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6 09:48: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关于人才培养的提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加强对幼儿的安全知识教育主要是加强对幼儿日常活动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教育等。幼儿教师要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组织一些有趣味性的安全教育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白自我保护的重要意义,形成良好的活动规则;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室的环境布置让幼儿熟悉身边的各种标志,熟练运用各种求救电话的使用方法,让幼儿知道和了解平日生活中的一些常用的电话号码(例如119、110、120等),并能明白这些号码的作用,让幼儿知道当遇到水、电、火等事故时该怎样避免,以便在危险时候多一些求助手段。另一方面,要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安全技巧。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安全的责任要逐步从大人手中转交到幼儿自己手中,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对幼儿采取各种保护措施而不让幼儿自己去尝试着做,因为即使我们再细心照顾也会无法预见到幼儿可能遇到的险境。所以,安全教育中最好的办法是让幼儿了解并掌握一些预防、应对危险的方法和技巧。
“幼儿安全规则意识”包括交通安全规则意识、活动安全规则意识、公共场所安全规则意识、居家安全规则意识等。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观点,幼儿形成概念与其相应的行为操作相关。我们要结合幼儿园的各种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的实际操作,不断向幼儿渗透纪律、规则内容要求,使幼儿在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日常教养训练中形成相应的守纪律、守规则意识。我们要遵循幼儿的心理特点,搜寻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简单、常用的安全规则,以直观的、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循循善诱,引导幼儿认识、了解这些规则。同时,在了解安全规则的前提下,我们还要不断督促、指导、提醒,使幼儿不断得到强化良好的遵守安全规则的习惯,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
四、家园配合,形成安全教育合力,是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的保证
【关键词】中高贯通 电气自动化 一体化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加强中高职衔接,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利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多样化的成长,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一、中高职贯通专业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层次,和规格上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中高职人才培养最终目标都是要立足于区域、行业的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规格都必须贴近企业生产、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但中高职处在不同的教育目标体系和层次上,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围绕中高职不同的培养目标,中高职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做到高职以中职为基础,注意相互的衔接;另一方面,中职要以高职为导向,根据高职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中高贯通专业建设目标
上海电机学院与上海海大职校依托贯通培养平台,集聚双方资源优势,通过梳理、调整及优化原中高职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全程实施适应岗位、能力递增,提高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使用效能,凸显上海电机学院在电气自动化领域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发挥上海海事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校在校企合作和岗位能力培养方面的特色,创新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在贯通培养上全面实现“一体化”。
中高贯通专业将引领学校同类专业的发展、推进学校其它中高贯通试点专业实施,促进学校中本贯通专业的发展、为推进本市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三、电气自动化专业中高贯通人才培方案设计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及成长发展规律,彻底打破原有中高职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去除重合、交叉内容,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有效整合,强化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连续性、层递性和技能训练的持久性,创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规律及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课程,加强实践课程,重视人文课程,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一体化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原则。从学生成长规律出发,在学生文化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心理品质、艺术与审美能力、职业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兴趣爱好与个人特长等几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评价。
凸现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加强技能培养,抓住技能训练一条线,技能训练由低到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螺旋上升、提高。
四、课程教学实施过程监督
师资融通:中高职所有教师授课不再以学校为授课单位,实现中高职教师联合授课、交叉授课,中高职教师课时互认和高职教学提前介入,加强中高职教师之间课程互听互评与企业评课机制。
教学资源一体化:中高职在专业课程大纲、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材、习题库、案例焓迪肿试赐澈稀⒈曜纪骋唬做到中高职教学资源的规范化、一体化;建立核心课程高低年级学生互助平台,由授课教师参与管理;
教学管理一体化:在贯通培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对教学工作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两校联合成立专门的工作组织机构和成立各相关职能部门,并合作成立质量监控委员会,邀请来自合作企业的主管及校外职教专家参与,确保教学工作规范、科学、高效开展。五年制高职具有接受教育对象年龄小、可塑性大、有效教学时间长、知识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强等特点,贯通培养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教学和管理。
育人工作一体化:按照系统工程的思维方法,遵循中高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身心发展和成才规律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科学的规划教育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建立长期、稳定、系统化的育人机制,确保育人工作全过程贯穿、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达到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整体效果。
五、中高贯通培养关键在于一体化实施
为了完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加大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议如下:
一、采用选修课、必修课、网络课程以及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在高校中面对不同专业学生普遍开展知识产权普识教育,加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大幅度提高高校学生知识产权意识。
