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的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11-02 10:08: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法制教育的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法制教育的方法

篇1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事,从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必由之路。《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教育要有助于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也就要求,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将会更有利于青少年了解社会,从而使得他们跟得上社会的发展,以至于不被社会所淘汰!

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英语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从七年级开始,每个单元的主题就循序渐进地渗透着这样一种由浅入深的法制意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学校、家庭、社会,规则、环保、旅游等等,人人都离不开规则,社会也必须在一定的约束下才能够正常运转。中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必须遵守规则,遵纪守法,才能利己利民,才能够健康而茁壮地成长!

那么,在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拙见,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在生活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九年级Unit12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中,学生主要要掌握不同国家的风俗、礼仪、习惯、文化,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在上这个单元的时候,找了很多不同国家、地区的就餐、生活等的视频、图片,在课前也找学生当活模特――拍摄了不同场景的就餐、习惯等的VCR,这些资料贯穿到课堂中,学生会很快进入角色,领悟其中的道理、规则,知道了在生活中该怎么做,怎么说,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有比如:Don’t spit in public(不要在公共场合随便吐痰), Would you mind keeping quiet?(请您保持安静好吗?)Asking the ways(问路),可以让学生熟知交通法规的知识,安全知识,其实这些话题的内容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rules(规则)。

二、在情境中渗透法制教育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课程中,一个单元就有一个谈论的话题,都非常适合学生们表演,因此,我在英语教学中经常给学生创设不同的场景,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身临其境,体会生活,比如在八年级(上)Unit5 Where are you going for vacation ? 中,我给学生创设了两个外出旅游的场景,第一批学生身处环境优雅,游客讲文明,守规则的场景中,第二批学生身处游客到处损坏公物,毁坏旅游景点的场景中,通过这样身临其境的学习法式,学生们自然就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景点保护的相关法律》,让学生做一个遵纪守法,讲文明,守规则的小公民。

另外教材七年级(下)Unit 6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 (去邮局是哪一条路)Section B在介绍了问路的基本句型之后,紧接着学习了一些交通标志,如:Turn left(左转) /No right turn(禁止右转) / No left turn(禁止左转)/ Turn right (右转)/ Go straight(直走) / No parking (禁止停车)/ No U-turn(禁止掉头).在Section C中介绍了交通规则的罚单,如:a ticket for speeding (超速罚单)/ a ticket for drink-driving(酒后驾驶罚单) / a ticket for Parking in the wrong place / a ticket for making a a wrong turn. 告诉学生在公共场所应该遵循的交通规则,然后对school rules(校规)展开了讨论,如:Keep quiet in class.(上课保持安静) Do your homework after school. (放学后做功课)Don’t be late for school.(不要上学迟到) 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不要在教室里吃东西)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增强了依律办事的意识,让他们为共建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无论是交通规则,还是校规,作为一名中学生都应该了解并且认真遵循它们。对他们来说,树立这些最基本的规则意识,也就是法制意识形成的基础。

三、在游戏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2

二、法律知识教育多,法律意识培养弱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法律意识是法律素养的基础。法律意识是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一个国家民众法律意识的高低,决定了人们对法律正确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违法犯罪现象的抵制和斗争,直接影响着国家法律、法规权威性、震慑性落实的效果,也影响着社会安定、公平正义的程度。近年来,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和法制教育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是,我们也看到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方面,仍旧较为重视学生法律知识的培养,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课程内容繁杂、针对性差。法制课教材大多具有知识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在法制教育课程中,相关教材以普及基本法律知识为主,基础性教材内容宽泛、庞杂,务求面面俱到,几乎涉及了法律专业所有的基础课程,将法制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混为一体,使学生学习起来眉毛胡子一把抓,找不到重点和要点,对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实际指导意义较差。二是教学中将法律知识分解为各个要点,要求学生掌握熟知,然后通过一些案例分析的样板,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方式为他们提高法律意识奠定了较好地基础,但是也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知识的积累是意识提高的前提,但是只有会运用知识才能够促进实际能力的提高,巩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三是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法律观念的形成需要大学生有意识地吸收法律知识,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仅限于课本,法律观念较为模糊,甚至对违法和犯罪之间的区别分不清,在自身权益遭受侵犯时,不能主动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抑或不了解被侵权是违法的、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我安全和权益。

三、法制教育体系不完善

法律是社会生活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离不开法律这个大环境,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成为学校和学生格外关注的焦点,也成为衔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在就业的标准和门槛中,并没有法律方面的相关要求,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健全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尚不健全,造成法制教育未能全方位渗透,不能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主要表现为:一是课程设置单一。在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中,高职院校普遍设有《法律基础》课,课堂教育也被当作考试过关的任务来完成,完全违背了法制教育的初衷,在学校没有给予相应的引导的状态下,学生也满足于做笔记、背题目,仅仅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对法律一知半解、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只要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法律于己无关,可以想象,此种法制教育体系下,怎能奢望培养出法律意识较强、法律素质健全的人才?二是法制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社会岗位的需要,结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够严谨,没有做到结合相应专业特点设计法制教育内容和方式。例如在经济类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常常接触到的应是合同、公司、保险等方面的法律条文,课程开设时有些高职院校开设的是经济法课程,实际上,民商法更符合经济专业有关要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实际需要为导向,而不能随意设置。

