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品牌战略模板(10篇)

时间:2023-10-30 10:19: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产品品牌战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产品品牌战略

篇1

中图分类号:F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4-0056-02

1998年国家将兰州百合发展列入“国家山区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为百合产业化的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应用,兰州百合产业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4年,兰州市种植百合7.2万亩,总产量2765万公斤,规模不等的加工销售企业已发展到120多户。同时,兰州市政府抓住机遇,坚持“依托城市,开发农村,服务城市,富区富民”的方针,并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思路和“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追求效益”的原则,实施名牌促销、龙头带动和科研开发推动三大战略,加快百合种植基地建设,扩大了母籽繁育基地,培植了骨干龙头企业,初步建立了公司化运营机制,有力地推动了百合产业的发展。兰州百合产业逐渐成为兰州市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为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兰州百合实施品牌战略的必要性

1.1兰州百合品牌战略实施有利于加快甘肃省工业化进程。甘肃86个县市中仅有10个县市工业比重较大的现实已成为工业化的瓶颈。品牌和地域经济一直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著名商标的多少可直观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甘肃省目前注册商标总数不足全国1%,经权威部门认定的中国著名商标共196件中,甘肃同样占不了1%,这种品牌经营状况是支撑不起甘肃工业这个庞大身躯的。因此,必须有效整合、培育当地名品,逐步完成资源大省向品牌强省的过渡。

1.2兰州百合品牌战略实施有利于增加农户收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兰州百合因色白、个大、味美、营养丰富等独特的食用价值享誉国内外。据统计,95%的兰州百合销往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其中20%转口到香港、台湾地区、日本、东南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兰州百合的极具特色,使得其发展潜力较大,品牌战略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为兰州百合的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出口比重,增强兰州百合的国际竞争能力,从而为兰州百合生产企业找到一条长远的发展之路。

1.3兰州百合品牌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百合生产、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品牌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企业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形象意识、服务意识、效益意识等得到增强,企业文化建设得到促进,使企业树立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求发展,靠竞争求生存的意识,通过品牌竞争使众多的百合生产企业进行重新洗牌,重新塑造百合生产企业的竞争环境,从而促使百合生产、加工企业健康发展。

2.兰州百合产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措施

2.1兰州百合产业品牌战略体系的构建

品牌战略就是高屋建瓴地将品牌建设提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以建立强势品牌、创造品牌价值为目标的企业经营战略。品牌战略体系由政府品牌体系和企业品牌体系两部分组成。

政府品牌战略涉及的是国家、地区或某个领域,目的是推动、支持和鼓励企业创造品牌,借以促进所辖范围的经济增长;政府品牌战略主要是指导性的规划和协调,表现为对所辖范围的全体品牌所有者的一种公共政策和导向,其实质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是为企业创造发展品牌的良好社会环境;政府品牌战略的主要措施包括创造促进品牌成长的体制环境、制定品牌战略发展的经济环境、培育促进品牌成长的市场环境、建设维护品牌成长的法制环境等。企业品牌战略是品牌所有者的一种经营战略,是企业建立有利竞争地位的差别化战略。企业品牌战略的目的是增强企业自身素质,提高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争取更好的经济效益;企业品牌战略由品牌目标、品牌定位、品牌延伸、品牌保护四个方面组成。

2.2兰州百合政府品牌战略措施

2.2.1创造促进兰州百合品牌成长的体制环境

没有人“搭台”,再好的“戏”也唱不下去,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为兰州百合“搭台”。首先应整合现有的国有公司和众多的个体加工户,使百合的种植、生产和加工形成统一体。其次依托兰州百合协会,尽早制定行规、行约,通过百合协会加强加工企业和种植户的行为自律,引导全行业建立诚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塑造兰州百合的良好形象,保护兰州百合品牌。三是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彻底割裂企业与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从根本上革除政企不分的局面。

2.2.2制定发展兰州百合品牌战略的经济政策

政府要为兰州百合生产企业的品牌战略提供技术咨询和辅导,为企业培训专门人才。给予兰州百合产业化龙头企业政策及资金支持、科研及技术上的指导和引导,给予兰州百合的经营户和种植户在冷库和母籽的繁育等方面的支持。重视兰州百合品牌的扩散效应,以品牌产品为突破口,提高更多产品的竞争能力,依托较好的资源,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突出兰州百合注册商标及品牌的拉动作用,建立优势、品牌产业。

2.2.3培育促进品牌成长的市场环境

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的管理者,通过法律、行政及经济手段,加强兰州百合品牌的认定保护工作,加大规范市场秩序的干预力度,对兰州百合种球的培育、百合的种植、百合产品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市场准入和质量的严格把关,注重兰州百合品牌产品的市场名誉和地位的维护,破除条块保护,杜绝伪劣产品的进入市场,促使兰州百合品牌在公正、合理、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下迅速成长。

2.2.4建设维护品牌成长的法制环境

政府进一步完善市场法律服务体系,建立专门服务于品牌的法律部门,使企业在维护自身品牌利益时能得到充分、优质和高效的法律服务。建立兰州百合品牌的注册、管理和审核的相关制度,清理、整顿百合市场,打击假冒伪劣和侵权兰州百合的行为,以保护知名品牌的利益,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真正发挥兰州百合品牌蕴含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5制定兰州百合的品牌宣传和培训政策

利用政府地位的权威性加大对兰州百合品牌的宣传,通过举办各种低成本或免费的品牌的专题报告会、品牌管理的培训班来帮助百合生产加工企业树立和强化品牌意识。

2.3兰州百合企业品牌战略措施

2.3.1品牌创立

品牌创立战略主要包括品牌定位和品牌形象塑造。品牌定位就是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采取行动,将品牌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定一个恰当的位置,是整个品牌化运作的基础。兰州百合品质定位应充分考虑营养丰富、口感香甜、美容和健身双重功效的“人参蔬菜”,定位到高品质并形成鲜明的特色。形象定位应选择“兰州百合”这一名称使顾客想到的是“百年好合”等健康、长寿和欢庆的景象。品牌形象代表了产品形象,兰州百合品牌形象的塑造,必须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保证优质的产品质量。品牌是用户对产品的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和可靠性的信赖。质量是品牌形象的基础,是品牌的生命。兰州百合在提升产品质量方面应做好种植基地的选择,种球的培育,标准化的种植、生产和加工,监督保障机制的完善。第二,重视品牌产品的包装设计,兰州百合主要以礼品或赠品的身份销售外地市场,包装应突出“品质”、“绿色”、“健康”等特色,必须仅对符合标准的产品才可冠以“兰州百合”注册商标。第三,做好广告宣传。确定适宜的广告方式和播放比例,即幼稚期的产品采用产品广告,成长期的产品采用品牌广告;从消费市场、消费群体和消费季节不同角度来选择合适的广告媒体和时段;通过举办、赞助饮食文化活动和围绕兰州百合绿色及无公害,开展各种健康、慈善等公益性的宣传活动。

2.3.2品牌扩张

品牌扩张是指运用品牌及其包含的资本进行发展、推广的活动,兰州百合品牌的扩张应以产业和产品档次为主,突出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兼容性”。兰州百合在拓展品牌时应注意:一是快速拓展的危险。甘肃的好多名优土特产品在品牌打响,开始扩张的过程中因为管理不善等原因而造成失败,如兰州白兰瓜、白粉桃、红纱洋芋等。二是保护基地市场。兰州百合扩展新市场时要注意保护原有市场,回头客是忠诚度较高的消费者,他们的宣传是最好的广告。三是注意口味。不同地区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兰州百合保健品、饮料等的品牌扩张,事先要做好大量而系统的口味调查研究。四是注意企业良好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

2.3.3品牌维护

兰州百合的品牌维护主要包括经营保护、法律维护、自我维护。品牌的经营保护是兰州百合企业经营者在具体的营销活动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维护品牌形象、保持品牌市场地位的活动。一是以市场为中心,全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苦练内功,维持高质量的品牌形象;三是严格管理,锻造强势品牌;四是不断创新,锻造企业活力;五是运用品牌延伸策略,主动进攻,捍卫品牌阵地;品牌的法律维护是通过商标的注册和驰名商标的申请对品牌进行保护。加强品牌商标的注册管理工作,使品牌获得法律保护。同时还应注意“兰州百合”商标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商标标识的印刷、保留、使用和专用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品牌;兰州百合品牌的自我维护是生产企业严格执行注册商标的管理制度,将商标的管理纳入全面质量管理当中,应用专业防伪技术,进行品牌秘密的保护,提高消费者的品牌辨别能力。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重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ZD040018)、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品牌战略与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和甘肃省软科学基金项目“兰州百合产业化问题研究”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放品牌学[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2]齐士福中国名特产无公害蔬菜──兰州百合[J]兰州市农牧局,2003

篇2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实施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经营方式。通俗地说,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把分散经营的一家一户组织起来,围绕由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优势决定的主导产品,建立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龙形”生产经营体系。它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诸多优越性。

在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急于解决的问题,如农户的主体地位不明确,“龙头企业”行为不规范、缺乏信息和管理水平低下、专门人才不足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普及面不尽如人意,其规避市场风险,增加农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未能彰显出来。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经营能力,特别是农产品市场营销能力,就成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是农产品品牌创立和发展的依托。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规模经营,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按“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把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衔接起来,才能有效解决品牌创立和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满足品牌产品覆盖市场的需要,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品牌的内涵及品牌战略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市场营销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完成时期,可以说它是关于一切产品经营销售规律的总结。对农产品,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借鉴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们将围绕品牌战略谈它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品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企业或企业集团产品的标志,代表着企业的社会形象。品牌作为抽象的企业文化和标识,已经融入到消费者的生活中。创建农产品名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需要。名牌的创立可以使农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的可替代程度降低,具有相对市场优势。这主要表现在:

