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在企业中的价值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4 10:23: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财务在企业中的价值,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财务在企业中的价值

篇1

■一、 商业汇票概念与种类

(一)商业汇票概念

商业汇票是指由付款人或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由承兑人承兑,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被背书人支付款项的一种票据。所谓承兑,是指汇票的付款人愿意负担起票面金额的支付义务的行为,通俗地讲,就是它承认到期将无条件地支付汇票金额的行为。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超过六个月。

(二)商业汇票种类

商业汇票按其承兑人的不同,可以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两种。

1.银行承兑汇票是指由承兑申请人签发,并向开户银行申请,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商业汇票。

2.商业承兑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由银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兑的即为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既可由收款人出票,付款人承兑,也可由付款人出票并承兑。

3.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的区别。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人不同,决定了商业承兑汇票是商业信用,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信用。目前银行承兑汇票一般由银行签发并承兑,而商业承兑汇票可以不通过银行签发并背书转让,但在信用等级和流通性上低于银行承兑汇票,在银行办理贴现的难度较银行承兑汇票高。

■二、 商业汇票在企业支付活动和融资活动中的作用

(一)商业汇票在企业支付活动的作用

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可以用于企业购销活动中支付到期的货款。当企业应付供应商的货款到期时,以企业目前资金无法全部支付到期货款,开具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给供应商。若开具商业承兑汇票时,不用需要向银行提供保证金,企业直接可以自己开具商业承兑汇票给供应商(收款方);若想使用银行承兑汇票时,向银行提供50%或30%或0%的保证金,银行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给供应商(收款方)。

企业利用商业汇票支付货款时,不需要完全使用资金,可不动用资金或动用部分资金就能支付到期的货款。由此可知,企业使用商业汇票,可以解决企业资金缺口,从而增加企业资金流量。

(二)商业汇票在企业融资活动的作用

当企业经营活动出现资金缺口时,向银行申请流动贷款,根据企业资信情况不同,大多数企业的银行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若企业给关联企业开具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时,持票的关联企业再到银行贴现,一般情况下,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率比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低10-20%,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率比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低20-40%。商业汇票的贴现率比银行贷款利率要低,通过商业汇票融资比常规性银行融资的利率要低,从而可以降低财务费用。

■三、商业票据案例分析

(一)商业汇票在企业支付活动的案例分析

A公司为某一大中型民营企业,主要经营服装的设计、生产与销售,是一家自营出口企业,每年出口销售收入达8亿元,公司为一般纳税人资格企业,公司资金一直很充沛,也没有银行贷款,但银行授信1亿元,公司获AAA级企业称号。由于出口形势好转,订单持续增加,公司2010年1月份,公司董事会决定需要扩建3条生产线,生产线投资总额10000万元,2010年3月份开始投入建设。但到2010年5月份,需要支付到期应付账款8000万元,由于公司资金大多数投入了扩大生产线,没有资金支付应付账款,财务部决定认为向银行贷款8000万元支付到期的应付账款,贷款期限为半年期,银行贷款为5.346%(基准利率上浮10%),银行贷款利息为213.8万元。

若该公司向银行申请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与银行洽谈保证金的比例,由于公司是AAA级企业,保证金比例可以为0,如果保证金为0,那该公司在无保证金情况下,开具了8000万元6个月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给供应商(收款方);另外,也可以公司开具8000万元的商业承兑汇票给供应商(收款方),开具商业承兑汇票时,不需要保证金。因此,若该公司使用商业汇票支付到应付账款,不仅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同时还节约了213.8万元的财务利息费用。

(二)商业汇票在企业融资活动的案例分析

B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有5个全资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汽车零配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工贸一体化集团公司,每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2008年12月31日银行贷款金额为2亿元,该公司为AA+级企业,银行授信额度为4亿元。2009年5月份B集团公司需要1.5亿元资金进行一项短期投资,投资期间不超过6个月,预计投资回报率10%,投资收益为750万元.而B集团当时没有这笔资金,决定需要向银行贷款1.5亿元,贷款期限为半年期,银行贷款为5.346%(基准利率上浮10%),银行贷款利息为400.95万元。

篇2

2ERP的核心思想

2.1对整体采购、销售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供应链是由企业向供应商、经销商、客户延伸而形成的一个综合网络,核心企业的资源在网络中流动。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手段对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的物料、资金、信息等资源进行计划、配置、使用,形成供应商、核心企业、经销商、客户的全部供应过程,实现资源配置最佳、效率最高、效益最优。

2.2对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ERP的计划子系统主要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而且这些计划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ERP通过定义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

2.3对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管理思想

ERP的管理思想体现在企业日常的工作流程处理和实施过程中,因此,业务流程再造就是将ERP管理思想融入到系统各功能模块中。企业实施ERP必须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首先ERP是对企业物流与资金流进行一体化管理和集成化运行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它的应用涉及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它强调系统运行的整体集成性、数据共享与数据一致性控制机制。ERP系统的成功可以组成不同的业务处理流程,以适应不同行业业务处理模式上的变化。企业准备实施ERP系统,也就意味着企业至少走上了集成应用模式,为了保证企业ERP系统实施时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对企业手工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3ERP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财务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会计核算的数据,再加以控制是财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实施ERP后,财务人员可以更好地得到计划人员、生产经营人员的配合,使财务管理的计划和控制作用得到发挥。ERP系统把企业的生产和财务管理集成在一起,计划人员对他们所管辖的生产线的库存水平及有关数据的准确性负责,生产人员对自己的部门所处理的物料数量及其价值负责,财务人员可以及时得到生产方面的准确数据,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队伍中协调工作的一部分。ERP在企业财务管理上的应用,主要通过报表分析、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三个子模块来实现:

(1)报表分析子模块。由于ERP系统的高度集成性,给在财务管理中经常采用的报表分析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功能。目前,在实施ERP企业的报表分析系统中,都包含既满足管理层又满足非管理层使用的报表分析,并且能够供不同类别的人员进行查询,但需要设定查询报表分析系统人员的权限和级别。它主要和总账、成本费用等模块集成。

(2)预算管理子模块。它把上级下达的年度预算和经过本公司分解后下达给各部门的预算,录入ERP预算管理模块,通过该模块达到预算预警、警告、不予通过三种作用,促进公司真正重视预算,采取切实措施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当然,预算下达可能会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对于确实需要修改预算的,经过相关部门批准,可以对预算进行调整。预算管理子模块主要是按照费用归属部门进行归集和管理,各管理层可以通过ERP系统及时了解预算的执行情况,为及时做出预算调整和修订提供决策依据。

(3)资金管理子模块。该模块主要为企业解决收支两条线的问题,它是由下级企业根据工程施工和工程采购合同申请工程资金,按照财务预算系统每月的预算计划申请运营资金;上级财务部门根据批准的资金申请下拨资金,同时对下级公司的收入账户中的资金进行上划。上级部门统一在ERP会计相关模块中直接进行列账处理,极大地加快了资金的审批和拨付,减少了往来的差错,它主要和应收应付、预算管理、现金银行存款等子模块集成。

4实施ERP系统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ERP扩大了财务管理的内容。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人力资源、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投资对象之一。然而,由于无形资产确认、计量的困难,传统核算型软件受到很大限制,进行财务决策时也很少考虑这些无形资产。ERP系统除了财务系统外,还包括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等系统,可以从各方面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分析、预测,丰富了财务管理的内容。