四、法制教育模式改进的方向及措施

1、重新认识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依法治国进程中,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高职院校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法律以其权威性成为一种社会规范,是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当今高职学生就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各种复杂的形势为他们今后的发展造成了更多的困扰,高职院校应当高瞻远瞩,认识到法律素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促进以及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影响,切实把法制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切实把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来抓,应当改变以往认为法制教育就是德育的错误观念,将法制教育从德育的范畴内分离出来,建立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法律知识的平台,使他们在高职院校就读期间,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具备相当的法律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既要实现育才的目标,也要实现育人的目标,真正破解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短板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2、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法律信仰为主

法律是公平、正义的象征,是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保障,有法律信仰才能够做到守法遵纪,并将守法作为一个人终生的责任和义务来对待。高职院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应及时转变法制教育的思路,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积累中脱离出来,将法律知识作为法制教育的起点,而将培养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培养法律信仰为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就读的大多数青年学生,他们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强,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使他们成为有法律信仰的新一代共和国的建设者,既要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创造社会财富,也要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培养青年学生的法律信仰,首先要增强法律知识学习的针对性,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基础和主观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确保法律知识讲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创新加强课程模式。高职院校要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敢于探索,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实际需要为根本,在开设一般的法制课的同时,各专业的教学要从本专业的不同特点出发,增加设置与本专业关系密切的法律专业课。如理工类院校的特点是发明创造的机会比较多,可以考虑开设涉及专利、商标等方面的法律课程,文科类的职业教育可以开设著作权方面的法律课,医学等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教育,可以开设与自身相关的一些法律课程,为提高学生自身的竞争力搭建好的平台,使学生在学好过硬的专业技术的同时,具备较强的法律素质,增强就业的竞争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第三,应改变追求结果忽略学习过程的做法,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法律学习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教学和考核都紧紧围绕着培养法律素质、法律信仰来开展。

3、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教学实践

一是由于传统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技能的绝对重视,在法制教育中,教师往往占绝对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容易造成课堂的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应当在课堂教学上求新求变,务求实效,使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建立法律教育基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不断的实践巩固法律知识,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促进法律素养的提高。二是强调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特点就是职业性较强,学生实习和实际工作的机会较多,在法制教育中,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这一特点,围绕学生所学专业的特征以及职业预期,在开展普及型法律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法制教育层面,创新教育模式,应当开办部分与各专业职业发展相关、高职学生普遍关心的课程,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增加学生对专业相关法律的关注,使法制教育贴近学生的需求,融入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例如,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够开设《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国际私法》等课程,将对学生法律知识积累、法律素养提高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对于轮船航海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交通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课程,有助于他们将来就业和权益保护。只有让高职学生切身体会到法律对他们学习、就业甚至一生的影响,他们才能够保持对学习法律的高度热情,进一步促进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自身实际职业能力。

篇3

2.不断探索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效果上下功夫。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就是向他们传授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和守法习惯。要取得实效,就必须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开设法制教育课。将周会课改为法制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单周进行法制教育,双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由班主任老师任教,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讲解和传授有关法律的基本知识。二是举办普及法律常识的讲座和展览。三是结合一些特殊教育日,比如“6·5世界环境日”“6·26国际禁毒日”“中小学安全教育日”等开展一系列专题性的法制教育活动。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法用法实践活动。五是狠抓学校安全教育,我们建立健全了学校安全工作的各项工作制度,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学生安全双向协议书》,督促家长或监护人做好学生安全管理,将每学期开校的第二周确定为“安全教育周”,集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珍爱生命,注意安全”的签名活动,让学生定期重温签名,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3.抓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相反,坏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仅改正困难,发展下去,还有可能成为违法的诱因。因此,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抓好《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

4.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参与学校法制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网络。一是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法制教育讲座,向家长普及法律常识,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素质,优化家庭教育质量。二是高度关注对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的教育。首先对父母亲外出打工的孩子,摸清底子,登记成册。其次由班主任与打工学生父母建立电话联系,由其父母再通过电话、书信等渠道对子女进行督促管理。今年上半年,我校五年级一学生,父母均外出打工,由其奶奶照顾生活。因奶奶年老体弱,疏于管理,导致该同学任性放纵,学习成绩下滑,一段时期纠集同学喝啤酒、抽烟,还将弹簧刀带到学校。针对实情,我与其父母取得联系,让其父母回家与学校一起做好孩子的教育管理。在学校和其父母的配合教育下,该同学逐渐发生了转变,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三是与村组干部加强联系与沟通,通过他们了解一些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同时请他们督促家长或监护人管理好孩子。

篇4

【Abstract】Topayattentiontominor’shealthgrowth,strengthensminor’sthoughtmoraleducation,effectivelypreventstheminorillegalcrime,especiallyappearsarduousandisimportant.Theschooliseducatestheminorthemainstrength,inpreventstheminorillegalcrimeaspecttoplaytherolewhichcannotbesubstituted,thisalsoistheschoolmoraleducationworkheavycenterheavy,preventstheminorcrimeisanitemlong-term,isarduousandthealsoimportantproject,needstheschool,theguardianandthesocialvariousaspectsoftengraspsunremittinglydiligently,forthis,theentiresocietyallshouldmobilize,investstothisvastprojectin,butdiligentlystrugglesforthenationalgreatrevival!

