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概念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6 09:48: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等职业教育概念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生本教育理念

1.1 生本教育概念

生本教育源于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主持)升本教育体系研究。郭思乐教授在全面总结中国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适应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学生现状的改变,真正有效地推动教育改革,促使我们作出从师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的改革。

郭思乐教授指出,“我们提倡的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所以,升本教育的实质是实现生命的提升,承认人的发展的无限性,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认为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应该发挥人的天性;特别强调人具有发展的需要,即尊重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需要。

1.2 生本教育主要观点

1.2.1 生本教育的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突出强调人的重要作用,关注人的需要、情感、态度等内在特质,发挥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人本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七个等级,从生理的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一个层次需要的实现都是以后一个需要为基础的。所以,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教学活动也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导者、激励者,满足学生主体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

(2)杜威的教育理念。美国现代教育的先驱约翰・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明日之学校》中提出“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衔接与改造”等观点,重视学生原有经验及情境,强调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倡“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此看来,杜威的教育理念正是生本教育的有力支撑。

(3)“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与“教学做合一”思想。中国的儒家历来重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作用。《论语》中强调根据学生的年龄、气质、才能、志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即“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提出教育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即“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陶行知在“知行统一”的思想影响下,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即学生的学习应该遵循客观规律,教师的教则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教与学都应该着重突出实践性。因此,在“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为生本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推动着生本教育朝着正规化方向发展。

(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主张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完善具有严密逻辑的知识体系。奥苏泊尔则提出“有意义的学习”,主张教育教学应该强调意义,防止机械学习。加涅也认为教育是学习的一种外部条件,其成功与否在于是否有效地适合和利用内部条件。这些都与生本教育的理念相吻合。

1.2.2 生本教育的主要观点

(1)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本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我价值。(2)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是生本教育的基本原则。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性,拥有自己的思考系统,具备丰富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所以,了解和认识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3)教学观:教学相互促进、提高。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及教的内容,而生本教育则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改善教师教的方式,培养学生内化知识的能力、学习的能力。(4)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生本教育的课程观就是“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生本教育所说的课程应该包括校内课程、校外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基础课程、整合课程等等。具体来说,生本教育突出强调交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应该尽可能地简化,利用词汇语言、数学语言及艺术语言整合课程,通过活动与研究把各部分课程整合在一起,使各科课程本质化、综合化、活动化。

2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盲目性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往往具有盲目性。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在实际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在向培养“工程师”、“建筑师”等目标靠近,只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忽视其“职业性”。另一方面,有些学校遵循本科培养模式,通过压缩课程内容的形式,提前完成课程计划,同时,片面强调课程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的提高及个性的发展,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

2.2 不合理性

一些学校开设的课程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表现为需要开设的课程不齐全,且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不协调,有的课程开设过多,有的课程开设过少,缺乏统筹规划。同时,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可选择性及灵活性。另外,有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严重脱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符合订单式培养目标的实现,没有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2.3 非实用性

一些学校的课程内容存在非实用性的特点。第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缺乏创新,其表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过于陈旧,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第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所举例子也缺乏典型性与代表性,同时,例子与原理之间的先后顺序,即先摆出原理,然后用例子加以证明,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课程内容缺乏迁移性。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不能将一门课程的原理与方法合理运用于另一门或多门课程。

2.4 非主体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发展特点及需要;课程呈现方式单一、呆板,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课程内容转化为教学的形式,比较陈旧,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所以,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合理发挥与实现。

3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问题的成因

3.1 重老师,轻学生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仍然重视教师的作用,重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轻视学生的力量。所以,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的呈现形式等都以教师为本,突出强调教师的重要性。

3.2 重理论,轻实训

在课程改革中,理论课仍占主导,没有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落实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计划。片面追求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与理论研究,不把理论与实训相互结合是导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主要原因。

3.3 重传统,轻创新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些高等职业学校仅仅遵照旧有的课程传统,挖掘不出太多的内涵,对现有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管理创新不够,未能通过课程改革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及课程的特色性。高等院校即使知道专业课结构及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但是却无力改变现状或不知道怎么改变现状。除了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有限的制约之外,高职教育与社会、企业实际脱节,是造成课程结构与内容问题的重要原因。

4 高职课程改革原则

4.1 学生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将每个学生培养成职业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自我价值发挥完善的综合实用型人才。学生为本的原则对高职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要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组织教学;二是要落实学分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三是改变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将学习的责任交给学生,以教学评价多元化、综合化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多样需求。

4.2 全面发展的原则

素质教育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也应该体现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据此,高职课程改革就应该注重在课程整合中体现“敬业、诚信、人文、心理健康、公关、协作、环保”等素质及能力的渗透和培养;德育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整合,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德育隐性课程渗透,如制度性、关系性、校园环境、社区性等隐性课程的渗透;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社会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

4.3 职业适应的原则

学生的发展包括了三个方面,即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往往更能体现学生的发展质量。而在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有利于让学生充分认识职业,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推动自身社会适应能力。职业适应原则要求课程改革需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实训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的深入开展;重视实习实践活动,把实习管理与实训管理相结合起来;注重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发展订单式培养方式,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5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

在综合考虑生本教育理念及高职课程改革原则的基础上,我们以江苏省南京市的南京某高职学校网页设计课程改革为例,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

