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相关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3 10:30: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学相关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学相关知识

篇1

    成像是工具和手段,归根到底是用来“看病”,因此必须了 解“病”。在医学上,小儿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年龄越小, 差别就越大,绝不仅仅是缩小版的成人。儿科学的研究对象从胎 儿到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及青春期青少年, 这段时期的特点是全身组织和器官逐步成长,体格、心理和精神 行为均在不断发育的过程,遗传性先天性疾患最为多见,感染性 和其它后天性病症容易发生,环境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这个阶段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远远超过成人时期[1]。正是由于小 儿解剖、生理及病理等方面有特点,疾病谱与成人不同,而且病 死率高,所以加强及巩固儿科学相关知识非常重要。只有熟知了 相关的知识、理论,才可能得出正确的影像诊断,才可能及时帮 助解决临床问题。

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能帮助影像医生形成正确的儿科影像 诊断思路。系统地学习儿科学相关知识,可以让我们对儿科生理 病理特点、儿科疾病的种类及特点有一个总的了解,结合具体临 床工作,逐步形成儿科影像思维方式。这对于非儿科系毕业的医 学生、综合医院的进修医生可能更为重要。比如:在成人,上纵 隔增宽首先要想到肿瘤;而在儿童,要想到可能是胸腺。儿童在 5岁以前,胸腺都可能比较大,在胸片上显得很突出,20岁以后 则不应再表现突出了[2]。再如:儿童恶性肿瘤潜伏期短,生长迅速, 侵袭性强,罕见与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有关;以白血病最多见,其 次是脑肿瘤、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软组织肉瘤 及胚胎性癌等。而成人恶性肿瘤多与环境致癌因素有关,多见上 皮性肿瘤,如胃肠道癌、肺癌、膀胱癌等吒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临床工作中不易漏诊误诊。儿科临床 工作中,常常遇到许多先天发育异常、发育畸形,小儿全身各个 系统器官均可发生,而且在一个患儿、甚至一个系统器官常常会 合并存在多种和或多处畸形,其中许多是必须进行手术矫正或切 除的;熟悉相关儿科学及胚胎学理论知识,则不易漏诊误诊。比如, 小儿食管闭锁与气管食管瘘可同时存在,也可分别发生,形态变 化也多样;而食管闭锁与气管食管瘘本身又常伴有多种器官、不 同程度的其他先天性畸形,大约接近一半的比例。常见的多发异 常为VACTERL ( V代表骨性脊柱异常,A为胃肠道闭锁,C为先 天性心脏病;TE为其他的气管食管异常,R为肾脏及远端泌尿道 异常,L为肢体异常)联合体。此外,还可伴有唇裂、腭裂、后 鼻孔闭锁和狭窄等等治疗和预后与伴发的异常、以及异常的 部位及程度密切相关。再如,胚肾最初位于盆腔内,随着腹部的 生长,肾脏逐渐上升,并旋转了 90度。到妊娠的第9周,其触到 背上腺,到达了最终的位置肾窝在胚肾自盆腔上升和旋转过 程中的发育障碍就可形成异位肾和肾轴旋转不良。知道这些,就 很好理解为什么会有盆腔异位肾在影像检查时,若一侧肾窝空虚, 则应继续向下寻找看看是否有异位肾不过,胚肾上升过了进人胸 腔这种少见的情况也会有。不同疾病有相同或相似的形态、功能及 代谢改变时可以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影像学改变,即异病同影:而 同种疾病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状态下可以出现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即 同病异影;这时除了考虑综合应用多种影像检查技术外,密切结合 相关临床资料尤为重要,因此必须有一定的相关临床认识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有助于做好治疗前后的影像评估工 作。比如,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囊肿作胆总管近端(或肝管) 空肠Roux-Y式术或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是普遍采用 的术式,可以达到去除病灶和使胰胆液分流的目的[5],了解了 这些术式,就会明白术前后影像评估的要点,才能看明白术后 的影像改变。

2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开展儿科影像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

    医院的核心工作是治病人,医疗服务行业的主旨是为广大 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M,这是医学科研工作 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临床工作中遇到或发现的问题,往往是 人类医学科学发现和进步的起点。纵观现代医学的历史,就是一 部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互相推动的发展史Wc无论是临床型研究, 还是基础研究,皆非凭空而来,都是来自于临床实践、临床需要, 而前者与临床实际关系更为紧密。临床科学研究应该紧紧围绕临 床工作,以解决临床疾病的诊疗为目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提 高认识,因此好的科研工作会促进临床工作的进步,从而形成良 性循环。作为儿科影像医生,开展科研工作仅仅懂得影像技术、 影像学表现显然是不够的,要懂得儿科临床疾病,要有丰富的儿 科学相关知识,这是我们科研工作的基础与源泉。

另一方面,在开展科研工作时,要努力学习儿科学相关知识、 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协作,多学科共同研究同一儿科课题,往 往事半功倍,而结果可能会更深人、更科学,更能为临床提供依据。 

