地区的限制,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和产业,因此应该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目前地方性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规模、经营管理等方面和大型金融机构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吸收资金方面还非常缺乏竞争力,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政府给以政策方面的支持,同时地方性金融机构应该通过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2.促进融资方式的变化,改变目前融资方式单一的现状,增加直接融资的比例。
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在企业融资方式中的比例,政府对于企业通过股票、债券融资的方式应该给以政策上的支持。首先是机制方面,一是要鼓励更多的符合条件的中西部企业上市融资,将具有地区主导性、支柱性的企业推荐上市;二是要积极推进西部金融债券发行和流通体制的改革,扩大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债券发行规模,同时加快西部重点企业债券上市的步伐。
3.发挥地区产业链发展在融资过程的优势,促进产业链金融的发展。
产业链金融是指资金供给方通过扩展对核心企业的服务。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供销企业联系在一起。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产业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多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不断增值。
产业链金融的发展可以大大降低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减少了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同时,产业链金融通过将产业链连为一体,可以减少资金供给的风险,因此可以促进金融机构和地方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Jose,Lopez,Cracia.and Cristina,Aybra,Arias.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Finaneial Behavior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panies[J].SmallBusiness Economies,2000
引言
甘肃省作为西北的一个重要省份,其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致模式及框架已基本形成,经济实力在近几年也显著增强,对其经济增长的方式做进一步的研究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甘肃省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在西部的其他省份也同样存在。通过资料显示目前制约甘肃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一方面外资的利用程度不足,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随着西部大开发实施力度的逐步加大,外资对甘肃省的经济增长效应也会逐步增大,同时甘肃省第二产业结构所占比重较大,产业结构不太合理,传统重工业占的比例很大,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却发展缓慢,经济增长主要通过低效的粗放型要素投入模式,这对甘肃经济进一步增长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目前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研究,早期的有汉森、希克斯、纳科斯、博尔等学者,他们就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做了初步的阐释,“双缺口”理论的理论依据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哈罗德—多玛模型,由于发展中国家储蓄不足、资本短缺、结构失衡,以及经济发展缺乏动力,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一定的外资引进是必须的。
Edwards(2001)的实证研究认为,在控制其他变量时,资本流动性强的国家比限制资本流动的国家具有更高的增长率。郭金龙和王宏伟(2003)研究了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研究结果认为,资本流动和经济增长间呈现循环关系。张中华(2007)则认为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我们应该优化外资结构。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05)引入经济扭曲概念,建立了带扭曲因素的资本流动与宏观稳定模型,强调扭曲的存在会使经济波动加剧。陈建(2010)基于1998-2008年全球多样本国家宏观季度数据分析,发现国际资本流动具有自我强化的特点,它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具有相对更大的波动性。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经济结构随着经济增长和发展而变动,并且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
关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方面,最早由威廉·配第提出,经克拉克发展完善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干春晖等(2011)认为政府在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时,应在强调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同时,积极突破制约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的限制条件,有效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充分发挥产业转型与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作用。 汪浩、沈文星(2010)认为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协同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提升经济增长的水平。本文通过甘肃省1997-2010年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结构都是甘肃省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且三者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国际资本流量以及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够明显。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甘肃省经济增长的被解释变量,记为GDPP,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目前学术界的一般处理方式,对于国际资本流量、产业结构这两个变量,具体的指标选取如下:根据Donny Tang(2006)的衡量标准,选取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FDI/GDP)作为衡量资本流动的指标,记为RFDI,因为外商直接投资是使用美元衡量的,利用各年的汇率换算把它转换成人民币。产业结构因为是全国范围内,所以没必要再取相对指标来消除不同省份的区域差异,分别用每个产业的产值来衡量,分别记为:PRI、SEC和TRE。
