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审计问题模板(10篇)

时间:2023-10-31 10:55: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审计问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校审计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2-0223-01

绩效审计是高校经济管理建设中尤为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也是缺乏高校各项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保障[1]。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变化,各大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就使得学校的各项投入经费不断增加,再加上新经济时代背景的影响,导致绩效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不断显露处理,如何更好的提高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已经成为目前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2]。下面,文章简单分析和总结高校在新经济时代下绩效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并研究和探讨相应的强化对策,从而不断提高高校绩效审计的效率以及对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更好的推进我国高校建设的现代化、科学化、可持续性发展。

1新经济时代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绩效审计方面也面临了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

1.1高校绩效审计的理论指导不完善

高等院校属于事业单位,一直以来其经济建设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重,导致高校管理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多数认为绩效审计的目的只是单纯的防止出现违规现象,没有真正认识到绩效审计工作对高校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导致高校一直以来对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视不足[3]。同时,由于我国绩效审计的起步时间较晚,在体制、决策、管理等环节上的相关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这些也都导致了高校绩效审计工作发展的缓慢。

1.2缺乏健全的绩效审计制度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绩效审计工作是从属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统一、明确的制度规范和标准要求,其审计工作的流程操作不规范、不系统,导致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低下[4]。同时,有些高校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绩效审计制度,但由于参考资料、社会环境以及体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所制定的制度规范缺乏较强的可行性,无法真正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导致绩效审计制度形同虚设。

1.3高校绩效审计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审计方法,不仅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极大,工作效率低下,也容易导致工作出现诸多错误。有些高校虽然已经构建了审计信息网络系统,但由于受到环境、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限制,通常只是简单的进行数据资料的录入、核算,不能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

2加强新经济时代高校绩效审计的对策

目前,针对我国高校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绩效审计工作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在今后的管理建设过程中,各地高校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2.1完善绩效审计的理论体系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基建、招生、融资以及后勤等工作上的市场化进程也越来越快[5],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必须要结合新经济时代要求,积极转变和创新绩效审计理念,与时俱进、创新求实,不断拓展绩效审计的范围,研究和完善审计工作的理论指导体系,自觉调整绩效审计的重点问题和发展方向,并在高效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贯彻落实绩效审计工作,真正把绩效审计理念融入到高校经济建设的整体过程中来。同时,高校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通过科研攻关、论坛交流等方式不断对绩效审计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积极创新和改进绩效审计方法,从而使绩效审计理论体系更加的趋于完善。

2.2建立健全绩效审计制度体系

高校要结合审计工作要求,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建立和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绩效审计规章制度,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加以补充、修正和完善,使绩效审计制度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不断提升规章制度的可行性、时效性和有效性,让审计工作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还要设立专门的绩效审核部门,调整和优化其组织结构,树立和巩固绩效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真正将绩效审计工作纳入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中来。

2.3提高绩效审计的信息化水平

网络信息技术是新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高校经济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高校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必须要积极引进和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网络运转、辅助办公、信息管理等方法不断加强绩效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联动性和动态更新性,从而更好的提高绩效审计的效率和水平。

3结语

绩效审计工作是强化高校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规范高校经济建设的重要前提保障,因此,各地高校必须要积极加强对绩效审计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制度、机制、人员素质等多方面渠道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提高和强化,从而更好的促进和推动高校经济的建设发展,使我国高校办学建设不断向着科学化、现代化、经济化的良性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石勉.高校绩效审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02):27-28+30.

[2]靳海燕.我国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应对措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791-795.

[3]陈晓芳,崔伟.高校绩效审计若干问题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09):28-30.

篇2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力度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如何找准科研经费审计重点,对症下药,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具体如下:

(一)“课题制”管理模式的隐忧由于当前科研课题的数量及经费额度已成为衡量高校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排名”,也是高校创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为刺激教师争取项目的积极性,许多高校都将争取到的科研经费实行高比例的资金配比,同时也导致了对其预算及使用情况的疏于监管。甚至有观点认为,科研经费是教师自己争取来的,项目负责人花自己的钱,其他人无权过问,且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甚至部分领导也对此给予认同。

(二)经费开支合理与否的界定一方面,用科研经费购买的物品、材料究竟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无法界定,如购买手提电脑、微波炉、冰箱等,既可以用于居家生活,也可以在科研攻坚阶段,为教师在科研场所日以继夜地工作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用课题科研经费购买的仪器设备是否真正服务于该课题,由于科研项目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层次知识,而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缺乏与科研专业领域的长效沟通机制,审计人员对一些专业设备、材料及管理费用的支出是否合理无法做出职业判断。

(三)效益型评价指标的缺乏科研经费效益性评价包括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评价以获得批准项目的“立项申请书”、“技术开发合同”为主要依据。但其中对完成技术效益的评价往往超出审计人员的专业范畴,而社会效益评价又以定性描述居多,以科技部、财政部2006年7月最新颁布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国科发计字)(2006)330号]为例,其中第38条规定要对科研项目实施效益评价的内容仅为:“……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实质性贡献和作用,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国际影响”。这样的表述只能作为科研经费审计的参考内容,而不能作为审计依据,没有具体可操作性。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问题的对策

篇3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69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1 民办高校审计学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审计专业日益走俏,各大高校纷纷设立审计专业或者在财经类专业内设立审计课程,与此同时,审计学教学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上的差距,再加上审计课程本身晦涩难懂,导致审计学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成为审计教学的一大通病。而且对民办高校而言,经费投入不足和教师待遇不高等问题,使得有些教师上课就是完成任务,对自己的教学质量漠不关心,学校督导检查也不到位,导致民办高校审计教学改革举步维艰。

2 民办高校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2.1 教材建设方面

目前,民办高校的教材选择参差不齐,基本上没有自己主编或参编的教材。笔者认为,必须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来选择教材。民办高校很多都有校企合作,以南昌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就和很多汽车制造业合作,学院可结合这一优势,编制与汽车行业相关的审计案例教材,在完善和提炼以前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把理论融合进审计实务的具体操作中。另外,我校也专门设有注册会计师方向的会计专业,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单独选择注册会计师协会主编的《审计》教材。

2.2 教学内容方面

据笔者对周边民办高校审计学课程的了解,大多教材的重难点都放在审计概述、职业道德以及审计风险上面,很多高校甚至全篇都是理论阐述,完全没有审计循环的实训内容。有的高校直接把审计课程教学全部放在审计实训中心授课,让学生自己操作,完全不做理论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收效甚微。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学习任何知识都必须先宏观再微观,如果只讲实训内容,容易造成学习片面化,只学理论又会使学生迷惑不解,必须将二者相互结合,在讲述审计基本理论的同时,结合审计循环具体的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

2.3 教学方法方面

现在的民办高校,由于资金短缺,教学的主要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板书教学上。这种教学方法,尚可应对基础学科,但并不适用于综合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审计学教学。现如今,民办高校的改革重点是培养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要求毕业生真正具备实际动手能力。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纯理论的教学方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响应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号召。

