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5 10:18: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

篇1

中学历史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学校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态度和定位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学模式也是随时在发生着变化,多元教学模式的出现使得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活动有了更多的选择,对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包含了教育教学中多种教育教学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的集合体。美国学者乔伊斯等人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学学习模式,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是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实践的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固定性的、系统性的,包含了多个元素的一种学习环境。

二、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义务教育和历史教学新课标的,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也在逐渐的进行着变化,这些教学模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

1. 向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历史教学仅仅是由教师单纯的教授学生历史相关知识,这导致中学历史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没有很大的兴趣,而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单纯教授模式开始逐渐向互动式教育模式开始转变。

2.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赫尔巴特的授受式为代表的教学模式,另一种是以杜威的活动式为代表的教学模式。而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也没有脱离这两种基本的教育教学模式,而随着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等的创新发展,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地位逐渐开始动摇,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3.学科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所有学科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的统一模式,但是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所有学科的教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学历史的教学特点,有针对性的学科化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中学主导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主要模式,学科化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更大程度上贴近了历史教育教学的特点,成为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I

三、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初步完成,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随即诞生了较多的更加符合新课标历史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成为我国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指导模式,其目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而信息传递教育模式的宗旨是帮助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学生的认识要得到发展,基础是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这就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要形态。通过教师的组织,使得学生掌握大量的历史信息,在其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进行认知是信息传递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2.情景再现教学模式

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与学生的情感相互作用是情景再现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体验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的,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概念的认知方面。而应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景中去感受和体验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进行将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相互结合,对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知和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历史情境再造、复现、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引发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模式要求教师能够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情景再现,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去体会和感受。

3.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模式地以历史问题的特征以及问题的起源为学习和教学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在问题研究教学模式下,更多的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这样才能使得学生能够在历史问题的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小结:随着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继续推进,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必将层出不群,同时也没有一种绝对的教学模式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通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学历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环境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有可能的前提调价下,要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不断随着社会的要求而进步。

参考文献

篇2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育者,如何做好当前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关键在教师的观念更新。那么在新的教改形势下,如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呢?下面就从几方面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第一、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这是当前背景下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如何提高素质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要做一位合格的历史教师,就要首先了解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学生已经不是单纯的从课堂汲取知识了。电视、杂志、电脑、家长、社会都会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因此,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必须更新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思想;必须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能够站在理论和现实结合的高度观察以往的历史过程,给历史科学以合乎客观实际的评价,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的规律。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学习教育学理论,系统地掌握史学理论,不断吸取当今史学研究理论和成果来充实自己。当然,只有先进和教育教学理念是远远不能做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的。历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的广度。历史是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一门学科。时空跨度大,知识内涵丰富,囊括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造系统等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

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何兆武先生在《历史与历史学》中曾经提到:观察历史,我们总需戴上一副眼镜,观念就是那副不可或缺的眼镜。”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不更新思维观念,思想就难以突破边界。我前面已经提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那么,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高深的理论修养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那就需要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是素质教育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想想看,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念、并真正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授之予渔”,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初衷。现代科学分工越来越细,但学科之间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掌握独自一门学科的知识已远远不够用了。同时,现代对人才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素质要求,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科目学科之间逐渐走向综合性,文科政、史、地的小综合就是典例。因此,教育教学更需要复合型的历史教师。尽可能地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除了要掌握本门历史知识外,还需要多掌握政治、地理及科技、经济、法律等知识,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从而成为复合型历史教师。并且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姿态从教,最终成为一名具有自身教育特色的教师。

3、及时反思教学过程,积累经验,达到教育教学观念的内化。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经验和反思都是在一定场景中发生的,场景的性质决定经验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刻,决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迅速发生,反思也只能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有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善于总结和反思,提升自己。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

创新,已经成为近几年中学历史教学领域谈论最多的话题。现在已经有很多历史教师及时更新了观念,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思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汲取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以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创新,以创造教育为主轴,带动创造教学的研究与投入。

2、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开拓未来的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过的教材,使之牢固地掌握创造思维”。中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要抓住学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跃力,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运动轨道上来 。

