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31 10:14: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畜牧业良种繁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过程中,优良的畜禽品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抓良种、抓畜禽良种工程建设,构建先进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对于促进畜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转变及其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正逐步加强,供种能力也有明显提高,为我市畜牧业的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动力。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种畜禽企业相继成立起来,数量增加很快,这些企业通过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使部分畜禽良种生产性能达到先进水平。目前,我市具有市级管理、省级颁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畜禽企业4家,市级颁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畜禽企业7家,按种类分种鸡场4个、种猪场2个、种羊场2个、种兔场1个、牛冻精经营合作社5家;具备种畜禽生产经营资格且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猪人工输精站有 17个、牛改良站12个、羊改良站 13个;县级办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15本,这些种畜禽企业构成了我市现有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主体,承担着主要的品种、育种和供种任务。同时,由于我市种畜禽饲养量大,生产的产品除满足锦州市场外,还销售到省内外其他城市,商品雏鸡和种蛋销售到沈阳、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畜牧业生产中使用的良种90%来源于现有繁育体系,为种畜禽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种畜禽监督管理队伍建设上,我市率先成立了种畜禽质量监督检验站,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种畜禽质量监督检验点,种畜禽监督管理队伍进一步壮大,监督执法能力得到加强,畜牧技术推广站的工作职能从过去单纯的技术推广增加到种畜禽监督管理、规范种畜禽市场生产和经营活动、搞好种畜禽质量鉴定工作、打击种畜禽生产经营中的制假售假和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以及遏制种畜禽市场的恶意炒作和低水平竞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省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办法》,我市种畜禽质量监督检验站增强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方式,加大执法力度,改善服务手段,为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新贡献。
1.2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发展良好,但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仍在制约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目前有相当数量的种畜禽场基础建设薄弱,养殖环境较差,防疫条件不达标,技术力量差,饲养管理粗放,缺乏科学先进的管理、繁育、饲养技术,场内无规章制度和生产、育种记录等;
(2)良繁体系内部构成不配套,具有一定规模的种畜禽企业少。我市列入省级扩繁场的只有种猪繁育有限公司1家,原种猪场为零;具有一定规模、年存栏为800~500头的种猪场只有2家;达到市级管理、省级发证种畜禽场的仅有22家;多数规模畜禽养殖专业场(户)均以自繁自养形式进行生产,特别是小规模种畜禽场居多。尽管国家在近几年重点抓了种畜禽场的建设,但有些种畜禽场在建设规模和场区建设规范等方面仍存在缺乏科学性、生产方向不明、职责不清、产品质量低劣和代次混乱的现象,有的甚至用商品畜当种畜向社会出售,使群众引种时遭欺骗。饲养种禽的企业都是从外地引进的父母代,缺少具有一定规模的祖代种鸡场,盲目引种造成种畜禽场的重复建设与空缺断层并存,种畜禽生产的过剩与紧缺同在。
(3)种畜禽监督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少数从事种畜禽生产经营、孵化的单位和个人未办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造成其底数不清,且对不同品种的数量、结构、分布以及供种能力的情况也不甚了解。同时,在品种引进、培育、改良与良种体系的规划、布局、建设等项工作中缺少翔实的依据,这也给畜牧业生产指导带来困难。
(4)资金缺乏影响种畜禽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由于种畜禽监管工作经费紧张而影响种畜禽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例如,办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现场勘验、开展种畜禽场疫病监测等工作,一个种猪场进行一次疫病监测,每一头猪需要费用如下:猪瘟35元,口蹄疫25元,蓝耳病10元,猪伪狂犬病10元,圆环病毒Ⅱ型10元,布氏杆菌病2元,合计102元/头;防控服费用30元/人,如果距离较远,则需交通费用150元/d、其他费用50元/d。一个种鸡场进行一次疫病监测需要费用600~800元,3~6元/只鸡,种畜禽监督管理站资金的匮乏对开展此项工作十分困难。
2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2.1 加强种畜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建立符合我国畜牧业生产实际的良种繁育体系,各级政府应不断增加对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投入,利用国家在未来几年里向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行的倾斜政策,强化种畜禽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优良品种的供种能力,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力度,加强种畜禽的培育、扩繁、推广、利用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对现有基础设施的整顿、完善和提高入手,建立起一套监督管理有效的、科学实用的种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为不断提高我市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
2.2 摸清底数,建立层次分明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结构
种畜禽繁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也在制约着畜牧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转变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改善服务手段,加大执法力度,建立起层次分明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结构,保障良种的生产销售,为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新贡献。
2.3 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招商引资、银行贷款、启动民间投资、技术成果入股、盘活存量资产、制定扶持政策(用地、用水、用电,道路、税收等)、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等途径,广辟投融资渠道,增加对养殖优良种畜禽业的投入。
2.4 加强农科教协作,提高良种繁育水平
充分发挥省农科院等科研、教学部门的技术优势,加强牧科教、产学研的协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建立研发合作机制,成立由知名专家、教授牵头的协会组织,开展技术交流和协作。通过由一批高素质的专家教授参加的、采用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和逐步建立起的良种畜禽测定、竞卖等市场机制,加快提高良种畜禽繁育的整体水平,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2政策扶持有力度中央、省、市扶持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7月17日,湖北省畜牧兽医局局长盖卫星主持召开了草食畜牧业发展务虚会,会议围绕如何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盖卫星指出,全湖北要顺应市场需求,抓住机遇,加大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工作力度,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的速度,加强对草食畜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程度,加强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工作深度。十堰被列为全国草地保护建设区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区,大力推进草地保护建设、南方草地综合治理等工程,开展种草养畜、秸秆养畜等项目建设。随着国家扶持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将为整个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保障。
