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6 09:48: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美丽乡村人文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从实践来看,建设美丽乡村,体现“四美”“三宜”“两园”的目标要求,离不开充分挖掘乡土特色。这是美丽乡村的魅力所在,是“美丽乡村”名实相符、形神俱备的关键。今年省里进一步提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重点加强历史文化村落(包括自然生态村落、古建筑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三种类型)保护利用,实际上更是对乡土景观资源的聚焦、凸显。自去年以来,黄岩区以“中华橘源·山水黄岩”为主题,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如何在建设过程中妥善处理好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延续、更新与发展?本文试从分析黄岩乡土景观资源现状及存在的不利因素后,提出若干条建设意见。
一、乡土景观的内涵及其构成
“乡土”一词意为“家乡、故土”、 亦泛指“地方”。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与生产中产生的原生态的生存艺术,如选择良好的栖居环境建造屋舍形成聚落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景观,根据自然条件及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种植与饲养,形成农田、果园、鱼塘等丰富的农业景观及与之相关的生产劳作景观。
农村乡土景观主要由农村的自然景观、村落景观、农业景观、人文景观等构成。黄岩区山水兼胜,农业产业资源丰富,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人文积淀深厚,可供利用的乡土景观十分丰富。
1、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主要指人类干扰较少并基本维持自然状态的景观,主要由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野生动物等要素组成。自然景观是农村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农村乡土景观地域特色的前提条件。黄岩地理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西部山区有多处幽谷飞瀑景观,环长潭湖风光旖旎,沿线村庄如散落于水墨画中,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2、村落景观
村落景观是容纳人们居住生活、邻里交往和游憩活动的场所,也是形成农村乡土景观地域特色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村落布局、民居建筑、宗祠寺庙、街道巷弄、井泉池塘等景观要素。
3、农业景观
农业景观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人类劳作在大地上留下的烙印,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性活动的景观类型,是农村景观区别于城市景观的重要方面。从中观层面看,黄岩区几大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了成片的农业景观。如柑橘等果树林,花开时节如香雪海,成熟季节满树金黄,极具感官冲击力。又如甘蔗、茭白、水稻等作物及各类四时蔬菜,交替在大地上绘形绘色,形成丰富的大地景观。
4、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中,为满足物质与精神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是农村历史、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主要包括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乡村艺术等方面。
二、目前乡土景观面临的几个不利因素
1、 农民层面。一是在房屋建造上,求“洋”求“新”,传统建筑式样无立足之地。如在装饰上大量使用罗马柱,色彩上大红大绿,建筑材料选择上,木材、石材等乡土材质普遍被钢混、砖混取而代之。二是在基础设施配套上,追求城市市政效果,庭院及边角地均用水泥抹平,过度硬化,缺乏生机。村庄绿化喜欢外来树种,草坪泛滥,对乡土作物视而不见。
2、政府层面。一是新农村建设中几项工程对乡土景观造成破坏。如农房改造,出现了不少兵营式的村庄。中心村建设,强调了土地的集约利用,但也粗暴地割裂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河塘整治中将堤岸、渠道用水泥封死,了无生趣。二是理念与乡土实际脱节。如村庄建设规划照搬城市小区做法,以容积率、日照间距等概念知道农房建设,只考虑宅基地的充分利用,忽视了传统村落肌理,缺乏村庄的有机性和系统性,造成千村一面,死板僵化。
3、规划层面。一是片面追求景观化,把村庄作为旅游景点、公园来设计,设置一些与村民生活格格不入的假大空的广场、标志等建筑。二是设计手段低劣化,如对立面改造简单采取墙面粉刷,或者硬生生地每幢房屋都加上马头墙。或者不深入村庄内部量体裁衣,而以一些照片进行PS处理,敷衍了事。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延续
1、保护农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农村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乡土景观的基底与背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尽力维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从而保持生态平衡。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清洁能源,循环利用废弃物等方法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源。在此基础上,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形成特定的产业与特定的农业景观。考虑农业景观的变化,合理调整农田整体布局,使景观趋于和谐美观。在此过程中,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既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对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农村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2、延续村落原有的肌理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促乡村振兴 建美丽蒋巷-惠山区前洲街道蒋巷社区争创美丽乡村示范点
蒋巷社区地处唐平湖畔,堰玉路从中穿过与洛洲路交汇于社区工业集中区,北接沪宁高速公路出入口,南邻无锡城铁惠山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惠山区前洲街道的西北门户。全社区下辖10个自然村,17个居民小组,总面积1.4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850人。社区村道都修建成一条条的柏油路,两旁绿化郁郁葱葱,现代化厂房在工业区连成一片,整齐的农村住宅挺立在居民集中区。
在此次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蒋巷社区注重挖掘生态禀赋和人文底蕴。社区两委班子坚持规划先行,多次邀请设计院的专家实地考察社区环境,在此基础上,又广泛的听取了社区居民意见和建议。以地方风貌为参考,以居民意愿为导向,在辖区内的周二自然村确定了空间布局,建设了综合市民广场,活动健身中心、文化宣传长廊等公共基础设施,修葺了园林景观,墙绘装饰,道路绿化等江南地方特色文化建筑。在施工修建过程中,居民祖坟搬迁是社区工作遇到的一大难题。为此,社区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老年干部多动嘴,年轻同志多跑腿的精神,利用休息时间,摆政策讲道理,在未影响工程进度的前提下完成了迁坟工作。社区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面貌有了巨大改观。
