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7 10:55: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石油化工市场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但企业在实践中,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观念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次,我国目前的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更为注重对施工中的造价控制,而工程前期的投资和决策以及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没有得以重视;第三,公路工程造价管理通常被动的根据图纸设计来进行预算,但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的优化设计、控制造价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最后,企业的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有待提高,难以满足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需求,且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二、公路工程建设各阶段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公路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作为造价管控的源头,是先决条件,对公路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公路工程的投资预算对项目的投资决策、建设的规模以及工程的设计方案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工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公路工程的投资决策主要步骤分为项目建议书阶段、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的评审阶段。在各个阶段,资料和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别,对投资预算的精度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公路工程的项目投资决策明确后,设计是工程造价管控的重要内容。设计阶段的造价管控主要分为四部分内容,首先,工程设计中采取招投标制度,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设计单位的选择主要包括两种方式,分别是招标方式和委托设计方式。企业要根据公路工程的性质以及企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但招投标制度可作为首选方式;其次,选取最佳设计方案,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中,建设成本的控制包括设计等多个阶段,设计方案是工程项目开展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控制施工投资和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内容;第三,公路工程项目设计时要严格按照限额,设计过程中,按照既定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预算对初步设计进行管控,然后按照初步设计书来控制设计图纸,确保总投资额的限度不会出现超过的现象。限额设计能够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加强设计单位的技术与经济管理;最后,要推广标准化设计。我国关于公路工程的设计有标准版图,设计过程中,可推广应用标准设计,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保证施工的质量的同时缩短施工的工期,优化公路工程的造价管理。
(三)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公路工程的施工阶段要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招投标阶段的标底造价管理,通过对招标文件的管理,企业安排专业的造价工程师对工程造价的条款进行审核。而招投标结束后,企业要强化对合同的签订与管理。同时,当公路工程项目完成后,要对原来的项目的审定标底造价对比计算,加强复查和管理。
三、加强公路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策略
