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31 10:54: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生在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在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则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融汇在一起。因此,必须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都总结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但是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高校需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做进一步的探索,找到更为有效的教育方法,真正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
据全国各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调查分析可知,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的状况,在条件欠缺的情况下,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由辅导员担任。如此不完善的教育体系,一方面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使辅导员未能对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充足的了解;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辅导员缺乏心理辅导咨询等相关专业知识,导致其未能对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辅导,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一些高校已经有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室,但是基本上都是“空有其表”,并未真正投入使用,校方不愿意在此多花费精力,使心理健康教育未得到有效普及,导致许多学生并不知道校内有这一服务。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也就造成了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形同虚设,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
(一)加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
高校应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给予足够重视,应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体系,同时还应加强心理咨询服务硬件的投入。例如,心理发泄室、心理评测室和心理治疗室等的建设,这些硬件设施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还应该定期对校内的心理健康工作进行检查,同时监督工作人员,建立良好的惩罚机制,对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工作者给予奖励,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质量。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最为亲密。在教学中,教师能够与学生直接进行交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所以,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除了专门引进专业心理工作者之外,还应鼓励本校心理咨询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参与到校园心理健康咨询工作中来。同时对一些刚参与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教师要加强专业培训,整体提高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进而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三)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解决心理问题
许多大学生都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还有一些大学生不愿承认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校内的心理健康咨询有抵触情绪,这也是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解决心理问题,如高校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咨询讲座,还可以组织心理健康咨询相关的竞赛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心理健康教育。
(四)采用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国内许多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基本上都是通过公开课进行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依靠一门课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与发展,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这就需要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不断创新。例如,辅导员组织案例分析、心理知识竞赛或者心理游戏等。
三、结语
大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会比较突出,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因此,高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探索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更全面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健康成长。
作者:许敬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逐渐有了新的视角,也就是积极心理学,这主要是注重开发和应用人们身体中固有的、潜在的、积极的力量,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某种方式积极宣传和培养学生构建自身积极健康的心理,维护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随着心理问题出现逐渐的低龄化、极端化,我国的各个高校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提高了与之配套的软硬件设施。目前,在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向学生介绍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和心理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解析各种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问题的现象,向学生传授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心理问题的预防,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的讲座和主体活动宣传。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这种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对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预防,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实质上属于一种“消极心理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教育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及时进行改进,加强学生对积极情绪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和积极人格,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改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的理念