二、知识产权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因此应该研究建立高校、政府、企业协调合作的知识产权教育机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三、知识产权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因此高校应该开门办学,加强实践教育环节。高校应在知识产权基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在内容上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加强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等单位的合作,建立知识产权教育实践基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根据市场主体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加强知识产权课程体系建设,文理交叉,科技与法律并举,管理与外语兼具。在相关部门支持下,依托知识产权教育条件比较好的高校,邀请相关实务部门人员参加,联合开展高校知识产权课程研究,并有计划地开展新课程教学试点工作。
关键词:
社区康复;人才需求;培养情况
社区康复是一种基层康复,它的优势在于低成本、覆盖面广[1]。笔者就广东省内社区康复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情况提出见解:
一、社区康复行业发展前景
(1)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学作为一支医学新力军,正蓬勃发展,它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寿命的延长、环境污染的发生,残疾人、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等康复对象在社会人群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康复和健康的愿望、要求和需求都会越来越大[2]。功夫熊、点妙手、点到等上门推拿服务的兴起也提示人们对家庭康复、社区康复的行业需求。
(2)社区医疗的发展:按照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中央编办发〔2006〕96号):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配比还达不到国家要求。国家目前正对医疗资源进行分级改革,将充分发挥社区医院、基层医院的分流作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比三甲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更高,这必定使社区医院或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有所发展,由此带来对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大。
(3)我国社区康复行业现状:供需严重矛盾。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94亿[2],约占总人口14%,远超于老龄化社会的10%标准。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目前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3万人,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尽管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增设专门的康复机构,要求二级和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康复医学科,但目前康复的主要工作以三甲医院康复科为核心,康复机构的数量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康复需求。我系2015年开展了社区康复从业人员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省的社区康复或基层康复部分从业人员是由其他专业医务人员兼职,普遍存在康复概念模糊,专业水平有限,且人才短缺的情况。
(4)广东省对社区康复的重视: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25号),要求“各地要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设置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或培训项目,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开展养老护理员远程培训试点,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根据广州市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有多位委员的提案涉及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如5083号(附件2)提案建议:职业学院定向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在学期间考取养老护理资格证等。5090号(附件3)提案建议:依托职业学院做好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这些无不说明了广东省内社区康复、养老服务人员目前处于人才缺口,加速发展的状态。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提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情况的通知》(穗教高教〔2015〕15号)文件,市教育局更对此提出了人才培养摸底调查。
二、广东省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现况
目前,广东省内设置有康复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康复人才培养的院校有广州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中山大学等。其毕业生多数在机构康复就业,较少流入社区医院或养老行业。省内高职高专水平院校暂时没有开设社区康复专业。有部分体育院校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其就业方向主要针对运动对队医、保健按摩师等职位。省内河源卫校、东莞卫校等中专院校开设的康复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基层康复和保健企业。因此,目前广东省内还缺乏社区康复高职高专学历培养。由于广东省内开设社区康复专业的高职院校暂时没有,因此没有招生就业的参考数据。通过我系对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调研,社区康复专业招生情况较好,社会对社区康复专业人才,特别是养老服务机构对该专业需求巨大,企业都愿意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专业都是要以就业为导向,社区康复专业毕业生多到民政部门下属机构如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就业率较高,但毕业生对养老服务机构青睐度较低,但只要愿意,就业就基本不成问题。总体上,社区康复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乐观,但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改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广东省经济发展较快,社区康复服务需求较大,要求较高,目前高职高专社区康复学历培养仍存在严重缺口,有基础的高职院校可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以满足社区康复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卓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2,2(2):16-19.
以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我们科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率都不高,虽然我国的GDP总量已进入世界经济大国的第一集团,但我们的实际收入和效率并不高。原因就是我们缺乏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上还处在一个以市场和廉价劳动力换取外国技术和外贸收入的阶段。
一创新人才的定义
总书记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在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作为基准,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形成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生动局面。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创新人才作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足以说明党和国家对建设创新人才队伍的极端重视。
近几年,我们一直高举培养创新人才的旗帜,但我们对于创新人才的认识还很模糊,以至于培养过程显得盲目。关于创新人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内外的认识也不相同。我国教育界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便可大功告成。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我国要宽泛一些,他们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从国外有关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阐释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应该注意的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视已有很长的历史,只不过近年来更加突出而已。
二创新人才的特征