因此,对于学生的“异端”声音,言之有理的,历史教师就要多鼓励和表扬,千万不可按“常理”一棍子将其打死。对于“异端”的声音要以宽容来对待。一般每份教学资料都会为它上面的题目提供相关的参考答案,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我们教师常常陷入思维定势,人为地将参考答案当成标准答案来向学生讲授,只要学生意见与之相左,一概加以否定,长此以往,教师这种惰性与奴化的思想必然在不知不觉中带出一批不会用脑,只会盲从的学生!这种学生怎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怎能担起建设祖国的重担?怎能参与国际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妨多听听“异端”的声音。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历史教学应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拓展历史教学的思路,从而体现历史教学的特色性和时代性。

篇3

(一)正确认识历史教育的重要地位

各国教育界普遍认为,历史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美国教育界认为,“历史知识是在政治方面具有明智才能的前提。没有历史,社会就不能分享如下的共同记忆,人们曾经在哪儿、人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或历史上哪些决定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没有历史,一个人无法明智地研究社会中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而且,没有历史知识以及它所支持的历史研究,一个人就无法成长为见多识广、独特的公民。这恰恰又是有效参与民主制管理进程,以及所有公民履行国家民主制理念所必需的。”(引自《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1996年版)

澳大利亚教育界认为,“历史学习对于培养见多识广且积极主动的公民是必需的。通过由历史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学生将会主动思考其权力、责任以及在公民社会中应做何种贡献。历史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学生利用它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且能够形成对于当今国际事件有见地的看法。”(引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历史课程标准》(1998年版)

我国史学教育专家赵亚夫也认为,“历史教育既是综合的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又是人类文化的‘解释者’。它面对人类的文化实施人类的有文化的教育……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在传承文化、发展文化方向相统一,形成了现代历史教育的新动力,从而能够帮助人们有智慧、合乎理智地解释人类的文化影响与真谛,培养人们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态度,涵养关心、宽容、反省、自主、公正和自由探索的品质,这便是新历史教育的价值所在。”(引自赵亚夫《公民教育,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

正是由于历史教育中所包含的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社会经验,使得它赢得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核心课程地位。如今,各国普通把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力图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各种形态,理解不同阶段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以及作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对现今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价值,并由实际生活体验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养成新时代公民的人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和自信力。

因此,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将会影响到我国公民个体素质的提高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影响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进程。

(二)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目的及其目标

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指记住或懂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之后能产生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如思想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责任心,树立自信心,有智慧地参与社会生活,有能力地选择生活方式,解决现实中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等。这就决定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两个目标,一是在历史思维技能方面,使学生们能够评价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和因果分析、解析历史记载、创建合理的历史论点和看法,并以之为基础,在现代生活中做出见多识广的决策,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方面,使学生了解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包括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科学与技术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哲学、宗教、美学)中的抱负、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以便能在分析当今公民所面临的问题和难题时作出明智的决策。

(三)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为了切实达到新时期历史教育的目的和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中学历史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应该着重突出以下几点,

(1)强调历史学习的体验性。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迸人历史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的心灵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和体验历史真实,使自己融入整个人类的潮流中,从而形成与人类整体和谐持续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实现人类理想和精神的传承,实现人本身的健康发展。

(2)强调历史学习的批判性。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对历史客观事实的追求,有助于学生尊重客观公正的思维品格的养成,对历史现象的评析,有助于学生整体性、形象性、科学性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批”与“判”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观点或结论,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3)强调历史学习的反思性。现代社会要发展,要更和谐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现代人具有纵贯古今的洞察力、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特征与本质的准确判断力。现实社会是过往社会的延伸体,对过往历史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现实,可以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反之,对现实社会了解得越深刻,对历史的洞察力和反思力就越精密。作为整体人类群体和作为个体的个人而畜,不断地反思过去和现实,并能不断追问我们过去或现实的生存方式、状态是否合理,如何改善,这样人类才能保持一种有活力的求真、真善、求美的精神,从而不断推动人类在反思和剖析自我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

(4)强调历史与其他边缘学科的联系。历史与许多边缘学科如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地理等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历史再现了这些学科的发展轨迹,在教学实践中挖掘这种联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价值。

(四)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与中学历史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改革相配套的教学评价,应以创新能力发展为基本点,以过程评价为重点,具体要求,

(1)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随时表现出来的创新信念和欲望(如好奇心、探究欲)、创新灵感(如新观点或新方法)、创新意志品质(如独立批判精神、严谨科学态度、自知自控能力)、创新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新颖性、发散性、独特性),等等,应及时发现与评价,在掌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2)教师在以考试形式检查学生学习结果时,应尽量减少记忆性和理解性题目,增加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题目,包括变封闭性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变常规性题目为变式题目,变脱离实际题目为着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题目等。

