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7 10:30: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

篇1

一、资产的比较研究

1.资产组成内容的比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将合作社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农业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则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资产分类具有以下特点:(1)将农民专业合作的所有投资统一为对外投资,不区分为短期和长期投资;(2)增加了无形资产的相关内容。

2.存货的比较。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存货的核算有以下两点不同:(1)存货核算范围扩大了,增加诸如受托代销商品、受托代购商品、委托代销商品和委托加工物资等内容的核算;(2)仅对存货盘亏、毁损和报废的会计处理做出规定,即将盘亏、毁损和报废的存货价值计入其他支出,而对存货盘盈未规定其处理方法。

3.对外投资的比较。关于对外投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分为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并分别规定其会计核算方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未将对外投资进行短期和长期之分。

4.固定资产的比较。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主要有两项变化:(1)增加了接受捐赠旧固定资产的计价内容,即接受捐赠的旧固定资产,按照经过批准的评估价值或双方确认的价值计价。(2)未对盘盈固定资产确认、计量和记录做出规定。

5.无形资产的比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无形资产的内容,并对无形资产计价、摊销方法、转让无形资产的处理等均做出明确的规定,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未有相应的规定。

二、所有者权益的比较研究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者权益包括资本、公积公益金、未分配收益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合作社的所有者权益包括股金、专项基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盈余等。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所有者权益有以下不同:(1)部分项目的称谓不同,如收到投入资本,《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称为“资本”,《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则称为“股金”;(2)《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增加了“专项基金”、“资本公积”的核算;(3)部分核算内容更为细化,如接受捐赠资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计入公积公益金,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则单独计入专项基金。

三、收入和收益(盈余)的比较研究

(一)收入的比较

收入内容的比较。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两个制度关于各项收入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方法差异不大。

(二)收益(盈余)的比较

1.称谓不同。作为反映和考核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成果的综合性财务指标,《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称为“收益”;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则称为“盈余”。

2.构成不同。虽然两个制度均将收益(盈余)区分了经营活动和非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盈余),但其构成确不同。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按照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收益总额=经营收益+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其他支出

其中: 经营收益=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

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合作社的本年盈余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本年盈余=经营收益+其他收入-其他支出

其中:经营收益=经营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

3.收益分配核算内容不同。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分配方案,对其当年可供分配的收益按下列顺序进行分配:(1)提取公积公益金;(2)提取应付福利费;(3)外来投资分利;(4)农户分配;(5)其他分配等,其核算内容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定提取公积公益金、提取应付福利费、外来投资分利和进行农户分配等内容。

四、会计报表的比较研究

(一)会计报表组成的比较

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年度中间(即月份或季度)和年度终了应当提供的会计报表种类有所不同:

1.年度中间: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年度中间(即月份或季度),应当提供两张会计报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其中。科目余额表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按月或按季度编制,用以反映月末或季度末会计科目余额的会计报表;收支明细表是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各月或各季发生的各项收入和各项支出情况的会计报表。

2.年度终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年度终了,应当提供两张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及收益分配表。其中:资产负债表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收益分配表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度内收益实现及其分配的实际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合作社应编制资产负债表、盈余及盈余分配表、成员权益变动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财务状况说明书等。其中资产负债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性质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中的资产负债表、科目余额表和收支明细表性质、结构等内容基本相同。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不同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增加了成员权益变动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

(二)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比较

1.资产负债表的比较。由于两个制度关于资产、所有者权益组成内容的差异,进而影响了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部分的结构以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内容。《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将资产负债表资产部分分为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四部分、所有者权益分为资本、公积公益金、未分配收益三项内容;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社会计制度(试行)》则将资产负债表资产部分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和其他资产三部分,所有者权益分为股金、专项基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盈余五个项目。

2.收益(盈余)及收益(盈余)分配表的比较。反映合作社一定期间内实现盈余及其分配实际情况的会计报表,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称为“收益及收益分配表”。而《农民专业合作财务社会计制度(试行)》则称为“盈余及盈余分配表”。不仅称谓不同,其结构也不同:

“收益及收益分配表”采用的是报告式结构,其上端为收益的形成,分为经营收入、经营收益和本年收益三个层次,下端则为收益分配,包括本年收益、年初未分配收益、可分配收益和年末未分配收益部分。

而“盈余及盈余分配表”则采用账户式结构,左边为“本年盈余”,右边则为“盈余分配”。每一方分为若干具体项目,左边项目是依据“本年盈余=经营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收入-其他支出”的依存关系排列,而右边“盈余分配”则是根据“本年盈余+年初未分配盈余+其他转入-提取盈余公积-盈余返还-剩余盈余分配=年末未分配盈余”的依存关系排列。

