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9 09:35: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康复护理的目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四大特征。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脑卒中的死亡率有降低趋势,但因此而致残的存活者数量却逐年增多,成为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脑卒中后早期开展康复锻炼,出院后坚持功能锻炼,对促进神经、肢体功能的恢复、预防疾病复发具有显著作用。但是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练的依从性并不是很理想,依从医护人员的建议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提高其出院后功能锻炼依从行为,最终达到提高患者及家庭生活质量的目的。分析和探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康复护理存在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的,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和家庭成员的作用,尽量使康复期的偏瘫患者在出院后能继续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他们重新获得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动的能力,最终为回归社会提供帮助。
1 当前出院患者康复护理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出院后社区康复护理的认识
1.1.1 我国社区康复护理起步较晚,绝大部分地区的工作重点仅停留在治疗疾病的层面,其服务对象局限于患病的人群,社区康复护理人员对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全方位服务存在认识不足,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医疗康复需求,无法为其提供康复治疗和咨询服务。
1.1.2 社区康复护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社区护理人员常缺乏预防残障加重及肢体功能重建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无法采用各种康复护理技术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康复对象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防止继发性残疾的发生。
1.1.3 缺少适宜的康复环境,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社区不能为残障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康复治疗环境,无法实现社区内无障碍生活环境,不能满足偏瘫患者的需要及解决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1.2 缺乏对出院后家庭康复护理的认识
1.2.1 患者对出院后肢体康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1.2.2 患者出院后,自觉进行肢体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下降,家属不能参与康复计划的实施,不能有效帮助、鼓励、监督患者执行康复护理计划。
1.2.3 悲观消极的情绪导致患者对肢体康复信心不足,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日常生活过分依赖家人,对治疗缺乏信心。
2 对 策
2.1 在患者住院期间,要对其做好健康教育,详细讲解主动进行肢体康复锻炼的重要性,讲授家庭康复护理计划的内容、目的和方法。
2.2 住院期间和出院前,医生护士要强调患者家属在促进患者重获自尊心和自信心方面的重要作用。出院前一天对患者再次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教育和健康指导,强化巩固患者家属接受相应的护理知识,指导患者家属亲自参与家庭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帮助、鼓励、监督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计划。
2.2.1 保证每天的有效康复护理时间,康复护理计划明确规定每天康复护理次数、每天康复护理时间,并把这些康复护理时间结合进患者日常生活之中。
2.2.2 提高患者参与康复护理的积极性。所指定的康复护理计划要强调患者自我康复护理,强调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家属或陪护仅为学习、辅助和监督。
2.2.3 规范每天康复护理的内容及强度。患者自己要明确每天康复护理的项目、每天康复护理的强度、近期康复护理目标、远期康复护理目标。
2.2.4 提供一个丰富的康复护理环境,该环境由康复护士、患者、家属或陪护参与,具有鼓励、指导、监督和保障机制。
2.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康复护理的先导,要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介绍出院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介绍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护理的成功病例,增加患者参与家庭康复护理的信心。
2.4 出院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50-01
引言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康复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对有各种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的功能恢复护理。康复护理的基本任务是康复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运用康复护理技术对患者实施符合专业要求的健康护理以及有助于患者康复的功能训练,进而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尽快地回归社会生活。
1.开展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同时,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代医学的发展已近进入生物-心理-社会这样一个阶段模式。康复护理已经渗透到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并与临床工作者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康复医学在医学领域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另一方面,患者在有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护理的同时,如果能够尽早地介入康复护理,由专业的康复医生或专业康复人员对患者实施符合专业要求的健康护理,以及帮助患者进行功能康复的有关训练,可以使患者尽可能地恢复健康,尽快地回归到家庭和社会。
2.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康复护理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我国的康复医学起步比较晚,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很多综合性的大医院都开设有康复医学科,也有不少的医学院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将康复护理作为选修课,但是,各大医学院对康复护理课程的重视度却依然不高,甚至认为与其他的专业课(如: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内外科护理)相比,康复护理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医学院校只是一味地狠抓学生的专业课,对于像康复护理这样对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没有太大帮助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少安排就尽量少安排,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这门学科,因此,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康复护理这门课程。(2)教材更新慢。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医学院校所使用的康复护理教材是2012年出版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的内容包括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涉及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技术、常见伤病的康复护理等。但教材中案例和康复护理的具体研究都是2012年以前的,之后并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实时地更新,这就造成了教材知识的滞后性,不利于康复护理课程的开展。(3)教学方法落后。康复护理学的课程设置目的是为了让医学生对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让医学生了解康复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掌握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重点掌握一定的康复治疗手段以及一些常见病的康复治疗。大多数的医学院对这门课的教学多以启发式的理论讲授为主,同时配以多媒体板书相结合。(4)课程安排不合理。护理专业的课程安排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实训课。大多数的医学院校的护理学专业课一般有内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心理与精神护理、急救护理、老年护理、中医护理等,有的学校没有将康复护理学纳入专业课的范围,只是作为选修课设置。