(2)ERP系统突出了财务管理的整体性,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和信息服务全面性ERP系统除了提供必须的财务报表外,还能提供多种管理性报表和查询功能,并提供易于使用的财务模型和分析模块,更全面地提供财务管理信息,为战略决策和业务操作等各层次的管理提供服务。ERP系统对大量规范业务的计量都可以在初始化中加以设置,自动生成相应的凭证,记录工作可由系统自动完成,计算和报告中的大部分工作也能通过系统设置而自动完成。另外,ERP系统的集成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保障了财务管理所需信息的质量。系统的实时性又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3)ERP系统使财务管理与生产管理有机结合,发挥计划与控制作用系统可以把企业的生产和财务管理集成在一起。在一个集成的环境下,当生产经营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时,很容易驱动会计核算系统正常运行。因为,从根本上讲,生产人员与财务人员有着相同的基本处理逻辑,只不过前者用物料计量单位表示,后者用货币单位表示而已。由于生产经营系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效可信,所以,会计系统将会得到一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效的数据作为工作的基础。

篇3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价值

财务报表分析是指借助财务报表的数据信息为依据,用专业的分析方法与工具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发现报表内部的规律与特征,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其分析的效果对于企业的财务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一、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也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当前,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负债分析、利润表分析以及现金流量分析。这些内容从不同的方面显示着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内容可以集中反映企业的财务现状。资产的运营能力、偿债能力与盈利模式,可以为企业的财务构成与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为企业政策的制定者提供良好的内部参考。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

财务报表分析是为了给企业信息需求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随着企业竞争的不断扩大与激烈,企业各个环节都对财务报表分析高度重视,力图通过报表分析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发现现有不足,探索改进办法。这对于投资人确定投资意向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经营者也可以为期提供发展的财务状况分析,对于管理者也可以提供分析的结果而判断纳税人纳税与职工的收入等等。由此可见,财务报表分析是为了向更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分析服务,从而实现企业与个人主体的利益。

二、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与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市场经济不断得到深化与改革,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都是通过专业的财务人员实现财务报表的分析,随着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中占据的地位日趋重要,越来越多的人充分认识到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意义,企业的管理者对于财务报表分析也越来越重视,使财务报表分析能够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资产负债表可以直接反应企业过去的投资结构,对企业进行下一阶段的投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资产负债分析对于提高企业财务融资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资产负债分析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更大化。另外,资产负债分析还可以使企业的融资方式得到保障,从而提高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难题,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自身的财务资产负债情况才能做出更加优化的政策与措施来推动企业的发展。资产负债分析对于企业充分发掘在以往的投资与发展中存在的财务问题有着基础性作用。

(二)利润表的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了更高的经济效益,追求更高的利益。对企业利润表分析,可以是企业更好的认识自身的竞争优势点,以便企业在日后的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利润表的分析,企业可以了解自身的利润结构,更好的对企业的经营现状进行剖析,探寻利润的最大化。由于利润表是对企业过去的财务总结,因此,通过利润表的分析可以把我企业在过去时期里的不足与缺陷,发现自身的问题,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对利润表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的收益与成本消耗,对于那我企业的经济命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企业在发展中以不仅仅追求经济总量的提高,经济的效率也是体现企业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通过读企业利润表的分析,可以得知企业发展的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有利于企业全面的把握自身的经营发展状况,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现金流量表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现金流量反映着现金在企业中的流动情况,体现了企业发展的健康状况,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参考标准。企业在发展中现金的流入与流出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新陈代谢,现金是企业实现健康发展的血液。对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充分体现企业这一整体的健康情况,可以充分了解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由于现金流量的分析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融资与集资能力,这就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较高价值的参考,这对于企业的管理者制定相应的融资政策,确定企业发展的依靠方向有着重要意义。

三、小结

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可以直观反映出企业的基本财务信息,对于财务管理与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必将日渐增加。

参考文献:

篇4

一、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综述

(一)企业价值评估

企业价值的定义是企业预期自由现金流量以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贴现率折现的现值,它与企业的财务决策密切相关,体现了企业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以及持续发展能力。其中参考的两个重点概念为公允价值以及盈利能力。

(二)收益法

收益法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一种计算方法,虽然具体的细分应用有很多种,但本质是对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算计算的方法,即将公司预期内的现金流按照贴现率贴现到当前时期的方法。其侧重了企业的未来价值以及收益能力,计算过程中参考的参数包括了企业的预期价值、折现率和此预估资产的获利周期。

(三)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企业与资金流动有关的所有资料进行统一分析并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核算过程中以会计报表和其他相关报表为基础,采用专门的分析方法对企业所有经济活动中出现的筹资、投资、经营、分配等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情况进行的分析。是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

二、财务分析对于企业价值收益法评估的关联

要分析财务分析对于企业价值收益法评估需要从两者与企业价值的关联角度进行说明。

首先,财务分析与企业价值。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涵盖了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战略变化情况、实际经营情况、预期经营情况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由此来看,企业财务分析可以对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价值变化进行预估。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预估空间:其一,财务方面的预估,包括企业未来财务方面的决策和预算的类推,以及财务活动发展的预估;其二,通过对企业财务的发展预估,可以评估未来可能出现的显在或潜在的财务分享;其三,能够准确评估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盈利能力,并通过对比预估企业未来可能出现的盈利能力发展状况。

其次,收益法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是将评估对象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预期收益除以资本化率,从而得出企业的价值。在这一计算过程中,需要以下几个数据进行确定,即现金流量、折现率、收益周期。现金流量反映的是企业实际经营活动中的现金进出情况,其体现在资金收付流程当中,当企业进行产品销售或者服务供应时,就会出现现金流交易,如果在不存在摊销、投资和资产折旧的情况下,企业的纯利润实际上就是现金流量,换言之,企业收益导致现金流入,运营和生产成本增加造成现金流出。折现率即未来特定时间周期内预期收益折算成现金的比例,其常用的折算率主要为Ke和WACC。收益期则是三者之中最容易确定的一项数据,一般指企业收益年限的有效区间,一般针对不同产业类型,可以考虑相应成本的可使用年限以及产业本身的寿命两个条件,可使用年限包括了物理年限、技术年限,产业寿命是指这一产业本身的寿命,现在多使用经济寿命来进行计算,即以资产实体为基础,对可用周期进行评估,减去已用资产,即为使用年限。

总的来说,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是对企业现金流和真实收益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也就是说,它是对传统的财务分析在现金流分析方面不足的补充,也是当今靠虚拟资金运作的企业不得不重视的一种财务风险预控方法。

三、财务分析对于企业价值收益法评估的价值

财务分析与收益法评估直接相关,但单从两者的本身的实现过程来说不能准确说明财务分析过程或者结果对收益法的实际影响。财务分析的作用的是对现有经营水平的实际分析,收益法是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价值的整体评估方法,前者注重总结,后者注重预估,后者所预估的目标为企业价值。而分析财务分析与企业价值收益法评估的动态价值关联就需要了解财务分析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

收益法作为一种与预估的价值评估方法,其基于现金流量基础。在不存在额外成本、折旧等费用的情况下,企业利润实际上等于企业现金流终值,收益法是将现金流通过折现后的评估方法,而现金流恰恰是以企业会计为基础的计算方法。

财务分析通过财务报表分析获知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量、财务趋势等。但从现实来看,很多企业只有账面资金,而现金流则严重不足。从这点来说,依靠财务分析是无法对企业的现金流进行风险预控的,这也是一些国内外名企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瞬间倒掉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收益法相对比财务分析更偏重于对企业资金链风险的监控,这是财务分析无可比拟的优势。

