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生态效益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7 10:55: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水资源生态效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水资源生态效益

篇1

1.塔里木河水资源利用现状与效益情况概述

塔里木河在建国后的灌溉面积为42.65×104 km2,源流区绿洲面积为160×104 km2,如果水土资源没有进行开发,那么干流区原始的地表水径流量可达65×108~75×108m3,而实际上,约有一半以上的地表水消耗在积水湖或洼地中,最终被蒸发。塔里木河具有较高的水资源开发价值,仅其大、中型水库面积就达508.8km2,水体容积8.8×108m3。由于水土资源的开发,毁林开荒、河水断流等一系列因素所造成的林地减少面积为1.62×104 km2,实际损失面积约6.56×104 km2。目前干流区的人工林面积为1.54×104 km2,加上新绿洲人工林保留面积,略高于被损失的天然林面积。另外一方面,塔里木盆地在历史上,绿洲扩大的面积较沙漠化的速度要快,近代以来,塔里木盆地扩大的绿洲面积已达17340km2。

建国以来,塔里木塔里木盆地共建水库约200座,总库容32×108m3,在彻底改造原有灌区的同时,还开辟了阿拉尔、小海子、铁干里克等新绿洲。1990年,人工林面积为43.14×104 km2,与前五年相比,年均递增率高达10%,绿洲林木覆盖率14%。随着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塔里木盆地的农业生产近年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1985~1994年的粮食总产量增加到3.312×104t,年均增长率为3.1%,人均占有量由393.3kg提高到432.2kg。全盆地的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不足20%提高到80年代初的30.8%。

2.塔里木河水量变化

塔里木河三源流年平均产流量为179.5×108m3,其中叶尔羌河63.9×108m3,和田河为44.0×108m3,阿克苏河71.6×108m3。然而实际上三条源流汇入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仅占总水量的25.8%,剩下的74.2%水量都在支流中被消耗了,其中叶尔羌河消耗水量最多,约有98.4%的水量都被消耗。和田河能流到干流的水量占产流量的23.4%,阿克苏河对塔里木河的供水最为明显,达到了70%以上。

塔里木河干流区的降水稀少,无法确保植物正常生要。下游植被主要依靠地下水来获得供给,而另一方面,地下水由地表水转化而来,地表径流的减少,减少了下游的地下水补给,使得地下水位下降,植被生长现状堪忧。此外,塔里木盆地在开发发展的过程中,绿洲面积和沙漠化进程处于同步发展趋势中,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一方面使得上游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给下游带来了生态损失。

3.塔里木河水资源利用效益与生态损失对比分析

尽管塔里木河依靠水资源利用开发,上游获得了较为客观的经济效益,然而在实际上,塔里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践上程度依然较低,基本属于低效利用阶段。在用水量的分类比例当中,源流区的农业用水量所占比例最大,高达95%以上。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估算塔里木河的实际水资源利用效益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效益分摊和成本扣除的方法,对农业用水的平均效益进行较为科学客观的计算。效益分摊法是一种把农作物的净产值在灌溉水和其它农业措施之间以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摊的效益计算方法,一般规定的灌溉分摊系统为0.05。而成本扣除则是指在进行农业经济效益计算时,将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基本农业成本折算成较为合理的经济报酬,再将总收益减去经济报酬,最后得到纯利润。根据这一方法所计算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一般都较高。就塔里木河源流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而言,将其与全疆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其效益整体上呈现出较高的走向。在计算农业用水的供水成本时,采用以下几种成本计算方法,即保证水利工程能够自我维持、保证水利工程进能够行自我改造、维持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维修及全部折旧费均算入供水成本当中。

计算结果如下:三条源流灌区引用地表水140.858×108m3,水资源利用直接效益约为40×108元。塔里木河上中游地表水近年来的引用量不断地增加,致使下游河道的年径流量减少了70%。下游铁干里克至罗布泊段地下水位下降明显,部分河道断流,已经造成1.617×105km2的自然林、草的衰败和死亡,绿洲弃耕土地1.13×104km2。

在计算生态损失时,首先明确生态损失的涵义。生态损失包括直接损失、间接损失、恢复成本等。一般来说,直接和间接损失比较难准确地计算出来,可以采用恢复费用替代法计算由于水量减少造成的生态损失。塔里木河的下游要想做好生态恢复工作,关键在于增加河道的水量,而相关资料显示,塔里木河源流区每节约1m3灌溉用水输送到塔里木河,就要投资1元。而如果将下游平均径流量恢复20%以上的水平,则至少需要增加8×108m3的水量输入干流,耗资约8×108元。

对比分析塔里木河水资源利用效益与生态损失,我们可以发现,塔里木河的水走远利用效益相对较高,而与此同时,生态损失的情况也较为严重,要进行生态恢复,所需要耗费的资金在已有经济效益中也占相当比例。

