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趋势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3 10:30: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趋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趋势

篇1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294-01

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全球性的缺水和干旱问题越来越严重。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水资源的需求很高,最近几年,节水问题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发展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对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居民正常用水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现阶段我国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正处于一个传统技术和高科技技术相互融合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如何确定我国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重点,对于我国现代节水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及确保我国农业用水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在我国节水经验不断积累和实践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和研究成果的应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技术研究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大的瓶颈,主要表现为我国现有节水技术还不能为建立一个现代高效节水农业体系而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在经验和数据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缺少对节水农业发展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在节水技术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依然缺乏有效地监督和管理,缺乏规范化、定性定量以及综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在我国节水农业系统中,节水设备不能紧跟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步伐,很多设备都比较落后,在使用过程中表现的很不稳定,而且出现故障的概率很高。此外,我国节水设备的研究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很多节水材料和技术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我国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对农业节水的信息技术的传播比较落后,其信息的可靠性也比较差,相关的技术人员对节水农业技术不是很重视或者说重视程度不足。

2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1 积极利用生物技术充分挖掘作物本身的节水能力

现阶段,研究比较热门的节水技术就是对作物自身的接水潜能进行全面的挖掘和开发,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自身就具备了一定的节水能力,因此,在进行生物技技术节水方法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作物的自身生物调节作用进行分析,将其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去。在研究过程中应该从作物自身生物技能入手,在做好作物生物节水技术的同时,还要切实提高农作物的茶凉以及对水分的利用率。最终保证将水是从传统的湿法生产转变为高产量、高品质变化的关键技术。

2.2 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也就是区别与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在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中研究比较热门的技术主要包括了天然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对生活污水能进行净化处理后循环使用,苦水和咸水经常处理之后回收利用,这些技术都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各个国家重点研究用于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研究领域。同时这些节水技术也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我们在进行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上述的几个技术进行充分的研究。

2.3 节水技术研究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等的高新技术逐渐的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这些高新技术与现代节水农业技术进行完全的融合和发展,使得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逐渐的进入到了科技化和智能化领域。目前,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融合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对作物生长周期进行模拟发现作物的节水点在那个阶段,然后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就能根据模拟的节水点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其次,通过利用现代智能技术,对本地区的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节水因素进行实施的管理和控制;最后一种就是利用3S循环技术对作物的需求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对作物生长的蓄水情况进行智能监测,并结合有效地动态信息管理、采集、传输和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对需要灌溉的农作物面积进行有效地灌溉处理。

2.4 新材料和设备不断的应用

在未来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趋势采用功能齐全,能耗低,环保、经济节约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和制造技术,不断促进现代节水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产品的应用性能,保证设备和产品能够更好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而服务。

3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建议

3.1 积极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知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缺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国农业发展缺水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很多人在使用水资源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还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因此,在节水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我们做好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社会上每一个成员都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节约用水从自身开始,在社会上还要积极的宣传和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得以全面实施的思想方面的准备。

3.2 多部门联合工作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

农业生产中节约用水不单单是农业部门的事情,还包括了水利部门、气象部门、环保部门以及政府宣传部门和行政部门的支持。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紧紧依靠一个部门的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对于上述的各个部门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综合协调办公机构,从组织角度出发为部门联合创建一个必要的条件;其次,按照项目管理的办法联合其他部门组织和实施;再次,制定完善的各个部门都能参与其中的规划方案,为保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充分发挥地方各个部门的作用。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只有保证全面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

3.3 强化对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现代生物节水是利用和开发生物体自身的生理和基因潜力,实现了农业节水的目的,其特点是研究时间长、难度大,应用中投入小而效益高,潜力大而应用前景广阔。因此,在今后应把现代节水技术的研究,作为农业节水的重点来抓,不断促进现代的节水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同时针对目前农民,对现代农业节水技术了解的不多,认识不足的现状,加大示范和推广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吴普特,冯浩.中国节水农业发展战略初探[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06)

[2]康绍忠,胡笑涛,蔡焕杰,冯绍元. 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理论创新及研究重点[J]. 水利学报. 2014(12)

[3]许迪,龚时宏,高本虎,刘群昌,余根坚. 中国节水灌溉产品质量现状分析及改善对策[J]. 农业工程学报. 2004(05)

[4]龚时宏,高占义,王晓玲,董雁飞. 全国300个节水重点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3(04)

篇2

中图分类号 S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307-01

随着农业革命、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商品国际化革命、信息产业化革命的推进,许多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必将产生一次生物技术革命,而这一革命的主战场就是农业。现代生物技术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的营养品质。因此,现代生物技术必然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 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1 基因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基因工程即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技术,设计好不同来源的基因顺序,在体外成功构建杂交DNA分子后导入受体细胞,使受体细胞表现出人们需要的表现型,产生出人们需要的物质。在农业领域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农作物优质、高产、抗性强,还可获得畜、禽新品种及具有特殊作用的动、植物。例如,经过7年的努力攻关,2011年胜利突破了大面积示范(即6.67 hm2示范)平均产量为13 500 kg/hm2的超级杂交稻第3期目标,达到了13 899 kg/hm2 [1];运用转基因技术将相应的基因导入油菜中有望培育出转基因抗病油菜新品种[2];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将抗除草剂基因导入农作物中,使农作物能够不受除草剂的影响,目前已生产出多种抗除草剂作物品种,应用广泛[3]。

1.2 细胞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细胞工程是指在体外培养细胞,以改变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为目的将不同作物或动物进行细胞杂交,使植物或动物个体繁殖速度加快,以获得优良品种或新品种及某些具有特殊作用的物质的一门技术[4]。细胞工程技术在植物快速繁殖、植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植物体细胞杂交应用较多,如可以将马铃薯细胞和番茄细胞进行杂交,可获得上结番茄下结马铃薯的“番茄马铃薯”;将豆科植物与向日葵进行细胞杂交,可培育出具有高营养价值的“向日豆”[5]。

