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10-30 10:19: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市场经济发展现状

篇1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充分的使用林下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选用适合林下生产的有关经济项目。当前我国的林场包含了林药、林粮以及林菌等多种模式。目前的通江县森林资源正处于好的发展趋势,现已实现的有空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五台山猕猴保护区等这些自然生态环境产业。

1、通江县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

1.1项目经营方面

在多样化的林下种植中,林药与林菌的种植资金投入比较大。其在专业技术方面缺少相关的指导与研究,没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技术进行支撑和管理。这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有直接性的影响。有些林场对林下经济没有进行整体性的设计和规划,缺少好的项目和产品管理,这样在市场和经营中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1.2资金结合金融

任何的产业项目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林场在进行林下发展中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系,其同时还面临着很大的生产风险。通江县是属于国家级贫穷县,基本是依靠财政转移的支付。国有的林场是隶属于自己收集和支出的事业单位,这样就导致了投资的资金获取困难的问题。加上林场本身就缺乏资金,林下经济的发展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这样也大幅度的降低了林场和林区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1.3基础设备和市场

由于林场具备的特殊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林区的基础设备搭建缓慢和市场片面的问题出现,尤其是对目前正处于兴起阶段的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有着很大的影响。基础设备的落后导致了林区的物流以及通讯等方面的配置行业发展缓慢,这样就对林下经济产品的销售和市场的开展方面有直接的影响。

2、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原则

依据通江县国有林场的地区优势以及特点,其具体的林下经济发展需要遵守以下的一些基础性原则。

第一,把开发和保护共同进行。发展林下经济在重视效益的时候也要对生态进行保护,这两者之间要进行合理的调整。林下的植被对水源、水土以及动物都有着很重要的保护作用,只有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实现理想的持续发展状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在进行林下发展的时候还要依据每个林场的地势、条件以及结构等方面,然后把其具备的优点和目前的经济项目结合,恰当地进行布局和生产。比如林下养殖模式。这种项目比较容易出现疫情,且数量过多也会导致生物链的损害。再比如林菌a业,若是规模太大会消耗相关的资源。然后就是在劳动力上需要大量的投入,提高了项目生产的成本,同时在技术人才上的服务也容易缺失。

第二,遵守规律,以人为本。在林下经济发展中,要把尊重地区自然生态规律作为基础和前提,把单位和林区职工的经济收入放在首位,同时对林下经济模式的选用要以市场为参考,看市场上比较有潜力的产品是什么,然后再制定技术进行生产。林场在生产和销售中要给予职工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撑,这样才能让林场产业呈持续发展的趋势。然后,坚持科学发展为原则。林下经济的发展要在科学技术和养殖的基础上进行,林场必须要聘用有关的技术人员,把家养禽类移送到林场中,使其能够适应林场的生活环境。一些品种质量好的项目在进行养殖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其是绿色健康且高品质的产品。

3、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趋势

通江县国有林场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每个林场都有其自己的特征和经验。森林生态的经验理念处在转型和发展的阶段。以下对通江县国有林场的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个人认知范围内的建议。

3.1完善相关政策,解决资金问题

目前的林下经济发展在资金和劳动力方面的需要特别大,其必须要经过政策上的健全,对金融机构制定有关的政策,积极地做出适量的协调。或者也可以通过林业主管部门颁发相关的政策,其具体是对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单位以及技术研发的部门给予政策上的扶持,研发家庭式的林场经营以及专业合作社担保等方式,以此解决林下经济生产中遇到的资金问题。

3.2建设典型的项目

在政策上扶持一些典型的示范项目,林下经济可以对这个项目实行研究和总结,对项目进行重点的扶持。经过宣传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把其中的经验相互沟通和分享。典型项目的扶持能够起到一定的领导作用,在对优质的项目进行扶持的时候,其不仅要对产业化经营的相关政策加以重视,还要对其配套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建设进行注重。把相关的基础性技术引进,提升产品的附加利益和其本身的经济效益。典型的项目在发展成功之后,要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下一个项目的发展做参考性的建议。

3.3强化信息,引导合作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中,林业主管部门要担好重要的责任,具体从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方面全面进行。同时还要建设健全的信息平台,有好的产品项目就使用网络化的信息平台出去。类似林业网站,还有目前比较常用的微信公众号这类,开发多种信息宣传的渠道,这样才能够让产品被多的人知道和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相关专业的咨询部门,以此提供一些政策、项目申报以及资金投资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这样发展林下经济的人员就会在政府的专业技术的支持下产生信心,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

结束语:

当前的经济发展逐渐的全球化,国内经济的发展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经济产业都必须要保持稳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够确保市场经济不会混乱。林下经济产业作为一种自然环境中的项目,其必须要在在技术和政策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要掌握正确的发展趋势,把具有通江县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篇2

1 五常市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五常市北接松嫩平原,距省城哈尔滨115km;东南靠张广才岭西麓与尚志市相邻,东北部与哈尔滨市阿城区相邻,西部、西南部、南部与吉林省的榆树、舒兰、蛟河毗邻,是黑吉两省经济结合部。幅员面积7512 km2,五常地域呈狭长形,西北倾斜。

五常市素有“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之称。市域内中山面积达481km2,占总面积的6.4%,低山面积l653km2,占总面积的22%,丘陵面积1118km2,占总面积的14. 9%,高平原面积2270km2,占总面积的30.2%,堆积谷平原面积323km2,占总面积的4. 3%,冲积平原面积1667km2,占总面积的22. 2%。中山、低山、丘陵面积3252km2,占总面积的43. 9%,高平原、平原、河谷平原面积4260km2,占总面积56. 7%,水面183.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 5%。

全市辖24个乡镇,261个行政村,总人口100万,其中农业人口63万,农业户12.7万户。

五常地处北纬42~45度,属中温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全年平均气温4.6℃,无霜期为130天。

五常市地貌构成为“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除一水外,其它资源均可作畜牧业的大文章。全市幅员面积为7512km2,耕地面积370万亩,其中水田150万亩,旱田200万亩,经济作物面积为20万亩。旱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的14个乡镇,年产玉米、大豆约10亿kg,这是五常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饲料来源。同时,年产玉米秸秆20亿kg,这是五常发展“两牛”和山绵羊的主要饲草来源。

水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山区、半山区乡镇,150万亩的水稻,每年可生产秸秆7.5亿kg,这些水稻秸秆是东部、东南部乡镇农户养牛、养羊的主要饲料。但由于这些地区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畜禽饲养量较少,致使这些水稻秸秆大部分被烧掉,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如果这部分资源被开发利用,那么,必将推动山区、半山区乡镇畜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2 五常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五常市是农业大市,也是畜牧业大市,几年来,畜禽饲养规模、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均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2014年,全市生猪、肉牛、家禽、山绵羊饲养量和奶牛存栏分别达到了73.1万头、16.4万头、799.3万只、12.2万只和3.1万头,同比增长分别为2.2%、4. 8%、4.6%、4.0%和1.2%,全市有养畜禽“两户”2. 12万户,专业村屯80个,各类牧场120处,建立了奶牛、肉牛、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全市现有改良站点24处,良种奶牛、肉牛和三元杂交猪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8%、80%和70%;全市实施了无规定疫病区项目建设,建立了市级动物诊疗中心和标准化化验室,开展了动物重大疾病的化验、解剖和诊治等多项业务,建立了261个村级畜牧兽医综合服务室,开展了常见病的诊治和畜禽免疫注射业务。

五常市畜牧业具有完备的畜牧保障体系,实行市、乡、村、屯四级联动。普遍开展了繁育改良、疾病防治、产品检疫、技术指导等多项业务和生产经营业务,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61个行政村基本上建立了村级畜牧兽医服务室,主要由个体兽医或繁育改良员承担村级服务室的业务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以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为龙头,以乡镇畜牧发展中心为纽带,以村级服务室为基础的服务体系,为畜禽户提供了繁育改良、防疫灭病、饲料供应、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项服务。

