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30 10:19: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了解了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人才是服务于社会的,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针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决定着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程度。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的具体要求。目前就业生就业主要存在的压力在于高等院校配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因此竞争力不够强。主要存在如下不足,实际动手能力不够,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培养方向模糊 课程设置欠佳,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师资队伍老化,知识更新缓慢等。
二、计算机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当代社会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主导的社会,由于信息产业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培养出的人才用友广泛的市场,大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小到企业信息化及自动化改造部门、各级软件公司、网络公司等等,包括正在发展中的高校自身,都需要大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针对信息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各级各类企业,都呈现出了信息化发展网络化发展的趋势,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但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专利,大量的计算机类高职高专,中专院校,社会上或长期或短期的各种培训班,每年培养出的计算机类人才至少在100万以上。因此,整个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基本处于一种饱和状态,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归根结底,出现这种就业难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满足于社会不断更新和越来越高的需求,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型、创新型、经营型等多种人才,并没有从高校的理论培训中产生,毕业生更多的是理论上的人才,并不具有实践能力和基础专业技术。
三、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针对高校教育中的针对性不足,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强专业性教育,增强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不断完善结构和内容,积极推进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循序渐进,制定出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一)鼓励课外科技活动
以电子设计创新实践为依托,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探索并形成了院校提供基本条件、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参与指导的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运行模式。计算机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广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并积极开展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搭建科技实践平台,按班级、年级成立科技活动小组,鼓励和帮助学生成立创新工作室,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应该提供平台举办网络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平面动画设计大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Intel多核程序设计竞赛等。
(二)整合现有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并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以及多年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需要重新审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控制课程门数,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通过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削减课程门数,增加工程制图等为学科基础课,增加软件工程实践和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培养方案决定培养要求
计算机应用方向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的培养要求完全不同,为此,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中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偏重于软件开发的能力培养,增加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选修课程,计算机应用方向偏重于网络和硬件能力的培养,增加了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模式识别等课程。
(四)加强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 努力建设并明确核心课程
重点建设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核心课程,完成C语言程序设计优秀课程的建设。同时,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要深入加强建设,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也应该加入课程体系中去。
(五)加强实践环节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计算机专业“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强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在实践教学中,除了每门课程的教学辅助实验外,应该单独开设了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两大环节,将综合课程设计与相关课程结合,注重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而专业技能实训则由技能实训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成,主要依托校内和校外的专业实习基地,根据用人单位的专业技能要求,结合实际科研课题和软硬件系统开发项目,采用订单式技能培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质量。与企业合作,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转向了对专业型、技术型、实践型的全方面人才的需求。如何在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满足培养目标要求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培养模式是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1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从计算机专业工作的性质上可分为三个主要类型:第一种是从事计算机理论及升级开发的研究型专业人才,主要进行计算机软件的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工作。第二种是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的工程性专业人才。第三种是应用型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主要从事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也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工程的构建工作。社会中IT行业企业的招聘对应聘者的技能要求根据其职位的不同而不同。
2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2.1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从目前我国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来看,课程体系的安排和人才需求之间有诸多矛盾存在,其中以教学培养跟不上社会实际需要的矛盾表现最为突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仍然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轻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实验操作多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自主创新的能力严重缺乏。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较差,无法将理论真正应用到实处,导致了知识和实践的脱节。
2.2培养手段单一化,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按照统一的教学培养规划,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价值被忽略。虽然计算机教学已经开始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但是它们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高校招生范围的扩大,计算机专业学生整体素质降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3职业素质培养缺乏
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基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而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多注重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而对于真正参加工作后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工作责任感、人际沟通协调等职业素质的培养严重缺乏,即使有,通常也是一带而过,重视度不够。这就使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在投入到社会工作中以后不能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融入到企业中去。