(一)对工程造价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要以市场经济条件为基础,实现对公路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以设计为中心,加强对公路工程的整体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公路工程造价管理较为复杂,公路建设中要重视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从而动态的反映出项目的总造价。在公路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自然条件等客观条件对工程造价管理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尤其是设计阶段的问题能够明显暴露出来,导致设计以及工程造价的变动。因此,企业的造价工程师要对造价计划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并且及时的进行补救,实现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优化。
(二)组织、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中,要从组织、技术以及经济等角度进行造价的控制。首先,从组织方面进行造价控制,包括对项目组织结构的确定,明确造价控制人员以及其他造价专员的职责;其次,从技术方面进行造价控制,技术方面包括初步设计、技术设计以及施工图纸设计等方面严格监督,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可观的经济效益;最后,从经济角度出发,要对计划值和实际值进行动态监督,对工程中各个项目的支出进行审核。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在确保公路工程质量、缩短公路工程的工期,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综合评价,科学管理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中,还要注重综合性的评价,加强对工程的科学管理。首先,企业要培养高质量的造价工程师队伍,造价工程师不仅要掌握造价工程师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还要了解设计、施工、项目管理以及经济法律等内容,他们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将知识与经济综合考虑。而随着公路工程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对公路工程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因此,高质量的造价工程师对企业优化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企业要从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工作做起,加强对预算指标、预算定额、费用指标的制定,以及工程计算、项目的划分等。企业在执行工程造价管理时,要严格按照法规、要求来执行,明确各项责任,从而将造价管理的基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最后,企业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中要进入新兴技术,计算机软件系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各项资料的准确性。
四、结束语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背景复杂,且受到我国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因此,目前的公路工程造价管理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公路工程项目存在较为严重的“三超”问题,而企业为了较好的解决公路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目的、项目的预期功能以及项目建设周期内的各种因素,进行仔细的调查和分析,从而在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对公路工程造价的目标和决策进行控制,并且以此为依据要求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进行精确的投资预算。
参考文献:
1低密度聚乙烯(LDPE)
目前,LDPE(含LLDPE)仍是世界上生产能力和需求量居首位的合成树脂之一,1998年生产能力超过32Mt,消费量近26Mt,见表1所示。
*亚洲不含日本和中东,美洲不含中南美,欧洲不包括独联体和东欧。
1.1生产能力
1998年全世界生产能力合计为32906kt,其中美亚欧三地域分别占31.0%,25.3%和24.7%左右。自40年代出现高压法生产LDPE后,由于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70年代中期开始,先进国家大量生产LLDPE。为了市场竞争,欧美一些国家以其技术、原料优势大规模生产,发展到今天,他们打破世界地域界限实行收购、合并或重组,扩大装置规模和产能,使装置规模达到300kt,进一步扩大到450kt,如Mobil/Peguiven公司拟采用DSM技术,计划2002年在委内瑞拉建成设备能力300kt的LDPE装置。Elenac公司采用BASF技术将于2000年在法国建成320ktLDPE装置。Exxon公司的LDPE产能现已达985kt,Dow化学公司LLDPE产能超过1500kt,达1715kt。LDPE和LLDPE合计产能最大的公司Dow已达2600kt,UCC1655kt,Exxon1480kt,Equistar1426kt,PolimeriEuropa也超过1000kt,达1110kt,Borealis和Elenac分别为960kt和925kt。在原料、规模、产能优势方面,日本和发展相当快的韩国仍居劣势。