由于五常市幅员广阔、地貌复杂、资源多样、养殖基础不同,决定了我市发展畜牧业不能一刀切,搞一个模式,而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全力推进,走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加工系列化、品质标准化之路。

五常市区域布局的重点是:北部和中部旱作区乡镇,要充分利用饲料和秸秆资源充足的优势,重点发展奶牛、生猪等产业;东南部山区、半山区乡镇要充分利用草原面积大、草质好、生态环境优等特点,重点发展肉牛、山绵羊和特种养殖生产;五常镇、拉林镇、山河镇等中心城镇要充分利用交通便利,物流顺畅,市场较大等特点,重点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和饲料加工业,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龙头作用。

五常市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五常市的畜牧业结构调整,既要考虑国内市场,更要着眼国际市场,既要瞄准现实要求,也要着眼潜在要求,要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要求,重点发展奶牛、肉牛等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畜种。同时,要稳定发展生猪和蛋、肉鸡等耗粮型畜种,要充分利用五常市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肉羊、绒山羊、大鹅、特种养殖生产,为特色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3 五常市畜牧业发展前景

3.1 奶牛发展前景

五常市奶业正处在加快发展阶段。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而落后于双城、呼兰、杜蒙、扶余、肇东等市(县)。制约五常市奶牛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良种奶牛数量不足,单产水平低、饲养规模小而分散,奶站建设数量少。但随着城乡人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奶类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增长潜力巨大。五常市农作物秸秆、草原、粮食等饲料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鲜奶在生产成本、运输距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五常市又是生态建设示范县,绿色畜产品生产有了良好开端,随着优良品种的推广,新技术的普及,奶牛业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空间。

3.2 肉牛发展前景

五常市是仅次于阿城、宾县的哈市第三大牛肉生产县,但从总体上看,五常市肉牛饲养水平不高,平均胴体重、出栏率和出栏头均产肉量都比较低,牛肉产品档次低,优质和高档牛肉比重小,出口数量很小。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的国内消费需求将逐步增长。同时,由于牛肉每千克生产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比发达国家约低55%,具有成本优势,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牛肉的需求量增加,为五常市大力发展肉牛业加快出口带来了新的机遇。

五常市具有丰富的肉牛品种资源和饲草、饲料资源,近年来,建设了近30繁改站点,改良了当地的黄牛品种,形成了以西门塔尔改良一代为主体的肉牛基础群,今后,五常市要按照“饲养上水平、上规模,质量上档资、保安全”的要求,加大肉牛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力度,加快建设无规定疫病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引进加工企业,全面提高单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创建名牌牛肉产品,增加高档牛肉的国内市场份额。

3.3 生猪发展前景

生猪生产是五常市畜牧业的重要产业,2003年,生猪饲养量88.1万头,实现了农村人口人均1头猪的目标,但由于五常市缺乏龙头加工企业,生猪生产一直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篇3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312-02

围绕种植业、养殖业两大产业,以涉及数量规模、存在问题、发展措施3个方面为重点,组织开展了泾阳县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查,现将调研情况介绍如下。

1 泾阳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泾阳县地处关中中心,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称。土地面积较大,全县耕地面积4.27万hm2,辖13镇231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6万人,人均占有耕地866.67 m2。通过对全县各镇区调查统计,目前泾阳县符合陕西省农业厅家庭农场要求的共有405户。

1.1 种植业

共41户,占总数的10%,其中种植粮食作物2户,经营水果农场14户,经营蔬菜农场21户,其他4户。种植业家庭农场耕地总面积1 206.8 hm2,3.33 hm2以下的有357户,占总数88%,3.33~6.67 hm2的有20户,占总数的4.9%,6.7~33.3 hm2的有17户,占总数的4.1%。

1.2 养殖业

共363户,占总数89.6%,其中:生猪养殖户196户,养羊户9户,养鸡户42户,养牛户111户,其他养殖户1户。根据调查,全县405户家庭农场2013年家庭农场经济总收入约12 326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下的有215户,占总数的53%,10万~50万元的有143户,占总数的35%,50万元以上的有47户,占总数的11.6%。家庭从业人口共1 543人,长期雇工531人。

2 家庭农场发展特点

2.1 数量多,规模大

近年来,随着“四化同步”的加快推进和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适度规模发展的家庭农场成为从业农民一个新的增收措施。从调查结果看,泾阳县家庭农场发展步伐加快,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全县家庭农场总数达到405个。

2.2 经营收入高

以家庭成员为主体的适度规模养殖的家庭农场解决了畜牧业发展增产增效、返乡农民工寻求发展机会等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全县405个家庭农场中有40%是返乡农民创办,这些家庭农场经营情况良好,效益可观;其余有50%以上的家庭农场经营收入较好,处于盈利状态;有10%左右的家庭农场由于家庭其他方面支出较大,盈利水平较低或收支持平。

2.3 发展理念优

由于生产成本等诸多因素影响,养殖业散而小的发展模式被打破,有实力的家庭逐步向适度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在消费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大形势下,家庭农场的经营理念正在逐步转变,特别是在产业安全、产品质量、生产过程的重视程度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家庭农场积极成立专业合作社,联手经营,提高效益;大部分家庭农场对动物防疫很重视,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则,坚持重大疫病免注疫苗,保证了发展安全;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违禁物质使用,保证了产品质量,取得了较好的销售市场和销售价格,应对市场风险效果明显[1]。

2.4 生产方式新

在生产方式上,家庭农场正在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从原来“就地取材、有啥喂啥”的方式中走了出来,在积极参加培训中提高养殖技术,基本能够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合理配比饲料,应用现代实用技术促进发展。

3 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对发展家庭农场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农民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经营主体,由中央首次提出,各级党委、政府对此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在引导群众发展家庭农场工作中缺乏信心和政策依据,而作为家庭农场潜在发展对象的种养大户,普遍缺乏市场意识,满足于现状,缺乏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

3.2 农村土地流转不畅

据调查,泾阳县家庭农场405户,而3.33 hm2以下家庭农场357户,占总数的88%,充分说明该县家庭农场基地规模小,这是由于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存在思想障碍。部分农民惜地思想浓厚,不愿流转;有的农民外出务工收入高,对转让租金无所谓,田地不耕种,还可以领补贴,不愿意流转,致使家庭农场的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3.3 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家庭农场产业化程度低

泾阳县农产品种类众多,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农业产业发展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据调查显示,泾阳县有养殖性家庭农场364户,占总数89%,主要以养殖奶牛、生猪为主,缺乏产业经济效益分析和机械化生产、规模化作业,很难形成农业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3.4 资金与人才的缺失使家庭农场规模难以壮大

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比较效益低,回报见效慢,缺乏有效抵押物,大部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想发展、扩大规模,但贷款融资困难。以养猪场为例,饲料需求量大、养殖周期长都是开支大的原因。而银行贷款难、利率高、期限短、担保手续复杂,养殖户往往为了资金东奔西跑,困难时期只能不顾市场价格将猪出售,导致家庭农场规模的发展受到限制[2]。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年龄偏大,结构老化。全县经营家庭农场者70%以上集中分布在40~65岁阶段,较为严重的偏离正态分布,在种植业当中更为突出,35岁以下经营者很少,严重年龄偏大,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大部分经营者缺乏机械化设备。

3.5 农场主经营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全县405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大部分是种养殖大户出身,尽管他们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由于受学历、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科技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抗风险意识不强,抑制家庭农场扩大发展,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需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