篇2

一、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离不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财政税收属于我国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对于国家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积极支持作用。财政税收属于国家职能之一,改革创新财政税收体制不但可以优化社会各种资源的配置,合理调节收人分配,使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健全及完善,而且可以推动产业经济的有效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协调的持续发展。另外,财政税收体制的健全程度对于其自身职能能否良好发挥功效有着重大影响。面对当前国际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必须要进行积极创新与改革。但是,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创新与改革仍旧存在一定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其创新和改革的策略作出分析与研究。

二、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的作用

(一)推动税收结构性调整的作用

税改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可以推动税收结构性调整。结构性减税虽然在短时间内会造成税收减收,却也能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增长,更会增宽应纳税税基,财政收入届时将会得到反哺。但同时也会在消除重复征税、促进社会化分工协作、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其改革进程。

(二)有利于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

财政税收制度对于政府的决策与政策的实施具有直接影响,与社会收入的再分配亦存在密切关联。新形势下对财政税收体制进行创新和改革,将能够对当前的支付方式进行改变。我国传统的国库支出方式比较分散,可以通过财政税收制度的创新与改革将其集中。由此将能够提升财务收支的透明度,促使政府提高财务活动效率,优化自身的财政考核。

(三)有利于完善预算制度

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均需要通过预算予以支撑,因而需要制定相应的预算制度。改善现阶段的预算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预算体制合理性。为了保证经济建设当中的收支平衡,促使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稳步提升,必须要加强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与改革,使其能够予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稳定的、充足的资金支持,继而在完善预算制度的情况下,提升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三、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税收体制不完善

财政税收体制的不完善性,对财政税收改革创新的有效运行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给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定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财政税收体系不健全。我国的财政税收当中包含了多样化的税种,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税种均有技术与科技的支持和创新,并且缺少能够稳定调解社会收入分配,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税种[1]。该种情况使得我国的财政收入并不能够良好发挥其资金支撑作用,反而会出现损失,影响政府的财政预算与支出。第二,分税制度未进行彻底改革。分税制属于财政税收制度创新与改革当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其在创新与改革当中并不彻底,出现了财政收入过度流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经济自受限等情况,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三,对于财政收人划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漏洞,没有考虑部分重要资本创造所获得的收人,导致财政收人具体分配结构缺乏合理性,大多数都在顶层,逐渐往下就会越来越少。第四,忽略了现阶段财政税收体制提到的集中税收中部分税种所产生的作用,没有对部分税种进行有效设计,如所得税等。这些税种一般和资源的分配以及调节、社会的发展以及进步存在紧密的联系,如不加重视,就会对国家财政收入造成影响,同时影响国家对当前社会发展所给予的实际财政支撑度。

(二)财政税收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

我国的财政税收基本上依靠分税制进行实施,可以说,分税制的实施对于地方经济的之间的差异平衡具有重要积极影响。但是,纳税个人以及单位根据分税制基本上会进行转移支付,此时,便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贪污、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缺少规范性。产生该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在运行当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账目不清、财务漏损等问题,使得转移支付存在不合理性,影响了财政税收制度中分税制平衡地方经济差异功能的实现。

(三)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财政税收管理当中,预算管理应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在我国的财政税收创新与改革当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预算管理体制却仍旧存在一定缺陷。由于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覆盖的范围比较小,地方政府进行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滞后[2]。加之财政税收体制创新与改革当中,并没有设置比较严格的监督与审批机制,通常情况下预算审核以及审批仅仅是一种形式化的过程,没有发挥实质作用,导致相关预算管理机制不能获得人们的信赖。财政预算管理更加不透明,难以体现科学、合理、公正的特点,因而并不利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与改革。

四、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策略

(一)完善财政税收体制

对于财政税收体制进行完善,首先必须要根据我国财政税收的基本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式,通过先进的科技与技术手段,创新能够有效调解社会收入分配并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税种。对该类税种进行完善与实施,使其能够对财政税收进一步的优化配置,对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经济活动等予以积极的财政支撑。除此以外,我国更要重视彻底改革分税制,健全分级、分权的财政结构体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合理分配中央以及政府的财政税收,保证各个地方的经济建设均稳步发展。

(二)规范财政税收转移支付

规范财政税收转移支付属于支付体系的创新与改革工作。针对该方面工作,必须要将重点放置于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建立转移支付过程监督体系两个方面。首先,完善转移支付体系方面,必须要对各个地方经济的实际水平,以及与其他地方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作出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地方经济均衡发展状态进行评估[3]。其次,在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的监督管理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均应该建设并且成立专门的职权监督管理部门,对纳税的个人或者单位的转移支付,以及政府的财务税收明显等均要作出严格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健全财政管理体制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与改革,需要对财政管理体制进行健全,在此方面必须要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通过有效的、完善的法律和法规,对财政税收进行一体化、合理性的监督与管理。此外,中央应该授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政权力,促使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经济自,便于地方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与改革,更加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但是,对于地方政府的财政工作开展情况,必须要加强监督与管理,以避免出现严重的贪污、腐败现象。

