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7 10:30: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骨盆骨折术后康复训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作者:李贞,戎娜,赵晓娟
随着近年来我国交通、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由车祸、高处跌落等外伤因素导致的骨折发生率逐年递增,而对于满足手术指征的骨折患者临床一般推荐进行手术治疗,尽可能的达到解剖学复位以及妥善固定,使患者骨折康复后尽可能的恢复正常骨骼结构形态与功能[1,2]。但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往往存在局部疼痛等症状,不仅对患者心理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骨折术后的康复进程或导致不良结局的产生[3]。疼痛管理是近几年临床应用的新兴学科,其旨在通过药物、行为、心理等多方面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或疼痛敏感感知,而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是一种基于现代护理与传统医学的新型护理模式,其在骨折、肿瘤等疾病的疼痛控制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本文通过对80例骨折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探讨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模式对创伤性骨折术后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5.2±8.4)岁;其中四肢骨折22例,椎体骨折10例,骨盆骨折5例,其他3例。观察组40例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46.1±9.0)岁;其中四肢骨折24例,椎体骨折10例,骨盆骨折5例,其他部位1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已通过我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经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骨折,均满足骨折外科手术治疗指征。
1.3、排除标准
已排除继发性骨折、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患者。
1.4、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骨折住院护理干预,包括常规住院指导、药物护理、术后管理、生活护理与心理护理等,可采用注意力转移法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必要情况下结合止痛镇痛药物进行疼痛控制。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中医疼痛控制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中医情志护理。采用中医情志护理积极疏导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利用中医情志的情志相胜、陶冶情志、顺应四时、疏导调神的特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2)中医膳食管理。鼓励患者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若老年患者可在食材中添加山药、大枣、百合、冬菇、丁香等制成药膳,改善患者消化功能与营养状态;(3)耳穴压豆疗法。选择患者的膝关节、神门穴、皮质下、肾上腺及交感等耳穴进行压豆,首先对穴位进行消毒,并将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固定于穴位上,按压穴位3~5min,自觉疼痛加重后再持续按压3min,患者每日按压2~3次;(4)穴位贴敷。选择患者的命门、关元腧、腰阳关、肾腧等穴位进行贴敷,中药材选择肉桂、吴茱萸、槟榔、丁香按照1∶1∶1∶1配比制成药粉,应用姜汁调制成糊状并应用透气小敷贴贴于穴位上,每次贴敷30~60min,每日贴敷1次。
1.5、评价标准
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d、3d、7d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2组患者疼痛情况,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记录2组患者术后主动康复训练开展时间、计划康复训练量完成比、初次主动训练有效维持时间并比较;评价2组骨折患者康复效果,其中优:患者术后未发生任何并发症,且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康复后无后遗症;良:术后未发生并发症,功能恢复良好但存在轻微障碍,无后遗症形成;可: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后遗症,且存在明显的功能障碍,生活受到影响但基本能够自理;差:发生严重并发症,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计算2组患者术后康复优良率结果。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情况比较
护理前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1、3、7d后观察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组患者干预后骨折康复训练开展情况比较
观察组主动康复训练开展时间、计划康复训练量完成比、初次主动训练有效维持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2组患者骨折术后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龄42~90岁,平均年龄69.5岁。骨折类型:头下型骨折36例,经颈型骨折40例,基底部骨折4例;Garden分型:GardenⅡ型21例,GardenⅢ、Ⅳ59例;20例合并糖尿病,18例合并高血压、肺部感染等其它疾病。63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7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其中全髋置换组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20例,混台型6例,骨水泥型37例。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病人常担心切口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而不敢活动,我们主动与病人沟通,反复强调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只有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同时帮助病人控制和调节心理状态,告之乐观的精神状态有益于康复,使病人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本组有7例病人急于求成,术后要求马上活动,我们指导其掌握合适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量力而行;5例过于谨慎的病人,术后不敢活动,我们消除其疑虑,鼓励并帮助训练,最终所有病人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
2.2 饮食护理:60岁以上的老年人脾胃虚弱、胃肠道功能减退。易引起低蛋白血症、贫血,造成术后组织修复能力低下,致伤口感染或愈合不良,因此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是术前准备的重要内容。饮食中应遵循“软、精、细”的原则,适当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并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尿路感染。对胃纳差、进食少的患者,采用静脉补充营养的方法改善全身状况。本组有12例患者采用静脉补充营养的方法。
2.3 术前康复指导
2.3.1 训练床上排便:术前3 d练习用便盆在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引起尿潴留及便秘。使用便盆时,将骨盆整体托起,从健侧置人便盆,不可牵拉、抬动患体,以免造成假体脱位。
2.3.2 患肢康复训练:指导病人入院后即行患肢康复训练,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 s后放松,再绷紧一放松,如此循环。直腿抬高运动:伸直膝关节,背屈踝关节,足跟离床20cm,空中停顿10 S后放松10 S。小腿下垂床边的踢腿运动及踝关节的伸屈运动等。本组有9例因年龄较大直腿抬高运动做不到位,空中停顿时间
2.3.3 臀部肌肉训练方法:无外展受限的患者取健侧卧位,指导做外展髋关节的主动运动,外展受限的患者,协助其做外展髋关节的被动运动,30~50次/组,3~4组/d。
2.4 预防并发症
2.4.1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1~4 d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大部分发生在股静脉。本组80例均预防性使用速避凝,其中52例使用速避凝0.4 ml(0.4 ml/瓶)脐周皮下注射预防性用药3d,18例高危病人预防性用药7 d。同时麻醉作用一消失即进行踝关节伸屈运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80例术后均未使用止血药,以减少因止血药可促进血液凝固而增加血栓危险的发生。经密切观察,本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
2.4.2 预防髋关节脱位:术后避免患侧卧位,患肢保持外展20°~30°中立位。平卧时两腿间放置“T”形垫,患足穿“丁”字鞋,避免患肢内收内旋。搬运病人时,一人托住患侧髋部和下肢,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另一人托住健侧髋部和下肢,其余人协助,避免动作不协调而致髋关节脱位[2]。本组1例因病人不合作,患侧卧位后致髋关节脱位,经患肢胫骨结节牵引后复位。
2.4.3 预防感染:除术前及时治疗感染病灶外,术后重视各项无菌操作。与有感染伤口病人分开病室,防止交叉感染。每2h翻身、叩背一次。指导病人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对年老体弱者常规给予雾化吸入每天2次;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切口渗液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观察体温变化,监测血常规;对留置导尿管者应加强会阴护理,每天用碘伏消毒会阴,指导多饮水,定时开放导尿管,争取术后2~3d内尽早拔除导尿管口。本组有3例患者术后4d伤口红肿,予以碘伏湿敷换药后,顺利拆线。本组均无泌尿系感染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
2.4.4 预防压疮:病人因术后疼痛不愿多动等原因,全身骨突部位极易发生压疮,因此,术后应卧气垫床,每隔2~4 h让病人借助床上牵引架及健侧肢体轻轻抬高臀部,缓解压力,用50%红花酒精按摩或温水擦拭骶尾部及骨突部位的皮肤,保持床单位的干燥、平整。本组病人无压疮发生。
