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5 10:39: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听障儿童康复教学中,需要听力师、言语矫治师、康复教师、家长等人员合作完成。而家长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孩子在学习语言时,他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孩子每天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孩子首先是和家长进行沟通,父母能在日常生活情景中为孩子创造倾听和语言输入的机会,因此,在目前的听障儿童康复教育过程中,非常强调家长的积极参与。
一、家长的积极参与可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听障儿童由于听力受损,家庭溺爱,交往面窄,容易出现任性、依赖、自卑、内向等性格特征。在康复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家长能以积极的心态帮助孩子克服行为、身心方面的障碍,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将会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康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与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向互动,以促进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也促使父母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家长配合老师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给孩子示范如何听声音、示范发音方法、共同玩有趣的玩具,使听障儿童在感受到父母浓浓爱意的同时学会听和说。
二、家长可以帮助听障儿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
听障儿童家长和老师相比起来,他们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更长,生活范围更广。作为听障儿童家长,应调动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把语言训练与生活中的游戏结合起来,在游戏中学习语言,利用他学会的语言开展各种游戏。一般说来,游戏能够使听障儿童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情绪,为家长进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听障儿童家长还应将语言学习生活化,将孩子带在身边,一起走进超市、公园、邮局、饭店、郊外、运动场等地方,让孩子感受真实的情景,学会正确用语言表达。
三、家长配合老师一起训练听障儿童,有助于提高听障儿童康复效果
作为听障儿童家长,大多数人由于孩子听力损失存在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同时,在如何对孩子进行康复教学与训练中存在误区。家长只有懂得必要的听觉语言康复知识,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家长和教师达成一致的康复教育目标,为孩子的康复教育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听障儿童较快地提高康复效果[1]。
家长可以通过参加康复机构举办的听障儿童家长培训班,接受康复教师和听力师的正规培训,或购买有关的听障儿童康复培训与辅导资料,获得听障儿童听觉语言康复训练的科学知识。在康复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及时咨询听力师、语言训练教师以获得帮助。听障儿童家长还应和专业康复人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帮助、支持和理解。
家长应利用掌握的康复知识和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康复技巧,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有利时机,有意识地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语言训练,让其多听、多看、多说,听障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康复教育、掌握和运用语言。
四、 听障儿童家长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听障儿童家长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与家庭教育极大。如果家长没有正确的人生观、良好品德,就不能给子女正确的思想教育,也不会有良好的威信。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健康、艺术、社会等领域的均衡发展,使得孩子没有得到全面康复,在进入普通学校以后适应慢。因此,家长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应了解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听力学知识。家长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注重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2]要懂得幼儿身心全面均衡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以正确、积极的康复态度来参与孩子的康复教学。
听障儿童家长首先要克服自卑心理,勇敢地将孩子介绍给社会,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孩子与外界交流。要多鼓励听障儿童说话。要确立听障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感到他是能够把话说好的。同时要给他提供表现自己说话能力的机会。对听障儿童说的不准或不对的地方,哪怕他说错了,家长和家庭成员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要嘲笑,只要听障儿童是积极参与语言交流并开口说话的,就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便使听障儿童能够时常获得成功的快乐与喜悦,从而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
家长应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坚持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多为听障儿童创造运用语言的条件,增加听障儿童学习语言和用语言与别人沟通的机会。鼓励听障儿童和正常儿童结成伙伴,一起游戏。在共同玩耍中促进听障儿童自然学会用语言,提高听障儿童的沟通能力,发展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听障儿童家长还要加强和其他家长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分享相互的康复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科学、有效、实用的康复方法。 同时,家长要了解听障儿童的个别化差异和特点,在相互交流中不攀比,不和其他孩子横向比较,既不急于求成,也不丧失信心。
家长在孩子康复的过程中,要有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思想准备,坚定信心。此外,家长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听障儿童康复的新理论、新方法,以使孩子始终接受科学的训练。听障儿童的听觉语言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即使在听障儿童获得康复进入普通小学或幼儿园就读后,家长仍需要坚持经常地给孩子进行语训,以保证孩子的语言交往能力得到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02-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他们把孩子留在农村让爷爷奶奶、亲戚等看管,这些留守在农村无法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留守儿童面对亲子的分离、父母的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对留守儿童的身心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了一个聚焦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
个体从出生到完全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家庭环境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几年来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在校管理制度和基本权利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和保障,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1、“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溺爱现象严重
“隔代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处在被溺爱当中,基层教师普遍反应,现在的很多学生很怕吃苦,学习上的负担稍有加重,就会有腻烦心里,出现作业不完成,抄袭他人作业、说服教育不听等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行为,其中留守儿童占了多数。部分祖辈对留守子女过分溺爱,仅仅注重物质生活的全方位满足,却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确引导。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乏
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在外务工,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学校遍承担起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角色,尽管学校不断完善学校教育中的不足,但还是无法代替家庭教育对儿童教育的重要地位。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恶化是形成其不良人格特点的重要原因。李文婷从隔代教育出发认为隔代教育易对留守儿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易产生个性、心理发展上的异常,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缺少家庭的教育和家庭氛围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严重