教育理念约束着整个教学活动,是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理论基础,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观要求和理性认识。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逐渐增加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下,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学的重点是“预防”。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人们会对心理教育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健康的问题直接等同于心理健康,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就是为了处理和鉴别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这种理念是典型的问题取向,没有正确、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出学生固有的、潜在的积极力量。通过让学生不断地体验积极地情绪,培养出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转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需要做到的是在知识观方面的转变,通过在高校中全面的普及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意识到积极心理学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生命教育、人际交往、挫折和压力的应对、自我认识、常见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防治、心理健康的标准等。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来,目前更加注重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下,学校应该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获取幸福的能力。积极的情绪包括爱、感激、自豪、兴趣、满意、快乐等,主要是人体感受到愉悦,可以是受到身体内或者是外部的刺激以及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预防疾病,有助于身体健康,同时能够让人们充满幸福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高校的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使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增加学生在积极情绪方面的体验,培养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3.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教师需要注重拓展心理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多渠道对向学生灌输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首先,教师是要注重课堂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标,注重加强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其次,在其余的时间,教师可以积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掘朋辈资源,在日常的沟通中促进互相之间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和培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转变为积极心理学,是时代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下,首先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其次,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最后,教师需要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屠鸣,李晓彧,魏春燕,邱建国,王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教育乃一国之根本,名族之基石,家庭之荣誉;学生乃国家之栋梁,名族之希望,家庭之兴衰。作为一个教育大国,我国始终贯彻落实“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以“发展教育为主,人力资源强国”为指导思想。明确的提出了“以人为本”“教育为本”的基本要求。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一)高校学生心理不健康引发的恶性后果
高校教育一直以来被我党重视,每年都有上万学子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勤勤恳恳走向高等学府的大门,高校也一直以来把教育作为其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高校教育阶段,学生们正处在努力求知,焕发青春,彰显活力的时刻,他们更应爱得到保护和重视。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发生恶性犯罪事件的频率不断上升,据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来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17%。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残忍的将其同寝室的4名室友杀害;2008年北京一名学生将其老师砍伤;2010年3月30日四川大学曾世杰杀害本学校学生一名,造成恶劣影响;以上案例一时将教育的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社会舆论一时也都铺天盖地而来,都在质疑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
(二)大学生发生恶性犯罪事件的原因
1、教育本身出了问题,只重视成绩,忽略个人身心发展
当前我国的教育只在重视学生们的成绩,特别是初三、高三这两个关键时期。一个是学校要考虑到升学率的问题,二个是考虑到在同行教育之间的竞争问题。由于每所学校的教育重点都偏移到了升学率和个人成绩上,这就必然导致学校对于学生个人身心方面的放松和不重视。
2、社会风气不良
由于在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造成一些学生不好好学习和读书,比如说《古惑仔》系列电影风靡时期,学生们和社会青年的热烈追捧,这就像蝴蝶效应一样,慢慢地传播开来,一些同学们都纷纷效仿,讲些所谓的哥们义气,导致一些学生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不安心学习,严重的影响了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秩序。
3、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
学生的不懂法也是造成这些犯罪事件的原因之一。虽然每位同学都在学校学习,但是,关于法律方面的知识却了解的不多。在学校里虽然有时候会有一些法律宣讲,但只是一种应付上级检查的形式,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高校要培养高端、优秀的人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改革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是必经之路,并迫切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解决方法及措施
从上面的讨论不难发现,高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关键时刻,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要想进一步完善高校心理教育,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开展工作:
(一)加强高等学府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高等学府心理健康队伍的建设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健康工作高质量的需要。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健康师的培训。由于高校扩招的形式越来越火,有必要加强心理健康师的培训,他们专门负责学生们的心里指导和管理。负责收集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资料,并且帮助他们治疗和咨询。另一方面,要加强专职思想人员的培训。他们可以从思想上启发学生,配合心理健康师一起为学生服务。
(二)学校管理要严谨,方法要灵活
学校每星期要组织法律宣讲活动,要定期的检查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落实到每一个班,每一个人。要及时的发现和解决一些让学生容易犯法的隐患,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网站,每次经过检查后,把结果公布在网上,让学生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识。
(三)加强心理机构的建设、加强心理课程的体系建立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校的心理机构建设始终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得学生没有咨询的地方,学校只能自己采取办法来解决,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要想解决问题,只有尽快建立心理机构,可以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咨询。其次是要加强有关课程体系的建立,把它纳入重点课程之中,形成一个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那些心理有障碍的同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建立自信。
(四)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环境的优化
好的校园文化和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健康的成长,要真正的“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他们创造健康发展的环境。是真善美真正的融合入到每个学生心中。
结语:青少年是未来的栋梁,保证其全面健康地发展,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任务之一。为此,我国高校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管理,让我们的学生能在学校健康的成长,最终成为国家之栋梁。
参考文献:
[1]谢慧.从高校视角论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与预防措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9(02).
【关键词】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原因;教育对策