首先,创新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而所谓常规人才则是常规思维占主导地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等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而产生的不同分类。无论是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技艺型人才,都需要有创造性,都需要成为创新人才。
其次,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第三,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指出:“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作为人的人、真正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虽然不能说个性自由发展了人就有创造性,就能成为创新人才,但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创新人才就不可能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就是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
大学作为输送人才的重要一环,发展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整体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2005年7月,在总理看望钱学森时,钱老曾意味深长地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钱老的话一针见血,既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尖锐批评,又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殷切希望。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所难以胜任的,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探索新的思路、政策和举措。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如果把这种教育称为接受式教育,那么创新教育则是由接受教育发展来的,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由于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加重视以下几种教育模式:
1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与自学结合
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创新教育中,营造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具有创造性地学;教师发挥主导性,创造性地教。
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主要体现在学习的目的性、刻苦性和创造性上。明确的学习目的可促进学业进步,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更主要的是为了服务社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怕苦怕累就不可能获得真才实学,要有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学习的创造性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这既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本质要求,也是今后从事实际工作的需要。
2课内与课外并重、校内与校外结合
课内和课外是学校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课内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外教育通过课外活动开展,侧重于理论的应用和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是对课内教育的强化和补充。实施创新教育,坚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并重的原则,既可克服只重视课内教育,忽视课外教育的不良倾向,又可消除创新教育就是加强课外教育的片面认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分注重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必然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直觉和洞察力出发,优化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要坚持按“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的原则设计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精心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企业作为人才的使用者,其本身也是人才的重要培养方,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一环。30多年前,英特尔的几位创始人带着些许的赌气与冒险情绪开始了创业,从此“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就深深地烙在英特尔的企业文化中。“不创造便死亡”,英特尔前总裁葛洛夫多次强调这一点。
英特尔希望自己的员工敢于冒险、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你不熟悉的事情、勇于接受失败,总结经验以获得成功。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去重复自己很擅长的事情,避免犯错误。这与中国古语“收罗英雄,弃瑕录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国的广告教育自厦门大学首开先河之后,一直处于发展的快车道中。特别是伴随着日新月益的传播环境的变化,广告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在发展和融合,广告教育的重要性和战略性也在不断突显。但是囿于我国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断裂等矛盾,广告教育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特别是在地方高校中这些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一、地方高校广告教育现存问题
(一)专业定位同质化
目前,广告学专业几乎遍及所有高校,地方高校在开设此专业之初,大多是盲目跟风所为,在专业建设各个方面多是模仿其它重点院校的作法,包括在专业定位上也是“拿来主义”。如复旦大学广告学专业定位是“培养营销传播策划者、应用者和管理者”[1],这个定位被众多地方高校照搬。地方高校不论是自身资源,还是所处的地域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都与重点院校有着很大的差别。而专业建设是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的。可是我们的大多数地方高校并没有考量这些问题,由此导致专业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目标多是空泛而不切实际。
(二)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地方高校在开设广告学专业之初多面临着专业认识不明晰,师资设备等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是向已有办学经验的重点高校学习,这也就导致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从自身的优势资源出发,课程多是一些广普性和基础性课程。课程设计毫无特色可言,不适合广告专业的市场需要。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我们在广告实践中多重视广告设计软件操作能力等职业技能,而忽视学生对广告整体运作的实践的培养。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是片面的,这都远远落后于广告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
二、地方高校广告学专业发展措施
(一)差异化专业定位
纵观广告教育总体情况,目前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种类型:新闻传播类、营销管理类和艺术设计类。不同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专业定位。应当说首先要从高校自身优势出发;其次,专业定位要从市场需求出发。我国广告业发展不平衡,中东部地区或一线城市广告业较成熟,而东北、西北等二、三线城市较落后。鉴于广告业发展的不同情况,地方高校通常是以为本地区输送人才为主,因此,我们要在充分考查市场需求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专业定位,由此,才会使得本专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形成特色所在。
(二)课程设置突出“创造性”
广告本身具有创造性,培养广告人才不单纯就是学会广告运作的技能,更是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我们一直以来重知识,不重思考的现象较突出。特别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多是基础性、常规性课程,这一方面满足不了特色化的专业定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满足不了广告人才创新性培养的需要。因此,我们要调整思路,在课程设置上发挥“创造性”。