在提升“颜值”的同时,蒋巷社区为美丽乡村注入了内涵。多年以来,社区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居民素质提升为着力点,树立社区党建品牌,传承优秀民俗、村风家训等特色文化,切实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动员居民积极组织和参与社区活动,是建设美丽乡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社区在去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双零”试点单位,辖区内的红宝油墨公司成立了惠山区第一家台企党支部。今年,社区也开展了创建老年文体特色团队示范村(社区)活动,辖区内的长庆庵争创“三星级宗教场所”。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键就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系统治理、长效治理中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质的飞跃。蒋巷社区以此次争创美丽乡村示范点为契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改善环境、补齐短板,大力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121-01
党的十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报告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生态环保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生态文明是理念的升华,美丽中国是未来的目标,永续发展是庄严的承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社会和谐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伴随着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而应运而生。建设美丽中国,陕西具有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美丽陕西,着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美丽陕西,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发展之路;美丽陕西,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在山川、美在文化,更美在人文、美在生灵。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着力打造美丽陕西,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陕西应有的贡献。
宁强县位于陕西西南隅,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关天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结合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属梁洲,县境金牛峡、五丁关等气势磅礴文人墨客多有吟咏赞誉。生态良好、资源富集、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60%以上,生物、矿产、水力等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三千里汉水源头、三千年氐羌故地,自然与历史的多重偏爱、山水与人文的美妙融合,使宁强成为宜业宜游宜居的魅力之地。
作为山区县,资源在山水,潜力也在山水。宁强发展完全可以摒弃常规模式,按照“经营环境”和“享受环境”的全新理念,让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得到充分显现。走出一条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新道路。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对于宁强“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也是建设“三强一富一美”西部强省的生动实践。建设美丽乡村,宁强县有条件、有基础、有优势。要善于发挥优势、勇于抢抓机遇、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为建设美丽陕西做出贡献。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实现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
一、要用生态的理念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
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是基础、是根本,只有通过产业发展才能使更多的农民富起来。靠山吃山,用生态的理念,依托于特色优势,促进特色发展。坚持培育生态经济,努力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有机统一,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按照“一区多园”模式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调整优化传统产业,推进技术装备更新、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引导社会资金打造环保型新兴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及深加工产业向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方向转变提升,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药用植物开发、生物中药为重点,打造陕南生物医药产业重要基地。实施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力打造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进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更多特色知名品牌。着力推进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型,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二、要用生态的方式谋划休闲旅游先行区
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建设要尊重这种自然之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宁强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生态旅游县。在宁强,可以说每一个村庄都有浓郁的乡土文化色彩,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汉水之源、氐羌故里”成为都市人体验乡村生活的首选地。正是这种文化内涵的提升,不但提升了宁强旅游的知名度,而且联动了吃、住、行、游、购、娱产业发展。因此,要培育发展以生态、文化禀赋为基础的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绿色生态健康产业,做好经营乡村、经营农户这篇大文章。通过诚信经营,发展以“青山、碧水、野趣”为特色、“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经济,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美丽乡村。
三、要用生态的思维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区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涉及农村整体环境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综合性变革的革命。因此,要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立足于改变村容村貌,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要按照尊重自然美,以生态为背景,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前提,把开放理念全面融入。构建整体美,城乡联动、产业互动、示范带动、覆盖全县的总体要求,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将全县所有村全部打造成为美丽乡村。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将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走城乡统筹的城镇化道路。一方面,要顺应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转移的趋势,针对进城农民研究制定由就业居住转移向身份保障转移的有效办法,让农民真正融入城镇、变成市民。另一方面,要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通过中心村培育推进村庄集聚,提升农村人口的居住集聚度,在村庄集聚过程中推进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农村产业发展、资源要素盘活,让农民共享现代文明。