3 强化审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校内审计实训平台,加强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的会计学专业中有一部分是注册会计方向,但对他们的授课和方式完全和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一样,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除了学校本科教育刚刚起步,缺乏人才培养经验外,最重要的,就是缺少审计实训中心的建设。审计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实训基地的授课来弥补纯理论授课的缺陷。为此,学校必须加强实训平台的搭建工作,和软件公司协商,合理控制费用,开发出适合民办学院自身特色的审计实训软件。软件的建设要尽量做到实用性和拓展性并重,以方便教师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

3.2 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

审计学的主要就业方向就是会计师事务所,而事务所本身容纳的实习生人数有限,再加上民办高校学生的总体素质欠佳,到事务所找工作难免困难重重。即使学校开设了实训基地,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仍然很难找到实习单位。鉴于此,我校可联合一些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将事务所的某些业务放在学校做,这不仅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也能让学生实际接触到审计实务,同时,也有利于事务所节约成本。由此可见,在审计学教学中引入事务所合作,对学校和事务所大有裨益。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高校内部审计是一项相对很特殊的内部管理方法和控制手段,其审计的目的就是在监督、监管和审核下,让其它建设部门和别人把某项建设或是某一部分工作按照制度和规章的规定做好,落实。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规定,高校内部的审计人员有依法审核本校内基础建设项目的责任和权利,但往往高校的侧重点是教学和科研,对于基建工程的审计工作经验不足,实践能力不强,内部审计人员又少,审计力量薄弱,虽然在整体工作中也既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不良现象也相继滋生,高校这块圣洁的土地也未能幸免,尤其是高校的基本建设工程更是炙手可热争抢之地,在不同程度上给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制造了障碍,使之也出现了不同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问题

高校建设项目内审主要是为了保障和促进建设项目可以按照规定和程序,高质量、高效率、有速度地进行。但在内审之中高校往往会把工程项目的造价与内审工作相结合,混淆了效益和造价,质量与工速之间的概念,而且也把内审工作标的定位偏差,在整个高校基建内审工作中建设项目本身的质量审查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高构基建管理工作的审查,以及管理质量和效果的审查才是重要的方面,而当前的基建内审往往只把审核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工程质量和决算的审查上,势必会扰乱高校基建工程内审工作的定位方针,内审定位偏离,扫尾也会导致审计人员工作方向错乱,审计职能作用缺失,审计形式单一,更不用谈审计工作之后,如何提出客观的、指导性及建设性建议了。

二、独立缺乏问题

高校的审计机构和部门一般成立都较晚,甚至有一些高校还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审计部门,即便是部门的设置,但是就高校基建工程这方面往往就没有专门的科室和专属审计人员,笔者为了调查这一现象,随机对全国的100所高校进行抽查,选取了其中的50所学校做为对象,通过这一调查,笔者发现几个问题,有一些很著名的高校审计部门在网上的主页都不存在,更不用说如何对外公开审计数据和结果了,甚至有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审计部门或处室,但是往往会与政府的纪检机联合办工,再者,一些相对较小的,或是知名度不高的高校,其自己专有的审计部门的比率就越小,和政府纪检机构合办的比例就越大。这些现象不仅仅使高校自己的审计工作不能相对较为灵活的开展,有时还会和其它联合办工单位的审计工作混淆,再加之政府纪检单位的审计工作本来就业务繁重,往往对于高校基建工程这边的审核工作就会拖延和放缓,时效性就相对较差、工作效率也不会很高。

三、审计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非常繁荣,并且发展也基本成形,由业主、承包商、监理这三大建筑工程主体组成。面对着如繁杂的建筑行业市场,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和管理也形成了对这三方有针对性的监督和审核系统,像建筑、学校管理、社会监理、审计部门以及其它外部系统等五大系统,而这五大系统就构成了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工作的主要大环境。当下,这一环境却不容乐观。首先是高校监管不完善,部门人力薄,审计任务重,监管不能全面顾及,所以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建设质量问题和管理疏松问题,再加之一些审计人员专业性不强,责任心又差,人浮于事,审计只走走形式,看看表面,更有甚者职业操守低,与施工方相互勾结,使审计结果虚假。其次,建筑市场紊乱,大部分的建筑行业都呈现出低糜肯瓶颈态势,同业间竞争恶劣,压价造价,在一定程度上给工程的质量造成了隐患,间接地损害了高校师生的基本利益。最后有一些社会监理单位或是监理机构资质不全,而国家对这方面要求又没有提上日程,大部分监理公司都是挂靠单位,监理市场混乱,监理人员参差不齐、松散、素质不高,也给本来就不乐观的内审环境又雪上加霜。

四、制度缺失问题

制度永远都是实践的方向和指示旗,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确保前进的正确性和时效性。可是当下,我国高校基建工作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同,缺失现象严重,使本来就是新生事物的高校基建内审方向盲目。笔者对述抽选的50所高校,再次进行调查,发现无论哪所高校者相应的制订出符合本校特点的一些内审规章制度,但就统计来看在全程跟踪,质量监控,审计公示等方面制度还相对薄弱,再加之,高校的这些工程内审制度的制订一般都以国家的审计制度和上级部门的要求而草拟出来的,其系统性、客观性和独特性有隙可寻。

五、审计质量问题

最后,内审工作的优劣程度、规模范围、侧重重点、客观科学、真实正确、完整全法等因互都决定着整个高校基建工程内审工作结果。而目前我国高校基建工程审计质量问题却不容忽视。首先是内容不全面,重点太局限,工程建设一般包括着像招标、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收工结算等等过程,但往往高校通常会把收工结算做为重点进行审计,只注重资金的流向和材料的使用,其它过程和审计步骤并没有列入重点审计项目。再者,审计工作前,资料收集不全面,资料正确性和真实性也有待考查,审计计划也不完善,后期跟踪不及时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篇5

按高等教育专业课程大纲设置的要求,审计学与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一样是会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没有体现出主干的作用来,其教学效果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远远不及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导致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审计难教,审计难学”的说法,老师上课备课辛苦,学生上课反映平淡,这说明审计学在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多年审计学的工作实践,主要谈谈非审计专业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以帮助提高非审计类专业审计学的教学效果。

一、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学生对审计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目前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审计学课程的教学都是在“大会计”架构下进行的,审计相关课程的内容都是会计或者是与会计有关的知识,这种“就会计学讲授审计学”的状况必然造成学生审计基础知识视野的局限性,使审计专业学生的适应性受到影响。学生拿学会计的思维和观念来学审计,认为审计学是对会计学的总结,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审计学枯燥,没有会计等课程生动,这是对审计的误解。审计学属于应用学科范畴,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审计不仅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而且是对国家政治活动的管理。审计行为横跨了国家政治生活、资本市场运转和企事业的内部管理,涉及了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属于大管理学科的概念。因此审计源于会计,但高于会计。对待审计学,就不能仅仅以为审计是对会计账务的修改,审计教材的内容不局限于查账的分录。现代审计的重点(涵盖国家、内部、社会审计)是基于风险的角度来对各种实体的活动进行判断与评价,这一特点表明审计学不仅不枯燥,而且生动,饱满。

