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语文教育改革模板(10篇)

时间:2023-11-01 11:37: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教育改革,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文教育改革

篇1

1、符合中职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

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语文教育应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中的人文性即强调了人文素养的培育。中职语文教育改革是建立在现有机制上的反思与完善,突出人文性并不意味着淡化工具性,而是在人文素养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寻求平衡,并为中职语文教育探寻到良好的切入点,提高中职语文教育改革的成功几率。

2、符合中职语文教育的需方特点

中职语文教育的接受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逐渐趋于成型。中职学生们存在提升人文素养的主客观需求,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而不是做一个仅仅有技术的人,应符合多数中职学生的心理。

3、符合中职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

以人文素养培育为导向的语文教育改革符合中职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片面强调语文教育应服务于中职学生的就业或专业,会导致语文教育承载过多、过度的其他职能,导致语文教育背负过于沉重的压力,强化了学生的厌学情绪。相反,语文教育应建立在对语言文学的审美基础之上,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快乐、心得、体验,而不应使语文教育过于工具化。

二、中职语文教育人文素养导向改革方案的落实

中职语文教育改革应以人文素养培养为基本导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围绕人文素养培育,确立基本的改革路径与方案。结合中职语文教育工作实践,笔者对以人文素养培养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育改革之推进突出如下建议:

1、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拓展阅读面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很多著名作家都有终生阅读的习惯。阅读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应居于核心地位,一方面,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另一方面,阅读不仅仅意味着信息的接受,也包含着信息的过滤、消化、反馈等阶段。

2、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当前中职语文教育依然停留在对语文教科书中相关文学作品和篇章的解析与审美上,忽略了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育的过程固然需要对一定的数量的美文进行解析与评价,课堂教育中教师所提供的分析范本是有限的,学生必须掌握自主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人。

篇2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客观判断事物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种方式,在心理活动中是属于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形式。通常情况下,智力的核心内容就是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对其思维能力的扩展。思维方式有很多种,以下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主要针对创造思维能力与想象思维能力进行分析。

第一,创造思维能力的分析。其主要就是针对已知的事物以及未知的事物展开深入的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这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其素质发展以及思维扩展奠定可靠的基础。创造思维主要包括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发散思维是一种根据自身具有的知识、经验,采取不同的方法以及角度看待事物,进而发现事物的本质。在看待事物方面,要求学生持有多角度、多方面的手段与途径,不要局限在常规以及常识上,一定要适当地进行知识扩展,寻求不同的知识角度,以更好地达到训练发散思维的目的。

第二,想象思维能力的分析。即一种在知觉材料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要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其是知识进化的动力。”由此说明,想象力在生活与学习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并且对精神世界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资料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进而促进教学改革的开展。语文老师在训练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加强方法的运用,主要包括扩想、续想、推想等。其中,续想主要指的是通过文章结尾,启发学生的思维,展开一定的想象,进行续写,这样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3

随着时代多元化的发展,现代语文教学的任务也发生了改变,在完成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工作之外,还要加强文史知识的传授,以及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开设的语文课堂还是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不能综合的培养语文专业人才,高校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课时方面的安排非常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时满足学生的培养和弘扬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的要求非常难以实现。所以,高校可以通过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机会,在新教育形式的要求下,重新定位高校语文教育的目标,从语文本身实现的教育意义出发,对大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及时的管理和监督,认真落实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育是承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也是锻炼大学生在社会当中生存能力的重要教育方式,高校应该摒弃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重视提高语文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实现大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高校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学科,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尝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多元化时展的特点,使教学的内容更能贴合时代进步的特征,转变教育的理念,加强培养高校的复合型人才。

1.2重新认识语文教育的对象

多元化文化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很多学者的思想,面对当前的高校教育,大学生普遍反映出抵制的心理,认为在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语文学科的学习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不能与自己的利益产生直接关系,使得语文的教育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所以,高校在对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时展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结合大学生心理的变化,重新定位教育的对象,改善高校教育的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大学生都想通过高校的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自己在社会当中竞争的资本,为自己争取一个有发展的前程,这时,大学生的心态就会产生变化,高校要及时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积极的探索出可以提高语文教育的方法。

1.3重新设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派生出很多新鲜的事物,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高校安排的课时比较轻松,学习任务也比较少,使学生不断丰富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科技的发展,方便了人们之间的通信功能,学生之间也加强了沟通和了解,对于学习的态度比较松懈,所以,大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就要重新设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大学生的学习观念。

