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1 10:05: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汽车车间实训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汽车涂装作为汽车车身修复的主要工种之一,在汽车售后维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国家加大了对涂装工艺的技术与要求的管理力度,导致汽车涂装行业缺乏大量的中、高级涂装技术人才,这成为困扰汽车维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学校应根据社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努力为社会、企业培养所欢迎的人才。
一、学校教学简况与问题的提出
《车身涂装》课程是汽车涂装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课程。本课程旨在为汽车维修及售后服务企业培养具有汽车涂装技能的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我校在2008学年开设了《车身涂装》模块化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为每周三天的教学,先在教室进行理论辅导,后进入实训车间实操教学,聘请企业的师傅参与实践指导。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喷涂教学耗材投入较大,因此实训项目简单,局限于腻子的填涂、打磨,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不能适应汽车涂装技术精确化与工艺化,消耗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近几年职教界提倡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并行的教学模式。2010学年我校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大胆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把理论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室,各教学环节集中,同时加强师生交流互动,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效率。回顾这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一体化教学区域的不完善
一体化教学区域建设目的是优化实训区的空间,营造职业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基本技能、专项技能与综合技能。汽车涂装专业一体化教学区是在原有建筑结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随着实训设备的增多、教学人数的增加,因空间布局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通风不良、排水不畅、通气管道供应不足的现象,影响了《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效果。
2.缺乏适合的教材体系
目前,《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内容仍是以学科型知识为主。如:汽车车身结构与材料、金属防腐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涂料知识、车身涂装质量检验等章节,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让中职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相脱节,学生付出努力却不能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适合的教材体系,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需。
3.教学人数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一体化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汽车涂装专业的教学更体现实践的重要性。虽然一体化教学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能及时与理论相结合,但是在教学中仍存在多数学生没有机会操作,即使操作也是局限于过程化,不能深入。例如在《车身涂装》课程的车身填补腻子实训中,一个班30名学生参加实训,配备6个受损车身件实训操作,教师在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往往只有少数近距离观看的学生能掌握技术技巧,而大多数学生因观看不到而放弃观摩机会。在分组练习中,有的同学因不理解手法技巧,盲目操作,个性散漫的同学借工位不够无处操作为由就四处游荡。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势必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4.涂装实践操作教学成本较高
在《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质量,需配备齐全的实训设施。假定按每4人一套实训设备,则开展一个班的实训课就需要配备至少8套实训设备。为使教学更贴近生产操作,就必须消耗大量的原料(腻子、砂纸、喷涂材料),这些材料使用后既无利用价值,又不能重复使用。与其他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实训相比,耗材成本明显偏高。因此,想要培养合格的汽车涂装人才,适合社会的需求,学校要花费较高的教学培养成本。
5.“双师型”教师匮乏
目前,汽车涂装专职师资仍没有高层次的培养途径,教师只能从其他专业改行而来,在实践中学习、提炼、总结,缺少系统全面的涂装知识理论,功底不扎实,而且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是非常重要的。即使部分师资力量来自企业,具有极其丰富的企业一线经验,但也存在缺乏全面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因此,汽车涂装“双师型”教师极其匮乏。要将理论课程学习与实验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课程安排上,多安排一些实验课程。要结合教材大纲的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实验课题,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迅速地运用到实验教学中,通过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制定实验的方案,使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有透彻的理解。
二、车间实践性教学。设计典型工作任务
这种教学一般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进行的,因此要建立起适合学校和企业公司实际情况的校企合作模式。职业中专院校与汽车维修厂、4S店、汽车美容装潢店以及其他汽车相关服务单位签订学生的实习合同,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校与企业定期合作,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企业业务内容,组织学生进维修厂车间参与企业制定的各种维修项目的设计工作。
汽车涂装作为汽车车身修复的主要工种之一,在汽车售后维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国家加大了对涂装工艺的技术与要求的管理力度,导致汽车涂装行业缺乏大量的中、高级涂装技术人才,这成为困扰汽车维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学校应根据社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努力为社会、企业培养所欢迎的人才。
一、学校教学简况与问题的提出
《车身涂装》课程是汽车涂装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课程。本课程旨在为汽车维修及售后服务企业培养具有汽车涂装技能的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我校在2006学年开设了《车身涂装》模块化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为每周两天的教学,先在教室进行理论辅导,后进入实训车间实操教学,聘请企业的师傅参与实践指导。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喷涂教学耗材投入较大,因此实训项目简单,局限于腻子的填涂、打磨,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不能适应汽车涂装技术精确化与工艺化,消耗了大量的教学资源。
近几年职教界提倡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并行的教学模式。2010学年我校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大胆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把理论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室,各教学环节集中,同时加强师生交流互动,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效率。回顾这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一体化教学区域的不完善。
一体化教学区域建设目的是优化实训区的空间,营造职业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基本技能、专项技能与综合技能。汽车涂装专业一体化教学区是在原有建筑结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随着实训设备的增多、教学人数的增加,因空间布局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通风不良、排水不畅、通气管道供应不足的现象,影响了《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效果。
2.缺乏适合的教材体系。
目前,《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内容仍是以学科型知识为主。如:汽车车身结构与材料、金属防腐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涂料知识、车身涂装质量检验等章节,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让中职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相脱节,学生付出努力却不能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适合的教材体系,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需。
3.教学人数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一体化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汽车涂装专业的教学更体现实践的重要性。虽然一体化教学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能及时与理论相结合,但是在教学中仍存在多数学生没有机会操作,即使操作也是局限于过程化,不能深入。例如在《车身涂装》课程的车身填补腻子实训中,一个班30名学生参加实训,配备6个受损车身件实训操作,教师在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往往只有少数近距离观看的学生能掌握技术技巧,而大多数学生因观看不到而放弃观摩机会。在分组练习中,有的同学因不理解手法技巧,盲目操作,个性散漫的同学借工位不够无处操作为由就四处游荡。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势必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4.涂装实践操作教学成本较高。
在《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质量,需配备齐全的实训设施。假定按每4人一套实训设备,则开展一个班的实训课就需要配备至少8套实训设备。为使教学更贴近生产操作,就必须消耗大量的原料(腻子、砂纸、喷涂材料),这些材料使用后既无利用价值,又不能重复使用。与其他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实训相比,耗材成本明显偏高。因此,想要培养合格的汽车涂装人才,适合社会的需求,学校要花费较高的教学培养成本。
5.“双师型”教师匮乏。
目前,汽车涂装专职师资仍没有高层次的培养途径,教师只能从其他专业改行而来,在实践中学习、提炼、总结,缺少系统全面的涂装知识理论,功底不扎实,而且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是非常重要的。即使部分师资力量来自企业,具有极其丰富的企业一线经验,但也存在缺乏全面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因此,汽车涂装“双师型”教师极其匮乏。
二、《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改进探索
1.构建适合汽车涂装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区。