90年代,世界一些大型先进的聚烯烃(PO)公司,在不断开发双峰PE和茂金属催化剂生产LDPE和LLDPE,如Exxon、Dow等公司已走在技术发展的前沿。
1.2需求
1998年全球消费LDPE和LLDPE25767kt,其中亚美欧分别占30.0%,26.8%和26.2%左右,显然亚洲需求量最大,居全球第一位,其次分别为欧美。亚洲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仍为中国,美洲仍为美国。随着泰铢和韩元升值及其股市转好,东南亚开始走出1997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出现复苏迹象。世界LDPE和LLDPE需求已开始出现增长。
1.3供需动向
尽管全球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世界LDPE产能和需求仍分别以6.7%和4.5%的速度在增长。估计到2002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4.7%和4.8%。先进国家供需基础大,今后主要集中发展茂金属PE,装置大型化;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工业国家仍以增建装置为主扩大产能,需求也相应增大。
由于LDPE系高压法生产,电力成本大,比之低压气相法LLDPE成本高。随着在建450kt级LLDPE装置投产,其成本比高压法LDPE更低。
1997年上半年远东LDPE的CFR(成本加运费)价每吨900~970美元,1998年年中已降到620美元。随着亚洲经济出现复苏,1999年4月份后价格开始逐步上扬,到年末时美国薄膜级LDPE出口离岸价(FOB)已上升到580~610美元,丁烯基LLDPE上升到570~610美元。说明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尽管欧洲出口价格年内每吨一直维持在550~600美元(FOB)左右,但市场价格出现小幅上扬,由年初的每吨1270~1340德国马克上涨到接近年末时1700~1850德国马克。
2高密度聚乙烯(HDPE)
HDPE是目前世界上产能和需求量位于PP之后的第三大种类的聚烯烃品种,1998年产能接近20Mt,需求超过18Mt。
2.1生产能力
1998年全世界HDPE生产能力为19617kt,其中北美、亚洲、西欧分别占38.0%,27.6%和19.7%。
HDPE生产装置分为HDPE专门生产和LLDPE/HDPE切换生产两种类型,后者依市场需求变化情况,可多产LLDPE少产HDPE,或少产LLDPE多产HDPE。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台塑公司(FPC)、菲利浦石油新加坡化学公司(PPSC)、泰国聚乙烯公司(TPE)装置延建,亚洲国家需求减少,能力增加,开工率降低,唯我国1998年新增能力100kt,能力增长14.8%和需求增长8%左右。
北美经济连续5年景气,加上中南美需求增长,北美开工率维持在90%左右。由于Equistar,Fina和Chevron公司等新建大型装置,今后二、三年北美开工率有所下降。
西欧由于需求增长不大,部分装置停产,改由中东进口低价HDPE,进口量有所增加。为了竞争需要,欧美一些生产HDPE的公司实行合并、重组,如1997年NesteOy、Statoil和PCD合并组建Borealis公司,Millennium和Lyondell合并组建Equistar公司,1998年由Shell、BASF和Hoechst合并组建Elenac公司,1999年由Exxon和Mobil合并组建Exxon/Mobil公司。当前世界HDPE产能超过1000kt的公司分别为Equistar(1519kt),Phillips(1378kt)和Solvay(1159kt),其次为Exxon,Elenac,Chevron,SABIC,Borealis,Fina及UCC,产能分别为984kt,965kt,745kt,610kt,600kt,540kt及454kt,全部集中在欧美,亚洲国家的日本或韩国望尘莫及,没有超过400kt级的大厂,我国厂家规模更小。预计到2002年世界产能比1998年净增2780kt。
2.2需求
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亚洲需求出现负增长,而全世界增长约2%。1998年全世界实际需求量为18188kt,需求最多的地区为北美、亚洲和西欧,分别占32.3%,24.7%和23.1%。亚洲国家中,以我国、日本和韩国需求最大,分别为1382kt(不含中国台湾省370kt),985kt和653kt,各占亚洲需求量4977kt的27.8%,19.8%和13.1%。随着泰铢、韩元渐渐升值,东南亚国家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景象,估计到2002年世界年均增长率为4.2%,详见表2所示。
*不含日本。
2.3供需动向
由于1997年年中,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世界HDPE需求增长速度变慢,以亚洲为中心的装置设备过剩。但是世界HDPE仍在不断的增长,产能年均增长率为3.1%,其中以非洲发展最快,年均增长率达18.3%。尽管如此,由于其基数小,到2002年总计才520kt,对世界产能影响不大。真正发展较快的当数亚洲和中东,到2002年年均增长率分别达6.7%和11.3%。1996-2002年产能增加最多的地域为亚洲、北美和中东,分别增加1685kt,1001kt和885kt。西欧停止发展,为负增长。
