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模板(10篇)

时间:2023-11-01 09:55: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

篇1

历时八天的华东五市素质教育考察学习,在朱局长英明领导,陶主任 白科长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圆满的完成了考察学习任务,于11月22日中午安全顺利返回中国玉都——岫岩。期间虽然历经冰天雪地,饥寒交迫,雨雪交加诸多千辛万苦。然而诸同志在领导的关心爱护下,勇气信心倍增,克服困难,破解难题,一腔热血,只为求取先进真经。

收获之丰硕,不可一一言表,只可以学海撷英。

一 南京百家湖小学 本真教育

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油然而生的是心灵碰撞,绽放出绚烂的火花。领导,老师都给孩子们以宽容和信任,由此而而产生的天真的心灵焕然出对父母,老师,亲人,邻里乡亲纯真无邪爱恋。孩子们的世界充满爱,这个世界的将来就是爱的海洋。

学校教育理念是友善教学,学生是天生的学者,教师教学方法就是交给学生自我学习。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机结合,学生不会年年如一日的闷呆在象牙塔里。课堂教学的身本教学来自于精心备课的两个环节:预习方案,基础文案。教师之间合作协作减轻负担,推陈出新,产生高质量的精品教案。高年级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合作探究诠释了新课程改革的抽象的思路。

二 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我简短的听了英语,语文,又完整的听了一节数学课,结合学术报告,有一下心得。

所谓先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上课伊始,教师直截了当展示本课的学习内容,目标任务,思考题。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尽兴自主学习,然后完成目标自测题。这种学习模式是我们想到了以前贯彻的预习进课堂,其主要目的在于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从而达到真正的肩负的目的,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所谓后教,是在先学过程中,教师的桌间亲情巡视发现的,学生自学汇报上来的共性的具有一定普遍倾向性的问题。但是对于这类问题,教师也不是一言堂,而是通过学生的互动探究,完成这些共性的问题。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情决定教学的方式,决定教情。对症下药,只有学生学习了,才可以知道他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学习到。

以教导学,首先要解决需要教什么的问题。先学的环节,要给学生揭示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内容适当简练,目的在于充分暴露学生的疑难问题。后教的环节,根据先学所暴露出的问题,明确教的内容,教的方式。根据问题的不同,可以采取“官教兵,兵教兵”的不同的方式。提出要求,引导学生找出共性的规律性的知识,上升到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这一点在数学课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注意点:实事求是,遵循规律。

1:备课的过程讲求,“自备”,“研备”,“改备”有机结合。统一课时,统一流程,统一学习目标,统一自学指导。

篇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信息素质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而如何深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也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质定义为:信息素质就是人们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目前普遍被认可的有关信息素质的定义。信息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信息意识指一种把信息作为资源的自觉性;信息能力指能够获取、利用、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核心;信息道德主要指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合理、规范使用他人的成果,遵守学术共同道德准则与规范等。在信息时代,高校需要积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1.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资源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快速发展。在此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能够利用信息顺利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的有力保证,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2.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优化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战略主题。作为学术型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必须紧跟教育发展方向,深入开发利用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教育职能,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3.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举措。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服务手段、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才保障。积极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他们获取、利用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延伸之一,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举措。

二、深化素质教育内容及方式的措施

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效务实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加强信息道德修养。以许昌学院图书馆为例,目前主要是以开设文献检索课为主,结合入馆教育、培训讲座、在线素质教育平台和读书月活动等多种形式持续深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1.改进新生入馆教育。新生入馆教育是信息素质的启蒙教育。此项活动的开展,使新生能够了解图书馆、初步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基础。

许昌学院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面对面授课。这种方式的弊端是:教师短缺,实效不强,易流于形式。于是,图书馆改进措施,在讲课之外,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新生信息素质教育。首先是把信息素质教育纳入新生教育的整体计划中,使入馆教育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其次是建立网页版新生导航,内容包括读者指南、借阅指南、各类资源使用指南、规章制度及新生入馆教育培训课件等。新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接受图书馆初步信息素质教育。再次是组织新生参观、学习,引导他们利用图书馆。新生入校后,图书馆会向他们发放《图书馆读者手册》。此举有利于新生了解图书馆的作用,提高了新生的信息意识。

2.完善文献检索课内容与形式。文献检索课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教育形式,也是许昌学院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文献检索课以选修课的方式,主要针对高年级大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大学生获取、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使用检索工具,增强自学与研究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首先,课程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切忌华而不实。要着重培养大学生对各类检索工具的使用能力,培养他们检索、评价和利用各种信息源的能力。其次,重视对数字资源的利用。高校图书馆除实体资源外,各类数字资源成为重要信息来源,它们具有科学性、全面性、便捷性的特点。文献检索课要强化大学生利用数字资源的意识,增加网上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检索和利用内容。再次,探索合作教育模式。要在实践中探索以图书馆员和学科教师合作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将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增加教育的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能进行学科学习与研究,促使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

3.持续开展专题培训、讲座。一是开展定期培训讲座。在每年的“读书月”活动期间,许昌学院图书馆都会邀请人文学科专家为学生举办人文系列专题讲座,邀请重点数据库公司专家举办数字资源、网络资源利用专题培训,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二是开展培训预约服务。许昌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或研究的需求向图书馆预约特定主题的培训讲座,图书馆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数据库、大型系统的检索工具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三是充分发挥读者协会的作用,不定期开展读者培训活动。重点教授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检索工具的利用方法、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网络数据库的使用和评价等。

4.建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整合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完善教学形式,促进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有效提高。

5.以“读书月”活动为契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为响应河南省图书馆学会全民阅读活动的号召,引导广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许昌学院图书馆近年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读书月”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要有人文系列学术报告会、数字资源专题培训、“读者之星”评选活动、征文比赛等。学校高度重视,图书馆广泛宣传,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反响。“读书月”活动丰富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推动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对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的科学管理

1.重视开展用户调查。开展用户调查是图书馆了解服务效果、改进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的有效方式。主要形式有:网上调查,发放调查问卷,通过e-mail、电话和意见本收集意见和建议。