(四)正确处理经济与财政关系

现阶段,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政绩,在市场经济竞争领域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介入,例如对辖区内部分企业的发展予以财政补贴,或者通过投资进行干预等。诸如此类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对企业自主发展状态产生了影响,更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资金支出,使财政税收的公共财政管理目标发生扭曲。面对该种情况,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要能够正确处理经济与财务的关系,可以予以管辖区域内企业发展一定政策优惠,但是必须介入有度,保证企业发展具有自。与此同时,政府应该重点为企业营造有序、公平的竞争环境,促使经济与财政之间能够良好互动,由此促使财政税收能够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我国中央以及各地方的经济活动与社会建设更需要具有完备的财政税收体制予以支持。财税体制改革创新的影响力是多方面的,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推动经济转型、促进节能环保、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应有序全面推进,并与货币政策等协调发力,防止改革措施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与支撑。此时,必须要重视对财政税收体制进行创新与改革,以便使其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状态。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漫长且艰巨的工作,在进行财政税收体制创新与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完善财政税收体制,规范财政税收转移支付和健全财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内容,由此方能够不断提高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对各项经济活动的支持力度,保证我国各级政府的经济发展均衡,国家社会经济良好发展。也才能顺利完成财税体制改革的任务、早日建立起现代财政制度,也才能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7-0020-02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based on planning, whose premise is developde unde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urrent reform of society, politics and economy. Only 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of the reform can make the planning for urban, and the urban planning need development with ideal. Although the ideal can not be realized completely, by the efforts of action can we reach to the place which is near the ideal. How near we are away with the ideal is depending on our action, and the goal is to promote it future close to the the ideal state.

Key words: economic system; political system; urban planning theory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任何城市规划制度或体系都是与一定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相关,因此。其发展是并不一致的,也是不尽平衡的。城市规划作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建制之一,直接是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运作所许可的范围内生存、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因此,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索对城市规划具有先决定性。在讨论中国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时,也就必须从具体的社会背景开始,揭示城市规划理论在社会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能发挥的作用,用以指导中国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向。

1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带来城市规划的转变

1.1 经济体制改革与城市规划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所实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施行过程之后,尽管起因于自下而上的努力但主要还是经过自上而下的倡导而推行起来的。

回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国家经济计划及其相关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基本上始于1978年,基本成型于1992年前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虽然至今为止,还不能说完全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但国家主要的经济体制框架基本上已经完成了这种根本性的转变,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概括来说,进入改革时期以来,对中国城市规划体制制度创新影响比较大的相关经济制度、管理体制变化有:(1)计划经济及其相关投资、价格及市场体制等方面的重大变革;(2)土地有偿使用及其转让制度、管理制度的变革;(3)房地产开发、产权处置、房地产金融以及相关行政体制改革。但是中国城市规划体制制度改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运行体系中尚未出现根本的结构性变革。城市规划属性从过去偏重于作为经济发展的技术手段向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政策的转型,是新时期城市规划改革最根本、最深刻的内涵,也是当前城市规划工作者转变观念和转换工作思路的基本指导思想。城市规划编制特别是法定规划的编制,是体现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依据。我们要明确新形势下城市规划的属性和职能定位,强化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意识,充分发挥规划编制咨询工作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和管理的技术支撑功能,体现城乡规划公平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的作用,促进城镇化和城镇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规划编制咨询机构和规划编制工作者要以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为轴心,以依法编制规划为支撑,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主线,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和编制咨询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城乡规划编制工作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宏观调控的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注意城乡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和整体作用的发挥,强化和深化城乡就业、产业结构、人口转移、社会发展、节约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环境保护、区域与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注意研究和合理解决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联度最大的人居环境改善、旧城拆迁改造、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公共交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热点问题,从而为实现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有效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提供坚实基础。

1.2 政治体制改革和城市规划的地位和相应变革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从更为理想的角度讲,这应该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就不仅仅是政府职能的转换,而是一场社会总动员。从比较狭义的角度讲,政治体制改革所面临着的是对各类机构的再界定,以及各类规范的再定义。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当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项比较直接而显在的内容。在中国,城市规划管理权的转变是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而进行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财政权和政府管理权,使地方政府获得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也推动了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转变。在城市时代即将来临之际,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相应地,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也面临着新的变化:

篇4

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还有不少漏洞。这两方面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政府职能还不能适应新的需要。目前,政府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增加政策透明度和统一性、减少行政审批和微观事务干预、正确行使对经济和社会的公共管理职能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明显薄弱,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组织协调和危机处理等方面的机制很不健全。