(三)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它总是滞后于实践本身,而且教学与业界在实际运作中有着太大的差别。长期以来,实践教学的方法因为其革新于课堂教学法而成为一种教学神话,但实际上,,它无法回避业界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它往往因此成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障碍。[2]实践教学一直以来是我们高校教育的软肋。因此,创新实践教学的理念与构建适合广告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尤为重要。一是课程设计上要突出灵活性,实践内容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二是引导学生形成实践团队,依靠学生的传、帮、带来形成良好的专业实践氛围;三是打造自主的实践平台,如广告公司、媒体平台等;四是参加专业类赛事;五是学校与业界的合作与交流。
三、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广告学专业发展的关键
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广告教育的现状,我们发现实践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模式的构建是发展地方高校广告教育的关键所在。下面以笔者所在高校广告学专业教育实践为例探讨广告教育的改革之路。
(一)参加专业竞赛
广告学专业注重应用操作,实践性极强。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的竞争力。而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广告大赛,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增强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针对在校学生的广告专业赛事较多,我们侧重于指导学生参加一些重点项目。在选取参与的广告赛事中,我们要将专业定位特色与广告赛事的参与相结合。结合广告市场对于人才需求情况提出专业培养的重点在于主要培养三类人才:营销策划类;文字创意类;平面与动态广告的设计表现类。因此,在广告赛事的参与上,我们以此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影响力大,含金量高的“金犊奖”;还有“中国策”营销策划大赛。前者的参赛项目众多,涉及到的媒体类别丰富,我们可以在参加过程中不只是平面广告方向,可以加大力度向网络方面,营销企划方向、广播广告方向拓展。后者可以与我们的专业定位特色结合在一起,并且它是中国传媒大学主办,我们积极参与,可以争取与其广告学院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而且“金犊奖”多在春季举办,“中国策”多在秋季进行,时间上安排也较为合理。对于这些重点赛事,实行教研室老师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制度。
(二)校企合作交流
这主要指的是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实践活动,在合作中架构起了从本地到层层扩展,从行业到企业逐步渗透的格局。在联合过程中,以练带学,以学导练。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玩味。让广告策划活动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们在锻炼中得到了教育和启迪,认识到生活的艰辛。更懂得了学以致用,他们学会了提案、修改,学会了与客户沟通的技巧,并且提高了抗挫折能力,勇于面对困难。一些大企业的经理对于我们的学生及教学实践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并灌注了相当大的热情,这企业家或者是高级管理者,经常与老师沟通,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的建设性意见,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与实践相长的局面逐渐形成。
四、结语
如今,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中国的广告业也在发生着转变。中国传媒大学的黄升民认为,中国广告业正在向规模化方向转型;从单一的广告向整合营销传播转型、媒体经营从以大众媒体为核心向“全媒体”平台拓展、产业定位从商业传播服务向创意产业龙头转变;经营理念从借鉴模仿欧美向自主创新过渡;广告策划向实用主义方向转型;广告宣传向国际化方向转型。[3]在如此的变革时代,我国地方高校的广告教育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本论文为渤海大学2011年教学改革项目《以参加专业竞赛为核心、构建校内外实践平台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成果。
1992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名为“罗莱”的家纺品牌诞生了。在二十多年的踏浪前行中,罗莱不仅发展成为中国家纺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更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这样的成绩离不开罗莱创始人薛伟成的卓越领导,更离不开他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
如今,面对国内外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行业环境,以及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获得更为长远、健康的发展,薛伟成正积极布局罗莱的又一次战略转型。2015年12月,罗莱家纺正式更名为罗莱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家纺产品延伸到毛浴巾、香氛、家具等家居领域,通过LUOLAI HOME、LAVIE HOME等家居生活馆的建设,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家居购物全新体验。“战略转型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薛伟成强调,罗莱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
企业文化方能聚人成事
创业之初,用人问题就是薛伟成主要考虑的突破口,从工人、销售人员、研发人员到管理人员,薛伟成一直在寻找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人才。在罗莱成立初期和业务相对高速增长的阶段,薛伟成对人才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只希望他们对家纺行业有所了解且足够勤奋。
经过多年的经验,薛伟成开始重视人才的育与留,并意识到“土壤”对员工能力的发挥会产生重要影响:“每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员工在一家公司能够将个人能力发挥得很好,有的人却发挥不出来。”
伴随企业的发展,薛伟成逐渐认识到,只有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并选用符合该文化的员工,才能培育出有利于员工发挥个人能力的“土壤”。正如薛伟成十分欣赏的华为企业文化一样,罗莱企业文化的精髓也在于其“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持续艰苦奋斗”。他相信,正是这样的文化才激发出如此之多的优秀人才,回首这些年罗莱的发展阶段时,也不由感慨道:“我们企业发展好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落实了这三句话,表现不好的时候,就是忽略了这三句话。”
“文化能够聚人成事”是薛伟成一直坚信不移的理念。2015年,罗莱花重金引进权威机构对集团的文化体系进行梳理和升级,一场关于罗莱企业文化转型升级的“文化理念讨论会”在各分子公司、事业部以及职能部门紧锣密鼓地展开。带着对美好明天的憧憬,罗莱上下全体员工心手相连、头脑风暴,深度研讨了罗莱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最终,“罗莱基本法”应运而生,“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持续对标创新,坚持艰苦奋斗”也被确定为罗莱的核心价值观。薛伟成认为,在公司深度转型期,文化的升级尤为重要,只有强有力的文化才能推动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人才发展提供保障机制
《财富》世界500强和中国上市公司50强的成长过程一再表明,核心竞争力是引导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罗莱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机制、人才,这个核心竞争力未来都不会变。”薛伟成相信,企业只要搞清楚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并不断地锻造、打磨,将来无论是面临转型还是其他方面的调整,都能够获得成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罗莱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意在有限的管理之中为员工提供无限的发挥空间。薛伟成表示,“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企业的价值观,并且什么样的激励机制就会激发出什么样的人才。”
互联网时代,员工创新能力对企业赢得发展机遇至关重要,在罗莱这样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企业中更是如此。罗莱形成了一套创新激励机制,设立了专门的创新基金,用于奖励有重大创新突破的团队和个人,同时也鼓励员工创业。这一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创新热情,半年收到的创新项目提案有40多个。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薛伟成表示会持续关注创新,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机制。