2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1少数地区的管理措施不力有些地方为了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制定了限养、禁养的政策,不是引导群众改变饲养方式,而是生硬地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畜牧业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影响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还有些地方因开发草山、草坡发展草食动物生产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难以在较短时期内取得明显的成效,而忽视了草业的发展。
2.2科技研发及推广力度不够牛羊圈养、高效养殖等模式推广力度不够、普及率不高,影响了养殖经济效益的提高。郧巴黄牛和马头山羊虽是优良的地方品种,但因缺乏资金,至今都没有建立保种场;而且,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选育提纯跟不上,导致品种退化。同时,天然草地高效持续利用技术研究、草食动物高效生产技术研究、草地放牧轮牧及草畜平衡研究、草畜营养平衡研究等尚未系统开发。
2.3草地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由于草地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加之缺乏项目与资金支撑,人工草场建设、天然草场改造、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等亟待建设的项目未能如期开展,草地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发展。
2.4草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由于人工种草面积不大,载畜能力难以提高,从而加大了天然草场的承载力,加重了生态负担。同时,由于草业生产与农林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未理顺,草地制度不像农田制度那样完善,造成对草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草地生产力日趋下降。
3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3.1真抓实干,思想发展针对牛羊饲料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等问题,要以市场为导向,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发展草食畜牧业一方面要颠覆惯性思维,突破常规,从关键处着力,持之以恒;另一方面要在发展过程中坚决摒弃短期见利的思想、一蹴而就的想法和走捷径的心态,真抓实干,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
3.2保护草场,生态发展十堰市为南水北调水源区,既要重视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又要兼顾库区人民正常生活。因此,要划定天然草场保护区,实行飞播牧草;同时,对天然草场进行改造升级,实行有限、合理开发利用,实现草畜平衡发展、生态环保发展。
3.3种草养畜,持续发展研究推广农闲田种草的适宜模式,示范推广种畜饲养和饲料商业化生产的成熟技术,利用退耕地、果园和林地开展人工草场建设,推行种草养畜,提高草场的载畜能力,保护生态环境。
3.4推进良种,保障发展针对牛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的实际,加大扶持力度,选育地方良种,引进优良品种,利用杂交技术,提高牛羊品质和经济效益。
(二)主要措施建议
在坚持近几年已经形成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区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重抓以下工作:
1、以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要坚持“因地制宜、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的原则,以发展规范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积极协调解决发展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用地、环境治理等问题,要加快养殖小区的布局规划,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技术服务。
2、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重点,努力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改变我区畜产品加工比重低、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有效途径。要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农户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要落实国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基地、树立品牌,开拓市场,进一步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要积极引导扶持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与龙头企业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3、以实施畜禽良种工程为重点,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要抓好畜禽良种工程规划和组织实施好规划,积极争取财政给以支持,建立畜禽良种补贴制度,推广补贴范围,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保证畜禽良种的供应。
4、以春秋两季防疫注射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为重点,进一步搞好动物防疫工作。要认真落实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要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促进畜牧业保障能力的提高。
5、以秸秆和蔗稍的饲用开发为重点,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要大力推广饲料青贮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饲料利用率。要利用冬闲田地种草养畜。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340-02
1 湟中县城郊畜牧业生产现状
湟中县总面积2 700 km2,有耕地5.65万hm2、林地2.81万hm2、草地9.65万hm2。辖10镇5乡、393个行政村、总人口50.25万人。2011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1.99亿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9.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894.27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占1 212元。全县猪、牛、羊、鸡存栏分别达到17.55万头、10.76万头、33.94万只和34.75万羽,出栏分别达到14.91万头、6.65万头、26.45万只和39.39万羽;肉、蛋、奶、毛产量分别达到25 792、2 440、65 922、487 t,同比增长17%、36%、18%和11%。
近年来,湟中县畜牧业依托三面环卫省会西宁的区位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把推进规模养殖作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以小南川奶牛养殖、康城川肉牛肉羊养殖和西川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三大生态养殖示范园为主的青海湟中湟水源地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养殖园区内基地总量达到95个。2011年园区总产值达到1.672 7亿元,比2010年增长0.121 7亿元、增长率为7.8%。目前园区内良种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和良种蛋鸡存栏总量分别达到0.5万头、2.3万头、1.9万只、4.2万头和10万羽,肉牛、肉羊、生猪、肉鸡出存栏总量分别达到1.8万头、0.8万只、4.9万头、12万羽。
2 工作中呈现的五大亮点