【Keywords】Minorcrime;Prevention;Legalsystemmoraleducation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世界性难题,犯罪人数逐年上升,并日益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倾向,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大都文化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尤其显得艰巨和重要。学校是教育未成年人的主要力量,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本人就学校如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行道德是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是法律的前沿哨所,常做违反道德的事,最终必然会触犯法律,因此,学校应努力做到既传授学生知识,又教育学生做人,应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增强未成年人的“先天免疫力”;另外,学校应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特别关注未成年学生日常言行的细微小节,并将他们的品行习惯及时纳入养成教育范畴,严格要求、加强引导,及时纠正其不良行为。未成年学生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因此这项工作是切实可行的。

2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使每个未成年学生都能做到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学校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必须增设法制教育内容,可通过开设法制课,有效利用广播站、橱窗和黑板报,播放法制专题片,召开法制教育大会,聘请公检法有关人员做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旁听少年法庭的审理或听取未成年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途径,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因不能与家人团聚而倍感压抑时,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因犯罪给家人带来痛苦而无限沮丧时,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因小错不断、不思改过,最终铸成大错而无比悔恨时,那些有不良行为或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就会自觉产生改正错误的念头,从而增强未成年学生遵纪守法的决心。另外,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进出三室、两厅的法制宣传教育,严禁在校学生进入营业性网吧、游戏厅和咖啡厅等娱乐场所,远离各种可能诱导学生违法犯罪的污染源

3转变教育方式,深化德育改革为使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能够坚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学校需转变传统德育观念,拓宽德育空间,实现教育方式上的根本性转变。首先,应由封闭式德育转向开放式德育。传统德育模式的特点是封闭性和一元性,与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多元性格格不入,因此,必须使德育教育从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转向鱼龙混杂、良莠并存的现实世界。针对学生走出校门,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无所适从或饥不择食的现状,德育教育要敝开大门,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和取舍,让学生在信息海洋中经受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各种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其次,应由认知式德育转向践行式德育。德育源于认知但不能也不该止于认知,践行既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并且不良信息最容易从认知和践行的脱节处打开缺口,因此,重视践行而达到知行统一,是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再次,应由接受式德育转向批判式德育。传统德育常常强调青少年接受自上而下的教育,强调接受现成的观念和经验,却忽视培养青少年的反省和批判意识,殊不知学会选择信息并对其内容进行有效的反省和批判,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必备的自我保护、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也是国际教育的大趋势。最后,应由提高式德育转向基础式德育。德育的基础是道德教育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教育,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道德,如职业道德、性道德等,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基础道德之上。

4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德育水平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应以学生为本,以言传身教为己任,切实转变工作观念、创新工作方法。首先,要体现平等性原则,切忌居高临下。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认为老师对他们应有充分的尊重;并且坦诚、平等式的交谈确实是打开学生心扉、摸准其思想动态的有效方法,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以达到预期教育目的。其次,应正确看待学生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犯错误是难免的,有不足是必然的,教师应该懂得宽容并适时加以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再次,要及时发现并真诚赞扬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学会赏识教育对象。学生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老师及时发现并表扬自己的优点和进步,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及时发现、经常夸奖自己的学生。最后,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应以模范之身感染和带动学生。只有让学生时刻生活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才能从源头上扼止违法犯罪。

篇5

一、造成教育现状的原因及严重不合教育规律的现象

首先,招生方法的单一化。中高考只是以一次考试定乾坤。造成所有的教学工作紧紧围绕着中高考来进行。其他教育能减则减,能删则删。其次,教学评估简单化。从上到下,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老师看什么?看考试成绩!再次,社会环境认可度。家长给孩子选择学校、选择班级的首要标准就是教学水平高、升学率高的学校和班级。

鉴于各地区招生考试的单一化、教学评估的简单化以及社会家长的认可度诸方面的因素,无奈的学校不应试教育就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无奈的一线老师不应试教育就在学校抬不起头,站不住脚,甚至被淘汰。因此,当前各地区的学校存在着严重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现状:

1.违规的在校时间。为了中高考,有的学校规定早6:30到校,晚10点才放学。

2.违规的课程安排。中高考考什么就开什么课,不考的科目就不开设。有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没上过音、体、美等课程。

3.违规的教学安排。我们的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再重要也不教。例如,书写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一概不管不问。老师每天传授的是应试手段与技巧。根本谈不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4.违规的招生手段。许多学校为了招收好学生成立了重点班、3A班、强化班、实验班、火箭班、小小班等,造成重点学校人满为患,边远学校招生困难的现象。

我们的老师,每天充当着应试教育的“杀手”,亲见学生的学习现状。部分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个性得不到发展;部分学生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扼杀了孩子们的天赋,甚至摧残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学生的体质和健康很不乐观,超重和肥胖儿童越来越多,近视儿童越来越多,学生的奔跑速度、爆发力、耐力素质都在下降。