研究生是我国最高层次教育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更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近年来,国家逐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而且缺乏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控制,导致研究生整体素质下降。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承受多重压力的研究生也随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如何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各个专家机构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都做了大量的调查与分析。2011年,马喜亭、李卫华用SCL-90及《研究生压力问卷》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压力做了调查研究,存在心理问题的研究生占44.16%;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五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1]同年龚惠香以浙江大学为例,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需求做了研究,显示男性把“压力问题”排在首位,女性把“职业发展问题”排在首位;未婚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于已婚的;农村家庭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于城市家庭的。[2]2015年赵红伟、徐海燕用SCL-90量表对高校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三成学生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并且与学历呈正相关的关系。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自尊问题”上。[3]
二、高校研究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追逐功利的心态
现在研究生越来越多抱着功利的心态进行学习和科研活动,这与个人有关,也与学校的教育有关。研究生的教育都强调论文、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而这些又直接影响到奖学金的评定。僧多粥少的局面也必然导致同学之间关系的疏远和相互猜忌。随着论文要求的越来越严格,而且对发表质量和数量都有规定,这也让研究生的心理负担加重。
2、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随着研究生的全面扩招,研究生的文凭价值降低,就业前景也不如以前那么好,有时甚至还比不上本科生的就业率。学历越高,期望值越高,对未来的期待也越大,但在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更愿意用更低的工资去聘用本科生,而一些研究生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去与专科生竞争同一个岗位。研究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面前,往往都会产生挫败感。
3、网络导致人际关系淡漠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网络交往淡化了生生与师生之间多方位的人际关系;沉迷于网络容易使研究生漠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降低现实的人际沟通能力;网络“教育”和“监控”功能的弱化,大量的不良信息正在慢慢侵蚀着研究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长期人际关系的淡漠就会引发研究生心理和生理各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易怒、思维缓慢、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丧失学习兴趣等。
三、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很重视,发展迅速,力度也大,但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国家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人们会认为研究生各方面素质都会高于大学生,但其实不然,要面对比本科生更大压力的研究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相应会更容易出现问题,出现的问题也会比大学生的更严重。对比本科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资源配置方面:服务层次不够深入;硬件设施方面不够完善;专项经费投入较少且来源单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训力度不够;兼职为主且专业不对口,专职教师较少;男女教师比例不协调,女教师居多。教育体系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四、加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
导师的治学态度、个人作风、道德修养对研究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业科研方面,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到关心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减压策略,共同应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强化辅导员的陪伴作用
辅导员作为研究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学生成为朋友,帮助研究生应对心理压力和问题,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为了更好地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体验式教育为模式,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态度、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投入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3、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建立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资料数据库,及时更新,全面动态地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督导制度,依靠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工作日全天候个体咨询,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的干预、有效的防范。因为心理咨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候还可能出现反复,所以需要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等文体活动
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而且对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参与集体的体育活动,锻炼了身体,超越了自我,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幸福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使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得到积极的发展。
作者:李绮雪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注释】
[1]马喜亭,李卫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压力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龚惠香.社会变迁与研究生心理健康调适—以浙江大学为例[J].浙江学刊.
[3]赵红伟,徐海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心理咨询趋势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01.28+40.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3-03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发展迅速、成果显著,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近来国内高校频繁发生校园暴力、大学生自杀等负性事件,大学生中因心理健康问题退学的人数占整个退学人数的30%左右,且这一数字呈逐年递增趋势。同时,与发达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我国的理论研究差距明显,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比例较小,教育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较低。其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规模和质量是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从人员数量上看,我国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0000:1,这与国外的400:1相去甚远;从专业程度上看,我国内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不足2%,而美国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87%具有心理学或哲学博士学位;从人员构成上看,多以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心理学背景和医学背景为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细致、专业的工作,不仅需要足够的人员应对广大学生的众多心理需求,而且对从业人员的品质素养、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也有严格的要求。早在2002年,教育部社政司就指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在教师,当前,应把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从业人员数量和质量问题,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管理,目前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建立科学、规范、有效和全国统一的培训体系,严格准入制,强化评价、监督机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等。这些研究从国家、学校、行业、专业等多层面,积极探索如何提升已有队伍的质量,同时也对如何壮大优质队伍的规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不得不承认,这些建议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第一,这些措施要行之有效,需要一个较长阶段。无论是对已有从业人员的培训,还是对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二,这些建议需要得到国家多个部门、整个行业以及相关院校的支持与配合,尽管存在可能性,但却是一个难度大、涉及面广的巨大工程;第三,它们大多处于构想阶段,并未形成系统、规模的工作模式,如何实施与操作等具体问题仍亟待解决。