1.农产品品牌能有效规避农产品市场风险。农产品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农产品稳定的销量和畅通的渠道。农产品品牌有利于推动订单农业发展,促使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德国麦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既减少农户盲目决策,降低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成本与风险,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加强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其均衡经营,持续发展。

2.农产品品牌解决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季节性、地域性明显,其采收以后必须经过包装、保鲜、储运等工序才到达零售终端,进入消费领域,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消费者在宣过农产品时,很难全面地、准确地把握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如营养价值、农药残留含量、添加剂含量等指标情况。信息不对称使农产品在划分等级方面存在严重局限,导致农产品“同质化”问题出现,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危机。农产品品牌集中体现了农产品在质量、价格、特色乃至农产品竞争优势的有效“市场信号”,较为有效地解决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3.农产品品牌拉动农产品消费需求。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其需求价格缺乏弹性。由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相对稳定,而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及不易储存性明显,当农产品供给增加时,“谷贱伤农”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恩格尔定理可知,当社会购买力水平提高时,农产品消费支出在居民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反而下降。相对无品牌农产品而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品牌农产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通过农产品品牌定位,实现农产品目标市场营销,通过农产品品牌延伸,实现农产品产品组合优化,更好的满足目标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可见,品牌战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规避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甚至,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核心和高级形式。

三、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优良、稳定的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品牌化的关键。目前,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由农户分散进行,能进行标准化生产管理的企业并不多。对这一状况,必须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实行专地生产、专仓收贮、专机加工,才能确保质量。只有生产优质的农产品并培育一定规模的企业,才能为创立和发展品牌奠定基础。同时,必须加大农产品标准化力度,进行标准化生产与品牌的结合,共同促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和农产品的品牌化。

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绵阳市农业产业化起步较迟。1997年,市委、市政府开始把实施产业化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振兴县域经济的重要举措提上了议事日程,成立了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着重抓了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规划和建设了产业和13个农产品商品基地,短短几年时间,产业化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截止2005年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0个,其中龙头企业60个,”专合”组织50个,年末拥有固定资产21.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利税总额4.1亿元,为农民创商品收入25亿元,已建各类农产品商品基地178万亩,带动农户150万户/次。实践表明,绵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要与沿海发达地区和省内先进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和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主导产业过多,重点不突出。全市确立的粮油、畜牧、丝棉、林果、水产等主导产业共40多个品种,几乎涵盖了绵阳市农业产出的所有方面,多而杂,小而全。布局分散、零星,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产业化的一条重要思路就是实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创始地山东潍坊市已完全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格局,如寿光的80万亩蔬菜,临朐、安丘70万亩优质果园,安丘20万亩姜蒜,昌乐20万亩西瓜,高密5万亩酿酒葡萄等等。而绵阳市规划的13个商品基地,除奶牛、蔬菜相对集中于城郊外,其余的都几乎分散在所有乡镇、村社,多的上千亩,少的几十上百亩,很难形成优势产业带、产业片,规模效应难以产生。

2.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走出小农经济的狭隘意识,肥水不流外人田,什么都想自给自足,市场配置资源的观念、比较优势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还未打下深深的烙印。现有规划的制定没有充分把握准绵阳市的资源优势和潜在优势,缺乏对国内外市场前景的客观分析和科学论证,往往被动地适应现实,过分依赖现实,缺乏前瞻性和战略高度。使目前产业化经营活动多以县域、乡镇范围为主,难以以市场为导向形成跨区域的规模经济,难有1-2个优势产业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主导产业。

四、实施品牌战略,推进绵阳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1.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推动农业名牌产品迅速发展。农业企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农业名牌的创造速度及市场竞争力。农业企业规模偏小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难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龙头企业能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能引导和带动一批农户,在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搞好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农业企业要发展壮大,首先必须在技术进步上下功夫。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更新设备,改进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展产学研联合,运用科研单位雄厚的科技力量进行产品开发,培育成自己的品牌产品。

2.注重品牌整合传播。现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产品销售观念已经落伍,优质的产品要靠科学的促销手段才能扩大知名度,树立名牌地位。一个农产品品牌的创建,首先要考虑产品有一个新颖独特的名称,容易记忆的标识;然后采用现代的营销手段和方法进行整合宣传。企业要根据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以及自身的特点和条件,依托资源优势,找准切入点,宣传名牌产品。农产品的宣传应当采用多种方式,除传统的媒体外,也应利用网络做宣传。

3.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全面导入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需求、价格等与收集,以网络为媒介,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提高农产品品牌形象、增进顾客关系、改善顾客服务、开拓网上销售渠道并最终扩大销售。依托网络营销技术,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可以使农业生产者通过因特网及时了解相关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和营销信息,以便制定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等计划。

4.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包括资金、技术、信息、贮藏、保鲜、加工、运销等系列化服务,特别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自我服务能力。

5.要更新观念,增强品牌意识。这是农业创名牌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不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农业创名牌就无从谈起。消费者的行为正在由过去的无品牌偏好向名牌消费转移。农产品的生产者应认清形势,加强品牌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才会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赵建朱弋玮: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品牌战略.商业研究[J].2001(5)

[2]张光辉张蓓:农产品品牌的理论与策略探讨. 品牌与营销[J].2005(6)

[3]蒋筱翡: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 2006(3)

篇3

品牌的竞争效应、获利效应、扩张和乘数效应,使得品牌战略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要想成功地转动这把金钥匙首先得研究他的特殊构造。

一、弱势的主体

目前,弱势群体农民作为品牌经营的最根本主体存在着两大最明显的软肋:

1.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但认知存在偏差

在工业品牌如火如荼之际,农业品牌的时代也终于悄然的拉开了帷幕。农民们还没来得及思考过多就被品牌的力量惊呆了。“富岗”苹果能卖到100元一个,蒙牛乳业五年的利润总额超过了伊利和光明20年的总和, “维维”豆奶和 “康师傅”方便面一年收入是几十个亿。农民们突然间意识到该给自己的蔬菜瓜果起个名了,于是乎全国各地掀起了注册热,抢注风。品牌意识的确从无到有了,但认知存在明显偏差。

(1)重注册,轻管理。许多品牌在注册回来后就被束之高阁了,运用、管理、宣传工作开展非常有限。目前多数农产品都有注册的商标名称但70%左右仍然使用“产地+产品”传统叫法。例如大多数人都知道迁西板栗,却很少有人知道其注册商标是“紫玉”,很多人知道赵洲雪花梨,却少有人知道其注册商标为“赵洲桥”,都知道满城草莓,却不知道“太行”“满红”等等。这些名称,其区别仅限于产地的不同,品牌名称的吸引和描述功能几乎没有任何的发挥。

(2)重知名度,轻内涵。许多农业企业对品牌的认识仅限于知名度,忽略了美誉度和忠诚度对品牌的重要影响,只靠广告来创牌,所创建的品牌产品往往在市场上“昙花一现”。有的甚至由于热衷于一味求名而漠视产品质量,低劣的品质,高的知名度反而加速品牌副作用的传播。河北旭日集团在刚刚升起时就陨落了的神话最能说明这一畸形认识的后果。1993年旭日集团成立,在1994年就投入了3000万元用于冰茶的生产和上市,使用重磅的广告投入,在短短的数年间打造出一个中国茶王的名牌,冰红茶曾经成为旭日升的专用名词。但偏重广告投入的同时却忽略了对产品质量的检验和提高,致使具有极高知名度的旭日升在2002年下半年退出了市场,在2004年的商标拍卖中,品牌价值缩水千倍。沉痛的教训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3)重销量,轻质量。片面追求销量的结果往往忽略品牌的其他要素,如,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品牌联想等。例如,非常有名的晋州鸭梨,在2004年全市冷库里积压的鸭梨高达0.95亿公斤。其主要原因就是当地农民和政府都一再的注重产量,强调销量,家家户户种梨、大小企业都售梨,致使2003年鸭梨绝对数量增加20%,忽略了品种创新、质量、无公害、深加工等因素。梨卖不出去,只能采取各种方式降价促销,名牌形象一再受损。

只重销量,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忽略了售后的服务,好象只要卖出去就万事大吉了,而往往售后的服务与保证却是提升品牌形象,创造名牌产品的关键一环。

2.无序竞争现象严重

小农意识使得大多数农民容易出现跟风种植,使原本供不应求的产品供给过剩,价格下降;容易受眼前利益的驱使,在市场行情看好时互相抬价,低迷时互相压价。特别是个体、小规模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更是无序和缺乏管理。有的以次充好,自砸牌子,有的假冒别人的品牌。例如,2002年“京东板栗”在出口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4.3%的情况下,出口值却下降6.8%。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板栗出口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由2001年的1家发展到目前的29家,企业之间竞相压价,至使出口价格一路下跌。更有一些外地劣质板栗进入当地市场,假冒京东板栗。

3.主体规模小

由于我国农村实行,分散经营,单个农户自身作为品牌经营主体根本无法胜任。而为数不多的一些农业企业规模又往往偏小,实力较弱。规模小,成本就高,相应的收益则低,资金积累的速度就比较慢,无力进行生产创新和新技术的开发。当然在品牌的宣传和维护等品牌经营方面也能力有限。

二、共性的品牌

农产品品牌是一种公共产品,品牌的开发、管理、受益往往不是同一主体,而是整个农产品的生产者群体。这是农业品牌不同于工业品牌的一个显著特点。根据博弈理论,单个生产者就会在创与不创品牌时产生两难困境。如果假设甲乙两个生产者都不创品牌的话,那么他们都可以维持较低的利润,如果两个生产者一起共同来做的话,那么就可以更好的创出并维护好这个农产品品牌,由此这两个生产者都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但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创名牌,另外一个人则分享他的收益而不花费成本,那么就会由于成本的节省而在竞争中占优势。追逐利润的一个结果就是大家都不做农产品品牌,从这一角度将,农产品品牌就是大家的品牌。

