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3 09:45: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儿科护理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认知能力差,陪护多,临时处置多,护理操作琐碎等特点,护理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困难性,现就临床总结如下:
1.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管理学的首项内容是人的管理,护理管理也不例外;护理管理所指的人有护士、患者、家属、医生和护士长本人。
1.1关心和尊重护士现儿科患者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一个小孩通常几个家属围着,对头皮静脉穿刺要求高,护士若不能“一针见血”,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观察护理较成人有一定难度。因此儿科护士在工作重要承担很大的心里压力,很多护士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所以护士长在工作中既要对护士严格要求,又要关心护士,尊重护士,理解护士,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维护护士的自尊心;生活上多提供帮助,关心体贴,使其感到集体的温暖,安心在儿科工作。
1.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过程实际上也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我们不但要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病人的护理服务中,而且要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沟通,了解和满足病人的需要,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工作中会安排2位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专门上白班,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要求做到热情接诊,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并实行弹性排班,倒班人员新老搭配,保证治疗护理工作,减少护患矛盾。
1.3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工作氛围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医护合作尤为重要,但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摩擦。当遇到一些问题时,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若主要责任在护士应批评帮助护士,并向医生解释道歉,若责任在医生应不卑不亢地给予解决,护士切忌同医生发生正面冲突[1]。本着平等、尊重、团结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1.4护士长要树立自身的威信护士长要有良好的品德;要以身作则,高标准要求自己,要求护士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要求护士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开拓创新的意识;还要正确用人,平易近人[2]。
2.灵活使用管理策略,加强病房管理
2.1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在病房制定并推行“首问负责制”,护士做到不推诿,有问题马上解决。
2.2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可在病房贴上一些卡通图片,在走廊张贴配有卡通图画的育儿知识,病房内又温馨提示卡。鼓励家长为患儿买玩具,护患双方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2.3严格控制交叉感染让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科室由过去的被动应付检查变为现在主动迎接检查,采取日提醒、周提醒、月检查等方法,严格做到各项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4加强病区经济管理儿科由于病人多、周转快、临时处置多、工作忙乱琐碎等特点,一直存在光干活不收费现象。针对这一情况,专门规定睡出治病人谁负责收费,并有白班办公护士座椅查对,防止有遗漏。儿科耗材大盈利小,所以一定要做好增收节支,严抓经济管理。
3.正确对待护理纠纷
3.1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1)采血输液没有做到“一针见血”。(2)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不良,造成液体外渗或针头脱出(3)工作不到位,遗漏液体;(4)拔针后压迫不好而出血;(5)患儿皮肤娇嫩,液体外渗,致局部出现红肿,水泡;(6)护士忙着抢救重病人或处置新病人而没有立即为某位患儿处置;(7)病人多,治疗,护理不及时;(8)各种处置、操作未告知家属目的,注意事项。(9)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
3.2纠纷的防范措施(1)加强“三基”训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2)实行弹性排班(3)强化法律意识,进行责任教育,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如实记录护理文档,在保护患儿的同时保护自己(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5)严格执行告知制度,每项操作和处置都要告知目的和注意事项;(6)执行纠纷预警制度,对有纠纷倾向的患儿,及时向领导汇报,并将信息迅速传递给各班,使各班谨慎对待,防止事态恶化。
3.3护士长的应对策路护士长首先对护理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对有情绪不满或过激行为早制止,及时阻断其恶性发展。对待纠纷做到三宜三不宜,即宜见不宜避,宜劝不宜激,易散不易聚;其次要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患儿家长,心平气和,满腔热情的接待,耐心倾听申诉和反映,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若确实是我们工作不到要向家属赔礼道歉。对采取非法手段大打出手、聚众闹事、无理纠缠等通过院方付诸法律的解决方法。
2.协助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护理习惯,完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
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的建立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通过各项规章制度,措施到位及时执行,准确地实施治疗,护理,加强病房检查,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为贯彻落实就业前培训制度,在新护士、实习生上岗之前,进行岗前培训。设置情景客房,模拟练习不安全的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方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护理安全意识。学习,基础护理操作培训,职业素质和护理安全教育的核心系统,掌握儿科护理的特点,完成岗位职责。因此,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医院应尽量详细的内部规章制度,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合理细化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医院护理工作可以标准化,制度化。
3.在做好常规护理基础上应当积极和患儿和家属进行及时沟通,对孩子的照顾要有“人文关怀”的服务意识
