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8 09:59: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员工道德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水务集团是吉林市仅有的两个国有控股企业之一,承担全市180多万人口和诸多企事业单位的供水任务,同时,肩负着经济、社会、民生等多重职能。基于此,作为水务集团员工就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员工如果道德修养不高,官风、民风、社会风气就会败坏,就会自私自利,不顾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这样,企业就会像一盘散沙,就会缺乏凝聚力而无法完成肩负神圣职责。员工的道德修养对于一个公民来说也是起码的,公民道德素质高就会更自觉遵纪守法,这样,社会就稳定,企业就能更快更好发展。思想素质,即公民的价值观、追求、理想,这是素质结构中最高层次的素质,员工如果缺乏现代的价值观,追求层次低,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会知足常乐,得过且过,这样的员工必然缺乏拼搏精神和创造力,由这样的员工组成的企业也就缺少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动力,不会有大的前途和发展,最终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
二、搞好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五管齐下”
一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祖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必须具有的情感和觉悟,也是我们提倡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一面具有团结力和感召力的伟大旗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乃至当今改革的年代,同样非常需要在新的基础上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情感的调动和凝聚。我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善于抓住爱国主义这个最广泛的主题,让我们民族这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化为企业发展强大的思想政治动力。
二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热爱社会主义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要求。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来源于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加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不可逆转的。对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曲折,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观察、总结,要教育员工坚定社会主义主义信念,保证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着重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集体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我们更应注意提倡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一致的集体主义思想,引导劳动者认识自己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富强、集体的富裕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的,积极地以个人利益服从企业利益、集体利益。
四是提倡重学习爱劳动的良好风尚。在加强企业员工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强调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树立热爱劳动、尊重科学的风尚。要重塑劳动光荣的意识,把热爱劳动作为受人敬重的崇高美德。人人既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也要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一切有益于企业发展、有益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还要使人人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积极学科学,处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五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作为党的根本宗旨,首先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和规范。同时,作为人生观,它又是社会主义企业中人与人、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要让每个人都认识到,我们手中掌握的权力,不管是领导权还是具体管钱、管物权,都是人民赋予的,是属于人民的。我们只能用它来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能把它变成囊中私物,变成交易筹码,以此捞取个人的“好处”或者用来卡别人的脖子。我们应该在全社会普遍提倡以为人民服务为光荣、搞不正之风为耻辱的思想。
三、搞好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广泛吸引群众参与
依靠广大员工群众的广泛参与,把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同人们进行的各种改造环境、转变风气的社会实践融为一体,让人们在参与中接受社会主义的教育和现代文明的熏陶。
一是抓活动,让员工在实践中得到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组织群众广泛参加义务劳动、为他人送温暖之类的公益活动,让人们在实践中得到自我教育和相互启迪,提高道德水准,养成文明习惯。只有群众参与了,他们才会对自己亲手创造的新生活、共同培育的新风尚产生亲切感,才会更加关心它、爱护它、珍惜它。
韩愈在文言文《师说》中曾提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矣。”可见传道排在首位,道德教育是做人的根本,是让学生们在走向社会后能够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并且能够正确的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是提升自我价值与自身素质的重要课程教育。本文就技工院校中的语文教学里如何进行道德教育进行简要分析。
一、技工院校为什么要进行道德教育
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给学生们带来很多的压力,学校也十分重视学生们的智力教育,相对来说德育教育则比较欠缺。学生在来自学生之间以及学校的双重压力下,心理难免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在正值青春期之际,部分学生被学校或者家长送到职业技工院校进行就读,目的是更好的走向社会。但是无形中也给这部分学生一个错误的认知,就是学习不好的学生才可以上技工院校。这点在学生们刚进入到技工院校的时候,需要老师们重点解释,以此来打消学生们的疑虑。而且在技工院校进行道德教育,目的是端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们正确看待自己的选择。不管是继续求学还是走向社会,都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技工院校进行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智以及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以期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有一个正确的社会认知,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而且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如何正确做人,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得与失,从而能够专心踏实的进行其他专业学科的学习。道德教育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本与根本,所以在技工院校中进行道德教育非常有必要,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成长之路。
二、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应试教育的发展让学生都纷纷陷入考高分的怪圈,所以对于进入到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是学习能力相对差点的学生,而且在对自身认知上可能去缺乏正确的认知。所以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人格与品质。因为学生带着不公平的心理进入到技工院校,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这是一个较差劲的学校,所以老师第一步要做的进行扭转学生的这种错误认知心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采取疏导、感染、示范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情与理也得到感染升华,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达到培养健康人格的目的。
人物传记《牛顿上大学的第一天》,文章讲述了从乡村来到城市,各方面都表现的很拘谨,同时有点畏缩的少年。而且从家乡的中学来到大城市的大学,各方面都很陌生。牛顿当时的表现跟目前的学生们有着类似的特点,牛顿表现的是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格与品质,勤奋好学。所以作为技工院校的学生们也应该向牛顿学习,敢于从零开始,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刨除那些旧观念,学好自己的知识,提升自身的素质,从而更好的走向社会。
三、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技工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从而让学生能够尽早的走向社会,更好的就业。学生刚走出应试教育的大门走入技工院校,很难有一个正确的就业观以及职业观,从而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就变得十分的重要。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进行相关文章的教学,让学生接受语文书中的职业人的素质学习,从而无形中提升学生本身的职业素质。职业观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学生刚从中学走出,进入到技工院校,学习完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就业,所以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精神,以便将来学生能够更好得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职业人文精神,包括责任心,职业道德、职业信仰等,这些不仅是一个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品质,也是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教学中《员工守则》一文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的具体要求,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知晓自己未来是干什么的,对学生以后走上就业岗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及择业观。
