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9 10:30: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的危机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任何时刻都蕴藏着爆发危机的可能性,这就使得危机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所谓的危机管理,就是指企业为了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信息收集分析、措施制订、问题处理、自我总结的全过程。
一、危机管理的特性
1.阶段性。企业面临的危机包含了灾难、意外的发生,或是与产品有关的失败等。许多企业危机在浮上台面之前,几乎都有些许的征兆出现,危机的爆发一般都是会呈现阶段性的发展。
2.不确定性。危机出现与否与出现的时机是无法完全掌控的。平日进行的危机处理计划与演练,可以降低危机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所带来的影响,帮助企业内其他人员积极面对危机的出现。
3.时间的急迫性。危机往往突然降临,决策者必须做出快速处置措施与响应,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获取所有相关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遏止危机的扩大,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注意的要项。
4.双面效果性。危机发生后,处理不当会使企业蒙受不利影响或因而被淘汰,但处理得宜将会为企业带来一个新的契机及转机,甚至能够做更进一步的大幅提升企业内员工的士气。
二、企业危机的种类
1.产品危机:产品或服务有质量或性能方面的问题及缺陷,导致危机发生。
2.市场危机:由于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竞争对手营销能力加强或者企业自身的营销能力下降导致危机发生。
3.管理危机:由于投资、购并、体制、债务、供应或人事行政等管理方面的原因导致危机发生。
4.媒体危机:因媒体曝光或媒体报道失实使企业美誉度遭受严重考验,从而发生的危机。
5.法律或政策危机:遭遇政策调整或法律上的障碍,从而导致危机发生。
三、危机管理的步骤
(一)危机预防
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并且无章可循,但是大多数危机产生都有一个事件变化的过程,企业能够察觉到危机发生前兆,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把危机造成的损害和影响降至最低,甚至可以完成避免危机的发生。因此,危机预防是危机管理的首先环节。
1.树立危机意识。让员工树立忧患意识,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从而居安思危,不断进取。只有创造一种良性循环的危机意识氛围,让员工切身感受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与个人根本利益密切相关,才能让员工清楚不努力、不创造业绩,就会被淘汰。通过对员工危机意识的培养,强化员工切身感受企业发展与自己的关联性,使员工的危机意识成为自觉行为,使员工具有能正确认识自己、能辨识危机并能独立处理危机的能力。
2.引入危机预控机制。危机预控是在对危机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之后,在危机产生之前,运用科学有效的理论及方法,来防止危机损失的产生、增加收益的经济活动。危机预控机制主要包括危机检测、危机预测和预报及危机预控这三个步骤。
(二)危机化解
1.建立危机管理小组。危机管理小组是处理危机事件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协调机构,它有权调动企业的所有资源,独立代表企业做出任何妥协或承诺或声明。它是保证统一指挥、果断决策和迅速采取行动的前提,直接关系到危机管理的成败。
2.制定危机应急计划。执行紧急示警步骤:危机发生后,从组织内部的各层管理人员,直到普通的员工都应尽快得到总部的处理危机报告和如何对付危机的指示,对外界公布危机的信息要保持统一口径。
3.组织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危机发生后,企业应迅速查明原因,如实向新闻媒体告知事件完整情况,近可能避免公众的无端猜疑,足够的诚意是企业面对危机最好策略。
4.处理危机。找出主要危机或者危机的重点,集中力量,有的放矢,力求在危机扩大之前采取果断的应对措施控制危机。危机处理往往不能短时见效,要坚持不懈,有必胜的信心,将危机处理进行到底。
5.消除危机后果。危机过后,修复危机造成的硬伤,维护更新设备,是危机恢复的必要环节。危机爆发之后,如何尽快消除危机的影响,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正常状态,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危机总结
1.对危机发生的原因、怎样预防危机、怎样处理危机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调查。
2.把危机的来源及危机的处理过程写进企业备忘录,强化这方面的预防工作,做到“亡羊补牢”。
3.寻找把“危机”转化为“机遇”的可能性。应该说,危机处理对企业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但是如果处理得当,至少会树立企业负责任、关注公众利益、坚持一定道德标准的形象。这种与损失并行的收获,对企业的后续经营和发展有极大好处,故在成功的危机处理案例中,危机处理后,虽然公司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但是企业形象未损,并且公司的名誉能得到明显提高。
总之,危机并不意味着企业遭受失败,往往在危机之中孕育着转机。危机管理是一门艺术,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项长期规划。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应同时将危机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上。一个企业在危机管理上的成败能够显示出它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成功的企业不仅能够妥善处理危机,而且能够化危机为商机。
参考文献:
[1]刘万军.企业危机管理.上海:上海经济出版社.1997.