篇2

在教育评价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学生评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教育评价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内容。学业评价又是学生评价的核心内容。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中,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就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1][P266]概括地说,学业评价就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是我国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就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及其理解、运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价值判断的过程。

一、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重要意义

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诊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效果,发展学生。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2][P226]因而,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帮助教师和学生诊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习中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

(一)诊断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现代教育评价的诊断作用已经远远胜过了它的甄别鉴定作用。评价的目的主要不是选出优劣,更重要的诊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并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重要目的也是诊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习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和学生寻找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原因,并寻找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可行性方法。

(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教学和学习中的问题解决了,教学与学习的实效自然就会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扫除教学和学习中的不利因素,帮助教师和学生寻找到科学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的全面提高。

(三)发展和提高学生思想理论素质

“学生评价的发展功能是当代教育评价最为关注的问题。它是指评价应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种评价制度,其评价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处理等都是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服务的。”[3][P271]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有助于帮助老师和学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有利于帮助和促进学生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

二、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现状

思想政治课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业评价和教育测量密不可分。”“测量是评价的基础。”[1][P267]但是由于人们的道德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难以量化,因此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有很大难度,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方式很难确定。目前我国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

一些人认为考试就是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价的主要方式,考试可以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和理解状况,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就可以直接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依据,学生的考试分数高就说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情况好,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就高。反之,学生的考试分数低就说明思想政治课的实效低。根据这一评价方式他们认为:因为目前学生的思想政治课考试成绩普遍较高,说明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是很高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可称为思想政治课的“高效论者”。

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能够反映和考察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识记和理解情况,但是却难以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因而这一评价方式不够科学,有很大的片面性。

(二)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为依据,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

针对以上思想政治课的“高效论者”的观点与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社会成员道德沦丧、品德败坏的矛盾,一些人又提出应该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作为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依据。

根据这一评价方式,他们得出与思想政治课“高效论者”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目前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社会成员道德沦丧、品德败坏的情况正好说明我国的思想政治课是失败的,思想政治课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即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培养社会成员良好道德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课是无用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可称为思想政治课的“无用论者”。

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作为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方式的依据,反映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对学生能力的发展状况的评价。但是对学生能力的理解又过于笼统。学生的能力“分为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两种[4][]P141]。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是实践能力的表现。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作为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依据,是片面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因此,这一评价方式也是不全面的。

从以上两种观点可以看出,对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方式认识不同,导致人们对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结果也大相径庭。目前理论界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方式存在较大分歧。思想政治课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能像其他智育科目那样进行精确的量化和正误判断。因此,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有相当的难度,首先必须寻找到相对合理的学业评价依据。

三、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特殊依据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其主要任务是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理解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和自身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课程的特殊性质是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特殊依据。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德育的核心和主渠道” [4][P135]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专门形式的”德育[4][P128-129],但同时思想政治课“主要是以‘认知’为开端和终结的德育”,是一种“认知性”的、“情感性”的德育[4][P129]。在人品德心理结构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环节中,思想政治课主要作用于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两个环节,重点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打下牢固的理论和情感基础,解决“知”与“不知”、“知”与“信”的矛盾,。

道德行为的最终形成不仅要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知”与“信”的矛盾,还要解决“信”与“行”的矛盾。只有“知”并且“信”了,“行”才有了可能。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学生“知”了,不一定会“信”,当然就没有了“行”;有时学生既“知”了又“信”了,但也不一定会“行”。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与教学中,从“知”到“行”有一个逐渐“损耗”的过程,就是说学生的道德行为与其思想政治理论不一定成正比。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德育的核心和主渠道”,但并不是我国学校德育的全部。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学校全部课程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共同作用于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形成。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产生作用。学生的行为是整个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业评价不能以学生的全部行为做依据,不能把学生的全部行为都归功于或者归咎于思想政治课。

另外,思想政治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但是,一方面,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可衡量的;另一方面,一件具体的事或一个具体的行为是不可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们处理任何的具体事务、做出任何具体的行为,都是与当时的客观环境分不开的。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一个人的行为甚至都会前后矛盾。因此,对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判断也不能以某一具体的行为依据。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思想政治课不需要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全部行为负责任。[4][P130]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不能以学生的全部行为或者某一具体的行为表现作为依据。

四、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方式创新

由上述内容可以明白,行为的变化信息不可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道德的行为或者不道德的行为都不能够全部归功于或者归咎于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不需要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全部行为负责任。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不能以学生的全部行为或者某一具体行为表现为依据。

思想政治课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专门形式的”德育,同时“主要是以‘认知’为开端和终结的德育”,是一种“认知性”的、“情感性”的德育。它主要作用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两个环节,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打下牢固的理论和情感基础。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就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及其理解、运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价值判断的过程。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方式必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教育。丰富的知识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学习获得的知识的结果,而且包括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新课程强调获得和理解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应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包括其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为基础。

(二)以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和自身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学生的能力发展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的目标之一。思想政治课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关键任务。因此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重点。这里的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认识能力,即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分析、认识社会问题和自身思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就要培养他们运用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的能力;对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就要培养他们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认识和改造自身的思想问题的能力,等等。因此,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必须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相应能力要求为重点。