二、国有大企业改革难度加大。国有大企业机制不合理、社会负担重、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尚未脱困的大企业尤为突出。垄断行业的大企业缺乏优胜劣汰的压力。深化国有经济改革,仍然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关键的环节和最繁重的任务。

三、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投融资活动中的行政干预仍然过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投融资领域仍然欠缺风险约束机制和竞争机制,导致资金流失和投资效率低下。非公有经济面对的投资审批过于繁琐,制约着国内民间投资的进一步扩大。

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国有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不健全。直接融资发展不足,证券市场的制度设计缺陷突出。金融体系不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金融业不良资产比例较高,金融监管比较薄弱。

五、社会信用严重缺损。政府、企业、个人的信用体系残缺不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大障碍。国家整顿市场秩序的努力,往往受到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行为的干扰,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制度和执法监督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六、社会保障制度漏洞较多。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的新机制不完善,突出问题是:缴费率过高而影响覆盖面扩大;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不牢固,国家、单位和个人负担的比例不够合理;制度设计过于复杂且不统一,管理成本过高。

此外,城乡分割的体制仍然比较严重。

当前我国深化改革的难点主要是:

一、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剧烈变化的经济发展阶段,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日益突出。目前,我国浅层次的、容易改的改革任务基本上都已完成,改革进入更深层次的攻坚阶段。一方面,政府职能转换势必精简机构、人员,削弱一些部门的权力和利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也必然打破一些行业及其主管部门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地导致失业增加,并引起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变化。因此,深化改革面临的难度和阻力无疑也会加大。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又要注意使大多数人受益。

二、部门自我改革很难彻底,容易引起改革偏离正轨。目前的行政审批制改革,主要依靠政府部门自我申报、自我清理,往往出现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问题。垄断行业的改革方案和相关法规,也主要由该行业和主管部门自己制定,难以超脱部门利益、集团利益。由于缺乏利益相关方(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和利益超脱方(专家、社会公众、舆论媒介)的公共参与和评议,部门自我改革可能流于形式,甚至被既得利益集团扭曲。

三、非经济因素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越来越明显。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触及民主政治、政权建设、干部制度、党的领导方式等非经济领域。如果政治体制和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进程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势必导致经济领域的一些重大改革难以推开,甚至产生局部逆转。

四、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仍然有较强的惯性。一些部门习惯于依赖行政手段对经济生活出现的问题实行禁和堵(如对年年出现的棉花市场波动和涨价现象),不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加以调节。

五、缺乏前瞻性或单纯依赖经验,容易导致某些改革不到位。渐进式改革道路产生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在改革的指导上可能受到原有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局限。此外,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机制还不健全,也容易影响改革方案的科学性。

目标与重点

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对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加以完善。到2010年,力争建成较为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内涵是:深层体制矛盾得到解决,新体制的基本制度和机制稳固确立,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关系基本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制度化、稳定化,具有可持续性。

篇5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依据。可是,这几年来,中国的农村经济环境和结构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变,以往的经济体制难以充分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该方面的因素,必须要加快改革的速度,突破以往的模式,处理好目前所面临的多种体制约束性问题,给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一)农产品市场体系比较落后,其竞争能力很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农产品市场的需求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可是根据当今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别的经济发展相比较有非常明显的不足,造成竞争能力不够,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1]其一般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交易方法比较单一化,农产品流通系统不完善;组织化程度很低,制约农产品竞争能力与层次水平;农村基础设备建设非常落后,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二)城乡差距明显,局限了农村经济发展

城乡差距一般体现在城乡二元制结构,二元制结构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就是城乡收入的差距大,并且贫富差距拓展增加了社会矛盾。其基本原因就是农产品价格很低,直接影响到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威胁。由于城乡收益差距,严重打击了农民种粮的主动性,这也是我国需要快速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加产量增加收益,而经济发展并未增加更多的经济收益,或者收益增长无法跟上物价增加,这就造成农民收益不增加反而减少。

(三)农业生产经济组织程度不高

农村经济发展是构建在的经济体制之上的,遭受到小农经济的直接性影响。农业生产经济面积很小,并且基础弱,层次与发展水平无法和别的经济相匹敌。一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机制,将农村经济发展局限性放宽了,提升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这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具备很大的促进作用。二则,有一定的弊端,缩减了农业生产经营面积,农业生产集中成熟以及经济效益比较低,农产品生产效率不够。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农产品没有一定的竞争优点,造成农产品价格受到制约,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这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结构调节,信息采集与反馈均无法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举措