现在儿童患者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同时儿科患者病情变化快,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孩子生病,尤其紧张,焦虑的是父母,过度照顾,夸大病情的严重性,对医务人员过分的要求,护理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与孩子的父母进行人住介绍,使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并告知其主任医师,护士,病房床位,护士长,工作和休息时间,以及病房规章制度。对于人文环境,根据儿科病房的特点,创作,类似静电塑料卡通喜洋洋,米老鼠图案儿童的窗口上,从而减少在医院治疗的患儿的紧张青训,宣传育儿知识,在护理站的大厅天花板上悬挂风铃,风铃上挂各种温馨的祝福,在每个病房里挂有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育儿小册子宣传预防烫伤,坠床,窒息,中毒等儿童常见意外。将“以疾病护理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逐渐过渡到“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中来,以满足护理,儿科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服务细节,积极寻找在儿科护理服务的薄弱环节,提高护理服务,为病人提供更完美的服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现护士和患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发现问题及时沟通,避免误解和沟通不畅造成的护士医患矛盾。护理模式的转变,体现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的对象是第一个“人”,其次是“病”。因此,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在儿科护理中很重要,了解他们的需求,主动提供护理服务,病人的满意度作为护理的最高目标,在现有的工作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改正。
【关键词 】 儿科护理;风险;安全管理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健全,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儿科护理因具有患儿年龄小、自主意识差、疾病可变性大,发病急、变化快、易反复、工作遇见性难,护理操作琐碎、临时处置多、以及家属陪伴数多等工作特殊性,决定了儿科护理是一种高风险工作。为使儿科护理工作安全、有效,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科采取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安全管理
1.1 编制护理安全管理文件,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 科室定期召开全体护士会议,对儿科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识别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形成护理服务活动的工作规程、管理准则和质量标准,使大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防止随意性,并以文件为准不断对护理安全质量进行评价,使护理人员行为有规范,工作有标准,评价有依据。
1.2 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确保安全管理的落实 为根本上落实安全管理,除护士长严按标准统一进行质量管理外,科室还设立了安全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护士长外出及夜间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并负责夜间的质量监控,要求严格按管理文件、质量控制标准进行督导。建立护理工作缺陷登记本,护士对本班所发现的护理缺陷、隐患,如急救、治疗物品方面需要修理、补充、完善;服务态度方面与病人发生争执、纠纷等;护理质量方面配错药、打错针,严重的漏针、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等进行记录,并向下一班交班,提醒下一班注意。对护理缺陷登记本所反应出来的问题立即采取整改措施。
1.3 着重风险评估,加强重点监控 (1) 对儿科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隐患保障病人的安全。(2)病人的环节监控:新入院,急危重病人,新生儿、蓝光照射患儿、输液患儿及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3)时间环节监控:节假日,双休日,工作繁忙,易疲劳时间,交接班时均加强监督和管理。(4)护理操作环节的监控:输液、注射、各种过敏试验、医嘱的转抄核对、执行、录入等。虽然是日常工作,但如果一旦发生问题,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作为护理管理中监控的重点之重点。(5)定期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自身和科室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提出防范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个人,追究相关责任,杜绝严重差错事故的发生。
1.4 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加大质控力度 (1)强化质量监督机制:护士长对护士的违法行为及时纠正处理,针对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完善质量考核标准。各班工作首先自控,科质控小组每周监控,院质控小组每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提出改进措施,使护理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2)严格查对制度,正确及时执行医嘱。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抢救危重病患者时,医生下口头医嘱,护士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并做好记录。在诊疗过程中,若患者执意拒绝,应做好解释,无效时及时向医生汇报,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为证。(3)加强学习,重视理论与技术培训。儿科护士必须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和儿科专业知识,护士长要引导护士不断更新知识、学习相关学科,如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知识,针对儿科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6],故科室要制定详细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并建立儿科护士培训手册,详细记录培训内容及阶段考核结果。定期以小组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竞赛及急救基本技能的演练赛等,定期考试考核,加强“三基”训练,要求精通本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操作,熟练抢救器具的应用,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1.5 加强抢救物品保养 科室对抢救物品和仪器合理摆放,定点、定位、定量、定人管理,并且要要求班班清点交接、记录,随用随补,并消毒保养。指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士负责系统管理,每周消毒、保养、调试1次,护士长随时抽查,发现问题及时送检,并详细记录原因,以降低急救物品的损耗,确保急救过程的使用安全。
1.6 确保护理文书质量 护理文书牵涉到患者法律问题、医保、赔偿等各种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准确地记录从患者所有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
2.安全管理成效
通过实施安全管理,护理纠纷发生频次减少,护理缺陷发生频次由上年度的6起下降至2起。护士转变了理念,形成了一种学业务、比技能的良好氛围,使护士护理技能得到锻炼。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
3.讨论
安全管理是当前医院服务质量管理的主旋律,是代表医院质量的最高水平和目标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作为儿科护理管理者,只有高度重视护理安全管理,采取积极措施避免缺陷,才能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将风险降到最低,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从根本上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49.
[2] 周月琴.护理安全管理应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24(1):41.
[3] 张颖,高秀芬,史忠岚.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6,1(1):53.