2.5 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2.5.1 手术当天麻醉作用消失后即进行患侧足趾及踝关节主动伸屈运动,按摩下肢肌肉3~4次/d,10 min/次,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及深静脉血栓形成。
2.5.2 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双上肢伸屈运动及深呼吸运动,以锻炼上肢肌力,保持呼吸功能正常。同时进行患肢股四头肌、臀肌等长收缩训练,30~50次/组,3~4组/d。
2.5.3 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后,将床头抬高45°~60°。练习坐位,4~6次/d,20~30 min/次。患肢开始做CPM机运动,一般从20°~30°开始,2次/d,2 h/次,以后每天增加5°~10°。术后2周要求达到屈髋90。(但不能>90°),本组除10例外均能达到。除CPM机运动外,还进行患肢直腿抬高训练,30~50次/组,3~4组/d。
2.5.4 术后3~7d练习床边站立,双上肢用力支撑练习步架上,双下肢稍后移,然后嘱病人抬头,挺胸,做骨盆前移动作,每日3次或4次,每次10~15min。骨盆左右摇摆练习:扶双拐或习步架,上肢负重,同时双下肢伸直,置轻度外展位,站稳后左右摇摆骨盆,使双侧髋关节交替外展,内收,每日3次,每次10~15min屈髋练习:患肢踏于一定高度的木凳上。上身慢慢前倾,每日3次或4次,每次15~20下,通过调整木凳的高度增加曲髋角度;术后8~14d可开始扶双拐或习步絮下地进行负重行走练习。每日3次或4次,每次50~100步.以后逐渐增加,每次步行后休息15~30min。需在医生保护下进行,以不使病人感到疲劳为度。骨水泥型术后1周后即可,非骨水泥型适当推迟l周。行走练习主要注重步态训练:开始时嘱患者双手持助步器,双眼平视,腰背伸直站立lmin。待站稳后向前行走,步态自然,行走时不要拖步,不要跛行。每日2次,每次5~10m逐渐增加,待助步器行走能保持平衡和稳定。
2.5.5 出院指导选择病人出院前1天及出院当天有家属在旁时进行出院指导。(1)指导患者坚持按出院前训练方法在床上或站立时进行,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2)术后3~6周可逐渐恢复轻微的日常活动,避免剧烈的体育运动;(3)术后6周内注意做到“六不要”,即不要双叉;不要患侧卧位,侧卧时患部前后各放一软枕;不要坐软沙发或矮凳子;不要弯腰拾东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不要使用蹲厕,使用坐厕时防止身体前倾;(4)3个月内扶拐免负重行走,穿防滑平底鞋,注意安全,防止摔倒;(5)加强营养调理,防止感染;(6)复诊时间为术后1.5~2个月,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
3 结果
本组80例病人经过术后随访3~6个月,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有47例,生活能完全自理的有11例,生活能大部分自理的有20例,部分依赖的3例。80例患者均无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THA的目的在于缓解关节疼痛、矫正关节畸形、改善关节功能状态,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护理中发现,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康复训练意识淡薄、依赖性强、主动性差,对医护人员的指导往往不能按期完成。在护理过程中要不厌其烦地向病人讲解康复训练的意义及主动活动练习的重要性。通过帮助病人建立正确的康复训练意识,并采取辨证施护的康复指导方法,使病人按计划进行正确的康复锻炼,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骨盆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发生率较高,其主要致伤原因包括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等。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和交通业的快速发展,骨盆骨折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盆骨骨折易导致患者出现神经血管、泌尿系统和胸腹部等的复合伤,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经过手术复位和骨盆悬吊等临床治疗,患者的骨盆功能基本能够恢复,降低患者死亡率,但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术联合C形臂治疗技术在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次临床试验对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术联合C形臂治疗C形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60例C形骨盆骨折患者为试验对象,男34例,女26例,年龄20~60岁,平均(40.5±4.2)岁。患者致伤原因包括:摔伤7例,高处坠落伤15例,交通事故伤35例,其他3例。复合伤类型包括:神经损伤3例,尿道破损5例,腹腔器官损伤13例。骨折分型为:27例C1型,18例C2型,15例C3型。
1.2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前,全部60例患者均在早期外固定下行骨盆正位、大重量牵引股骨髁,拍片检查入口位及出口位情况,行X线检查和CT检查。待患者环移位基本纠正,且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再实施手术。
患者取仰卧位,术前常规消毒,行硬外膜麻醉,在髂后上棘旁约3 cm左右处行手术切口。在C形臂辅助下,垂直置入导针,直至髂骨部位。轻柔缓慢地将Sl椎体沿骶髂关节和髂骨置入。在X线辅助透视下,在Sl椎体中线处置入骨盆正位导针,骶管前方S1椎体处置入侧位导针,在骶岬的前后缘间隙置入入口位导针,在L5~Sl椎间盘下方、第l骶骨上方置入出口位导针。在小手术切口的基础上,将髂骨分离,使用套筒保护周围软组织,防止发生组织损伤。在此基础上,使用空心钻扩孔,将空心骶髂螺钉沿导针置入,依据患者的Sl宽度和骨折程度,使用l枚双侧螺丝钉固定或2枚单侧螺钉固定。所有60例患者均使用直径为7.0 mm的空心骶髂螺钉,其中40例使用2枚单纯螺钉固定,20例患者使用1枚双侧螺丝钉固定。
1.3 功能恢复训练 患者均可在手术1 d后开始进行膝关节、髋关节和床上翻身活动;手术4周后可坐轮椅;手术8周后可扶拐杖无负重下地行走;手术15周后可开始负重行走。
1.4 疗效评定标准 使用Matta标准对放射线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满意:患者骨盆后环位移程度小于4 mm;良好:患者骨盆后环位移不足10 mm但大于4 mm;一般:患者骨盆后环位移不足20 mm但大于11 mm。优良=满意+良好。
使用Majeed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工作、性生活、站立恢复情况以及疼痛程度等。85分以上为满意,70~85分为良好,55~69分为一般,55分以下为差。优良=满意+良好。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患者手术时间30~60 min,平均手术时间(42.3±3.1)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5.5±2.1)d,术中平均出血量(56.5±4.3)ml,其中,3例合并腹腔器官损伤患者手术出血量高于100 ml,其余腹腔器官损伤患者均大量出血。
2.2 治疗效果 患者放射线治疗后满意49例,良好9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6.7%。临床疗效满意46例,良好11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95%。
2.3 随访结果 术后对患者实施12~18个月不等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6±3.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3例患者术后发生了轻微的骶髂螺钉松动问题,其中,1例骶髂螺钉偏离中线,2例术后骶髂进入了L5~S1的椎间间隙,其他所有患者骶髂螺钉均良好固定,且位置满意。
2.4 功能恢复效果 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和术后的功能恢复性训练,骨盆功能均良好恢复,57例重新恢复正常工作,其余3例由于疼痛问题需要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3 讨论
3.1 C形骨盆骨折特征 骨盆骨折主要包括A、B、C三种类型,最为常见的是C形多侧或单侧的趾骨骨折,且在垂直和旋转方向上的稳定性较差,其中,C3型骨折主要是双侧损伤,并伴有髋臼骨折;C2型骨折主要是双侧不稳定型骨折,且伴有髋骨内旋和挤压损伤;C1型骨折主要是髂骨骨折,但无骶髂关节损伤[1]。
3.2 术前评估和处理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因为C形骨盆骨折通常伴有不同类型的复合伤,且具有较强的隐藏性,所以,在实施手术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骨折类型和程度实施全面系统的处理和评估[2]。脏器损伤和休克会显著增加骨折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早期救治,包括建立静脉通道改善休克症状,及时使用骨盆固定带和腹带进行固定,保持呼吸道畅通,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3]。通过X线和CT等辅检查,了解患者的骨折类型和性质,并实施对症的牵引等纠正措施进行治疗,待患者环移位基本纠正,且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再实施手术[4]。
3.3 C形臂巩固手术效果 骶髂螺钉固定术虽然能够巩固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手术创伤,缓解术后痛苦,并显著降低传统手术治疗所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但是手术治疗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影像学引导效果的影响[5]。但使用C形臂X线机进行辅助引导后,术者能够对骨盆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从而能够保证导针放置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术者能够对螺钉的定位情况进行明确的观察,并进行及时的纠正,有助于防止螺钉错位和偏移问题的发生,进而对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6]。
综上所述,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术联合C形臂治疗C形骨盆骨折,具有手术创伤较小、治疗安全性和可靠性高且治疗效果满意等显著的优势,因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亮.仰卧位经皮骶髂置钉固定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J].中华骨科杂志,2009,29(3):202-203.