三、生物性的产品

1.质量不稳定

农产品由于受雨水、气候、日照、病虫害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质量稳定性差。如果要保证持之以恒的高品质,就要为此付出高额的监控、调节、保护等成本。

2.规模有限

由于农产品的地域性较强,规模扩大有很强的限制性。规模小不利于品牌效益的放大。

3.连续供应难

篇4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51-05

引言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建设也在不断取得进步。然而近期“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现象的层出不穷,人们开始对农产品的流通模式产生质疑。某些不法商家为了获得非法利润,选取某种农产品囤货居奇,故意抬高价格,使得农产品的价格远高于合理的市场价格,于是10元1斤的天价葱,也就不难解释了。还有,前段时间媒体就城乡蔬菜价格差别过大问题进行报道,引起了群众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城市内白菜价格的居高不下,而另一方面是菜农贱卖白菜、甚至丢弃白菜造成血本无归。这些现象让人们开始不得不思考或许农产品还有新型流通方式——如何让农村的菜农将手中的优质蔬菜卖出一个好价钱,又可以让城市内的居民以相对合适的价格买到农村菜农手中优质的蔬菜而不给不法商家囤货居奇的机会。在这些背景下,“农超对接”这种新型的流通方式应运而生了。

一、“农超对接”概述

“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另外,超市在市场经济的自我调控作用下,在第一时间将市场的需求知会农民,这样可以避免农民生产的盲目性。这对于稳定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减少流通环节和成本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农超对接”背景

(一)我国国情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是农产品生产、消费与出口大国,长期以来薄弱的流通环节和产品供应模式成为制约农产品产业发展与进步的障碍与瓶颈。不少地区农产品是通过客商的渠道走出去,而客商又利用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来压低价格,久而久之,导致农民丧失了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在济南的南部山区,不少地方到了秋收季节,杏树上的杏果农就让其烂在树上也不去摘,因为就算都卖了也赶不上在城里一天挣的钱。要解决这种问题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或是提高农产品价格,两种办法实施起来谈何容易,而“农超对接”便是一种对农户提高积极性的新探索。农产品与超市直接对接就是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这样既可避免生产者去盲目生产,也可以稳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与价格,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与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降低农产品的损耗率,同时也能减少流通环节,将流通成本降低20%—30%,增加农民收入,可谓好处颇多。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

传统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在消费者心中很难建立起信誉,也难以确证生态农业基地生产的优质农产品的价值,结果导致很多特色农产品被局限在产地,无法进入大市场进行大的流通,造成生产与销售脱节。而站在另一个角度看,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大众对于农产品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大,传统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和需求,消费者无法买到放心的、物美价廉的农产品。

为此,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优质农产品需要寻求更广阔的市场。

(三)国外“农超对接”经验

实际上“农超对接”在国外已十分普遍,法国在2003年“农超对接”的农业生产就达生产总量的60%,2010年亚太地区“农超对接”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只有15%左右。法国的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合作社,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培养相互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然后,不经过中间商而将产品直接出售,又使农户的利益进一步增加。法国的合作社还为社员提供了技术顾问,负责为社员分析土壤品质,提供种植建议。除此之外,他们还建立了行业协会、工会等组织,保证社员的权益和产品的生产质量,依靠合作社的强大实力,他们的品牌经营同样有声有色。美国也同样依靠合作组织逐步发展起自己的品牌,依靠最新的技术与市场支持,他们的农产品不仅满足国内供应,更大量出口国外,成为美国的出口产业之一。

三、“农超对接”在我国的现状

我国现在大多数蔬菜的种植都是以农户的家庭为单位的。而我国现状是相对的人多地少,这就意味着种植品种、种植面积等方面势必会打折扣,再加上农户个人的种植设施和个人素养(诚信,掌握市场信息等方面)良莠不齐,这为超市的采购需求增加了难度。如果蔬菜大规模种植,人工成本就会加大。还有,由于“农超对接”中,超市要求的是优质的蔬菜,更需要保质保量。可事实上,在没有专家或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农户是很难保证种出的蔬菜完全符合要求的。而同时,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又十分稀缺,这就会导致那些不合格的蔬菜回流,给农户造成损失。而作为整个“农超对接”中获利最多的超市方,有一定义务同时也有能力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农户产品的高质量,不仅保证了农户收益,更保证了超市的声誉。

超市方面,“农超对接”的扩大就意味着投资也要扩大。这种投资的扩大可不是简单的加大采购量而已,在超市运行的很多环节都需要增加成本,从物流经费到销售规模扩大而产生的店面扩大费用,笔笔都是因“农超对接”的扩大而产生的资金投入。

我们查到网络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的商务部“农超对接”信息服务平台,由此我们能够看出国家的重视。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关于“农超对接”的政策、工作动态以及工作交流方面的内容还是很少,而且没有达到普及、普遍化的程度,只有山东、福建、湖北等省做得比较好,无论是合作社、超市,还是供应、采购都比较活跃。曾有一段时间,“农超对接”这个议题的实施有些迟缓甚至停滞,但在发生了“菜贱伤农”的事件之后,又被重新关注起来,就现在的的市场发展来看,“农超对接”一定会是大势所趋的。试想当人们进入超市发现那些价格公道而又优质的蔬菜的时候,哪个消费者不会动心呢。而超市在采购农产品方面又省去了不少麻烦,农户也不会担心自己的菜卖不出去,不至于再现前两年出现的那种一角钱卖一颗卷心菜的惨状。

随着政府对于“农超对接”的推广力度的加大,我们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将来都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相信“农超对接”将会有很光明的前景。

四、“农超对接”模式探究

目前国内有三种“农超对接”模式,其区别主要在于超市和农产品的对接方式不同。

(一)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该种模式以家乐福为典型代表。在这种模式下,家乐福超市对于不同品种、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制定了不同的采购标准,考察后会与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给予农民长期订货的承诺。这种“农超对接”模式省去了中间环节,依靠一家专业合作社来完成“农超对接”工作。

(二)超市+龙头企业+农户模式

不同于采用专业合作社合作模式的企业,采用龙头企业合作模式的超市与一家中介性质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进行合作,该龙头企业既要对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负责,又要负责承担农产品的包装工作以及物流运输工作,农产品检验合格后就可直接上架销售了。一般而言,这种中介性质的龙头企业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合作,省却了超市物流运输的成本与麻烦。

(三)TESCO模式

该种模式以国内的家家悦超市为主要代表,包括两种模式。

1.超市+农户模式

由家家悦超市生鲜采购部的采购员在蔬菜市场上寻找优质的蔬菜进行源头采购,为农户提供优质的蔬果种子,在质量与安全上对蔬果进行严格的控制,虽然直接与农户下订单,但对农户的生产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这种模式下,农户们的农产品的销售得以保障,质量与安全也得到保障。

2.种植基地模式

这种基地模式就是建立其自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自有农产品品牌,家家悦超市在这种模式下就做得非常好。现在在家家悦的超市中有多个自有农产品品牌如“燎原”、“悦记飘香”等,它在文登市宋村镇所建立的胶东地区有名的蔬菜种植基地就是其农产品自有品牌的制造者。在宋村的蔬菜种植基地的合作情况是,农户将优质蔬菜自行送至家家悦的配送中心,在家家悦经过严格的无公害蔬果检测后才可上架。对于增收年份,家家悦超市还会以保护价收购,避免农民贱卖蔬菜血本无归,从而维护了农产品市场的稳定。

五、“农超对接”实例探究

威海的家家悦超市走在了“农超对接”的前列。现在的家家悦,理念先进,有专门的采购人员跑遍农村寻找优质农户签蔬果购买订单,从为扩大生产农户提供无息贷款和技术指导,到质检、收购、销售,再到协助建设生产基地,全过程跟踪服务,不仅为市场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优质农产品,同时又带动了农民致富,为农民解决了生计大事。同时,作为国家首批“农超对接”试点企业,其经验也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家家悦超市始终坚持“源头采购”,利用严格的技术与质量把关,已经做到了24小时内完成从采摘到销售到消费者手中这整个流程。

以里口山蟠桃为例。在未实行“农超对接”之时,里口山内的农户们为了贩卖蟠桃起早贪黑,由于供给方较多而且邻村也有农户出售,外来的中间商将蟠桃的价格压得非常低,农户们辛辛苦苦种的蟠桃就这样被贱卖。然而,2008年,姜家疃村在山东家家悦集团有限公司的指导下成立了“山里红果蔬专业合作社”,将这一切都改变了。合作社将每天采收的蟠桃收集起来,包装后统一送到家家悦的配送车直接上架销售。在这整个过程中,由合作社来统一进行种子的购买、种树施肥的培训等等,使得里口山的蟠桃个个都肥美味甜,农户们再也不用为这些他们辛辛苦苦种的蟠桃的销路而发愁了。2009年,里口山蟠桃注册了商标,2010年,开始统一使用“枝满头”商标,而里口山蟠桃也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六、“农超对接”的市场作用

(一)有利于稳定农产品市场

由于有超市或中介性的合作社来收购农户的优质蔬果,并在增收的年份给予农户们可以接受的保护价收购,保证了维护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和平抑供给波动。

(二)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与质量

由于超市有严格的质量与技术监督体系以及其近乎严苛的农产品无公害检测标准,另外,超市与合作社收购的标准非常高而且在收购前会对签过订单的农户予以技术指导,农产品的品质与质量绝对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农产品销售价格

由于“农超对接”这种新型流通方式的存在,超市与农户之间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因此超市节省了非常多的成本,从而获得了较高的农产品销售价格。

(四)有利于农业合作社的扩大更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和效率的进步

超市对农产品的需求是持续、稳定的,价格又高于市场价格,在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中,小农户散户容易被吸引;而合作社的扩大,又有利于先进设备的采用和先进技术的推广。

(五)有利于满足需求方日益增加的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多的看重食品的营养和质量,通过“农超对接”的渠道,供给方和需求方同时增长,有利于市场稳定和价格均衡。