1.1社会因素
1.1.1特殊的护患关系 儿科病房的护患关系不仅是护士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而是护士、家庭与患儿的三角关系。护士对患儿实施的治疗、护理、抢救等工作均在家属的注视下进行。护士工作压力、焦虑程度往往大于其他成人科室,护士工作情绪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波动。
1.1.2当前医疗水平同患儿家人的期望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由于患儿处于一个意识薄弱的成长阶段,当遇到身体不适时常常用“哭”来表达,家长担心自己孩子,往往误认为是护理人员对患儿照顾不周所致,从而干扰护理人员的正常护理工作。甚至在其工作中百般挑剔,拒绝与其良好沟通,将不满情绪直接发泄至护理人员身上。
1.2护士因素
1.2.1规章制度执行不严 治疗护理过程中,只喊床号,不叫姓名;医嘱查对注意力不集中。开瓶后的无菌液体未注明日期、时间、用途。药品未分类摆置,不履行告知义务。号、姓名形式化,医嘱查对意识差。
1.2.2护理文件缺陷 临床护士没有认真领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条例精神。存在①观察病情不仔细。②书写护理记录不使用医疗术语。③病情记录重点不明确。持续心电监护。④忽视病情记录的客观真实性。⑤间断吸氧医护记录不一致。
1.2.3护士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 许多制度停留在理论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如交接班制度等。注重每个环节的观察。
1.2.4缺乏责任心和耐心 不按规定巡视病房,肢体或头皮肿胀未及时发现,交接班流于形式,对危重患者病情未做详细了解。对家属反映的问题未能及时解决与沟通,导致家属不满意。
1.2.5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欠缺 观察危重患儿时,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预知后果,年轻护士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几率低。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本身难度就较大,再加之患儿哭闹、好动、不合作,常致针头移位,使液体外渗[1]。
1.2.6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薄弱 家属拒绝的治疗和护理,护士未讲明目的和用意,也未让其签字;护士未提醒患儿亲属,致使物品丢失。
1.2.7支持系统不完善,护士配置不合理等。
1.2.8规章制度不健全,开展的项目未能及时规范操作规程,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未能告知家属。
1.3患儿及家属因素 ①小儿护理操作难度大,②小儿病情变化快,③家长情绪波动大。
2 儿科护理风险的监察与控制
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鼓励及提倡注重安全的意识和文化,一个注重安全文化的机构对管理、控制及降低临床风险极为重要。
2.1提高“风险”认识 管理层需强调上报事故的目的绝非惩罚员工,而是用真诚、公正及开放的态度与员工沟通,以共同制定改善的方法。实行护理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控制与监察。2006年中国医师协会公布了《2007年度患者安全目标》鼓励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2004年10月,WTO成立全球患者安全联盟,并提出了“患者为患者安全”等6个行动计划。计划中鼓励患者为自己的安全把关,要求将公众纳入患者安全项目中,并教导患者及患者家属主动询问治疗情况[2]。
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中,明确规定,三甲医院百张床年严重差错事故次数不超过0.5次,事故为0,因此,很多差错少报,从过程管理来看,差错暴露的越充分越好,差错报告次数不代表患者安全的程度,相反,它反映安全文化先进的程度。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患者安全专家Leap博士提出,发生差错后担心被惩罚是当今医疗机构内患者安全促进的惟一最大障碍。例如:护士加液体错误。美国实行患者安全通报系统,第1年的错误报告率增加了60%,这样,使原来一些隐藏在冰山一角下面的错误浮出水面,便于进行分析和改进。对促进患者的安全也带来积极的效应。
2.2加强综合素质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本着"患者为大"的心态去做好护理干预工作。虽然难度较大,但是这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步。护理人员要对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锻炼,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工作中,将自己与患儿家属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他人,患儿家长看到护理人员的工作成果,自然而然的对护理人员改善看法,从而逐渐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当然,对于特别"麻烦"的患儿家长,护理人员要尽量避免与其冲突,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造成其他不良影响。
2.3重视时段监管 管理者应当根据护理人员的具体状况安排班次,如:护理水平、护理经验、护理量等。通过对新老护理人员的合理调配,提高护理效率与护理质量。
2.4加强文书管理 在护理文书书写方面,要保证文书的记录真实有效,简单明朗。文书内容字迹清楚,无任何涂改,遗漏现象,且对于文书书写者要做到责任到人,督促其提高文书质量。
2.5严肃护理行为 为了避免患儿家长与护理人员之间的纠纷,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时严格遵守患儿护理的规章制度,提高护理质量,并向患儿家长耐心解释护理流程。
2.6教育与培训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水平,定期的培训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培训与教育的过程中,鼓励护理人员相互交流护理经验。对于学习出色的护理人员进行褒奖。
0引言
当前人们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儿科护理。所以儿科护理的关键就是要满足病人的需求[1]。因为大多数患儿年龄小,所以通常治疗依从性差,甚至有的患儿出现恐惧心理,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本次实验中对于部分患儿采取细节管理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室的患儿共78例进行研究,他们的年龄在3-9岁之间。然后把他们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没有明显差别(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
因为儿科病人的特殊性,所以对于儿科的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水平[3]。护理质量是工作的中心。所以医护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病人进行护理。对于有不良情绪的人员,护士长要做到胸中有数,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不良情绪,并且适当减轻其工作压力[4]。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确保护理质量。对于护士自身来说,除了具备扎实的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水平外,还应该有一颗关爱人的心,一颗无私奉献的心。所以,医院要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和道德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和道德素质。还可以适当采取奖励措施,对于考核优秀的人员给予适当奖励,以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全面提高自身护理水平和道德素质。
1.2.2细化管理制度,建立良好工作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确保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就是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因此应该改善儿科管理制度,使其具有切实可行性。此外,还应该对儿科护理质量采取动态监控模式,这样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且立即纠正,从而督促医护人员养成好的工作习惯。
1.2.3护理指导
对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要热情迎接患儿及家属,同时还要耐心回答病人的疑惑。在对患儿进行护理之前,应该嘱咐家长多关心、安慰以及鼓励病人,从而减轻患儿的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心理,并且可以拉进患儿同医护人员的距离,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最终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此外,医护人员要注重细节管理,因为自身的一个小动作或者细微的表情都可能给患儿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医护人员要重视细节管理,同时学会换位思考,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注意在进行护理工作之前应该同病人家属进行沟通,一旦病人的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或者因操作不当导致患儿身体不适时,应该向病人或者家属道歉,态度要诚恳,让家属看到医护人员的真诚,感受到对患儿的关心和爱护,从而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质治疗依从性。
1.3效果评价
运用我科室自制的护理质量考核表对患儿治疗后的病情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其整体护理质量越好。
1.4数据统计
运用统计学软件SSPP11.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如果P<0.05说明存在明显差别,具有临床可比性。
2结果
实验组患儿在经过细节管理护理模式后,其家属满意度、护理质量以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概率均大大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3讨论
在医院的管理中,细节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要遵循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同时还鼓励在岗的医护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争取在细节中体现出完美。因此细节管理越来越被管理者所重视,然后在医院中采取护理管理的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细节管理主要是针对某一细节进行的完善和补充。通过细节管理模式,大大提高整体的护理效果和执行能力。我国目前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所以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立性和忍耐性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护理工作的难度。此外,由于病人年龄较小,病情特殊,加上家长的担心以及病人的不配合,给护理人员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所以,医护人员应该注重细节,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情况,一旦出现任何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增加患儿的痛苦或者反抗,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给医院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医护人员不但要认真做好护理工作,而且还应该耐心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和心理辅导。医务人员必须学会细节管理,因为医疗质量能否提高、患儿家属是否满意以及医疗安全是否得到保证大大取决于医院对于护理细节的重视程度。所以,在儿科的病房管理中采取细节管理特性的新型护理模式,对于提高病房管理以及提高病人治疗满意度是至关重要的。综上所述,对于在儿科病房中采取新型的细节管理模式,能够大大提高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以及医院的整体护理治疗,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概率,值得在临床上大为推广。
参考文献
[1]郭莉媛.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273-274.