3.开展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的建议
(1)强化对康复护理过程的认识。康复医学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四大分支之一,对维系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康复医生或康复专业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康复技术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够使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此外,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将护理程序作为框架的整体护理模式在我国的医疗机构正被广泛推行,这使得护理工作的职能和范围不断扩大,这就要求护士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断加强,为了适应我国当前对护理人员能力要求的变化,医学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开设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在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设置康复护理课程。(2)适时更新教材。教材是知识传授的基本资料,符合当下医学发展的教材能更有效地帮助医学生了解医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使医学生能够确定学习的方向。(3)创新教学方法。单一的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是无法达到康复护理的教学目的的,因此,在康复护理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临床实习的方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习过程中熟练地掌握康复护理技术。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4)增加康复护理课程课时安排。在教学安排过程中,增加康复护理课程的课时能够帮助医学生在学习期间更好地掌握康复护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为他们以后进入临床护理奠定基础,因此,适当地增加康复护理教学的课时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康复护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安排中,应该偏重实践教学,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
4.结语
对护理专业康复护理课程的开展进行思考,通过对康复护理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能够探索出康复护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今后康复护理护士的培养做出正确的指导,培养出顺应康复医学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康复专业人员,使我国的康复医学和护理跟上国际康复护理发展的趋势,并为逐步形成我国康复医学体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郭锐.康复护理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具有致残率高、恢复慢等特点,一旦发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会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其脑功能也会受损,因而后期的康复护理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改善和脑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1]。本文主要对我院接受康复护理的脑血管患者预后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9年9月~2013年2月我社区医院康复科室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共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为57~75岁,平均为(62.3±8.9)岁;患者中患有脑出血的患者有16例,患有脑梗塞的患者有21例,患有脑溢血的患者有11例;患者在临床上意识均为清醒,多出现吞咽困难、肢体功能障碍或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
1.2护理措施 所有患者均接受系统的康复护理,具体包括:
1.2.1为患者量身制定康复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脑功能受损情况为患者制定相应的针对性护理计划,在康复方法的选择上,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康复方法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等。
1.2.2心理护理 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肢体或语言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因而其心理状态往往较为低沉,加上脑血管疾病的康复进程较慢,患者在康复期间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适当心理护理,让患者能够积极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并在家属的支持下积极接受护理人员为其制定的康复护理计划,配合护理人员展开各种康复治疗[2]。
1.2.3肢体功能训练 由于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因而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该尽早开始功能恢复训练,在早期可以在病床上开始早期功能训练,对患者的各个关节进行活动,注意活动时的幅度不宜过大,动作要轻柔。并且坚持每天对患者关节进行按摩,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在患者进行康复期后可让患者开始逐步进行坐、立、走的功能训练,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肢体活动机能。
1.2.4语言功能训练 对于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该对其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在一开始可以从简单的单音节和汉字开始,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对于出现失语症状的患者,则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轻重来给予相应的指导,耐心帮助和等待患者发音。
1.2.5吞咽康复训练 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症状的患者可以让其多进行吞咽训练,逐步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
2 结果
本组48例患者在经过系统康复护理后,其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升,脑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其中有39例患者在经过康复护理后能够自行站立和行走,有29例患者的的语言障碍明显减轻,能够与护理人员进行较好正常沟通,有42例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了改善,能够自主进食。且在护理期间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的案例。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极大[3],患者预后一般较差,大部分患者在临床上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需要接受康复治疗来恢复相应功能。在临床上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护理主要可以分为急性期康复护理和慢性期康复护理。本文主要对慢性期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过系统康复护理后,我院收治的48例患者在生活能力上均得到了一定恢复,患者的肢体障碍、语言障碍以及吞咽困难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也说明患者的脑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且在康复护理期间没有一例患者发生其他并发症,这说明系统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患者预后。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病情为其制定了相应的康复护理计划,并且为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改善了患者因长期治疗不愈而产生的抑郁心理,争取到了患者对康复治疗的配合,从而间接增强了康复护理的效果。而对于出现肢体障碍、语言障碍以及吞咽困难的患者则分别给予其肢体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以及吞咽康复训练,通过各项训练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有了极大改善,其中有39例患者经过肢体功能训练后能够自行站立和行走,而有29例患者的语言障碍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与人正常进行沟通的目的。而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本组有42例患者在经过吞咽康复训练后,其能够自主进食,这些都说明系统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改善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应该针对性地为其实施康复护理,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脑功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语言功能以及吞咽功能的恢复,改善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0月选择在日本茨城县内的医院住院部接受治疗的长期意识障碍患者2例。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的诊断标准按照在日本通用的1976年冷木和儿玉提出的?断标准[17]。