4 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措施

4.1 借鉴外地经验,加强家庭农场认定和登记工作

上海松江区、宁波市等地工商部门已经开展家庭农场登记注册;武汉市2009年开始家庭农场试点,到2013年底认定了167家,平均每家补助4万元。应借鉴外地经验,尽快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家庭农场认定和登记,为争取和落实支持政策创造条件。

4.2 强化基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家庭农场与土地流转要相得益彰,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应带动土地流转,只有将土地有序流转才能促进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法律咨询、供求登记、信息、中介协调、指导签证、服务、纠纷调处等服务,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进一步完善农民社保体系,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4.3 优化结构,全力改善生产条件

各级政府要从信息技术等方面对广大农场经营者给予帮助扶持,鼓励支持家庭农场经营者采取先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升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倡机械化作业、引导规模化经营[3]。目前,泾阳县畜牧业和粮食生产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空间较大,有条件实行规模经营,调查发现种粮大户的效益比一般种粮户高出几倍,经营者的积极性受到鼓舞,已经为今后发展家庭农场奠定了基础。

4.4 加强培训,强化经营主体

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养作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管理人员,使其成为职业农民。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到家庭农场工作,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高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素质。

4.5 落实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

中央、省、市应尽快出台一系列家庭农场扶持政策,强化对家庭农场的扶持,为发展家庭农场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具体研究家庭农场的农业备案措施,市场主体地位确认,用电、用水、用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条件的制定,大力推进示范家庭农场建设,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在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扶持一批示范性家庭农场,充分利用示范效应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4]。

5 参考文献

[1] 凌永建,朱秀丽,胡然挺,等.家庭农场发展亟待多方扶持――浙江宁波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J].农村经营管理,2012(11):26-28.

篇4

DOI:10.13939/ki.zgsc.2015.05.089

天然气通过液化过程后经油轮运输,费用无疑比从地下直接采出天然气沿输气管道运输要高得多。从50 年前全球第一艘满载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油轮离开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港起,至今液化气已不再是某种由外国研究制造、复杂和濒于流失的东西。尽管近两年来,世界市场的液化气贸易好像没有太大起色,也几乎没有太多增长,可是从液化气主要生产国和关键进口国的发展现状来看,今后全球液化气生产和贸易还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一、世界液化气市场的现状

世界液化气市场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1. 据《全球液化天然气信息》(GlobalLNG Info)的资料,2013年,全球液化气贸易量为2.37亿吨;英国天然气集团公司估计为2.4亿吨;国际燃气联盟评价为2.368亿吨。

2. 2013年,全球液化气贸易量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0.3%①。

3. 2013年,亚洲进口液化气增加了1140万吨。拉丁美洲(主要是墨西哥和巴西)进口液化气增加了500万吨。

4. 2013年,欧洲的液化气进口缩减了980万吨,欧洲购买了3500万吨液化气,这是自2004年以来最少的,大幅低于2011年购买液化气的峰值6 600万吨。

5. 2013年,9个国家重新出口液化气,液化气重新出口总量为440万吨②。

6.在亚洲,液化气的平均价格为1美元/每百万英热单位,高于2012年。

7.全球27%的液化气(6 500万吨)是按批发价或短期合同价供应的。

8. 2013年,全球29个国家104个再气化的液化气终端具有年生产7.21亿吨液化气的能力③。

9. 2013年,世界17个国家86个液化气厂每年有总计生产2.86亿吨液化气的能力。

10.日本是世界最大的液化气进口国,2013年进口8749万吨,同比2012年增加了0.2%;卡塔尔是世界最大的液化气出口国,2013年出口量为7720万吨。

11. 2013年,马来西亚、以色列和新加坡开始进口首批液化气。

12.全世界大约70%的液化气均向亚太地区,包括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台湾出口。

13.2013年,液化气进口国居前十位的国家是:

(1)日本(8750万吨);

(2)韩国(4090万吨);

(3)中国(1860万吨,以及台湾的1 290万吨);

(4)印度(1280万吨);

(5)西班牙(1280万吨);

(6)英国(680万吨);

(7)法国(580万吨);

(8)墨西哥(600万吨);

(9)阿根廷(490万吨);

(10)巴西(440万吨)。

14. 按国际燃气联盟的资料,2013年,液化气出口国占前十位的国家是:

(1)卡塔尔(7720万吨);

(2)马来西亚(2470万吨);

(3)澳大利亚(2240万吨);

(4)印度尼西亚(1700万吨);

(5)尼日利亚(1 690万吨);

(6)特立尼达多巴哥(1460万吨);

(7)阿尔及利亚(1090万吨);

(8)俄罗斯(1080万吨);

(9)阿曼(860万吨);

(10)也门(720万吨)。

15. 2014年,预计世界还要再建5个④新的液化气终端,以及包括PNG(Pipeline Natural Gas, PNG)和LNG的液化气厂⑤。另外,2013年,在阿尔及利亚和安哥拉的液化气厂已经投产。另据卡塔尔国家银行(Qatar National Bank,QNB)近期的报告指出,卡塔尔在世界地图上只是微小的点,可是其天然气储量仅次于俄罗斯和伊朗居世界第三位。按照这份新的研究,卡塔尔在目前这样生产速度条件下,天然气储量至少还足够用156年。

2013年,卡塔尔开采的天然气52.6%用于出口。同时,卡塔尔还有能力在今后几年,满足全球液化天然气的需求。随着亚洲国家需求增加和供应增长减缓趋势的持续,这至少在中期前景中将会稳住液化气的价格。分析家们认为,卡塔尔已在亚洲价格增长中获利。由于那里相关国家(主要是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GDP稳定增长和向清洁燃料转变的需求猛涨,在这方面卡塔尔会持续向亚洲增加出口(2013年占71%)。

据摩纳哥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Gas Logistics of Monaco, GLOG)最新估算,2012年,全世界13%的天然气是借助于满载液化气油轮运输的,而同时全世界45%的石油,也是用油轮运输的。2013年,中国的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进口液化气总量已超过1300万吨,占中国液化气进口总量的72%。到2014年5月底,中海油已在广东、福建、上海、浙江、珠海和天津等地建成投产6个液化气终端接收站,总接卸能力达2 480万吨/年;正在建设中的海南、深圳、粤东等液化气终端接收站将于2015年底之前相继投产。除上述亚太地区国家外,欧洲是世界第二个最重要的液化气销售地。但在2013年,欧洲进口液化气已经有所减少,占世界液化气进口总额的13%。英国和西班牙则正进入主要液化燃料进口国之列。

目前,世界液化气需求的增长主要靠再气化设备的进口,以及天然气用于发电的消费。另一方面,液化气的供应取决于公司本身的出口能力及国内天然气的消费能力。现在许多国家都要求生态方面的政策应与发展生产协调一致,这样既对液化气的需求,也对液化气的供给都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世界的液化天然气市场现正蓄势待发。在这场竞赛中的主要竞争者,正在“走上最后一轮”的全球争夺。其中包括,美国和澳大利亚在逐渐靠近现在是世界液化气出口领导者。

据国际天然气联盟的资料,澳大利亚正实施7个总价值在2000亿美元的液化气出口项目。这样,其液化气的出口潜力将会增加2倍。2018年前,澳大利亚将会超过卡塔尔而成为世界最大的液化气出口国。

美国也不甘示弱。页岩革命导致美国国内天然气的产能比力求使用液化气的出口国过剩。前不久,属于美国道明尼资源公司的马里兰州Cove Point液化气终端已得到出口天然气的决定, 之后该终端将成为已经协调的美国第四个液化气出口方案。

有关石油价格的出版物现已提出,全球已经确认或正在建设阶段(包括澳大利亚柯蒂斯岛、中国青岛、深圳,美国厄尔巴岛、俄罗斯亚马尔半岛、萨哈林2号等)50个液化气项目的进程表。”