[2]于文凤.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9);111-112.
1 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护理管理的首要内容是人的管理,指的是护士、患者、家属、医生和护士长本人。
1.1 关心和尊重护士 现在儿科患者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一个小孩生病就有两个甚至四五个家属围着,对患儿进行的各种技术操作尤其是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极高,同时这些父母年轻气盛,脾气大,再遇见有钱有势的家属,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常常会遭到家属的责怪和投诉,谩骂,甚至动手。“一针打不上”,就否定你的一切,而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观察护理较成人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技术压力。很多护士都不安心儿科护理工作,所以护士长要在工作中既要对护士严格要求,督促护士按照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又要关心护士尊重护士,理解护士,更要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维护护士的自尊心;如果护士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护士长应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帮助,关心体贴他们,使她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安心在儿科的护理工作。
1.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一个不容易忽视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有病家长格外着急,对护理的要求很高。为此我科安排两个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和责任组长,专门上白班,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和护理,要求他们做到接诊热情,健康宣传全面,治疗护理及时,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负责科里危重患儿的一切护理工作和所管辖组内病人的健康宣传教育,让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同时每个病房都有专门的责任护士,除做好健康宣教外,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多接触患儿、跟他们玩耍,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并且在病人多时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如增加中班工作人员以确保护理工作的及时性减少护患矛盾。
1.3 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缺乏表达和认知能力。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摩擦。如:医生对护士的要求是正确执行医嘱,仔细观察和及时反映病情,而护士却要全方位护理患儿。进行健康宣教、解答家属的有关疑问、解决护理问题、做好护理记录等,有些医生很不理解认为护士不务正业瞎忙碌,使护士的工作得不到尊重,而有的医生工作缺乏计划性,早上忙于写病情记录。造成查房不及时、医嘱不及时、临时医嘱过多,造成护理工作忙乱,护士对医生有意见等等,对于这些矛盾,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若主要责任在护士应批评帮助护士,向医生解释道歉,责任在医生应不卑不亢地给予策略解决,护士切忌同医生发生正面冲突,有着平等、尊重、团结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1.4 护士长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和沟通技能 护士长除了重视自身心理素质同时还要加强护理群体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突发事件迅速应变能力。要注意提升护理团队的抗挫折力,要有接纳批评的包容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行动力,让大家认识到抱怨不如改变,通过不断改善自我,提升团队整体战斗力和工作效率。要认识到工作没有做好,主要是护士长的管理问题,在工作中要以注重协调运用方法和适当的语言进行有效沟通,在工作中真正成为医患、护患、患患、医护、护护等各种人际关系之间的“剂”,成为各类矛盾纠纷苗头的“灭火剂”成为拉近各类人际心理距离的“粘合剂”。
1.5 护士长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过硬的技术,开拓创新的意识,儿科病种繁多,专科性不强,有些疾病在专科护理书上都找不到护理依据,需要在临床上摸索,这就要求护士长在认真钻研业务、不断进取、掌握儿科疾病相关知识等方面走在护士的前面。在技术操作方面护士长也要有过硬的本领,护士们懂的,护士长要精,护士们不懂的护士长应熟,护士头皮静脉穿刺不成功时,护士长能“一针见血”…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护士们的尊重。
1.6 正确用人,平易近人 任何一个护士长都是从普通护士中走来,虽然工作职责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护士长用人要公平合理,认人为贤,发挥每个护士的专长,努力为他们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2 灵活使用管理策略,加强病房管理
2.1 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在病房制定并推行“首问负责制”,“首问负责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护士要主动开口问:你找谁,有事吗?需要帮助吗?第二方面是患儿家长有什么疑问,如果问到那位护士,那位护士马上负责解决,不推给其他护士,护士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也必须由护士传达给医生,避免家属传达不清或家长认为护士是在有意推诿等情况发生。
2.2 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 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的恐惧心理,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沟通,安抚患儿,语调和缓、语言情切、耐心和蔼,多鼓励多表扬患儿。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在病房走廊的墙壁上张贴色泽鲜艳的育儿知识并配有好看的卡通图画;病房内有各种温馨提示卡。鼓励家长为患儿买玩具,护患双方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2.3 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针对这种情况,我科过去被动应付检查为现在主动迎接检查,采取日提醒、调、月检查等方法,让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同病种患儿住一室,并且对病室内进行用物擦洗消毒,空气流通,每日紫外线消毒等措施。