1.3 发酵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发酵工程即利用微生物具有的特殊作用生产出对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将微生物应用到工业生产过程的一门新的技术。发酵工程主要可应用在农业领域的2个方面,一是生产传统的发酵产品,如果酒、茯砖茶、食醋等;二是生产一些食品添加剂。如茯砖茶的制作过程中就运用到了发酵工程技术,通过调控渥堆时间、使用接种剂、发酵剂等方法可以改进茯砖茶的加工工艺,进而可生产出“金花”饱满、品质优良的茯砖茶。

1.4 酶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酶工程,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酶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手段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酶工程可应用在农业领域中的制酒、制酱等方面。例如,随着我国粮食的不断增产,一些地区出现了粗粮过剩的问题,需要解决粗粮的淀粉利用。解决办法之一是生产葡萄糖,但由于葡萄糖甜度不大,难以在市场上应用。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运用酶工程技术的手段,将葡萄糖转变为甜度大的果糖,果糖不仅比葡萄糖甜度大,其比蔗糖的甜度还高50%以上。

2 微生物肥料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2.1 微生物肥料的特点

微生物肥料是含有活的微生物的特殊的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该种肥料可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6]。生物肥料的定义分为2个方面,从狭义上讲,生物肥料就是指微生物肥料,是由具有特殊作用的大量有益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活性高。施入该种肥料能够产生活性物质,能够增加作物的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使作物的生长环境变得更好,使作物生长更优、产量更高。从广义上讲,生物肥料泛指各种具有特定肥效的生物制剂,包括特定的活的生物体、生物体的代谢物或基质的转化物等,此种生物体不限定,既可以是微生物,也可以是动、植物组织和细胞[7-8]。

2.2 生物肥料的应用优势

微生物肥料具有其他化肥和农药没有的优势,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目前微生物肥料已应用在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中,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9-10]。微生物肥料本身无毒害作用,对环境几乎无污染;同时,施用量一般不大,在其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也很少,因而可节约农民的施肥成本。此外,微生物肥料还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土壤营养流失和富营养化的产生,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化利用。

2.3 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前景

目前,微生物肥料在农业领域方面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也得到了农民以及社会的逐步认可。国内外都在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的理想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但是如何合理的使其替代化肥并更

稳定地发挥其生态作用是未来研究的方向[11-12]。

3 参考文献

[1] 袁隆平.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J].科技导报,2012,30(1):3.

[2] 张建忠,邵兴华,肖红艳,等.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4):467-471.

[3] 刘小红,张红梅,张红伟,等.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7,20(1):53-57.

[4] 荆绍凌,孙志超,代玉仙,等.细胞工程在玉米种质改良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09,29(2):19-21.

[5] 杨静玲.生物工程的现状及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119.

[6] 王敬国.植物营养的土壤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34-60.

[7] 陈国祖.微生物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1-184.

[8] 黄秀梨.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4-218.

[9] 王素英,陶光灿,谢光辉.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应用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161-165.

篇3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宁夏引黄灌区紧紧围绕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如何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等方面做了积极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了节水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方式,构建一个多种技术融合的农业发展系统,把储蓄水源、节约用水以及科学栽培技术相结合,这些都能在农业实践中发挥着积极显著的作用与意义,使农业取得更好更大的经济收益。

1 农业节水技术发展趋势

近年来,宁夏水科院、农科院等科研单位从水资源开发、储存、输送以及灌溉用水、农业栽培等节水农业技术开发利用环节入手,研究解决了多项农业节水新技术。比如低压管灌、膜上灌、渠道节灌衬砌、选育抗旱品种、水稻旱育稀植、培肥改土、使用保水剂等技术已经在很多地区被广泛应用。宁夏引黄灌溉技术不断趋于精细化,高效用水工程趋于规模化,农业用水方面的技术要求也变得日益制度化与规范化。

2 剖析节约水资源的农业理论研究趋势

根据宁夏引黄灌区节水农业发展实践,总结节水农业理论研究趋势主要表现为:由单一的水流量从时间意义上的分配向根区空间调节的研究,形成合适的“湿润边界”和“控制边界”;由大水漫灌模式向节约水源增加产量的灌溉形式转变;灌溉基本理论研究从常态的试验向劣态的试验转变;单从水流量的管理向对水的流量和水的质量双管理的全新理论转变。

3 节水农业发展需要的政策环境浅析

宁夏引黄灌区农产品生产多年来基本能够维持丰产的状态,但农业正处于战略性结构转轨时期,传统意义的大农业逐步向设施农业转型,高耗水作物的种植规模现在正在一步步的进行压缩。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农产品市场的更加开放,一定程度上会对农业生产成本造成影响,在农村联产承包土地经营和集体土地流转经营体制的前提下,要建立起合理的现代化节水农业相关措施和政策,就必须要进行农业基础设施所有权改革,逐步形成切实可行的节水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4 剖析现代节水农业在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4.1 农业种植中的生物技术的应用

必须要提高农作物本身对水分的转化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在农业节水上有所突破。利用调节农作物的生理与基因的潜力,并用此来增加农业种植物的生物性节水,这种说法是针对必须减少没有效果的水分的浪费来说的,它们不可分开,是相互依存的。对于耐旱的农作物分子培育品种和高新技术品种培育,种植农作物的生理过程与农作物的根土、农作物在微生态系统中的调控,增强农作物自身利用水分效率的生物灌溉技术和高效、科学的施肥技术,对抗旱药剂的研制和使用等将逐渐形成生物性节水的技术体系。投入较少、产量较大的生物性节水和工程性节水相结合的方法的广泛应用,将会为宁夏乃至西北地区的节水农业做出巨大贡献。

4.2 农业技术管理的一体化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经由智能技术的使用与应用,可以判定当前农作物的生长是否受到环境、土壤等的影响与限制。经过分析,智能控制系统能够依据数据要求定时定量的对水分以及农药和肥料等进行施放与分配,对于受虫害等严重影响的农作物,还可以施加农药,保证有效的水源节约与能耗的不断降低,同时保证高产增效。当前要不断强化信息传递与反应体系建设,加快农作物生长规律模拟研究进程,推动农业技术管理的一体化发展。