四、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正值青春期的学生进入到技工院校学习,也是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所以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技工院校的学生叛逆心理更重,对于社会上形形的诱惑,老师的教育与引导十分重要。在语文教学中,除了满足学生认知的需要,还要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生活,从而实现德育教育。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有很多关于价值观的文章,老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研究,认真分析,让学生能够正确的面对自己的人生,让学生正确的对待社会丑恶的一面。
在短片小说《项链》一文的学习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充满戏剧性的人生给予学生们深思与思考,人只有克服了本身的弱点,才能避开生活中的陷阱。当我们在生活的逼迫中,命运的击打下思考,以什么样的姿态体现作为“人”的尊严?老师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看待自己在工作中的得与失,从容面对,有条不紊的去克服工作中遇到困难。只有具备了未来职业人的品质和价值观,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五、结束语
技工院校的学生刚开始都比较敏感,老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让学生们有一个健康的人格,以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素质以及就业观与就业素质。教师在教学中有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所以在语文课程中进行到道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受到知识灌溉的同时,思想、道德、情感得到洗礼和升华。而且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在工作中看到自身的价值,以及如何去正确的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曹晶.浅谈高职语文教学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摘要:基于对文化含义和多元文化内涵的理解,分析了多元文化对技工院校学生道德发展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多元文化环境中技工院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及策略,以期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多元文化;技工院校;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13-04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交往程度的加深,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作为世界文化的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也随之逐渐形成。多元文化的形成无疑对文化本身的繁荣与发展,对个体精神世界的自由和丰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但不可否认,文化形态的多元分立与冲突,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出现了主导价值观的失落与终极价值观的迷失现象。探索多元文化这一特殊环境中的道德教育问题,使学生不断积淀道德素养,不受不良文化的侵蚀,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应承担的教育使命。
多元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含义 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起着规范、导向和推动人及社会发展的作用。关于文化的含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自己所属学科和研究对象出发,赋予其不同的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笔者从德育教育的角度出发,倾向于从狭义的范畴中将文化定义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历史、文学艺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模式、态度取向、价值观念等内容的总和,其中价值观是其核心。
多元文化的内涵 “多元文化”源自于美国一些学者提出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目前,关于多元文化的定义学术界尚未完全达成共识。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多元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多元文化意指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存在并相互联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狭义的多元文化则是指多种精神文化的集合体。本文探讨的是狭义的多元文化,是指古今中外多种文化交织、兼容、共存和发展的系统,其“多元”不仅指文化类型的不同,也指价值取向、道德趋向的差异。
多元文化对技工院校学生道德发展产生的影响
多元文化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由此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独立、自主、进取、竞争、民主和市场经济意识,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活跃和富有创造性。然而,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由于传统道德思想不再独占意识形态领域,而是与不同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碰撞交融,导致人们在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上的分歧和冲突,给缺乏成熟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致使他们在道德素养的“知、情、意、信、行”几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道德认知偏差 道德认知是对道德价值与规范的认识。部分学生价值观念迷失,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虚荣心强,不爱学习,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认同“及时行乐”的观念,出现了相互攀比、贪图安逸、热衷享受、好逸恶劳、见利忘义的现象。
道德情感淡漠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部分学生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里,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我行我素,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师长,不关爱同学,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对人对事总是抱怀疑、冷漠、怨恨或无所谓的态度,不明辨是非善恶,遇到不平不公之事奉行“明哲保身”的信条,袖手旁观,缺乏正义感,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道德意志薄弱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部分学生性格缺陷较为明显,如任性、懒惰、固执、骄横、敏感、脆弱、耐挫力差、依赖性强、报复心强等,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碰到困难就退却,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感觉前途渺茫,生活没意义,甚至漠视生命。
道德信念危机 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内心的确信。部分学生在精神上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独立思考、评判和选择的能力,不能用正确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言行,盲目地去追求和迎合他人的言行,没有坚定的信念,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无责任意识,在理想和现实、物质和精神、个人和集体之间不知如何选择,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上,从本人意志出发自主选择的行为。部分学生缺少最起码的文明礼貌,粗言秽语,乱扔杂物,破坏公物,大声喧哗,浪费水电,纪律涣散,不服管理,弄虚作假,考试作弊,迷恋网吧,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有的甚至触犯法律。
基于多元文化的技工院校道德教育内容构建
面对多元文化对学生道德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技工院校在选择和确定道德教育内容时,应注意在比较和鉴别中认识和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的优秀成果,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丰富多彩,让不同文化所蕴含的高尚道德观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蕴含、高远的意境、恢弘的气概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气质,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现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特质和人文价值。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等。这些优秀的道德理论和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予以珍视并将其纳入道德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诚实守信、以义为上、正直善良、仁爱孝道、谦逊好礼、修身律己、自强不息、勤俭朴素、积极进取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发展观、是非观、责任观、审美观、财富观、消费观,从而使学生在中华优秀道德文化的熏陶中吮吸传统精华,滋养心性品德。
