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投资收益分析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3 10:30: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投资收益分析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投资收益分析方法

篇1

其一,投资收益科目下新会计准则的核心理念。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新准则将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首要出发点,凸现了投资者的地位,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企业资产的质量,关注净资产,关注净资产的价值是否为真实价值。新会计准则中,只有当投资企业已经实现收益并表现为企业净资产增加时,才能将该收益计人投资收益科目。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投资者决策的需要,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变动科目,以反映资产的现时价值。由于公允价值并没有带来现金流入和净资产的增加,只有当处置投资时,才能将公允价值变动转入投资收益科目。新会计准则在投资收益科目的设置上,一方面以服务投资者决策为出发点,稳健地看待上市公司的投资利益;另一方面,也将上市公司的动态利润变动加以反映,体现企业可持发展的这一理念。

其二,新会计准则中投资收益的确认与计量方法。投资收益是指企业进行投资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新准则中规定计入投资收益的分析如下:一是长期股权投资中投资收益的核算。如果被投资公司是投资公司的子公司,或者投资单位持有被投资单位很少的股份且没有影响,这些股权也没有市场价格,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在成本法核算情况下,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按股份比例确认当期投资收益;另外,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将实际收到的金额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对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当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或者发生净亏损时,投资企业应当按照投资比例确认当期投资收益。处置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时,除将实际收到的金额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外,还需要将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二是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核算。按照新准则要求,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要求,将取得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分为以下几类:以公允价值计量具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资产,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将公允价值变动额计入变动损益。处置该金融资产和负债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和现金股利,应当计入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处置该资产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账面价值之差计人投资收益,同时将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与应收款项,在持有期间,企业应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将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处置该投资时,应将所取得价款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可以看出,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没有计入投资收益,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并没有改变投资收益数额。

其三,新旧会计准则中投资收益的异同。一是新旧准则中投资收益核算的差异。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中,需要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情况,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旧准则中,当资产的价值升高时,遵循谨慎性原则,不对资产进行处理;当资产的价值降低时,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虽然两者所计入的科目不同,但两个科目中的金额都只有在处置该资产时才能转入投资收益科目。新旧准则长期股权投资中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的范围不同。当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时,新准则采用成本法对其进行核算,而旧准则采用权益法对其进行核算。二是新旧准则中投资收益核算的共同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时,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股利,投资企业按应享有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属于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而影响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企业应按股份比例确认为投资收益。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应按照所收到的处置收入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已确认但尚未收到的应收股利的差额确认投资收益。

其四,投资收益的性质。新会计准则中,投资收益包括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和金融资产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所取得的投资收益是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中所取得的可持续投资收益。如下属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好转,有了比较大的收益,开始回报母公司,该部分的投资收益越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企业越具有投资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的长期股权投资都是可持续的,如企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就是一次性不可持续的。由于股价的上升使得企业所持有的金融资产随之变动而所获得的虚拟收益,在新会计准则中并没有计人投资收益科目,而是计入了公允价值变动和资本公积科目。这种确认方法,一方面反映了企业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现时价值;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收益并未实现,因而没有将其计入投资收益。

其五,投资收益对于投资决策的价值。由于市盈率是绝大数投资决策所参考的指标,投资收益越多,总利润越多,股票与市价的比例越低即市盈率越低,从而直接引导投资决策。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仅要参考市盈率的高低,还要详细分析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内容。首先,要关注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构成、主营业务在行业中的地位。营业利润越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高,投资价值也越大。其次,要分析投资收益在总利润中的比例和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情况。资本运作应当关注证券投资和项目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以及证券投资中投资其他上市公司证券和持有非上市股权的比例。如果上市公司的证券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例很高,该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会随着证券市场的波动而变动,其可持续获利能力会比较差。最后,不能将上市公司报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作为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因为其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发生的账面价值变化,没有产生现金流的未实现利润。

篇2

在我国,当年实现的盈余一般于下年度发放利润或现金股利。因此,通常情况下,投资企业当年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是来自上年被投资单位的盈余分配。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具体会计处理时,可按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之差额,求得应冲减或转回的初始投资成本,再根据“借贷平衡”原理,确认投资企业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根据“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的关系,分以下三种情况作具体探析:

1.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大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以下简称“情况一”)

按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之差额,求得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应确认的投资收益等于应收股利与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之差。

2.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小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以下简称“情况二”)

按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与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之差额,求得应转回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但转回数应以原冲减数为限。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应确认的投资收益等于应收股利与实际转回的初始投资成本之和。

3.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等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以下简称“情况三”)

此种情况下,既不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也不转回已经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根据借贷平衡原理,投资收益等于应收股利。

二、案例分析

A企业2002年7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C公司10%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C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于下年度2月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1.2002年C公司实现净利润300万元,2001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200万元。

分析:本年C公司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为200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C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150万元(300×6÷12),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一。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5万元(200-150)×10%,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万元(200×10%-5)。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2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50000

投资收益150000

2.2001年C公司实现净利润400万元,2002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60万元。

分析:本年C公司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为360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C公司实现净利润为400万元,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二。应转回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4万元[(400-360)×10%],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应确认投资收益为40万元(360×10%+4)。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360000

长期股权投资40000

贷:投资收益400000

3.2002年C公司实现净利润350万元,2003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50。

分析:本年C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为350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C公司实现净利润为350万元,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三。既不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也不转回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应确认投资收益为35万元(350×10%)。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350000

贷:投资收益350000

4.2003年C公司亏损50万元,2004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50万元。

分析:本年C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为50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C公司亏损50万元,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一。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0万元[(50+50)×10%],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应冲减投资收益为5万元(50×10%-10)。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50000

投资收益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00000

5.2004年C公司实现净利润500万元,2005年2月宣告分派350万元。

分析:本年C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50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C公司实现净利润500万元,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二。应转回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1万元[(500-300)×10%=15万元,但转回数不能大于原冲减数11万元(5-4+10)],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应确认投资收益为46万元(350×10%+11)。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350000

长期股权投资110000

贷:投资收益460000

下面,以A企业2001年和2005年经济业务为例,运用准则中的公式计算如下:

⑴2001年属于“投资年度”,应先确认投资收益,再确认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应确认的投资收益=300×10%×6÷12=15万元,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200×10%-15=5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200000

贷:长期股公投资50000

投资收益150000

⑵2005年属于“以后年度”,应先确定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再确认投资收益。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200+360+350+50+350)-(150+400+350-50+500)]×10%-(5-4+10)=-15万元,但转回数不能大于原冲减数11万元(5-4+10),故初始投资成本只能转回11万元,应确认的投资收益=350×10%+11=46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350000

篇3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

投资企业采用成本法核算时,应于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时确认投资收益,但其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部分,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1.投资年度

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投资企业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12。

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被投资单位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持股比例一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如果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大于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按上述公式计算应冲减的投资成本;如果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等于或小于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则不需要计算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直接确认当期投资收益。

2.投资以后年度

公式(1):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利润)×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一投资企业已冲减的投资成本。

公式(2):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一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

公式(1)括号中如果前者大于后者,按公式计算。反之如果前者小于或等于后者,则被投资单位当期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中应由投资企业享有的部分,应于当期全部确认为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如果本年应冲减的投资成本为负数时,表示应恢复已冲减的投资成本,其最大可恢复金额为累积已冲销的投资成本,以保持其初始投资成本不变。

二、简便的会计处理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按照上述公式进行确定,需要取得从开始投资起的一系列股利分配资料和被投资企业利润实现情况,该计量方法计算过程复杂,理解记忆困难,计算顺序也不统一,对投资年度先确认投资收益,而对以后年度则先确定应冲减的投资成本。为此,笔者推导并证明了一种改进的计算方法,可以不必计算被投资企业累积的应得利润和应收股利,只需比较股利所属年度的投资企业的应得利润和应收股利。不管是投资年度还是以后年度,都可采用这种简化的方法来计算成本法下的投资收益。

1.简便会计处理方法的核心思想

公式(3):投资企业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企业本年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一投资企业应确认的投资收益(计算出的“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若为正数,冲减初始投资成本;若为负数,恢复初始投资成本,但恢复增加数不能大于原累积已冲减数”)。

公式(4):投资企业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上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投资企业持股比例×(上年投资持有月份÷12)(注:由于实务中企业一般都是当年分配上一年的利润或股利,因此公式中的“上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实际就是被投资企业股利所属年度的净利润。)

2.简便会计处理方法的导出

假设A公司在20×0年购入B公司股票X元(投资成本),占B公司表决权资本的比例为R。B公司盈利及派发股利的基本情况为:

(1)20×0年上半年宣告发放上年度现金股利D0元,当年实际持有期限为M个月;

(2)20×1年宣告发放20×0年现金股利D1元,20×0年实现净利润P1元;

(3)20×2年宣告发放20×1年现金股利D2元,20×1年实现净利润P2元;

(4)20×3年宣告发放20×2年现金股利D3元,20×2年实现净利润P3元;

依照《准则》的要求,在投资持有期内,实际收到的股利超过应享有的投资收益部分,应冲减投资成本,因此需要根据给定的资料分别计算“应冲减的投资成本金额”和“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按照准则规定,这两个金额分别按公式(1)和公式(2)计算。

(1)20×0年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Do是A公司投资前获得的,因此应冲减投资成本。记20×0年应冲减的投资成本为C0,则C0=D0R。

(2)20×1年宣告发放20×0年现金股利D1时,按照准则规定计算20×1年应冲减的投资成本C1和应确认的投资收益E1为:

C1=(Do+D1)R-P1RM÷12-C0

=(D0+D1)R-P1RM÷12-D0R

=(D1-P1M÷12)R;

E1=D1R-C1=D1R-(D1-P1M÷12) R=P1RM÷12

(3)20×2年宣告发放20×1年现金股利D2时,当期应冲减的投资成本C2和应确认的投资收益E2分别为:

C2=(D0+D1+D2)R-(P1M÷12+P2)R-(C0+C1)=(D2-P2)R;

E2=D2R-C2=D2R-(D2-

P2)R=P2R。

(4)20×3年宣告发放20×2年现金股利D3时,本期应冲减的投资成本C3和应确认的投资收益E3为:

C3=(D0+D1+D2+D3)R-(P1M÷12+P2+P3)R-(C0+C1+C2)=(D3-P3)R;

E3=D3R-C3=D3R-(D3-P3)R=P3R。

根据上面的计算过程可以预测,假定自20×0年起持有该长期股权投资的年限k,则第k年应冲减的投资成本Ck和应确认的投资收益Ek分别为:

公式(5):Ck=(Dk-Pk)R;

公式(6):E3=DkR-Ck=DkR-(Dk-Pk)R=PkR

其中,Dk表示第k年分配的股利,Pk表示第k年的上年即第k-1年实现的利润。

3.简便会计处理方法的证明

运用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方法,可以对上述推测的公式进行证明,由于公式(6)是在公式(5)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因此主要是证明公式(5)。

(1)已知C0=D0R;C1=(D1-P1M÷12)R;C2=(D2-P2)R;C3=(D3-P3)R;

(2)假设Ck=(Dk-Pk)R;那么依据准则规定计算方法可知:

Gk+1=(D0+D1+D2+…+Dk+1)R-(P1M÷12+P2+…+Pk+1)R-(C0+C1+…+Ck)

=(D0+D1+D2+…+Dk+1)R-(P1M÷12+P2+…+Pk+1)R-D0R-(D1-P1M÷12)R-…-(Dk-Pk)R=(Dk+1-Pk+1)R

因此可知假设成立,即公式(5):Ck=(Dk-Pk)R被证明是成立的,并容易计算得到公式(6)。这两个公式实际上分别与公式(3)及公式(4)表达了相同的涵义。

三、应用举例

例:甲公司于2000年4月4日以银行存款购买300万股乙公司股票,每股成交价15.30元,另支付相关税费36.72万元,占有表决权资本的1%,并准备长期持有。乙公司1999年度每股收益0.503元;2000年6月10日宣告分派1999年度的现金股利0.32元/股,当年实现每股收益0.284元;2001年6月12日宣告分派2000年度的股利0.16元/股,当年实现每股收益0.3.4元;2002年6月19日宣告分派2001年度的现金股利0.24元/股。甲公司各年的分析如下:

1.按照准则的规定原始方法,可对各年情况分析如下:

(1)2000年4月4日取得投资时,投资成本=1530×3000000+367200=46267200(元),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46267200

贷:银行存款46267200

(2)2000年6月10日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的1999年股利,系投资前乙公司实现的利润,该股利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金额为0.32×3000000=960000(元)。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 96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960000

(3)2001年宣告分派2000年股利时(2000年实际持有该投资9个月)

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方累积分配的股利中属投资方的部分=0.16×3000000+960000=1440000(元);

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方实现的净损益属投资方的部分=0.284×3000000×9÷12=639000(元);

投资方已冲减的成本=960000(元);

因此,2001年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1440000-639000-960000=-159000(元);应确认的投资收益=0.16×3000000-(-159000)=639000(元)。

借:应收股利480000

长期股权投资159000

贷:投资收益 639000

(4)2002年6月11日宣告分派2001年股利时

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方累积分配的股利中属投资方的部分=(0.32+0.16+0.24)×3000000=2160000(元);

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方实现的净损益属投资方的部分:0.284×3000000×9÷12+0.34×3000000=1659000(元);

投资方已冲减的成本=960000-159000=801000(元);

因此,2002年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2160000-1659000-801000=-300000(元);应确认的投资收益=0.24×3000000-(-300000)=1020000(元)。

借:应收股利 720000

长期股权投资 300000

贷:投资收益 1020000

2.按照简便方法,对各年情况分析如下:

(1)2000年4月4日取得投资时的会计处理同前一种方法。

(2)2000年6月10日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1999年(尚未取得投资)股利时,处理同前一种方法,在此不再赘述。2000年实际分得股利=0.32×3000000=960000(元);应享有被投资企业1999年实现的净利=0元。因此本年应已冲减的投资成本=960000-0=960000(元)。编制的会计分录同前一种方法。

(3)2001年宣告分派2000年股利时(该年实际持有投资9个月),2001年实际分得股利=0.16×3000000=480000(元);应享有被投资企业2000年实现的净利=0.284×3000000×9÷12=639000(元)。因此本年可转回已冲减的投资成本=639000―480000=159000(元);投资收益=0.284×3000000×9÷12=639000(元)。会计分录同前一种方法。

(4)2002年6月11日宣告分派2001年股利时(全年持有该投资),2002年实际分得股利=0.24×3000000=720000(元);应享有被投资企业2001年实现的净利=0.34×3000000=1020000(元)。因此本年可转回已冲减的投资成本=1020000-720000=300000(元);投资收益=0.34×3000000=1020000(元)。会计分录也同前一种方法。

当然,如果在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累积转回已冲减的投资成本不能超过原累积已冲减数,否则容易出现错误。不过在实务中,企业一般是在当年分配上一年的利润,能够出现这种错误的情况很少见。

篇4

一、 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许多企业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IT)投资逐渐成为企业投资预算体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企业高层管理者期望IT投资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收益。IT投资作为企业的长期投资项目,高层管理者还期望IT投资能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持续的利润流。为了验证IT投资的合理性和对企业成长的贡献,必须对IT投资的净收益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分析。然而,IT投资的净收益很难用货币量化,不仅因为它带来的收益是无形的(例如,改善客户服务),还因为很难将其从企业全部投资收益中剥离出来。此外,许多研究者认为,IT投资对组织的影响作用会出现延迟效应,一般在IT项目成功实施三到五年之后,才会观察到该项IT投资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

现有文献关于IT投资收益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信息技术投资的预期结果,但现有文献并没有提出我国企业IT投资收益的通用分析框架。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整合这些分析方法,该方法既能对IT投资收益进行事前评估,还能用于事后测量。IT投资对企业影响往往都是战略收益大于财务意义、无形收益多于有形收益,因此作出精确的财务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往往会涉及到多方的利益,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二、文献回顾

在现有文献中,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IT投资的净收益进行分析。其中存在两种比较主流的观点。一是遵从IT黑箱观点的假设,对IT投资的结果进行测量(例如,测量IT投资带来的组织绩效或经济表现);另一种是认同价值链的观点,基于信息技术影响企业价值链的过程收益来分析。

(一)IT投资收益的三维分析框架

Mirani和Lederer(1998)提出IT投资收益的分析框架由三个维度组成:战略收益、信息收益和事务收益。“战略收益”维度反映了IT投资的业务价值,如降低成本,提高销售额,战略匹配以及提高投资回报率等,因此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子维度:竞争优势、匹配以及客户关系收益。“信息收益”维度聚焦于观察IT投资是否能够促进企业更加有效地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包括信息获取、信息质量和信息灵活性三个子维度。“事务收益”维度侧重于观察IT投资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因此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沟通效率、系统研发效率和业务效率三个子维度。

(二)IS平衡记分卡

Kaplan和Norton(1996)提出的“平衡记分卡”(BSC)方法从企业财务、客户、内部流程以及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对IT投资收益进行测量。Martinsons 等(1999)对BSC方法进行改进后引用到信息系统领域,提出一种IS平衡记分卡的净收益测量方法,从四个维度去测量:业务价值(business-value)测量维度、用户导向(user-orientation)测量维度、内部流程(internal-process)维度和未来准备度(future-readiness)维度。

(三)D&M模型

DeLone和McLean模型(1992)的核心构念是“影响(impact)”,是从“个人影响(individual impacts)”和组织影响(organizational impacts)这两个方面来测量IT投资对组织和个人的影响结果。DeLone和McLean改进模型(2003)的核心构念是“净收益(net benefits)”。这篇文章还指出用“影响”这一构念存在不足是因为“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容易造成混淆。相反,使用“净收益”这一构念可以准确地界定IT投资对企业绩效正向和负向影响的总和,因而能够平衡IT投资对企业各个层面正向和负向的多重影响。“净收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收益在于:IT投资带来的收益是多方面的,不可能总是带来正向的收益,也有可能带来负向的收益,而且最终的收益总和,即净收益(consequences)可能是正的,也有可能是负的。此外,DeLone和McLean(2003)还指出,净收益仅是对影响结果进行测量,必须进一步分析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才能准确地理解IT投资对企业的影响过程。由此可见,“净收益”这一构念可以准确地表征企业IT投资的真正受益,并且需要从三个方面去观察:谁来评价、如何评价以及评价什么。

(四)其他分析视角

Smithson和Hirschheim(1998)提出从有用性和价值两个视角分析IT投资收益的维度:效率(efficiency)、有效性(effectiveness)和理解(understanding)。还有研究者聚焦于从个人层面分析。如,Torkzadeh 和Doll(1999)验证了IT对个人影响的四个维度:任务生产率,即IT投资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程度;任务创新,即IT投资帮助员工在工作中尝试或者产生创新性想法的程度;客户满意度,即 IT投资帮助员工为企业内外部客户创造价值的程度;管理控制,即IT投资帮助企业调节工作流程和工作绩效的程度。还有研究者建议从财务方面、客户方面、内部流程以及学习和增长方面对IT投资的净收益进行测量。