一是建基地。新建各类养殖基地15个,其中生猪养殖基地3个、奶牛养殖基地1个、肉牛肉羊养殖基地6个、家禽养殖基地2个、特种养殖基地3个,新建基地数量位于全市第一,全县养殖基地总量达到80个,处于全省领先。二是扩规模。对17个基地改造升级,基地畜禽出栏和存栏都比2010年显著增长,园区总产值达到1.672 7亿元,比2010年增长0.121 7亿元、增长率为7.8%;良种奶牛存栏数量总量达到5 095头,出栏肉牛7 650头,肉羊8 200头,存栏良种蛋鸡5万羽。三是提标准。按照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标准,通过改造升级,2012年认定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3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12个,已建成基地中已认定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4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34个。四是促改良。2012年引进各类良种畜17 955头只;完成牛改1.8万头(其中冷配1.15头),绵改3.2万只,猪改1.6万头,推广良种雏鸡28万羽。五是抓补奖。按村进行联户承包,全面完成了各乡镇的基本情况统计、414个村实地构图和室内电子绘图、16个乡镇12.97万hm2基本草原划定和10万多户农户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录入等工作,现已通过省级验收[1]。
3 发展城郊畜牧业的制约因素
3.1 基础设施仍薄弱
由于长期的农牧业投入不足,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起步晚,覆盖面小。受客观条件限制,农机具配套率低,机械化物质装备较差。特别是长期以来,对农业区的草地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水土流失严重,饲草料产业发展滞后,草场得不到有效治理和充分利用。
3.2 经营方式仍粗放
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晚,传统的“一家一户”为主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农牧业结构调整缺乏重大农牧业项目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尚未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之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没有形成品牌。
3.3 农业人才仍匮乏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精英阶层的大量农业劳动者流失,素质老弱化,缺乏懂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农业人才,影响现代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型经营方式在农村的扩散。
3.4 支持资金仍不足
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县级财力有限,争取中央和省级建设项目较困难,整合县政府各部门的资金集中打造示范区的机制尚未形成,农民贷款难,企业流动资金紧缺,融资渠道窄,招商引资难度大。
4 发展城郊畜牧业的思路
重点创建奶牛、肉牛肉羊、生猪三大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并在空间布局中的“三带”区域内,高标准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4.1 奶牛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按照“完善功能、扩大规模、设施配套、提升档次”的建设原则,扩建现有的田家寨镇新村青海圣亚高原牧场、李家台村春源奶牛养殖场2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形成“一园双核”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园,建成全县奶牛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奶牛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奶牛规模化养殖技术孵化基地;④全县重要的奶牛生产及饲料种植基地;⑤龙头企业奶源供给基地;⑥奶牛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坚持以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全县的奶牛产业带和重点乡、村奶牛基地,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加大品种改良,推广良种、良料和良法,推进青贮玉米等饲草料基地建设,率先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奶牛单产,增加牛奶总产。
核心区:以田家寨镇李家台和新村为核心区,按“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辐射带动田家寨周边其他村,并在上新庄镇、大才乡、多巴镇、拦隆口镇、鲁沙尔镇、西堡乡、汉东乡、上五庄镇和李家山乡9个乡镇中的20个重点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
4.2 肉牛肉羊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上五庄镇友爱村,高标准、高起点建设1处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园,细分功能分区,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成全县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肉牛肉羊繁育和育肥技术、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展示中心;④全省重要的肉牛肉羊生产基地;⑤龙头企业优质牛肉、羊肉原料供给基地;⑥肉牛肉羊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以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全县肉牛肉羊产业带和重点乡、村肉牛肉羊养殖基地,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加大品种改良,推广良种、良料和良法,推进饲草料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养殖技术,增加牛肉羊肉总产。
核心区:以上五庄镇友爱村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辐射带动大才乡、共和镇、上新庄镇、上五庄镇、拦隆口镇、田家寨镇、土门关乡、鲁沙尔镇、多巴镇、西堡镇、李家山镇等11个乡镇中的59个重点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肉牛肉羊养殖小区。
4.3 生猪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李家山镇崖头村,高标准建设1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园,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成后,成为全县生猪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生猪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生猪高效繁育和育肥技术、全价饲料配方技术、机械自动化养殖技术展示中心;④全省重要的生猪生产和猪肉供给基地;⑤生猪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建棚、提高档次”原则,着力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和生猪育肥效果,提高全省市场猪肉供给能力。
核心区:以李家山镇崖头村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构建。
辐射区:在“三带”中的拦隆口、多巴、共和、李家山、西堡、上新庄、鲁沙尔镇、田家寨镇等8个乡镇的30个生猪重点养殖村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
5 对策
5.1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科学发展畜牧业,以保证农户的收入为主线,从传统的畜牧业生产转变成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明确每个领导的发展目标任务,使领导参与到实际的监管监督中去,并对领导的工作结果进行考查与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其年终奖的考核项目之一,推进现代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快速发展。
5.2 打造示范园区
加强湟中县示范园区的建设,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重点推进小南川奶牛养殖区、西纳川肉牛肉羊养殖区和西川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养殖区建设,提高园区畜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5]。
5.3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项目建设
积极争取各级支农资金,完善多方式、多渠道、多元化畜牧业投入机制体制。加大养殖场建设、病虫草害防治、畜禽良种工程等项目的建设。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投入,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5.4 推广现代科技