(3)教师在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时,应承认个性发展的差异性,不以统一的标准尺度抹杀和阻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五)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对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新时期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具有广博的知识。历史学无所不包、无不涉猎,这彰,要求历史教师知识面要广,无论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体育,还是天文、地理、时政,甚至民风、民俗等都要有所知晓,以便在教育教学中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2)具有健全的人格、扎实的政治理论修养。尤其是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理论并自觉将之应用于日常历史教学中,形成客观、理性、全面的历史观。

(3)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教师必须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学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意识和责任感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篇4

大学历史教师必备的思想素质

传统的大学对历史教师一般的素质要求是:对于所担负的某一段历史的教学,只要熟悉此段历史的体系结构,和基本的历史史实,给学生讲清楚也就可以了。较为负责任的教师再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增加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识也就足够了。无论是中学教学适应大学教学,还是大学教学适应中学教学,都没有考虑学生发展的因素。实际上,这种大学历史教育是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培养精英的一种教育模式。

如今,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以育人为主。新形势下的大学历史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应作重大的调整。

首先,以较高的教师德性从事教学。实际上,高校教师德性是培养中学教师德性的关键一环,虽然不能说高校教师的德性决定了中学育人的水平及效果,却可以对将来中学历史教学的主体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大学教师的德性越突出,那么这种影响力也就越强大。

大学教师德性的构成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心理上高度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包括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个人的高度负责精神。中学时期正是一个人内心世界形成的关键期,他(她)们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源于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社会的复杂性造成了对中学生影响的不确定性,面对正处于心理发育叛逆期(或逆反心理期)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主要以社会性影响为主,思想与品德的教育为辅,容易使中学生的心理产生偏差。学生一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与教师接触最多,教师也最了解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正面的、正确的国家观、社会观、人生观及道德观的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除了历史学科有其自身优势外,历史教师的德性就成为了关键因素。在现今,大学教师除了要拥有敬业精神及高度的责任认同外,还应具有平等精神、关爱精神、人格尊重等德性,把内在的善良动机和情感付诸教育活动之中,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什么是教师之德,潜移默化,培养出德性较高的中学教师。

二、教师的公正德性。教师针对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公正自古就有,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对不同的学生所实施的教育方法,实际上就是教师公正德性的完美表现。首先,孔子倡导举办私学,使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够接受教育,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实现了一种社会性的公正,它是教师公正德性的最高层次。现今在许多大学里,许多贫困学生面临的辍学、欠费退学或不能正常学习的情况,无疑是教育公正德性的严重危机。折射在教师身上是对物欲、金钱的狂热追逐,从而多方面丧失了教师的道德和良心。虽然是少数现象,但是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广泛的。其次,是孔子在具体的教育实际中,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得到合理的需要和合理的评价。这种教育可谓尽善尽美。所以,当代教师应该像孔子那样,用心去体验教育的公正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遵守教师的公正德性,把公正真正落实到不同材质的学生身上,正大光明、质朴、公道,把无私、关爱的“仁”的品德在教学中展现给学生,才能发挥教师德性的效力和作用。

其次,以职业为美点燃自己教书育人的生命之火。人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来传承的,特别是历史教育,在知识传承、文明传承和精神传承中居于主导地位。历史教师职业不是热门专业,但是它在社会精神文明及价值观教育方面又是其他专业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对于选择了历史教师这一职业的人来说,要建立以职业为美的心境,超越纯粹物质欲望的追求,把自己所做的平凡工作与新一代的成长、人类生命的延续联系在一起,与个人收获的快乐、自我价值的实现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心理上美的体验与意识,形成以职业为美的内心情感。当达到这种境界时,就不再把历史教师这一职业当作对社会的一种牺牲或付出,而是对社会的一种创造,它创造了年轻一代的灵魂,创造了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美的最高境界。具备了这种情感,历史教师职业就不再是枯燥的、贫穷的、冷门的职业,而是愉悦的、高尚的职业,是能够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职业。