篇5

在权益法核算下,当联营或合营企业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投资企业按照其享有的权益份额计算应享有或应分担的份额,确认为投资损益并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当联营或合营企业分派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按照应享有的现金股利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但是,投资企业在确认投资收益时,通常在联营或合营企业实现账面净利润的基础上,调整投资时联营或合营企业各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当期应分摊(或折旧)的金额后的净损益为基础计算应享有或应分担的份额,因此,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损益,与按照其联营或合营企业实现账面净利润和应享有的权益份额计算确认的金额往往存在差异。通常而言,联营或合营企业分派现金股利是以其实现账面净利润为基础所作的分配,投资企业在投资持有期间所分得的现金股利往往与已确认的投资损益不同,当投资企业所分得的现金股利小于已确认的投资收益(已增加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损益调整部分),则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而当投资企业所分得的现金股利大于已确认的投资收益,应当如何处理,有以下几种可选择的方法:

1、全部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在这种方法下,考虑联营或合营企业所实现的账面净利润中投资企业应享有的部分都应通过利润表反映其收益,为此,投资企业当期应分得的现金股利超过已确认投资收益的部分,全部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例1:20×5年1月1日,甲公司持有乙公司30%的股权并对其具有重大影响。初始投资成本为1 200万元,投资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3 500万元。20×5乙公司实现净利润200万元,经按公允价值计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180万元; 20×6年3月,乙公司宣告分派20×5年度的现金股利200万元;乙公司20×5年初未分配利润为600万元。不考虑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以及其他利润分配因素。

在本例中,甲公司对乙公司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 200万元,投资时乙公司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3 500万元,甲公司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为1 050万元,产生商誉150万元(1 200-1 050)。

甲公司于20×5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54万元(180×30%);20×6年3月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确认的应收现金股利为60万元(200×30%),超过确认的投资收益54万元,差额6万元全部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其会计分录为(单位:元):

借:应收股利—乙公司 6001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5401000

投资收益 601000

例2:假定乙公司于20×6年3月宣告分派20×5年度的现金股利300万元。其他条件同例1。则甲公司的会计分录为(单位:元):

借:应收股利—乙公司 9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540 000

投资收益 360 000

2、根据情况分别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或确认投资收益。在这种方法下,考虑投资后联营或合营企业实现净利润均应通过利润表确认其收益,而投资企业获得的属于投资前联营或合营企业所实现利润的分配额应冲减投资成本。在这种方法下,分别以下三种情况进行处理:

(1)未超过已确认投资收益部分的,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2)超过已确认投资收益但未超过投资后联营或合营企业实现的账面净利润中投资企业享有的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

例3:以例1为例,甲公司应作的会计分录与例1相同。

(3)超过已确认投资收益且超过投资后联营或合营企业实现账面净利润中投资企业享有的部分,冲减投资成本。

例4:以例2例子为例,甲公司应作的会计分录为(单位:元):

借:应收股利—乙公司 900 000

贷:长期投资损益—乙公司(损益调整) 540 000

投资收益 60 000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 300 000

3、获得的现金股利超过已确认投资收益的部分,先冲减长期股权投资中所含的商誉,差额再确认为投资收益。在这种方法下,考虑商誉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不确定性以及商誉减值在实务工作中的困难,为谨慎起见,对于所获得的现金股利超过已确认投资收益的部分,先冲减长期股权投资中所含的商誉,其余部分再确认为投资收益。

例5:以例1为例,甲公司的会计分录为(单位:元):

借:应收股利 6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540 000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商誉) 60 000

例6:以例2为例,甲公司的会计分录为(单位:元):

借:应收股利—乙公司 9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540 000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商誉) 360 000

4、获得的现金股利超过已确认投资收益的部分,全部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在这种方法下,考虑到联营或合营企业分派现金股利将会减少所有者权益,由此会影响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份额。因此,投资企业获得的现金股利超过已确认投资收益的部分,全部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例1和例2中超过已确认投资收益的部分,全部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例7:以例1为例,甲公司的会计分录为(单位:元):

借:应收股利 6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540 000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 60 000

例8:以例2为例,甲公司的会计分录为(单位:元):

借:应收股利—乙公司 9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540 000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 360 000

表1列示了各种方法下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的影响,以及与应享有乙公司公允价值净资产份额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比较结果。

根据上述分析可见,上述第四种方法更为合理,在该种方法下,甲公司期末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去内含商誉后的余额分别为1 044万元和1 014万元,等于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的投资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金额中甲公司应分别享有的份额1 044万元和1 014万元。因此,当获得联营或合营企业分派的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应当全部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二、联营或合营企业增资扩股而影响投资企业股权份额的处理

在权益法下,当联营或合营企业增资扩股而原投资企业未按原有股权份额相应增资,从而导致投资企业在联营或合营企业中的权益份额下降,投资企业应享有联营或合营企业增资扩股后净资产的份额与其原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会产生差异。对该部分差异如何处理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联营或合营企业增资扩股属于股东之间的交易,投资企业未按原持股比例相应增加投资所造成的应享有联营或合营企业净资产份额与原应享有份额的差额应当计入资本公积;也有的认为,联营或合营企业增资扩股而投资企业未按原持股比例相应增加投资而造成持股比例下降,是投资企业处置部分股权的行为,应当按照处置股权的方法进行处理。即,按照减少的持股比例计算的处置部分的账面价值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新的持股比例和增加的资本部分计算增加的金额增加长期股权投资,两者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损益;或者,按照新的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联营或合营企业增资扩股后净资产份额与处置部分股权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应有余额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损益。从投资企业角度看,因联营或合营企业增资扩股而投资企业未按原有持股比例增资而导致的股权比例下降且仍具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能力的,通常表明投资企业出售部分股权,应按照与投资企业直接出售部分股权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理。

例:甲公司持有乙公司40%的股份并对其具有重大影响。20×7年1月1日,甲公司对乙公司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 300万元,其中,投资成本为900万元(其中,商誉为100万元),损益调整为400万元。乙公司拟吸收新的股东,并增资1 000万股,每股发行价格为4元(不考虑相关税费)。假定甲公司未按原持股比例相应增加对乙公司的投资,则乙公司增资扩股后,甲公司持股比例下降为20%但仍对乙公司具有重大影响。按原甲公司投资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持续计算至20×7年1月1日止的相关净资产构成见表2。

在乙公司增资扩股时,由于甲公司放弃对乙公司的追加投资,而造成持有乙公司的股权比例下降为20%,在权益法下需要重新计算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如下:

增资后甲公司应享有乙公司净资产份额 1 400万元(7 000×20%)

增资后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有的余额 1 450万元(7 000×20%+100×20%/40%)

其中:成本(不含商誉) 1 200万元[(2 000+4 000)×20%]

损益调整 200万元(1 000×20%)

商誉 50万元(100×1/2)

减:原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 1 300万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150万元

会计分录为(单位: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 12 500 000

—乙公司(损益调整) 2 0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 9 000 000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4 000 000

投资收益 1 500 000

或者: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 3 5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2 000 000

投资收益 1 500 000

三、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中包含联营或合营企业资本公积中存有某些暂记的金额在后续处置时的会计处理

在权益法核算下,投资企业投资时,按照初始投资成本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并比较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投资时联营或合营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确定是否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当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投资时联营或合营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其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当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投资时联营或合营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实质为商誉部分,则不作处理。即,投资企业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投资时,其初始投资成本或者经过调整后的投资成本中包含了联营或合营企业资本公积中某些暂记的项目,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现金流量套期中的有效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权益法核算时在持股比例不变情况下因被投资企业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而增加的资本公积等。当投资时联营或合营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中包括原记入资本公积的暂记项目,而在以后期间这些暂记项目随着所处置的资产等转入当期损益时,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中所包含的该部分的权益份额也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例:甲公司于20×7年1月1日,向乙公司投资1 000万元,持有乙公司30%的股权并对其具有重大影响。投资日,乙公司账面净资产为2 500万元(其中,计入资本公积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增加5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31000万元(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额为50万元)。20×7年度,乙公司实现净利润800万元(包括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增加额50万元结转至当期损益的金额),按公允价值调整后的净利润为740万元。假定不考虑减值和其他因素。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取得乙公司30%股权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 10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10 000 000

(2)应享有乙公司公允价值净资产份额=3 000×30%=900(万元)

商誉=1 000-900=100(万元)

(3)年末确认投资损益

应增加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740×30%=222(万元)

应冲减的投资成本=50×30%=15(万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222-15=207(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2 22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 150 000

投资收益 2 070 000

年末投资账面价值=1 000+222-15=1 207(万元)(其中商誉100万元)

乙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金额=3 000+740 -50=3 690(万元)

甲公司按照在乙公司的权益份额计算应享有乙公司净资产份额=3 690×30%=1 107(万元),等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1 207万元减去内含商誉100万元后的余额。

