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1 09:55: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学前教育的展望,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1世纪,"知识经济"、"网络经济"、“3G”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最抢眼的词汇。而互联网正像一个不断生长和扩展的大网,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上网人数中的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大学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随着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引发了大学青年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质变,已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一)网络为高校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教育的资源,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教育工作的资料,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了丰富资料的来源。
(二)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使高校的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使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以往,教育以课堂传授或一对一的形式开展,通过促膝长谈,可以很好地解决个人和少数人的思想问题,但这种交谈的内容无法广为传播,对其他有类似问题和疑惑的人无法产生影响。为了扩大宣传,也只能采用作报告、印材料、印报纸等形式,但这些手段因为要受制于场所和时间等因素,覆盖面也有限。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点,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同时正面的声音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影响力。
(三)网络使高校教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教育,大多采用课堂讲课的方式,教育工作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精力去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则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接受"灌输"。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3G"多媒体和共享技术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波的三维动画及其它多媒体仿真画面,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四)网络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所需要的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使大学生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二是促进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及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使青年人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网络这一虚拟现实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四是网络有利于促进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
二、网络浪潮给高校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给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带了新的挑战
由于网络文化来的太迅猛,农耕时代和工业文明滋养至今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对它的"应对"、"衔接"和"包容"发生了某种逆转或倒置,结果导致了当今文化中的一些消极状况。基本的一点就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精神富矿并没有很好地借助网络文化整体充分地展示,也没有很好地统摄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相反,网络文化的快餐化、工具化致使传统文化发生了某种失范和滑坡。首先,过度商业化了的文化,金钱文化、黄色文化、封建迷信、反对言论以及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各种流派多渠道的渗入。
(二)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给现有教育方法的机械性、静态性、单向性、带来新的冲击
互联网是开放的,微博、微信、QQ里,你可以不动声色地"呼风唤雨",你可以从容不迫,甚至毫不负责任的说三道四,挥斥方酋;所有的网络成员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选择交流方式,自主决定行为模式;沟通方式的变化使得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更加容易。每个上网者可以与大学教授交流也可能与罪犯沟通;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也相互感染;既可以张扬个性也可以纵扬激情;既不担心无人喝彩,也不担心骂声如潮。面对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传统教育的课堂传授、谈心、写思想汇报、评先进树榜样的方法已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
(三)网络技术发展的创新性与现有教育模式的滞后性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络时代大学教育的背景是新的,挑战是新的。因为网络是创新的产物,是创新的形势,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识过程。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时间变得界限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正如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所说:网络虚拟性的危险在于,它以一种更具欺骗性的手段、方式和魅力抓住了你的注意力,并在你没有意识到时就排斥掉你其它的生命感受、情怀、痛苦和乐趣,它利用所有人类交流的欲望和行为,构筑起她扑朔迷离,常开不败的青春。
面对着网络的挑战,我们的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重要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空泛的高谈阔论与媚俗的市井传闻都在我们的教育中并存。教育主体:学生与教师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环境已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面对网络带来大学教育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站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数据库,开辟教育的新路子;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库的超信息量、立体化的特点,突出正面引导的作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总之,伴随着越来越猛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关起门来进行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应该是开放的教育观念,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20] 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J].幼儿教育,2012,( 31):4.
[21] [美] 格斯特维奇.发展适宜性实践——早期教育课程与发展[M].霍力岩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1(译者序).
[2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本市托幼园所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配置要求的通知.[EB/OL].[2012-12-10]. .
[27] 姚欣林,华薇娜.国内外儿童搜索引擎比较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3):66~71.
[30] Chien-Heng Lin.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 Kindergarte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Taiwan[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12,40(1):5~17.
[31] 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网[EB/OL].[2012-12-28].http:///Item/Show.asp?m=1&d=1262.