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是完整的,但家庭的作用和气氛却是残缺的。他们缺少了与父母在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感觉不到家庭所带来的温暖和安全感。研究者从留守幼儿与父母的联系情况调查发现,留守幼儿与外出务工的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维系教松散,大多数父母只在寒暑假等回来探望,缺乏亲情关爱的幼年生活给孩子留下的苦涩和无助感是可想而知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
1、家长权衡家庭教育重要性,理智选择
家长权衡家庭教育重要性,理智选择,一方面应留一方在家中照看孩子,父母双方要权衡双方外出务工对孩子的利弊影响。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尽量避免双方外出,留一方在家中监护孩子,这样就不至于形成“空巢家庭”,对孩子的身心产生很大的影响。
家长权衡家庭教育重要性,理智选择,另一方面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可以采取以下行为,尽量减轻父母关爱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尽量多与孩子通电话,注意通电话时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饮食起居,更要与孩子进行彻底的思想交流,发现问题要及时改正;父母必须要增加与孩子团聚的频率,利用节假日抽时间去看孩子,或将孩子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并与监护人、学校共同配合,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孩子与父母间的感情,而且为孩子树立崇高理想提供条件。
2、留守监护人应保证家庭教育质量和承担责任
监护人要高度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监护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监护能力,以适应自己的角色,抛弃原有的一些教育观念,转换角度思考问题,多给孩子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不仅要加强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更要加强孩子的品德、思想、法制等方面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此外,监护人必须给予孩子必要的爱的呵护,但绝不造成施舍“爱”的泛滥。要重视孩子的生活细节,进行相应的指导教育,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
3、发挥学校自身优势,监督和引导儿童的思想转变
学校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老师接触的机会,可以与留守儿童建立帮扶制度,让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尽量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彻骨他们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老师应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健康成长。
4、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分担教育成本
政府应在中小学施行寄宿制并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有关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推动关注留守儿童政策措施的出台。一方面,要及时调整人口管理体制,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帮助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实行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财政供给制度,合理分担流动儿童的教育成本,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对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异地上学的相关保障机制和法律责任。综上所述,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需要每个家庭做出努力,还需要政府、社会各个方面动员起来,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 振,崔丽娟.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50-53.
[2] 崔丽娟.邹玉梅.家庭功能缺失对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影响机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1):54-56.
随着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好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但物质文化的丰富,没有带来更多精神文化的增加,反而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很严重;原来家庭教育的神圣地位,似乎找不到最初的影子;特别是在农村,基于教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更为严重,给儿童成长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为了稳步推进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健康的发展;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协、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教育中的基础性教育,与儿童的正常社会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每个家庭教育都应把家庭教育重视起来;基于目前家庭教育缺失较为严重,为此,特撰此文去探析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以更好的做家庭教育建设工作。
一、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1.“父权主义”的影响
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以后,父亲一直在家庭占着一个权威的地位;在开展家庭教育的活动中,都是听着父亲一个人发号施令来完成;而母亲在整个家庭中的地位是很卑微的,在家庭教育中也不可能有太高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真正主事的还是父亲;在当前的农村,妇女的地位在很多情况下依然是从属的地位,在教育孩子上,依然是父亲起决定性的作用,母亲只是起附属的作用;这种不平衡的家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带来母亲教育的缺失。父亲特殊的地位,导致给到孩子教育一般是直线和僵硬型,这样的教育几乎是失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父亲教育的缺失。
2.“放养式”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的面貌有了更大的变化;吃、住、行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的改善,但农村从事的经济依然还是自然经济,并没有过度到城市化,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放养的教育方式依然大有存在;他们没有感受到社会环境特e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教育环境增加了额外的教育负担;他们没有教育孩子上的担忧,也就没有教育孩子的压力;基于此,他们不会过多的思考放养式教育的缺失,而不可能会去探究放养式教育的致命性。
3.传统道德的缺失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优良传统,有着特别严谨的家风、家训;也正是这些优秀传统道德,培养着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华子民;在以往的农村,传统道德约束着每个个体的行为,培养了儿童良好的处事态度和行为习惯;在当前的农村,孩子五花八门的行为随处可见,家长和孩子也没有感到任何的羞耻,可以看出传统道德缺失的特别严重。
(二)法律意识缺失的影响
1.不懂法
在许多家庭看来,孩子是自己的,他们想怎么管就怎么管;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可以任意处置,导致在教育孩子上出现很多的随意;因为不懂法,也就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不当,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惩罚可能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缺少惩罚的警示,家长的教育就没有受到约束,也就没有章法,没有章法,家庭教育就缺少束缚,出现乱撞的行为会越来越多。
2.不愿意懂法
不懂法,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意懂法;当前国家已经出台关于儿童保护、防止家庭暴力的法律及规定,一些村民学历并不低,他们是可以了解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但就是不愿意去了解;一方面,好面子,不愿意去承认错误,怕是去了解相关的法律条文后,自己是犯了错的,说出去,那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这些法律不关他们的事,等发生了再说吧,总是持有“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观念;所以他们会一直坚持当前的教育方式,比如放养式、暴力式等教育方式;不去思考如何可以更好地教育好孩子。
(三)不同形式“没文化”的影响
1.文化程度偏低
尽管当前的升学率有所提升,但在农村,村民的教育程度还是普遍偏低,沿海的农村及汉区的文化程度偏高一些;但在山区,或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文化程度更低;教育孩子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门高大上的技术,是不知道从何下手的;加上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孩子的行为几乎是没有受到道德层面的约束;当前放养的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他们几乎是陷入了死胡同,心力都无从下手。