3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3.1改革教育模式,建立新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抓住根源问题,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全新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现有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以学科建设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模式,这已经与现今社会的发展严重脱节。要建立一种与社会岗位需求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就要对社会中各个企业的计算机岗位技能进行分析,了解各个岗位对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各个方面的需求。根据岗位的需求可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分阶段进行。首先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如计算机的基本操做、OFFICE软件的使用、程序设计等,建立扎实稳固的理论基础。其次是根据不同的技术岗位要求,按岗教学,即对应岗位来设置技术技能的课程,设置多元化的课程模块。如软件设计模块可包括软件工程、Java、网络程序设计等课程,多媒体应用模块可包括平面设计、三维设计等课程。这样以满足企业需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人才培养,并根据企业的发展来决定专业培养的深度调整,可以使人才的培养更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实现教学的真正价值。
3.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和实际相结合,真正发挥知识的作用,也真正使学生具有实际操作的专业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以完成课程任务;可设立适当的考核奖惩制度,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任务,提高实践能力;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以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高校来说,可加强校企间的合作,让学生深入企业中实习、实践,为以后在工作中充分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3.3改革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
计算机专业考核仍然以理论课考试为主要手段,考核模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合理。要改革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要以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考核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考核学生能否做到学以致用。这种模式使学生的教学兴趣得到提高,达到了考核的真正目的。
女子院校性别单一,专业设置和科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性别特色[1]。教学过程中,女子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受到这一特殊性别限定的约束。搞好女子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首先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女性特点,确定好女性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研究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或教学中存在的共性、特性问题,也要关注女生特点在学习该专业中所表现出的优势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女子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好具有特色的女子院校计算机专业,做好女子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一、女子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研究
1.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共性问题(1)学生基础问题女子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生源可能来自两大类:职业高中毕业学生与普通高中毕业学生。相对来说,普高毕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比职高毕业学生要薄弱。此外,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学生所在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造成了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2)培养模式问题女子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设计的时候,存在着注重理论研究还是注重工程实践的争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师资、教学条件制约以及分配机制等原因,可能仍然沿袭大班授课,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身份更多的还是扮演一个灌输者,而非一个引导者[2]。这种模式不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实践教学问题计算机专业教学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又分为课程实践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两部分。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作用与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完善,普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例如:重要程度认识上存在偏差、实践方案不完善、课时分配不够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过程不合理、实践教学师资,特别是“双师型”师资欠缺、实验内容缺少创造性、综合性和层次性等。2.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共性问题(1)理论掌握与实践训练权衡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强,就业可在企业从事生产和应用性工作的技术人才。没有学校不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程度,但是很多本科院校还是采用了类似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过分强调基础理论教学,忽视应用案例设计和工程训练。许多课程讲授内容研究性太强,理论难度突出。比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数学建模》等课程;有些学校鼓励和奖励学生考研,甚至以研究生升学率作为评估专业办学水平高低的关键指标。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强度不够,同时缺乏可量化考核与评价体系,导致实践训练效果不明显。这些因素导致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认识产生偏差,不利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专业设计系统性问题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计算机体系结构、电子、硬件、网络、数据库、软件、安全、人机优化等。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必须有所侧重和舍弃。在学生知识体系架构和实践能力培养中,也必须考虑具有一贯性和系统性。但是实际工作中,存在理论知识培养体系设计没有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因为师资、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采用模拟项目进行,从而达不到实际生活、企业生产中的效果[3]。此外,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存在没有主线,前后知识缺乏关联,整个知识体系缺乏综合性的情况。3.女子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特性问题(1)适应教学受众转换的问题我国女子院校都是文科为主的学校,计算机专业办学时间不长,面临师资、人才、科研条件、教学条件、实践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尤其在师资方面,一方面“双师型”优秀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原有教师教学模式是基于文科生教学,基于专科生教学。面对专业升格,教学上需要做出较大的模式转换,需要转变观念,适应工科教学在人才培养理念等方面的要求。(2)单一性别问题女子院校的单一性别对学习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男性的缺乏,同一性别,学生差距缩小,有利于教学的开展。没有男生的同时,让女生没有了依靠机会,给了女性一个自主自强的环境,有利于个人发展;但另一方面,缺乏男生带来的“鲶鱼效应”,让学生自我约束意识可能减弱。同时周围缺乏冒险精神,探索意识不强。从女性群体生理特点分析,女大学生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弱势表现都异常明显。具体描述如表1所示[4]。