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培养一批懂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畜牧生产队伍。二是加强科技推广,大力推广科技新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建立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三是加强良种引进和繁育,提高养殖效益。引进良种畜,全面提升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通过推广现代科技,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6-8]。
5.5 强化防检监管
认真贯彻畜疫防治的“双轨”目标责任制,强化行政轨的工作力度,完善“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机制,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以及执法监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防止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为养殖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4,9-11]。
5.6 加强草原保护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促进绿色、生态、有机的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和建设力度,积极争取草场建设和保护项目。三是扩大人工种草规模,努力推进草业产业化进程。四是积极开展种草养畜,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饲养方式,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1,12]。
6 参考文献
[1] 杨永奎.加快推进湟中县现代畜牧业进程的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2,42(2):50-51.
[2] 安维军.青海省湟中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十二五”发展规划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3):64-65.
[3] 王燕明.湟中县特色畜牧业发展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1,41(2):40.
[4] 李积花,王曙光.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3):57-59.
[5] 李启光,伊万娟.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 培育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J].青海草业,2005,14(2):39-41.
[6] 周明秀.玛沁县畜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青海草业,2004,13(3):54-56.
[7] 王慧.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80-381.
[8] 刘春鸽,孟繁锡.中国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6(11):18-21.
[9] 彭中山.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草业与畜牧,2007(5):58-60.
一、提高认识,增强发展畜牧业的紧迫感我县草山草坡众多,山塘水库较多,无工矿企业,生态环境优越,具备了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畜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务必充分认识到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一是要从传统的畜牧业发展观念中解放出来,真正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二是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把发展养殖大户和生态畜牧小区建设作为工作主战场;三是多出台有利于畜牧产业化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对外采取招商引资,对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活经营;四是大力吸收民间资本参与畜牧业的开发;五是切实帮助养殖户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使我县的畜牧业生产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方向发展,从而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全面提高农民增收。
二、发展规模养殖,建设生态畜牧小区我县多数农民仍采用的是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养殖,养殖效益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所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我县畜牧业发展,重点要在规模养殖和生态养殖上做文章,一是要大力推进“畜——沼——果”、“畜——沼——粮”等科学生态养殖模式,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组织养殖大户到外县、市畜牧业发达的地方参观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规模连片,相对集中”的原则,推行“政府引导,协会组织,龙头带动,大户养殖,统一防疫,集中服务”。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结合生态学原理进行圈舍建设,饲养管理,逐步实现畜牧生态协调发展;二是狠抓养殖大户和畜牧养殖小区,逐步实现畜牧业养殖规模化、集约化;三是培植和发展以大户、小区、重点乡镇为主的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典型示范带动,提高辐射带动效益;四是充分利用粮食、秸秆、牧草、草山草坡等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加大产业化经营力度;五是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兴办畜产品生产基地,搞好立体开发和综合利用;六是结合我县农村“四在农家”、沼气池建设,大力推进沼畜工程,逐步实现畜牧产业化、农村沼气化。
三、力求创新,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正安养牛业历史悠久,早在民国时期就开始饲养牛,在长期的饲养选育过程中,不仅广大群众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培育了适应性较强的地方优良品种——桴焉黄牛,该品种耐寒、耐热、耐粗饲,蹄质坚实,动作敏捷,适于山区役用,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项目。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未来的畜产品中,草食牲畜的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牛、羊肉的市场需求将持续旺盛。牛、羊肉被现代人称之为“人类的保健食品”,在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深受消费者青睐。从销售来看,大到国际、国内市场,小到周边市县及本县的两家牛肉干厂,都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因此选准主攻肉牛养殖对正安畜牧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而且潜力巨大。选定肉牛这个项目,因为正安本身就是肉牛项目基地建设实施县,加上周边县市肉牛的饲养量都偏小,均没有形成规模,这正好给正安的肉牛发展提供了机遇。县内草场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无霜期长,光照充沛,牧草生长周期长,同时还有田间空地,还可人工改良草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可充分利用秸秆圈养肉牛。建立牧草繁育基地,积极推广良种牧草,引进一年生、多年生黑麦草、苜蓿草、芽茅等优良草种种植,减少养牛对天然林地和草场的依赖,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山林植被,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发展,化隆县畜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实现温饱的需要;另一方面,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提升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创造并增强了消费优质产品和追求生活质量的能力,引起了消费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根据这两种特征表现,我县按照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围绕提高品质、优化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在畜牧业结构调整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践中尚未制定比较系统的结构调整规划,所以其目标与措施尚需进一步明确,便于指导今后工作。
1畜牧业结构调整重点目标