二、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1.组织有关领导、教师认真学习国务院、国家教委关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文件。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2.全面提高学校教师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建设一支高水准的教育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基础教育的转轨。大力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在教师中深入持久地开展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责任教育、职业纪律和法制教育,让广大教师做到敬业爱岗,爱生爱校,让爱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3.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完善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价体系。逐步把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评估办学质量的条件之一,并把其作为评价学校质量和学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改革招生考试及招生录取制度,完善教育的评估标准和方式,特别是改革以分数成绩划定学生好坏的简单思维方式与做法,改革完全将升学率作为评估老师与学校的标准。

4.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小学不留家庭作业,初中生每天1小时的家庭作业。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作业布置做到“精选、精批、精讲”。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在校的考试次数,取消各校的周测、月考。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取消学校给老师排队排名,更要取消给学生排名排队这一伤害师生身心健康的做法。

5.改革考试的内容。减少中考的考试科目,降低考题的难度。各学科考试内容要围绕不仅仅是考知识掌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把考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考试的重要地位,让中高考起到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

6.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用问题教学、发现教学、愉快教学等模式取代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思、重灌不重趣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学生在校外学各种特长转移到学校上来。学校逐步成立兴趣小组(小发明、小创造、各种乐器、书法、绘画、舞蹈、歌唱、演讲、朗诵、主持、读书、体育兴趣小组等)。做到时间、内容、辅导、人员四落实。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7.严格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全面实行平衡分校,平衡分班制度,取消重点学校、重点班等,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尊重师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老师和学生。

篇6

会计人员经常会陷入道德两难的困境,因为他们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服从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具有双重身份。由此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件也屡见不鲜。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课程中就包括职业道德教育。但是,道德水准的提高、价值观念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这种边工作边教育的方式属于治标不治本,效果并不显著。要从根本上做到“操守为重”,应该从培养会计人才的高校教育入手。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践者们就呼吁增加道德指导,尤其是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Cohen和Pant(1989)指出,虽然还没有达到实践者的期望,但是针对会计师所作的道德指导已经增加了很多。许多组织建议将道德教育加入到会计课程中,如美国会计学会的会计教育未来结构、内容和范围委员会(1986)、国家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1987),以及美国商业学院联合会(1988)。上述研究的结果还不足以论证会计师或会计专业的学生显示出的道德发展水平是否受到了道德介入的影响。Jeffery(1993)对比了同一所大学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道德发展水平,得出的结论是:低年级的会计学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更高的道德推理得分;高年级的会计学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更高的推理评分。Armstrong(1993)测试了独立的、给高年级会计学学生在选修课程中开设“伦理与职业作风”课程的效果表明,参加“伦理与职业作风”课程的学生在伦理发展水平上有显著的提高。Borkowski和Ugras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伦理状况进行的调研表明,本科生在遇到伦理难题时更加公平一些,而研究生相对来说更加功利一些。Langenderfer和Rockness(1989)对道德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大多会计课堂上的道德教学均遵循“教授法规”的方法,即对会计道德的教育重点放在学习法规条文、遵守法规上,而不是优先的道德问题和道德行为上。结果是学生可能开始把职业法规看成是所有道德智慧的来源,很可能对这些道德法规本身的含义以及这些道德法规所没有包括的其他道德l青景不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这种依赖于道德规范来决定什么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行为,将对道德判断的责任从个人转移到了法规上。然而,现行的法规可能不会引起更强的道德意识和更浓厚的道德氛围。“教授法规”的教学方法似乎制约着对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道德冲突以及处理会计职业中的不确定性能力的培养。

我国现代会计先父潘序伦曾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他把“诚信”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要做好会计工作,就必须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项怀诚的研究认为,目前我国会计学历教育中没有把职业道德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纳入会计学科体系,会计学科设置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叶陈刚对会计道德教育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其研究表明,我国教育体制中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德育课程实际上并不存在,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和发展仅仅以政治课作为代表,大部分学生并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会计专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与经济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制,缺乏综合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穿插相关案例。

纵观国内外有关会计道德教育的研究发现,以上研究只注重课程设置、开设会计道德课程的时间、教学方法和诚信教育。虽然对会计道德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具体内容的系统研究。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设计

会计是一种技术性与政策性很强的职业,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关系到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分配。每一位会计人员所提供的经济信息都是社会进行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作为国家、集体利益监督员的会计人员,既要深刻认识本职工作的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为此,高校应调整会计学专业现行课程设置计划,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德育教育。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既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培养,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法纪教育等纳入教学计划。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提高会计人员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使在校学生通过会计职业道德学习,切实了解会计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影响,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高校应将会计学专业教育与道德问题联系起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点:

(一)职业品德教育 在企事业单位中,会计工作虽然重要,需要经常接触金钱等财产物资,但具体工作却十分平凡、琐碎。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并具有好的思想品德。具体地说,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会计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会计工作的艰巨性,热爱会计事业,把个人的理想同会计职业发展结合起来。会计教育作为整个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素质教育为主导,职业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并具有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原则性、坚韧性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在高校会计学专业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会计队伍的预备人员,在校学习期间是他们的会计职业情感、道德观念、是非判断标准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为保证进入到会计队伍的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学课程设置计划中应增加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从会计职业道德认识教育开始,逐步深入到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教育、意志和信念教育。

