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思考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5 10:18: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学习的思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文学习的思考

篇1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板书设计、教师的情感等等,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新课标”明确指出,关注学生的表现应成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学生在课堂中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科学而又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习惯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对新课程有关精神的学习,我在学生学习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实践与探索,收到一定的效果,现作如下交流。

一、语文学习评价应遵从的原则

“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让评价能促进学生发展”,应该是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对学生语文学科成绩的评价应遵从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进行,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性原则。加强形成性评价。

(3)个别差异性原则。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达标有先后。

(4)多主体参与原则。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5)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二、初中语文的学习评价策略

1.进行主体发展性评价。

语文的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语文教育活动,它重在促进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在学习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参加者、设计者和创造者,是语文学习的服务对象。学生主体的发展是语文学习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发展是评价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准。因此,对语文学习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确保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指某方面知识的获得,而是全面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评价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2.多元化的评价。

多元化是指评价的模式、标准和内容要由单一走向多元化。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时要注重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习成绩、道德品质,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兴趣、积极情感体验方面的发展。语文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所教学科特点,以促进学生多种智能发展为目标,设计出多层面、多纬度的评价方案。据此,语文评价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并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全面地最大可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评价由过去“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转变为“创造适合教育的孩子”。

(1)承认学生学习理解的差异性。学生是富有个性的,有着鲜活生命的个体,他们在学习中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使学习过程带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和个体体验。那么,评价学习不但允许而且要尊重学生存在理解的差异,甚至是合理的“偏见”。

(2)尊重学生学习中的个性特长。正如我们知道迈克尔・乔丹与比尔・盖茨都是成功者一样,我们深刻认识到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与独特性的价值,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有利于每一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围绕“智能”在班中设立了语文领域的“积极发言之星、未来作家之星、网络之星、美术之星、音乐之星、创新之星、设计之星、书法之星”等称号,让大部分学生都在这其中找到自己可能独树一帜的方向,学生在正面的引导下积极热情地行动起来。

篇2

1.评价内容。依据“坚持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素养;立足教学常态,引领课程实施;体现汉语特点,遵循学习规律;关注个性差异,体现时代特征”这样四条命题思路编制试题,整张试卷由“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思考与表达”、“书写”等四个版块组成。各年级的内容及分值各不相同,根据相应要求分别设置。每学期的评价内容由教研室提供样卷。

2.评价方法。闭卷、纸笔考试。

3.评价标准。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由教研室提供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二)朗读(10分)

1.评价内容。①从教材中选择10篇(段)课文作为考核内容。②从教材以外选择5篇(段)相应的文章作为考核内容。字数控制:一、二年级150字左右,三、四年级300字左右,五、六年级400字左右。

2.评价方法。①考核前,将上述两类文章的题目制成抽签卡。如果用的是文章的部分内容,须注明起迄位置。②考核时让学生任抽其一,准备3分钟后当场朗读。③提前两天公布考核篇目和办法。

3.评价标准。①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得10分。②朗读中添字、漏字、错字、换字、回读、标点停顿、段落停顿不当,每处扣0.3分;句中停顿不当,影响句意表达的每处扣0.5分。③没有融入情感,或情感处理不当,一、二年级酌情扣0.3~0.5分;三、四年级酌情扣0.5~1分;五、六年级酌情扣0.8~1.5分。④唱读、溜读、拖腔拖调,酌情一次性扣1~2分。⑤不用普通话朗读或声音过小,让人听不清楚,一次性扣3分以上。

(三)背诵(10分)

1.评价内容。①从要求背诵的课文中选择5~10篇(段)。②从课程标准推荐的古代诗词和由学校或任课老师推荐的现代诗词中选择5~10篇(段)。(我们要求:一、二年级每学期至少背诵课本以外的古今诗词15首,三至六年级每学期至少背诵20首)

2.评价办法。①考核前将本学期要求背诵的诗文题目制成抽签卡,并将课文和其余诗词分成两类。②让学生从两类题目中各抽一题,准备3分钟后当场背诵。③两类内容合并评分。④提前两天公布考核篇目和办法。

3.评价标准。①背诵正确、流利、有感情,得10分。②背诵中添字、漏字、错字、换字、回读、标点停顿、段落停顿不当,每处扣0.3分;句中停顿不当,影响句意表达的每处扣0.5分;漏背句子,每个扣1分。③没有融入感情,或情感处理不当,一、二年级不扣分;三、四年级酌情扣0.3~0.5分;五、六年级酌情扣0.5~1分。④唱背、溜背、拖腔拖调,一次性扣1~2分。⑤背诵中有遗忘,经老师提示能背完的,每处扣2分。⑥不用普通话背诵或声音过小,让人听不清楚,一次性扣3分以上。