(一)增加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处理余下劳动力

根据当今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农村经济有着比较严重的劳动力剩余问题,这就是因为中国农业人口多导致的。因而处理农业人口过剩是处理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国家需要激励和支持农民去城市参加工作。要增加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速度,处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实际状况,提升农民经济收益,从根本上处理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性问题。[2]第一应当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脚步,将农村余下劳动力转移。再者,将农村产权体制改革,在处理农村余下劳动力的时候,也需要深化改革农村土地扭转,处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提升农村就业能力。

(二)提高农民经济收益,减少城乡差距

提高农民收益是减少城乡差距,降低矛盾出现概率的核心部分。在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增加产量与增加收益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体现,农民的收益增加了,才可以实现中国和谐建设。第一,将收益分配关系理清楚,减少农村负担,从国家农业税取消到现今的支农惠农策略,没有体现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点。再者,增加农村企业发展,提高农民收益,伴随着农村企业发展,政府需要积极指导与大力支持农村企业发展,切实提升农民收益水平。农村经济改革基本是依赖于农业面貌,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速度。

(三)发展市场农业

第一,需要将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速度加快,建设完整的管理体系。针对该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出相关服务细则。再者,逐步对其运作结果以及管理体制进行改进。根据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发展需求,此项工作一定要把管理经济效益以及效率提高当成是行为准则。第二,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选项,所以,一定要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进而整合农村资源。比如,在中国部分农村地区,地方政府进行积极指导,发展乡村种植产品,指导农民种植,并且承担起联系销售的工作,提高农民收益。因此,针对政府而言,不单单需要给农村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还要依照地方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选取正确的经营模式。

三、结束语

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将定位找准确,找准其方向,才可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促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常开展。鉴于此,往后需要推行城乡配套改革,给农民减轻其负担,保证农民土地经营权,推进土地流转,增加对农民的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发挥出信息技术优点,进行网络销售,以此推动市场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1 前言

体育管理体制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与体育发展内在规律相互作用的产物[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体育管理体制往往受该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家制度、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与发展,我国体育管理模式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要求政府实行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呼声日益高涨, 特别是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圆满结束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深入实施,深入研究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成为一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体育管理体制才能保证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体育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在对体育管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形式、权力分配方式和在一定管理制度规范、约束下展开的运行机制的总称。[2]这种管理体制是由强大的政府体育管理组织系统和我国计划经济影响下形成的“强政府、弱社会”的体育管理模式。这种管理体制在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是可行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举国体制的这一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管理型的体育管理体制的弊端在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日渐显现。当然改革必然有个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正在逐步由政府管理型向社会管理型转变,目前仍处于政府管理体制向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体制改革的过渡阶段。由于每一种体制总目标的规定性是反映不同社会集团或全民的利益,因而这实质上是这些社会集团在这个领域中的权力和利益分配的结果,也是其权力和利益的组织保障。[3]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体育管理体制决定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在体育领域中的地位。所以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不可能完全转变为社会型的体育管理模式,这一事实决定了政府型管理的管理模式和社会型的管理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

因此,改革不协调的体育管理体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型和社会管理型的体育管理体制,是目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3 影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分析

由于体育管理体制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与体育发展内在规律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它的改革、发展都将受到政治、经济这一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及其自身条件的限制。

3.1 影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经济因素

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体育管理体制也不例外。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体育管理体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体育产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我国经济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比较落后的现状,因此在这一经济背景下,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可能完全转变为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社会型管理模式。在这一经济背景下我们不可能彻底改变举国体制存在的基础,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变革。[4]

3.2 影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治因素

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最基本的政治背景。在目前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体育运动进一步为政治目的服务和向政治靠拢的现象。[5]当然我们不赞成体育成为政治的依附品。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更要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因此改革我国现有的不协调体育管理体制也提上议事日程。

3.3 影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自身因素

中国在第28届希腊奥运会上的辉煌和在第十届全运会上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使得沉寂了一段时间的“举国体制”再一次成为体育界的焦点话题。[6]这是学者们对举国体制下的体育管理体制的内在思考与反思,同时也是对其制度本身的思索。举国体制下的体育管理体制存在已久,产生这种体制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国的体育管理制度却依然是规定的模式,没有与时俱进,就没有发展,更谈不上进步。因此,改革也是制度本身的内在要求。

4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与趋势

4.1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在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原国家体委审时度势地明确了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方向:改变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依赖国家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体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力争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7]

4.2 我国体育管理制度进行体制改革的趋势

政府与社会混合型管理模式是目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如果只靠市场经济作用,那么体育产业的发展将会出现不平衡现象,甚至在某些地区会倒退,因而政府与社团混合型管理模式的管理体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继续存在。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社会办体育将占主导地位;相对而言,较贫穷、落后的地区,国家行政机关将继续行使主要权力。随着人们体育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更多地加入到体育活动中去,使得原来单纯依靠政府发展体育运动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脱胎于计划经济的“举国体制”在统管全国体育时已开始力不从心。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小区建设的日益繁荣,使得人们开始把更多的要求与期望转向社会。

在建立新的体育管理体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市场经济下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调节与引导市场正常运行的经济政策。21世纪,体育的发展,其政策法规一定要与国际接轨。合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预防与惩处不良的行为。[8]在这些方面不仅需要管理者提高自身的素质、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市场化的体育管理活动中建立监督组织与监督机制,提高办事的透明度,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依法办事。

参考文献:

[1]孙汉超 秦椿林.体育管理学教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75,224.