事实上,构建良好的文化、机制更多的是为人才服务。站在一个民营企业家的角度,薛伟成觉得很多民营企业虽然意识到要重视人才,但在行动上还未真正落实。这种情况也曾在罗莱出现过,薛伟成直言,罗莱对于人才的投入还远远不够,企业要获得长久的发展,一定要更加重视人才培养。
结合罗莱自身的情况,薛伟成主要从HR部门、用人部门、罗莱大学三方面入手,进行人才培养与管理。担负着人才选拔与考核的HR部门主导人才选、用、育、留的两端,中间的用人环节主要由各部门以带教制形式提升员工岗位技能,而罗莱大学则承担着更广泛的人才培养任务。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大潮中,薛伟成既见证了罗莱的辉煌,也经历过罗莱的暗淡。在他看来,企业的高低起伏实际上就在于两个问题,一个是战略、战术的问题,另一个是文化、机制和人才的问题。战略、战术再好,如果文化、机制、人才不理想,战略也会很难落地。
建一所社会开放型企业大学
为匹配罗莱业务的高速增长,打造人才生态成为薛伟成工作的重中之重,罗莱大学集中承担着这样的使命。薛伟成对罗莱大学的定位是一所社会开放型大学,“F在很少有企业能把它们的商学院、企业大学等培训团队真正打造成对产业、对社会开放的组织,我希望罗莱大学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薛伟成颇为自豪地说。不过,他也解释道,这种开放性并不是指对社会所有人开放的组织,而是紧随家居产业的发展来培养人才,罗莱大学实质上是一所专业大学。
秉承为社会、企业、员工服务的美好愿景,薛伟成带领团队规划了罗莱大学的基本组织架构。罗莱大学由四大学院组成,分别是领导力学院、营销学院、专才学院、睿才学院。领导力学院着眼于提升公司经理及以上管理者的核心胜任力,提供面向总监的“罗莱EMBA”、面向经理的“罗莱MBA”等项目,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营销学院意在为各个业务部门及关联企业提供一系列的营销课程;专才学院主要为相关职能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发展提供支持,以适应组织在产业升级、战略转型上的人才需求;睿才学院肩负着提供定制化培训及促进文化价值观落地的使命,并组织新员工培训、校招生培养等。
c此同时,在罗莱大学的建设过程中,薛伟成极其看重企业大学校长发挥的整合学习资源、引领企业变革的作用。他希望罗莱大学的执行校长能够具有比较高的格局,并提出了企业大学校长应当具备的两点能力:一是要思路清晰,大到能够准确把握企业大学的战略与目标,小到梳理培训需求,合理安排学习课程;二是要懂业务,如此才能理解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搭建培训体系、管理体系。目前这正是薛伟成带领团队在做的事。
在薛伟成的观念里,培训从来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他要求建立每个员工的培训档案,以充分了解他们参与培训的情况,同时希望员工能攒下时间,尽可能地参加培训,利用好罗莱大学提供的学习契机,通过系统化的培训提升自己。
处于起步阶段的罗莱大学既不幼小也不幼稚,在此之前的罗莱商学院为罗莱大学的建设奠定了有力的基础。薛伟成也对罗莱大学寄予了深厚的期望,不仅希望通过罗莱大学打造满足公司战略发展目标需要的人才生态,更提出了“将罗莱大学建设成为中国消费品行业企业大学标杆”的愿景,实现社会价值、企业价值、学员价值的共同增值。
培养具备企业家思维的领导者
在商场打拼30多年的薛伟成如今已近花甲之年,一路的风雨并没有增加他的沧桑感,反而平添了一份坚韧与淡泊。谈及今后的计划时,薛伟成说:“除了加强对罗莱大学的建设外,近几年,我会致力于培养更多的企业家,让我们的高管、职业经理人都能以企业家的思维来推动公司发展。”
一、破除单纯以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使学生知识与能力同步,做人与做事并行。
在所有学校教育中,德、智、体、美、劳除了各自的特定任务外,它们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完成育人的任务。根据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学校的任何教育活动都要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要全面地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把人当作整体的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只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深厚的文化修养、熟练的劳动技能、健康的身体素质,又有美的情操和审美能力。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人的发展,应当是智力和体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与生产过程的统一,既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要求,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察人的发展,应当对道德品质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创始人曾多方面提到不属于生产领域的人除了智体之外的其他一些特征和属性,诸如人的道德和审美等。即使马克思把人看作生产力因素来考察人的发展时,他也始终把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来分析的。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高尚的道德与美的情趣必然是重要的组成因素。
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它与人的灵魂有关,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如果一种教育未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就不称其为教育。如果单纯把教育局限于知识传习上,即使它的传习是“成功”的,它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其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功能值得怀疑。
二、破除以继承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能力本位,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思想,使学生从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做知识的主人,不做知识的奴隶,增强社会适应性。
学校智育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真实本领,表现在知识目标上就是通而有专,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成为“通才”,也要使学生在通的基础上有所专,掌握所学专业范围内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比较专精的现代化专门知识和技能,表现在能力目标上就是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应变的机智等。体育的基本任务是授予学生卫生保健、身体锻炼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展,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养成讲究卫生和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美育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和能力,完善审美的心理结构。而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不能完成上述目标。人是高度社会化的有机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具体地讲,就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环境塑造、接纳个体,个体认同、接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并积极参与社会的过程。在这样的逻辑前提下,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责任。但在一切为了升学的目标导向下,我们痛心地发现:学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严重地分离了。这种封闭式的传统教学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保证了教育对社会的一定程度的超越性,但同时又导致了学生与周围的社会生活相脱节,与知识更新的速度相脱节,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种教学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师为了保持学生心灵的“纯洁”,总是尽量回避甚至不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学生长期与社会相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结果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以后,就会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当前校园中出现的所谓学生人格扭曲现象:诸如自私、孤僻、自我过分膨胀、受挫力低等现象,就是教育活动缺乏社会性的一种必然的消极后果。为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变封闭为开放式的社会化教育。社会化不是一种机械、被动的变化,而是积极地接受、主动地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准确地勾勒外在世界的座标,确定自己的位置与角色,把握自己的准则与方向,这就是社会化的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球范围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体育与文化不可分割,从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角度发展奥林匹克运动,时代已将体育、教育、文化三者结合,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人文素质又是各项素质中的基本内容。