《车身涂装》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有其独特性,该课程对环境要求极高,要处理好的噪音、废水、废气等问题,所以构建适合汽车涂装专业的教学区是保证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1)教学场地。汽车涂装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区最好是独立教学空间,布局合理,面积足够,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在一大空间内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教研、课内外辅导、专业活动等活动。考虑到有害气体对人体的影响,理论教学区和实践操作区应隔离,保证理论教学的空气清新,为了能对实训区进行有效的观摩,建议两区域间用透明玻璃隔开。理论教学区内配全理论教学所用设施,大力引进电化教学手段,以便学生观看有关的视频,查找维修资料和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实训操作区采光良好,有足够的电源、供气岗位,良好的排气、排水系统,针对涂装工艺的流程设置表面预处理、刮涂、打磨、喷涂、调漆、修整等实训区,各实训工作区独立划分,互不干涉。
(2)教学设施、设备。根据学生的人数、设备的使用频率添置各种设备和实施,避免贪大求全,合理配备常用工具和专用工具,用5S统一管理。所拥有的工具和设备在性能上优于当地品牌汽车维修店的内部配备或与中职汽车专业技能大赛所要求的设备相匹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前最先进的喷涂工艺,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例如,当前车身涂装新领域主要使用无尘干磨系统,水磨工艺使用日渐减少,故在打磨实训区,应以配置干磨设备和气动设施为主,其他的水磨设施为辅。
(3)教学耗材。涂装教学所需要的耗材品种繁多,而且多为易燃易爆物品,规范保存、使用与回收是实训教学的重点问题,针对实训内容发放适量的材料,树立学生的生产安全与环保意识,合理使用防护用品,避免资源浪费。
2.建设完整的汽车涂装专业一体化的教材体系。
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的指导下,由学校专业教师制订企业调研方案,从生产一线获取资料,分析维修企业对汽车涂装人才的需求现状和职业能力,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设置以半天或全天为一个教学单元,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适合汽车涂装专业的一体化教材,实训指导书,实训工作页,评价表等,简明扼要,配有大量插图,浅显易懂,使教材突出实训,体现直观、够用。
例如:以“基于工作过程”制定《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训内容。
3.合理组织《车身涂装》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过程。
一体化教学注重讲练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合理组织一体化教学过程是上好该课程的关键。
(1)针对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精选教学内容,分清主次,结合实际生产,设计如何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讲述手工打磨旧漆膜(腻子)时,其重难点在于掌握打磨技巧,讲解时教师必须讲练结合,逐步讲解。介绍手工打磨的姿势与打磨手法后让学生动手实践,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掌握打磨的力度,待学生对打磨的认知学习有了一定的成果时,教师及时把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规律性进行归纳总结,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避免随意打磨、乱用砂纸,节约耗材,达到教学目的。
(2)对于教学人数较多的班级,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如在喷涂教学时,考虑到学校烤漆房一般只有一间或两间,不能同时满足多人的操作,在有限时间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时利用教学组资源采用小班化教学,可由3名教师组成一个教学组,主讲教师1人,进行集体讲解,介绍喷涂教学的全过程,其余2名教师为辅助教学,负责操作训练指导。将教学班拆成3个小班(喷涂、调漆、喷涂前处理),3名教师在不同实训区组织教学,为使教学过程井然有序,教师固定,学生循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工艺化、规范化操作,并引入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对教学质量提高有很大的好处。
(3)合理编排教学过程,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项目案例等,明确了“队伍集合―安全教育―任务描述―知识讲解―演示观摩―布置任务―工装整备―计划制定实施―紧急处置―完工检查―评议反馈”的规定流程,营造情景化教学的氛围,用企业运行的模式影响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以实践为起点,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师生互动,真正落实“学中做、做中学”。
(4)《车身涂装》课程的实操训练是以整个工艺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分项目教学,每个分项目的实操训练质量最终都会影响到整个工件的最终涂装效果。因此该课程的考核分为项目考核和成果考核两部分,教学效果评价应更注重工件的最终涂装效果,各项目考核的平均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40%,而工件的最终涂装效果占总考核成绩的60%,考核方式有笔试、技能测试。
4.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
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深层次的合作,是对《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完善,学校应争取与各品牌汽车服务厂商合作,建立订单式培养项目,组建车身涂装班,要求合作企业提供部分教学设施和耗材,选派技术人员到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在三年级时到合作企业进行就业实习,就业实习完毕后参加企业组织的资格考试和专业认证。校企合作可使校企之间的交流达到真正的双赢,企业可以在众多学生中挑选优秀的人才,学校能节约教学经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派遣教师到合作维修企业进行培训和实践锻炼,了解最新的技术工艺,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总之,《车身涂装》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达到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勤于思考和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分析与改进,丰富汽车涂装专业一体化教学真正的内涵,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车身涂装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2]刘国军.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3).
[3]徐少华.理实一体化在汽车维修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目前,多数职业院校处于中高职并举的一种状态,虽然中高职在校学生数的比例在逐年变化,但中高职并举的状态仍然会持续,作为职业院校的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亦是如此。在该院的汽车服务与管理专业群中,汽车车身工程系既有三年制高职的汽车整形技术专业,也有四年制中职的汽车车身修复专业,无论是高职教育还是中职教育,都应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系统的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职业教育旨在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人民满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为目标,结合汽车车身工程系特点,根据市场需要同时开设有汽车保险理赔方面的专业课程,该文仅从学生情况及岗位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汽车保险理赔》课程在中高职教学实施中的异同。
1课程教学实施前情分析
1.1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行业企业培养和输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相应知识能力水平,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专门人才。通过对汽车车身工程系数届中职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发现,他们到达工作岗位后,在第一年中主要从事钣金和喷涂操作中的一些基础工作,绝大部分人员给师傅打下手进行辅助操作,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也多为比较简单的操作,例如车身外部板件和附件的拆装和调整、车身外覆板件微小损伤的整形操作、原子灰和中涂底漆的打磨操作、底漆和中涂漆的喷涂、贴护、面漆后的抛光和车辆清洁等。工作满一年后,即有部分学生(约占30%)可以独立操作,单独挣工时了,但仍负责较小损伤的修理,涉及到车身大修和面漆喷涂修补等工作时,往往还要有经验的师傅来完成。需要说明的是,有部分学生在一线车间进行一年多的生产工作后,被调往车辆损伤鉴定岗位,负责与保险公司进行沟通,进行车身损伤定损的工作,这部分人目前约占到全体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总数的15%左右。这说明,企业对这些受过职业车身维修培训的学生非常重视,定损工作也成为了汽车车身工程系学生的拓展就业方向。而企业希望高职学生经过一线的技术岗锤炼后走上管理岗位,能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培养目标,这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扎扎实实具有专业技能与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作为管理者的文化底蕴和管理知识。因此,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高职生的自身的文化素养,自身的沟通、合作能力与技巧,真正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1.2定位课程并确定课程目标
根据调研发现《汽车保险理赔》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培养方向为保险公司车险部或其机构的销售业务员、核保员、出单员、续保专员、保险客服、现场查勘人员、定损员、车险报价员和索赔员等。其中对定损人员要求较高,职业院校初次就业一般涉及比例较低。在汽车车身工程系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该课程的定位上,高职与中职主要体现在侧重点的不同,四年制中职汽车车身修复专业的课程名称为《汽车保险与理赔》,侧重于岗位群中的承保岗与查勘岗,课时少,对后期的汽车理赔部分并没有过多深入地探讨与学习;而在三年制高职汽车整形技术专业的课程名称为《汽车保险理赔实务》,更侧重于实务部分,面向岗位群中的承保岗、查勘岗、定损岗与理赔岗,更侧重于定损岗,课时多,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也会深入学习汽车理赔部分的内容。除了需要掌握保险原理,还应具备岗位群中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以市场需要、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确定课程总体目标: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学习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尤其是北京市车辆保险的现状以及投保、核保和理赔的程序及相关规定和过程,重点掌握车辆理赔的操作过程,能够进行接报案、出保单、出现场定损等相关的汽车保险理赔工作。
1.3学情分析
我们在市场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多数企业愿意从该院录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或是作为新员工。企业清楚地知道,高等院校扩招和独生子女现象已经使现在的中职生与从前不可同日而语,尤其在为人处事、吃苦耐劳、勤奋努力方面有较大落差,企业评价近年来就业的中职生,分为三个层面:老实、有礼貌、工作很久业务能力也没有提高的老实、低能型;能在指定岗位踏实工作、发展前景不明朗型;家有经济实力或过硬关系、混日子型。通过我们对目前的中职生分析得出他们的学习特点: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目标不明确、缺乏进取心,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的自制力差,学习无压力不努力。而高职生则具有以下学习特点:(1)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2)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尊心、进取心和不甘落后。二是为了自己今后能有一份好工作,多挣点钱以使自己和父母能生活得好一些;(3)学习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性。他们在进校之初,自己就已经基本明白将来的工作岗位(岗位群),并围绕一定的职业定向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4)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比较差,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听记课堂笔记的习惯。