畜牧业结构调整要适应市场规律变化,就必须在结构上突出质量,把提高畜产品质量作为生产的结构灵魂,增加高品质畜产品的生产,增加能够满足多样化、优质化消费需求的畜产品供给能力。因此,要在产品层次、上市层次、贸易层次上进行结构优化。一方面要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动物产品安全,提高动物检疫标准,逐步建立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运行机制。根据农业部、省农牧厅关于加快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意见,我县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目标是“两稳定、两加快、两突出”。总体上要抓好奶牛、肉牛羊、细毛羊、绒山羊、生猪和肉鸡等六大产业基地建设。要大力发展肉牛生产,积极发展奶牛业,加快发展乳品加工;保持羊的适度发展规模,加快肉用羊品种改良,大力发展优质细毛羊生产,稳定山羊数量,改进羊绒品质;加强生猪品种改良,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良品种;加快发展优质肉鸡生产。同时,本地区优质牦牛、肉兔以及特种养殖也是今后市场消费的增长点,要加以扶持培育和开发,形成地方特色经济。
2实现畜牧业结构调整重点目标的措施
2.1加强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
畜牧业保障体系包括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动物安全体系、饲料生产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
2.1.1良种繁育体系。加大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实施畜禽良种工程。要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逐步形成一套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稳定合理的投资机制。鼓励、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兴办畜禽繁育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种畜禽生产经营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种畜禽管理,强化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规范种畜禽经营行为,加快推行种畜禽品种标准和质量标准,开展种畜禽测定工作,提高种畜禽质量。
2.1.2动物安全体系。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动物疫情测报、诊断监测和兽药残留监测系统,继续组织实施好动物保护工程。增加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的专项经费,落实防治预案,强化对饲养、流通、屠宰等环节的防疫检疫监督,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建立完善的动物卫生质量体系,开展畜禽产品安全监督和检测,将畜禽产品安全纳入法制化、标准化管理轨道,确保畜禽产品卫生安全。
2.1.3饲料生产体系。在继续抓好农副产品利用的同时,促进专用饲料生产,培育和发展饲料工业,填补我县无饲料加工企业的空白,提高饲料加工的整体效益,确保饲料质量与安全。
2.1.4信息服务体系。建立现代化的信息传输网络,实行畜牧业信息制度。尽快实现省地县畜牧部门之间的计算机联网,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传播系统,加强对畜牧业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和掌握,引导生产者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实现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对接精准化,防止畜牧业生产大起大落。
2.2充分依靠科技进步
畜牧业结构调整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要充分利用科技增收计划等,推广一批重大先进实用技术。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建设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推广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普及。加强对畜牧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采取短期培训、岗位培训、绿色证书达标培训相结合,更新知识结构,充实养殖技术知识,提高劳动者素质。
2.3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草地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发展草地畜牧业,加快草地生态建设步伐,有利于畜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要把草地建设作为治理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来抓。要坚持草地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方针,加大人工种草、改良草地和围栏封育的力度,科学管理,合理利用,进一步防止草地生态恶化,全面提高草地生产能力,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加强市场建设,搞活畜产品流通
[中图分类号]F3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054-02
一、新疆畜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自然资源丰富。新疆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大量的天然牧场,天然草原8.6亿亩(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0%),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原7.2亿亩,牧场130个,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全疆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疆水资源丰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新疆土地面积辽阔,耕地面积达5076 万亩,为建设大型畜产品产业基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2.地理位置优越。新疆地处我国西部边陲,周边与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等8个国家接壤或毗邻,而且靠近霍尔果斯口岸,为新疆的畜产品出口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
3.历史悠久。作为一个传统畜牧业大区,全疆各族农牧民有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习惯。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广大农牧民积累了丰富的放牧饲养管理经验,特别是随着科技教育的普及,一大批高素质农牧民队伍正在迅速成长壮大,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为大力发展畜牧业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1.畜禽良种化程度低,繁育体系不健全。总体来看,新疆牛羊业起步较晚,多年来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选种选育,导致良种化程度低,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新疆的良种化平均水平为60%多,与内蒙古良种化90%以上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畜禽良种化是畜牧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品种不改良,就会使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2.产业化程度较低。目前全疆部分地区的畜牧业仍以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和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经营模式为主,其投入成本高、科技含量低,产业链严重脱节,畜产品附加值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经济效益得不到较大提高。
3.品牌意识落后。畜牧业是新疆最具优势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使得政府缺乏对畜产品品牌建设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企业忽视品牌形象塑造。与同样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的内蒙古相比,新疆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畜牧业品牌。