企业危机管理是指在危机爆发前,对所有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预测、分析、防范,并在危机爆发后以迅速、有效的方法,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的管理过程。企业危机管理通过监测、预控、决策和处理,达到避免、减少危机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现代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宏观环境的恶化往往是引发企业危机的导火索,如果企业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或反应缓慢,随着风险的不断累积,就可能爆发企业危机。企业危机具有意外性、聚焦性、破坏性、紧迫性等特点,它带给企业的是突如其来的灾难,严重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此外,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细胞,其生产经营过程牵涉到职工、供销商、债权人、担保人、消费者等利益相关人,因企业危机导致的停产歇业将严重损害相关人利益,可能造成集体上访、哄抢企业资财等严重后果,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直接或间接地引发公共危机。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总体上危机意识不强,一旦发生危机事件,企业容易手足无措、坐以待毙,加重和扩大企业危机的危害性和打击面,危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立企业危机管理机制,有利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二、建立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指导原则
为确保企业危机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建立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应遵循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采取超前行动,及早发现引发危机的线索和原因,预测出将要遇到的问题以及事性发展的趋势和程度,制订出多种可供选择的应对计划,将危机控制在萌芽阶段。
2.企业主体原则。企业危机严重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借鉴和吸取企业应对危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强化内部控制机制,提高抗风险能力。
3.政府引导原则。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危机管理机制;要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强化外部监管和监测预警,快速处置企业危机,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信息共享原则。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应以充分的信息资源为支撑,政府要建立企业信息共享平台,汇集相关部门监管信息,为预测和处置企业危机提供决策依据;要推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强信息交流和工作配合,齐心协力抵御企业危机。
5.重点实在原则。企业数量庞大,管理基础参差不齐。要建立健全大中型企业、行业龙头的企业危机管理机制,通过试点积累经验、树立样板,再逐步在其他企业推广。
三、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内容
1.正确认识企业经营环境,强化危机意识。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有竞争观念,也要有危机意识;更要掌握危机管理方法,并把危机管理的具体措施落实到行动中。企业要认识到危机是可以管理的,只要具备健全的管理机制,即使危机来临也能够从容应对并将损害降到最低。此外,还要认识到危机中蕴涵的机遇,如果能恰当处理,危机也可能转化为商机。
2.组建企业危机管理机构,搭建管理平台,应组建企业危机管理小组,作为企业的常设管理机构,随时分析危机情境,重点分析危机信号,把握危机先兆。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沟通各个部门与危机之间的对应与协调,以保证整个机制的有效性。
3.制订企业危机管理计划,明确防范意识。危机出现的时间、地点和造成的损害等虽然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但可以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及内外部环境的互动规律,提前预测危机,梳理危机可能的发生点,并对潜在的危机诱发因素做出应对预案。制订一整套危机管理计划,明确怎样防范,一旦危机爆发又应如何做出针对性反应等。合理利用一切所需资源使危机处理行为更加科学、有序、高效,避免危机处理时的盲目性、随意性和顾此失彼的现象。
4.建立企业危机预警,落实防范措施。在企业危机管理中,危机防范是成本最低的危机管理方式。在制定各项危机处理措施之前,都应建立有效的危机预防机制。在具体工作中,要根据自身特点,在内外部经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捕捉信号,加以分析处理,将所有可能的突发危机事件列举出来,研究其发生机理,预测可能的后果。危机管理小组要密切关注企业经营相关的微观和宏观环境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危机前兆,超前解决,争取主动。
一、相关概念及内涵
1.公关
公关也就是公关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使自己和公众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一种活动和职能。一个组织通过努力,通过有效的传播,将自己的宗旨、政策、行动告诉公众,同时也通过传播将公众的意思、建议让组织了解,使组织和公众相互了解对方,这样才能达到对方相互了解和适应,组织才能得到公众的支持,营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生存的、发展的最佳环境。
2.旅游危机
旅游危机是指那些对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信心产生消极影响,对旅游业正常运转带来冲击的各种非预期的事件。这些事件可能以无限多样的形式在不同时间不断发生,包括自然灾害,也包括将对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产生影响的人为灾难,甚至包括诸如经济萧条、汇率的剧烈波动等经济因素及技术产生的消极结果。
3.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针对组织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然后制定出针对措施,一旦发生危机就能有条不紊的将危机化解,重新恢复信誉和市场的一整套机制。具有预警、防范、化解的功能。旅游企业危机是指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所处的一种特殊状态,阻碍其人、财、物正常运作。在此状态下,旅游企业市场份额下降、核心员工流失等不利征兆出现,从而可能被其他企业所取代、兼并甚至被淘汰。
旅游企业的危机管理就是为避免和减轻各种非预期性事件可能给旅游企业所带来的严重威胁和可能的损失,通过危机分析、危机预警和危机控制达到恢复旅游经营环境,恢复旅游消费信心的管理活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危机事件会严重影响其正常运作,因此必须立即妥善处理,也就是要进行及时的公关危机管理。
二、旅游企业危机的表现形式
1.旅游企业内部危机
(1)产品质量危机。主要是由于旅游企业产品或服务难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获得这些质量差的信息后会减少对此类旅游企业的需求,从而使企业陷入危机。
(2)信誉危机。旅游企业的信誉是在长期的服务中其产品和服务给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带来的整体形象和评价。当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性能、服务差,与旅游者的旅游目标相距很大,或者特别是某些旅游企业的一些不规范行为给旅游者造成损害,都会给旅游企业造成信誉危机。
(3)财务危机。由于相关合作的旅游企业中止契约(或者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经营者对内部员工的监督不完备)或者由于投资决策的失误和国家利率、汇率的调整,财务危机都有可能发生。
2.旅游企业外部危机
(1)契约危机。由于信息不对称,再加上缺乏强有力的惩罚机制,契约就难以完全执行,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高度关联的各旅游企业之间就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当某个企业违背契约的净收益大于执行契约的净收益加违约的成本时,就会中止或不执行契约,使原先的合作企业面临危机。
(2)宏观经济形势危机。这主要是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或出台给各旅游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机。如汇率的调整可能引起旅游企业的财务危机,加入WTO使国内旅游企业面临外资冲击危机、国家利率上调使旅游需求下降的危机、取消长假带来的危机等等。
(3)突发事故危机。引起此类危机的原因首先主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火灾、流行疫病等原因引起的使整个旅游业面临萧条;再次是各种人为的事故、灾难如恐怖事件、战争、交通事故、人身伤害等。
三、旅游危机管理的公关对策
危机事件发生、发生时间及可能造成的影响都是无法预测的,为了将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维持旅游者和旅游业的信心,重建安全的旅游地形象从而获得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目的地急需采取有效的旅游业危机管理的公关措施,制订旅游危机管理战略。基于危机的三个阶段:前危机阶段(明显的迹象表明危机可能爆发)、真正的危机阶段和后危机阶段(即一直到接待国旅游业完全复苏的这段时期)。本文将这三个阶段进一步细化为六个阶段,分别对各个阶段提出相关的公关对策,为危机管理方案的改善提供借鉴。