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有众多研究成果。在教育对象上,形成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模式;在教育目标上,形成治疗型心理健康医学模式、普及型心理健康保健模式、提高型心理健康训练模式三者相结合的模式;在教育途径上,形成课程、活动、咨询、干预、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在教育主体上,形成高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相结合的模式,而校内又可形成学校、学院、班级相结合的模式;在工作队伍上,形成德育、心理学、医学相结合的模式。这些模式为了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逐渐出现了多元化、立体化的整合趋势。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难题,仅有崔波的“德育、心理学、医学相结合”模式,提到了对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培训和吸取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但是对于模式中的“医学”因素并未作出明确的解释。
1、眼高收低,挑剔心理严重
高校学生受到所谓“毕业即失业”和“没房没车搞不定丈母娘”等不健康言论的误导,在刚踏入社会之际,幻想以最快的速度,争取高待遇和高薪酬。在选择工作时,以薪酬和待遇作为选择职业的权衡标准,而忽视了职业发展的前景。企业的招聘,除了对岗位学历标准有一定的要求,还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工作经验,而高校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工作经验欠缺,加之挑剔心理严重,眼高手低的就业态度必然与企业的标准要求冲突。
2、心态不稳定,跳槽现象频繁
出于学生工作经验不够的缘由,学生刚开始参加工作时,企业提供给学生的职位、工资、待遇水平可能不是很高。某些心态不稳定的学生,认为跳槽至其他企业,同样能够在同等职位工作,并且工资和待遇水平相仿。对于企业而言,学生的频繁跳槽行为,无益于学生工作经验的增长,假若学生在工作一两年后,工作经验依然停留在毕业时的水平,必然成为社会淘汰的对象。
3、好吃懒做,毕业后啃老
“啃老”是针对青少年的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青少年在具备参与工作能力后,不愿意参加工作,直接从父母手中索取生活的费用。毕业后的高校学生群体,也存在部分“啃老”的现象,尽管不是非常普遍,但依然有必要加以重视。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基于高校学生就业层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归纳为工作技能不合格、个人素质品行低下、就业观念不正确几点,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围绕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立足自身”的心理教育
高校学生就业,是学生与就业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行为,学生对就业单位环境、工资、福利、劳动强度等提出要求的同时,就业单位要求学生的学历、成绩、技能、素质、道德等,与学生所提出的就业要求互相匹配。眼高手低。挑剔心理严重的学生,其就业心理最为关键的症结点,在于没有意识到就业双向选择的重要性,“一厢情愿”地认为就业单位有必要满足自己所提出的就业要求,而没有客观端正对自身学历、成绩、技能、素质、道德等条件的认识。笔者认为,高校围绕就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引导学生端正对就业“双向选择”的认识,让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剖析自身的学历、成绩、技能、素质、道德等条件,检验是否与用人单位提出就业标准相匹配,如果低于用人单位的标准,则需要适当降低对就业单位环境、工资、福利、劳动强度等的要求,重点扭转学生一味追求“工作环境优越”、“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工作时间不长”等不健康的就业心理。
2、“脚踏实地”的心理教育
高校学生就业经验不足,在刚开始参加工作时,一般不能够马上“位居高位”,并获得可观的薪酬和福利,而需要学生从适合本身知识、经验、技能的工作开始入手,按部就班地做好本职工作,腾出供以就业单位考察本身能力和素质的时间,再争取晋升。针对高校学生就业时“心态不稳定,跳槽现象频繁”的问题,“按部就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重点强调“脚踏实地”的重要性。那么,学校应该如何稳住学生的就业心态?笔者建议: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可邀请已经毕业,并在工作单位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将就业稳定和就业成功捆绑在一起,为在校学生剖析“就业稳定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搜索当今社会中由于心态不稳定,频繁跳槽后最终一事无成的就业案例,作为反面教材,向学生敲醒警钟,让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尽可能避免走“盲目奔波”的冤枉路。
3、“勤劳奋斗”的心理教育
很多学生从读书到毕业,家庭基本为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尤其是单身家庭,一般情况下父母仅要求儿女以读书为己任,没有提出任何额外要求。在相对安逸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学生往往缺乏“勤劳奋斗”的心理,没有提前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诸多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通常会将“勤奋工作”作为筛选条件之一,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端正品行”、“吃苦耐劳”、“奋斗拼搏”等优秀品质,让这些优秀品质在学生心理扎根。笔者建议:在学生尚未踏入社会之前,学校应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为企业在提供招聘实习生的在校平台,企业在为学生支付一定标准的薪酬后,根据学生在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及时向学校汇报学生的实习成绩,譬如在职的工作态度、工作经验等,学生则根据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作为衡量学生综合成绩的标准之一。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潜意识中,逐渐适应真正的就业环境,而不至于在毕业之后,由于不适应工作环境,而选择逃避现实。总之,勤劳奋斗的健康心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促成,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让学生具备独立的人格,方可避免“好吃懒做,毕业后啃老”的尴尬就业局面。
[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安雪玲(1977-),女,河北保定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历史与思想政治教育;常志娟(1971-),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河北石家庄05008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76-03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如何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何管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毋庸置疑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中,选择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行之有效地解决高校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推动国家更快更好地实现人才强国的计划。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生源数量越来越庞大,教育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如何对学生心理问题加强防范和控制,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各大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加大了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投入力度,如很多学校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力量的完善,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安排也更加科学,这些均为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不过,即便如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力度不够,定位不准