二、新疆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一)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务院出台的针对新疆经济发展的32 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将新疆建设成为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部署,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之大、惠及面之广前所未有;自治区第三次畜牧业工作会议提出“努力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积极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的要求;兵师党委也提出强畜的战略要求,使畜牧业成为兵团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新疆开展跨越式大发展以来,中央政府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给予新疆前所未有的支持。
2.畜产品价格上升,市场需求广阔。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对畜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但产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小于需求量的增速,供需缺口使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给新疆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挑战分析(Threats)
一是草原生态环境脆弱,草畜矛盾尖锐,草原超载达到70%以上。虽然经过多年治理,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遏制,但仍有80%以上的草原存在着不同程度退化问题,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能有效结合;二是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牧民定居整体水平不高,牧民定居后的产业拓展、生产发展、收入提高等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三是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人畜共患病有回升势头,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中依然存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不均衡、监测预警信息网络化设施不完善、动物卫生监督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四是畜牧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畜牧技术服务体系薄弱,基层畜牧业技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三、促进新疆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新疆要振兴畜牧业经济,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规范草原资源利用行为,严厉打击滥采、乱挖、乱开垦等破坏草原的行为,认真落实草畜平衡制度,通过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依法管理和利用草原资源,不断提高农牧民的法律素质,加强基础设施保护的执法力度;二是完善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积极贯彻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同时实施牧民定居及牲畜标准化小区建设,使新疆以天然草原为主的传统饲养方式转向以舍饲养殖为主的现代养殖方式;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有效保护机制,进一步建立草原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监测手段,提高队伍素质,增强草原保护和防灾减灾能力;四是加快人工饲草料地建设,提高种草养畜效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土地资源,增加高产优质饲料地面积,减轻天然草场压力;五是增加资金投入,加强草原围栏、牧区水利、牲畜棚圈、牧区道路、灌溉设施、饲草料基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植被恢复工程和退牧还草工程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投入机制,确保草原监测、科研推广和灾害防治等持续稳定发展。
(二)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化水平
牲畜的品种改良必须以自繁自育为主,以外购为辅。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育种、扩繁、推广、使用相配套的科学实用的良繁体系,选育、引进和推广市场前景好的优良品种,提高优良种畜禽生产能力,扩大良种改良覆盖面,大力推进良种化进程。牛羊品种改良和种群扩繁以人工授精为主,奶牛品种改良以大力推广应用胚胎移植技术为主,少量引进纯种牲畜用于冷配采精、遗传育种和胚胎生产。要加快现有的区、地、县三级良种场的建设,高度重视现有牲畜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推广普及工作。进一步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使基层畜牧从业人员和农牧民更多地掌握先进技术,并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和教育农牧民更新观念,鼓励和调动农牧民饲养良种畜的积极性,不断扩大优良品种的覆盖面。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的优良畜种,加快牲畜改良进程。
(三)建立完善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链条
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与龙头企业的发展和能力直接相关,要培育一批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以其为中心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以加工、销售为主体,以综合技术服务为保障,形成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和生产资料供应等环节纳入经营链条的企业集团;根据国际标准,研究制定产业基地养殖、加工、销售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统一规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形成从产前生产资料供应,到产中技术环节,再到产后畜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运等较为完整的产业系统标准。
(四)建立健全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政府要转变观念,强化标准化意识,大力推广应用国内、国际各类质量标准,普及标准化知识,建立以国家、行业标准为主,以地方和企业标准为辅的畜牧业标准化体系。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培训,使广大农牧民成为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行动计划的主体。要切实强化质量监管工作,加快区、市、县级畜产质检机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加强畜牧业质量安全监控工作,努力打造新疆畜产品卫生质量安全的无公害、绿色品牌,拓宽销售市场,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大孝.新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与思考[C].动物检疫学分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0:337-339.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0-0045-02
根据铜川市畜牧兽医局《关于开展新常态下畜牧业发展问题调研的通知》(铜牧局发[2015]3号)要求,我局组织人员对新常态下印_区畜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当前印台区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区畜牧业按照“稳定生猪、蛋鸡,大力发展肉(奶)牛、肉羊”的发展思路,采取多项扶持措施,实现了畜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的转变,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养殖规模水平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区生猪存栏2.244 7万头,出栏3.56万头,较2011年分别提高0.6%和7.7%;肉鸡存栏4.8万只,出栏14.1万只,较2011年分别提高17%和15.6%;蛋鸡存栏110.1万只,较2011年增长9%;肉羊存栏1.464 6万只,出栏1.351 6万只,较2011年分别提高32%和9.9%;奶牛存栏396头,较2011年增长32%。
(2)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在畜禽数量增长的同时,养殖方式也由传统的农户分散饲养方式向现代的规模饲养方式转变,集约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以来,共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3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规模养殖场、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场所占比例也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