2.错误的认识:“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他们不清楚在孩子教育上,所应承担的角色和责任;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他们花了钱,学校就应该把孩子教育好;不清楚所付出经济成本只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还需要花时间成本在教育孩子身上,他们也是孩子教育的主体;他们不清楚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他们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不注重家校联合;把过多的责任推给学校,自己则一身轻;一旦家长持这样的理念,孩子成了学校的孩子,是没家的孩子,没家的孩子自然会严重缺失家庭教育。
3.教育孩子的经济化
当前物欲横冲的时代,一些家庭都以经济目的来建设整个家庭;在开展家庭活动时,都会考虑经济成本;教育孩子会花掉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但回报又来得慢,以及来得少;这样的经济收益,他们觉得很不值,所以不太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教育孩子,更不可能让孩子受到更高的教育;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教孩子做生意,而关于孩子成长方面的教育,几乎都被忽视了。
二、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一)提升家庭成员的角色认识
弱化父权在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把权利部分地让渡给母亲;让母亲真正参与到家庭教育当中,补充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增加母亲在家庭教育的话语权,弥补父亲直线型教育带来的缺陷,改善父亲对家庭教育的看法;父母双方真正都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可以促进双方在教育问题上的思考,也增加相互的责任感,减少家庭的冲突,可以有效的促进家庭和谐。
(二)提升家庭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基于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忽视,与家长要谈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特别是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仅仅与家庭谈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好处,他们是很难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应特别地与他们谈到忽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带来的致命影响,比如过度自闭、过度抑郁等不良心理,这样他们,才可能下定决心去重视和开展家庭教育。
(三)改善家长对孩子教育主体的错误认识
与家长谈到,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主体时,要特别谈到缺少父母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的不利影响,比如缺少父母关爱,孩子会没有完全感,缺乏信任感,可能伴有交往恐惧症,他们在与同学及未来的同事相处,都会遇到极大的障碍;另外,学校教育的是有缺失的,学校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教育,这是任何一个学校都做不到的,让家长认清这个事实,需要他们去弥补这个不足,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四)加强家庭教育相关法律的宣传
1.提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法律意识
让家长意识到法律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法律是约束行为的工具,也是培养习惯的工具,法律的作用不在于惩戒,而更在于培养习惯;家长如果了解相关的法律,就会按照相关的规定来行事,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这样在家庭教育中,能很好的控制好情绪,会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让家庭教育在良性的环境中进行,家庭和孩子自然会从中收益多多。
2.透过多途径的宣传家庭教育中的相关法律
宣传家庭教育中的法律,村委会要发挥村民的所有力量,积极的参与到宣传法律当中;透过村委会广播、宣传栏、海报及宣传册等方式,在村里广泛的宣传相关法律政策,让村民认识到家庭教育中法律的重要性,培养村民良好的法律习惯,减少村民其他的暴力行为,为减少和消除家庭暴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改善家庭的“文化”程度
1.提升家长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忽视对孩子教育的村民,一般都是长期待在村里,几乎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可与他们分享外面世界的变化,让他们了解,当前的社会是科技与知识的社会,任何正当挣钱机会都需要有相关的知识;有了知识可能不能马上挣到钱,但没有知识,可能就挣不到钱;知识的缺乏只会增加生存的难度,会大大减少挣钱的机会,或者说知识的缺乏会没钱可挣,瞬间陷入生活的极端困境,透过知识缺乏带来的致命影响,提升他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改善家长急躁的教育观念
很多家长都过于急躁,想急于把孩子教育好;然而越急越糟糕,最后选择忽视或者是放弃;要告知家长孩子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让烦躁的问题,让人很焦心的问题;既然是一个长期过程,父母就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家庭教育工作者要与家长分析在这个过程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也要告知家长遇到问题时,可求助的相关渠道,以保证问题的及时解决。
三、结语
导致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有很多,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把所有的原因都挖掘出来; 再加上问题是变化和发展的,在一个时间内,是很难做出一个完全准确的分析;但只要坚持家庭教育对家庭、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坚持的一颗探究的心,相信未来,可以改善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把家庭教育做好,做善!
参考文献:
[1]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载《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0期
[2]吕林云:《家庭教育缺失背后的真问题》,载《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21期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教养方式的研究国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体现了“单纯类型论”的特点。如杨丽珠等也选取了母亲教养方式的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等多个侧面,全面探究其与儿童气质的关系。[10]林磊通过对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的研究,归纳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五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式。[11]关颖将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娇纵溺爱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12]刘金花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陶沙等又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七类: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和教育的不一致等。[13]对家庭教养方式作类型划分,对各地区、各层次的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值得许多家长借鉴和参考。同时,我国学者从各个角度对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性别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关于青少年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研究学校与家庭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昔日的分离状态到今日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大量的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分离,更多的需要两者的协同共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支持学校教育。尹雯副教授在问卷中问到“您会拜访孩子的老师吗?”这一问题时,仅有7.9%的家长选择“经常”,52.2%选择“有时”,27.2%选择“很少”,还有9.1%选择“从不”,可见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不够,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分离状态。[14]如果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联系,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一无所知,家庭教育就无法配合学校教育,就可能无的放矢。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迫切希望参与到学校教育领域中来。刘东菊研究员认为:随着家长教育子女的主动性增强、能力也越来越高,长期以来被动接受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的局面已不再为家长接受,家长不满意学校,想参与学校管理,希望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培养和教育子女的心情越来越迫切。[15]在家校合作的方式方面,主要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家庭访问、书面指导、实行开放日来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家庭、学校的协同共育。[16]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1)青少年父母的问题导致家庭教育的失当。