借鉴世界文化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灿烂的文化,其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大胆吸收借鉴之。纵观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道德教育,我们应进一步创新学校道德教育的理念,充实道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的道德价值观、义利统一、自我完善、尊重生命、国际主义、种族和谐、生活准则、生态责任、竞争意识、规则意识、效率意识、团队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以及对自由的尊重、对个性的崇尚等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尊重不同宗教信仰、种族、国家人们的人格,培养学生对人类的博爱精神,学会选择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
开发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特殊的地域性。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水土不仅是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财富,其地方文化也为人的成长提供滋养。如利用地方文化中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压迫和分裂,抵御外敌入侵,共创中华文明,推动人类进步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乐于助人、热心公益、重情尚义、谦和好礼的优秀社会公德资源;以质取人、履行契约、遵守诺言、热情服务的从商准则教育资源;强调“人与自然是兄弟”,用各种禁忌、习俗和道德规范去引领人们积极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利用文字诗词、戏曲表演、歌曲故事等各种载体的文化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予以充分挖掘。
引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地为企业的战略实施提供行为导向,具有独特的激励、约束、凝聚、调适、教化、维系和辐射功能。如北京同仁堂的堂训“同修仁德,亲和敬业;共献仁术,济世养生”,这一理念影响着员工的行为,陶冶了员工高尚的情操,培养了员工优秀的品质。吸收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对学生进行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社会责任及企业伦理道德、生态道德、行业道德、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教育,无疑体现了技工院校文化育人的特色。
应对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不分国界、地域的信息文化。它一方面以知识的丰富性、传播的快捷性、参与的直接性成为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又以传播的虚拟性、隐匿性和多元性给学校的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此环境下生成的道德具有自主性和自律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因此,学校要对学生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指导学生将社会需要、历史责任、人类理想等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和动机,进行上网规则、网络礼仪、网络安全、网络道德规范、慎独思想、忠恕之道、心理健康、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以确立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提高对网络信息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形成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践行“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
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技工院校道德教育对策
直面多元文化环境中的道德教育,作为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应清醒认识到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正视多元文化的挑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达到提高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的良好教育效果。
树立道德教育新理念 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原有的一些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道德学习和教育的要求。为此,学校的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确立换位、合作、沟通、共赢、对话、分享、多元、自新、超越等道德新观念,使学生自由、和谐、文明并富有创意地生活;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树立“以人为本”、“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双主体”的道德教育新理念,在具体教育活动中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批评学生转变为培养学生,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活动中领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的魅力和力量,在实践中提升道德能力,实现由接受道德到体验道德、发现道德、建构道德的飞跃。
坚持一元导向和多元价值取向的统一 道德教育应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当今先进文化的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要将坚持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灵魂和方向,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道德教育的内核和主题,将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道德教育的精髓和主旋律,将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教育的价值准则,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道德教育原则,加强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工作,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同时,要树立“和而不同”的道德教育理念,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元导向的前提下,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寻求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点,在多样中求共识,在多选中找优势,促进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建立实现一元主导多元融合的既反映人类共同愿望又符合世界文明进步的道德价值体系。
创建校园道德文化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诱导、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空间,在这里他们可以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情感的陶冶。学校要通过构建涵盖价值目标、办学理念、教育理想、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和校园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校园网站等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班级成员认可思想、行动、言论、价值取向、思想导向、行为准则和公共舆论的班级文化,创建包含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层面内容的能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校园道德文化,让道德价值和道德追求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营造出具有尊重、公正、平等、友爱、赞赏、协作、开放、和谐、积极、向上、健康和丰富等特点的良好道德教育环境。
实施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觉、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它使个体的道德行为植根于明敏的心灵、无畏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之中。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图培养学生自律、自主的道德,其目标体系建构为: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使学生摆脱狭隘自私的愿望,崇尚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以及献身真理的生活;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实的社会和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参与正义的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具有信仰、责任、诚实、民主、公正、良心、爱心、自由、平等、宽容、团结、尊重等普遍化道德。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认知和情感平衡发展、智力和道德协调发展的具有时代精神、精神世界完整而丰富的人。
关注学生的道德困惑 学生是成长中尚不成熟的生命个体,在价值多元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中,其个人道德形成和发展时期出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对此,学校应密切关注学生的道德困惑,要在教育实践中设法创设矛盾冲突情境,引导学生勇敢面对现实,在困惑、焦虑、犹豫的心态中寻求正确的道德认知,纠正认识上的偏差,确立合乎社会规范的道德标准,澄清非道德的、不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道德判断水平,从而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出明智的选择。同时,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的过失,善于发现蕴含在其道德失范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采用深情提示、反面警示、心理疏导、变管教为交流的方法,为他们指点迷津,唤醒他们迷途知返,耐心期待和帮助他们内省、进步。