1.4完善大学语文教学的管理体系

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显示出专业的师范性、高教性,通过语文教育使大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未来的从业过程中,增加语文专业教学的实用性。与此同时,要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语文专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可以独立的分析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语文教学的管理体系要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实现体系的健全目标,以教学生学好语文为基本任务,学体系。通过教学体系的完善,使学生对语文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都可以扎实的掌握,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教育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基本素质,同时高校应该加强语文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的应用来使学生体会知识的重要性,并且也会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多元化教学背景的影响下,大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要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也要朝着科学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不断优化现有的教育课程,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体现,完善教育改革的体系。

二、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数目非常多,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得大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及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语文教育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设计的专业文案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改革就要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目标,设定合理的课程,来加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对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采取专门的专业训练,加强其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可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之间也要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关系,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在课下通过讨论的方式,使大家可以更充分的学习语文专业知识。

2.2高校忽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发展,人们追求利益的方法越来越多,在实际的生活中,语文专业教育的实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使得高校渐渐忽视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都不高,使得我国高校语文专业的教育模式始终没有改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保持消极的态度,对开设的教育课程没有足够的兴趣,学习的过程也不能很好的探索知识的重点和要点。所以,高校要加强对语文教育的重视,提供语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不断探索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借鉴其他高校优秀的教学典范,结合自身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强高校的教学水平。2.3教材的选择不能很好的贴合实际随着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发现了很多我国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高校语文教育教材的选择上面,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教材上体现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的发展不能很好的连接,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后,不能应用到今后的从业工作当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果。所以,大学教材的选择应以实用性为基本,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要结合现在时展的特点去选择。

三、多元化背景给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带来的影响

3.1使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意识到了教学的误区

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使大学语文教育专业发现了在教学过程中的误区,比如: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锻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加大语文教育的实用性,使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后,可以更好的利用语文专业知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些教学的误区,都是导致高校语文教学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所以,大学语文教育专业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从学生基本的学习目标出发,探索最适合大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

3.2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

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很多领域的进步,同时人们也更加重视高校教育,希望自己的子女通过大学的学习经历,为自己谋取一个好的前程,使得高校的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界也更加关注高校的教育情况以及专业知识的实用性,这些因素的影响都加快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步伐,使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改善了教学方法。事实验证了高校改革措施的实行非常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改革,对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教材选择方面的一系列改善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教育知识的效果,使语文知识可以更好的应用在学生从业的教育工作当中。

篇4

中职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就业岗位的需求都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的中职语文教育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比较严重,还是以知识教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就必须进行改革。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原因

根据调查很多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没有看过语文教学大纲,没有对中职语文的培养目标进行明确,甚至有的教师直接忽视了中职语文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忽视了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对未来职业的发展需要,还是采取传统的普通中学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的意义,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生也没有对语文应用能力得到重视,因而其语文应用能力普遍较低。

造成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职学生大都是高考落榜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本身就比较差,语文素养也不高,听、说、读、写能力也达不到语文学习的目标,进入中职学校以后,又受到重专轻文教学模式的影响,他们的语文能力很难得到提高。(2)中职学校往往重视对专业课的教授,对文化课不重视,这就使学生对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认识产生偏差,导致他们的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3)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照本宣科,没有激情与动力,还是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使学生忽略了对自身语文能力的培养。

中职语文教育改革策略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来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与课程建设是分开的,教师只负责按照教科书、教学资料去教学。教学内容和进度都由教学大纲和计划作出了规定,教科书以及教学参考资料又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教师只是各项规定的执行者,照本宣科。教学与课程分离的现象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与能力,这就要求课程要与教学相结合,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程建设与开发过程中来,不能只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为了能让教师更好的投入到课程改革中来,学校可以自主开发研究校本课程,这样可以提高课程建设与参与意识,能更好的掌握教学过程,并且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

结合学生专业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及时对知识与技术进行创新。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也应从单一的学科型转变为综合型,要特别强调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及操作能力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专业将语文知识与其专业结合起来,尽量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体现其专业特点,比如,在会计班教《论励节》时应积极引导学生,这篇课文用会计学知识怎么体现出来,在对课文进行分析时,就对他们进行教育,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应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面对诱惑不能动摇,决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去干一些违法的事,还可以给他们讲一些正面和反面的例子,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语文课程的学习枯燥无味,提高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

师生之间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知识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关系也形成了一种单边活动,师生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学生知识的学习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这种教学方式,遏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力。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要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只是因势利导,不能越俎代庖。

根据中职学生爱玩的特点,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比如,表演、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不断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对语文的运用能力,比如,在讲到《雷雨》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学生为了能够演好角色就要对课文进行深入了解,让自己进入到角色中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作品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欣赏者。比如学生一直头疼的应用文阅读与写作,在对这类文章的教学可以通过设置情景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到应聘信时。可以搜集一些成功人士应聘时的佳作,然后情景重现,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招聘。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语文课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表现,对教师而言,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教学相长。