患者1:女性,26岁,长期意识障碍(15年),上,下肢关节挛缩,腰臀部侧弯。11岁时因交通事故脑内出血,意识障碍住院3年。其后父母将之接回家护理。居家护理期间12年。家属们和家庭医生表示:不要期待在意识上有所恢复,但身为父母不忍见孩子痛苦的姿势,希望能改善她身体的挛缩状态。
患者2:女性,10岁,意识障碍(2个月),去大脑强直(Decerebrate rigidity),脑高级功能障碍(higher brain dysfunction)。在学校体育课跑马拉松时心跳呼吸骤停(约8 min),缺氧性脑病。神经放射线学的所见:MRI:双侧枕叶和顶叶可见高频信号。双侧大脑基底节的尾状核可见高频信号。SPECT:双侧枕叶和顶叶可见光范围的血流量低下。上,下肢的关节挛缩。意识状态:沟通困难,会话时对不上视线。日常生活:全依靠家属的看护;饮食:经管喂养;清洁:在床上;排泄:用尿布(大小便失禁)。
1.2伦理考量 研究对象是经由主治医师委托我们进行护理诊断的患者。跟主治医师一起充分的说明本康复护理程序的实施目的,预期效果及危险性的有无之后,征求患者家属同意实施本护理程序,并可以总结发表相关学术报告。本护理程序将于取得患者住院医院负责人的同意及该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后实施。
1.3护理方法
1.3.1构建康复护理程序 独自构建能解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的关节挛缩,并提高其QOL的护理程序。新康复护理程序包括温浴刺激疗法,背部及臀部轻微振动,运动训练等3种康复护理措施。
1.3.2制定护理计划 根据康复护理目的,建立以下康复护理计划,按照计划对长期意识障碍患者进行4个阶段康复护理,见表1。
1.3.3一般护理 在意识障碍的急性期,应首先控制原发疾病。同时,护理工作在及时预见患者疾病转归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展开。急性期康复护理目标主要是:①保持,改善心肺功能;②保持,改善营养状况;③建立生活节律(夜间持续维持睡眠,日间觉醒状态,按照患病前的习惯,提供饮食,排便护理);④预防颜面肌肉及四肢的挛缩;⑤预防褥疮,肺炎,抽搐等合并症。
1.3.4康复护理 ①按照患者患病之前的习惯,确定患者固有的生活节律。②注意预防四肢肌肉及颜面部肌肉的萎缩和各关节的挛缩。因为意识的恢复中肢体先于语言恢复:患者利用表情变化和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是给家属或护理人员的语言信号。③康复护理过程中,必须做好肺炎,褥疮等合并症的预防工作,因感染可直接对脑部引起伤害造成抽搐。④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全身状态也趋于平稳,此时为了尽快恢复患者的生活行动能力,应进一步实施新康复护理程序。
1.3.5新型综合康复护理程序的实施 ①将患者浸泡在温度38℃~40℃的温水中,实施股,膝,脚关节及肩,肘,手,手指等处的ROM(关节活动范围)的扩大,进行约7~10 min。目的:ROM的扩大,血流量的改善,平衡感觉的回复,疼痛的阈值的改变,皮肤感觉的改善等。②给患者补充水分并休息15 min。③让患者腹卧位,护理人员用双手手掌以股关节为中心轻微振动患者的背部,进行约10~15 min。目的:解除上下肢的挛缩。④实施诱发上下肢屈曲反射的新方法,进行约15 min。目的:解除上,下肢的挛缩。⑤让患者休息15 min。⑥实施座位平衡训练的方案,进行约15 min。目的:取得平衡感,取得稳定坐姿,强化腹肌和背肌,改善髋,膝关节的挛缩。⑦让患者坐在床上,护理人员招呼患者,观察患者有无表情变化,是否发声,是否有透过睁眼,闭眼,手指动作进行交流的迹象。
实施新康复护理程序前后,由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及言语治疗师共同进行效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修改护理程序的内容,并确认训练方法以后,进行新康复护理程序。1次/d,5次/w。
2结果
患者1:因患者居住比较偏远,故笔者只能每月前往其居住地2次,实施新康复护理程序。经实施9次,3个月以后,腰臀部的侧弯解除,患者发出声音。因脑波确认到意识恢复的征兆,所以更进一步实施为期6 w的住院集中康复护理。结果,患者有了表情变化,发出笑声,能丰富地表现感情。并且能以声音,睁闭眼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此外,在实施固定饮水时间和饮水量来控制排尿的方案(时间间隔采尿)后,患者能表达尿意,因此停止尿布的使用。经训练后在能使用下肢矫形器保持60°倾斜站位的立位时,再度回家疗养。回家后由于从床上摔下而进行了大腿股骨头骨折手术,手术后发生肠闭塞,反复出入院,身体状况逐渐恶化,而再度实施为期4周期的住院新康复护理程序,结果,不需服药灌肠,即可成功地控制排便。另外,上,下肢的关节挛缩也解除,在他人支持下,可步行数公尺。
患者2:发病2个月开始住院集中护理。首先按照意识障碍患者护理计划进行残存功能评估。仅有对刺激的睁眼反射和轻微的表情变化,开始进行包括温浴刺激,背部轻微振动,运动训练的新康复护理程序。经过2 w的新康复护理训练,开始恢复了睡眠和觉醒的规律。经过6 w的新康复护理训练,可以利用倾斜床保持站立,并饶有兴趣地向四周张望,表现出认知状态的改善。然后进入第三阶段。以恢复自理能力为目标,实施护理措施。经过10 w的新康复护理训练及饮食训练,可用吸管喝奶茶,并下咽功能良好,达到饮食自立,并且可进行意识的沟通。最后第四阶段,经过13 w的新康复护理训练及进行以本人的意愿完成生活行为的综合性训练,达到了排便自立和语言功能的恢复。实施16 w的新康复护理程序的结果:重新返校,基本上能跟上各课程,身体状况良好,可参加滑雪运动,重回芭蕾舞课,吹奏乐部。患者在患病6个月以后重新回归社会。
3讨论
新构建的长期意识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程序,对过去被认为是无法解除的去大脑僵直及严重关节挛缩的改善效果,比现行的新康复护理程序的物理疗法训练来的显著。其理由可能是温浴促进关节周围的血流,使关节活动度容易扩大。温水刺激护理疗法(38℃~40℃)起ROM的扩大,血流量的改善,平衡感觉的回复,疼痛的阈值的改变,皮肤感觉的改善等作用。而趴躺的反射性诱发及背部轻微震动的组合可能提升疼痛的阈值,促进放松的效果。再者,患者各部分的关节挛缩经解除和改善后,表达手段也随之增加,促进了沟通等生活行为的恢复。另外,被评价为最难恢复的脑缺氧患者经实施新康复护理程序后,改善到能重新返校的程度,由此可知,患者年龄越小效果越好是众所周知的,但发病后早期实施制订好目标的康复护理措施,并积极预防急性期的上,下肢挛缩是相当重要。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及行之有效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方式对168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及护理教育方式需求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对早期康复知识的需求依次为:心理社会经济支持、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治疗方法、肢体活动、自理能力、效果评价、出院指导、时间、。98.81%的患者希望护患一对一的讲解示范,64.29%的患者希望病友的经验介绍,92.86%的患者强烈需求出院指导。结论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减少远期并发症,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回归家庭和社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护理; 调查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现有脑卒中幸存者700万例,每年新发患者约为150万例,发病率为每年219/10万人。脑卒中的致残率为86.5%[1],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达到了43.2%[2],严重了影响了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3],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16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调查,针对知识需求提出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010年共收治脑卒中的患者共168例,其中男性为96例,女72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71.5岁。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28例,高中及以下学历130例。病例根据临床表现结合CT或MRT确诊,符合我国脑血管诊断标准[3],同时也符合以下条件:(1)脑梗死发病1~21 d,脑出血后10~21 d,GSC>8分,生命体征平稳48 h,年龄42~78岁,有肢体功能障碍。(2)无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疾患,无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第二部分为行之有效的护理对策需求。包括:(1)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等。(2)对疾病的相关认识,如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并发症、预防保健知识等。(3)对早期康复护理的知识需求,如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治疗方法、肢体活动、自理能力、效果评价、出院指导、时间、等。(4)心理社会支持,如心理支持、经济支持。