1.危机前阶段
(1)预防阶段。首先要看一看到底可能会发生什么危机?做一些准备,防患于未然,是危机管理的最主要部分,预防与控制是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目的地应事先制定一个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强的公关方案。具体内容包括:
①设立旅游危机基金。危机期间目的地要进行紧急救助活动,危机过后还要进行额外的促销、沟通活动来重振旅游经济,这些都需要相应的资金。因此,旅游企业应提前设置危机基金,并预先规定危机基金的使用许可,不需再经过漫长的机构决策程序,从而快速灵活地应对紧急情况。
②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警系统将一切可能导致危机的因素一一列出,确立危机在何种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指标体系,实施重点监控。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组织模拟演习,迅速提高运用有关防范和处理安全事故的方法和技巧,也可籍此研究出最佳处理方案。预警系统的主要职能是就危机的发生及后果做出预告和警告并制定预案,其建立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机关或者某个单位,而应当有学术单位和民间机构参加,以确保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和客观性。
③建立安全保障系统。分析所有可以采用的并会对旅游业造成影响的安全措施和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管理危机的经验教训,构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通过采取尽可能隐蔽且不妨碍旅游者到来的方式,提供一个安全的旅游环境。应对包括航空交通、地面交通、宾馆饭店、餐馆、购物区和所有旅游景点在内的整个“旅游链”进行评估,确保所有旅游者可能到达的地方的安全性。
(2)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指危机发生之前已有迹象表明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或者是突发性危机事件刚刚爆发,还没有来得及对旅游业造成影响的阶段。这一阶段所要做的工作有:
①紧急成立危机管理指挥小组,召开新闻会议,组织专业人员对危机的性质、持续的时间及其将对旅游业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
②对旅游者处理危机的能力和目的地可用于抗击危机事件的资源进行评估,以便进行分配。
③识别潜在的威胁或灾难,根据潜在灾难的定义和分类及其出现的可能性,在各个管理层面和阶段上安排要实施的任务和活动的先后次序,各行动步骤间必须相互连接,避免浪费、重叠和相互矛盾。
2.危机发生阶段
(1)紧急状态
①重视沟通。旅游企业设立新闻及沟通处,任命危机问题的发言人,与媒体进行交往,与旅游者进行沟通,让外界了解实情。
②帮助受害者。在危机发生时应展现旅游业人性化的一面,迅速采取措施对受害者进行救助,对已经与旅行社签订合同但尚未入境的游客,劝其取消行程或调整游期。
(2)危机期短期恢复阶段
①注重资料的收集。一方面随时更新有关旅游目的地的入境旅游者的数据以评估每一阶段危机影响的范围及其规模,另一方面要收集以往危机的相关数据为制定可能的解决方案提供借鉴。
②采取措施减轻灾难造成的损失。增加促销预算,直接与旅游贸易伙伴沟通,突出安全信息,降低价格,刺激消费量增加,在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周边地区的旅游者。
[摘要]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危机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我们的企业,危机管理与企业正常时期的营运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的两大重点。旅游企业同样摆脱不了危机的影响,然而我国旅游企业危机管理发展得非常缓慢,其危机管理研究与旅游企业快速发展的状况不相适应,无法满足旅游企业长期健康的发展。加强旅游企业危机管理研究可谓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阐述了旅游危机表现形式,并从公关角度对危机管理三个阶段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 公关 旅游危机 旅游企业 危机管理
一、相关概念及内涵
1.公关
公关也就是公关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使自己和公众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一种活动和职能。一个组织通过努力,通过有效的传播,将自己的宗旨、政策、行动告诉公众,同时也通过传播将公众的意思、建议让组织了解,使组织和公众相互了解对方,这样才能达到对方相互了解和适应,组织才能得到公众的支持,营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生存的、发展的最佳环境。
2.旅游危机
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认为:危机研究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降低人类社会悲剧的发生。我国学者许文惠认为:危机管理意味着调动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采取各种可能的或可行的方法和方式,限制乃至消弭危机的行为,从而使现存的危机得以解决,使危机造成的损益最小化的行为。 结合以上论述,我们认为企业危机管理可以定义为企业在紧急情况下优化配置其资源来降低首要利益所遇到的损失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谋求有利于自己长期发展的战略管理。
企业危机管理的功能就是预防危机的发生或在危机已爆发的情况下控制危机,以保证企业的安全,维护企业的利益,把损失降到最低。企业的危机管理工作可分为危机管理准备工作和危机管理程序工作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开展战略性基础工作、制定应急性计划和组建专门机构。后者主要是指在避免和控制危机过程中进行的工作,它包括预警性危机管理工作和强制性危机管理工作。
企业危机事件需具备三个普遍内涵特征:
1.隐秘性,事件爆发前的征兆不是很明显的,企业难以预测;
2.突发性,危机发作的时候企业一般是没有准备的,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应对方案;
3.负面性,发作后可能会带来比较严重的物质损失和负面影响。
然而,这三个特点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条件下,或者经过管理者的努力,其中的某个特征会减弱或消失,那么,这个事件也就不再成为危机。事实上,成功危机管理的标志就是看能不能有效改变危机的隐秘性、突发性以及能否有效减少损失或利用危机有所收获。
二、企业应对危机的对策分析
罗伯特、希恩将危机管理过程概括为四个阶段,即:危机管理可划分为缩减、预备、反应、恢复。有效危机管理是对四个阶段所有方面的整合。 具体分析如下:
1.缩减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的主要任务是预防危机的发生和减少危机发生后的冲击程度。危机管理并非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仅仅将业已发生的危机加以处理和解决。对任何有效的危机管理而言,缩减是其核心,因为在缩减阶段危机最易控制、花费也最少。企业只要对各种细小的变化多加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防止一些危机的发生,促进管理,增强沟通,提升品质等皆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降低危机事发的可能性,就如奥斯本和盖布勒所说的:“使用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
2.预备阶段。当火灾发生之后采取学习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显然已经太迟了。在危机发生之前,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作好资源的准备、机构的设置、系统的再设计和人员的培训。在资源方面主要是预算、人员、反应能力。在机构设置方面,公司的高层领导必须参与制定风险方面的业务方针,赋予各部门经理以管理各自职责范围内风险的责任。员工必须了解本公司的风险种类,并知道怎样管理其中的一些风险。另外,作为非常设机构的危机管理委员会是必须的,它能是每种风险都有自己的应急计划。同时,每个人的角色和责任都必须用成文的形式定下来。在系统再设计上应根据风险控制方法的要求对企业的一些硬件设施和作业流程方法进行再设计,从而消除风险隐患和增加应变能力。在人员培训方面应训练员工熟悉各项应急程序,保证员工有足够的经验和技能去完成危机处理的任务。
一、信誉危机的特征
普遍性。信誉危机具有普遍性。因为企业所处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的管理或者其他行为都可能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从而造成企业信誉危机的发生。
长期性。危机伴随着企业整个过程,那么信誉危机就相应地具有了长期性的特征。
突然性。信誉危机发生前的量变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种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为人们注意的。但是一旦当量变积聚到质变的点,信誉危机就会突然爆发,企业所有的发展格局都会突然被打乱。
危害性。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企业的形象,降低了企业在利益相关者心目中的地位,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威胁到企业的既定目标的实现,严重的将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传播性。大众传播业的发展,会使企业信誉危机迅速公开化,成为公众和舆论关注的焦点;企业的信誉危机很可能会演变为一类产品、整个企业行业的危机。
二、企业管理受到信誉危机形成的影响
(一)交易成本受到信誉危机的影响。