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照本宣科,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这种教学方式只注重了对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创造了的培养。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如果不改变教学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要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还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更直观的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古文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通过动漫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感性材料,比如,在讲到《荷花淀》这篇课文时,可以用课件的形式给学生讲嫦娥奔月的传说,演示荷花淀的由来,用实景照片向学生展示荷花淀的美丽景色,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时,可以采用人物对话的方式,给他们播放示范朗读,不仅让他们获得了视觉上的享受,也给他们的朗读提供了范本,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起来,积极性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

结语:

素质教育实施下,对中职语文的教育改革是一种必然,应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创新教学过程中不完善体制与模式,不断培养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中职语文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且要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吕叔湘先生在1964年就指出:“在今天的中学和小学里,语文课的教学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现在有一个相当普遍的意见,认为多数青年人在学校里没把语文课学好,使用语文的能力差,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语文教师、校长,以及学生家长,都很着急,都希望改变这一情况。”[1]到了1978年,吕先生又在《人民日报》上大声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第67页)吕先生的这篇文章,被誉为“一声惊雷”,曾引起语文教育界很大的震动,使语文教学的研究与改革掀起一个。十几年过去了,语文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教学质量已有较大提高。但中学生的语文水平从总体上说还比较低下,特别是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方面还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这是为什么?今后又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对此,吕先生认为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他说:“每逢在种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不得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44页)他又说:“对于语文教学首先得有两点基本认识:(1)语文的性质,主要是语言和文字的关系;(2)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58页)关于语文性质的认识,30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致使语文教学走了不少弯路。语文的性质决定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效果等。搞清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实现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必要前提。吕先生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离不开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种知识也少不了它。”[2]“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基础,以文字为主导。”(59页)这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语文(口语和书面语)的社会功能是交流思想感情,它可以通过口语(听、说)来交流,也可以通过书面语(读、写)来交流,因此,可以说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吕先生这个工具论的观点正是抓住了语文的本质特征,抓住了特殊性。他以工具论为核心,形成了自己整个语文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关于学习语文的过程问题,吕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53页)由于语言技能是一种心智技能,它要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一系列的认识活动来完成。语言的模仿要着眼于认识活动的模仿,把观察、思考与表达结合起来。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正确模仿、反复实践、养成习惯的动态过程。所以,他说:“教师的任务是指点学生摹仿什么,怎样摹仿,检查学生的实践,是否正确,是否熟练。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59页)

明确了语文的性质和学习过程这一根本问题后,就能居高临下地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的种种矛盾。吕先生针对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陈腐的旧观念,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精辟的见解,这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在思想观念上的“革命”。语文教学“要变被动为主动”、教学法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则是吕先生语文教育改革观的精髓。其具体内容有:

1.在知识与能力的问题上,改变把语文教学过程仅仅看成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单一过程的观念,提出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主体,使知识、智力和谐发展的综合过程的观念。诚然,语文教学应当重视知识的传授,但旧式语文教学总是不适当地强调所读文章的内容,而忽视语文本身的特点和运用规律的探究,因而造成了偏重知识的传授,讲课主要讲知识,考查主要考知识的倾向。由于语文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学习它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还必须会“运用”,教师应该把传授知识和指导运用结合起来,并在指导运用、培养能力上多下功夫。吕先生认为:“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104页)又说:“我们要有知识,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84页)“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培养自学能力,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102页)。这就讲明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授一定的知识是必要的,科学的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但由于语文是技能性的课,它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要掌握一套语文技能。如果这一认识解决了,语文教学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面貌。

2.改变教学就是使学生“学会”的观念,提出教学生“会学”的观念。吕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134页)教学生“会学”,即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是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法指导不应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是突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把内因作为事物发展变化决定因素的辩证教育观的体现。由于当今时代信息的激增,使教师传授知识的局限性与知识的迅速扩展更新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奉送真理”,而在于“教学生发现真理”;教师的功能由“泛智”发展为“开智”。要以自己的导学意识去唤起学生的自学意识,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起点转移。所以,对学生的智力与自学能力的要求,使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成了当务之急。吕先生说:“要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能老等人家给,要学会自己去拿。”“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你不给他这个钥匙,那有多少宝贝他也没有法子拿到手。”(88页)这个“钥匙”,就是认识方法、规律。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注意、思考、生疑、释疑等心理过程,才能使之理解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语”与“文”的规律,养成自学的兴趣和习惯。应该说,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就是教师实现“不教”的标志。当然,教学生“会学”,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知识、智力、能力的要求。吕先生说:“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56页)所以他对教师的要求标准定得是相当高的。他说:“唐朝的史学家刘知几说,一位高明的历史学家要有三方面的修养:史才、史学、史识。我想一位高明的教师也应当有才、学、识这三方面的修养。”(139页)吕先生认为:“识”就是要“掌握教学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自如。”(139页)他把教师掌握和自如地运用教学方法放到与教师的“才”和“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教学方法的实质是赋予教学内容以明确的目的性和达到教学目标采用手段的有效性。吕先生的教学方法思想最重要的一点是“活”。他说:“关键在于一个‘活’。……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3]吕先生说的教法活,是指要符合语文规律,在教学语文过程中活教规律,活学规律;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班级状况、教师条件、社会实际等教学的实际,采用随机应变的方法;要让学生感到学语文有用,并且会用,要教会学生动脑筋,积极思维。