行得春风,必有秋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美丽乡村建设将让宁强升值中的区位优势、释放中的资源优势、增强中的产业优势、提升中的人文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显现,一定会早日把宁强建设成为陕甘川毗邻地区的经济强县、旅游名县、生态大县,为美丽中国、美丽陕西建设书写属于汉水之源、氐羌故里的美丽篇章。
参考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保护传统文化与乡村道德文明过程中,乡村们是聚族而居的生产生活,文化对他们具有约束和维系的作用,同时,文化可以保持着乡村凝聚力和认同感,具有稳定社会生产生活和心态的作用。这些有形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是乡村的文明之魂,是独特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方式。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我们农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这样具有浓厚乡土特色文化项目,也得到了相应的传承与培育。如:“贵定音寨布依第一村”、“布依九板十三腔十八调”、“苗族巫舞雷公舞”、海葩苗“芦笙长鼓舞”、布依“三棒鼓”等就得到了保护并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同时,在保护与利用中,对一些古村落和古建筑等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得不到有效保护,仍然有一些遗产在村庄整治或者搬迁中遗失,比如,优良的文化传统、独特的风俗民情、精彩的传统技艺等没有得到完整的保护,尤其是农村搬迁后,农村的文化生活就变得格外的单调无趣,农民的精神家园也多少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
传承与繁荣民族传统文化是非遗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共同目标。这方面贵定音寨布依第一村的建设即是成功的一例。音寨人对其“布依山歌九板十三腔十八调”民歌的文化价值开展了搜集、整理、出版、传教、普及等活动,进行了切实有效的保护。就是因为音寨民众的这种“文化自觉”,才使得音寨拥有美丽的灵魂。从它们成功的实例中,我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当文化的拥有者真正认识到了文化遗产的价值,才有可能对文化遗产做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因此“文化自觉”是建设美丽乡村以及使乡村民众不迷失精神家园最根本、长期的、内在的、可持续的机制和动力。非遗作为能够集中体现传统民族文化价值的载体,也是普通民众在内的培养形成的文化的最好资源和平台。
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不要只要求物理空间的建设,更要讲究文化的空间,特别是在文化空间建设中处理得恰当,那么将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比如,把乡村中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给充分的发掘和保护,把丰富的文化思想——人居文化、农耕文化和山水文化等不断的挖掘和弘扬出来,以此培育和建设出一批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地方文化项目,这样一来,不仅把乡村的人居、生态等环境优化美化,还能真正的把“美丽乡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
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有形或者无形的储存这多种文化,这些都是乡村的文明之魂,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学术及审美的价值,都疑结着乡村人民的一种精神价值,并且还是民族精神独有的文化。有了这些因素与精神的支柱,“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不断的促进文化生态系统组成统一,并逐步的完善。
二、非遗本质是活态的,蕴含着文化的价值观念
“美丽乡村”文化在传承与保护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以乡村社会为基点进行的保护,而不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乡村社会中分割出去进行保护。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自发形成的智慧。总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乡土民众的精神家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生长的乡村社会紧紧连在一起进行建设和保护,才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最有效途径和方式。有专家认为,很多的文化我们不能就单独把它的生存环境或者背景中分离出来,要尊重非遗特有的形状和适应环境的结构性,不要只关注或者保护其静态的环境,要从其活态的存在方式和过程来保护。如果不这样做,就只能使原本活态的文化遗产变成毫无生命力的遗产标本。
三、“美丽乡村”建设保护并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为了满足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而产生的,是劳动人民群众通过多年的生活生产中积聚的智慧结晶。在乡村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思想和道德有特殊的启蒙与教化作用;保持乡村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社会稳定;调节调节乡村社会生活和心态的作用。
乡村历史的创造者是广大农民群众,同时也是乡村文化的享有者。广大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也是非遗的享有主体和保护主体。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或者是非遗保护,都起主导和推动的作用,最终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实践。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和非遗保护中,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识到民间和群众的底气就是非遗最原始禀赋,要充分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因此,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不但可以引导广大乡村人民在新环境中传承文化,同时也是在享受了传统文化的成果。在乡村文化保护中,要充分的发挥其人民群众的才智,光靠政府的措施也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政府在这保护和传承上也应该多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加上建立一个良性的传承机制,这样才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必然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重视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是我们现在“美丽乡村” 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乡村文化发展的必要需求;在保护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从静态的改善和建设,还需要从活态中唤起乡村人民对自己家园的记忆和认同,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环境中得到复兴。
参考文献
1文山村概括
文山村是古琼州四大文化名村之一,建村于宋孝宗隆兴年间,距今有700多年,是海南历史上底蕴浓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村。人口近2000,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海口市龙华区西南部的新坡镇南部,紧邻东线高速和南渡江,距离海口市区约30km;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文山湖、火山岩石、湿地和热带动植物独具特色。
2文山村人居环境现状