一套有结构设计的制度成本可以当做企业的交易成本,例如:企业的谈判成本、企业资料的收集,还有就是企业实施计划的成本、监督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控制产权成本以及控制企业结构成本等等,这些都是企业整个系统中的成本措施的部署。假使包括企业的自身文化建设、价值的这些客观因素一并在内,可以使整个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潜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有潜在的丰厚的利润空间,但是在学习交易成本经济学这门学科时这门学科正是构建在此基础上,但是,在两个企业进行交易的时候,都希望合作方能满足自身的利益、效益的需求,但是,有的企业在两家公司交易的过程中对方不能满足自身企业的需要,是的合作方在交易行为中大多会以欺诈的手段骗取相应的利益,以求换取自身企业的利益。
但是,假如这种不良手段的交易方式建立在良好的信誉基础的“文化企业”的基础上,这方在两个公司合作的时候,双方交易投机取巧的这种手段会大大降低。因为两个企业在交易竞争的过程当中,对企业内部管理和运营发展的影响有:交易对象或者产品的差价差额和节约的交易成本便是企业的信誉经济价值的体现,或者也可以说是公司的信誉所额外带来的增效利润。
(二)企业利润受到信誉危机形成的影响。
企业的信誉构建随着企业的建立和运营的那天开始已经建立,但它也是一个企业循序渐进、成熟、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两家企业在交易的过程中利用较少的交易成本完成更多的交易合作这样就可以保证更多的信誉。所以想要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带来更为明显的利益效用就必须建立更加优势的信誉战略。想要实现更加优越的信誉战略就必须通过社会公职、共同评价认可的方式,这样做的方式就是一最大程度上的外在体现使广大消费者对本公司的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这样就会使企业逐渐处于垄断地位;相反,假使企业失去信誉,就会使企业陷入信誉危机,那样企业在现行的市场客观经济的体制下,就会逐渐丧失市场竞争能力,也会使广大消费者对公司的产品需求逐渐失去弹性,在此时,企业不但得不到垄断地位,而且还会被社会所排斥,亏本经营那也是必然的,后果极其严重。
(三)企业信誉影响公司产品竞争的优势。
企业要创收更多的经济效益这是企业生产运营的必要手段,但是企业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之间的竞争的媒介就是该企业的代表性产品,企业的代表性产品就是确定此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所以实施的战略就是公司的必然条件,因为,要实施战略必须考虑到这样做是否会影响到想同行业的市场,和同行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是否长久,要想争取到该产品竞争优势的渠道,这离不开企业实施所持有的战略。该战略的运行,信誉是企业最好的保证,所以,实现利益价值,企业必须通过产品获利,在节约成本和差异化经营之间做出权衡,还要获得同行业之间的实力肯定以及社会的接受认可,只要以企业信誉为中心,才能给企业带来更久的竞争力。
三、如何做好信誉管理的举措
(一)企业信誉彻底审视。
把企业的信誉做保证、依靠是企业经营的战略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体现,因此,企业的信誉程度的合理构建要有企业的专门负责人的构建理念必须深刻,企业的信誉管理更好加大力度。还有,构建公司的严格的监制能力,把两者结合企业的信誉体系的构建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负责企业的宣传人员要了解客户对公司有怎样的看法,要知道客户是否认为企业具有商业伦理、诚实无欺,它是否爱护环境,且对顾客有求必应,而它的这种行为就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誉度。
(二)构建信誉管理机制。
现在企业,大部分是本质技术没有差别,都是企业产品之间的价格、所应用的技术还有性能,所以,广大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知度和需求会导致企业产品的弹性度差值的改变。有的企业把计划部署认为是绝对的增值服务,就是企业把信誉构建到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去,实现长久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并且把增值服务一增到底,这样的做法对于企业是一个长久性的利益回馈,所以,企业信誉管理制度是否完事,是现在经济体制下企业所必然追求的合理战略部署。
(三)危机发生前要有周详的预案。
企业的信誉风险因素会有很多方面,所以企业负责人和决策管理人员要有忧患意识,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要提前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并且构建一份详细的预警机制,企业内部自身的信誉风险和外在的信誉风险。企业内部信誉是企业发展、生存的关键,因为企业内部信誉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基础,。所以,企业要怀有忧患意识,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模式以及经营理念去制定危机前的应对方案。
关键词 组织管理 危机 成因
组织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备工作,是对企业人员、工作统筹规划和管理的而过程,贯穿在企业整个发展过程之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危机的发生,威胁着企业的发展命运。当前,由于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组织管理工作危机四伏,制约着企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加强对企业组织管理危机的控制,做好危机的预防,构建危机预警机制,应从组织管理危机成因着手。
企业组织管理危机的成因
(一)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当前企业的组织管理工作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在日常的管理中会遇到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对管理工作的约束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是组织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例如,在组织管理一个项目时,由于个别部门对项目的重视程度不高,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服务和质量控制意识不强,导致项目出现质量问题,影响着组织管理的效率。
(二)战略管理与实情不符
企业的前进与发展,需要战略的支持,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方案具有必要性[1]。目前,每家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战略思想,若盲目的建立战略目标,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不适应,会舍得其反,导致组织管理工作面临危机。企业战略目标的提出应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性,才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企业组织管理危机的有效对策
(一)优化企业组织管理工作,应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组织管理工作贯穿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组织管理系统相对脆弱,极易受到人为、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的组织管理工作面临重要问题[2]。为此,开展企业组织管理工作,应从优化企业组织管理工作着手,建立危机预警机制,能对组织管理工作中的敏感问题进行及时的感应,对可能存在的组织管理危机进行评估,并制定好应急方案,随时处于待命的状态,以降低危机所带来的损失。从人事管理到项目管理,都离不开组织管理工作,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具有必要性。例如,针对部门间的矛盾问题,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正常现象,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分歧,组织管理人员应意识到这一点,做到提前协商与沟通,处理好部门之间的关系。
(二)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制度,为降低危机发生概率提供保障
由于组织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涉及的部门较多,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制度予以约束和规范[3]。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制度,能有效约束组织管理人员的行为、语言,并构建问责制度和奖惩制度,在可控性危机发生时,应对危机发生的成因以及相责任人进行明确的了解,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并根据危机程度的大小给予相应的惩罚,对表现好的组织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构建激励机制,可以实施物质奖励、资金奖励、荣誉奖励等不同方式,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其加强对危机的控制能力,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
(三)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减少部门矛盾的发生