四、内部未实现损益的抵销

权益法核算的基本方法是当联营或合营企业实现利润或发生亏损时,投资企业按其应享有的权益份额计算其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联营或合营企业的利润或亏损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同时确认投资损益,这种处理方法使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能够反映投资企业在联营或合营企业净资产中的权益份额。如果投资企业与联营或合营企业发生内部交易,包括“顺流”(如,投资企业出售产品给其联营企业)和“逆流”(如,联营企业出售产品给其投资企业)交易所带来的损益,在该内部交易损益未实现前,应将该部分损益中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予以抵销后作为确认投资损益的基础。即,投资企业与联营或合营企业之间的内部交易损益,在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损益中仅限于非关联投资企业在联营或合营中的利益。待内部交易损益实现时,原抵销的损益部分再确认为投资损益。在实务中对于投资企业与其联营或合营企业内部未实现损益的抵销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一种方法是在个别(或者单独,此处假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所称的单独财务报表与个别财务报表概念相同)和合并财务报表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另一种方法是在个别和合并财务报表中均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处理。

(一)投资企业对联营或合营企业的投资,在其个别和合并财务报表中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规定,与合并财务报表一同提供的母公司单独财务报表中,对联营或合营企业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在合并财务报表中采用权益法核算。即,投资企业(同时是其他企业的母公司)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对联营或合营企业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则采用权益法核算。在具体会计处理时:

1、对于“顺流”交易,即投资企业销售产品或其他资产给其联营或合营企业而产生的内部未实现损益,其相关的收入、成本包括在投资企业的个别财务报表中。在投资企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先按照联营或合营企业个别财务报表中实现的净利润为基础计算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和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金额,并按照内部未实现损益中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相应抵销收入、成本,以及相关的长期股权投资;当投资企业与其联营或合营企业之间的内部交易损益已经实现,将原已抵销的归属于投资企业的相关收入、成本予以恢复。

例1:甲公司持有乙公司30%的股权并对其具有重大影响。20×7年度,甲公司将自产产品销售给乙公司,其销售价格为11000万元(不含增值税额),销售成本为600万元。年末,乙公司从甲公司购入的产品全部未对外出售形成存货,乙公司当年度按照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实现的净利润1 800万元。假定上述交易不考虑相关税费。同时,甲公司拥有丙公司80%的股权并能对其进行控制,甲公司期末需要对外提供合并财务报表。不考虑利润分配。

从本例可见:

(1)20×7年度,甲公司销售给乙公司产品实现收入1 000万元,结转销售成本600万元,毛利400万元;至年末,乙公司未出售该批产品,致使该部分销售毛利反映在乙公司的存货账面价值中。甲公司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确认了相关的收入、成本,且对该联营企业采用成本法核算。

(2)甲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根据乙公司实现的净利润确认投资收益和增加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540万元(11800×30%);同时,因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存在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400万元,归属于甲公司的部分为120万元。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作如下调整及抵销分录(单位:元):

①借:长期股权投资 5 400 000

贷:投资收益 5 400 000

②借:营业收入(1 000万元×30%)3 000 000

贷:营业成本(600万元×30%) 1 800 000

长期股权投资 1 200 000

(3)假定:20×8年乙公司出售了于20×7年从甲公司购入的产品的50%,乙公司当年度按照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实现的净利润为2 000万元。

分析:20×8年度,乙公司出售了于20×7年度从甲公司购入的产品的50%,故该内部交易利润中有60万元(400×50%×30%)已经实现。20×8年度在甲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中仍然按照成本法对乙公司投资进行核算;同时,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确认对乙公司的投资收益和长期股权投资为600万元(21000×30%),并恢复内部交易已实现损益中与收入、成本相关的项目,甲公司在编制20×8年度合并财务报表中作如下调整或抵销分录(不考虑上年数的调整,单位:元):

①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6 000 000

贷:投资收益 6 000 000

②借:营业成本 900 000

长期股权投资 600 000

贷:营业收入 1 500 000

2、对于“逆流”交易,由于联营或合营企业并不纳入投资企业的合并财务报表,其内部未实现损益在投资企业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并不会重复计算与该内部交易相关的归属于投资企业的收入、成本。因此,投资企业在其合并财务报表中确认的对联营或合营企业的投资损益,应当在联营或合营企业已实现损益的基础上抵销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中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当投资企业与其联营或合营企业之间的内部交易损益已经实现,则将原已抵销的归属于投资企业的损益部分确认为投资损益。

例2: 20×7年度,乙公司出售产品给甲公司,甲公司于20×8年出售了于20×7年从乙公司购入的产品的50%,其他资料如例1。

分析:乙公司出售产品给甲公司为“逆流”交易,甲公司20×7年度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按照成本法核算对乙公司的投资;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的金额为420万元[(11800-400)×30%]。因甲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其合并范围不包括乙公司,则乙公司销售给甲公司而产生的收入和成本中包含的未实现的收入和成本不纳入合并报表中,故不需要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抵销。但是,由于甲公司存货中含有内部未实现利润120万元,因此,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可作如下调整分录(单位: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5 400 000

贷:存货 1 200 000

投资收益 4 200 000

20×8年度应确认的投资收益的金额为660万元 [(2 000+200)×30%];同时,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甲公司存货中包含的内部未实现利润60万元再进行调整,可作的调整分录为(单位: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7 200 000

贷:存货 600 000

投资收益 6 600 000

(二)在个别和合并财务报表中均采用权益法核算。我国要求在个别和合并财务报表中对联营或合营企业投资均采用权益法核算。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两种处理方法:

1、在投资企业的个别财务报表中采用与上述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相同的处理方法,但存在的问题是个别财务报表中对于“顺流”和“逆流”交易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不同。如以上述例1和例2为例,20×7年度,甲公司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所确认的投资收益分别为540万元(1 800×30%)和420万元[(11800-400)×30%];合并财务报表中按照上述与例1和例2相同的金额确认相关的投资收益、收入、成本等。

2、在投资企业的个别财务报表中,采用相同的方法确认投资收益,在合并财务报表时再作部分调整。这种处理方法,可以保持个别财务报表中对权益法核算的一致性,同时,在合并报表中又可与仅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进行抵销的处理结果相同。其具体会计处理时:

(1)无论是“顺流”还是“逆流”交易,投资企业在确认投资损益时,应当在联营或合营企业已实现损益的基础上抵销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中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即,在投资企业的个别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投资收益是不包含投资企业与其联营或合营企业之间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中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

(2)如果投资企业同时又是其他企业的母公司,且对外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的,则投资企业与其联营或合营企业“顺流”交易中内部未实现损益部分相关的收入、成本等项目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予以抵销,并调整投资收益项目。

(3)当投资企业与其联营或合营企业之间的内部交易损益已经实现,将原已抵销的归属于投资企业的损益部分确认为投资损益。

例3:仍以例1为例。

(1)20×7年度,甲公司在确认投资收益时,应当抵销内部未实现利润中归属于甲公司的部分。则20×7年度甲公司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和增加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金额为420万元[(1 800-400)×30%]。

(2)甲公司在年末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于甲公司与乙公司内部交易未实现利润相关的收入、成本等予以抵销,可考虑作如下抵销分录(单位:元):

借:营业收入(1 000万元×30%) 3 000 000

贷:营业成本(600万元×30%) 1 800 000

投资收益 1 200 000

3)甲公司在20×8年度的个别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对乙公司投资的投资收益并增加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金额为660万元[(2000+400×50%)×30%]。甲公司在编制20×8年度合并财务报表中可考虑作如下调整分录(不考虑上年数的调整,单位:元):

借:营业成本 900 000

投资收益 600 000

贷:营业收入 1 500 000

例4:仍以例2为例。

分析:20×7年度和20×8年度,甲公司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分别为420万元、660万元。在20×7年合并财务报表中对内部未实现利润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存货项目,可考虑编制的调整分录为(单位: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1 200 000

贷:存货 1 200 000

在20×8年合并财务报表中对内部未实现利润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存货项目,可考虑编制的调整分录为(单位: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600 000

贷:存货 600 000

可见,无论是在个别财务报表,还是在合并财务报表中采用权益法,对于“逆流”交易的处理都是相同的;而对于“顺流”交易通过在个别财务报表中采用与“逆流”交易相同的处理原则,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调整投资收益项目,达到在个别财务报表中无论是“顺流”还是“逆流”交易在采用权益法确认投资收益的处理时原则一致,同时也能满足仅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于联营或合营企业采用权益法的处理原则的一致性。

投资企业与联营或合营企业发生内部交易损失,投资企业应当采用与确认利润相同的方式,确认其占这些交易所带来的损失的份额。但是,如果这些内部交易损失表明了流动资产可变现净值的减少或非流动资产发生了减值损失的,则应当全额确认。值得说明的是,在个别财务报表中计算确认投资损益和增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时(或者在“顺流”交易下合并财务报表中所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价值),如果以抵销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的金额为基础的,则期末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去内含商誉后的余额(不含减值因素)可能不等于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联营或合营企业净资产的份额,待内部交易损益实现并恢复确认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时才会相等;然而如果以联营或合营企业净资产减去内部未实现损益后的余额按持股比例计算的金额应当等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去内含商誉的余额(不含减值因素)。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于“逆流”交易所反映的长期股权投资价值减去内含商誉后的余额通常等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联营或合营企业净资产的份额。但是,如果存在复杂内部交易情况下,例如,存在“顺流”、“逆流”和“侧流(投资企业所属联营企业之间或者联营企业与投资企业的子公司之间的交易等,通常按照投资企业对其联营或合营企业投资比例与投资企业对子公司或其他联营或合营企业投资比例的乘积计算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以及存在多层次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且各层次均包括子公司和联营或合营企业等情况下,合并财务报表中按照权益法所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价值则可能难以与应享有联营或合营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相等。