[2] 邓少林.骨盆C型骨折的手术重建[J].西南军医,2009,11(2):175-176.
[3] 孔建中.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骶骨纵形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10,26(6):410-411.
[4] 陈红卫.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6):444-445.
[中图分类号] R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081-01
胫骨平台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严重者常合并半月板、韧带、排总神经损伤,导致关节失稳、疼痛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经手术复位和固定,但在康复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可影响疗效,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是直接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选自2005年8月~2010年8月随访185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疗效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85例,男122例,女63例;年龄13~68岁,平均43岁。入选标准:根据Hohl分类法,均为移位骨折,且平台压缩在2mm以上,劈裂骨折分离在5mm以上。根据Schatzker分类I型12例,Ⅱ型34例,Ⅲ型30例,Ⅳ型41例,Ⅴ型25例,Ⅵ型43例。其中右侧79例,左侧106例;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膝关节周围损伤:其中侧副韧带损伤7例,前交叉韧带损伤7例,半月板损伤8例,血管损伤2例。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在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组基数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1周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前经X线片、CT三维重建检查,对关节面塌陷的形状和程度进行充分评估。根据胫骨内、外侧塌陷分别采取内外侧弧形切口,充分暴露骨折部位,注意避免关节软骨及其下的骨质分离。对压缩明显的骨折取同侧髂骨行)期植骨,将关节面连同其下的骨质撬起,使关节面平整,将髂骨板填充在撬起的骨质下缺损处。胫骨双髁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应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复位满意后外侧采用高尔夫钢板,内侧加用“T”型或“L”型支持板行坚强内固定,避免骨折的松动。活动关节检查固定可靠后,关闭切口。
1.3 康复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卧床休息,常规给予抗感染、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等药物治疗。2~4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行适当膝关节屈伸活动及股四头肌肌力训练等常规功能训练。术后第4个月开始逐渐负重步行练习。
实验组:首先制定个体化方案,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固定方式,以及软组织情况综合评估患者康复运动安全性评定得分,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个性化的康复处方。对内固定牢固的骨折,总分100分。71~100分运动较为安全;41~70分运动康复应慎重;0~40分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不宜早期等张收缩。
1.3.1 71~100分之间者术后 即进行股四头肌、踝泵练习,绳肌等长收缩训练,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500~1000次/d。术后1~7d:如疼痛不明显可开始直腿抬高练习以避免腿部肌肉过快萎缩,疼痛明显则可推迟数天。(1)直抬腿练习;(2)侧抬腿练习:10次/组,10~15s/次,每次间隔5s,4~6组/日;(3)后抬腿练习:30次/组,组间休息5s,4~6组1d。术后24h在牢固内固定基础上及术后保留硬膜外镇痛泵持续止痛的情况下进行,术后1~3d终止角度不超过40°,术后3d停止使用止痛剂,术后4d应平均每1~2d增加10°,2~3次/d,60min/次,一直锻炼到膝关节屈曲达120°后停止CPM机锻炼。术后4~6周:根据具体情况开始膝关节的伸展练习。术后6~12周开始负重练习,必须经过X线检查,在骨折愈合允许的前提下,术后6周由1/4体重1/3体重负重,术后8周1/3体重10周1/2体重2/3体重,12周4/5体重100%体重逐渐过渡。可在踩秤上进行量化,逐步增加负重量,5min/次,2~3次/d。
1.3.2 41~70分之间者骨折欠稳定,骨折固定欠可靠,或软组织损伤较重者,术后即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5s/次,15min/组,3组/d。术后1周开始直腿抬高训练,CPM机辅助锻炼,具体方法同前。于术后2周开始肌肉等张收缩;术后10~12周开始负重练习。
1.3.3 0~40分之间者骨折极不稳定,固定可靠性差或软组织严重损伤。术后亦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但须慎重。术后2~4周,待软组织恢复较好后开始等张训练,同时注意心理康复:了解患者的思想情况,减轻患者思想顾虑,让患者明白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化被动为主动。此类患者负重练习须适时推后,因有发生再骨折及内固定断裂可能。大都在3个月开始负重练习。
1.4 疗效分析分别于术后6、12个月进行随防。 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rating score):总分100分,优:≥85,良:70~84,可:60~69,差:≤59。分别统计两组HSS得分及根据得分,70计算优良率(%)。
2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2.0软件,对两组HSS得分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优良率采用x检验,P
3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个月,术后6、12个月康复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及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个月膝关节功能比较,实验组81例,HSS77.3±13.5,优61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7%;对照组80例,HSS69.6±11.4,优45例,良24例,可9例,差2例,优良率56%,(P
4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临床上因缺乏合理、规范、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程序和方法,导致术后膝关节僵直而致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患者并不少见,对于塌陷骨折,因康复训练不合理而造成再塌陷者,临床时有发生,文献亦有报道。本实验中两组病例均出现内固定断裂,其中对照组2例:1例为骨折不愈合造成,另外1例为患者过早负重造成。康复组中有3例内固定断裂:1例为内固定安放位置不当,另外2例为骨折不愈合所造成。所有患者均采取内固定取出,同时植骨加长钢板内固定。另外,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不论是何损伤类型,康复训练时均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骨折的治疗一方面要恢复受累骨骼的解剖关系,并在正确的解剖关系上得到愈合,即复位、固定。然而,骨骼正确解剖关系的恢复和骨折的愈合并不是骨折治疗的全部。临床常见骨折复位很满意,骨折也愈合良好,但病人术后关节功能并不好。有研究表明胫骨平台骨折的预后与骨折类型、皮肤条件、随访时间、使用不同内固定器械有一定关系。因此如何进行安全而又积极的康复训练是困惑医生和患者的一个难题。为此,作者针对以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多中心随机、单盲等先进研究手段,克服临床研究干扰因素多等实际困难,探索出一套以骨折的稳定性、固定的可靠性、软组织的完整性3个方面来综合考虑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设计“骨折病人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量表”(表),制定出因人、因病、因时的康复运动处方,并在多中心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2]。并于2008年11月出版《骨科运动康复》,用以指导骨科安全运动康复。