石军在《工读学校“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和教育转化对策》[17]一文中指出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方式,如棍棒教育,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或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与过分溺爱,对孩子的绝对化要求,对孩子教育的完美主义倾向等都是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失当。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问题父母”。[18]丁瑜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若干矛盾探析》一文中指出当前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在其家庭教育的期望水准、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价值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态度方法等方面,尚存在着一些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相违背的新的倾向。这些倾向和问题直接与青少年的现实面貌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需求构成不同程度的矛盾。[19]王军荣讲师认为家长在道德人格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对其子女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在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家庭中父母教育方式影响最为直接。[20](2)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当。王军荣讲师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尽合理。普遍偏重孩子的物质营养,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教育,普遍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21](3)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青少年“家缺失”和“爱缺失”。石军认为“家缺失”即由于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得孩子缺少在一个完整健全的家庭环境长大的氛围。“爱缺失”即对父爱、母爱或者父母之爱的缺失。“家缺失”和“爱缺失”是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22]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认为残缺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是造成“问题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23]王秋英在《当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的研究表明:单亲教育问题会给孩子成长带来很多隐患。[24](4)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如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出家庭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即溺爱放纵是当前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家庭暴力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元凶;残缺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放任自流。[25]上述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原因,很大部分是缺乏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失当的情况下造成的。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立法的研究关于家庭教育立法这一带有前瞻性的研究命题,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不多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制定家庭教育法律的要求,为中国大陆家庭教育法律政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姚建龙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和上海市妇联、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探索》等文对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进行了论证,并指出家庭教育与国家教育(公办教育)、社会教育(民办教育)一样,同是教育体制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家庭教育进行立法也是合理的、有根据的。最近台湾地区通过的《家庭教育法》所指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家庭世代伦理教育;夫妻婚姻关系教育;父母的亲职教育;现代化家庭生活教育;家庭和社区关系教育。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性问题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的研究。近年来,特别是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日益突出。如青少年家庭教育中道德问题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自尊的相关研究、青少年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等。对青少年家庭教育国内外的比较研究也越来越多,如刘金花的《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张文新的《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边馥琴等的《中美家庭代际关系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从单一化向多维度转变,它与诸如学校德育、儿童身心发展等关系日益密切,对这些关系进行探讨,可以增强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法的时效性,提高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二是家庭教育研究目前还处于零散的相关问题的探索中,这些理论研究的探索,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文献研究综述的启发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要更关注“儿童”本身
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文献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过度关注了父母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单向化”的教育方式,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场上去思考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态度等对孩子的教育影响,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目的更多的是父母如何教育子女,为教育子女着想,旨在教给父母如何来实现完善的家庭教育,而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儿童,则关注过少。不是教育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儿童”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只有真正关注“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二)青少年家庭教育要更加关注儿童的“品德教育”
“德是为人之本”,“品德教育”是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根本,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要万事“德”为先。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通过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对闲散未成年犯罪调查,通过对2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与比较认为: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当代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26]现代教育研究也表明,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特征都是婴幼儿时期起步的,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从幼儿开始。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生活化过程,涉及到孩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情感性格等方面,这些方面同时都印上父母的烙印。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担负着“育人”的角色,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父母必须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过程中关注、渗透儿童的“品德教育”
(三)青少年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协同教育”
俗语有云:“有其父必有其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等。那么我们作为家长,更应该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育的基石――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
家庭教育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原始性。
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原始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延续性。
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二、孩子心理的净化剂――良好的家教