如果投资企业同时又是其他企业的母公司且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对于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内的子公司,与其母公司所属的联营或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也按照上述原则进行抵销后确认投资损益。如果投资企业所属的联营或合营企业下属有控制的子公司或者联营或合营企业且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则投资企业的个别财务报表中按权益法应确认的联营或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以该联营或合营企业个别财务报表中所实现的净损益,扣除投资企业与其联营或合营企业之间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后的金额,按所占投资比例计算的金额确定;投资企业在其合并财务报表中所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应以投资企业所属联营或合营企业合并财务报表计算的合并净利润为基础,扣除投资企业与其联营或合营企业之间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后的金额,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确认投资收益,即在投资企业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以其所属的联营或合营企业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所确认的合并净利润作为计算的基础。

例5:甲公司持有乙公司25%的股权并对其具有重大影响;同时,甲公司拥有丙公司70%的股权并能对其进行控制,甲公司需对外提供合并财务报表。乙公司持有丁公司100%的股权并能对其进行控制,同时,乙公司持有戊公司30%的股权并对其具有重大影响,乙公司也需对外提供合并财务报表。

20×7年有关内部交易情况包括:(1)甲公司销售给乙公司产品,销售价格为500万元,销售成本为300万元,当年度乙公司对外销售该批产品的40%;(2)乙公司销售产品给丙公司,销售价格为600万元,销售成本为450万元,丙公司于年末全部未对外销售;(3)乙公司出售产品给戊公司,销售价格为800万元,销售成本为600万元,当年度戊公司对外销售了50%;(4)戊公司销售产品给丙公司,销售价格为200万元,销售成本为120万元,年末全部未对外出售。上述销售价格均不含增值税,除上述交易外,不存在其他内部交易且不考虑所得税等其他因素。

20×7年度,甲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4 000万元(含按照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部分);乙公司净利润(不含对戊公司投资的投资收益)为1 200万元;丙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1 500万元;丁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1 000万元;戊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700万元。假定上述实现的净利润均为按照净资产公允价值计算的结果。假定投资企业对联营或合营企业投资在个别和合并财务报表中均采用权益法核算。

分析1:在个别财务报表上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1)甲公司销售产品给乙公司,且乙公司至年末仅出售40%,另60%未对外销售,形成内部未实现损益120万元,归属于甲公司的部分为30万元,在计算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投资收益时,应当扣除该部分未实现的内部交易利润。

(2)乙公司销售产品给丙公司,丙公司至年末全部未对外出售,形成内部未实现损益150万元,归属于甲公司的部分为26.25万元(150×25%×70%),在计算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投资收益时,应当扣除该部分未实现的内部交易利润。

(3)乙公司销售产品给戊公司,戊公司至年末对外出售50%,形成内部未实现损益100万元,归属于乙公司的部分为30万元,在计算乙公司对戊公司投资的投资收益时,应当扣除该部分未实现的内部交易利润。

(4)戊公司销售产品给丙公司,丙公司至年末全部未对外出售,从整个集团角度看(此处包括对联营企业),形成内部未实现损益80万元。但因属于甲公司的子公司丙公司与甲公司的联营企业乙公司的联营企业戊公司之间的交易,则在计算乙公司对戊公司投资的投资收益时,归属于乙公司的24万元(80×30%)部分是否应予以抵销,以及甲公司在确认对乙公司投资时是否需进一步抵销,从理论上看,如果不扣除戊公司与丙公司之间的未实现内部利润,不符合财务报表编制中应予抵销内部未实现损益的原则。因为,戊公司出售产品给丙公司,其未实现内部交易利润80万元包含在丙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中,甲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于乙公司实现净利润中所包含的该部分未实现利润中归属于甲公司的部分4.2万元(80×30%×25%×70%)会包含在甲公司的净利润中,同时,丙公司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利润80万元也包括在合并财务报表的存货价值中,假定当期整个集团只有戊公司与丙公司一笔交易,将会造成内部交易未实现利润归属于甲公司的部分得以实现的情况。但是,在实务中往往很难得到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相关资料且抵销比较困难,如果实务中该部分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不重要或者无法抵销的则可考虑不予抵销。在本例中假定该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不重要而不予抵销。

乙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700-200×50%)×30%=180(万元)

乙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中实现的净利润=1 200+180=1 380(万元)

甲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1 380 -120)×25%-150×25%×70%=288.75(万元)

分析2:在合并财务报表上的处理

(1)乙公司合并报表中的合并净利润=1 380+1 000 =21380(万元)

抵销乙公司销售给戊公司未实现的收入、成本等(单位:元):

借:营业收入(400万元×30%) 1 200 000

贷:营业成本(300万元×30%) 900 000

投资收益 300 000

(2)甲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对乙公司的投资收益=(2 380-120)×25%-150×25%×70%=538.75(万元)

合并报表中的合并净利润=4 000+1 500+(538.75-288.75)=5 750(万元)

合并报表中应增加的投资收益和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538.75-288.75=25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2 500 000

贷:投资收益 2 500 000

抵销甲公司销售给乙公司的未实现收入、成本等(单位:元):

借:营业收入(500万元×60%×25%) 750 000

贷:营业成本(300万元×60%×25%) 450 000

投资收益 300 000

篇6

【关键词】计量分析和实证分析;六个影响因素;计量模型

1 绪论

1.1研究背景以及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炒股俨然成为一种时代热潮,大学生也纷纷投身其中,但是对于大学生炒股的看法仍然众说纷纭。由于大学生炒股存在着专业性不足、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时间与课业冲突等因素的制约,使得绝大多数参与股市投资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当前对于大学生股票投资的行为的研究一定层面上仍然采用调查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我们决定从计量的角度出发更加科学地对课题展开研究。在掌握了一定的大学生炒股情况之后,针对这一现象课题小组展开了研究,着重分析大学生自身因素以及外部宏观因素对其投资的影响,确定出了研究大学生炒股收益与投入之间的关系。

1.2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旨在探索大学生股票收益与投入、外部宏观因素的关系,从计量经济学视角出发,对大学生炒股投入以及宏观外部环境对其投资收益的影响,从而给大学生炒股予以较为科学的建议。

根据本文研究目的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宏观经济数据以月份为基础,同比计算出其增长幅度,获取当前市场强弱的状态和活跃程度;当前资金投入量(CA)、每周平均看盘时长(ATRT)、等六个因素来量化研究,其中通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增减幅度来判断当前股市周期。

采用OLS分析法(其中重点分析R^2),对OLS的有效性检验,T检验。并且我们最终成型的模型为log-log模型(同时数据格式是横截面数据)。

1.3研究意义

中国股票市场正在逐步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炒股队伍也在日益壮大,然而社会、学校、家庭等缺乏对大学生炒股这一行为的重视,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炒股的正确引导,致使大部分炒股大学生面临这很大的困难。本文着力于探讨大环境下大学生的股票投资收益与其投入的关系,从而大概的掌握当前大学生炒股收益状况,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各个因素存在的风险大小来分析大学生股票收益影响程度,为大学生炒股提供较为科学的参考。

2 变量说明和研究方法

2.1变量选取

通过对大学生股市投资状况调查,我们综合考虑选取了以下微观和宏观变量,通过变量从计量角度分析研究影响大学生股市投资的各要素。

2.2研究模型

2.2.1计量模型的设定

计量模型设定为

RI=+CA+ATRT+IPT+ANO+AH+M2ROID+SHIBOR1M+M2ROID*SHIBOR1M+IAVID+u

2.2.2模型设定的说明

该模型共有9个变量,其中8个为解释变量,1个为被解释变量。其中,为截距项,固定值为1.5%(参考2016年一年期央行定期基准利率),其不随其他变量的影响而变动。同时,我们设置了M2ROID*SHIBOR1M这个交互项,因为我们可以知道M2很大程度上反映货币供应量的情况,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与其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其余各解释变量依次设定并赋予系数。误差项u:除以上因素外其他影响股市投资收益率的因素。

2.2.3模型回归及结果说明

2.2.3.1模型回归:模型设定后,利用R软件执行 lm(RI~CA+ATRTIPT+ANO+AH+M2ROID+SHIBOR1M+M2ROID:SHIBOR1M+IAVID),做模型回归,并利用summary(描述性统计)命令,得到以下结果:

2.2.3.2回归结果说明

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分别对CA、ATRT、IPT、ANO、AH、M2ROID、SHIBOR1M、IAVID和M2ROID*SHIBOR1M交互项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回归结果中R^2=0.8654可以看出模型中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为86.54%,说明解释能力很强。其次,对各个解释变量做置信水平为95%下的T检验,通过与描述性统计结果的对比,仅有AH解释变量的t值处于被拒^区域,对被解释变量RI无影响。此结果表明一周期间的平均持仓量对股市投资收益率的影响微乎其微,基本上可判定对收益率无影响,此与我们设定模型初的假设相反。其余解释变量对RI的影响程度均较大。同时,通过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发现,ANO即一周平均操作次数对RI的影响是负相关的。即操作次数的增加反而股市投资收益率会下降。并且,我们会发现,M2ROID*SHIBOR1M这个交互项对RI的影响也十分明显,这也反映出M2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情况。综上,我们可以发现该模型较好地反映相关因素对股市投资率的影响状况。