3 正确对待护理纠纷
3.1 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 1)采血输液没有做到“一针见血”;2)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固定不良造成液体外渗或针头脱出;3)拔针后针眼压迫不好而出血;4)患儿皮肤娇嫩,液体外渗,致局部出现红肿;5)护士忙着抢救重病人或处置新病人而没有立即为某位患儿处置;6)病人多,治疗、护理不能及时;7)各种处置、操作未告知家属目的、注意事项;8)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动作粗鲁。
3.2 纠纷的防范措施 1)加强“三基”训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2)护士实行弹性排班, 护理人员根据年龄大小、技术水平高低、责任心强弱搭配、优势互补,解决了8小时外护理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3)强化法律意识,进行责任心教育,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如实记录护理文档,在保护患儿的同时保护自己;4)严格查对制度,每位患儿每日输入的液体,(包括临时液体)都要认真查对,药品、剂量、配置人、每瓶液体的输注时间及操作护士都要有记录,责任到人;5)严格执行告知制度,每项操作和处置都要告知目的和注意事项;6)须送检查时应提前与相应科室联系,小儿镇静好及时送检查;7)执行纠纷预警制度,对有纠纷倾向,除向主任、护士长汇报外,当班护士要做好交接班,将信息迅速传递给各班,使各班谨慎对待,防止事态恶化。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儿科护理人员20名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27.1±2.6)岁,从事护理工作的时间为2~19年,平均时间(4.5±1.6)年,学历:8名大专、6名大专、6名中专,技术职称:主管护师3名,护师6名,护士9名,助理护士2名。
1.2方法
1.2.1责任组长的纳入标准。首先对全科护士进行考核,考核标准有: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学历、工作时间、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及处理能力等等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其次规定进行专业护理工作5年及5年以上,学历为大专以上,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态度积极,沟通能力较强。最后要求护理人员自主报名,民主投票。1.2.2护理组长的工作职责。护理团队的中心就是护理组长,他的工作首先就是完善患者的护理工作;其次要把团队中每个护理人员的工作安排妥当并做好检查工作,对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落实,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然后要做好沟通工作,交流工作经验,使整个护理团队的工作质量做到最好[2]。最后就是负责一些难度较高的工作,例如突发状况的处理、病情严重患者的护理工作、具有挑战性的静脉穿刺。1.2.3责任组长工作重点内容。(1)监督床边交接工作的顺利进行。经常对病房进行巡视,熟悉每个患者的病情,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多与交接班护理人员进行交流,对每一个关键环节仔细处理。之后对交接班的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检测基本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2)晨间交班工作的进行。要求夜班护士把夜间工作情况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变化、是否有突发状况以及突发状况的处理等等。(3)与主治医生一起查房。责任组长要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病情变化,了解患者最佳治疗方法以便配合最佳治疗方法制定出最佳护理方案。(4)规划护理计划。关键就是巡点患者,安排并调节下级护士的工作,随时检查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情况[3]。(5)对疑难病例的护理工作的研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护理会诊,对重点患者包括疑难杂病患者的护理方法要进行讨论解决,进而对不恰当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改正。(6)责任组长对患者进行各个方面的评测,做好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指导工作,对出院患者做好健康知识普及,对患者做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指导,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对于护理管理质量进行评测,采用不记名的方法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开展评估,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健康教育情况、主动巡视病房、主动与患者沟通、告知出院注意事项等。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护理组长责任制后儿科护理管理质量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见表1。
3结论
在科技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在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以及对医疗保健的向往在与日俱增。所以层级式责任管理在护理工作中发挥着极其大的作用,尤其是护理责任组长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发挥着主心骨的力量。护理责任组长凭借已有的丰富的工作经验对资历较浅的护士进行指导,培训并考核[4]。通过护理组长的指导与监督,能够进一步落实日常护理工作,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专业技能,进而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把非同层级护理人员的功能充分体现出来。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护理组长责任制能够显著提高儿科护理管理质量(P<0.05)。综上所述,儿科护理管理过程中重视护理组长职责,有利于提高层级式责任制管理效果,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作者:张晓芳 单位:老河口市第一医院
参考文献
[1]季林梅,林海鸟,洪雪佩,等.组长负责制在儿科ICU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1(13):63-65.