二、世界液化气市场的发展前景

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2014年5月25日报道,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宣布,他们第一艘载有液化气的油轮已从花190亿美元新建成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港液化气终端出发了。对此,该杂志指出,这意味着世界市场上又要出现大规模的液化气供应了。据该杂志统计,如果加上现在所有在建的液化气工厂,那么到2018年,全球液化气供应将会增加1/3,相当于中国当前的天然气年消费量⑥据国际安永审计咨询公司(Ernst &Young, EY)预测,到2025年,全球液化气供应能力将可以增加一倍。其中,澳大利亚将建设7座年总计生产800亿立方米的液化气综合体。这一数字比德国一年消费天然气的总量还要多。因此,2026年前,澳大利亚将成为仅次于卡塔尔的世界第二大液化气出口国。

国际天然气联盟的专家吉尔克・万・斯卢金认为,尽管世界输气管网的天然气还在增加,可是,液化气在世界天然气市场中所占份额,在所有计划项目都完成的情况下将从现今的15%~20%,至少提升到30%。此外,世界天然气出口国现也在积极增加液化气的生产。预计美国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天然气出口国。由于页岩革命,原来美国为进口液化气构筑的终端,将会重新转变为出口所用。圣路易斯・安娜州的第一个大型液化气终端,将在2016年初开始输出液化气。其他4个终端也已得到了出口液化气的许可。人们期待,到2018年,美国在世界液化气市场的年供应量,将达到75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也有初步的资料证明,近几年内,美国可能还不会开始实现大规模的液化气出口供应。国际安永审计咨询公司的专家们认为,到2030年,世界对液化气的需求,可能会翻一番。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在亚洲,人们要利用天然气生产电力。另外,在其他经济领域,包括运输部门也要开始利用液化气。投资者们对液化气的兴趣越来越大。

最近,想成为地区天然气贸易中心的新加坡,正打算建造第二个液化气厂并要再花费17亿美元以建设新的接收终端。壳牌石油公司也打算花费120亿美元在澳大利亚海边建造世界最大的“序幕号”(Prelude)装载液化气的船,其将完成海上浮动平台的作用⑦。

前不久,巨额的资本投入和明显的花费似乎干扰了液化气市场的继续扩大。

购买和销售液化气只使用长期合同,其价格又要与石油价格直接挂钩。尽管自2000年以来,液化气的销售量,紧随着现实供应量增加了一倍(在液化气市场达到了27%),可是因缺乏统一的市场价格,液化气在亚洲的价格更加昂贵。对此,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要力求减少煤炭消费和日本正在购买创记录的液化气所致。至于欧洲的液化气价格,由于煤的净化使用和存在俄罗斯以及挪威的管道天然气,可能比其它市场的价格低些。另外,在美国,由于天然气开采过剩和缺乏出口,故价格也不太高。但是,其中的某些因素可能会消失。如在日本(由于福岛核电站的恢复)和中国(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开始向其供应)后,他们对液化气的需求可能会下降。同时,如果俄天然气经乌克兰向欧洲的供应出现中断,那么欧洲液化气的需求可能会急剧增加。全球对液化气的高需求和新科学技术的出现,至少将会降低液化气价格并增加其的供给。专家们认为,液化气还没有从能源工业方面得到必要的关注。顺便说一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GE)已经为液化气研制出全新的一套电力设备,其比目前的涡轮机发电设备要有效的多。可是,由于价格高和必需的长距离运输,液化气在世界市场依然可能是非规范的。来自罗伊古咨询公司的安德鲁・莫里斯坚信,随着每一批液化气新买家与卖家的更替,液化气将更具有吸引力和有效益。在他看来,跨国能源公司将可能出现与液化气有关的投资持有结构转换及贸易业务。此外,液化气价格的透明度将要有所提高[1]。

俄罗斯在世界液化天然气市场所占份额至今不足5%。他们希望,到2030年,

使自身在世界液化气市场的份额能增加到20%。为此,2013年12月,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石油公司和俄最大的“诺瓦德克”私营天然气股份公司已签署了将向俄北部亚马尔液化气项目投资270亿美元的协议。壳牌石油公司第一执行副总裁马丁维特・谢拉尔在第21届世界石油大会上指出,俄有一切可能成为世界液化气供应的领导者。他强调指出,未来将属于掌握矿物资源的国家。他断定,“俄罗斯控制着地球1/4天然气资源。虽然俄现在勉强列在液化气生产国中的第十位,但是,俄在此方面有成为世界第一的全部能力”[2]。

三、中国将进口更多的液化天然气

近年来,中国天然气消费不断攀升,而本国的天然气产量又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因此,天然气进口不断增加。2013年,中国进口天然气530亿立方米,同比增加了25%。其中,管道天然气进口27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7.1%,液化气进口1 800.72万吨,同比增长了22.7%,并占天然气进口总量的47%。从液化天然气进口情况看,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液化气进口占全国总量的71%左右,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的液化气进口占比为29%。2014年6月19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简称俄气公司)副董事长亚历山大・梅德韦杰夫在新闻会上表示,“尽管已签署了通过管道向中国供应俄天然气的合同,但是,我们还不排除将向中国供应液化气的可能性”。梅德韦杰夫对媒体记者说:“俄气公司将可以从位于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液化气项目和萨哈林―2项目向中国供应液化气”。

此外,2014年6月18日,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还与英国BP石油公司签署了长期供应液化气的框架协议。根据这份框架协议,自2019年起,BP公司将从全球液化气资源组合中(即由其组织货源)向中海油公司每年供应多达150万吨的液化气资源,供应期限20年。双方希望于2014年年中达成最终的商务协议。

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同日宣布,他们还与另一家跨国的壳牌石油公司签署了在全球战略合作的协议。照此协议,双方将致力于推进中国和全球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将共同致力于探索石油和天然气上游、中游和下游领域更广泛的合作机会。

目前,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在液化气以及上游深水勘探方面开展合作,其中包括:在加蓬和巴西的两个深水勘探项目、位于海南岛附近海域的莺歌海海上油气勘探项目、广东惠州的合资石化项目。

可见,中国政府为下定决心整顿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开始把多元化进口天然气资源列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头等大事。其中除了与土库曼斯坦、俄罗斯签署由其长期向我国供应管道天然气的协议外,也与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BP)、英荷壳牌公司等签署了由其长期向我国供应液化气的协议。这些均是落实《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当前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正面临着重新洗牌,能源供应来源和需求地点也将呈“多元化”的复杂局面,因此,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也需要制定新的应对策略,以确保上述所签署的协议能够得到顺利执行。

注释:

① 英国天然气集团公司估计,液化气贸易量增长了110万吨

② 2012年该数字为350万吨。

③ 国际燃气联盟评价该数字为每年6.88亿吨,比2012年高出6.8%。

④ 按英国天然气集团公司的资料是8个。

⑤ 英国天然气集团公司统计新增的3个包括在阿尔及利亚液化气厂和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柯蒂斯液化气厂。

⑥ 共计1600多亿立方米,这里既包括有液化气,也包括管道气。

⑦ 对气的液化来说,海水是最好的制冷剂。

参考文献:

[1]CΠΓ-TOPROBЛЯ В 2013 ГОДУ:ПЯТ

НаДЦаТь фAKTOB .WWW.arabianoilan

.