4.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塔里木河水资源利用效益与生态损失,在综合评价水资源利用与生态恢复的双向关系后,我们在开展塔里木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时,既要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坚持尺度原则,又要着力做好生态恢复工作,确保塔里木和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ECC计算结果分析

由表1可看出,义乌市2005年-2007年的生态效益均大于生态成本,历年的ECC值均大于1。说明生态经济规模增长是经济的,生态承载力状况良好。基本符合义乌的实际状况。义乌近年来一直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凭借商贸业的发展迅速崛起。同时近年来义乌积极推广“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积极发展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商品制造业基地。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义乌经济实力也迅速增加,2007年义乌人均GDP比浙江省高1.9倍,比全国高约3.5倍,仅次于上海,居全国前列。义乌相对低耗、低污染的产业特点以及高效的经济发展决定了经济增长规模相对较经济。由于义乌仍处于发展的初中期,故较长一段时间内ECC值可能都会大于1。为了更准确地评价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状况,需要选取合适的参比值。由于广东省各城市的城镇化率较高、产业结构均以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增长速率较高等特点均与义乌相似,故选取广东省的两个典型城镇即以经济高速增长闻名于世,但是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的东莞市和2002年即被评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惠州市作为参照城镇,分别计算两城镇的ECC值,并将ECC值作为评价参比值。根据广东省各城市的资源环境损耗价值核算数据[13],分别计算得出广东省各市2003年、2005年ECC值。由于缺乏连续年的生态成本数据,计算结果均以相隔两年的生态效益、生态成本数值计算ECC,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东莞ECC值均在2左右,而惠州ECC值均在8左右。由此可初略得出,当ECC值大于8时,表明生态承载力状况良好,ECC小于2则表明生态承载力状况一般。而义乌市2005年-2007年生态承载力值均大于8,说明近三年生态承载力状况良好。(见表2)但由表1也可看出,义乌历年的生态成本在逐年增加,经济增长规模逐渐趋向不经济增长,逐渐以过高的生态成本来换取经济增长,历年的承载力值在逐年降低也说明生态承载状况逐渐变差。这与义乌市近年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相符。义乌区域资源匮乏,尤其是对于限制区域瓶颈发展的水资源。按2007年统计人口数,人均水资源量672m3,如考虑约107万的常住外来人口,人均水资源量270m3,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m3的13%,随着义乌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数量增加,义乌的水资源将更加紧张。2005年义乌市购买了东阳市横锦水库每年5000万m3水资源的永久使用权,使得城区的饮用水得以保证,但也增大了经济增长的生态成本。过快的人口和经济增长也给义乌市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义乌地表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根据义乌市环境统计公报,地表水水质以劣Ⅴ类水为主,在2003年-2007年的水环境质量常规监测的共96站次监测中,劣Ⅴ类水检出率均在80%以上,且Ⅲ类以上水质几乎为0。污染物的治理以及由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害成本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承载力值的大小。

篇3

2011年10月13日,三水湾小学全体六年级的“小豆豆环保志愿者”参加了“走进石臼漾湿地园,保护水资源”的活动。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湿地是处于水陆过渡地带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是水陆交界的一种生态系统,“湿地”的概念引人中国并为公众所接受是近几年的事,在此之前,人们并没有意识戴沼泽、湖泊、河流、滩涂乃至人工水库、稻田等皆为湿地。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被专家们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称其为“地球之肾”、“天然蓄水库”。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深切感受到地球生态恶化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后果,湿地的重要性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湿地蕴藏的巨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将被人们进一步了解,那时候,湿地就能逐步恢复为正常健康的地球之肾。

这次走进湿地园的活动,让“小豆豆环保志愿者”对湿地园水资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环保意识也有了稳步提升。

篇4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园林绿化建设攀比斗富之风愈演愈烈,在追新求异、急功近利的建设思想指导下,各种奇花异草飘洋过海,大树移栽、反季节栽种和逆境栽植及追求视觉形象的挖湖堆山,甚至填湖造园等屡见不鲜。不科学的园林绿地建设,不仅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造成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因此,建设节约型园林是十分必要的。

节约型园林绿化不是减少园林绿化投入,也不是简单的降低绿化档次和水平,而是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从资源集约利用、技术进步、规划设计和改善管理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倡导生态节约型绿化体系

按照生态优先的理念,以乔木为主,科学配置植物群落,提高城市人工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营造节约型园林。

(1)以乔木为主,科学搭配植物群落。遵照城市绿化以乔木为主的原则,按乔、灌、藤、草多层结构和科学搭配的方法开展城市绿地建设,不仅提高了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2)控制修剪植物应用,减少绿地养护费用。在园林绿化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要进一步转变机制,通过引入作业社会化和市场竞争,采取招标投标、工程质量监督、信用体系监督等方式保障工程和养护质量,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2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构建节约型绿化体系

(1)在绿化设计中,树立节约型绿化设计理念,大力倡导“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设计思想。倡导绿地建设向自然生态转型,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物种多样性”原则。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