[2] 张显军 种莉莉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现状及2008年奥运会后改革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 2006.7

[3] 许翰声 邢 瑜 周海浪 对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初步探讨[J]科技信息 音 体 美

[4] 韩 冰 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选择[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6年4月 第22卷第2期

[5] 卢元镇 体育社会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

篇7

一、社会保障需要宏观制度环境的改善

在当代,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也造成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问题、腐败问题、通货膨胀问题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有人呼吁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人认为非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可,长期争执不下。到底该怎么办?需要对社会问题性质与社会保障和政治体制的关系作具体的分析。

社会保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的是整个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也必然受它们的影响,特别是政治制度的影响。社会保障的功能发挥通常并不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是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即使社会保障设计理念和目标相同,但是由于执行差别太大,结果可能大相径庭。从实践来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民主制度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凡是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往往都是民主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因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是对工业化社会带来各种风险的一种技术性修复,更是公民意志表达的结果,因此深深地植根于民主制度之中。而当代中国诸多问题,最终莫不与政治体制相关。因此仅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而忽视政治体制建设,被许多人认为并非治本良方。

二、当代中国几大社会问题对社会保障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双重要求

篇8

在新的形势下,更多的比较经济学家鲜明地打出了“新比较经济学?这面大旗。世界银行专家S.詹科夫、哈佛大学的学者R.拉・波塔和A.施莱佛、耶鲁大学的F.洛佩兹・德-西拉内斯等联合著文。他们声明:“从传统比较经济学的废墟上又浮现出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我们称之为新比较经济学,它继承了传统比较经济学的基本理念,即通过比较不同的经济体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制度是如何运行的。”他们所谓的“新比较经济学”就是“对各个国家所实行的不同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而不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

还有些比较经济学家虽然没有使用“新比较经济学”这个名称,但是他们在剧变后的近十多年出版的比较经济学新著,也都在方法、理论、内容和观点,甚至体系等各个方面作了很大或根本性改进。因此,也应当属于“新比较经济学”的范畴。

新比较经济学的各种流派

根据我们的研究,新比较经济学可以大体上分为三个学派,即新“主义”学派(或称“资本主义”学派)、“组织”学派和“比较制度分析”学派。

新“主义”学派:可以归入的作者比较多,其主要代表是S.詹科夫、R.C.Mascarenhas、James Angresano等。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新“主义”学派,是因为他们抛弃了旧的“主义”方法,但同时却宣布他们的研究对象仍然是“主义”。他们认为新比较经济学将“侧重于对各个国家所实行的不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在新“主义”学派看来,支配资本主义经济资源配置的各种制度中,最主要的是市场监管制度和政治监管制度。各国经济制度的差异不在于“主义”不同,而在于市场和政治制度安排的不同。(1)在市场监管制度领域,各国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产权保护和自由竞争的监管制度存在巨大差异。在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地方司法体系可以较少受到破坏和威胁,而在有些国家却被利益集团所左右,“法院无法有效抵御新兴起的强大经济利益集团――‘强盗资本家’的破坏行为”。这是市场监管制度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2)在政治监管制度领域,各国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行政、司法和立法三者制衡状态的选择。这一选择取决于一国政治制度的设计,而政治家们总是要自己设计和改变制度来“保证自己及其政治联盟者大权在握”。就政治监管制度来说,明显的存在着三种模式:1)英国模式,即法律一经国会批准,就由法院执行而不受政治干预;2)美国模式,即法院有权审查国会通过的法律和决定是否违反宪法,法院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干预立法选择;3)法国模式,即大陆法系模式,法官受国家雇佣.上级对下级司法判决进行多方面的控制和干预。显然,“影响许多国家制度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该国的法律起源”。这一因素也可以用来说明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差异。(3)制度安排不同,绩效也不同。但一国制度的形成不是任意选择的,取决于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种族等特征,外因主要指制度的移植。但制度移植必须服从于内因才能有效。

“组织”学派:这个学派以蒙泰斯、本奈和纽伯格为代表。他们在其《比较经济学》新著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比较经济学的革新思想,其突出的特征是把组织的分析与比较置于比较经济学的核心地位。所以,我们称他们为“组织”学派。