(三)以帮助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方向

以帮助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方向,就是说因为思想政治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任,因此,在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时我们必须了解和参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确保思想政治课在学生道德培养中的方向性。

篇3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发展了近30年。经众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实践层面,已经由部门内集成的财务软件发展为企业内集成的管理软件;在理论层面,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也逐步成形。会计信息化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引擎”,为推动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但是,在信息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会计信息系统学科建设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与信息化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其中某种程度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问题已引起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密切关注。

一、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的若干现象

(一)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结构长期以来难以趋同

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会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上体现出来。我国会计类课程群中,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相当不稳定,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大同大异”的特征,相同之处高度趋同,相异之处又有很大差异。限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内容上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现象是很正常的。这种现象在一些涉及计算机技术的其他相关课程中也有表现,如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但是与这些课程相比,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不仅在内容上稳定性不强,甚至在结构上也缺乏相对稳定性。基本上是在侧重开发、侧重应用、侧重复合三条线上摇来摆去,长期以来有关各方各执己见,难以趋同,课程结构难以定型,再加上相关内容必须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与时俱进的调整,某种程度上难免给人造成课程体系较为混乱的印象。

(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复合性内容的比重不高

会计信息系统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为一身,边缘性和复合性突出。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接受教育者达到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水平。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这一教学目标,有关各方是高度认同的,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方面也形成了复合派这一流派。但是分析众多复合派的教材内容结构,发现基本上是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技术与应用等知识进行结构化合并,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相关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重复较多,真正能够体现出会计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相关技术课程“整合”特征的内容相对较少,所占比重不高,使得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一体化程度不高,交叉特色不明显。

(三)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受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冲击

管理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由来已久,早在2002年,某从事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学者在一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师座谈会上,向几位同行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AIS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些同行提出,现在AIS已经快要被ERP代替了!以后很快就没有AIS这门课了。至今,众多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教师对此仍有颇深感受。

笔者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冲击源于实践层面。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诺兰阶段模型非常吻合。即率先在各种组织的财务部门开始初装,随后开始在其他部门蔓延。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会计信息孤岛现象逐渐显现出来。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催生了具有财务业务一体化特征的所谓企业级会计软件,并很快升格为集成程度更高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ERP),这种趋势迅速蔓延并普及。许多国内会计软件厂商,如新中大、用友、金蝶、浪潮国强等知名厂商等,因此纷纷转型为管理软件公司,并不再推出单纯的财务软件。这迫使教学单位使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ERP软件开展配套的AIS实验教学。ERP软件所蕴涵的理念已超越出传统的会计观念,需要综合运用生产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知识与技能,才能使软件流程运行下去。目前已经形成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众多专业的师生共同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所谓的“沙盘大赛”的局面,其必然会对传统的AIS形成冲击。

伴随着会计信息孤岛的消逝,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地位也在动摇,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出现边缘化倾向。

(四)部分会计信息系统人才的复合特征不明显

目标中的会计信息系统人才应该是复合性人才,即所谓的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双通人才。通过我们的观察,真正达到这种水平的人才是非常短缺的。

在教师层面,与其他会计类教师相比,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在知识结构和个人素质方面差异非常大,基本上可划分为强计算机强会计,强计算机弱会计、弱计算机强会计、弱计算机弱会计(如部分由管理信息系统转型的教师)的分布格局。除第一类教师外,其他三类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复合特征弱化,难以适应信息化日益深化的要求,部分教师纷纷离开了原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岗位,放弃了原来的研究方向。

在学生层面,部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和会计类专业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化方面的复合能力不强,处理会计信息化实际问题的技能有限。在人才市场上被评价为不精通会计信息系统,甚至有些学生被戏称为“既不懂会计又不懂计算机”,这类型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会计信息化岗位,经常被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替代,目前这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类学生的就业前景非常不理想。

二、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交叉性知识是表现学科特色的关键构成

如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中核心知识的交叉成份不浓厚,个性特征不强。与相关学科知识相比,就没有显著的区别。这将导致学科特色淡化,这也许就是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应是会计学科相关知识与计算机等支撑性技术学科相关知识经过“内生性”融合,能够充分体现出“整合”特色的知识。应具备如下特点:

一是相对独立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在复合性基础上,对会计知识及计算机等相关技术支撑知识进行适度的创新发展,与源知识既要有联系,更要有区别,如果能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无我”的程度,就非常理想了。

二是整合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具有会计信息系统个体属性,其有关概念应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套用面向对象方法的概念比喻,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既不是“会计类”,也不是“计算机类”,而应是经过系统整合后的新类,即“会计信息系统类”。

三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难以被替代。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既难以被单纯的计算机专业能力替代,也应难以被单纯的会计专业能力替代。计算机专业人员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需依赖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财务部门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也需依赖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

三、模拟建筑学和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思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

会计信息系统核心知识建设,应坚持牢固树立“整合”观念、强化交叉性知识的研究和积累、突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集成性的原则,才能凸显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特色,维持会计信息系统的独立学科地位,避免被边缘化。

