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0 10:22: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市场监管的作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研究我国改革开放的轨迹可以发现,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是市场经济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以后产生的,改革的方向都是调整和优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我国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突破性理论,经过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直到2013年的十的不断发展,一直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市场作用的新定位将成为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理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新指南。
1.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有什么区别?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预示着我国的经济体制将迎来新的重大改革。这里的关键是明确“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内涵区别。
首先,在原来的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定义中,实际上存在两个层次的调节,即国家调节市场,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市场在这里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而现在提的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意味着不再存在两个层次的调节,市场不再是在政府调节下发挥调节作用,而是自主地起决定性作用。
其次,原来的基础性作用定义是通过国家调控市场来实现宏观经济和政府目标,市场起不到决定性作用;而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时,政府所调控的不是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机制,而是调控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价格总水平、就业总水平和利率总水平,等等,政府是在没有干预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对其产生的宏观结果进行调控。
第三,在基础性作用定义中,政府需要预先调控市场,并时时调控市场;而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时,宏观调控是在反映宏观经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超过上限或下限时才进行,这就给市场作用在宏观经济领域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2. 为什么由基础性上升到决定性?
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的本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市场调节资源配置能够贯彻社会主义的公平目标;二是贯彻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目标。而实际效果呢?一方面市场难以贯彻公平目标,另一方面宏观经济依然屡屡失控。再加上国家调控市场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有限理性缺陷,反而使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受到各种干扰而达不到效率目标。面对这种政府失灵,与其达不到宏观调控市场目标,不如放开市场作用。
明确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是回归到了市场经济的本义。经济学不仅研究效率目标,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实现效率目标的机制。无论是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共同的结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马克思对此的说明是:社会劳动时间在各个部门的有效分配的标准是每个部门耗费的劳动时间总量是社会必要劳动。其实现依赖于价值规律的充分作用,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竞争,同供求比例的变动相适应的市场价格的波动,总是力图把耗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劳动的总量归结到这个标准上来”。(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214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西方经济学对此的说明是福利经济学的定律,即每一个竞争性经济都具有帕累托效率,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市场按效率原则竞争性地配置资源,能促使资源流向效率高的地区、部门和企业。我国经济已经过了依靠资源投入阶段,资源和环境供给不可持续问题已经非常突出,确确实实到了向效率要资源的阶段。因此,将资源配置的重任交给市场就显得更为迫切。
3. 什么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靠整个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来调节的。其基本含义是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现实表现是市场决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前提是消费者、机会均等、自由竞争、自由企业经营、资源自由流动。显然,转向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体制和机制会牵动一系列的改革。
所谓市场决定生产什么,是指生产什么东西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市场要起到决定作用,不仅要求生产者企业自主经营和决策,还要求消费者,消费者自由选择。生产者按消费者需求,按市场需要决定生产什么,才能真正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与此相应,就要取消各种政府对企业生产什么的审批。
所谓市场决定如何生产,是指企业自主决定自己的经营方式,自主决定自己的技术改进和技术选择。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产者会选择最先进的技术,最科学的经营方式,最便宜的生产方法。竞争越是充分,资源配置效率越高。与此相应的体制安排是打破各种保护和垄断,优胜劣汰,生产者真正承担经营风险。
所谓市场决定为谁生产,是指生产成果在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市场配置的资源涉及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和自然资源。各种资源都有供求关系和相应的价格,相互之间既可能替代又可能补充。由此就提出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最稀缺的资源得到最节约的使用并且能增加有效供给,最丰裕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使用。这种调节目标是由各个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形成的要素价格所调节的。要素使用者依据由市场决定的生产要素价格对投入要素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以最低的成本使用生产要素,要素供给者则依据要素市场价格来调整自己的供给。与此相应的体制安排是各种要素都进入市场,各种要素的价格都在市场上形成,并能准确地反映各种生产要素的稀缺性,调节要素的供求。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突出的是市场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不仅表现为市场自主地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同时也表现为市场调节信号即市场价格也是自主地在市场上形成,不受政府的不当干预。关于价格在市场上形成,经济学有过明确的规定:价格只有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形成,才能形成准确反映市场供求的价格体系,才能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当年马克思就指出,市场上“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9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因此,政府就没有必要再直接定价。改革以来,竞争性领域价格基本上已经放开,由市场定价。现在需要进一步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垄断性领域的价格改革。经济学的一般理论都指出,垄断严重削弱市场的活力,从而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垄断价格、垄断收入以及垄断部门的服务质量问题,本质上都是体制问题。根据政府规制理论,自然垄断部门不是所有环节都需要政府规制,其中作为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的前向和后向环节都可以作为竞争性环节,其价格应该在市场上形成。政府定价范围就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这样,市场价格信号就更为准确,市场调节范围就更为广泛。而且,市场价格形成不只是指商品价格,还涉及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体系。按照上述市场要求作为市场调节信号的价格、利率和汇率都应该在市场上形成,反映市场对各种要素的供求关系。
显然,为了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首要方面是通过自身的改革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二、完善决定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
市场是以包含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和市场规则的市场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显然,市场配置资源是否有效,前提是市场机制是否完善。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界定,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要以完全市场为基础。完全市场的标准就是经典的阿罗―德布鲁模型假设的:对于任何商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自然状态下(任何风险状态)都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大量的追逐利润(或价值)最大化的厂商与理性的追逐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该模型对完全市场有几个最基本的规定:各种商品都要进入市场;各个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主体(厂商和消费者)都是理性的追求最大化。(参见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第5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这就是说,经济学所认定的市场配置资源最为有效是以这种完全市场为标准的。应该说,在现实中这种完全市场并不存在,但它是建设和完善市场的参照。
现实的市场达不到完全竞争的条件。市场不完全包括竞争不完全、市场体系不完全、信息不完全。在这种不完全的市场调节下,整个经济难以达到效率。市场经济实践证明,现实的市场体系并不是完善的。非均衡市场理论指出了价格刚性、供求对价格缺乏弹性、竞争不充分会导致市场不均衡。信息不完全理论指出市场信息不完全既可能导致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免费搭车、欠债不还等等机会主义行为,也可能导致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型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的混乱现象比此更为严重。现实中存在的市场上过度的“血拼式竞争”会导致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社会的不稳定。为了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需要着力建设和完善市场。否则,市场配置资源不会有效。