本实验在术后6、12个月按照HSS评分,发现康复组膝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根据“骨折病人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量表”,制定出因人、因病、因时的康复运动处方进行积极康复是安全而又有效的。因此,作者认为100分制运动疗法评定是合理可行的,可以作为运动康复的安全性评定参考。
表 骨折病人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大纲(总分100分)
骨科其他疾病参照此表评定。本表为体内承重长骨手术后的评定参考值,脊柱骨盆等参照评定。71~100分运动康复较安全;41~70分运动康复应慎重;0~40分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不宜等张收缩。
参考文献
1.1临床资料本组共有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52例,男20例,女32例;年龄58~96岁,平均72.5岁。股骨颈骨折45例,股骨头坏死7例。假体材料:骨水泥50例,非骨水泥2例。患者均为择期第一次手术者,除符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适应证外,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如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严重高血压、肺部感染等以及局部有感染灶者,均在病情控制后给予手术治疗,手术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手术入路均为外侧切口。
1.2方法制订有效的康复训练措施。术前进行心理及康复锻炼指导,术后早期即指导患者开始进行系统功能锻炼。
2术前康复指导
2.1心理指导由责任护士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干预,耐心全面地讲述患者所需要的知识,根据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等恰当地说明手术治疗的目的、意义、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
2.2一般训练指导指导患者床上大、小便的方法,以防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引起尿潴留和便秘。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正确咳嗽及咳痰,以防呼吸道并发症。
2.3康复训练指导术前康复训练指导是术后做好康复锻炼的基础。内容:指导、肌肉锻炼的各种方法、关节活动训练、坐位、下床及拐杖的使用等。但部分患者术前因骨折处疼痛,而患肢需特定的不敢活动,训练中避免引起患肢疼痛,以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信心。
3术后康复指导
3.1指导向患者讲解有关的知识,使患者可以适当地变换,避免单纯平卧位对患者造成的不适。向患者讲解术后有4种危险应尽量避免:①髋关节>90°。②下肢内收越过身体中线。③伸髋外旋。④屈髋内旋 。术后正确:术后患肢保持外展15°~30°。保持中立位,穿“丁”字鞋,两腿间放一厚枕,保持两腿分开,绝对避免患肢内收、内旋及外旋,以免假体脱出;去枕平卧6 h,以防术后头痛。待6 h以后可向患侧翻身15°~20°,身后垫软枕,但时间不要过长。术后1 d将床头抬高30°~50°,取半卧位,使患者更舒适;术后2~3 d取半侧卧位,使身体侧倾30°,以软枕或一成卷的褥子垫于身后支撑身体;取健侧卧位时,伸直患侧髋关节,两膝之间放一厚枕,防止患肢过度内收引起假体脱位;身体侧倾30°。既达到翻身目的,又不会破坏骨盆结构的稳定性。
3.2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3.2.1术后3~6 h此阶段患者身体虚弱,运动量不宜过大。康复训练目的是保持关节稳定性和肌肉张力,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术后3 h因物药效未完全消失,可做患足被动跖屈和背屈活动,但时间不要过长;术后6 h由专职护士指导患者做主动跖屈和背屈活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膝下垫一纸卷,主动下压膝关节,保持股四头肌呈收缩状态5 s,再放松,如此反复,15~20次/组,2~3组/d。
3.2.2术后1 d除做以上运动外,行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以保持髋关节周围肌肉张力。方法:双上肢舒适置于身体两侧,保持双侧臀部肌肉呈收缩状态5 s再放松,如此反复,15~20次/组,2~3组/d。为预防压疮,练习抬臀“三点支撑”, 每2~3 h 一次,方法:①屈曲健腿,健足与双肘一起支撑床铺,腰部稍用力,将臀部抬起。②健肢膝关节屈曲,足底用力,双手借助牵引手支架用力将臀部抬起,以臀部离开床面为宜。
3.2.3术后2~3 d拔除负压引流管后,拍摄X线片,以判断假体的位置。具体锻炼内容:①在病情许可范围内加强患侧关节活动。髋、膝关节主动活动练习法:患者取仰卧伸膝位,缓慢将患侧足跟在床上向臀部滑动,使髋关节屈曲,足尖保持向前,保持髋部屈曲5 s后,同法相反方向回到原位、放松,20次/组,2~3组/d。注意练习过程中防止髋内收内旋,屈曲角度不宜过大,以免引起髋部疼痛,以后逐渐增加屈髋度数,避免>90°。②避免术后过早进行直腿抬高练习,据研究,直腿抬高运动支点在髋部,力臂长,重力大,髋部负重大,相当于站立行走之负重[1]。为减少术后并发症,防止废用性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患者除行患侧各关节功能锻炼外,还需进行全身各关节及肌肉功能锻炼,如做好双上肢肌力及关节锻炼;健侧下肢锻炼,如健侧抱膝运动、健侧直腿抬高运动,目的在于为今后的移动动作做准备。③开始应用CPM机训练,3 h/次,2次/d,逐渐增加训练时间。④卧位到起坐训练:鼓励患者借助双臂支撑起坐,体弱者由护士或陪护人员协助起坐,因双臂支撑起坐便于控制屈髋角度,但要慎重、缓慢,以免用力过猛过度屈髋。借助床头系带双臂用力牵拉起坐时,患者不易控制屈髋角度,屈髋角度较大易伴屈膝和髋关节内旋,以致髋关节脱位,年长或长期卧床者尤其如此。
3.2.4术后4~7 d除以上训练外,指导患者由坐位到站位练习,协助患者在床边站立,患者用双手支撑坐起,屈曲健腿,伸直患腿移动躯体到床边,护理人员在患侧协助,一手托起患肢足跟部,另一手托住 窝部,随着患者移动而转患肢,患肢外展,屈髋
3.2.5术后早期负重训练术后何时开始下地负重及行走,受假体类型、手术操作和患者体力恢复情况影响。如使用骨水泥假体,患者恢复情况较好,术后2~7 d即可下地练习站立和行走,术后2周由双拐逐渐改为单拐行走,以后逐渐弃拐。本组52例有41例术后2~3 d开始下床站立,患者适应站立后,开始扶双拐或助行器平地不负重行走,患腿由不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室内步行,步行距离逐渐延长,时间逐渐增加,但不超过30 min/次,2~3次/d,行走时患肢始终保持外展,由护士或家属守护预防意外。
3.3出院康复指导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经早期康复训练,术后12~14 d即可出院。出院前3 d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恢复期较长,出院后自行护理至关重要,继续执行住院期间所指导的训练,坚持每天锻炼,定期复查,若有异常情况及时复查或电话咨询。指导患者单独离床活动、上下楼梯等方法及各项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动作(如穿裤、穿袜、穿鞋等);术后6~8周屈髋
4讨论
1)精湛的手术技术配合科学系统的术后康复训练,才能获得理想的康复效果。防止髋关节脱位是术后功能训练的前提,关节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骨性结构的稳定性,还与关节囊、韧带,特别是髋关节周围各组肌群的力量密切相关。因此,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早期活动髋关节时,既要注意防止髋关节脱位,同时又要进行关节囊、韧带以及周围各组肌群的张力训练,有利于保持关节的稳定性和肌肉的张力。
2)术后对早期训练感到恐惧是阻碍患者主动活动的主要原因。由于患者担心术后活动致切口裂开、出血、疼痛、关节脱位等,我们通过心理干预,请同种手术后患者现身说法,以减少焦虑,增加术后功能训练的主动性。康复组未出现切口裂开、出血、假体脱位等情况。
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髋关节功能重建的关键。早期康复训练,可防止废用性肌萎缩,促进患肢肌肉和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对于维持髋关节稳定性、恢复髋关节功能、减轻关节负载、降低假体松动率具有重要意义[2],本组52例患者出院后均给予跟踪随访,最长6年,最短1年,无特殊不适,行走自如,能够完成正常的工作。