2、教学内容单一

基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审计学在教学内容上比较单一。目前多数高校审计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民间审计)为主,并不由自主地把传授职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作为审计教学目标,即会计学专业审计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考试,使会计学专业的审计课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这与审计学的多学科和综合性是相矛盾的,审计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为“应试教育”而圈定的教学内容是满足不了审计学的特点。同时注册会计师审计只是审计的一个分支,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同样是审计中的一部分,而在审计学的教学中几乎很少涉及到,这与当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对审计人才的旺盛需求是不相称的。教材是审计学专业课程的载体,同时也是将审计学专业课程传输给学生的一个重要工具,教材内容上的缺陷也导致审计学教学难以拓展。现有教材内容体系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审计理论的核心内容。近几年出版的审计学教材,主要借鉴了西方审计学的内容体系,翻译痕迹明显,而内容主要以传授民间审计的知识为主,涉及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知识较少甚至没有,教材内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不多,即使有所涉及也仅仅停留在一般的介绍,对我国审计理论与实务日新月异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建设性的研究涉及不多。这些导致审计学在教学内容上局限于以介绍社会审计为主的理论与方法的单一学科。

3、教学方式单调

审计学是一门典型的应用学科,因此审计学的授业者应该经常参加实际的审计实践,从实践中理解审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实践的经验来提升审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授课时从实践的角度来讲述审计理论和方法。目前大学的审计学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堂讲授,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审计学课程从性质上来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会计学)有较大的区别,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它要解决的是“怎么样”以及“为什么”的问题。纯粹的理论教学和课堂讲授不能适应审计学学科的特点,也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乏味感。当然将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通过案例来进行讲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案例的选择又是一个问题,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缺乏必要的实际工作经验,凭想象编不出适合于各教学阶段的案例,很多讲授审计学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又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也就不足为怪了。二是国内的审计学教材案例不理想,更多的只是文字上对有关情况、背景知识的描述,而缺乏其中具体内容的介绍,这对审计学教学来说几乎是无用的,因为审计活动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判断需要将具体情况、背景知识与审计理论结合起来。国外的经典案例尽管很多,但它是在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下发生的,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教学。三是受限于审计案例的保密性,国内有教学价值的审计案例应当说也不少,只是保密方面的因素,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不会也不愿将其奉献出来,这也严重影响到了这些案例应当发挥的作用。最后,市场上也有不少单位开发出有价值的案例,但各教学单位限于经费的不足,无力购买此类产品。以上原因导致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在非审计类的单位是很难实现的。

4、教学时间不当

对于非审计类专业来说,不少教学单位安排审计学的教学在大四上学期(有些学校在大三下学期),这种安排有它的合理性,审计的对象是被审单位的财务信息,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当然要等到学完会计的有关课程后,才会知道审计是干什么,从这一角度来说是可行的。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就业的压力,学生升到大四后目标就很明确了:为就业准备――考研、考证或奔人才市场,能留在教室里坐下来上课就寥寥无几,还有部分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同时审计学的教学时间相对较少,有些教学单位是72学时,有些64学时,更少的就只有48学时,连审计基本概念都难以讲完,更别说让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而且对于非审计类专业来说只开一门审计学课程,在教学大纲中没有后续的补充课程。由于课时少,授课老师要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对很多问题就只能点到为止,再加上学生专心度不够,致使很多学生在上完这门课后还认为现代审计仍然是查账,这与审计学是会计类的主干课程位置不相称,与其他主干课程的效果完全不同。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改变认识上的误区

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改变认识,审计学源于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管理学等课程的知识。但又有别于这些。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是否合法、合规、有效与被审单位所处的宏观、微观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审计过程充满了判断和分析,这与会计等是不同的,在学习与教学中的方法当然也不同了,学生在掌握基本会计等式、借贷记账规则以后,每讲授一个账户,学

生就会有所收获,又会作账了,这一成就感会激发学习兴趣。同一种思维放在审计学学习上就失效了,审计学所依赖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更多,更广泛,更复杂,对于连会计实务接触都不多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困难,但不是不能攻克,沿着“基本概念一基本理论一审计实务”这条线,步步深入,就迎刃而解了,这要付出时间,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非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学生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才能学会、学好审计学。

2、扩充教学内容

当今的审计教学应该是全方位的审计,而不仅仅是社会审计、还有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今后应还有一个大审计,既面向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也面向内部审计。审计学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大方面,还包括怎样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政治学乃至于工程学等相关内容中获取知识、重组知识,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方式,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取的会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的扩展对教材的开发提出新的要求,在现有借鉴和引进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强教材的开发,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设置,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单纯面向社会审计教学的局面。

3、强化实践教学

篇6

能源审计是指能源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的节能法规和标准,对企业和其他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的检验、核查和分析评价[1]。对高校进行能源审计,顾名思义就是科学规范地对高校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效率、经济与环境效果进行审计、监测、诊断和评价,从而寻求节能潜力与机会。十二五期间,国家节能减排的重点会适当向非工业领域倾斜,对非工业领域特别是高校进行能源审计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高校能源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的用能量占相当大的比重,以上海市为例,根据统计有17所高校年能耗超过5000吨标煤,部分高校用能甚至超过2万吨标准煤;同时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充实教学设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导致高校对能源的需求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高校用能数量巨大,但是高校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却相当困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

1.我国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是非经营性组织,其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致使高校忽视管理成本。

2.国家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考核,强调的是教育投入总量指标和教学质量指标,没有考虑在同等教学质量下,教学资源投入量的比较,即经济效益的考核,因此往往忽视高校能源消耗的工作。

3.由于对高校进行考核的各种评价指标不含经济效益成本指标,促使高校为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往往是努力开发财源,但却很少“节流”,成本意识淡薄。

二、对高校进行能源审计的特殊性

能源审计作为一项健全的能源管理工作机制,已经在工业制造业和能源转换企业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但是在教育系统推广使用却举步维艰,存在着客观原因:

1. 高校用能的复杂性。

高校的用能多样化,大部分常规能源都有使用,其中以电、汽油、柴油、煤、燃气为用主,这与企业用能以电为主形成显著区别。由于用能的多样性,每种能源的属性、用途都有较大的差别,如何从差异较大的能源消费中总结出可量化和可比较的数据是一个难点。

2. 用能地点的分散性

大学教育在近些年发展飞速,原有的校舍及相关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建设新校区势在必行,所以大部分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都有两个以上的校区,用能地点相当分散,这些状况增加了能源审计工作的难度。