孩子对世间的善恶是分不清楚的,但是家长也不能对他进行一味的排除跟阻碍,而是要孩子去体验,家长去监督,做到促进作用。曾经看到过一则很经典的故事:桌上放着一盘菜,里面有很多的辣椒,姥姥告诉孩子说辣椒辣,小孩子不能吃的。孩子就是想尝尝,不相信姥姥的话。妈妈在旁边夹给孩子一个辣椒让孩子吃,孩子咬了一口,闭上眼睛哇哇直叫,妈妈发话了:“这就是辣,知道吗?”看完这则故事我们或许应该能想到些什么。作为家长,我们不能一味地去传授孩子一些固定的真理,有些道理我们必须要孩子亲自去体验。同样的道理,家长也应该让孩子在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要去体会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
面对孩子的固执及不知,我们作为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应该掌握好一定的技巧,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或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接受孩子的现状
每一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家长认为不合理的缺点,但是我们作为家长要知道这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去抹杀孩子固有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试图去帮助孩子去完善自己的性格,去鼓励孩子向积极的一面发展。一句很通俗的话就可以说明,还不会走的孩子你是不能让他先跑的,但是哪天孩子真的要想去跑,就放开他,让他试试,摔倒了就会知道这不是跑的时候。
二、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孩子是天真的,他会对身边一些事情感到好奇,他会去想着要尝试,去做一些努力,去掌握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物。如果他感兴趣他会很努力地去把事情做的很好。不要去阻止他做什么。规定他不做什么,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该让孩子去施展一下自己的爱好。
三、给孩子适当的奖励
给孩子奖励。任何人都是需要被肯定和鼓励。作为家长,在面对孩子所得到
的成果时,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从而激发孩子的能动性,让孩子自信起来,更加喜欢去尝试锻炼自己。
四、解释成人的观点给孩子
(一)生命教育的质量不足,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生命观”
农村留守儿童对生命的认知模糊,无法正确理解生命对家庭的重要性、生命的亲人的重要性、生命的社会的重要性。家庭成员的长期离散,使农村留守儿童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到社会成员的角色转换没有过渡期,从而使留守儿童缺乏通过家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途径。从更宽泛的角度看,农村留守儿童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去?”的生命哲学知之甚少,并且缺乏对生命的认同,无法完成本我、自我、超我的生命过程。
(二)生存教育的质量不足,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生存观”
家庭结构对于儿童的生存至关重要,一方面,家庭是儿童生存的物质基础,安居的场所。另一方面,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儿童原始技能习得的重要途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生存教育仅仅依靠社会模仿来获得,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生存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教育仅仅完成初级的适应能力,后续的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非常薄弱。
(三)生活教育的质量不足,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生活观”
在个人生活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倾向,很难融入到群体生活中;在家庭生活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关爱与照顾会形成心理创伤;在学校生活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对教师的依赖严重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在社会生活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社会交际的综合素质很难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农村留守儿童对“认知生活、了解生活、实践生活”具有局限性,很难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一言以蔽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乏是造成儿童无法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价值观的根本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在“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二、农村留守儿童“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的基础性
生命是生存、生活的基石,生存、生活是为生命而服务。生命教育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生命认知、生命认同、生命价值。根据“生命认知”的界定及本质特点,可从“知”、“情”、“意”三大取向对其进行划分:“知”是强调个体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看法和理解;“情”是注重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体验和感受;“意”则指个体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探索和领悟[4]。农村留守儿童对于生命认知,“知”意味着对自己作为生命个体的科学认识,“情”表达出对于自己生命的珍惜与尊重,“意”可以理解为生命对于自己、家庭与社会的意义。就生命认同而论,生命认同是个体认同的基础,个体认同是集体认同的先决条件。生命教育对于生命认同的教育包括:生命的合理性、生命的发展性、生命的社会性几个方面。最后,生命价值在生命教育中的其中升华的作用,如何提升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存在感”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生命价值是人自我发展的指引力量。
(二)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生存是生命的保障,生存也是生活的基础,因此对儿童的教育起着必要性的作用,对于农村留守儿童亦是如此。生存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1)物质“需求—获取”的获得。农村留守儿童物质需求并不是简单的习得“货币与物品的交换”,“物品到食物”是一个非常重要技能。对食物的获取是教育的实践性问题。通过生存教育的开展,使留守儿童学会“独立生存、健康成长”是生存教育的一个重点;(2)社会“交往—适应”获得,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的需要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生存教育对其进行交往技能的培养来融入社会、适应社会;(3)精神“需求—满足”的获得。相对于城市的儿童,农村儿童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困难,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要。精神文明虽然对于物质生存就有依赖性,但通过生存教育使得留守儿童立德、明德是“三生教育”的应有之义。
(三)生活教育的实践性
生活教育是对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价值的教育过程,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培养留守儿童的自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能力。通过生活教育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学会自立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态度上培养自尊、自爱,在实践中既要引导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尊敬他人、关爱社会,同时自己又要保持尊严的独陈庆渊:农村留守儿童三生教育立性和自爱的合理性;在生活价值上培养儿童的自信、自强,自信意味着留守儿童对生活的主动性,自强则意味着留守儿童坚韧与不屈。自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实践能力的建设有机统一、浑然一体,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种种因素可能会带有某些负面情绪产生消极的生活观,通过生活教育引导和培养儿童健康向上、和谐生活来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都必须以实践为基准。当然,在农村“三生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特别是留守儿童聚集区,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表现出急缺性。同时,如何处理应试教育和“三生教育”的平衡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通过发展的眼光看两者关系,“三生教育”应该放在首要的位置。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三生教育”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三生教育”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三生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教育体系,共同加强留守儿童的“三生教育”。从宏观方面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三生教育”需要政府的政策、人力和财力的支持,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来进行有效帮扶;从微观上看,农村留守儿童的“三生教育”应该以学校为中心,统筹兼顾、有序教育。本文侧重于从微观上讨论对策问题。
(一)健全学校寄宿制,营造大家庭