参考文献
为让更多读者了解骨盆骨折的治疗新进展,本刊特邀孙玉强教授撰写下文,希望大家在学习之余,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骨盆由左右对称的髂骨、耻骨、坐骨和后方的骶骨组成。它承担了保护盆腔重要脏器(如膀胱、生殖器官)的任务,同时也是承接躯体上半部和下半部的“连接器”。在髂骨、耻骨与坐骨组成的“人”字形交叉的部位是髋臼,其与股骨头共同组成了髋关节。广义的骨盆骨折,包括了纯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两种。
骨盆因为解剖位置特殊,加上周围肌肉等组织丰富,一般很少发生骨折。不过,随着现代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高能量损伤(如交通事故和高空坠落等)时有发生,骨盆骨折的发生率亦较以前有明显增加。据9年来笔者对髋臼、骨盆骨折手术患者的统计,近76%乃交通事故所致,近20%为高空坠落伤引起,其他原因导致的损伤较少。
国内外多项资料显示,在交通事故中,骨盆骨折是仅次于脑外伤、胸部外伤的第三大死亡原因。由于局部解剖的特殊性,骨盆骨折患者常伴有严重出血(最多可达3000毫升以上,占全身血液总量60%)。因此,严重骨盆骨折患者除了受伤部位的疼痛、畸形外,休克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导致患者很快死亡的主要原因。
手术治疗:从备受争议到被认可
过去,骨盆骨折的治疗以抢救生命和骨牵引为主。自上世纪40年代起,人们开始研究治疗骨盆骨折的手术方法,包括手术入路的探索、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和术后康复训练。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医学界对“骨盆骨折患者是否需要手术”这一问题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争议双方都将各自治疗的优良病例与对方疗效差的病例作对比,彼此“攻击”。不过到了上世纪90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大量大样本、复杂骨盆骨折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基本或全部恢复正常功能的病例被陆续报道,而那些经非手术治疗的严重骨盆骨折患者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如骨盆畸形、双下肢不等长(跛行)、腰骶部持续疼痛、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等。从此,有关骨盆骨折治疗方法的争议才逐渐减少,手术治疗方案得到了大多数医生的认可。
治疗原则:先救命,再处理骨折
骨盆骨折患者被送到医院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大出血、颅脑及胸、腹部的损伤。出血量较大、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先抢救生命。大出血是导致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抢救大出血患者,主要依靠大量输血和输液治疗,骨盆骨折患者输血3000毫升以上的,很常见。一般情况稳定者,通常先行骨牵引。伴有髋关节后脱位的髋臼骨折患者,可在腰麻或全身麻醉下先行复位,再行骨牵引。
当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医生可根据骨盆X片和CT片等影像学资料,来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和骨块的移位方向,并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当然,由于骨盆手术是骨科最大、最复杂的手术,手术复位的结果直接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故必须由有经验的医生来实施,否则手术效果难以保证,甚至可能比保守治疗的效果还要差。
手术时机:伤后3~14天
通常认为,累及髋关节负重区、移位的髋臼骨折,除非有手术禁忌证,原则上应通过手术恢复正常的解剖学形态。对累及骶髂关节和骶骨的不稳定骨折,也需要手术。具体而言,骨盆骨折的手术指征包括:骨盆有垂直方向不稳定(包括骶髂关节分离或脱位)、耻骨联合分离超过25毫米、髋臼承重区骨块移位超过3毫米、髋关节内碎骨块影响关节复位、髋臼后壁超过40%等,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通常在伤后3~14天内进行。
手术方法:复位+内固定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内固定技术和工具、手术入路的开发、内固定材料的研发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彻底打破了骨盆骨折乃“手术”的说法,使许多原本可能病废,甚至死亡的患者重获新生。
目前,骨盆骨折手术主要有后方入路和前方入路两种,严重的骨盆骨折,往往需同时采用前后方2个切口,术中,医生会使用一种特殊的、可多向塑形折弯的重建带或重建钢板,对骨折块进行固定。伴有骶骨骨折的骨盆骨折,常采用骶髂关节的拉力螺钉固定。移位严重,甚至粉碎性骶骨骨折,多使用TOS系统(同时在腰4、5和髂骨使用特殊的装置复位和固定,移位较小的,仅用单侧即可)进行固定。
通过手术植入的内固定钢板,除非患者有不可忍受的不适或局部感染等情况,原则上不用取出。对女性而言,骨盆骨折固定对生育几乎没有影响。当然,做过耻骨联合内固定的女患者若考虑顺产,可以考虑在怀孕前,先将钢板取出。
术后康复:与手术同样重要
对骨盆骨折患者而言,骨折的解剖复位非常重要,手术后的康复锻炼也不容忽视。有些患者虽然骨折复位做得很好,但由于术后康复锻炼做得不好,关节功能恢复就不甚理想。一般地说,患者在术后即可在医生指导下开始有限的、被动的患侧下肢的伸屈活动;1个月后,可逐步坐起;2个月后,可扶拐下地行走。正常情况下,术后3个月,骨折基本愈合,患者可以自己行走,并可逐步加大锻炼的幅度和强度。至于具体的康复锻炼计划,患者应该与手术医生多沟通,必要时,可请康复科医生共同参与。当然,在康复锻炼过程中,患者还需克服各种不适或疼痛,切莫因怕痛、怕苦而不愿意锻炼。
专家忠告:交通伤是导致骨盆骨折的重要原因。加强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减少和避免意外伤害的最好措施。国外的汽车保有量很大,但严重骨盆骨折的发生率却比中国低很多,这对我们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专家简介
孙玉强
随着社会经济、交通的不断发展,骨盆骨折患者逐年增加而女性受到骨盆骨折损害的病例亦逐年上升,骨盆骨折主要由高能量直接暴力所致,如车祸、高处坠落、重物压砸伤等,其伤情凶险,出血量大,合并伤多,死亡率高[1],我科自2005年元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女性骨盆骨折患者50例,现将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50例,均为女性,年龄8~62岁,平均39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6例,高处坠落伤15例,重物砸伤9例;50例患者中闭合性损伤38例,开放性损伤12例,其中合并休克者41例,肋骨骨折21例,血气胸12例,尿道损伤3例。
1.2结果
12例手术治疗,38例保守治疗,除一例患者因原发性心脏病、失血性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致死亡外,其余均好转出院。
2女性骨盆骨折特点及护理对策
2.1生理特点
骨盆是人体重要器官,主要起支撑和保护盆腔脏器的作用,对女性的生殖系统来说亦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2]。而且,由于女性有特殊的生理周期,一旦骨盆骨折,月经期的到来,便会给自身和护理带来极大的不便,为此,护士应热情接待,操作耐心解释,动作轻柔、熟练,认真讲解相关女性解剖生理知识,告知治疗的经过,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如遇月经期来潮,应协助患者做好会卫生护理工作,注意经期的常规卫生。
2.2心理特点
由于骨盆骨折多为突发,使其心理准备不足,出现惊恐随后的疼痛;住院自理缺陷、医疗费用是否成了家庭负担等又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悲伤等心理上的障碍。护理中主动接近患者,有效沟通,掌握其思想动态,解除其顾虑,满足其合理要求,是护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患者意见不正确或对医务人员有误解时,抱以宽容的态度,耐心倾听她们的叙说,不厌其烦地回答问题,反复认真地解释说明,对其病情变化、治疗、住院费用做到心中有数,做到“三多”:即多问候,令患者有被尊重的感觉;多帮助,主动给予生活细节的帮助,使其感到温暖;多与家属沟通,使家属密切配合。“三少”:少提及用钱多少;少提病情的严重性;少谈论病房内其他危重患者病情。本组14例患者均出现焦虑、悲伤,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累赘,消极治疗,通过心理指导,家属配合,积极的骨折治疗后情绪稳定。