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阶段及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都明确了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性质,明确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践行语文新课标所注重的人文教育精神,已成为时代提出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经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研究领域在人文素质、运动员人文素质培养、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都很活跃。如在英美法等发达国家母语历来受到重视,其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对母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涵盖了知识、能力、人文等方面的要求,英国足球总会认为足球本质是培养会踢球的全面发展的人。国内杨叔子院士、饶子和院士都高举起人文教育大旗,季羡林等150余位专家在两会民盟提案中对人文奥运做出阐释,杨东平等众多研究者都χ醒в镂娜宋慕逃做出论述。但在体校运动员人文素质培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领域的研究却非常匮乏,缺少实操性和应用性强的范例。
(三)培养体校运动员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1.国家社会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视与要求。体育的文化属性、运动员的人文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社会已认识到运动员文化学习、人文素质水平等关系到一个国家体育人才的素质与水平,关系到到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2012年国务委员刘延东强调“要着眼于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创新保障机制,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为建设体育强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体育人才”;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运动学校初中阶段课程实施方案(试行)》中将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培养目标;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体育人文素质培养系列知识读本》正式出版等。
2.运动员竞技水平提高的内在要求。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不是孤立封闭的,竞技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文化知识的奠基、认知能力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支撑等等,运动员如果不能很好理解战术要求、就无法深刻领悟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的深层文化内涵、没有明确的训练目的、缺失正确的价值追求,就无法在竞技体育的道路上走得高走得远。曾经冠军搓澡门等等都是很好的例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促进体校运动员取得更佳运动成绩、提升运动专业水平的根本保障。
3.运动员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体校青少年运动员处于人生中的青少年时期,处于一生中重要的文化学习阶段,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个性、人格的形成时期,重视人文素质培养,是对青少年运动员成长的高度负责,我们不单要培养专门人才,而且还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健康的人,培养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的人,离开了体育竞技仍然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因此,发挥语文作为竞技体育人才文化教育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探索体校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提升体校育人实效,切实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作出努力,必然应是体校语文教学的任务所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托,开展校本研究,以体校特殊性为切入点,以本校中学阶段青少年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语文教学实际出发,研究体校青少年运动员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探索体校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提升体校运动员人文素质。
三、研究方法
采取调查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立足校本实际,广泛查阅有关体校及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相关文献;对本校中学阶段青少年运动员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人文素质及语文学习现实情况及成因,并对研究实践成果进行检测;通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活动等案例进行对策研究。
四、分析与讨论
(一)基本概念界定
体校。依据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体育运动学校是指政府组织下的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主要为国家培养输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等。青少年运动员在体校接受系统的体育专项训练,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实施相应文化教育。
人文素质。当代学者对人文素质有不同的阐释,如杨叔子、饶子和、田建国、田照军等。综合各领域关于人文素质的主要观点,本研究认为,人文素质是经过教育等途径,内化于人内心的一种综合品质,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本体现,是人最基本的素质,它具体表现为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人格个性、意志品质、理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精神情感、品位修养、审美情趣等。
(二)体校运动员人文素质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研究对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体育运动学校中学阶段218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了人文素质及语文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如:
根据调查数据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体校青少年运动员人文素质及语文学习的现实情况。体校运动员学生大都半天学习半天训练,训练比赛任务使他们忽视了文化学习,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浓,表现在语文学科中很多学生基本的听说能力都不具备,粗话满口,错字连篇,在文化底蕴、品格修养、理想信仰、道德情操、文化品味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有所欠缺。
2.体校青少年运动员人文素质现状成因分析。学训矛盾的存在、重视竞赛成绩忽视文化学习、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都是造成体校运动员人文素质欠缺的主要原因。高强度的训练、经常性的集训比赛、体校招生选材重在考察学生的体育专项素质技能、追求金牌与竞赛成绩等因素,造成体校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文化学习不能得以连贯,学习时间减少,学习兴趣减退。金牌与竞赛成绩的要求消弱了教练、教师、管理者等对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工作重点、育人重心难免会有倾斜,环境和体制都影响着体校运动员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体校语文教学中运动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对策
1.在阅读中熏陶培育人文素质。