(3)财政资金对畜牧业投资进一步加大。2010年,省级及以上财政扶持畜牧业的资金仅75万元,而2014年,省级及以上财政扶持畜牧业的资金达450万元,比2010年增长了500%,市、区财政资金投入也逐年提高,并有力地带动了社会投资地增长。
(4)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加强。近年来,印台区先后引进了荷斯坦奶牛、秦川牛、布尔山羊、小尾寒羊、长白猪、大约克猪、杜洛克猪等10多个国内外畜禽良种,使全区规模养殖场(户)的良种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肉牛、肉羊、家禽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70%、65%和95%以上。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总投资264.5万元的印台区种公猪站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土建工程已完成70%以上,部分仪器设备采购已到位。
(5)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一是加强了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形成了区、镇、村三级畜禽疫病防控网络;二是加强了养殖基地畜禽投入品的质量安全监管,采取“一对一”监管模式,对27个养殖场进行了日常监管,确保了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强化了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形成了区、镇、村技术推广网络,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都有技术人员进行包抓,切实解决了畜牧养殖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
2 印台区应对新常态下畜牧业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积极探索生猪养殖产业联盟。通过构建“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的产业联合体,破解养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使联合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盟,以此延伸生猪产业链条,实现规模效应。目前,在区农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下,瑞民公司正积极与区内哼瑞猪场、睿娟农民养殖合作社、鑫丰塬养殖有限公司就有关合作事宜进行磋商。
(2)政府部门搭台,为企业之间交流、合作服务。区畜牧主管部门通过每季度举办一次畜牧生产形势分析座谈会,促进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共召开了生猪、蛋鸡、肉羊、奶(肉)牛四场专题座谈会,参加会议的养殖企业共45家。通过这一平台,一方面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扶持畜牧业的相关政策和行业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养殖结构;另一方面,又为养殖企业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深受企业的欢迎。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3)及时上报有关畜产品供求信息。今年初,印台区生鲜乳生产、销售等出现了一些问题,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相关人员积极深入相关企业和养殖户家中进行调查,并按要求及时上报了有关数据,为上级机关正确决策奠定了基础。
(4)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目前,土地已成为制约印台区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养殖场尽量按照“上山、进沟”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努力缓解畜牧业用地的压力。
3 加快推进新常态下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尽快实现由散养向家庭农场、标准化养殖、生态化养殖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升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生产结构上,加快发展食草动物,突出发展特色养殖;在产品加工上,加快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畜产品附加值。
(2)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业经营体系,建立健全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养殖户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一、工作目标
到2012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0万吨、18万吨、18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96亿元,饲料、兽药、畜牧装备等畜牧业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标准化生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等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一)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加快发展草食畜禽产业,稳定生猪和家禽生产,优化肉禽产业,推进奶业生产,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各地要突出特色,选准重点,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优质饲草种植,加快推进由粮经二元种植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突出抓好以玉米秸秆青贮为主的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力争到2012年全市秸秆青贮总量达到160万立方米以上。
(二)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对新建规模养殖场(区)要进行合理选址,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环保治理,对原有场(区)要加快标准化改造。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积极推广生态环保养殖模式和集养殖、种植、沼气、太阳能于一体的“四位一体”等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模式,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2012年全市累计新增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区)1000个,各种类型的专业大户15000户;发展品牌村800个,专业乡镇达到30个。自然养猪法生态养殖覆盖率达到50%;无公害肉、蛋、奶比重达到50%。
(三)培植壮大畜牧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10家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其迅速扩张生产经营规模,尽快成为竞争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和新建一批标准高、规模大、产品新、外向型的龙头加工企业,着力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到2012年全市新增市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50家,通过各类质量认证的企业增加60个,“进京入沪”企业达到50家。
(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紧密联接、互利双赢的运营机制。引导建立畜牧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程度,使之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通过畜牧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及行业自律,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障农民稳定增收,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至2012年,全市新建或规范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100家。