2.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重视图书馆主页资源服务功能的宣传,要在主页显著位置进行各类资源、服务活动的宣传,吸引更多读者通过网络环境了解并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与教育。其次是通过学科馆员加强与各院部的联系。许昌学院图书馆已初步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通过学科馆员与某一学科或专业的师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宣传、推送图书馆信息服务,为大学生查找、利用信息提供有效的指导服务。再次是打造立体宣传局面。图书馆要优化网络环境,重视校园、宿舍、休闲区域的整体网络化建设,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幕、广播等平面系统扩大服务信息传播范围。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的有效宣传将图书馆服务和资源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空间,使其便捷地获得图书馆服务信息。

3.加强图书馆员队伍建设。高校图书馆员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执行者,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馆员队伍是顺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途径。高校图书馆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对馆员进行培训。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图书馆发展规划,合理引进其他专业人才,丰富馆员知识结构。二是组织开展多种知识培训活动。如加强馆员的图书情报知识、网络知识、现代检索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鼓励馆员不断更新知识。三是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其积极参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篇3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0423-02

Based on Inter-grid Resource Sharing-based Teaching Reform―About Suzhou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Sys? tem, the Construction of Some of the Thinking CRP

ZHUANG Cheng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uzhou 215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uzhou Vocational-CRP system of agricultural building and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he integra? tion and sharing of network resources, the College’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t present,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island stat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aring a large number of conditions caused by inadequat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waste in idle state. The grid structure used by the virtual mode of teaching resources for the massive integration and unified management, the different lo? cations, equipment or terminal differentiation of interconnection, virtual network build out the perfect environment to achieve massive re? source sharing, improve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This is through grid technology, including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 parts in the hospital or even in favor of business units to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provide a unified interface, greatly increased the level of school-enterprise resource sharing. A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nter-grid-based resource sharing under the teaching patterns. Platform for students by sharing resources, capacity-building interac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active teaching role in converting three aspects of inter-grid implemen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number of rela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grid; resource sharing; teaching

2011年10月,苏州农职院正式启动了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CRP的研发和推广。该系统由门户及各个管理子系统构成,涵盖校园管理和教学的各方层面,具有透明、高效、自我驱动的管理特色。系统的建设将实现“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并大大推动学校管理机制和教学手段的全面创新。这其中包含了教学信息资源的模块,该模块的建设,将能为全体师生提供一个新型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系统互联互动,甚至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近年来伴随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院的教学网络资源也在飞速的增长,基于资源共享的目的,学院的CRP系统教学信息资源模块将构建面向服务的分层式结构和相应的寻访机制,为全院师生提供统一化透明化的网格式教学服务。

1校际网格的设计目标

学院网络资源的增长,已经逐渐形成了很多类似的“信息孤岛”。一面是师生对资源的需求,另一面是大量资源无法高效利用。校际网格就是为了化解这个矛盾。因此,校际网格的实现可以使得学院的内部资源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多方共享,并将在更大的限度内改变现有校园网的应用现状。

网格是一种将位于不同位置的、具有差异化的信息设备或终端通过各种介质实现互联,从而虚拟的构建出一种更高级别和更加完善的网络环境,借此可以实现海量资源共享的新手段。校际网格的信息和资源供体一般是各个系部,其中也包含有大量的信息群、数据库、工作站、个人电脑、存储设备、数据终端等。受体一般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其中也包括一些通过对外接口访问学院资源的校外用户。

针对学院网络资源众多、差异性大、涵盖面广的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一种面向服务的网格式系统架构及服务访问模型。在这种 网格模型中,把网络中的海量资源处理成服务信息,并即时的转化为为虚拟服务,使得校际网格具有更加晚上的虚拟性和统一的系统接口。在这种模型内,目录服务是要实现的核心技术,它是用于把资源和服务的供体信息给终端的各个受体,供体和受体可以通过面向服务的网格式架构技术所提供的临时虚拟环境,快速而有效的建立两者之间的供求关系。

该系统的建成将实现以下目标:1)制式的访问接口:校际网格将提供一个统一化的访问手段;2)高效的访问速度:利用复制在系统中生成若干个副本,以此减少数据访问时间;3)统一的资源命名:采用统一的命名规则操纵数据,构造出统一化的数据检索环境;4)较高的安全防护:利用防火墙等安全机制保障用户信息和系统数据的安全。

2资源共享型教学模式改革

1)基于校际网格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交互能力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手段一般都侧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单向的讲解,尽管偶尔会有一些类似于提问、案例分析等的浅层次师生交互,但这种方法在整体上基本上淡化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交互能力的培养,由此带来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缺失。通常学生进行了相应的专业学习后,并不能实际的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应用能力。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这种自我获取后续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各行业的重要需求。

在校际网格的环境下,我们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途径的知识共享和获取渠道。例如在线多媒体教学可以以其特有的海量资源满足师生的需求,也可以以其特有的交互方式吸引师生的注意。校际网格平台通过整合全校甚至是同行业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完全开放式的虚拟环境,有效的成为第一课堂之外的全天候多媒体第二课堂。一方面,对于教师的课程设计、资料查询、课后辅导等,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时查阅的资源库。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课后作业和思考、课程外延知识的查询等,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交互平台。

2)校际网格的资源共享可以满足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需求

一般的课堂教学通常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往往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掌握所授知识,而另一部分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则希望教学的进度更慢一点。这种差异性在整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对各个层次的不同学生都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对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由于受这种教学模式局限性的限制,如果在课堂之外又缺少相应的吸收和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那么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将无法进行吸收消化和巩固。不但会形成教学过程中的兴趣的丧失,也会成为整个课程和班级的教学的瓶颈。

基于校际网格的资源共享型教学模式,特别注重了教与学之间的互动。通过课堂上的个性化教学,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通过自行的查阅巩固和延伸课内的知识,特别是在拓展阅读和理解这方面更加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校际网格提供的丰富资源来加强自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查阅一些课程之外的信息和资料,使原有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把理论融合在更多的实用性能力中去。而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以通过校际网格重新查阅和理解课内知识,及时的进行消化和吸收,从另一个角度来完善自己知识的系统化和全面性。