二、女子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女子院校中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体现的共性、特性、优势、弱势等,结合自身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切身体会,提出几点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1.设计符合女性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给专业教学和学生就业指明了方向,关系到学生专业成才率的高低,所以设计独具女性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在女子院校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应该考虑学校自身的基础教学设施建设情况,建议专业方向可以考虑偏软件,而不考虑硬件和网络方向;基于女性特点和学生文化素质条件,建议多向软件开发、软件测试、UI设计等方向发展,而适当降低硬件知识、信息安全、算法研究等目标要求。2.制定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和保障。针对女性对新技术兴趣不强烈、理性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进入角色慢等特点[4],专业课程开设可以采取逐步加强,前慢后快的模式进行。比如第一、二学期可以开设一些培养专业兴趣的课程,比如:平面设计、网页制作等课程。程序逻辑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专业基础,可以采用不同于普通本科学校的方式进行。比如分为两个学期,甚至三个学期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程序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课程设计与课时安排一定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有一条主线串起全部课程,专业课程重要程度也应该有所区分,比如:可分重要、必要、了解等。这一点在课时设计上也应有所体现。3.调整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在女子院校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担心女生接受能力,细化内容,采用细致的“喂养式”教学模式,讲课过程形成“老师为中心,学生为附体”的模式。个人认为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这种授课方式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培养计算机思维习惯;而在高年级教学中则需要考虑采用“放养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根据学生学习情绪,及时调整授课方式与方法。注重教学方法改进,做到多管齐下,如使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因为女大学生普遍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脸皮较薄,教师应保持耐心一一解答,同时给她们多点安慰与鼓励,少点批评与指责,千万不要打击她们的学习积极性。要注意培养榜样,让有学习较好、就业较好的学姐或同学介绍经验,帮助提升。同学中间也应提倡相互鼓励,共同进步。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尤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考核。(1)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计算机专业能力最终都应该体现在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因此需要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理论知识的讲授均应能最终体现在实践的验证和应用上。要提高实践课时比例,可以考虑提高到30%-40%;要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标准;完善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对实践项目的设计、参与、完成、答辩等全过程进行考核。(2)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搞成两张皮,应该联系紧密,相互促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两点:一是课表安排上,理论课安排与实践课安排隔时不应太长,顺序不应倒置;其次是在学期教学上,应安排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每学期要安排集中性实践,梳理本学期的所有专业课程知识,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5]。根据作者教学经验,集中性实践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可以把每门课程理解为单颗珍珠,只有通过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把单门课程的知识串起来,变成一串美丽的项链,从而让学生找到自我的成就感。(3)分层次开展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安排大多是验证上节理论课所授理论知识的,限制了学生个体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6]。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大课程前后知识的连贯运用,加大课程之间知识的交叉应用。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方向和格局的前提下自由发挥,多布置大作业和综合作业。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竞赛活动,增强学校之间的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工程性实践项目,培养工程意识;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研究性项目,培养创新思维与科研意识。
三、结论
女子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是对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可以帮助改变当前信息技术产业中“男多女少”局面。女子院校单一性别对女性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是两方面的,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湖南女子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近8年的人才培养经验证明:女子院校完全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女性计算机软件人才,女生也可以做好计算机相关工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发挥单一性别特色与优势,克服其不足与弱势,大家还可以不断的调研、探讨与改革,在实际人才培养工作中逐步摸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永遥.女子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分析与探讨[J].福建电脑,2007.
[2]周建松.高职教育规范与创新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万励.计算机专业女大学生"因性施教"浅议[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10).
[4]郑新蓉.性别与教育/社会性别与女性学系列[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很严重的人才培养弊端,严重阻碍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符,课程体系中的内容具有滞后性,师资水平不高,教学考核形式单一,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发展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使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认识
根据我党十会议精神,对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决定,必须进一步加快并落实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明确现代职业教育在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环节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深入优化职业教育领域的文化产业结构,统筹区域教育资源,并且提高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水平,加快推动各种职业人才培养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完善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制度,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办法质量提供保障,创新并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化课程培养体系,建立“双导师制”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水平,构建“开放式”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2传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弊端
2.1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需求背离
在传统的高职计算机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当中,始终存在着高职教育同当时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不一致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人才教育培养方式太过老旧,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比较模糊,不能够准确地洞察出企业的发展需求,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定位设置存在着认识误区,因而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缺乏计算机知识的实践性应用能力,缺少创新性的思维意识,他们往往做不到现代化企业对计算机专业的技能型人才要求,只能是在一次次企业面试中败下阵来,从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和重点本科高校的学生存在的差距是很大的,如果在技能应用能力方面依旧不能发挥出自身优势的话,将会导致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场竞争力不高,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就业率。
2.2课程体系内容存在滞后性
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也越来越快,然而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转变,或者是说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什么变化,这也就导致了传统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很难提高学生的实用性综合素质,因为他们在学校接触的知识大多数已经过时了,比如说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材,大多数都是10年前的计算机知识,很多课本上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在社会上被淘汰了,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滞后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十分老旧,不能激发出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比较差,在课程结构设置方面也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潮流。
2.3师资力量不足