从亚当・斯密开始一直到哈耶克都是信奉自然秩序。其基本思想是,充分竞争的结果自然形成一种秩序。与此相应,建立市场秩序的基本途径是促进竞争。只要竞争是充分的,市场秩序就自然形成。现代制度经济学理论则强调,竞争要有秩序,市场秩序不完全是自我调节自我实现的。秩序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自觉建立起竞争秩序,从而形成有秩序的竞争。这就是无形的手要在有形的秩序中指挥。这就成为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就我国现阶段来说,市场秩序建设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范和保护产权。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任何商品只有在产权界定清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交易。市场秩序应该建立在有效的契约制度和产权制度基础上。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说就是保护其产权。正如马克思所说,交易双方“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后果。”“他们必须承认对方是所有者。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9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显然,所有权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根本。没有所有权,也就没有契约形式的法权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建立的产权制度,必须明确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产权界定和保护是国家职能。国家不只是要保护国有资产,还要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尤其是从法律和制度上对经济主体的产权归属进行明晰的界定和产权保护。其中包括规范产权流转和交易,保障市场坚持等价交换、平等竞争等。
二是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任何游戏都有规则,市场交易也不例外。建立市场规则也就是规范市场秩序,这是提高市场调节效果,降低市场运行成本的重要途径。市场机制之所以具有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就在于其坚持市场公平的原则,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公平交易、规则公平。在这种公平竞争的市场上,企业自由进出市场,消费者自由选择,要素自由流动,交易等价交换。市场在这样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配置资源,就能达到效率目标。我国目前市场竞争的不公平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不平等待遇,非公有制经济实际上受到各种形式的歧视;二是存在市场垄断,相当多的属于计划经济残余下来的行政垄断,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可以操纵市场,获得垄断收益;三是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各种优惠和倾斜政策。有优惠就有歧视,政策不一视同仁,部分地区部分企业获得某种优惠和照顾,造成竞争机会不公平,由此弱化市场机制的调节效应。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突出需要建设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和市场化退出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这里的关键是政府对负面清单的制定要真正体现公平开放透明的要求。市场的公开透明要求建立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市场信息不完全,独享信息的一方可能垄断和操纵市场,市场交易就达不到双赢。信息的经济价值也就凸现出来。市场参与者为此需要支付信息成本获取信息。从社会来讲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强制市场参与者披露信息,政府也要建立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为市场参与者提能过剩、技术水准、市场需求等信息,由此从社会范围降低信息成本。
三是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统一市场可以从多角度作出规定:一是从产品和要素的流动性角度,统一市场意味着在市场上要素自由流动、企业自由流动、产品和服务自由流动;二是从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地位角度,统一市场是指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地进入各类市场并平等地获取生产要素;三是从市场规则角度,各个地区的市场规则统一,各个地区市场按照统一的规则运作。我国是从自然经济直接进入计划经济,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因此,我国的统一市场一直没有形成。在改革进程中已有的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和地区发展政策又强化了地方利益,由此产生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市场壁垒,阻碍要素在自由流动中实现有效配置。现阶段建设统一开放的全国市场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打破地方保护,地方政府对本地处于劣势的产业和企业保护,使处于竞争劣势的企业和产品因保护而不能退出市场,造成了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不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二是要打破市场的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各个市场主体平等地进入各类市场交易;三是打破城乡市场分割,建设统一的城乡市场,其路径涉及提升农村市场化水平,完善农产品价格在市场上形成机制,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为重点的城乡要素市场。
四是完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资源有效配置的载体。对转向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来说,具有特征性意义的是,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只有在各种要素都进入市场系统并在市场上自由流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才能成为现实。各个要素市场上的供求调节各种要素的价格,从而调节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报酬,才可能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资源基本上是通过信用渠道配置的,因此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尤为重要。马克思当年在《资本论》中就明确提出市场充分竞争的必要条件是,资本有更大的活动性,更容易从一个部门和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和另一个地点。这个条件的前提除了社会内部已有完全的商业自由外,“信用制度的发展已经把大量分散的可供支配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 在现阶段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就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获取金融资源,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二是完善金融市场调节信号,其路径是利率市场化,使利率反映资本市场供求并调节其供求;三是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四是以金融市场作为对外开放的通道,实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对接。
以上四个方面市场机制的完善是使市场有效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而对政府来说,更好地发挥作用必然要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市场监管就是维持市场秩序,保障公平交易,从而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有效发挥决定性作用。现阶段改革市场监管体系,重点是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在监管过程中,政府所要遵守的规则就是,政府必须退出运动场,不当“运动员”,公正执法不吹“黑哨”。
三、政府配置公共资源要尊重市场规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明确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不能放大到不要政府作用,也不能把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放大到决定公共资源的配置,更不能像新自由主义认为的那样不要政府。
对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不能以为强市场就一定是弱政府。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不一定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以前一时期的苏南地区为例,这里既有政府的强力推动又有市场的强大作用。原因就在于,政府和市场不在同一层面发挥作用。政府强在为市场有效运行创造好环境,如法制、人文的软环境,重要基础设施的硬环境;政府强在自身财力,没有与民争利;政府强在对各级政府的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的指标导引和考核。这种政府的强力推动实际上是支持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因此,这里强市场的重要标志是:世界500强企业和规模型民营企业蜂拥而至高度集聚。当然,随着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被确认,这种强政府和强市场的合作方式也需要转型。
面对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凡是市场能做的,比政府做得更好的都交给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全社会的资源除了进入市场的市场资源外,还有公共资源。公共资源是未明确私人所有的资源,涉及没有明确私人所有权的自然资源、政府的法律和政策资源、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性投资和消费需求等。公共资源的配置不能由市场决定,原因是公共资源配置是要满足公共需求,遵循公平原则,只能由政府决定。
根据一般的市场经济理论,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场合,需要政府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其中包括克服贫富两极分化,克服环境污染之类的外部性。制度经济学指出,政府(国家)作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基石,其基本功能是保护有利于效率的产权结构。宏观经济学明确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基本上是解决微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的总量均衡,而克服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之类的宏观失控,则要靠政府的宏观调控。
综合上述理论界定,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下,政府要更好配置公共资源,需要政府和市场有明确的边界。大致可作如下界定:市场决定不了的,如涉及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由政府决定;市场失灵的,如公平分配和环境保护方面等由政府干预;市场解决不了的,如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由政府安排;市场调节下企业不愿意进入的,如公共性、公益性项目由政府安排。在这样一些领域政府不只是进入,而且应该充分并且强有力地发挥作用。政府配置公共资源主要是政策路径,其中包括利用收入分配政策促进社会公平;通过产业政策和负面清单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运行。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仍然是硬道理。推动发展理应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但政府推动发展的质量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对各级政府的GDP考核和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促使政府利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没有充分发挥甚至压制了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效率功能。现在国家明确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错误导向,同时要求取消优惠政策、大幅度减少审批项目,这就为各级政府摆脱原有发展方式的束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供了空间。在此前提下,各级政府还需要承担必要的推动发展的任务。例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镇化、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经济结构调整、生态和环境建设、发展开放型经济,等等。以上发展任务和克服市场失灵,都需要政府通过公共资源的配置来推动和实现。