1.2.2 调查方法 采用参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评价。具体方法:选用具有年资5年以上及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统一培训,结合医生的诊疗计划,根据早期、整体、综合康复的治疗原则,应用感觉、运动的训练,打破或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以分离、协调的运动模式方法为出发点,按照脑卒中功能恢复的特点安排治疗和训练,并依据患者的实际功能状态进行调整,并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计划。平均于病后4天开始,按照早期康复流程进行康复训练,时间为4周,1次/d,每次30 min,其余时间由家属帮助训练,效果评价在脑卒中康复治疗开始前及治疗4周后各评定1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量表)。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肢体功能评定采取MAS评分[4],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将有效问卷采用百分率表示,并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168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情况见表1。
2.2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护理对策需求情况见表2。
表1 168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 n(%)
表2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对策需求 n(%)
2.3 由表1显示 100%的患者强烈需求疾病知识,82.14%~98.81%的患者强烈需求早期康复护理的时间、指导、出院指导自理能力、肢体活动、目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价。88.1%的患者强烈需求心理支持,96.45%的患者强烈需求经济支持。从表2得出结论,98.81%的患者强烈需求护患一对一的讲解示范及康复护理的处方,64.29%的患者希望病友的经验介绍,98.81%的患者强烈需求出院后的咨询。
3 护理对策
3.1 评估患者知识需求,有效地实施健康教育 对病残者按护理程序进行恰当评估。根据患者的意识、肢体活动、自理能力、吞咽功能、心理状况、结合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准确评估病情,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远期并发症为目标,有计划、目的、系统、科学的制定早期康复护理标准计划,鼓励和发挥患者的自律性、主动性,激发其参与治疗护理的积极性,使患者由被动接受治疗及护理转为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参与治疗,使早期康复护理标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3.2 因人施教,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康复知识 资料中显示,住院期间的天数、文化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预防保健知识接受的差异。因此,针对文化层次低、家住农村的患者应采取集体讲座、康复训练示范,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卒中疾病转归及康复训练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针对文化层次中等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可采取文字教育(宣传栏、功能锻炼的处方、手册)及口头相结合的方式。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申请向医院授课。
3.3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切实做好健康宣教 护士的综合素质是实施康复护理的重要保证。护士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指导,综合的运用能力和沟通技巧,在了解患者知识需求的基础上,护理人员积极与专科医生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的方式方法,治疗期间针对患者的知识需求和接受能力,因人而异制订计划,掌握康复护理的原则。
3.4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调查资料结果显示,住院期间98.81%的患者最受欢迎,最有效的健康知识获取方式依次为护患一对一讲解示范和早期康复护理的处方,其次病友的经验介绍、出院咨询科普宣传手册、电话回访、定期返院复查的告之,这一结论说明医护人员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先锋和最具影响力。因此必须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做好入院宣教。住院期间集体讲座脑卒中疾病的发展机制,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最佳时间的选择、一对一讲解并示范康复护理治疗以神经发育疗法为主的Bobath,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通技术、Brunnstrom及Rood、运动学习再学习疗法、作业、语言和音乐治疗相结合的贯穿治疗。出院时根据评价结果与患者共同制定回归家庭后康复训练计划,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出院后会采取发放科普宣传的手册、定期返院复查,电话的回访以及信函等方式关注患者的康复锻炼。
3.5 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发病后,由于植物神经中枢受损,神经一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可导致多种临床并发症。加之患者往往年纪大,多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在此基础上,极易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这些并发病若不能及时处理,常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亦影响患者日后肢体功能的康复。从表1显示有64.29%的患者强烈需求预防并发症的知识,护理人员应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积极宣传预防并发症的健康教育,告之并发症的重要性,指导预防并发症所掌握的技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3.6 加强预防保健知识的普及,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 调查资料显示64.29%的患者强烈需求脑卒中预防保健知识,应普及脑卒中预防保健宣传教育知识,及时发现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着重了解血压、血糖、血脂以及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及时发现卒中危险因素。调整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及早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定期去专科门诊随访。学习脑卒中的征象和急救知识。
3.7 重视心理社会支持因素,增强患者对疾病的信心 心理康复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5],脑卒中心理社会应激使患者产生的病态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会使瘫痪肢体的自主运动及被动运动减少[6],杨杰华等[7]研究发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均不利于脑卒中患者ADL能力的恢复,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对ADL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应采取开导、鼓励、暗示、支持等方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早期康复的目的、意义,正确对待偏瘫的事实,积极配合早期康复治疗,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解除患者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使机体调整到最佳生理状态,以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接受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争取家属配合,从生活上、精神上给患者安慰和帮助,支持患者功能康复锻炼。在ADL训练中,任何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加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训练进步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而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增强患者的信心,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8]。
通过本文旨综述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情况调查,了接患者所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与家属的配合增强康复的信心,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远期并发症,有助于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89.