2教学实施
2.1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该课程是以汽车车身工程系《汽车整形技术专业》高等职业学生及《汽车车身修复专业》中等职业学生就业岗位典型职业活动为行动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专业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一定的实践性,在课程体系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无前导及后续课程。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属于辅修专业方向必修核心课程,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顶岗实习及毕业后可以胜任厂家与保险公司联络、定损等工作。该课程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包括汽车保险理赔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要起主要支撑作用。
2.2课程特点
该课程横跨汽车多门学科,专业术语多,理解难度大。若运用传统教学方式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吃力且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方式是以汽车保险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将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整体课程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解决这一难题。
2.3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三年制高职该方向课程为《汽车保险理赔实务》,该课程基于汽车保险理赔实务工作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将汽车保险理赔实务的内容划分为7个项目,在设计中体现项目制、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思路,课堂上教师通过项目的引领,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汽车保险条款解析、汽车保险费率规章、汽车保险投保、承保和理赔的业务流程等内容,贯穿汽车保险理赔实务的整个工作过程。同时,针对行业特点,设计学习情境,实施“课堂+企业”的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为导向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等。四年制中职该方向课程为《汽车保险理赔》,要求学生融会贯通,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讲、练结合,尽量留给学生自己分析案例的时间多一些,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分析并讲解案例的机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注重学生之间沟通、协作、语言表述等方法能力的培养。
2.4教学实施
从学情分析及岗位需求来看,在对《汽车保险理赔》方向课程的中高职教学实施就应有异同,就应因材施教。中职学生的知识面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简单,因此在《汽车保险与理赔》教学实施中,经常会需要老师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例子,引入到课程中去,并且,在相对比较枯燥的保险原理学习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方式,在发现学生精力偶有不济的时候,设置相关任务通过小组讨论来促使学生打起精神,或用通俗的方式引经据典,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程内容并会实际应用。再有,根据岗位需要,中职学生需要学的内容比较侧重于基础方面,因此,每节课所授的知识点和重点也非常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更要突出,通过语音语调来提醒学生注意,然后再用抑扬顿挫的语气不紧不慢地阐述,一般情况下,重点内容要重复三遍以上,课堂讲解一遍,课后总结一遍,下次课再回顾一遍,并且在课堂讲授过程有相关案例分析。这样,学生才能留下深刻印象,做到学以致用,实现与岗位的无缝对接。高职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积极性高,在《汽车保险理赔实务》课程组织教学过程中就非常注意结合社会实际,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尽量做到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给学生一定自由支配的时间及学习内容上的可选择性。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并且,更注重高职生自身的文化素养,自身的沟通、合作能力与技巧,真正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的能力和水平综合了中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异同点,在教学实施上不光“存异”,根据课程的特点,还要“求同”,课程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该课程倡导项目驱动模式。项目驱动模式是指以项目为载体和纽带,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而成的教学项目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需要深入企业,并且与企业建立牢固的联系,学习任务来源于企业服务于企业。在课程学习环境中充分引入企业文化,创造企业氛围。给学生提供仿真的学习环境,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上,一切以企业行为为准,倡导学生按照工作内容不同担任不同工位的不同角色。在车间实训期间严格执行企业管理制度,大大加强学生“职业人”的意识。在考试考核模式上,引进企业元素,以企业标准作为考核标准,并在进行能力考核中引进企业专业人员担任考官,强化学生能力训练。在考核内容上,主要包括任务操作、各类单据报告、制作课件和知识竞赛等各类试卷等。考核标准由企业专家、专业负责人与主导教师共同制定,需要学生参与评价时需向学生公布具体考核标准。考核人员包括企业专家、主导教师、组长、小组成员的他评和自评两种形式,以此来确保教学考核方式的公正、公平和公开,确保学生全程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
2.5教学实施注意事项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在该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教学实施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确保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取决于教师完善的课程设计及组织教学活动中对课程标准的严格执行;其次,教师要做到能掌控教学现场秩序,因为教学活动现场可能会在教室、实训室、户外实训场地甚至是企业的工作场所等不同的地点;最后,处理好做与学的关系,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讲究“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主动参与工作内容,即实际动手“做”。但是为防止盲目做和不会做,必须要掌握基本工作方法、工作步骤、工作技能,即“学”。在教学实施中,就需要结合具体任务的特征进行“先学后做”或是“先做后学”亦或是“边学边做”,总之不可一概而论。
3结语
综上,对学生情况及岗位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汽车保险理赔》课程在中高职教学实施中的异同,既要存异又要求同,在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实施大平台下,在教学内容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在教法学法上都有一定的不同,通过两轮的中高职对比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能够为行业企业培养和输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相应知识能力水平及较高职业素养的专门人才,基本能够达到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2对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第一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第五章钢的热处理、第六章合金钢、第七章铸铁、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以及第九章非金属材料这几章的内容和先修的课程《汽车机械基础》有雷同的部分,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带有复习性的讲课,而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是技术专家的一个工具,同时又是学习后几章钢的热处理、合金钢以及铸铁的理论基础,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必须重点讲解。而典型机床的简介和切削加工以及数控加工这几章应放在一起讲解,这样学生对机床的认知才会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理解。
3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1)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现代的启发式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站在上面教,学生坐在下面听,老师不管下面的学生到底听没有听、能听懂多少,自顾自地在上面讲,结果,下面呼呼睡倒一片。所以,对传统的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改变,应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以帮助、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比如在讲到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时,学生都觉得太难掌握了,根本就看不懂,这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横坐标表示的是含碳量,纵坐标表示的是温度,横坐标有几个关键点:0.0218%、0.77%、2.11%、4.3%和6.69%,先引导学生,含碳量小于等于0.0218%的叫工业纯铁,那同学们想一想工业纯铁很软,有没有用处又在哪些地方用呢?根据生活实际,工业纯铁用得很少,几乎没有用处,只是在实验室里用。那么含碳量在0.0218%和2.11%之间的称为钢,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俗称“钢铁”,那么“钢”和“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学生自然会回答是含碳量不一样。所以,通过运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而且教会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动力。(2)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本身很单调乏味,如果课堂气氛再沉闷,老师讲课不生动,那么,学生的听课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堂气氛,可以通过现场提问、课堂讨论等等方式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的气氛当中。这样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应根据课程的特点,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联系起来,或者是把课堂教学搬进车间和实验实训室,这样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钢的热处理”当中的普通热处理“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时,如果我们仅仅依靠课本给学生讲,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我们可以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车间里“四把火”的热处理工艺,讲完之后,我们在实地上车间参观一遍,感受一下“四把火”,再让学生找出“四把火”的工艺方法、特点和区别。在现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让学生实际观察零件的加工过程,分析加工工艺,使一些难讲的、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很容易理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和动手的欲望,提高了兴趣。