4.3 使用相对精准的灌溉方式与技术

使用3S灌溉技术就是有利于保证水资源的高效使用,保证农业上的水能够得到较高效率的使用,这既是未来田间农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同时也是农业高效用水的研究方向。当前,要不断的对这种精细的灌溉技术涉及的种种因素与环节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开发,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配备相应的软件开发技术。

4.4 利用好雨水集蓄技术

通过研究和考察,在较大地域内大面积推广雨水集蓄技术是完全可行的,不仅会对节水农业带来很大的帮助,还会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下一步,应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例如:地域适应性、雨水资源潜力和利用方式方法,技术标准化以及防渗技术,提水和灌溉设施,还有就是城市中的雨洪利用技术等。

篇4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节水灌溉技术只有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得到广大农民的真正拥护,才能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我们应加大对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使全社会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通过对农业用水需求进行有效调控。削弱低效益膨胀型的用水需求,杜绝无效益浪费型的用水需求,促进节约农业用水的需求,从而推进节约灌溉技术发展。

1 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目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地面灌溉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地下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不仅是节水的需要,也是农业现展的需要。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节水型地面灌溉技术

主要包括畦灌、沟灌、膜上灌、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畦灌技术通过防渗沟渠及管道将灌溉水引入畦田,水层在沿畦田纵坡方向流动过程中逐渐入渗,使地上作物根层达到湿润的目的,该技术主要适用于小麦、谷子等窄行距密播作物。沟灌技术指在作物行距间开挖灌水沟,灌溉水在沟中流动过程中,靠重力和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的灌溉方法,主要用于棉花、玉米宽行距中耕作物。膜上灌技术指在地膜覆盖基础上,将膜侧流改为膜上流,利用地膜输水,通过放苗孔和膜侧旁渗给作物供水的灌溉技术。

1.2 节水型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用管道代替水渠将灌溉水低压输送到田间的技术,低压管输水系统接按照组成部件自由程度可分为移动式,半固定式,并固定式3种。

1.3 喷灌技术

将水经过加压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洒落到地面的一种灌水方法,按喷洒特征可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移动式喷灌。喷灌技术与传统的地面灌溉方法相比,它具有节水(一般30%~50%)增产(10%~30%),省地、保地、保肥等优点。喷灌所用的机具品种较多,喷灌专用设备的喷头的品种也非常多:摇臂式、垂直摇臂式、全射流式、蜗轮蜗杆式。常用的摇臂式喷头主要是:PY1系列、ZY系列影响喷灌质量好坏主要因素:喷灌强度、喷灌均匀度、水滴打击强度。

1.4 地下灌溉技术

地下灌溉包括:地下水浸润灌溉,地下渗灌。地下灌溉利用修筑在地下管道灌溉引入田间耕作层,借毛细管作用自下而湿润作物根区附近的土壤的灌水方法。

2 农田灌溉的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国情,节水灌溉新技术发展趋势有以下4点。

①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今后攻关的重点是应用高科技术系统的集成,达到时,空、量、质上的精确灌水。②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③地下灌溉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推广速度较慢,但随着关键技术的解决,今后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④地面灌溉仍是主导地位的灌水技术。随着高效田间灌水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⑤喷灌技术仍为大田农作物机械化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其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节能及综合利用。节水灌溉新技术:①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②应用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业率。③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

3 节水灌溉发展措施

3.1 农业节水措施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要十分重视农业节水措施的推广。这可采用水稻旱育稀植、抛秧、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深耕松土、中耕除草、镇压、耙耪、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以提高土壤对天然降水的蓄集能力和保墒能力。引进和优选抗旱品种和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等,也是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在干旱缺水地区应大力推广普及。就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而言,灌溉主要有播种前灌水、催苗灌水、生长期灌水及冬季灌水等种类。就发展到现阶段的灌溉方式而言,主要又分为地面灌溉、浇灌、科学灌溉等。地面灌溉是最传统的灌溉方式,包括沟灌和畦灌等。这种方式灌水不均匀,蒸发量大,容易表层土壤的团粒结构,形成板层,影响土壤中好气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浇灌一般是用皮管或洒水车浇水,是我国目前园林养护、蔬菜苗木种植等领域使用最多的灌溉方式。相对漫灌而言比较容易控制。科学灌溉是专业灌溉企业一直着力推广的灌溉方式,包括滴灌、微喷、渗灌、喷灌等现代化的灌溉方式。需要根据相应植物的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等做合理设计,制定相应的灌溉制度,适时、适量,合理灌溉。

3.2 节水灌溉符合农村实际。

为了进一步推动节水灌溉持续、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把科学规划摆在位,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期开发、注重实效”的原则,从全局和长远着眼,慎重决策,严格管理,以保证节水灌溉建设的合理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不仅是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节水灌溉技术如果不能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就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真正拥护,就不能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按照山丘区、井灌区、地面水灌溉区和旱作业区进行节水灌溉技术改造,结合各个地区经济条件确定重点发展及管理模式。

3.3 提高节水灌溉认识

农业灌溉用水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在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方面,必须加强水危机的宣传工作,推动全国人民养成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的习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简报、宣传标语、移动宣传车、网络等,整改以往喷灌、漫溉等粗放型用水方式,逐步向集约型节水灌溉方式改变。采用科学灌溉设备并实施扶持政策;大力提倡和鼓励节水行为,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上,主要针对农作物生长的特点,推广节水,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

3.4 加强科研和技术改造

伴随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节水灌溉设备制造业也可望能形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行业,成为中国加工制造业一个新的增长点。一项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有可能带动一个新的产业发展。改善我国传统灌溉方式,保持大力兴修水库,水利枢纽、集水工程的基础上,应大力加强科研与技术改造。结合我国各省市地区实际情况,自主研发具有中国特设的节水灌溉新技术,大力推动我国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必然依托于新材料、新设备的改进。因此在改进以往旧设备、旧材料等方面的同时,积极寻求和自主研发轻质、高强、智能性的绿色环保材料,实现节水灌溉材料设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磊.节水灌溉自动化与决策支持系统的 研 究 [J].信 息 技 术 ,2008(5):131~

133.

[2] 陈平 ,王景成 ,金兆森 ,程吉林.设施农业雨水资源自压利用系统研究[J].节水灌溉,2002(1):11~14.