一般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人才招聘要求都是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或者是博士学历,也就是对教师理论知识掌握水平要求很高,同时还有年龄要求限制的。然而,实际上,企业当中计算机专业实践性水平比较高的人才往往在年龄或者是学历上不能达到高职院校教师的招聘要求,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能型教师人才也是很少的,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尴尬教育现状,很多在职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技术操作应用能力方面是比较欠缺的,和企业的计算机专业水平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高职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比较少,使他们的科学研发水平受到了限制,如果教师都接触不到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又怎么能教出更好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呢。
2.4教学考核机制单一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中,对于计算机专业这种实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仍然采用的是单一型的教学考核机制,这种单一理论型的教学考核机制,很难测试出学生真实的实践操作水平,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对理论知识进行背诵,却不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岗位当中,这固然是和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思维有着密切关系,不能够合理地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缺乏一个正确评价,不能把学生在实际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操作中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显现出来,考核形式单一,考核面窄,缺乏科学的企业评价模块,没能更好地了解并掌握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计算机作为一种普及性非常广的工具,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弊端,导致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并不具备更好的竞争优势。
3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当代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3.1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十提出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纲要,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应当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和企业的发展相接轨,明确当今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市场竞争形势十分严峻,因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利益为导向,将眼光放长远一些,注重对学生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设定上,需要对我国当前的转型发展背景进行研究,立足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定期开展市场考察项目,对计算机专业的用人企业进行分析,实行“校企联合”的发展战略,在学习期间安排学生到将来可能前往的就业单位去实习,虚心听取用人企业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意见。
3.2创新并改革课程体系内容
针对传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老旧的问题,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开展“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教学战略是大势所趋,必须创新并改进新课程教育体系,努力更新课堂教学的内容,使高职教育能够同企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比如说在高职院校中建立一个计算机技术产业园,融合社会上最为尖端的计算机技术,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又或者是通过“岗前培训”以及“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到企业中实习发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将高职学校教育同企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一同参与到企业科研技术项目的开发当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3提高师资水平
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正确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实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方案,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技术应用水平,各大高职院校都积极开展了“双导师制”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优化了高职院校中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人才结构,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所谓“双导师制”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就是聘请企业当中优秀的工程师到高职院校中给学生讲课,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让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当中进修学习,了解当前企业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现状。采用技能培训、专业技术考核以及项目研发的方式,可以快速提升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基于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培养理念,对高职教师的责任心和师德要求也是很高的,教师要不断提升并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更好地开展人才教育培养工作。
3.4完善高职人才考核机制
应当建立健全的高职人才考核机制,提高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力度,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与他人沟通交往问题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模式以及团体协作能力,这也都是现代职业教育对综合性人才所提出的要求,需要在高职计算机教育考核机制中,添加企业考核模块,对学生在实习中的真实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找到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实践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抗挫折和抗打压能力,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综上所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正确指导下,高职院校针对传统计算机人才教育培养弊端,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对策,树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并改革了新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了“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师资教学水平,并且完善了高职人才考核机制,为计算机领域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更多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梁幸平.订单式培养与现代学徒制对比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一、专业建设调研
1.专业论证
计算机专业是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开办的一个主流专业,信息类专业在校就读学生有几十万人。近年来,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猛增。每年新增的IT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门技术人才提出了很大的需求量。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社会机构、信息产业链中的企业,也会对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人才提出更多需求。对于中、小企业的共同特点是要求综合性人才,一专多能。另外在大型企业中,对计算机应用岗位工种分工明确,对毕业生的技术素质要求较高,并偏重某种专业技能。
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总量在计算机行业属于排名靠前的,每年大约需求100万各种类型的毕业生,中职学校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行业的基础工作,特别优秀的可以从事一些软件开发工作,但大部分是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
2.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广的就业范围,如办公文秘、信息通讯领域、图形图像处理、影视制作与编辑、管理信息领域和信息出版领域、网络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硬件维修、软硬件销售领域等。具体工作包括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发送、接收、查寻;操作、维护(修)控制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管理信息领域(如金融业、经贸业、服务业、图书馆、学校等):操作、维护和管理计算机(单机和网络)的硬件和软件;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操作、网络管理、软件开发、信息出版领域(如新闻出版业、印剧业、电子信息网)、软件工具的操作;计算机硬件软件销售领域(如各大小电脑公司):软硬件实现、现场安装、调试、用户培训,产品介绍等。
根据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制定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项目之计算机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计算机专业所面对的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认知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的办公软件、常用软件操作能力。
2)数据库操作能力;图形图像制作能力;静、动态网页制作能力。