3. 能耗形式的多样性

几乎所有类型的用能形式或多或少都在高校中存在。比如行政楼,其主要功能就是办公之用,这与商业办公楼写字楼有相似的能耗规律;校办工厂和一些特殊实验设备,其运行规律同一些工业企业类似;校内的一些辅助经营行为比如超市、面包店、打印店等有着显著的商业服务性特点;校属的一些招待所也与经营宾馆酒店的市场行为类似;同时高校还存在着特殊的能源消费形式,比如教室、图书馆、食堂、体育馆等特殊建筑能耗形式,另外学校的班车、保障师生教学生活的锅炉房等也都普遍存在。

4. 用能的规律性和不连续性

高校有其独特的用能规律,这与企业有较大的差别,比如学校用能规律同教学生活有显著的一致性;学校每年有寒暑假及其他节假日,这导致学校用能的不连续性,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三、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 台帐问题

基础能耗数据是能源审计工作的基础。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能源费用都是有统一的财务支出,那么校内各种类型的能源消耗基本没有专门的统计计量,有的甚至连计量器具都没有安装到位。针对某一幢建筑物进行能源审计的时候,很难拿出完整准确的月度能耗数据,更不用说一些分项计量数据。对一些大型的能耗设备,比如中央空调,每天的运行数据更加重要,如果没有采集到相关数据,那么就很难进行科学合理的能耗分析。

2. 领导的重视程度及相关能源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领导的重视程度及相关能源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审计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能源审计工作涉及到学校方方面面,经常需要同一线的工作人员访谈,要去设备现场查看,如果没有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很多工作的开展相当困难。

3. 能源管理部门的组织建设

部分高校在原有的管理体制下没有专门的能源管理部门,能源管理职能被分割到后勤部门和能源使用部门;有的高校设有能源管理部门,但是组织结构也不完善,只是开展一些节能改造项目,并未从学校能源管理的角度开展工作。由于职责的划分不明确,审计人员很难全面详细了解用能情况,甚至针对某一个问题会出现不同的解释,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4. 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问题

能源审计人员一般都有丰富的企业能源审计经验,但是在开展高校能源审计的过程中,对高校的用能特殊性没有足够的了解,比如学校的能源管理方式、学校的用能特点、相关的财务制度等方面认识不足,这些也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

四、顺利开展高校能源审计的方法探讨

高校开展能源审计出现了很多问题,有制度层面的,有技术层面的,还有工作方法的问题,其实通过一定的方法改进,都可以解决并顺利开展能源审计工作。

1. 学校领导和能源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

对高校进行能源审计,必然要求从学校领导到能源的管理人员以及能源的使用者,对能源审计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加强成本核算,树立成本管理的意识。只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能源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才能保证能源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创建节约型校园、才能确保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2. 完善能源计量系统

能源审计工作要顺利开展,节能工作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广泛引进节能新技术,完善计量系统。学校必须要转变管理思维,不能对能源消费记一本糊涂账,只知道能耗成本是多少,却对花在何处一无所知,学校不仅知道要知道能源消费在何处,还要清楚的知道消费了多少,这就必然要求完善学校的能源计量系统,大量的计量器具必须安装到位,并定期检查维修,保证正常的运转使用。

3. 建立能源消耗台帐管理制度

能源消耗台帐是审计工作的基础数据,在审计工作中必不可少,高校必须要完善台帐管理制度。在计量器具安装到位的情况下,相关的建筑和大型能耗设备要有专人进行能耗数据的统计和整理工作。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较为先进的能源计量系统不断出现,一定程度上减少台帐管理的工作量。

4. 强化对能源审计人员和高校能源管理人员的培训。

能源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作,从事能源审计的人员需要节能管理的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还有熟悉了解高校的能源管理形式和用能特点[3]。而高校的能源管理人员还要学习能源审计的相关技术和方法,保证同审计人员的高效沟通。

总之,高校能源审计是一件创新性的工作,没有好的经验方法可以借鉴,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持续改进。能源审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完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最终一定可以达到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目的,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继海,席细平.能源审计应用探讨[J].江西能源,2008,(2):9-11

[2]白宝山,杨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节约型校园[J].高校后勤研究,2009,(2):41-43

篇7

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它的来源具有特定性,按规定主要从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以及单位结余中提取形成,专款专用。高校的专用基金除了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等,还包括用于在校学生的勤工助学基金、奖贷基金和用于学校发展建设的修购基金等。在近几年的高校联审中发现,部分高校有挤占挪用勤工助学基金、挪用学生奖贷基金、违规结转“211工程”专项资金结余、未按事业收入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挤占挪用勤工助学基金

(一)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A大学财务处在2007年的“专用基金――勤工助学基金”中列支了建计算机机房款94万元,建水箱款15万元。同年,该校将107.7万元从“专用基金――勤工助学基金”科目调入“代管款项”科目。

B大学学生处于2007年使用专用基金――勤工助学基金100万元及资助费28.5万元,用于购置音响设备,装修建立了一个学生活动中心。

(二)审计依据及结论

勤工助学基金是国家为关心学生,规定从教育事业费和事业收入中提取的专用基金,用以支付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报酬以及对困难学生的资金补助。在1994年设立此基金时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就以“教财[1994]35号”文下达了《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其中第三条规定:“勤工助学基金应专项管理、集中使用,不得挤占和挪用,切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一定强度的经济资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2000年7月30日河北省教育厅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资助高校特困生工作的通知》[2000]8号文件)第二条“……从收取的学费中提取资助特困生和开展勤工助学的资金的比例提高到10%,其中5%作为特困生补助金,5%作为勤工助学基金,各高校要严格按规定比例提取,不得漏提或少提”。上述两校将勤工助学基金分别用于建计算机房、水箱和学生活动中心,不仅违反了上述规定,造成挤占挪用勤工助学基金,也损害了学生利益。A大学将勤工助学基金调入“代管款项”的做法不符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第320号科目“专用基金”关于“本科目核算高等学校按照规定计提、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的收支及结存情况”和第230号科目“代管款项”关于“本科目核算高等学校接受委托代为管理的各类款项,包括党费、团费、学生会会费、学会会费、工会会费等”的规定。

审计组要求上述两校按规定金额归还被挤占挪用的勤工助学资金,调整“勤工助学基金”和“代管款项”科目,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二、挪用学生奖贷基金

(一)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审计组在对某学院实施2006年度财务收支审计时查明,该学院2006年在“学生奖贷基金”科目列支办公费、学生活动费和招待费等合计81.4万元。

(二)审计依据及结论

学生奖贷基金是国家为奖励优秀学生和帮助困难学生筹集求学资金完成大学学业而设立的专用基金。该校在“学生奖贷基金”科目中列支办公费、学生活动费和招待费等做法违反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七条关于“学生奖贷基金是按照规定提取的用于发放学生奖学金和贷款的资金”的规定,造成挪用学生奖贷基金,损害了学生利益。