新形势下

大学历史教师专业结构必须发展

以往,大学历史教师的专业性非常强,排斥了其他相关学科在历史教育中的作用,对社会的解释与理解是单线条的,无法发挥历史学在认识社会时的优势。自八十年代以来,大学历史教师虽然在历史研究方面拓宽了渠道,但在教学上变更较少。自上世纪末中学教学以面向生活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以智力开发为主,使中学教材的内容失去了系统性,知识结构不再具有体系性,而趋向于知识以历史为核心的综合性。它基本涵盖地理学科、政治学科、法律学科、心理学科、经济学科、社会学科等多种学科的内容。虽然学生在校学习时接触过某一单一学科,距离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仍较遥远。为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高校历史教师在坚持本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必须扩展单一的历史知识结构为复合的知识结构,以便于运用综合知识为学生做出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榜样,使学生逐渐地学会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在历史教材内容中就已经包含了多种学科的知识,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要对这些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中几种知识的体系,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之中即可。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的吸引力,又可以使学生形成知识的综合意识,而且为将来驾驭变化了的中学历史教材奠定了坚实的意识基础。

在知识结构之外,专业结构还包括能力结构、专业服务精神两个方面。能力结构可以包括教师的审美能力、语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等等。教育与教学过程并非仅是用语言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需要达到多种目标的过程,并且每一种目标则需要一种或几种能力来完成。专业服务精神是历史教师对历史专业的执著,包括上面所谈及的思想素质和对社会价值取向的抵抗能力。

大学历史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中学历史教育方式的变革开始极大地促进大学历史教育方式的改革。在中学历史教材变革的同时,其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大学历史教学也不得不适应国家教育理念的发展和中学教师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改革。

教学观念的改革。以往大学历史教育和教学培养的目标是历史精英型的人才,在历史学科方面拥有完整无缺的知识体系和较深的历史理论水平,也就是说是培养历史研究型的人才。中学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创造精神和遵守法律的现代社会的公民,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上是大学历史教学的缩影。大学历史教育承担着培养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师队伍,就要首先使这支教师队伍具备民主平等精神、创造精神和遵守法律的现代社会公民的素质、意识和能力。改变单一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其培养方向首选复合型人才,其次为能力型人才,再次为观念开放型人才。

篇5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教师角色 定位

key wor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teacher role locates

作者简介:周青山(1981――),男,江苏邳州,中二职称,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课堂多媒体技术。

中学历史课所传授的是最基础的历史知识,但是综合性很强,对于引导中学生健康成长使其正确认识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增强中学历史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说服力、感染力,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实新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才能更充分的发挥中学历史课的特有功能。

一、中学历史课教学改革教师角色的定位

历史教学如同演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演好这台戏才能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把自己的思想和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直接代替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这不是中学历史教师应扮演的角色,那么,什么样的角色才是中学历史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呢?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几点认识。

(一)教师要扮演好角色――做学生与教科书之间的桥梁

中学生是获取历史知识的主体,教科书是中学历史知识的载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中学生从教科书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中学生走进教科书,与教科书交流,即解决中学生与教科书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引导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

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第一,要提起中学生对教科书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中学生也不愿意走。这一点应从减轻中学生阅读教科书时的心理压力,提高中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中学生感受到阅读教科书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获取知识,去享受阅读历史事件的乐趣。第二,我们要设计好诱饵,充分挖掘教科书中学生发现不了的历史深层次问题,使中学生感到教材不是生硬的知识条块而是思想丰富的知识宝库,有其深刻的历史内涵;要让中学生萌发从教科书中感受到学习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科书的方法,教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教师要做学生的钥匙――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也是有限的,然而历史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学生光学会教科书上的知识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这就是要求中学生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不仅要与党的最新创新理论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学生实际心理情况相结合。中学历史教师要做好打开中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介绍合适的有意义的课外阅读材料,让中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最后到生活中去学习。

教师要做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要给中学生阅读自由,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这样有助于中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学历史课的文化内涵。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不能越俎代庖。中学历史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中学生自身发展和提高历史素养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历史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教师要做开路先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在教学中占有支配地位,其思想统治束缚着中学生的思想。教师的话就是真理,不容许学生对自己批判甚至一点点怀疑,这不利于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要培养中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敢于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也要超越自我,在教学当中和学生相互学习,敢让中学生向自己挑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有一首学校的打油诗是这样的“现代教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家长找。”这首学校的打油诗表现了中学生对一些教师的讽刺和批判。因此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要是从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评,不能因为顾及自己的面子而不让学生去怀疑。

二、如何实现中学历史课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随着中学历史课教学改革的发展,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对自己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所以,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要摒弃传统思想,别让“八股”式学教影响我们的教学。那么,作为中学历史课教师,怎样才能实现角色的成功转换,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呢?我认为,在国家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把中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良好历史知识学习习惯培养起来,这才是我们中学历史课教师的根本任务。