3.改变教师“灌输式”教学的观念,提出教师是导师,重在“启发”、“引导”的观念。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是贮存知识的容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独占讲坛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默默地接受,把复杂的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简单的口耳授受过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是内因,读书作文一定要通过学生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们的愿望与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通过自觉主动的学习来完成。而教师的作用是致力于导,旨在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自求得之。吕先生十分重视学生的内因作用,一向把学生看作是活的教学对象。他在一次讲话中,把给学生提供条件的教学方法与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作比较,打了个精彩的恰当的比方:“这两种教学法的分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跟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分别相比,工业生产是用人为的手段把原料改变为成品,原料是听凭处理的对象。农业生产则是依靠作物自己发育生长的能力,仅仅为它顺利成长提供最好的条件。”[4]因此,他说:“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63页)教师“讲的要击中要害,学生哪个地方不懂,不太理解,就给他讲一下,点一下,学生懂的呢?就不讲。”(63页)他又说:“还有课堂讨论也很有用,有的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提问,这样,学生的思想活泼了,阅读的收获和写作的能力都会提高。”(107页)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较之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是崭新的教学方式。讨论是学生群体的相互启发,相对于个体的自读,它是一个开放系统,有利于深化学生自读的认识,纠正自读中的错误。重视讨论,班级中的不同意见都能得到充分发表,这种由学生通过思考所得到的知识,容易使他们懂得深,记得牢,其效果比教师把现成的结论一下子塞给他们要好得多。在讨论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这反映了学习的深入,是他们好学深思,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的表现。

4.改变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让他们死记硬背学好语文的观念,要提倡开辟语文课外活动的广阔天地,加强指导,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接受时代的信息,不断交流,反复练习,学好语文。语文课外活动包括课外阅读、写作和听说活动等,在这些主要由学生自己开展的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能更好地发挥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的精神,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大改革,也就是近几年所说的“大语文”观念。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根本功能是充当人们社会交际的工具。在母语的社会环境里,学生耳濡目染,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着语文。因此,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必须由课堂扩大到社会。吕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特别是看小说,那是更普遍了。”(90页)他又说:“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靠薄薄的课本解决不了问题。”(107页)“要大量阅读,有精读,有略读,一学期读它80到100万字不为多。”(101页)“要是我们把课外阅读抓起来,就能够把喜欢看书的学生由少数扩充到多数,这对课内的教学有很大帮助。”(91页)只有这样把课外的书籍和文章也看作是语文教材,才能有意识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堂拓展到社会,为学生培养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和习惯提供广阔的天地。对此,他从孤立地、封闭式地搞语文课堂教学的教训和学生得益于课外阅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大语文观念指导下,通过开放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才会提高。

5.改变只重视对学生传授前人已经获得的思维成果的观念,提出更要注重向学生展示获得这些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的观念。教育革命的深入发展,逐步由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到思维方式的改革。多年来,学校比较注重对学生传授前人已经获得的思维成果,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亟需的是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追求思维的成果,只将自己的头脑作为贮存知识信息的仓库,教师的教学只将思维的成果传授给学生,而不向学生展示获得这些成果的思维过程,这是一种“无思考”的教学,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学生不仅要知道结论,而且要搞清楚产生结论的思维过程与内在规律,这样才能学得主动,才能举一反三。吕先生曾以教中学生语法为例,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应当把语法教活。就是说,不仅仅告诉学生这是什么词,那是什么句,而是着重讲语法,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人们怎样运用各种虚词和各种句法。简单说,就是少问几个‘什么?’多问几个‘怎么样?’打一个不一定很确切的比方,要让学生看到的不是或者不仅仅是标本室里的动物标本,而是动物园里的飞禽走兽,看它们怎样在那里活动。”(144页)“希望学校里讲语法要把它讲活。……要把重点放在用法的探讨上,使他感觉有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这不仅有利于他的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他的智力的开发。”(152页)由于语文是技能性的课,要在学习、使用语言的动态过程中教学语言。因此,教师应该把对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过程的关注上来。吕先生的论述就很强调这点。