通过对文山村村民人居环境现状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有:乡村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历史建筑景观风貌破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等问题。住宅情况———该村目前的农房均为村民自建,建设呈无序发展。访谈中有2位受访村民家庭在今后几年内有建房或者买房的打算,理想的建房方式为自建或者委托施工方代建。而村民对政府提供图集的态度也是积极的。大多数都会利用图纸。设施及公共事业———受访村民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地点主要就在本村。一般看病的地点还是在村卫生服务站或镇上。在调研中发现,受访村民心目中的特色场所主要体现在庙会、村口广场及节日活动。其中可以发现乡村公共事业及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滞后的问题。乡村经济发展———根据调查发现,该乡村由于大多数年轻力壮的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为空穴老人以及留守儿童,该村本身具备的历史文化条件也未得到正确引导,导致乡村的经济未得到可持续发展。村庄环境———目前,对于村庄的环境,受访村民持有不同的态度,村民对于村庄环境整治整体认可程度不高。50%以上的调研对象认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有待改善。其中有人认为自己现在生活的环境很好,绿化好、空气好、建筑有特色、村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和谐自然。而部分村民认为村庄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水污染问题———村庄最主要的生活水来源于环绕村庄的水体,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向湖中,露天放养生猪和鹅,甚至临湖还建公共厕所,水质受到污染。周围湿地已有水葫芦(Eichhorniacrassipes)和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等外来植物的入侵,本地植物生境受到影响。总之,面对一些老旧建筑的墙体脱落,生活垃圾的随意处理,以及历史建筑的废弃,“历史名村”已经出现严重的环境困难,亟待改善。
3文山村人居环境教育的对策
(1)由于村庄内的人口逐年减少,村内出现的大量废弃建筑应该拆除,或者利用现有的建筑条件对其进行整修,恢复其原有的历史面貌,并使其与周围的植物环境相融合。在考察过程中通过调查发现,村落格局的保护:由道路、水系、住宅系统、公共活动场系统所构成的村落格局的保护方面仍存在着不够完善和规范的地方,在后期建设过程当中应着重注意。(2)对于公共事业及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村庄的支持力度。如临湖的公共广场是村民交往最为频繁的空间,很多老人和小孩几乎天天都在该处休憩玩耍,却只能随意坐在旁边的石头上,出行到此处游玩的游客也只能站立在旁边,无法落座欣赏风景或是休息。因此,配套的坐凳等休憩设施和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必须完善起来,以确保当地人或游客的使用。(3)对于村庄面临的严重水污染:村庄的南面和西面边被大片湖泊包围,但是当地却将其荒废在一边,无人问津。经过分析建议可利用现有的水体打造公共互动空间,使水塘及其周边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公共交流空间。其中更有效的注意生态格局的保护。即田、地、水构成的生态系统保护。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紧挨水体的村庄用地与水域的关系。通过河道清淤、生态驳岸营建、湿地保护和渠、井利用,使生态梯度变得更加完善,使当地人工规划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4)重点保护当地特色植物。村庄内有大量抬头可见的百年榕树(Ficusmicrocarpa),但有相当一部分一直被忽视。鉴于此建议通过环境的改造,在对其进行保护的同时又能够加以利用并形成另一个户外公共空间。尽管这种方式可以对当地植物进行一定的保护,但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传统村落的生物多样性本身十分丰富。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也明显有些退化。因此,建议在过程中加强保护原生动植物栖息地,并可以适当引进外来适生植物,从而使得当地本土植物物种和多样性都有较好的保护和发展。(5)村庄建设中不仅是要处理好垃圾回收,污水纳管,露天改厕等要求,更要求村庄规划中的规划者应具有生态保护的意识,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时要保护自然的空间构架,要维护乡村式的基本风貌特征。自然形态是环境运动漫长岁月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乡村的发展与这种自然选择联系紧密。此外,每一个乡村其特定的地理、生态、资源条件及其空间组合也常会构成该地区特殊的人类建设背景,故乡村规划建设必须尊重这种选择和价值,顺应和维护这种状态。
4建议
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载体,我们要正确认识文山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关注乡村景观文化的体现,地域景观风貌的保护,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营造,增添野趣和艺术感染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整治乡村的环境,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各位领导、同志们: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来,新集镇立足有城有乡实际,科学规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格局,通过提升示范村,打造重点村,建设示范组模式,将全镇所有村组全部纳入环境综合整治范围,集中清理村庄内部“脏、乱、差”现象,从根本上改变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我们的主要做法就是“三抓”。
一、抓整治促环境改善
一是突出“点”。我们的方法是以金河示范村和代咀重点村为重点,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五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村、美丽乡村文化展示长廊、××亲水园、××亲泉园、××亲河园等精品工程。今年,采取村级自筹一点、成功人士捐助一点、上级扶持一点、镇财政以奖代补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又投资400多万元,建设了××、××、××等12个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组,用示范点带动全村,用示范村推动全镇。二是连成“线”。围绕县城至将军故里精品旅游线、县城至××××、××至××三条线,对沿线的村、组加大建设力度,先后整合涉农资金1000多万元,硬化道路15.6公里,整修大塘12口,建成文化广场4个、安装公共场所健身器材10余套,垃圾池68个,配备垃圾箱60余个,安装60多盏路灯和广场灯,绿化3万平方米。同时,加大对乱搭乱建的查处力度,强化重点区域的巡查监控,清理乱贴乱画、乱摆乱放、占道经营现象。三是覆盖“面”。
本着“干净就是美、持续就是好”的理念,我们将全镇所有的村组全部纳入环境综合整治范围,做到环境搞干净,东西放整齐,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村村投入建设,组组清洁环境,家家齐心参与的氛围。同时,明确镇村干部工作职责,每周五组织镇、村干部进行环境卫生集中行动,并将此项工作纳入镇、村干部绩效考核,形成了镇主要领导抓面,班子成员抓点,村组干部抓户,人人有行动,齐抓共管的环境整治局面。
二、抓主体促环境改善
一是宣传发动群众。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群众一直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体、主力。组织机关干部、村组干部经常性到农户家中去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张贴美丽乡村宣传画,刷制永久性标语,发放《致全镇群众一封公开信》等形式,进一步提高村民卫生意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发动住户自行拆除破旧房屋,清除沿途杂草、垃圾、柴垛等有碍观瞻物,同时,在道路施工、广场建设中占田占地,群众自行协调解决,主动无偿提供,确保了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推进。二是吸引社会捐资。通过传承乡土文化,弘扬淳朴民风,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举办《发现·最美新集》摄影大赛,积极吸引成功人参与家乡建设,目前,已吸引社会捐资200多万元,民间资本正源源不断融入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是提升文明程度。通过开展“新集镇十大文明家庭”、“新集镇十大创业功臣”和“文明礼仪进农家、传统美德进农家、清洁卫生进农家、文化活动进农家”等“四进农家”活动,引导群众自觉