(2)在种植设计上,注重按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增加乔灌、藤、宿根花卉的使用,力求扩大绿地复层结构比例,充分发挥绿地的最大生态效益。试验表明,乔灌木的耗水量远低于草坪,而生态效益却比草坪高得多,10m2树木产生的生态效益与50m2生长良好的草坪相当。大量应用耐旱植物,不仅能节约大量水分,还能营造独特的景观。

(3)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减少水资源浪费。

3努力降低成本,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绿化体系

当今社会,水资源紧缺,能源供应紧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水资源和能源,是推进节约型绿化的必然选择。通过在园林绿化中开发、应用和推广节水、节地、节能和节材技术,以技术进步促进园林绿化的节约。

(1)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在达到浇灌效果的前提下,不同的浇灌方式也是决定绿化工程能否节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降低园林事业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就必须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可采用喷灌、滴灌、地下滴灌等方式进行植物灌溉,这样既可节约用水,还能节省劳力,工效较高。据统计喷灌比地面灌溉可节省水约30%~50%,滴灌比喷灌可省水约40%,可节能50%~70%。地下滴灌是目前最新、最复杂、效率最高的灌溉方法,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水分蒸发损失小,不影响地面景观,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园林绿化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

(2)合理利用城市生活污水、中水灌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废水利用率。利用处理过的生活污水进行灌溉,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可根据生活污水中有机质含量高,在冬、春2季选定取水时间段,大量抽取城市生活污水,对土壤瘠薄的绿地实施污水灌溉,是增加土壤肥效、提高植物生长量、降低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3)大力推广环保项目的建设,对植物的死干、枯枝、落叶、树皮等再回收处理,可作为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

(4)充分挖掘每一寸土地的潜力,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大力推行立体绿化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攀援和爬墙植物,将能够绿化的各类墙体、天桥、屋顶和桥墩绿化起来,能有效地增加城市的绿量和绿视率。

(5)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加大地方树种的运用,绿化植物主要来自苗圃的生产苗木,推广耐干旱植物种类。

(6)提倡在城市绿化用地中推广使用节能照明设施。

4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S6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用水问题已是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水的供应。然而地球人口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的不协调、自然资源不断被开采等因素造成水资源的匮乏,水资源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甚至生存。城市园林建设对减轻污染、调节城市气温、净化城市空气、美化城市等方面起着促进作用。但是,在园林建设过程和后期养护过程都必须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水资源的缺乏限制了园林的发展建设。因此,耐旱植物的配置应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 耐旱植物特征

耐旱植物多分布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均降雨量在400毫米以内都能够正常的生长发育,并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耐旱植物通过调节生理活动的强度和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在干旱环境中的生长、保持水分平衡与维持自身正常的生长发育。耐旱植物基本都具有发达的根系、密布叶绿素的幼枝幼茎、强韧的地上茎干、内陷的气孔窝、细小肥厚肉质化的叶片、发达的栅栏组织、内卷的叶片、叶面厚厚的角质层或蜡质层、密生的表皮毛、发达的储水组织等。耐旱植物的这些特征有助于它们在相对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保持体内水分平衡,促进水分的吸收、水分储存、减少蒸腾,进而实现耐旱的目的。

二 目前耐旱植物的应用情况

耐旱植物在园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部分耐旱能力强的灌木、乔木等植物传统园林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夹竹桃、胡枝子等灌木植物,黄连木、白皮松、栾树等乔木植物。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园林设计者过多重视植物的观赏效果,对耐旱植物的搭配方式不够合理,以致于达不到节水的功效。众多省市认识到园林节水的重要性,大力调整原有的绿化形式,采用大量的耐瘠、耐旱植物来降低园林建设成本和调整城市水资源的运用。乔木和灌木是园林建设中常用的植物,通常采取复层植物群落组织方式,以达到更好的生态效益和绿化效果。据研究表明,灌木和乔木的需水量要比草坪低的多,而其生态效益却大大高于草坪,年需水量都为1吨的前提下,5平方米的草坪才能与1平方米的乔、灌木面积的生态效益相持平。此外,单位面积草坪养护年费用约为乔、灌木的 7 倍,由此可见,耐旱植物的应用价值要大大高于草坪。所以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应以灌木和乔木为主,从生态效益的角度来讲,可减少为增加绿化面积而营造大面积草坪的现象,促进多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 园林建设中改善耐旱植物的应用措施

(1)加大乡土耐旱植物的培育种植。乡土植物往往是经历过长久的自然考验而生存下来的优良品种,有特别强的生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恶劣的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强。所以在实际园林绿化过程中,把握栽培多种乡土植物,不仅可以扩大园林的绿化量,还能使园林景观的欣赏效果有所加强。(2)优化植物的配置方式。在对耐旱植物的配置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植物本身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栽培要因地制宜。总而言之,要保证灌木、乔木和草坪三者之间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所具有的生态效益。(3) 加强新品种的培育。在园林建设工作中要广泛的运用相关的节水技术方案,虽然当前已有很大一部分的耐旱植物品种被运用到实际园林建设中,但是我国还有诸多待开发的丰富野生资源。新品种的培育将会给现代园林建设带来新的元素,进一步为园林景观观赏价值带来更好的效果。