校际网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提供了一个相对而言较完善的学习环境。目前整个教育界所推崇的教学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个性化的教学,这是一种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手段的萌芽、形成和发展为目标,并且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科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校际网格的资源在设计课程方面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校际网格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数量级的丰富学习资源。那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较高层次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也可以利用校际网格平台所提供的各种校内、校外的多媒体资源进行进一步的预习和实战训练。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搜索适合自己的资源进行巩固性的学习,并可利用平台所提供的练习和测试系统对基本的知识进行反复的训练,帮助自己形成最基本的知识结构。而且在这个平台上,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自主的安排预习计划、学习过程、复习测验,只有全天候的校际网格才能完全实现这种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网上信息和资源的可能。最终可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3)校际网格的实施可以改变师生之间的角色转变

基于校际网格的教学模式将把当前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模式提倡的是“教学中教师只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而我们学院目前大部分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大部分的时候学生都处在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基本没有被调动起来,而且由于课时安排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各个层次之间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根本无法兼顾。这种状况不光在我们学院,在整个中国的教育界都普遍存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顽疾。这里面既有我国长期以来教育模式的固化,也有整个教育界对教育的认知和实施的片面性,从一个侧面也影射出了我们现行教育体制的浮躁化和片面化……

基于校际网格的资源共享型教学模式,应该是明确的表现出只有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所有一切的教学活动应该而且是必须是围绕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而展开,这其中教师的角色只是课程的设计者、教学的创造者、任务的实施者、结果的评估者。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将和网络自学方式相结合。课堂教学的前期设计可以通过校际网格的海量资源,为每一堂课的设计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和借鉴,这样可以更加好的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进行多方位引导。在这种具有海量资源的平台上,教师可以自由的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在线案例分析、阶段项目式研究,甚至可以通过校际网格的对外接口直接和相应的企业和单位进行在线平台教学,类似于这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全方位教学手段,将在一定的层面上彻底改变我们原先的教学模式和定势思维。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确立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也必须要注重教师在整体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不是要抛弃原有的传统模式,而是要更加合理的继承传统模式中的优秀部分,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过程中节奏的实际掌控等,只有这样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利用我们的网络资源,以达到整体教学的最优化。因此,基于校际网格的网络化教学模式会更好地帮助我们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由注重“教”变为注重“学”,这不仅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在根本上体现出了我们国家对教育期望了很多年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3总结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学院的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校际网格的网络资源也必将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应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更应该最快的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的“理论不扎实、能力不实用”的状况,达到较快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目的。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动手能力强、企业能立即使用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级技术人才,更好地为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腾飞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南志涛,刘先华.信息化与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学理论, 2010(11).

[2]蒋文静.构建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探索研究[J].成功(教育), 2011(10).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446(2013)1-2-0050-0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素质教育发展,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密切相连。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考试评价体系。

一、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考试不仅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质量测定和检验方式,也是关系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并对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考试考核作为教育评价的基本方式之一,作为教育活动的必要环节,既可以为应试教育服务,也可以为素质教育服务。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考核,而是主张科学地看待和实施包括考试考核在内的教育评价,通过改革使其更好地发挥其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考试评价观,不断丰富考试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二、目前考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冷静审视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遍存在的考试现状,不难发现考试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1、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行考试制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引导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而这种考试是以获取合格分或高分为终极目的,对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它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知识,更不问学生能否创造性运用知识。

2、考试偏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测评,忽视能力的评估

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口头表达能力、解题能力和应考能力等。传统考试方式只考了学生的记忆力、解题能力和应考能力,这样就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热衷猜题套题,养成“死读书”、“读死书”的不良习惯,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去甚远,所培养的学生专业面窄、能力低、素质差,“高分低能”、“低分低能”,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竞争的需求。因此,传统的考试制度必须改革,传统的考试观念也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3、考试内容教材化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课程的考试一般都是任课教师命题,任课教师往往是根据指定的教材所讲授的内容出题。试题只注重考核书本中记忆性的知识,缺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事实上,有许多知识在实践中更容易记忆和学习。让学生在考前看笔记、背教材,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使学生缺少自主学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读书读得乏味,更不能培养探索进取和创新的意识。

4、受长期的传统习惯束缚

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考试模式,以一张试卷为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单元化的考试方法对教师来说,省力、省时、简单、易做。久而久之养成了图轻松、少麻烦、维持现状的习惯。

5、考试形式过于单一

不同考试形式侧重点不同,应用范围有别。如开卷考试多用于创造性、综合性项目的测试;操作考试一般应用于实验技能方面的测定;口试可不受文字限制,学生能运用新学的知识抒发见解,展现才能。但现行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基本上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而对于开卷笔试、半开卷半闭卷、口试、操作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采用较少,导致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读书,动手能力受到制约。

6、考试信息的反馈管理不完善

每个学期,学校按惯例组织考试、阅卷评分、试卷和考试结果分析、学生成绩归档,整个教学过程就算结束了。由于教师阅卷只看重分数,学生考试也只看重分数,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对试卷和考试结果分析都不重视。结果,许多学业考试只是给出一个成绩就万事大吉,而考试结果的分析并没有反馈给学生,导致考试根本没有发挥的监测和反馈作用。

三、考试评价改革在中等职业教学中的实践

1、采用多种形式,突出职教特色

为了突出考试方式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考试不仅只限于闭卷笔试,具体考试方式还包括闭卷、开卷、讨论答辩、口试、文献综述、小论文、实验设计、实践操作等。每种考试方式各有特点。单凭一种考试方式不可能全面反映职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采用其中几种方式相互组合,以取长补短。

2、考试内容科学化

科学的试题注重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双重考核,应加大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口头表达能力比重,减少死记题份量。试题内容以基础知识为载体,重在考查素质、能力、觉悟、创新实践,把课外本学科相关的、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纳入考查范围。试题形式上,注重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角色、参与意识,让其更多地去感悟、总结、体验,学会发散、思辨、创新和实践。具体到命题上,多一些主观题、一题多解题、综合题,甚至没有标准答案之类的题,避免过分侧重对知识的记忆与再现,使学生有深层理解、分析比较、融会贯通的过程,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3、评价实行多元化