寄宿制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但大多数寄宿制存在质量上的不足,即仅仅解决食宿和初级管理。寄宿制下的学生与教师更多的是师生关系,无法弥补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形成的心灵创伤。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还要侧重于培养校园亲情关系。一方面,学校的“三生教育”不仅仅只停留在课题上,学生的学校生活是“三生教育”的重要问题,既要突出学生对生命的自爱性,也要教会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亦要求教师辅导学生的生活技能具有安全性;另一方面,在“三生教育”的视野下学校寄宿制应该营造学校家庭氛围,留守儿童应该学会分享、互助和承担。同时,师生关系应该加入更多的亲情教育,使学校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建立视频“见面会”,营造虚拟家庭教育
学校通过网络技术搭建远程的父母与子女的见面会,使农村留守儿童能与父母通过视频进行交流和沟通(比如3天一次,每次1个小时)。父母可以远程进行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留守儿童也能经常看到父母,避免分离的相思之情。当然,学校和父母也应该创设每次视频交流的议题,在关爱儿童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使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设立“三生教育”辅导员制度,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实际问题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生存、生活,必须引入“三生教育”专职辅导员。这是因为:(1)“三生教育”的系统性,既要引导儿童对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素养,也要辅导儿童生存技能和生活常识;(2)单纯以“三生教育”的理论教师或是班主任来兼任辅导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会显得有心无力、顾此失彼;(3)“三生教育”专职辅导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文化教育、心理疏通、道德引导都必须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能力素养。何况,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心理素质也不同,教育上必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四)引入社会公益基金,建立定期“探亲”制度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对儿童的健康影响颇深。比如会产生自闭、不安全感等。引入社会公益基金让孩子每个季度或者假期回到父母的身边至关重要,因为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经济能力无法实现此目的。社会公益基金的引入,一方面可以解决个别孩子家庭困难带来的困扰,也可以援助父母与孩子见面的家庭梦。
伴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过早的送入幼儿园,将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在幼儿园的教育上,进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实际上就是学前儿童所能够接受的初始性教育工作,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促使儿童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起到了奠定性的作用,儿童在出生之后,所面对的第一个世界就是家庭,也是家庭为儿童这张白纸添上了第一道色彩,这其中的家庭教育带来的基础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及重要性
幼儿的家庭教育发生于家庭之中,与幼儿园的教育相比较,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特点,家庭教育的这些特点,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起点,对于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早期性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成为儿童生命的摇篮。在家长的指引下孩子在第一声啼哭后,由父母引导着进行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了人生的教育,所以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教育具有早起性的特点。
2.广泛性
幼儿园时期的家庭教育,其本质上来说是帮助孩子完全融入到整个家庭生活当中。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当中呈现出来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其不仅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知识,还包括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的文明习惯、伦理规范、生产技能、自然知识、社会知识。除此之外,家庭教育工作存在于每一个普通的家庭当中,社会全员都能够参与到家庭教育之中,对于当前人类社会来说,一个孩子出现在一个家庭中,那么家庭教育也就涌现出来,这使得家庭教育越来越广泛。
3.权威性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家长对于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为了使得孩子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作为家长倾注了无数的心血,正是这种亲情,使得孩子对于父母,家庭产生了依赖之情,进而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权威的体系。在年幼的儿童严重,父母是权威的化身,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言行和教育是有着一定的权力和威力的。子女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父母,而且父母也是孩子们在早起摹仿的榜样,所以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其本身愿意得到家长的表扬和管教,这直接促使家长本身的教育工作更好的号召力及感染力。
4.差异性
由于每一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及所处的背景不同,不同的家庭都有着自己不用的教育模式及方法,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孩子身上出现的性格上的巨大差异。由于家庭的成员构成不同,所带来的家庭传统、家风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
5.感染性
由于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着亲缘及血缘关系,使得孩子对于父母的“喜”“怒”“哀“乐”都能够心领神会。在处理一些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进行学习和模仿,逐渐成其以后处理问题的方式。
二、完善幼儿园家庭教育的相关对策
1.父母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存在早起性及连续性,孩子在家庭中度过其生命中模仿欲最强的两个时期,而这个两个时期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生活在乐观、向上并有着良好的兴趣习惯的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在其个性心理的建立形成中就会倾向于乐观向上;如果是父母每日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大肆吵闹,耽于大牌娱乐,则会对孩子兴趣与人格的形成有消极的影响。由此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幼儿园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2.提升家长自身素质
父母的品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及权威性使得孩子将父母作为其摹仿的对象,父母的言行及道德水准,孩子都会加以摹仿,由于幼儿园中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关于价值标准以及道德标准还尚未成型,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孩子没有足够的判断力来决定什么应该摹仿,什么应该摒弃 孩子无知的在学样,父母作为孩子学习的一面镜子,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宽阔的胸怀,正直的品格,成为子女道德行为和思想上的模范。
3.帮助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目前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孩子的缺点及特长,没有根据自身孩子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合理的培养目标,盲目的追随自己的意愿,最终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应该建立一个对孩子的合理期望,进而制定出合理的、适宜自己孩子特点、、兴趣需求、发展水平的培养目标,促进孩子进一步发展。此外,最为家长应该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父母对于子女应该采取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教育方法。充分理解子女的兴趣和要求,经常向子女提供足够而有效地信息,并且言传身教,引导子女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尊重自己孩子的想法,使得孩子有勇气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愿望及想法。
综上所述,幼儿园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及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于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成为传统教育体系下所无法替代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家长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与担子,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积极配合幼儿园之间的教育工作,完善幼儿园的教育体系,使得儿童能够在更好的家庭环境之下保持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原理(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0.