5.1 明确高职课程改革目标

南京某高职学校自2005年成立至今,坚持以“德国学习领域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改革,采用“行为导向”、“项目教学法”强化技能训练,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强课程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做好“工作页”的方法,不断推动课程改革工作向前发展。该校的网页设计课程,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严格遵循《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相关规定,着重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当今信息时代、从事动漫方向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该课程改革旨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页设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网页设计行业职业技能。

一方面,以社会、岗位需要为依据,进行充分的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调研,通过与企业人士的研讨来确定课程目标及目标体系,而不是简单照搬本科模式,或是凭空想象,要遵循科学的方法与工作流程。该校的网页设计课程主要介绍HTML及Dreamweaver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助理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相关内容,辅以动画制作、图像图像处理、网站构建等内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双元制”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重实践、重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

另一方面,必须重视课程内容的构建,高职课程的内容不能单一地指向科学世界,必须要注意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其内容不能单一地指向技能维度,而应该指向三个维度:职业技能维、职业知识维、职业情感态度维,后者往往是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时容易忽略的,但是它在职业素养中却非常重要。该校非常重视学生在网页设计专业上表现的动手能力,合理规划理论学习与实训学习的实践,利用66个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实验室、28个配套齐全的校内技能实训车间、1200台计算机和130多个多媒体教室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学习。同时,该校也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紧扣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争取在五年时间内培养出就业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服务意识好的高职网页设计人才。

5.2 坚持生本教育理念为基础

生本教育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学生,具有以往任何教育都无法比拟的优势,能推动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构建完善的课程改革方案。该校经过卓有成效的网页设计课程改革之后,改变了之前上课听得懂,但是碰到真实的企业网页设计时,却并不能完全按照企业要求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网页的情况,健全了生本教育理念,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内容,即“精美网页欣赏网页设计基础Dreamweaver快速入门站点创建网页布局网页中文本与图像的运用HTML基础层叠样式表交互的表单应用插入多媒体组件使用模版和库”,确保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能使用,充分考虑学生的接收能力,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5.3 改革教学方法

南京某高职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在网页设计课程改革中融入生本教育理念,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实训基地,该校的“双师型”教师都仅仅扣住学生的职业发展这一目标因材施教,采取目标教学法、网络辅助教学法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课堂,缩短教师的讲课时间,延长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同时加强与国外知名职业学校的合作,交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4 优化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考核,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根据结果进行教学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一般采用笔试的方法来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这种考核方式不适用于网页设计这门课程,因为网页设计是一门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如果仅仅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会导致学生机械记忆理论知识,忽视对技能的学习。该校根据网页设计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课程考核结合平时考核、实践考核、理论考核三部分内容,平时考核占总考核的30%,主要考查学生的作业、出勤率、表现情况及学习态度;实践考核占总考核的30%,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训报告、课程设计完成情况;理论考核占总考核的40%,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化理论知识。通过这种考核模式,该校网页设计课程改革初见成效,学生的就业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6 结语

总之,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从学生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学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经验在课程中的作用,推动各门课之间的衔接与联系,突出实训项目的必要性,最终建构起合理有序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洁.试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4):44.

[2] 陈玲,周静.生本教育理念下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0(5):89.

篇2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1.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对于人的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职业化,即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位置及其占有的资源往往通过其职业进行分配和固定。职业教育概念的核心要素包括“职业”、“技术”和“教育”。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是职业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职业的发展变化决定了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以及职业教育内容、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变化。技术是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包括经验技术和理论技术。技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职业教育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教育是启发智慧、教化国民、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是教育的一个类型,具有教育的一切属性。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类型中的高级教育层次,是高等教育层次中的职业教育类型。

一种说法:高等职业教育是高中后阶段的职业教育,既有普通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它首先确认高等职业教育姓职,强调其职业性。另一种说法:高等职业教育归属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具有社会公益性和个人权益性的双重属性,高等教育既是公民提高个人知识与能力,促进自我发展的途径,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它首先确认高等职业教育姓高,强调其层次性。这两种说法都具有片面性,强调职业性是侧重于类型,强调高等性是侧重于层次。

2.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陈亚玲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提出和鼓励、调整改革、加快发展与制度建设和特色化创建与持续发展四个时期。“发展”一直是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主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转型,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其服务功能也面临着重大转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这种目标、内涵、模式的转变,其教育成本、成本分担机制、生均经费标准等必然要求转变。

目前,比较普遍认同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由其培养人才的性质决定的,即培养目标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如果再深入研究反映培养目标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培养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是区别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本质特征。相对学科体系,以职业岗位为对象的行为体系知识结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二、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特征

1.教育成本的概念。教育成本概念的产生,是西方教育经济学者将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应用到教育方面的结果。英国教育经济学家希恩认为:“教育部门,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要使用一部分宝贵资源,这些资源,如不用于教育部门,就可以用于别的部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把学校视为一种投资进行研究,这便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知识的来源。”他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认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分为两部分:即: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教育成本是指提供教育服务与消费教育服务活动中消耗的资源的价值,是与人才培养相关的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的一切支出,以及因资源用于教育活动而没能用于其他方面所带来的损失,即:教育服务提供者和教育服务消费者的机会成本。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只能是各类教育机构,其中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尽管国家或各级政府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投入,但这实质上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成本的一个补偿渠道,因为各级各类学校是各类教育资源的直接消耗者。