2.3睡眠失调
环境改变,骨盆骨折引的疼痛,担心预后等均可引起睡眠紊乱。针对失眠,首先找出原因予以解决,其次消除疼痛等不适感,合理安排夜巡时间,或有针对性安排巡视,注意脚步、开关门动作轻,必要时合理使用助睡眠药物,但巴比妥类药物具有一定危害性,故以慎用为好,本组18例患者出现夜间睡眠障碍,白天萎靡不振。通过给患者指导正确睡眠方法等,1周后17例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睡眠,1例由于存在习惯性失眠而遵医嘱给予沿袭入院前用药。
2.4易发并发症
早期最常见为失血性休克,部分患者合并尿道、膀胱损伤,早期休克主要因血容量降低所致,要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快速输液、输血,治疗休克。发现患者排尿困难应立即导尿及留置导尿管,并妥善固定,注意观察尿量、颜色。严重尿道断裂和膀胱破裂需手术处理,术后要保持留置导尿管或膀胱造瘘管的通畅。由于女性尿道生理特点,易发生逆行感染,要协助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定期消毒尿道口,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给予抗感染药物。后期骨盆悬吊和牵引术患者的并发症常见为褥疮,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与深静脉栓塞。因此在护理中,首先教用她们利用肢体,借助牵引床和悬吊带学会引体抬臀,受压部位垫入糜枕,每2h更换一次,护士做到“勤翻身、勤检查、勤换洗、勤整理、勤督促”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定时翻身,饮水每天至少1500 mL,以预防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为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教会患者行踝关节及四肢肌肉的运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不产生疲劳感和疼痛感为度,并加以督促。重视患者的主诉,防止骨盆牵引带移位导致皮肤受压。
2.5重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出院指导
骨盆骨折后由于长期卧床,缺少功能锻炼,会造成骨质疏松和骨组织修复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或挛缩,故应使患者认识到积极而正确的功能锻炼是康复的关键,是以后进行日常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未婚女性患者担心骨折治愈后会影响生育功能而情绪低落,对康复训练丧失信心,要耐心细致的解除她们思想上的顾虑,调动其积极性,根据病情、体力、耐力制订锻炼计划,掌握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逐渐从被动向主动过渡。本组2例患者因术后怕疼,但心骨折再移位而不肯在床上行患肢功能锻炼,一度出现膝关节的僵硬,活动度小于30°。通过解释,同类病例的现身讲解后观念改变了,出现时患肢膝关节活动度达到了80°。
骨盆骨折愈合周期长,患者的恢复一部分时间是在家进行的,因此出院指导尤为重要,很多人认为出院就是治疗的结束而忽视指导,所以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要强调两月内禁止起床,愈合前禁止负重,强调增加营养及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及定期复查、随诊的时间和重要性。注重宣传自我锻炼的长远意识,鼓励患者树立独立生活能力的信心,为提高自身生活质量而坚持锻炼。
[中图分类号] R6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a)-0028-03
Effect assessment of the treatment for middle-upper thoracic vertebra fracture accompanying spinal cord injury and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HUANG Jianfeng1 NING Jinlong1 CEN Dingshan1 LI Honglin1 MENG Yonghui2 LUO Zhiming1 HE Muliang1
1.Department of Spinal Surgery,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Hezhou Cit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Hezhou 542800, China; 2.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Hezhou Guangji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Hezhou 542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middle-upper thoracic vertebra fracture accompanying spinal cord injury and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method as well as to assess effect of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Methods Forty patients with middle-upper thoracic vertebra fracture accompanying spinal cord injury from September 2007 to August 2010 in our hospital, and all of them were treated with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bone graft fusion and vertebral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20 cases (early recovery group) began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within two weeks after surgery, and the other 20 cases (control group) began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two months after surgery. Follow-up of 12 to 40 months,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Surgical incisions for all patients were in healing by first intention. All postoperative CT reviews showed good thoracic vertebra sequence reset, good verteb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d no breakage. Postoperative nerve functions for all patients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improvement. AD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bility score for 40 cases after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was higher than their preoperative score (P < 0.05), and the score for early recover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1). Conclus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middle-upper thoracic vertebra fracture accompanying spinal cord injury, combined treatment of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bone graft fusion and vertebral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can obtain goo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early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can maximize their ADL ability.