郭福昌的主题报告首先概述了当前全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幼儿园规模持续增长”“在园幼儿快速增加”“学前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学前3年毛入园率大幅提高”“全国推进‘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良好”等。然后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民办学前教育的历史贡献。最后,他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并对中国特色、国际视野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进行了构想:要在使学前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独立组成部分的同时做好顶层设计,尽快建立健全与学前教育地位、性质、职能、任务相匹配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保证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如,学前教师编制标准、学前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学前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标准、各级专管学前教育的机构设置、学前师资培养与培训体系和实验实习基地的设置、一体多元的课程教材体系的编制等。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 农村幼师 学前教育师资
一、当今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背景
在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幅员辽阔,可是,这块土地的三分之二的是农村地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恰恰相反,这占了中国绝大多数面积的农村地区竟是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基础,庞大人口的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毫无疑问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010年11月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十条)提出:“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
由此可见,政府正逐渐认识到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现状令人堪忧。最突出的还是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严重匮乏。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教育发展的主力军,是制约园所发展质量的瓶颈,它直接影响着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高素质的师资可以保证因材施教顺利实施,可以保证学前儿童不会“千人一面”地发展,可以保证学前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本文讨论的是在“国家十二五”和“国培”计划实施、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大背景下,提出有关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问题。
二、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发展现状
各级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政策相对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部分乡镇、村对学前教育已有持续性经费投入,农村幼儿园布局正在进一步调整,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正在构建,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渐入决策层视野。据调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不清楚幼儿教育规律与教学方法,极少教师能够依据《幼儿园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不能从满足幼儿发展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目标,并且不懂得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及其生活环境,设计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情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1]
三、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幼儿教师数量少,素质低,待遇差
在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中,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比例很低,待遇一般很差,其月薪通常在500—1000不等,师幼比例失衡,农村地区许多幼儿园都是两教无保,而且,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工作压力大,流动性大。[2]
2、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空间狭窄
促进在职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手段与形式主要是培训和园本教研。当前各种“国培”“省培”幼儿教师计划开展的如火如荼,但这些培训机会只属于各地优质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与农村幼儿教师无缘。并且,农村地区的园本教研几乎是天方夜谭,农村幼儿教师基本都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这方面又是死胡同。[3]
3、农村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淡化
许多农村幼儿教师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却得不到承认,体验更多的是职业疏离感,从而否定自我,导致职业认同的淡化。在农村幼儿事业不景气的状况下,农村幼儿教师遇到报酬更高的工作,便换工作。[4]
四、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发展的对策建议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依法保护农村幼儿教师的权益,让他们享有教师的基本待遇,让他们感受教师的专业尊严。
1、确保财政投入,切实保障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消除教师后顾之忧。[2]
2、加强政府对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培训的专项投入和相关制度管理。[5]
3、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
五、反思与展望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发展——这一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几乎所有文献都把责任归因与政府。确实,长期以来,政府对学前教育欠账太多,学前教育的基础较薄弱,全社会发展学前教育的基本认识还没有形成。没有政府积极主动的投入,学前教育的发展基础就难以得到巩固。但是,这只是客观的影响因素,还有教师本身这一主观因素。极少文献从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样,外在的培训也只是一个手段,未必能内化为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要知道,农村幼儿教师对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很不充分。她们没有也不懂得把利用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进行教学和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观念,在教学中遇到困难,习惯于通过与同伴交流来解决问题。农村幼儿教师对教育科研严重认识不足,从不参与科研。所以,农村幼儿教师的自主式学习是接下来有待研究的方向。或者,她们有没有进行自修,自我充值,自主撰写读书心得,教案以及活动策划,培训小结等。内动力是促进个人发展的根本原因,诸如政府投入等外动力只是农村幼儿教师的一个推力。研究如何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自主式学习无疑是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发展的重要举措。
另外,在对培训现状的研究的文献中,一个培训案例都没介绍,更不用说成功的案例了。对具体培训案例的分析,可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实践性与有效性。分析已有培训案例,为接下来的培训提供借鉴与实践指导可事半功倍。
最后,可以加强对国外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发展研究,虽然也有一些专家对此有研究,但毕竟还是很少。对其加强研究,借鉴改革完善我国师资标准。“他山之玉,可以攻石”,取其精华,洋为中用,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做法,这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石阳.青岛农村集体幼儿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学前教育研究,2012.3.
[2]刘晓红.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难及发展路向. 学前教育研究,2012.3.