四 耐旱植物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

1.  节省淡水资源,降低建设成本

据调查表明,北京市采用集雨水工程来解决园林建设中的用水问题;延安市的城市所拥有淡水资源只能满足 100 多万人的生活用水需求,远远无法满足园林建设用水的需求量,因此园林绿化中多栽培耐旱植物是节约城市用水、满足城市规划用水的重要途径。全国还有很多城市也有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耐旱植物在园林建设工程中的应用是社会各界、政府部门以及市场迫切需要的方案。国家建设部门对加强构建节约型城市园林而提出大力培育、种植耐旱型植物的口号。这是基于政府很重视对对保护大自然的需要以及构建园林城市的需求,因为水资源的严重短缺,而使在园林建设中大大增加了政府财政开支,使园林管理部门和城市建设部门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况。因此,促进耐旱植物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2.  高综合价值,市场竞争力强

耐旱植物在我国北方众多地区都具有丰富的资源。在原有的传统园林建设中,耐旱植物良好的耐旱节水能力没有被很好的运用,在以前设计者多重视其特殊的观赏价值,而忽视了其良好的节水特性,使其没有与其他植物形成良好的配置,以致于没有发掘利用好耐旱植物的优势。耐旱植物划分为灌木、乔木和草本植物 3 种类型,从观赏角度可以划分成观花、观叶、观果和常绿植物几种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植物不同层次的需求。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耐旱型植物的品种将会更加丰富。因此耐旱植物可凭借其品种类型的丰富、高观赏价值、而低栽培成本、并具有良好生存能力等市场优势,而在市场竞争中有较好的竞争优势。

3.  实现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园林建设进程发展一定要和城市经济水平相协调,倘若没有坚固的物质经济基础,园林绿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以前我国从国外大量引进高质量的草花种子和草坪种子,其中一部分观赏植物,不管是其种子还是种苗,买进成本都较高,而且养护费用也较高。如果根据我国国情采用的正确措施,充分利用我国所拥有的丰富野生资源,采用耐旱植物,大力发展植物培育技术,可使买苗、种苗以及后期养护费用大大压缩,逐步实现城市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五 结语

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园林建设,实现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城市园林建设工作者的深入研究,大力栽培、驯化、培育耐旱植物,采取优良的栽培方案,使耐旱植物得优势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得到良好的体现,缩减园林培育、养护成本,解决城市园林建设中的用水问题。进而优化耐旱植物的配置模式,尽早实现城市园林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篇6

乌鲁木齐市经济高速发展,属于人口密集的西部大型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典型城市。国家对西北地区水资源调查的一项课题中提出,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量不得超过水资源总量的70%,而乌市水资源利用率为70%左右,从此角度来说,乌市的水资源利用已到达一个极限,水资源的匮乏成为制约乌鲁木齐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1 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搞好节水灌溉

1.1 园林用水体系不完善,水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在一些城市园林绿地中,绝大多数仍为洒水车灌溉、人工管灌、漫灌、水车浇灌,不能保证灌溉均匀、灌溉水量适量,经常出现灌溉过度致使地表积水或地下渗漏,浇灌时水分流失多达20%~30%,影响植物生长,且水源浪费严重。

1.2 灌溉设施与种植模式不配套

绿地灌溉系统设计、施工不够专业和规范。一些设计和施工单位技术不过硬,经常出现喷点布置不正确、喷头间隔不恰当等问题。在城市园林绿地的灌溉方式上,要大力采取节水型灌溉措施,认真全面地设计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园林绿地的建设过程中,考虑利用天然降水,还要注重铺装材料的渗水性;达到浇灌效果的前提下,不同的浇灌方式也是决定绿化工程能否节水的重要因素。

1.2.1 喷灌。特别适合于密植低矮植物,如草坪、灌木、花卉等。但会出现跑水现象,使水流到人行道、街道,或车行道上,影响周边环境,不易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

1.2.2 滴灌。除了具有喷灌的主要优点外,滴灌比喷灌更节水(约40%)、节能(50%~70%)。然而,也因管道系统分布范围大而增大了投资成本和运行管理的工作量。现阶段,滴灌主要应用于花卉、灌木、行道树及大面积片林的灌溉上,而在草坪及其他密植植物上则应用较少。

1.2.3 地下滴灌。这是微灌技术的典型应用形式,是目前最新、最复杂、效率最高的灌溉方式。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水分蒸发损失小,不影响地面景观,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园林绿地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存在不便于管理和维修的缺点。

1.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

当前从事园林绿化事业的工作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不甚了解我国水资源匮乏状况,尚未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表现为设计人员在设计中或倾向于大面积草坪、大型水景等一些高耗水的景观,或缺乏了解植物生态习性,不能合理地配置植物,基于此,当务之急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使发展节水型园林的观念广泛深入人心。