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政府行为本身也要遵守市场秩序。政府职能的错位,政府权力的滥用都会引起市场秩序的混乱。政府超越了所应该拥有的权限,直接介入了企业的微观经营活动,可能造成企业行为机制的扭曲。政府也会失灵,、寻租、行政垄断还大量存在。除此以外,“由于政策制定者个人主观认知的困难也会造成政府的失灵。”(哈米德・豪斯赛尼:《不确定性与认证欠缺导致欠发达国家的政府失灵》,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2期)针对这些问题,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基本路径是政府作用机制要同市场机制衔接,政府配置公共资源同市场配置市场资源应该结合进行。
首先,在推动发展方面,政府作用不能孤立进行,需要同市场机制结合。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调整,二是创新驱动。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问题是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一个重要机制是优胜劣汰,只要打破地方保护,利用市场机制调节产业结构就能有效淘汰落后的和过剩的产能。但是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结构的调整不能只是靠市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来引导,尤其是前瞻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需要政府的引导性投资。再就创新驱动来说,市场竞争能够提供创新的压力,技术创新也需要市场导向。但市场配置的是已有资源的问题,而创新驱动需要驱动非物质资源的创新要素,需要创造新的要素,仅仅靠市场不能完全解决创新驱动问题。需要国家推动创新驱动:一是国家实施重大科学创新计划;二是国家要对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两大创新系统进行集成;三是国家要对孵化新技术提供引导性投资;四是国家要建立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其次,在克服市场失灵方面,政府作用要尊重市场决定的方向。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必然是资源流向高效率的地区、高效率的部门、高效率的企业。坚持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运行能够保证结果的效率,但不能保证结果的公平,由此产生的贫富分化反映市场失灵。(斯蒂格利茨在近期出版的论著中指出:“已为共知的市场经济最黑暗的一面就是大量的并且日益加剧的不平等,他使得美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的可持续受到了挑战:富人变得愈富,而其他人却面临着与美国梦不相称的困苦。”《不平等的代价》第3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既有效率目标又有公平目标,政府有责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克服这种市场失灵,以体现社会主义的要求。为了保证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政府贯彻公平目标的作用就是进入收入分配领域,依法规范企业初次分配行为,更多地通过再分配和主导社会保障解决公平问题。即使要协调区域发展,政府也是在不改变资源在市场决定下的流向的前提下,利用自己掌握的财政资源和公共资源按公平原则进行转移支付,或者进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发达地区企业进入不发达地区。
第三,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政府作用要尊重市场规律,利用市场机制。必须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并非都要由政府部门生产和运作,有许多方面私人部门生产和运营更有效率。政府通过向私人部门购买服务的方式可能使公共服务更为有效、更有质量。例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在广大的农村城镇所要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可能都由政府包揽,也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筹集公共资源也是这样。城市建设的资金可以由政府为主导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其中包括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筑市场的形式也逐渐趋向于复杂化与多元化。我国建筑市场具有涉及面比较广,交易额巨大,可变因素比较多的特点[1],但是由于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不健全,并且缺乏基本的制度约束性的特点,使得我国建筑市场信用原则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了我国建筑市场中信用缺失行为的经常发生。而且信用缺失行为的主体一般就是建筑市场的主体,并且非常可能发生在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
一、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作用
2003年9月,国务院总理针对上海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做出了批示:“…诚信建设涵盖经济和社会的每个领域,涉及到法律、制度、道德、管理、服务、信息等众多的方面,诚信体系是一个综合,需要从重要行业、机构和企业的信用建设入手并逐渐的推广,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的紧密配合和合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体系。批示高度概括地提出了开展诚信体系建设的一些重要环节,建筑行业也需要抓紧时间开展诚信建设的重点行业之。对此笔者认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意义是很重大的,其主要作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加强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意识
通过建立并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可以加速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意识,例如:《招标投标法》规定[2],招标投标活动一定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从法律的层次利用国家的强制力束缚了建筑市场中企业的行为。所以,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于整个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2、成立专门的评价机构,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
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中评价机构的建设,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和完善的数据库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保证了对本地区、本行业的企业和人员的信用状况及时准确的搜集、编整,营造了诚实守信、失信必惩的良好建筑市场环境,进而增强整个建筑行业的信用水平,促进了建设领域信用建设。
3、有针对性地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评价标准,信用评价的工作将会无从谈起,那就更不要谈信用评价的客观、公正与科学性了。通过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相关建设,有针对性地规定统一评价标准对建筑市场的信用建设非常重要。
4、创建统一和完善的信用奖惩机制,真正的实现建筑市场的公平和公正
失信惩戒机制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其主要作用是对守信者实行保护,失信者实行惩罚,起到社会监督和约束的保障制度。
二、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管理
对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进行有效管理是我国建筑市场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也是促使我们建筑市场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建筑管理水平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处于先进地位。
1、建立微观与宏观结合紧密的信用跟踪体系
我国建筑管理中的宏观方向所指的是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建筑企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进行建筑工程运作的约束性,但是一般建筑产品又不同于工厂中的流水线产品,它的形成过程很是复杂,和它的管理水平联系密切,和操作人员自身的素质也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和工程当中的设计、勘察、施工工期、建筑材料、施工条件等诸多因素都息息相关,所以必须要抓住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例如:建筑物里某扇窗户的施工,它的施工质量与窗口安置、密封胶的质量、抹灰层的施工、施工人员的打胶水平都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在建立企业与建设行为人的信息库的时候,还应该建立微观与宏观相互结合的信用跟踪体系。例如:一些精品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信息跟踪与监理管理水平以及比较高的企业信息的跟踪,施工质量相对较好的一些项目工程信息跟踪和记录、进度快、施工质量好的工序以及其工序的施工人员的信息跟踪和记录,对以上所述每个环节的影像记录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只有抓好这些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信用体系管理,才能使工程质量不断迅速提高。再例如:利用一些影像资料与现场观摩来推广精品的建筑工程,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以及一步步建立持证上岗的制度,等待条件成熟时再建立施工人员的识别系统。其应该尽量避免施工人员与所持证件不相符,证件资质或者操作的范围与施工分项也不相对应的尴尬局面。
2、建立信用管理法律
我国建筑市场要想立足于信用建设,必须要有法律保障,做到立法先行。一方面国家将有计划地制定并颁布与全社会信用体系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另一方面,建筑行业应结合行业特点[3],颁布和实施相应的部门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还要修改或完善现行的相关法规和部门的规章制度,结合现有的管理制度,并形成适应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所需要的法规文献
3、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制度
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信用风险度茸制度、信用风险控制、信用风险预警制度等。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信用约束关系也都依赖于各个企业的自身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当每一个企业(授信主体)中都有信用风险的防范机制,都有客户信用记录,也都有判断能力的时候,那一些不讲信用的企业将会受到该相应的惩罚,并且最终会被排除于市场之外。
4、不断完善信息化信用管理
完善信息化信用管理主要包括:迅速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统一的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加快建筑市场管理的电子政务方面的建设,这就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加快建筑市场对管理电子政务的建设速度;依靠政府公共电子政务的平台,从而推进建筑市场的进度追踪、现场管理与安全文明的施工、文件的审批、质量监督报表与上述的信用体系建设相呼对应;加快信用信息的公开化;加快统一的信用信息市场的形成,通过上述做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5、建立信用担保和信用评级制度
1)信用担保相关制度的建立。由于信用担保相关制度的产生,能够使得建筑市场中交易的双方以及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得要较大改善[4],因此要在建筑市场的信用体系建设中设立信用担保的相关制度。担保机构一般为专业化的中介方,其在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利用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等多个方面,这就保证了规模化的经济效应的存在,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交易费用与信息成本。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建筑市场竞争会更加白热化,因此我们应当快速的建立起建筑工程信用担保的相关制度。