幼儿园集团如果要实施优质教育与特色教育发展的战略,就需要依托一支具有相应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研究和实践表明,打造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则是教学改进之本,因而也是学校创新之本。随着集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人数的急剧增加以及幼儿活动的多样化设计,教师培训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幼儿园集团的教师队伍可分为两个基本层面:各园园长(包括主要领导)与广大教师。因此集团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包括3个部分构成:园长专业化发展、全员教师专业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等。
一、学前教育集团的资源保障作用
运作与开发集团优质教育资源。幼儿园集团要实现优质教育规模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强大的资源。幼儿园集团一方面需要努力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依靠学校自身,依托教育集团体制创新所生成的资源增效和资源再生机制,将传统的幼儿园管理转变为卓有成效的“幼儿园经营”。“经营”就是要盘活教育存量资本,搞活增量资本,激活无形资产。例如,可以根据不同区域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合理调配师资,把教师安排到最能发挥其优势的位置上,使教师人尽其才;统筹集团的物质资源,实行内部流动,保证物尽其用;凝聚优质课程资源的精华,建立集团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师资的共享,使集团各园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中心园和子园之间的和谐发展,形成集团强大的品牌优势。同时应该积极开展“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例如,采用名园长工作室、名教师工作室、中心园集体备课、教师工作坊等方式促进幼儿园课程活动的实施和教师专业的成长,为集团后续发展奠定强有力的优质人才资源保障。
二、学前教育集团的品牌效应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在素质教育战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落实,学前教育将在政府管理、教育公平、质量提升、机构改革深化、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形成和国际融合等多方面呈现出发展趋势。把握学前教育未来发展前景,顺应其发展方向,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一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学前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事关民族素质的提高,政府对幼儿教育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的状况对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依法治教要求加快学前教育法制建设,通过学前教育立法,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学前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学前教育的责任、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办园体制、经费投入、教师的权利、责任、待遇和办园条件改善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协调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幼教发展的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在实现学前教育公平中,政府通过采取相应的经济、法律与政策手段予以保障;在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中,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学前教育改革中,明确政府责任,进一步加强指导、监督的职能等。
二 学前教育公平的大趋势与局部两极分化并存
1.推进学前教育公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学前教育的政策以教育公平为原则,更多地倾向于“弱势群体”,改革中将进一步突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通过政策调控,缩小城乡间、区域间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学前教育,视其为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实行免费,如加拿大,有的公立幼儿园收费低廉,日本积极推动学前教育免费化进程,英国学前义务教育工作也已启动。借鉴西方先进做法,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应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而学前一年义务教育逐渐过渡为学前义务教育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较理想模式。
2.学前教育的均衡化
学前教育的均衡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可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目标的落实,城乡间、地区间的学前教育发展将进一步均衡化。
为了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多元办园体制在实现学前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局部两极分化的现象将不可避免:一是有良好师资和基础设施的贵族化。二是体现教育公平的平民化。两极差距相对缩小的矛盾运动既是教育公平的永恒追求,又是学前教育质量得以提升的必然形式。
三 学前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1.幼儿教师专业化前提下的学前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学前教育师资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我国独生子女特殊地位,加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断上升,随之,家庭和社会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加大,在逐渐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量的扩张过程中,学前教育质的提升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这种现象在两极分化较大的机构中显得尤为明显,由此产生的辐射功能在诸如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的辅助下直接导致整个学前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在整个提升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直接从事幼教事业的幼儿教师,社会对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渴望要求学前教育必须专业化,专业化需要的是从事学前教育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尽管曾一度出现学前教育发展落后于社会要求时专业化受忽视的情况,但质量要求下的专业化必然趋势是学前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2.体现在幼儿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前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等一系列变革带来的水平提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是新形势下为了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而制定的,其指导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包括了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课程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幼儿园新课改把促进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以奠定素质基础作为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教师在新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指导下,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幼儿的兴趣,视幼儿为积极主动探索者,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环境条件,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让幼儿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主地学习,尊重幼儿的兴趣和个性,提供适合幼儿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材施教,挖掘潜能,培养幼儿自尊、自信、积极的情感和创新能力等。