近几年来乌鲁木齐市的园林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已得到全面推广,同大水漫灌相比可节水50%~70%左右,节水效果明显。但是对各类节水灌溉设施的管理比较粗放,有潜力可挖。制定不同土壤质地、不同物种类、不同的生长季节的园林灌溉标准并由微机控制,是今后园林节水灌溉的发展方向。

2 因地制宜地选择乡土树种

城市园林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植物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合理的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方式是发展节水型园林的关键所在。

(1)因地制宜,注重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应用,大量应用耐旱植物,优化园林植物配置,城市园林绿地应该以乔、灌木为主体,以复层植物群落结构为主导,强调绿量和生态效益,即便是选择草坪,也要选择抗旱性强的草种,会大大节约水源。

篇7

对水资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作出定量评价,能够使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价值有全面的认识,从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在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另外,这也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式之一,有利于我国绿色GDP理念的进一步落实。

一、水资源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一)水资源生态系统

所谓水资源,指的是在经济条件下能够使用的水和水中的物质,以水体活动为主的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相结合,就构成了水资源生态系统。水在生态系统中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相互转换,从而不断为人类社会提供着物质和能量。

(二)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的是生态系统形成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效用,一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医药、工业农业生产活动的原料,另一方面维持着人类生存发展的生命系统。水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资源,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对生态环境进行组成和创造的因素之一。根据水资源的消费和市场化特点,可以将其分为经济服务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具体来说,经济功能指的是维持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态功能则是调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维持生态平衡。

二、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方法

(一)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的原理在于,将整个生态系统看成是生产中的一个要素,如果生态系统发生变化,那么生产成本和生产率等因素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从而使产品的价格和水平受到影响。举例来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的时候,水质和用水量的改变,会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所影响,最终表现在价格的变化上。

(二)机会成本法

在生态系统中,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我们在选用一种资源的使用方案时,那么就会舍弃其他的使用方案,与之相连带来的效益也就不存在。因此,机会成本法就是计算出那些放弃了的使用方案中能够获取的最大效益。举例来说,在三峡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它的机会成本就相当于保护三峡自然景观所获得的休闲娱乐的经济效益。该方法实用性很强,常用于那些不能直接计算出资源的应用效益的地方。

(三)旅行费用法

旅行费用法主要用于计算无价格的商品损失,可以对旅游地的游憩价值进行评估,使用旅行费用来计算人们对该景点的评价。具体来说,包括了交通费用、门票费用、餐饮住宿费用、纪念品或特产的购买费用,以及电话费、停车费等。

除此之外,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还有影子工程法、影子价格法等。在实际计算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三、江西省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

(一)经济服务功能评价

第一,水力发电。江西省2012年发电量总共728.20亿千瓦时,其中水力发电为48.24亿千瓦时,占比6.6%。按照每千瓦时0.4元的价格计算,2013年水力发电价值为19.30亿元。

第二,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供应。2012年江西省总供水量242.54亿m3,其中地表供水233.18亿m3,地下供水9.36亿m3。用水组成部分:生活用水20.86亿m3,工业用水58.94亿m3,农业用水146.01亿m3。以生活用水0.8元/m3、工业用水1.0元/m3、农业用水0.02元/m3计算,2012年江西省水资源的供水功能价值为78.55亿元。

第三,水产品生产。2012年江西省水产品生产总量约为237万吨,按照平均价格0.79亿元/万吨计算,水产品的经济价值为187.23亿元。

第四,休闲娱乐。2012年江西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56.2万人次,外汇收入4.8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0.17亿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0347.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372亿元,共计1402.17亿元。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旅游对象中山水风光比重为24.6%,假设水体旅游占其中50%,那么水体旅游的经济效益为172.47亿元。

综上,2012年江西省水资源的经济服务功能价值共计为457.55亿元。

(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第一,调蓄洪水。其中,水库调蓄洪水功能价值约为37.52亿元,鄱阳湖调蓄洪水的价值约为159.53亿元,湿地沼泽调蓄洪水功能价值约为1.05亿元,总计198.10亿元。

第二,调蓄水资源。所谓调蓄水资源,指的是在湖泊和沼泽的作用下,对水流、径流、地下水的调节功能。其中。鄱阳湖的水资源调蓄能力按照多年的平均蓄水量计算,为149.6亿m3,沼泽面积大约为1.42亿m3,总计面积为151.02亿m3。采用替代工程法,按照蓄水成本0.67元/吨计算,2012年江西省调蓄水资源的价值在101.18亿元。

第三,河流输沙。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江西省河流的总输沙量在1000万吨,按照人工清理河道的成本为4.7元/吨计算,河流输沙、疏通河道的经济效益为0.47亿元。