七、农产品品牌化的建设背景

长期以来,受人口与耕地的双重压力,我国农业一直以追求产量增长为目标,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品质普遍不高,地区结构趋同。随着人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农产品的消费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吃饱,而在于吃的质量好,吃的放心,吃的健康。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旺盛起来,只是因为苦于不能分辨农产品质量的优劣而不敢购买生产者自己宣传如何优质的农产品。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加剧,农产品种类和品牌出现“爆炸式增长”,消费者面对的可选择信息越来越多,生产者获得消费者的“选票”难度越来越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推介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一般情况下,由于农产品的生产与产品特征所形成的质量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能从外观上辨别其质量情况,在农产品市场上不同质量的农产品因“形的同质性”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格。但由于生产质量较高的优质农产品需要支付更多的生产技术转让费用及为区别其他普通农产品而需要优质农产品的营销费用等,生产优质农产品的投入成本要远远大于生产普通农产品和劣质农产品;而逆选择又使优质农产品的售价与劣质农产品相同或相近,农户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利润必然远低于生产普通甚至劣质农产品所获得的利润,也可能出现负值。但优质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消费者盼望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在国内市场,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国际市场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队伍庞大,为提高农民收入,进军国际市场成为必须选项,而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品质标准一般要高于国内生产的普通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多年来农产品市场逆选择现象导致农产品内在质量严重不符合国际市场要求,再加上我国人世后,国际农产品大量涌入,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高端农产品市场被国外的品牌占据,本土农业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竞争。因此,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农业企业的必然选择,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旺盛需求也为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业企业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提供了外部动力。

品牌决定消费者选择行为,消费者选择行为的依据是产品的利益点。产品的利益点是通过品牌体现出来的。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可以分解为两个变量,一个是“可持续”,即时间上的长期;另一个是增长,即空间上的扩大,具体指经营上的增长,一般是指销售量的增长。消费者寻求信息搜寻成本和选择成本的最小化,而品牌能够降低信息搜寻和选择成本。在品牌建设者遵循品牌承诺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愿意在信息搜寻和选择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忠诚于自己所信任的品牌。这种“忠诚”导致消费者的重复购买,重复购买的结果就是“可持续”,“可持续”的购买实现了农业企业的增长。品牌的实质是信用,一个企业通过品牌向消费者展示企业的信用,通过扩大品牌知名度来宣传扩大企业的声誉,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又会带来越来越多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的增加,这也就实现了“增长”。

八、“农超对接”下的农产品品牌建设路径

(一)旧有农产品品牌建设模式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强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在近代,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额逐年上升,但是在今日,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却逐年下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经过考量我们发现,中国农产品更多的是以无名毛利的形式进行出口,尚未形成品牌的效应规模,这就导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时候只是统一冠上了中国的标签,而未形成更具有标识度的品牌效应。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近20年来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去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为300多亿元人民币,比20世纪80年代初增长了近2倍,年均增长率为5%。但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农产品对外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却呈明显下降趋势,1980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7.8%,现在却下降至8%。经过综合分析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出口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缺乏对农产品品牌的重视。

(二)农产品品牌反哺农业

中国农产品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只有中国的标签,很少会有自己品牌的标签,这就使得中国的农产品在对外销售的时候会遇到冲击,当产生波动的时候,影响的是所有的中国农产品,而非明确的某个品牌,冲击面过大,使竞争力下降。因而,我们必须要在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形成诸多优良的品牌,才会使得中国农产品对外表现出部分差别,在消费者眼里形成不同的层次与对品牌的认可。

当今农产品品牌建设还停留在起步发展阶段,中国国内的农产品还未出现强大的品牌效应。在我们走访调查过程中,超市销售的农产品还是以散装为主,品牌包装的产品较少且较贵。在对超市购物人员的随机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超市的农产品销售一旦出现问题就是超市承担责任,因为没有明确的农产品品牌来承担责任,这就造成责任的不明确。对于散装的农产品,超市做不到对消费者的信息告示,消费者既不知道进货时间,也不知道生产地区,更不清楚保质日期和保存方法,所以品牌在农产品的规模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以威海“好当家”海洋食品为例。“好当家”海洋食品起家于威海荣成的一个小渔村,起初也就是渔民各自分散销售海产品,但是在后期的发展中,某唐姓村支书发现,初级的销售并不能给渔民带来最大的收益,受益最大的还是经过深加工的海洋食品,自此渔村引进加工设备,自成品牌打开了销路。现在,“好当家”海洋食品已成长为全国知名企业,而这段成长历程不过30年。可见品牌对于农产品的成长作用巨大,更直观一点来说,是使其实现由量到质的蜕变。

(三)“农超对接”下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作用

在传统农产品品牌建设遭遇瓶颈的时候,依靠近年来渐渐兴起的“农超对接”来进行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和发展不失为一条好路。“农超对接”对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

1.助推产地化品牌

“农超对接”对农产品的产地化宣传,使产地化发展这一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因素得到充分的发挥。产地化的推动就是在销售过程中,将农产品贴上某盛产地的标签,推动销售。产地化标签的宣传能够取得两方面的宣传效果,一方面是肯定农产品质量,利于超市销售;另一方面我们能够发现在这一宣传过程中,无形的又为产品打了广告。产地化的宣传方式已经是一种对农产品进行品牌标签化的行为,因此,在产地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在“农超对接”的作用下打响品牌,促进销售。

2.品质化提升

“农超对接”所要求的严格的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与品质,从而促进了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以家家悦超市为例。在“农超对接”之后,将许多散装农产品冠上“家家悦”的品牌进行销售。为了保证产品品质,家家悦超市在种植农产品之前就与农民签订协议,明确自己的要求标准,因而农民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主动积极地提高农产品品质,力求自己的产品符合要求,无形中提升了农民自己产品的品质。无疑,“农超对接”成了农产品品质提升的巨大动力。

3.销售渠道打开

“农超对接”带来的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品牌产地化,都对农产品销路的提高有巨大的作用。生产者与销售者的直接连接,省却了中间烦琐的环节,保证了农产品新鲜的供应到消费者手中,节约了资源,节约了成本,节约了时间。“农超对接”的销售形势已经成为当今农产品销售的一个途径。

九、国内发展实践经验小结

目前,随着各地“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逐步展开,“农超对接”新模式逐步成熟起来。虽然依托“农超对接”实现最终农产品品牌化依旧处于试验阶段,但是经过政府和企业积极探索,依然创造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塑造品牌价值

品牌能给产品带来很大的溢价空间,对于同质化低价竞争的农产品市场而言,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塑造品牌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抢产地

将一些农产品的特色产地变为自己的品牌生产基地。有很多农产品有着自己特色的产地,譬如白洋淀鸭蛋,阳澄湖大闸蟹,烟台红富士等等,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产地优势认可度相当高。将产地优势转化为企业品牌价值的一部分,不仅能迅速打开市场,博取消费者的信任,更能利用产地优势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品牌辨识度,一举而多得。

2.抢标准

做企业的最高境界就是做标准。对于标准各异的农产品,建立完善而合理的标准体制更为重要。抢标准不仅能让企业坐上行业领头羊的位置,更能在之后的竞争中抢得先机。更为重要的是,在农产品质量鱼龙混杂的今天,企业拥有规范的标准建设无异于在消费者心目中塑造了品牌的核心价值。

3.抢文化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化,每一种特色产品都有其背后的故事。企业只有发展建设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化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才能长久,消费者对于企业的认可度才能提高,企业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即有同一种文化,才能形成巨大的凝聚力,让企业更为高效,吸引更多的人才,打开更大的市场。

(二)塑造品牌形象

1.创新包装体现差异化

要提高产品的认知度,包装的作用不可忽视。好的包装不仅能吸引人的眼球,更能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也能将自己的产品与他人的有效区别开来。包装的设计、材质、大小企业都不能草草了事,而要精心设计,才能起到良好效果。

2.品质外化提高附加值

五谷杂粮统一盒装,随产品附带一些日用小工具,甚至将一些产品捆绑销售。将一些高端商品礼品化包装,也不失为一种新的产品思路。

(三)工厂化标准化生产

中国传统的农户生产极度分散化,常常大家采用的生产方式都较为落后,肯定与采购商、消费者最终的消费购买要求不甚符合。要改善这种状况,企业可以采取建自有农场或合作农场的方式来解决。这样,农户生产的约束性较大,也可以得到良好的培训和技术资源,生产的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企业对于产品的控制力也大大加强。“农超对接”虽然让农户与企业的距离近了,但分散生产的状况还需进一步解决。建立合作农场,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是企业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流通硬件建设

中国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其中农产品化肥使用过多,禁用化学试剂使用不当等问题也屡见不鲜。品牌若想在消费者中打响,关注质量建设是其唯一出路。“农超对接”使农户直接按照超市的要求进行生产,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质量,但要想使质量成为企业品牌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仅依靠既有体制和模式是不够的。企业必须进行有效地创新和探索,使质量不出一点问题,这才是对消费者充分负责的态度。

农产品上市最重要的环节便是流通环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流通硬件建设明显落后国际水平。流通成本已占到了农产品成本相当大的一部分。必须加强产品基地冷库建设,加强运输管理水平,采用现代化物流管理方法,从而将农产品的流通进一步实现科学化、高效化。其次,企业也要善于利用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譬如绿色通道等,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农超对接”为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新模式,生产销售直接对接,直接对消费者负责,可以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在此基础上继续农产品品牌建设,不仅将“农超对接”的高度大大提升,而且品牌建设必将更为顺利和高效。这将是面向全国、走向全球国际市场的战略性举措,对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商品化、专业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篇5