新课改的实施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无疑起到了推进的作用,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广,将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注重幼儿整体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趋势,将使幼儿智能优势开放其潜能的特色幼教机构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学前教育机构改革不断深化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将加快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步伐,在市场机制下,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将不断涌现。
1.积极稳妥地推进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要实现2020年学前一年毛入园率9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5%的目标,单靠正规的公办幼教机构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办好公办幼儿园,使其成为示范的基础上,依照公办的标准大力扶持民办幼教机构的建立,形成公办与民办相结合、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社会参与多元化办园体制,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将是未来学前机构体制改革的趋势。
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随着国际合作的扩展、深化,吸引境外学前教育机构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国际化需求的良好途径。
五 中国特色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国际融合进一步加强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具备先进理论、科学精神和文化素养的学前教育实践者,通过不懈努力确立学前教育的发展地位,增强学前教育内涵,提升学前教育的发展层次,建立在本土丰富实践基础上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将得以成形、完善,逐渐形成中国特色。同时,国际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国际融合也将进一步加强,通过学前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拓展学前教育视野,增强学前教育发展动力,从单纯注重引进外国理论转向借鉴适合中国幼教的西方先进理论和经验,为创新本土理论服务,为提升中国特色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在素质教育战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落实,学前教育将在政府管理、教育公平、质量提升、机构改革深化、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形成和国际融合等多方面呈现出发展趋势。把握学前教育未来发展前景,顺应其发展方向,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一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学前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事关民族素质的提高,政府对幼儿教育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的状况对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依法治教要求加快学前教育法制建设,通过学前教育立法,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学前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学前教育的责任、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办园体制、经费投入、教师的权利、责任、待遇和办园条件改善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协调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幼教发展的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在实现学前教育公平中,政府通过采取相应的经济、法律与政策手段予以保障;在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中,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学前教育改革中,明确政府责任,进一步加强指导、监督的职能等。
二 学前教育公平的大趋势与局部两极分化并存
1.推进学前教育公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学前教育的政策以教育公平为原则,更多地倾向于“弱势群体”,改革中将进一步突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通过政策调控,缩小城乡间、区域间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学前教育,视其为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实行免费,如加拿大,有的公立幼儿园收费低廉,日本积极推动学前教育免费化进程,英国学前义务教育工作也已启动。借鉴西方先进做法,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应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而学前一年义务教育逐渐过渡为学前义务教育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较理想模式。
2.学前教育的均衡化
学前教育的均衡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可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目标的落实,城乡间、地区间的学前教育发展将进一步均衡化。
为了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多元办园体制在实现学前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局部两极分化的现象将不可避免:一是有良好师资和基础设施的贵族化。二是体现教育公平的平民化。两极差距相对缩小的矛盾运动既是教育公平的永恒追求,又是学前教育质量得以提升的必然形式。
三 学前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1.幼儿教师专业化前提下的学前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学前教育师资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我国独生子女特殊地位,加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断上升,随之,家庭和社会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加大,在逐渐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量的扩张过程中,学前教育质的提升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这种现象在两极分化较大的机构中显得尤为明显,由此产生的辐射功能在诸如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的辅助下直接导致整个学前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在整个提升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直接从事幼教事业的幼儿教师,社会对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渴望要求学前教育必须专业化,专业化需要的是从事学前教育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尽管曾一度出现学前教育发展落后于社会要求时专业化受忽视的情况,但质量要求下的专业化必然趋势是学前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2.