儿科病房收治的对象为心理、语言、行为发育不够成熟的小儿,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意外事件多,缺少主动告知症状的能力;儿科病房内护士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责任和职业压力较大;儿科夜间护理当班人员多为工作年限较短的护士,工作经验不足,执行医嘱和各种护理操作的能力相对较差,因而护理工作压力大,护理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儿科病房的医疗纠纷较多,夜间更是儿科病房各种差错事故易发时段。为减少儿科病房夜间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患者就诊安全及住院满意度,我们通过总结2012年以来我科夜间发生的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分析了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护理对策。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我院是一所县级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儿科开放床位45张,每月出院病人人数在300人次左右,儿科护理人员共14人,平均年龄32.5±6.4岁;职称分布:主管护师2人,护师2人,护士10人;学历分布:本科2人,本科在读1人,大专5人,中专6人。本研究共总结了2012年1月~2014年6月期间科室护理值班记录、总护士长夜查记录、科室月度护理质控记录、院护理部和监察科患者投诉记录,对我科发生的所有的夜间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资料进行总结,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汇总。资料显示,我科病房共出现夜间护理缺陷132次(其中严重护理缺陷11次),护患纠纷15次(其中严重护患纠纷3次),护理人员负主要责任的护患纠纷5次,未出现导致患儿死亡的严重不良后果。
2结果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缺陷汇总表。
3讨论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可分为护理人员相关因素,护理管理制度相关因素,患者及家属相关因素,因此,应根据各种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3.1护理人员因素
3.1.1制度执行不严格表现为夜班护士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如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交接物品不严,有过期甚至物品丢失未发现,不能认真查看交班报告,对病区整体患者情况不熟悉,床旁交班过于简单;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不能做到班班查对的原则,特别是后夜不查对前夜医嘱;违反操作规程及无菌原则,如配置液体不戴口罩,夜间输液时为图方便不挂输液卡等。
3.1.2业务技术水平缺陷由于夜班护士多以年轻护士为主,因经验少,事物处理能力不够成熟,在病情观察能力、静脉穿刺水平、熟悉及使用抢救设备程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在夜间入院患儿的静脉穿刺上引起患儿家属投诉次数较多,是引起护患纠纷最常见的原因[1]。
3.1.3护士自律性不足夜间病房内护士单独一人值班,这需要护士有严格的自律性,也就是“慎独”精神[2]。“慎独”一词出自儒家《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表明慎独精神具有独自、谨慎、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特殊品格和能力。护理工作的核心精神要求护士细致、细心、一丝不苟地为患儿服务,当夜间护理工作是个体独立承担的时候,护士的“慎独”修养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的好坏[3]。夜间护士能否按照护理级别按时巡视病房,治疗是否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等,直接影响病区安全管理。
3.1.4工作压力过大研究表明,儿科护士是职业倦怠发生的高危人群[4],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常常成正相关。儿科工作压力主要和儿科专科疾病特点、患儿不合作、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因素有关[5]。年轻护士专业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不够成熟,特别是新护士,由于上岗前只接受护士的基本技能训练,而专科性不强,在小儿静脉穿刺、危重儿急救技术等方面不够熟练。当夜班独自面对患儿及家长时,总是感到信心不足、精神紧张,影响技术的正常发挥,护理效果常常不理想,就会产生内疚、灰心、无能为力等心理紊乱综合征,更容易导致夜间护理缺陷的发生。
3.2护理管理制度因素
3.2.1儿科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按照卫生部相关要求,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床护比是1:0.4,但临床护理人员的缺乏在我国目前是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6]。我院儿科开放核定床位45张,应有护士18名,实有护士14名,缺口比为22.2%,且低年资护士占比达到71.4%(10/14)。儿科护理工作琐碎繁杂,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较多,加之患儿不配合治疗措施,护士工作量较大,配备更显不足。
3.2.2护理人员排班制度缺陷目前护理排班制度各家医院和病区各有不同,有传统三班倒、APN班、扁平化排班、整体护理两班倒等模式[7,8]。科学合理排班不仅要掌握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人性化的原则、弹性排班原则、合理搭配原则,还要注意能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3.2.3护理人力资源调配不当儿科是患者数量有较强的季节性波动的科室,尤其在冬春季节,呼吸道感染高发,患儿数量猛增,护理工作压力增加,需要通过全院护理人力资料调配增援等手段来满足临床工作需要。然而由于全院总体护理人员不足,且儿科专科具有其特殊性,调配增援的护理人员不能独立承担夜班工作,增援对减轻科室护理工作压力效果不佳。
3.3患儿及其家属因素
3.3.1夜间急诊入院患儿病情特点夜间急诊入院的患儿多病情较为危急和严重,如热性惊厥、持续性重症哮喘、脱水性休克等,急诊入院后需要护士迅速按照医嘱给予各种治疗措施,如建立静脉通路等。但重症患儿常伴有静脉塌陷穿刺困难、烦躁不配合治疗等病情特点,对护理工作要求相对更高,增加夜间护理缺陷的发生率。
3.3.2患儿家属的不良情绪患儿家属的常见不良情绪有:对疾病缺乏认识和对环境的陌生引起的焦虑情绪;对病程中病情变化过程的不了解引起的紧张情绪;对疾病不了解进而对治疗方案产生的怀疑情绪;对孩子接受各种侵入性和有创检查的不配合甚至反对心理;反复住院或病情较重患儿的经济负担引起的悲观心理等[9],这些不良情绪都会对夜间护理管理及安全体验造成影响。
3.4加强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的护理对策
3.4.1强化护理人员的思想和法律意识教育根据科室特点制定了相应护理常规、操作流程,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建立临时医嘱的双查对制度和方法。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科室设有“护士交班本”,具体规定了交接班内容,帮助护士对患儿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明确具体交接对象。急救物品、仪器由专人负责。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使护士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达到安全和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和保障护理质量。
3.4.2实行护士长晚查房制度护士长下班前带领责任护士巡视病房,重点了解新入院患儿的病情、医嘱、治疗护理落实情况,跟踪危重患儿的病情变化,查看基础护理落实情况。检查抢救室及治疗室药品、物品及急救器械的性能,保证夜间抢救药品、器械的无短缺,设备性能良好。评估危重患儿夜间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督促接班护士进行认真仔细的床头交接班,加强值班护士对危重患儿重点监护。
3.4.3改进排班方法实行弹性排班。根据病区护士的能力、资力等综合素质实行“新老护士搭配”值班制,低年资护士按照APN法排班,高年资护士全夜值班,轮科护士专人带教并实行跟班制。在危重患儿多,工作量超负荷时增加人力资源,指定二线值班人员,在病区工作需要时,保证随叫随到,以确保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落实。
3.4.4加强专科培训,注重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只有通过专科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护理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才能更好地保证护理安全。强化服务理念,深化优质服务内涵,培养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护士的自律性,尤其倡导护士夜间工作的慎独精神,促使其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减少护患矛盾和护理缺陷。
参考文献
[1]荣德明,张英,谢功群.儿科静脉输液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北方药学,2013,10(12):173-173.