(3)运用“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中抽象的概念较多,如果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那不但没有理解反而很快会忘记。运用“案例分析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焊接”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制造业是焊接应用最广的行业之一。汽车的车身大约有焊点4000-6000个,那么汽车车身有这么的焊点,首先采用的什么焊接方法呢?它是不是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到的一手拿焊条一手拿面罩的焊接方法呢?那是最原始的焊接方法焊条电弧焊。我们讲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理论联系了实际,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4)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知识点多,但是内容很枯燥单调,所以讲授这门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同时查找资料为本节课的讲课内容做好准备;课堂上,分组讨论,并由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最后,由老师总结,带着问题讲解之后,给出问题的最佳答案,让学生再次讨论答案与自己答案的不同点在什么地方,查漏补缺,找出差距,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参与其中,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4对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手段上的改革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达,教学设备也在逐步更新,现在我院每间教室都装有多媒体,原来教师上课都采用板书的形式,不但效率低而且费时又费力,表达方式不直观,有很多图形在黑板上是画不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动画图形视频表达准确生动直观、文字表达清楚、信息量大、互动性效果好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教学不直观、很多抽象问题不理解等问题,所以,科技的发达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把信息和知识都融入到课件当中,同时也要求课件制作的美观。比如在讲到铸造和锻压时,不管老师讲的如何生动学生没有见过就是很难理解,有了多媒体之后,放一段铸造和锻压的车间视频,学生能直观地感觉到生产车间的环境和流程,即使没有去过车间,看了视频和讲解之后,也仿佛身临其境,所以,利用多媒体仿真教学,学生对知识能很容易去理解,同时学生获得的知识也增多了,眼界也开阔了。(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里面所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实验实训,学生从高中刚刚过来,原来在高中学到的都是文化课,没有接触到专业课,也没有上工厂实训过,所以一接触到专业课很难接受,学生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况且课本上讲到的概念很专业很抽象,学生没有实践的话就不认识,更不可能去理解,所以每学期安排的有金工实习,金工实习就是对铸造、锻压、焊接及热处理还有车削、钻削、镗削、刨削、插削、拉削和铣削以及磨削加工的认识实训,是直接完成机械制造的实践过程,实践需要有理论做基础,而该课程必须依赖于有效的机械制造实践过程,所以,金工实习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相互补充,密切配合,两个教学环节同时开展,避免以往的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一、传统毕业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综合我校和其他高校毕业实习情况,在以往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中,存在以下问题[2,3]:首先,实习单位难于安排。一方面,随着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多,导致毕业生人数骤增,原有的实习单位难以在短时间内接纳如此多的学生。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日益看重效益,而将实习的学生视为负担,不愿接受学生前来实习。即使有些单位愿意接收毕业实习生,只是因为某些学生已签约该单位,毕业实习有利于尽早培养该批学生工作能力,或是该单位存在用人需求,以此吸引就业。其次,实习时间短,学生难以花时间充分参与生产实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完成为期四周的毕业实习,然而传统的毕业实习过程只能持续不到两周时间。总结其原因,第一,因为企业担心出现安全事故,不同意学生下车间跟班实习;第二,有些学生尚未找到工作单位,需要应聘或者参加研究生复试等导致毕业实习无法正常开展。同时,过多的毕业生也使实习单位难于安排,而只能尽量缩短毕业实习时间。以上原因导致毕业实习效果欠佳,学生的工程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培养。
二、校企协同分散实习模式的构建
基于传统毕业实习模式的局限性,自2009级毕业生起,我们对材料成型及毕业实习进行了改革,采用校企协同分散实习的模式,确保毕业实习满足既定时间,学生可亲自动手参与实践过程,培养其工程能力。
(一)校企协同分散实习模式的思路
不同于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校企协同分散实习由学校和多家企业联系,并将每班同学分散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至一家企业,并由企业分派实习领队,负责指导学生的现场实习操作和解答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的各种疑问,在四周的实习期内确保每名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充分掌握生产流程。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对口实习单位完成就业。同传统实习模式相比,校企协同分散实习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将学生分散至多家企业,减少企业方压力,确保每位同学能亲自参与实践过程。第二,在每个小组由企业分派实习领队,可帮助每一位学生理解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与注意事项。第三,将毕业实习与就业结合,既缓解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为工厂提供了优秀人才。
(二)校企协同分散实习模式的实施
校企协同分散实习模式由校方、企业方共同合作,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达成既定培养目的。为保证达到良好效果,我们主要在分散实习模式实施预备、分散实习过程管理以及分散实习反馈和后续改进等三个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1.分散实习模式实施预备。为了保证学生在分散式毕业实习过程中能得到实际锻炼,学生在分散实习前必须掌握相关知识以及基础能力。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在“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培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和校外实训基地研修学习,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除此以外,引进和聘用了10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担任实训教学,从而建成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教学科研水平高的优秀教学团队。双师队伍的培养是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以及分散式毕业实习良好效果取得的基础保证。
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与多个企业有深度合作,拥有多个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目前主要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包括湖北全力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三环铸造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车身厂、武汉延陵汽车零部件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齐星汽车车身股份有限公司、骏腾发自动焊接装备有限公司、东风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河北北方铸业有限公司、河北志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株洲九方装备有限公司等。这些实践教学基地能完全满足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并为分散式毕业实习提供了众多的实习基地,并解决了企业无法一次性接纳过多实习生的困境。
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方面,改革并修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重点建设设计类和实践类的专业核心课程,将《铸造工艺及装备设计》、《铸造造型材料》、《焊接结构生产》等铸造和焊接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成理实一体化课程集群。以《铸造工艺及装备设计》理实一体化课程为例,该课程将完全面向企业现场工艺设计,教学过程中,摒弃原来的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法,学生接触实践环节机会少,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缺少对工程能力的训练。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毕业实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分散式实习过程中能够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设计任务,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共同发展的目的,也对该分散式实习模式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分散实习过程管理。为切实提高毕业实习的质量,我们也对毕业实习全过程进行了有效管理。在实习动员工作、强化实习过程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出台一套相对完整、操作性很强的实习规程。同时在此模式下,规定了校方、企业和学生的相关责任。校方的责任如下:(1)做好实习动员工作,令学生理解实习的重要性,调动其积极性。(2)分派带队教师,完成实习过程中的巡视指导任务。(3)实习完成后验收实习报告(4)安排优秀学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指导就业;企业方的责任如下:(1)安排食宿,对学生进行实习安全培训,分发实习相关安全防护用具;(2)分派学生的实习领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指导工作;(3)负责评价学生的实习工作,批改实习报告;(4)为优秀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施双向选择。学生的责任如下:(1)在实习领队的指导下,认真完成实习过程并撰写实习报告。(2)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异者,可与企业联系实行对口就业。(3)分散实习反馈和后续改进。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需要取得实习单位的鉴定表并由实习单位带队工程师给出成绩,同时要对实习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写出心得体会,答辩前上交学院。总结应围绕具体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工艺要求等融入其中,对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课所学内容进行回炉再学习,加深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除此以外还应了解工厂的管理模式、懂得产品如何适应市场等,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真正的融入到面对企业的应用中。
三、校企协同分散毕业实习模式的实践及效果