“革除陈规陋习、改善人居环境”。每年对文明家庭、创业功臣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结合人文特色,注入“忠、诚,和、善,仁、信,礼,勤、俭”等字文化元素,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全镇环境整治工作实现了文化跟进、品位提升。
三、抓建管促环境改善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1202
1 引言
随着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旅游全域化发展[1~3],人们对农家庭院绿化及环境美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美丽庭院建设如一夜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成为中国农村的一种时尚。农家美丽庭院建设以农户为主体,是中国广阔农村新天地生态文明的象征,对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持续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2 建设背景
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整治村庄环境。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由此,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吉林省将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创建工作合二为一,将其作为以农户为单元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结合吉林省实际,从完善农村农户的基础设施入手,科学布局,实施农家庭院净化、洁化、美化,总结提出了首个省级美丽庭院创建标准[4]。2015年以来,浙江省淳安县结合富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抓点做样,以赛助创,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一大批农家庭院完成了旧貌换新颜的蜕变,既是山乡生态文化的美丽画面,又是农村庭院经济的特色基地,还是乡村旅游的基础项目。
3 重要节点
在我国,任何一项建设活动,几乎都离不开宣传发动、政策引导、抓好载体等环节,在农家美丽庭院建设中,其创建标准与建设特色是重要节点。
3.1 美丽庭院的创建标准
农户房前屋后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通称为农家庭院,农家庭院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的一种情愫表达。农家美丽庭院建设工作注重家园内外整洁、绿化装饰与家风文明,融整洁美、环保美、创意美、家风美、人文美于一体。
(1)整洁美。屋内窗明几净,庭院整洁美观,物品堆放整齐,门前屋后及房屋周边无垃圾,备有垃圾桶,分类到位。无有碍观瞻的构筑物、墙体。
(2)环保美。庭院装扮本着就地取材、废物利用的原则,不铺张浪费,体现乡土气息。庭院绿化面积占庭院面积的30%以上。
(3)创意美。对庭院进行以植物为主的组织、改善、渲染空间设计,有条件的可叠山理水建游憩园、水景园、小品。花卉选择摆放视觉优美,注重乔灌木合理搭配,屋内布置摆放相应植物。
(4)家风美。庭院布置和院墙美化结合书法、绘画、雕刻等形式,提炼家规、家训和家风故事,汇聚正能量,传播好风尚。
(5)人文美。庭院布置具有乡土气息、传统文化和农家特色,与周边景致环境相协调。庭院所在农户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遵守社会公德,无违法乱纪行为。
3.2 美丽庭院的建设特色
美丽庭院的建设要把特色放在重要位置,建设美丽庭院,经过探索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营模式,使农家富有生C与诗意,使新农村更加出彩。
(1)美丽庭院的建设突显生态景观与绿色文化特色。我国人民对于庭院的美化有着优良的传统,特别是农村住宅有较大的院落,大部分地区群众都有在房前屋后栽植花卉、瓜果、树木的习俗。农家庭院的美化绿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农村外在形象的体现,而且可以反映出当地农村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浙江省淳安县通过美丽庭院的建设彰显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传承,将其与“五水共治”有机结合,运用环保材料,大比重的绿化,农耕器具的利用与展示,丰富了农村业余生活。
(2)美丽庭院的建设突显庭院经济与产业发展特色。在切实抓好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上,以改善农村环境为目标,加快秀美、富裕、幸福、和谐、活力乡村建设。把美丽庭院的建设与农家乐、旅游产业、美丽乡村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资源共享、设施配套、产业联动。建设美丽庭院,发展区块民宿,让游客游在乡村,吃在农家乐,玩在庭院,住在农家。使美丽庭院成为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新渠道,使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反哺美丽庭院,促进美丽庭院的提档升级。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淳安县开创了美丽庭院的建设与中药材等富民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新模式。如淳安县临岐镇百姓有多年种植、经销中药材的优势,有若干企业良好的基础,是“中药名镇”。中药材以山茱萸、黄精、三叶青、前胡、白芨、覆盘子、石菖蒲等地道药材为主,其中掌叶覆盘子占全国中药材市场交易量的一半,白花前胡的价格是全国药材市场价格的风向标。中药材产业富民效应显著。美丽庭院的建设成为中药材产业又一载体,当地农民将中药材栽至庭院,将其作为中药材的鲜活样品,围绕品质、信誉、服务和物流打造市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以中药为题材的美丽庭院的建设丰富了中药材产业的想象空间,涵盖了产业和文化多个方面。
4 发展愿景
农家庭院是我们共同拥有和赖以生存发展的家园,努力营造庭院内外清新、整洁、优美的环境是共同的愿望与追求,也是我们共同的义务和责任。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需要积极巩固成果,不断提升品质,丰富文化内涵,使美丽庭院创建惠及千家万户,促进生态文明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1)美丽庭院成为新热点。美丽庭院创建契合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美丽乡村以及新兴康养产业发展的时代主题,触动了乐在农家的兴奋点,引起了全社会热爱“三农”,建设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者的极大共鸣和积极参与支持,提升了家庭道德文明建设水平,带动了一批具有幸福感的农游结合产业发展。基层创建的生动实践表明,美丽庭院创建,不仅仅体现了庭院整洁外在美,其更加深邃的意义体现在人的思想素质的提升,体现在村风民风的文明和谐,体现在建成小康社会的喜悦中。
(2)坚持以人为本。在农家美丽庭院建设中融入良好的家风、家训,倡导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从细微处入手,如家庭成员仪表整洁卫生、举止端庄,科学养生养心养老,村民身体、身心健康,使农家庭院这样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成为大众向往的宜人宜居宜业,文明和谐美丽的好地方。
(3)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农家美丽庭院建设结合创新创业,富村富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特色工贸和家庭手工来等致富项目,大力包装、推介康美理念和康养项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让农家美丽庭院建设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既有“颜值”,更有“气质”,既有“当下”,更有“未来”,从农家美丽庭院建设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徐高福.千岛湖森林健康经营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5~18.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先后建成各种类型美丽乡村28个,万村整洁村34个,全县71.8%的农户住上了小康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