[2]Кaк буДеТ paзвИBaTbся meЖДунapo

篇5

一、中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

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滞后,严重影响着其在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期货市场覆盖的范围小,交易品种少,品种结构和布局不合理,而期货市场规模偏小,不能满足企业对期货市场的需求,也制约了期货市场的发展。

期货行业基础薄弱、生存困难,期货市场难以在规范中健康发展。期货行业受品种、市场化程度、企业管理机制等各方面原因的制约,市场的参与基础相对薄弱,行业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差

期货经纪公司受现实政策和环境的制约,发展空间狭小,经营困难。作为期货市场主体的期货经纪公司,一方面相对数量多、规模小、经营效益差,缺乏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公司经营方式单一,服务结构趋同,手续费恶性竞争剧烈。

中国期货监管存在着过严的倾向。由于期货市场的试点性质及试点初期盲目发展倾向明显,对正常的经济秩序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再加上发展中风险事件不断出现,政府加强了对期货市场的监管,这是必要的。而期货监管部门为了控制期货市场的风险,制订了过于严格的措施,虽然达到了期货市场规范和风险控制的目的,但是严重制约了期货市场的发展。

二、期货市场生存能力差的原因及分析

期货市场的超前建立对期货市场生存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期货市场的建立是由企业来进行的,也有的期货市场是企业与政府共同协作的结果,但是各自承担自己的职能。虽然中国政府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建立期货市场之初,客观上存在顺应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成份,但更多的是政府稳定经济的需要,企业并未内生出强烈参与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的需要,并积极参与期货市场的建设。从实际出发的理性选择上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不可能按照常规的路径通过市场的自发过程自然演化出期货市场,可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期货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未完全具备的前提下,这种强制性制度变迁产生的期货市场与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进程不相适应,毕竟在当前的经济格局下中国的企业还没有普遍性地积极参与期货市场,就使得期货市场的生存相当困难。

需求不足对期货市场生存能力的影响。一般而言市场的存在取决于对这个市场的需求,期货市场的存在取决于商品生产和经营者的套保需求及因套保需求而衍生出的投资者的投机需求,二者共同维系着期货市场的生存和发展。就当前而言中国政府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中形成的强势地位虽然有变化,还依然存在。从宏观上政府出于稳定经济、完善市场的经济环境的需要,强制性的代替市场主体设立期货市场。但是没有大量企业主动自愿的参与,期货市场就只是一个有形无市的“外壳”,就失去了其社会经济功用及存在价值。

现货市场的不完善未能给期货市场奠定良好的生存基础。期货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现货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矫正并完善了现货市场本身所固有缺陷的种种不良影响,是现货市场的补充。但是中国的现货市场还相当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法律不完备,现实中不仅存在区域市场的不均衡和分割的状态,城乡之间的市场也缺乏有机联系。现货市场的流通渠道不畅通,中间环节过多,合约履约率低,造成商品生产和经营者不仅要承担正常的经营风险包括价格风险,还要承担许多非经营性风险。

三、期货市场的发展建议及前景

1.期货市场的发展建议

(!)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尽快推动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期货市场发展遵循着“成熟的现货市场――远期交易市场――期货市场”的轨迹,循着“农产品期货――生产资料期货――金融期货――期权”顺序发展。而中国作为后来者完全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进行期货市场的超前发展,而且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和转轨中市场化程度的显著提高,产生的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就为中国期货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可以依据现实的需求和期货市场的实际,遵循利益的引导,跨越既定模式的轨迹和顺序,发展有生命力并能产生良性功用的品种。

(2)促进期货市场的法制建设,为期货市场的发展保驾护航。中国期货市场的法制建设比较滞后,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及配套的四个办法已出台数年,而相关的法律期货法还未出台。这些已有的条例和办法主要是为治理整顿和规范期间,控制风险而制定的,当期货市场已经走上规范之后,其不适应性就明显表现出来。在实际管理中行政手段取代了法规,并且干预的过多、过乱。因而需要尽快出台与规范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期货法律,明确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法律地位,解决无法可依的情况。

(3)逐步调整监管目标和监管体制,减少对期货市场发展的过度束缚。中国期货市场经多年的建立已逐渐走向规范并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政府监管部门就要调整原有的以控制市场风险为唯一指向的监管目标,在目标中加上发展市场,提高市场效率的内容。调整监管过严的倾向,虽然在相当长时间里,政府的监管仍会带有直接参与管理的性质,但随着市场的发展,要发挥交易所、期货协会在监管体制中的作用,并尽可能少用行政手段,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以利于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和市场效率的提高。

(4)加强交易所的创新能力,增强期货市场的内在活力。在现有期货市场上监管体系中,期货协会的功用被虚置,一线的监管者实际上就是期货交易所,也是期货市场的创新的主要进行者。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期货市场的实力和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交易所吸引的交易者的数量、范围和达成的交易量,以及其产生的期货价格在现货市场上的影响力。要提升中国期货市场的社会功用和生存能力,政府监管部门就要增加交易所的自及激励强度,增强交易所的创新能力,扩大市场规模,增加流动性,吸引更多的交易者参与,提高期货市场的内在活力。

2.期货市场的发展前景

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加入WTO后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再加上企业体制的改革,为期货市场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现货市场的发展和不断的成熟以及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为期货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政府的保护和支持,会随着现实经济和期货市场的良性互动中,期货市场得到进一步的推动,从而使中国期货市场将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1 证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 1981年到1987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发行数额年均达到千亿元。 而1997年已达到2 412亿元。在股票市场上,迄今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已达900余家,上市股票市价总值达2万亿元。 我国资本市场在短短十几年,达到了许多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实现的规模,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自身功能的发挥,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是:

1) 证券市场规模过小。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规模看,与国外还有相当大差距,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8%左右,发达国家的比例则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国目前股市投资者为3 3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7%。另外,从股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看,世界平均为30%左右,美、日、英等国均在80%以上,而我国为24.2%,况且在总市值中还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假如扣除这一部分,我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见,我国股市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扩大股市规模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 资本市场主体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而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残缺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由于机构投资者是专业性金融中介机构,其投资活动具有投资量大、交易费用低、交易风险小的特点,很受大众投资者的欢迎。如美国,每4户人家就有1户向投资基金投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性投资者发展滞后,这使得仅靠若干家大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小股民散户所支撑的股市投机盛行,股价暴涨暴跌难以避免,阻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3) 市场分割,整体性差。首先,一级市场的发行仍然按地区分配额度,限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债券地区性发行市场也是按省分派额度和按银行分支机构分派额度。至于二级市场分割则更为明显,把股票市场划分为A股、B 股和H股,构成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非常显着的特征;即使在A股中,国家股流通与转让只限于极少部分,而且A股不答应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交叉挂牌,限制了全国性市场的发展。在股票市场中呈现出A股与B股、H股分割;个人股、内部社会个人股与内部职工股分割,个人股市场与法人股市场分割。如此繁杂的分割,不但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

4) 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证券中介机构从广义上讲就是在证券市场上为参与各方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目前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虽然其业务已涉足证券的承购包销、发行、交易、自营、财务顾问等内容,但与国外投资银行业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功能缺陷,例如投资银行核心任务之一的购并业务对于我国中介机构来说几乎还未曾涉及。西方国家的公司购并活动大多由投资银行策划完成,投资银行起着搭桥牵线、筹划交易过程、为交易筹措资金和参与交易谈判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中介机构,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重组活动的顺利开展。