重构道德评价方式 传统的道德评价方式大都以社会对人才的最终道德要求为标准,按照具体的条目分段实施。此种评价方式以道德认知代替品德形成,以孤立的行为代替品德发展,以终结性评价代替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存在重他主、轻自主,重约束、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外显、轻动机,重知识再现、轻实践行为的缺陷,显然难以满足多元文化环境中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因此,构建自主评价、反思性活动评价、情境评价、案例评价、激励性评价等新的更为有效的道德评价方式,是实现学生道德主动、自主发展的必然选择。
提升教师的道德人格魅力 教师职业决定了教师道德人格的典范性,教师优秀的道德人格是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最有效的隐性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注重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以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兢兢业业、诲人不倦、积极进取、淡泊名利和崇高的理想,高度的责任心,广博的学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精良的教育教学艺术,开朗的性格,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情绪情感,对学生的慈爱、尊重、信任和宽容,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等优秀的道德人格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促使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如才.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14-01
众所周知,日本的企业文化做的全世界数一数二的,他们的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因此日本的职业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是我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一、日本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
1、开展职业道德课程学习提高职业道德
日本学校开设了道德必修课,发给道德教科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进行综合道德教育。
2、在校企合作中培养职业道德
在校企合作中,日本职业高中的学生需要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基本的实习和培训,他们在实习中将由专门工作人员对于他们进行培训和企业文化的宣讲。
3、以行业道德准入强化学生职业道德
在日本进入各个工作各位之前,会开设相应的职业道德课程,并且通过职业的考试才可以进入各个行业进行工作。
4、以传统文化和道德实践推动学生职业道德
日本的国民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的日本教育,并且结合了武士道精神,坚持把学校中的职业教育和企业中的职业教育相结合,使每一个人都有着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随时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二、日本企业内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保障
1、注重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双重培养
日本的企业内的专业技能培养是根据每个企业的基本现实情况对于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培训。入职培训大概分为三种培训:普通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三类。日本学校教育通过考试制度塑造出的学生勤奋学习的习惯和坚忍不拔的品格也得到了雇主的欣赏,同时也为日本企业形成孜孜以求的精神文化奠定了基础。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十分强调精神培养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强调人品教育和情操培养,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日本企业都非常重视建立一种潜在的企业内教育力量,即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实现企业对员工的内化控制。
2、职业道德教育的伦理化
日本企业正是把这种伦理化的概念运用到了企业精神和企业认同感的培养上。他用了感化教育和耐力训练等不同的具体内容,使得每个员工都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感、因此这样充分的减少了企业内组织内耗的情况,降低了跳槽的可能性,使每一个员工都以企业为自己人生实现的最终理想,把自我的发展也都寄情与本企业中。
3、终身的雇佣制
长期的雇佣关系可以让员工有着强烈的企业归属感和安全感。使员工意识到企业是自己唯一所已依靠的,否认自我的个人主义,更加注重企业整个的集体利益,尊重整个企业的集团价值。当企业的集体利益与员工利益有冲突的时候,员工就要控制自己的私欲和约束自己的欲望,服从整个企业集团的意志行为,这样才可以更有利于为企业的发展和昌盛。
4、灵活性的工种结构
所谓的“灵活性工种结构”其具体的内容就是,雇员进入企业之后,其工种并不细分固定,而是通过职场训练来学习掌握相关工种的技能技术,从而使雇员的经验不断地积累,最后成为能从事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相关工作的“多面手”。
三、日本职业教育道德培养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在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显示出了与西方企业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也为日本创造了经济上的奇迹。而这些正是中国现如今最缺乏的,因此我们需要对于日本的职业教育中的精髓借鉴。
1、加强学校教育和企业内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密切联系
学校职业教育和后期职业教育构成了日本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这两部分又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期间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素质,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为进入企业所接受的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企业内的道德教育,不但要对学校内的职业道德教做一个基本的补充而且还要根据自己企业文化的基本特色,让员工树立对于本企业的基本认同感和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2、成立企业自身的培训体系
需要建立每个员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他们带有民族危机感面对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不断使企业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完善,如:建立完善的企业培养体系,加强各流水线的基本激流与合作;职工可以在企业内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课程学习,提高员工的自主性,鼓励员工创造性的发挥,全面知识技能的培养,改变单一传统的学徒制的授课方式,从而为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3、建立与我国文化相关的企业文化
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宣扬自己良好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是需要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且有着自己企业的基本特色。在确立好自己的企业文化后,就应该把企业文化渗入到每一个企业领域,不仅仅是在入职前培训,而更应该深入到每一个工作环节,让员工深刻体会到企业的认同感。这些企业文化育应该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只有重视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培养基础上的职业技术教育,员工才能更好地理解企业发展方向,忠诚于企业的事业并乐于奉献。
4、建立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企业应该对于员工设立长期的雇佣关系,这些长期的雇佣体制需要有详细而系统的规章制度这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对于保持企业内部和谐发展和促进员工长期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1.1 转变观念,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转变进城务工人员受歧视的现状、创建公正、平等的社会教育氛围,对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有着重要保障。社会各个阶层和行业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视同仁,消除地域之间的成见和隔阂,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教育氛围。
1.2 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思想道德建设评价机制