四、总结

总体而言,企业价值收益法评估本身应该是服务于股权方或者债权方的工作内容,其计算过程需要依赖现金流、折现率以及收益期等基础数据,某些情况下会选择财务分析的结果。也就是说财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可能会影响企业价值收益法分析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从企业经营者出发的财务分析结果会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由此而产生的企业价值变化会反映在财务分析结果当中,同时对于折现率也有一定影响,这样就能够直接影响企业价值收益法的评估结果。

参考文献:

篇5

21世纪世界经济的竞争愈发激烈,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元素,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本文认为,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的价值,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上“永葆青春”。提升企业价值的方式很多,如可以通过显在的销售管理,也可以通过潜在的财务管理控制。就财务管理对企业价值的提升而言,关键在于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发挥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财务关系中的各个利益集团以及各层次人力资源实施激励,利用激励效应维持一种对各方都有利的财务关系和财务工作效率,达到财务资源的最优配置,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实现企业价值最优化的理财目标。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建立高效的管理层

财务管理是一个运用科学技能、科学方法并以良好的管理品质加以引导和控制的系统工程,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人是财务管理的根本。随着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及会计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管理人员的素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领导和直接从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管理水平越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也越高,因此建立高效的管理层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企业的显著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意味着经营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利益从事经营。而实际上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经营者更注重报酬,其考虑的是如何尽量分散自身风险,而非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一种可能的利益冲突――冲突便产生了。减少这种冲突和分歧的基本途径有二:约束和激励。约束是被动地确保经营者按章办事,并不能使其努力工作,且机会成本很高;而激励是积极的,能够使经营者把企业的目标作为自己的内在追求而努力工作。管理层是现代公司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公司管理层利益的实现就是要将管理层、企业家的才能等现期无法准确判断并量化的因素在企业的长期经营过程中尽量准确地量化。因此管理层利益的内容应是多样化的,其实现机制应基于固定报酬与浮动激励组合运用的基础之上,在注重短期激励的同时给予管理层高度或长期激励,实现管理层与股东利益目标的短期与长期一致,以解决所谓的成本问题。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除了固定数量激励工具外,短期与长期激励工具所形成的对管理层利益激励的数量都是浮动的。管理层所得到的这些浮动收入应由市场调节机制间接决定,并主要依据企业重要经营指标的动态性改善,如当期赢利水平、企业市场占有率、企业品牌效应、企业股票价格的变更等,使之与企业的经营效益、资产的保值增值相联系,进而有利于激励管理层更好地经营企业。企业家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是经济学意义上极其稀缺的资源;管理层在企业组织机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行为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因此,有关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将直接决定现代公司的经营业绩乃至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二、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良好的供销关系和业务关系

供应商与客户对企业价值的创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要通过市场交易合约来建立和维持正常的业务关系,更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以及激励制度安排来拓展、深化和优化彼此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对供应商与客户通过业务拓展、经济利益等诱导因素实施行为引导,使他们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有充分的积极性主动配合企业的财务安排。在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中,就有不少行之有效而且被经常采用的激励手段。如:通过现金折扣、现金折扣率及信用期设计等引导客户尽早付款,以实现企业资金的顺畅回收;通过签订长期供货合同等手段,激励供应商在供货价格、付款方式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大的优惠。这些激励手段的作用超越了一般交易本身所能起到的作用,使得企业与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趋同于长期利益,并且以此为纽带在业务上积极谋求合作,由此形成彼此之间良性的、协调的利益共生关系。

三、与债权人建立良好的债务关系,确保双赢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按营运资金的要求,必须举借一定量的债务并由此获得其杠杆收益,财务管理人员应如何合理安排负债?这就要求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债权人将资金出借给企业,期望按期收回本金并获得利息收入;企业借款是为了扩大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债权人事先知道将资金出借给企业使用有风险,并且将预期风险纳入借款利率之中,但借款合同一旦履行,资金到了企业手中,债权人就失去了控制权。由于股东与债权人目标不完全一致,股东有可能通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采取背离债权人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现代财务管理解决了这些问题,借助于特定的筹资,引导债权人主动为企业提供债务资金,甚至提供企业长期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可转换债券就能实现这种债权人的激励效应。可转换债券在投资初期是一种债券,但它还可以转换成普通股票。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预期前景很好,尤其是企业的成长性良好,就可以提供足够的利益以诱导可转换债券持有者,使其由债权人变成股东。这不仅给投资者带来高额的投资回报,也会给企业提供长期的资金来源。若发行债券的企业成长不理想,那么债券的偿还性也可以保证投资者按债务本金和利息收回投资。这种灵活的投资工具能较好地帮助债券的投资者控制投资风险,使得债权人具有一定的行为积极性。从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企业来看,选择这一筹资方式是基于债权人的激励,可转换债券就是一种有效的财务激励工具。

四、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有效的组织财务活动为股东带来更多的财富。企业的首要责任是维护股东的利益,承担起人的角色,保证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指出:“公司唯一特定的目标就是确保其投资者一个长期的回报。”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对公司进行投资就是为了取得尽可能大的投资收益。投资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所有者带来报酬,包括获得股利和出售股权换取现金。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决定,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最终体现为股票价格。怎样才能使股东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满意,继续支持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在企业与股东的财务关系协调中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实行激励性的股利政策。如固定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就是一种具有激励意义的股利政策,即通过固定股利稳定股东的回报期,借助于额外股利增强股东对企业利好的信心,从而实现对股东的鼓励,引导股东持续支持企业,并对企业经营前景保持信心。

【参考文献】

[1] 陈天泉、李伯圣:企业财务管理[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 李道明:财务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 彭海颖:略论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J].商业经济管理,2002(3).

篇6

资金时间价值是十分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是资金使用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资金时间价值不仅是评价投资方案的基本标准,而且是资产估价的重要依据。在资金筹集、证券估价、投资项目分析、租赁分析等问题中都必须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此,只有真正地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内涵并树立正确的时间价值理念,才能真正地理解财务管理,也才能有效地实施理财活动。

一、什么是资金时间价值

资金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的货币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的差额,也称为货币的时间价值。依据也就是说数量一样的资金,如果存在的时间点不一样,那么它们就是不等值的。比如说,将100元存入银行,一年以后你就可以得到102元(假设年利率为2%),这告诉我们今年的100元和明年的100元不是等值的,而和明年的102元是等值的。这2元的差额就是100元钱经过1年时间产生的时间价值。

二、资金时间价值产生的根源

大家都知道:你把钱存在银行,不论你存款的类型什么样,存多久,银行都会给你利息。银行为什么要给你利息?利息又从何而来?是不是所有的资金都会出现上述的增值?