审计组责成该校调减学生奖贷基金支出81.4万元,用事业结余归垫,今后必须保证该基金的专款专用。

三、虚报“211工程”设备投资完成额,违规结转“211工程”专项资金结余

(一)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审计机关对某大学实施2006年度财务收支审计,发现该校“211工程”专项资金的下列问题:一是该校2005年末虚报“211工程”设备投资完成额4 512.5万元,除2006年实际完成并交付使用各类设备1 788.3万元外,至2006年末仍有2 724.2万元虚列数未冲减。二是该校财务处2006年末将“211工程”专项资金结余1 054.9万元(含2005年结转数)转入“事业结余”,又分配记入“事业基金”。

(二)审计依据及结论

上述问题第一条不符合《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财会字[1995]45号)中有关“设备投资”科目“核算建设单位发生的构成基本建设实际支出的各种设备的实际成本”的规定。根据审计署、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审投发[1996]105号)第十六条“虚报投资完成额,虚列建设成本,隐匿结余资金等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现行会计制度作调账处理;情节严重的,建议有关部门对有关负责人给予行政处理”的规定,审计组责成该校按规定对虚列的投资额如数冲减,作调账处理。

上述问题第二条不符合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财政部《“211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教财字[1997]12号)第十二条关于“211工程中央专项资金年度计划应确保按期完成,如有特殊情况,未完成部分经批准后,可结转下年使用,不得挪作他用”的规定,也不符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第341号科目“事业结余”关于“本科目核算高等学校在一定期间除经营收支、未完专项项目收支以外的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的规定。审计组责成该校将上述“211工程”专项资金结余从“事业基金”中调出,专款专用,尽快完成建设计划。

四、未按事业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

(一)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某高校所在省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10%计提“修购基金”,分别以5%列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支出。该校2006年度事业收入1 308万元,应计提修购基金130.8万元,该校未予计提,因而增大了年末结余,多计提了职工福利基金。审计组将此问题提交学校主管部门解决。

(二)审计依据及结论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七条指出:“修购基金是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在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列支,以及按照其他规定转入,用于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第二十八条指出:“各项基金的提取比例和管理办法,国家有统一规定的,按照统一规定执行;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确定。”据此,该校应按所在省的规定计提“修购基金”。

目前未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的高等学校为数不少,此做法是否违反规定也难以定论。这是因为:《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实施后,教育部尚未有关必须计提修购基金的配套文件;修购基金与其他某些专用基金有所不同,如按规定计提“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是为了保障学生的权益,而控制计提“职工福利基金”的比例是为控制消费基金等;尚有一部分高校的主管部门未对计提修购基金的比例作出规定。

五、规范高校专用基金的对策

(一)明确任务、制定目标

高校财务部门是学校的一级财务机构,肩负着统一管理学校各项财务工作和记录、反映学校自身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会计核算工作的重任。学校财务部门应在明确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主要任务的前提下,制定自身的管理目标和核算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将某些财务管理任务落实到有关职能部门,督促这些部门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和核算目标。定期检查目标完成情况,核对汇总有关会计资料。通过财务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向校长负责,保障校长顺利履行学校财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明确目标,加以检查,诸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上的问题就能得以避免,或可减少。

(二)不断完善财会规章制度

健全的财会规章制度及保证其正确执行是完成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任务的有效保障。高等学校经济活动繁杂,新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新的经济形势,在遵循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新的财会规章制度。修订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以保障学校经济活动有章可循、有序进行。如学生奖贷基金、勤工助学基金等如何管理,需要明确规定。同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当前,尤其要健全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制度,使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责任真正落实到人。出现违规、违纪、违法问题时能按章追究责任,以增强干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感,使其努力做好各项经济工作。

(三)加强财经法制教育和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

篇8

中图分类号:E232.6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问题

高校一般擅长于教学与科研,在基建工程的管理与审计方面经验欠缺,审计力量薄弱,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致使“象牙塔”也随之成为腐败的高危区。面临这样的形势,高校审计人员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分析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标定位与审计理念问题。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的目标、审计理念、委托、受托责任的履行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即未能完全按照科学发展观对目标进行科学定位,风险与绩效意识不强,未具体明确委托关系,受托责任的履行效果不佳。审计目标定位不科学,审计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缺乏风险意识,风险管理审计的成效不显著;缺乏科学的绩效审计理念;委托关系不明确,受托责任履行效果不佳[1]。

(2)审计缺乏独立性与客观性问题。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基建工程审计科室(岗位)不够健全;内审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审计的客观性得不到保证[2];

(3)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有效执行问题。多数高校在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基建工程审计质量控制、基建工程委托审计、基建财务决算审计、基建工程监理审计、审计公示方面的制度建设还比较薄弱;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出台对于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考虑较少,与高校的发展相比则相对滞后;在审计人员职业规划、审计信息化、绩效审计、风险管理等方面,均未被加以重视,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建设和完善。

(4)审计工作质量问题。审计内容不全面,审计重点太局限;审前准备不充分,‘审计方案不完善,审后跟踪不到位;审计技术与方法较落后,审计方式较保守;审计报告不够客观与实用[3]。

2工程案例

建设项目为体育馆,建筑面积17170m2,框架结构,资金自筹。建设单位为X高校。土建施工单位为Y建筑公司。A大学建筑设计院为土建设计单位、网架第二次设计单位,网架第一次设计单位为B网架公司,网架施工单位为C工程公司。学校委托D监理公司对项目进行监理(土建监理人E)。学校委托F单位地勘,委托G事务所对土建与网架工程进行审计。

土建工程预算造价1832万元,控制价为1684.16万元,合同价1471.72万元。网架工程预算造价991万元,控制价为902万元,合同价793.04万元。双方发商定在工程竣工前,监理酬金暂按工程估算价2000万元的0.8%计取(即壹拾陆万元)。

土建和网架合同价款采用合同价包干方式确定。工程竣工按中标价款的85%(应扣除甲供材料价款)付款,工程结算经审计完毕后3月内完清财务决算并付清工程保证金以外的其余工程款。

学校成立了招投标领导小组,组长为校长,其成员单位为纪委、监察、工会、设备处、审计处、财务处、基建处。

学校基建处负责对基建事务进行管理,审计处负责对工程的审计管理。学校一级财务负责对基建工程财务收支核算及工程决算。

3案例分析

3.1对X高校基建管理的分析

X高校的招投标领导小组由几个职能部门的行政负责人组成,多数是行政领导,对基建工程管理而言不懂专业,加之工作头绪多,在研究一些重要的事项时常派一般人员参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近10年,X高校的新区工程投资10多亿元,修建期间基建处工作人员16人,从数量上看还不少,但是具有大学本专科的仅有5人,工程师3人,其他人员为退伍安置人员和家属子女,只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在本土建工程送审时,已经没有工程师能对Y企业编制的工程结算进行初审。

正值X高校体育馆修建时期,审计处2004年10月与纪委、监察合署办公,机构的不独立大大弱化了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挫伤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当时审计人员5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1人,会计师1人,副处级审计员1人,科级审计员1人。相对于其他管理部门而言管理素质略高,但是仍然缺乏专业的基建工程审计人员。