5) 流动性不足。流动性是指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流通性强的金融工具,同时又有大量参加流通的主体。检验市场流动性通常可从交易量和成交价的关系入手,二者的关系越密切,流动性就越差。美国股市中二者变化的关系指数为0.01,而我国沪、深A股市场的关系指数分别为0.52和0.40,说明我国股市整体流动性是比较差的。造成股市流动性差,一方面与资本市场中介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与国家股不能进行交易、法人股在STAQ和NETS市场交易微弱有很大关系。流动不足使股票价格扭曲,资本流动失去了动力和方向,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另外,由于国有股不能流通,这将对国有资产的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6) 资本市场交易工具品种单一、结构残缺。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资本市场工具保持多样化趋势。以香港资本市场为例,目前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其采用;在股票市场上,不仅出现了期指、期权、认股权证等投资品种,而且这类衍生工具的交投大有超过现货市场之势。香港上市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集资形式更为多样化,在债券、票据和存款证3种形式的基础上,先后出现了浮息工具、变息工具、可换投股债券、信用卡应收债券等多种形式,目前在联交所挂牌买卖的债务工具已增至129种。相比之下,我国大陆的资本市场除股票外,5年以上的交易工具几乎没有,而1~5年的交易工具又受到种种限制,这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7) 证券市场制度不健全。证券市场制度是支撑证券市场高效、公平运转的基础,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等。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无论从制度本身还是从执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开不够的问题,表现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极大挫伤了股民、债券投资者的信心。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是指证券投资者在获取有关信息后,被给予证券投资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实现的制度。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资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过大,严重措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已制定了《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证券交易所治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暂行办法》等。然而证券交易的基本法规《证券交易 法》尚未制定,证券法规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导致证券交易的某些环节无法可依,加之对已颁布的法规执行不力,证券交易的违规和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我国1995年发生的“三.二七”国债期货的严重事件,主要原因就是证券法规不健全、监管不严造成的。

2 证券市场的发展构想

2.1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进资本市场主体发展

证券市场主体质量的高低,对我国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资本市场主体的发展。

1) 取消额度治理代之以核准制。股票和债券市场的额度治理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手段,由于对证券发行标准制定较低,这给行政部门行使权力提供了较大空间,政府为企业包装上市,后患无穷。为此,国家主管部门应该严格上市公司审批,提高上市标准,取消或减少行政干预,将证券市场的额度治理换之以核准制,使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都能通过竞争达到上市的目的。这样既增强了市场参与的公平性,又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使企业经营者把精力真正放在如何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效益上,而不是通过旁门左道达到上市的目的。国家可以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上市标准,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上市公司的数量,实现股市的扩容,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2) 强化上市公司淘汰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股份公司,非凡是上市公司不但要转轨,更要转制。而目前有些股份公司上市后不思进取,“穿新鞋,走老路”,把股市看作“圈钱”场所,效益下降甚至亏损。 1997年有11.8%的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小于0.05元,如此低的回报会打击股民参与二级市场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股市的扩容。因此,建议对于那些业绩长期不佳的上市公司,证券治理部门应给予警告、停牌直至摘牌,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只有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扩容才会有保障。

2.2 增加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居民、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不同投资与筹资需求,在考虑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不同组合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门类齐全的资本市场交易工具。非凡是可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增加证券品种,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可转换债券是具有双重身份的证券,它首先作为一种债券,享有一定的利息收入,同时能以一定条件换成股票,兼备了债券和股权证两种证券的性质。可转换债券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它对活跃证券市场的非凡作用与独特地位是其它证券品种无法替代的。 应该说,可转换债券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资本市场具有更大的激活作用,可以丰富证券品种,扼制过度投机。除可转换债券外,还可考虑进一步发展期货、认股权证等其它金融衍生工具。因为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价格风险将会突出,必然要求金融市场提供风险转移机制和价格发现机制,而传统金融工具难以完成,只有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才可达到转移风险、重新分配的目的,进而满足市场需要。衍生金融工具还能促进相关基础市场的流动性,形成均衡价格,合理安排资源配置。在发展金融衍生工具时应立足国情,着重发展以规避风险和保值为主的衍生金融工具,而且要做到立法与监管先行,对于投机性过强的诸如股票指数期货等可暂缓发展。

2.3 大力发展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

发展投资基金,增加机构投资者是改善当前投资主体结构失衡、提高市场活动水平、使资本市场逐步趋于规范的重要措施。这对于扩大证券市场规模、强化投资功能、减少投机性和盲目性,使我国股市长期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动投资基金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工作:

1) 扩大投资基金的发行数量。我国目前的投资基金仅一百多亿元,在股市中所占比例还很小,远不能起到稳定股市、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高达近5万亿元,假如有10%用于基金投资,就会给证券市场注入近5 000亿元的资金,这将极大缓解股市的扩容压力,又能化解一部分银行风险,可谓一举两得。同时,投资于基金的风险较股票小,收益又较债券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投资工具。

2) 增加投资基金的种类。在今后基金的发行中,可以开设多种不同投资方向、不同投资风险的基金品种。 例如,可设立企业重组基金为企业重组提供资金支持,也可设立专门投资于高科技产业的基金来支持国家产业政策,还可设立在债券与股票市场有不同投资比例要求的基金。这样可以使广大投资者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不同风险基金,从而大力推动投资基金的发展。

3) 逐步发展其它机构投资者。目前可对保险公司开展证券投资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完善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养老基金等进行证券投资,以起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2.4 逐步解决国有股上市流通问题

  国有股上市流通是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第一,国有股作为股份资金本身就要求具有资本的流动性,这是市场条件下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第二,国家作为国有股的股东经常因为需要调节财政收支平衡或调整产业结构而收回投资,可是国家股不能上市流通,以上目标就无法实现。有人认为国家股上市流通,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其实,资产与资金只是形态上的改变,不存在流失问题,资产不流动、不能发挥效益才是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此外,国家也需要通过国有股上市流通往返避或降低投资风险。第三,国有股上市流通也是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开放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当前国有股上市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1) 国有股单独设市流通。这种方式可以满足国有企业实现战略性改组的需要,同时由于未与A股、个股并轨流通,也不会对A股、个股市场形成直接冲击。将国有股单独设市流通还可使国企间的收购、兼并等重组活动公开化、市场化,促进国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以自觉努力增强竞争力,加快国企改革步伐。

篇7

随着农业设施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等程度不断提高,滴灌施肥技术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农业高附加值农作物水肥管理的主流技术。针对作物需求和土壤养分供应的特性,实行“总量控制”和“分期调控”的原则,实现“少量多次”的供应施肥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但是由于传统单质肥料和颗粒复合肥养分不全面和杂质含量较高,水肥一体化栽培过程中经常出现堵塞滴头或喷头、养分配比难以满足作物生长要求等问题,由此使得水溶性肥料市场在最近几年内迅速扩大。水溶肥料作为一种与节水灌溉、立体高效栽培、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相配套产生的一类新型肥料,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节能环保、节水、省肥、省工、增产的特点,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优良产品,也是未来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1 水溶肥料的由来及其分类

水溶肥料最早出现在美国,早在1965年美国就出现水溶性肥料专利产品。在美国灌溉农业中,25%的玉米、60%的马铃薯、32.8%的果树均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加拿大、以色列等国的水溶肥料产品应用市场也非常广阔,尤其是在以色列等缺水国家的水肥一体化应用比例达90%以上。中国应用水溶性肥料起步较晚,是由喷施叶面肥和保护地冲施肥慢慢演变而来。

目前国家允许生产的水溶性肥料产品一共有6种:大量元素水溶肥料,中量元素水溶肥料,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含腐殖酸水溶肥料,有机水溶肥料。其中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和含腐殖酸水溶肥料技术相对成熟,相应产品及其应用较为常见。

2 中国水溶肥料市场流通情况

中国水溶肥料产业从2007年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全国已有近300家化肥生产企业在农业部备案生产水溶肥料,登记的各类水溶肥料产品达到4 300多个。2011年,全国水溶肥料产量达到60万~80万t,产能较大的省份分别是山东、广东、江苏等。水溶肥料产品的主要品种是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和含腐殖酸类水溶肥料。目前水溶肥料的市场价格是8 000~10 000元/t,其利润空间比较广阔,平均利润达到100%~300%,高回报的利润也催生了水溶肥料行业迅猛发展。