目前我国个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步人正轨,管理滞后,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设置不合理或者根本没有设置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对于设置有心理咨询机构的学校,每学期会安排值班辅导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但是整体宣传不到位,辅导工作形式大于内容,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咨询机构形同虚设。很多学生没有认可这类心理咨询机构,不愿意主动到这些机构中针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同时,大多数学生碍于面子,也害怕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学生是被迫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并不是出于自愿。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且,不少高校的教学经费不足,这种情况下学校没有聘用专职心理教师,也不会形成个案记录和系统的数据收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很难有完整化的体系和专业化的人员配置。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传授各种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调节方式,用于提升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围绕课堂教学展开的,一些宣传工作有名无实,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没有进入教学计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没有被设置为必修课,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教育课程教授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70后”“80后”变成新一代的“90后”。“90后”青年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更加喜欢冒险,生活方式网络化严重,或者可以说是过分依赖网络,过于自我,忽视别人的感受,注重自我享受。这与“90后”安逸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大部分“90后”缺少挫折体验。而市场经济中,大学生要承受来自家庭、就业、人际关系、感情等方面的多重压力,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模式过于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化是当前很多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当然其他学科的教育实际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构建模式单一、水平低下、偏重理论型教育仍然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因此,建构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模式势在必行,应该以先进的理论做指导,以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构建新时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传统的模式实践方法单一,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脱离,缺乏一定的数据收集,如调查问卷、试验教育等,不符合当前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科学化,没有将高校心理教育模式与学校理论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其纳入系统范围内。学校还是认为学生对课堂文化知识的学习才是主要的,所以,虽然应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这些做法却往往不能弥补因为心理危机而出现的自杀和伤人事件。一些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的专业力量不够,人员的自身素质不强,大多是思修老师和辅导员兼任,没有专职人员做保障,更没有经费支持,导致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自然也不存在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科学研究。更有甚者,有的高校将心理健康问题等同于思想品德问题,将一些心理疾病视为品质问题和思想错误,大大脱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另外,针对现在网络时代出现的新的思想问题,仅仅靠传统的学习教育是很难达到成效的。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是时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人们的一些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开始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有所抬头,这些都给高校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经济、集体、荣誉等方面的意识不断弱化,功利、个人、拜金等思想却渐次蔓延开来。有的大学生因为经受不了社会和工作压力,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不断的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是完善大学生品德建构的需要
当前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产生压力的时候,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很好地缓解和释放,以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对高校人才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健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缓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其品德建构不断完善。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以及模式都已经不再适用,要在符合当前教育背景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枯燥的教学方法以及形式单一的课程设置、乏味的内容,都会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提不起兴趣。再加上这种说教形式的教学方法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并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客观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更是直接造成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脱节,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流于形式,不仅没有使学生从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反而由于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问题,加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严重阻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究其根本原因,最关键的还是因为高校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缺乏兴趣。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要积极增强实效性和贴近性,以形象的、互动的方式及丰富有趣的内容,吸引大学生的关注。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认识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高校教育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关注和解决。当前有很多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但是这些机构却没有独立的管理权限,受到来自学校主管部门的诸多限制。所以,应建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咨询机构,使之拥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能够成立独立的专业工作队伍,可以根据高校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调研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更多的教师,并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的选拔和管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以及具体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应该有所改观,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组织的建设,而且在日常工作中应对这些机构和组织的功能进行完善,比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发现并适当干预、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等,都会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升产生十分重大的意义。