体现在幼儿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前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等一系列变革带来的水平提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是新形势下为了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而制定的,其指导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包括了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课程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幼儿园新课改把促进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以奠定素质基础作为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教师在新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指导下,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幼儿的兴趣,视幼儿为积极主动探索者,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环境条件,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让幼儿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主地学习,尊重幼儿的兴趣和个性,提供适合幼儿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材施教,挖掘潜能,培养幼儿自尊、自信、积极的情感和创新能力等。新课改的实施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无疑起到了推进的作用,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广,将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注重幼儿整体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趋势,将使幼儿智能优势开放其潜能的特色幼教机构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学前教育机构改革不断深化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将加快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步伐,在市场机制下,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将不断涌现。
1.积极稳妥地推进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要实现2020年学前一年毛入园率9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5%的目标,单靠正规的公办幼教机构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办好公办幼儿园,使其成为示范的基础上,依照公办的标准大力扶持民办幼教机构的建立,形成公办与民办相结合、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社会参与多元化办园体制,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将是未来学前机构体制改革的趋势。
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随着国际合作的扩展、深化,吸引境外学前教育机构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国际化需求的良好途径。
五 中国特色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国际融合进一步加强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具备先进理论、科学精神和文化素养的学前教育实践者,通过不懈努力确立学前教育的发展地位,增强学前教育内涵,提升学前教育的发展层次,建立在本土丰富实践基础上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将得以成形、完善,逐渐形成中国特色。同时,国际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国际融合也将进一步加强,通过学前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拓展学前教育视野,增强学前教育发展动力,从单纯注重引进外国理论转向借鉴适合中国幼教的西方先进理论和经验,为创新本土理论服务,为提升中国特色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在这个阶段,台湾学前教育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行政部门的介入投资,以及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合作投资,但其资金监管与分配体系比较完善,权力主要集中于内政和教育部门。此时的台湾高校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模式是开放多元的,与西方频繁的交流中积极地吸收了西方先进的做法和理念,这对我国大陆地区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
大陆与台湾学前教育政策比较
大陆地区学前教育也经历了建国初期的研究少、人均投入少、重视程度不够的阶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之后,企业转制,多数公办幼儿园衰落。在台湾迎来学前教育研究热潮时,大陆一部分单位办的幼儿园随着企业的沉浮,或者解散,或者惨淡经营。民办幼儿园的出现为大陆的学前教育带来了希望,但是大陆学术界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上个世纪末,大陆地区高校的扩招与高收费,整体带动了教育行业的高收费,民办幼儿园跟随优质的公立幼儿园一同进入高收费行列;体改幼儿园和合资幼儿园的收费也争相提高。由此,大陆地区学前教育的“窘境”彻底进入公众与学术研究者的视线,也步入了大陆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繁荣与高收费并存的阶段。
(一)大陆地区学前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与分配不均衡同时存在
如今,大陆地区高收费现象已经蔓延到了整个学前教育阵地。中国青年报的社会调查中心对三千多名受访者进行调查发现,认为学前教育收费“非常高”的人占71%,认为“比较高”的人占26%。67%的人认为收费高是因为“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太少”,认为高收费是由于政府对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的人占52%。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指出,大陆学前教育经费只占全部教育支出的1.3%,大多数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经费一般占全部教育支出的比例3%。而大陆地区的农村幼儿园的保障基本上没有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强调,长期以来,教育管理部门重点发展公立幼儿园,在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新的改革政策又带来了新的分配不公问题。调查发现,64%的人认为大陆地区的学前教育问题是政府在体制改革中,未处理好政府投入、社会投入与市场投入三者之间的关系导致的。虽然现有的学前教育政策也推进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公平发展,但是当已有的经费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时,地方政府对政策的解释、操作与执行显得相当无奈,“马太效应”由此而生。越是质量优良的幼儿园,越是占尽了优质教育资源,尽管这种优质教育资源并不应该被质量好的幼儿园获得。但现今的学前教育政策出于教育投入与产出比的考量,在导向和实际操作中都倾向于给予优秀幼儿园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以实现更大的产出。在现实面前,学前教育政策的可操作性与经费公平分配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改革开放后的20年间,政府开始重视民办教育,并对其立法以促进教育的规范化。上个世纪末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客观上推动了民办幼儿园的快速蓬勃发展,但这些并未改变民办幼儿园享受不到公立幼儿园的优惠政策这一基本事实。在此种情况下民办幼儿园只能按照现有市场的行情来自行定价,在办出名气后,自己也加入到高收费的行列之中。冯晓霞认为,“私人资本的逐利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给多数人带来质优价廉的幼儿教育。如果学前教育被政府全部推向市场,低收入的弱势群体的子女就只有铤而走险选择一些不合法的‘黑户’幼儿园。”因此,大陆的学前教育资源投入不足,进而导致的分配不均衡在各种办学体制的幼儿园市场内同时存在,恶性循环。