普通高中及义务阶段《语文课程俗肌罚骸霸亩劣爰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语文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可见阅读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中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阅读,而是能够将学生引领到书籍的海洋。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开卷有意,书籍是最重要的人类文化和智慧的载体,包罗世间万象、凝聚历史精华,是最为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能够熏陶培育人文素质。
(1)丰富阅读内容。充分挖掘教材。语文教材中既有经久不衰的经典,又有传达时代讯息的文质兼美的佳作,是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主要渠道,教师要用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引起他们的共鸣,引领他们的成长。
编写校本读本。在实践中,将学生的习作编辑成册,这些作文是他们体校生活的写照,记录着他们对训练、对体育、对理想、对奋斗的种种理解;此外,结合运动员学生的学习训练等成长经历、兴趣点等,编写了涵盖文史艺术审美等人文知识、体育文化内涵介绍、体坛名将励志故事等的校本阅读读本。作文集和体校读本,都是他们熟悉的内容,能激发阅读兴趣,丰富学习资源,让学生们在阅读优秀作品中感受体验,传承文化智慧、积累人文知识、理解价值观念、吸收思想智慧、积淀人文底蕴。
创建电子微阅读。建立校园微信阅读公众号,分享有关人文知识、励志故事、体育文化、艺术哲学、情感审美、国家动态、政治经济等等领域的美文佳作,紧扣时代脉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人文素质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在学生集训、比赛无法参加文化课学习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手机等电子阅读的方式学习,接受人文信息传递,很受学生欢迎。
(2)拓宽阅读途径。除语文课堂外,开拓阅读空间,拓宽阅读路径,如各个班级设立图书角,学校为每个班级配置图书柜及世界名著等图书,利用早读、阅读课、班会、校会等多种渠道进行阅读,从书面阅读拓展到电子屏幕阅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不在拘泥于语文课本,而是能因时因地地进行阅读,广泛全面的接受阅读熏陶滋养。
(3)指导阅读方法。实践中,指导学生掌握引导式阅读、批注式阅读、背诵式阅读等阅读方法,有法可依,事半功倍,让学生学会读书,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取信息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在阅读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主动去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人文积淀,得到成长。
(二)在写作中内化培育人文素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如培根说:“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造就一个准确的人。”研究中结合体校运动员学习训练生活特殊性,把握适于体校学生写作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似融铁铸刚,帮助学生在写作中记录描绘、思考感悟、审视自我、升华情感、沉淀思想、铸就品性,将所学所感升华内化于内心的成长。
1.设计有效特色作文训练题目。
设计符合体校特色贴近体校生活的作文题目、设计提升人文素质的作文题目、设计写作自由度大的作文题目。如开展“奥运”专题的作文训练等,奥运刚刚落下帷幕之际,学生有很多的感受想要表达,这就是很好的契机,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学生们在作文中表达了对奥运冠军的敬佩,表达了对体育精神的理解,更加明确了学习训练的目的与目标,把听到看到想到思考到的最终用写作呈现出来。这样的写作过程本身就是受熏陶教育的内化过程,自然成为人文提升的有效途径。
2.打造以读促写的训练路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摘录背诵、积累知识、积累名言佳句、积淀文化底蕴;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他人的人生经验来阅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明辨是非曲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健康的人格气质,然后去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以读促写,传递文化、传递精神、塑造灵魂、厚积薄发。
3.营造以生为本的和谐表达氛围。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肯定,创造宽松的表达氛围,让学生敢于畅所欲言,这是对人的根本关怀,也是人文素质的根本要求。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比赛的黑幕不公,作为教师不能将之扼杀,而是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这样学生才愿意表达,才能在写作中去思考,在写作中成长,才能不断得到人文素质的提升。
(三)在活动中培育塑造人文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提及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我校研究实践中,立足于体育训练与语文学习的结合点构建体校综合课外活动,充分发挥综合活动在人文素质培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与社会生活接轨,关注时代民生,学习协作交流与表达应用,实践锻炼学以致用,将思维导向落到行为实处,激发共鸣、引导青春人生、焕发生命力量、积德立身精技立业,全面培育塑造人文素质。
1.创设特色性课外活动。
实践中,紧密结合体校训练学习生活的特殊性,去构建与体校青少年运动员学生身心相契合的活动。如在里约奥运会的热情没有退却的时候,学校举办以奥运精神为主题的特色系列活动,如黑板报比赛、奥运冠军回母校等,让孩子们和冠军近距离接触,他们兴奋雀跃,激动得冲到曾经在他们的训练场出现的师哥师姐面前,采访、交谈、合影,写出自己的兴奋与喜悦,画出自己所看所想,谁能说在这种有益的活动中他们没有受到思想的启迪,没有得到精神的成长。
2.注重实效性课外活动。
语文学科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良好的语文素养正是人文素质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事实中,体校学生往往不会写请假条,不敢发言,一提作文就头疼等等,这都是人文素质缺失在语文学科中的体现。举办奥运征文、冠军讲坛等活动,让学生在他们感兴趣的熟悉的事情中锻炼沟通、协调、表达、写作、思维、审美等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形成有实效的学习方式,促进人文素质的提升。
3.开展综合性的课外活动。
适宜的综合活动,不是学习某个知识点,不但是训练某方面的能力,而是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活动,将课堂进行延伸迁移,将学生引领到人文殿堂接受思维、情感、精神、气质、人格、价值观等多角度多方位的人文洗礼。如在对曾经的校友今日的体坛冠军的采访中,要调动多方位因素参与,提升多方面的能力素养,对体校运动员来说是极佳的人文素质得以提升的方式。
五、结论
体校青少年运动员人文素质水平关系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关系到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决定我们必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提升体校运动员人文素质水平。本研究在实践中提出了结合体校特殊性、运动员学生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构建阅读熏陶、写作内化、活动塑造等培育人文素质的研究对策,并通过校本实践及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证明了@一对策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第一,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加深了,认识到文化学习、语文学习、综合素质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到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第二,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量有所增加,人文知识的掌握有所增加,很多同学养成了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懂得通过阅读去学习知识,积淀底蕴,启迪思想。第三,学生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训练卓有成效,征文比赛踊跃参与并涌现出优秀的作品,学生在写作中陶冶情操,受到思想教育,内化培育人文素质。第四,综合活动的开展,丰富了人文教育内容和手段,拓宽学习渠道,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升素质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人文启迪,收获成长,提升人文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体校运动员人文素质培养,可以提高体校语文教学质效,彰显体校语文教学的价值,可以提高体校运动员的人文素质水平,促进运动员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其成长成才,提升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育人水平,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仅对校本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在更宽广领域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白慎.浅谈体校语文教学[J].时代教育,2011,(08)