有经济实力的学校则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关注专业化建设中的兼职人员管理,一方面支持和鼓励一些心理教师参加心理教育方面的学术研讨和交流,另一方面也要采用实践、理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二)建设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习、就业、网络、人际等方面的压力,严重者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因此,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层次分明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及必修课程,要尽量解决传统课程设置中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选修课的局面,渐渐将其纳入到必修课中,定期举行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讲座及相关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让他们学习并掌握心理问题自我排解的方法,从而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心理异常现象,并有效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不仅需要理论支撑,也要加强实践教育力度,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组织更多的讲座,让学生在讲座中积极发言,如谈心理健康户外教育活动的感受等,让学生在与其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解决自己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渠道.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使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对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应该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定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旨是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给学生更多的咨询及辅导,帮助学生对自我产生正确的认识。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首先应该和高校的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结合,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具体目标进行全新的界定,将其定位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和自立意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等。其次,高校在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上,应当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和趣味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实践性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实践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而不是如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作为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教育,可以通过教学中各种活动形式开展,比如情境教学、分组教学、讨论教学、游戏教学等,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完善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改变传统教育中只以教材为教学依据的特点+加入更多有趣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在接受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高校还可以通过网络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加强网络教育和咨询力度,利用网络系统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网络具有极高的隐蔽性,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更加自由地抒发内心想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比如设置咨询邮箱、QQ交流群等平台,在对学生隐私进行保护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四)推动建设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在系统化的专门机构和队伍之上,以预防高校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为主要目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可以通过建立校一系一班的管理流程,由班级学生干部和辅导员通过社团、班级活动、谈话等形式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档案,对一些存在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关注,安排专业教师为其排解心理障碍,把学生的心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经费有限的学校,则可以在班级内挑选一些责任感强、对心理学感兴趣的班级干部,组建大学生自己的心理教育和咨询组织,联合本班级的辅导员或者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学习和掌握心理知识及心理技能,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途径可以通过设置教学课程、开展课外活动、通过传播媒介宣传等手段,与课堂心理教育相辅相成,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大学生在知识、情感、行为等方面提升和改善心理品质,逐步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更大的功效,真正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1]冯春,辛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PI三维模式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台湾地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1954年开展以来,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并且随着台湾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该项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形成了教学、训导、辅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台湾教育界认为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的历程和方法,是由辅导教师根据某种信念,提供某些经验,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发展自己。在教育体系中,它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情操,是一种行动,是基于对人类的基本关怀,其目的是协助学生以自我了解为起点,完成自我实现。
通过了解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从中找到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与可借鉴的方法,无疑对于推动我们的工作开展是十分有益的。
一、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普遍化与制度化。
台湾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快速发展,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妥善引导,促使高校心理辅导的普遍化。台湾教育行政当局要求专科以上的学校都必须以自身规模在“心理卫生中心”与“学生辅导中心”这两种形式中选其一,设置相应的机构。从1980年起,公立大专院校的学生辅导中心列入正式编制。1982年又分别在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台湾教育学院、高雄师范学院成立了几个“辅导咨询中心”,分片负责台湾北、中、南三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咨询任务,以提高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成效。
同时,台湾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妥善引导,还使得已经开展的心理辅导工作走向制度化、正规化。台湾教育行政当局通过制订有关的法令文件、将心理辅导明确列入课程、划拨专项经费、保证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编制等,对心理辅导工作作出了有力的推动。
2.三级预防,全员参与。
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建构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的辅导体制方案》,其目的在于引进心理辅导工作的初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观念。初级预防是一般辅导,是针对一般学生及适应困难学生进行的,二级预防是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是针对处于偏差行为边缘的学生而进行的,三级预防是专业心理矫治咨询及身心复建,是针对偏差行为及严重适应困难学生而进行的。该观念不仅充分体现出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的教育理念,而且充分体现了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助人自助”的理念,即心理辅导是协助个人自立、自助,而并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是“送鱼”,而是授人以渔;不是拯溺,而是教人如何游泳;不是救人,而是教人如何自救。同时,也激励了一般教师全面参与辅导学生的工作。