需求增长最多或最快的地域仍为北美、亚洲,1996-2002年分别增加1772kt和1567kt,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1%和4.9%,其次为西欧和中南美。日本为负增长。
价格方面,1997年后由于原油和石脑油价格出现大幅下落,致使HDPE价格降到15年来的最低水平,1998年3季度亚洲每吨不到500美元。进入1999年,随着亚洲经济开始出现复苏,HDPE价格开始走高,接近年底,美国吹塑级出口价格每吨持续上扬到590~620美元,注塑级由年初的每吨出口价380~420美元(FOB)上扬到580~620美元。欧洲出口价波动不大,唯市场价格出现上扬,两种级别的HDPE每吨由1250~1300德国马克上扬到年底时1550~1650德国马克。
3聚丙烯(PP)
1998年世界PP总的情况是,尽管亚洲国家韩国、东南亚、日本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世界通用树脂之一的PP产能和需求仍在继续增长。大型石化行业竞相进行PP装置收购和实行重组,以利市场竞争。随着亚洲经济出现复苏端倪,世界PP产能在增长,价格出现止跌回稳并逐渐上扬。
3.1生产能力
1998年世界PP产能合计超过28.1Mt,比1997年增长10.5%,其中亚洲(含日本)产能超过10Mt,占36%以上,其次为西欧占26.1%,再次为北美占23.7%。亚洲国家中,以日本、韩国和我国产能最大,分别占亚洲总产能的28.8%,23.1%和17.5%。世界产能最大的生产商为Montell公司,1998年PP产能达2520kt,Targor为1450kt,Amoco为1240kt及Borealis为1170kt。这四大PP厂商的PP能力均超过1000kt。产能超过400kt以上的其他大公司为Exxon865kt,DSM760kt,Fina730kt,Huntsman625kt,Appryl400kt。
由于世界一些国家仍在增建PP装置,估计1999年产能接近30Mt,比1998年将增长6.3%,详见表3所示。
世界PP厂商的新动向是,这两年为市场竞争需要,欧美大厂竞相进行收购和重组,如1998年BP和Amoco合并,年底Exxon和Mobil合并等。
3.2需求
由于亚洲遭受1997年年中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等国,特别是韩国1998年出现负增长。尽管如此,北美经济持续缓慢增长,市场景气,因而全球PP需求情况仍维持良好状态,总需求量超过23Mt,比1997年增长5%左右。需求最大的地域仍为亚洲(含日本)、西欧和北美,分别占37.4%,26.4%和24.8%。需求增长最快的主要国家或地域是我国、中东、西欧和北美,分别增长19%,12%,7%和6%。估计2000年世界PP需求将出现5%左右的增长。
3.3供需动向
世界PP产能和需求仍在增长,1998年新增产能2668kt,较1997年增长10.5%,预计1999年又新增产能1770kt,其中美国增加805kt,西欧555kt,亚洲290kt,合计比1999年增长6.3%。世界PP需求类似其产能情况,1998年比之1997年美国增长6.3%,西欧增长6.7%,亚洲(不含日本)增长4.5%,日本减少3.7%,韩国减少18%。相反,我国增长18%。估计1999年亚洲需求将出现微增。
近几年世界PP价格总的趋势是走低,如拉丝级的PP产品,1995年上半年远东、美国和西欧,每吨分别为1100美元、1000美元和1800马克;1996年同期每吨降低200美元左右,西欧降500马克左右;1997年亚洲出现金融危机后,远东每吨降低150美元左右,而欧美由于经济仍低速持续增长,价格没什么变化,但到1998年,远东每吨普遍降到510美元,美国降到661美元左右,西欧较1995年同期降幅达50%左右,每吨为1070马克。进入1999年,由于亚洲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世界PP产能维持增长,价格出现止跌回升,如美国均聚级每吨出口价(FOB)由年初360~400美元,上扬到年底时为610~640美元;共聚级出口价也相应上涨,由年初每吨430~470美元上涨到年底时为640~680美元(FOB)。欧洲PP出口价也相应上涨,但涨幅很小,如年初每吨450~490美元,接近年末时为490~500美元(FOB);但市场价格涨幅比出口价格略大,如年初均聚级每吨1050~1100德国马克,到年底已上升到1250~1300德国马克,共聚级每吨较均聚级还要高50~100德国马克。
4聚氯乙烯(PVC)
1998年世界主要PVC生产地域或国家(不含中南美、加拿大和东欧,下同)生产能力超过22Mt,产能仍在扩增。全球需求近21Mt,受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价格一直处跌势。预计1999年需求增长将超过6%,价格止跌回稳并出现上扬,详见表4所示。
4.1生产能力
1998年世界主要PVC生产地域或国家生产能力总计约为22.685Mt,其中亚美欧分别占38.3%,34.4%和27.3%。另外,亚洲国家由于新建装置增多,1998年产能超过8700kt,从1997年开始产量超过需求量。美国1998年产能达7793kt,由于受到1997年亚洲市场低迷的影响,产量比前年减少约7%。Geon/Oxy两公司于1999年4月1日合并成立OxyvinylsLP公司,产能为2100kt,以其规模和原料优势拟收购Drastic公司;年内路易斯安娜州新建600ktPVC装置。尽管如此,总产能几乎维持不变或略有下降。
欧洲产能仅次于亚洲和美国,1998年接近6200kt,估计1999年不会增长。1998年西欧有14个国家生产PVC,由于Dow化学、BASF和Shell/Akzo撤退,且其生产装置分别卖给EVC、Solvay和信越化学,实际只有10家厂商生产PVC。