在众多学科专业领域中,有许多和会计信息系统同样具有边缘性、复合性突出特征的学科专业,如工程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建筑学、工业设计等专业。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建筑学与工业设计的学科建设思路值得移植和借鉴。

(一)建筑学与工业设计专业复合特征分析

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理工与人文、科学与艺术广泛的知识背景,“建筑、城市、园林”三位一体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在设计、科研、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文物建筑保护、建筑技术设计、科学研究、管理及建筑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建筑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上述专业的复合特征分析:

1.建筑学专业主要从事建筑物的外观设计,要求既懂土木工程基础,又精通建筑艺术。其形成的专业能力形成两个依赖关系,一是土木工程师要依赖注册建筑师,土木工程师虽然也具备建筑学基础知识,但是其建筑物设计水平难以超越建筑师;二是房地产开发商也依赖建筑师,虽然房地产开发商可聘请艺术家帮助其设计建筑物产品,但是由于普通的艺术家不懂工程结构,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可能会成为“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建造出来。基于建筑学专业知识形成的既懂建筑工程又懂艺术的复合专业能力,很难被工程师或者艺术家的专业能力替代,其工程与艺术整合的特征突出。

2.工业设计专业主要从事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专业能力的特征本质上与建筑学专业类似,只不过领域不同。例如汽车造型与功能的设计工作,汽车工程师和艺术家很难替代汽车设计师的专业能力。

3.上述两个专业具备一些共性特征。一是专业价值主要体现在目标产品(如住宅或汽车)的“做什么”和“怎么做”阶段,基本上不涉及“具体做”方面,产品的实现依赖相应专业的工程师来完成;二是非结构化思维与结构化思维的有机融合。技术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结构化特征,艺术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结构化特征,两方面的知识所依赖的思维方式及技巧差异较大,将二者整合起来比较困难。正因为如此,一旦通过专业培养,形成以复合知识为支撑的具有整合特征的专业能力,就具有非常强的难以替代性;三是知识结构具有强艺术含量和较强工程技术含量的复合属性。

(二)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复合特征与上述专业的比较分析

会计信息系统总体上可以看作是基于会计专业需求的软件工程,需要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等相关支撑技术专业知识的高度融合。会计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非结构化特征明显;计算机等相关支撑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结构化特征明显;二者的整合也是具有较大难度的。

软件工程从根源上说,是移植了建筑工程的原理,模拟建筑工程分为勘察、设计、实施三大阶段的思路,将软件开发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大阶段。即按照依次解决系统“做什么”、“怎么做”、“具体做”问题的先后顺序,逐步搭建软件系统,避免返工,降低风险,最终实现系统目标。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这一软件工程来说,会计专业知识在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阶段,尤其是在系统分析阶段,作用明显,价值凸现。但是会计专业知识的应用适应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知识的要求;而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知识在系统实施阶段的价值体现非常明显。

综上,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复合特征与建筑学和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思路类似,专业能力价值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做什么”与“怎样做”阶段,科学与艺术整合特征突出。

(三)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初步设想

1.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专业能力的目标定位。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目标,通俗地讲,就应该是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要求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论与方法,正确处理会计业务。而且要掌握软件工程的方法,结合会计业务需求,分析和设计会计信息系统。能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并具备一定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能力。会计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主要应用于系统分析和系统实施阶段,形成强会计较强计算机的能力强度分布特征。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分析和设计环节,至于软件的实施(编程),应交给软件工程师来完成。

2.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与初步设想。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构成,应该是会计信息系统系统分析知识和系统设计知识。除传统的软件工程知识并结合会计业务与相关管理业务加以整合外,为提高整合效果,还应该模拟建筑学和工业设计专业的思路,增加软件设计美学、软件设计心理学、软件安全工程、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支撑知识。所有核心知识均应体现出突出的“整合”特色。

在具体的构建路线上,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层次,可以考虑设立“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专业。以本科专业设计为例,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适当增加计算机类课程;专业课程分成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审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三大模块,丰富并强化会计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整合性内容;毕业环节以毕业设计为主,毕业论文为辅;职业定位应是会计软件系统分析员。二是课程层次,应对会计专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进行改革,改革所遵循的原则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强化整合性内容,弱化合并性内容;强化系统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系统应用方案设计与管理方案设计能力,弱化系统实施(编程)能力;显化会计信息系统知识,淡化管理信息系统知识。

综上,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应在会计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结合处狠下功夫,强调会计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整合”,形成难以被替代的会计信息系统复合性知识,突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特色,维护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独立性。

篇4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之下,《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该课程也是2015年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口升学考试科目《文化基础》中的考试内容之一,占20分。同时该课程的内容在各类升学和就业考试中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笔者认为,要达到我们的要求,首先就应该知道相应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知行统一,这就面临着一个记忆相关知识的难题,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德育课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了一定的记忆方法。

一、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

(一)答案要点: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

(二)记忆方法:

1.在平时的交往中,要团结互助

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团结代表的是团结友爱;⑤互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

2.平时的交往对我的成功有帮助

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有,谐音友,代表的是团结友爱;⑤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

二、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

(一)答案要点: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仪容端庄、语言文明。

(二)记忆方法:

职业人爱进城,但尤其注意语言的文明。

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进,谐音尽,代表的是尽职尽责;④城,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⑤尤,谐音优,代表的是优质服务;⑥意,谐音仪,代表的是仪容端庄;⑦语言的文明代表的是语言文明。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答案要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记忆方法:

1.我国公民爱守信,团结勤奉献

解析:①我国公民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信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团结代表的是团结友善;⑤勤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献代表的是敬业奉献。

2.我国的爱民团亲近我

解析:①我国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民,谐音明,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团代表的是团结友善;⑤亲,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近,谐音敬,代表的是敬业奉献。

四、家庭美德规范

(一)答案要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二)记忆方法:

1.一个家庭应做到爱男女,夫妻节俭

解析:①家庭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男女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④夫妻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⑤节,谐音结,代表的是邻里团结;⑥俭代表的是勤俭持家。

2.家有女,合家团

解析:①家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有,谐音幼,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女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④合,谐音和,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⑤家代表的是勤俭持家;⑥团代表的是邻里团结。

五、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一)答案要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二)记忆方法:

1.职业人都爱幸福,所以说社会是公道的

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幸,谐音信,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④福,谐音服,代表的是服务群众;⑤社会代表的奉献社会;⑥公道代表的是办事公道。

2.各行各业在京城办公,这是福份

解析:①各行各业代表的是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②京,谐音敬,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办公代表的是办事公道;④是,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⑤福,谐音服,代表的是服务群众;⑥份,谐音奉,代表的奉献社会。

篇5

在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要改变过去教师唱主角甚至是独角的作风,真正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地位,真正把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距离拉近了,促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既是优化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探究式教学中要用科学的哲学思想作指导,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探究式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认识哲学的性质与功能,遵循哲学本性,是推进探究式教学改革的观念前提。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探究式教学要注重对“智慧”的追求,单纯的知识教学不等于“爱智慧”。教师在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要尽可能体现智慧,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以自己的智慧去影响学生,要善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资料中去吸取有智慧的材料,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爱智慧的精神,要着重引导学生去体验什么是智慧,通过探究和表达,体现和培养智慧。

二、在探究对象的选择上,应当坚持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探究的情境与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所处的客观实际,不能仅凭教师的主观选择来设置。必须考虑到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信息环境及其知识构成,思维方法等。案例情境本身要通俗易懂,耳熟能详,特别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贴近本地实际。这样探究学习才有现实的条件性和可操作性。

三、在师生关系和现代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关系上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探究式教学中到底谁是探究的主体?显然是学生,学生是主体,在探究过程中要处于主动的地位,他们是演员,是主角;老师是导演,是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和评价者。教师有时很难控制自己参与的“度”,常出现越俎代疱的现象,应做到以生为本,多让学生活动起来、表达出来、讨论起来。当然,还要处理好探究式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接受性学习并非一无是处。要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吸纳外部知识信息、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是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过程和个性发展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其作用是诱发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自主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主导作用为条件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归宿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是信任、理解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人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还能活跃人的思维,发挥人的智力潜能。(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有利于学生“主体表现”的形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采取学生讨论、演讲、辩论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较多地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关注优秀学生,还要调动中间生、激发后进生。同时注意分层教学,分层辅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主动的、生动活波的、积极向上的发展。

四、在探究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好矛盾分析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质疑、解疑,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篇6

[分类号]G25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积累的日益丰富,图书馆开展学科知识服务的硬件条件日益成熟,但是服务的效果却往往达不到人们的预期。因此,针对知识过程的变化,技术与信息资源的优化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务效果不佳的现状,本文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人的主观软因素。由于学科知识服务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标的,主要通过学科馆员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来完成,并受到学科馆员自身心理、知识以及经验等的影响,因此其服务决策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预见性和选择性。换句话说,学科馆员的认知决策在学科知识服务中起到了关键的影响作用。但是,目前在已有研究中,尚少有人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学科馆员对学科知识服务的影响。因此,本文引入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旨在揭示学科知识服务过程中学科馆员认知偏差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克服的对策,以助学科馆员应对不确定性、复杂性、动态性的学科服务环境,提高学科知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1 学科知识服务中认知偏差的诱因动高度参与的过程。尽管每个图书馆的馆情不同,开展学科知识服务的实践相差也较大,但是都会遵循一个常见的服务流程,即始于捕获、定位用户知识信息需求,制定工作计划与服务目标,对相关知识信息进行采集、选择、整合、分析、创新等,从而动态、持续地为用户提供可理解的知识信息产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步骤都需要经过学科馆员的信息加工系统来完成,是建立在学科馆员的认知基础之上的。学科馆员从感觉开始,通过知觉的整体反映、注意和控制,获取相关的用户需求信息和学科专业知识信息,通过记忆加以存储,再经过思维活动加工,运用可理解的言语方式展现知识,从而提供基于知识创新的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科知识服务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