[3] 赵元忠 ,王爱华 ,粱仲锷.甘肃河西走廊推广滴灌发展高效农业的探讨[J].节水灌溉,2004(5):36~37.

篇5

第三条科学校术部负责归口管理和指导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办法在当地的实施工作。

第四条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划定高新技术范围如下:

(一)电子与信息技术

(二)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

(三)新材料及应用材术

(四)先进制造技术

(五)航空航天技术

(六)现代农业技术

(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

(八)环境保护新技术

(九)海洋工程技术

(十)核应用技术

(十一)其它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科学技术部根据以上高新技术范围制定颁布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并根据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对高新技术范围和高新技术产品目录适时进行补充和修订。

第五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条件:

(一)从事本办法第四条规定范围内的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单纯的商业贸易除外。

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由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根据高新技术产品目录进行认定。

(二)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三)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

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或服务为主的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20%以上。

(四)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当年总销售额的5%以上。

(五)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总和应占本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新办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占总投入60%以上。

(六)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是熟悉本企业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并重视技术创新的本企业专职人员。

第六条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须向高新区管委会提出申请,经高新区管委会审核后,由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第七条对企业集团(总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公司)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应分别审查、认定。

第八条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变更经营范围、合并、分立、转业、迁移的,需对其重新认定。

第九条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政策规定的优惠待遇。

篇6

关键词:

农业机械;县域;自动化;应用

1农业机械自动化概述

农业机械自动化是指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在没有人员插手的情况下,机械设备能够完全按照规定的要求指令进行自动作业,完成相干的活动。农业机械化就是运用机械来进行完成农务操作,机械有大有小,有小型机械、中型机械和重型机械。除此之外还可使用计算机进行操纵,比如巴西、美国,还有我国的东北平原也是机械化农作区。农业机械化的具体过程是运用农机装备进行农业生产,是现如今农业的主要生产方法和重要象征。农业机械是科技的产物,机械化生产打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受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达成了人工所不能完成的现代农艺技术的条件,已成为了引领农艺制度深刻变革的事实、推进了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1]。近30年来,农业逐渐的施行机械化,有些生产作业和管理已经开始应用了自动化,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农业自动化主要包括了灌溉、耕地、收割、运输、作物管理、禽畜的饲养等等。

2推进县域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应用途径

2.1提高广大农民整体的素质

我们可以利用农村夜校,展开职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向农民传授和宣传简单的务工知识、基本法律常识,帮助农民多学习,掌握学习更多的科学技术,使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技术得到明显提高,调动他们学习生产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对科学调整生产构造的了解,推进了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生产,推进科学成就的快速转化机制改革,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2]。

2.2拓展农业机械自动化范围

除了将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在农作物生产和加工的范围中,还可以将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拓展到禽类养殖、畜牧业、果树产业中。畜牧业可以围绕农区秸秆利用、草原改良、人工草场的建设等各方面的机械化,使奶业生产卫生安全控制能力和提高奶品采集的机械化有了明显的提高;禽类养殖可以围绕着安全生产条件、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机械化;果树产业可以围绕节能型无土栽培设备、移栽机具、设施农业装备、监测与调控设备、土壤消毒灭菌设备等方面的机械化的生产[3]。

2.3建设农业机械自动化的人才队伍

1)建设农业机械自动化的人才队伍就是要通过农机技能人员需要农机技能鉴定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充分利用他们来管理工作和掌握政策的影响力来发展壮大自己;其次就是每个农机技能人员需要和农机学校合作,充分利用学习他们办学条件和丰富的教师技术资源,不断的提高农机技能技术水平[4]。

2)建设农业机械自动化的人才队伍就是每个农机技能人员需要和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站建立合作,能够极大发挥出他们在生产第一线的优势,更好的承揽各项服务项目。

3)建设农业机械自动化的人才队伍就是每个农机技能人员需要和农机科技推广部门建立合作,能够及时掌握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发展趋势,用自身所拥有的专业来技术鉴定等级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5]。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推动县域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可以通过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拓展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范围、建设农业机械自动化人才队伍等有效途径进行,从而使我国县域农业得到发展的同时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作者:张瀚珑 王宝琳 谷岱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彭广范.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应用现状简介[J].养殖技术顾问,2010(9):198.

[2]刘丽.推进县域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的途径[J].吉林农业,2013(2):173.

篇7

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组织

1 中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我国农业是以小规模的、分散的家庭式小农生产为主,这种模式难以容纳先进的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的重任只能由农业龙头企业来承担。只有通过龙头企业联合、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和个体农户,形成群体规模,最大程度地集成、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使高新技术成果大量进入商品化农业生产,以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国家重点龙头企业58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00多家,中小型龙头企业数万家。[1]农业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紧密地联系起来,全面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通过较高收入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形成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中国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总体上创新能力还不强,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

2 我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现代的农业发展要求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相互融合。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基本上分布于公共的科研体系中,由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激励机制失效,研究开发与农业生产经营脱节,人们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不高。同时,农业生产经营中实际需要的技术问题也没有科技人员开展研究,尤其是农业的储藏、保鲜、筛选分级和加工等产后服务技术严重滞后,制约着农业生产经营的发展。而中国农业企业总体上规模偏小,且盈利水平不高,绝大多数龙头企业目前尚未建立起自身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导致企业在育种、加工、保鲜等方面缺乏高新技术而使产品质量不高,或缺乏先进的包装技术、推销手段落后等而使销售受阻,真正叫得响的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不多。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2.1 龙头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技术创新的理念上,许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没有真正面向市场,技术项目缺乏预见性,最终损失了资金失去了市场。在技术引进方面,单纯地为生产而引进,缺乏对技术的吸收、消化和提高。

第二,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我国很多龙头企业没有独立的科研部门,科研投入不足。

第三,企业本身发展状况的限制。我国的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缓慢,除了上述主观因素之外,还因其客观上规模过小、实力不强,难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有效资源进行技术创新。