本文采用的数据根据1996-2010年各年的甘肃省统计年鉴整理得到,部分数据来源于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其中人均GDP、FDI、PRI、SEC和TRE的数据均按照1997年为基期调整后的实际数据。首先对这些变量的统计值进行简单的描述,变量描述性统计具体如表1所示,趋势图如图1所示。
通过变量描述性统计表(见表1)和趋势变化图(见图1)大致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占甘肃省GDP的比重是很小的,还不到2%,这和东部地区很多省份相差甚远,这说明甘肃省在利用外资方面还比较落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外资使用的数量较少,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外资的使用力度;同时,第二产业的产值在三大产业中最大,而且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速也是三大产业中最快的,这说明甘肃省的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
研究方法
(一)单整和协整检验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容易出现“伪回归”现象,为了更好的体现数据之间真实的经济关系,最好先对数据的平稳性作出检验,平稳性检验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DF、ADF等检验方法,ADF检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检验方法。其模型形式一般为:
xt=β0+β1t+(ρ-1)xt-1+∑βixt-i+εt
原假设H0:ρ=1,备择假设H1:ρ
(二)ECM模型
如果模型通过了单整检验,并且变量间还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那么还要研究变量间的短期关系,如果有些变量受到暂时的外部冲击,那么有没有一个机制能让其逐步回到均衡的状态,这就要通过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概念由萨甘(Sargan,1964)最早提出,他用该模型估算被解释变量的调整值,后来误差修正模型又由亨德里一安德森(Hendry-Anderson,1977)和戴维森(Davidson,1978)做了较大的改进。格兰杰(Granger)等人也在此基础之研究了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之间的关系,证明了格兰杰定理。误差修正模型体现了长期趋势对短期行为的影响。这种误差修正机制是一个负反馈过程。如果某种外部冲击导致短期内出现了偏离均衡的现象,必然能通过对误差的修正使变量重返均衡状态。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该检验方法由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格兰杰(Clive W.J.Granger)首创,用于解释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是时间序列数据,两个经济变量X、Y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定义为:“若在包含了变量X、Y的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变量Y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进行的预测效果,即变量X有助于解释变量Y的将来变化,则认为变量X是引致变量Y的格兰杰原因” 。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根据以上选取的变量和相应的理论分析,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gdp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用来衡量经济增长;rfdi为外商直接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用来衡量国际资本流动;pri为第一产业产值,sec为第二产业产值,tre为第三产业产值,从它们的产值上可以看出甘肃省的产业结构;t表示时间。εt为随机干扰项。为了避免出现异方差问题,取各个变量数据的对数来处理。
为了保证数据的平稳性,根据以上分析,文章采用ADF检验法,首先来检验甘肃省各个变量的数据是不是平稳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的结果可以看到,gdpp、rfdi、pri、sec、tre这些变量的原始数据都没有通过ADF检验,这说明每一个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性数据,不能再对这些变量做进一步的计量分析,可对这些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所有变量都通过了平稳性检验。所以,它们都满足一阶单整,即满足I(1)。如果满足同阶单整,则可以继续检验它们是否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二)协整分析
协整检验的方法主要有Engfe-Granger两步法、Johansen极大似然法、频域非参数谱回归法等。频域非参数谱回归法在本文中不适合使用,而恩格尔和格兰杰的检验方法适用于样本容量比较大的情况,由于本文只有从1997-2010年间14年的数据,数据较少,Johnsen协整检验则对此要求不是太严格,所以采用Johnsen协整检验。
由表3的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检验结果在5%显著性水平上明显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也拒绝了存在至多1个、至多2个、至多3个的协整关系,接受至多存在4个协整关系的假定,因此可以认为变量log(gdpp)、log(rfdi)、log(pri)、log(sec)、log(tre)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它们之间存在四组协整关系,其中有三组不能包含全部变量,因此仅给出包含全部变量的协整方程,其标准化数据的协整方程如表4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这些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log(gdpp)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进一步地,表4给出了标准化后的协整向量,根据表中的相应结果,其最终的方程可以写为:
上述方程表明,log(gdpp)和log(rfdi)、log(pri)、log(sec)、log(tre)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不管是国外资金流入还是各个产业的产值,它们都和人均GDP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国际资本流动每增加1%,经济增长0.03%,第一产业产值每增加1%,经济增长0.78%,第二产业产量每增加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会增加1.441%,第三产业产值每增加1%,经济增长0.81%。也就是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甘肃省经济的增长。但从它们各自的系数可以看出,就三大产业方面,第二产业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第一产业的贡献率最低,第三产业居中。这说明甘肃省经济增长更多依赖的是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该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太合理,同时,可以看出国际资本流入对甘肃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率较小,正如上述结果所示,RFDI每增加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增加0.03%,这可能和甘肃省目前利用外资较少,利用外资的平均成本还没有到达下降阶段,也即是由于外资规模太小,没有形成所谓的规模经济,进而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有关。
(三)格兰杰检验
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原理,运用Eviews6.0对甘肃省产业结构变动、国际资本流入与经济增长任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国外资本流入(RFDI)、第一产业产值(PRI)、第二产业产值(SEC)、第三产业产值(TRE)都是甘肃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P)增长的原因。而且第二产业的产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还是互为因果关系,第二产业的产值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反过来促进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但经济增长并不是国外资本流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的原因。这说明甘肃省经济增长和第二产业产值增加是相互促进的,但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以及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
(四)误差修正模型(ECM)
前文已经证明log(gdpp)、log(rfdi)、log(pri)、log(sec)、log(tre)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揭示变量之间的短期的关系。其模型如下:
由于估计长期均衡方程得到的残差是平稳的,因而在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时,可以采用Hendry的从一般到特殊的建模方法,首先选择3阶滞后变量及误差修正项,然后逐渐剔除产业结构、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检验中不显著的变量,最后得到如下的误差修正模型:
(0.89) (4.02) (5.22)
(6.98) (3.51) (4.63)
方程下面括号里的数字分别表示常数项、log(rfdi)、log(pri)、log(sec)、log(rte)ecmt-1的t值,可以发现,除了常数项,每一个变量在1%的显著水平下都通过了t检验,模型中非均衡误差ecmt-1的系数为-0.452,意味着上一年度的非均衡误差以0.452的比率对本年度的ln(gdpp)作出反向修正。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这符合负反馈过程,短期的偏离最终会被拉回到长期的均衡状态。
结论
本文对相关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了平稳性检验(ADF)、协整分析(Johnsen 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实证方法,并进一步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了影响甘肃省经济增长的一些因素(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结构)。通过分析甘肃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际资本流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的关系,发现国际资本流动和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都是甘肃省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甘肃省经济增长和第二产业产值之间相互促进,但经济增长并不是国际资本流动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且三者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国际资本流量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明显,根据“两缺口”理论,落后地区经济增长需要一定的外援支撑,这要求相关政府部门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去提高甘肃省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率,比如采取一些针对外资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利用外资的制度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人文环境等,以此来更好地促进甘肃经济的和谐、快速发展。
通过分析还发现,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的作用则不明显,这说明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甘肃省的产业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因为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最高级的产业结构状态是呈“三、二、一”形式的产业结构。也就是说,第一产业的比重会越来越小,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越来越高。针对甘肃省的现状,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途径是:首先,要继续改造并进一步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然后,要把新能源和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西部一些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区域的农副产品加工和新医药、生物产业等培育成新的支柱性产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提高一个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保证甘肃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中华.汇率、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发展[J].财贸经济,2007