马克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把钱埋在地下即便100年也不会增值。他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钱不会自动生钱。那么上述2元的增值是哪来的呢?其实资金时间价值产生的根源或条件是:在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借贷关系的存在下,出现了资金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资金的所用者把资金使用权转让给使用者,使用者要将资金进行投放使用,并在使用中获得增值,由于资金的使用者让渡了资金的使用权,他就要把资金使用后所产生的增值的一部分作为投资回报支付给资金的所有者,并且资金的使用者占用的资金量越大,占用时间越长,支付给投资者的回报就应越大。因此,资金时间价值产生的根源是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所获得的资金增值。

三、资金时间价值计算

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中首先涉及两个重要概念,现值和终值。现值又称本金,是指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一定量资金折算到现在的价值;终值又称本利和值,是指现在一定量的资金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价值。接下来要想把握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还要明确五项内容:第一,现值和终值的计算和利息的计算有关,而利息的计算又有单利和复利两种,因此资金的时间价值也有单利和复利之分,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一般按复利计算。第二,将资金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次性收付款项和年金。一次性收付款项是指在某一特定时点上一次性收入或支出,经过一段时间后再一次性支出或收回的款项;年金是指一定时期内,每隔相同的时间,收入或支出相等金额的系列款项。明确资金的类型是把握资金时间价值计算的关键所在。第三,资金时间价值的大小有两种表示方法,相对数和绝对数,但通常用相对数来表示,即用没有风险、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表示,实际工作中,当通货膨胀很低的情况下,可以用政府债券利率来表示资金时间价值。第四,资金时间价值既是企业资金利润率的最低限度,也是使用资金的最低成本率。第五,不同时间点上的资金不能进行对比,必须折算到同一时间点上即求终值或现值后才能对比分析。

四、资金的时间价值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在筹资中的应用

债务资本的筹集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方式之一,债务资本的筹集又有多种渠道,其中发行债券就是常见的一种渠道。那么,通过发行债券来进行筹资中又是如何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呢?

案例1:某公司拟发行债券筹资,债券面值100元,票面利率10%,期限5年,每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市场利率为6%,欲确定该债券的发行价格即一张债券可筹集到多少资金?

在这里就要用到资金时间价值的理论通过求本金及利息的现值来解决问题。发行价格=债券面值×按市场利率和债券期限计算的现值系数+债券应付年利息×按市场利率和债券期限计算的年金现值系数=100×(P/F,6%,5)+100×10%×(P/A,6%,5)=10×4.2124+100×0.7473=116.85(元),上述债券面值100元,但由于该债券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因此导致该债券溢价发行,发行价格高出面值16.85元。

(二)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投资决策包括独立项目可行与否和互斥项目选优两种情形的决策分析。不论哪一种情况的决策分析都应该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不然极易导致决策失误。

1、独立项目可行与否决策分析

案例2:某企业有一投资新项目,投资总额为1000万元,全部用于购置新的设备,折旧采用直线法,使用期限10年,无残值,项目预计每年利润150万元,欲确定用多长时间能收回全部投资。

投资回收期的确定有两种,一是静态投资回收期,二是动态投资回收期。

(1)静态投资回收期的确定。年折旧额=1000/10=100(万元),现金净流量=100+150=250(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1000/250=4(年)。在这里每年的现金净流量250万元,经过四年时间累计1000万元,单从数值上看正好收回全部投资,但是我们知道,等量的资金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价值量是不同的,虽然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每一年现金净流量都是250万元,可它们的时间点不同,价值量存在很大差异,后面每年的价值量都会小于前面一年的。因此4年时间根本收不回全部投资,或者说投资回收期是4年只是对项目粗略评价时才这么说。

(2)动态投资回收期。为克服静态投资回收期的弊端,我们现在利用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投资回收期。依前例,假设资金时间价值为8%,用t表示投资回收期,t满足的条件是:1000=250×(P/A,6%,t),(P/A,6%,t)=4。查年金现值系数表,当资金时间价值为8%时,与4最接近的系数是3.9927,此时所对应的期数是5,即投资回收期t=5(年)。

2、互斥项目选优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多个备选方案选优问题,这类问题中选择甲方案,就不能选乙方案,选乙方案就不能选甲方案,因此称互斥方案。

案例3:现有甲、乙两个投资方案,它们的投资额均为100万元,各年现金净流量见表1,利率为10%,试确定哪一个方案最优。

由于甲、乙两个投资方案投资额相同,在对这两个方案进行评价时只需考虑现金净流量就可以了。现在分两种方法分析问题:

一是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虽然这两个方案的各年现金净流量不等,但他们各年现金净流量的合计数相等,都是210万元,这一点上看甲、乙方案投资效果是一样的,没有好坏之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认识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后,我们知道不同时间点的资金不能简单相加,必须把它们折算到同一时间点上才能进行相加对比。

二是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先来求各方案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之和。甲方案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之和=35×(P/A,10%,6)=35×4.3553=152.44(万元);乙方案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之和=60×(P/F,10%,1)+50×(P/F,10%,2)+40×(P/F,10%,3)+30×(P/F,10%,4)+20×(P/F,10%,5)+10×P/F,10%,6)=60×0.9091+50×0.8264+40×0.7513+30×0.683+20×0.6209+10×0.5645=54.546+41.23+30.052+20.49+12.418+5.645=164.38(万元)。因为164.38>152.44,所以乙方案投资效果要好于甲方案。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对方案要做出准确评价,就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否则会导致结论上的错误。

(三)在证券投资收益评价中的应用

证券投资是企业投资方式之一,证券投资有短期投资,也有长期投资。无论是哪一种证券投资都要考虑投资收益的大小,在计算投资收益时,对于短期投资由于投资时间短,可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而当投资期限较长时,在评价投资收益时就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案例4:某企业于2003年3月1日以110的市场价格购买一张面值是100元的债券,票面利率为8%,每年3月1日计算并付息一次,该债券于2008年3月1日到期并已按面值收回本金,试问该债券的投资收益率是多少(用V代表债券的购买价格)?

V=100×8%×(P/A,i,5)+100×(P/F,i,5)

用i=6%试算:V=100×8%×(P/A,6%,5)+100×(P/F,6%,5)=8×4.2124+100×0.7473=108.43(元)

用i=5%试算:V=100×8%×(P/A,5%,5)+100×(P/F,5%,5)=8×4.3295+100×0.7835=112.99(元)

篇7

一、前言

现金流量在企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营的整体状况,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尤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现金流量的管理,以此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资金链基础,保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金流通的有效性。

二、现金流量管理的特征

现金流量管理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投资和筹资等活动之中,对现在或未来某一时间段内企业资金的流入与流出进行系统的预测、报告和分析,其管理成效直接关乎企业的发展情况。基于此现金流量管理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综合性,在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中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并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整体活动之中,并不是单一的环节或管理活动,具有较为明显的综合性;第二,风险性,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与货币的时间价值联系密切,而对货币时间价值及与其相关的现金流量数额的预测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导致相应的管理工作中存在风险;第三,预测性,现金流量管理中经常会用到现金流量现值的概念,其主要通过对未来进行相应的预算实现,具有明显的预测性。

三、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一)客观评价企业盈利价值

现金流量是衡量企业盈利价值的重要指标,将收付实现制作为衡量标准,通过对比其和净利润这两个指标能够保证利润价值评价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并且将企业现金流量和实付现金进行比较,能够清晰地看出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为企业未来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会采取举债发展策略,在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会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容易造成企业陷入经济危机的困境之中。而进行现金流量管理则能够对债务偿还能力进行把控,避免陷入债务危机之中。此外现金流量管理也能够保证资金循环状态的良性发展态势,提升资金周转率,降低财务风险。

(三)协助企业筹资活动开展

现金流量管理能够统筹安排企业全年资金的运作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月度和季度现金流量预算情况,对日常资金流转进行合理调度。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在时间和数量上均作出匹配预算,避免企业开展盲目的筹资活动。

(四)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率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更新和提升自身的产品性能和服务品质,以此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同时在发展过程中降低成本扩大规模,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而这些必须以可靠的资金供应和周转为基础,基于此,现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其能够促进企业资金的良性流动并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为其创造更多价值。