一是会计职业道德认识教育。会计作为一种职业在经济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增强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的道德价值认识,是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为增强认识,应该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就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范畴》课程。该课

程讲授的内容应当包括该职业的社会价值、职业道德规范、职业理想、职业品质等内容。通过系统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公与私、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提倡先公后私、重贡献轻索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自己选择行为和合理判断的能力,坚定会计职业道德信念,增强履行职责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实践表明,没有一定的会计职业道德认识,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对职业道德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形成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只有深刻认识会计职业的社会价值,才能认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二是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教育。对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有了认识,不一定能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决策,因为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即职业道德情感。通过了解该职业的社会价值、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学生对此只是有了理论上的认识,还没有将其运用于实践。而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是在处理职业活动中的各种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时所产生的情绪和体验,表现为职业自豪感、责任感等,对道德行为有极大的调节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入学的第二个学期应当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模拟试验》课程。该课程的内容包括会计相关业务的处理及会计职业道德判断,目的是让学生在虚拟的会计工作中实践《会计职业道德范畴》课程内容,认识道德问题,在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与否的假设下,分别作出职业道德判断。分析两种判断结果可能产生的不同后果,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责任。

三是会计职业道德意志教育。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克服一切障碍的坚强力量,它能够使一个人在道德行为中一贯坚持原则,自觉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会计人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丧失原则。只有具有顽强意志的会计人员,才能抵制各种诱惑和外界压力。因此,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意志教育必须结合实践锻炼,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为磨练意志,应该在入学后的第三、四两个学期开设《会计假账的道德透视》课程。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义利共生原理、道德契约、会计败德行为分析等。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通过设置若干会计假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剖析,探寻造假者和违法犯罪分子蜕化变质的人生轨迹;同时,在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会计职业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二)法制教育 法制是道德规范中带有强制性的部分或最基本的部分。法制教育是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培养学生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由于会计工作涉及面广,法制教育的范围应尽可能广泛。具体地说,在大学会计教育中,必须尽快开设有关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合同法等经济法规课程,将相关法规知识渗透到有关会计课程中,把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纳入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就业前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会计职业道德。

(三)专业教育会计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职业,会计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完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完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精通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会计职业道德得以存在的前提。对会计一知半解的人,根本不能胜任会计工作,至于是否遵循职业道德就意义不大了。因此,对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教育绝不能放松。虽然专业课程的开设目前已经比较齐全,但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专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让学生在充分掌握会计理论的基础上提升专业技能,为日后的道德行为打下坚实基础。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设计

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会计人员的道德品质和专业胜任能力。要培养一支品质高尚、具有社会责任感、精通会计业务、通晓会计法规的会计队伍,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授上述设计的课程内容,而且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包括以引入案例为主的案例教学法,旁听案件审判过程的现场感受法,以学习理论为主的系统讲授法,跟踪指导,模拟实验教学法等。

(一)案例教学法 道德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案例教育,借助案例既能够使学生对道德问题较为敏感,又能够增强对道德的感性认识。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学生从复杂的市场经济中吸纳开放意识,使用义利共生原理和道德思维方法识别案例中的道德问题,教会学生运用学过的《会计职业道德范畴》和相关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引导学生从违法者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处查找违背职业道德的原因,借以分析和巩固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结合学生作出的道德决策,让他们总结遵循职业道德的重要和违背职业道德的危害,并形成一个书面的分析报告。案例的选择应以剖析反面典型与宣传正面典型并重,剖析反面典型可以达到直观、形象、具体的警示教育目的;运用正面典型进行示范教育,可以弘扬正气,更加坚定自身的道德意志,增强未来会计人员固守职业道德的信心和决心。案例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老师出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另一种是学生自己搜集案例,自由组合成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方式均能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崇高职业品质的培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和研讨会计工作中发生道德冲突时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使学生明确应当如何在不违背会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进行会计职业判断,为其进入会计行业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现场感受法 现场感受的教学方法是把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具体化、人格化,对学生极具感染力。通过组织学生亲自旁听法庭对违背职业道德案件的审判或先进的事迹报告(邀请一些具有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善于从日常小事做起的先进模范人物作报告),让学生自己感受道德决策的历程。学生在校体会不到整天与钱物打交道的会计工作的实质,如果采用现场感受的教学方法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可以聆听违规者的败德经过或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而且还能够强化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定遵守职业道德的决心,使那些有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的学生直观认识到“操守为重,不做假账”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彻底摒弃侥幸心理,切实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正确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三)系统讲授法 从道德理论到专业知识的系统讲授,使学生对职业道德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学习和吸收。系统讲授道德理论和专业知识是职业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讲授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职业道德行为的发生过程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通晓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熟练掌握会计业务流程,为其做出的道德行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篇7

如何上好德育课,在德育课渗透德育思想,使德育课堂更灵活多样就成为德育教师常常在一起探讨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德育课中渗透德育呢?作为德育课教师,首先应认真分析、正确面对中职学生上述的思想状况及心理特点,采取因人施教的方法在德育课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1.打破传统课程,实施模块教学