至今为止,本模式已用于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09级至12级近四届学生的毕业实习,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经企业反映,同传统实习模式相比,本模式使学生能更加熟悉地掌握生产工艺细节,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旅游”,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工程能力。同时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关系,企业由单一的用人单位角色转变为工程人才培养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使用者,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更具有针对性。自本项目实施以来,共有在近四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除一部分学生直接在毕业实习单位就业以外,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工作在其他大中型企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基本功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很快地融入到团队中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08-03
一、问题提出
高三11汽修班级是由11汽修1班和11汽车营销班两个班经过分流考刷选之后合并而成的,其中女生8名,男生34名。由于是由两个班合并而成的,同学之间相互还不认识,相互不够信任,且原汽车营销班的同学汽修专业思想不牢固,对汽修的高考定位模糊,从而缺乏学习激情,所以在班里,个别同学经常会发生上课睡觉、迟到,男女生小矛盾等现象。从分流考的成绩看,汽车专业课的基础薄弱,尤其是原汽车营销班,汽车发动机拆装技能更是薄弱点。
2014年的我校高职考状元章贵民同学,在高二结束的分流考中,语文100分,数学108分,英语87分,专业课189分,总分484分,第一名成绩考入高三汽修复习班,尽管是第一名成绩,但是汽修专业课的分数不是很理想,原任课老师对该同学的评价是聪明,贪玩。暑假补课期间也表现出这些问题,除了完成老师布置好的作业之外,该同学没事可干,总是会和其他同学打篮球,而且经常忘记作息时间,造成上课迟到问题发生。
鉴于以上班级问题现状和班级第一名同学存在的缺陷,我进行了以下的班级管理和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二、习惯的养成与信心的树立
1、班级管理
高三学生本是应该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比较成熟,自觉,有目标,但我们高三11汽修班级由于是两个班级合并而成的,存在了上述很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班级管理上做了以下的尝试与努力:
(1)宣传优秀毕业生,树立专业信心
我在组班之初,就利用班团课和晚自修时间,介绍我们学校的优秀成功毕业生的事迹,如02级汽修班学生冯裕峰,于2005年考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起先后在杭州古田汽车有限公司,富阳大众特约维修站工作,2010年进入富阳广成汽车有限公司,现担任保险理赔主管,月薪近万元,还有富阳欧莱卡汽车车漆面专家店创办人余其伟等,总结他们走过的路,让学生明白我们这个专业的前景,使学生对此专业树立信心。
(2)请以往的高考毕业生来班级,作高考复习的经验交流
我请10届高考毕业班的第一名夏正炜同学到班级里进行经验交流:如每天坚持写英语作文的方法来提高英语成绩,熄灯后回忆发动机拆装流程和要点来掌握技能,利用错题集学习等方法,同时也让该同学介绍和老师相处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高三学习生活虽然是很艰苦的,但只要方法得当是很有收获的,同时也是非常快乐的,从而消除学生对高三生活的恐慌心理,以轻松心态投入学习中。
(3)宣传大学生活和大学校园环境
我经常在班里宣传大学生活,并且以照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大学校园风景、教学、学习、生活等,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一种向往和美好的憧憬。
(4)推介班级任课教师
在学校分配、确定好我们班任课老师之后,我就主动与任课老师取得联系,告知任课老师本班学生情况,并收集好每位任课老师相关简历及以往教学科研方面的成绩,在班团课上展出,让全班学生知道,我们班级的任课老师是相当有实力,而且曾经带出过很多优秀毕业生,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好好学,我们的任课老师是可以把我们教好的。
(5)抓好早早读管理
早早读是我校管理的一大特色。学生早自修之前还有一个早自修,我们称为早早读,时间为早上6点至6点40分,目的是培养学生早起大声读书的好习惯,早早读由于早起,学生还没完全睡醒,如果没有压力,早早读效果不会理想;为此做了以下工作
在星期天晚上,就布置好本周早早读内容,星期五早自修检查规定的早读内容。要求早早读时候,6点至6点20分,大家坐在位置上读和背,有学生前面领读。6点20至6点40,全班起立,站在自己座位上读和背。由于早早读的组织形式多样,而且每周都有不同阅读任务,从而让学生克服打瞌睡发呆聊天无效阅读现象。
(6)确定有状元潜力人员,并个别交谈
前两次月考成绩都是排班级前五名的有3位同学,从我班主任的层面找他们个别谈话,告诉他们很有可能高职考会成为浙江省第一名。学校和专业部领导也会找这3位同学传达同样的意思。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让这3为同学知道,班主任,学校都对他们有信心,同时也要让他们感觉到状元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不要放松自己。
(7)制订详细方便执行的班级考核制度(见附表一)
我组班之后,制订了班级详细、方便执行的考核制度,以寝室为单位,对学生行为习惯学习成绩进行考核,每个礼拜一汇总,考核第一名奖励,最后一名星期五留下搞卫生。班规(见附表一)
2、专业思想教育
我经常带领学生参观实训工场,介绍我们学校的汽修设施设备,带领学生参观我校实训基地基地:金峰汽修厂,并介绍汽车保险、汽车理赔、汽车业务接待、汽车销售等相关工作岗位的情况,让学生知晓做这些岗位的敲门砖是大专以上,如果只是职高毕业,那么很多的人是从事车间里的汽车修理工作,不像大学汽车相关专业毕业生那样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这样做目的是使学生更加坚定考大学的志向。
同时为了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我也向学生介绍说明高校的招生情况,告诉他们去年高校招生只有专科院校,没有本科院校的招生;但是我们这一届有好几所高校(如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本科院校)准备招生本科,使大家更加坚定考大学冲本科的信念。
三、专业知识的教与学
1、理论课教学
汽修高考专业课考试分为理论(150分)和实训(150分)。理论包含汽车机械基础(60分),汽车维修技能(15分),汽车概论(15分),汽车电工电子(45分),汽车结构与拆装(15分),而实训则是发动机拆装内容。
本人负责汽车电工电子和汽车结构与拆装的教学。由于汽车电工电子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而且我们的课本比较多的利用了项目教学法,但是项目教学法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完成,故对此门课我是这样教的。
(1)教学计划
由于汽车专业理论课考试是在3月份进行的,所以理论课的教学是非常紧张的。初步打算在考试之前有两轮复习,第一轮重基础(在12月完成),第二轮查漏补缺(准备在2月底完成),若时间有多,则再复习重点知识。
(2)对教材稍作处理,把有项目教学的放在后面,把纯理论知识放在前面,如汽车电工电子里的欧姆定律,灯光基本电路连接,灯光基本串并联电路连接特性等放在前面上,万用表的使用,电路检测放在后面教学。
(3)采用项目教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如汽车电工电子里线路焊接,让学生自己制作汽车维修用试灯,具体过程如下:
展示出已经做好的汽车维修用试灯以及介绍一般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小组讨论制作方法和选用材料限时制作试灯老师点评学生改进布置作业。通过这2节课让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焊接工具,能够正确选取导线,并能制作汽车试灯。
(4)对概念性和纯理论知识的学习
到了高三注重知识掌握的实效性,给学生分成小组,4人一小组,选一小组长,然后把上课的时候要记要背的给学生划出,让学生到小组长那里去背诵,第二天上课抽查。如汽车结构与拆装考纲要求并不高,主要是以识记,了解为主,所以采用此法比较实用高效。
(5)作业的布置
汽车电工电子考纲内容不多,总共14项,但是考纲每条内容对知识的要求都很高,基本都是掌握,理解层次,故电工电子的教学除了在课上讲解以外,课后对知识点会布置相应的作业,第二天上课,再讲解作业,通过这种讲后练,练再讲的重复练与讲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熟练的掌握与理解
(6)模拟卷的练习与讲评
第一轮复习完成后,给学生做了一些高考的模拟卷,针对模拟卷上反应出的问题,找学生的薄弱环节,给学生及时补上,学生自己则是准备一个错题本,把自己错的题目和相关知识点都纪录在错题本上,到最后,大部分同学都发现,自己错题集上级的题目越来越少了,说明大家进步了。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和实践,最后阶段,学生基本上,参加考试能做到胸有成竹,文思泉涌。高考状元章贵民同学的理论考试133分,位居全班专业理论考试第二名。
2、技能训练指导
高考技能考试是发动机拆装,满分为150分, 对于该实训课,原汽车运用与维修班级的基础明显好于原汽车营销班,为了让学生能尽快的获得技能,提高训练兴趣,我实施如下方法:
(1)教学计划
本实训课是在5月底考试,时间不充足,所以制定计划:第一轮以教师示范,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在自己的工位练习,熟记每个零部件名称,掌握拆装要领和流程。规定12月底完成老师要求内容。第二轮以问题的查漏补缺为主,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单的方法完成实训项目,规定来年2月底完成。第三轮,以学生自己练为主,提高熟练度。
(2)第一轮复习
每组4位同学,规定由2位同学为原汽修班和2位同学为原汽车营销班,安排每一小组里,有一位同学技能操作比其他3位特别强一点。在第一轮的复习中,主要还是以四位一体(四位:指的是有主拆手,纪录员,工具传递员,零件摆放员四个位置)的方法去执行,老师示范一步,讲解一步,学生操作一步。第一轮复习中注重规范,不求速度,让学生打好基础。
3、第二轮复习
由于有第一轮奠定的基础,学生已基本能拆装发动机,但是很多同学对有些要点还没有特别领会和掌握,为了解决问题,在第二轮复习的时候,每讲一个项目,我就找一位同学拆装发动机,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讲解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对操作过程有问题的,也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然后,再针对讲过的地方,大家再进行重复练习。
(4)第三轮复习
在第一轮复习和第二轮复习时,学生已掌握发动机拆装流程和要点,剩下就是速度和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熟练度,除了课上的练习以外,到第二学期开学,我们每天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和晚自修的时间,轮流进行限时练习。
(5)心理素质的锻炼
发动机拆装在考试的时候是一位考官面对一位考生,对考生的心理素质要求比较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考场心理素质,我作了如下尝试:挑10位同学到外校进行技能拉练,增长见识,锻炼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了解外校的教学实力。组织学校8位汽修老师当考官,进行模拟高考测验,适应高考情境,提高每位同学的心理承受能力。考试之前,提前熟悉考试场地,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时不慌不忙。
在最后高考中,我班发动机拆装技能考的平均分为148分,而章贵民则是稳稳当当地得到了满分150分好成绩。我很欣慰。
四、制定百日冲刺计划
高三学习非常紧张,为了实现自己较高的人生理想,很多学生恨不得一天变成两天用。因此很多同学白天不舍得休息,晚上还在寝室点灯熬到很迟。而这样,往往会造成白天精力疲惫,效率反而更加低下,甚至影响身体健康。而健康科学的方法却可以一天产生两天的效益,科学的方法是会拼搏、会快乐、会计划、会反思、会限时。我们在高考还有百日的时候,给学生制定了一个高考百日冲刺学习计划表,该计划表主要包括学生今年高考总目标、激励自己的话、一周目标及反思与当天目标及反思四项内容。
高三学生要学会拼搏一天,快乐一天,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除四项内容之外,计划表中增加有拼搏指数、快乐指数。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每天有没有拼搏,有没有快乐的心态填写拼搏指数和快乐指数,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高考是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固定的考试内容,内容多,时间紧,要考出高的分数,不仅需要系统的知识,而且要有快的解题速度和高的答题准确率,故本计划表还有作业情况、限时作业、作业订正项目,学生可根据当天的情况如实填写,以便及时调整。
在此表格最后,附上往届考生写的高考指导和激励文章,从而激励我班学生。
以下是我班高考状元章贵民的百日冲刺计划摘录:
五、总结语
在今年高考中,我班最低分超过上线分数82分的成绩上线,我班有18位同学被浙江师范大学和宁波工程学院本科院校录取,章贵民则是摘得全省汽修专业考生高考状元。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我想离不开班级管理的逐步稳定,有效的管理措施,专业知识努力地教与学,学生的刻苦努力,尤其是在最后一百天的学生冲刺,给学生制定的百日冲刺计划表,让学生有计划,有落实,有效率,在最后关头,学习效益做到最大化。
但是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对汽车结构与拆装考纲范围广,内容多,没有很好的把握时间,与其他专业课任课老师的配合不够及时到位,在以后的管理和教学中,我要努力改正,争取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2003,6
[2] 石伟平.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4.