(五)全面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坚持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结合技术引进,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快畜禽新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加强渤海黑牛、洼地绵羊、鲁北白山羊、德州驴等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畜牧兽医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完善基层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和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建立技术研发和推广机构,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强化畜牧业科技教育和培训,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建立健全现代畜牧业发展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立畜禽良种引进、繁育、推广和管理服务体系,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加强种畜禽管理。深化种畜禽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联合育种。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合理布局和完善家畜改良点,建成以市为中心、以县为重点、以乡镇为基础的家畜改良网络。落实国家畜禽良种补贴政策,逐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力争到2012年全市猪、牛、羊的良种改良率达到90%以上,良种畜禽自给率达到80%以上。
(二)进一步健全畜牧业投入品生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市、县畜产品检测机构和饲料、兽药质量安全检测及安全评价体系建设,提高检测检验水平。做强做优饲料、兽药工业,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型饲料、兽药企业,重点支持新型环保饲料添加剂和蛋白质饲料原料以及安全、高效兽药的研发生产。强化饲料、兽药管理部门的职能,对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实施全程监管,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杜绝使用“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有害物质,基本控制兽药残留超标现象。建立和完善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加大对畜产品市场和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强对防疫、检疫工作的执法监督,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率达到100%。
(三)进一步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各县(区)要认真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滨政发〔*〕20号),2010年6月30日前完成县、乡两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体系。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认真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预防重大动物疫病所需的免疫、监测、扑灭等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保证充足的物资储备。不断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落实动物防疫措施,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100%。加强和规范执业兽医管理,规范动物诊疗行为,推进兽医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四、进一步完善扶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增加财政对畜牧业投入。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扶持畜牧业的政策,并根据当地实际,及时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各级财政部门要逐步加大对畜牧业投资力度,重点用于落实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生猪、奶牛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优质后备母牛补贴等补贴政策、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及畜禽场粪污综合治理等。
(二)加强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运用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成立畜牧业担保公司,为养殖户提供银行贷款担保。金融部门要结合畜牧业发展特点,探索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手段。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规模化健康养殖。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保险政策,在推进基本保险的基础上,增加政策性保险的品种和范围,逐步完善政策性保险的财政补贴政策,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落实养殖业用地、用电优惠政策。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20号),搞好畜禽养殖场用地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所需用地按照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其他企业和个人兴办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所需用地,实行分类管理。畜禽舍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按照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管理和生活用房、饲料储藏用房等设施用地比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需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畜禽养殖场用地使用期限届满,需要恢复为原用途的,由畜禽养殖场土地使用权人负责恢复。规模养殖小区(场)用水免收水资源费,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
(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畜牧合作经济组织以土地经营权、资本、产品等要素参股龙头企业,鼓励畜牧龙头企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各级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按照有关规定,各级工商部门为申请者免费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手续,各级税务部门落实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推进畜牧龙头企业建设。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投入,扶持畜牧产业化发展,并重点扶持新建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研、农业产业化等专项资金时,对发展畜牧业要给予大力支持。
五、加强对畜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1]。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2、畜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2]。
3、发展对策
3.1 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3]。二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三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3.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二是抓好 “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三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紧紧围绕“黄牛振兴计划、生猪462计划、奶牛跨越计划”、“畜牧进万家活动”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秸秆青贮种草养畜技术、黄淮白山羊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皖西白鹅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4]。
3.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参考文献
[1] 田青松.建原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1(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