针对中职学生的现状,我们在强调职业性的同时,更要注重教育性,结合实际,将心理健康、道德、礼仪、语文、法律、就业指导几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分四个学期有针对性的向学生讲授德育知识。第一学期以心理健康为主线,让学生从思想上得到提高,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帮助学生恢复自信,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用积极期盼的情感和态度感染学生,使他们每个人都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文明青年;第二学期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用感人的故事和事迹来感染学生,讲一些光荣传统、勤俭节约的事例,让他们从中懂得道理,用丰厚实际的素材来吸引学生,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时代在变化,关心社会和关注祖国的发展,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感受到道德观念的重要性;第三学期以礼仪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言谈举止来规范自己,说文明话,做文明人,从一言一行来约束自己,改掉不好的习惯,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第四学期以就业指导为主线,由于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人才激烈,就业形势日趋激烈,当代中职生面临的问题很多。针对“如何推销自己”“怎样战胜挫折”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优势和弱势,灌输让学生“先立足,后发展”的思想,正确把握择业观,教会学生对面应聘应掌握的技能。

通过模块教学,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一个学期一个学期的贯穿下来,有针对性的把德育教学一点一滴的渗透到学生的中职生活当中,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法

首先要把学生摆在教学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常常是一支粉笔一张嘴,老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较多,导致学生不愿意听,不想听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合中职学生的课堂,应注入活动式、讨论式、举例式、模拟式的形式,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方式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

其次要找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结合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比如我让学生观看湖南卫视《变形记》的视频,从真实的例子来鞭策自己,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只有抓住这些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第三要丰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把企业对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再派出代表进行阐述,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

3.突出实践,注重日常养成教育

篇8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如何让德育课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我在优化课堂结构、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和实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可以把学生个人的学习行为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以此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每个学期的第一周、每个单元授课前,向学生介绍将要学习课程的目的、任务,阐明学习本学科的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比如,向学生介绍法律知识的作用,可以知法、懂法,学会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内容,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2.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根据每一节课内容的不同,提出可以用本节课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一道思考题,也可能是大屏幕播放的一段视频,还有可能是课前预先编排的一段情景剧。在学生思考、观看、欣赏的过程中,把课堂进一步引向深入。

3.定期开展本学科的第二课堂活动、演讲比赛、参观学习等活动,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明确学习目的,促进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1.自主阅读教材。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启发学生的思维。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基本的媒介之一。通过对教材的感知,学生会对教材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知识。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位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学生在开始阅读教材时,往往会碰到很多困难,如,脉络不清、抓不住层次、找不出新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时要将分散无序、难易不一的教材内容,转变成一个个探索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认真看书,学会学习,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例如,我在讲《几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一框时,就预备了六个思考题供学生在阅读时思考。

(1)什么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它们和公有制的关系如何?

(2)为什么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它有哪些消极功能?

(3)党和政府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采用了什么方针?

(4)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否会改变我国经济制度的性质?为什么?

(5)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主张“私有化”矛盾吗?为什么?

(6)什么是所有制结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什么?

学生根据老师归纳的问题开始阅读,边读边勾画,我随时解答学生提出来的各种疑问,前后座的学生展开讨论,根据新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做不但使学生掌握了阅读学习的方法,主动地得到了新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2.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职学生的年龄段处于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发展与形成时期,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归类的学习方法如比较法、评价法、分析法、归纳法等。

3.要让学生全体参加、主动参加课堂教学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全程参与、主动参与。我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设置了学习小组,小组内部进行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开展一些竞赛,比如,抢答问题等。这些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保持课堂内容对学生的吸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可能遇到超越学生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范畴的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解答或指导。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精讲分析,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把握规律性的知识,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在讲《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讨论米兰达规则,而有些学生习惯从感性思维的角度去分析判断问题,所以,对程序的正义与维护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理解得不到位。于是我给学生举了几个法律案例,使学生认识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到,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不但使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加强了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习惯。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口,又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想使我们的学生适应迅猛发展的社会,就必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参考文献:

[1]陈艳红.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集[C].2010.

篇9

中D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60-02

一、“互联网+”的相关概念

早在2012年11月的第五届移动博览会开幕大会上“互联网+”这一理念就被提出,在十以后,“互联网+”这一理念逐渐融入到社会各行业中,在2015年两会期间一些业界代表及学者对“互联网+”进行了更深一层的定义。“互联网+”是指在信息时代下,充分将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融入到各行业中去,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互联网+”主要具有开放生态的联系、关系结构的重塑以及人性的尊重三个主要特点。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一切符合条件的、有差异的、独立的个体连接起来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让每个个体均实现价值。“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原有的文化结构,在网络平台下可以重新分配和组合权力、议事规则以及话语权,体现出了对人性的重视、尊重和敬畏。

二、“互联网+”时代下“95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对网络有一定依赖性。“95后”这一代大学生是在网络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开始接触网络,与网络发展有着一定相似之处,从某种角度出发,网络已经成为这一代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95后”大学生不仅能够利用互联网拓展他们的人际交往圈子,而且已经在这个大环境下树立了自己的生活理念,再加上移动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他们对网络有着极强的依赖性。