通过对企业组织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可以解读出在企业内部存在沟通力度不够的现象。由于企业是由多个部门组成,组织管理工作就是要对各部门、人员进行管理,若部门之间沟通不善,容易在有关企业发展的多种观点上产生分歧,未实现观点的共享与深度的讨论,且都有不服输的情结,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动摇,会使得各部门之间的矛盾被激化,组织管理工作面临重要问题。因此,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减少部门矛盾激化现象的发生,营造健康、和谐的企业发展环境。由于各部门的目标存在一致性,都是为了企业的蓬勃发展,当出现分歧时,应主动进行协商解决,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选用最为科学、合理的执行方案。另外,组织管理人员应发挥其协商和调节作用,做好各部门的沟通工作,构建团结友好的部门关系。
三、结束语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在不断提升,其很大原因归咎于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组织管理工作变得异常重要。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组织管理危机不断滋生,威胁着企业的健康发展,应根据危机的成因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应对。优化企业组织管理工作,应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制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减少部门矛盾激化现象的发生等,做好危机的预防与应急处理,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劳务纠纷案件层出不穷,从以往个人劳务纠纷,发展到集体劳务纠纷,规模和涉及金额逐渐扩大,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另外,2008年的大型金融危机爆发,对我国各项产业均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在这种状况下,劳资矛盾却愈加激烈,进而对资本市场造成更大的破坏。能否进行有效的劳资管理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合理的满足劳动工作的基本补偿,在金融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强烈冲击下,和谐处理劳资双方关系,充分发挥工会作用,对经济形势的稳定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劳资管理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人口数量第一大国,所拥有的劳动力也远高于其他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纠纷案件的数量和规模相比于其他国家会明显偏高,虽然党和政府为更好稳定社会发展,各项文件和政策不断的出台,但是并没遏制相关案件飞速增长的不健康状况。司法和劳动仲裁部门统计报告指出,进入21世纪后的12年来,涉及个人劳动纠纷案件总量增加15倍,而涉及集体案件则增加6倍。目前,存在于劳动纠纷的相关问题,已经成为造成社会发展不稳定的主要矛盾点。
随着类似案件涉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当前的劳资管理问题主要变现为三个特点:一是我国劳资管理问题已逐步从原有的与国有企业有矛盾进行转移,案件大多覆盖在民营企业上;二是案件的增多造成审理的滞后,司法机关为此进行多次改革,但效果仍旧并不明显;三是纠纷造成的冲突逐渐增多,甚至衍生出暴力冲突,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劳资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劳资管理问题主要在于劳工与雇主之间的问题,是个体与个体或集体所产生的矛盾,因此可促成原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归其根本在于劳工在工作时或之后所受到雇主和企业的权益侵犯,并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合理、快速解决时所造成的劳资矛盾。以下为促使矛盾生成的主要原因:
(一)劳资利益冲突是劳资管理问题产生的内在根源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几乎未曾出现劳资管理问题,当时的劳动付出与收益基本匹配,并且社会风气是劳动者能够满足基本生活的情况下,并不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进入市场经济,劳动者工作的唯一目的在赚取生活资本,同时渴望获得较高的生活资源要素。在劳工基本权益受到侵害时,则会出现极大的反弹。而基本权益则是劳工所付出劳动总量所应得到的回报。通常权益被侵害也是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权益纠纷意味着雇主或企业付出一定补偿,而正处于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经济补偿缓慢或拖延,则极易造成事件的扩大化,破坏社会秩序的稳定,甚至造成社会安全威胁。
(二)劳资力量悬殊是劳资管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已然出现“马太效应”的趋向,基本生活的压力迫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之中。目前,我国城市劳动力数量远高于需求,在政府的协调解决下,仍旧存有大量的劳动力闲置在城市之中。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岗位能力的匹配性却又在飞速下降,在双重问题之下,城市中将有越来越多的劳工无法就业。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将有2亿农村人口在农闲季节进入城市,随着农业人口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截至目前已经能够在农村安置2亿劳动岗位,但仍有1亿劳动力处于在家待业之中。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意味着市场会因此而进行调解,劳动力的收益则会逐渐降低,劳工权益所得将呈现出不良的发展趋势。同时,金融危机造成企业的资产缩水,导致其不仅无法招收新劳动力,甚至会出现裁员等状况,就业问题持续加剧,农村劳动力为获得基本的生存资源,其权益将意味着受到更大的侵害。
(三)劳动法规不健全是劳资管理问题产生的制度原因
我国法律正处于不断健全之中,但是层出不穷的社会状况,造成法律、法规难以招架。目前我国法律相关问题主要为四点:一是法律覆盖程度较低,并存有一些明显的漏洞,难以切实有效的应多所有情况;二是处罚力度较轻,再出现一般性劳动纠纷时,仅强制要求企业补偿劳工权益,对企业的补偿外的处罚较低;三是处理缓慢,一般劳动仲裁通常在1到3个月完成,过长的时间对于权益被侵害者极其不利;四是办理机制过于复杂,农村劳工在缺乏指引的情况下,根本无法通过法律要求企业偿还权益。目前,劳动纠纷案件的数量正在飞速递增,无法对其进行快速、有效的解决,导致案件积压越来越多,造成本已是弱势群体的劳工,权益受到了更大的损失。而近年来不断的金融危机,将促使该状况愈演愈烈,最终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改善劳资管理的对策
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有效的解决劳资矛盾,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应坚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方针,合理的问题解决,并要求工会发挥其基本职能,共同促进劳资关系协调发展。
(一)解决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劳资矛盾,重点是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
政府是社会最高权利的象征,也是拥有最高行政权的社会服务单位。从其权利上来看,公共服务职能在于帮助民众解决基本的社会问题,而劳资矛盾的发生,意味着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政府有权利帮助劳工获取权益。义务方面,劳资问题在无法获得有效解决之时,可能造成对社会的不良影响,政府有义务及时解决劳资矛盾,进而稳定社会的生产与发展。进入21世纪后,政府为应对劳工问题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并以保障性措施帮助劳工获得合法权益,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社会公民生活并未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是却导致部分企业的资产极大缩水,而在利益链中最后的环节,便是社会中基本职位的劳动者,在其权益受到侵害时,将形成加大范围的社会矛盾。因此,政府需要在金融危机下的敏感时期,有效协调劳资关系,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帮助劳工群体获得应有的权利,唯有如此才能够在特殊时期,帮助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具体执行方式如下:
1.完善相关法律内容。法律是管理劳资关系和处理纠纷的关键,只有法律中明确问题的结局发生,才能够保障结果的公平、正义性。立法部门应根据劳工需要和经济状况,快速制定及出台实行法律文件,并根据社会变化及时更改,有效保障法律的科学和可持续性。在金融危机出现时,可现行根据西方法律并结合我国国情出台暂行法案,以解燃眉之急。
2.加大劳资关系监管与执法力度。由于劳工群体的法律意识淡薄,难以在工作中对企业或雇主行为进行监管,造成自身利益受到逐步的剥夺。政府应承担基本的公共服务职能,对劳资关系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以保障双方公平性。同时,建立规范的惩戒方式,要求对劳资纠纷进行严格执法,遵照法律使用自身权利,是劳动者权益能够受到真正的法律保护。
3.加强劳资双方教育。拥有法律概念的劳动者,能够更好的维护自身权益,而企业和雇主,在法律的要求下遵法守法,则能够避免出现劳资纠纷等问题的出现。由此可见,对劳资双方进行法律及相关信息的普及十分重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在通过媒体宣传等途径下,要求成立相关部门,进行基层走访宣传,帮助劳动者和企业及雇主普及法律知识,使其有效的约束自身行为。
(二)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是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重要举措