(四)口语交际(20分)

1.评价内容。①平时学习中的提问、回答、交流、讨论等口语交际活动。②期末的考核内容由教研室提供参考题目,由学校选用或者由各单位根据课标及教材要求,自主确定。考核内容应依据教材、贴近学生生活,使人人都有话说。

2.评价方法。①观察记录学生平时学习中的口语交际表现。②期末考核提前两天公布考核时间、办法和内容,并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③考核时,由教师或同学与考核对象围绕话题形成交际情境。可以同时进行多人考核。④考核者适当记录被考核者的交际要点,以此作为评分依据。

3.评价标准。①围绕话题,乐于交际,用普通话交际;讲文明懂礼貌,仪态大方,声音响亮;语言连贯,有条理,得20分。②一、二年级侧重于“围绕话题,乐于交际,用普通话交际,能够讲述自己的意思;讲文明懂礼貌,仪态大方,声音响亮”。三、四年级侧重于“围绕话题;听得懂别人的意思;说得清楚自己的意思。”五、六年级侧重于“围绕话题;听得懂别人的意思;说得清楚自己的意思,并做到语言连贯,有条理”。③一般来说,在交际情境中围绕话题的单独说话时间,一、二年级0.5分钟左右,三、四年级不少于0.5分钟,五、六年级不少于1分钟。不能达到这一最低标准的,酌情扣2~4分。④表达时,有明显的语病,每处扣0.5分;语言不流畅,一次性扣2分。⑤有下列情况者,每项扣2分:偏离话题,经提示能回到正题的;不愿交际或不敢交际,经帮助能参与交际的;用方言交际,经提醒能用普通话交际的;有不文明现象,经提醒能改过的;听不懂别人的意思,经强调、解释能听懂的;说不清楚自己的意思,经别人帮助能说清楚的。⑥上述第⑤条中,在任何一个方面,经提醒、帮助,仍不能改过的,扣4分以上。

(五)课外阅读(20分)

1.评价内容。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情况。

2.评价办法。①主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记录单和编制的读书小报进行评价。②针对某一次的阅读记录单和读书小报编制的评价,一、二年级用画星的办法进行,得“优”画3颗星,得“良”画2颗星,得“合格”画1颗星;三至六年级用写“优”、“良”、“合格”的办法进行。

3.评价标准。①每学期在阅读记录单中,至少要有读4本书的体现,每少一本扣5分。每学期完成阅读记录单不少于20次,编制读书小报不少于1张。②一、二年级每学期累计得“3颗星”15次以上,得20分;每少3次“3颗星”,扣2分。③三至六年级每学期累计得“优”15次以上,并编制一张良好的读书小报,得20分;每少3次“优”扣2分;未编制一张读书小报的,扣2分。

(六)学习习惯(等第)

1.评价内容。 由基本学习习惯和每学期的学习习惯组成。基本学习习惯是指正确的读写姿势、上课时的认真倾听、思考、积极发言习惯和认真、及时完成作业习惯。每学期的学习习惯根据教材确定。

2.评价办法。①平时观察,每周记录1次。②记录方式可以根据年级特点而不同。 建议使用简单易行的爬格法。

3.评价标准。①评价标准参照教材要求。②每次评价分“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第。③一学期累计达到80%的“合格”,即总评等第为“合格”;一学期累计少于80%的“合格”,即总评等第为“不合格”。

(七)相关说明、要求

1.本评价方案的实施以学期为单位。笔试时间由教研室统一规定,其他内容的考核时间由学校自主确定。

2.评价的实施应遵循“基于教学、引领教学”的原则,避免两者的分离。

3.一般情况下,笔试部分的试卷由教研室编制,其他部分的试卷由学校根据上述方案编制。在不违背课标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做适当的调整。

4.评价主体(由谁评价)应主要根据评价内容确定。除笔试外,在学校和任课教师的精心组织下,要积极引导学生本人、同学、家长适度参与。

5.乡镇以中心小学为单位,直属小学以学校为单位成立评价组。组长由分管校长担任,组员由爱岗敬业、能力较强的老师担任。

6.评价组在考核过程中应做好下列工作:制定评价计划;制定评价细则;编制试题;评定成绩;总结反思;累积过程资料。

7.建议设立免试制。除笔试以外的评价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在进行分项考核前提出35%左右的免试名单,让全班学生评议通过;也可以由学生自我申报,由任课教师和全班同学评议通过。获得免试权的学生在免试项目上得满分。