(一)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合理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根据不同特点,将全县所有村庄区分为城郊融合村、景区景点村、中心社区村、一般整治村、整合撤并村等5种类型。投入820万元,一次性编制完成了9个镇的总体规划和119个村庄整治规划。注重“多规合一”,将美丽乡村规划和其他各类规划有效衔接,使生产、生活、商贸服务等各功能区科学布局、协调配套。坚持“边远村向中心村集中、周边村向集镇集中、城郊村向县城集中”和“宜平房则平房、宜楼房则楼房”原则,有效促进了有限公共资源重点配置。
(二)健全机制,整体联动。着力加强组织领导,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探索形成了县级领导联点、帮扶单位包点、镇村合力建点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了资金投入、长效管护、督查考核等制度,全县每年整合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达到1亿元以上,县级财政每年都要专项预算环境整治经费,每个镇也要有相应的配套资金。目前,全县基本实现了“片区有垃圾填埋场、镇镇有垃圾转运车、村村有管理组织、社社有垃圾转运斗和保洁员队伍”的“五有”目标。
(三)助农增收,夯实基础。注重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面积1.8万亩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281个中小型农牧循环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达到897个,产业龙头带动蔬菜、玉米制种、番茄、肉牛、肉羊等主导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以完善的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有力推动了水、路、房、渠、电、网、医、养、学等基础条件综合改善。
(四)综合施策,全面提升。专门研究制定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梯次建设五年规划,先后部署落实了“四改六清六治”、“百村整洁”、“五化覆盖”等行动,确保镇镇有任务、村村有行动、年年有变化。在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提升,先后累计培训农民14.3万人(次),力促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村镇”、“五星文明户”创评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提升。
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全县以新农村“四化”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持续推进柴草清理,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建成“千村美丽”示范村6个,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个,“万村整洁”村29个,建成新农村“四化”示范村30个,带动全县建成1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小区19个、133栋、4434户。
(一)注重谋划逐步推进,规划意识不断增强。全县已编制完成9个镇、119个村的村庄规划,实现了乡镇及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覆盖。尤其是近年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在贯彻“三集中”原则的同时,按照城市社区服务功能的要求进行基础设施规划配套,建设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二)统分结合建设新居,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把整村整社推进、建设农村社区、农村危旧房改造、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结合起来,强化对示范点的政策扶持和危困对象补助政策落实,农民群众居住条件大幅改善。新建小康住宅8713户;其中:建农民公寓楼165栋5598户,连片20户以上平房小康住宅示范点9个228户,连片20户以上二层田园式住宅示范点3个80户。累计农村小康住宅达到25022户,占全县总农户的71.8%。
(三)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示范效应不断显现。按照“三集中”和宜楼房则楼房、宜平房则平房的原则,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建成了怡馨嘉苑、新城家园、六三嘉苑等一批农村新型社区,探索建设了西滩村、暖泉村等一批整村整社推进型的农村平房新建模式,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项目支撑群众参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把项目支持、单位帮扶、村级自筹、“一事一议”有机结合,整合各类建设项目,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县各部门(单位)共向示范镇(村)集中安排水、电、路及文教卫生等惠农项目180多项、整合各类资金达5.25亿元。新(翻)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110个;建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5个,新建并完善配套小区广场12个3.5万平方米,完成道路建设230公里,渠道衬砌120公里,架设路灯928盏,使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五)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农村面貌不断改观。按照全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通过“三清”、“三改”、环境卫生评比等活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配套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卫生室、农家书屋、农民培训中心、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采取项目支持、单位帮扶、群众自筹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5447.8万元,指导帮助示范村积极开展住宅门面维修及粉刷、硬化通村社道路、衬砌渠道、架设路灯、农电网改造、村庄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农村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六)施行单位部门帮扶,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采取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帮扶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方法。由县上四大班子领导牵头、其他领导积极参与,每个示范村选择5个部门(单位)进行全方位联系帮扶。各联系帮扶部门(单位)先后为示范村联系协调道路建设、渠道衬砌、打井架电、美化绿化、阵地建设等建设项目50多项,直接帮钱帮物(折合现金)400多万元,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七)加强督促检查,做好协调指导。县委农办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在示范村建设中采取每月上报进度、每季度开展实地督查、半年进行观摩检查、不定期通报等办法,狠抓示范村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县上分管领导和农办相关领导经常深入各示范村现场指导、掌握进度、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全域规划重点打造。以科学规划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规划不仅仅要重视点的打造,还要同步推进线和面的提升,规划的应该是一条线、一个面而不单单是一个点,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靓丽风景。首先,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要全面涵盖在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体系,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其次,规划是重点打造而不是全面开花,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科学研判村庄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所处区位等多方面因素,有重点的选择一批自然条件优越、自身特色明显、交通相对便利、区位相对较优的村进行重点打造,而不是全面开花。