工会最早成立于西方国家,由于工人阶层受到资本家的压迫,进而联合起来共同抵抗黑恶势力,因此其成立的目的帮助劳动者维护权益的组织,而核心作用在于维护劳工群体的共同利益。金融危机的爆发对西方国家的影响最为恶劣,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工会则承担起政府的工作,协调劳工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并为劳工争取相应的群益。因此可见,在我国政府职能不明确的状况下,采取以工会协调劳资关系最为适合,不急能够有效的帮助政府工作的实施,同时能够以集体的形式维护劳工权益,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具体工作为以下三点:
1.扩大工会覆盖面。现有工会完全是以仿照西方国家建立而成,其组织职能大多参照其他国家,而国情则是完全区别于我国,难以有效的进行工作。由于现有工会形式无法满足劳工需求,则数量较少。根据相关统计报告指出,国有大型企业中绝大部分已成立工会,但是民营企业中拥有工会却不足总数的15%,且多为大型企业。由于我国公民的意识淡薄,民营企业总人数仅为30%,这种情况下工会的作用将难以体现。为解决该问题,一方面政府应制定工会的职能范畴及工作原则;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建立工会,并为工人普及相关知识,以及通过工会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性。以公会对劳动者进行管理,并将庞大的劳工人群凝聚在一起,必然能够更好的维护劳工权益。
2.发挥工会的集体谈判优势。近年来,集体劳资纠纷案件层出不穷,无论是涉及金额,还是人数均在不断的提升,而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劳工多采取集体谈判方式,以索要自身权益。但是,限于劳工群体知识和认识水平较差,难以切实有效,并快速的通过法律途径进行争取。而在金融危机发生时,企业的偿还能力下降,甚至于因市场所导致根本无法偿还,单以聚众的民工在争取权益时将更加困难。而这种状况下,采取工会代表劳工进行谈判,在知晓法律的前提下能够最为有效的帮助劳工群体,并且在谈判的同时,能够稳定劳工情绪,使其继续工作在自身岗位上。由此可见,以工会进行谈判,不仅能够帮助民工获得应有的权利,同时还能够在金融危机时,稳固企业的发展和生产,帮助劳资双方共同渡过难关。
3.工会工作应社会化。以往工会成立与企业之中,唯一的会员来源则是企业中的劳工,在发生劳资纠纷时,完全以劳工所组成的集体,并不能够达到维护权益功效。因此,需要工会能够进行社会化的发展,扩大会员的吸取范围,在社会中寻找法律型、管理型等各种适合于公会发展的成员,对工会各项工作能容进行管理。只有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工会才能够为劳工更好的提供服务,以满足在金融危机时,劳资纠纷的快速解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会是为劳工服务的组织,同时也是稳定社会发展的关键,合理的建立工会组织,并为其健全相关制度,并在法律的要求下,切实的服务于劳动者。在金融危机出现时,通过工会稳定劳工情绪,帮助企业继续生产,和谐的处理劳资关系,实现劳资管理改善,实现政府工作的协调分工,优化社会资源高效分配,最终完成帮助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建华,陆小珍.当前我国劳资关系分析与思路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0(19)
(一)产品危机
当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因为对产品的质量控制不够严格,或者管理不够科学,导致一些质量存在缺陷的产品流入市场,并给用户带来损失,甚至还会给用户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这些必然会传导至企业,并给企业带来发展上的危机。另外产品在设计层面不够科学,不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另外产品也容易被别人仿制,这也会给企业容易带来产品危机。在市场营销危机中,产品危机属于最为重要的一种。
(二)突发性危机
由于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如洪水、地震等,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这种危机一般都是突发性的,难以预测,这在危机防范方面相对困难。
(三)信任危机
由于企业的产品质量差、或者售后服务态度差,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差、法律意识差和不能够按照合同履行自身义务导致企业陷入经济纠纷等,这些都会给企业的形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进而给企业带来发展层面的危机。而这种危机形式就是所谓的信任危机。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现代企业已经开始对其越来越重视,所以很多企业也开始对信任危机加强了重视。
(四)财务危机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利润。所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措施的科学性对于企业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假设企业投资策略失败,或者在经营中资源大量浪费,汇率变化以及贷款利率上升等都会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带来一定影响,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的正常运转就难以持续,甚至会导致瘫痪。财务危机通常是企业的一种内部危机,能够反映出企业的实力。
(五)人才危机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持续不断的动力之源。可是现在有些企业在人员管理层面出现了不同的错误,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浪费,员工整体士气不足,甚至还会导致人才外流。如果企业发生了人才危机,必然会对企业产生严重的打击。
除了以上的几种危机之外,市场营销危机还包括了资源、法律以及媒介和合作等方面的危机。这些危机本身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依据不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得出采用具体的措施来解决企业可能面临的危机。分析这些影响因素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应对各种危机,提升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通常导致企业营销危机的主要因素可以细分成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了企业的文化、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以及组织结构等。企业经营理念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发展路线产生影响,甚至引导企业的发展进程。而企业文化则能够很好的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另外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各种法律法规,市场环境以及国家政策制度等。
二、企业加强危机管理的主要原则分析
企业加强市场营销危机的管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快速反应原则。当危机产生之后,企业的危机处理速度是衡量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有关部门可以在第一时间里调查出产生危机的原因,然后预测危机的发展趋势,接着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尽可能的将危机的负面影响遏制在较小的范围,并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
第二,真诚沟通原则。真诚的内涵包括了诚意、诚实以及诚恳。其中诚意指的是当企业发生危机之后,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将事情的真实情况向社会进行公布,然后勇于致歉。这种处理措施不仅可以展现企业敢于承担责任的诚意,同时也能够有助于获取消费者的同情以及理解。而诚恳则是将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危机事件及时向消费者通报,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诚实指的是,企业的通报内容一定是真实的内容,而且还需要向公众展现出诚实的态度。这样有利于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并有利于危机的处理。只有遵循真诚沟通原则,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才能够开诚布公沟通,最终可以有效缓解或者消除危机的负面影响。
第三,系统化原则。当企业面临营销危机时,虽然能够通过各种措施尽可能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但是不可能全部消除。但是如果构建一个完善的危机管理系统,提升对危机的防范能力,同时还能够在危机发生之后能够系统性的处理,这不仅可以规避危机的产生,甚至在危机产生之后,还能够凭借着企业的高效反应,重新得到用户的认可和信赖。
三、提升市场营销危机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危机管理意识增强预防和处理危机能力
对此,企业一方面要完善科学的营销策略,因为正确的营销策略有助于产品能够顺利打开市场,可有效规避产品危机的产生。另外,企业还要提升危机管理意识,提升危机防范能力。当前没有发生危机,并不表示未来不会产生。况且还有很多难以预测的突发性的危机,如果企业在平时就提升企业自身的防震、防洪建设,并且使之系统化,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充分掌握,这样就能够有效降低这些突发性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而且危机感强,还能够有助于提升员工居安思危的意识,进而提升企业危机管理能力。