3)网络构建、网络布线、配置、维护能力;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能力;应用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监控、维护能力;网络安全与防范能力。
4)网站的建立、、维护与管理能力;组装计算机硬件、安装操作系统能力;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
5)计算机平面设计和动画制作能力;影视媒体素材加工与多媒体合成制作能力;使用主流计算机多媒体输入输出设备能力
3.计算机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情况分析
近几年,随着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具有大专、本科学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断增加,由于整个就业形势严峻,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降低就业门槛,与中职生来“拼抢”岗位。再之许多相近专业与计算机相互挤占就业岗位,就业空间逐渐“缩水“。因此,中职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若无一技之长,很难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据调查,近年来中职计算机专业按本专业就业率仅为20%,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职在计算机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专业定位不准,针对性不强,课程学了不少,真正精通的没有,都只知道皮毛而已;课程设置多年不变,教学理论陈旧,内容过时,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普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标准。
调研结果显示:
70%以上的企业认为学校课程与就业关联不紧密,学科课程多,就业及工作的相关课程少,教学内容相对企业滞后,学用不一致,学校专业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实际需要,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充分体现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的开发思路
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组织课程内容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2)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确定课程设置
从岗位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工作过程,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
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
5)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选择一些社会认可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证书。
2.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工学紧密结合的“141”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是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切入点。“1”即:第一学期在学校完成基础理论与知识的教学与训练;“4”即:第二、第三、第四、五学期按照“教学——训练——实践——教学”的工学交替方式组织教学活动,“1”即:第六学期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通过学生的认知技能、单项操作技能、专业核心综合技能的反复训练,循环操作,实现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综合素质的阶梯式上升,实现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计算机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之间的有机统一。
3.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目标
为培养综合素质优良,职业道德高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尽心尽职、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具备计算机办公、多媒体平面设计、网络安装与维护、硬件组装与维护、图形图像影视处理等相应专业方向的能力,并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用型、综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体系结构是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指南,以用人单位满意为宗旨,构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科学合理、可操作强的计算机职业型人才培养体系。采用阶段实训及模块化教学途径,突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规格定位为面向中小企业的计算机类岗位,针对计算机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特色鲜明、技能突出,实现与企业计算机实际应用“零距离”,与就业岗位实现“零适应期”、能快速胜任企业具体计算机类岗位。
参考文献:
[1]文瑜.浅谈如何改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难就业”的状况[J].现代教师与教学,2012,4.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
目前来看,教育界对于企业的高端人才培养显然已经很难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石油企业这样的大型基础能源产业单位,更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并且综合管理能力很强的高端人才,而教育界却很难于针对这种需求实现定向培养。石油企业需要更多的实践应用很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而学校所培养的该专业人才却仅仅局限在知识水平上,缺少石油企业所要求的操作能力,面对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之间所产生的矛盾,本论文针对适应石油企业发展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研究。
1石油企业工行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中国的普通教育方式具有“大一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于任何专业人才的培养,都从理论知识开始,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从目前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形势来看,用人单位更需要应用性很强的人才。特别是企业所要求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不但要求有很高的技术水平,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综合管理能力。进入到市场经济阶段,从人才的培养以致人才的选用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一些诸如石油类的院校就已经具有针对性地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是由于在培养方向上没有体现出行业的特色,就造成了专业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脱钩。
2石油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从目前石油企业对于行业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范围上来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应用范围很广,几乎每一个行业和社会领域都会有所涉及。石油企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所以,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专业技术性要求很高,而且还要能够克服艰苦环境,并具有较强市场敏感度。此外,石油企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具备有关石油能源知识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性,并且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以对于企业制度的制定更为符合石油企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在企业发展规划的设计上,必须要符合石油企业的文化特色,结合石油市场发展的时代性,形成企业改革发展战略。
3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要在专业上进行有效定位,首先就要对于学校的办学特色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专业教学模式以这一方向为核心展开教学,其目的是要培养具有社会适应性和实用价值的专业性人才,以符合石油企业的需要,而不是仅仅为教学而教学,使学生感觉接受课堂教育就是为了应付考试,顺利毕业,而对于毕业离校后的未来之路则是一片茫然。
3.1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教学
根据企业需求为导向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教学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除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外,需要针对石油企业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基础知识占有一定的比重,使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掌握得更为扎实。还要设置一些与计算机专业有所涉及的专业,并与石油企业的工作环境息息相关。对于这样的课程内容,可以设置到选修学科的范围内。计算机专业的主课程以统计学和管理学为主,主课的设置具有普遍性,属于是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在进行主课教学的时候,要时刻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方法,以将学生的学习潜力挖掘出来,为未来的专业课定向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就需要计算机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程度的外语水平。那么,石油行业学校就要对于石油行业的时代性和发展前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以在学科的设置上有所完善。尤其是包括日语、韩语和西班牙语在内的小语种,学校都可以设置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在石油行业的竞争力上增强。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在课程上,做好是添加一些主干专业必修课程,比如石油工程概论等等课程,都可以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当中。除了课堂教学需要不断地完善之外,还要组办讲座等等,让学生领略专家的风采,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专业的信息,而且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所启发。