改变那种仅以一张试卷为标准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做法,把一次性评价变为多次连续评价。重视平时学习的检测,加大平时学习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可以使考试融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平时提问讨论的内容、习题和作业都可以作为考试的一部分。

4、建立考试信息反馈制度

篇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078-03

随着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学生人数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教育质量的考核鉴定和提高需要通过考试来实现。职业教育考试本身不是最终目的,仅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助力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

一、我国职业教育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多数是由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转型而来,在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上大多沿袭原来的方法,与实现“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宏伟目标脱节,存在一些问题:(1)考试目的不明晰。考什么教什么,而非教什么考什么,考试在教学中的反馈作用发挥不明显。(2)考试内容过于依附于教材。教材虽是教学的依据,但教材本身在编写、出版、发行的周期诸多方面难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知识更新的需要,有较大的局限性。(3)考试命题简单标准化。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4)考试方式比较单一。仍以闭卷笔试为主,成绩评定难以客观评价教学效果。(5)考试时机过于集中固定,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6)考试评价方向存在偏差,考试利益过于功利化。(7)考试监督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职业学校学生如期末考试不及格――新学期补考――再不及格――毕业之前再补考――还不及格――离校一年之后回校再考……这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大大降低了职业学校文凭的含金量。

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探寻适合我国职业教育考试的有效方法

(一)确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考试理念,兼顾理论性考试与实践能力测评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考试通常以能力为导向,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测评。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考试就包括理论与实践能力考试两部分,实践能力考试比重远大于理论考试,理论考试要求相对较低,而实践能力考试要求十分严格。英国打破了传统的职业资格评定方式,不再限于知识与技能的简单考试考核,而是一个以收集并判断证据是否符合职业能力标准为主的考核。每一职业类型、等级都有十分明确具体的标准,要求考生按能力标准的每一单元和每一要素提供非常充分的说明材料,由考评员评定结果。需要考生提供的证据有:(1)工作能力证据;(2)辅证据;(3)以往学习成果证据。

职业教育在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熟练的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种强调能力的观念与方式符合职业教育的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要坚持能力为重,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并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事做人,进而主动适应社会。因此,职业院校要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考试理念,兼顾理论性测试与实践能力考核。应从理论考试向实践考试转移、从课堂考试向车间考试转移、从试卷考试向作品(产品)考试转移。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已在进行考试方法改革,如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的弯腰教育方法、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进行的五维素质教育,原江苏省海门三厂职业高级中学(现已与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合并)采用的“项目合格证书”考试方法等,都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二)采用灵活的考试方法,实现考试方法多样化、多元化组合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考试通常采取多种方法,并可组合完成。澳大利亚TAFE教育考试可采用12种标准测试方法(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等)中的某几种组合进行,考核结果采用达到、部分达到和未达到3个等级。英国彻底改变以分数为主、以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课程成绩采用等级制,成绩分为优秀、良好、通过、不通过4个等级,成绩的确定以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依据课堂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通过设定某一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将学生完成的任务作为成果对学生作出评定。

我国职业院校也应采用多样化、多元化的考试方法,根据各课程的特点选择考试方法,由单一的闭卷笔试向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发展,以能力测试为主。理论测试可采用闭卷、开卷、论文、报告、案例分析等多种考试方法,能考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理论掌握的扎实程度,是不可少的一种考试形式。不能因重实践而轻理论,顾此失彼。实践能力测试可采用操作考核、现场观测和提交自制作品等多种方法,有条件的还可采用网上考试。多样化的考试方法能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与素质的提升。

(三)更新传统的考试内容,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试标准体系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考试通常有着统一且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评价标准。德国《职业教育法》对各种职业培训都规定了严格的评估评价标准、考试考核标准以及实施这些标准的严格程序。考试委员会根据这些标准组织实施考试。考试内容是相应职业所要求的技能、能力和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效保证了考核标准的统一和效果的公正。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考核以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标准,以各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在课程大纲和科目大纲中对考试的内容和要求有清晰准确的表述,考试规范,有法可依。加拿大CBE职业教育考核以DACUM图表为标准,DACUM图表由行业优秀工作人员根据本行业的职业岗位标准研讨确定。这保证了学生考核标准和行业要求的一致性,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估的有效性,符合职业教育特点。

职业教育考试是否有效首先取决于内容,科学的考试内容应基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课程目标,选择能够充分体现课程目标要求的具体内容,恰当确定考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及技能与能力层次的要求,保证考试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综合性。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生活实际、实训操作实际的内容,让学生熟悉、触手可得、心中有底。综合考评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可保证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四)实现考试评价时机的多元化,注重过程性测评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加强过程性测评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考试多注重过程性测评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需通过两次考试。第一次在学生学习2年左右,叫中间考试,即培训毕业考试,学生可取得培训毕业证书。第二次是在学习结束时,为结业考试,即职业资格考试,学生可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这种阶段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更具开放性、创新性和选择性。加拿大CBE职业教育考核时间按需要随时进行,由学生和相应的教师约定考试时间,学生的考试结果载入正式档案。英国职业教育在资格认证中注重现场考评和形成性考核,有利于准确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形成和提高。

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课程考试多依赖于期末考试,对学生学习过程缺乏应有的考评。这种考试时机的选择过于机械与片面,导致学生平时学习松懈,临考前才突击准备,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其实际能力,不能反映真实教学质量。只有注重过程性测评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通过过程性测评检查和改进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因此,我国职业教育考试应采取过程性测评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并加强过程性测评。

(五)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采取“第三方”认证方法,实现“教考分离”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考试多采取“教考分离”、“第三方”认证的方法。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由行业协会承担,行业协会设有专门的考试委员会来制定统一考试所用的试题试卷。考试委员会由雇主联合会、工会代表以及职业院校的教师代表组成,与培训机构无直接关系。行业协会从制定教学大纲到组织考核、发放证书全面介入。教考真正分离的考试方法以及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使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充分保障。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采取“教考分离”的考试方法,TAFE学院只负责教学培训,而教育考试由各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成立TAFE教育专家委员会负责。这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估的权威性、有效性。