(二)加强产品质量提升,积极创设品牌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危机就是产品危机。产品质量、服务等缺陷都会容易给企业带来危机。而且一旦这些问题爆发,还会对企业的品牌效应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企业一定要时刻关注和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管,不仅要设置过程控制,还需要设置出货控制,另外对于生产产品的原材料也要加强检验。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来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规避问题产品流入市场,进而产生不良的负面反应。而且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产品性价比的增高,企业的品牌形象也会得到发展,这就能够有效的防范企业的产品危机。
(三)完善危机管理系统。市场营销危机有时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为了有效防范危机的产生以及降低危机的损失,企业必须要构建完善的危机管理系统,并且明确相应的管理机构来进行管理。这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产品、服务等实际情况来设置对应的危机管理机构,明确危机管理的具体职责和任务以及工作流程。尤其危机预警系统的建设更为关键,这能够有效防范危机的产生,进而增强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
系统化的危机管理还离不开企业的文化建设,因为危机管理系统需要全员的参与,而企业文化就是能够让企业员工的意识得到统一和增强,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的凝聚力。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让所有的员工严格地按照危机管理系统来进行工作,一旦产生危机,也能够做到公司全部员工能够齐心协力的进行处理,进而消除危机的负面影响
(四)加强沟通
历次金融危机都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企业作为经济系统的基层细胞,无疑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群体,探讨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资金管理,对于帮助企业应对未来的各种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影响
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的企业破产倒闭,法国调查机构Crédit Euler Hermes资料显示,2011年11月-2012年10月间,总数达60881家的法国企业破产,同比增长4%。此外,葡萄牙、美国等国也存在大量破产企业,这无不表明金融危机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企业资金流入管理的影响
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部分资金流入受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债务人资金异常紧张甚至出现资金断裂事项,这就使得企业可能无法按期收回资金。其次,由于预期未来经济不景气,部分企业延期收货,甚至拒绝收货,导致资金不能正常回流。再次,由于资金短缺,部分企业提出延期付款等要求,为维护正常的客户关系,企业不得不接受延期付款的要求。
2.金融危机对企业资金流出管理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资金流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首先,为保障资金安全,部分债权人可能会提前要求回收应付账款,从而加快了资金流出速度。其次,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加大对企业资金流动的监管力度,一旦企业有可能遭遇破产等风险,则可能要求企业提前偿还贷款。
3.金融危机对企业其他资金管理活动的影响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其他资金活动也可能遭受影响。首先,从筹资活动来看,由于市场资金紧张,这不仅会加大筹资成本,而且会加大筹资的难度,甚至难以筹集到预定的资金。其次,从产品销售等活动来看,对于大部分产品而言面临需求下降、存货增加的风险,从而会影响企业内部资金周转。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为应对金融危机,大多数企业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资金管理,如成立了专门的团队回收应收账款等,但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资金管理的基本现实来看,资金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资金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首先,部分企业领导者资金管理风险意识不浓,往往寄希望于“危中寻机”,在资金管理中往往容易忽视潜在风险,或者认为自身有能力把握或者处理这种风险,置风险于不顾。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领导者过于注重处理与大型企业、政府部门的关系,认为公关比内部管理重要,从而不愿意在风险管理上下功夫。其次,资金管理决策不科学,决策过程中缺乏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往往依靠领导者个人的主观意愿进行抉择,资金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过于理想”等方面的问题。
2.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且制度难以落实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资金管理较为粗放,细化、量化管理不够。首先,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没有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或者即使推行这一制度,也仅仅根据上一年度的收入支出情况编制预算书,没有与企业发展战略、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结合。其次,资金管理制度难以落实,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制度落实监督、考核评价制度,缺乏配套的奖惩制度,形成了一种将制度停留在口头上的现象,无法为制度落实提供环境支撑。
3.资金管理应急能力和应急机制有待强化
部分企业缺乏风险发现、预防、应对体系,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无法及时的进行风险预警,随着危机影响的扩大,企业内部缺乏应急机制,企业无法作出抢救性的应急处理,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此外,在应急处理过程中,部分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无法根据市场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企业资金管理提供指导。
三、金融危机下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思考
虽然爆发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影响逐步退去,但无论是从金融危机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当前全球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来看,未来仍然会爆发形式不同的金融危机,因此必须深刻总结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经验与教训,以用于指导企业不断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1.认清形势把握金融危机下资金管理重点
不同类型企业资金管理的重点有所差异,但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下,首先,必须加强对资金流出管理,即要把握好企业的存量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要积极推动成本节约,执行节本增效政策,要谨慎的分析和把握各种投资活动,积极开展各种筹资活动。此外,积极与上游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和协商,适当的减缓资金流出的速度,保障企业内部资金安全。其次,必须加强资金流入管理,加强与债务人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其资金流动情况,发现潜在的风险,尽可能的提前收回应收账款、外借资金,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2.规范管理科学决策是应对金融危机加强资金管理的必然途经