[3]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中等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当前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要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大力推广教学改革。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和液压气压传动四大知识体系,与《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等课程有着密切联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根据培养就业能力的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对该课程进行不同程度的教改和探索,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有了一定的成效。
一、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为导向,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常用机械传动和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运用和维护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本课程的四大知识体系虽有独立性,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根据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规划,怎样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抓住重点和难点,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具体讲授过程中,打破原有的编排顺序,将常用的机械和常用零件的有关内容结合起来讲授,加强知识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和记忆。加强有关零件的结构设计、维修、安装、调试等内容的讲解,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补充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内容(例如在介绍轴系类零件时增加拆装减速器的实验,这样学生就会对本部分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新出现的国家标准,如V带的型号、滚动轴承代号等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及时补充到课程中来,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介绍液压气压传动的有关内容时,重点介绍液压元件作用、安装和维护及基本回路的作用、检修和故障诊断等内容。
通过对知识内容的重新组合,实行了整体优化,根据岗位对知识、能力的最新要求,以应用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体现了实用够用的原则。
二、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方法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兴趣是学好课程的关键。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尽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利用教具、模型等增加感性认识。
利用现有的教具、模型等实物,可以把枯燥高深的理论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充分展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带着一种好奇心进入教学中,从而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要点。例如通过演示曲柄摇杆机构两次共线的运动情况,来说明曲柄存在的条件、死点位置、极位夹角、急回特性等问题。再如通过演示联轴器和离合器的运动情况很容易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改变曲柄长度或遮板位置让学生观察棘轮运动情况的变化,使学生很容易总结改变棘轮转角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工具演示有关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从电动自行与自行车,电子表与机械表,电动缝纫机与缝纫机的比较引出机器与机构的区别联系;从螺旋千斤顶、千分尺、机床的进给机构引出螺旋传动;从学生熟悉的缝纫机踏板机构、汽车前窗的刮雨器、公共汽车车门的启闭机构、单元防盗门的启闭机构等入手,来讲解铰链四杆机构及演化形式的类型、特点及应用;结合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的变速装置,介绍链传动和齿轮传动及轮系的有关内容。这些实用性很强的实例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既想学又能学,摸得着看得见。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
随着各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利用投影、幻灯、录像等多媒体手段,使理论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师可以把有关内容做成课件,在计算机上边演示边讲解:有些图表无法在黑板上画,可通过投影仪投影在大屏幕上;还可以通过观看有关录像资料,加深对各种机构运动过程及运动规律的理解。如刨床滑枕的主运动机构(摆动导杆机构)、工作台的进给机构(齿轮传动)、曲柄摇杆机构、棘轮机构和螺旋传动机构,车床的滑移齿轮变速机构及进给机构等。这样一方面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一些自己所学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本专业有一个更广阔的了解,进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要把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就无法适应改革的需要,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中一些相关内容的学习可鼓励学生自学。例如,联轴器和离合器的功用和类型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可安排学生自学。老师可以把有关问题制成学案发给学生,规定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找出问题的出处,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看其是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知识要点。再如棘轮和槽轮机构的运动规律及特点,可让学生通过自己一边演示,一边观察,自己总结它们的运动规律及运动特点。
3、采用“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手段的立体化,教学形式的立体化,教学方法的立体化、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和教学评价的立体化等。通过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如利用多媒体呈现新知识或模拟机器或机构的动态过程;利用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呈现图片;利用模型呈现机构的运动过程;利用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如此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呈现“立体”式格局,充实完善课堂结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三、加强实践环节,接轨工作岗位
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而这种环节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所以在技能教学上,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加工方法、机床及设备的有关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与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实习实训车间,做好每次实习实训的操作训练。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参观时对其看到的设备的某个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告诉学生这个设备采用了那些机构,某个零件采用了什么结构,这样就能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对所学内容就不会觉得抽象,加深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现场教学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学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葛道凯司长指出,《教育规划纲要》第六章专门为今后十年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部署了四项任务。这四项任务分别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这四项任务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汇总《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总共有八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办学规模上,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关于高等职业院校,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第二,在管理体制上,要加强省级政府的统筹,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第三,在结构布局上,要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第四,在办学机制上,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机制。第五,在教育教学上,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等。第六,在队伍建设上,要着力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第七,在基础能力建设方面,要支持建设实训基地,改革示范学校、优质特色学校和职业教育集团学校的建设。第八,在政策环境上,要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完善职业学校教育支持政策,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葛道凯司长在阐述上述八个方面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出《教育规划纲要》关于职业教育的主要精神,即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落实目标实现的基本保障,调整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布局。
葛道凯司长详细汇报了自己对于贯彻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认识,认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是要贯彻好、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关于职业教育的部署要把握好三句话。一是要深刻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必然性。二是要牢牢把握“推动改革创新”和“强化内涵建设”两条主线。三是要始终坚持“问题入手、重在行动”的思想方法。葛道凯司长最后特别强调,我国校企合作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需要学校校长和教师们立即行动起来,与企业界紧密合作,加强国际交流,推动我们职业教育由注重规模扩大尽快地进入到“保障规模、强化内涵、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北京师范大学孙玲副校长在论坛上做了“深化校企合作,助力经济腾飞”的讲话。她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公民自立于社会,实现体面地劳动、有尊严地生活提供了可能。她特别强调,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还远远不止于塑造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了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进入大调整、大变革的关键时期,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成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中,建立并完善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并最终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关键。
孙玲副校长指出,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我国今后十年间的人才队伍建设、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规划。在这些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等四大任务;并把“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列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首要举措。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这也是本次论坛以“深化校企合作,助力经济腾飞”作为主题的缘起。孙玲副校长指出,在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得到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大力支持,发起、创办了“中国职业学校校长论坛”。邀请政府官员、中外专家、企业领导、知名校长,围绕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所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经过七年的磨砺,论坛已经初步成为一个集官方与民间、学校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多重视角的高峰论坛,得到了同仁们的肯定与认可。她期待着,这个论坛能够不断壮大,能够成为职业院校校长们探讨办学理念、交流管理经验的平台,能够成为校企之间深化产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供需互动的平台,能够成为中外同行加深了解、深化合作的平台,为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近日,本刊特别邀请了“2010年中国职业学校校长论坛”的部分主讲嘉宾,聚焦校企合作这个话题,从产、学、研等多个视角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交流。他们是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教授、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何振伟部长、北京劲松职业高中贺士榕校长、广东省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曹永浩校长。
《中国教师》: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各位专家接受我们的访谈,我国目前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与法规制度建设现状是怎样的?
赵志群:在校企合作方面,现在是职业院校做了很多工作,但企业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里的关键是缺乏科学可行的制度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目前,这方面国际上谈论最多的是“现代学徒制”的建设。谈到现代学徒制度,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德国的双元制。其实,德国并不是唯一采用现代学徒制的国家,其制度甚至可能都不是最完善的。德国以输入为导向的、分离式的学徒制(职教管理由联邦和州政府等不同部门承担)加大了部门合作的难度,限制了地方政府在职教发展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而广泛实施学徒制的其他国家如奥地利、瑞士和丹麦等的做法可能更有参考价值。
美国和加拿大也建有针对年轻人的现代学徒制度,包括系统地针对工作的培训和正式的课堂学习。加拿大的中学学徒制革新项目结果表明,社会和经济界对学徒制显示出了很强的需求。一些学院如乔治亚学院等,也在校企合作方面建立了非常好的实施制度。由于这些院校与我国职业院校的情况非常类似,因此其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何振伟:吉利产业与吉利教育是校企合作的直接产物。1997年,几乎与创办汽车厂同时,吉利在浙江临海办起了第一所汽车工业学校,即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从2001年到2008年,又先后投资创办了以汽车专业与社会专业相结合的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以及中国第一所重点培养汽车车辆工程博士与硕士的研究生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这几所学校为吉利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建议国家研究出台关于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法律,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办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创办工厂或企业,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力度,加大行业企业在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参与度,从而形成校企合一、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贺士榕:职业学校根据市场需求、依托企业支持办学。企业随着市场的变化也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双方互利互惠,合作的积极性很高。但合作带有暂时性、多变性等特点,希望政府能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制度,帮助校企双方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曹永浩: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地方产业和地方经济服务。地方政府要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一是模式示范。要允许学校带土地、设备与企业合作,对成功的模式可作为示范推广。二是表彰奖励。省市有关部门对校企合作要有一个定期的表彰、总结和推广制度,比如可以开一个全省的交流会来推广经验,对实施校企合作好的学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者给奖金,或者挂牌。三是督导评估。哪个企业没有做好,要通过督导评价给予惩罚或者批评。四是政策扶持。用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成果的形式,在办学经费和招生上给企业办学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推进校企合作更快更好地发展。这好比一辆汽车,有车有油,可以开上路,但如果在汽油里再加点添加剂,就能跑得更快。
《中国教师》:校企合作有了制度保障之后,在模式与运行机制上也应该有所创新,各位专家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供借鉴?