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思想道德实践体系、宣传体系和评价监督体系。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最根本的途径在于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学校实践、家庭实践等途径的有机结合,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同时进一步增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3 社区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政府必须出面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聚集社区生活条件,提供更多的公共社区教育资源,实现这一宏观的社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将社区立法转化为一种习惯,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化的社区习惯而不是社区立法,比如互相帮助,禁止在社区内部偷盗等犯罪行为等,形成社区成员之间互帮互敬的良好氛围。再次,应当培育适应外来务工人员居多的“社区文化”,比如树立劳动励志楷模,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之间的良性互动,在社区醒目的位置设立报栏、板报等,促进务工人员子女思想政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最后,丰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假期生活。各社区要针对寒暑假期间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忙、难以照料孩子,而孩子们空闲时间多、不会自主安排等特点,考虑开展相关活动来丰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假期生活,使他们能过个健康的、有意义的假期。社区要做到早筹划、早部署、早安排,确保寒暑假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
2 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学校教育途径
纠正学校的运作模式,限制学校的趋利行为,是发挥学校教育功能的首要步骤。
2.1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政治素质而且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教师要充满爱心,师爱是学生进步的动力,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全体学生,全面关怀学生。因此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很有必要。
2.2 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顺应时代要求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闪光点出发,逐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要通过创设各种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机会,有意识地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当主角,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设立专门的奖学金和奖项等等。此外,还可以举办一系列的情感教育、体验教育、才艺展示、学科竞赛等活动,增加孩子们的生活情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3 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多样化
思想道德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应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小抓,抓小事。通过教育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种教育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他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2.4 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
富有创新的、贴近校园人实际的校本文化能内化于心,形成一种无形的内驱力,一种鞭策和引领。这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净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可通过黑板报、光荣榜、条幅、展板等多种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来强化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正面影响。
3 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家庭教育途径
现代社会呼唤科学的家教,作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父母也不例外,应该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及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当好现代家长。
3.1 当好教师的助手
孩子的个性不同,“因材施教”不能光依靠学校教育,这就要求家长做好老师的助手,体谅老师,配合学校。在开家长会时要主动向老师询问自己孩子的情况,回家后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比如有的家长是卖菜的,那他的计算能力相当强,就可以用这方面的优势来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和数学能力。当然,家长做好教师的助手也不能全权代替孩子学习。
3.2 作孩子的好榜样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外来文化等文化系统的影响下,在学校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由校园人创造的能充分体现时代先进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引导和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群体文化活动,它的参与主体是学生和教师,体现着校园师生的精神追求。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并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在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人才培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必须突出教育者的目的性、受教育者的能动性、教育影响的规律性,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参与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拓展素质,充分体现出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校园文化活动构成了学生生存和发展最稳固最有活力的基础;其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它是一种养成教育、一种无形的教育,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一、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探索。
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大力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有益的探索,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
1.注重思想性,弘扬主旋律,实现校园文化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做“三个代表”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践者。如参观纪念馆、参加学校纪念“一二·九”大合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激发大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如青年志愿者行动,为民工子弟小学捐款捐物、进行大学生义务支教、完善少先队建设、给敬老院老人送温暖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习和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并得到上级组织表彰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2.紧跟时代脉搏,提高活动品位,实现校园文化与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机结合。
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及创业计划大赛校内选拔赛、科技创新活动,家具设计大赛、室内手绘效果图大赛、地板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及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这些活动都牢牢地把握住大学生的需求,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热情,既有利地配合了第一课堂的学习,又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展现自我的宽广舞台,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3.抓住有利契机,服务学校大局,实现校园文化与学校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一载体为学校中心工作作出贡献。如院标、院徽征集大赛、校庆大型文艺晚会等为学校百年庆典营造了浓厚的氛围,精彩的大型歌舞展示了师生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策略探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陶冶、熏陶大学生,促进大学生成长、进步和成才。全校师生员工都要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大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最大受益者,又是校园文化发展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不但要继承以往校园文化的精髓,还要大力推动其向前发展,使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前进。
1.紧跟时代脉搏,加强理论研讨。