一级财务配备了专职的基建会计和出纳(各1人)负责工程的财务核算与决算,但是内部缺乏业务稽核人员。审计对该工程甲供材料、基建财务核算与决算没有进行审计。

从修建中发生的事项可见:基建处在工程建设中缺乏必要的建设日记,现场代表的工程签证不及时、不准确,授权不当,一人负责该项目,缺乏内部牵制。学校对基建处的权限更未明确限制,关于同意变更、材料认价方面权限太大。签证材料基本都是因变更而增加了X高校的造价,没有相应减少X高校造价的情况出现,这是不正常的。

X高校对相关管理部门的约束与激励不合理,不利于工程质量、造价、工期的有效控制。X高校对管理部门及有关人员没有针对基建工程的约束性规定。X高校规定基建处按照工程造价提取工作经费(优良工程0.5%,合格工程0.3%),使其对工期与造价不重视;纪监审按照审减金额的5%提取工作经费,因而对质量与工期不太关注;其他部门没有提成则大大挫伤了其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配合管理往往也是走过场。

从结算审计结果分析:工程建筑面积17170m2,土建控制价为1684.16万元,合同价款1471.72万元(为控制价的87.39%)。土建工程增减变动送审l624.20万元,审定额958.79万元,审减额665.41万元,审减率为40.97%,土建总造价2430.51万元,超过控制价746.35万元。网架施工合同价款793.04万元(含设计费17.45万元),增加工程送审589.16万元,审定346.25万元,审减242.91万元,审减率为41.23%,网架造价为1139.29.万元,增加工程占合同价款的43.66%,超过控制价237.29万元。以上数据体现了低价位中标高价位结算,审减率奇高的结果。

X高校在项目管理上的不规范还体现在以下方面:该工程的勘探、监理、网架设计、土建设计为校方委托未通过招标(比选)确定,未对工程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基建处、纪监审没有建立和实施相应的内部牵制制度、工作质量管理制度。这期间审计未对相关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也未对基建财务决算进行审计。X高校对监理合同、委托审计合同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基建处对监理公司的监管从资料上无从查证(除监理报告外),审计处也缺乏对事务所结算审计的过程监控。从外墙面层由挂贴棕黄色仿石砖改为玻璃幕墙,拼木地板改为PVC塑胶地板,可见X高校对工程修建设计方案考虑不成熟。

X高校网架第一次委托B公司设计支付设计费17.45万元,但是该设计失败,致使与之配合的土建工程延期半年之久,由此产生的脚手架租赁费、人工赔偿费、其他机械费赔偿数额达200多万元。

3.2对Y建筑企业的分析

Y建筑企业以较低价款中标该土建工程。竣工时得到85%的合同价款,修建过程中垫付了大量资金,加之因网架设计变更致使工程延期半年之久,资金成本进一步加大。Y企业在修建中凭借信息和专业技术优势,获得了一些工程经济技术变更,使投标时报价较低项目得以变更,实现其不均衡报价策略为公司赢利的目的。

Y企业在玻璃幕墙、PVC塑胶地板的价格协商中处于有利地位。

Y企业对于X高校委托B公司网架设计失败而延误工期的索赔,在各项价格的协商中处于有利地位。

Y企业于2009年6月报送工程决算资料,按照合同约定应在竣工一个月内报送,并且存在较严重的高估冒算。Y企业聘请的土建结算报告编制人为

D监理公司的土建总监E,这是典型的一人双重身份。

3.3对D监理公司的分析

D监理公司以0.8%的监理费用接受X高校的委托对土建与网架工程进行监理。D监理公司派驻的监理工程师只有2人。按照格式化的监理合同,D监理公司具有多项权利,但是在X高校没有得到行使(如;工程款支付的审核、签认权)。同时,D监理公司也没能全面履行其义务。监理合同(第四十六条)中规定“监理人不得参与可能与合同规定的与委托人的利益相冲突的一切经济活动”,土建总监E却担任Y公司的结算资料编制人。

3.4对其他方面的分析

在X高校近十年的新校区建设期间,政府审计未对贷款资金修建的工程项目进行过审计。

按照规定发改委要对高校的招投标备案管理,建设局要对高校的合同备案管理,然而,对X高校委托设计与监理未进行招标(比选)却没有实施行政干预,在网架设计图会审时也未发现重大问题。市造价站接受了土建结算中关于脚手架定额方面的政策咨询,为双方提供了规范的解释。

X高校在该工程修建期间很少接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与监督,基本处于缺乏上级监管的自主管理状态。

该项目为委托勘察、设计。在网架委托设计中,由于第一次的设计单位B公司未能成为施工的中标单位,其设计方案与土建设计单位A的方案不配合,校方多次与之联系未果,最终重新聘请A大学的设计人二次设计。因设计更改延误X高校建设工期半年之久。

土建设计的费率2.4%,设计费估算为72万元;网架第一次委托B公司设计费17.45万元,费率约为2.25%,第二次委托A设计院的设计费为5万元。以上费用大大低于政府指导价格。

在该项目建设期间,电业局的所属企业为X高校修建了周边的高压线、配电站,水务部门将主水管铺设到位,环保局修建了化粪池。消防、安全办、档案局均例行到位。以上价格均为不可谈判的价格。

4审计建议

对本审计案例结合以上简要分析,作如下审计建议:

(1)X高校在体育馆项目的修建上对管理部门应明确授权。授予基建部门重点监管质量、工期的权限,授予工程造价3万元以下管理权限。3万元及以上的事项由学校授权招投标领导小组商议后报学校决策。

授予宙计部门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的权限。尤其对设计、委托监理、工程招标、设计交更、工程款支付、工程经济签证、材料议价等环节明确授权。

在建设的关键时期,X高校应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纪监审合并后,学校招投标领导小组的成员中就少了一个监督部门的声音,审计是从经济上实施监督,其监督的效果较之于党纪与行政监督更为有效。

(3)X高校应重视内部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业务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去行政化,鼓励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使学校的招投标领导小组成为名副其实的智囊团。通过补充专业管理人员和加强对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业务水平。

(4)X高校应制定激励到位的内部利益分配机制,将各部门的经济利益与控制工程的质量、工期、造价目标挂钩,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保证实现管理目标。

(5)X高校应采取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对该工程实施计价与管理,并对清单实施全面的审计。本项目的土建和网架合同价款均采用合同价包千方式确定,从数据结果可知,增加工程数额很大,如果为固定综合单价合同,对这部分能起到一定的控制效果。

(6)对投资规模如此大并且修建复杂的体育馆工程,X高校应对工程勘探、设计、监理、施工以招标的方式确定中标方,并不应单纯最求最低价格,应在合理价位上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全面执行合同条款的约定[4]。

(7)该项目增加工程数额之大,有校方主观变更、设计深度不够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建议X高校将成熟的方案交给设计单位做好细致的设计。