2.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国际资本流动、经济扭曲与宏观稳定—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分析[J].经济研究,2005
3.陈建.国际资本流动、价格波动和宏观经济增长研究[J].财贸研究,2010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35-02
反复性自然流产(RSA)是指临床上连续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发生率占妊娠总数的0.4%~1.0%,如按连续发生2次计算则为5%[1]。对RSA患者采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lymphocyte immunotherapy,LIT)在上世纪80年代获得成功,并在国内临床上逐渐推广应用[2]。反复性自然流产病因复杂、容易复发,是一种较难治愈的不育症,研究发现病因有染色体异常、母体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内分泌失调、生殖道感染及自身免疫缺陷等,但有40%~60%的患者病因不明。对经检查患者体内不存在封闭抗体的,采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疗法,刺激封闭抗体产生,阻止胚胎遭受母体免疫攻击而流产。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6月,对194例患者采用及不采用LIT的妊娠情况进行对比,探讨LIT治疗封闭抗体不足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必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健康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2次或2次以上自然流产患者472例,经严格筛查病因后,排除生殖器官解剖异常、内分泌异常、夫妇双方和胚胎染色体异常、生殖道感染等所致习惯性流产。丈夫无肝炎、HIV、梅毒等传染病,肝、肾功能正常,结果正常的194例封闭抗体不足的RSA患者分为两组:免疫组98例要求接受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非免疫治疗组96例按常规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淋巴细胞主动免疫疗法 夫妻双方对LIT有充分的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抽取丈夫空腹血20 ml,加入含肝素的无菌培养瓶中。主动免疫原首选丈夫,若丈夫不宜作为免疫原供者(如HBsAg阳性)则选用其他的健康个体。在超级净化工作台上分离淋巴细胞,生理盐水洗涤2次,获取淋巴细胞(2~3)×109/L,吸取1.5ml细胞悬液于妻子前臂内侧皮内注射6~8点,每点0.2 ml。每疗程皮内注射新鲜淋巴细胞3次,间隔3~4周;孕前疗程结束后鼓励妇女在3个月内妊娠,如获妊娠则再进行孕后疗程治疗;孕7周时做超声确定胎儿存活,排除宫外孕,若发生难免流产则给予清宫术;孕32~36周发放孕妇分娩随访表,采用信件及电话核实围生期的母婴情况。如未妊娠则在排除不孕症后重新进行1个疗程免疫治疗。
1.2.2 非主动免疫疗法 孕期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服用含叶酸的多种维生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病因及分类 2010年6月~2012年6月共有472例2次及2次以上自然流产患者就诊。病因分析:染色体异常12例(2.54%),内分泌因素50例(10.59%),解剖学因素26例(5.51%),感染性因素20例(4.23%),抗磷脂综合征96例(20.34%),自身免疫性疾病10例(2.12%),两种及以上因素共存者64例(13.56%),封闭抗体不足者194例(41.10%)。在194例封闭抗体不足患者中,进行LIT治疗组98例,非LIT治疗组9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2.2妊娠结局 LIT治疗组妊娠成功率80.61%;非LIT治疗组妊娠成功率47.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副反应 两组妇女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传染性疾病、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骨质疏松、产前子痫、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3 讨论
从生殖免疫的观点看来,妊娠是一种成功的半同种移植。妊娠失败、流产可看为移植失败。除常见原因(染色体、解剖、内分泌、感染)之外,原因不明的流产可能与免疫排斥有关。从病因学看来,胚胎染色体正常的原因不明流产病例所占比例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连续2次或2次以上原因不明流产与免疫排斥反应有关,是一种同种免疫现象,故也称为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近年的研究表明,原因不明反复自然流产(URSA)与妊娠免疫耐受异常、生理性免疫抑制反应减弱有关,这涉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和Th1/Th2细胞比例失衡,调节性T细胞数量及功能下降,NK细胞毒力增强,巨噬细胞功能异常,HLA抗原组织相容性增加,封闭抗体产生减少等,从而导致胚胎遭受免疫排斥而流产[3]。主动免疫治疗能诱发妊娠免疫耐受,使Th1/Th2偏向Th2,提高血中CD4+/CD25+T细胞水平[4]。报道有2/3的反复性自然流产患者体内缺乏封闭抗体,可见母体缺乏封闭抗体的,可导致习惯性流产的发生[5]。采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封闭抗体不足复发性流产患者,可使妊娠获得成功。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94例封闭抗体不足复发性流产的患者应用及不应用LIT治疗的结果,发现LIT治疗组的妊娠成功率明显高于非LIT治疗组;平均分娩孕周及平均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别。本研究主动免疫后妊娠失败的病例,考虑由于诸多因素相互影响所致,可能这些患者抗体无明显升高,或在升高后又下降时受孕,其妊娠预后不佳;或者还存在有其他的不明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充分说明封闭抗体不足引起复发性流产患者与免疫相关最有力的证据,对此类流产患者进行淋巴主动免疫治疗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邵岚,王会茹,杜丽荣.反复流产患者绒毛及脱毛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J].河北医药,2010,31:1096.