我在《强证券市场的法律和制度前提》一文中指出,强证券市场存在着两个必要但不是充分的条件。一国的法律和相关市场机构必须给与少数股东如下两方面的信心:(1)有关公司价值评价的良好信息;(2)上述评价中不会被公司内部人(他们的经理和控股者)欺骗。
该文列举了25条主要的法律和市场制度,它们对产生好的信息披露和控制自我交易是最重要的。然而,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并不只有这25条,在附录中有大约12条追加的有用制度。这里强调的是证券交易所对经纪人和交易商的监管。
自律监管组织进行自愿或是强制的监管,而这些组织本身又受到监管者的监管。对于通过有声誉的中介机构来进行的政府监管来说,这种自律监管是个有用的补充。就像投资者更倾向于要求有声誉的中介机构来坚持好的信息披露制度一样,这种自律监管也使得中介机构更愿意创造出严格的自律监管组织,也更愿意支持自律监管组织对犯错误的成员制约的努力。
但关键问题是,交易所难以实施比经纪人和交易商所要求的更为严格的监管。如果证券交易所被经纪人和交易商所控制,监管几乎就是同义反复。如果成员没有受到实施良好行为的外部约束,他们就不希望有严格的证券交易所的管制,来限制他们对顾客的行为。如果他们不希望,也就不会采取措施来实施。即使是政府来监管交易所的自律监管,敦促交易所实施更多的条例,也仅仅存在一个经纪人和交易商组成的机构来约束犯错误的成员。
这并不让人感到奇怪。就我所知,在任何国家,任何专业领域,没有哪个专业机构能对犯错误成员进行严格监管。律师协会对不合格律师的监管、医生协会对不合格医生的监管、会计师协会对不合格会计师的监管都是非常松懈的。同样,证券交易所对不合格经纪人和交易商监管也是非常松懈的。
一个专业的协会或证券交易所可以通过合理的行为来监管成员的不法行为,比如说,当律师或经纪人和交易商从他的客户那儿偷取钱财,或者是医生酗酒时。其他成员显然都可以从驱逐这些实施极端行为的不好成员中受益,但这个前提是要求自律监管组织的成员都是强制性的,然而,在韩国,目前经纪人和交易商都不是自律监管组织的强制成员。
当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疏忽、向客户索要高价、或者是投资银行的分析师故意吹捧一个公司,使得他的雇主购买该公司的股票时,职业协会和证券交易所更难在监管这些行为上采取有力的措施。事实上,职业协会和证券交易所甚至不假装要彻底管理这些适度对抗消费者的行为,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甚至试图为他们成员的服务保持非竞争性价格,如律师的最少收费安排和证券交易的最少佣金。
最后,证券交易所对其成员的严格监管有一定限度,监管压力很容易松懈。即使经纪人和交易商实施严格监管自己的收益是正的,也是非常小。经纪人和交易商整体上都可以从允许较低程度的过度要价制度中获利,这就意味着,交易商有利润,而顾客有损失。而且,即使经纪人和交易商扣除掉名誉成本后在长期并不获利,其雇主也更倾向于在短期实施较弱的制裁(非常显而易见的)。
相反,证券交易所可以采取有力的措施来监管交易商之间的行为。因为所有的交易商都希望能够有快的、有效率的交易结算和交易争端解决方式。
因此,必须认识到,自律监管的领域有可能变得更加有效率或无效率。当监管问题是关于经纪人和交易商适度的过度要价或者从他们的客户那儿获利,但并不是完全的偷盗时,自律监管就必须要由政府对证券交易所的努力监管、经纪人和交易商对投资者的直接责任、或者是直接的政府管制来补充。
天津市丽豪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摘要: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无时无刻都在跟现场管理打交道,现场管理是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建筑施
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对自身的现场管理进行优化,保证施工的质量。本文介绍了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建
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现场管理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企业;现场管理
由于建筑施工现场的人员较多, 来自各行各业, 而且材料和设备种类
也非常复杂, 因此, 建筑施工现场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难点。虽然
现阶段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不过在短期内兴起的大量建筑
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 建筑施
工企业需要在每一个环节上优化。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一项基础工
作, 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在一定程度上建筑企业的发展和建筑现场的施工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关
系。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各界对建筑工程提出了更多
的要求,这方面的要求包括对施工技术的、施工材料的以及现场施工安全
方面的等等,为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还要求施工企业提供完善的技
术管理方案以及工程施工材料等基础保障。建筑工程项目是一项复杂的项
目,施工过程有着多样性以及独特性等特点,为促进工程项目各阶段施工
工序的顺利开展,要求建筑企业在实施中要提高对施工现场管理重要性的
认识,进而保证工程进度、工程成本及工程质量等都能和工程施工规划整
体要求相吻合。具体来讲,近几年,一些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以及施
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的创新都被广泛的应用在建筑工程领域,这些技术、工
艺、材料以及设备在给施工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加大了现场施工管理难
度,因此,建筑企业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实现稳定高效发展,就必须强
化对现场施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此确保企业能与现代社会发展同步进
行。
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施工人员管理难度较大。建筑施工具有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由
于施工的要求,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对于这些人的管理也具有一定的
难度系数。建筑施工人员数量多并且比较复杂,一部分人比较专业,可以
利用施工技术来进行施工,还有一部分人是临时性的非专业施工人员,他
们往往缺少专业技能,也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有的不了解操作规范,施
工的过程中不带安全设备,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还有的没有以图纸为
施工参照,肆意修改图纸,或不按照要求进行配料,这都是增加了建筑工
程的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几率。由此可见,施工现场的人员管理工作很难。
2、施工现场材料设备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
统工程,施工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和机械设备都放置在了施工现场,管理
好这些材料和设备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一是在材料的保管上
问题比较棘手,施工现场到处可以看到胡乱堆放的材料,往往没有相应的
保护措施,这样不仅会对材料造成损坏,还容易丢失。二是设备管理隐患
多。由于设备的使用分为阶段性,但往往一直停放在施工现场,零配件丢
失的现象比较严重,有时甚至影响了使用。另外,由于不重视设备的管理
和养护,设备的老化问题严重,会造成极大的施工隐患。
3、建筑施工现场环境差。施工现场的基本条件差,地面凹凸不平,在
暴雨的天气就会严重阻碍施工队伍的通行。施工现场没有安全警示标志。
有的施工现场没有安全警示,安全生产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有的虽然有安
全警示,却没有放在醒目的位置,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施工现场的安全
生产警示牌成为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完全没
有体现出来。
4、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匮乏。有的建筑施工企业没有重视施工现场
的管理制度,往往是一套施工制度应用于所有的施工现场。而实际的情况
是每一个施工现场的施工布局不尽相同,如果只是一概而论,就无法保证
现场施工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另外,有的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由
于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使得现场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有的建筑施工企业
无论是领导还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现场的管理意识都不强。责任追究
体系不健全,使施工现场制度在落实上成为难点。
三、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现场管理措施
现场管理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 目前的施工企业在
现场管理方面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因此在进一步完善现场管理制度下,
落实好具体的现场管理措施。
1、完善施工材料的管理。施工材料是建筑施工的基础,在现场材料的
管理上最重要的有以下两点:第一,就是材料的选择。材料选择之前的重
点就是采购,在采购前,先要对采购人员进行筛选和培训,要确保采购人
员的道德素养,与此同时最重要的是其还必须具备很好的材料鉴别能。这
样就能有效避免劣质材料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就能确保工程整体的质量
安全。在材料的选择上重点就是把握好材料的质量检测,在检测时必须严
格按照相关的质量检测标准和程序进行,选择合理的检测方式,严格进行
分析鉴别,一旦出现不合格材料,坚决不能引入施工现场。第二,完善现
场材料的放置管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施工材料进行区域划
分放置,避免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这样也能有效提高工程进度,在
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安全隐患,必要时还可以做材料使用登记记录。
2、完善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技术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的另
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完善这方面的管理需要把握住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一,
做好技术管理工作的基础就是全面分析和掌握施工图纸,施工图纸就相当
于建筑项目的主线,所以的工作都是按照施工图纸进行的,因此技术人员
一定要不断优化现场图纸管理技术,以此确保施工项目能按照图纸得到具
体的落实。第二,就是要加强施工中的细节处理工作,比如说对一些新技
术和新材料的投入使用,可能某些技术人员对这些还不是很熟练,因此就
要加强这方面的技术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工
程效率,更能减少因操作失误引起的安全事故。
3、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效益。施工质量和
成本是建筑企业的生命,同时也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不管在任何时候,市
场都会只钟情于物美价廉的产品。而优质低价的产品就需要严格的现场管
理作为保证。不然企业就会因为产品的质量与成本问题而难以开拓新的市
场,从而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4、健全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能对工程项目
的顺利进行起到一定的约束。在具体的现场安全管理上,要把握以下要点:
首先,在保证工程整体秩序的基础上要对现场进出人员进行控制,可以给
工作人员佩戴一些标识,并设立专业的施工通道。其次,要采取一定的防
护措施,比如发放安全帽、佩戴安全带,与此同时加大安全宣传,同时加
强安全教育培训,使施工人员不但具有安全意识,还能拥有基础的安全施
工防护能力。
总之,在建筑工程项目整体的管理汇总,施工现场的管理是最为核心
和关键的组成部分,因此针对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一定要采取相应的处
理措施,并且要加强落实,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而促进建筑行业的高效持久
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结萍.浅谈如何加强现场的施工管理及措施[J].科技资讯,2014(08).