四、加强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经营性现金流量管理水平

管理者在制定经营发展战略时必须以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预算作为主要依据,根据预算情况和企业经营实际状况进行合理规划,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必须保证经营性现金流量管理预算的科学性和资金周转率,以此推动企业科学决策的发展。例如在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中,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主要考虑如下三方面因素:首先,企业要确定最佳现金存储量,在提升资金周转速度的基础上,处理好现金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的管理,以此保证企业具备较强的获利能力;其次,在经营活动资金的支出采取量入为出的原则,根据企业现金收入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支出标准,确保经营运转处于良性发展状态;最后,生产经营规模适度调整,企业根据自身经营优势着力发展,避免高风险领域的投资,以此保证资金流的稳定性。

(二)提高投资环节现金流量管理水平

投资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其能够使企业在传统领域发展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扩大企业发展空间。但是企业存在相应的风险,在企业投资过程中必须保证其投资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常来说以预期现金流入大于投资现金流出为宜。例如在某科技公司发展过程中,其决策者注意到地产投资的优势,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准备涉足地产行业。因此在进行投资之前进行了相应的现金流量管理工作,对投资风险进行科学估算,对近三年来地产行业的获利能力、发展状况和商业信誉进行系统化调研,以此为依据判断投资回报率,确保资金投入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此外,组建评议小组对市场部出具的具体投资方案进行评价,将货币时间价值纳入到评价体系中,采用净现值法对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进行评定,确保项目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回报。

(三)提高筹资环节现金流量管理水平

筹资活动中的现金流量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本成本和财务安全,因此在经营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这一阶段现金流量管理的实效性,以此降低生产成本,避免财务风险造成的威胁。例如在某小型工作投资环节现金流量管理过程中,结合自身发展过程中资金紧缺,资金流动性较差的现状,公司财务部门在现金流量管理中实施如下措施:第一,财务部门认真预算公司资金需求,根据利润数据和负债数据进行合理预算,对未来一年、三年、五年内资金短缺或盈余状况进行有效把握,并制定各阶段统筹计划书;第二,合理举债,公司自有资本为依据,在保证公司正常运作的情况下确定举债数额,与自有资产形成固定比例,从而避免债务过高没有偿还能力造成的经济危机。

(四)提升现金流量风险防控能力

现金流量管理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相应的风险,对企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掌握相应的风险防控方法,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以此应对风险的发生。例如在某大型公司经营过程中其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针对不同类型风险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比如面对信用风险时,根据账款的回收情况制定预警方案,其中回款拖欠时间越长其风险越高,必须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进行催收;再如流动性风险,当速度比率或流动比率降低时,则预示企业资金流动性降低风险增加,相关部门需要对流动资金进行合理把控。此外,对于运营资金风险而言,其预警指标主要体现在现金循环周期比率和销售额增长情况,一旦周期延长或销售额增长都会导致风险增加。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在经营、投资和筹资三个环节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日常财务工作开展过程中,应从经营、投资、筹资三个方面着手加强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相应风险,为企业创造安全可靠的资金使用环境。

参考文献:

[1]杨益贤,计效园,周建新,等.基于账期模型的中小型铸造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探索与研究[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14(05).

[2]娄钟元.浅析企业财务管理中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性[J].华章,2014(19).

[3]董大德.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现金流量管理[J].财经界,2015(15).

篇8

一、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趋势:对非财务指标运用的增加

业绩评价体系在公司制定战略计划、评价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经理人员激励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许多经理人员感到以会计为基础的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已不能圆满完成这些任务。美国管理会计协会(th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MIA)1996年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仅有15%的回应者认为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支持高层企业目标,而43%的人认为它不够好或不好。因此,许多公司开始采用新的业绩评价体系,60%的回应者报告他们正在修改或计划替换他们的业绩评价体系。

近几年来,企业业绩评价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在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非财务评价指标。大多数分析业绩评价指标选择的指出业绩评价和激励体系应该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Wm.Schiemann和助手在1996年调查了203位经理,85%的公司正在通过运用非财务指标进行决策和业绩评价,试图克服以会计为基础的传统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在1996年对250家大型美国公司年度激励计划设计的调查中,托瓦一潘林发现存在三类主要的非财务指标:经营、顾客和员工。目前,经常使用的非财务指标主要包括: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战略目标,如完成一项并购或项目的关键部分,公司重组和管理层交接;公司潜在发展能力,如员工满意度和保持力、员工培训、团队精神,管理有效性或公共责任;创新能力,如研发投资及其结果、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目标;市场份额。

(二)几种典型的融入非财务指标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1、德鲁克以改革为核心的观点

德鲁克的观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但他对竞争与改革的理解为非财务指标进入业绩评价系统提供了基础。德鲁克认为每一个企业组织,都需要一个核心能力:改革。因此,他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帮助企业记录和评价其改革方面,认为评价一个企业改革的出发点不能仅从其自身业绩出发。而应仔细评估其所处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改革,以及企业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强调业绩评价系统必须首先突出管理部门的思想意识,通过设计一系列特定性质的,提醒雇员注意真正需要重视的方面,再提供一个内在的组织机构,使雇员能够重视并发现这些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2、霍尔的“四尺度”论

霍尔认为评价企业的业绩需以四个尺度为标准,即质量、作业时间、资源利用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他把质量分为外部质量、内部质量和质量改进程序三种,下面又细化为若干指标。作业时间是把原材料变为完工产品的时间段,具体包括:工具检修时间、设备维修时间、改变产品和工序设计的时间等。资源利用尺度用以计量特定资源的消耗和与此相关的成本,如直接人工、原材料消耗、时间利用和机器利用情况。同时,企业需要有一定的人力资源贮备和能恰当评价和奖励雇员的管理系统。霍尔指出企业组织可以通过对上述四个尺度的改进,减少竞争风险。

3、克罗斯和林奇的等级制度

克罗斯和林奇提出了一个把企业总体战略与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结合起来的业绩评价系统。为了强调总体战略与业绩指标的重要联系,他们列出了一个业绩金字塔。在业绩金字塔中,公司总体战略位于最高层,由此产生企业的具体战略目标,并向企业组织逐级传递,直到最基层的作业中心。有了合理的战略目标,作业中心就可以开始建立合理的经营效率指标,以满足战略目标的要求。然后,这些指标再反馈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制订企业未来战略目标的基础。

4、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记分测评法

与其他创新的业绩评价体系相比,平衡记分测评法的较大,较广。平衡记分法用顾客、内部业务、和创新三个方面的非财务指标补充传统的评价指标(Kaplan和Norton,1992)。支持者认为这种提供了一种把企业战略转化为有效地联系战略内涵和激励业绩的工具。平衡记分测评法的基本思路是:将涉及企业表面现象和深层实质、短期成果和长远发展、内部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划分为几个主要的方面,并针对各个方面的目标,设计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以便系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服务。“平衡”之意为要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以及外部和内部的业绩等诸多方面。