(二)大陆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学前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但未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有限的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资源显然不能满足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需求。《教师资格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应在中等师范以上,这样的要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条件下还算实际。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质量和数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新的时代要求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以及专业化水平,但是大陆地区除了一部分师范院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之外,民办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机构严重缺位,在大陆地区高校影响不到的地方,学前教育师资就是一片空白。
(三)大陆地方政府微观幼教政策透明度较低
在管理体制方面,大陆学前教育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体,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法开办学前教育机构,少数政府所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发挥着示范和引导作用。除教育部门外,卫生、劳动、工商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也对学前教育机构负有管理职责,形成了“政出多门”的环境。导致幼教机构审批效率低、经费来源复杂。相对于台湾地域不大、政策的执行环节较少、人口少的情况而言,大陆省份众多,地方政府管理层级多、环节较为复杂。底层微观的幼教政策法规、经费状态、办学主体、地区发展情况等内容信息透明度较低。这造成了管理信息传递不畅,加剧了地方上发展的滞后。
学前教育政策的共有问题
台湾的学前教育体制也不是完美的,在涉及学前教育的属性和定位法规上,大陆与台湾都没有具体的政策解释与细则出台,过分强调教育属性与意义,其他属性定位模糊。学前教育事业属性的定位不清晰,必然会影响政策制定者的理念。从学前教育产生的历史来看,中国古代的家族式家庭教育中涉及学前教育时,光宗耀祖、天伦之乐都是重要的社会发展意义,但不是教育意义。工业革命之后,学前教育产生原因恐怕是解决家长工作的后顾之忧,是占用劳动者时间的需要。也就是说,东西方学前教育早期的发展动因都是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非教育本身的需要。因此,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学前教育经费分配不均等问题都是过分强调教育性的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的结果。尽管本世纪伊始,学前教育进入迅猛发展阶段,资本投入量大增,但越是在一片繁荣景象之中,我们越是应该重新审视学前教育在当前教育中的教育性、公共福利属性与人性。
实际上多数国家注重学前教育的教育性的同时并不排斥其所涉及的社会公共福利性和人性,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学前教育的教育性,让孩子脱离家庭,过早进入同龄群体学习知识,是经济发展与盈利的结果。政策决策者应该从人性的角度看待学前教育的公共属性和教育性,然后制定教育政策。首先,家长、家庭成员、长辈可以加入幼儿的学前培养与教育行列;其次,家族成员应该加强自己的教育理论学习,进行家庭式的言传身教与养成教育,弥补现有学前教育制度的政府人力物力的不足。最后,长辈与子女和睦相处既是“人”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学前教育人性一面的体现。
教育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基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在反思当前的学前教育现状时,就更应该立足于实际,解决现实中的难点,而不是总去展望未来。家庭教育中的学前教育培养历来有之,政府制定的政策应该将其顺应下来,预留出一部分家长的工作时间作为职工福利(当然,这需要牺牲一部分经济发展速度),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子女共处,子女接受家庭的温情教育,长辈享受膝下子女的天伦之乐。也就是说,社会福利属性要求政府的投资占主导,市场应该弥补政府不足,但是在二者没有就位之前,家族、家庭式的传统学前教育恰恰是学前教育的人性与教育性方面最好的体现。这种格局不仅是儿童的需要,也是老人长辈与家长享受天伦之乐的需要。在陆台两地当前的学前教育发展体制中,教师、家长必须持有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观,使学前教育回归儿童本位,在培养儿童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儿童情感、道德、社会性等方面的引导与培养,为其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人格的养成打下坚实的无可替代的基础。
学前教育理论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三方面:主体、客体以及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方式方法与手段。主体指的是那些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而处于学前教育年龄阶段的适龄学童,自不必说,甚至连学前教育的规律都可称之为客体。那研究最多的当属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方式方法手段了。在何时何地设计什么课程,才能更好的作用于客体,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让客体更好的成长呢?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于慧慧、王中华以宏观的大视角解读了国内学前教育理论中的具体内容,坚持科学发展观,注意均衡发展,恰当增加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充分利用和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是实现国内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3]。而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杨宁的《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中的动作和运动问题—四论进化、发展和儿童早期教育》与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张往颖、张世锋的《英国开展儿童户外游戏的理论与实践》两文中,则是以微观的小视角具体分析了国内学前教育理论中对儿童教育的内容,杨宁认为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不仅是其智力发展的重要指标,更是发展的普遍特征;除了对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方式方法的研究外,也有研究学前教育理论中客体的文章,例如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的张利洪、李静在探讨了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要回答学前教育学研究什么的问题。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经历了“规律说—现象说—现象及规律说—综合说”的转变过程。他们认为从科学哲学、教育学与学前教育学的关系来看,把学前教育问题定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比较适宜的。
1.2国内学前教育理论价值取向研究
所谓价值取向,是每一个主体对一件事物的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在学前教育理论上各位学者也是如此。有学者认为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有其独立存在的必然性,这一必然性源自学前教育的独立价值,即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不依附于其他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而独立存在的价值。田涛与吴定初指出,国内当前学前教育实践中存在若干独立价值失落的现象,如超前的教育与强化训练,误读了基础,因而必须加强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也必须强化学前教育政策与制度的保障,来促使其独立价值的回归。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的朱家雄则更加准确的指出自己在学前教育理论中的价值取向,认为当前国内的学前教育应该由科学主义走向生态,科学主义取向的儿童发展理论是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基础,但如果陷于对科学主义的崇拜,将无法解释和适应学前教育的复杂性。康建琴与李志宇则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了现阶段国内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层面在价值取向上冲突的原因,融合的方法。理论工作者不仅是理论的介绍者,更应该是理论的创造者、生成者;实践工作者不仅仅是理论的践行者,更应该是行动的研究者;管理工作者不仅仅是政策的传话者,更应该是政策的研究者、理论的解释者、地方课程建构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1.3国内学前教育理论评价标准研究