3.2石油企业计算机专业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3.2.1完善实践教学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够对于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比较,认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不足,以及时地弥补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并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发挥。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于自己的未来工作环境有所认识,学校可以与石油行业建立项目研发工作,并请学生参与到其中。学生真正意义地走出课堂,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岗位技能充分地结合,在提升学生实用性技能的同时,还便于石油企业通过学生的表现及时地发掘适合于本企业的人才。
3.2.2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
要带领学生经常走出校门去体验专业实践活动是不现实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将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分析和理解,对于学生的决策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效果。另外,在教室的选派上尤其要注重教师的实践水平和教学能力,最好是聘请石油行业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是曾经承担过石油企业管理工作的教师来为学生讲课,不但提高了授课的威信,而且会使课堂教学更为具有感染力。对于案例的选择,要符合课堂教学内容,并且恰到好处,以便于学生发现质疑的时候可以与教师直接沟通和交流。
4结语
综上所述,石油企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产业,面对油气资源需求的日趋紧迫,感受到了高端管理人才紧缺所带来的压力。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吸纳更多的高端管理人才,为企业建立起更为科学的、技术含量高的科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目前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分析
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类型来看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1 从事管理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负责企业宏观规划、IT项目管理等决定企业发展的管理性工作,其工作绩效对组织绩效有关键甚至是决定性影响。对他们的要求是以战略思想、逻辑分析和对业务的精深了解见长,具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良好的语言和文化沟通能力。
1.2 从事研发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具体软件开发和实现工作。对他们的基本要求是熟悉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情况、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等。
1.3 从事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的技术工作,以及从事企业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性工作。对他们的要求是熟悉各种常见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能够完成常见的信息化系统的配置和维护。
总体来说社会对这三类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结构,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和应用人才的比例基本维持在1:4:7。但是,目前国内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的结构却呈“橄榄型”分布,即“两头”短缺:既缺高级IT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IT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中端人才趋于饱和,这导致大量高学历的技术人员不得不从事软件程序编码,系统日常维护等工作,造成了人力资源上的一种浪费。面对国内目前对软件编制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中低端人才的巨大需求,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抓住培养计算机应用及软件专业人才的机遇,重新定位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提高办学效益。
2 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就业岗位现状调查
2003年,由教育部职成司牵头,对北京、天津、广州等省市773个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调查。
统计数据表如下: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在局域网管理与维护、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但实际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三个岗位的人才需求缺口巨大。而这些岗位都属于技能型岗位,非常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3 目前社会需要的中职类计算机人才及其培养策略
针对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总体趋势,中职计算机专业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发展方向,即桌面办公、网络管理、硬件维护、多媒体制作,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紧缺人才。
3.1 桌面办公型人才。
所谓桌面办公型人才是指能熟练掌握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操作人才。虽然计算机在大多数企业和单位已经基本普及,大部分人也能使用计算机、应用一些常见的软件,但能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人并不多。我们可以试着培养一般单位需要的“软件操作能手”。这些人对于办公类软件应该非常精通,能熟练进行各类办公操作,对其它应用软件则并不要求非常精,但了解的面要很广――出现问题时知道怎么解决,即使暂时不知道,也能想出办法尝试解决。
3.2 网络管理型人才。
国家信息产业部预测,今后五年,我国从事网络建设、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的网络管理型人才需求将达到60-100万人,发展前景十分良好。这些人主要负责公司内部网络设备和公司网站的基本维护,应该熟悉内部局域网的布线、组建,交换机的配置和维护,能够根据企业要求制作常规网页,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和应用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监控、维护,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加强实训环节的比重,通过模拟操作、强化实训、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硬件维护型人才 。
计算机硬件不能正常工作是每个使用计算机的人都会碰到的问题,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解决的。其实企业很需要自己的维护人员,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在一个单位或者企业里由于没有人懂得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维护,只要计算机出了问题不管大小总是请专业维护公司,导致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我们可以以企业期望为目标,以能力为导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这些人应掌握计算机硬件知识,对个人电脑硬件有较全面的了解,通晓各种硬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独立完成硬件的组装、单个硬件的更换,排出计算机硬件的简单故障。
3.4 多媒体制作型人才。
这里所指的是掌握常见图形图像软件使用方法的人才,如会使用平面处理、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软件,胜任本行业的相关工作。
图像处理是需求量较大的一个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告公司、网络公司、装饰公司和外贸公司都需要这样的人才。这种人才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要求相对较低,但要求熟练掌握有关图形图象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类软件的版本升级非常快,学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随时更新教材,并要给专业课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图形图像处理需要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我们可开设相关的课程进行培养。
最后,列出职业中专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表,供大家共同探讨。
4 结束语
总之,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开设的课程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所学的知识技能应是最新的、使用率最高的、能马上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这样的学习对学生今后就业才是最有利的。以上是本人对中等职业中专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点意见,有不成熟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2005.11.14
[2] 刘春生 徐长发 职业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 2002.12
中职与高职本来是属于同一类型的教育,本就应该是一个整体,不应该分家。应该保证绝大多数中职毕业生只要愿意都能够进入高职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学习。而目前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多针对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有些专业课程方面的训练还没有中职做的好,然而中职不收学费,高职还有高昂的费用,导致学生宁可边就业边学习,也不愿到高职继续深造。