认知偏差是人们普遍存在的认知心理现象,由于学科知识服务本身就是知识信息的认知过程,因此,认知偏差根植于学科知识服务过程之中。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在认识和判断事物时,与事实本身、标准规则间所产生的某种差别和偏离,或偏离的倾向和趋势,是认知与被认知的事物之间应遵从的判断规则和人们的现实表现之间所存在的一种无法拟合的缺口,一种没有实现的不完全匹配,是人们的认知局限和认知风格、感觉机制和加工策略、个体动机和情绪情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科知识服务过程是学科馆员对用户需求与知识信息资源两个问题空间进行探索匹配的过程,因而对这两个空间的理解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两种认知分析:①对环境的认知分析,即所谓知彼,包括用户需求和信息资源环境。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存在着不完全确定性和动态性,而信息资源环境则呈现复杂化、爆炸性增长态势,由于人的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的局限性,在这种认知过程中很难进行完全意义上的穷尽性的信息搜索与理性思考,而是会尽力寻找一些思考捷径,采用把复杂问题简化的策略。这种简化策略对简单的服务决策可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学科知识服务决策则可能是无效的,因为这种简化策略往往会产生难以避免的认知偏差,从而导致分析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甚至错误。②学科馆员对自我的认知分析,也即是知己,包括自身的知识结构、认知风格、思维模式、情绪偏好等认知因素。他们需要运用各种认知策略来进行信息的搜寻、选择、分析、整合、表征等,他们自身的认知因素决定了其信息的认知策略以及处理方式。而在各种认知策略中,人们会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来处理信息,往往倾向于接收并选择那些同自己主观观念中一致或符合自己预期的信息,排斥或忽略相反意见的信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与判断力等非理性选择。这些认知倾向不可避免地导致各种认知偏差,从而影响知识服务的最终效果。

2 学科知识服务中认知偏差的表现

篇7

有研究者对文本、视频两种网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与认知风格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对于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来说,文本与视频这两种呈现方式没有显著差异。由于之前的研究只是针对一门课程来进行实验,因此笔者进一步思考,不同内容呈现方式的网络课程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来说其有效性是否会随着课程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本实验是在网络教学中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与学习者认知风格对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假设,并进行验证。因此,我们分别选择《教育技术学》和《Html语言》作为实验材料,这两门课程的性质分别倾向于理论型和操作型。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课题组选取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育学04级学生60名作为被试,这些被试已经学过部分教育学、心理学和技术类基础课程,实验前还没有开设“教育技术学”和“Html语言”课程,实验中并未刻意强调此实验内容,尽量保证被试在自然状态下学习。

2.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双因素两水平的方法。在网络课程呈现形式方面分为文本显示和视频显示两个水平;在学习者学习风格方面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两个水平,因变量为学习效果。

实验前首先对被试分别进行学习风格测试和两门课程掌握情况的前测,在保证各组被试间无显著差异的前提下,按匹配的方法把被试分成场独立/文本组、场依存/文本组、场独立/视频组、场依存/视频组,两种学习风格分别施以不同的实验处理,然后进行后测以比较各组学习效果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再比较两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是否有差异。

3.研究工具与材料

(1)北京师范大学于1998年修订的《镶嵌图形测验》以测试不同的学习风格,共三部分,测验时间为12分钟。

(2)前测和后测试卷,用于测试被试在学习两门课程前后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

(3)《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材料,主要采用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国家精品课程的《现代教育技术》,《Html语言》由课题组精选相关内容作为研究材料。

4.数据处理

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的统计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

二、结果分析

1.《教育技术学》课程的实验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场独立和场依存组的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分别为0.958和0.4)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即文本/独立型与视频/独立型组的学习效果并无显著差异,同样文本/依存型与视频/依存型两组也并无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也进一步证实了之前相关研究的信度。

接下来,采用两因素、两水平的2×2方差分析来验证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与学习风格两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经过统计,学习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样本的各组之间相互独立,相伴概率为0.387,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满足方差检验的前提条件。根据统计结果,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因素、学习风格因素、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与学习风格因素交互作用的相伴概率(分别0.530、0.913、0.581)均大于0.05,因此以上因素均未对学习效果呈现显著影响。

2.《html语言》课程的实验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场独立组的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为0.449,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文本/独立型与视频/独立型没有显著差异,与之相对,场依存组的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文本/依存型与视频/依存型则产生了显著差异,这意味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对场依存型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

接下来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显示相伴概率为0.776,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满足方差检验的前提条件。再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习风格因素、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因素与学习风格因素交互作用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0.05,因此可以认为三者对学习效果的交互作用显著。

经过实验和统计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对于偏于理论型的课程,采用何种内容呈现方式并不会对不同场地独立性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产生显著影响。而对于侧重于操作型的课程,场独立学习者无论用何种内容呈现方式都不会对学习产生太大的影响,这可能和场独立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究能力较强有关。与之相反,场依存性学习者非常倾向于视频讲解的方式,这也许是因为场依存性学习者在学习与实践操作相关内容时,特别需要详尽的说明与指导。