第四,土壤保持。该项目只计算鄱阳湖和军山湖的土壤保持功能。鄱阳湖每年泥沙淤积量在1000万吨左右,军山湖按照比例计算在50万吨,因此总计1050万吨。折合成土地面积,大概在1562.50h。按照1.7840万元/h的土地面积收益计算,土壤保持经济价值为0.28亿元。

第五,污染降解价值。众所周知,河流、湖泊等具有自净功能,也可以清除部分水体污染物。相关报道指出,湿地生态污染降解的功能价值为2.60万元/h,取江西省湿地面积61666h,则污染降解的功能价值为16.03亿元。

第六,生物多样性维持。水体和湿地,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场所。沼泽与泛滥平原的生态效益为3633.6元/h,江西省沼泽总面积61666h,则生态效益价值为2.24亿元。

综上,2012年江西省水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共计为318.3亿元。

(三)总评价结果

经过计算,江西省2012年水资源生态系统的经济服务功能价值为457.55亿元,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318.3亿元,合计为775.85亿元。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对江西省水资源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定,结果表明经济服务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很高。从侧面证明了水资源在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得以持续下去的重要性,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因此,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科学合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友辉,董增川,孔琼菊. 江西省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J]. 江西农业学报,2011(01)

篇8

【 abstract 】 nowadays,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s the main reason the lack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resource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aused by uneven. So, want to solve the agricultural water crisis, you must make full and reasonable use of limited water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strengthening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water channel handan discussed deeply and curr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water channel specific planning, and its benefi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water channel in detail.

【 keywords 】 handan; Ecological water channel; The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Benefit; Important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邯郸坐落在河北省南部、太行山的东部,和山西、山东、河南三省相接。结合邯郸市政府建设生态水网建设的规划安排,将建设和谐社会、加快生态园林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并计划在最近几年内,建设起生态水网。本文主要对邯郸生态水网建设的必要性与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阐述了建设生态水网的具体规划,并对其效益与建设的生态水网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生态水网建设的必要性

邯郸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季候,长年四季非常分明,其年平均降水量为548毫米,通常会集中在6至9月。在雨季,多出现暴雨,很容易出现水灾;在春季则长年为干旱。在过去几年,为了治理水患,并先后建立了两个大型水库,虽然治理了水患,但是,又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在雨季来临时,为迎战洪峰,水库需要一定的库容,因此,大量的水资源就变成了废水;然而,到了春季用水的季节,水库的水又供不应求。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2000年——2005年整个邯郸市河流的年平均总用水量超过了15亿立方米,但是,实际的利用总量还不到3亿立方米。由此看来,邯郸市出现了缺水的现象,从而使大量的河流水都白白流走,浪费水现象非常严重。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邯郸水资源供需矛盾,就必须要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邯郸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水网工程。重点是对原有渠道加以改造,合理分配水资源,解决农田灌溉问题,从而大大改善生态环境。

3邯郸水资源的基本现状

近几年,邯郸水资源非常紧缺,年降水总量为500mm,水资源总量为16亿立方米,低于国际缺水线标准,可以说是极度缺水的地区。为确保居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开始对地下水进行开采。近年来,整个邯郸市对地下水的开采量超过了16亿立方米,超出了地下水的可开采量范围,从而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从目前的情况来分析,对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效率与效益都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灌、排渠过于老化,缺少完善的用水机制。现如今,怎样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成为影响整个邯郸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4建设生态水网的具体规划

生态水网的建设必须由邯郸市政府统一规划实施,主要有主城区生态水系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生态涵养工程、平原生态水系工程等。其中平原生态水系工程、生态水系工程都是一期工程,工程从2009年开始,预计在2012年完工,从而使生态水网正常运行下去,保证水资源充分利用。

5建设邯郸生态水网的有效对策

主城区生态水系工程把岳城和动武仕水库的水引入主城区,从而为城区生态景观建设提供足够的水资源,对邯郸市的五大河流进行综合治理。

防治水污染必须要从根本上加强污染源的治理,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建设多个大型污水处理厂,有效控制污染。在防治水污染的同时还要对生态水网污染源进行排查,对于那些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来说,必须要强制要求先期治理;倡导企业循环用水,尽量少使用新鲜水量,建立节水企业。特别是对那些化工、造纸等有严重污染隐患的企业必须进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改任务。在农作物生产上,鼓励和倡导人们使用无毒、低毒的农药,合理施肥,从而使生态水网的水资源保持在良好状态。

平原生态水系工程指的是对原有的滏阳河、高级渠等主要干渠加以疏通和修整,可以在河渠上建立拦蓄工程,最终实现灌渠和排渠的共同调度。利用这些河渠向周围县输送水资源,最终实现水、林、路的一体化建设,从而方便的提供给各个县农业与生产用水。

生态涵养工程指的是在邯郸市的西部地区实施生态水保,建立多个中小型水库,涵养水源。特别是在骨干水渠沿岸,根据渠道的大小修筑渠道。

建立生态水网监控系统。待生态水网建成后,还必须要建立一套非常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共同抓建设与管理,避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促使工程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政府要加大水网水资源、管理与维修费用的支出,从而大大减少农业灌溉费用,凸显出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政策,既能为农民增加产量又增加收入。