[2] 胡永善.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1.
[3] 郑燕红.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护理学杂志,2000,15(10):61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疗诊疗规范.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37.
[5] 毛芙敏.110例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护理研究,2000,14(4):171.
[6] 李飞,古德祥,杨淑珍,等.脑梗塞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脑血流量的关系,中华理疗杂志,1998,,21(3):150-15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多发于中老年人群[1,2]。而且该病具有预后难度大的特点,如果远期疗效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就会出现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加重的情况。因此如何保证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才是临床治疗与护理的关键[3,4]。在此前提下,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诊疗观点与护理对策,其中康复护理则具有较高的实用效果。在本组探究中,特选取我院收治的慢阻肺患者,以对照护理的形式,对康复护理的应用进行分析,现就探究资料,做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慢阻肺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OPD临床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①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②生活无法自理;③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④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且在患者入院后,我院统一对其进行临床宣教,使其知悉本次探究的目的与使用的方法,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组以奇偶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5例,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5.4±4.3)岁,病程8~19年,平均病程(11.2±1.5)年,观察组患者55例,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49~71岁,平均年龄(56.1±4.6)岁,病程8~20年,平均病程(11.7±1.1)年,比较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并无明显差异,更适合探究。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即在进行积极对症治疗的同时,做好患者日常护理工作。而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康复护理,①进行康复宣教,告知患者康复护理的重要意义,以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②进行康复训练,分为呼吸训练和体能训练,其中呼吸训练以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为主,腹式呼吸强调对胸腔的训练,而缩唇呼吸则旨在指引患者掌握呼吸节奏,其中腹式呼吸训练20min/次,而缩唇呼吸3min/次,均为3次/d,而体能训练建议采取太极拳和简单的有氧运动,30min/次,1次/d,③可以选择性的进行中医推拿护理,对肺腧穴进行点按。
1.2.2观察评价方法采取对照护理后,首先统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次以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对患者进行评价,并参照护理前的评分结果进行护理工作有效性的分析,最后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17.9统计学软件,组间进行t检验,P
2结果
两组慢阻肺患者均顺利完成对照护理探究。统计其护理满意度发现,观察组患者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3.6%。而对其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发现实施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评分结果都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护理后的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因而已然成为危及公众健康安全的高发疾病之一。对此,单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固然重要,但也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来保证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因此本组探究通过对照护理的形式,对康复护理进行了对照评析,发现其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分析如下。
绝大多数患者对康复护理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就此,在开展康复护理前,护理人员主要通过康复宣教的方法,来提高患者对康复护理的认知度,以保证后续护理工作的开展,而在康复护理实施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均能有效配合,积极完成护理任务,进而使得康复护理的疗效得到稳步提升。就探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占优,且患者均能遵医嘱在出院后自行进行康复训练,更加保证了其预后质量。
4结论
康复护理在提高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素芳.社区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2):3368-3370.