8.综合成绩评定应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评价,合计前五项内容的成绩,若遇小数,则采用四舍五入的办法记分。分数与等第的转换为:总分达144分以上的为“优”;120~143分为“良”;96~119分为“合格”;95分及以下为“不合格”。若习惯评价为“不合格”,则综合等第降一档次。定性评价,主要是从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档案资料和考核、考试结果来分析,尽力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用鼓励的语言、最具代表性的事实描述学生的进步,同时对学习中的不足提出建议。

篇3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活学习潜能的重要条件,是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热爱与学习的重要条件。笔者在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发现,只要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哪怕再难的内容,学生们也愿意去学,并且整个的课堂表现非常积极主动,学生们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回答。本文将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缺乏兴趣的原因进行总结,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几点提升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建议。

1 当前语文教学缺乏兴趣的原因

1.1 缺少互动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一般还是“老师讲、学生听”,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只是作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由于年龄和心理成熟度的原因,学生很少会有自己主动去与老师互动,而老师在将信息传送以后,也得不到学生的信息反馈,不知道所传递信息在信息接收者处的消化吸收情况。此种情况让易造成老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却未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也让课堂学习没有乐趣,学生学习没有兴趣。

1.2 教学方法单一

小学教育中一直存在的这样的观点,学生通过识字、练字和不断的朗读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轻视了小学生的联想与创新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成素质教育背景下仍然是应试教育的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习质量,才能有效的提升学习的效果。

1.3 课堂学习缺乏乐趣

只有充满“乐趣”的知识,或者是充满“乐趣”的知识教学过程,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自始至终伴随着趣味,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然而目前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而不高,因此亟需提高课堂学习的乐趣。

2 提升学习兴趣的途径

2.1 采用游戏互动的方式

可采用“猜认生字”、“组合生字”、“叫字排队”、“送字回家”、“找找朋友”、“选难认字”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方式,帮助新入学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因为低年级儿童对猜谜语比较有兴趣,教师可把某些识字内容编成谜语,通过猜谜来巩固所学生字。如教“美”字时可以说“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将“金”字时可以编成“一个人,他姓王,兜里揣着两块糖”通过这样的充满游戏乐趣的方法,既调动学生的参与游戏和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2 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

老师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从而做到让学生学的兴致盎然,让他们在学习中领会到新知识,享受到学习语文带给他们的种种乐趣,从而培养起他们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学习《群鸟学艺》这篇语文课时,老师可以精心设计各种鸟类图片,在导入故事的时候,可以使用故事导入法,并把老师自备好了的鸟类图片贴在黑板上。循序渐进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很容易让学生融入情境教学中。展开他们的想象,这比传统的简单讲述更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灵性。

2.3 采用穿插绘画的方式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美丽的图画,尤其是古诗篇章,插图更是精美。学习这样的课文,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绘画手段,让学生画画说说,体会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一方面,通过绘画获得诗境的体认。如古诗《村居》描绘的是早春二月乡村田野的迷人景色和散学儿童竞放风筝的欢快场景。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古诗描绘的意境作画,学生通过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了一幅幅早春之图,对每一个学生的画作要给予肯定,并且可以选取一两个学生,让他们讲述对他们创作画作的思考过程,学生们通过绘画获得创造的乐趣。学生去给古诗配图,这样学生在绘画中享受着创造的欢乐,从而加深了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2.4 采用音乐的方式激发兴趣

音乐是激发人情感的有效的催化剂,教学中通过音乐特有的声韵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记叙的是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为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的火花,重要的是创设好的课堂开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在师生问好后立即放《二泉映月》乐曲,声音由弱到强,由低到高。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即吸引学生。播放结束后,提问: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是谁创作?为什么取名《二泉映月》?他是怎样谱写成的?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趣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承担的作用愈来愈大,毕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符合小学学生的生理特点,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2.5 利用多媒体课件

现在,多媒体教学已走进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教识字“亭、停、泡、炮、跑”时,我先出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在识字环节中,有的教师用大屏幕展示田字格中的生字,通过演示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引导学生对比字左右结构的宽窄、上下结构的高矮,并动态显示生字的笔顺,这样的识字教学扎实、有趣,学生收获颇丰。

篇4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因此,我们必须具备很强的服务意识转变角色,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师生心灵的对话,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和培养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困生的教育

教育是面向每个学生的、关注的是每个学生的成长,学困生也是教育的对象,他们有权力享受教育,他们也需要被人关爱,也想体验成功的喜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我们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创设乐学氛围,恰当地运用激励性语言,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育语言应是导火索、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之功效”。