篇6

吕叔湘先生在1964年就指出:“在今天的中学和小学里,语文课的教学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现在有一 个相当普遍的意见,认为多数青年人在学校里没把语文课学好,使用语文的能力差,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语 文教师、校长,以及学生家长,都很着急,都希望改变这一情况。”[1]到了1978年,吕先生又在《人民日报》 上大声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 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第67页)吕先生的这篇文章,被誉为“一声惊雷”,曾引起语文教育界很大的震动,使语文教学的研究 与改革掀起一个。十几年过去了,语文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教学质量已有较大提高。但中学生的 语文水平从总体上说还比较低下,特别是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方面还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这是为什么?今后 又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对此,吕先生认为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他说:“每逢在种 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不得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 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44页)他又说:“对于语文教学首先得有两点基本认识:(1)语文的 性质,主要是语言和文字的关系;(2)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58页)关于语文性质的认识,30多年来一 直争论不休,致使语文教学走了不少弯路。语文的性质决定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效果等。搞清语文 学科的性质,是实现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必要前提。吕先生认为:语文就 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离不开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种知识也少不了它。”[2 ]“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基础,以文字为主导。”(59页)这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语文(口语 和书面语)的社会功能是交流思想感情,它可以通过口语(听、说)来交流,也可以通过书面语(读、写)来 交流,因此,可以说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吕先生这个工具论的观点正是抓住了语文的本质特征, 抓住了特殊性。他以工具论为核心,形成了自己整个语文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关于学习语文的过程问题,吕 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53页)由于 语言技能是一种心智技能,它要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一系列的认识活动来完成。语言的模仿要着眼于 认识活动的模仿,把观察、思考与表达结合起来。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正确模仿、反复实践、养成习惯的动 态过程。所以,他说:“教师的任务是指点学生摹仿什么,怎样摹仿,检查学生的实践,是否正确,是否熟练 。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59页)

明确了语文的性质和学习过程这一根本问题后,就能居高临下地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的种种矛盾。吕先生 针对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陈腐的旧观念,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精辟的见解,这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 际需要,在思想观念上的“革命”。语文教学“要变被动为主动”、教学法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则 是吕先生语文教育改革观的精髓。其具体内容有:

1.在知识与能力的问题上,改变把语文教学过程仅仅看成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单一过程的观 念,提出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主体,使知识、智力和谐发展的综合过程的观念。诚然,语文教学应当重视知 识的传授,但旧式语文教学总是不适当地强调所读文章的内容,而忽视语文本身的特点和运用规律的探究,因 而造成了偏重知识的传授,讲课主要讲知识,考查主要考知识的倾向。由于语文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学习 它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还必须会“运用”,教师应该把传授知识和指导运用结合 起来,并在指导运用、培养能力上多下功夫。吕先生认为:“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 是传授语文知识。”(104页)又说:“我们要有知识,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84页)“教学 的目的首先是培养自学能力,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102页)。这就讲明了知识与能力 的关系,传授一定的知识是必要的,科学的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但由于语文是技能性的课 ,它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要掌握一套语文技能。如果这一认识解决了,语文教学就会出 现一个新的面貌。

2.改变教学就是使学生“学会”的观念,提出教学生“会学”的观念。吕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 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134页)教学生“会学”,即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是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法指导不应看 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是突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把内因作为事物发展变化决定因素的辩证教育 观的体现。由于当今时代信息的激增,使教师传授知识的局限性与知识的迅速扩展更新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 此,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奉送真理”,而在于“教学生发现真理”;教师的功能由“泛智”发展为“开 智”。要以自己的导学意识去唤起学生的自学意识,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起点转移。所以,对 学生的智力与自学能力的要求,使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成了当务之急。吕先生说:“要逐渐培养学生 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能老等人家给,要学会自己去拿。”“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 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你不给他这个钥匙,那有多少宝贝他也没有法子拿到手。”(88页)这个“钥匙 ”,就是认识方法、规律。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注意、思考、生疑、释疑等心理过程,才能使之 理解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语”与“文”的规律,养成自学的兴趣和习惯。应该说,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就 是教师实现“不教”的标志。当然,教学生“会学”,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知识、智力、 能力的要求。吕先生说:“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56页)所以他对教师的要求标准定得是相当高的。他 说:“唐朝的史学家刘知几说,一位高明的历史学家要有三方面的修养:史才、史学、史识。我想一位高明的 教师也应当有才、学、识这三方面的修养。”(139页)吕先生认为:“识”就是要“掌握教学方法,并且能够 运用自如。”(139页)他把教师掌握和自如地运用教学方法放到与教师的“才”和“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教学方法的实质是赋予教学内容以明确的目的性和达到教学目标采用手段的有效性。吕先生的教学方法思想最 重要的一点是“活”。他说:“关键在于一个‘活’。……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 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3]吕先生说的教法活,是指要符合语文规律,在教学语文过程中 活教规律,活学规律;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班级状况、教师条件、社会实际等教学的实际,采用 随机应变的方法;要让学生感到学语文有用,并且会用,要教会学生动脑筋,积极思维。