6效益分析

6.1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

生态水网的建设可以为邯郸市带来较好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一方面,不仅能够向主城区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另一方面,改善水质、净化空气。与此同时,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可以建成集供水、观光等议题的景观,创造出优美的水环境,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地位。另外,也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生态水网约可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为1亿立方米,减慢地下水下降速度。尤其是平原生态水网工程,有利于改变河渠干涸的不良局面,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周围县城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借助生态水网建设优美生态景观,改善城镇面貌。

6.2社会效益

因生态水网的建设,大大改善了邯郸市的环境,充分体现出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除此之外,生态水网的建设对建设和谐邯郸、促进邯郸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7建设邯郸生态水网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水网会为整个邯郸市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生态效益。建设生态水网,能够扩大灌溉面积,增加农作物产量,为农民增加收入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生态水网的建设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改善城市面貌,使人和社会保持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知名度,对于建设生态、和谐邯郸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建设生态水网能够改变水资源的布局,修复邯郸的整个生态系统,同时为邯郸的经济发展打下坚持的基础。

8结束语

总体来说,现如今,影响水利工程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水资源的缺少以及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所造成的。因此,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用水危机,那么就必须要充分、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邯郸坐落在河北省南部、太行山的东部,和山西、山东、河南三省相接。结合邯郸市政府建设生态水网建设的规划安排,将建设和谐社会、加快生态园林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并计划在最近几年内,完成生态水网工程建设。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邯郸水资源供需矛盾,就必须要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邯郸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水网工程。重点是对原有渠道加以改造,合理分配水资源,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引导农民合理利用水资源,给农民灌输节水的思想意识,从而使农民积极、主动的节约水资源,实现灌渠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创造出优美的水环境,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地位。在今后几年,周围县城构成平原水网与水库。这不仅成为邯郸市质量环境的一个进步,同时为其它地区的生态发展作出了榜样。

【参考文献】

[1]谷玉姣,彭莘,龚京燕.邯郸生态水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河北水利,2008(4).

[2]郭燕杰,谢三湘,李燕.梯级电站在邯郸生态水网中的开发建设[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3).

篇9

1.2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

1.2.1面向上游的水源地保护区生态建设补偿将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各项生态建设的投入作为水源地生态补偿,上游水源地地区既是生态贡献区又是生态受益区,下游地区是单纯生态受益区,应共同分担上游地区的生态建设成本。

1.2.2面向下游的基于上游发展权限损失的补偿水源地保护区为了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而放弃一部分产业的发展,从而失去了获得相应效益的机会,下游受益地区必须对上游水源地保护区人民的发展权损失予以一定补偿,可选择不同补偿方式进行补偿。生态补偿核定方法采用机会成本法,

2汾河水库生态补偿实例分析

2.1汾河水库概况汾河水库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境内,距省城太原市83km。坝址以上控制流域范围包括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静乐县,吕梁市岚县和太原市娄烦县四县,流域面积为5268km2,占四县总面积92.5%。汾河水库库区水域面积32km2,总库容7.2×108m3。此外,自2003年山西省引黄工程南干线开通以来,平均每年引黄河水约9000×104m3,并向省城太原市供水,汾河水库作为引黄入并工程的调蓄水库,已成为山西省最大的饮用水水源地。

2.2汾河水库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汾河水库生态补偿的主体应当是太原市主城区的300×104多个市民、企业事业单位等用水主体及市政府。而补偿对象包括因保护水质、涵养水源付出成本及影响经济发展的水源地农民、水源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

2.3汾河水库生态补偿额度和核定方式生态补偿核定方法确立可从两方面衡量。水源地相应主体为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成本。包括直接投入成本(即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污染治理等工程项目所需资金)和机会成本(即由于保护生态而导致的发展机会丧失)两部分。投入成本可准确测算,而且机会成本可用水源地居民收入与全市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测定;通过保护水源所产生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部分。其中,经济效益可根据输送水资源量按不同价格(包括政府补贴部分)扣除输水成本及加工成本而带来的效益;生态效益一般依据水资源的娱乐、旅游、休憩和调节水量、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废物净化等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测定其生态效益。确定补偿核定方法要综合考虑水资源保护成本和效益两方面因素,实现补偿效果与补偿意愿相协调。

2.4汾河水库生态补偿计算方法

2.4.1汾河水库水源地保护的直接成本核算按照娄烦县“十二五”期间省城水源地汾河水库环境治理保护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县规划实施水保造林、污染治理、基础设施改善、发展及民生保障、循环经济五大工程。水保造林工程。新增林地200km2;配套建设林地节水灌溉工程31处;占地补偿15.3km2;汾河水库库周塌岸治理21.4km;汾河湿地公园建设32×104m2;污染治理工程。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1座,实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建设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站22座;河道治理新筑堤坝122.6km,清淤疏浚98km;涧河源头治理4km;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县城旧城改造安置4033户17844人,库周小城镇建设安置4992户19444人;建设公路58km;产业发展及民生保障工程。兴建养殖小区100个;发展日光节能温室3000栋、温室大棚6000栋;开发生态公益性就业10116人。以上项目每年需生态保护资金10.84×108元。