全球10家大PVC生产商,分别是中国台湾塑胶(1405kt),美国Geon(1260kt),西欧EVC(1200kt),比利时Solvay(1100kt),美国Oxychem(770kt),法国AtoChem(730kt),美国BordenChem(690kt),日本大洋聚氯乙烯(630kt),德国Vinnolit(570kt),日本信越化学(550kt)。
4.2需求
PVC主要作管道、门窗、瓶罐等用。由于受到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亚洲需求约减少9.1%,全球减少约3%。尽管如此,由于欧美经济未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多大影响,仍持缓慢发展态势,PVC需求小幅增长,其中美国增长4.6%左右,西欧增长0.4%。我国尽管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经济增长7.8%,对PVC需求增幅大,1998年实际增长22.3%,相反日本、韩国出现负增长,1998年日本递减14.9%左右。预计1999年世界PVC需求将比1998年增长4.8%,其中亚洲约增长3.9%,美国增长5.6%,欧洲增长1.8%,日本减少0.6%,我国增长6.2%。
4.3供需动向
全球PVC主要生产国仍在扩增产能,采用乙烯法生产。据美国化工市场咨询公司预测,到2001年全球对PVC树脂需求量将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达27Mt,其中美国占27%,西欧24%,日本8%,亚洲、大洋洲及其他国家27%,中南美洲5%,非洲及中东地区4%。
据《亚洲化学新闻》报道,目前亚洲PVC总产能为12.5Mt,由于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下降,产能大约过剩4200kt。到2003年,除中国外亚洲不需新增产能。东北亚和东南亚PVC需求疲软,预计今后5~10年PVC需求将不会增长。
目前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国内需求量分别只为危机前本国产能的40%,50%,70%和80%~90%。
日本的PVC厂家非常依赖中国市场,日本供应中国的PVC量约占其总出口量的60%。东北亚新建的PVC装置以中国的消费为依据。中国是亚洲唯一能吸收PVC新增产能的国家,如1998年进口PVC1600kt,超过了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总消费量1500kt。预计1999-2005年,中国PVC需求年均增长率将从近几年的10%~15%降至6.5%~7%。尽管如此,中国PVC需求年均增长率仍是全球最高的。
虽然亚洲(不含中国和印度)PVC市场前景暗淡,但新建项目计划几乎未完全撤销,至少有5个项目延建。1999-2000年在建投产的项目也有5个。1998年中国PVC产能3422kt,今年可望达到3572kt,预计2000年将达到4132kt。
除中国外,印度也是亚洲PVC的生产和消费大国,目前其PVC产能已超过国内需求,预计到2000年供需可望达到平衡。
综上所述,除中国外,亚洲PVC产能过剩,市场需求疲软,预计到2003年前情况也难以好转。
尽管目前PVC市场暗淡,但世界需求仍保持增长。据CMAI(休斯顿化工市场咨询公司)预测,1997-2003年世界PVC需求年均增长率为4.1%,低于1993-1997年的5.5%。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所引起。
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地价格不尽相同,1997年夏天以后,西欧每吨上涨到1400~1500马克,1998年跌到每吨1000马克左右。1999年6月初美国通用级PVC每吨出口价(FOB)已升到450~500美元,西欧为950~1050德国马克。亚洲国家PVC价格取决于我国进出口调控和缉私等,1998年6月份我国PVC价格跌到6200~6800元/t。与1997年同期相比,跌2000元/t以上,全国PVC行业全年减收30亿元以上。原因是国际市场石油及其产品价格下挫,PVC进口成本降低,走私进口冲击国内PVC市场。1998年底日本的报价由520美元/t降到500美元/t,韩国和泰国的500美元/t(CFR)报价也遭到拒绝。我国台湾卖价为490美元/t(CFR香港)。随着亚洲经济出现朦胧复苏,1999年下半年价格止跌回稳并逐步上扬,如美国每吨通用级(GP)出口价(FOB)由年初的400~430美元,逐渐上涨到6月份为550~600美元,时至年底价格仍末下跌。欧洲价格情况类似美国,且出现出口价一样的情况,但市场价格逐步小幅上扬,由年初的每吨950~1050德国马克上涨到年底的1450~1650德国马克。
5聚苯乙烯(PS)
PS是由苯乙烯聚合而成的树脂,全球当前产能约13Mt,需求约9.5Mt。同其他大类通用合成树脂一样,主要产销地集中在美、欧、亚三大地区的发达或发展中国家。
5.1生产能力
世界PS设备生产能力,随着亚洲地区不断扩增装置,1998年底已超过13Mt,达13025Mt,其中亚洲、北美和西欧各占39.1%,28.0%和20.0%左右。由于PS和EPS(发泡聚苯乙烯)是混同生产的,若不计EPS设备生产能力,世界PS产能实际为12.5Mt左右,较上一年增长9.5%。
一些PS大公司近年来随着业务或市场竞争的需要,进行收购或兼并,如Dow化学和BASF公司走在前头,极为活跃。世界大型公司排名顺序为Dow化学,Nova,BASF,奇美和A&M,产能分别为1710kt,1470kt,1000kt,700kt和540kt。北美的主要厂商为Dow化学,Nova,Fina,BASF和Chevron;西欧主要为BASF,Ato,Dow化学和ENI;亚洲主要为日本的A&M苯乙烯、旭化成、电气化学、日本聚苯乙烯、出光石油化学和大日本油墨化学,中国(包括台湾省和香港)主要为奇美、奇美和Dow化学,韩国主要为锦湖化学和晓星BASF公司。