“教考分离”的考试方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更能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我国职业教育考试主要由职业学校自身实施,学校既负责教,又负责考,教师既是“教练”又是“裁判”,学生课程考核合格与否基本上就是由教师说了算,不能体现教学质量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此外,仅由学校制定考核标准很难符合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达到企业聘用人才的相关标准。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教育考试采取“教考分离”、“第三方“认证方式很有必要。学校只负责学生的日常授课和培训,考核由教育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来组织实施,考试内容根据行业从业资格需求设计。

篇6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in the examination system and its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re is always a distance between value orientation and choice of practic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Key words】Exam system reform;The value orientation;Practice to choose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真正厘清时代价值取向与实践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主导教育考试改革的科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后积极、健康地推进教育考试改革,深入持续、卓有成效地开展考试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考试制度改革及理论研究中的价值取向与实践选择

所谓考试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考试制度及其改革实践进行认识、评价和选择所依据的价值准则与倾向,它既存在于人们推行的考试制度改革的现实进程之中,也体现在人们对于考试制度改革的认识、评价以及相应的理论研究之中。而考试制度改革的实践选择,则主要是指在人们推行考试制度改革的现实进程中,经过权衡、选择而作出的相关的考试制度、方法和模式的设计与安排,它虽然也会受到主体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但它毕竟不属于人们思想意识活动的范畴。

考试制度改革及理论研究中的价值取向与实践选择,作为两个概念范畴,有着其各自不同的内涵与特质。考试制度改革及理论研究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其本质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所谓考试制度改革及理论研究中的价值取向,反映的是人们在考试制度改革及理论研究中的一种主观意识和态度,是人们从应然的角度去思考、衡量、评价考试制度改革的现状、进程的一种意识活动,它是与人们在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实践中采取的实然的教育行动相对应的一个范畴。第二,所谓考试制度改革及理论研究中的价值取向,反映的是人们在考试制度改革及理论研究中所坚持的价值标准、原则,这种价值取向决定着人们在考试制度改革及理论研究中的态度与行为;而且,由于人们价值取向或理念的差异,还常常导致人们在考试制度改革及理论研究中的态度与行为的分歧甚至冲突。在现阶段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以人为本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是主导我国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理念。同样,作为关于考试制度改革的实践选择,也体现着两个方面的本质内涵:第一,所谓考试制度改革的实践选择,是指人们在考试制度设计与改革的领域里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已然、实然的现象,它与那些仅仅只是停留在理论思考、探索层面的人们的认识活动以及主体基于现实所产生的认识和评价之间的区别在于,二者分属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意识活动两个不同的领域。第二,所谓考试制度改革的实践选择,是人们基于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作出的关于考试制度改革的现实的抉择,其中,既有人们关于教育及教育考试的价值理念导向,也有现实的社会和教育因素的影响与干预。从价值取向与实践选择之间的关系看,考试制度改革的实践选择,既受人们的教育价值理念与取向的指导、规范和制约,又与这些价值理念与取向之间保持着距离,体现着差异甚至存在着冲突。

二、对考试制度改革及理论研究中的价值取向与实践选择冲突的认识

考试制度改革及理论研究中的价值取向与实践选择之间的一定的距离与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的存在,我们应当对这样一种教育现实保持理性、清醒和科学的认识。这是保证我国教育考试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向前推进的思想前提。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考试制度改革及理论研究中的价值取向与实践选择之间的冲突的必然性和一定意义上的合理性。我国现阶段考试制度改革及理论研究中的价值取向与实践选择之间的冲突,是由人们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考试制度改革及理论研究中的价值取向所体现的理论形态和理想性的特征,决定了它与人们所进行的关于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实践之间的距离、差异及冲突。

其次,要充分认识到考试制度改革及理论研究中的价值取向与实践选择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现实困境,特别是要对当前教育考试制度改革进程远远落后于人们的价值理念与期待的现状保持足够的认识。一方面,我们认为,考试制度改革及理论研究中的价值取向与实践选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张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合理的价值;但同时也必须强调,这种距离和张力应当是合理的,即应当能够保持、维系二者之间的张力均衡,如果二者之间一旦出现张力失衡,那么,就意味着这样的教育格局所呈现的必然是一种畸形、病态。当前,我国教育考试制度改革进程远远落后于人们的价值理念与期待的现状,正体现了现行教育制度和格局的畸形与病态。现阶段考试制度改革及理论研究中的价值取向与实践选择之间的冲突,不仅为人们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所支配,同时也受到我国现实的社会发展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三、考试制度改革及理论研究中价值取向与实践选择冲突的应对与调适

篇7

正文:

一 素质教育的提出回应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强音

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一种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在一些发达国家已逐渐取代工业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特点是对知识的高度依赖。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就要培养一大批具有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正像江总书记多次所强调的那样“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从宏观上说,当前,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中显出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由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决定的,如果没有创新知识经济就会失去生命力。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日本为例,日本原来一直以“模仿”为主,高投入地购买高新技术生产线,利用别国的创新知识来开发,制造产品。虽然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曾一度迅速崛起,但是,当面临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缺乏自身的创新机制,便失去了稳定的基础,致使在亚洲经济危机中遭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在,日本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已经改变了教育和科研政策及体制,大力推行“科技创新立国”。

从微观上说,实施素质教育,可促使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完善人格的发展,能够让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潜能充分地激发出来,并得到发展。

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观念.教育评价手段。素质教育的提出适应时代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为第三次人类文明一知识经济的到来,培养大批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二 应试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培养上的弊端

应试教育的教学活动是以追逐“升学率”而展开的,它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和获取,概念的掌握,定理.公式的推导演算。考试中解题能力的训练,考试方法和考试技巧的训练。学生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和僵化了的教条。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并且,应试教育的考试评价标准是以学生的考试分说的高低来评价的,这种评价标准的结果也必然导致学生 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而实践能力是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标志。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毫无创造性的被动学习,没有主动性。我们的教育是:让学生适应教育,不适应这种教育模式的学生就会被淘汰,失去继续教育,继续深造的机会。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无机会自己思维,无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实践自己的思想。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导致学生厌学.弃学,对生活失去信心。另外,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民主.和谐。平等.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课堂气氛沉闷,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从上课讲到下课,即使这样还恐怕没给学生讲明白,其实学生有多少知识是自己弄明白了的呢?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创新教育,这一点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说认可,早在三十年代我国教育家陶行之就极力推行创新教育。现在我们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很深的感触,以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科技实力,创新实力的诺贝尔奖为例。在近百次千余人的获奖名单中,欧美西方国家占了大多数,而占了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却每一人获此荣誉,这也正说明我国的现行应试教育,在创新精神培养上存在着严重弊端。