[中图分类号]F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8-0070-03

1引言

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淮南六市,土地面积39214平方千米,占全省的28.1%,其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由以砀山酥梨、萧县葡萄、怀远石榴、涡阳苔干、太和香椿、阜南黄岗柳编、符离集烧鸡、亳州中药材、淮南麻鸡、八公山豆腐等最为知名。这些由于受产地环境限制或生产者在特定区域集中而形成的“地名+产品名”的称谓模式被界定为“地理品牌”(牛永革和李蔚,2006)。皖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产品地理品牌资源,但是其产业化发展水平却是相邻区域的低洼地带。虽然一些地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初步形成了以地理品牌为基础的区域性支柱产业,但是从总体上看依然较为落后,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名优产品少等(程宏志,2011)。地理品牌战略营销思路的滞后是制约皖北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戴维(2006)认为战略是实现长期目标的方法。营销战略作为企业的职能战略服从服务于企业的总体战略和业务层战略,支持其战略目标的实现。科特勒和凯勒(2006)指出营销工作过程是细分市场,选择适当的市场目标,开发供应品的价值定位,其公式是“细分(segmentation)、目标(targeting)、定位(positioning)——STP”,它是战略营销的精粹。因此,本文以符离集烧鸡为例,研究皖北特色农产品地理品牌如何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并进而为其突破区域限制提供策略指引,不仅有利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而且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具有重要意义。

2符离集烧鸡及其产业发展

符离集烧鸡是宿州市北符离镇的特产。符离集烧鸡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精制而成的烧鸡,香气扑鼻、色佳味美、肉质雪白、肥而不腻,肉烂有丝连,嚼骨有余香,1956年就被列入《中国名菜谱》,行销海内外。历史上,符离集烧鸡一直是以手工作坊制作。直到1998年,符离集烧鸡软包装保鲜技术试验成功,烧鸡当天生产当天销售、不能外运和易过期变质的局面得到改变。从此,符离集烧鸡的手工作坊加工逐渐被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代替。资料显示,符离集烧鸡发展至今已有烧鸡食品有限公司20多家,个体烧鸡加工户30多个,外出经营符离集烧鸡的人员达200多人,年生产销售符离集烧鸡2000多万只,年销售额过亿元。已有两家龙头符离集烧鸡企业通过国际质量管理认证,两个商标成为省著名商标。与此同时,“符离集烧鸡”已经进入“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通过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3符离集烧鸡的市场细分

3.1市场细分变量的选择

市场细分是指营销人员怎样把整个市场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在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营销反应等方面,群体内的消费者相似,群体之间则存在显著的差异(格雷厄姆·胡利等,2007)。基于对符离集烧鸡产业及市场需求的分析,我们选择地理、产品用途与收入作为市场细分变量。

首先,采用地理因素将符离集烧鸡市场分为核心市场、传统市场和其他市场。由于符离集烧鸡是地方特产,其地理品牌的知名度由原产地向周边呈现出阶梯减弱的差序格局。因此消费者对其有没有认知,认知的程度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关,而对符离集烧鸡的不同认知、认知的程度会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影响。符离集烧鸡核心市场是其原产地市场宿州市,核心市场对符离集烧鸡的认知程度最高,对其具有独特的感情和偏好。传统市场是指合肥以及宿州周边的徐州、阜阳、蚌埠、淮北等城市,传统市场对符离集烧鸡的认知程度比核心市场次之,仅为知道或听过。其他市场是指全国其他有待拓展的城市市场,基本不知道符离集烧鸡。

其次,根据对消费者的深度访谈我们发现,消费者购买符离集烧鸡的用途主要有自食和作为礼品赠送两种,这进而又会引起购买时对产品属性侧重点的细微差别,用于自食的消费者更多的关注食品安全、卫生、产品质量等因素,而用于赠礼的消费者更多的关注产品的包装、价格、企业品牌知名度等“面子”因素,因此将产品用途作为细分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新鲜和礼盒包装的符离集烧鸡都可用于自食或礼品赠送,但用于自食的购买主要是新鲜符离集烧鸡,用于礼品赠送的购买多是礼盒包装的符离集烧鸡。

最后,收入水平很显然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烧鸡与否,购买什么品牌、价位的符离集烧鸡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应在细分时有所考虑。

3.2符离集烧鸡的市场细分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综合地理因素、消费者收入和产品用途作为符离集烧鸡市场进行细分的依据,同时考虑到其他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和特征。具体市场细分如表1所示。

4符离集烧鸡的目标市场选择

吴健安和郭国庆(2007)指出目标市场是企业打算进入的细分市场,或打算满足的、具有某一需求的顾客群体。综合考虑符离集烧鸡地理品牌的传播现状、产业资源匹配以及对各细分市场的吸引力,其应选择M11、M12、M21、M22、M31、M32、M41、M42、M61和M62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其中,M11、M12、M21、M22细分市场是符离集烧鸡的核心市场,消费者不仅对符离集烧鸡地理品牌有较高认知而且对其有天然的情感联系,同时市场快速成长。虽然竞争激烈,但却是产品口碑向外传播的发源地,因此必须进入并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市场份额,形成绝对优势地位。不选择M13、M23细分市场原因在于,首先从自食角度看,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低价位卤制肉食产品会形成对符离集烧鸡的直接替代,其次低端赠礼需求更趋于务实和更高的价格敏感性,不利于符离集烧鸡地理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溢价空间的获取。M41、M42细分市场是符离集烧鸡的传统市场,市场基础较好、潜力较大,因此选为目标市场。M31、M32细分市场因新鲜符离集烧鸡更能满足客户的购买需求,过去由于物流技术和交通运输的限制基本处于空白,而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已经具备了向其覆盖的可能性,尤其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所以进入这两个细分市场。短时期来看,向M51、M52细分市场提供新鲜符离集烧鸡产品的成本过高,因此暂时放弃。根据具体情况,符离集烧鸡可以有选择地开发和进入M61和M62细分市场中的若干城市市场(见表2)。

5符离集烧鸡的市场定位

定位(positioning)一词,是由艾尔·里斯(Al Reis)和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在1972年提出的。他们对定位的解释是:定位起始于产品,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定位并不是对产品本身做什么事,而是对潜在顾客的心理采取的行动,即把产品在潜在顾客的心中确定一个适当的位置。他们强调定位不是改变产品本身,改变的是名称和沟通等要素。菲利普·科特勒指出: 定位就是对公司的供应品和形象进行设计,从而使其能在目标顾客心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的行动。根据特色农产品地理品牌资源禀赋与认知现状,其定位可以从产品利益点、地理形象、情感三个角度进行。

5.1产品利益点定位

特色农产品地理品牌可以从产品利益点的角度进行定位。某一区域的特色农产品往往是依托区域的特色资源而形成的,与区域内的特定自然环境具有密切联系,因此其产品往往在某一属性上,比如各种营养物质含量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可以利用其产品属性的突出利益进行定位。就符离集烧鸡而言,可以从其使用的本地特有鸡种“淮北麻鸡”、长时间积淀而成的“制作工艺”以及制作过程所用辅料“中药材”作为独特的产品利益点进行定位。定位思路一:“特有鸡种,绝佳美味”。《地理标志产品符离集烧鸡》国家标准(GB/T 20558—2006)指出淮北麻鸡产于中国淮北平原,鸡体健壮、肉质细嫩。李雷等(2007)研究指出,淮北麻鸡胫长、善飞翔,且数量少,加工而成的符离集烧鸡光亮美观,骨酥、味美,口感佳。因此,稀缺的鸡种与绝佳的口感可以成为符离集烧鸡的市场定位。定位思路二:“传奇工艺,回酥留香”。符离集烧鸡生产工艺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其中“回酥”技艺不仅特点鲜明,也成就了符离集烧鸡“肉烂有丝联,脱骨有余香”的产品特点。传奇性的工艺形成极具冲击力的产品特点,易于获取消费者的通感与共鸣,从而易于实现对消费者认知的塑造。定位思路三:“地道药膳,养生佳品”。鸡肉对身体有益具备广泛的消费者认知基础,本草纲目上记载鸡肉“甘、温,补中益气 ”,在此基础上,符离集烧鸡制作过程中所加入的十多种中药材更强化了其“温”、“补”利益点。因此,塑造与传播符离集烧鸡“温中益气、养生佳品”的差异化定位不仅具备现实的价值支撑点,也符合当今大众消费的趋势与潮流。

5.2地理形象地位

“地名+产品名”的构成模式本身就赋予了地理品牌以区域地理形象作为定位点的优势。王海忠和赵平(2004)通过1005个样本测量出消费者对欧、美、日、中的原产地评价,实证结果支持原产地对消费者品牌信念和品牌购买意向的显著性作用。许基南和李建军(2010)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区域形象维度是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认知价值最高的部分,其差异性是区域特色农产品整合营销传播的关键。因此强调原产地域的独特魅力并以此形成差异化可以作为地理品牌定位的重要思路之一。符离集烧鸡的原产地符离镇位于黄淮平原,多丘陵地带。古符离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水草丰盛,有考古证据显示其养鸡烹鸡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千年烹鸡历史及技艺传承的文化小镇。鉴于此,符离集烧鸡可定位为中国烹鸡历史最悠久、技艺传承最绵长小镇的文化智慧结晶,其差异性与价值感知不言而喻。

5.3情感定位

定位是一场位于消费者心智中的战争,于春玲和赵平(2005)研究指出赋予品牌独特的情感内核可以带给消费者更多的个性化体验,更容易被记忆,品牌的溢价能力更强,也具有更大的延伸空间。与此同时,大量的地理品牌购买行为是以赠礼为目的的,Belk(1979)研究指出赠礼者的自我形象包括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影响着礼物的选择。Belk 和Coon(1993)进一步研究指出赠礼者选择的礼物象征着其延伸自我。因此,赋予地理品牌以情感内涵,诉求建立其与目标消费者更多的情感联系是地理品牌定位的重要路径之一。符离集烧鸡的情感定位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拟人化,符离集烧鸡拥有悠久的烹鸡历史传承,以西汉著名学者韩婴在《韩诗外传》提到的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为基础发展品牌的个性内涵;二是增强消费者感知到的自我关联,举例来说,“千年传承、徽菜经典”的诉求就可以增强安徽消费者对符离集烧鸡的感知关联度,“中国四大名鸡之一”的诉求就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增强消费者的感知关联度,从而形成较强的情感认知。

6结论与研究展望

皖北农产品地理品牌的塑造对于促进农业产业链的整体发展,以及农业增效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符离集烧鸡为例,运用市场营销战略的经典理论分析探讨了农产品地理品牌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以及市场定位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通过“地理”、“用途”、“收入”细分变量将农产品地理品牌市场分为18个细分市场,进而对选择其中10细分市场作为目标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最终提出产品利益点、地理形象和情感三个农产品地理品牌的定位思路。但是,符离集烧鸡作为一种加工农产品,由于产品的异质性使得研究结论对其他农产品地理品牌的借鉴意义降低。与此同时,不是每一个生产企业都能够拥有农产品地理品牌的完全所有权。在这种情况下,单个企业发展和塑造地理品牌的行为就有可能面临成本过大和其他企业“搭便车”的风险。单个企业如何规避这种风险,企业品牌在地理品牌的背景下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理解和协调企业品牌与地理品牌定位的关系成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牛永革,李蔚.基于共享地理品牌形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营销科学学报,2006(2).