2.专业与课程衔接问题
中高职专业设置各自为政,互相没有沟通和协调。学生很可能中职学习艺术设计这个专业,但是想继续深造却在高职找不到对口专业。或者有的找到了对口或相近专业,但是课程的设置与中职重复,甚至没有中职做的好,没有形成中职高职一体化模式,没有达到中职打下职业基础,高职提升引领职业未来的效果,反而造成资源浪费,质量不保。
二、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对策研究
1.建立系统化的可实施的中高职衔接机制
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是实现职业教育终身化的一个重要体现。不管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不是终结性教育,因此国家、地方,需要站在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的角度系统化的对中高职进行顶层设计。打破中高职各自为政的局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更宽泛的升学途径。建立更加完善的职业生涯指导机制。
2.招生考试制度的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它应该是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为中职学生提高职业竞争力服务的,而不是精英教育,培养的是职业人才,而不是学者。因此在招生制度上应更偏重中职学生,给他们提供跟适合他们的招生考试制度,在考试科目上要更多的体现职业性,一方面考察文化课的基础,另一方面考查专业课的基础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让更多的中职学生有机会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职业能力。
3.课程设置体现连贯性和发展性
统一的课程标准是构建课程体系衔接的核心。中高职课程不仅仅是累积,要在制定时避免重复,既要体现课程的连贯性又要拓宽、加深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顺序性、连贯性、整体性。计算机方面中有些专业,例如艺术设计,需要学生有艺术、绘画、摄影、文学、消费心理学、营销学等多方面素养,因此这类专业可以多开设一些选修课,比如艺术鉴赏、电影评析、文案设计等,开拓学生思路,打开学生视野,为社会培养具有多方面综合素养的就业者。另外,如游戏与动漫设计专业,这个专业的就业岗位有三维动画设计师、二维动画设计师、后期特效师等很多细分。但是学生在中职期间由于学生美术功底差,学制短,在短时间内培养专业的设计师是很困难的,那么在这个专业的课程制定上更要科学的考虑学生更够达到的标准,在中职期间培养宽泛的专业基础,让中职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动漫专业中的描线、上色等基础性工作。在高职期间提高专业技能,细化职业分工,达到设计师的标准。
4.拓宽中高职衔接接口
中高职的衔接绝对不止是学历的衔接,而应该是课程、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的衔接和提升。因此要拓宽中高职衔接的接口,不应和普通高中生考大学的模式一致,应更有职业特色。课程设置可以制定出统一的中高职课程目录,比如计算机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平面设计这门课在中职可以把海报、包装、书籍装帧等融汇都一起,讲设计的共性和设计方法、理念,到了高职可以把这门课中每部分细分出来,进行强化和个性设计。这样,既能让中职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会,也能让继续上高职的学生在会的基础上有更高的提升。可实行互相承认学分,在一门课需要达到的学分中,不管在中职修还是高职修的,只要总学分够了就可以。注重职业资格证书的不断提升,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2原因分析
随着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和大众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普遍提高,凭借一些浅显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有人说计算机专业已经过了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当前市场需求来看,计算机已经普及,围绕影音处理、图片处理以及信息编辑工作逐步增多,需求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对于品牌宣传更加重视,对于平面以及影视媒体制作相关岗位也越来越多,随着网络普及,企业对于自身管理都要依靠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库的管理,这就使得计算机毕业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3合理定位培养目标,专业技能教学体系策略优化
(1)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不应该同机械、电子等专业一样批量到流水线,而应该是带有自身专业特色,具有一定技能性的岗位。这就需要对计算机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应该说是随"市场"准确定位。面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结合当前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要培养高端"白领"人才,不太现实,但让学生学会具体的应用、维护、组网和简面设计是完全做得到的,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到面向基层岗位,使学生成为具备熟练操作能力及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结合市场岗位需求,按照社会调查岗位群专业模块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流程进行优化课程改革,首先对适合中职学生岗位需求进行市场调查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找出适合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相关岗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2-59-03
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l of computer specialty adapted to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
Wang Qiankun
(Wuxi City College of Technology, Wuxi, Jiangsu 21415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the demand for talents is changing. Take Wuxi City Colleg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e target of the computer specialty's training model, adjusting structure of specialties, modular curriculum,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optimiz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re researched in order to forma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l which can adapt to the upgrading industrial.
Key words: industrial upgrading;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uter specialty; training model
0 引言
根据“十二五”《无锡产业升级行动计划》,无锡市近年来不断进行产业调整与结构优化,此次产业调整对象中涉及计算机类的有电子信息、物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随着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无锡市的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急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对计算机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构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无锡市产业结构升级现状
“十二五”期间《无锡产业升级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到2015年,将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1]。因此,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城市产业结构层次,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是新一轮无锡经济发展的着力点[2]。
根据无锡市的产业集群规划,电子信息业将成为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集群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又包括物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这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向都有利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
2 产业升级下无锡市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趋势
2012年,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紧缺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出台了《无锡市2012年紧缺专业人才调查研究报告》,并在此基础上了《2013年度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研究报告与目录内容显示:①行业需求市场特征明显随着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软件与服务外包、物联网与云计算、电子信息、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行业净雇佣前景指数分别为+85%、+80%,+64%、+58%,位居前列;②随着无锡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突破,这些新兴产业对具有合适技术专长与就业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③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市场分工愈加细化,除了对高技能人才重点需求外,具备较强综合素质的专业咨询人才、网络营销人才开始紧俏。当网络营销成为新趋势,熟悉行业业务、又具有营销素养的商务服务型人才成为新一类企业紧缺型人才。
3 无锡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形势分析