3.改变教师“灌输式”教学的观念,提出教师是导师,重在“启发”、“引导”的观念。传统观念认为教 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是贮存知识的容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独占讲坛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 默默地接受,把复杂的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简单的口耳授受过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学生的学是内因,读书作文一定要通过学生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们的愿望与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 起来,通过自觉主动的学习来完成。而教师的作用是致力于导,旨在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自求得之。 吕先生十分重视学生的内因作用,一向把学生看作是活的教学对象。他在一次讲话中,把给学生提供条件的教 学方法与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作比较,打了个精彩的恰当的比方:“这两种教学法的分别,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跟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分别相比,工业生产是用人为的手段把原料改变为成品,原料是听凭处理的对象。农业 生产则是依靠作物自己发育生长的能力,仅仅为它顺利成长提供最好的条件。”[4]因此,他说:“上课的时候 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63页)教师“讲的要击中要害,学生哪个地方 不懂,不太理解,就给他讲一下,点一下,学生懂的呢?就不讲。”(63页)他又说:“还有课堂讨论也很有 用,有的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提问,这样,学生的思想活泼了,阅读的收获和写作的能力都 会提高。”(107页)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较之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是崭新的教学方式。讨论是学生群体的相互启发 ,相对于个体的自读,它是一个开放系统,有利于深化学生自读的认识,纠正自读中的错误。重视讨论,班级 中的不同意见都能得到充分发表,这种由学生通过思考所得到的知识,容易使他们懂得深,记得牢,其效果比 教师把现成的结论一下子塞给他们要好得多。在讨论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这反映了学习 的深入,是他们好学深思,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的表现。

4.改变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让他们死记硬背学好语文的观念,要提倡开辟语文课外活动的广阔天地,加强 指导,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接受时代的信息,不断交流,反复练习,学好语文。语文课外活动包括课外 阅读、写作和听说活动等,在这些主要由学生自己开展的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能更好地发挥主 动学习、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的精神,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大改革,也就是近几年所说的“大语文”观念 。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根本功能是充当人们社会交际的工具。在母语的社会环境里,学生耳濡目染 ,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着语文。因此,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必须由课堂 扩大到社会。吕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 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特别是看小说,那是更普遍了。”(90页)他又说: “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靠薄薄的课本解决不了问题。”(107页)“要大量阅读,有精读,有略读,一学期读 它80到100万字不为多。”(101页)“要是我们把课外阅读抓起来,就能够把喜欢看书的学生由少数扩充到多 数,这对课内的教学有很大帮助。”(91页)只有这样把课外的书籍和文章也看作是语文教材,才能有意识地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堂拓展到社会,为学生培养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和习惯提供广阔的天地。对此,他从 孤立地、封闭式地搞语文课堂教学的教训和学生得益于课外阅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大语文观 念指导下,通过开放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才会提高。

5.改变只重视对学生传授前人已经获得的思维成果的观念,提出更要注重向学生展示获得这些思维成果的 思维过程的观念。教育革命的深入发展,逐步由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到思维方式的改革。多年 来,学校比较注重对学生传授前人已经获得的思维成果,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亟需的是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 人才。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追求思维的成果,只将自己的头脑作为贮存知识信息的仓库,教师的教学只将思维的 成果传授给学生,而不向学生展示获得这些成果的思维过程,这是一种“无思考”的教学,显然已远远不能适 应形势的需要。学生不仅要知道结论,而且要搞清楚产生结论的思维过程与内在规律,这样才能学得主动,才 能举一反三。吕先生曾以教中学生语法为例,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应当把语法教活。就是说,不仅仅 告诉学生这是什么词,那是什么句,而是着重讲语法,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人们怎样运用各种虚词和各种句法。 简单说,就是少问几个‘什么?’多问几个‘怎么样?’打一个不一定很确切的比方,要让学生看到的不是或 者不仅仅是标本室里的动物标本,而是动物园里的飞禽走兽,看它们怎样在那里活动。”(144页)“希望学校 里讲语法要把它讲活。……要把重点放在用法的探讨上,使他感觉有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 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这不仅有利于他的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他的智力的开发。”(152页)由 于语文是技能性的课,要在学习、使用语言的动态过程中教学语言。因此,教师应该把对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 过程的关注上来。吕先生的论述就很强调这点。

篇7

(一) 网络文化的界定

文化是人类生存的方式,它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文化”既熟悉又陌生,“文化”是什么?各种不同的学派、文献都对文化进行了不同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如今,随着互联网推广的日益加深,网络文化也逐渐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网络文化”呢?“网络文化可以说是新兴的文化表述形式,具体来讲就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互联技术为基础,运用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形式符号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文化表述形态。”[1]。现如今,计算机、互联网络等一系列多媒体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之网络文化反映的是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模式,它区别于其他的文化形态,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已成为独立的文化形态,并作为当今社会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存在。