校园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促使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必然促使校园人发生变化,当现有的校园文化不能满足校园人的需求这个矛盾必将推动校园文化向前发展。为了正确地把握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理论研讨。通过研讨时代特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研讨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外部环境、客观物质条件确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用强有力的理论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坚强后盾,使校园文化始终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2.勇于创新树立精品意识。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树立精品意识:第一,注重思想性,弘扬主旋律。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做“三个代表”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践者。第二,注重艺术性,活动品位高,要用高雅的艺术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第三,注重学术性,科技含量大,大力提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与第一课堂内容相关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重校园文化的群众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全校同学都有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并从中受益的权利和义务,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群众性。要明确两点:第一,校园文化不是精英文化,少数精英得到锻炼和提高不是校园文化的真正目的所在;第二,校园文化也不是贵族文化,全体同学都有权利参与,全员受益才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校园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发展势头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尤其要注重活跃基层,要尽可能地使每位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都有机会成为活动的主角。
4.占领好网络阵地。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要求各级团学组织必须依托互联网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做到工作上网、先进上网、典型上网、活动上网,组织开展网上演讲、网上征文、网上讨论、网上讲座等活动,积极构建大学生网上德育系统,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反映团学组织风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展示团学组织风采的阵地和窗口。打造好德育阵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中永恒主题,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必须增强思想性和教育性,对重点活动要重点引导、重点关注和重点投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政治信仰坚定、思想观念正确、举止行为规范、专业技能扎实的高素质人才。
5.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修身”之重要不言而喻。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是一个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保证。
一、明确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力军,在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无论从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维护学校稳定的需要来看,辅导员队伍和学校的专业教师、各级管理者一样不可或缺。他们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要按照学校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各级领导、组织与学生联结的桥梁和纽带。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人员;既要做思想政治工作,又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例如,在贫困学生的资助、毕业生的就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疏导等一系列工作中,如果没有辅导员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卓有成效的组织协调是难以顺利完成的。
2.辅导员队伍是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生力军。高校、特别是首都高校的稳定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政治任务。辅导员始终工作在与学生亲密接触的第一线,对学生的情况最了解,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因此,这支队伍在关键时刻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事关重大。
3.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代沟”的影响,一般家长和年长的教师很难与他们沟通,而辅导员在这方面可以发挥特别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他们在年龄上与大学生相近、在心理上没有“代沟”,容易与青年大学生沟通;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政治素质,深受学生信赖。这些优势使辅导员们很容易跟大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
二、明确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定位,有利于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从而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赵凤桐指出,学校办学育人为本,全员育人是一个终极目标。辅导员队伍是极其特殊的方面军,只要每一名辅导员真正工作到位,把每一名学生的冷暖铭记在心,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通过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送到每一名学生的心坎,我们应对各种斗争就有了基础,教育和影响学生就有了途径,化解各种矛盾就有了信心,减少各类突发事件就有了保障。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抓住辅导员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所说的传道,就是当今所提的思想道德教育。韩愈把传道列为教师的第一职责,说明古人就把“传道”看得比“授业”更重要,因为我们都明白“智育搞不好就出次品,德育搞不好就出废品”的道理。至于“解惑”,除了要解专业知识之惑,更要解人生之惑。由此可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两者不可分割。但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有一种将教书和育人分割的倾向,似乎专业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专业知识,而思想教育就是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的工作。这种倾向的后果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形式化,与专业知识传授形成两张皮,结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深入大学生的心田。因此,大学教师应该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光荣使命,把传道、授业、解惑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思想教育、专业教学、科研指导等方面尽职尽责。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在一线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不能单兵作战,要注意与其他队伍的相互配合、相互沟通、明确定位、协同工作,从而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只有这样,辅导员队伍的作用才能切实发挥出来。
三、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群体,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在学生品德的形成,学业成绩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批好教师会造就一所好学校,一个好辅导员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因此,学校要切实按照提高素质、结构优化、相对稳定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理论水平较高、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较强、工作作风正派的辅导员队伍,以此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完善队伍选聘机制。选拔优秀人才,是做好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学校应通过严格选拔程序,提高标准,严把入口,竞争上岗,逐步建立起“德才兼备,优中选优;专兼结合,优化结构”选拔机制,坚持把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志于从事学生工作的优秀人才选拔进辅导员队伍,保证辅导员来源的高素质和队伍结构的合理性。
2.完善队伍管理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加强队伍管理。没有管理就没有质量,没有明确的职责,也就没有有效的管理。制定和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改变辅导员只是管理员或服务员或救火队员的现状,强调辅导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应注重“导”的作用,制定一整套制度使辅导员明确自身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制定辅导员工作条例,鼓励辅导员积极向上,奋发进取,使辅导员队伍始终充满活力。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制定考核的内容和办法,定期考核辅导员的政绩、业务能力和思想品德,建立考核档案。年终搞好个人总结,评选优秀辅导员,大力宣传其事迹,授予其荣誉称号,给予其物质奖励,并且记录在案,考核评选的结果要作为今后提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严格考核。
摘要:“消极教育”是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尊重儿童的天性出发,肯定当下教育,反对超前教育,重视身体教育,倡导思想自由,展现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对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卢梭;“消极教育”;辅导员;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30—02
收稿日期:2014—04—15
作者简介:罗霞(1986— ),女,四川泸州人。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一、卢梭的“消极教育”理论