三 应试教育和考试的关系

应试教育和考试不是同一概念,考试是一种具体的方法,是检验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和产品合格的必要制度一样,教育教学效果必须经过考试来检验。而应试教育则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以应付考试作为教学的中心工作。应试教育把考试的地位提高到一个不适合位置,考试的意义在于,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如实地了解所处的状态水平,获得下一步教学和学习的信息资料。但是在应试教育中,考试成了教育教学的主宰,教学反而成了考试的附庸,考试服务于教学,变成了教学服务与考试。

应试教育中,考试的内容比较片面,形式单调,手段落后,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的水平。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讲中考或高考的有关内容,中考或高考不考的内容与科目教师不教,学生也不学。这会造成学生知识面偏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差。另外,应试教育中,考试过于频繁,期考、段考、月考、周考,三天两头考试,大大超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不少学生厌恶考试,害怕考试,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应试教育把考试和教学的关系颠倒了,把考试提升到一个不应有的地位。

四 考试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考试在应试教育中有很多弊端,有些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应取消考试制度,这种认识有失偏颇。这是因为考试在应试教育中的弊端,不再考试本身,其原因是不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考试的评价导向及评价标准的取向。素质教育否定“应试教育”的倾向,但不是不加区分的取消一切考试,而是通过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健全和改善教育评价机制,更充分的发挥考试的正确效能,利用考试的导向和指挥棒的作用来指导教学工作。

再者,人类的学习和人类的生存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经受考验和检验的过程,可以说人生就是一场不断考试和检验。指望有不经检验的教学和学习,就像指望有不经检验的工厂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一样。素质教育反对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手段;反对以考试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反对以频繁的统考及题海战术作为对学生施加压力,迫使学生应试的手段。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更加重视改进和完善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完善各种形式的考试方法,考试评价标准取向的多样性。所以,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应取消考试,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利用教育评价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评价是对办学水平的一种评估,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工作。教育评价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在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评价是素质教育的推进手段,也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重要环节,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观。那么,利用教育评价手段来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要把握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评价的导向取决于评价标准的取向,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德、智、体、美协调发展和完善个性人格的统一。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是c教育教学能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教育评价是让教育评价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使我们的教育适应学生的智力和身心发展规律。美国教育评估家塔弗尔比姆曾说过:“评估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通过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和反思,使教师教学谁拼不断提高。

其次,充分利用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总是要区分出水平高低,评价等级,由于评价结果会影响到被评价者的形象,荣誉和利益。教育评价会激发被评价者的成就动机,激励他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教育评价中要提倡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改革传统的考试形式,营造宽松的考试环境,使学生不再害怕考试,并乐意考试。命题的范围应遵循大纲,以能力立意,试题应增加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考查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考查跨学科的内容,注重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考查,试卷不宜过难。使学生的学业成绩较好地体现出来,给学生以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教育评价中要体现创新教育的精神和宗旨,促进教育的整体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健全人格,健康的身心素质的发展。

总之,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及考试的关系,正确理解教育评价的目的。贯彻党的教育指导方针,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培 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

篇8

素质教育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素质教育考试的情况比较少,但是这并不是学生素质教育不达标的理由。在当前社会环境竞争状况的影响下,学生若仅仅掌握了大量的文化知识,而缺乏素质教育,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学生必然不可能走全面发展之路,也只能成为掌握文化知识的考试机器,最终一事无成。所以,为了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在进行化学教学中要基于做好化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完善对学生兴趣、体制、创新等能力方面的培养,通过完善素质教育方式,提高素质教育成果,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完善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把握好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协调关系,它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变现出来的兴趣、情感变化等。该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在教学中有些学生虽然不是很聪明,但是通过后天努力依旧可以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而有些学生虽然聪明过人,但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最终考试成绩很差,这主要就是受到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绝佳成长阶段,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最佳时期。所以在进行化学教学的时候必须对学生的情趣爱好、情感等进行重点培养,并基于化学科目特点对学生非智力能力进行提升。

化学知识可以与大量学科进行联系,在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就无处不存在化学知识,所以教师应时刻在生活与学习中为学生创造学习化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化学的奥妙,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并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由于化学实验变化莫测、化学知识蕴含的思想丰富等,所以教师应做好课堂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化学教学提高学生非智力能力,例如:在烧杯里,注入二之一的水,再向水里放入一只鸡蛋,我们会看到鸡蛋是沉在水中的,然后我们向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浓盐酸,可以看到鸡蛋浮出液面后,不停地上下翻转。试请同学们解释其现象,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通过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非智力及智力水平。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要点

首先要对化学教学中实验操作予以重视。素质教育的第一大要求就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科学的培养与重视,所以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摒弃单一的以试卷成绩为最终教学结果的评价方式,应积极的引入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化学基本理论及相关素养。在进行实验教学的开展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思维方式、创新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应基于新课标为基础将学生设定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实践操作、教师从旁指导的方式去了解、熟练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意识。

篇9

一、我国考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考试作为我国一种政治、文化、社会现象,存在并延续了千年之久,有其特定的历史必然和时代意义。无论是作为古代的选官制度,还是如今发挥教育评价和选拔功能,考试已经形成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深刻地融入到社会之中,并根据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革。