2.认知及思维能力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得到一定提升,“95后”大学生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获得了以前的大学生前所未有的益处,借助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帮助具备了全球化视野,不仅能够学习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而且还能够接触到西方文化思想,丰富了其知识面,使其认知及思维能力更加活跃。

3.各类心理问题不断凸显。虽然在“互联网+”环境下能够拓宽“95后”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其认知和思维能力,但是“95后”大学生有着和我国经济发展相同的发展轨迹,他们可以被视为是我国不断强大和富强的受益者,同时也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很多家长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给予其最大限度的帮助,这样一来如果在物质基础完善的环境下学生过于关注虚拟社会,沉迷于网络,那么各类心理问题将会不断涌现出来。如果学生难以正视所处实际环境,较好地应对困难,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就业创业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下对“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下“95后”大学生受到网络发展所带来的多元思想的影响和冲击,而这一阶段也是“95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95后”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本身自我辨识能力方面并不成熟,如果在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思想扭曲的情况。举个例子,在网络时代下西方一些国家过于崇尚拜金主义思想,一些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取了相关信息,由于缺乏正确的疏导使其难以对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进行理性的认知,价值观出现一定偏差,这样有可能对其今后社会交往、就业创业造成一定阻碍。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缺乏主导性。以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其不仅扮演着学生学习指导者的角色,而且更是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具有一定主导性和权威性特点。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95后”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主导性和权威性难免被削弱,教学难度增大。同时,由于“95后”大学生辨识能力还不成熟,难以分清到底是老师说的对,还是网络上的对,着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考验。

3.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内容与学生追求个性的趋势相悖。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95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过于强调自我,追求自我个性发展,一些学生对于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内容并不认可,其认为现有的思想正式教育模式和内容已经与自身想要得到的脱轨,无法体现出自我,对教学持有怀疑态度,更甚者则滋生了抵触心理。对此,高校必须充分结合学生个性调整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内容,进而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作用。

四、“互联网+”时代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策略

1.加大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工作开展状况的关注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顺利开展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高校学生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是指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信系统以及传输系统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之上的网络。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在网络上发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要想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将其他大众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和户外宣传信息移置到网络上,全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进而间接达到宣传和指导的目的;其次,高校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趣味性、形象性以及直观性的特点开设网络课堂,不仅高校教师可以进行授课,而且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讲授思想政治知识,使一人授课,全体大学生都能够接受教育成为可能、

2.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数据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固然重要,但是思想正式教育网络数据库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对此,高校应当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完善思想网络数据库,安排专人对学生基本信息进行整合,建立起电子档案,使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能够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数据库的信息,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定期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综合测评信息输入在内,使信息具有动态性,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对接,从而更好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

3.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在“互联网+”大环境下要想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的努力,其素质的高低与工作开展情况息息相关。对此,高校应当重视思想正式教学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4.加大对学生网络伦理、网络法制教育力度。对学生网络伦理、网络法制教育是“互联网+”大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对此,高校应当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小组讨论等多样化方式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网络伦理、网络法制观念,教会其分辨对错,提高其自觉性。

5.完善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觉性属于软性管理,但是单靠软性管理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还需要采取硬性管理对其进行鞭策。对此,高校应当积极完善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建立并完善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准则以及监督机制,一旦在网络平台上发现违规行为要对问题学生要给予一定惩罚,不仅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而且还要与其学分相挂钩,对于拒不改正的学生要扣除相应学分,做到“防微杜渐”,在校园中营造一个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祛恶扶正的网络环境,为“互联网+”环境下对“95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供一定保证。

结束语

现阶段,很多高校在“互联网+”背景下都在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能够更好地被大学生所接受。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还需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正确引导学生。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34-02

一、引言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它是计算机应用学科的重要工具课。我们日常接触到的计算机教材、参考书、说明书,人机交互式的键盘键名,屏幕上的窗口菜单、对话框,浏览器上的各种网页,各种编程语言中的语句和语法错误提示,无不涉及到英语的使用。《计算机专业英语》是学生进一步提高专业英语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否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生涯,因此,探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显得尤其重要。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学生英语基础差,对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不感兴趣

高职高专的学生,很多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恶学习。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多数为男生,其中不乏由于英语严重偏科,未能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连公共英语课程都不愿学,对专业性强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更提不起兴趣了。

2、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

承担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一般是英语教师或者是有一定英语水平的计算机教师,两者的知识都不够全面。英语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英语授课能力,但由于他们不熟悉、不理解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流畅地讲解和翻译一些专业性强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但是,如果选用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确实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传授与引导,但是其英语水平却未必能胜任英语教学的需求。

3、教材选用不当

有些教材内容过时,没有及时更新。计算机新技术的生命周期较短,像软件一般一年半就需要更新,而硬件则平均每隔三个月就要提升一档。加之教材从编写到印刷到发行的时间,教材中未能及时更新计算机领域中新名词和新术语。有些教材的内容更是滞后,像现在的软盘几乎已经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携带使用更为便携的U盘,但在有些教材中却还出现类似floppy disks are popular(软盘是受欢迎的)的语句。有些教材的内容大多来自国外原版教材及某些外文刊物,有全文选用的,有节选部分章节或者段落的,虽然有些教材封面上标注着“高职高专计算机系列教材”,但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难度还是偏高。