我们对学生激励的方法,可以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引导的手势,同样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功效。我们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成功与进步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予以肯定、表扬,如“不错”“真棒”“你真厉害”“你真行”“我真没想到你这样聪明”,等等。适时使用暗示信号如“激励的手势”“满意的微笑”“期待的眼神”等,这样,学困生的自信心倍增,极大地提高了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不能放弃学困生,而是要利用学生本身固有的好奇心以及他们对成功自尊的愿望,采用最佳积极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有特色发展。

二、加大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和关爱,提高学困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的课堂容量大,内容多种多样,尤其是写作对素材的积累要求高,学生动起来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我们多给一点爱心和耐心。我们应该做到“好看的要爱,有伤疤的更要怜惜”。因此,老师不要嫌弃学困生,绝不把他们当作包袱,切忌轻易向家长及班主任告状,要处处关心每一个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学起来才有积极性。

三、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对学困生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效果如何。老师应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智力特点,为学困生制定合适的目标。孔子说,因材施教,“其材”不一,其“教”也不一。如果为所有学生制定同一个教学目标,会导致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长此以往,能力差的学生如果无所收获,他们会丧失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可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不同目标,如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背名句,讲解文言文,组织知识竞赛等;成绩较差的就要求他们多看书,做中等题;而对于特别差的学生只需让他们看懂书即可。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妨按学生的实际能力来制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困生学习的兴趣

1.设计好导语,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注意导的艺术。在开放式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导、生生互导、师生互学、生生互学”多向互动的过程。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成功的导入,往往会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创设情境,设计问题

教师要注意问的艺术,我们可以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认知矛盾的焦点处、教材前后的衔接处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呈阶梯状设问,以激发学困生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授课效果,培养学困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情景,以情激趣,要使学生亲临其境,触景生情,才能使学生有感而发。因此,我们要以实物演示情景,用图象、声音、多媒体再现情景,用语言描述情景,用音乐渲染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事,感受自然流淌,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感染熏陶的目的。

3.化难为易,给学困生“减负”

老师应尽量将教材化难为易,尽量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先问学困生,扩大学生的参与率,使多数学生每堂课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减少学生作业量是一种“减负”,但除此之外,还应注重课堂“减负”,教师要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讲课不能面面俱到,不“满堂灌”,而要精讲精练,发挥学困生主动性,使学困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4.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用新的理念作指导,努力设计灵活多样的教法,围绕学生的学,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5.注重对学困生学习的评价

学习语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知识和技能都需要长期积累和训练,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有的学困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考试成绩仍然不是很理想,如果老师不善于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进步,他们很容易产生失望,自卑心理,兴趣淡然,甚至放弃。学困生在学习上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有逆反心理,也有求知欲,有违反纪律的行为,也有守纪律的愿望,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为学困生设计一个评价表:上课纪律5%、上课发言5%、家庭作业5%、朗读对话课文5%、老师抽查5%、学生主动学习10%、每日阅读5%、测试60%。老师告诉他们只要认真做好“上课守纪、积极发言、完成好课后作业、背好名句、读好课文、主动参与”这几项,他们就会取得一定成绩,就会进步。这样在一个具体的学法指导下,具体学习目标指引下去努力,学困生是不会没有兴趣的,并且他们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会激励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困生也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会的人。只要老师善于用自己的爱心与智慧,循循诱导,寓乐于学,因时、因地、因人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用语言和行为来感化和滋润学生,学困生一定会体验学习成功的欢乐。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Polarization of Primary

Students'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LU Gang

(Yixing Youtang Primary School, Yixing, Jiangsu 21424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we find language learning students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is relatively common,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is not only seriously affect the results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have a very negative impact on students after learning, so we need to for language learning in primary polarization analysi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causes of polarization formed primary language is analyzed, proposed a series of response measures.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polarization;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s

1 小学语文学习两极分化的分析

语文教学中的两极分化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语文成绩很好,学习兴趣足并且学习积极性高,因此这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会越来越好;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本身语文成绩差,再加上部分教师的严厉批评,所以这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进而与学习好的学生之间产生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会导致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都知道成绩差的学生其语文运用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然而成绩好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就一定好吗?其实不然,一般我们所说的“成绩好”是指学生考试分数高,但是语文学科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学科,因此分数高不一定代表语文能力高。由此我们看出,目前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问题,不管是对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对成绩差的学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两极分化会严重影响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另外,分析两极分化时我们发现,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并不明显,然而在学生升入三年级以后,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知道一定有一些特定的原因在影响着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2 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2.1 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自身的因素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自身心理方面的因素,其二是学生个体行为差异因素。

第一,学生心理方面的因素。首先个体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发展过程中其心理特征会发生变化,表现在小学生身上就是:随着个体成长小学生自主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独立性得到很大发展,此时小学生会表现出一定的固执,会由于某些小事而丧失语文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其自身的语文成绩。其次,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小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差异逐渐加大,较低的智力水平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