隋唐时期,依治理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科举制应运而生。这是我国考试制度的诞生并正式成为统治者选贤任能的重要依据。以科举制为核心的考试文化在封建社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迅速深入人心,无数寒门子弟通过读书、考试走上了仕途,改变命运。虽然,科举考试作为统治者的工具,考试内容和方式具有狭隘性和历史局限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考试文化发挥了一定的教育作用,引导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之后,随着封建王朝的更迭与兴替,科举考试历经调整与变化,但是作为古代社会考试形式的主导,其根本地位和作用未曾动摇。直到封建社会的解体,科举制度方才随之销声匿迹。然而,它本身所蕴含的考试文化的内涵与思想,无不影响着现代社会中的考试文化与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考试的种类、形式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和丰富。从学校的教育评价、招生考试,到工作单位招聘录用考试,从行业性执业资格、职业技能的鉴定到外语或计算机等级考试,其考试的测量、评价、筛选功能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古代科举考试相比,现代社会中的考试在内容、形式、功能和目的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首先,在教育领域内,考试贯穿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始终。作为一种诊断性、评价性和引导性的检测工具,考试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促使学生学习知识、提升素质的动力因素,是学校招生的标准和学生升学的依据。其次,在个人的职业生活中,考试是通向工作的途径,是个人就业或择业的渠道之一。在我国,考试在国家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的招聘中发挥重要的选拔和任用功能。可以说,考试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走向。此外,通过相关考试,对个人专业技能和执业资格进行评判和划分,这是非学历教育中考试的另一项测量和评价功用。

总之,我国的考试制度和现象产生于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受社会环境、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考试已经作为一种文化伴随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延续至今,并发挥教育评价、人才选拔、能力鉴定等重要的作用。然而,考试文化自产生发展至今,避免不了对其曲解利用之嫌,这样就衍生了考试文化在当今社会下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状态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使得个人的观念取向严重脱离考试的内在价值,从而折损了考试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也打击了考试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的制度作用,割裂了考试与个人生活真实而密切的联系。

二、考试文化的应然追求

谈及考试文化的应然追求,关键是立足于考试的本质和目的,剖析考试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考试应该而且必须发挥的功能。

考试于我国而言,最早是统治者为了治理管家而选贤任能的工具和手段,这从现存的公务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中仍见端倪。随后,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有效手段,考试与学生密不可分,如今考试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无论考试形式如何多样,考试内容如何复杂,考试目的如何丰富,从本质上来说,考试无疑是一种评价方法,通过考试检测应试者自身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其检测和评价结果顺应考试目的,在个人自身的成长发展和社会机构的运行以及人类其他活动中发挥作用。

考试的功能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是与考试的目的和本质相统一的。就当下来看,考试主要发挥筛选、诊断和评价功能。首先,考试通过对应试者进行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的检测,并依据一定的标准,选拔出符合规定和标准的应试者,进一步地给予开发和利用。这种考试主要体现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以及学生的升学活动中。其次,就教育领域而言,考试主要发挥着诊断功能。通过考试内容和方式的设立,检测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作出进一步的努力。教育教学中考试的诊断功能有利于明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达成,对于接下来的前进方向具有指向性意义。此外,对于专业技能等资格认证的考试,其功能无非是对于个人的特殊能力给予专业认可和证明,这种承认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广泛性,是个人步入某行业或从事某职业的前提和基础。

考试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历经沧桑并得以延续和发展,有其一定的存在价值与合理性。无论何种考试,它首先信奉和坚守的便是公正、客观的理念和精神。这不仅是实现个人价值的路径之一,更是促进社会公平的保障。考试文化是彰显公平、平等的文化,它以个人能力和素质为基本出发点,将应试者本身具备的、隐性的或显性的、理论的或实践的、抽象的或具体的等一切知识、能力、思想品质、个人特长等特质,清楚地展现出来,以此来更加准确、深入、客观的认识被试者。任何人在考试面前拥有平等的机会和评价标准,考试文化是实事求是思想的另一种提升和运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他人的方法。这是考试最本真的面目。

在倡导权利与法制的环境中,人们倾尽全力追逐社会公平,而公平的实现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保障,考试文化不失为诠释公平的一种社会现象,只要考试被正确合理的实施,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通过考试来获得真实的承认和评价。正因为如此,考试本着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精神和思想,能够有效地检测出差异而作出判断,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参考,为社会的分工合作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考试文化作为人类社会一个特有的现象,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联系不可分割。从其本质、目的、功能上来看,考试文化本身附带着应然追求,这种应然使得考试具有合理性与价值意义,在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内,考试作为一种质量检测与评估系统,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准确的判断和清晰的指导。这种应然追求如果遵循其特定的轨道而不偏离,注定为社会和个人带来更多的收获。

三、当今社会中考试文化的实然分析

纵观当下的现实生活中,考试文化已经成为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维持社会运转、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考试通过检测和评价实现个人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认知,进而优化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可以说,考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考试的应然追求及本质特征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为什么却遭受如此多的争议与诟病呢?尤其在当今社会中,考试文化正经历着怎样的扭曲与挣扎,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方面,考试文化在学校教育领域内呈畸形发展态势。考试本来是检测教育目的是否达成的方法,却偏激地使教育沦陷为应试教育的模式。所有的受教育者或应试者为了考试而学习,并因此而产生了恶性竞争。考试似乎成为了人生的转折点和决定因素,偏离常态的考试价值取向使得考试作弊现象泛滥,严重损害应考者的诚信素养。目的与手段本末倒置的思维和行动使得考试陷入尴尬的境地,在倍受苛责与质问的同时,考试又遍布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成为学生无法摆脱的负担。考试功能和任务的扭曲与失真不仅是社会诚信教育的伤害,对学生的成长也形成阻碍,甚至成为整个教育事业的毒瘤。学生不能从科学、公正、合理的考试评价中认识自我,无法更好地面对学习困境、解决问题,甚至出现了“高分低能”的荒唐局面。教师在考试文化衰颓和没落的过程中成为帮凶。处心积虑地为了应试而设计的教育教学技巧和环节,或者将分数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等级的标准,这是徒劳无功的尝试,无法让学生真正受益。总之,一切为了考试的“学”和“教”,都是忽视考试的初衷与归宿的荒谬做法。考试文化在学校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教育质量的提升,这是现阶段不可否认的考试文化之实然常态。