(二)网络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语文学科,是一门极其特殊、极其复杂、弹性极大的学科,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3]。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教育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表现在综合性方面。它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网络文化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作为现代人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具有很多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征。网络文化背景下语文的教育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知识的多寡,而是教他们学会在信息的海洋里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网络文化又可以丰富语文知识,增加语文教育内容,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教育素养”有着莫大的帮助。

二、网络文化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如今网络已深入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课外语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膨胀和爆炸,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应接不暇,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已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因此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同时也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它既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更多更新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必将引起语文教育的新发展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产物,而教育则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过程’,它与文化同时发生和发展。”[4]教育既存在于文化的内部关系中,又存在于文化的外部关系中,同时还起着沟通文化内外部关系的作用。教育在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它会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可称之为文化的传承者。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构成,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是一种文化的生成和创造的过程,[5]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同时崛起。网络文化的出现以及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给语文教育的思想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及效果等多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要学生“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等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要求教师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教学方式”;“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积极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

可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处理信息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也必将受到网络文化的广泛影响。网络文化的崛起打破了语文教育的单一垄断的局面,体现了当代社会的进步。事实上,网络文化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隐形课程。

(二)必将带来语文教育模式的变革

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特殊文化形态,它依托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特定的语言、音效、影响等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和文化。

首先,语文教育主要是用语言文字来进行教学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传统语文教育重视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大多以文本阅读为主。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在发生变化,阅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网络文化的大背景下,它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阅读资料、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学生在选择阅读内容时也更加便捷,但却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阅读的自由性和随意性。网上也充斥着大量的不健康内容,许多学生由于自制力的欠缺和判断力的不足,对他们的身心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而,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则是训练学生的浏览速度和质量,更多地关注和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检索和重组的能力。

其次,从师生关系方面看,在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师生是面对面讲授,教师拥有的语文教育资源远远超过了学生,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这是一种纯粹的互动教学,但在实践中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而在网络时代,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快捷性以及全民性的特征,语文老师不再是资源的垄断者,学生也不必完全依赖教师来学习语文。现在,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水平在网上获取、利用和加工自己需要的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使学生在汹涌而来的信息海洋中不会迷失方向。”[6]因此,在网络文化这一背景下,教师的功能和地位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和根本性的转变,这势必将动摇传统的师生关系。

最后,从培养学生情感方面看,网络文化不仅拓宽了师生们的视野,还给他们提供了信息交流、知识更新的简捷渠道,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各种信息。师生间在知识占有量上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老师在学生心中不再享有知识权威的地位,师生之间变为了平等的、双向的学习。网络虽然为师生们提供了平等、便捷的交流平台,这种仅仅凭借语言符号系统来交流知识的方式,其中虽然也可能有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但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效果绝不能和传统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情感熏陶相比。因此,网络交流在给我们的交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常常导致情感体验的缺失。

(三)影响的双面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文化需求的增加,网络文化这个特殊的载体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它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贴近时代与生活。由于青少年存在一定的客观盲目性,即对网络文化无从正确取舍,同时却又盲目追随。加上商业市场的冲击性,网络文化往往只注重声色感受,形式绚丽而内容枯竭。

一方面,多媒体和网络化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育,将大量的丰富的课外资源引入语文教学,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现代语文教育提供了理想的物质平台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多元的开放的网络文化又给学生在选择学习内容、情感体验、语言规范化等方面造成很大干扰,这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社会大环境才是真正的源头,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十分重要。

语文教育具有兼容性和吸纳性,面对网络文化的双面性,语文教育在教学中应更注重多种元素的吸收,尤其是当下网络文化中的流行元素。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文化中积极性的一面,加以学习创新。

三、网络环境下语文教育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开阔新颖的网络文化为语文教育打开了新的途径,同时也给语文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有鉴于此,在二者共生共存的当代社会,要利用网络文化的发展,带动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更新更高的层面,还需注意如下几点:

(一)加强管理、注重引导

网络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时,也应该有一套适时调整控制的互联网管理规定。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需要协同全社会进行:国家加大监控力度;学校建立校园网筛选信息,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家长加强对家庭电脑的管理,合理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和浏览的内容,趋利避害。这样过滤式的管理方式有一定的作用,但网络文化的特征就是开放性,这样被动的管理方式作用有限。因此,注重引导尤为重要。社会、学校和家长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获取信息,提高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并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物尽其用。