1998年世界PS产能增长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是亚洲,分别为东南亚联盟诸国(ASEAN)、中国、中国香港地区,依次增长34.2%,14.8%和26.7%。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产能减少最多的国家和地区也集中在亚洲地域,其中日本减少0.7%,韩国维持不变。
5.2需求
1998年世界PS需求总计为9.5Mt左右。继续创历史新高,增长率为1%,其中亚、美(全美)、欧(全欧)分别占37.5%,34.1%和27.1%(见表5)。全球需求低迷。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一些深受影响的国家需求严重低迷,不但不增长,反而出现负增长,如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中国台湾、甚至发达国家日本需求也减少,分别比1997年减少,尽管我国需求增长达7.9%,也无济于亚洲全域减少1.1%的局面。
1998年全球PS需求最大的国家为美国、中国、日本三国,分别为2424kt,1430kt和1001kt,西欧诸国合计需求合计为2064kt。
美国PS主要用于制造电器、电子及其机械机器设备,但用作包装容器占53%以上,日用品、玩具和建材占31%。我国PS主要用于生产电视机、冰箱等,占世界第一,其次用于包装、玩具、日用品等。日本PS主要用途同美国差不多,包装容器占49%,仪表电气占27%,日用品、玩具和建材只占24%。西欧国家也是包装第一、日杂建材第二。仪表电器第三,分别占42%,38%和20%。韩国PS主要用于电器、电子和其他有关机器机械类,另外是日用品、玩具、建材等,这两大类各占42%和43%左右,1998年共计内需213kt,比1997年减少21.4%左右。
5.3供需动向
当前世界设备生产能力过剩,一些大公司乐于收购、兼并和进行事业重组。估计1999年北美、西欧需求不会出现多大增长,但市场价格将有所上升。
亚洲PS严重过剩,目前生产能力超过5000kt/a,需求量约3500kt/a。今后两年几乎没有新的生产能力投运。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的PS生产能力都过剩,其总需求量约为1500kt,为其产能的一半,需大量出口,使其产需平衡。
韩国自1998年初开始,需求量下降,与1997年年底同比减少22.1%,减至211kt,出口量上升。
我国台湾1998年PS需求增长缓慢,岛内实际需求270kt,比1997年减少10kt。
日本1998年需求下降3.4%,为1000kt,比1997年减少约30kt,出口猛降30%,降至170kt,产能1470kt。
过去几年,泰国和新加坡竣工投产的PS项目使东南亚地区的总生产能力增至近800kt,而该地区的总需求量仅为其总产能的一半。因此,东南亚已变成PS净出口地区。
泰国是东南亚PS的主要生产国。1997年TPR(泰国石化公司)的100ktPS项目建成投产,同年Eternal塑料公司的PS产能扩大30kt,达到60kt。PS公司于1998年建成一套120ktPS装置,已投产。1998年夏天,三菱化学公司为主HMTPS公司也增加了60kt产能,使总产能共增加了310kt,而国内需求200kt。
新加坡也新建了PS项目。1997年7月,日本电气化学工业公司(DenkiKagakuKogyo)的独资企业在新加坡建成了一套60ktPS装置,加上法国的埃尔夫·阿托化学公司的50kt装置,新加坡PS产能已达110kt,而其需求仅40kt,余下的产品出路只有出口。
马来西亚目前只有马来西亚石油化工公司一家生产PS,产能130kt,全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此外,马来西亚石油化工公司1997年春建成了一套200kt的苯乙烯装置,计划于2003年PS产能扩大200kt。
印尼的PS总产能约100kt,实际产量60kt,可满足其国内市场需求。
我国是亚洲最大的PS市场,1998年消费量1430kt,国内能力不足,每年需进口PS超过1000kt,主要吸收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大部分PS产量。
我国一些PS厂规模均小。1997年后才有两套大型装置建成投产,其一是扬子巴斯夫苯乙烯公司在南京建的100kt项目,其二是与中国台湾奇美工业公司合资建的镇江奇美公司300kt项目于1998年已投产。这两套大型装置投产后,我国PS进口量相应减少。预计今后二、三年我国PS需求年均增长约6%~7%。因此,市场仍将改变不了供需紧张局面。PS价格方面,远东地区自1998年年中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后,通用型PS(GP·PS)和高冲型PS(HI·PS)价格持续走底,分别由每吨640美元和700美元降到1998年同期的515美元和570美元。随着亚洲经济出现复苏景象,1999年年中开始价格出现反弹,如美国GP·PS出口价涨到600~640美元;HI·GP出口价格也相应上涨,年初每吨580~620美元,年末为645~685美元(FOB)。尽管西欧出口价格(FOB)没什么变化,但市场价格小幅上扬,GP·PS1月份每吨为1330~1400马克,到年底已达到1650~1740马克;HI·PS比GP·PS每吨高出100德国马克左右。
参考文献
1(日)化学经济(化学工业白皮书),1999.3
2(日)化学经济(化学工业白皮书),1998.3
3(日)化学经济,1999.5月号
4(日)化学经济,1998.1临时增刊号
5Chem.Mar.Rep.1998.12.14;1999.4.15;1999.6.16等
6中国氯碱,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