[2] 林其德.复发性流产免疫学诊断和治疗共识[J] .生殖医学杂志,2008,12(1):1
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是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财务信息需求者可以通过这两个指标了解企业流动资产的经营状况,判断企业有无能力立即偿还到期债务。传统观念认为,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较合适,如果低于标准值,就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不足,企业容易出现破产、财务困境和债务违约等现象。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和性质的不同。以及指标内涵的复杂性,指标数值相当的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也未必相同。常规计算下,这两个指标能否真实地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会不会误导财务信息需求者的判断?又该如何避免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析陷阱?鉴于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的含义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判断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最常用的两个财务分析指标。前者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后者是指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其中,速动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等变现能力强的那部分资产,它等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待摊费用和待处理财产损溢后的余额。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在企业负债到期以前可以变相作为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水平。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反之,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越低,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弱。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作为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应当保持在一个适当的幅度。如果这两个指标过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虽然有了充足的保障,但是由于大量占用资金,减缓了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资金也不能充分发挥有效的使用效益,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效果。如果这两个指标过低,表明企业负债过高,短期偿债能力没有保障,经营风险增大,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传统观念认为,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较为合适,如果低于标准值,就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不足。
但是,实际上很多业绩不错的公司,流动比率经常保持在低于1的水平上。于是。笔者在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产生了疑问,流动比率小于1一定表明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不足吗?在何种情况下会产生误区?
二、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析的陷阱
陷阱一:假设在销售毛利率不为0的情况下,对ABC公司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笔者搜集到的相关数据为:
流动比率=0.76
销售毛利率=47%
存货÷流动资产=55%
是否可以根据ABC公司流动比率低于1断定该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有问题呢?
正常情况下,流动负债是用企业的现金来偿还的,而不是用流动资产,但是。由于存货的存在,1元的流动资产,变现后会得到超过1元的现金。财务分析中通常使用的流动比率分析公式,分子是流动资产,使用流动资产变现更接近于现实,毕竟企业不是直接用流动资产偿付流动负债的,而是用流动资产变现。考虑到这个影响因素,流动比率公式的分子就应该由原来的流动资产变为非存货流动资产变现与存货变现之和。ABC公司流动的比率=0.76×(1―55%)+0.76×55%×1.89=1.13202。计算结果表明,公司1元的流动资产,经过变现,可以偿还1.13202元的流动负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并没有问题,这样计算流动比率更加真实、可靠。
在流动资产中,存货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因此流动比率的高低必然受存货数量多少的影响。当流动负债为一定量时,在其他流动资产变化较小的情况下,存货数量越多,流动比率越高,而流动比率高并不能绝对说明公司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越强。这是因为在计算流动比率时,所运用的流动资产指标包含了全部存货,由于存货受市场供求影响最大,市场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很难把握,必然会形成一些采购、生产的商品长期积压,这些商品变现的希望非常小,大都只能降价出售,或是以非常低的价格与其他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即便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这些存货变现后的价值也根本无力再重新购置同样的存货。还有一些存货根本不具备变现能力,这些商品只能作为废品处理。公司管理者在分析流动比率时,可以按照存货变现时间的长短将存货划分为短期存货、中期存货及长期存货。变现时间在一年以下的为短期存货,变现时间在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为中期存货,长期存货应属于公司不良资产。在计算流动比率时要将不良资产从流动资产中剔除。要用具备一定增值能力并能够为公司发展作出贡献的经营资产作为流动资产,这样计算出的流动比率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陷阱二:如果销售毛利率为0,再对ABC公司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笔者搜集到的相关数据:
流动比率=0.76
流动资产周转率=4.7
是否可以根据ABC公司流动比率低于1断定该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有问题呢?