2.4.2汾河水库周边地区保护水源经济发展损失补偿根据太原市、娄烦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测算。机会成本=(参照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源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源地城镇居民人口+(参照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水源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水源地农业人口=(17258-10667)×27589+(7611-3109)×97538=620955175≈6.21×108元。综上所述,依据水源地生态涵养成本-效益测算生态补偿核定方法模式,对汾河水库生态保护区总体补偿额应确定为每年17.05×108元。

篇10

一、前言

推动水利可持续发展以解决水资源危机,这是水利建设一直以来的目标,其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水利经济运行机制则是从相关政策、经济和技术方面着手,进行深入的改革,强调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进而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求,同时有利于良好的生态循环,进而创造良好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二、水利经济运行机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一)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水利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源的配置,需要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入手,根据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际,合理管理地下水和地表水,并对其水量和水质进行严格的控制,调整供水及排水的方案,改变传统的水资源配置和管理办法。立足水市场和水权管理,重视水制度协调,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扩大其经济领域,创造高效益,以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原则。[1]

(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充分体现出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我国当前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来看,其利用率不高,水资源配置和节水措施一般按照计划及政令执行管理,未能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是一种有市场价格的商品,其具有市场属性,并通过市场和政府对水资源配置的调控。传统的水利经济运行机制在投资方面具有计划性和事业性的特点,而基于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水利经济运行机制,需要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产业性投资机制,其市场目标和商业目标更加清晰和明确,有效推动了水利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三)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

水利经济运行机制需要满足当前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高效利用水资源,以更好的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生产生活中,需要满足居民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安全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生态保护方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仍然是水利建设发展的主题。另外,水利经济运行机制与农业、工业生产建设紧密相关,其改革势在必行。[2]

三、水利经济运行机制缺陷和不足

(一)市场观念不足

长期以来,水利建设突出体现了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特点,而市场观念不足,重视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忽视了水资源的经济价值。水价与其实际价值不符显然不利于水利经济运行机制的良好运行,对于水利建设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水资源利用问题不能仅依赖于行政方法,而是需要利用经济手段,为水权交易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更好地在经济领域创造高效益。

(二)水价不合理

水价的制定需要考虑实际的用水需求,其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有益于水污染的治理。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水价执行并不合理,水资源的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幅度不大,节水措施不到位,影响了正常的市场供求关系。这就需要针对水利投资融资、水费征收以及区域水价制定相应的方案,以改善这一问题。

(三)融资渠道单一

水利建设需要依赖于国家投资,其层次单一,往往受限于投资资金,工程建设周期长,仅考虑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持续性发展,不能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顾此失彼,不利于水利经济的稳定运行。

四、水利经济运行机制建设的新思考

(一)多方利益的兼顾

水利经济运行机制建设,需要兼顾社会、生态以及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利益,不再片面强调其工艺性,而是为其提供市场化发展的途径,做到多方利益并重。在政府和市场的组织协调下,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生态效益放在首位。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破坏和浪费生态资源,即使从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只是暂时的,这种掠夺式的资源开发显然不利于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水利经济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生态效益,为水利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水利经济运行需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尽可能保持平衡,兼顾供求,寻找最佳结合点,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3]

(二)水市场建设

促进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产业化发展,优化水市场环境,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合理制定水价,突出水资源的价值。水资源利用及污水排放的成本不能忽略不计,而是需要以投资成本和环境成本的形式予以定价和收费,进一步完善水利经济运行机制,制定水利商品的收费标准,并形成制度化标准,突出其商品价值。水电供水价格、水资源费征收以及水污染补偿等机制是水利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水电、火电上网价格差异,分区、分类实施水电供水价格机制,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三)拓宽融资渠道

拓宽融资渠道,填补水利建设资金空缺,其对于水利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基于市场机制,整合社会力量,通过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市场间的紧密合作,筹集资金,共同参与水利建设当中。建立完善的水利融资机制,促进投融资改革。整合资源。扩大投资主体,建立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利用银行贷款、引进外资等方式来拓宽投融资渠道,助力于水利建设,进而保障水利经济平稳、健康的运行。[4]

五、结语

在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以水利经济运行机制改革创新作为方向和着力点,针对市场观念不足、水价不合理以及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进行水利经济运行机制改革。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利益,加强水市场建设,拓宽融资渠道,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而促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身份证号码为36042419890909

387X)

参考文献

[1] 崔延松,鲁红卫,宣翔.强国战略背景下水利经济政策协调推进的运行机制研究探讨[J].中国水利,2015(0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