[Key words] Middle-upper thoracic vertebra fracture; Spinal cord injury;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Vertebral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Rehabilitation
中上胸椎(T1~10)因为有胸廓的保护和支持,是脊柱中发生骨折概率最小的节段,其发生率仅占脊柱骨折的2.5%[1],多因高能量暴力损伤引起。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及意外伤害不断增多,胸椎骨折发生率也相应增加。由于椎管管腔比较狭小,胸椎骨折后常伴有脊髓损伤,且病情重,预后差,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可以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本文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0年8月本院收治的40例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均采取了手术治疗,其中20例术后配合早期康复锻炼,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病例均为2007年9月~2010年8月本院收治的中上胸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9~59岁,平均39.6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7例,高空坠落伤15例,重物钝击伤8例。37例有合并伤,其中,合并肋骨骨折22例,血气胸35例,骨盆骨折3例,四肢骨折5例,颅脑外伤8例;常规行X线、CT和MRI检查,均为新鲜骨折,发生在中胸椎(T5~10)28例,发生在上胸椎(T1~4)12例。骨折分型:压缩骨折15例,爆裂骨折12例,骨折伴脱位13例。将40例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术前脊髓损伤按照美国ASIA分级:早期康复组A级10例,B级6例,C级2例,D级2例;对照组A级10例,B级5例,C级3例,D级2例。两组患者在合并伤、骨折分型及ASIA分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
40例患者均采取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均在受伤后2~10 d进行手术,平均4.5 d。全麻后患者俯卧,以拟固定节段为中心取后正中切口。按照术前确定的胸椎椎弓根的方向、深度和角度,将伤椎及相邻的上下椎体的棘突、椎板、关节突及横突充分显露,在伤椎上下节段置入椎弓根螺钉,部分病例伤椎置入螺钉。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彻底减压,安装连接棒并适当撑开恢复椎体前缘高度,连接横杆,植骨融合,植骨来源为切除椎板、棘突减压所得碎骨及自体髂骨。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辅助氟美松、甘露醇、高压氧等治疗。
1.2.2 康复方法
术后康复可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本研究中两组的康复治疗均为期3个月。每日1次,每周6 次。患者出院后仍坚持按原方案继续康复锻炼至研究结束。
1.2.2.1 早期康复组 (1)卧床期康复:正确摆放骨折部位的肢体,保持良好位置,加强瘫痪肢体及关节的被动活动,维持关节及软组织的活动范围,防止发生压疮及关节挛缩;指导患者对有神经支配的呼吸肌加强呼吸训练,辅助患者挤压胸廓辅助呼吸或咳嗽,预防肺部感染;患者术后48 h即鼓励患者配合进行上肢肌肉独立锻炼,从对残存有神经支配的肌肉进行辅助被动活动,逐渐向主动无辅助活动过渡,指导进行肌肉长度保持训练,对肱三头肌、手指屈肌群等上肢肌肉定期进行牵拉锻炼及腰背肌功能训练,防止发生肌肉挛缩。此外,还配合理疗、针灸、TDP、推拿及感觉和运动系统训练等。(2)离床期康复:术后2~4周可协助佩戴腰围护具在床上坐起,可应用起立床进行站立锻炼,应用轮椅进行坐位平衡的锻炼及支撑耐力锻炼等;加强背阔肌、颈背肌及肩胛带肌的肌肉锻炼,如指导患者进行徒手抵抗锻炼,增强肢体肌肉的力量。术后3~6周在腰围护具保护下下床,直到逐步离床进行康复锻炼。根据病情进行ADL训练、轮椅操纵训练、转移训练(轮椅-厕所、床-轮椅)、步行训练等。
1.2.2.2 对照组 术后协助患者正确摆放骨折部位的肢体,定时翻身,防止发生压疮,指导患者深呼吸或咳嗽,预防肺部感染,加强会护理,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术后2个月开始进行上肢肌肉独立锻炼,从对残存有神经支配的肌肉进行辅助被动活动,逐渐向主动无辅助活动过渡,指导进行肌肉长度保持训练,对肱三头肌、手指屈肌群等上肢肌肉定期进行牵拉锻炼及腰背肌功能训练,防止发生肌肉挛缩。并进行理疗、针灸、TDP、推拿及感觉和运动系统训练。佩戴腰围护具在床上坐起,进行站立锻炼,应用轮椅进行坐位平衡的锻炼及支撑耐力锻炼等;加强背阔肌、颈背肌及肩胛带肌的肌肉锻炼,如指导患者进行徒手抵抗锻炼,增强肢体肌肉的力量。逐步在腰围护具保护下下床,直到离床进行康复锻炼。根据病情进行ADL训练、轮椅操纵训练、转移训练(轮椅-厕所、床-轮椅)、步行训练等。
1.3 评价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术前及术后复查的X线及CT片,观察脊柱序列恢复及椎弓根钉固定情况,观察伤椎Cobb角的变化、伤椎高度恢复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照美国ASIA标准[2]评价神经功能障碍,评价两组患者术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1.3.1 运动功能评定标准
评定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运动功能的变化,包括床上翻身、床上坐起及轮椅到床以及由轮椅到厕所的转移能力等。参考标准,0级:完全依赖;1级:部分活动需他人辅助;2级:借助辅助器具可独立完成活动;3级:不需借助器具能独立完成活动。运动功能达到3级为显效,提高1个级别以上为有效,运动功能无变化为无效[3]。
1.3.2 ADL评定
依据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分[4]。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
40例患者均获12~40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年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CT复查均显示胸椎序列复位良好,椎管内脊髓无压迫,椎弓根钉固定良好,无断裂。术后神经损伤按照ASIA分级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早期康复组A级5例改善为B级,B级4例改善为C级,2例改善为D级;C级1例改善为D级,1例改善为E级;D级2例均改善为E级;对照组B级2例改善为C级,C级1例改善为D级,D级1例改善为E级。两组术后最后随访伤椎Cobb角及椎体高度恢复情况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两组术前及术后伤椎Cobb角及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两组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及椎体高度恢复情况(x±s)
2.2 两组疗效比较
具体见表2。两组疗效比较,早期康复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 0.05)。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2.3 ADL评定
具体见表3。康复前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康复后两组ADL评分均较康复前显著提高(P < 0.01),早期康复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
表3 两组康复前后ADL评分比较(x±s,分)
2.4 并发症情况
早期康复组发生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统感染3例,双下肢内收伸展痉挛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5.0%;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4例,泌尿系统感染4例,骨质疏松2例,双下肢内收伸展痉挛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5.0%,两组比较,早期康复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中上胸椎解剖与损伤特点
中上胸椎与肋骨、胸骨组成了一个环形腔隙,构成了一个密闭而稳定的骨性框架,前、后、侧方分别有胸肋关节、椎板及肋椎关节保护,再加上椎间盘和韧带的固定,其稳定性显著增强,因此当中上胸椎发生骨折时通常要受到巨大的外力,本研究中均为车祸伤、高空坠落伤等强大暴力引起,骨折常较严重,易并发脱位,常引起多个椎体受累及其他部位合并伤。上胸椎与中胸椎交接处的胸椎后凸部位较其他部位易受伤,故临床常见受损部位集中在T4~T10节段。由于椎管管腔较狭窄,缓冲容积小,中上胸椎一旦发生骨折脱位,不规则且脱位的骨折块与椎体极易压迫脊髓,导致脊髓缺血,造成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压迫症状,功能恢复预后差。
3.2 手术适应证及方法的选择
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手术选择,要充分考虑到骨折程度、类型及脊髓损伤的程度等。从康复角度出发,无论是合并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脊髓损伤,都应考虑早期手术减压并稳定脊柱,为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条件,以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手术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稳定性、脊髓损伤的程度以及合并的其他损伤和损伤程度,进行个体化处理[5]。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应及早手术行彻底减压同时恢复脊柱的稳定性[6]。对完全性脊髓损伤者,以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为原则,减压为辅,首选后路椎弓根固定,多采取后路切开、后方减压、复位、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该手术简单有效,且术后并发症低,本研究术后随访脊柱均稳定性良好。
3.3 术后早期康复的重要性
手术治疗是否成功主要看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程度,而早期康复治疗是促进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脊髓损伤术后及早(术后2周内)进行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国内外多项资料表明,在正确对症处理及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时间越早,运动功能恢复就越快,还能显著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7]。早期康复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使患者提高生活活动能力,充分利用患者的残存功能,通过持续不断地强化和锻炼,使患者尽可能生活自理。脊髓损伤术后早期即应使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并通过辅助被动活动及主动活动进行康复锻炼,以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功能,避免发生关节挛缩及畸形,从而改善患者的感觉及运动功能。本研究资料显示,早期康复组20例患者采取早期康复后,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测定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 < 0.05),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达到了手术治疗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损伤者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术后早期采取康复训练可有效预防和减少脊髓损伤术后并发症,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帮助其尽早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曾周景,罗剑,叶建华,等. 中上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的手术治疗[J]. 临床医学工程,2010,17(8):89-90.
[2] 李建军,周红俊,孙迎春,等.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第6版,2006)[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7):693-696.