[2]唐晓云.护士慎独意识和修养在临床护理工作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2,31(25):154-155.
[3]张阿妮,姜东妮.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的慎独修养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6):731-732.
[4]李玉娟,韦翠花,李莉.儿科护士压力与职业倦怠感状况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5):2505-2507.
[5]蔡华玲.儿科护士工作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9):137-138.
[6]刘克英,胡海鹰,黎小慧.432名护士延时下班现状和补偿意愿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2,19(21):39-41.
[7]刘娟,刘春红.改革排班模式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2):134-135.
护理管理是研究在护理服务中运用先进的护理理论和技术,科学组织护理工作的开展,合理分配医院的资源,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工作效率为主要目标的管理过程。
一、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
1.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
由于儿童年龄和病理生理上的特点,多数儿童不能主动或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不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仔细、认真、严密地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以理解、友善、平和、忍耐和博爱的心态为患儿提供帮助。儿科护理工作项目繁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要求护理工作者操作准确、技术娴熟,具有慎独精神;儿科护士在工作中应做到言行一致、严以律己,遇事沉着冷静、善于思考,以良好的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服务于儿童。
2.具有与儿童及其家庭有效沟通的能力
儿科护士与儿童及其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信息,可以帮助护士取得患儿及其家庭成员的信任,彼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商量和分析可能影响儿童健康的问题,识别健康问题发生发展的家庭和社会因素,护士有责任帮助儿童及其家人采取或提出具体措施,以达到促进或维护健康的目的。护士在与儿童及其家庭成员沟通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①选择适当的时机;②传达正确的信息;③倾听儿童及其家人的内心感受。
3.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儿科护士的服务对象是儿童,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应具备丰富的医疗、护理、营养、预防保健的知识,而且要掌握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以及一些基本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根据各年龄阶段少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少儿的不同心理反应,为小儿提供安全有效的个体化整体护理。
二、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医院内部的护理管理方面而言,“以人为本”就是以护理人员为基础、前提、动力和目的;就是一切以护理人员为中心,一切为了护理人员;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积极性和潜能,以期广大护理人员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1.关心和尊重护士
现在儿科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一个小孩就有两个甚至四五个家属陪着,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高,同时这些父母年青气盛脾气大,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殴打,“一针打不进”就否定你的一切。因此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护士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护士长在工作要关心、尊重和理解护士,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维护护士的自尊心。
2.运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1)感情激励。以情感人是护理人员应掌握的激励艺术。人都是有感情的,人的行为常常受制于情感因素。作为人都会有一种共同的需要,那就是既希望自己能认可、赞赏别人的情感,也希望自己的情感被别人所接受。特别是护理人员是医院的核心力量之一,她们十分看重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是否被病人所认可和喜爱,是否被医院管理者所赞扬和重视。
(2)正向激励。管理者及时发现护士的工作成绩并给予肯定与鼓励,在管理手段上以正向激励为主,遇到问题可以进行实际调查分析,不应武断处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日常工作中要善于用表扬的语言,对在工作、学习上有进步者,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号召大家学习发扬。
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有病家长特别着急,对护理的要求也很高。下面以某一儿科医院某内科住院部的实际情况为例,说明如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第一,病房安排2个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专门上白班,负责新人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要求她们做到接诊热情,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二,同时每个病房都有专门的责任护士,除做好健康宣教外,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多接触患儿、跟他们玩耍,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与恐惧感。第三,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如增加中班与夜班工作人员以保证治疗护理工作的及时与顺利进行,减少冲突的发生。第四,加强语言性沟通技巧的培训与学习,学会使用礼貌语言、体态语言,在沟通中适当应用幽默语言来缓解紧张、降低焦虑情绪,可以帮助护士摆脱困境,帮助护患双方沟通。
4.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磨擦。如:有些医生不理解,认为护士不务正业瞎忙碌,使护士的工作得不到尊重,而有的医生工作缺少计划性,早上忙于写病情记录,造成查房不及时、医嘱不及时、临时医嘱过多,或者对电子病历不熟悉,开错医嘱,造成护理工作忙乱,护士对医生有意见等等。对于这些矛盾,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若主要责任在护士应批评帮助护士,并向医生解释道歉,责任在医生应不卑不亢地给予策略解决,护士切忌同医生发生正面冲突。
5.充分发挥护士长的表率作用
(1)护士长要有良好的品德。护士长作为病房的管理者,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护士。护士长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对护理管理的成效、人心的向背都产生重大影响,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威望,是无声的命令、无形的力量,是护理人员效法的楷模。