何振伟:吉利是一家“学习型企业”,始终坚持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发展需求的“企校合作”战略,建立行业、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合作机制,通过“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三双模式,利用吉利汽车产业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组织资源――生产基地、汽车研究院、国内海外销售公司、动力总成事业部等,为相关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优越的校外实习场所,形成了具有吉利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链。
同时,吉利汽车产业联手吉利教育,于2010年启动GM1000计划(吉利认可的千名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高潜力后备人才的“熊猫”计划,培养中基层骨干人员的“金刚”计划,培养高效运营团队的“帝豪”计划,以及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全球鹰”计划。这样,职业教育为产业提供智力资源,产业为职业教育提供实践支持。
贺士榕:为了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层开展,职业学校如何选择恰当的合作模式?在我看来,职业学校应该按照“因地制宜、深挖资源、不拘形式、互惠互利”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
多年来,劲松职业高中积极探索“集师资培训、课程改革、基地建设、实习就业为一体”和“国际国内相结合”的全方位校企合作之路。我们采用政府投资、专家设计、“前店后校”等模式,走进企业、共享企业资源;走出校门、实现自主经营;捕捉机会、校企联合;紧跟首都经济发展,面向行业岗位需求,长短结合、稳定灵活,选择适合自身的校企合作模式,牢牢抓住内涵建设,培养适销对路各类人才。
曹永浩:校企合作应该注重“双向互动”的原则,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动来实现校企的深层合作。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一是“请进来”,通过“车间进校”引进了东莞汇丰精密模具车间、深圳通发激光设备有限公司,学校为两个企业提供车间场地,将企业的生产车间引进校园,企业在学校进行生产,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完成教学任务。二是“走出去”,与牧野机床(中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合作,从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使用牧野公司自有资源(师资、设备、课室)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日制教育。学生在学校及企业合作培养下完成学历教育。
通过实行“车间进校”“企业课堂”,学校共享了企业的设备、材料、人才、管理和企业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固定可靠的实习实训场所和高水平的实习指导“师傅”,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学生”与“工人”角色实现了“无缝对接”。
赵志群:谈到模式和机制创新,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创新。实用主义认为,创新是在特定范围内从未出现过的新事物。职教创新可以在宏观层面(如运行机制)、中观层面(如行政管理或实施机构)和微观层面(如具体教学过程)进行。创新不必是原创性的,即它们也许已经存在于某个地方,比如其他国家或地区,或在其他类型的教育机构中。作为一种新的、有发展前景的解决方案,职业教育创新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善现有状况、解决紧迫问题,或者开启新的可能性。创新不仅是一个新的观点,更是可实现、有操作性的模式。创新一定是能够在实践中落实的,并且具有可评价的效果。创新的结果应当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推广价值。目前,针对实践的有组织创新的过程和结构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即从技术模式(将“新产品”直接引入到教育现实)转变为参与模式(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开发创新并将创新运用到日常实践中)。因此,广大职教实践工作者已经逐渐成为创新的主体。
《中国教师》:校企合作如何实现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方面的改革?
何振伟: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的改革方面,校企双方应该建立“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互约、互利共赢”的有效机制。
在吉利自办学校和校企合作的案例中,我们根据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和学员的水平,以培养学生和学员的应用能力为主,专业理论课以实际实用为原则,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其一,针对企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和人才队伍的实际情况,吉利创造了独具特色的“311”人才培养模式:3门职业基础课,1门“以人格本位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课,1个围绕岗位或职业而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即以终为始,缺什么,学什么。形成以“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为基础,以“综合岗位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为重点的特色人才质量观,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岗位标准与综合职业能力标准并举的质量目标结构体系。其二,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良和补充,将企业的二次培训、顶岗培训提前引入和嫁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对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改变,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合作编写教案,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行“走动”和“轮换制”。
贺士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或许在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方面的不同。职业教育必须紧跟产业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从2007年开始,劲松职业高中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办学和行业专家委员会两大优势,在中餐烹饪业、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等领域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改革。通过对国外先进课程模式的直接引进,吃透精髓,消化改造,推出了与国际接轨的“多元选择课程模式”。通过对引进课程的分析和本土化改造,编制或使用了各专业的模块化教材。在教学模式上,依据教学改革新理念,将“任务驱动”理论具体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各专业各自形成了“模拟仿真教学模式”“菜单式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以及“任务式考核”“合作式考核”“选择式考核”“案例分析式考核”等考评模式。
曹永浩:深度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校企共建课程。应该由企业提出岗位需求,在进行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岗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工作任务确定课程,实现对岗位能力的培养。
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的“企业课堂”――牧野班,企业提出的岗位需求主要针对牧野设备操作员和牧野机床加工工艺员。我们和企业共同分析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最后确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牧野精密加工技术、牧野设备加工操作、设备维护保养、牧野伙伴企业相关设备的操作理念。这些课程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与此同时,“企业课堂”的课程考核和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评价机制,参照采用牧野公司的企业的评价标准。
赵志群: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传统的课程质量控制方式主要是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通过教务部门或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手段实现。按照这种方式,被评价者总是在课程结束后才被动地接受检验。即便是最准确的评价,充其量也只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因此要想对课程质量进行主动和适时的控制,必须寻找更加科学的技术手段。
这里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系统和灵活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简称M&ES)。它是一个能够向有关人员连续反馈课程运行状况的信息、识别获得成功的潜能、尽早发现问题并保证及时调整的系统化工具。课程的M&ES包括两方面工作,即“内部监控”和“外部评价”。内部监控主要由学校进行,而评价则由外部专家承担,二者相辅相成:监控提供基本数据资料,评价使用监控获得的资料并赋予其价值;没有监控就没有足够的原始数据,也就失去了评价的基础。
《中国教师》:针对校企合作,在校长能力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和要求?
何振伟:校长应该具备长远发展的眼光和市场意识,了解行业,理解企业;要熟悉现代管理,能够凝聚一个经营团队,依托行业优势资源,以育人为己任,关爱师生,并有效经营学校。管理好一个职业学校与经营好一家企业,二者是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应该始终把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淡化传统的“以教师、理论内容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倡导“以学员、以应用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师资建设要注重培育教师的启发式教学观念,也要注重理论框架的搭建,还要注重实践经验的传递、实践中难题的研究。要有计划地派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及时了解企业所使用技术、技能、做法,以及所遇到的难题。还应该从企业聘请一些既有理论又会操作的技术人员与教师互相切磋、共同提升,或者直接担任学校的特聘教师或兼职教师。
贺士榕:作为校长,我一直认为,闭门造车无法培养出职业教育大师。必须以开放的胸怀、包容的心态,通过参与企业实践与活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让教师拥有先进的理念,站在领域与技术的最前沿,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把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成立行业企业专家委员会,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技能定期进行指导和评价。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换到企业学习的培训制度,使他们随时掌握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方法,并消化吸收,有机运用到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去。
在实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之后,近几年,我们又进一步确定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打造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教师队伍”的更高目标。学校骨干专业的教师都有到境外企业学习、培训和交流的经历。他们先后赴德国、英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企业实训。同时我们也注重通过国际校企合作,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应邀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讲学或参加国际行业技能大赛和技能交流;接待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企业员工培训,最大限度地实现我校教师的价值,宣传中国的职业教育。国际化、高端化的校企合作使我们的教师具有了国际化的理念、多元化的知识和一流专业化的技能。
曹永浩:现在提倡教育家办教育。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人物,一个好教师能教育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就能成就一所好学校。职业学校的校长既要掌握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随时根据社会发展、经济形势变化,灵活广纳各种元素来丰富自己的办学理念。
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要在教师的聘请和准入制度上有突破,允许职业学校外聘一批资深的企业技术人员、精通行业企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可占学校专业教师比例的50%以上。
赵志群:技术和社会发展,对职教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教师素质和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职业的专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指职业行为向社会公认的高度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专业化的职业(Profession)指那些专业能力要求高、由于劳动组织方式固定而能力构成明确的社会职业群体,它能够提供独立而可信的服务,具有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因此,要想建立“职业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必须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建立和发展培养职教教师的专门学科,包括系统、独立和具有一定学术权威的学科体系以及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这为我国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专业和学科建设以及学校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中国教师》: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对我国当前校企合作状况的全方位解读,相信我国职业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背景资料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029-03