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不仅与销售毛利率和存货比重有关,还与周转率有关,周转速度越快,变现能力越强。在日常财务分析中,决策者往往只注重考核公司的存货周转率,而忽略了商品存货周转速度与变现质量。存货周转率是营业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值,比值大,说明存货周转速度快,可以为公司贡献更多的收入和利润,而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公司赊销政策紧密相关。当公司本期赊销商品数量增多时,则会导致营业成本加大,存货周转速度与全部采用现销时相比就会加快,说明存货周转率指标中的营业成本对存货周转速度快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公司流动比率时不仅要结合存货周转速度,而且还要分析商品存货的变现质量。商品存货的周转速度与变现质量是一个公司能否在竞争中立足的重要标志,质量的高低不仅表现在与同行业相比商品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上,而且还表现在是否足额收回货币资金的数量上。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可以用营业成本除以平均商品存货得到。这一比值大,说明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快;商品存货变现质量可用本期销售商品收回的货款衡量,按照本期销售商品成本率折算为收回贷款的营业成本金额后,再除以平均商品存货,计算出的比值高,说明商品存货周
转速度快,商品存货变现质量高。理论上对商品存货周转速度与变现质量指标没有界定合理的范围,公司只有与同行业相比或与本企业历史水平相比。如果公司的流动比率指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属正常范围,同时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快、变现质量高,就能够说明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高,商品存货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较小。偿还短期债务有足够的高质量经营性资产做保证。只要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快于企业流动负债周转率,即便流动比率小于1也不至于产生问题。流动比率为0.76,表明1元流动负债对应0.76元流动资产,0.76元流动资产在周转率为4.7时,可以带来0.76×4.7=3.572(元)的变现。流动负债周转率=0.76×4.7=3.572(次)。只要企业的流动负债周转率不高于4,在流动比率为0.76的情况下。无论销售毛利率和存货比重如何,公司都不至于产生短期偿债能力或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陷阱三:流动比率的分析受到行业不同的影响、季节变化的影响、市场风险的影响、价格变动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影响等。如果ABC公司流动比率=400÷300=1.33,在流动比率大于1的前提下,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同时等额减少某个数,流动比率立即会升高。比如,(400-100)÷(300-100)=1.5。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人为调节和经济衰退,人为调节是用现金偿还或者提前偿还短期借款,使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同时等额减少;经济衰退出现,会导致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大致相等的减少,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中。债权人在对债务人企业进行偿债能力分析时,更应该注意这种数据跳跃的现象。
三、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的含义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判断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最常用的两个财务分析指标。前者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后者是指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其中,速动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等变现能力强的那部分资产,它等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待摊费用和待处理财产损溢后的余额。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在企业负债到期以前可以变相作为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水平。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反之,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越低,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弱。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作为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应当保持在一个适当的幅度。如果这两个指标过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虽然有了充足的保障,但是由于大量占用资金,减缓了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资金也不能充分发挥有效的使用效益,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效果。如果这两个指标过低,表明企业负债过高,短期偿债能力没有保障,经营风险增大,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传统观念认为,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较为合适,如果低于标准值,就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不足。
但是,实际上很多业绩不错的公司,流动比率经常保持在低于1的水平上。于是。笔者在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产生了疑问,流动比率小于1一定表明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不足吗?在何种情况下会产生误区?来源于/
二、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析的陷阱
陷阱一:假设在销售毛利率不为0的情况下,对ABC公司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笔者搜集到的相关数据为:
流动比率=0.76
销售毛利率=47%
存货÷流动资产=55%
是否可以根据ABC公司流动比率低于1断定该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有问题呢?
正常情况下,流动负债是用企业的现金来偿还的,而不是用流动资产,但是。由于存货的存在,1元的流动资产,变现后会得到超过1元的现金。财务分析中通常使用的流动比率分析公式,分子是流动资产,使用流动资产变现更接近于现实,毕竟企业不是直接用流动资产偿付流动负债的,而是用流动资产变现。考虑到这个影响因素,流动比率公式的分子就应该由原来的流动资产变为非存货流动资产变现与存货变现之和。ABC公司流动的比率=0.76×(1—55%)+0.76×55%×1.89=1.13202。计算结果表明,公司1元的流动资产,经过变现,可以偿还1.13202元的流动负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并没有问题,这样计算流动比率更加真实、可靠。在流动资产中,存货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因此流动比率的高低必然受存货数量多少的影响。当流动负债为一定量时,在其他流动资产变化较小的情况下,存货数量越多,流动比率越高,而流动比率高并不能绝对说明公司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越强。这是因为在计算流动比率时,所运用的流动资产指标包含了全部存货,由于存货受市场供求影响最大,市场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很难把握,必然会形成一些采购、生产的商品长期积压,这些商品变现的希望非常小,大都只能降价出售,或是以非常低的价格与其他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即便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这些存货变现后的价值也根本无力再重新购置同样的存货。还有一些存货根本不具备变现能力,这些商品只能作为废品处理。公司管理者在分析流动比率时,可以按照存货变现时间的长短将存货划分为短期存货、中期存货及长期存货。变现时间在一年以下的为短期存货,变现时间在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为中期存货,长期存货应属于公司不良资产。在计算流动比率时要将不良资产从流动资产中剔除。要用具备一定增值能力并能够为公司发展作出贡献的经营资产作为流动资产,这样计算出的流动比率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陷阱二:如果销售毛利率为0,再对ABC公司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笔者搜集到的相关数据:来源于/
流动比率=0.76
流动资产周转率=4.7
是否可以根据ABC公司流动比率低于1断定该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有问题呢?