2.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类。对任何事物进行分类,首先都要找到分类的依据或标志,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的分类也如此。由于不同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概念反映了不同的特定对象,所以,为满足管理上的不同需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可以按照多种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物质成本和人员成本是按资金消耗的对象分;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是按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发生的时间分;高等职业院校总成本、生均成本是按教育成本的核算对象分;差额成本、相关成本、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是按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来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是按费用能否直接归集到产品上分;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是成本按其可控性进行分;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是成本按其性态的分类。

3.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特征。第一,教育总成本不断递增。美国著名教育家库姆斯在对美国、加拿大和瑞典以及欧洲19个发达国家考察后发现,“即使教育质量停滞不前或是下降,每个学校的实际费用也是保持着逐年上升这一反常趋势。第二,人员成本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的主要部分。教职工工资、福利支出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主要成分,这反映了教育行业与现代经济行业不同的劳动密集特点。人员成本上升带动了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上升。第三,教育单位成本必然上升。同等层次教育的单位成本的持续上升趋势,已被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实践所验证。第四,高职教育在未达到经济规模前,单位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降低。要确定高等职业院校最佳经济规模,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求大。

三、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一种知识产业,其运行必然要使用多种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各具特色,况且这些资源又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的特点,所以,为实现某一培养目标,必须综合投入各种教育资源。只有投入的各种教育资源的比例协调、适度时,各种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才会提高,所以说,只有适度的规模才能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研究表明,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与成本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成本管理模式就是指有关高职的教育成本管理体制的基本规定性的概括、基本框架及主要运行原则的总和。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国内外企业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标准成本制、目标成本制和责任成本制在我国企业应用较多。成本管理模式在企业界都得以普遍应用,那么,高等职业院校可否借鉴这些在企业界已得以应用的成本管理模式吗?这主要取决于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这两类组织之间及其运营管理活动是否存在着相似性。美国约翰・雷、沃尔特・哈克和卡尔・坎道里提出:“就组织和运作来说,教育组织和其他组织之间共性大于差异。教育组织和很多企业组织和商业组织一样都是劳动密集型组织;和很多组织一样是一个服务的提供者;和很多其他组织一样,也是一个多部门、多单元的组织,像其他组织一样也是为各种类型的顾客提供服务的。虽然不能像其他组织一样通过测量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数量来评定组织,但是,个体和团体的学业进步是能够并且值得测量的。将管理理论应用到教育机构是合适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对教育事业的盈利和亏损问题做出评估显得十分地困难,但是,使它朝着学业目标前进以及说明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成本效力还是可能的。”单从成本管理角度来看,可以说企业成本管理与高等职业院校成本管理具有同质性。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借鉴那些在企业已得以应用的成本管理模式,可以学习这些管理模式在企业应用的成功经验,通过对这些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比较,采集众模式之长处,优化出高效率的、规范化的、适应高等职业院校客观实际的教育成本管理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教育成本计量问题,由于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认识不同,在理论界还没有达成共识;在实践方面,高等职业院校还远远没有形成符合其管理科学规律的成本计量和成本控制等方法,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管理模式的研究还处在开始探索阶段。因此,明确高职教育本质特征和其成本特征,对研究高职教育成本计量问题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敬良等著:《高等教育成本管理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2]闵维方主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一、现阶段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指,高等职业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后从事的专业生产和实践中去,然后将知识直接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对此进行系统的评价。国家政府在[2012]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文件中曾明确指出:“学校要强化育人环节,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和安排,重新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在保持其应用研究水平与特色的同时,大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质量与水平,通过进行多元化评价,使学生既能够具有科学研究的基础。”这说明,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论评价体系不仅是我国新型知识经济时代所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二、目前高职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高职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具体如下:首先,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也可以成为三段式教育课程模式,其在教育课程上的安排主要是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以及专业课教学。高职教育课程应该以科学为核心,同时还应该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性以及系统性等,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就是,知识的讲授和实践二者之间是间接的,有很多甚至存在脱节,这就会导致高职教育课程系统的设置无法从本质上满足社会市场人才的需要,高职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存在诸多漏洞。其次,先进评价体系引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的双元制、北美的CBE模式等都陆续引起我国,这些模式的共同点都是以课程为核心,而忽视了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主要集中在职业研究的领域,将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技能二者有效的相结合,但每个国家的国情各具特点,因此这些模式基本停滞在局部教育发达的试点地区。最后,教育课程多元化模式,这主要是指在多种现有的课程模式的基础上,综合各个不同评价模式的优势,其主要特征就是,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同时将各个不同的学科进行分门别类的目标整合,而且把性质类似的或者一样的教学内容合并成一个共同的整体,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化和多样化,但其弊端就是缺少必要的职业技术学习和相关的技术培训,其课程设置的本身也不够完备,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界定

教育课程评价具体是指教育课程的设置满足社会市场和个人就业的程度从而进行正确的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已取得价值或者是尚未取得但有很大的可能取得的价值进行正确合理的判断,通过正确的判断从而达到增值的效果。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具体包括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评价、高等职业招生、就业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效率评价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评价等。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制主要是指根据相关的评价的根据和规范,有具体的量化和固化的数据,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三者共同搭建了我国教育体系框架,因此它承担着培养企业技术性专业人才和复合人才的光荣且艰巨的任务。但从整个教育系统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属于一种繁琐复杂的大的系统,因为与之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具体是指: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各类信息因素和物质因素以及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和行政管理教育部门等,但是占主体地位的还是高职院校,与系统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各级政府、行业、社会以及与其有关的利益相关者等,高职教育质量就应该是指高职教育自身固有的属性和特点,从这一角度出发,使其满足高职价值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需求,具体而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必须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为目标,同时还要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职质量程度为前提。总而言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检视都是将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作为主体,满足其需要而进行的价值评判,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属于一个关系系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也有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两种,广义概念主要是指对一切涉及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判断性、选择性、合理性的评价,而狭义概念主要是指专业化的评价。因此学校要正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对其进行系统的、规范的、完整的评价。