在方法论方面,除了静态的方法外,还加进了动态的方法,即在对组织进行描述或者比较的时候假设构成体制的规则、法律、风俗以及正式程序是不变的,在探讨体制变迁时,探讨了体制对于环境变化以及公共和私人组织功能分析以外,还吸收了信息经济学、产权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将“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信息不对称”等理论作为比较体制分析的出发点。

在研究内容方面,该学派力图将比较经济学微观化。蒙泰斯等人认为,经济体制虽然是由各种经济规则构成,但却是由各种组织来体现的。离开组织就无法理解体制。因此,他们把重点放在对组织的研究和分析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他们把制度等同于组织。

他们始终认为,比较经济体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体制的绩效。因此,必须“将经济体制(更准确地说是体制规则、法律、习俗、一般程序)对基本的经济运行结果(比如,人均收入水平及其增长、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国家竞争力等)的影响加以识别和度量,并且将这种影响与环境变量的影响以及经济参与者的决策和政策区别开来”。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各种组织或一个组织不同时期绩效的差别的一般原因,用公式推导的方法作了概括。关于体制变迁和转轨,他们特别强调体制内的各种规则必须配套,单纯的从外部移植是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

“比较制度分析”学派:以青木昌彦为首的“比较制度分析”学派独树一帜,他们并不把自己的理论归入比较经济学或新比较经济学的范畴,但是由于他们宣称“比较制度分析是对现行各种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因此我们仍然可把他们作为新比较经济学的一个学派来研究。

就其研究方法来看,他们使用了最广泛的、跨学科的研究工具,如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工具等,特别是博弈论成为比较制度分析的主要工具。这是该学派不同于其他学派的一个显著特征。

新比较经济学研究的总体评价

篇9

在新时期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要健全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不断提升国有经济的发展质量。第一,就是为强化国有经济管理委员会的管理效能,第二,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第三,要经济管理新体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新时期,国有经济管理体制要从政府监管活动中独立起来,成为高效化的市场经济格局中的经济主体。

1新时期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的价值意义

在改革开放以后,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提倡和推行,国有经济管理上的新体制就是强化政府经济职能,健全管理政策,提升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等举措促使经济管理新体制不断完善,确保国有企业经济能够获得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以最低的管理成本和资源消耗来保护国有经济的发展,避免在经济发展中对国有经济的影响,维护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当前的国有经济管理体制发展过程中,积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注重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以科学技术的创新来为国有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对促进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发挥出关键性的力量。

2当前我国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2.1不断优化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水平

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具体工作中所依靠的资源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是单一使用这两种管理方式,所获取的信息资源速度将很慢,所获取的信息也是十分复杂的,通常还会经常丢失各类信息,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管理者对有关问题进行处理的时候,因为信息获取上的问题处理不及时将造成国有经济的损失。所以,对这两种管理方式进行有效地结合,将促使有助于实现财务管理信息的分类整合,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具体管理工作的时候提供便捷,这样就能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

2.2注重提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从经济总量上来所,国有经济的占比是比较高的,同时国有企业人员数量也是高的,不同部门需要相互配合完成一些工作。对于复杂的问题,将需要进行跨部门、跨级别、夸行业的合作与处理,将影响到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所以使得工作速度比较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有机结合,将使得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量在急剧提升,一些复杂性的问题需要短时间内得到处理,这样就需要注重培养国有企业人员的团队合作能力,需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大量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3良好的数据结合方法

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各司其职,财务会计是负责对有关财务数据的分析和研究,索然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比较高,但是对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只是依靠财务会计一个部门来实施,这样就容易使得财务数据的真正作用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同时,根据管理会计的灵活性来说,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实现良好的结合将使得数据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价值。

3新时期影响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绩效的具体因素分析

3.1对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影响的具体因素分析

对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在发展中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从政治、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几个方面。生态因素指的是在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发展过程中,城市资源能否得到高效、合理地使用,城市绿化率、空气质量、城市的居住环境等是否能够得到显著地提升。社会人文因素指的是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发展过程中,居民的生活水平能否得到显著地提升,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否实现提升。产业发展结构指的是在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发过程中,那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能否被科技、环保等新型产业所替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升,工业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新的清洁能源不断地被开展,并得到更广泛地应用。社会经济政策指的是在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发展过程中,以技术创新来实现资源小号的最低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国有企业纪检监察职责没能得到有效履行

新时期,国家层面虽然加强了纪检监察监督工作,但是对纪检监察方法实现持续创新和完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些国有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单纯地将经济效益的提升当做唯一的工作指标。强化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将会影响到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将很有可能得不到国有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这样就容易使得国有企业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应有的监督作用,这样就严重影响到国有企业纪检监督工作的成效。