2.2 龙头企业外部环境方面的原因

优良的外部环境是滋生新技术的土壤,然而就现阶段来说,我国龙头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其技术创新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在农业科研方面投入的经费严重不足。一组数据表明:1985~2003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年均增长率只有3.8%,低于同期农业4%的增长率。农业科研投入只占全国科研经费的5.6%,而同期农业GDP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农业科研投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85年的0.51%下降到2003年的0.39%。我国的农业科技投入在农业GDP中的比重仅占0.44%,不仅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3.29%、中等收入国家1.37%的水平,也低于0.58%的世界平均水平。[2]而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的后果就是使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缺乏必需的基本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创新乏力。这导致农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不多,重大突破性成果很少,农业领域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已经连续7年空缺。

第二,没有真正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主体。我国很多农业院校和研究机构,科研取向不是面向市场而是向政府和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或为自己获取职称。

第三,人才是关键。毫无疑问,在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最关键的是人才因素。现阶段我国农业科研人才供给不足。我国每万农村人口中仅有4名农业科技人员,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有40多名。在农业科研队伍中,具有学士学位的科研人员所占比重不到30%,具有硕士学位的科研人员所占比重不到3%,而博士学位获得者仅占0.5%。并且我国的人才培养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学校很多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重理论轻实际,造成许多学生技艺不精,业无专长,更谈不上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所作为。[3]

第四,就农技推广人员而言,由于环境及待遇不好,基层农技部门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加上一些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农技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且80%集中在种养等产中阶段,而产前咨询,产后加工、保鲜等领域专业人员极少,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专业知识老化现象普遍存在,难以跟上现代农业新技术发展的步伐。

由于我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遇到了以上的种种问题,阻碍了其发展,这就需找到一种适合龙头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

3 我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选择

组织类型、组织结构约束着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农业龙头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组织,以提高生产能力获取高效益。鉴于目前的情况,我认为中国农业龙头企业有以下几种组织选择:

3.1 层级组织安排

即内部性主体创新模式,指企业设立自己的研发部门,开展技术创新。企业要及时追踪市场发展动态,根据市场需求态势、产品领域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确定本行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在企业中建立科研中心、科研基地,聘请高新技术人才,根据市场需要进行技术研究,开拓市场。如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它位于四川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是一家以薯类深加工为主的高新技术型、科技产业型民营企业,公司主要从事以红薯、马铃薯为原料的方便粉丝生产、食品机械制造和食品工艺技术研究,下设光友薯类技术中心、光友薯类综合开发培训中心、光友方便粉丝厂、光友薯类食品机械厂等机构。

这种模式以企业自身为创新主体,其优点可根据自身及市场的需求,进行有目的地研究开发。组建自身的研究开发机构,增加研究开发投入,优化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开发新品种、新工艺,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盈利能力。

3.2 市场型的组织安排

指企业委托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承担研究开发,由企业把研发成果引入市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企业

很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和开发,这种科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与生产、科研与市场的脱节,造成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滞后,也造成了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创新能力的弱化。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途径就是让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发展。如山东龙丰集团,为了提高公司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及时掌握制粉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专门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先后与中国粮食科研所、上海医科大学营养食品研究中心、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农业大学、中国人民总后勤部等科研院所建立厂协作关系,并聘请了美国、瑞士、日本、韩国等国的专家担任高级技术顾问。此外,公司每年都派出3~5批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考察培训,跟踪掌握国际同类科技的最新动态。不断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科技。

这种相互合作的模式,使新技术应用于产品当中,占领了市场,使龙头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同时也充分发挥了科研院所的研究职能。

3.3 企业技术联盟

企业技术联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互相致力于技术开发的行为。中国农业龙头企业一般规模不大,人才匮乏,企业内部主体创新较困难,而采取技术联盟方式,获取适用技术是一最佳选择。以联盟作为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可突破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限制,分散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这种组织形式在我国暂无资料证明其存在,但应是我国农业龙头企业今后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3.4 面向市场的政府组织安排

这种组织模式是国家计划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机会,综合确定国家重点创新计划,或者由某些农业科技创新单位,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机会确定农业技术创新项目,向政府计划部门申请列入国家重点农业技术创新计划,争取国家计划资助。这将大大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效率,提高技术创新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市场需求与政府计划有机结合。这种模式既可以为企业获得国家的资金支持,一旦成功后,又能为企业创造财富。

这种模式的代表就是金健米业,1999年,公司科研人员独立承担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早籼米深加工及其副产品综合利用。其中两个子项目“99NKY1002―3保鲜方便米粉”和“99NKY1002―4补血、降血脂米片”的研究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获得了成功,2000年3月顺利通过了国家级技术鉴定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成果的取得标志着金健米业的科技创新步人了良性发展轨道,为解决中国常年积压的上百亿公斤早籼米找到了出路,为企业的增产增效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为带动农民增收创效找到了落脚点。[4]

4 政策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由于农业科研基础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世界各国政府的科研机构在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并由国家给予巨额资助。在法国,几乎所有的农业科研机构都由政府包办,其经费90%源于政府。日本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经费几乎100%来自国家政府,公立农业科研机构经费90%以上来自当地政府。连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农业科研经费中公共拨款也接近50%,自1958年以来,大约都以8%的速度逐年增加。

其次,完善相关法规与政策。这方面可借鉴美国的一些做法。美国为解决知识产权和产业创新停滞不前的问题,1980年国会通过了贝赫一多尔法案,规定大学利用联邦政府资金开发出来的技术成果,其知识产权属大学所有,商品化权利也屑大学,大学须负责将研究成果投入使用也成为接受联邦政府研究基金的条件之一。同时规定,大学可以保留出售发明和转让许可证的经济收入。贝赫一多尔法案成功地调整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关系,使学术界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80年代以后,学术界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了技术转移工作,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聘请产业界的科学家或交给律师新的任务,推销教授们在研究活动中开发出来的技术。企业也纷纷改变各自为政的做法,或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跟踪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的研究情况;或与学术界组成联合体,协同开发和促销技术;或购买专利,开发新产品,这就打破了部门、机构、行业之间的界限,解决了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有效、低成本、迅速解决的问题,解决了科技创新、研究开发、产品开发和市场脱节的问题。政府、产业和学术界紧密结合、相互合作是美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体系模式。

第三,鼓励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的投入。政府要通过制定政策措施来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的投人,实施技术创新。

第四,农业时滞性强风险大,往往难以吸收私人投资,政府有必要选择性地介入技术研究与开发,进行宏观引导与调控,并适时地参股建立一些龙头企业急需而自身又难以完成的技术创新项目。

第五,为龙头企业的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开辟多种经费来源,形成以龙头企业自身积累为主,包括科技贷款、社会投人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技术创新投入体系。培育和发展技术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特别是要利用股票市场分散技术创新投资风险的功能,鼓励社会各种力量投入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事业。

参考文献

[1] 三农数据网.www.sannong.gov.cn.