另一方面,社会上兴起的“考试热”、“考证热”是考试功能膨胀的另一种表现。当考试被当做一种选拔手段用于单位招聘时,其本身目的在于量才授职,人尽其才。在检测与评估的基础之上,为某项工作筛选出合适的从业者。然而,现实情况下这种考试却演化成考试决定论、考试目的论,即考试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考试是就业升职的必然途径。这种狭隘的考试中心主义观念无疑是对考试价值的曲解与夸大。此外,专业资格的认证考试成为人们谋求职业的砝码而非评价自身技能的尺度,投机钻营的心态滋生,部分应试者会不择手段、千方百计地获取资格认证,却不顾自身是否胜任考试的评审结果。这种“唯证主义”的理念葬送了通过考试证明展现自己的机会,也导致考试失真现象泛滥,使广大应考者沦为考试的奴隶,考试文化的枯萎干扰社会文明的进程。考试的实质是对应试者具有的相关能力、知识等素质的再现,任何分数本位或形式主义的考试都应回归考试的真实目的和应然追求。

四、素质教育下考试文化的重新定位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素质教育随着课改的推行成为新时期教育追求的目标和理念。“素质教育是一种过程性教育,它注重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因此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是塑造品质和培养能力的教育。”立足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素质教育应该成为我们的坚定信仰和笃行的任务。就当下盛行的考试文化而论,受社会中弥散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个人的思维习惯影响,考试完全丧失了它应有的功能与意义。甄别和选拔成为应试教育的唯一目的,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分数而考试,这种偏颇的考试文化使素质教育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和牢笼。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与考试并行不悖。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具体而有效的形式,发挥重要的诊断功能,通过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以此改进教与学的不足,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素质教育是需要考试的教育。而树立正确的考试观,重新审视考试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回归和发挥考试文化最本真的功能,缩小考试文化应然追求与实然效果之间的差距,是现今条件下最根本的任务。

首先,通过厘清考试的本质与目的,纠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认识上的误区。作为一种检测评估手段,考试只能实事求是地给予应试者公正客观的评价,并促使其改正缺陷逐步提高。引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成为考试的主导者而非受其奴役和驱使,考试可以当做“温度计”而非“指挥棒”。在评估检测的同时,发挥考试的教育作用,考试这项活动也是受教育者正视自我的锻炼和体验,以此为出发点,考试的额外收获将会超越考试本身的价值。

其次,对考试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实施,是保证考试功能有效发挥、引导考试文化顺利形成的有效途径。考试是社会系统中关于人类质量检测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考试目的和观念明确的前提下,对于考试内容的筛选、考试标准的确定、考试方式的搭配等制度上的灵活设计和综合考量,不仅关系考试本身的信誉和质量,更能够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良好状态。

最后,素质教育下明确考试文化的能力本位取向,坚持考试形式与实质的统一。在素质教育不断倡导和实施的环境下,考试文化观也要与时俱进。考试是对受教育者能力的诊断和真实写照,而素质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多样性和培养方式的灵活性。考试致力于检测、考核教育教学效果,当然应该注重考试结构、内容、方式的创新。然而不论怎样变化,考试以应试者能力素质为基础,真实反映出学习现状和问题的思想不能动摇,这是素质教育模式下考试文化的永恒追求。

考试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当代社会无论是教育考试还是劳动人事方面的考试,考试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只有明确考试文化的应然追求,并合理分析其实然现状,从而逐渐缩小两者的差距,尤其在素质教育下发挥考试文化的功用,不仅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繁荣与进步的要求,更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文化建设的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后雄.论教育考试的功能性缺陷与价值冲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2

一、考试作弊成因分析

1、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客观因素分析

1.1评价系统不够科学。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但是应试教育在当今社会仍然有非常广泛的土壤。从小学到大学,老师对一个学生好坏的评定都和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大学中,能否入党和当学生干部,其中最重要的参考标准就是该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是非常优秀。甚至应届毕业生走出校园找工作,学习成绩成了企业择优录用的硬性指标。长此以往,错误认识便产生了:学习就是为考试,考试就是为了继续学习。于是,一些同学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来取得高分就无足为怪了。

1.2监考教师责任感缺失。在当今中国每个学校都有一整套的完善的考试制度,如《考试守则》、《监考职责》、《违纪考生处罚条例》等,然而部分监考老师却对考试的纪律和守则有着自己的理解和不同于相关守则的执行方式。考场纪律的松懈,就会使作弊者有机可乘;监考教师可能会按照自己的心情或者其他方式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一样的监督标准,为个别作弊者提供了作弊机会;在监考中,监考教师的责任心不够,发现学生作弊,却不予理睬,甚至会“网开一面”。

这就产生了不公平,容易导致不作弊的同学也想投机取巧加入到作弊者的行列当中。

1.3当前需要陈旧的教学模式。目前各个高校基本上还是以往的学制和传统的教学模式,集体入学,同样的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以及标准和进度都是统一并且相同的,然后集体离校,并没有考虑大学生原有的基础差异。用相同的方法培养不同的学生,没有将大学生本身的个性关注起来,造成了一部分学生不能跟上学习进度,并出现学习兴趣的缺乏。还有专业知识的更新不及时,不能与社会环境挂钩,造成学生存在“课本无用”“学不学一样”的消极思想。作弊现象频繁发生和教学模式有一定关系。

1.4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表面上来看,考试作弊行为是一种校园现象,然而究其原因却是一种社会行为,当前社会的不正之风与考试作弊有着或多或少的因果关系,商品假冒伪劣,官员贪污受贿等等各种现象都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2、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原因

1虚荣心。一些平时表现良好甚至优异的好学生,能够经常获得各种奖学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并不需要作弊,但是虚荣使他们为了争取评奖评优以及自身荣誉的攀比,出此下策;

2公平性。一些平时成绩良好的同学看到在考试中作弊成功,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分数,出现了努力的同学还不如作弊的同学的现象,使本身努力的学生认为考试成绩缺乏公平性,造成心理不平衡而开始进行作弊行为;

3懒惰性。很多同学进入大学生活之后,自觉性大大降低,不劳而获心理作祟,甚至没有个人的目标。而长时间的松懈使其为了应付考试成绩进行作弊。

二、针对教育考试作弊现象的对策

考试作弊现象喋喋不休,那么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应该如何有效开展呢?

1、着重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诚实和信用是做人的根本,是未来社会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