康复医学是对患者在身体功能、精神和职业上实施康复的学科。服务对象包括残疾者,慢性病者,老年病者和以及疾病恢复期患者等。其目的在于使患者减轻痛苦,尽量减少继发障碍,使残余的功能和能力得到维持和强化,最大程度地恢复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由于康复医学服务的对象、治疗目标和工作方式不同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所以康复护理和临床护理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康复护士以特殊治疗手段和优质服务赚得病人的信誉,充分施展了角色的作用.“角色”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中的专门术语,是在社会结构或社会轨制中一个特定的位置,每一种角色只是一个人的一个方面。在康复护理中,护士的角色呈现出了多元化,以下本文予以详细阐述:
1 护士在康复护理中的角色
1.1教练的角色
康复护理的对象是主要是残疾者和慢性病患者,因此恢复患者的残余性能和能力,减轻残疾和因残疾带来的对社会交际、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提高其才智和功能,以使他们能重新回到社会是康复护士的任务.康复护士结合护理工作,把握康复时机,在障碍还未泛起时,制定康复护理计划,采用理疗法,以自动运动为基础的,包括理疗,磁疗,以增强肌肉的锻炼、传统医学治疗、心理治疗、功课治疗等方法,特别是对残存性能强化练习、糊口流动能力练习。如一房距离缺损修补术后第一天因脑拴塞引起肢体瘫痪的病人,在天天作cPT(胸腔物理疗法),针灸,穴位磁疗,穴位推拿的同时,应加强病人的患侧功能练习、辅导器具使用联系,此外,“根据不同性质、程度和种别的患者,教会不同的处理和转移,把握早期预防并发症的措施,如预防发生褥疮,呼吸道感染,关节挛缩,畸形和肌萎缩,关节流动能力练习和呼吸功能练习,冠心病预防措施和运动治疗方法等。”
1.2知心朋友的角色
护士应首先接受病人的残疾或疾病,并评估病人对其残障疾病的反应.以真诚、同情和关心的立场,鼓励他们,让病人知道他是全然被接受的个体。籍此病人可获得勇气,以承信自己与凡人的差异之处,而不感觉到羞耻或悲伤.护患关系属于介入一匡助型,两者之间应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激励的合作关系.匡助他人不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应毫无前提地真诚对待,精心护理,热情接待,互相沟通,用真诚的心去感化那已破碎的心,使病人鼓起勇气,面临现实,进步糊口的决心信念。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通过观察病人的言行,准确理解病人的感情和需要,同时通过与病人的交谈和对病人的匡助取得他们的信赖,才能施展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介入我们制定的康复护理计划,唯有此才能让我们的护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1.3辅导员的角色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影响健康和导致疾病的因家除生物因素外.还有环境、糊口方式、卫生服务和生物遗传因素。此外,还认为心理状态与躯体性能状态有紧密亲密关系,心理状态影响着健康,心理因素能导致疾病.因此,要把康复对象当整体来考虑,使健康服务不限于解决躯体方面的题目,还要全面考虑精神的、社会的、教育的和职业的需要.在护理过程中,要了解病人心理、糊口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其致病因素,健康状态决定因家和不良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结合病人的文化涵养,受教育程度及致病危险因素的熟悉,制定适应各个病人的康复教育计划,如:防止疾病发展的教育,护士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治疗,护理和预防保健知识,使病人知道更多有关健康和疾病的信息,不是被动接受康复护理,而是熟悉到介入护理的价值,并主动介入;病因预防辅导,我们对冠心病和手术患者利用讲课,个别交谈,图书、宣传册幻灯、录像等进行出院指导.“并定时举办各种不同类型学习班,目的是减少或消除致病危险因素,防止疾病发生;临床预防教育,主要是预防各种并发症,减轻伤残程度,促进功能性康复和心理康复.”
2 康复护理中对护士角色的素质要求
2.1崇高的职业道德
作为康复护理的护士应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具有三心,爱心、同情心和耐心,能够充分体谅和理解患者的遭遇和处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面对身心残疾的服务对象,面对生活护理上需要作出巨大努力,语言沟通上需要不厌其烦的患者,面对福利待遇不如综合医院的现状,护士应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2.2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产业与科技的发达,意外事件和交通事故增多,致使残障者人数愈来愈多.在整个疾病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贯串康复的思惟与实践,从早期开始的康复护理对于保护功能,加快恢复和预防残疾起到非常的重要作用。所以说康复护士的责任是了解病人所面临环境变化.匡助他改正不恰当的适应行为,增强适应能力,并充分利用个人的能力或潜能来达到最大程度的健康(功能)水平。因此,康复护士留意增强康复护理意识,并有健康体魄和情绪,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充沛的潜力、饱满的精神,丰硕的知识,如懂得一些物理治疗,功课治疗,心理治疗,语言治疗,运动治疗,体裁治疗和中国传统治疗等知识,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流动。由此可见,康复护理有自己的特殊性,康复护士在思惟素质,知识结构,技术及技巧方面也需要更高境界的追求。
2.3敏锐的观察力与良好的表达能力
在与病人接触过程中,应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了解病人,运用各种感观获取病人的直观资料。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提出并解决问题,同时要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新发生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宣教方法要得体,病人及家属易于接受。对于住院后产生恐惧、孤独、焦虑的患者要给予适当的关心与安慰,用温暖、平近的话语与他们进行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感受,帮助尽快熟悉医院环境,适应各项制度,建立遵医行为。
2..4建立和谐护患关系
首先,护士要为病人创造一个有利健康的恬静治疗环境,包括糊口上的恬静感和心理上的安全感。护士要知足病人的生理基本需要,如充分的睡眠和休息,营养丰硕的饮食,排泄体内废料等,还需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糊口习惯,多方面知足病人需要,并用康复护理程序解决碰到的护理题目。对病人要热情,真诚。护士的热情,应与非语言的沟通结合起来,表达感情,沟通思惟。非语言的沟通是以人们的步履和立场进行的,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调,音量,步态,手势,抚摩和眼神等。常常留意观察病人的真实感情,如病人向护士叙述自己的病情或询问治疗时.护士表现出不耐烦或问非所答.使病人感到护士不尊重他,不愿意匡助他减轻优虑,影响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是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护理是在追求患者康复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功能障碍的预防和处理,是一种协助医生治疗,以训练为主要方式的护理措施,康复护理与预防护理、临床护理、保健护理一起,构成了全面护理。有一点需注意,康复护理并不应该在临床护理结束后才开始进行,而应该在患者进入医院,护理诊治开始的时候就开始开展。在内容上,康复护理更注重个体的整体性,具体而言,其不止关注对患者本身身体健康的护理,还包括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等多方面的考量,以期通过专业的技术提供全面的、综合性质的服务,最终促进患者身体的健康恢复[1]。
1 骨科护士应更新护理观念
护理是预防,保健,临床,作为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四个方面的康复。当结束后骨科疾病的治疗,其肢体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恢复,还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是护理工作尚未结束的标志。身为骨科护士,要把康复的观念和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的基本技术当做护理本职工作的一部分,要知道,康复护理不仅是康复医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位临床护士的职责所在。而且,在时间段上,临床的骨科护士较之于康复护士,处于一个更有利、有效的阶段。
2 骨科护士应尽早介入患者的肢体功能锻炼
对于骨科患者来说,任何的康复都必须从早做起,做的越早,恢复较好,所耗费时间和金钱的成本是比较小的,相对来说造成的家庭压力小。然而目前,我国医药卫生行业面临着康复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这导致专业的康复人才远不够满足患者的需要。而康复工作最忌讳的就是间歇和断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临床的骨科护士能够担当起康复护理的重任,24h陪护在骨损伤患者的身边,承担起照顾患者,向患者宣讲健康知识,督促患者有规律地坚持进行康复训练的任务,就能为患者的康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能解决患者家属的后顾之忧。
3 应加强对骨科康复护理工作的管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在康复护理的评估、功能锻炼、心理护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等方面尚处于空白或极为欠缺。对于骨科患者来说,其在术后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便是如何恢复肌肉的力量、关节的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对于骨科科室来说,最终的目的也无非是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让患者能以健康的体魄,乐观的心态重返社会。
4 应加强对骨科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骨科康复护理知识包括康复护理评估,康复护理技术和常见病的康复护理,是骨科护士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专业依据。然而,目前骨科护士对康复护理只是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临床康复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应加强对骨科护士专业护理知识的培训,护士也应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一切学习机会,多方面、多渠道地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对自己的不足之处予以补充。只有掌握了全面的专业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效的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降低骨科损伤以致残障的几率,进而进一步提高整体护理的质量。