[2] 黄大防.农技站空空的,连桌子都没有[N/OL].人民网,

2005-03-11.

[3] 丁巨涛.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对策

[EB/OL].(2004-03-25).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

篇8

优化需把握着力点

四川作为我国西部内陆省份,产业结构既存在数量比例失衡的问题,同时也面临更特殊的困境。2012年四川三次产业结构为13.8∶52.8∶33.4,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45.1%,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1.8%,与全国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三次产业结构层次低,重型化特征明显,工业发展的能源消耗大,环境问题突出。

对四川而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既要协调三次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继续增强结构变动的增长效应,又要顺应现代产业升级新趋势,努力实现产业高端化、价值链深化、制造业服务化和产业生态化;既要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实施“市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又要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在工业结构重型化阶段不可逾越的情况下,还必须按国家要求完成节能减排刚性目标,尽量实现产业结构轻型化。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产业结构优化面临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决定了四川产业结构优化更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多重目标,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环境与发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未来三到五年仍是四川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主要应着力于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互动、产业高端化与生态化效应初步显现、产业空间分工趋于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六大优化路径

路径一: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川省第一产业比重高、增速慢,要在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中提升传统农业,加强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生产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农业,用现代组织形式经营农业。按照“产业化、信息化和规模化”要求,完善农业生产体系,促进粮油蔬菜等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花卉业等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发挥川菜、川粮、川猪、川烟、川茶等品牌优势, 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路径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仍是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仅增强产业自身的竞争力,还有可能衍生和孕育出新兴产业,因此,传统产业也是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推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要高度重视装备制造、油气化工、饮料食品、建材、冶金、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着力突破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深化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传统产业的集成应用,选择冶金、建材、油气化工、食品饮料等行业,推进规模化、清洁化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生态化。同时,仍然要运用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减排等规制性政策和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路径三:尽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局部领先优势

四川省已规划布局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但近期不可能全面出击,面面俱胜,还需要在重点领域中精心选择,“重中再选重”,集中力量重点突破。通过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尽快在局部领域率先形成核心竞争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为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为此,要充分发挥四川省科学技术优势,在产学研联盟基础上,鼓励协同创新,构建多技术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机制;在区域布局上,要加强统筹规划,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地区重点发展,避免重复投资。

路径四:多层次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是满足需求结构升级的需要,大力发展旅游、商贸、家政、养老、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等生活业,特别是要充分挖掘养老、社区服务等服务业潜力;二是满足居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需求的公共服务业;三是以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关键环节为重点,顺应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发展以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物流、信息咨询、供应链管理等为主导的生产业;四是把握新兴消费热点和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发展电子商务、网络文化、数字家庭、动漫、游戏等新兴商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路径五: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贯穿于制造全过程的研发设计、信息检测、供应链管理等生产业,从产业链角度,属于产业价值链中的不同环节,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围绕全省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从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物流会展到营销策划、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商务服务的生产业。加强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说到生产业,往往认为生产业只为制造业服务,与农业无关,这当然是个误区。生产业不仅是工业化也是农业现代化得以顺利完成的条件,不仅包括对工业的服务,也包括为农业生产的服务,当前推进“四化同步”,更需要提高对农业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涉农的生产业,包括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如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期货市场以及花卉、城市园林等。

路径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新时期,四川提出并实施“多点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战略,要求“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这种多极化、均衡化区域发展战略取向为全省优化产业布局带来了机遇,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

合理划分首位城市与市州功能,首位城市――成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引领全省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和服务化升级,以建设“三中心”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提升成都服务业在西部地区的能级。

篇9

1.1木质复合材料的提出。

木质资源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又难以替代的重要资源,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4 666万公顷,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26%。但是,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低下、分布不均,森林蓄积量仅占世界的2.9%,远不能满足占世界22%人口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特别是人口、经济高增长对森林资源造成巨大消耗并将形成更大的压力,所以必须坚持以高新技术实现人工林木材的高效增值利用。材料的持续供给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国家十分重视,并在“十五”国家863计划生物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中,通过木质复合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专题设置了七个课题目。从此拉开了木质复合材料的研究序幕。

1.2木质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以先进技术制造木质复合材料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形成一个发展迅速的新型产业。例如,高性能木塑复合材料是通过不同的复合工艺生产制造,解决传统木材制品的易腐朽、虫蛀、开裂、生物降解以及尺寸稳定性差的问题,其产品主要用作各种室外用结构与非结构板材及型材、环境安全型家具材和高尺寸稳定性的复合地板芯材。近几年来,高性能木塑复合材在世界上特别是在美国和加拿大得到快速的发展复合材料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之一,我国政府持续推进了木质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在木材表面的非极性化、木材酯化及接枝共聚处理等基础理论以及木/塑纤维复合材料、木基电磁屏蔽功能材料、木材陶瓷化、木竹复合材料、农业剩余物纤维等开发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木材/合成纤维复合材料等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应用等方面,通过协作研究和建立产业化示范线的模式,把制造技术直接推向林产品生产第一线,并在木材工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产业化示范线,确保了我国此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致于进一步拉大,为提高木质复合材料的制造技术赢得了时机 。

2. 木质复合材料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

为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的趋势,在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材料产业,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高技术竞争的战略要点之一。因此,木质复合材料的发展向环保型、经济型发展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2.1木质复合材料的发展要向环保型发展。