[2]程宏志.科技推动皖北农业产业化的成效、问题及思路[J].安徽科技,2011(6):20-22.

[3]弗雷德·R.戴维.战略管理[M].10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格雷厄姆·胡利,等.营销战略与竞争定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吴健安,郭国庆,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李雷,王厚朴,等.淮北麻鸡(符离鸡)品种资源的现状与保护[J].中国家禽,2007,29(16).

[7]王海忠,赵平.品牌原产地效应及其市场策略建议[J].中国工业经济,2004(1):78-86.

[8]许基南,李建军.基于消费者感知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结构分析[J].当代财经,2010(7):71-77.

篇6

品牌溢价是指在提供近似利益的条件下,与非品牌产品相比,消费者愿意对品牌产品多付的价格,即在行业平均利润基础上,根据品牌的影响力,高出其他产品价格的部分[1]。品牌农产品具有获得溢价的优势,市场价格往往大幅度高于同类产品。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农产质量标准要求的提高,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来越小,这有利于品牌的所有者凭借品牌的影响力控制市场,有利于依据优质优价的原则制定高价格,获取品牌溢价。普通农业由于产品的同质性比较强,品牌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但特色农业必须树立同时也是品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因为特色资源为一个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产品天然就具有异质性,如果不发展成为品牌,就是对资源禀赋的浪费[2]。

在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尽管离不开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技术创新程度等工作,尽管产业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但这些工作并非完成先后的问题,而是同步进行、协同发展的问题,树立这一思路很重要。因为在现实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往往缺乏整体观、战略观以及长期指导思想,导致各种发展资源不能朝着同一发展方向进行整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降低了产业化成果。因此,应当确立品牌战略的指导地位。

2品牌战略可有效指导区域特色资源整合

很多地区极具资源禀赋,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依然很低,因此资源只是条件,只有当这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时候,才能转化为效益和收入。成功的地区的确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但这些模式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重视品牌建设,以品牌战略为指导,以创建名优品牌为目标,坚持品牌农业的发展道路。因此,树立特色农业应当是品牌农业的发展思路,就是树立了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观。现代品牌理念在广大农村传播、推广,必将极大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个农产品品牌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后,往往可能成为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给相关生产经营组织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吸引区内外更多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流入当地,产生集聚效应,这必然带动其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推进该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才有活力。因此,农产品品牌的建立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当地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3]。

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确立品牌战略的指导地位,做到努力方向相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产业化的成果,提高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品牌有了知名度、美誉度后,品牌也转换成进一步推动产业化进程的无形资产,与其他资源相互融合,进一步推动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品牌的发展程度是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是检验一个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一项主要指标。

3品牌战略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虽然传统的农业资源要素,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低成本优势,很容易因自然资源匮乏国家的技术突破和采用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等原因而被削弱,甚至丧失原有的优势。相对于工商业,资源优势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下转第380页)

(上接第375页)

更为重要,充分利用特色农业资源,能够极大加速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象西湖龙井、阳澄湖大闸蟹、烟台苹果等知名品牌无不得益于当地独有的资源禀赋。但资源优势不等于竞争优势,并不意味着能轻易实现产业化发展,如我国中西部拥有众多特色农业资源,而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却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产业化进程十分艰难,想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化优势,其中立足当地资源优势,进行合理的品牌定位,进而指导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是当地农业主管部门要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4]。

品牌是一种不受传统农业物质资源限制的农业新资源,因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品牌化能够大大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品牌的重要性在农业竞争力的创造过程中不断提高。品牌的创立可以使农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的可替代程度降低,使农业产业中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变得不充分,从而产生市场竞争力差异,即品牌作为农业的非物质资源可以直接形成市场优势[5]。因此,特色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应当摆脱对传统资源的依赖,在品牌战略的指导下,像工业产品一样,走依赖科技创新和经营创新的发展道路。如果围绕品牌农产品吸引区域内外的资本、技术等物资和非物资的资源向当地集聚,产业参与者能获得溢价收益,形成产业集群,并进而培育出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特色农业就能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进程进入稳定发展阶段[6-7]。

4参考文献

[1] 陆平.品牌溢价研究综述[J].企业导报,2011(15):108-109.

[2] 郭锦墉.江西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经营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4):51-54.

[3] 寇丽霞,贺西子.品牌农业成长对策研究——以雪梨之乡苍溪县为例[J].中国市场,2011(1):105-106.

[4] 袁昌定,黎莉莉,罗荣,等.渝东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70-75.

篇7

当前,在我国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农业产业集群及其基础上的农产品品牌, 又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区域农业经济的一项重要战略。因此,积极探讨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 增强农业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发挥区域品牌建设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于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区域品牌的基本原则

农业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品牌的有形主体,要得到进一步发展,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培育、发展、壮大是其重要推动力。 为此在产业集群发展的的基础上,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1. 因地制宜原则。要在充分考虑各地自然资源、地理、气候、交通基础上,根据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在国际农产品、国内农产品竞争基础上,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实行生产合理分工和专业化、差异化,实施具有实效性品牌战略。政府强有力的政策,适应本地实际的政策更加具有推动力,政府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是政府通过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建立农业示范园加强集群的品牌建设,通过加大科研引入开发新品种以及引进新品种来提高区域内产品品种类的质量;提供有效的公共促进农业集聚的到来。

2. 市场导向原则。要紧紧围绕市场这一主要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对市场发展前景好、产业覆盖面宽、对帮助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业产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管理,实施市场化、企业化运作,进行积极引导,使其发挥带动、连带作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科技为先原则。要有效运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使用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现代经营管理模式,重视新的技术、品种引进和推广,提高农产品层次和质量,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实现现代科技在农业高度结合,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4.坚持统筹规划原则。作为区域管理的主要主体——各级政府必须起到积极的规划和引导作用,要根据区域经济的情况以及其域内产业发展环境确定具体的区域品牌实施步骤,确定品牌培育基本模式。区域品牌的实施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放眼国际市场,充分了解国内市场基础上,根据不同发展状况实施不同策略。如建立技术标准;对历史文化、市场运作、资源整合全方位高度重视,并有效运用法律运行和维护品牌利益,通过各种途径着力推广和保护好区域品牌整体形象,发挥骑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聚作用。

二、 基于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区域品牌的基本思路

区域品牌的形成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政府和行业协会在区域品牌整合和建设的作用更大些。因为政府拥有的组织优势使其有能力在产业整合、原产地商标注册与维护、媒体宣传和公共关系活动等进行专项管理,把建设农业区域品牌作为一个公共工程加以建设。政府的作用主要有:

1. 确立适宜的农业区域品牌战略。目前, 各地农产品区域品牌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有:对区域品牌重视力度不够、主导产品品种少、品牌影响力不足、产业整合力度弱、保护地域不清晰等问题, 因此, 必须在充分了解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市场导向为基础,选择有一定发展前途、具有本地特色内生性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进行品牌整合,在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基础上, 注重联带作用, 政府的各项工作都要与品牌建设发展目标联系起来, 并针对其公共产品的特性, 加大保护力度,通过制定品牌维护的法规, 对于损害区域品牌行为的行为主体进行处罚等。

2.引导优化的农产品产业价值链。通过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氛围,通过纵横合分战略,运用市场规则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相关组织和个人链接。在培植和选择特色农业产业时,要从当地资源、生产力发展水品和农民文化素质出发,坚持统筹规划,推出特色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为中心,从优化资源配置入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因地制宜选择市场空间大经济效益高、资源后备足的特色农产品作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根据市场发展前景大小不同,采取或者实施规模经济,把零星、分散的区域经济建设成为规模较大的商品生产基地,或实施目标聚集战略,小而精满足市场需求,走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道路。重视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核心价值地位,应积极落实对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措施,发挥其集聚效应、带动和辐射效应

3.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政府在加强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在区域品牌建设上下大力气,通过加强区域品牌管理:在区域品牌的申报、使用加强管理;建立农业产业集群服务体系; 在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间搭建平台;完善集群中间产品市场体系;完善相关融资途径,拓展外销网络;有效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促进和推进农产品品牌良性有序的发展。也可发挥人才培养和引进的优势,满足企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行业协会是为了代表和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而组成的具有自律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组织, 为此,在区域品牌建设中, 行业协会要发挥的作用:

1. 实施品牌管理。学习成熟行业管理经验。制定行规并形成有效行规制约力, 能够对行业内成员进行有效管理, 避免投机行为;要制定一套符合市场需求,科学性高、规范性强的全过程农产品管理标准;还要制定出该区域主导产业下的区域品牌认证标准等的标准体系来实施自我管理;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注册、使用进行监管考核。营销信息,;组织专家帮助区域品牌各使用主体提升其营销水平,有效发挥品牌作用。