(一)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要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中学历史课教学方法单一,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造成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因此,改进中学历史课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改进中学历史课教学方法,首先要充分发挥中学历史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探索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要大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和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但要学到了知识而且学会如何认识社会。第二,要充分发挥中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取民主式的教学方法,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使他们都能够平等得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思考,要使中学历史课努力贴近中学生实际,符合中学生教育教学规律和中学生学习特点。要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建立和完善实践性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实践性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结合起来,引导中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到群众中去,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中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中学历史课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师要向创新型教师转变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88-01

中学阶段是人生中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段,而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当中,大多数的教师仅仅只重视对于课本、教材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或是对于课标所要求掌握内容的讲解,忽视了在中学教育,尤其是中学历史教育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对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公民教育。

一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公民教育的原因

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将公民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的情况下,如何发挥中学历史课堂对于公民教育的巨大作用,成为了每一个中学历史教师所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恰好历史学科又是非常适合进行公民教育的学科,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历史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各种形态,理解不同阶段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点,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本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来源以及其历史沿革,更清楚地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脉络。

第二,历史学习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明之间以及文明内部结构的差异性,探究文明发展的结构和过程,学习各种不同类型文明的资料,从而对不同的文化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也能清楚地认识到本国特有文化同世界其他文化之间的优劣及区别。

第三,通过历史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公民权利意识,在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学习的时候,了解世界先进民主形式,并掌握这种形式的来源及内涵,明确在发达国家中公民权的发展历程,以及通过讨论、交流、查证等手段,形成对现今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独立看法,主动思考学生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二 中学历史课堂中实施公民教育的基本方法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切身体会到民主与公平。现代社会要求民主平等,而对学生来说,他所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就是学校和教室,所以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社会的缩影,在课堂上营造出和谐民主公平的气氛,也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这种社会公正带来的影响。而要做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真正理解学生的个性,客观公正地对待和评价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甚至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尝试完成并解释历史课题,尊重学生的各种疑问,使学生在及时的肯定激励中树立信心,增强勇气,敢于挑战,善于创新。

第二,活用身边的历史,增强学生的公民教育现实感。在课堂中引入最近发生的,或是身边发生的事件,能够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并不遥远,历史就发生在每一天,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那么对包含在历史教育中的公民素质培养也会容易接受许多。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等都可以拿来作为教材的补充和扩展,给学生带来许多关于公共精神的思考,如自立、公心、宽容等。

篇7

1997年国家教委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素质教育”做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1]那么,怎样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开展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历史教师要把握新教材的精神实质,更新教育方法。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也日益明朗,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激荡。在这种文化国际化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学不能不思考的问题。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为了培养新型人才,新教材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前的社会实际,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通过对新教材的修订可以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教学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和构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营造欢快活泼、蓬勃向上的课堂学习气氛。且要相信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增强,让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领域内充分地展现自我,从而产生自尊、自信和自豪感。

二、历史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说明教师的任务有三个方面,即“传道”、“授业”、“解惑”。长期以来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根深蒂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设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和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课堂内外更广泛地接受新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具备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扎实而精深的学科知识和广泛而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尝试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熟知学生心理,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敢于教学创新和改革,培养教育科研能力。为此,传统的“师道尊严”教育观念已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更加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历史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积极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自由自主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倡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索,从而在历史教学中逐渐形成师生互教互学,平等对话,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关系。

三、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导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化,造成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不高。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要把教学搞好,就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因此,素质教育要想落到实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走进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学习活动中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点和引导,使他们懂得如何学习,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例如我们在学习秦汉时期这段历史后,可以开展一次“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主体活动,活动步骤: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查找相关资料,以组为单位开展课前预习;上课时,小组代表发言,陈述各种观点,对自己赞成和不赞成的提出看法和认识,各小组发言完了之后展开讨论;最后,老师作为评委,对各组所发表的观点进行总结,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评价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方法。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课堂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多彩,如幻灯片、投影仪、电脑、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普遍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各种图片、音乐、录像剪辑和文本资料呈现在课堂上,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趣和思维。通过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内容得到充分感知,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内容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充满了活力,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已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篇8

一、“超越教育”对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强调教育教学的功利目的,只教(学)与考试有关的内容,把个人的发展局限在应试教育的范围之内,忽视了教育还有其超越性目的,忽视教育自身还有提高和完善人格的任务。中学历史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应摒弃功利主义教育,树立“超越教育”理念。