第二,学生行为方面的因素。首先,随着个体的发展其学习习惯会发生改变。一些小学生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自身成绩的进步;而另一些小学生会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其次,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进入小学三年级以后,部分小学生会逐步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而,也有部分小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造成小学生之间成绩的巨大差异,进而产生两极分化。

2.2 学生自身以外的原因

学生自身以外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教师和学校。

第一,教师方面影响学生两极分化的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存在错误的教学理念。我们都知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的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因为小学生自主意识不高,所以课堂中小学生不会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而此时教师却过分重视课本讲授的教学方法,忽略了能够增强师生交流的课堂活动的运用,从而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难以取得效果。最后,教师的评价方式存在错误。现阶段,部分教师评价学生的好坏主要依据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坏学生”。这种评级方法太过片面,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成长,进而加重了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

第二,学校方面的因素。阅读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学习中除了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外,还要多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然而现阶段部分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图书资源库,所以学生无法得到更多的课外读物,因此学生的阅读训练也就无从谈起,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产生两极分化。

2.3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担负着很重要的责任。一方面,现在大多数的小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对其过分溺爱,所以学生从小就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当孩子进入小学以后,父母意识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此时习惯的养成已经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了,父母就把这个责任推给了学校。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或者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在外奔波,使得其对于学生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疏忽,家庭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由于缺少家庭教育正确的引导,使这些学生在学习基础以及学习习惯方面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甚至有一些家庭特别困难的农村学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所以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2.4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因素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全面实施,其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更注重课堂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因此新课程改革不仅对学生,而且对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给予了老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如果老师没有认真备课,上课内容刻板、不生动,则很难吸引学生,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性,这使得一些思想懒惰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 避免两极分化产生的对策

3.1 努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是这种意识还不强,因此依靠小学生自己转变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很难的。所以,教师和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首先,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改善这一现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交流,更重要的还在于情感上的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切不可过分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成绩差的学生。学生感受到平等之后,便不会产生消极低沉的情绪,从而其语文学习也就更有效果。

其次,教师要多鼓励成绩差的学生。我们要改变以前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方式,要更多地采用谈话、鼓励等教育方式。教师要针对成绩差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肯定学生哪怕十分微小的进步,从而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3.2 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第一,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单调的课堂讲授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活动为辅的教学方法。我们都知道课堂活动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在小学课堂中过多的课堂活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课堂活动变成“闹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是要将课堂讲授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然后辅以适当的课堂互动,以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在小学生学习生活中,成绩好的学生会习惯性地凑到一块,学习差的学生会凑到一块,如果教师让学生自主分组就会加速两极分化的产生,所以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分组,不要按照成绩分组,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两极分化。虽然合作学习会使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但是在小组中成绩好的学生会很容易成为“焦点”,成绩差的学生很容易成为“背景”,因此教师要适当增加对成绩差的学生的关注,多给他们鼓励与机会,从而帮助他们融入集体中。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分层教学。由于学生自身程度不同,使得他们对于新课程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大多数老师对于教学的态度就是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然而这种态度可能会加剧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分层教学。按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进行分层,程度相近的学生在同一层次,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这样有助于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3 学校要加强自身硬件设施的完善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就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因此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学校要加大对图书资源的引进开发,在学校内建立小型的图书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4 结语

小学教学中的两极分化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并且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所以严重的两极分化会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以及教育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具体而言,我们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教师教学方法,改善学习教学设施等方面入手,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通过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避免两极分化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徐芝梅.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6).

[2] 邹卡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避免学生两极分化[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7).

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设置教学情景,开展趣味活动等方式,诱导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开心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精讲,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尝试到读书的乐趣。兴趣的形成来源于教师的诱导和引发,而这种诱导恰恰是紧紧捕捉学生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瞬间,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生发过程。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小学生成为语文的“乐之者”呢?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创设儿童喜欢的课堂情景,对培养儿童的语文兴趣有帮助。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中,采用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出题那一节,那情景学生一下子进入了学习状态。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学生兴趣盎然,活跃课堂。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的同时,总是要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对他们的批评,也使他们感到这是老师的关怀和爱护。