2. 强化信息交流。行业协会组织可利用其专业优势获得最新信息, 不为本区域农业产业集群整体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管理,还可以为各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3. 开展对外联系。行业协会可以代表产业主体为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提供建议;与科研机构、营销中介搭建平台,促进合作,推进产品、技术创新;,行业协会可以组织并代表企业保护区域内企业的利益不受侵害。可以通过农事节日活动策划、组织商品博览会等,加强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的联系,与各省知名品牌合作,实现农产品各环节对接,树立区域品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篇8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288-02

2015年中央1号文件对“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作出重要部署。2014年底,农业部首次的《中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标志。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专家认为,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走出去”迫在眉睫的需求,而实现农产品的品牌化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农业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以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以及不断更新的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借品牌化加快其“出海”步伐。

1 中山市实施农产品名牌培育战略的具体措施

为加强中山市品牌农业建设,让品质过硬的名优特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积极促进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山市已有不少农业类企业(下称“农企”)探索电商之路。近年来,中山市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产品的生产和创建,逐步树立了中山农业品牌形象。中山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农产品名牌培育战略。

1.1 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制定包括石岐鸽、神湾菠萝在内的22个农业地方标准,引用国家、省及行业农业标准、技术规范达130项,建立省、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60个,其中番石榴、香蕉、神湾菠萝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被提升为农业部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

1.2 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中山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5个,这种产业化发展模式为农产品名牌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3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加强监测与监督抽查,扩大农产品检测机构网络覆盖面,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供一定的质量安全保障。

1.4 做好名牌、“三品一标”培育工作

树立企业品牌意识,增加产业扶持资金,抓好申报和认证服务,组织企业开拓市场,名牌、“三品一标”培育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分别有农业类省级名牌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35、67、 16、 2个,以及“放心菜”基地19家。

2 中山市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农产品介绍

2.1 宝平牌草鱼

广东省中山市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山水出集团)创建于1955年,是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宝平牌源自于绿色养殖基地,中山水出集团积50多年专业养殖经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独创“平衡养殖法”。一是打好基础,在源头上,精选健康鱼苗,引进优质水源作为养殖基水;二是水质平衡,在养殖过程中,实时监控水质变化,调节酸碱平衡;三是生长均衡,以橡草喂食为主,饲料科学配比,定时定量喂养,让鱼体营养均衡;四是安全第一,养殖过程全自动监控,采用生物技术防病治病,无药残;五是严格把关,历经多道出口标准检测,保证产品符合出口卫生标准。造就出安全健康、优质美味的“宝平鱼”[1-4]。

宝平鱼鱼身修长,无肥肚,富含多种营养;无泥味,少腥味,天然鲜美;肉质结实,口感细腻。宝平鱼每年销量1万t,其中销往港澳市场9 000 t,宝平草鱼售出时规格为1.5~3.5 kg/条。宝平鱼与一般塘鱼的对比见图1。

2.2 潮兴牌沙栏鸡

中山市潮兴家禽发展有限公司的潮兴牌沙栏鸡(活鸡)又名三角鸡。主产于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沙栏村,有着近 200年的饲养历史,是广东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被誉为广东特有的四大名鸡之一,载入《中国禽类遗传资源》《广东家畜家禽志》《广东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2年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因其做成的白切鸡皮薄、肉嫩、油少、色靓而闻名,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销往港澳地区。年产量约80万只,年产值约3 600万元,其中每年销往港澳地区占 30%左右[5-8]。

中山沙栏鸡个体较小,多为直立单冠,6~7个冠齿,体躯丰满,胸肌发达,120 d后上市体重1.4~1.6 kg/只。肉质鲜美、皮脆脂薄、肉滑香。公鸡多为黄色和枣红色,主翼有黑色。母鸡多为黄色和麻色,以麻色居多,背部有麻黄、麻褐、麻棕色3种。鸡脚部颜色有黄色、白玉色之分,以黄色居多。皮肤有黄色、白玉色,以白玉色居多。年产蛋70~90个,蛋壳呈褐色或浅褐色(图2)。

2.3 石岐鸽

石岐鸽养殖有限公司白石鸽场是中山市最大规模的鸽场,也是正宗石岐鸽的主产地。石岐鸽原产于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一带,是我国较为大型的名优品种之一。据资料记载,石岐鸽出现在1915年,毗邻港澳的中山市前身香山县的旅外华侨由国外引进优良的种鸽与本地肉鸽进行杂交培育的一种体型如芭蕉蕾形状,生产性能高,肉质鲜美,耐粗而声名远播的品种,后经养鸽界人士及鸽场的不断改良,成就了著名的中国石岐鸽。石岐鸽是中山市最早培育成功的肉鸽优良品种,由于大量集中产于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故名为石岐鸽。

在国家资源品种委员会2012年出版的《中国家禽品种志》中,石岐鸽是唯一入选的肉用鸽品种。目前,中山市存栏石岐鸽种鸽12万对,年出栏乳鸽200万只,产值约2 000万元,其中销往港澳的80%左右。石岐鸽养殖成本大,市场价比其他鸽子贵15%左右。

石岐鸽体型长,形如芭蕉蕾,平头光胫,鼻长嘴尖,眼睛较细,胸圆,是鸽中的“贵族”。石岐鸽大小与王鸽相似,毛色多样,以白色为主,瓦灰、雨点多见,红绛、花鸽也不少,以白色为佳品(图3)。石岐鸽繁殖力强,年产卵25~28只;就巢、受精、孵化、育雏等生产性能均良好;适应性很强,耐粗饲料,只食用玉米、高粱、小麦等天然谷物;性温驯,毛质好,肉嫩,骨软,,味美,带有丁香味。成年鸽体重一般为700~800 g,乳鸽体重600 g左右。石岐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深受消费者欢迎。

3 结语

近年来,中山市围绕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目标要求,狠抓农产品名牌培育,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农业的社会效益。随着中山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加快,中山市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也将日益提升。

4 参考文献

[1] 焦伟伟,董谦,梁俊龙.河北省县域特色品牌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的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2(4):412-414.

[2] 柴俊文,周发明. 提升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2(3):148-149.

[3] 董谦,刘宾,董海荣.河北省县域特色品牌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的调查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21):196-197.

[4] 陶冶,于俭,张世龙.关于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流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9(16):35-36.

[5] 王俊杰,吴芳.我国品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J].消费导刊,2008(16):14-15.

[6] 陈霞,李彦苇.赣榆县品牌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387-388.

[7] 王凤山,任雪芬.要重视品牌农产品供应链发展:基于奉化市的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6):1-5.

篇9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选择成本;作用机理

由于农产品生产过程的长期性,种植、养殖空间上的广泛性及质量的隐蔽性等特点,农产品市场存在严重的逆选择现象。逆选择导致农产品生产者不愿提供成本较高的优质农产品,只愿提高普通或者劣质农产品。农产品是消费者日常食物的主要成分,农产品质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如何增加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是关系广大消费者健康和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在策略选择上,除政府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认证等措施外,农产品实施品牌化经营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业企业的作用机理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种类和品牌出现“爆炸式增长”,消费者面临的可选择信息越来越多。生产者获得消费者的“选票”难度越来越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推介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降低农业企业产品推介成本。农业企业为生存、发展,必须考虑降低推介成本,提高推介效率。由于市场上农产品的品种繁多,竞争激烈,消费者被纷繁的信息所困扰,农业企业在市场上采取逐一介绍农产品的功能、特点、质量的做法不容易引起消费者的信任和注意。消费者陷入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对新信息有排斥情绪,给企业的产品推介带来困难;推介没有品牌的产品会使消费者难以信任或记忆凌乱的信息。但农业企业如果采取品牌策略,用品牌将农业企业和产品信息“打包”呈现给消费者,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降低农业企业推介成本、增加销售的目的。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促进农业企业利润增长。农产品品牌可以克服农产品市场的逆选择现象,有利于促进农业企业利润的增长。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旺盛,只是苦于不能分辨农产品质量的优劣,而不敢购买生产者自己宣传优质农产品。如果有一个制度保证农产品生产者供给的是优质农产品,消费者将会毫不犹豫地购买此产品。“品牌”作为一个制度被长期受益的生产者所遵守,消费者就可以放心购买那些自己信得过的品牌农产品。由于品牌农产品受到育种、栽培、养殖等农业技术水平及生产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品牌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养殖数量都不能够满足所有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需求,品牌农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品牌农产品的价格一定高于均衡价格,也就会产生生产者剩余。供不应求状态越明显,生产者剩余将会越多,企业利润越大。因此,品牌在解决农产品市场逆选择的同时,将直接增加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

(三)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促进农业企业可持续增长。农业企业建设品牌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建设品牌,发挥品牌价值的功能,使农业企业可持续增长。“品牌”建设成功与否决定企业增长是否永续。品牌决定消费者选择行为,消费者选择行为的依据是产品的利益点。产品的利益点是通过品牌体现出来的。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可以分解为两个变量,一个是“可持续”,即长久,时间上的长期;另一个是增长,即空间上的扩大,具体指经营上的增长,一般是指销售量的增长。如上所述,消费者寻求信息搜寻成本和选择成本的最小化,而品牌能够降低信息搜寻和选择成本。在品牌建设者遵循品牌承诺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愿意在信息搜寻和选择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忠诚于自己所信任的品牌。这种“忠诚”导致消费者的重复购买,重复购买的结果就是“可持续”,“可持续”的购买实现了农业企业的增长。品牌建设成功的农业企业在凝聚了一部分忠诚的消费者外,又不断地吸引新的消费者。品牌的实质是信用,一个企业通过品牌向消费者展示企业的信用,通过扩大品牌知名度来宣传扩大企业的声誉,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带来越来越多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的增加,这也就是实现“增长”。实践充分证明,品牌的成功建设必然带来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户的作用机理