[2]阮琳宇,苏敏健.小议如何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J].科技资
[abstract] on-site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is to make construction safety of the behavior and state to reduce or eliminate, don't cause accidents, especially not cause damage to the accident, to the benefit of the project goals are met.
[keywords] construction site; Safety supervision; Improv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施工现场安全现状
1.1 人身安全
由于施工企业召集大量的农民工,施工企业对其安全培训流于形式,而农民工也认为自己是临时工,干的时间不长,对安全抱着无所谓态度。近几年,务工农民成为众多事故的肇事者和受害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员素质是主要方面。农民工流动频繁,大多是短期合同,因此有些单位在务工农民安全技能培训上很不情愿。尤其是新来的务工农民,仅仅在接受简单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后就匆匆走上岗位。还有相当数量的务工农民为了赚钱,往往对安全条件不讲究,安全意识淡薄,自救方法更是知之甚少,一旦遇到险情,就会酿成大祸。要做到工作人员安全化,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1) 人员素质选择;2) 人员的素质培养与训练。施工人员的可以采取测验、问卷、笔试、实作、口试、或模拟试验等对其安全素质进行检验,选择合适的施工人员。还根据施工需要对其经过培养和训练,人员在选择~ 训练~ 再选择~ 再训练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员的安全素质。
1.2 设备安全
在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比较多,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专职机械设备无安全警示标志,电器未接地或接地不符合要求;起重机械“四限位”、“两保险”不全。机械有缺陷,如设计不当,结构不符合设计使用要求,制动装置有缺陷,机械强度不够,起吊绳索强度不够,超负荷运行。个人防护用品缺失或不符合安全要求,工艺不合理,都是引起安全事故的原因。
1.3 现场环境安全
工作现场环境是指技术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空间环境、时间环境五个方面。其中物理环境、国家和有关部委已制定了有关标准,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物理、化学环境及生物环境因素危害有多种,主要包括噪声、振动、高温、低温、电磁辐射等,它的本质安全化是有标准可查的。目前在推行一种很有效的“定置管理”方法,定置管理强调的是“作业环境”,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门科学管理方法,是按照生产工艺过程,将机器定位、人员定岗、物料定置、流通定时的时空管理技术,把生产过程中的空间与时间科学地组织起来,促进生产现场管理文明化、科学化,达到高效生产、优质生产、安全生产。有关部委制定了定置管理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就可以作为空间、时间环境本质安全化的标准之一。
1.4 隐患消除
隐患是指潜在的祸患,是事故发生的先兆因素,如不及时消除,将导致一系列事故的发生。事故隐患包含预防事故发生的隐患及事故中减灾的隐患两方面的内容。事故造成损害的程度既取决于预防事故隐患的大小,又取决于事故减灾隐患的大小。事故直接隐患辨识分为:事前预防性安全缺陷和事故减灾性安全缺陷两个方面;事故直接隐患主要从以下三个过程进行辨识:1) 从模拟生产系统安全品质恶化的过程;2) 从险兆事件发生的部位及工艺环节中分析;3) 从己发生过事故的生产部位及工艺环节中分析。事故间接隐患的辨识:事故间接隐患的辨识内容,间接隐患可以从管理的各个环节逐一辨识。针对施工现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辨识;1)违章违纪及违章指挥;2) 事故直接隐患检查、评估、整改的速度和水平;3) 各种肇事事件;4) 施工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水平;5) 安全管理机制及效能情况,制定的技术、经济机制的兑现情况;6) 业主、监理等的监督机制及施工单位的安全文化建设水平;7) 安全信息的搜集、统计、分析、流通及在安全决策、规划、计划中的运用水平;8) 现场安全经理和安全员的水平及培养力度;9) 安全管理的适应性的灵活性;10) 施工群体中相互间的人际关系,各合同方间、各分包商间、各工种间的纠纷情况,是否能及时调节。事故间接隐患辨识方法:事故间接隐患辨识的难点是需对上述隐患内容研究出既简单可行、又公平合理的测评方法,以确定其安全管理缺陷的程度,是否构成间接事故隐患。事故预防机理: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间和空间相遇导致事故的出现。预防事故采取以下四种方式:1) 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2) 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3) 同时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4) 采取隔离防护措施,使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不相遇。
2监督管理措施
2.1 现场防火
1) 方案中,应有详细的平面布旨图,其中必须标明消防路线,对总平面要有专人管运输道路、临时电力网、各种管道、仓库、附属设施、职工宿舍及其他临时性工程的安排要符合现行的防火和工业卫生等有关规定。2) 须保持场地整洁,安全防火措施必须实用可系,防火器材备齐。3) 应设置醒目的安全、防火标语牌或宣传画。
我国的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环境保护部门开展此项工作的最初设想是:在人力、物力等有限的行政背景下,借助自动监控数据更有针对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更有成效地发现超标排放行为。“十五”期间,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进入缓慢发展的阶段。“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部为了提高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着力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将污染源自动监控纳入主要污染源总量减排监测体系之中,相继推出各种管理办法及技术规范,极大地推动了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污染源自动监控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中受到的重视越来越多;且自动监控数据作为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的核心成果,其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应用力度不断加强。
对于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工作,一直是由政府主导推进的,而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引入市场力量参与污染源自动监管工作,将会加快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划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权责界限是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关键。在污染源自动监控领域内,可以通过市场解决的事项应当交由市场独立解决,市场的处理手段最主要的就是自由竞争,而大多研究证明竞争带来的效果要远远优于单一通过监控手段取得的效果;政府只需要关注市场自身无法解决或者处理不好的事项,制定规范、制度加以管理,给市场指明前进的方向及要求。通过对政府和市场两大主体的合理分工,一方面减轻了政府部门的监管负担,减少了政府的监管成本,有利于政府集中有限的精力管理较少的事务,另一方面借助市场的力量,收到了仅仅依靠监管手段无法取得的更经济、更高效的结果。
污染源自动监控作为环境保护的新兴工作,各级环保部门尚未正确划定自身与市场之间的界限,目前,仅仅通过传统的政府监管方式解决现有问题,工作量巨大且工作效果有限,因此,尽快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就本次研究所讨论的自动监控数据流程管理而言,有三个市场需要理清与环保部门的界限,换言之,环保部门可以借助三个市场的力量来提升自身的监管效果。具体而言,涉及自动监控数据采集阶段的有自动监控设备生产厂家市场和自动监控设备运行维护第三方市场,涉及自动监控数据传输阶段的有网络运行维护市场。
对于自动监控设备生产厂家市场,目前,环境保护部对通过计量部门认证的自动监控设备实行环保认证并发放认证证书,污染源企业在购买设备时应当选择通过环保认证的设备,这样不仅给环保部门增加了工作负担,也影响了自动监控设备购买市场。如果环境保护部取消对自动监控设备的环保认证,自动监控设备只要通过计量认证即可进入市场被污染源企业自由购买、竞争取胜;与此同时,环保部门为了便于自身的监管工作,可以制定关于自动监控设备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要求,指导污染源企业自行根据这些规定自行购买自动监控设备,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并且自动监控设备生产厂家肯定积极提供自身产品的水平来满足环保部门制定的规范,进而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各级环保部门开展现场检查过程中,发现污染源企业安装的自动监控设备不符合有关规定时,环保部门有权依据相关规定对污染源企业提出整改或者进行处罚。
对于自动监控设备运行维护第三方市场,目前,环境保护部层面制定的文件规定鼓励将自动监控设备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运维机构进行运行,贵州省层面采用政府公开招标第三方运维机构的模式解决重点污染源企业自动监控设备运维水平不高的难题,其他污染源企业可以自主委托第三运维机构。笔者认为,环保部门应当尽量减少对自动监控设备运行维护第三方市场的干预,主要支持污染源企业自主委托第三方运维机构,这样一方面减轻了环保部门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保障了第三方运维机构之间的充分竞争。各个第三方机构一定会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既保证了自动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又能给污染源企业提供便利。环保部门则根据自身的监管要求,对自动监控设备的运行维护水平制定明确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要求即可,指导污染源企业对第三方机构的工作成效进行评估。各级环保部门开展现场检查工作时,当发现污染源企业安装的自动监控设备不符合有关规定时,环保部门有权依据相关规定对污染源企业提出整改或者进行处罚。
对于网络运行维护市场,目前,环境保护部没有具体规定自动监控数据传输的实现方式,就贵州省而言,则是环保部门与政府公开招标确定的网络运维机构签订合同,全省的污染源企业均通过该省级网络运维机构的网络完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笔者建议,在保障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没有技术障碍的基础上,环保部门不再与网络运维机构统一签订协议,而是由各个独立的污染源企业自主选择性价比高的网络运维机构签订合同,这样不仅减轻了环保部门的工作负担及行政成本,也减少了需要沟通的责任主体,只需要对污染源企业进行监管就可以了。当然,环保部门还是应当制定自动监控数据传输的具体要求,污染源企业不能满足监管要求时,环保部门有权依据相关规定对污染源企业提出整改或者进行处罚,通过这种管理模式,污染源企业会主动选择运维水平可靠的第三方机构委托业务。