(二)关注语文思想教育的新内容

在这个开放的时代里,网络文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现象之一,同时也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语文教育要有现代意识,在兼顾基础知识的同时,不要排斥网络文化。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更应了解学生的想法,走进学生的生活,更好地贴近社会生活,传播具有时代特点的观念,让学生接受新思想,把握学生的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这样语文教育才能扮演好指挥的角色,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寻找教学发展的突破口。

(三)突出情感教育,完善学生人格

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过程,促使个人身心的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是人类求好的历程和成果。教育最根本的使命就在于“立人”,教育除了传授知识的基本目的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要有生命力、自尊心,有独立的思想。

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的学科,它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品格、审美品格、创造品格的重任。在语文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注重网络文化传播中的人文意识培育。教师在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应着重强化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其能正确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

(四)与时俱进,创新语文教育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任何一种新鲜事物的出现,总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例如,由互联网引爆的香港艺人“艳照门”风波,成为了一些学生热议的话题之一。2008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史记・陈冠希列传》的笔者就是凭借良好的文字功底加上当今备受热议的题材,获得了满分。这也体现了创新是世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语文教育正在与时俱进,不再拘泥于传统思维的教学模式。

从目前而言,对于网络文化带来的新问题,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冷静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改变教育理念,根据现在学生所处的具体社会现实,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为语文教育服务,将网络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创新语文教育。

注释:

[1]王苹,王娜.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济南:科技信息,2012,(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张妍苹.文化与语文教育[J].南京:文教资料,2008,(3).

[5]曹明海.本体与阐释:语文教育的文化建构观[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3).

[6]何良玉.网络文化对语文教育的影响[J].太原:沧桑,2008,(01).

参考文献:

[1]陈庆妃.网络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J].北京:中国大学教学,2007,(3).

[2]罗崇宏.论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J].柳州师专学报,2009,(01).

篇8

二、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新课改要求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综合性。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显得过于形式化,很多语文教师难以掌握合作学习的精髓,不敢对语文基础知识点拨的太多,又不能深入地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合作学习也处理得扭扭捏捏,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下降,语文教学质量严重降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当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而不是任何情况下都盲目地运用此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当是师生之间通过互动来完成,不是单方面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深入走进学生的内心,用心去体会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感受。教师与学生要共同探讨学习内容,某个教学内容应该怎么样去教学会收到最好的效果,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哪些环节由教师来讲,哪些环节由学生来自主发挥和实践,这些都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探讨。此外,教师合理地评价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应当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发展,课堂评价应该要抓紧学生的心理。成功的语文课堂评价是具体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围绕着学生而调整教学计划。学生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生命体,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外,语文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积极性的评价,但不意味着一味地包容和赞扬,有效地课堂评价应当是发自于教师的心声,这样的评价才能有益于学生的更好发展。

三、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设计作业

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教师要以平等、尊重、信任和谦逊的态度,给学生留作业。所留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发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自发地学习,愉快地接受。这样,学生才容易产生做作业的欲望。作业设计要注意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作业进一步激活、扩展。作业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学习语文的目标之一是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包括积累、背诵、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交际的能力等,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作业,多角度转变作业形式:如口头作业、造句练习、写作练习等,通过灵活多样的作业,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9

二、立足学生发展基础优选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只要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如果学生不能获得发展,即使教学手段的花样再多也无济于事,反而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新课标倡导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此外要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确定,要在保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正确的教学方法,以促进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篇10

(二)改变课堂模式,丰富课堂形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过分看重分数,偏重知识,对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不够。学生多以被动的听讲和做笔记为主,思维开发不够,交际活动较少。如果说小学阶段采用这种模式还情有可原,到了中学高年级还采用这种模式无疑是把学生的大脑当硬盘用。在网络和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模式亦无必要。在以人为本的今天,人的个性、人的需要、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格外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强音。加之高考压力的减少,就业形势的日趋向好,我们的中职语文教育获得了比普高更宽松的发展环境。我们可以抛弃应试教育中那些不可取的做法,真正践行素质教育,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快快乐乐习交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表扬、鼓励学生开口,学生就会慢慢变得积极主动,爱动脑筋。以前不受重视常省略不上的口语交际课,教师可以通过预先布置、精心策划和生生互动,把这些课上得风生水起。实践证明,这些看似“无用”的活动课正是最有用的课。通过一系列活动训练,同学多了很多锻炼胆量和表现自我的机会,不敢公开说话的同学开口说话了,一上台就脸红的同学慢慢不脸红了,开始时说话吞吞吐吐的同学变得从容自信侃侃而谈了。谁说这些变化和进步不比做好一张试卷更重要?再说,中职学生大多早已厌倦了应试教育那一套,他们本来就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到了中职如果还用应试教育那一套来教育他们,只会使他们更加厌倦、失望。如果这时能把语文课上轻松点,能实实在在锻炼他们的能力,增加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感受到乐趣和进步,无疑给了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