首先,企业要构建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针对资金预算、筹资、营运等具体的经济活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得各项经济活动过程中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都有章可循。其次,要完善资金管理机构,大型企业科技积极组建企业资金管理委员会类似的管理机构,有企业总裁或者高级副总裁直接负责相应的工作,并明确财务部、资金部等资金管理执行部门的职责,明确各负责人、经办人员的职责,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再次,企业要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决策流程,企业要明确资金管理活动的基本流程,如在重大资金活动中要先进行可行性分析,并经生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批后报企业领导层审批,有效的控制资金管理风险。再如,企业可以明确定期召开资金管理会议,要求财务部门提供资金管理报告,对资金管理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积极予以完善,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3.创新理念和方法是应对金融危机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创新资金管理理念,要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理念在资金管理中的应用,并推动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等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制度,使这些理念能够落到实处。其次,要创新资金管理方法,有条件的企业要推动内部银行管理模式、财务公司管理模式的应用,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可以积极完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以此提高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等重大风险的能力。再次,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辅助资金管理,企业要进一步积极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符合企业特性、具有一定智能的财务风险自动预警系统,积极开发企业资金管理软件。
参考文献
2008年9月15日爆发的金融危机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一般会造成黄金、主要国际支付货币的大幅度贬值,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内各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甚至出现经济负增长,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许多企业大幅度裁员甚至倒闭,从而导致失业率见长,更多的人失去工作。社会经济萧条,人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社会动荡或者国家政治动荡就会随之悄然而知。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是出口。就出口国家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下降最为明显。中国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最新的数据显示,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全球每年GDP的7倍,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的影响已显然易见,世纪经济下滑已不可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于每个人的影响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金融危机使人民越来越失去安全感。人民开始怀疑国家的路线、政府的决策能力,以及国家和政府对付危机的能力。金融危机影响国家的通过膨胀,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企业倒闭,人们失去了自食其力的依靠,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对于人们的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下金融企业管理方法改进
针对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内部环境的混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不稳定性,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及能力,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再之,风险管理目标还不明确,有些企业只注重目前业务风险,而忽略长期战略风险管理。良好的管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技术需要实时创新和进步。所以根据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
1.实现金融经济管理的观念及时更新
一个企业的观念就是一个企业的思想,思想对了,方向对了,当然发展就会朝着前进的方向。所以更新观念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高管层的观念。高层的管理理念对于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有效、全局性的管理理念是金融企业在制定经济管理目标和管理方针是必不可少的经济管理对于现代金融企业管理工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工作影响面大、涉及面广泛,所以要切实更新管理观念,实践新型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2.控制金融企业内部环境
控制金融企业内部环境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行业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一般需要做好金融企业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金融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金融企业经营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具体的可以从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建立金融企业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形成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其次塑造风险管理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将风险管理理念传递给每一个交易人员,内化成业者素养呵呵观工作习惯,进一步形成敏感的感知风险能力。最后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机构监督。
3.创新金融企业的经营策略
金融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创新其经营策略,在保证企业盈利或者不亏损的前提下,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金融企业必须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出满足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生存的的组织结构、营销观念和管理方式,保证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依然能够存活,通过改变企业的经营策略,实现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的软着陆,让企业平稳健康度过金融问卷。金融企业通过改变经营理念,增加金融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理念。
4.注重“协同”效应,提高金融企业资源的掌控能力
在目前全球一体化的超流下,金融企业不能像以前那样封闭、孤军奋战的状态,更多的是产业群,价值链的集体参与竞争,共同发展。“协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部之间协同,二是内部自身协同,三是内部、外部高度协同。只有这三个方面全部协同良好,充分发挥企业的各种资源优势,才能有效保证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
5.金融企业勇担责任
金融企业是流淌在国民经济躯体中血液。在金融危机这个大魔头面前,金融企业不能逃避,也不能退后,唯一的路子就是勇担责任,积极应对。因为金融企业不像其他一般企业,它不仅要维持就业稳定的同时,更要推动经济平稳增长。通过风险管理和优质产品设计,降低经济的波动幅度。从而有效地抵御风险,降低金融危机给社会、企业、大众带来的危害。
6.注重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当然良好的、先进的、积极的企业文化必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员工一视同仁,加强人本管理,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让员工自尊心得到满足,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再之,金融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应该高要求、严标准管理自己的员工,让良好的行为形成一种习惯。最后,需要激励员工的团队精神,员工要和企业心在一起,员工和员工之间更要凝结成一股绳。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企业破产倒闭,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而金融企业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在经济危机下,金融企业如何通过改善自己的管理,减少金融危机的冲击,这是金融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和金融之后企业重整旗鼓的关键,这也是金融管理研究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彦平,孙正平.化解金融风险的几点建议[J].山西财税,2002(,11):22-23.
[2] 李慧.强化新形势下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上海会计,1995(,2):35-37.
[3] 王秀芳,王秀萍.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J].甘肃科技纵横,200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