(一)“消极教育”的涵义
在卢梭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中,把对儿童的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0~2岁半),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0岁)四个时期。他认为从出生到12岁这一时期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理智的睡眠期。“所谓消极教育就是不给儿童养成品德,却防止儿童趋于恶邪;不教儿童以知识,防止他们产生对于事物的误解”。[1]这一时期系统的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还没有正式开始,此刻进行的“消极教育”偏向于重视身体养护和感官训练,让儿童的感知觉得到充分发展,让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防止儿童的心灵沾染偏见,从而拥有单纯快乐的童年,也为今后的智育和德育的开展打好身体基础,培育良好的心灵土壤。可见,“消极教育”并非是无所作为,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消极,而是进行有选择性的分段教育。
(二)“消极教育”的原则
1.适时而教的原则
卢梭根据对儿童年龄的不同进行分阶段的教育,认为教育的划分应该与人的天性发展相符合,适时而教。随着天性的发展,逐步实施体育、感官教育、智育、道德教育。具体而言,他认为儿童在12岁之前是身体发育和感觉训练的关键期,也是开展感官教育和身体教育的最佳时期。12岁到15岁是少年期,是人的一生学习能力最好的时期,人的成长已经有了理性的发展,这便为知识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石,智育应该在这个阶段展开。15岁到20岁是青年期,此时人的发展到了叛逆期。青年期的孩子有着性情易改变,不服管教等阶段性特征,卢梭主张在此时实施道德教育。这一教育原则认为拔苗助长式的传统教育是违背人的天性的,教育应该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落实,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尊重天性,倡导自由的原则
针对当时过早成人化的封建教育,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之所以变坏是由后天环境所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1]好的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去发展。卢梭提出的“消极教育”思想正是为自己的“性善论”服务的。“消极教育”思想认为好的教育需要顺应人性的发展。教育不应该是急功近利的,也不应该盲目地为不可知的未来牺牲现在的自由。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卢梭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儿童天性,倡导身心自由发展,反对压制儿童个性,反对使用强制灌输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反对把成人的教育目标强加给儿童,约束儿童的思想自由。
3.以身体教育为本的原则,反对严酷的纪律和体罚
以人为本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中的核心观念,在儿童的教育中,他非常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他认为:“人类真正的理解力不仅不是脱离身体而独立形成的,而是要有了良好的体格才能使人的思想敏锐和正确。”[1]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为“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在这个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有强健的体格”。[2]卢梭对当时传统教育中纪律苛刻和体罚学生的现象予以批评。他认为严酷的纪律会束缚人的思想自由,体罚只会让儿童表面服从,内心积怨。教育应当从重视儿童体格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肯定儿童的主体地位,减少教育约束,让儿童的身心得到自由发展。
4.坚持自然后果法的教育原则
卢梭认为对儿童开展“消极教育”并不意味着没有约束和放任自流,只是说这种约束不是人为的,它来源于自然。因为他认为“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孩子在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学生,不过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是大自然的学生罢了,老师只是在大自然的安排之下进行研究,防止别人阻碍它对孩子的关心”。[1]儿童行为的对错将由行为导致的自然后果对其做出判断。让儿童服从于自然法则的教育才是应该有的教育,教师在儿童的行为中不充当制裁者,而是做一个旁观者。
二、“消极教育”对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一)身体素质的养成
正如卢梭所强调的,体格的健康是人受教育的前提。体格的健康在儿童生长发育时期非常重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锻炼和养护对人的一生来说同样是一项不可停歇的工程。身体教育和感官教育伴随人的一生,高校思想教育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专业技术学习的掌握和提高,还需要引导学生关心身体健康,为终身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主动思维的养成
在当今“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的时代背景下,思维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准。思维的宽度和广度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教育为之提供好的氛围。因为人一生黄金的学习时光是在学校教育中度过的,在教师、专家等所谓权威的高压影响下,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将会有所减损,乃至被无情剥夺,大学也不例外。在大学期间,辅导员时刻与学生保持着最密切的互动关系,辅导员是工作在大学第一线的思想指导者,是学校与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传递着学校教育的主流思想。所以,辅导员所秉持的教育态度和具备的教育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来说显得至关重要。辅导员工作理应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宽松、自由的思考环境,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思考。辅导员在学生干部的培养中,同样需要给他们一定的工作自由,让他们养成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行为责任意识的养成
卢梭的“消极教育”一方面注重“实训”,另一方面提倡用“自然后果法”去检验儿童实施的行为。他提倡:“不按照成规来管教你的学生,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1]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该把握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分寸,适当地实施“无为而治”。因为这里的“无为”并不是说教育学生时听之任之,对行为不做判断,而是重在鼓励儿童自己去实践、去行动,让行为结果来对行为本身做出评价。“消极教育”看似无所追求,实际上是用“自然后果法”来达到儿童学会自我教育的目的。对辅导员而言,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同样需要分阶段进行教育和引导。新生阶段,具体而详细的指导必不可少,允许学生犯错误,也给犯错误的学生改正的机会,适当运用“自然后果法”,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大二、大三阶段,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引导要注意把握“度”,不必时刻扮演监工的角色,而应有所为有所不为,给学生以成长的自由——思考的自由和行为的自由,使他们在学习、工作中接受行为教育,在行为结果面前学会自我反省和修正,因为真正的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即“教是为了不教”。
(四)培养善恶之心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卢梭认为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尊重生命、能分清善恶的人。辅导员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向善的人格,让学生将来能融入社会,能够心怀感恩,能够有责任感、有爱心地生存下去。
[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进入21世纪,信息网络化、知识大爆炸、经济全球化等一系列的社会新变化对当代的大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当代的大学生更加强调个性,自主意识也越来越强,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大学辅导员作为第一线的学生管理和教育的人员,其工作对于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辅导员不应该知识管理者,更应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服务者。在工作过程中,要树立人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加强自身理论的学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困难,让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大学生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人性化管理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当代的大学生人格更加独立,对很多事务都有自己独立的立场和见解。在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方式之下很容易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其逆反心理的形成有着很多方面的因素,客观上来看,有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的教育体制以及文化观念适应不了当代学生发展的需要等;主观上来看,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造成其心理发展的失衡、学生自身的理想与社会的现实落差太大等。当代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的程式化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建立起全新的教育体制,转变教育的观念,实行人性化管理的新模式。
(二)人性化管理是培养大学生优秀品质的需要