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接受的初始教育,其宗旨就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对儿童来说是根本的、奠基性的。儿童出生时,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外部世界,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相比,此时儿童好比一张白纸。家庭教育正是要在这张白纸上涂抹最初的色彩,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一、现今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素质普遍偏低
家长文化、道德素质对整个家庭活动及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决定家庭教育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文化、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家长的知识水平、品德修养,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的运用等。同时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要切实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改正自身的不良品行,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正面的、积极的榜样。
(二)家长教育观念认识错误
有些家长则把儿童的发展完成看成是遗传因素决定的,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认为家长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起不到什么作用。这种家长在实际实施教育时,往往显得过于消极、冷漠,忽视自身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经常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或者是认为,我不是老师,不懂得教,所以我们只管生孩子、养孩子,至于教孩子,那是学校的事。这是一种“只养不教”的观点,是一种极为不负责任、推卸责任的做法。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高,对孩子采用“专制型”的教育方式,这种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要求过于苛刻和严厉;有些对孩子期望低,对孩子采用“忽视型”的教育方式,这种家长对孩子所做的事情不闻不问,任其发展。
(三)家长教育方式缺乏正确引导
在如今的社会中最为普遍是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总是以孩子为中心,他们视子女为掌上明珠,采用一种永爱过度的教育方式。日常生活中,他们处处袒护,事事包办,使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其次放任型在现实生活中也比较常见,这类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等原因,因而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他们往往无视孩子的存在,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做法,无论对孩子的优点、取得的进步,还是缺点和遭受的失败,他们都不予关注,不予反应。另外专制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的观点、想法是对的,对孩子过于严厉,教育孩子的语言和方法过于简单,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他们的解决方式往往是打骂。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升家长素质
首先父母要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父母的品质,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家长有无强烈的事业心,有无积极的生活态度,有无正直的品格,有无宽阔的胸怀,都将成为子女道德行为和思想评价的标准及依据,也是教好孩子的基础和根本。其次家长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一些文学、史学、语言、教育学、卫生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既要主动辅导孩子学习,教给孩子科学的方法,又要对孩子提出的一些基本问题、常识作出较满意、正确的回答。若孩子一问家长三不知,或回答中出现知识性错误,这将对子女的学习和成才带来不利。最后家长言谈、举止、仪表是内在心灵的表现,是思想品质和文化素质的具体反映。家长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及仪表的修养。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正确、科学的儿童观具体内容包括: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不是成人的简单复制;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个性;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在不断发展着的,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儿童时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儿童的发展是生物遗传、环境、社会、教育以及儿童自身等因素多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通过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成人应当尊重和珍视;儿童应获得全面发展,其身心发展的各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等等
2、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建立对孩子的合理期望,并进而制定合理的、适宜于自己孩子特点、发展水平和兴趣需求的培养目标,最终通过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等方式,促进孩子在自身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具体而言,科学的教育观的内容包括:尊重儿童的本能、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发展的自然速率、规律和水平;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认识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等等。
(三)采用正确的家长教育方式
在当今社会中最适用的是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是积极的,这种类型的父母总是采取们,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表现出一种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子女的兴趣和要求,经常向子女提供足够而有效地信息,并且言传身教,引导子女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他们尊重孩子的想法,使孩子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不会过于严厉,但也不是特别娇惯,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既随心所欲地支配,也不放任自流,对孩子的爱总能够适度地把握。在家庭中,孩子和父母是朋友的关系,地位是平等的。他们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指正。父母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人,赋予他们同等权利和义务。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父母对孩子取得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而对孩子遭受的挫折又能进行合理的鼓励。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它是其他教育方式(幼儿园教育、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对孩子、对社会所产生的实际效用也是其他教育方式无可比拟的。因此,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此次开展的家庭教育立法调研项目,将围绕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主要研究以下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立法的社会基础。重点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服务的认知、需求和建议,以及对家庭教育立法的认同度。二是家庭教育立法的工作需求。分析我国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家庭教育立法应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三是境外家庭教育立法案例分析。分析境外家庭教育立法实施的社会效果,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四是国内家庭教育工作经验总结。分析国内家庭教育工作成功案例,梳理总结相关经验。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90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Lili, ZHANG Yu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as one of the three education, together with school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have characteristics alone but also links closel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ortance of family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atus quo, family education, rural pupils found many problem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responses to the major issu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rural pupils' family education, and promot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rural pupils.
Key words rural; pupils; family education
1 概述
1.1 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一个家庭的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的期待、父母的教育方式、价值观念、教育内容等等这些因素成就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最适合孩子,从古代先贤到现代的学者众说纷纭。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学科被学者们进行系统的研究。一个孩子从出生就开始接受各方面的教育,归纳起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三者密不可分,可以说缺少了哪一项都不是完整的教育,都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其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家庭在儿童的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2 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的先导性、感染性、针对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弥补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的一些特点:一是先导性。家庭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教师,家庭是孩子成功的起点和基地,家长是儿女以后人生的导师和助手,教育孩子生活的常识、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二是感染性。一个人的情感,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体验。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天然感情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情感的感染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针对性。针对性指的是根据不同的人和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针对性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而父母由于血缘关系和长期的共同生活,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四是连续性。有人计算过,一个人从嗷嗷待哺的婴儿长大成人,几乎有一大半的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之中,接受着父母的教导,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时不刻不在彰显着父母给予其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着人的一生。五是权威性。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体现在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物质生活和伦理道德的需求,以及对于父母的依赖性上。孩子很容易就服从于父母的教导,父母若能有效地掌握这一特点,合理使用父母的权威性,对于促进子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得益良多的。