3 实证研究及讨论

通过对以上各种因素的大概研究,现在我们来针对当中的五个重要因素的仔细研究。

3.1资金投入量与投资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数据分析显示,资金投入量与股票投资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是呈正态相关。但是在实证分析中显示,资金投入量与投资收益率之间的关联度较弱,说明计量分析与实证分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3.2周看盘时长与投资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数据的计量分析与实证分析可以得出,每周平均看盘时长与投资收益率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的关系。跟踪得出如下数据:白XX在8月15号至8月19号其看盘时长为26个小时,对应的当期账面盈利7.7%。在董XX的观察期9月12号至9月16号之间,看盘时长低至8个小时,对应的其当期账面亏损幅度达至1.8%。董XX在观察期当中的9月26号至9月30号其看盘时长为15个小时,对应的其账面盈利达至3.07%,在7月18号至7月29号这个期间,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比较大,但由于其看盘时长的增加,其亏损的幅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3.3入市年长与投资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数据的计量分析得出入市年长与投资收益率之间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然入市年长较长或者较短其投资收益率的波动性都较大,入市年长比较靠中的,其投资收益率是比较稳定的。不同风险偏好(风险爱好者、风险中性者、风险厌恶者)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也大不相同,最终投资结果也会呈现不同状态。

3.4周平均操作次数与投资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数据的计量分析与实证分析得出周平均操作次数之间呈现负相关。如下:化环学院的白XX,在7月18号至7月22号和8月22号至8月26号这两个观察期内,周平均操作次数均为5次,但其当期账面亏损幅度分别达至8.1%、3.19%。而且由于该位受访者的操作次数波动较多,所以其当期账面亏损变动的幅度较大,盈利幅度最大为7.7%,亏损幅度最大为8.1%。外国语学院的杨XX,其操作次数总体较少,所以其当期账面损益的变化幅度比较小。

3.5平均持仓量与投资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数据的计量分析平均持仓量与投资收益率之间不存在联系,实证分析中平均持仓量与投资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极端的存在,两者的关联度不是特别高,但是也有一定的解释力度。从我们长期的三位跟踪采访对象可以有力的解释这一结论。其中两位受访者的平均持仓量的百分比高低与投资收益率之间存在者高度密切地相关度。当受访者的平均持仓量所占比比较高的时候,其当期账面收益率也比较高。反之其当期账面亏损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所以说实证分析与计量分析在有一部分是有较大的差异。

3.6宏观因素与投资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总体数据的计量与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宏观因素中的SHIBOR1M与上证指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负相关,M2和IAV与上证指数之间的相关度相对比较弱,但是实证分析中还是有一定的相关度。

4 总结

4.1主要结论与启示

通过模型计算以及实证检验可以看出各个因素各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资金投入量对于投资收益率的影响较强;看盘时长总体上同收益率正相关;入市年长存在极端的关系,入市长短不同通过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从而影响收益率;操作次数变化幅度与收益率变化幅度之间的关系密切,与投资收益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平均持仓量与投资收益率之间存在较为极端的关系,二者关联度不高但仍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跟踪者的时间序列数据可以看出二者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即平均持仓量占比较高的时候,其当期账面收益率也比较高,反之亦然。

针对于大学生炒股通过对其内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可以参与股票投资,但是,大学生炒股应控制资金投入量,降低投入是减少其炒股风险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炒股获益的基础是在花费大量时间成本跟踪股市变动,这与大学生的学习相互冲突。因此大学生炒股必须在二者之间获取平衡点,该阶段大学生仍然应当以学习为重,不能舍本逐末。炒股大学生应当在课余多学习股票投资的知识技能,更多是要健全和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与承受能力方能做一个稳健的投资者。更重要的是学校应该健全大学生投资理财教育机制,从较为科学的角度协助大学生参与理财投资,帮助大学生构建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做到教学相长,实现价值。

4.2局限性

本文从传统金融的角度研究了大学生股票投资者的各个内因、外因与投资收益率的关系,由于团队研究水平以及时间等方面的缘故,本文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同时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

未结合行为金融的研究方式来研究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选择。未投资者情绪纳入考虑范围,仅仅从投资者的投入出发。所以,在不同市态下,可在模型中加入相关虚拟变量,从而更加合理反映投资者的投资情况。今后针对该课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重点分析与双向研究大学生投资者情绪和投资收益率之间的相互冲击。

不同的市场状态。本文研究了大学生股票投资者的各个内因与投资收益率的关系,主要是从投资者自身出发,对宏观经济变量的研究仅仅是讲其设定为一个外部环境,并没有在不同市场状态下划分为不同情境来分析投资者内因与收益之间的关系。该问题可以为将来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充分考虑市场状态对大学生投资者的影响。

股市投资机会成本。本文对大学生股市投资状况的研究,虽考虑微观和宏观经济变量对投资收益率的影响,但尚未考虑股市投资的机会成本,如同样具有风险的投资渠道-债券投资。所以,若在研究中考虑相关其他投资的收益变化,将更能反映股市投资的真实对比状况。

参考文献:

[1] 陈浩.中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4,(2):91-94

[2]程昆,刘仁和.投资者情绪与股市的互动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5,(11):86-93

[3]2007,(8):131-140

[4]黄蓉.自回归模型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指数影响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2):150-152

篇7

在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核算中,由于投资单位需要区分投资当年和投资以后年度两个时间点上对应冲减或转回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认和应享有的投资收益的确认等问题,使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核算比较复杂,这也使刚接触投资内容的学生感觉晦涩难懂,课堂教学难度很大,如何让学生比较轻松地掌握这一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笔者从多年教学实践出发,总结了以下课堂教学的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成本法,是指某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其持有期间内,除追加或收回投资外,始终保持按其初始投资成本计量的方法。

投资企业若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不具有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会计上宜采用成本法来核算。掌握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因长期股权投资而形成的影响程度,可以从持股比例和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程度的角度入手。笔者采用数轴图示法予以分析讲解。按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将数轴划分为四个点:0,20%,50%,100%,见图1。

注:图中A所涵盖的区间是(0,20%),表示的是“不具有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情况;图中B所涵盖的区间是[25%,50%),表示的是“重大影响”的情况;图中C所涵盖的区间是50%,表示的是“共同控制”的情况;图中D所涵盖的区间是(50% ,100%]:表示的是“控制”的情况。

图式中所标明的A和D两个区间,就是成本法核算的适应范围,也可以理解为成本法适用于投资控制力强弱的两极;而B和C两个区间,则是权益法核算的适应范围。图式法的运用,解决了文字上的非直观性,同时加强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成本法核算的一般程序

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和利润,投资企业确认为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为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

对于此规定的讲解,笔者建议由简单到复杂分基本操作和特殊处理两个步骤

来进行,在运用传统的案例分析基础上,辅以时间数轴图示。一方面,将案例中纷繁的时间和数据清晰地表达在时间数轴上,另一方面,通过时间数轴具体确定成本法下的账务处理时间。

(一)基本操作:

[例1]:2007年1月1日A公司以银行存款购入B公司10%的股份。2007年5月3日B公司宣告分派2006年度现金股利100 000元。2007年B公司实现净利润200 000元,2008年4月1日B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00 000元,2008年B公司实现净利润300 000元。

按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画出时间数轴,在数轴的下方标明的时间点上同时标明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总金额,在数轴上方标明被投资单位年度实现的净利润情况,如下图所示:

首先,通过时间数轴图示法解决成本法下的账务处理时间。

成本法下,“只有当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时,才进行当期投资收益的确认”。以上为例,投资企业账务处理时间则为2007年5月3日和2008年4月1日两个时间点,而“年度末,不论被投资企业当年是否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出现净资产的其他增减变化,投资企业均不进行账务处理”,如2007年年末和2008年年末,投资企业均不需进行账务处理。

确定了投资企业的账务处理时间后,具体会计核算再分投资当年和投资以后年度两种典型情况进行“投资收益”的确认与计算。仍沿用例1,图2所示的2007年5月3日这一时间点,称为“投资当年”分派现金股利的时间点,而2008年4月1日这一时间点,则称为“投资以后年度”分派现金股利”的时间点。两个不同的时间点,会计处理方法不同。

1.投资当年收到现金股利或利润时的会计处理

通常情况下,由于投资当年的分红额是来自被投资方上一年度的盈余,而此盈余投资方并没有参与创造,因此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返还处理,不确认投资收益。

应收股利的金额=本期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投资持股比例

则,2007年5月3日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股利 10 000(100,000×1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10 000

2.投资以后年度收到现金股利或利润时

准则规定,投资以后年度收到现金股利或利润时的计算公式为:

应冲减的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以前年度已冲减的投资成本

应收股利金额的确定与投资当年的计算无区别。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被投资单位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按以上公式,2008年4月1日A公司会计处理的计算如下:

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股利=100 000

+300 000=400 000

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的净损益=200 000

以前年度已冲减的投资成本即2007年5月3日计算的10 000

应冲减的投资成本的金额=(400 000-200 000)×10%-10 000=10 000

会计分录为:借:应收股利 3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10 000

投资收益 20 000

以上基本操作的内容和步骤使学生对成本法的核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成本法下账务处理的时间、投资当年和投资以后年度这两个时间点的划分、投资当年和投资以后年度投资收益的确定及账务处理的差别。

掌握这一基本操作之后,再在此基础上进入特殊处理阶段。

(二)特殊处理

1. 投资当年的特殊情况

[例2] 2007年3月1日A公司以银行存款购入B公司10%的股份,2007年12月31日B公司宣告分派2007年度现金股利400 000元。2007年B公司实现净利润450 000元。

仍然采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和手段,按题目中的内容画出时间数轴,如下图所示:

分析:与基本操作里的“投资当年”情况有所区别的是:投资企业于2007年3月份投资, 2007年12月31日为现金股利宣告分派日,此时分得的股利既有投资前产生的,又有投资后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引入计算公式:

(1)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

净损益×投资企业持投比例×[投资当年持有月份÷全年月份]

(2)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被投资单位分派的利润或现金×持股比例-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若公式(2)计算结果大于零,应按上述公式计算应冲减的投资成本;若公式(2)计算结果小于或等于零,则不需要计算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应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全部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450 000×10%×10÷12=37 500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400 000×10%-37 500=2 500>0,则:

2007年12月31日的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4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2 500

投资收益 37 500

承上例,若被投资企业2007年12月3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00 000元,则:

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450 000×10%×10÷12=37 500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300 000×10%-37 500=

-7 500

借:应收股利30 000

贷:投资收益30 000

2. 投资以后年度的特殊情况

[例3]:2007年1月1日A公司以银行存款购入B公司10%的股份,采用成本法核算。2007年5月3日B公司宣告分派2006年度现金股利100 000元。2007年B公司实现净利润400 000元,2008年5月1日B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60 000元。

采用与前述相同的方法和手段,按题目中的内容画出时间数轴,如下图所示:

分析:2007年5月3日分派现金股利100 000元,属于“投资当年分配以前年度的股利”, 对此这里不再作分析,其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1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10 000

2008年5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属于“投资以后年度分配现金股利”,按公式计算如下:

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股利=100 000

+360 000=460 000

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的净损益=400 000

以前年度已冲减的投资成本即2007年5月3日计算的10 000

应冲减的投资成本的金额=(460 000-400 000)×10%-10 000

=-4 000

与基本操作里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股利(以下简称“累积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的净损益(以下简称“累积净利”),但计算出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出现负数。对此,笔者认为不应再冲减投资成本,而是本着稳健性原则,恢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恢复的金额应当以当初冲减的金额为上限,即2007年5月3日冲减的10 000元:

借:应收股利 36 000

长期股投资-成本 4 000(转回成本)

贷:投资收益40 000

承[例3],若2008年5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为300 000元。则计算过程如下:

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股利=100 000

+300 000=400 000

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的净损益=400 000

以前年度已冲减的投资成本即2007年5月3日计算的10 000

应冲减的投资成本的金额=(400 000-400 000)×10%-10 000

=-10 000

这种情况的特点是:累积股利=累积净利,计算出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出现负数,对此,仍然采用与上述原则相同的处理,恢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恢复的金额应当以当初冲减的金额为上限:

借:应收股利30 000

长期股投资-成本10 000(转回成本)

贷:投资收益 40 000

承[例3],若2008年5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为200 000元。则计算过程如下:

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股利=100 000

+200 000=300 000

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的净损益=400 000

这种情况下:累积股利

借:应收股利20 000

长期股投资-成本 10 000(前已冲减的成本)

贷:投资收益 30 000

三、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要点总结

综上所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核算可以概括为投资当年和投资以后年度两种情况。

投资当年的会计核算要点是:投资当年分以前年度的股利,冲减投资成本;投资当年分当年的股利,运用公式时先确定投资收益,再确定应冲减的投资成本。

投资以后年度的会计核算要点是:投资以后年度分派现金股利应根据累积股利与累积净利润的差额情形进行区别对待:

一是累积股利-累积净利≥0的情况:按投资企业当年应收股利金额计算“应收股利”科目,应冲减投资成本出现正数,将应收股利和应冲减成本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科目;应冲减投资成本出负数,应恢复“长期股权投资”,但恢复金额以不超过当初冲减的金额为限。

二是累积股利-累积净利

与“投资当年”会计核算相比,“投资以后年度”的计算公式不一样,且在确认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和确认投资收益的顺序上也不一样,“投资当年”先确认投资收益再确认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而“投资以后年度”是在确认了累积股利和累积净利的差额后,先确认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再确认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改进完善;应用分析

长期股权投资通常在下列两种情况下会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一是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二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下面主要针对成本法的核算的基本程序、成本法的改进、成本法的应用分析三部分进行简单概述。

1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基本程序

投资成本计价的方法即为成本法。根据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核算的基本步骤是:一是在初始投资或者是追加投资的时候,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应该是初始投资的金额或者是追加投资的初始投资的成本;二是当被投资单位宣告要分配的现金股利或者是利润的时候,仅仅是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所产生的累计净利润的分配额这一部分可以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而超过的部分,要进行收回,作为初始投资的成本来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而且当投资企业投资产生后的累计净利润大于其从被投资单位分回的现金股利的时候,以前年度冲减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应当被转回,并且确认其为当期的投资收益。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区分投资年度以后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主要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当投资后至上一年末的被投资单位累计实现的净损益不高于投资后至本年的年末被投资单位累计分配的利润或者现金股利时,是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公式来进行计算,然后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第二种是当投资后至上一年末的被投资单位累计实现的净损益大于投资后至本年的年末被投资单位累计分配的利润或者现金股利时,这个时候要在将当年的应收股利作为投资收益的同时,将以前年度分得的现金股利之中的一部分确认为投资的收益,而且要把已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转回。

还有一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投资之后累计分得的利润或者是现金股利要小于确认的投资收益,原冲减的金额要小于转回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

2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中存在的问题

2.1计算量大、工作复杂

长期股权投资,顾名思义,其持有的时间很长,投资后要冲减或者恢复的初始投资金额成本的确定,要先计算出被投资单位一共发放的现金股利以及其累计实现的净损益,所以导致越往后计算的时候工作量越大。而且在计算每年成本的时候要小心谨慎,一定要考虑到以前年度所冲减或者恢复的成本,如果一旦有一环节出错,将会影响以后年度的工作量和出错概率。

2.2公式繁琐、理论离开实际

对于冲减或者恢复“长期股权投资”账面金额的确定,很多特殊情况容易混淆,难以记忆。而且对于投资收益的确认又分为投资的当年要先确认投资收益,而对投资以后的年度要先确认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然后才能确认投资收益,缺乏连贯性。而且理论与实际有时是不协调的,举例来说,新会计准则规定的是,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在账务处理的时候是变动状态,而成本法理论规定的是,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应是一个定值,除了有减值的情况发生的时候。

3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会计核算的改进

3.1简化公式

计算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公式较为繁琐,而用以下简化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与准则中规定的会计计算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相一致,简化公式如下:

投资企业应享有的投资收益=上一年度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3.2优先考虑投资收益

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进行核算的时候,取得投资时实际要支付的价款或者价款中的已经宣告但是没有发放的现金股利或者利润的时候,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的时候要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的现金股利或者利润计算。这种方法优先考虑投资收益,并不考虑投资成本。而是要按照应收的股利金额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来确认投资的收益。这种方法又被广泛称为“投资收益法”。

4 总结

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成本法进行核算是很普遍的,但是按照以前的公式计算过于繁琐,难以记忆,稍有不慎就会算错,而且会影响之后的结果,会计信息出错的概率很大。但是经过改进之后,完善的两种计算方法减少了计算步骤,更加简单并且更加方便,不会出现多恢复初始投资成本的现象,也就不会出现多次确认投资收益的问题。更加容易掌握,为会计核算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

[1]宋占林,张孝友.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变化及其影响[J].商业会计,2011,(3):1920

[2]邹彩莲.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转换会计核算浅析[J].考试周刊,2011,(67):235237

篇9

    2风险的度量指标

    风险的度量包括风险程度和风险概率2个方面。风险程度是描述风险造成损失的大小,又称其为投资损失强度。风险概率是描述投资风险发生可能性高低,一般是用随机事件的概率分布评价指标(标准偏差)来描述的。风险损失强度是从风险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最大损失的角度来衡量的风险程度。在最大风险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损失全部投资,也可能损失部分投资。投资风险损失强度是指在某一投资市场上,由于风险的存在使投资者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在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按下式计算投资风险损失强度=投资支出-投资收入投资支出×100%(1)上式中的投资支出是指项目投资总额,投资收入是指扣除风险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后的净收益。当项目投资额和收入额发生变化时,投资风险损失强度也随之发生变化。最极端的情况有下列3种。(1)投资收入=0,投资风险损失强度=100%,即由于风险而使项目损失了全部收入,风险损失强度达100%。(2)投资收入<0(亏损),投资风险损失强度>100%,说明当投资风险大到一定程度,使项目投资出现亏损时,投资风险损失强度将大于100%。(3)投资收人>0,投资风险损失强度<100%,当投资收入大到超过项目投资支出时,投资风险损失强度将呈负的状态(小于0)。风险强度只能用来描述投资风险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大小,而投资风险的发生一种随机事件,人们无法确切地知道风险将在何时何地发生,只能依据统计结果的分布状态来衡量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当描述风险参数的统计量呈正态分布时,使用标准偏差(σ)及其变异系数(v)来衡量其分布的离散程度,从而描述其发生风险可能性的大小,其计算公式如下:(2)式中,σ为投资收益率标准差;Pi为状态i发生的概率;Ri为状态的投资收益率;n为状态数;E(R)为投资收益率期望值;v为投资收益率变异系数。期望值是投资者对未来投资收益的预期结果,是在综合考虑了投资方案在未来面临的各种可能状态发生概率及其投资收益率的统计量。期望值描述的是统计数列的集中(平均值)状态。标准偏差则反映了统计数列偏离期望值的状态,即所谓的离散趋势。当然,σ值越大说明未来的投资收益值偏离期望值的可能性越大,风险也就越大。σ值越小,说明未来投资收益值偏离期望值的可能性越小,风险亦越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大”、“小”仅仅是一个相对概念,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指标可以参照。因为不同的项目,投资规模不同的投资者,承受力不同,其评价“大”和“小”的标准自然不同,因而,投资风险分析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用于不同方案间的比较分析。即使在对单一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其投资风险分析也要引用相类似项目进行比较判别。对大多数工程来说,无法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来进行上述概率统计计算。因而,实际工作中人们用下式的标准差(δ)作为标准偏差(σ)的近似计算式(3)式中,δ为标准差;Ri为第i种状态下的投资收益率;n为投资方案未来面临的状态数;R=ΣRi/n为投资收益率平均值。如果确切地知道项目投资收益率值的分布呈正态分布,又计算出了项目投资收益率平均值(R)和标准差(δ),便可依据正态分布的概率特性,判断该项目未来投资收益值的风险状态。正态分布条件下,收益率落在R±δ范围内的可能性达84.1%;收益率落在R±2δ范围内的可能性达97.7%;收益率落在R±3δ范围内的可能性达99.9%。由此,便可对项目投资风险进行定量的描述。