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目标以及评价因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的目标具体含义为集中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系统和专项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评价更加类似于评估。但有很多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是不集中的、零散的,因此大多数多元化评价体系都属于广义上的教育课程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总体目标就是为了革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模式,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工作中的自身素质,建立健全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特征的师资队伍、制定规范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安排教学课程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必须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质量程度的自身状态,它属于对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评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属于高职教育价值体系,也有很多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质量是高职教育价值的一种体现,其影响因素主要有,首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价值的产生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规律性统一,但是如果违反其规律性,也就无所谓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生成;其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利益相关者在高职教育价值活动中,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者应该自觉的具有能动性和创新性;最后,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本质就是满足人类主体需要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质量逐步提高的一个过程,但是这种过程在时间上呈现出不断产生、消失、更新的动态状态,因此要逐步完善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五、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有效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构建合理的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同时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根据市场的需要准确定位学生的培养方向,高等职业院校还要要摒弃传统单一的、落后的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朝着专业化多学科融合的趋势发展。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学科和课程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适当设置多建设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发展性、综合性的专业学科,还应该创新教育目标,科学的调整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时间,从而更加注重融入应用、技术等课程,要转变传统单一的专业课、基础课授课方式,开展素质选修课等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更好地就业发展空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正确的进行教学评估,更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清楚认识到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等为教育的核心,同时还应该要培养“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基于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化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改革,同时逐步壮大师资力量,提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还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构建一个能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篇4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活动。我国职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各地(尤其是一些中型城市)短期职业大学的产物。职业教育的萌芽是以师徒制为特征的职业技巧传授模式,在尚未出现专门职业学校前,几乎都是学徒教育模式。此后,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以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称谓有“职业技术教育”、“技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很多国家将“职业教育”理解为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类人才的特定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复合概念,理解高等职业教育从四个方面入手:(1)教育对象,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应考虑文化理论基础与职业实践基础两方面的要求;(2)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3)学习年限,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年限应视具体专业要求不等,虽然强调2~3年的短周期,但并不仅限于此而也应按专业需要考虑较长的学程;(4)授予学历,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仅限于专科学历层次。

(二)文化传承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传承(culturalheritage)指社会文化的传继。文化之所以能不间断地连续存在,就是通过文化传承。每一代人都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社会文化的遗产,每个社会民族或群体都通过这种不断的继承形成其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造新的文化,再把它们传递给下一代人。二、文化传承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文化传承是教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之一。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将前人所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等,有计划地传递给下一代。人类之所以能将文化一代又一代的承接下去,就是因为教育活动的存在。最初的职业教育主要以技艺传授和教育为主,即“传道授业解惑”。它往往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授的内容主要有劳动技术、生活经验、生存技能。随着中西方文化融合,职业教育逐渐与普通教育互相影响,进入了产学结合的阶段。现目前,职业教育终身化、全民化、多元化的概念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意识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培训之间的紧密联系。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高等教育属性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发挥。这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把自身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彰显职业性,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独特的文化传承内涵和特色,以技艺文化、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同时要兼顾校园文化、学科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文化的传递。当人们更多的关注职业教育的强大经济功能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更多的体现在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和管理上,主要包括职业院校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学生在学校的制度文化中获得文化熏陶,在精神文化和人文文化中得到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精神风貌。

三、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一)注重传统技艺文化传承和现代优秀企业文化的融合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既要注重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也要注重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的教育。传统技艺文化是提高学生技艺技能的主要途径,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现代企业文化的教育可以在另一个方面培育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现代企业文化可以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的构成和发展。

(二)注重人文知识的教育

篇5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根据《教育大辞典》中的有关条目解释:高等职业教育“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而第三级教育“一般认为与‘高等教育’同义”。从总体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两大部分:第一、学历教育部分,根据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录取的学生,按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学生修完专业所规定的课程、且考试合格者,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毕业证书。第二、非学历教育,是指各种培训、进修,完成学业后,由培训部门颁发相应结业证书。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主要是指在专科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为此,本文所研究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念限定在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范围之内。如,当前的职业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

未来10年,四川省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 面临着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灾后重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新任务,未来急需有效地推动企业工艺改造、技术革新和重大项目实施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而这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正是高等职业学校培育的对象。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偏差产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误解

1.“专科层次”说。把现阶段我国将高职教育政策性限定在专科层次理解为“高职就是专科,专科就是高职”,从而以教育的层次代替了教育的类型。

2.“次等教育”说。人们往往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一些人心中高等职业教育是“难入流”的非正规教育,是“次等教育”。

3.“弱势群体教育”说。从社会经济地位看,教育对象大都来自社会中等及中等以下收入的家庭群体,贫困学生占有较大比例。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分数是在同等生源情况下比普通教育低一个档次,有人据此认为高职教育的招生对象是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是解决落榜生的手段。