4、教学手段落后

相比其他专业课程,计算机专业英语不是核心专业课程,由于有些院校教学条件受限,未能排进多媒体教室授课。许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黑板授课方式,教师对着教材讲词汇、翻译课文,忽略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学习产生倦怠性,觉得这种授课模式枯燥无味。

5、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

网上的翻译工具比比皆是,新软件畅销后,相应的汉化版软件也能及时地推出市场。很多学生在平时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未留心注意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例如,在程序语句、命令字、保留字以及网络中广泛使用的专业术语,未能意识到该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习过程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因此,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引入专业背景知识。在学生正式接触计算机专业英语之前,先给学生介绍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专业词汇的构词法分析,专业资料的阅读与翻译及常用语法介绍等内容,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介绍,我们主要选择计算机硬件知识部分(包括硬件基础知识、处理器、存储器、输入/ 输出设备)、计算机软件知识部分(包括操作系统、数据结构、C 与C++ 编程语言及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安全、Internet应用、远程教育和电子商务)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知识(包括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CAD 与CAI 以及ERP 技术)。专业英语跟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在这之前已经修读过该课程,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能联系到专业知识,学专业的时候又能联想到英语,不但能强化专业知识,而且能提高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帮助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因为这种实用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场景教学。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多设立场景,引导学生加入场景会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为了能够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必须从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两方面进行提升。

(1)加强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该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较广,因此可以安排授课课程较多的教师担任。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计算机行业更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其极高的发展速度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快速掌握最新技术。旧的词汇不断被抛弃,新的词汇不断在产生,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就显得相当的重要。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应及时关注新技术的产生,多了解社会的需求,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将市场所需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及时地传授给学生。

(2)提升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计算机与英语的结合,这就决定了要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学的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英语教育素质和专业教育素质。英语是一门技能型课程,注重多练多实践,无论是基础英语还是专业英语,亦是如此。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可加强与基础英语教师的沟通交流,将基础英语词汇、语法和句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引入到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来,充分将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密切地结合起来。

3、选取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材料,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成学校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任课教师熟悉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基础,在订阅教材的时候,可让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在教材的内容的选择上应突出其课程的实用性和系统性。同时,当教材的内容过时,或出现新技术新知识时,能够及时地给学校提出建议更换新教材。

4、改善教学环境。传统的黑板教学手段虽然具有较好的亲和力,但其空间受限、书写速度慢,教师在分析文章内容的时候学生常常是埋头于书本,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难句复杂句在课件中体现出来,并用不同的字体颜色体现句子成分,通过设置链接体现句中涉及的知识点。教师可在多媒体教室中安装学生常用应用软件的英文版,在安装的过程当中讲解安装步骤各界面的语句,介绍英文版软件常用菜单或工具。在学生熟悉的编程环境下,编译错误的编程语句,阅读错误提示信息。在网络环境下,让学生使用各种翻译软件,了解软件与专业人员翻译的差距。

5、听写单词和语句。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但学生对于期末总评成绩还是比较在意的。高校期末总评成绩一般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教师可利用平时成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英语的学习离不开单词语句的背诵,在学习新课之前提前布置预单词,在学完课文后布置复习关键语句,并在课堂上听写,将听写成绩计入平时成绩中。教师在对课堂听写的单词和语句的选择,应尽可能地做到少而精,这样才不会给学生造成学习负担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主动地掌握到专业知识的核心词汇。

四、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拓展专业知识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高职院校教与学的特点,力求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思考和探索,寻求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参考资料

[1] 姜婷. 初探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北方文学[J],2011.4.

[2] 蒙宏洁. 大学英语专业化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

(上接033页)各班定期办好心理健康教育黑板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活动沟通师生心灵,在轻松的气氛中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意志坚强、充满自信、活泼开朗有创业精神的新型技术人才。

5、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咨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团体辅导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团体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检讨自我、接纳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过程。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根据学生发展的要求和特点,精心设计团体辅导活动,比如:针对职业高中学生吸烟情况日益严重的问题,我校学生会与心理健康辅导室共同举办了以“告别香烟,做青春、健康的阳光青年”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成立了“戒烟小组”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我们一共组建了五个小组。每一小组都从组员的甄选、小组计划的制定、小组的每一次活动进行认真的准备、实施与总结。这一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不仅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吸烟的危害,而且让学生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感受到团体成员之间的真诚、合作、支持,在相互竞争、合作、学习中不断成长,发展学生积极的个性,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心理咨询工作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我们特别注重将个别咨询与普及健康教育相结合。既解决学生已经出现的问题,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共性问题起到预防作用。同时将心理障碍咨询与发展咨询相结合,障碍咨询是指对存在心理障碍者进行的咨询,重点是排除障碍和不适;发展咨询是帮助咨询者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潜能,提高人生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咨询还要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为咨询者构建合理的价值体系,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责任感,这是个体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通过团体辅导与心理咨询收集学生心理状况的相关资料,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信息,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6、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