3 辽宁省水溶肥料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生产技术落后

与国外水溶肥料企业相比,国内水溶肥料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设备极其简陋,研发资金和技术人员投入严重不足。不少企业仅仅是将尿素、硝酸钾、硫酸钾、磷酸铵等原料肥简单混配,生产车间没有吸湿设备,染色及防结块技术不过关,生产出的肥料往往出现潮解、板结、染色不均、杂质过多、水溶性差等现象,严重影响水溶肥料的生产和销售。

3.2 肥料配方不合理

许多生产企业在确定产品配方浓度时,并没有根据不同作物以及作物生长时期的养分需求配置浓度,仅参考已登记产品配方。部分企业为方便登记随意制定配方,导致产品使用后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盲目生产高养分含量的水溶性肥料,既浪费了资源,又不能为中低养分含量水溶肥料留出发展空间。

3.3 市场价格居高不下

水溶肥料的价格远高于普通复合肥料,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原料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水溶性肥料为上市新产品,包装印刷也比较花哨,容易吸引消费者,经销商容易获得较大利润,导致该产品价格难以回落。

3.4 假冒伪劣产品多

由于水溶肥料生产工艺简单,经染色后的成品肥料很难辨别其原材料,所以不少厂家以硫酸镁、硫酸锌等低价肥料添加激素冒充水溶肥料,或者以复合肥料替代一部分生产原料来牟取高额利润。

3.5 擅自修改标识

水溶肥料包装标识比较混乱,多数企业不按等级内容设计包装标识,包装设计五花八门,随意夸大宣传的现象比比皆是。

4 中国水溶肥料发展前景探索

水溶肥料被誉为21世纪中国化肥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完全水溶性肥料作为常规复合肥产品类的一小类水溶性品种,由于完全可以通过精量施用,可显著减少肥料的投入总量,与当前的“低碳节能”、“高效环保”等现代农业理念相吻合,可以说水溶性肥料正担负着这种使命,随着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不断推广以及灌溉设施的完善,完全水溶性肥料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广阔。

4.1 扩大产品和品牌效应

企业要在自身产品上创造“卖点”,打造特色产品,同时在多品牌战略的应用上要有所突破,必须要在打造强势品牌上下功夫。

4.2 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营销模式

企业要培训具备专业素养的技术人员,水溶性肥料的销售人员即是技术人员,销售水溶性肥料实际上就是推广技术和设备,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配方需要实现精量调控,如果销售队伍达不到专业性要求,就很难在市场上站得住脚。

篇8

经济型酒店的突出特点是价格经济实惠,提供有限服务,目标顾客群定位在普通消费大众上,省去了豪华辅助设施,而把服务功能集中在住宿上,精心打造旅居停留的休息空间,节约成本,从而可把经济实惠的房价让渡给顾客。

近年长沙市的经济型酒店业也已成为业内新的增长点,各大经济型酒店品牌迅速进驻长沙,竞争激烈,面临缺乏人才、定位不准、无序竞争等问题。

一、长沙市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

长沙经济型酒店虽起步较晚,但凭借其产品性价比高、目标市场大众化、管理高效等优势,发展极其迅速,目前,长沙形成品牌的经济型酒店不少于30家,各种品牌总量近百家,仅五一商圈,经济型酒店就已超过20家,锦江之星,汉庭快捷,如家,莫泰168,7天,速八等品牌发展迅速,扩张最快的当属7天连锁,目前已在长沙开了15家分店,每家供给客房100间左右。在外来的经济型酒店在市场的快速发展的势头中,本地“龙头”华天酒店集团也在2007年成立长沙第一家本土经济型酒店“华天之星”,目前华天之星在长已有4家。长沙经济型酒店市场需求旺盛,客房的出租率平均90%左右,五一路、劳动路、东塘、芙蓉路地区成了经济型酒店的设立热点区。

二、长沙经济型酒店目前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专业人才

虽然长沙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的高校比较多,可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为星级酒店准备,都流向了象华天、通程、喜来登等五星级大酒店,而在经济型连锁酒店方面,专业人才很缺乏。一些酒店员工对业务很熟练,但如果进一步让他们从事管理类的工作则难以胜任。经济型酒店的市场扩大恰是需要人才的时候,而供应却非常有限,流失率很高,服务和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技能培训和系统的酒店管理知识。

2.空间分布不合理,市场细分不准确

长沙经济型酒店的空间分布情况是,城市中心过于密集,而普通地段和郊区供应不足。90%以上的经济型酒店都分布在繁华中心区,如五一和东塘商圈等,在同一街区相隔不到200米距离就有3、4家不同品牌。经济型酒店在黄金地段的“抢楼风”导致了酒店的物业租金成本上涨,而客房出租率却因供过于求有所下降,不合理的空间布局已造成了部分区域过度竞争的局面。

长沙市绝大多数经济型酒店都将目标市场定位在中低端商务客人,同时附带了一些旅游散客、青年学生等,并没有进一步细分市场,以致出现商务型酒店泛滥,商务客源竞争激烈,而旅游型和社区型经济酒店市场存在大量空白。

3.千店一面,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长沙市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已达30种,数量也在增长,但其供给的服务都差不多,都是通过节约成本,去除豪华设施,以低价吸引人群,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服务上因成本和人员管理问题,功能单一。强有力的市场需求令刚起步的酒店不能准确规划,各家的市场定位重合,对经济型酒店追求的“洁净、简洁、现代、经济、温馨”经营理念的理解大同小异,故在内部装潢、服务功能等方面千店一面。

另外,很多经济型酒店设施不完备,管理和信息支撑系统落后,除“七天”连锁外,大部分经济型酒店营销手段较落后,大多通过前台和电话预订,没有完善的预订系统和营销网络。

三、长沙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对策

1.加大经济型酒店人才培养力度

(1)校企结合,实行“订单式”培养

目前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是教学与行业脱节,行业因素在教学中表现不足,致使校企人才供需严重错位,各类旅游院校首先应及时完善经济型酒店管理的课程设置,分层次培养专业的管理和服务人员。 其次对于经济型酒店而言,员工的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尤为重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要求学生到酒店基层实习,有效储蓄新生力量。每年有计划地从应届生和年青的从业人员中挑选优秀人才,针对性地教学与培养,并供给“见习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助理”等岗位,丰富其实践经验,在1年或1年半的综合培养后,提拔为中高层管理人员。

(2)给予人才良好的发展环境

目前长沙经济型酒店员工流失率比星级酒店更高,因此,要实行人本化管理,完善薪酬福利制度,供给公平、有竞争力的晋升制度,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真正做到引才、用才、养才、蓄才,营造好的员工发展环境。

2.看准市场细分,确定市场定位,抢占优势客源。

因价格优势和地段问题,经济型酒店要和三星级、二星级酒店和各单位的招待所争取市场份额、因此面对的竞争压力很大。面对需求多样化的酒店市场,各经济型酒店应进行新的市场细分,看准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在客人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抢占客源。如在长沙,华天通程代表的就是“高档酒店”,而要让大家都知道华天之星代表的就是中档,经济。

篇9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153-01

在我国林业发展及生态建设过程中,国有林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森林的保护、培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较为显著,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一般林场建立的目的主要是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林分质量,进而取得较好的效益,而国有林场境内的土地面积较大,不少地区在经营林场过程中采取的发展模式较为落后、单一,经济效益不高[2]。为了巩固林权改革的成效、提高单位面积林地上的产出、增加林农收入,一个有效途径即对林下资源进行开发,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3]。林下经济发展的特点为发展潜力大、投入相对较少、短时间内可见成效、操作起来较为容易等,其具体的发展模式包括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森林旅游等。通过在国有林场内发展林下经济,可以使林地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周期相对缩短,提高森林资源的附加值,实现森林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发展。现结合宣城市实际,对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对策进行简单的探讨。