    3投资风险的主要特点

篇10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将其闲置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行为已越来越普遍,由此而产生的有别于企业传统资产的“新型资产”――金融资产已成为企业资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到底如何呢?企业是否可以通过对其持有的金融工具进行调整来提高公司价值、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呢?本文对金融工具投资收益进行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以期发掘金融工具投资收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决策依据。

一、研究假设及变量选取

价值相关性研究按照研究对象的报表属性可分为资产负债表项目研究、利润表项目研究、现金流量表项目研究以及其他价值相关性研究(EVA,市盈率等)。资产负债表项目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是指研究金融资产、无形资产、金融负债、股本规模、资本结构等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或此类项目计算的指标与公司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利润表项目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是指研究会计盈余、剩余收益等利润表上的项目或此类项目计算的指标与公司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现金流量表项目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是指研究经营现金流量等现金流量表上的项目或此类项目计算的指标与公司股票价格的相关性。

本文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与利润表项目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相结合,作出研究假设:金融业上市公司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具有价值相关性。

由于不同上市公司的所得税可能存在差异,为了排除不同所得税对公司盈余产生的影响,研究选择了能综合反映企业业绩的盈余指标――利润总额作为衡量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对企业盈余所起作用的变量。选用股票价格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选取样本公司在t+1年4月底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作为被解释变量。因为每年的1―4月是上市公司公布年报的法定时期,如果市场是有效的,有理由相信4月底的股价已经吸收了公司的会计数据的信息。控制变量选用上年利润总额、净资产倍率、总资产对数分别用来控制时间序列性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控制企业风险和成长性的潜在影响、控制企业规模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二、建立模型

基于Ohlso(1995),Barth&Landsman(1995),Aboody,et al(1999)的相关研究,本文拟采用以下模型来检验金融业上市公司金融工具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

Pt,i=β0+β1INCOMEt,i+β2IVt,i+β3RATEt,i+β4NIt,i+β5EPSt,i

+ξt,i

其中:

Pt,i为样本公司在t+1年4月底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每股市场价格;

INCOMEt,i代表样本公司在t年度末的金融工具投资收益总额;

IVt,i代表样本公司在t年度末投资的金融资产总额;

RATEt,i代表样本公司在t年度末的金融工具投资收益率;

NIt,i为样本公司t年度的每股扣除了金融资产投资收益之后的税前利润;

EPSt,i为i公司t年度的每股净利润;

ξt,i为误差项;

β0为截距项,β1、β2、β3为自变量的系数。

三、样本的选取

本文采用SPSS 17.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于不同行业上市公司投资的金融资产种类和规模都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其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和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也可能会因此而产生较大差异,因此我们选取2007―2009年作为研究区间,以沪深两市A股金融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尽量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根据以下标准对原始样本进行筛选:(1)剔除截至2009年12月30日在沪深两市已经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公司。(2)剔除没有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资产数额为0的公司。(3)剔除ST类和PT类上市公司,这些公司或处于财务状况异常的情况,或者已连续亏损两年以上,若将其纳入研究样本将影响研究结论。(4)剔除数据缺损的样本。经过筛选,最终选取了24家金融业上市公司,其中沪市17家,深市7家。

除特殊说明外,本研究的有关数据信息直接取自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财务报告和凤凰财经网。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根据研究模型涉及主要变量所计算的样本的描述性统计量见表1:

从Panel A可见,金融工具投资收益与金融资产投资规模均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金融业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投资的重视程度在逐步上升,也佐证了金融资产的投资有助于增加企业财富、提高企业价值。从标准差角度来看,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和金融资产的标准差分别从2007年的65 192.14百万元和1 928 280.00百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70 952.42百万元和2 674 950.00百万元,说明金融业上市公司各公司对金融资产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区别,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但与利润总额标准差比起来,其两极分化程度没有那么大,利润总额的标准差从2007年的33 017.15百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45 649.56百万元,上涨了35.17%。

从PanelB可见,投资收益与金融资产的比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36.65%下降到2008年的23.20%,再下降到2009年的14.34%,投资与利润总额的比例也呈现震荡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159.81%先上升到2008年的232.09%,又下降到2009年的134.08%。这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风暴有很大关联,也证实了金融资产的投资风险较大,企业在进行金融资产投资时应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决策。

PanelC给出了投资收益、金融资产和利润总额基于平均值的增长率,可以发现金融资产的增长率明显提高,从2008年的10.25%提高到了2009年的69.29%,翻了6.76倍。这与金融业对金融资产投资的高度重视息息相关,与金融业自身的行业特点也分不开。而投资收益增长率和利润总额增长率却是先下降后提高,这可能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09年的经济复苏有关。

(二)相关分析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需要使用相关系数进行测量,不同的相关系数适应不同类型的变量,如柯达(Kehdall t)相关系数是用非参数方法度量定序变量间的线性相关性,斯皮尔曼(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用来度量定序变量间的先行相关性,而皮尔森(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用来度量定距变量间的线性相关性。由于本文的变量大部分为定距变量,并且相关分析仅是初步判断变量间的关系,因而本文不严格区分变量性质,仅使用皮尔森(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进行初步判断,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见表2。

由表2可见,在0.01的显著性水平(双侧)下,金融业样本公司的金融资产和投资收益均和利润总额显著正相关,但投资收益率却和利润总额呈负相关;金融资产和投资收益均和股票价格呈负相关,投资收益率和股票价格正相关。

尽管相关性分析显示了金融业金融工具投资收益与公司盈利能力存在若干显著相关关系,但是由于没有控制其他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因此还不能就此做出金融工具投资收益会影响公司价值的判断,只有在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对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加以控制,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

(三)回归分析

我们依次将模型中的税前每股净利、每股净利润、投资收益、金融资产和投资收益率等变量放入回归方程,可得金融业样本公司的回归结果见表3、表4。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金融业样本公司投资收益、金融资产以及投资收益率等变量对股价的解释力不是很强,调整后的R2只有0.579,解释比率只有57.9%。这是因为股价除了受上述变量的影响,还会受到其他非量化因素的影响。由于金融业样本公司选择的是2007、2008、2009三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的测试,而金融市场的外界环境在这三年本身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性,2007年的股市属于明显的牛市,年底上证指数(收盘价)高达5 261.81、成交量771 870手、成交额13 368 039万元,深证成份股指数达17 700.62、成交量5 951 376手、成交额1 638 318万元;而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股市行情明显下落,年底上证指数跌落到1 820.81、成交量下降至503 961手、成交额降低至3 352 616万元,深证成份股指数只有6 485.51、成交量为7 277 832手、成交额仅为596 889万元;得益于国家相关部门的调控,以及行业的不断努力,积极开拓新途径、寻求新的发展思路,2009年股市有一定的回升,年底上证指数回升至3 277.14、成交量达到1 165 204手、成交额为13 897 736万元,年底深证成份股指数达13 699.97、成交量为7 328 752手、成交额也上升至1 420 624万元。由此可推定,外部环境的显著变化是导致变量指标对股价的解释力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

进一步对变量指标进行检验,系数估计的结果显示,金融资产具有最佳的解释力,Beta系数达-0.825,表明金融业样本公司投资金融资产的规模越大,股票价格越低。其次是投资收益指标,Beta系数为0.562,表明金融业样本公司投资金融资产产生的投资收益越大,股票价格越高。这是由于金融资产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高风险必然给公司带来负面的影响,金融资产越多,股票价格越低,符合常理。当然高风险可能会带来高的投资回报率,当公司投资的金融资产取得了相应的收益时,公司价值必然随之提升,股票价格也必然上涨。

五、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结论:金融业上市公司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具有价值相关性,但相关性较低。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发现,金融业样本公司金融资产总额和金融工具投资收益总额与公司股票价格无论是在0.01水平(双侧)上,还是在0.05水平(双侧)上相关系数分别只有-0.173和-0.151,Pearson相关性分别为-0.464和-0.429。这表明,金融工具投资收益与股票价格具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即,金融业上市公司投资金融资产越多、金融工具投资收益越高,公司股票价格可能会更低,当然,这只有60%左右的解释力(R2=0.609,调整后的R2=0.579)。而导致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对股价的解释力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研究区间金融市场外部环境的显著变化。金融市场经历了2007年的牛市、2008年的熊市,以及2009年的市场回暖三个迥然不同的阶段,这必然会影响金融业样本公司金融工具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张益民,薛卫孝,钱洪清.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J].现代商业,2008(36):264.

[2] 吴战篪,罗绍德,王伟.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09(6):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