超越教育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教学过程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师生双方的共同作用,特别是着眼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持续性发展。历史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可以说,历史是最具有超越教育开发潜质的课程之一。因此,不管是基于历史学科特殊的人文教育功能,还是基于当前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新目标,或者是我们教育的实质目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超越教育都已是刻不容缓的应悉心探究的重要课题。在教育过程中只要教师注意诱发、激励受教育者,以积极、向上、关爱的心情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就能够使学生精神振奋,进而使学生深刻地内化所学的知识及其所蕴涵的情感,不自觉中学会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学习、体验生活,最终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独特的、健全的个性和人格。

二、“超越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树立“超越”意识。重点把握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问题,也就是教师演什么角色。赵亚夫教授说过:最高级的历史课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教师“导”出来的;最优秀的历史教师不是表演家,而是思想家。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注重的是结果,在教学方法上大都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结果学生对历史学习很厌倦,在大家印象中非常有趣的历史故成了干巴巴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经过、结果,学生学得无趣,老师也教得无味。而“超越教育”理念中则是把学生看作是虽有许多不足和幼稚,但却具有多方面发展需求和发展可能的人,把学生当作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加强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多方位激励机制,用教师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教师的教学策略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紧密关切学生的人生,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

其次,历史教师要善于积累经验。教师应当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必须要多读专业类、心理学、教育学等书籍。 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的探究超越欲望;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只有德才兼备,集导师、朋友、楷模于一身,才能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化学生,从而产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第三,历史教师要加强“超越教育”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历史教师有了强烈的超越意识,还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的尝试实践,积极的反思总结,才能逐步得到发展、提高,才能使超越教育真正成为一种教学过程。

三、“超越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历史教学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不断超越

1.“学贵有疑:激趣、质疑”。

激励学生质疑就是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分析问题的途径。对于怕问的学生激励他们认真听,主动听,积极说,大胆说,怕问的学生回答或提出问题教师应马上给予肯定并表扬,使之增强自信。如“这位内向的同学有动脑筋,这种敢于超越自己的精神值得同学们学习,建议全班同学用掌声鼓励他。”对于敢问爱问的学生要培养他们会问、善问,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又善于思考评价他人的发言。课上我努力做到善于设疑、启疑、激疑,让学生做到质疑、析疑、辨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将历史结论、性质作为设疑的中心依据,针对学生水平,分层次设计一系列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形式多样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动脑;教师可以用鼓励的目光,信任的微笑,赞许的语言激励学生进取,如:“还有什么不理解的”“你真棒”“没关系,慢慢来” “你今天进步真大!老师感到特别高兴!你能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很好,建议全班同学用掌声鼓励他。”这样既可以史论相结合,也有利于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积极思考,也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超越性格的发展,并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质疑应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让学生进入无拘无束的状态才能激活思维,畅所欲言,轻松愉快参与课堂学习。

2.“人文关怀:批语、提示语”。

寓超越教育于历史教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作业批语、试卷提示语进行目标激励,精神鼓励,既让每个学生既有目标又有压力努力超越自身,完成任务。(1)针对性;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不足,明确提出修改的要求、方法,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应引导他们做较容易的题目,肯定他们的些许进步,使他们得到满足期望的鼓励。在阶段性检测时,教师要把握好试题的难度系数,要让学生能通过考试感受到自己一次比一次进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要出现“重做”“不及格”字眼,可写:多思考,多看书,争取下次考(做)好;你的卷面(作业)很整洁,但答题格式不规范,希望下一次作业(卷子)一定会比这次好。(2)启发性;比如,你再想想这个句子符合史实吗?(3)激励性表扬: 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不打击,多发现闪光点。(4)试卷提示语: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与其说是考试题,不如说是“超越”自我的舞台,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请认真审题,看清要求,仔细答题,成功的快乐一定会属于你……评语或试卷提示语宜幽默委婉,即体现师长的恳切又体现“朋友”的真诚,这样学生就会从被迫式学习变为愉快的超越性自主学习、从而有利学生可持续发展。

3.资源共享:手抄报、读书笔记展评。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学生都渴望成功。进行手抄报、读书笔记展评, 可以从阅读、摘录、分析、绘画、编辑等多方面熏陶学生的思维,便于人人参与,可以资源共享,可以组间(个人)竞赛,各层次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齐心协力为小组(个人)夺分,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探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又可激发后进生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让各层次学生体验成功乐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历史记忆、历史知识的宽广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超越教育”教育教学实践几个注意事项