综上所述,环保部门通过将部分监管事务交由市场自主解决,不仅可以减轻自身的工作任务、节省行政成本,还可以减少监管对象,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污染源企业身上即可,至于自动监控设备运行维护第三方机构和网络运行维护第三方机构则由污染源企业自主选择,监管对象的减少也意味着监管效率的提高和沟通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鉴于学者们对市场环境在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中是否发挥调节作用的结论的不一致性,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境下,再次检验市场环境在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中是否具有调节作用。从而为进一步厘清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问的关系提供证据。
一、假设提出
1、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市场导向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尽管采用市场导向量表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出现了一些分歧,但是大多数学者发现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由此可以说明,市场导向可以提高企业绩效。
这些学者认为,市场导向能提高企业绩效的逻辑是,市场导向型的公司将市场导向作为企业经营的基本理念,根据获得的市场信息开发符合顾客需求的新产品,从而使企业的绩效得以提高。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1。
假设1:市场导向水平越高,企业绩效也就越高。
2、市场环境
与市场环境相关的一个主要变量就是市场波动(MarketTurbulence),即颐客组成及其偏好的变化。当企业需要满足的是由具有稳定偏好的消费者所组成的固定细分市场的需求时,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就会很小,因为此时公司不需要对营销组合做出太多的调整就可以满足其细分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而当企业所面对的细分市场或消费者偏好不太稳定时,由于企业需要不断的调整营销组合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此时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问的关系会更加的紧密。由此我们得出假设2。
假设2a:市场波动越大,市场导向与业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
假设2b:技术波动越大,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就越弱。
假设2c:竞争程度越高,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向关系就越强。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采用深度访谈进行探索性研究,访问对象为企业营销部经理或企业主管,访谈内容为他们对市场导向的认知程度,对于创新、企业表现的描述,以及市场导向与企业营销表现、财务企业表现之间的关系等。。
为了研究全国服务行业市场导向的情况,我们选择吉林大学商学院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为访问员,由访问员利用暑期回家的时间完成调研。调研采用面访的方式,访问对象为服务业企业中的总经理或营销经理及高级管理人员。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0份,访问成功率为22.8%。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理论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市场环境中的市场波动和竞争程度并不会对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只有技术波动会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而且技术波动程度越大,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就越弱。这与KOhliand Jaworski(1990)在其实地访问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在技术波动比较大的行业中,市场导向的作用并不那么重要。因此在技术波动程度不同的行业中,企业在实施市场导向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也就有所不同。然而,本文所得结果还表明,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市场导向水平越高,企业绩效也越好。这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境下,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问的关系依然是成立的。 转贴于
2、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管理者而言,提高市场导向水平是其提高企业绩效十分有效的一个途径。因此,在实际管理活动中,企业不仅要关注于顾客偏好和需求的变化,同时还要关注企业外部竞争对手的短期行为和长期优劣势,此外最要弓I起管理者注意的就是要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市场导向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此外,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技术波动的强度会影响到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作用,而且技术波动强度越大,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就越弱。由此,管理者需要注意的是,当其所处行业为技术波动程度比较大的行业时,企业在市场导向方面的投入是需要更为慎重考虑的,因为其所处行业的技术波动性会削弱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因此,管理者需要对建立市场导向所付出的成本极其可能带来的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权衡。
3、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1.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也是多样的,英美国家的宏观调控都是一种需求管理模式,而日本的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首先先讲美国,美国与很多西欧国家不同,美国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干预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手段是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配合使用,而不单独使用某一种政策。通常来讲,主要运用税收、政府预算两大财政政策和调节银行利率、货币供应量两项货币政策。两种政策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能够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其次,英国的宏观调控也是一种需求管理模式。英国之所以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因为英国在每一次世界经济巨变时期都能够思考探索出新的经济管理模式。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引起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英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实行了宏观调控政策,以政府干预为主的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对英国经济的影响渐渐深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为刺激经济增长,不断的扩大财政支出,以实现需求管理政策的目标。近些年来,英国将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逐渐转向控制通货膨胀,在政策手段上也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为主。今天的英国经济,虽然没有摆脱凯恩斯主义的传统需求管理模式,但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政策也逐渐被运用到各领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会使英国的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最后,我们分析一下日本在发达市场经济中所占的位置和起到的作用。日本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崛起并跻身发达国家行列,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历史。日本实施的经济政策与英美两国的完全不同,日本的宏观调控是政府主导的。日本的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占主导地位,政府更注重的是经济的扩张。有例为证,日本在战争结束后,政府制定了经济发展目标,并逐步有序的实施了十三个长期计划,而且每一个计划都有明确的促进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这一行动表明了日本政府的意图。俗语说计划没有变化快,在市场经济中同样如此,日本政府在采取计划调节政策的同时,又加以行政手段的指导,以确保计划的实施,使宏观调控发挥效果。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方面加大了管理力度,使经济能够正常平稳的运行。可以说,日本经济能够在战后很快的恢复过来,并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与政府采取的以政府干预为主导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分不开的。
2.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对我国宏观调控的启示
2.1宏观调控中采用的宏观经济政策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是逐步发展并形成的,所以我相信,中国有一天也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崭露头角。我国经历了漫长的自由经济时期,走向市场经济的步伐明显比别的国家要慢。而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在发展阶段,但还不成熟,有很多地方还欠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充分的学习,不断的学习使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更上一层楼。首先,将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较并分析其区别,探讨造成这些区别的主要原因和实施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争取找到能够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调控政策。其次,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历史,找到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政策和实施效果并进行比较,做到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国情,然后努力找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优的宏观调控政策。
2.2宏观调控要与体制改革相一致