从办学实践看,政府的“热”推和百姓的“冷”对待,使高职教育处在一种尴尬的被动境地。社会上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的增加,而百姓对于高职教育的需求却在萎缩,随着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增多,经济条件优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投资教育,让子女接受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期望值不断升高,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大学毕业后有个轻松的工作和舒适的工作环境,而不愿到一线岗位从事艰苦繁忙的操作性工作。

(二)政策带来的制约,使高职招生形势严峻

在办学政策上,政府虽然一再提倡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是随着普通高校几年来的连续扩招,事实上对高职教育的生存已经构成了极大的压力。近年来,普通本科院校以各种名目兴办的二级学院异军突起,规模庞大,特别是允许这些二级学院颁发其主校文凭优惠政策的出台,客观上又形成了二级学院抢夺本属于高职本文由收集整理院校的那部分生源,形成了二级学院和高职院校竞争生源的局面,从而使高职教育的招生与发展面临更严峻的态势。

(三)人才的高消费导致就业困难

由于对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一些用人单位信奉传统的学历主义和用人高消费观念,人为地在就业市场上给高职学生设置障碍和歧视性条件,从而使本已对就读高职教育心存疑虑的学生们更显茫然。

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制定政策法规,进行宏观调控

四川省在未来数十年里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面临着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灾后重建的挑战,政府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以及劳动力市场对有关人才的需求,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以及政策支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专业布局,提高培养质量

篇6

未来10年,四川省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 面临着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灾后重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新任务,未来急需有效地推动企业工艺改造、技术革新和重大项目实施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而这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正是高等职业学校培育的对象。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偏差产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误解

1.“专科层次”说。把现阶段我国将高职教育政策性限定在专科层次理解为“高职就是专科,专科就是高职”,从而以教育的层次代替了教育的类型。

2.“次等教育”说。人们往往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一些人心中高等职业教育是“难入流”的非正规教育,是“次等教育”。

3.“弱势群体教育”说。从社会经济地位看,教育对象大都来自社会中等及中等以下收入的家庭群体,贫困学生占有较大比例。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分数是在同等生源情况下比普通教育低一个档次,有人据此认为高职教育的招生对象是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是解决落榜生的手段。

从办学实践看,政府的“热”推和百姓的“冷”对待,使高职教育处在一种尴尬的被动境地。社会上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的增加,而百姓对于高职教育的需求却在萎缩,随着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增多,经济条件优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投资教育,让子女接受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期望值不断升高,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大学毕业后有个轻松的工作和舒适的工作环境,而不愿到一线岗位从事艰苦繁忙的操作性工作。

(二)政策带来的制约,使高职招生形势严峻

在办学政策上,政府虽然一再提倡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是随着普通高校几年来的连续扩招,事实上对高职教育的生存已经构成了极大的压力。近年来,普通本科院校以各种名目兴办的二级学院异军突起,规模庞大,特别是允许这些二级学院颁发其主校文凭优惠政策的出台,客观上又形成了二级学院抢夺本属于高职院校的那部分生源,形成了二级学院和高职院校竞争生源的局面,从而使高职教育的招生与发展面临更严峻的态势。

(三)人才的高消费导致就业困难

由于对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一些用人单位信奉传统的学历主义和用人高消费观念,人为地在就业市场上给高职学生设置障碍和歧视性条件,从而使本已对就读高职教育心存疑虑的学生们更显茫然。

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制定政策法规,进行宏观调控

四川省在未来数十年里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面临着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灾后重建的挑战,政府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以及劳动力市场对有关人才的需求,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以及政策支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专业布局,提高培养质量

篇7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课程活动的方向,是从事教育活动的重要结点,是各种课程活动的核心,也是课程论的首要问题,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课程目标的正确定位和科学构建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质量、提高就业机会,是教师教学研究的航标。课程目标正确定位和科学构建两者之间是动态的、互补的、有机的,更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进步的内在动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它涵盖了涉及到自然和社会许多领域的需要,以及构成这种需要的人的各个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狭义上讲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是学生学完课程后将要达到的或获取的知识、能力、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以及学院围绕教学所进行的各项活动。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的表述,也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应发生的变化和达到的学习结果。

在现行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已经用“课程目标”的概念代替了“教学目标”的概念。与教学目标相比,课程目标要求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从知识目标的一维表述,发展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呈现。在国家课程标准中,各课程门类或科目在课程目标的规定上,总体上降低了知识性的要求,但由于课程目标体现的是一种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因而更重视和关注非知识性的要求。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应该是提高了要求,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对课程实施和教学提出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要求。为此要想正确定位和科学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有必要仔细分析和认真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方方面面。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正确定位

所谓课程目标正确定位是指课程目标的确立要兼顾四方面的情况而定。

1.兼顾社会的需要

学生个体的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交织在一起的。人类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个共同的需要:把社会文化遗产传递给年轻的一代。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都是通过课程为中介而达成的。同时,训练迁移规律的环境相似性原理,使当代社会的课程目标价值凸现了出来。而训练的迁移,只有在学生确认生活中遇到的情景与学习情景之间具有相似性时,才有可能应用他所学习过的东西。如此而言课程目标的正确定位尤显重要。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所以要让课程达到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就必须加强对社会生活的研究与兼顾。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及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正确定位更需要依据对社会需要的研究,原因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一般普通教育不同,是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社会需要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等因素。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必须通过社会需要的分析、选用和识别,得到关于要在课程里处置的社会内容需求的共识,从而来正确定位。