平衡记分测评法可以让企业高层经理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和学习与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来观察企业。财务角度:在股东眼中,我们表现如何?典型的指标有:营业收入增长率、权益报酬率、现金流量和经济增加值等。顾客角度:顾客如何看待我们?典型的指标有:顾客满意程度、顾客保持程度、新顾客的获得、市场份额、重要顾客的购买份额等。内部业务角度:我们必须擅长哪些业务?典型的指标有:新产品数量、周转期、质量、雇员技能和生产率等。学习和创新角度:我们能否继续发展并创造价值?典型的指标有:开发新产品所需时间、产品成熟过程所需时间、销售比重较大的产品的百分比、新产品上市时间等。平衡记分测评法又引入了四个新的管理程序,把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与短期行动联系起来发挥作用。第一个程序是将公司战略量化为一套被广泛认可的测评指标。第二个程序是将组织的战略与各部门及个人的目标联系起来。第三个程序是实现公司业务计划与财务计划的一体化。第四个程序是反馈与学习,随时反映学习心得,使公司能及时修改战略。平衡记分测评法是个动态的系统,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环境来调整。

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改革的动因

归纳起来,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近20年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的基础已从80年代的成本和质量演变为今天的成本、质量、灵活性和创新。,竞争集中于如何将新尽快应用到实物资产上来创造效益,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财务资产和负债,因此财务指标是以评价企业利用资源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信息时代,竞争的焦点转移到了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上,这就迫使管理者发现新的指标去衡量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导致成功的非财务的价值驱动因素。公司在面对竞争压力时强调非财务指标,这与Chenhall和Morris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他们的研究表明可察觉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对包括非财务指标在内的信息系统的需要是正相关的(Chenhall和Morris,1986)。

2、财务评价指标本身存在局限性

财务评价指标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也是业绩评价体系创新的一个原因。这些局限性主要包括:财务指标过于注重而且是向后看(backward-looking)的,缺少对未来业绩的预测能力,有可能对短期业绩和不正确的行为进行奖励,无法及时抓住企业的关键变化,不能发现价值创造的动因,对无形资产例如人力资本的考虑不足等。许多公司试图通过引入非财务评价指标创造更宽泛的指标体系,希望不但抓住公司价值,而且还要抓住价值创造的因素。

3、传统业绩评价体系无法满足管理创新对信息的需要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许多公司都在进行管理创新。这些管理创新需要有关企业的方方面面的信息,不但包括财务、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还包括非财务、与经营过程相关的信息。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这一信息需要。例如,许多公司正在采用全面质量管理(TQM)计划,而许多管理会计研究者称有效的TQM需要及时、详细的过程信息以辨明缺陷的所在,这些信息无法从概括性的会计数据中得到。

三、对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记分测评法的评价

我们试对平衡记分测评法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

(一)平衡记分测评法的优点

与传统业绩评价体系相比,平衡记分测评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实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

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建立在会计数据的基础上,主要以财务指标(如利润、投资回报率等)为主,它能够综合地反映公司的业绩,并与营利组织的主要目标直接联系,故容易为公司管理者和股东接受,但是财务指标是有不足之处的。财务指标本身并不能揭示业绩的动因或业绩改善的关键因素。而且,财务指标主要是偏重于公司内部评价,忽视了对外部环境,例如客户、市场等方面的分析。平衡记分测评法则弥补了上述的不足。它通过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学习与成长等4个方面的,做到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揭示了公司内部和外部之间、财务结果和这些结果的执行动因之间的关系。

2、实现了业绩的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统一

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侧重于对过去活动的财务评价,并针对这些结果作出某些战术性反馈,控制短期经营活动,以维持短期的财务成果。这导致公司急功近利,在短期业绩方面投资过多。而非财务指标往往是面向未来的,比如,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投入市场,用一定的时间建立市场份额,提高对关键顾客的保持力等。这些指标的改善往往需要管理层付出许多年的努力,同时一旦上述指标顺利完成,将明显改善公司财务业绩。瓦顿(1995)也曾指出非财务指标是体现管理层绩效和公司发展前景的更好指示器。结合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记分测评法则将业绩的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统一。

3、揭示了价值创造的动因

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传统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对于指导和评价信息公司如何通过投资于客户、供应商、员工、生产程序、技术和创新等来创造未来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平衡记分测评法弥补了这一缺点。通过平衡记分测评法的4个方面,经营管理者可以计量和控制公司及其内部各单位如何为现在和未来的客户进行创新和创造价值,如何建立和提高内部生产能力,以及如何为提高未来经营业绩而对员工、系统和程序进行投资。可见,平衡记分测评法定位于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突出了无形资产对企业竞争成功的重要作用,使经理人员更加明确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因。

(二)平衡记分测评法存在的

平衡记分测评法自产生以来,在一些公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从总体来看,实行平衡记分测评法的公司数量还不是很多,并且时间也不是很长,这种业绩评价系统还处于实验过程中,还需要在更广泛的和较长时间的实践中加以补充和完善。

1、平衡记分测评法没有明确代表不同方向的多个业绩评价指标应该如何进行权衡

平衡记分法中的多个指标代表了多个不同方向,而同时令多个方向的目标最大化是不可能的。Wruck,Jensen和Barry(1991)曾举过一个例子,当一个小的非营利公司试图同时使12个不同方向的目标最大化时而濒临倒闭。Cools和VanPraag(2000)对多目标对公司不利的假设进行了检验,通过检验80家荷兰公司1993-1997年的数据得出“我们的结果表明了确立单一的(single)创造价值的目标的重要性”。Jensen(2001)也论述了这一问题,指出多目标等于无目标。在Larcker和Meyer(1997)对平衡记分测评法的应用结果的实证检验中,他们指出未来需要的是“精确定义‘平衡’是什么”。

平衡记分测评法要求经理人员在同一时期使多个方向的目标最大化,而没有明确这些指标之间的权衡是如何进行的,这会使经理人员在决策时感到困惑,同时也带来了问题。虽然“平衡”的要求可能让一个管理者努力在多个方面做得更好,但是提高一个指标的行为可能导致其他业绩评价指标的短期下降。为了克服这个问题,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1996)指出:可以使用一种制度,令经理人员即使在某些评价方面做得好而其他方面做得不好时也无法得到奖金。然而,这种做法带来的一个潜在问题是它可能使经理人员避开一些投资,这些投资从短期看可能会使某些方面的业绩下降,但是从长期看是有利于公司的。因此,这种决策是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

2、平衡记分测评法中的多个系列的评价指标削弱了业绩评价体系在企业中的作用

在平衡记分测评法中,多个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使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很多个系列的指标,有关“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问题的研究指出大量的指标超过经理人员决策时的处理能力,这反而会降低企业业绩。多个系列的业绩评价指标也分散了经理人员的努力,减少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一项由可选择的薪酬战略研究协会所做的研究表明,当一个激励计划采用3-5个业绩评价指标时,使企业业绩受益最大,当采用更多的指标后,会令企业业绩下降(McAdams和Hawk,1994)。Towers Perrin(1996)对平衡记分测评法的运用所做的一个调查发现,40%的回应者认为大量的指标削弱了评价体系的作用。可见,平衡记分测评法由于包括多个方面的业绩评价指标,在克服了传统业绩评价体系的缺点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3、平衡记分测评法没有明确企业业绩是如何被评价的

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记分卡没有提供“记分卡”应该提供的分值。他们的系统与其说是一个记分卡,不如说是能告诉经理人员有关企业的价值增长的驱动因素的工具箱。平衡记分测评法可以帮助经理人员理解什么是其企业价值创造的因素,这些价值创造因素即企业的业绩驱动因素可以企业的业绩,但是它们本身不是决定企业业绩的标准。有一个大的财务机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运用平衡记分测评法,其一名高级经理曾抱怨:“我们从不知道怎样使用记分卡评价企业业绩。我们使用它传递信息,许多信息,从部门到高级管理团队。然而,最后,你的业绩还是依赖于实现底线利润目标的能力。”