4.1进行岗前培训 在骨科医院的护士上岗前,首先要岗前培训,掌握关键所有常用的康复护理技术规范和日常工作,根据个人的吸收和掌握能力差异的条件下,可以被分配到的资历老资格的护士一对一辅导。这样,护士在从事骨科护理工作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康复护理知识,上岗以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待骨科护士进入临床护理后,结合临床经验,定期对其进行系统而有组织的学结。
4.2加强在职教育 在医院针对护士的在职教育计划中,加大康复护理学习的比重,在内容上,着重介绍康复护理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介绍康复护理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可按每月或每周的频率来举办教育学习班,也可以骨科护士为一个群体进行定期学习。此外,还可以邀请医院内外康复医学的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开拓骨科护士的视野,增加骨科护士的专业知识储备。
4.3开展继续教育 随着护理工作的范畴不断扩大,护士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才能适应不同专科护理的需求。将康复护理知识列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护士的康复护理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
5 应加强骨科护士人才队伍的梯次建设
由于护士的平均年龄和护龄明显偏低,而护士队伍过于年轻,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制约临床康复护理的开展。因此,留住高年资护士,培养合理的人才梯队就显得非常重要。鼓励中、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在临床指导康复护理工作、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鼓励低职称护士向更高的职称努力,从而提高本科室护士中、高级职称的比例向护士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机会,尊重并重视护士在患者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创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为护士提供更多的工作晋升和发展的机会分层次使用护理人员,待遇与职务高低、工作年限、工作业绩挂钩并协助护士做好职业规划,激发年轻护士成长的动力,是护士认识到在护理岗位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增强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减少护士的流失。与此同时,作为护理工作管理者,在具体实施管理活动中,还应围绕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制定可行措施,让护士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自身得到全面发展[2]。
股骨是人体内长度最长、负重最大的管状骨,股骨骨折为骨科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多由暴力事故所致,发生后患者骨折处疼痛感强烈,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需要的康复时间较长[1]。长期实践证实早期康复护理对于股骨骨折患者的疾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预防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但调查发现一部分股骨骨折患者存在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差的问题,导致疾病康复时间延长[3]。为提高股骨骨折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本课题研究对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课题研究纳入我院骨科2014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94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股骨骨折;②未合并重要器官及组织损伤;③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能够独立完成相关调查问卷的填写;④同意参与本n题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意识障碍、病情危重;②合并其他部分骨折或脏器损伤;③年龄>75周岁;④拒绝参与本课题研究。本组94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57∶37,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为(38.9±2.1)岁,骨折原因:车辆撞击36例;高处坠跌28例;机械碾压15例;直接暴力打击25例。
1.2方法 我院自制早期护理依从性调查问卷为94例患者发放,评价94例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该问卷共对患者的依从性做出三级评价,分别为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依从为患者能够积极接受早期康复护理,部分依从为患者在医生或家属的劝导下能够接受早期康复护理,不依从为患者拒绝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本课题研究为94例患者发放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调查问卷均有效回收,经统计问卷调查结果得出,本组94例患者中,51例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依从,29例患者的调查结果为部分依从,14例患者的调查结果为不依从,将依从患者设为研究1组,将部分依从和不依从患者设为研究2组。收集两组患者的详细资料,包括年龄、疼痛程度、家庭收入、文化程度、患者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等。获得两组患者详细资料后,使用统计学软件对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顾分析对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本课题研究由专业的数据统计分析人员使用SPSS 21.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符合高斯分布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型指标,采用χ2检验指标间差异,P
2 结果
2.1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单因素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均会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P
2.2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多因素分析 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为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独立性因素(P
3 讨论
本课题研究发现能够对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上述研究结果与廖灯彬[4]等的研究结果具有高度相似性。本课题研究具体分析发现:①股骨骨折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与文化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表现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高,分析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为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对骨折后早期康复护理意义的理解不同,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所掌握的知识更为渊博,能够更加充分的认知到骨折后接受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5]。②股骨骨折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与家庭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家庭收入较低的患者难以承受早期康复护理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加之经济收入低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继而会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6]。③疼痛程度:股骨骨折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与疼痛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研究发现疼痛能够对患者内分泌和心理情绪产生影响,继而会对患者心理、生理多方面产生恶性刺激,导致患者出现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差的问题[7]。④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与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存在密切关系,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在良好护患关系基础上开展的护理服务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相反若患者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无正确认知或对护理服务不认可就会影响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认知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继而会对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8]。
基于上述现状,本课题研究认为骨科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文化背景的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疼痛程度的不同等,有侧重点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尽量减少上述因素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此外,护理人员应充分重视患者家属方面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家属能够辅助患者配合早期康复护理。
对本课题研究所得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较多,临床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早期康复护理,积极接受早期康复护理,以促进患者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金海.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12):48-49.