[2]迟志鹏.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04)
[3]丁洁.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倪雅娟.论加强运动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路径[J].浙江体育科学,2013,(03)
[5]田建国.人文素质教育探析[N].《山东教育报》综合版,2016(09)
[6]田照军,崔晓丹,申思明.论人文素质内涵的维度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
[7]杨东平.向公共生活的教育理论:教育的文化传统与社会使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于2011年1月16日召开的国际贸易标准化推广应用论坛数据表明,由于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和标准化问题,我国近年出口贸易每年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实际损失折合人民币1万亿元以上,这甚至超过了现有外贸企业的全部利润,在国际上居首位。其原因是我国出口企业对国际贸易标准缺乏了解,单证、标签等不符合国际标准。据联合国贸发会和WTO的测算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单证的平均费用占国际贸易总额的8%。其原因是做一单国际贸易,要涉及生产、银行、海关、运输、商检、保险等45个机构出具的近360份单证。按2010年对外贸易额近3万亿美元计,我国在国际贸易单证上的支出达2400亿美元以上。如果严格实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将节省其中50%的费用,即1200亿美元。
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统计,目前我国有60多万家进出口企业对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和标准化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不仅国际贸易单证成本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企业每年因包括与金融保险等服务相关的单证以及更多的由企业填写和申报的单证、标签等不符合国际标准造成的滞关、压仓、退货和货物损毁等事件造成的损失巨大。商务部网站上有很多因为标签、装箱单不规范及规格品名等填写不规范遭到退货的情况。例如,企业经常因为信用证开具不规范造成滞关;填错商品名称代码,面临退货;运输标志不标准,造成提单、报关单、商检单、发票、箱单一错俱错;本来可以赚10万美元的一批出口灯具,因为企业将单证上的国家码写成了三位数而不是联合国标准的两位数,货物被进口国海关计算机系统排除在外,滞港三个月,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损失巨大。另据广东省外经贸协会2009年针对广东外贸企业的调查,在该省每年4000亿美元的出口额中有高达5%因对国际贸易标准不了解而无法收回,总额约200亿美元。5%的差错率是发达国家0.25%差错率的20倍。
每年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对外贸易标准化不足,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程序简化与标准化方面的实际损失合人民币1万亿元以上。这些损失在国际上居首位。商务部网站上有很多因为标签、装箱单不规范及规格品名等填写不规范遭到退货的情况。让人痛心的是,退货的原因不是质量问题,而只是因为一个手续或程序上出现小问题。例如,我国企业经常因为信用证开具不规范造成滞关;填错商品名称代码,面临退货;以运输标志为例,提单上有运输标志,海关申报单上有运输标志,商检单上有运输标志,发票上有运输标志,一错俱错;本来可以赚10万美元的一批出口灯具,因为中国企业将单证上的国家码写成了三位数而不是联合国标准的两位数,货物便被某国当地海关计算机系统排除在外,货物一压就是三个月,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大大损失了一笔。
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损失?联合国贸易程序简化建议书第4号中的一段话解释了这些损失的原因:“繁琐过时的程序,复杂非标准的单证,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造成货物运输的延误;国际贸易信息传递的呆滞和错误,给国际贸易各国带来很大的损失。”该建议书的机构是联合国贸易简化与电子业务委员会(以下称“UN/CEFACT”),该机构了一系列以简化国际贸易程序为目的的标准,其核心是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
我国标准化机构根据1981年实施的《联合国贸易单证样式(UNLK)》,研制了我国第一项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单证国家标准《国际贸易单证样式》。1999年,成立全国电子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目前,该委员会已将UN/CEFACT的所有建议书、标准和技术规范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但目前中国的标准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相差二三十年,主要表现在:一是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相对数量太少,大多数标准没有参照国际标准来进行制定、修订。迄今为止,我国只有10个标准被ISO采纳为国际标准,仅占ISO国际标准总数的0.7%。高新技术领域国家标准绝对数量严重缺乏,受制于人。二是标准化水平不高,许多现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其质量指标和要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同国外先进标准的差距更大。三是标准制订的周期长,滞后严重。目前只有不足50%的标准适度超前或符合当前科技和管理水平,实质性发挥作用的技术标准所占比例不足65%。国家标准严重“超龄服役”,现有21000多项国标平均标龄为10.2年,而发达国家的标龄一般为3~5年。UN/CEFACT的33个标准建议书时时维护,可我们的很多标准都是10-20年才修订一次,平均要相隔4.5年。四是多数企业的采标意识淡薄。我国的采标工作基本上停留在靠政府推动状态,只有少数先进企业采标意识较强。
二、我国外贸标准化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在国家层面上的认识和重视不够
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成立了全国性的贸易简化机构,UN/CEFACT每年召开一到两次论坛和一次全会。过去我国一直没参加过该组织的活动,相关工作已中断达10年之久。直到2010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才第一次派员参加UN/CEFACT的年会。
(二)国家对进出口管理制度不透明
各级海关对标准化的解读不一致,外贸企业管理不健全、低质竞争。甚至有海关官员认为没有标准海关才会说了算。我国现有60万家企业从事国际贸易,大都是低成本运行,甚至很多外贸企业老板不懂国际贸易规则和国家对进出口的要求,又养不起专职单证员,所以不少中小型外贸企业将通关手续委托给报关公司或国际物流企业去做,但更多的是其他岗位人员兼任单证员。所以,外贸企业自己设计和缮制的重要单证如商业发票、装箱单和装运声明等五花八门,存在大量潜在的国际贸易风险隐患。有的企业因为单证不合标准造成的损失靠出口退税来弥补,但这些损失实际上由国家承担了。
(三)我国国际贸易标准化人才培养落后
专业教育不能及时跟踪国际贸易标准化的最新发展和实际需求。中国有100万左右的外贸单证员,每年约有5万~10万人接受国际贸易单证员资格培训,培训内容未涉及单证标准化内容,在工作中也就无法分辨出标准或者不标准。比如很多企业把自己的商标图形等所谓的唛头弄到单证上去,不被计算机识别,但在国外出问题的原因并没有人告诉你,所以企业不断出错。另一方面,在全国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大专院校的教学计划中,缺乏系统的国际贸易标准化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教材。
(四)标准实施难与本身难度大和相关服务方的标准化水平直接相关
国际贸易标准化在我国真正推广还需十分艰苦的努力和协调,需多个部门和各方人士共同努力和支持。仅靠外贸企业人员自己,难以完全掌握繁杂的标准。例如,电热毯的海关编码是6301.1000,6301是毯子,1000是电热的;如果后4位是2000,就是羊毛做的;如果变成6301.2000.10,就是指羊毛长度不超过3厘米的羊毛电热毯。又如据了解,现在很多外贸企业因货代公司签发的海运提单未按《UCP600》规定注明提单签发人是承运人或承运人的身份,产生每笔被扣除100美元的损失和被外商拒付的风险。由于联合国关于国际贸易标准化的建议书和标准众多,又是英文版的,对于中国使用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需要专业服务机构做好标准化的研究、解读、、咨询工作。
三、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标准化活动,提高我国对外贸易质量效益的对策
第一,转变观念,重视外贸标准化工作。把政府的认识从视标准为应对WTO的工具提高到标准化工作在经济结构调整、改善出口环境的作用上来;把企业的认识从视标准为束缚企业的紧箍咒提高到标准是工业经验、科技成果和专家智慧的集合上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标准化工作的意义,改变外贸标准化工作重政府主导、轻市场需求,重标准制定、轻产业推广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