4、平衡记分法中的业绩评价指标很难既适合评价公司业绩又适合评价管理层业绩

平衡记分法的有关指出应该使业绩评价指标适合每一个企业单位,这表明适合公司层面的业绩评价指标可能不适用于更低的雇员层面。TowersPerrin(1996)的调查发现超过1/3的回应者指出很难把平衡记分卡的目标分解到更低的组织层面。Schiff和Hoffmann(1996)的实验提供了一些证据表明企业是使用不同指标来评价组织绩效和管理者业绩的。当采用一个既包括财务指标又包括“软性”的非财务指标的记分卡时,参与者在评价企业单位的业绩时主要强调财务指标,而在评价管理者业绩时强调非财务指标。因此,平衡记分测评法是否可以把企业业绩评价与经理人员薪酬激励制度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尚待研究的问题。如果无法相联系,那么平衡记分测评法在企业中的作用会大打折扣。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我们得出了设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指标体系中,应该包括非财务指标,并注意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相互协调。指标体系应同时兼顾公司经营过程和结果,应包括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变化及人员周转的指标,应与企业竞争策略相结合,应做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尤其应注重设计反映长期效益指标。

2、尽管非财务指标很重要,但是它并不能取代财务指标,而应当被视为财务指标的有益补充。为避免非财务指标主观性和易于操纵的特点,公司应当考虑加强这些非财务指标的可执行性。

3、在制定业绩评价系统时,可供选择的业绩指标很多,但是并非选取的指标越多越好,过多的业绩指标的存在势必产生信息过载,使每个业绩指标的重要性丧失。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指标选取范围过小也同样存在风险,会产生系统机能失调。

4、根据权变,当企业的竞争策略、经营环境改变,指标体系也应随之改变,即应随时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我国的企业业绩评价模式在评价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着局限,不能满足现行管理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在业绩评价体系中引入非财务指标的设计思路,针对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一个多层面的综合评价体系,扩展业绩评价的视角和层次,实现企业业绩的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的结合,揭示企业业绩的动因,以利于实现企业目标。

「文献

[1] Cools,Kees and Mirjam van Pragg.2000. Value Relevance of a Single-Valued Corporate Target:An Empirical Analysis.Working paper.

[2] McAdams,J.L.,and E.J.Hawk.1994.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 Rewards:663 Experiences in Making the link.New York,NY:American Compensation Associalion.

[3] Jensen M.C……2001.Value Maximization,Stakeholder The ory,and the Corporate Objective Function.Working paper.February.

[4] Jensen,M.C.,K.H.,Wruck,and Brian Barry.1991.Fighton,Inc.(A)and(B)。Harvard Business School Case #9-391-056,March 20.

[5] Schiff.A.D.and L.R.Hoffman.1996.An exploration of the use of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in a service organization.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8:134-153.

[6] Perrin,Towers.1996.“Inside‘balanced scorecard’”。Compuscan Peport,NO.January:pp.1-5.

[7] Wruck,Karen H.,Michael C.Jensen,and Brian Barry,1991.Fighton,Inc.(A)and(B)。Teaching Note.Case #5-491-111.Boston:Harvard BuslnessSchool.

篇9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186-01

考虑到财务指标存在的一定局限性,在评价民营企业的业绩过程中,除主要应用财务性指标外,将非财务指标也从协助与补充的角度纳入到整个评价指标系统中来。

1 应用非财务指标的客观依据

市场的瞬息万变以及经营活动的复杂性,使得企业业绩评价中不可计量、不确定的因素越来越多,企业经营行为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因此,需要非财务指标作为辅助,与财务指标一起,共同实现客观评价企业业绩之目的。

归纳起来,民营企业评价业绩时可应用非财务指标的原因为:

1.1 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近二十多年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的基础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成本和质量演变为今天的成本、质量、灵活性和创新。工业时代,竞争集中于如何将新科技尽快应用到实物资产上来创造效益,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财务资产和负债,因此财务指标是以评价企业利用资源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信息时代,竞争的焦点转移到了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上,这就迫使管理者发现新的指标去衡量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导致成功的非财务的价值驱动因素。

1.2 财务评价指标本身存在局限性

财务评价指标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也是业绩评价体系创新的一个原因。这些局限性主要包括:财务指标过于注重历史而且是向后看的,缺少对未来业绩的预测能力,有可能对短期业绩和不正确的行为进行奖励,无法及时抓住企业的关键变化,不能发现价值创新的动因,对无形资产例如人力资本的考虑不足等。许多公司试图通过引入非财务评价指标创造更广泛的指标体系,希望不但抓住公司价值,而且还要抓住价值创造的因素。

1.3 传统业绩评价体系无法满足管理创新对信息的需要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许多公司都在进行管理创新。这些管理创新需要有关企业的方方面面的信息,不但包括财务、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还包括非财务、与经营过程相关的信息。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这一信息需要。例如,许多公司正在采用全面质量管理计划,而许多管理会计研究者称有效的全面质量管理计划需要及时,详细的过程信息以辨明缺陷的所在,这些信息无法从概括性的会计数据中得到。

2 应用非财务指标的内容

应用非财务指标的主要原因:一是为了使用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可应用诸如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质量与服务等非财务指标;二是为了兼顾除大股东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可应用诸如顾客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等指标;三是为了衡量企业人力资本的状况,可应用智力资本比率等指标;四是为了衡量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可应用环保投资比率等。

目前,经常使用的非财务指标主要包括: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战略目标,如完成一项并购或项目的关键部分,公司重组和管理层交接;公司潜在发展能力,如员工满意度和保持力、员工培训、团队精神,管理有效性或公共责任;创新能力,如研发投资及其结果、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目标;市场份额。与上述有关指标相比,“平衡记分法”也是一种有效的非财务指标评价法。平衡记分法用顾客、内部业务、学习和创新四个方面的非财务指标补充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把企业战略转化为有效地联系战略内涵和激励业绩的工具。平衡记分法可以让企业高层经理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和学习与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来观察企业。财务角度:在股东眼中,我们表现如何?典型的指标有:营业收入增长率、权益报酬率、现金流量和经济增加值等。顾客角度:顾客如何看待我们?典型的指标有:顾客满意程度、顾客保持程度,新顾客的获得、市场份额、重要顾客的购买份额等。内部业务角度:我们必须擅长哪些业务?典型的指标有:新产品数量、周转期、质量、雇员技能和生产率等。学习与创新角度:我们能否继续发展并创造价值?典型的指标有:开发新产品所需时间、产品成熟过程所需时间、销售比重较大的产品的百分比、新产品上市时间等。

与传统业绩评价体系相比,平衡记分测评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第一,实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建立在会计数据的基础上,主要以财务指标(如利润,投资回报率等)为主,它能够综合地反映公司的业绩,并与营利组织的主要目标直接联系,故容易为公司管理者和股东接受,但是财务指标是有不足之处的。平衡记分测评法则弥补了上述的不足。它做到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揭示了公司内部和外部之间、财务结果和这些结果的执行动因之间的关系。第二,实现了业绩的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统一。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侧重于对过去活动的财务评价,并针对这些结果作出某些战术性反馈,控制短期经营活动,以维持短期的财务成果。而非财务指标往往是面向未来的,比如,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投入市场,用一定的时间建立市场份额,提高对关键顾客的保持力等。这些指标的改善往往需要管理层付出许多年的努力,上述指标一旦顺利完成,将会明显改善公司财务业绩。第三,揭示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因。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传统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对于指导和评价信息时代公司如何通过投资于顾客、供应商,员工、生产程序、技术和创新等来创造未来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平衡记分测评法弥补了这一缺点。通过平衡记分测评法的四个方面内容,经营管理者可以计量和控制公司及其内部各单位如何为现在和未来的客户进行创新和创造价值,如何建立和提高内部生产力,以及如何为提高未来经营而对员工、系统和程序进行投资。综上所述,作为财务与非财务因素相结合的平衡记分卡的原理和方法,我国企业已基本了解,但受到的效果却不甚理想。行动上总是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办法予以应付。这可能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以及执行人员的水平相关,需要花力气努力学习与实践。