据报导,目前国内各城市产品质量检测站对各省、市的木质类板材进行检测的结果,没有一个省、市能确保全部板材能达到室内国家标准的指标。据统计中称,稍好的省、市的产品超标为20%~ 30% ,严重的省、市超标达80%~90% ,个别超标达几倍,因此,木质复合材料的发展重点,应注意环保安全,要注意“绿色生产”。其别是胶黏剂及涂料的选用。每张木质复合板材都要用胶黏剂,而胶黏剂中的游离甲醛释放是危害人体的主要成分。其次涂料中有机挥发物如苯、甲苯、二甲苯醇、三氯乙烯等均对人体有影响。因此生产复合板材时,如何选择胶黏剂是关键。目前,基本国内各厂都已重视产品的游离甲醛含量。要求产品一定要符合国标要求,或达到国外E1、E2级水平。有人提出复合板材生产时全部不用“醛类“胶,但醛类胶的特点为有一定耐水性及湿状强度外。最突出的是价格低廉,因此2l世纪初期,该类胶的应用还要继续。自上世纪末起,国内很多科研单位研究水、乳聚氨酯树脂胶黏剂来替代“三醛”胶,但要密切注意,PU的合成质量。采用了尚含有游离异氰酸酯的PU胶,对复合板材制成后。其危害将比“甲醛”释放更危险。对人体危害更大。所以研制单位在合成工艺及应用单位使用时,都要谨慎。

目前国外在推广其他胶黏剂,如用历史上的豆蛋白胶改性,提高其耐水性。20世纪末,国内、外又用酶制剂来制木质板材胶。这个方向对,应大力推广。也有人用无机胶黏剂试制复合板材,也是方向。大家应当按中央指示,在科学上要有所创新。上海在20世纪70年代用生物酵母类制胶合板胶,成本低、耐水性也好。当时也用生物酶制剂,或基因改性的生物类为原料研制复合板材胶。这类胶可能是复合板材2l世纪的方向。因为既符合国情,又符合“以人为本”的战略。产品成本也不高,又能保证人民健康,生产可能性很大。

2.2木质复合材料的发展要向综合经济型发展。

木质复合板材发展要求“经济”,是各国人民的普遍希望。当然对木质复合板材要求是物理强度好,美观绚丽多彩,多功能是主要的,但也要经济实惠。生产单位要注意制造成本,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原料利用率;生产时要节能;调整劳动组合,发挥集体智慧,用最新的科学技术,达到板材质量好,成本低,最经济,这是各国生产木质复合材料的大方向之一。

2.3木质复合板发展的未来。

21世纪新的技术不断出现。木质复合板材也有着新的创新思路。用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复合是一种趋势;木材类与金属类复合也是趋势;更有可能是生物功能来实现复合材料。总的来看,新的木质复合材料的设计时,会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各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生产时将通过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手段,采用先进的控制仪表,对新型复合材料进行质量控制。生产出超越原来木质结构,实现全新的原子、分子的组合,达到新的木质复合材料的品种。在遵循可再生、可循环、无污染的方向下,具体发展途径有如下几种:

2.3.1对木质复合板材(纤维类板材、碎料类板材)可能有第三种材料掺入,成为新的分子排列,使新的木质复合板材有新功能。

2.3.2木质复合板材生产时,可能通过外部的光、电、磁等催化,对板材表面内分子与原子的排列方向的改变,这样能使新的木质复合材料提高性能或改性。这是复合材料稳定质量或改变性能的常用方法。

2.3.3木质复合材料可能掺入可变导体,或配人带光谱结构的掺杂物,成为一种新的、特种功能的木质复合材料。

2.3.4木质复合材料与生物类材料复合,如用生物酶在木质板材中加以应用,合成,成为能耐热,质量又稳定,使用寿命长的、新的木质复合板材 。

2.3.5易降解。即将再三利用后不能再循环利用的废弃木质材料在自然或人工条件下,降解或水解作为肥料和饲料。

2.3.6再生利用。即利用废弃木质材料生产一种与原来木材性质不同,具有较高价值的产品,如碳纤维增强材料和木塑复合发泡材料。

2.3.7再循环利用。即将废弃木质材料进行物理、化学处理好,制造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如制造刨花板或纤维板。

参考文献:

[1] 彭卫红,王志刚,李月梅.低碳经济背景下基础原材料发展问题探讨[J].生态经济,2011,2.

[2] 叶克林,陶伟根.新世纪我国木材科学与技术展望[J],木材工业2001,15(1)

篇10

小麦品种包括强筋、中筋、弱筋等不同加工类型。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大面积生产上能达到美国、加拿大硬红春麦的品质标准,以进一步替代进口并参与国际优质强筋麦的市场竞争,此类品种一般单产4~5吨/公顷。另一类是目前国内种植面积较大的强筋麦,单产6吨/公顷以上,在适宜地区品质可达到国标优质强筋小麦一级标准,但在大面积种植时,其加工品质只能达到国标优质强筋小麦二级标准。优质中筋小麦改良的重点是产量潜力,在黄淮海主产区要求达到单产9吨/公顷的水平;品质方面主要强调蛋白质质量,适当提高面团的延伸性,以适应优质面条等主食的需要。目前国内的优质弱筋小麦品种很少,单产虽可达6吨/公顷以上,但加工品质真正达到优质弱筋标准的屈指可数,特别是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偏高,是今后品种改良的重点。

在消费方面,对用于制作饼干和糕点的优质弱筋小麦的需求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对适合做面包的优质强筋小麦。据估算,全国食品加工业一年需面包用强筋小麦360万吨,加工饺子粉和方便面配麦需用强筋小麦1150万吨,加工饼干糕点需用弱筋小麦600万吨,三项合计2110万吨,此外还有其它专用粉需求未计算在内。但目前已经育成和推广的优质小麦品种中,面包小麦品种占多数,而优质饼干和糕点小麦品种却寥寥无几。导致面粉加工企业在生产饼干和糕点时对国外优质弱筋小麦的依赖性仍然很大,有的甚至全部使用进口弱筋小麦。