(二)文化增色提升内涵。文化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美丽乡村建设要把地域文化作为提升内涵的灵魂,不遗余力的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在民居保护和文化展示中要突出原真性,实现差异性,即在民居的外部改造上严格按照地方风格和特色进行打造,同时在内部装修上融合现代生活方式,做到简约而不简陋,乡土而不老土,纯朴而不落后,实现传统风貌与现代设施有机统一。做强了文旅创意综合体,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又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5902
1 引言
乡村风貌是存在于世间最为广泛也最为原始的一种风貌类型,包含了广阔的自然空间和生活环境元素,也包含了丰富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风貌的变迁和其它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都和社会的大环境息息相关。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但伴随经济的发展也给乡村地区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使得乡村风貌在继承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
2 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能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重工业等污染严重的产业逐渐向乡村转移,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并未同步,导致乡村环境状况日益恶化,景观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相应地对乡村原始风貌的继承及发展带来十分严峻的考验。
2.2 城乡差距日益拉大
乡村与城市相比,发展条件相对较差,自身发展能力相对薄弱,在当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同样体现在城市与乡村整体风貌的差距日益拉大。
2.3 乡村历史文化特色日渐消失
乡村作为最原始也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种人类聚居地,其丰富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特色在每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是不可或缺的“大美”,而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的发展盲目跟风城市,乡村人口的流失以及大量乡村建筑的拆迁和改建对乡村文化特色的冲击十分巨大,因此对乡村风貌的合理改造是应该立即着手的问题。
3 乡村风貌改造发展时代背景
3.1 建设美丽中国,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同时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另外,党的“十”还从加大农村扶持力度,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等方面提出了农村发展目标。
3.2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
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党的“十”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
4 乡村风貌改造设计原则
4.1 立足现状,整合区域
依托于村落自身现有资源,遵循农业景观规划的五大原则:尊重自然、提高异质性、因地制宜、调控主导因子和关注社会效益[1]。做大做强自身优势,解决现有问题。扩大视野,立足区域,借用区域资源,,在竞合中寻找差异化发展之路。
4.2 循序渐进,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因情施措,循序渐进;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注重近期突出问题的解决与远期规划目标之间的协调性,使整个规划建设的弹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得以实现。提升村落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的“三规合一”,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构筑良好的城乡发展环境[2]。
4.3 村民参与,群力群策
从设计调研、方案形成、方案交流、方案确定等各阶段,都邀请村民参与进来,听取村民心声,切实了解村民所需,建筑的改造、保留,设施的配置等各方面都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如Robert.L对新英格兰地区乡村居民进行调查后发现,居民的感知仍然基于比较稳定的自然面貌,而不是不断更新的文化景观[3]。在充分了解村民对本村的风貌改造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后,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论证,以决定此次乡村风貌改造设计的思路。
5 乡村风貌改造指导思想
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为着力点,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村庄品质。在本次风貌改造设计中,用独特的地域性语言展示城市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景观;用原生态的建造手法塑造独一无二的城市形象和旅游品牌;用真心为农的设计理念诠释新农村建设的精髓;用多样化的生活情景体现村庄的活力;以科学的态度对现有文化、建筑及其环境现状进行充分的研究,在完全尊重村庄现有发展肌理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更新。
对乡村地区自然、人文、建筑、乡村聚落保护的复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乡村生活的重要手段[4]。在村庄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等,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让村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6 乡村风貌改造内容与方法
6.1 结合村落现状,对景观进行恰当的改善和利用
结合村落的区域特征,进行充分地调查与分析,了解休闲生活的特点,在村落风貌改造的过程中体现对自然环境、村庄的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文化心理、民间习俗和传统的尊重[5]。
6.2 挖掘村落地域特色,突出村落独特韵味
将乡村风貌改造与村落地域特色相结合,进行充分地调查,分析掌握村民的生活特点,尊重山村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建筑特点、文化脉络、审美情趣、民俗特点等地方民俗特色。充分考虑传统生活方式的特征,延续文化脉络,突出区域特色,展现乡村自然风情和人文特征[6]。
6.3 结合村落文化特色,设计具有当地民族风俗的特色景观
乡村风貌改造与当地景观现状相结合,体现村落文化特点,打造具当地民族族文化特征的乡村景观,让村民体验到“回归文化,自然为本”的感受,为青山村提供良好的村容村貌[7]。
7 结语
在当今我国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的大环境下,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在乡村风貌改造的过程中,除了要改善村落风貌,还必须尊重当地的土地伦理道德,维持村庄原有的肌理、景观生态格局,延续当地的历史文脉。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基于有机更新的乡村风貌的继承与发展能避免新农村建设大潮下保护性衰败和建设性破坏的困境,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 锐,王仰麟,景 娟.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原则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生态农业景观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2):6~9.