1 宣城市林下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1.1 现行传统林业发展模式较为落后

多年来,我国很多国有林场在发展过程中采用的模式较为落后、单一,无法对林场内广阔的空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造成林业资源的极大浪费,取得的综合效益不高。宣城市的某些国有林场,经济发展模式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利用木材的方式,未能有效地综合利用林下空间,而且还会不同程度地对林区生态平衡产生影响,使林场内有限的林木资源总量逐渐减少,加剧了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4]。

1.2 要实现国有林场的循环发展,必须实现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

要改变国有林场林业经济单一的发展模式,实现林业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加大对林下资源的开发。目前,宣城市境内的国有林场结合当地林业资源特点,采取了以林业为主,综合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多元化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使林场内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利用效率及产出率较单一模式下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林场内工作人员采取林下养殖等方式,可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缓解了林业生产周期长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使国有林场长期发展与短期效益得到协调,实现林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2 宣城市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总面积约为12 340 km2,辖乡、镇的数量分别为24个、57个,总人口为280万人;林业用地总面积约为7 273 km2。宣城市目前总共有18个国有林场,在安徽省各县市中排在第3位,其中宣州、旌德、广德、郎溪、泾县、绩溪、宁国分别为5个、3个、1个、2个、4个、2个、1个。宣城市国有林场内的总经营面积在3.6万hm2左右,其中有林地面积约 3.5万hm2(划定为生态公益林的面积占54%左右),森林资源总积蓄超过190万m3,在安徽省各县市中排在第2 位。一直以来,宣城市国有林场的主要经济来源较为单一,一般为销售木材。近年来,宣城市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结合《宣城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探索出多种与宣城市当地相适应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一些新兴的林下经营模式不断出现,重点在林下发展白芨、黄精等中药,并积极加大林下养殖的发展力度,成为当地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加快了宣城市林业经济发展速度。

3 发展对策

3.1 对国有林场的林权制度进行改革

对宣城市国有林场内的林权关系要充分理顺,依法对林地、林木等的使用权、所有权予以明确,以妥善处理国有林场发展过程中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矛盾。只有对林权制度进行合理改革,充分将林权关系理顺,才可以营造出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良好环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3.2 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资金及技术等方面的投入

国有林场的林地面积较为广阔,要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从专业人才、资金、技术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不仅要重视国有林场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配套水电设备、道路建设等,还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新技术,加大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宣城地区的林技部门要就林下经济发展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指导、培训,并且派专业人员深入到国有林场实地,以及时解决出现的技术难题。此外,信贷等金融部门要给予支持,将林下经济发展纳入到重点扶持对象的范围之中,降低信贷门槛。

4 参考文献

[1] f东光.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2):58-60.

篇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旅游景区旅游商品的销售也呈现出了不断兴旺的势头,其中珠宝玉石产品的销售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旅游景区珠宝玉石商品的销售不仅拉近了广大游客与神秘的珠宝世界的距离,而且为推动旅游景区的市场繁荣和促进旅游景区纪念品特色化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旅游景区珠宝玉石市场现状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珠宝玉石市场可谓喜忧参半,既有许多积极的和值得肯定的方面,又存在不少不容乐观甚至亟待改进的问题。

1.积极因素

旅游景区销售的珠宝玉石品种类型越来越丰富,有的地区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产品,如海南三亚市等地旅游景区的海水养殖珍珠系列产品(珍珠项链、耳钉、胸针等),陕西西安市秦始皇兵马俑景区的蓝田玉系列产品(蓝田玉手镯、挂件等)。一些本地或临近区域珠宝玉石资源较为丰富的旅游景区,逐渐形成了珠宝交易的集散地,不但从业人员较多,且交易的品种丰富,除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珠宝玉石品种,也从外地采购一些珠宝玉石品种进行批发或者零售交易,如新疆和田等地和田玉集散地(销售商品包括和田玉项链、手镯、手链、挂件、手把件及原石等),云南瑞丽、腾冲等地的翡翠集散地(销售商品包括翡翠手镯、手链、戒指、挂件、项链、手把件及原石等)。一些宗教圣地销售的珠宝玉石商品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和吉祥寓意,如一些佛教圣地销售的玉石观音、佛等。许多旅游景区珠宝玉石的经营环境不断改善,从初始的地摊销售发展到了正规场所的销售。不少旅游景区所销售的珠宝玉石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旅游景区珠宝玉石商品的销售,不仅丰富了景区的商品市场,而且为旅游景区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旅游景区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具有产地或景区特色的珠宝玉石商品为地方或景区知名度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2.存在问题

虽然旅游景区的珠宝玉石市场有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势头,但是不少旅游景区珠宝玉石市场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地方问题还相当严重。

第一,珠宝玉石商品工艺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做工精美,更多的是做工粗劣。做工不好的饰品,既浪费了珠宝玉石资源,也损害了珠宝玉石产品的形象。

第二,一些旅游景区市场管理不严,政府监管不力,假冒伪劣现象普遍存在。如不少景区市场把漂白充填处理翡翠(俗称翡翠B货)和染色处理翡翠(俗称翡翠C货),当成天然翡翠(俗称翡翠A货)进行销售;甚至用染色石英岩冒充翡翠销售,用石英岩和大理石冒充和田玉销售,严重地损害了旅游消费者的权益,也损害了旅游景区的形象。

第三,一些旅游景区市场的珠宝玉石商品价格混乱。有的明码标价且价廉物美,但是一些景区存在严重的价格欺诈现象。如有的珠宝玉石商品标价数万元,懂行的、会讨价还价的游客可能花几百元就能买到,而不懂行、不会讨价还价的游客购买时则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第四,一些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对珠宝玉石的知识不了解,进货把关不严,销售时误导消费者。

第五,不少旅游景区珠宝玉石产品特色不鲜明,未能形成品牌效应。不少旅游景区未能充分利用所在地或临近区域产出的珠宝玉石资源,所销售的商品流于大众化,没有地方特色。

第六,销售者多为个体经营者,所销售珠宝玉石商品档次较低,品种较单调,销售模式较原始。在大多数地方,有实力的珠宝企业较少涉足旅游景区市场的开发,因此管理完善、产品结构合理、具有先进销售模式的规模经营尚未形成。

二、旅游景区珠宝玉石市场发展策略

鉴于旅游景区珠宝玉石市场发展呈现出的积极因素,以及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旅游景区商品市场的繁荣,笔者建议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应该采取以下策略促进旅游景区珠宝玉石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一,重视珠宝玉石商品的工艺质量。要求上市销售的珠宝玉石商品做工精良,杜绝做工粗劣的产品进入旅游景区市场,维护珠宝玉石产品的良好形象,避免珠宝玉石资源的浪费,促进市场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管理,杜绝假冒伪劣现象。要求进入旅游景区的珠宝玉石商品,销售之前必须经过正规的权威质检机构检验合格。景区管理部门可聘请专家经常性地对市场进行巡查,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定期进行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维护旅游消费者权益。

第三,规范珠宝玉石商品的价格。要求明码标价,实价销售。不允许把珠宝玉石商品标成天价,避免旅游消费者因不懂价格行情蒙受经济损失。

第四,实施人才战略,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景区管理部门可以引进珠宝玉石专业人才进行市场管理,并对从业人员进行珠宝玉石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严把进货关,并懂得正确的市场营销方法。

第五,开发珠宝玉石特色产品,形成品牌效应。应充分利用所在地或临近区域产出的珠宝玉石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产品,尤其是标志性产品,通过精心的选料、设计、加工和包装,以及科学的营销策略,逐步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

第六,改善经营环境,引进有实力的珠宝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珠宝玉石市场,逐步形成管理完善、产品结构合理、具有先进销售模式的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