与中国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拥有好的市场制度,这是能够有效实施经济政策的很重要的一个前提。任何一个经济体都应该有一定的体制制度,虽然有一些制度是由市场形成的,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制度,但是在本质上,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会有一个制度,都会有约束力。对于中国来讲,由于中国实行了漫长的自由经济体制,其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十分缓慢的,市场经济体制当然也相对落后。在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全面的体制之前,要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没有标准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宏观调控政策本身是不完善的。所以,我建议,要从两个方面出发来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其次要完善宏观调控政策,这样才能使宏观调控与体制改革相一致,使宏观经济政策发挥最大的效果,为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贡献。
2.3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尽可能的弥补市场缺陷
对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角度来看,许多成功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都很好的弥补了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系列缺陷,而弥补这些市场缺陷也很好的发挥了宏观调控对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之所以说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中缺陷的重要手段,那是因为宏观调控不能被当做一种在市场经济范畴之上的作用力,也不能够成为影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阻碍力,它应该是为弥补市场经济缺陷和功能不足而发挥重要积极作用的市场经济调控政策。我国处于发展中阶段,而且也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阶段,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正是应该在这个阶段发挥出应该具有的作用,积极维护和健全市场经济上的秩序。而且宏观调控对于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规范和秩序体制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这也是我国目前所关心的最重要问题,而且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环节。所以说,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市场体制和一个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支持,那么整个市场经济将会处于瘫痪的状态,所以,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果宏观调控经验借鉴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国外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调查和研究,我们能够发现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虽然我国的国情不同于发达国家,但是要想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发达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有许多的借鉴之处,而我们要做的不是完全照搬,而是要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出一个新的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方案,争取让我过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国际化。让我国的市场经济真正的与国际接轨,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TU7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建筑工程是为了新建、扩建或改建建筑物或者是附属构筑物设施而实施的规划、设计、勘探以及施工、完工等各个项工艺技术完成的项目工程实体和与其相关配套的线路、设备的安装。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施工现场可以说是是战场。建筑工程施工的现场状况相当的复杂,稍有差池就能产生严重事故。因此建筑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管理具备有动态性、基础性、整体性以及实践性。管理好坏不但会直接影响到项目工程施工质量以及进度,同时还关系着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在实际的项目管理中施工方必须结合相关的特点对现场实施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使其能够起到应有作用。作为施工方要不断地改善并提升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的技术水平,这样不但能够给企业带以更多利益,同时也可以减少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本文以理清项目现场施工的管理思路以及从项目现场施工管理重点以及方法等角度出发,阐释项目现场的施工管理在建设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1、建设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在建设成本控制中,主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成本最低化的原则。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减少项目的成本,而项目施工实施阶段的成本控制,则主要依靠现场的施工管理所使用的各种高效手段,从而减少项目施工成本,进而达到目标成本的相关标准。为确保建设成本的控制目标得以实现,应该严格把握质量、施工工期和项目成本这三者的关系,统筹兼顾。
2)成本责任制的原则。实践证明,实行项目成本责任制对控制项目的成本非常的有效,施工企业在科学编制预算成本的前提下,与企业签订的项目目标合同,并明确相关责任人,层层严控,进而合理落实好权利以及义务,避免质量事故发生了有推脱责任的现象。
3)全面成本控制的原则。若要最好的实施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需依照全面规划成本控制的原则,具体来说,首先是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成本控制决策层,以现场项目经理做主导力量,实施项目工程的施工管理;其次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管理层,成本管理的全员性对项目成本控制相当有利,鼓励员工自觉的加入到项目成本控制的队伍之中。
4)成本控制有效化、科学化原则。成本控制的有效化和科学化主要表现在促使项目投资利益最大化和施工与管理高效化。项目成本控制是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现场施工管理中要注重科学合理化原则,运用预期目标管理预测、方法以及决策等手段实现。
2、现场施工管理中的重点问题分析
2.1、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
安全无小事,生命大于天。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一般是安全事故高发阶段。特别是现阶段项目工程建设的建筑高度很高、建筑物的外形设计复杂、需要实施大型机械进行操作的状况下,现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相当常见。这就对项目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解决好项目现场施工的过程安全问题,不仅可以确保施工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可降低因发生事故而导致的工作人员的医疗费用以及大型机械损耗费。因此,加强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也是建设项目成本控制重要措施之一。
2.2、现场施工的成本控制
现场施工成本的控制是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最直观的部分,也是项目现场施工管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现效果的部分。现场施工的成本控制涉及到工人成本、管理成本、机械成本以及其他成本等很多方面,解决好项目现场施工的成本控制问题,可以在施工工作人员复合度高、设备机械集约化程度强、管理科学但建设投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发挥三者的最高效能,确保项目工程实施顺利完成。
2.3、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
质量与成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传统状况下,成本投入的提高意味着项目质量的提升,相反,如果一个工程项目质量很好,人们自然想到工程投入大量成本。如今建筑向着集约化以及科技化发展,通过现场过程实施科学高效地质量管理,在成本投入一定的状况下,通过项目管理的力量以及作用也可以确保项目工程的质量。
2.4、现场施工的进度管理
进度是在现场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无处不在但容易被人忽略的一方面,在项目现场施工中确定了科学有效、符合实际的实施计划,确定了各项建设的实施时间节点是相当重要而且效果很明显。解决好项目现场施工过程的进度控制问题,确定合理的实施进度将确保项目成本支出在相对科学合理的水平,如果比合理的进度提前以及拖后都是项目工程成本提高的表现。在安排实施进度时,要注意进行进度和成本的辩证统一关系,均衡有效的进行项目施工,以求在合理利用资源的情况下,确保进度,减少成本。
2.5、现场施工的企业文化
笔者认为项目管理的重点在于建立有序的体系机制,通过进行完善组织机构使团体围绕共同目标进行努力。作为群体,每个施工现场要具有自己的个性文化,文化层次高低以及文化的氛围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施工工作人员的以及管理工作人员实施管理有效程度。解决好现场项目施工的文化问题,可以充分实现工作人员的主体作用,从而也可以降低成本和保证建设项目质量。
2.6、现场施工的综合管理
现场项目施工头绪太多,除了以上五方面的问题,很多细小问题的综合管理都影响项目建设的成本控制。细小问题不能良好解决,就有可能产生更大矛盾。欠缺综合的层面考量,就难以从全局的进行问题思考,而无法得出答案常常都是在一些方面有所欠缺。解决好项目现场施工的综合化管理问题,把现场施工每一个环节都建立在完善合理的组织机构控制下,必将对项目建设成本控制起到良好的作用。
3、加强完善现场施工管理的方法
3.1、加强安全管理,控制安全事故对建设成本的影响
现场施工安全管理涉及施工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施工机械设备安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项目现场的安全管理,避免一些安全事故发生,可以减少项目建设成本投入。因为安全事故所造成的建设成本增加、项目工程利益减少的案例不在少数。因此,在现场项目施工中,必须实施安全责任体系机制,设定项目经理实施安全责任目标,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防止由于安全管理工作而影响项目的经济利益。
3.2、加强成本控制,节约建设成本