[2]车加丽,徐红英.早期康复护理对股骨骨折术患者恢复状况的作用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05-506.
[3]严素敏,黄少娟,杨延斌,等.早期康复对股骨骨折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15):15-17.
[4]廖灯彬,叶霞,刘晓艳,等.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1,18(23):1-3.
[5]吕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河北中医,2014,4(6):909-911.
每个临床护士都应掌握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方法以及基本的康复护理技术。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临床护士缺乏系统的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开展短期的康复护理培训十分必要。可根据医院工作的特点,并结合神经科、心血管科、骨科、老年病等临床专科的需求,具有培训资历的学校可以利用康复护理的教学资源,举办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康复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班,使临床护士掌握规范的康复护理技术、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及社区康复护理等知识与技能,并建立考核机制,与有关部门合作颁发专科护理证书。
护理专业学生的康复护理教育
康复护理教育要从学校护理专业教学开始,各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均应开设康复护理课程,并确立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康复护理的专科地位,学校完成护理教育基本课程后,应进行康复专科护理知识学习,让广大护理专业学生接受系统的康复护理教育,为毕业后开展临床、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1适当增加学时
康复护理学教学总学时应达到36学时,每周2学时,分18次完成,其中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时间各占一半,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在课时分配上应突出重点。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分配上应突出重点,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可用此理论解释康复护理技能训练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采取示教、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角色模拟练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实践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在每节理论学习后,安排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反复的现场演示以及分小组进行模拟训练,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熟悉康复护理治疗技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达到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
3改革考核方法
采取“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课平时考核成绩+实践课期末考核成绩”的形式。理论考核:重点考核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课平时考核方式:阶段性复习考核、随堂抽查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实践课期末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及临床常见康复护理技能。
康复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1培养护理专业教师
对新上岗及转岗的教师常规进行岗前培训,相关专业的理论培训和临床康复科室的进修均应达到6个月以上。上岗后仍应开展相关专业的继续教育,参加校外各种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不断增加和更新专业知识,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到教学医院康复科参加临床工作,定期轮流到国内外领先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和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康复护理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并且与各自从事的临床康复和教学工作的相关行业学会保持密切联系,以便掌握最新的专业动态,获取前沿学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安排资深老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将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带领年轻教师承接科研课题。支持和鼓励中青年教师接替老教师在社会各级学术团体中的工作,扩大青年教师的社会影响,提高他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在实践中选拔和培养接班人。学校在经费使用上要做到科学合理,对不同的培养类别采用不同的经费投入办法。对学科梯队建设由学校全部承担培养经费。对既符合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又属教师个人提高学历或业务水平的学习、进修,培养费可由学校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
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注重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掌握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基本知识、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康复护理教师教学水平:第一,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开展各种专业学习班、研讨班及技术培训班等,安排相关专业知识讲座及校外进修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坚持教研室集体备课、定期开展教学讨论,重点讨论康复护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在全面领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做好教案和备课笔记,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第二,制定各项支持政策;在教学岗位上设置主讲教师、骨干教师岗位,增加教学课时酬金;在教师职称评审和考核中对教学成果和教学研究论文与科研成果和论文同等对待等等,积极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教学设施上改变以往以板书为主的形式转变为多媒体课件。通过幻灯片、投影仪将大量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教学内容播放给学生,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学生的眼界。多媒体课件具有大容量、快节奏,形象生动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接受信息和教学双方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根据电教媒体的作用点,选择和设计练习,为学生提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多层次的形式不同的康复护理实践操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讲练结合。第四,做好教学评估;校领导及教务科教学督导员定期进行教学工作检查,向学生发放教学评价表,不定期上课堂听课,进行评教评学;教研室负责人到每位任课老师课堂上听课,从教案准备、教学态度、教学技术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教学水平;安排同学科老师之间定期进行教案诊断和课堂听课。从教法的角度,对教师准备的教案目标是否清晰具体、内容是否得当、重点、难点是否突出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找差距,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同行评估与学生评估重在教学态度、教学技巧不同,教师同行评估的重点一般放在教师对本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掌握本学科最新知识的情况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等方面[6]。
教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