2.兼顾学生各种能力的差异

各门课程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能力的获取与提高。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有其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的规定性。就社会地位而言,学生的含义往往表明了一种文化上的不足与差距,因为学生毕竟处于身心发展未成熟的状态,学生群体的未成熟状态与成人社会和主流文化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正是这种差距的存在才为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就角色而言,学生有一套与其角色相应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方式,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角色特征的前提下实施教育,缩短他们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差距,从而获得社会正式成员的资格。学生是教育现象的基本要素。我们在制定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时,必须把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课程的总体设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就可以发现教育上的需要,从而揭示出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际的课程目标。

3.兼顾教师的教研能力

课程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由于所授不同课程的教师谙熟本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以及该学科的社会功能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所以,本专业教师的建议是课程目标正确定位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与课程目标正确定位联系最密切的是教师对职业的热爱程度、教学经验的多少、社会实践经验的多少、对课程的把握程度和掌控能力,对本学科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对学科社会功能的把握。教师的教研能力反映出了院校的教育水平,关系到课程目标的正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功能是多重的,它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转换职业岗位、接受继续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条件。教师只有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功能进行认真研究,才能准确地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进行正确定位。

4.兼顾学校自身的基础

学院环境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设备是构成学校物质教学环境的主要因素。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学设备以自身的完善程度制约和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水平;另一方面,以自身的一些外部特征影响教学活动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学校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一定程度上能改变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化教学设备成为教学信息的第三载体,各种特定功能的教学设备在学校教学中有了广泛的使用。尤其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功能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使现代物质教学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现代院校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科学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科学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当课程目标正确定位以后,应全面细致地将课程目标按上述四项逐一表述出来,同时还应围绕课程目标对学院的软硬环境进行科学构建。

(一)教学形式的构建

1.改革原来固定式教学组织形式,构建从静态向动态的、实用的教学组织模式转变。具体地讲,就是采用新型的互动式教学和开放型试验室以及产教结合等教学组织形式。

2.改革原来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人力资源开发性教育模式。注重人的综合能力开发和培养,淡化专业学科意识,缩小学生所学与社会需要的差距。

3.改革原来的符合型教学质量观念,构建满意型教学质量观念。由原来的教学质量是符合教学计划、大纲和教学要求,转变成为社会、学生、学校和教师满意的“四满意”模式。

4.改革原来金字塔的层次教学模式,构建扁平的、网络结构教学模式,要求每个学生都应具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成果。

5.改革传统学科的严密性、系统性和层次性,构建松散型、并行型的教学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社会实际要求,分别从各个知识点切入,按水平高低、兴趣要求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向现代的“公共课、专业技术课、专业特色课”转变。

(二)教师素质的构建

1.改革教师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构建放弃教师自我权威意识,尊重学生个性、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

2.逐步对每位教师的知识结构作全面分析,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强化其优势,弥补其不足,以适应正确定位的课程目标。

3.大力开展教师的应用技术研究、科技开发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特别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时,要求教师选择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的课题,以增强其本专业、本学科的造诣。

4.加强考核工作,构建对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的机制,以创造良好的教研环境。

5.加强合作,构建到社会实践中选调、聘任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当教师的机制,改变过去师资队伍从学校到学校的单一结构。

(三)教学环节的构建

1.以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主旨,构建好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2.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针对课程目标要有一定的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结合、可行性与可塑性并重、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兼顾。既要考虑到学科间的纵向衔接与连贯,又要注意到横向的沟通与配合;既要较好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共性要求,又要逐渐增加以利于学生个性与爱好发展的课外活动,形成具有显著特色的教学计划。抓好教师授课,不要以教师的强弱、偏好肢解教学内容,切忌重点、难点一闪而过,不经意的地方却占了大部分课时的做法,增删、取舍一定要科学。

篇8

一、明确双重属性定位,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在高等教育层面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澄清了教育界当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认识的误区,确认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来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

教育部〔2011〕12号文件,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阶段,站在自觉承担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时代责任的高度,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进一步确认“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过去的几年中,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在示范校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等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更多关注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2011〕12号文件中,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实质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属性的重要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和发展方向理性分析的结果,是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性认识的进步。将会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基础。

随着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双重属性认识的提升,带来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职能作用,主要任务理解的提升,带来的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方针、管理体制、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提升。

二、对接地方政府规划,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教育部〔2011〕12号文件中,“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提到重要位置,是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属性最直接的诠释。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理顺与当地政府的关系,积极对接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找准自己的位置,主动将自身的发展规划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整体纳入地方规划的盘子。参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于当地产业和企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2011〕12号文件中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动态调整的规定。文件中阐明:“发挥地方及行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工作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完善学校自主设置,地方统筹、行业指导、国家备案、信息公开的专业管理机制。”这是过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过死,造成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无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变革。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利用好这一政策优势,积极作为,有可能使学校整体办学环境更加优化、学校特色更为突出。当然,专业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脚踏实地地进行,不能急功近利。

三、创新体制机制,注入办学活力

企业的需求与发展一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落实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属性,服务好当地经济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最直接的作为就是:研究企业的需求与发展,适应企业的需求与发展,直至创造企业的需求满足企业的发展。〔2011〕12号文件中,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出“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的优势,注入办学活力。这是教育体制创新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经济行为,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一定可以直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职业院校存在应该把学校办得更像学校,还是更像企业的争论。这仅是一种立足学校,关门办学的思维方式。〔2011〕12号文件,倡导办学体制创新,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全局中创新体制,立足大服务、大发展的角度办好职业教育。因此,职业院校办学像学校,还是像企业的争论,应该由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的服务质量说了算。