在实际应用中,优质小麦转化成专用粉的数量也不足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优质麦的质量达不到市场要求。中国农户土地面积小,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田间管理比较落后,很难做到单种、单收、单储,导致品种混乱,品质下降。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后加工研究室2008年对我国1361份商品小麦样品、687份栽培品种小麦样品的籽粒硬度检测结果表明,我国商品小麦中硬麦、软麦分别占35.2%、7.2%;栽培品种小麦中硬麦、软麦分别为60.1%、10.4%;软麦比例偏低,不同硬度小麦混杂严重。进一步提高我国优质小麦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必须从源头抓起,把好生产关,加强优质小麦的品种改良和栽培管理,实现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其中包括育种、栽培、收贮、粗加工(以制粉为主)、精加工(以食品行业为主)各个技术环节,其目标是满足人民的食物需求,实现粮食安全。

我国优质小麦优势区域已经初步形成。其中,黄淮海小麦优势区着力发展优质强筋和中筋小麦;长江中下游小麦优势区着力发展优质弱筋和中筋小麦;西南小麦优势区着力发展优质中筋小麦;西北小麦优势区着力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东北小麦优势区着力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预计到2015年,上述5大优势区域将生产我国小麦总量的98%,其中优质品种面积将超过85%。

二、我国小麦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第一,进一步发展小麦生产,首先要扎实做好农田基本建设,全面建立农田质量现状与用养档案,分区建立覆盖所有农田的基本建设规划,分批实施农田整治与质量建设,重点加强小水利及灌溉工程建设,如沟渠整修、井网布局、电力及灌溉设备配置、平整土地等。

第二,要加强高产高效简化栽培技术研究,研究区域化、适应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分区分类推荐施肥标准,全面提高小麦播种质量,适度低投入。小麦主产区已经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应提倡“七分种、三分管”,制定规范化整地、播种技术模式,研制优良播种机械,严格做到精细整地,精匀播种。同时抓好主要灾害的抗逆丰产技术研究与储备,重点抓好主要病虫害和冻害、干热风、旱害、湿害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第三,要认真培育和选择主导品种。品种改良是农业生产的源头性工作,良种是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中贡献最大、效益最显著的技术因素。目前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优质小麦代表性品种有强筋品种济麦20,弱筋品种扬麦13等。同时,良种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良的品种,二是高质量均一化的生产用种子。我国育种工作对适应性、多抗性重视不足,尤其对寒、旱、热、病综合抗性或适应的优质品种缺乏,栽培品种风险大、问题多、推广区域受限。另一方面,也是当前突出的问题,就是良种不良,表现在品种混杂、种子纯净度低、质量不好、大小不匀,大田种植后弱株较多、杂株丛生,不利优质高产。需要不断培育优质新品种,严把种子质量关,统一供种,提高生产用种子的质量。

第四,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受单项技术进步的推动已经转变为更多地依靠综合科技发展和组装应用。因此要围绕适宜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技术推广与指导工作,特别应抓好基层农机手和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为发展优质小麦生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今冬小麦生产形势和技术建议

(一)当前冬小麦生产形势

在小麦连续6年丰收的基础上,高产、优质、广适性新品种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已经形成又一次优良品种大规模更新换代的格局。据今年秋播的初步统计,济麦22和良星99在山东省的播种面积达3100万亩,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57.7%;河南省大幅压缩播期范围窄、生长发育快、易遭冻害的弱春性品种,扩大高产、优质、多抗半冬性品种的播种面积。仅百农AK58、郑麦366、周麦18、周麦16、新麦18、西农979、新麦19和豫麦49-198等8个半冬性品种的播种面积即占全省总面积的80%。

根据上年小麦抗旱夺丰收的经验,今年各地加大力度,强化关键技术的贯彻落实。精播半精播、秸秆还田、播后镇压、配方施肥等主推技术在河南、山东、河北等省的应用面积都显著扩大。仅测土配方施肥,河南省就扩大了近1000万亩。针对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因麦收降雨带来的种子发芽率降低问题,采取严格检测发芽率、换种调种等办法保证了种子质量。

今年9月份全国小麦主产区的降雨都比较充沛,使10月份麦播阶段的底墒充足。小麦播种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晴好,利于农事操作,整地质量普遍较高。河南省遵循“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地块必须耙实”的技术原则,扩大机械深耕面积,多数旋耕播种麦田都普遍进行了耙压,显著提高了全省麦田整地播种质量。各地都制订了小麦适播期范围,绝大多数小麦播期适宜而集中。河南省在10月中旬即完成全省80%;山东省到10月29日即完成全省计划的96%,潍坊等受旱区在11月1日降雨后及时补播了旱地小麦;安徽省整体进程也较去年早而集中。

随着气候变暖和秸秆还田面积的不断扩大,麦播阶段地下害虫日渐猖獗,条锈病初发期提早。今年各地加大了土壤处理、种子包衣、药剂拌种等麦播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山东省实现种子包衣拌种全覆盖,河南省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合计面积超过7000万亩,陕西省药剂拌种比例超过80%。

但仍有少量麦田因整地质量不高,导致出苗不好,缺苗断垄和分蘖缺位现象。部分田块播量偏大或播期偏早,或因干旱、迟茬口等因素造成迟播小麦。

(二)冬季小麦田间管理重点及技术建议

1.抓紧查苗补缺,保证苗全苗齐

四川、重庆、江苏等南方省份,还有一小部分因前茬收获过迟尚未完成播种,应加快扫尾工作。北方省份也有部分因旱迟播的麦田。对于迟播小麦,应加强出苗阶段的管理,及时查苗补缺,确保苗齐、苗足。

2.制定防冻预案,加强冻害防控

对于品种春性较强、播期偏早,或播量偏大的麦田,要切实加强肥水管理,通过深耕断根、镇压、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等措施,控制旺长,预防或减轻冻害。11月10日起全国出现降雨降温天气,其中晋陕冀豫4省突降暴雪,虽有利于土壤补墒和控制小麦冬前旺长趋势,但缩短了抗寒锻炼时间,不利于形成冬前壮苗。因此温度回升后要及时查苗,发生冻害的地块要浇灌越冬水。苗情较弱的麦田可根据实际状况每亩追施5~10公斤尿素。

3.加强病虫监测,做好冬前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