(8)建议基建管理部门对项目实施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专人管理工程档案资料,两人共同负责项目管理,按时做好工程建设日记,及时、准确完成各项签证,对监理实施必要的监督管理。

(9)审计部门应对基建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对监理公司的工作规范进行监督,对基建部门领导的经济责任结合工程建设进行审计,对工程物资管理实施监督,对财务决算进行审计,完善工程的各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5结论

规范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管理的对策:

(1)明确内部审计目的,明晰委托与受托管理责任。

(2)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设置和权威性,并保证审计人员的全面配备及综合性。

(3)实施制度导向的基建工程内部审计管理。实施基建工程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实施基建工程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实施基建工程的财务决算审计制度;实施基建处处长经济责任的审计制度;实施基建工程监理的审计制度。

6参考文献

[1]曹慧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务.1版.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l-269

[2]刘世林,方伟明.2006年.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第1版.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1-308

篇9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依法依规对高校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在近年来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发现了高校主要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对促进高校主要领导干部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重大经济决策方面的问题

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发现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对各项重大事项决策的机制和程序不明确、不细化,导致一些重大经济事项未经集体决策即执行,或虽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决策,但决策的依据不够充分或经济事项执行完后再来补相关的手续。另外,有些高校的重大经济决策内容违反国家有关的规定,部分重大事项因决策不当或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

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高校预算必须按照批准的规定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但在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中常常发现以下问题:一是超预算支出或未完成预算支出等预算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二是执行预算过程中随意调整、追加预算的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实际支出与预算核定的开支标准和用途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预算起不到应有的刚性和权威的作用。

(三)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不透明,科研经费的收支明细没有完全公开,出现了很多科研人员拿非科研项目的发票来进行冲账的现象。科研经费使用的违规成本过低,科研人员强化科研经费合理合法使用的积极性不高,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研项目经费开支范围不符合规定。科研项目经费都有其特定的开支范围,但审计中经常发现超范围支出科研项目经费的情况,如将项目经费转化为个人家庭消费或支出其他与项目无关的开支问题,使用经费购买日用品、手提包、衣服、保健品、酒水等,甚至使用经费旅游、美容等;二是冒领劳务费或虚列劳务人员名单套取科研经费等。审计中发现部分劳务费签领单上的签名是同一个人的笔迹或经调查发现所列劳务费名单的人员并没有领取过该劳务费等;三是部分大额项目报销手续不全。对于大额报销学校一般有规章制度要求有一定的审批与招投标程序等,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大额报销只有一张发票,而无其他相关的证明手续完备的附件。

(四)物资采购管理方面的问题

高校一般都会对物资采购制定出各种专门的管理规定,比如招投标管理办法、招标采购工作程序、科研设备管理办法、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并没有严格按相关规定执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大额物资采购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标;二是一定金额以上的物资采购未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三是有些物资采购未按规定由学校组成的验收小组进行验收;四是有些采购项目先实施后进行形式上的补审批或补验收。

(五)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购建的部分物资未按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的报增,形成账外资产;二是管理权分散,职责不清。高校实行的是账物分管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高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统一采购和固定资产的报增,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各职能部门负责归口固定资产实物的使用与管理,而对各大类固定资产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的部门,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出现重复、交叉,相互间又缺乏沟通,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报废和清查等常常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导致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难以落实,固定资产流失、账实不符、家底不清、固定资产盘盈或盘亏等问题严重;三是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高校固定资产的投资缺乏统筹安排和可行性的论证,没有形成资产共享的机制,不同院系常常重复购置相同的设备且长期闲置,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投资过于盲目,资源浪费严重。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的改进对策

(一)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现代高校制度的有关要求,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全校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等治理体系建设,促进高校运用制度管理各方面工作的治理能力水平的提升,严格高校各项制度的执行力。特别要注重完善高校重大经济决策机制的建立,并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其贯彻落实到位。

(二)加强预算管理,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随意性使得高校预算执行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高校需要加强预算管理,规范预算的编制工作,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的可靠性;完善预算调整机制,控制预算执行进度与开支金额;规范预算执行,将预算执行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标准执行预算。同时,为了激励各单位或各部门更好的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可以考虑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以考核促进预算管理的完善。

(三)严格执行科研经费使用内部控制制度,加大科研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

项目经费包干制是国外通行的做法,我国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该做法,科研项目研究质量或研究成果只要达到了预期要求,课题组成员就可以自由支配和使用项目经费,或者明确总经费中的一定比例用于补偿课题组成员的劳动支出,从而避免科研人员过多依赖发票进行报销现象的发生。

建立成果绩效拨款机制的科研项目经费资助方式,即启动经费拨款相同,但要根据项目研究质量的情况预留一部分经费,质量优秀的追加经费,质量低下的就要扣减经费,以此激励科研人员努力提高科研研究的质量,重视科学研究,减少重立项轻研究质量现象的出现。同时,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分批拨款同步,可以有效对科研项目进行调控,掌握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

高校要进一步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严格科研经费报销的审批。科研处要严格依据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相关科研经费补充规定和项目经费支出管理计划等严格审批经费报销。财务处要依据相关财务报销管理规定,结合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不符合规定的支出或手续不全的支出不予以报销。同时,高校要加强对劳务费支出的管理,以防出现冒领劳务费或以劳务费的名义套取科研经费的问题。另外,要发挥高校财务、科研、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协同配合作用,以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要加大滥用科研经费的查处力度,发现滥用或挪用科研经费的问题,应及时依法处置,严格追查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控制度,规范物资采购行为

要做好物资采购工作,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加强物资采购的审批和验收工作管理,严格执行物资采购报销和相关招投标的规定。各高校要针对物资采购各环节容易出现问题的风险点,制定出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一是物资采购审计组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要求一定金额以上的单件物资或批量物资需要经审计后方可进行采购,特别是对于大型仪器设备,要督促实行公开招标,审计全程跟踪监督;二是对物资采购项目审批表、采购项目验收报告、招投标采购申请表和相关合同书等证明相关采购项目手续完备的报销附件不齐全者,财务部门一律不能给予报销。同时要明确物资采购工作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一旦采购工作的某些环节出现了问题,可以明确归责相关部门及人员,从而增强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的责任意识,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这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制度管理采购行为,以制度管理人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对物资采购行为进行全程的控制。

(五)强化固定资产的报增及清查盘点管理

一是高校加强固定资产的报增及核算管理,对需要进行固定资产报增的,在未进行固定资产报增前不予以报销。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二是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首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对学校的全部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其次,各职能部门负责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并且要接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最后,各教研室或实验室等负责所使用固定资产的存放地点、负责人、故障发生和维修等日常登记和维护保管工作,并且接受归口职能部门的监督。三是建立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统筹全校的固定资产投资,做好全校固定资产的整合工作,鼓励各院系之间互相租借固定资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现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闲置浪费,盲目投资固定资产和重复投资固定资产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晓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6,5.