教育乃是国民的教育,是一种公益性的活动,因此公平性成为了教育的根本属性。在探讨教育公平这个话题上,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什么是教育公共,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的区别与联系,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这些都是教育的评价标准上的问题,学前教育也是如此,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蔡东霞认为质量话语曾长期在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中占重要地位,对国内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近年来人们对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评估提出了多方面质疑,认识到忽视差异、去背景性和去情景性的质量标准不仅不利于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更会使实践因盲目追求统一的质量指标而造成学前教育的不公平。学前教育应寻求建立更具适应性和包容性的质量评估体系,以最终实现学前教育领域的实质公平。总之,我们需要加以强调与权衡现阶段国内学前教育理论中质量与公平的问题,要坚固学前教育中的公平与质量,不只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优质的、科学的、统一的环境,还必须努力的根据每个儿童的差异提供合适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有关学前教育公平的评价标准体系,来保证公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教育社会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争论主要在于:它属于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是属于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教育社会学是研讨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的一门学科。有些学者根据教育学的观点研究教育社会学;有些学者则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西方这两大派别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辩论。
我们认为,这种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争论是历史地造成的,具有人为的因素。分歧的产生在于所强调的侧重面不同。把教育社会学作为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或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都是允许的,不能用一个来否定另一个。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探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及机制的一门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初步形成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研究与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教育适应社会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能用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辩证的与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发现、分析和解释各种教育现象,并培养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习兴趣和学术水平。
这样一门学科究竟应该有怎样的学科意识以及又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学前教育中一些教育现象?
1、对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认识
1.1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美国的赫尔巴特主义者苏则罗(henry suzzalo)认为教育社会学是对教育的基础和实际加以系统的研究,阐明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将现代社会学的思想应用于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
1.2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史密斯、韦伯等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而非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1.3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教育社会学的这种学科性质由上述两种学科性质推导而来。
因此,教育社会学必须着眼于当代人类科学文化广阔的有机整体,克服狭隘思维模式,按大教育社会学、系统教育社会学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建构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与相关学科建立起动态积极的开放式学科对话和交流机制。
2、对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2.1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教育社会学以教育社会现象为其研究对象。教育社会现象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与教育有关的社会现象。二是指有社会学因素的教育现象。
2.2 从目的论角度讲,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进步走向精细化、学科化; 也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现今未被充分重视的或重视不够的社科领域开始在教育社会学中出现。
3、教育社会学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3.1 从社会学的角度,把学前教育看作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过程、一种社会制度来研究。
3.2 运用社会学的观点与方法对学前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深化对学前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日渐趋向于成熟,理论的深入和对实践的关注并进。因为学前教育学是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本理论基础,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奠基作用。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了解学前教育与社会及儿童发展的关系,明确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熟悉学前教育的基本组织与指导方法,了解学前教育与家庭及小学的衔接与合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工作的专业思想。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教育社会学研究必将同时承担起学术使命、道德使命和社会使命,在融合百家之说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土,在积极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同时,使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和教育实践的沃土之中。
参考文献
[1] 鲁洁. 教育社会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