当代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流传几千年的儒家教育的思想,强调老师要为人师表,学生要尊师重教。儒家的教育理念注重对人们的道德教育,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当代的大学教育来说,知识教育只是促使学生更好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应该是对学生的人性教育。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是进行人性化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品质的培养和品格的熏陶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人性化管理是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在如今商品经济盛行的条件下,实行依法治校已经成为未来大学管理的发展方向。实行人性化管理对于推动依法治校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文明的发展缺失不能离开法治的约束,但是法治的建设的进程也不排斥人文的关怀。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化教育逐渐转变为了大众化教育。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趋向于人性化管理。同时,实行人性化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紧张气氛,化解学生与学校的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对和谐校园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辅导员人性化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工作理念
当今教育领域不断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教育模式也由原来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学生工作时要充分了解当今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学生各种合理的需要要有准确的把握。积极引导学生在人性化管理的体系下更加注重与他人和睦的相处,同时,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模范,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学生的工作中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争取实现学生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二)实现以德治校与法治管理的统一
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独立,学生的自主性十分强,但是,大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已经成为成年人,但是很多在心理上还不十分成熟。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等一系列新形势的影响下,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些人思想中开始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对于大学辅导员来讲,如何帮助学生摒除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已经成为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工作中要抓住德育这一重点,做到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国家大力实行依法治国,大学生思想中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越来越强。新时期的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坚持以德管理,还要注重依法管理。在大学辅导员进行学生工作时,要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进行法制教育,可以利用一些法制讲座等活动来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并结合自身的具体工作内容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使其对法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积极引导学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
(三)注重大学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在当今大学生自主意识高度发展的大背景下,辅导员的素质要求也进一步提高。首先辅导员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体系和一定的工作能力,利用教育学的原理针对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来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其次,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积极探索学生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用专业的理论、先进的思想、丰富的知识来培养人才;最后,辅导员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辅导员首先要有坚强的品质,在工作中勇于克服困难,还要做到心胸开阔,对于学生之间的问题要以包容的胸怀来对待,尤其是在与学生发生矛盾时更要以豁达的胸怀来引导学生知道并改正错误。
当今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意识的增强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实施者,做好学生的人性化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一、前言
在大学生公信教育活动中,辅导员应承担起很大的责任,因此,在培养大学生公信观念过程当中,辅导员必须做到知己知彼,将公信培养落到实处。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公信,让学生真正意R到公信的重要性。在提高大学生对公信的注意力之后,还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巩固公信成果,在培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力度和培养方式。
二、公信教育的重要性
1.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体现
大学生是承载着整个社会希望的新生力量,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公信力是现代教育的关键。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公信力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拥有公信,就拥有了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要促使大学生提高个人品质。公信的存在,意味着这个人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公信就是大家对这个人的信任,当个人的公信确立之后,他就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同时其公信力也会得到提高。
2.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公信意味着学生对自己所作行为的负责,在实际学习中,公信的培养意味着更高层次的责任意识的确立。在团队合作中,具有公信力的人更容易得到大家信任,从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因此公信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的保证。
3.可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能力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就不像高中那般简单。要注意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公信力的提升,可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将学生的公信培养列入培养方案中,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一种提升。
三、培养公信的方法
1.制定严格的激励制度
学生对自己的管理,需要进一步严格,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提升以后,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自己进行激励。公信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对公信的培养方式进行优化,并做到长期坚持。在实际的培养过程当中,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进行激励,提高自己的警觉意识,认识到公信的重要性。
2.对公信的宣传
对学生公信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宣传的方法来进行。采用宣传方法,可扩大公信培养的范围,同时也可提高培养质量,因为宣传所达到的效果是很大的。在宣传公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公信应该如何培养,了解公信在工作和待人处事中巨大的作用、公信培养的要点及公信的重要性等,教师可以此来提高学生培养公信的热情。
3.提高自身素质是基础
提高学生素质,是提高公信的基础。大学生要把提高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和公信力视为最主要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大学生需要对自身素质进行提升,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交往过程中,个人素质良好,他人才会对自己有好感,同时也可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广泛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学会通过这些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拓宽知识面。培养各个方面的专业技能;多参加各种活动,多进行锻炼,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才能,综合素质和能力才可以得到提升。
四、结语
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公信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辅导员只有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和交流,细心讲解,坚持培养,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公信水平,打造一个公信的校园。
参考文献:
[1]韩丽英.思想品德课教改要走出三个误区[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