1. 爱心渗透:爱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品质,是教师必备的修养,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所以,历史教师应当尽力以“爱”为基础在教学中渗透超越教育,以正面引导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期望,以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

2. 整体性: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问时要因人而问,所提问题要因人而异”。分层推进,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都得到超越。

3. 渐进性原则:超越教育不是一节课一句话就能够完成的,超越教育目标的实现必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超越教育的目标应有清晰的层次性,每一层次内部又应该细化为哪些内容,应如何操作,都是值得我们历史教师去研究的地方。

4. 适度性:即“在课堂上所讲的历史知识的难易的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水平”。 因此,在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必须是量力而行,难度不宜过大,以免学生丧失信心,导致课堂教学沉闷,应以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为佳。同时问题的量也应适度,以免影响进度,导致课堂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不能舍本求末。

5. 实用性:高考成绩是检验每个学科教学效果如何的试金石,历史学科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教学的实用性。

中学历史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在“超越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历史教学大有可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一切与历史课程有关的素材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超越的机会”,使学生一天一个小超越,不断超越自己。还应当以“超越教育”理念来指导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激情,使我们的教育真正“为人的发展而教育”,使历史课程学习真正成为“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载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任鹏杰等.全国中学历史教学有效性研讨会.《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23日第6版.

篇9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现代教育装备 运用策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装备”在教育领域成为热点。中国基础教育装备年鉴启动会上,有学者提出教育装备是为教育服务、促进教育发展的。什么是教育装备?为什么要在历史教学中使用教育装备?历史教学中的教育装备如何应用?这些问题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面对的。

一、教育装备的认识

国内学者艾伦指出,教育装备的含义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学具、设施及相关软件的总称①。一位学者提出,“除了人之外的东西都是教育装备”。在我看来,教育装备应该是以下媒介技术和教育技术为依托,以人工资源为形式,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学习和发展。现实中,从一根粉笔、一把尺子到现代化的信息设备都属于教育装备的范围。

一般来说,历史学科中的使用教育装备分为传统的教育装备和现代教育装备。传统的教育装备或教具包括笔(铅笔、钢笔、毛笔、粉笔)、黑板、纸张、图片、电教馆、留声机、广播、电影、教鞭、历史挂图、历史遗迹、博物馆、教材、照相机、电灯等。现代的教育装备有电脑、投影仪、手机、电子白板、复印机、扫描仪、3D技术、空调、热水器等。传统的教育装备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什么要提供现代的教育装备来辅助历史学科教学呢?

二、现代教育装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特征,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产生距离感。它无法像一些自然学科那样,具有可操作性和试验性,能够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可以再次体验,由此导致中学生难以对远离现实的历史产生很浓的兴趣。现代教育装备的出现使原有现状得到改变,比较突出的就是历史课堂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现代教育装备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大量的与历史内容相关的丰富材料。它复原历史的原貌,“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③。

2.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现代教育装备的运用改变了历史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使其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同时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例如,历史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可以利用《晚清风云》的片段,让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有更好的了解和认识。有效的视频和图片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无形之中受到情景感染,得到启迪,为历史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利于素质教育目说氖迪帧

3.时展的条件。信息化社会要求未来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所以,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现代教育装备的出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它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非常丰富多彩的历史教育环境,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有用的历史学习工具。其中,网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成为学生获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此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重新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长处,采用多媒体的全方位教学,再现图、文、声并茂的学习环境”④。

三、现代教育装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现代教育装备的运用是必要的、与时俱进的。那么,如何运用呢?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

1.运用现代教育装备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历史教育装备的局限性,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装备弥补固有的缺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有效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使得历史变得生动具体,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兴趣。

历史情境教学可以创设新的历史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学习历史、感受历史、体验历史。对于中国历史学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自观看相关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然而学习外国历史,学生没有这么便捷的学习条件,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网络的作用达到学习目的。互联网上开设有许多外国的历史专栏,里边的资料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便利,也激起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例如,学生可以接触文字、图片、视频等丰富的历史史料,也可以进入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在线参观。此外,可以利用先进的打印技术通过虚拟场景还原历史人物的容貌和当时的社会历史场景,使历史课堂变得充实有趣。