高等职业院校运行机制,〔2011〕12号文件中“鼓励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鼓励高等职业院校运行机制向着社会化、经济化运行轨道推进。这种运行机制也是职业教育属性定位的必然。西方的高等教育董事会运行管理机制,有完善的法律环境基础和经济社会环境基础。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多元参与,实质运行的校董议事机制,会带来办学活力的增强,但需要突破性地机制创新和法律法规的配套,不然,易流于形式。

四、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强化职业教育属性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属性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职业性。需要高等职业院校明晰培养目标,明确用人单位的岗位人才需求和技能要求,培养模式尽可能贴近企业实际。一直以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许多院校仅停留在办学层上,停留在学生就业安置的层面上。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受师资能力和管理环境等因素制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是想当然的成分居多。〔2011〕12号文件,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意味着,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现行高等教育属性培养模式上,大力度推行改革,要在教学层面上,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完全颠覆在校园内、在课堂上,秩序井然按部就班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突破“校园”、“课堂”、“朗朗读书声”的传统学校育人观念,习惯“工艺”“质量”“检验”“倒班”“加班”等企业运行的概念。

在英国举行的第四十一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内首次组队参加。从这种多国参与世界级的技能竞赛中,可以多方面察觉到国内职业教育和技能训练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也可以反映各国职业教育理念和技能人才培养的水平。在全部40余个竞赛项目中,从竞赛内容、操作过程到评价标准,充分体现真实生产要求,操作技能则体现了国际化工艺流程的要求。这一点上,反映出目前国内在职业教育理念及实施方面与国际通行标准的差异。由此,也说明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尽快对接国际通行的人才培养标准,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引入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五、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强调职业教育属性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难于有大的突破,难于获得企业和学生的认可,不可回避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师资技能水平不高。虽然也不断地强调“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中更多地通过赛授课、赛说课、科研立项、等等手段,无形中强调高等教育属性。曾有报道,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高职院校教师授课比赛中,作为评委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汽车整形专家王洪军,竟有80%以上的内容听不懂。可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知识技能储备与生产实际相差甚远,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对师资队伍建设起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其作用能量不可低估。目前,部分高等职业院校高级职称申报已进入博士阶段,相继带来的要求:EI、SCI检索论文等级、著作数量;政府科技进步奖励、社会科学奖励等等要求水涨船高。依旧是高等教育属性发挥作用。

〔2011〕12号文件中,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在将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继续纳入高校教师系列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师资管理制度,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职称评审标准”。强调教师为企业服务,强调校企共同对教师培训,强调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兼职任教,新教师由企业选聘等等。一系列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措施的落实,将有助于推进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属性建设的步伐。

六、改革招生制度与增强服务能力并举

最近几年,由于我国的人口红利优势逐年衰减,对教育界的影响日趋显现。生源快速委缩。而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当数职业教育,招生季节的生源大战愈演愈烈。分析原因,大概有三。其一是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莘莘学子更看重本科院校,寄希望学成加入“白领”行列。其二是目前高等教育层次之分,使高等职业教育沦为不入流的“二等教育”。其三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原因,没有形成自身过硬的教育机制和方法,针对日益下降的生源质量,没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提升方法。从而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对生源吸引力的逐渐下降。如何扭转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的被动局面,是摆在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绕不过去的一个难题。

〔2011〕12号文件中,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许多创新思路和举措,包括“单独招生改革”;“知识+技能”考核办法;“高中阶段综合评价”;“现代学徒制试点”;“中职对口升学与高职生升应用本科”等等。以上举措的实施,将会部分改进高等职业院校招生的被动局面。但是,相对更为重要的一点,〔2011〕12号文件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在构建国家终生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为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道路。国外有美国的社区学院办学经验可以借鉴,国内有应用本科、中职学校构成学历型纵向职业教育体系。除学历教育外,各类继续教育资源汇集高职院校,构成多项选择的横向继续教育体系。形成当地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中心。这是对高等职业院校全新的定位,是高职院校“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方向。

篇9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和农业、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受到知识经济的到来的影响的首先是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处于社会经济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交联部位。但对高等职业教育,它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深远影响,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另一方面也有力地冲击着文化体系,使其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但只要我们稍作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高素质的高等技术人才。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从本质上说,如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的生产工厂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就是知识、信息使用的教育形式,与经济建设实践紧密相连。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依赖高等职业教育。知识经济带来的发达的第三产业是吸纳大量中等及以下就业人员的主要领域,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更需要多样化、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以科学技术为生产力的经济,而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产力,只有当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转化环节正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使命所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在从事低级或较低级的生产,必须通过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才会给知识经济的到来铺平道路。因此,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便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个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个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求职谋生,二是寻求发展。“谋生”常随时代、地域和对象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需求。譬如,经济落后地区的农家子弟希望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学得一技之长,走上致富之路;经济发达地区的职工及其子弟则希望能获得一个报酬丰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岗位。但求职谋生与个体发展有时是相矛盾的,在目前人们的物质需求未得到较大满足的情况下,往往会舍弃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去谋求高报酬的职业。目前,人们通常把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医生等称为“人才”,而把普通工人、农民等称为“劳动力”;用人单位也常以学历作为选拔、聘用人才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当然,个人和家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也会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发生变化,用人单位亦将越来越重视职业资格和工作经验,“学历社会”将逐渐转向“职业资格社会”。可见,在不久的将来,个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很快会实现求职谋生和个体发展的统一。