三、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路

1.根据课程性质,侧重不同类型资源的建设

尽管本实验仅选取了两门具有不同特征的网络课程,但事实上每门课程都具备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征。如计算机操作类的课程就非常侧重于演示和操作环节,因此应为学生提供更为逼真生动的演示过程,应搜集优秀的CAI课件供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选用。再如某些文科学课程,网络课程设计者完全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为学习者提供已有的、没有版权争议的、制作精良的视频而非乏味的课堂搬家式视频。总之,网络课程制作者应仔细分析本门课程的特征,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资源的搜集与制作。

2.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尽量实现因材施教

网络教育尽管具有方便、快速、资源丰富等特点,但在适应学生的学习特征、提供个性化学习方面仍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在:大部分网络课程仅具有基本信息登记模块,与学习更为相关的知识水平、认知风格等个性特征测试模块很少见到,与之相应的个性化教学内容呈现、个性化教学活动安排更无从谈起。事实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其中认知风格的差异是个性特征在学习中的基本表现。为进一步提高网络课程的适应性,必须充分考虑认知风格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学习目标及任务、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核心要素做出综合考虑,形成完整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3.从基础做起,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网络资源建设应当从基础做起。比如网络课程建设中可针对重难点设置短小的视频,提高视频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还应在视频中增加优秀的课件。而更为基础的文本要系统、丰富、条理清晰,适当增加超链接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特别是场独立学习者的要求,还可以运用概念图等方式提炼内容结构使场依存学习者能够更好的构建认知结构。除此之外,还应大力开发其他形式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继红.网络教学中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与学习者认知风格

篇8

听课情况表

时间学校授课教师课题

9月26日附属中学胡桂银认识论知识的复习

王立新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谭蕾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

李玉环实践知识的复习

9月27日北师大实验中学刘凤云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王琪联系

范海红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阎红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9月28日二中石晓军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主要优点

1.教师年轻化,有较高的工作热情

政治教师共有35名,其中45岁以上的只有2人,工作3-5年的有10人,非常年轻,大部分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虚心好学,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主动搜集教学中所需资料,丰富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说服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去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有意识地探究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方式和方法。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们克服交通不便的困难,坚持每周去西城、海淀听课,和城里学校的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丰富自身的信息,并充分利用我县内资源,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开展了手拉手的活动,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力求使自己进步更快。

2.课堂教学注重双基的落实,找准发力点。

在所听的9节课中,其中有4节是高三的复习课,2节是要参加会考的高二复习课,这几节课中教师都努力在学生已学过的基础上,强化知识的落实,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附属中学的胡桂银和李玉环老师以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把各个表面无关而实质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知识框架,建立知识网络;实验中学的刘凤云、王琪老师则让学生自己以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中心建立知识网络,使学生对各知识点由点-线-面-体的联系一清二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聚合性。在高一和高二的教学中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体系通过层层设问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一清二楚,便于对知识的理解。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意识和实践积极性明显提高。

随着我县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教学硬件设施越来越好,教师们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和实践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所听的九节课教师们都使用了计算机,在教学中使用自制的课件,特别突出的是实验中学的刘凤云和二中的石晓军老师,所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教师的教改意识有所改观。

几年来,在教材还是老教材的情况下,教研活动一直宣讲按照新课标、新理念来进行教学,教师们的教改意识有所改观。在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生活、思维实际,以生活为主线;有意识去关注学生的思维,从细节中去找有研究的问题;关注一些改革的措施。比如附属中学和实验中在课前都为学生准备了自学导纲,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教师通过这个环节努力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

二、问题与建议

1.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所听的8节课中,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集中在如何把课本知识讲清、讲透,而忽视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方法单一;在一节课中要培养学生的哪方面的能力,往往被老师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深度、思维的广度以及情感上的真实体验认识不足。新课程要求以学生生活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强调从问题中获得知识,不能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课堂教学要以能力为核心,到底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一定要设计。能力是在平时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而不是在某一阶段一促而就的。教学中应把抽象的知识还原到具体的生活中去。更多地要考虑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是否动手、动口、动脑,在反馈中知识是否掌握牢固,学生的思维是否是深层次的,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能力有没有得到增强。应进一步学习新的课标,树立新的理念,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教学。教师教学能力需进一步提升,部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仍需强化,对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实际应用到课堂教学、如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及学校的特定条件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较欠缺,需加强学习、思考,并不断的实践探索。

2.多媒体辅助教学亟需向深层次挖掘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277-01

新课改带来的新教材和新思路看似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活泼”和“快乐有趣”。更多时候,课堂依然是本应生动的知识却被教师用枯燥手段予以灌输的乏味场所,中学思想政治课,它的德育功能以及启迪、反思、警示功效,绝不是让学生记住一大堆“条条杠杠”的知识点就能实现的,其怡情知性的魅力更不是通过将学生训练成“应试型人才”和考出一大批所谓“高分”生就能体现的。中学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将人文、情感等理念渗透于课堂之中,最终使其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