三、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勤思多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例如老师讲话,如果声音太高,学生受不了,但老是低音对小学生也不合适;快了学生听不清,慢了学生不爱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该高得高,该低得低,要高、低、快、慢适中。又如,有的老师讲话有语病,讲一句话“啊”一声,结果,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数“啊”字,学生的兴趣被老师的语病吸引了。提问也要注意艺术,有的老师猛然提出一个问题,叫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既没有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也不是面向全班。结果,这个学生很紧张,别人看笑话;老师如果立即对这个学生和发笑的同学进行批评,一堂课就会全给搞乱了,怎么能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在课堂教学艺术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勤思多练。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问题愿意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一旦当他想出来或者做对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多想想,多练练。想什么?练什么?小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差,教师要帮助学生设问,要为学生想想、练练提供明确的目标。当然,让学生想的、练的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更不能负担过重。过易学生不必思考,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难学生无从思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负担过重只能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反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难易适度,多少适度。所谓难易适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努力能获得一定答案的问题。

四、要让学生不断地学有所得,学到真本领

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的积累达到了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都会妨碍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学有所得,就能不断地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感。反之,就会感到“没意思”。特别是当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查的时候,好的成绩赢得了表扬、奖励和荣誉,学生就会感到有了前进的力量,从而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去探求新的知识;相反,因成绩不好,得到的是责骂或讽刺,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会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有时我们问学生为什么对语文不感兴趣时,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回答:“语文太难了,我不会分析,又不会作文”等等。“不会”就是没有学到真本领。没有真本领就不会有对该门功课的兴趣。兴趣与学习成果往往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千方百计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正在日渐深广发展的素质教育奠定了硬实的基础。多媒体教学在中小学常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已给我们的常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春风和活力。但在这些现代化教学技术与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的融合进展中,也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亟待我们这些长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同仁们深思。

首先,从中小学各学科设置和科目内容性质上讲,语文教育是设置各科目中的基础科目,也是向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德育教育、理想教育,甚至科学精神教育最为密切而又重要的一门科目。整个语文教学的目的必须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写说能力,能够说普通话,具有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因此,要全面理解和重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重要包括“字、词、句、篇、修、逻、文”以及社会常识、自然常识和文化常识。语文活动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要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在教学中要把发展学生能力,主要是发展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作为教学的目标。在常规和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长期培育下,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很有效果的。在多媒体教学条件和环境中,语文知识的传授及语文情感的熏染等,大多是在“视听世界”中进行的,这种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的确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带来了一次革命性洗礼,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陶醉于这种新的“视听享受”中,这种全新的形式能给学生带来崭新的精神兴奋和身心愉悦感,但据笔者观察评判,学生在这种条件和环境中学习结果,并不是尽如人意的。因为通过这种技术手段的教学,只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就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系统性、环节性以及语文能力的训练,还是有很大偏差的。譬如使学生在学习文章过程,对于汉字的认读、写法、意义及遣词造句等细微基础知识的学习认知方面,就缺少应有的直接的强化训练过程,这使得学生在作文写作中错别字越来越多,不无关联。再譬如在词语教学方面,在短语知识学习方面;在文章中运用的各类修辞手法的品味和赏析方面;在正确运用各类标点符号方面;在具体分析及掌握各类文体知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知识空白处”或环节的缺陷处,因为对于语文的学习,尤其在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和消化方面,需要学生在心智方面有一个揣摩、品味、探究、感知的过程。这其中需要学生一方面通过各种认读方式途径(浏览、粗读、细读),一方面结合已有知识积累来感悟、提升、消化,即我们经常讲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另外,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训及提高过程来讲,作用于学生大脑认知区域的知识特性,来自于视觉的,听觉的以及由文字认读赏析而来的知识印象,也是大不一样的。“视听世界”给学生的知识形式是定性的,想象力的延伸发展远远不及学生的认读文字内容得来的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在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在学生上语文课时,必须做好以下几点,方能起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篇8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那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既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会合作”已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远不只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其实,合作学习是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的组织形式。其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学会合作与学会知识同等重要。可以使学生从多交角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当前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1、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没有能够很好的结合

有的教师怕人说限制学生自主,而大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有的教师课前设计好问题,学生上课就回答问题,一个学生答不对则换另外一个学生,一直到有学生答对为止,然后再换另一个问题,如学生答的不满意,教师就想千方百计直到学生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一位教育专家说:“这就是以学生之口代教师讲出答案,由满堂讲变为满堂问,是满堂讲的翻版;这就好比教师设下的一个个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以上现象说明我们教师没能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前提教师角色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当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积极的提出建设性意见,例如:当学生为学习内容或方法发生争论,意见难以统一时要适当集中,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要适当点拨,学生对问题百思不解时要适当讲解。教师的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名,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不是拖着他走,而是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高质量的引导应或开阔见闻,或增强技能或提高认识升华精神。