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不仅与销售毛利率和存货比重有关,还与周转率有关,周转速度越快,变现能力越强。在日常财务分析中,决策者往往只注重考核公司的存货周转率,而忽略了商品存货周转速度与变现质量。存货周转率是营业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值,比值大,说明存货周转速度快,可以为公司贡献更多的收入和利润,而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公司赊销政策紧密相关。当公司本期赊销商品数量增多时,则会导致营业成本加大,存货周转速度与全部采用现销时相比就会加快,说明存货周转率指标中的营业成本对存货周转速度快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公司流动比率时不仅要结合存货周转速度,而且还要分析商品存货的变现质量。商品存货的周转速度与变现质量是一个公司能否在竞争中立足的重要标志,质量的高低不仅表现在与同行业相比商品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上,而且还表现在是否足额收回货币资金的数量上。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可以用营业成本除以平均商品存货得到。这一比值大,说明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快;商品存货变现质量可用本期销售商品收回的货款衡量,按照本期销售商品成本率折算为收回贷款的营业成本金额后,再除以平均商品存货,计算出的比值高,说明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快,商品存货变现质量高。理论上对商品存货周转速度与变现质量指标没有界定合理的范围,公司只有与同行业相比或与本企业历史水平相比。如果公司的流动比率指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属正常范围,同时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快、变现质量高,就能够说明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高,商品存货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较小。偿还短期债务有足够的高质量经营性资产做保证。只要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快于企业流动负债周转率,即便流动比率小于1也不至于产生问题。流动比率为0.76,表明1元流动负债对应0.76元流动资产,0.76元流动资产在周转率为4.7时,可以带来0.76×4.7=3.572(元)的变现。流动负债周转率=0.76×4.7=3.572(次)。只要企业的流动负债周转率不高于4,在流动比率为0.76的情况下。无论销售毛利率和存货比重如何,公司都不至于产生短期偿债能力或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陷阱三:流动比率的分析受到行业不同的影响、季节变化的影响、市场风险的影响、价格变动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影响等。如果ABC公司流动比率=400÷300=1.33,在流动比率大于1的前提下,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同时等额减少某个数,流动比率立即会升高。比如,(400-100)÷(300-100)=1.5。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人为调节和经济衰退,人为调节是用现金偿还或者提前偿还短期借款,使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同时等额减少;经济衰退出现,会导致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大致相等的减少,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中。债权人在对债务人企业进行偿债能力分析时,更应该注意这种数据跳跃的现象。
三、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判断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最常用的两个财务分析指标。前者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后者是指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其中,速动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等变现能力强的那部分资产,它等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待摊费用和待处理财产损溢后的余额。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在企业负债到期以前可以变相作为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水平。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反之,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越低,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弱。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作为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应当保持在一个适当的幅度。如果这两个指标过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虽然有了充足的保障,但是由于大量占用资金,减缓了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资金也不能充分发挥有效的使用效益,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效果。如果这两个指标过低,表明企业负债过高,短期偿债能力没有保障,经营风险增大,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传统观念认为,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较为合适,如果低于标准值,就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不足。
但是,实际上很多业绩不错的公司,流动比率经常保持在低于1的水平上。于是。笔者在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产生了疑问,流动比率小于1一定表明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不足吗?在何种情况下会产生误区?
二、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析的陷阱
陷阱一:假设在销售毛利率不为0的情况下,对ABC公司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笔者搜集到的相关数据为:
流动比率=0.76
销售毛利率=47%
存货÷流动资产=55%
是否可以根据ABC公司流动比率低于1断定该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有问题呢?