一般来说,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涉及直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使用材料成本、员工费以及机械费用等开支。在材料的成本控制上,应做到以下几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确定科学材料领取、汇报以及使用制度,成立监察小组,及时采取行动纠正材料的不当使用行为;引进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施工管理技术的升级,采用节约成本、高效能、低能耗的新技术:控制实施材料管理环节,做到项目材料成本的控制实现全方位。在人工费的控制方面,做到科学合理配置职工力量,多采用技术型的人才以及建立科学的劳工体系。在机械费的控制上要重视施工项目现场现使用机械的科学调度以及一机多用,在确保进度的情况下,减少设备的重复购买以及设备养护员工数量,实现高效高能。工程项目建设的间接成本是因组织机构的设置、工作人员管理而产生的费用,科学的设置组织机构,合理配置工作人员、减少配置重复工作人员是强化间接成本控制的合理方式。
3.3、加强质量管理,减少质量成本
确保项目工程质量是项目施工企业应承担的义务,前面提到,好的质量可以给企业建立良好企业形象,为长久发展建立了优越条件。因此:必须抢抓质量管理,追求高质量的项目工程建设;要理性的看到项目质量问题,完美无缺是不可实现的,理性认识能够避免企业盲目追求完美工程。
3.4、加强进度管理,降低进度成本
科学合理的实施进度为控制项目建设成本处于合理水平的方式之一,因此要在合理谋划、定位准确的基础上进行施工,并且高效利用项目的施工资源,在确保进度基础上,减少进度成本,从而实现建设成本的降低。
结束语
现场项目施工管理对成本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现场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对多种管理手段进行创新应用,确保管理效过最大化的目标以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中图分类号: F2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现代施工技术不断进步,工程设计日益规范化的形势下,施工企业的竞争也随之不断加剧。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势必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施工现场管理方案,将美好的工程蓝图付诸实践 。
一、现场管理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作用
近些年来,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众所周知,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施工管理活动,这一管理活动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而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性的内容。这项工作能否做好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的程度。
如今,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越来越凸显出了它的重要性,因为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既能够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满足工程在安全、进度、质量方面的要求,实现施工管理目标,还能够有效提高施工企业的利润发展空间。同时,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建筑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使建筑施工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站稳脚跟,并得以发展壮大。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措施
1、强化制度建设,确保现场施工质量管理的规范性
一是规范市场准入机制。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中,要依法规范建筑工程建设市场,加强对招投标单位的监管,强化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市场。对于违法分包和转包的行为要加大检查力度,防止不符合要求的施工企业进入施工现场。加强建筑材料的监督,防止施工企业为增加利润以次充好,甚至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中,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施工,要依法进行调查研究和勘察设计,防止施工设计图纸未经会审,就开始进行工程施工。
二是强化施工现场质量监督。质量监督机构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最后屏障,在建筑工程建设中,质监部门要多方位、多形式的进行监督,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运用新型的检测手段,规范质量行为和服务指南,保证工程涉及的各方,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质监人员,要进行系统的质监业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加强质监人员的执行能力,保证质监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法律部门也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权威性。
2、加强对现场材料的管理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条件,是工程建筑的重要基础。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格外的重视建筑材料的质量。保证建筑工程的材料质量,可以从采购和选择方面严格把关。
建筑材料的采购,需要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对建筑材料的采购人员进行严格选择,保证采购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在采购员进行实际建筑材料采购之前,施工企业可以先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建筑材料质量鉴别的水平,杜绝发生采购人员忽视材料质量,只重视材料价格,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或者谋取私利,危害建筑工程的现象。在建筑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因为建筑市场的材料参差不齐,如果缺乏严格的监测,就会造成欺骗、误导的现象。在施工的过程中应用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必定会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因此,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的建筑材料的质量,需要建立严格的建材检测和取样送检制度,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严格的对建筑材料进行分析、检测和鉴定,及时的处理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3、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
加强建筑机械的技术及操作人员的专人管理与专业教育培养。在建筑企业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操作、维护、管理技术人员队伍。
首先,要抓好操作、维护、管理人员的选配和培养,通过送出去培训、在职自学、函授等形式,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培养他们科学的操作、维护的知识和管理能力,并善于在复杂条件下有效实施,并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其次,要抓好各种建筑机械操作人员的教育与训练,结合本单位本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定时请建筑机械专家辅导与集中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地进行理论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积极开展评先创优、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多手段、全方位的培养员工的爱岗敬业的精神。对于不按照规定使用、维护设备的人员,要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和必要的处罚,同时对严格执行机械设备管理规程、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
4、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现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关系到施工设备安全、关系到施工企业的安全成本。
施工企业应通过完善安全防护设施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减少由于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造成的安全事故,减少由于安全事故造成的事故成本增加。
施工企业要正确认识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与成本控制的关系,避免传统施工中因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而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情况,有效控制安全事故成本。要注重“四口” 、“五临边”的安全防护设施完善,注重施工现场临电管理,注重施工现场设备防护网等设施的检查,注重施工作业人员与进场人员安全帽的佩戴等等。以此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从而提高施工安全性,降低施工安全事故成本的增加。
5、加强施工技术管理
建筑施工过程中, 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建筑施工图纸,对施工进度进行合理优化,充分利用和发挥施工中的先进技术,并将先进技术认真落实到施工工序中。加强施工中的细节管理,积极落实施工方案,确保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展开。加强对施工监测工作的管理,确保施工工序符合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对施工队伍技术的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熟练的应用施工中的机械设备,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6、进度控制
施工现场进度管理是现场施工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工作是完善项目控制性阶段进度计划,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计划,做好各项动态控制工作,协调各单位之间的关系。预防并处理好工期索赔,以求实际施工进度达到计划施工进度的要求。通过对控制性进度计划的分解、细化、优化调整,加强对施工单位申报的年、季、月施工进度计划的审查,跟踪工程施工进展。在对工程进度进行动态控制的同时,开展内部业务讨论。由分管总监组织每周一次的进度分析会,对进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办法。不仅对工程关键路线,还应对整体工程进展进行评价,并落实解决问题的负责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工作是整体工程管理工作中的重心,它可以折射出一个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体现出企业的整体风貌,并且这项工作直接影响到施工的工期、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成本的控制。所以,现场管理工作是建筑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是企业树立社会形象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梁忠章.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度控制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