据调查,目前无锡市范围内高职院校均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专业方向涉及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电子与信息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但是这些专业设置比较常规与传统,没有和原学校的特色专业交叉融合,针对性不强,没有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而且各学校之间的专业设置缺乏互补性,布局不合理,热门专业方向争相开设,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与浪费,短缺专业方向却由于师资和教学设备的缺乏依旧受到冷落。一些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专业(如物联网与云计算专业)始终紧缺,高职院校中还没有或很少有与其相关的专业。
正是由于各高职院校之前在开设计算机类专业时对市场分析不够,不能有效进行专业调控,导致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模糊,人才培养计划缺乏针对性,就业人才的市场适应性较差。调查发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大趋势下,计算机行业人才的需求在类型、数量和能力层次方面有较大调整,而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与产业升级有效而全面的对接。因此,为适应人才需求方面的变化,各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应积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大力培养无锡新兴产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形成适应产业升级的人才培养模式。
4 基于产业升级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院为例)
4.1 适应产业升级需求,整合专业资源,优化专业结构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现包含计算机专业(动漫、软件)、会计专业、商贸专业等,这些专业各有特色。为培养适应当前无锡市因产业升级所需的计算机类专业技术人才,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我们适当整合专业资源,优化专业布局,构建计算机专业群,包括:①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主要培养计算机软、硬件维护,数据处理及信息维护,Web与手机端开发人才;②数字媒体专业,主要培养平面设计、广告创意、三维设计、影视动漫人才;③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站设计与管理,企业信息化、网络营销人才,以适应产业升级中产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网络营销等)所需。
4.2 依据产业升级需求,明确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经过专业资源整合和专业结构优化,我校已初步确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定位。通过对产业升级后的一些相关企业行业所需计算机类高职人才类型的调查以及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我们发现,普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如电脑录入员、电脑等级操作员等)的社会需求逐渐饱和,行业性质或专业性质较强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却相对短缺[3]。特别是产业升级后,市场分工更加细化,除了对高技能人才重点需求外,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能力较强的, 以及具备较强综合素质的跨岗位甚至跨职业能力的毕业生更适合企业需求。因此,根据专业群确定的三个专业方向,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多层次”培养方式,即在培养适应大多数计算机企业所需的技术工人型人才基础上,重点培养产业升级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所需的生产维护和售后技术服务型人才,加强培养高端计算机企业所需的辅助研发型人才(图1)。
4.3 构建动态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职业能力
专业群建设中包含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数字媒体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虽然表面上分属三个不同的专业,但在起始阶段有相同的公共基础课程,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入课程才会逐渐分化。因此,我们对原来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有关课程进行整合,构建专业通用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模块,根据专业需求的变化,形成动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4]。
专业通用课程模块,集合了计算机类相关职业所必需的入门知识、理论和技能,侧重培养从事计算机类企业基础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由“基础核心模块” 和“提升核心模块”组成,属于深一层次的学习,包含计算机专业必需的核心知识和专业理论,重在培养从事各计算机岗位所必需的专项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开发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强调理论实践相结合,重在培养从事计算机行业中某职业方向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
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关注产业升级后相关产业的技术内容,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方式将技术发展的内容引入专业教学,并结合不同的职业标准,将职业资格考证与常规教学有效对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
各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可以按照实际需要进行模块组合与取舍,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4.4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教学计划的关键,也是人才培养能否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前提。构建能服务于区域产业升级的师资建设方案,包括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资源、企业支撑等,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引进新教师时要考虑到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做好青年教师的 “双师型” 梯队培养计划;可聘请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或让教师到高新企业兼职,形成适应产学紧密合作的“互通、互融、共建、共管”的师资队伍模式。
4.5 携手新兴企业,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携手新兴企业,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是适应产业升级的根本之路,能更好地强化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校企双向参与,产学紧密合作,有效跟踪新技术,使学校比较深入、真实地了解产业发展需求,增强与企业相适应的主动性,进而使专业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等更贴近产业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采用“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即学生在校实训过程采用企业化管理方式,而对于实训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5 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第一,在区域产业升级时,密切关注政府的经济发展决策和产业发展动态,淘汰旧专业,开办新兴专业,同时考虑到相关专业、衍生专业,以保证一定区域内各类人才的“生态平衡”,有利用于高职学校及时形成有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依据适应产业升级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根据行业的人才需求类型、层次和数量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结构与劳动力需求协调发展,从而使专业结构得到调整与优化;依据适应产业升级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可以及时科学地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防止高职学校毕业人才的结构性失业,并与企业的产业升级与转型实现有效对接[5]。
第三,在新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开发的契合区域产业升级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并能在市场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能使学生具有多方面就业能力,从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新技术新经济形势,也为个人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深度推动校企合作,将学生的培养过程与产业升级中的新兴产业、高新产业紧密结合,采用“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企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知识和素质,形成职业能力,也有利于学校形成更可行、更适应产业升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无锡区域产业升级的大趋势,我校进行了计算机专业集群建设,构建了适应产业升级所需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动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了师资队伍,完善了校企合作方式。专业集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验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以及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融合性和合理性等。
参考文献:
[1] 无锡市政府.无锡市产业升级行动计划[N].锡政办发,2011-10-25:
〔2011〕288号
[2] 阙明坤.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践――以江
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1-12
[3] 张学军.试论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新课程(教师版),
2007.9:53-53
[4] 浦慧忠.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