3.投入充足,配备齐全。
台湾地区投入了近86亿台币来推行《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目的在于“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内资源,建立全面辅导体制,统整规划辅导工作发展,以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培养国民正确人生观,促进身心健康,增益社会祥和”。
台湾各高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资金投入充足,硬件设施完备,咨询辅导中心规模大、设备全、藏书多。
另外,在心理辅导的师资力量的建设方面,台湾高校的把关也相对较严格。在聘请辅导教师时会考虑下列因素:首先,教育程度方面,任何辅导人员都必须具备学士学位,以具有硕士学位为佳;其次,工作经验方面,在从事辅导工作之前,最少有两年的教学经验,最好还具有一年以上的教学外的工作经验,如社会工作、行政工作、公众服务等经验,另外还需要有3―6个月的处理辅导业务的实际经验与实习;最后,专业技能方面:从事辅导所需的专门技能包括咨询、调查、问卷、测验、个案研究、心理治疗、资料收集、联络服务等技能,并具备教育心理学、社会学、职业教育与辅导的技能等专门训练。台湾地区培养正规、专门的心理辅导工作人才的基地是台湾师范大学与彰化师范大学,并为新任的辅导教师提供研讨进修的机会。
二、对内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启示
对比台湾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预防、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与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阶段尚存在的不足,借鉴台湾的先进经验,内地高校还应着重就以下几方面的不足加强改进。
1.硬件建设不足,应加大投入,完善心理辅导机构设置。
目前,内地高校心理辅导机构建立的比例明显不够,硬件设施仍存在不足;心理辅导人员较紧缺,且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由于身兼行政、教学等多项任务,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有很大的冲击和干扰。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投入,划拨专款支持基础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在现有基础上,根据辅导的需要完善心理咨询中心的各项设施。例如,根据辅导对象的不同,分别建设个别辅导室和团体辅导室;根据辅导方式的不同,可建设访谈室、宣泄室、沙盘推演室等;根据功能的不同,开辟心理治疗室、心理测评室、心理阅览室等活动场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配置必要的办公设施和计算机等软件和设备;出台兼职教师各类活动课时给付标准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机构的正常运转、心理健康普查和组织专题辅导、讲座、报告及人员培训等。
在辅导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可参考台湾学校的经验,根据学校自身的规模设立1个心理咨询中心,由数名热心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校医、政教人员组成,其中应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教师,负责学校经常性的辅导工作;另设1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由校长兼主任委员,负责全校心理辅导活动的规划、发动与互相配合。同时还要确定专职人员的定编指标,并协同人事等部门明确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定系列;兼职人员要明确工作量计算方法,落实必要的待遇。
2.师资力量较薄弱,应强化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内地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较薄弱,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太少,师生比平均达1∶10986,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要解决这一矛盾,各高校就应该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另外,对于在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和进修也较为缺乏。当务之急,我们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为了提高专兼职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及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我国也积极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教育部社政司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各省也设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但根据被培训者反映,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培训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训练;缺乏实习督导;案例分析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督导,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现状,建议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首先,在专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严格把关,采取积极措施,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从事专职的心理辅导工作;其次,把在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安排心理辅导教师进修心理学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最后,依托条件较成熟的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成立学校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定期对临近地区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给予及时、集中、具体的指导、咨询与监督,以加强促进心理辅导教师的个人成长,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心理辅导的质量。
3.课程设置欠规范,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从课程建设来看,目前内地高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欠缺规范,这种现状难以保证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而达到增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高校心理辅导在一定的普及面上正常地开展起来。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培训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编写心理辅导教材。可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三个方面的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专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台湾学者提出的制订心理辅导计划与实施方案的“问题――方式――策略模式”,编制课程的单元活动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胆探索,努力创新教学方式与途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吸引力与活力。
4.资源未能整合共享,应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目前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校内外资源仍不能很好地整合共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与学校的各个部门互通信息、通力合作,借助于学校多方面的资源,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台湾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就起到了统筹规划校内资源、发动全员参与和互相配合的积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和启示;同时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积极寻求社会的理解、支持,加强与兄弟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如各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加强联系和研讨;聘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开设辅导讲座;开展与有心理门诊的医疗机构的合作,及时提供心理疾病的医疗干预措施等。此外,政府也应该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妥善引导,通过立法等措施力求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普遍化,整合共享多方面的资源,以达到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全员积极参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宗亮东.辅导学的回顾与展望.台北心理出版社,1990.