3.3国有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体制的监督规范制度还未建立起来尚

这些年,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国有企业也注重内部管理体系的构建,在国有企业的生产运营、市场开拓以及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但是,国有企业内部的纪检监察工作的规范性制度还未建立起来,这样就使得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缺乏明确的制度支持,同时一些纪检监察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执行起来容易流于形式,同时也未结合国有企业具体监察工作需求,造成当前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漏洞百出。

4新时期落实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的具体举措

4.1强化对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的宣传力度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各种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让人们有着清醒的认识,落后国有经济管理体制将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所产生的的不利影响。通过多种宣传途径来让人们充分地认识到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的价值意义,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让全体国民都能深刻理解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让人民群众都能积极参与到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推行工作中,通过人民群众的合力,将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的价值作用充分地彰显出来,让人民群众通过自身的推行更好地感受到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的制度优势。

4.2不断优化国有产业经济结构,提升对国有经济的管理水平

要注重对高污染、高消耗等产业转型升级力度,要让国有企业深刻地认识发展高新生产技术的价值作用,加强自主研究力度,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研发,注重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引进消化力度,促进落后产业的关停并转,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国家政策要加大对高新产业的扶持支持力度,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的落地生根和创新发展,积极提倡绿色、环保发展模式,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环境保护水平,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损耗程度,创建绿化、环保、节能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社会生态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

4.3健全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发展的监督体系

因为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人口数量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经济产业结构各不相同,所以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在实施过程中将在不同地区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促使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得到更加科学、合理和公正地实施,不同地区要对自身的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的发展模式展开相应的质量评估工作,对实施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这样促使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实现均衡发展。对于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的发展质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估,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水平在,在推行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过程中要所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但是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产生的管理绩效要使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和评价。尤其环境保护方面效益,在城市绿化覆盖率、空气清洁度、有害气体排放量等指标上使用同一的标准。

5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更加趋于完善。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需要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出现,以往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已经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只有加大对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更新力度,将新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性发挥出来,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实现市场对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将为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的推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充分地参与到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落实工作中,才能促使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的成效发挥出来,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促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金惠.关于新时期国有经济管理新体制的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12):154-155.

篇10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标志性特点是农村地区幅员辽阔,而且农村基数庞大。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于重要阶段,工作的重点是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繁荣昌盛,力保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性发展。

1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管理体制不健全

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中已经形成了新的经营理念与管理体制。但是农村关于新的市场理念与管理体制并不是很敏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系,而且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出入,以致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缓步不前。目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结构也出现了“质”的变化,农村居民的利益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农村居民经济收入也变得多元化,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加大农村经济管理力度,利用有效措施协调与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在农民切身利益关系的协调方面、纠纷调解方面等,管理体制起着关键性作用,若是管理体制不健全,那么势必会对农村经济的管理与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1.2农村土地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当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建立的土地制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突出性问题,或者是不足之处。比如,土地产权模糊、土地使用权有期限规定、土地流转经营权有失市场机制。而农村地区土地承包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农村居民对土地产生了抵触心理,无法在根本上彻底处理土地经营短期问题。

1.3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差别大

近些年来,我国出台了许多强农惠农的政策与规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予了政策层面的支持。但是,因为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所以这就成为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与经济有效管理的影响要素。大多比较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受薪资待遇的吸引而走向城市谋求生存,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的大量优质人才过度流失,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因此,缩小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距,对农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管理的有效对策

2.1优化与创新农村行政管理体制

政府部门必须进一步优化与创新农村地区的自主治理制度,加大农村地区基层民主法制的总体建设力度。积极实行象征机构变革,有条不紊的制定与优化市场经济体系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新体制。始终落实与贯彻“小政府”与“大社会”的基本原则,及时转换政府职能,科学精简各机构与工作人员,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比如,具有经营性的乡镇站、所,应该与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供养模式相脱离,然后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竞争实现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2.2完善城乡经济与社会管理体制

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制度层面的创新,逐步制定成熟、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制定与城乡相适应的劳动力市场与公平、公开竞争的就业机制,进一步放宽农村居民进城就业与定居的有关政策条件,实现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方面朝向农村进军、延伸,实现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大面积覆盖,持续优化、创新农村经济与社会经济管理有关制度[2]。比如,农村土地制度的深化变革,需要保证在联产承包体制的前提下,实现土地承包制的有效完善与优化,从而为农村居民外出打工提供坚实后盾与强有力保障。与此同时,制定城乡统一、科学有效的就业管理机制,严格落实规范化、标准化的城乡一体就业与失业登记体制,取消或者是修改农村居民进城就业的有关歧视性规定,切实维护农村居民的根本性权益,制定完善、成熟的农村居民进城就业有关服务保障机制。

2.3拓宽路径筹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