2、学生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难以收到实效

有的教师将课堂上的时间大多用于朗读、提问、讨论、表演等形式上,表面上课堂轰轰烈烈,实际难于收到实效。要想真正实现合作学习需要学生有相当的阅读储备,广阔的视野,这是语文课改的所有活动得以有实效的关键。所以不能上课就一味的提问、讨论,对于简单的问题没必要浪费时间在那儿“一本正经”的讨论,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限于学生知识层面的狭窄,阅历的肤浅,即使“挖地三尺”也不可能讨论出个“丁与卯”来,让大家在那儿作“深思状”也毫无意义。我认为要想收到实效,讨论前必须先让学生明确小组“共同任务”及自身承担的责任,讨论时教师应融于其中,巡视引导,有针对性的做一些辅助工作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融合……,另外教师要注意合理分组,适时调控,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3、学习中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和方法

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的要求不明确,不具体,造成学生学习过程的混沌,缺少针对性和目的性,教师和学生都只注重讨论结果是否正确,而忽视了对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应该在重视结果的同时更重视情感态度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习得。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探求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使教学有特色,有成效。

篇9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存在的误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今的语文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正逐渐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正逐渐形成气候。许多语文教师在课改发展的潮流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使得语文课堂呈现出了少有的生机勃勃的新气象:课堂不再只是教师的“讲”堂,教师不是课堂的唯一主宰,学生不再是被动灌装式的学习;小组讨论的场景,争相发言、上台表演、充当小老师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学生活跃起来了,课堂热闹起来了。

然而,透过表面的繁华与热闹,真正深入到课堂生活深处,深入到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我们又不能不看到,由于对这一理念理解的深度不够,或是对这种学习方式的认识不足,在具体的实施中,或流于形式,或走极端,出现了不少走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主要表现为:

1.源于假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始于问题,问题是探究教学的核心。只有有价值的和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热情。如果教师的问题宽泛松散,缺乏具体情境,学生难以开展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必然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题目选择不当,问题的选择即没有思考的价值,更没有合作交流的必要;或者每讲完一个问题后便问‘“是不是”,“对不对”。有些问题无疑而问,有些问题浅显易答,有些问题空而难答,有些问题深而难答,而学生齐声回答的都是一个声音:“是”或“不是”,“对”或“不对”。

2.缺乏自主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现在有不少经过精心“包装”的语文课,俨然是课改的一个新生儿,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其教学模式一般为“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深入探究――个性体悟――延伸拓展”,其主要教学方法是“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其每一阶段的具体流程是“合作讨论――汇报交流”。乍一看,似乎处处流淌着新理念的血液,步步跳动着新课改的脉搏。但一旦深入其课堂教学的深入,你会发现,隐藏在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背后的理念是变味了。

这种经过精心包装“新”教法,极具迷惑力,很容易让人一看倾心,啧啧称赞。然而,仔细思考,便不难发现,这种披着“新理念、新教法”外衣的课其实是一种十足的“假冒货”,因为在这里教师仍然是课堂的唯一主宰: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定位权、提问权、学习方法的选择权、学习时间的分配权仍然牢牢地控制在教师手中,甚至学生对教材(学习内容)的知情权、思考权都被“温柔”地剥夺了。表面看学生确实是动手动脑了,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探究的整个过程都是教师预设的,学生没有任何自,有的只是执行教师的指令,在按图索冀地操作。这种没有独立思考的操作将学生沦为了工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放任自流式”的自主、合作、探究。个别老师便认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不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由学习吗?于是,课堂上不再设置教学目标,不再围绕重、难点,不再创设情境,也不再对学生的看法纠偏、提升与完善,还美其名曰是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尊重学生的体验与发现。

4.缺乏真实情感性的自主、合作、探究。探究教学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这样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体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好多教师往往都忽视这些差异,要求学生按照自己或成人的设想,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探究方法,在这种强调整齐划一的探究教学中,教师既忽略了师生间因为年龄及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存在的差异,同时也忽略了作为不同个体的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思考

首先,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否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的主体性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因此,自主学习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他主学习则与之相反,体现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

其次,合作学习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等彼此间的互动,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使教学过程远远不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第三,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已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是的,教育真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知识的堆砌,不仅仅是分数的拔升;教育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灵魂的深度唤醒和对撞。“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明白如何真正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

三、如何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策

1.根据教材,创设情境,有效质疑。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根据教材和实际的情况,创设了三方面的教学情境:

①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矛盾,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相关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产生要弄清未知的迫切需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②活动情境。学生好动,有意注意能力不强,为此,我们可从活动开始,提供与所要研究的新问题有关的材料,引导学生操作与观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成动态性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想像,增加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有效质疑提供诱因。