三、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随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计划经济下,企业依附于政府,重在完成计划下的生产任务,其价值取向侧重于完成眼前的生产任务和职工子弟的入学和就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将转为独立发展型,成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要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就会自觉地引进技术、人才,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企业也会越来越重视职工教育和培训,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将转到职业素质和经济效益方面来。

四、高等职业院校的价值取向

学校作为以育人为核心的办学实体,无论在计划体制还是市场体制下,都基本上服从于社会价值取向。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价值取向偏移错位,不但有碍自身发展,更不利于社会进步。

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战略性调整,而从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应从以下几点加以思考:

第一,必须由狭义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向大职教观转变。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往往被理解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而大职教观则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纵向上包括高、中、初级教育;横向上包括学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等;时间上包括职前、职中和职后教育;空间上与社会、经济、市场紧密联系,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上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这样就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招生渠道、专业设置、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必须由适应观向超前观转变。

篇10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08-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性,就是要不断服务经济转型,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需要不断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当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改革招考制度,探索出多样化选拔机制;完善保障机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办学特色,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办学,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这是高职教育人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内涵发展,就必须准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抓住服务性这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点,并增强办学特色,以实现内涵发展。

一、准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端于“”,最早可以追溯到1904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高等实业教育学制体系的初步建立。之后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开始对中、初等实业学堂进行大胆改革,自此实业教育实现了向培养中初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的转化,这一系列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使得初、中等实业教育的地位得到显著增强。1916年,黄炎培将职业教育定义为: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具有“职业性”的,就是与生活、生计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民国学者何清儒在其编著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本《职业教育学》中最早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系统全面介绍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作者缺乏大职业教育观视角,因此不能够严格地界定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范围。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这种提法少见。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举办“职业大学”的要求,主要是积极提倡在大城市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中等城市、大企业举办短期职业大学,以满足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后,在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基础上,我国建立了首批13所职业大学,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开始在学术界兴起。但这13所职业大学都已升本。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成效明显,办学特色突出,办学实力显著增强。高职教育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一些问题和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对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高职教育的人才观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陈旧,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等。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受到社会的欢迎,决定于学校对培养目标的界定以及专业设置优化程度。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培养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必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并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这就明确了方向,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国的高职教育属于一种在理论研究层次方面低于本科、应用技能高于本科的教育层次,它是面向社会产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除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要能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又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提高办学质量,重点打造特色办学,解决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不断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使高等职业教育能够服务于国家现代产业体系,满足于中国发展战略规划,引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而成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抓住服务性这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点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高等职业教育的天然使命就是服务社会。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以满足和服务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服务于社会发展,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二是社会需求应当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力源泉,由此,高等职业教育必然选择开门办学。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把教育办好、办活的目标,就必须充分依靠行业、企业和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充分重视和发挥市场对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作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只有依托行业,选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让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必须一方面从相关行业、企业中聘请能工巧匠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学习实践;让教师参与企业工作,服务企业发展。

服务性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水岭。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传授谋生性、职业性、专门性的知识经验和培养相应技能、能力为主;普通教育的特点则是以传授普遍性、通用性知识和培养相应能力为主。所以,两种类型教育的本质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必须重视服务性这一现实基点。职业教育要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职业人才,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也是实现弱势群体生存与发展、体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向直接与社会需求对接,服务社会,这使它具有比普通教育更鲜明更直接的“职业性与社会性”。

职业教育除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外,还需要满足公众的个人需求,面向人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使教育“面向人人、服务人人”成为可能,在满足大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时,能够为其个体成长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这里凸显了高职教育“人民性”的特征。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品质是服务性,高等职业教育也就形成了不同于普通教育的自身特色,服务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

三、增强办学特色

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谋个性之发展”,“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所以,人们获得职业和适应职业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必将与职业教育为伴。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它的生命力,特色与生命同行,高等职业教育增强办学特色,首先,要区分与普通高等教育共有的 而为高等职业教育所独具的特色。在新形势下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专业的设置原则不同。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同时,又与传统优势相结合,注重职业与学科交叉融合,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技能学习与生存教育结合起来,进而不断培养出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二是培养的人才规格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在革新技术应用领域、工艺方法、改造技术设备、变革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的培养。三是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同。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不断转变传统观念,传统观念是以知识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中心,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要以能力为基础和从企业需要出发的新思想作为人才培理念。四是人才层次规格不同。虽然高等职业教育有本科,但其培养目标及专业教育都具有较强的职业性,要求按照“能力本位”的原则实现人才层次、规格、能力的衔接。适用性则是职业教育的高等性所必需的,高职教育必须准确定位,发展和改革应注重“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不断实现自身独有的特色和快速发展。

其次,要区分各高职院校所特有的和高等职业教育普遍具有的特色。从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法等各方面进行创新,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深入企业,深度对接,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要找准切入点,服务区域经济,加强院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一是聘请企业的高级管理、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二是订单培养,为企业输送专门人才;三是为企业职工培训、技能鉴定,提高企业的劳动力;四是技术服务,新产品研发;五是科技成果的转化;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六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定期去企业顶岗工作以获取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使教学能更准确地反映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