作者简介:万荣国,男,副教授、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陈洪胜,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汽车维修连锁经营;罗怡红,女,讲师,汽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汽车运用技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学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技能竞赛背景的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研究”(编号:2011B457)的阶段性成果。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是我院机电工程学院开办的六个专业之一,是学院规划的规模居中的专业,历年招生人数经计划调节控制在130人左右。六个专业中汽车类的专业只有这一个,为办好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机电工程学院根据实际,将其作为学院特色专业进行建设,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密切社会合作,强化技能培养,拓展专业面,努力使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岗位需要,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拖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一拖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由来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举办的过程,始终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人才能够胜任有关岗位要求。我们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方案制定的研究内容,另文进行阐述。本文主要阐述,基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拖一”人才培养模式,重点阐述拖的部分及其对象的发展。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为重点专业,进行相关的建设,可以建设汽车专业群,以便更好地适应汽车后市场对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多方面的需要,一般汽车专业办学条件好的学校采取这种做法。我院因专业设置规划、师资、设备等方面的制约,不能沿着这条路子走,为了培养就业口径宽、综合能力强、适应面广的人才,我们利用汽车连锁经营研究会探索了“一拖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汽车专业办学的整体水平。
二、“一拖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一拖一”的前一个“一”是指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总和,后一个“一”是指汽车营销核心课程相关内容及学习目标。前一个“一”的实施对象当然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全体学生,后一个“一”的实施对象是我院“汽车连锁经营研究会”(以下简称“汽协”)的会员。“一拖一”的拓展内容为什么定位为“汽车营销”方面?这是因为汽车市场对汽车营销人才的需求巨大,并且基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习之上,再学习汽车营销方面的内容无须更多硬件设备要求,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衔接学习。笔者认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最终选择汽车后市场哪一方向的工作,跟学生的兴趣、性格、知识储备及某些方面的特质关系很大,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执著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美容与养护、汽车及零配件销售等方向从业的各占一定比例,因而实施“一拖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好职业规划,以便他们极早朝着自己确定的方向努力下去,早日成才。实施“一拖一”模式的后一个“一”依靠的是学院建立的课堂之外的活动实践支持平台。总体来说,我们要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全体学生的专业教学来带动“汽协”会员汽车营销方面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实践,同时要通过“汽协”会员汽车营销方面知识的学习实践,来反作用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教学,为该专业全体学生的学习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培养更多专业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一拖一”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图如下:
三、“一拖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施
实施好“一拖一”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汽协”指导教师和会员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在指导教师对“汽协”有计划的指导下,通过加强“汽协”组织建设、构建知识学习平台、安排会员假期专业社会实践、跟踪指导培养等途径来实现。
1.加强“汽协”组织建设,团结凝聚新老会员。“汽协”于2009年5月由原机电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007级的李松、郭佳、余文强、华秋生、魏夏夏等学生发起成立,经过各年级“汽协”会员的薪火相传,至今已走过了近5年。为了进一步建设好协会,同时配合“一拖一”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汽协”对《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汽车服务连锁经营研究会章程》进行修订,精简了协会部门,修改了理事会成员选举办法,建立了协会换届制度,在招收新会员、部门干部配备、搞好“老带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协会和各部门要做好年度和学期活动计划、有效开展工作并及时做好总结,协会会员要严格遵守协会纪律,干部要以身作则,作出表率。经过整顿和培训,“汽协”会员整体素质有所提升,“汽协”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汽协”运行平稳有序,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成为凝聚广大会员的有效平台。
2.精心设计制作“汽协”网站,让其成为会员活动和学习的平台。2013年5月6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汽车维修连锁经营研究会网站正式开通,“汽协”举行了网站开通仪式。“汽协”指导教师陈洪胜应邀出席开通仪式并表达了自己的祝愿:“愿协会网站是同学们学习交流的平台,是大家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汽协”网站在规划阶段就明确“网站是会员活动的场所,也是会员学习的场所,要贴近学生”这个主旨。对设计制作人员提出网站要达到如下要求:一是能发挥好链接历届会员的作用,网站管理搞好传帮带,在网站维护下去的同时,会员都能得到锻炼成长;二是能让会员对网站有兴趣,通过办好会员风采展示等栏目,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汽协”的活动;三是在“汽协”事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四是在引导和支撑会员学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营销等专业知识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起到培养会员学习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的作用。最后制作完成的“汽协”网站达到了紧扣协会宗旨、职能,简洁、务实,功能强的目的,包括汽协概况、会员活动、汽协动态、学习视频、技能竞赛、职业证书、网文网课、汽协荣誉、网上留言等一级栏目。网站经过大半年的运行,反映良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整合利用网络资源,为会员提供周到服务。网络上有关汽车教学的资源包罗万象,并且有些资源分散不便查找,为“汽协”会员提供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必须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条理明晰地呈现给他们。可以按需点击学习,节约大量查找和选择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汽协”网站整合的资源应该包含哪些?经过讨论,大家认为:整合的资源不能太杂,质量要高,要有针对性,要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及拓展的汽车营销课程的学习,并贯穿实践教学、技能竞赛和技能考证等内容,以视频资源为主,帮助学生克服专业课程学习的困难,更好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培养学生对汽车的兴趣。更多与实际接轨的内容,可以通过链接引导会员到大型网站汽车频道如搜狐汽车、腾讯汽车学习。
“汽协”网站首先重点突出地整合了汽车检测与维修理论和实践核心学习内容,如发动机构造与原理、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汽车整车拆装、汽车总成拆装、汽车维护、故障诊断与检测等方面的视频,这些视频给学生课后学习和复习巩固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其次整合了汽车营销方向及汽车维修工培训、职业技能大赛方面的视频,如《汽车百年》12集、《二手车选购》30期、《汽车驾驶技术讲座》9集、《初级汽车维修工》(上、下)、《中级汽车维修工》(上、下)、《汽车高级工培训教材》、《朱军汽车维修讲座》、《全国汽车技能大赛二级维护》、《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视频进一步打牢了基础,拓展了知识面,收获极大。还整合了《汽车文化》、《二手车鉴定与评估》、《汽车车损与定损》、《汽车营销技术》、《汽车保险与理赔》等高职院校省、国家级汽车营销方向网络精品课程,这些网络课程体系完整,视频较多,便于自学,是提供给“汽协”会员拓展学习的好教材和参考资料,会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结合各自实际进行选择学习,从而提高汽车营销方向的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优良的教学资源便于自学,并且使学习效率成倍增加,因而会根据情况变化对网站教学资源适时更新和优化。
4.开展专业技术讲座活动,引领带动汽车营销方向课程学习。“汽协”每学期要组织开展专业技术讲座活动。通过教师专题主讲、观看汽车专业知识视频、会员专题讨论等形式以点带面引领带动全体会员学习汽车营销方向的课程。“汽协”指导教师陈洪胜,对“汽车维修服务连锁经营模式”进行过长期研究并有实践经验和较深见解,他给每届会员带来的系列讲座“我国汽车后市场的前景展望”、“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汽车维修服务连锁经营模式――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趋势”深受学生好评。学生认为:听了陈老师的讲座,对汽车维修服务连锁经营模式、今后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方向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明确了自己今后要学什么、做什么,对前途更加明解,充满希望。“一拖一”模式实施以来,“汽协”组织专题学习和讨论已经形成氛围,如“汽协”安排专门时间组织会员讨论“汽车技术”知识,每届“汽协”会员在组织集中观看网站平台上《汽车百年》、《二手车选购》部分视频后,还要求利用业余时间看完全集并写出观看体会。此外,汽车文化、汽车营销技术、汽车保险与理赔等方面讲座在“一拖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将陆续开展,以促进“汽协”会员汽车营销相关课程的学习。
5.开展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汽协”自成立以来,坚持有针对性地开展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汽车会员得到极大锻炼,综合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1)常态组织参观活动。组织会员参观4S店、汽车修理厂、汽配城、武汉华中国际汽车展,带领学生实地认知汽车企业、汽车品牌及车型、汽车新技术、汽车销售和服务流程,感知汽车销售和维修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对汽车后市场的兴趣。
(2)开展假期企业实践活动。假期安排”汽协”会员到大马车汽车服务责任有限公司、武汉华丰汽车修理厂、东风本田汇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修理厂、4S店学习汽车维修、保养,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企业技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实践技能。假期企业实践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巩固成果。
(3)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2010年,我院选手参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湖北赛区汽车技术项目选拔赛,获二等奖(第四名);2008级汽修专业实习生代表大马车汽车服务责任有限公司参赛武昌区汽车二级维护比武,获得了理论项目第一名、总成绩第二名的好成绩。历年来,校内举办过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大赛、汽车工艺检测大赛、发动机拆装大赛、汽车营销大赛等专业竞赛活动。
(4)积极承接社会调查项目。受湖北省运输与物流协会(省道协)委托,“汽协”会员2010年、2011年、2013年三次承担武汉地区年度中国汽车售后服务客户满意度(CAACS)调查(卡思调查)的现场访问、收集数据工作,所做工作受到了省道协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参加卡思调查的“汽协”会员在正式调查前,在省道协接受了市场调查、营销知识及技巧方面的培训,成为合格的卡思调查员,通过卡思调查项目后他们在汽车知识、沟通和社交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提升,有的甚至是质的改变,在即将进入社会之前上了一堂生动、重要的实践课。完成卡思调查项目可以说是机电工程学院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办学过程中,在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做出的成功实例。
四、成效与展望
纵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这几年的办学情况,在对部分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一拖一”教学模式取得了以下成效:
1.弥补了汽车专业师资力量与校内实训条件的一些不足,较好地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一部分求知欲望强烈又颇有潜力的学生通过“汽协”这个平台组织的各种活动满足了学习需求,知识和能力更上一层楼。
2.培养的毕业生素质高,适应面广、适应能力强,很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突出。例如,深圳有车邦汽车美容服务连锁有限公司有5家店面的店长(副店长)由我院近几年的毕业生担任;最近几年到知名企业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稳定就业的学生共有7人,基本都在车间服务技师岗位工作;2007级毕业生余文强任湖北三环捷通汽车服务连锁有限公司店面督导总监,2009级毕业生张天勇任武汉三鑫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修理厂厂长,2007级毕业生魏夏夏、2008级毕业生陈康任4S店机械维修技师,2010级毕业生黄秋生任4S店销售经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