1.1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活动相互融合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呈现出与德育教育相互融合的特点。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会想传统的儒家思想融入其中,更加注重学生优秀德行、品质的培养。比如《论语•子罕》中所提出的“仁者不忧”,指的是仁德的人就不会忧愁[1]。《礼记•大学》中提出:“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指的是“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借助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思想,指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并且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
1.2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对接
纵观当前各类世界级著名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开展情况而言(详见下表),大部分高校均比较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大学生创设参与心理训练与心理培养的场所[2]。但是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中却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没有将高校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互融合。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需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服务活动,为高校学生答疑解难,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学生由于进入思维误区而出现心理扭曲问题,使每一位高校大学生均能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价值观念[3]。
1.3师资力量与服务设备比较匮乏
结合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以心理咨询师为例,当前很多高校中缺乏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由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等进行教学指导,或者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在美国等国家的高等院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咨询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多,且各个心理健康咨询师均具有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等相关博士学位,从业资格证等等。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职教师30名,学校学生为21000名,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教师与学生比例为700∶1。30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精神病学家包含8名,临床心理学家8人,临床社工13人,临床护士1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00%。
2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相关建议
2.1明确健康教育服务理念
理念是服务机构的核心,是具有自身特点的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凝结,也是服务机构的灵魂所在。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所关注的内容与重心各有不同。比如有的高校比较注重整体性健康,以哈佛大学为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爱学生,为学生提供社区性心理健康服务。有的高校则比较注重优化学生的心理境界,以牛津大学为例,则通过心理健康指导的方式,重点使学生能够学会如果自主调节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我国高校需要基于本土性特点,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明确自身的健康教育服务理念,凸显高校的教育特色。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根据高校培养人才的理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定,重点包含积极思维培养、合作意识培养、职业素养培养以及心灵健康等相关内容,创设尊重、平等、真诚与专业的服务模式,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与发展。
2.2构建专业服务组织机构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多数属于学生工作处,一些也属于团委、医务科或者是德育教研室等,设在专业院系中,还有的属于学校直接管理部门。基于世界著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所属单位而言,与我国高校模式大致相同,一些属于医学中心,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哈佛大学;一些属于学生事务管理中心,比如香港大学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能够为高校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发展平台,而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属机构,也有助于进一步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优秀思想品格的培养能够创设良好的条件。高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重视程度,开设多个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服务组织机构,由不同的所属部门负责相应的管理内容。比如心理咨询功能主要由心理咨询中心承担,心理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足够的心理科医师、精神科医师等,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社会康复功能则可以由学生生活园区负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活环境,营造舒适的学习与生活氛围。同时,可以通过配备专业的社工以及临床护士等方式,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尽快康复。
2.3构建多元支持健康关系
中国传统儒家社会非常强调关系,并将其概括为“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学生与朋友、家人、兄弟等直接相互的模式,形成的关系,将会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当前社会组织关系比较复杂,所涉及的组织与组织关系相互较多,在指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格、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组织多元支持健康关系指导,使学生能够学会与人相处的方式,在积极的社交氛围中感受到与人相处的乐趣,获得更多的团体支持与团体援助。高校可以以服务为中心,构建各类援助团体,比如心理咨询团体、课程团体、康复团体等,让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其中找到关系,感受到幸福。还可以开展人才培训与发展机构,强化在岗培训活动,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到职业教育活动,保证教育服务的专业性与有效性。
3结束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表现,对于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相较于国外世界级优秀的教育学府,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可以基于本土性思维,通过多种方式,为高校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与发展平台,关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高校学生能够形成优秀的思想品格,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作者:刘一迪 单位:泰国正大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据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基本是在十八岁和二十四岁之间。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已经完成,或者是处在接近完成的阶段。已经具备了成年人所需要的各项特质,但是在社会经验和心理上还有所欠缺。在入学之后,一旦收到挫折,就会出现心理上难以承受的情况。进而引发心理困惑、疾病等,轻者出现自闭,自卑、离家出走的情况;严重者会有伤害他人或者自杀的情况。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我们通过翻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失衡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在自我认知当中出现很多矛盾和迷惘。这种问题不及时引导,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很大。其次,进入大学以后,因为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无法调整适应,很难与同学想融入,出现较大的心理落差,极易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最后,感情问题是大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困扰,对感情问题的处理不当,没有整理好感情和学业,或者是情感破裂后的报复心理,都是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因素。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准确的认识
随着近些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高校也开始逐渐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这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加上很多学生资金投入的欠缺,很多工作没有做到位,起到的效果非常小。高校大多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开设有供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机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需要帮助的学生没有得到实际帮助。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不少老师和学生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未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有时甚至简单地认为他们不正常。受这种环境影响,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心理压力长期积压得不到调适和释放而走上了歧途。
2.2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不足
有了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只片面的重视招生和就业这两项工作,对于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学校甚至连基本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没有设立,更别说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部分高校只是象征性的开设几堂课,起到的作用可以说微乎其微。除此之外,高校也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配得几名教师也都是非专业,只会简单罗列教材上东西,根本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有些心理辅导员其实是政治辅导员,根本不具备对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的能力。 高校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只是为了应付教育政策需要,很多工作都是非常不到位。基本都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对有需要的学生没有实际的帮助。一些学校即使有心理咨询的机构,也只是形同虚设。
3.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首先,要做好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利用校报开始建设健康教育专栏和心理驿站专栏,对心理健康的知识进行大力宣传。开展各种宣传活动,给大学生传输正确的理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