3 应用非财务指标评价民营企业绩效的意义

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与诱惑、环境因素快速变化、制约与促进因素的全方位的世界,因此为了说明和评价一个企业绩效的好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必须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现阶段,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应使用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业绩,但又必须配以非财务指标,作为衡量评价企业业绩的辅、补充性指标,从全方位、多角度、公正地看待评价企业的业绩,这样,就很有利于经营者把握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发现企业的困境与重点、重视人力资本因素等,这对于新兴的我国民营企业来说,就显得尤其必要。

在指标体系当中,应包括非财务指示,并注意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相互协调。指标体系应同时兼顾公司经营过程和结果,应包括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变化及人员周转的指标,应与企业竞争策略相结合,做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尤其应注重设计反映长期效益指标。

尽管非财务指标很重要,但是它并不能取代财务指标,而应当被视为财务指标的有益补充。为避免非财务指标主管性和易于操作的特点,公司应当考虑加强这些非财务指标的可执行性。

在制定业绩评价系统时,可供选择的业绩评价指标很多,但是并非选取的指标越多越好,过多的业绩评价指标势必产生信心过载,使每个业绩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丧失。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指标选取范围过小也同样存在风险,会产生系统机能失调。

根据权变理论,当企业的竞争策略、经营环境改变,指标体系也应随之改变,即应随时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我国的企业业绩评价模式在评价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着局限,不能满足现行管理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在业绩评价体系中引入非财务指标的设计思路,针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一个多层面的综合评价体系,扩展业绩评价的视角和层次,实现企业业绩的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的结合,揭示企业业绩的动因,以利于实现民营企业目标。至于目前社会上热议的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问题,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理念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这就称为“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民营企业在衡量评价经营绩效时要有经济全球化的眼光,可用这一国际标准贯穿于绩效评价的全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篇10

二、价值最大化原则

(1)基本内涵。对于财务工作来讲,价值最大化的内涵可以从下述方面去分析:提升企业价值是现代企业财务工作的重要目的,对于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财务管理的工作目标中就包括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项要求指的是通过优化财务结构、改善经营、结合资金价值以及风险等,以不影响企业稳定发展为前提,实现价值最大化。其侧重点在于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特点在于以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2)科学性。本质上来讲,价值最大化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则是相符合的。[2]后者是经济管理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企业属于社会的一部分,在企业管理能够达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前提下,社会福利也会朝着最大化迈出一大步,因此,企业价值与社会福利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按照产权理论的观点,企业为其所有者与利益关系方所共有。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这些关系方的根本要求就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然而,他们却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具体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经营者在负责。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营者属于接受股东委托的管理当局,在其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为股东的利益考虑;另一方面也在兼顾自己的目标,难以避免地会与股东利益出现分歧。另外,债权人的利益跟上述两方也存在差异。[3]而价值最大化的内在要求与产权理论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有助于理顺各方利益关系,使企业系统高效运转。

(3)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区别。对于股东来讲,企业是其扩大财富的有效途径,但是,这种获得财富的方式是存在一定风险的。以某企业为例,其资产总值与债务总值分别为8000万、4000万,债务期限5年,市场无风险利率10%。根据期权定价中的BLACK SCHOLES模型进行分析,该企业的股东财富与企业价值分别为3831.1万、8000万。企业后投资了一个净现值-500万的高风险项目,经计算,此次投资后,该企业的股东财富与企业价值分别为4718.9万、7500万。也就是说,企业投资该项目,使得股东财富扩大了,但是,企业价值却下降了(从原本的8000万降为投资后的7500万)。因此,二者是存在一定差别的。

三、价值最大化原则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作为现代企业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价值最大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主要应用在投资政策、筹资政策、股利政策等方面,本文尝试对此进行简要阐述。

(1)投资政策方面的应用。一般来讲,企业价值的表示方法为DCF法,即折现现金流量法。价值最大化可以看作是贴现自由现金流量在一定风险条件下的最大化。投资决策是一个项目目标实现的前提,所以企业均对此比较慎重,而这其中就应用了价值最大化原则。例如,当前的投资决策中多以净现值、内涵报酬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对于备选项目来讲,可以它们的折现值与投资额间的差值比较为依据,选取其中比较高的那个。在投资额已经被限定的情况下,备选方案就是其中现金流入回报率较高的那个。证券投资和项目投资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决策时都应用了DCF算法。对于投资政策来讲,价值最大化还可以起到目标指引以及定性导向的作用。部分长期项目需要较高的初始投资,且这部分的投资对其以后的发展影响非常大;还有某些特殊项目,短期内很难获得投资回报,成效往往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对于上述项目,在投资决策中不能只看短期收益,而是要立足长远发展,遵循价值最大化原则,对备选项目进行科学比较和合理筛选,避免因为初期投资高或者起效慢而错失投资良机。

(2)筹资政策方面的应用。筹资是企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企业筹资时,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一般包括筹资方式以及各部分比例等,筹资决策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的。筹资决策中最终选择的筹资方案将会间接影响到企业价值,所以,决策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融资方式可分为两种,即债务筹资以及权益筹资。这两种筹资的比例不同,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造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筹资决策中的价值最大化原则指的就是要适当调整筹资比例,以优化资本结构,进而带动企业价值的提升。相关研究表明,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选择的筹资比例不同,其资本结构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企业通过比例选择,能够限制资本结构,进而寻求发展的最优结构,提高企业价值。所以,筹资政策方面的价值最大化原则主要应用在筹资比例调整方面。

(3)股利政策方面的应用。当前,很多关于财务工作的研究都是针对股利政策开展的,研究中的基本论点分为两种:一为股利无关。二为股利相关。归根结底,这两种论点的根本不同就是盈利分配与企业价值究竟是否存在关联。对于股利政策来讲,企业价值就相当于一个方向标。若实践能够证明企业价值会因为盈利分配而出现好的变化,那么企业在发展中就会试图通过调整股利分配比例来达到提升价值的目的;但同时,若实践不能证明盈利分配可以给企业价值带去积极影响,那么企业同样也会对股利政策进行相应调整。价值最大化原则在企业股利政策方面的应用,实际上就体现在股利分配上,分配形式的差异就是企业追求更高价值的表现。企业往往会以股票分割为手段,对每股市价进行调整,以激发投资者的股票购买欲望。借助此种手段,企业能够实现对股票价格的有效控制。所以,为了提高价值,企业通常会将其控制在某个特定范围,以保证其与发行数相乘结果最大,即以乘积最大化带动价值最大化。另外,考虑到市场低谷的影响,为了稳定股票市值,也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企业可以股票回购为手段,保证其价格。同时,这样做也能够提升投资者的信心。股票回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调控手段,除了上述作用之外,其还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和改善,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较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