(2)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古人云“己不正何以正人”,护士长在工作中要身先士卒,把提高自身素质放在重要地位,成为病房学习的典范。要平等待人,做到公正、公平,起到榜样作用,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要求护士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要求护士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3)护士长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开拓创新的意识。儿科病种繁多,有些疾病在专科护理书上都找不到护理依据,需要在临床上摸索,这就要求护士长应精通本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新进展,成为学科带头人,练就精湛的技术,做执行各项操作规范的模范,即在技术操作方面护士长要有过硬的本领,护士们懂的,护士长要精,护士们不懂的护士长应熟,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方取得护士的认可和尊重。
(4)正确用人,平易近人。任何一个护士长都是从普通护士中走来,虽然工作职责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护士长用人要公平合理,任人为贤,发挥每个护士的专长,努力为他们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三、灵活使用管理策略,加强病房管理
1.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在病房制定并推行“首问负责制”
“首问负责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护士要主动开口问,第二方面是患儿家长有什么疑问,如果问到哪位护士,那位护士马上负责解决,不推给其他护士,即使护士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也必须由护士传达给医生,避免家属传达不清或家长认为护士是在有意推诿等情况发生。
2.环境管理
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如:儿科医院在病房透视窗上张贴儿童喜欢的利用静电吸附的塑料卡通唐老鸭、米老鼠等图案;在病房走廊的墙壁上张贴色泽鲜艳的育儿知识并配有好看的卡通图画;病室窗帘及患儿被服采用颜色鲜艳、图案活泼的布料制作等。
3.生活与安全管理
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建立规律的生活制度,帮助患儿消除或减轻因住院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患儿的饮食不仅要符合疾病治疗的需要,也要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要求。好动、好奇心强且无防范意识是小儿的共同特点,因此无论是设施设备还是日常护理的操作,都要考虑患儿的安全问题,防止出现意外,防止跌伤、烫伤,防止误饮误服。
4.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儿科医院是最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的部门。加强预防措施是使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的重要环节。针对这种情况,儿科医院应变过去被动应付检查为现在主动迎接检查,采取日提醒、调、月检查等方法,让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积极推广一次性物品,对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气表、负压表、雾化器、呼吸机管道、吸引器装置等均做严格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病房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等。
四、正确对待护理纠纷
1.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
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有很多,如:采血输液没有做到“一针见血”;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不良,造成液体外渗或针头脱出;患儿病情变化未得到及时解释和处理;拔针后针眼压迫不好而出血;患儿皮肤娇嫩,液体外渗,致局部出现红肿、水泡;病人多,治疗、护理不能及时等等。
2.纠纷的防范措施
加强“三基”训练;护士实行弹性排班,解决了8h外护理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强化法律意识,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如实记录护理文档,在保护患儿的同时保护自己;严格查对制度,每位患儿每日输注的液体(包括临时液体)都要认真查对和记录,责任到人;执行纠纷预警制度等。
所谓细节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因其细小人们常常忽视它,因时间有限而顾不上细节,其实细节决定着种种大事小事的成败,把平凡简单的护理工作做好做完美就要关注细节,通过强化细节管理,降低了护理差错事故及护理纠纷的发生,切实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水平。
1 护理细节管理的意义
在护理工作中要做到“护理工作零差错、护理技术零缺陷、护患关系零距离、护理服务零投诉”,必须强化细节管理,给每一位护士灌输细节的重要性,使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一丝不苟的严谨,杜绝护理规章制度只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口上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的现象,真正做到环环相扣、疏而不漏。
1.1 细节管理是护理安全的需要。
强调护理工作细节管理,是护理职业道德、职业风险和职业安全的需要,在护理工作中每一项工作怎样做,应该注意哪些细节,细节的工作怎样做,做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患儿的生命,身体的安全,它具有高风险性,大部分差错事故纠纷的发生都起因于细节。如:吸氧,针对儿科患儿起病急骤、变化迅猛,家长异常焦躁等实际情况,如何注重细节,把准备工作做细做实,切实为抢救工作赢得宝贵时间,即能减轻护士工作负担,又缓解医生、护士、家长的焦急心态。
1.2 细节管理是护理优质服务的需要。
服务由一个个细节组成,护理服务尤为突出,职业要求护理工作者尤其是儿科护理工作者要有慈母般胸怀,对待每一位患儿及家属要体现出十二分的耐心和爱心,护理服务的细节不仅仅是行动和语言,还表现在一个眼神和一个微笑,在细节中见体贴,在细节中见真情,从细微处入手,注重细节,梳理小节,做透身边小事。
2 细节管理的具体做法
2.1 树立细节管理意识。
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性,一点点细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过错,所以护理管理者始终给每位护士灌输风险源于细节的意识,充分认识细节的重要性,调动大家积极性,鼓励护士对每一项护理工作能发现细节,做到重视细节,做好细节。
2.2 细节管理渗透到每一项护理工作中。
护理管理是依托各项质量标准制约和促进整体护理质量的,在执行各项执行标准时,注重细节与不注重细节将有天壤之别,要做好细节,最重要的是不能忽略细节。
2.2.1 在三查七对制度落实过程中,结合儿科工作实际,我们把问“孩子叫***吗?”规定为“孩子叫什么名字呀?”从根本上杜绝了因查对疏忽而造成的护理差错事故。
2.2.2 针对儿科入院人数多,床位周转快,频繁转床现象的特点,特制定每天的转床工作,必须在当天的常规治疗完成后及医嘱大查对前进行。护士接到转床医嘱后,先更改病历夹及一览卡,再更改治疗卡及输液卡,最后通知患儿及家长并更改床头卡及电脑患儿一览表。这套程序的制定和运用,消除了频繁转床给护理工作带来的隐患。
2.3 深入患者,深入实际,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细节服务。
儿科护士及护理管理者必须深入实际,从细微处入手,从最小的行动开始,从细节上下功夫,真正了解患儿需求,为患儿及家长实实在在解决困难。如:大多数患儿入院后为了治疗需剔去一部分头发,科室因而准备了爽身粉,大大方便了患儿及家长,既减轻了患儿不必要的痛苦,又切实帮助家长解决了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