③生活情境。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由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及热点问题入手,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如果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情境中的矛盾时,就会产生疑惑。最佳提问点找到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基本思考方式。“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本钱。”

2.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学生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并非什么都需要教师教了才会,当学生投入到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去时,学生智慧的火花会不断地碰撞、开发。因此,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借鉴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于自己学习的方法,或自学看书、或操作发现、或观察归纳、或猜想验证等。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之后,教师要面向全体同学,留给学生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活动起来”,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思考和冷静地处理问题,从而获得体验和乐趣。①让学生把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提出来;②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或删除次要的,或将问题整理成几个有序的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就逐渐明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水平的把握,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效组合,高效效率。有些问题必须由学生们独立思考,自主完成。而有些开放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感兴趣,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与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学生合作起来才有一定的价值。具体的操作,可灵活分组,象:同排;前后几位;学习小组……,由组长担纲、组织,组员合作探究,将其统一的结论由组长这位“代言人”,向全班进行阐发,而组长与组员也不是固定的,不过,一般的“搭配”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做“代言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的合作组合的“寿命”才会长久,其实际的价值彩绘凸现出来。

4.合作探究,互动双赢。合作探究,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通道的相互交流,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络式的立体交流体系。因为大家相互交流,又相互启发,每个人的思维都处于活跃、开放的状态,思维的不断碰撞将会形成“思想风暴”,激活学生的神经细胞,接通学生的神经联想,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迸发出各种独特的想法和见解。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好中下不同层次学生搭配,指定组长,合理分配发言次序。在合作探究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交流

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根据问题进行合作互助学习时,有效互动,先由每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交互作用,把个别的发现转化成共同的财富,丰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认识,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到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进行有效合作探究。只有以合作的学习活动为纽带,才能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朦胧的意象变得清晰、具体、血肉充盈了。”

5.反思回顾,总结归纳。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及时地指导学生反思与回顾。反思与回顾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加固。如指导全体学生默想学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指名学生初步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情况如何,由学生对个体小组情况做出评价,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出希望;另一方面则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让学生画知识结构图或画学习流程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学法,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取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提出,就是要开放语文教学,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形成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出现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带来了挑战。有位教育家说:“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确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在教学中,我们对小学语文综合学习的定位上确实有诸多困惑:

1.教师们在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非语文因素的过多介入,有的课根本不像语文课。那么,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

2.教师们对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把握不准,既不能像平时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课、知识传授课,也不能放任自流,成为学生的自由学习课。对此,尚需提供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范例。

3.如何准确界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和语文活动课?三者有何联系和区别?教师如何开发利用本地区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如何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近几年来,我们作了一些肤浅的研究,认真思考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性,以期正确界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一点管见,恳请大家批评斧正。

(一)突出综合性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应以语文为主,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运用各科资源,开展跨学科活动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凸现语文作为各个学科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一节中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的着眼点之一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我们就紧密结合语文教材,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以训练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能力。

比如我们搞了一个关于动物的语文综合性学活动:动物过冬知识竞赛;动物趣闻交流会;编一个人和动物童话故事,想象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

在这些丰富有趣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以多种形式查资料:看课外书籍、上网、问大人;以多种方式交流汇报:个人、小组。在这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中,学生津津有味地讲述趣闻,头头是道地编写故事。从他们生龙活虎的表现中,我们惊喜地看到,原来学生的潜能是如此巨大!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就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潭活水。海阔任鱼游,天空凭鸟飞,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那一片海,那一方天。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在这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中,确确实实地得到了综合运用。

2.语文学科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因此,综合性语文学习必然要和其他科目相结合,这也是新教材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非语文学习活动都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

3.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在儿童的社会生活中有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吃穿住行,儿童身边的科学技术,社区,环保……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素材。

(二)重视实践性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就非常明确地突出了语文的这一特点。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相并列的一个项目,也必须与学生生活结合。这样一来,语文的实践性就凸现了,由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决定活动方式,由各地区特有的地方资源决定具体活动内容,这一切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变成了现实,语文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了。

例如,我们开展“生活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很大,为了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加大识字量,巩固已认识的字,我们让学生认自己生活中的字。如食品包装纸,同学的名字,商店名称,学习用品,路牌站台上的字。利用身边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养成时时识字,处处识字的意识,向人人学字的习惯。高段学生中开展搜集广告语、网络语言、店名门牌、产品说明书的活动,选择一个主题,分组完成。

带领学生进入生活中的语文世界后,使同学们发现,原来生活中语文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只要我们走进社会,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是活生生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其乐无穷。只有生活中的语文才如此的鲜活生动、丰富多彩。这就是鲁迅所羡慕的高墙外的另一番天地。

(三)发挥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