[2]潘云霞.高校往来款管理探讨[J].会计师,2012,10.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Related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Funding on Major Projects Audited

JIANG Hu

(Shanghai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Office,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 In order to regulate the use of project funds, major project fund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o go through when concluding a financial audit, financial audit by directly determine whether the project can proceed smoothly finishe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ajor projects of various types of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university audit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university-related funds put forward management proposals.

Key words major projects; funding audit;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1 高校重大项目审计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1.1 没有落实上级部门的经费管理要求

现在高校重大项目的来源广泛,各个上级部门对于专项的管理要求也各有差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对上级部门的管理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在专项审计中就较难通过,甚至导致项目无法顺利结题。比如:有些重大专项经费管理中要求按任务书中各个任务和子任务的经费单独立卡进行核算。即如有一个单位在该项目中有3个子任务,按要求每个子任务经费都应单独立卡核算,如果这3个子任务经费都入到一个账户中,就与上级的要求发生冲突,审计时势必会受到质疑。

1.2 外拨经费管理不当①

高校重大项目审计时在外拨经费管理方面主要集中的问题有:①预算中未列明的经费违规外拨;②合同中规定应外拨的经费,实际未外拨,个别项目实际外拨金额与合作协议上规定的金额不一致;③经费外拨时,无法提供规范合同等财务有效凭证,或外拨单位提供的收款单据不合规等情况;④部分项目的任务书或合作协议中均未列明项目合作单位及外拨经费明细预算,导致对外拨的合作费开支缺少监督等情况,导致项目审计难以通过。

1.3 自筹经费实际未到位

现在高校重大项目经费审计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自筹经费问题。这其中的主要问题就是提供虚假自筹资金承诺,很多项目负责人在申报项目时为了申报成功,按申报要求,在预算中加入了自筹经费,而申报成功后项目实施阶段自筹经费未到位,待审计时随便拉几笔与此项目无关经费冒充自筹经费;还有些项目批准预算中的自筹经费来源,与实际自筹经费来源不一致,此类虚假自筹经费自然无法得到审计认可。

1.4 预算与支出相差较大

笔者还发现在重大项目经费审计的过程中,让审计人员和相关项目负责人双方都比较头疼的顽疾就是科研项目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偏差较大。笔者在实际调研中发现,这里存在着两方面的原因:(1)各类支出及预算变更管理审批流程不完善。高校重大项目审计中发现,很多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购买的材料及设备类型等与批准的预算说明不一致,这类支出在审计中也会遭到质疑。如果没有详细的说明及规范的预算变更审批,此类支出也往往不被审计认可。(2)项目负责人对于某些经费支出的范围规定不了解,导致不合理支出。比如很多项目负责人将燃料动力费误解为汽油费。项目组举办的与项目任务有关的会议支出才可在会议费中列支,而有些项目负责人将参加与项目(课题)研究任务相关的国内学术会议的支出也列支在会议费中,其实应在差旅费中列支。又比如在国际合作项目中的外方投入经费是指外方投入的由中方支配和使用的资金。如这类项目中的外方投入经费中方单位无法支配,那么则这部分外方投入经费将无法得到认可。

1.5 与审计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

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层次知识,而审计人员受专业所限,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有时比对预算难以做出恰当、准确的审计职业判断。针对审计中有争议的支出,需要项目负责人与审计进行必要的沟通,说明这类支出与项目任务的关联性,争取得到认可。但是有些项目负责人疲于应对科研项目研究,忽视项目审计,安排不熟悉项目的人员来与审计人员沟通,错过了沟通时机,导致很多支出不被审计人员认可,无法顺利通过财务审计影响项目结题。

2 应对高校重大项目审计中问题的相关建议

2.1 加强经费支出的审批流程管理

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控制度的建立并不完善,许多高校对科研项目经费拨入、使用、结算等流程中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并没有较完善的制度予以控制,因此为了更好地监管预算中的各类支出,重大项目的经费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费支出的审批管理流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1)高校多个部门联合管理重大项目经费支出,规范材料费、设备费、会议费等各类支出的审批流程,比如设备费支出即科技处提供科研项目预算信息,设备处审核购置固定资产是否符合预算要求,相关资产是否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财务处严把最后支出等。(2)规范经费预算变更审批程序。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时间长,变数较多,当批准的预算如确实需要修改时,必须严格按照管理办法进行变更,严格杜绝随意变更预算。在这里特别要加强科研部门的告知职能,提醒项目负责人如需调整预算,需在项目实施期间的相关时间节点,及时提出申请,以免产生由于错过时间无法申请调整经费预算的情况。(3)加强二级单位的经费管理工作,保证学院等二级单位的知情权。比如材料费支出,从知识背景的角度来说,判断此类支出是否依据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学院更有发言权及审批权。建议这类经费应由学院审核,管理部门认可后支出。健全经费支出监管制度,可以有效减少经费支出与预算偏差大的现象。

2.2 加强项目外拨和自筹经费的管理

加强外拨经费的管理,在于加强外拨经费的拨出程序管理,即需要加强合同管理,经费外拨必须有相关合同支持。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为维护学校合法权益,审核合同的规范性是管理外拨经费的一项重要内容。审核合同的规范性包括审核此笔外拨费用是否列入科研项目预算,订立的合同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合同条款是否完备、准确等。

自筹经费一直是审计中的要点,必须在项目申报时承诺予以仔细落实,从学校、学院等层面进行统筹规划,确保项目有自筹可配,不开空头支票。

2.3 加强与审计人员的沟通

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必须对经费审计予以高度配合,保证审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审计人员缺乏科研专业领域相关知识背景,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机制,将会导致审计对经费支出合理性、支出费用相关性认定困难。因此每次重大项目的审计,高校的科研管理与财务部门联同项目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关于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相关、合理,提供相关材料并通过沟通使审计人员做出恰当、准确的审计职业判断,同时科研管理部门也可针对审计中暴露出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便于进一步完善经费管理办法。

2.4 完善重大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②

针对重大项目审计中暴露出的很多问题,很多专家提出要建立高校重大项目的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将有效解决预算执行偏差问题。通过校内审计等内部跟踪经费的支出、日常核算、经费结算等方面,从根本上保障项目经费预算的有效执行。

2.5 加强财务法规知识宣传

笔者认为单单从制度上加强经费监管是有限的,必须加强财务法规知识宣传。学校职能部门应及时就科研项目经费政策中发生的新变化进行广泛宣传告知。通过网站及培训等多种形式宣传财务法规知识,着力提高项目负责人的法律和经济责任意识,让科研人员切实认识到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危害性,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经费违规支出现象。③

现阶段对于高校重大项目审计越来越严格,高校的项目管理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高校只有在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并完善经费支出监督机制,加强财务知识宣传等方面积极努力,杜绝审计中相关问题的发生,才能保障重大项目经费规范、合理、有效使用,才能使重大项目顺利完成财务验收及结题验收。

项目基金: 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