一、转变观念,培育学生主体性意识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老师不停地讲,学生在下面不停地划书、记忆、背诵,在德育内容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常常把某一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进行灌输,在德育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也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其结果是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思想政治课首先就要搞活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为只有明确了这种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地位,才能进一步的开展好教与学的关系。

二、渗透人文精神,引领课堂理性的激情

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驱力。在当今信息爆炸引领潮流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远远不是课堂所能包含的。通过网络等媒体了解国内外时事及社会新闻等,这对学生来说并非难事。同时,在网络进步所造就的新兴词汇、概念的表达与使用上,学生甚至还强于教师。如果执教者继续孤芳自赏地陶醉于按部就班的预设课堂,那么,反而会因自身的“孤陋寡闻”而成为学生的笑柄。

执教者应该认识到,学生掌握知识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课本知识只是学生拓宽知识层面的基础和培养综合能力的载体,是指引学生踏向求知征程的阶梯。中学政治教材文本中的事例引证材料往往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教师要善于将“静态”教材文本与“动态”现实素材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与生活实际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感受、领悟,使思维的敏锐性和学习的能动性始终与时代脉搏共振共融,展现政治课的人文魅力和理性激情。

三、重视日常生活,理论联系实践

以往被学生抱怨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是由“教师讲授灌输、学生做题背诵”的常态教学思维造成的,最终培养的是一批批“闯关过关”的“考试人才”。所谓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么成为停留在课程计划或文件上的虚无缥缈的“美好愿望”,要么成为众人济济一堂而心知肚明的公开课或比武课上的“成功表演”。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能力也因此被桎梏。在中学政治课程实施过程中,执教者所要考虑的不是为驱散传统课堂上的沉闷气氛而形式化地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欢快,而是激发学生实践导向的思维能动性,增强学生品德践行的内驱力。

篇10

机制工艺课是技工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多,概念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感到教学尺度不易把握,学生则感到学习内容枯燥模糊,并由此产生畏难情绪,不仅会影响本课程的学习,还会对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笔者拟结合多年来在机制工艺课教学方面的经验,谈一谈个人的认识和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将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加以提高。

机制工艺课难教的主客观原因

学生的基础知识差机制工艺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课程,并且与其他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有着紧密的联系,具体涉及金工学、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课程的内容,而且本课程又是各相关工种工艺课的基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衔接环节。技工学校学生尤其是中技生,其生源基本是升高中的落榜生,文化基础较差。虽然技工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已相对地简化,但由于自身素质以及课程开设仍有一定的跳跃性(学生的生产实践、操作经验基本没有),所以在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仍会在学习上感到吃力。一旦基础课的基础未能打好,再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学生的准备知识肯定不充分,难以对学习唤起足够的兴趣,同时也会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理论课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在机制工艺课中,很多理论知识都来源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使用的机器设备中。例如《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第八章“铣削”中介绍的万能分度盘的使用,其中涉及的手柄、主轴、侧轴等零件对分度的操作都具有关键作用。倘若教师不知道这些零件的实际安装要求、作用及与铣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在讲到此处时,就只能照本宣科,代入计算公式,无法进一步深入讲解,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技工学校的理论课教师大多是本、专科毕业后直接入校教书的,受到各个学校设备的限制,对各种机加工实践知识缺乏深刻的认识,有时会在教学中遇到一定的困难,出现讲解模糊、照本宣科的现象,这都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材内容求全而缺乏发展性技校使用的机制工艺教材,内容上分为热加工工艺、冷加工工艺和装配知识三大部分,知识点较全面,基本上将机制工艺方面的相关加工方法和加工设备都包括在内了。但笔者认为,技工学校培养的是紧密联系实际发展需要的技术工人,对于一些热加工工艺工种,如铸造,应将重点内容放在铸件的用途或新型铸造方法的原理上,而砂型制作包括型砂的特性不应要求详尽掌握。因此感到教材编排过于求全,而缺乏对新技术、新设备的介绍。在使用时,由于受课时量的限制,课程进度快,知识点内容又太多,教师不易把握教学尺度,学生则难以掌握过多的知识,从而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改进机制工艺课教学的方法

针对机制工艺课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围绕着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水平(1)加强师德教育。要让教师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爱护学生,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技工教育事业中,只有如此,才能一心一意地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才能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2)提高自身质素。教师是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教师应当不断地补充知识,完善自我,在不知不觉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可以给学生做一个良好的表率,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良好学风。平时可通过上网,多了解新工艺和新技术,参加技师职称考核,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水平。(3)加强与实践的联系。机械专业的教师应当不仅具备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加工方法、机床及机器的有关知识也应当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与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上起课来得心应手,既可将教学铺排得较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将枯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变得浅显易懂,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就曾组织理论课教师到各机械工种的车间进行实操,由实习教师安排一定的生产任务,由理论课教师完成。通过加工不同的零件或进行装配和拆卸,了解了大量课本上没有的细节,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