一般情况下,农户销售产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不经过中间加工环节,由于个体农户销售的产品数量有限,农户不会自己出资建设品牌。另一种形式是农户将产品销售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加工处理后销售给消费者,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长期利益进行品牌建设,这时农户的角色是农产品品牌的参与主体而不是建设主体。

篇10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6日

一、引言

农业作为国家的第一产业,关乎着民生,是国家运作的基础和支柱。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产品不仅产量高而且需求量更高。2012年秋,党在十中明确提出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未来农产品行业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前景。但是我国的农产品同时具有种类繁多、分布地区分散、生产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加工程度低等特点,导致了农产品营销的成本高、领域窄、利润率低、管理效率不高等特点,从而为农产品的营销带来了难度,制约了农产品行业的发展。所以,以前的初级营销方式已经完全无法满足现在的市场环境,此时就迫切需要注入能适合现在农产品市场特点并能很好地解决当前问题的新型市场营销思维。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营销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所以那些幻想着只要自己的产品足够好就会有顾客主动找上门而不主动去向顾客介绍推销产品的企业只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成为炮灰。现代市场营销思维更强调的是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创造需求,所以作为现代企业和营销者就必须直面市场,快速发现、积极满足、敢于创造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头筹,而在复杂多变的农产品市场中更应如此。本文将探索适合现代农产品市场的新型营销思维。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的研究。19世纪,美国国内农产品供大于求,导致农产品严重过剩,于是现代农产品营销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1901年约翰・富兰克林・克洛威尔在《产业委员会农产品分销报告》中首次提到农产品营销。该报告阐述了农产品由生产商到消费者的分销体系以及生产商和分销上之间的利益分配;1903年西巴德首次将有关“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内容搬上了威斯康星大学的课堂,且一直从事市场营销调查研究并在多年之后年出版了《农产品市场营销》一书;1916年W・C・韦尔德为了掌握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市场营销流程而去实地调查当地商会的农产品流通细节,他总结出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效益和效率依赖跟专业化的渠道商。

二战后,美国农产品营销学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时农业生产力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得到空前的提升,农产品得到空前发展,众多农民和商人开始从事农产品营销活动,农产品营销理论逐渐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众多领域。

21世纪,需求差异化越来越明显,导致农产品细分程度越来越高,农产品又开始有了新型营销理念,农产品的绿色、品牌、服务、网络营销等新型营销理念开始慢慢替代传统的营销理念。

(二)国内的研究。安玉发、张娣杰在《市场营销学理论在我国农业经营中的应用》一书中提出,农产品只有模仿其他工业产品的市场营销活动,转变农产品营销的观念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行业的大发展。物流一直是阻碍农产品流通的关键问题之一,刘威认为配送中心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环节,要加强物流配送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合理管理各区域的物流配送网络,采用合理化、专业化的运输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赵丽霞提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品牌意识逐渐提高,名牌产品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品牌竞争逐渐成为企业和产品的无形的资产和竞争的热点,农产品的品牌化经营越来越迫切。元新娣提出农产品通过网络能够快速地对接消费市场,实现农产品的信息共享,减少了交易环节,并且让农产品实现跨地区甚至跨国家销售更为便捷,有利于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三、新型分销系统

(一)传统的分销系统。与国外的规模化生产不同,我国的农产品依然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体农户的供应从而发展出了独具我国特色的农产品流通方式,主要分为:生产商到渠道商再到零售终端和农户到零售终端的两种方式。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分销方式已经越来越展现出弊端,前者渠道长度太过臃肿,流通环节多使得农产品价格高居不下导致交易效率低;而后者虽然降低了流通环节但是流通范围不大,只能满足生产地及其周边的需求很难进行更广泛的流通,而且经营规模小,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上存在严重不足。

(二)新型分销系统的出现。随着电子商务在中国得到井喷式的发展,以阿里巴巴集团为首的电商巨头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购物方式,人们开始慢慢接受网络购物并逐渐依赖电子商务。依据阿里巴巴的消息2013年天猫仅在“双十一”当天就达成1.7亿笔交易,支付宝成交金额突破350亿元,创造了一个电子商务的神话。2014年将是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元年,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数量达到3,000个之多,而跟农产品有关电商平台数量更是超过3万,农产品将是继电子和服装之后的又一个电子商务畅销的明星品类。根据图1可以预测,现在只是农产品电商的初级阶段,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众多农户和农产品企业看准了这一时机纷纷开始了电子商务的转型,逐渐发展出了新的分销模式,这里统称为线上和线下的两种分销模式。(图1)

(三)新型分销系统的优势。线上模式即是通过网络达成交易,与传统的非电子商务模式即线下模式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1)时空优势: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易方式,突破了交易时空障碍,交易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2)成本优势:降低了店面费用、流通费用、库存费用和管理成本;(3)渠道优势:避免了复杂的渠道关系,实现了农户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4)服务优势:借助电子商务品台卖方能够即时即地为买方服务;(5)信息优势:有效地降低了买方和卖方交易时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既让买方知道更多的产品信息又让卖方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有利于实现公平交易和供需平衡。

四、新型物流系统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1、农产品物流数量大、种类繁多、覆盖面广。2013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如表1所示。(表1)品种较多,分部地区较广,涉及到的物流覆盖全国各大农产品产区和消费区,包含海陆空三个方面。

2、农产品物流受季节影响周期变化。农产品物流量会随着农产品成熟时加重,成熟季节一过,物流量就随之减少,并且一直反复周期变化。例如,季节性水果等每到成熟季节时才集中产生较大的物流量,而其他季节物流量相对少很多。

3、农产品物流具有易损性和技术性。农产品的脆弱性导致其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容易腐败变质,比如鲜活类在正常条件下只有极短的保鲜时间,这就对物流系统要求较高,需要采取先进的运输工具,比如冷藏运输。

4、农产品物流具有可预见性。生产者可以根据当前的销售价格和销售情况对后期的农产品产量进行预计,根据产量和需求量的预计就能大概预见其物流量。

5、农产品物流具有安全性。农产品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关系到民生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农产品的安全是每一个人所关心的话题,所以保证安全是农产品物流的重中之重。

(二)构建新型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建议

1、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在较偏远的地区,依然存在农产品无法运出产地的现象。同时,还要加强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改善当前农产品物流广泛、分散的特点,实现物流中心统一配送。

2、缩减农产品物流环节,提高物流效率。农产品对时间比较敏感,为了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和质量就要最大限度地缩减物流环节,实行生产者到配送中心再到零售商的简易物流系统,提高物流效率。

3、加强农产品统物流监管。产品监测和管理是现代物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先进的物流监测和管理技术不仅能节省农产品物流费用还能提高物流效率,同时还为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4、加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通过应用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保证交易双方对运输过程的监控,能够及时有效地掌握和处理物流交易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等关键信息,使交易更具透明化。

五、新型品牌战略

(一)农产品品牌战略的意义。在非农业领域中如在工业品营销中,品牌战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些企业通过品牌战略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并且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所创造的品牌价值已经成为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微软、苹果、可口可乐、耐克、保洁、海尔等大公司和企业创造了极高的品牌价值。可口可乐公司曾言,如果哪天可口可乐公司毁于意外,凭借可口可乐这个品牌依然能站起来,可见品牌战略在现代营销中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企业对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和品牌化经营缺乏认识,随着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和市场的变化,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和品牌化经营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周发明提出品牌战略有以下五点重要意义:(1)是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手段;(2)是适应消费需求和购买行为变化的要求;(3)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4)是提升和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5)是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民收入的需要。

(二)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建议

1、普及农产品品牌意识和名牌农产品消费。现在人们对农产品的品牌意识的缺乏仍然是制约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因素,而这恰恰与现代企业的品牌战略和消费者日益增强的追求名牌的心理背道而驰。企业需要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的意识,利用消费者的名牌心理让他们追求消费名牌农产品。

2、加强地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文化建设。大部分农产品通常保有地方特色已经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而企业只需将这一特色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利用地方具有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以及政策优势等用现代营销思维对之进行定位、塑造、包装、宣传,打造具有融合地域特色文化的品牌,提升品牌的档次和品位,从而避免品牌蓝海,使其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

3、扩大农产品品牌的宣传与推广。广泛的宣传有利于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对提升品牌影响力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政府要积极配合并设立相关宣传机构,在各大交通要到设立广告牌,各大旅游景区设立相关销售点,积极参与区域及全国各地的农产品产销会,利用农业节目,各大卫视、网站等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推广。例如,最近在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个极好的适合农产品宣传途径。

4、建立品牌的认证标准,健全品牌信任机制。建立品牌农产品的质量认证标准体系,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操作环境和安全标准等各个方面出发进行标准化的监督和管理体系,逐步形成行业、地区、国家和国际标准体系。品牌标准化的建立能帮助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以及安全性,有利于树立品牌的信任度和美誉度,让消费者安全消费、放心消费。

5、各级政府机关的政策扶持农产品品牌建设。品牌的打造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也并非某一个组织或企业能够独自完成,尤其是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各级政府需要从政策环境、地域资源、生产技术、人员培训和公众服务等各个方面提供支持,引导各个区域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此同时,政府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引导品牌快速健康地发展,提高品牌公信力。

六、总结

农产品的营销一直是困扰农业从业者和营销人员的难点,本文主要结合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从农产品营销工作的三个要点也是难点描述了农产品从渠道、物流和品牌建设的重要问题,以及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建议。然而,要顺利地解决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也非一朝一夕,仍需要更多人员投身于农产品行业,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农产品营销系统,农产品营销任重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

[1]克洛威尔,约翰・富兰克林.关于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的报告[R].华盛顿:美国印刷局,1901.

[2]Hibbard,B.H.,Marketing Agriculture Products.New York:D.Appleton-Century Co.,Inc.

[3]安玉发,张娣杰.市场营销理论在我国农业经营中的应用[M].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