2.运用现代教育装备化抽象知识为直观表现,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历史学习中存在重难点知识,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感知。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历史学习,而且会降低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现代教育装备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个问题,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表象,从静态到动态展示,可以有效解决教学难点⑤。现代教育装备的直观性能够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通过多途径向学生传递各种教学信息,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充分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例如,江苏省吴中区苏苑中学的张维老师在讲授《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是战争爆发的根源。该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一问题,设计出两份表格,一是《美德钢煤产量增长示意表》,利用多媒体设计出柱型动态图表,直观演示1870到1913年美德工业增长速度之快,让学生轻松理解。二是《英法美德实力比较表》,通过工业发展、所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值的比重、殖民地面积等详细比较,揭示出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力量对比发生的变化。这样设计相比之前传统的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变,学生乐于学习历史,也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历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现代教育装备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往,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似乎只是一份历史考试卷子。现代教育装备的应用使得历史评价的方式多元化。南师大朱雪梅教授等人构建了“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体系结合传统手段与数字化平台,创新评价工具,创建了包括信息技术支持的数字化平台、学生学业成绩观察表、课堂教W行为观察表三个成果,改变了以前传统的评价表。

新的教育装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始广泛使用。随之而来的是历史课堂的环境、结构及教学交互方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因此,新型数字化课堂环境下的教学交互行为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实践证明,现代教育装备的运用发展了历史教学评价模式,促进了历史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现代教育装备运用的反思

在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教育改革深入的情况下,现代教育装备正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优势作用。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育装备和历史课堂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学科素养的养成。不仅如此,现代教育装备的运用使得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拓宽新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素养等。所以,历史教学中现代教育装备的引进是与时俱进的,是必要的。

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教育装备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装备区域分布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在农村一些地方,不仅在装备方面,还在教师等方面都形成了差距。那么当下通过年鉴进行理论研究和传播,可以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让偏远地区的教育也发展起来。除此之外,可以通过网站的建设、微信公众号,迅速传播教育装备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此外,教育装备在历史教学的运用过程中要做到符合教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等。不能偏离历史课堂教学,选择对学生有用的、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合的教育装备。同时,运用现代教育装备,也不能抛弃传统的教育装备。传统的教育装备并不是落后的、无用的,它也可以促进历史教学,对历史教学是有用的。二者结合使用的前提就是以有效性为基准,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教育装备不仅对今天的教育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未来的教育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艾伦,等.教育装备与装备制品差异分析[J].中国教育源资源(设备仪技术装备),2006(2):5.

②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篇10

多年来,虽然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涉及情感目标,但有些呈现为苍白无力的说教。如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等环节,往往被忽视。尤其是当前中学教学深陷追求中、高考成绩的误区,更是“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例证。

此种教学状态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虽掌握了许多历史知识,但审美情趣普遍不高,心理健康程度不高,以致存在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个性扭曲、自私自利、功利心强、自律性弱、责任心差、同情心淡薄等倾向。可以说,当下一些大中学生的不良品行,如不讲文明、不守规则、不敬师长等行为与其在中学时代未能得到人文素养教育不无关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上述诸多情况已有所改观。历史学科中的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因素仍未被发现和挖掘。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严重缺失,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人格和心理结构的缺陷,给他们的成长和就业带来严重的挫折、危机。

二、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深远意义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历史教育真正的教育功能就是引领学生正确的方向、理想和信念。

1.培养人文素养是历史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说,今后的历史教学,从初中起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挥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作用。

2.人文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人文教育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历史教学只有改变那种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通过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健全人格,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人文教育能助学生树立合理的价值观。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中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在探讨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文素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等各种基本关系,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强烈的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逐步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乃至对全人类的责任感。因此,人文素养教育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

三、中学历史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

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重点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人文素养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教育是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是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目标的要径。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除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外,一定要重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突破思维定势,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在备课时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重要目标,重视挖掘本学科人文教育的因素,制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二)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

历史教师要从教材中充分挖掘人文价值观、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等因素。如史学界认同的尧舜禹三代以文德治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始创时期;孔子是中国的人文先圣,儒家思想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基础。后,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发展出具有近代中国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西方的天赋人权说、进化论等先进人文思想观念,成为批判封建专制、唤起民众的强大思想武器,等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进行整合,精心设计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专题,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人文素养教育的学习。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重组教学内容,以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化,由感性到理性,品格与情操得到陶冶,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