[2]陈叶龙.面向可操作性的村庄规划管理探讨――以铜陵市美好乡村建设为例[J].规划师,2012(10):22~25.
[3]周心琴.西方国家乡村景观研究新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3):85~90.
[4]Gy R.Rural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1(2):93~97.
一是产业形态。全村中小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和养殖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630公顷,年均产量950万公斤,年可创产值1900万元,养殖业主要以小尾寒羊为主,年存栏13000只。另外庭院经济发展强势,畜禽存栏猪4000头,黑山羊500只,鸡15000只,鹅25000只,食用菌生产10万公斤,庭院蔬菜种植面积30公顷(蔬菜纯收入200万元),庭院所产畜禽、蔬菜80%供应万宝镇居民。在“三品一标”分类方面,黑山羊、猪、鸡、鹅、食用菌、蔬菜等均为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在主导产业方面,玉米种植和养殖业两项纯收入人均达1.2万元。
二是生产方式。2011年开始全村土地实行了集约化经营,全村成立7个种植生产合作社,1个农业机械生产合作社,现有经纪人31人,所有700公顷耕地已经80%实现了种植收获机械化。全村所有耕地机电井全覆盖,田间防护林成网、田间道路45延长公里全部为砂石路,并有过水桥3处,其中40%耕地为高光效农田,所有农田基本形成田成方、林成带、路成网。
三是资源利用。土地高光效农田达到40%,膜下滴灌达到50%,所有农田按测土配方施肥,土地流转总量达210公顷,土地产出率比传统耕作方式增产30%,秸秆全部用于畜禽饲料,人畜粪便用于沼气池,实行生态化处理,转化后的残渣用做农田粪肥,农膜回收率达到100%,对病疫畜禽按照牧业防疫标准严格遵守技术规程,建立两个焚化炉,使因病死亡的畜禽100%做到无害处理。
四是经营服务。农业经营主体全部实现合作社生产经营,主要生产经营服务由7个种植合作社和1个机械化合作社,3个专业养殖合作社提供全程服务。三类合作社销售经纪人达50人,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集政策、农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及服务技术为一体的平台。这个平台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是经济宽裕。新丰村现有办公场所600 平方米,办公设备齐备,“三委”班子健全,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村集体平均年收入达50万元,农民收入水平连续三年领先本市农民纯收入,每年每人递增3000元。村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连年递增,为项目的争取和落实创选条件,具备了配套资金的投入能力。近3年,村集体和农户为各类项目投入资金累计达4100万元。
二、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村现有6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各类藏书1.5万册,有2000平方米的集娱乐、健身、休闲为一体的广场1处。全村2个自然屯中,现已完成1个自然屯的整体规划设计,其中,修建巷道9.8公里为砂石路,主要街道修建4公里的水泥路,围墙和大门统一标准,主街两侧为铁艺围栏,公路两侧修建6.5公里排水沟,植树造林,绿化街路树木4000株,流经本村过境的那金河两岸修建固堤防沙,栽植杨柳树木35万株。全村生活垃圾已经实现定点投放,统一处理,环境卫生实现了包保责任制,对各户责任区实行三包制。人畜饮用供水已全面实现自动化,安全达标。
二是居住条件。住宅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目前砖瓦化率已达到80%(2015年底达到100%)。人均居住面积500平方米,室内设有卫生间的已达到30%,电冰箱、电饭锅、液化气灶入户率已达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实现全覆盖,电脑入户率达到70%,手机和固定电话全面普及,沼气池和太阳能入户率达到30%,改厕规划位置完成350户。
三是综合服务。全村现有理发店1个,歌厅2个,超市6个,农用电低压改造已全部完成。交通道路已经形成网络,“村村通”全部实现,村集体为各农户发放了便民卡,有利于各户沟通联络。
三、抓好美丽乡村创建,开创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
一是村庄规划。新丰村根据本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差别性制定出了本村的创建目标,统筹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形成本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