1.3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已得到很大的改善,农村教育也有了相当的规模。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出农村,眼界的开阔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知识是改变孩子命运的一条出路。但是,普遍的农村家长由于受地域、文化程度、传统观念的限制,致使其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尤其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这些限制的负面影响就更加凸显。①广大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的科学性认识不全面,他们认为教育在于学校、在于老师并把教育的责任全部委派给老师,而他们只要保证孩子的经济条件即可,不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有的甚至违背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望子成龙成风心理过甚,以至于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的种种缺陷,采取措施,协调好社会各方的教育力量,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2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儿童才能健康成长,只有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相互渗透、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对孩子实施全方位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成人成才,拥有一个灿烂的未来。不过当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家长教育观念认知的缺乏、家长的教育能力较低、家长的方式不当,以及亲情的缺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等等。
2.1 对家庭教育认知的缺乏
当前我国农村家庭的父母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认知方面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忽视,未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农民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许多家长认为它们只要保证孩子经济条件让孩子饿不着冻不着就行了,他们只负责挣钱,而教育的责任则全推给了学校的老师,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忙于生计,无法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但深层次原因还是由于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不足、不深,甚至忽视家庭教育,缺乏主动性。②还有一些父母一切向钱看,认为学习无用,对孩子上学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些不合理的观念势必会给子女的学业带来不好的影响。另外隔代教育的现象在当今的我国也是比比皆是,这对子女的健康成长也有着许多负面的影响。
2.2 农村家庭教育能力较低
农村家庭教育能力较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中家长自身家庭教育能力不足。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制约着家庭教育所能达到的效果。农村家庭在当前是一个弱势文化群体,他们由于代代生活在比较闭塞的农村,弱势文化也传给了子孙后辈,使得相当部分的农民的综合素质没有与现念的家庭教育接轨。③二是农村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不够。虽然先当今我国农村的经济得到发展,但在教育上的投资还是不够的。由于资金的匮乏,农村家庭教育培训的专项经费不足,使当前我们现有的各种家教组织有名无实,而且教育的网络平台也没有真正的为农村的学生所利用。而且广大农村也较为缺乏一定规模的、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等,许多农村小学生业余时间没有充分有效的利用起来,这无疑为孩子向社会其他渠道寻求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留下很大的无法控制的时间和空间。
2.3 农村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农村家庭的家长所受的教育普遍较少、文化底蕴差,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指导,农村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缺乏文化教育氛围。现在很多农村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有些家长不是不管孩子,而是管得过多,时时事事都管,不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给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也使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人格、自尊心和上进心受到伤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还有一些家长金钱观念至上,一味的忙于挣钱,不懂得知识改变命运,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缺乏对孩子相关方面的教育,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不关心孩子的学业情况、心理健康状况;还有一些在家庭中非打即骂,致使家庭温馨局面荡然无存,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2.4 农村家庭教育亲情缺失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来自于父母的给予有利于个体早期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而这些又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健全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有学者认为,无论何种亲情都无法替代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没有父母的爱的是教育一种不完整的教育。然而近年来,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改变家庭的经济条件,许多农村家长纷纷外出务工,留孩子在家接受学校教育,这一现象给这些留守儿童带来的是家庭教育的空白或残缺。通过调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小学生其父母在外打工,他们或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或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由他人代为照管。④儿童是最具有可塑性的,在这一时期,孩子的价值观念、思想品德、人生目标、学习态度等等都需要父母给予正确的指导,残缺的家庭会给孩子的人生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3 解决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阐述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不单单是个别家庭的问题,它是整个社会都需要去深思的问题,它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的系统工程,是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力量的协调与合作的。针对我国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3.1 提高农村家庭关于家庭教育的认知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通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生活的技巧,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农村家庭里的父母应该与时俱进,放远目光,通过书籍各种媒体等改变固有的落后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大方向,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家庭氛围,让孩子在一个温馨的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快乐成长。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光辉的形象,让孩子以父母为傲。不要溺爱孩子让孩子成为温室的花朵,家长要培养孩子自主自立、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现代意识。同时学校也应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开设家长大会,向广大农村家长普及教育知识,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方式来向家长们传达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其的思想觉悟,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子女人生道路的重要性。
3.2 提高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能力
提高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能力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农村小学生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父母的文化素质是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适时举办家长培训班。政府相关部门要将提高农村家庭家长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积极走访乡村、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家长的时间情况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制定出一整套系统的培训计划。切忌使其流于形式,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村支书在村里邻间的影响力,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培训,开拓其眼界,提高其教育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提供人力物力帮助,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一切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划出对农村教育培训的专项经费,使网络各种教育媒体等在农村家庭中的教育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另外,政府应深入农村因地制宜地去挖掘农村的教育资源,利用其乡村特色为孩子创设富有教育性意义的各种娱乐和学习场所,为农村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3.3 改善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
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信任是与生俱来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落在孩子的眼里,都会给孩子带来潜在的影响,因此,父母在家庭中要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教育也要讲究方法,不要辜负孩子的信任。在教育技巧上父母应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⑤模仿是孩子最初的学习动力,而其父母又是其身边最近的人,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通过榜样的示范能力去教育孩子,潜在的去影响孩子。另外家长应学会与孩子沟通,要尊重理解子女,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尊重孩子选择,帮助其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坚决摒弃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与孩子民主和谐相处。家长一定不要一味的溺爱孩子,否则会使孩子养成任性、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性格,这对孩子将来步入社会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因此,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做错事的时候,要启发诱导他懂得什么是对,什么不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道理。
3.4 强化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亲情观念
就国家和政府而言,一方面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和引导,优先发展县级城市的第三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大军,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让多数农民可以在当地就能找到工作不用和孩子分隔两地。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要优化周边环境,充分认识到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对农村小学生的成长危害,政府、媒体和社会公益组织可以综合发力,在加大报道、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同时,免费开设一些家长教育培训班,既扩大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又提高农村小学生父母教育子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⑥就农村小学生的父母而言,要更加注重在精神层面的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无论贫穷或富有,都以一颗平等的心来对待孩子,无论是忙绿还是闲暇,多注重跟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急孩子之所急,想孩子之所想,在思想上为孩子答疑解惑,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形成一种既是长辈又是朋友的亲子关系。在外务工的父母,每个星期都与子女联系,不仅仅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在交流方式上要多样化,可以与孩子面对面的谈孩子的学习情况、交友情况,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总之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疼爱。
注释
①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24-30.
② 李伯玲.新农村建设中的家庭教育问题[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51-52.
③ 李连英.农村家庭教育中家长素质的研究[J].成人教育,2008(5):71-72.
④ 梅明玉,梅子行.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隐患[J].基础教育研究,2003(12):16-17.
⑤ 余建林.关于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J].南平师专学报,1999(1):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