正常情况下,流动负债是用企业的现金来偿还的,而不是用流动资产,但是。由于存货的存在,1元的流动资产,变现后会得到超过1元的现金。财务分析中通常使用的流动比率分析公式,分子是流动资产,使用流动资产变现更接近于现实,毕竟企业不是直接用流动资产偿付流动负债的,而是用流动资产变现。考虑到这个影响因素,流动比率公式的分子就应该由原来的流动资产变为非存货流动资产变现与存货变现之和。ABC公司流动的比率=0.76×(1—55%)+0.76×55%×1.89=1.13202。计算结果表明,公司1元的流动资产,经过变现,可以偿还1.13202元的流动负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并没有问题,这样计算流动比率更加真实、可靠。
在流动资产中,存货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因此流动比率的高低必然受存货数量多少的影响。当流动负债为一定量时,在其他流动资产变化较小的情况下,存货数量越多,流动比率越高,而流动比率高并不能绝对说明公司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越强。这是因为在计算流动比率时,所运用的流动资产指标包含了全部存货,由于存货受市场供求影响最大,市场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很难把握,必然会形成一些采购、生产的商品长期积压,这些商品变现的希望非常小,大都只能降价出售,或是以非常低的价格与其他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即便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这些存货变现后的价值也根本无力再重新购置同样的存货。还有一些存货根本不具备变现能力,这些商品只能作为废品处理。公司管理者在分析流动比率时,可以按照存货变现时间的长短将存货划分为短期存货、中期存货及长期存货。变现时间在一年以下的为短期存货,变现时间在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为中期存货,长期存货应属于公司不良资产。在计算流动比率时要将不良资产从流动资产中剔除。要用具备一定增值能力并能够为公司发展作出贡献的经营资产作为流动资产,这样计算出的流动比率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陷阱二:如果销售毛利率为0,再对ABC公司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笔者搜集到的相关数据:
流动比率=0.76
流动资产周转率=4.7
是否可以根据ABC公司流动比率低于1断定该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有问题呢?
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不仅与销售毛利率和存货比重有关,还与周转率有关,周转速度越快,变现能力越强。在日常财务分析中,决策者往往只注重考核公司的存货周转率,而忽略了商品存货周转速度与变现质量。存货周转率是营业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值,比值大,说明存货周转速度快,可以为公司贡献更多的收入和利润,而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公司赊销政策紧密相关。当公司本期赊销商品数量增多时,则会导致营业成本加大,存货周转速度与全部采用现销时相比就会加快,说明存货周转率指标中的营业成本对存货周转速度快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公司流动比率时不仅要结合存货周转速度,而且还要分析商品存货的变现质量。商品存货的周转速度与变现质量是一个公司能否在竞争中立足的重要标志,质量的高低不仅表现在与同行业相比商品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上,而且还表现在是否足额收回货币资金的数量上。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可以用营业成本除以平均商品存货得到。这一比值大,说明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快;商品存货变现质量可用本期销售商品收回的货款衡量,按照本期销售商品成本率折算为收回贷款的营业成本金额后,再除以平均商品存货,计算出的比值高,说明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快,商品存货变现质量高。理论上对商品存货周转速度与变现质量指标没有界定合理的范围,公司只有与同行业相比或与本企业历史水平相比。如果公司的流动比率指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属正常范围,同时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快、变现质量高,就能够说明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高,商品存货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较小。偿还短期债务有足够的高质量经营性资产做保证。只要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快于企业流动负债周转率,即便流动比率小于1也不至于产生问题。流动比率为0.76,表明1元流动负债对应0.76元流动资产,0.76元流动资产在周转率为4.7时,可以带来0.76×4.7=3.572(元)的变现。流动负债周转率=0.76×4.7=3.572(次)。只要企业的流动负债周转率不高于4,在流动比率为0.76的情况下。无论销售毛利率和存货比重如何,公司都不至于产生短期偿债能力或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陷阱三:流动比率的分析受到行业不同的影响、季节变化的影响、市场风险的影响、价格变动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影响等。如果ABC公司流动比率=400÷300=1.33,在流动比率大于1的前提下,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同时等额减少某个数,流动比率立即会升高。比如,(400-100)÷(300-100)=1.5。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人为调节和经济衰退,人为调节是用现金偿还或者提前偿还短期借款,使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同时等额减少;经济衰退出现,会导致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大致相等的减少,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中。债权人在对债务人企业进行偿债能力分析时,更应该注意这种数据跳跃的现象。
三、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