[3] Garcia Leoni ME,Esclarin De Ruz A.Management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es[J]. Clin Microbiol Infect,2003,9(8):780.
[4] 南登昆,缪鸿石. 康复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4-55.
[5] 吴义龙,陈飞强,庄科雄. 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6):593-594.
随着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发展,因交通车祸以及高空坠落所导致的骨盆骨折患者逐渐增多,在骨盆骨折的传统治疗中,常采用骨牵引、骨盆悬吊以及石膏固定等方法,有的患者也可治愈,但是这些治疗方法的致残率较高。选择本院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AO分型为B、C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AO分型为B、C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17~66岁,平均(39.5±17.2)岁。致伤原因:交通车祸伤29例,高空坠落伤17例,重物压砸伤8例。其中合并有肾挫伤3例,肠破裂2例,14例出现失血性休克,腰5横突骨折2例,髋臼顶骨折6例。根据AO分型(Tile-Muller),B型26例,其中B 1.1型6例、B 1.2型4例,B 2.1型9例,B 2.2型4例,B 2.3型2例,B 3型1例;C型28例,其中C 1.1型12例、C 2.1型6例、C 3型10例。
1.2 治疗方法 首先在早期处理危及生命的合并伤,术前双侧下肢股骨髁上骨牵引,合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的患者加患髋大转子部侧方牵引,合并耻骨联合分离者采用布兜悬吊。受伤至手术时间6~16 d。骨盆内固定器械采用GE、Depuy公司,在术前根据标尺及CT片,通过在标本上描绘出骨折线及旋转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手术方案。本组54例患者均全麻下进行手术。对于单纯耻骨联合分离病例,采用Pfannenstiel切口,其余病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其中10例患者联合后方入路固定骶髂关节。术后根据骨盆稳定情况决定负重时间,6~8周根据复查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4 h,平均(2.4±1.5)h。术中出血280~1900 ml,平均(750±150)ml。原始骨折移位为8~40 mm,平均(22.5±8.7)mm。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2.4±6.3)月,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评分标准进行评定:骨折块分离的最大距离,20 mm,无1例。功能评定按Iowa骨盆评分法评定:本组患者中,51例患者可以做以前的工作,患者家庭生活均满意;1例患者术后出现异位骨化,口服消炎痛以及局部放射治疗,异位骨化没有出现加重,不影响患者负重行走;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术中神经吻合后6个月基本恢复。本组无骨不愈合、深部血肿及深静脉血栓发生。
3 讨论
在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中,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矫正畸形,早期活动,预防晚期骨盆不稳和骨不连接,争取达到无痛和功能满意。而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可以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对于旋转不稳和垂直不稳的骨盆骨折,早期手术施行内固定可以尽早的恢复骨盆的稳定度,显著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骨折恢复后期的功能,同时稳定的内固定可以更好的去解决并发伤,有利于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的治疗[1]。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时,要掌握好指征:患者为不稳定性骨折、合并有髋臼骨折、外固定后残存移位、韧带损伤导致骨盆不稳定、闭合复位失败、没有会阴污染的开放性后部损伤、耻骨联合孤立性分离>2.5 cm。
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中,在能够维持骨折稳定复位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简单有效的内固定物,可以减小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利于术后恢复。在安装内固定时注意髋臼周围螺钉拧入的方向,避免螺钉进入髋臼内。复位结束后手法活动髋关节,仔细体会有无异常响声或阻挡感以判定内固定物是否进入关节内[2]。对骨盆骨折前后环同时不稳者,一般先稳定后环再固定前环,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针对C型骨盆骨折的后环损伤,前路钢板内固定更加安全,可以解剖复位,提高骶髂关节的稳定性,其缺点是对骨折仅起连接作用,抗应力作用差,不能早期下地[3]。
本组患者中,经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51例患者恢复工作,家庭生活均满意;1例患者虽然术后出现异位骨化,但经过治疗后,不影响患者负重行走;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术中神经吻合后功能基本恢复。本组患者没有出现骨折不愈合、深部血肿及深静脉血栓发生,临治疗效果良好,说明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可以尽早恢复骨盆稳定度,明显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后期功能。同时,稳固的内固定使并发伤治疗问题更易解决,更利于多发伤的治疗。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a)—0140—02
骨折是指因为外伤或病理等因素致使骨质部分或完全断裂,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多表现为:骨折部位出现局限性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并出现瘀斑,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完全性骨折甚至会出现肢体畸形及异常活动[1]。术后给予患者正确的护理可提高其手术的疗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能促进患者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作为护理人员应该配合医生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周密的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以最大限度恢复患者机体功能,提高患者自理能力[3]。本院通过对146例骨折患者给予不同护理干预,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对患者术后自理能力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5月本院收治的骨折患者共146例,其中,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60例,年龄均在22~68岁,平均年龄为(45.13±6.83)岁。骨折部位:上肢47例,下肢60例,骨盆23例,其他部位骨折16例;稳定性骨折78例,不稳定性骨折68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7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身高、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较性。见表1。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常规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及院内规章制度,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常规检查内容,给予患者常规遵医嘱的护理模式。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术前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向患者解释自身疾病状况,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尊重患者,消除其恐惧和烦躁心理,以增强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加强患者饮食调节,补充所缺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选择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补充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等,防止便秘发生;术后监测患者BP、SPO2、P、R,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四肢神经症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鼓励患者积极配合进行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与患者共同制定合理可行的康复训练计划。
1.3 判定标准
1.3.1 运动功能评定 采用Fugl Meyer 量表[4]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包括运动、疼痛及活动度3个方面,其中上肢功能33项,共计66分,下肢功能17项,共计34分,总积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好,越低表示功能越差。
1.3.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定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5],根据评分结果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极严重功能缺陷为0~20分;严重功能缺陷为25~45分,中度功能缺陷为50~70分;轻度功能缺陷为75~95分;无功能缺陷,日常生活可自理为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结果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各组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值 P <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运动功能比较表明,两组患者入院时Fugl 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术后与入院时比较,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且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较性,具体结果见表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定结果显示,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优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骨折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给患者心理和身体上造成极大的痛苦,临床治疗多采用手术方法,术后患者恢复较慢,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往往造成患者的抑郁、焦虑,同时可能会带来各种并发症的发生[6]。对骨折术后患者的护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若护理不到位,可能会造成患者骨折部位愈合较慢或难以愈合,严重者甚至畸形愈合,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运动能力,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7]。骨折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康复护理是可改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通过锻炼刺激患者运动器官感受器,使患者重新建立运动反射,同时配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8—10]。本研究通过对患者采取系统护理,评定两组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院时Fugl 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术后4个月与入院时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所以系统合理的护理模式,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骨折患者术后的肢体功能恢复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靖.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病人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1,25(9B):2398—2399.
[2] 潘敏. 探讨椎骨骨折32例手术后护理[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28):14—15.
[3] 林琼,吴荔军. 颈椎骨折并颈髓损伤98例临床护理[J]. 福建医药杂志,2009,3(5):147—148.
[4] 曾秋霞.不同护理模式对骨折术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107.
[5] 郭玫,金艳丽,刘姝舒,等. 肢体康复训练与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7,9(2):92—93.
[6] 张蔚然. 骨折住院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6):6500—6501.
[7] 袁洪昌,都玉珍. 53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体会[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