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2 10:08: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常熟是国际花园城市,生活在这个城市是多么的幸福呀。在生活中,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的职责,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好。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门前的一条小河,大概是周围的工厂排放了污水和人们把生活垃圾倒了进去后,河面上臭气熏天,河水黑中泛红,像妈妈小时候吃的酱油汤,可那气味不同,只要鼻子以往上凑,一种酸溜溜的味道,令人觉得恶心。这种臭味袭来,我好想吐,所以每天我们家的窗从来不开,妈妈怕这味道跑进来,还特地买了空气清新剂,在屋里喷几下,不放心,还要喷几下。河面上还有许多塑料袋、盒子等生活垃圾和死鱼烂虾。为此,别的村都评上了卫生村,我们村总评不上。
几年过去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不再向河里扔垃圾了,大家纷纷把垃圾扔进垃圾箱里,爷爷为了做好事,忍着臭味,划着自己的小船,去打捞垃圾。村委会的人也来了,他们把河水抽干了,把河底的污泥挖掉,等它自然蓄水。
经过一番折腾,小河脱胎换骨了。河面上再也看不见漂浮着的白色污染物了,河水清澈,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漾起层层涟漪。小鱼小虾都在河里玩耍,现在河里还有田螺呢,一个个都很大。爷爷还在河里开辟一片种菱区域呢!
众所周知,人类是以自然环境为生存,延续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却遭受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陆地污染……以至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块净土。
或许你会想,想在重要的是发展科技,科技发达了之后在去环保也不迟,那你到时候可要后悔了。如果我们现在过分陶醉于对抗大自然的胜利,认为我们取得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那我们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有毒废弃物,野生生物灭绝,以及大气、水污染等,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连串全球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我们现在还只是学生,不可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特别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例如: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爱护花草树木,少赠送贺年卡,保持校园清洁等。
当前,许多国家都将水库大坝列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工程措施,积极开展水库大坝安全建设、运行风险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大坝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方面的前沿研究。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全球水资源与水能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全社会的安全意识也不断增强,这些对水库大坝的安全稳定长效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考虑气候变化影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坝技术,加强水库大坝的安全建设与运行管理,充分发挥水库大坝的长效性能,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索、综合研究、全面推进。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需要我们辩证看待,既有其积极作用,又有其负面影响。施工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因势利导,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化施工,以发挥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规避因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控制和规避相关的负面影响。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促进
1.水利工程并不是直接影响环境的建设项目,属于非污染型生态化建设项目,通过此项目为区域提供电、水、灌溉等功能,为区域居住着带来综合性效益。提高区域的防洪、灌溉和发电管理,增强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创造更舒适、安稳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解决生活和工业的用水难情况,改进周边生态环境。另外,还可改善非迁徙鸟类的生存环境,提高灌区含氧成分,在血吸虫防病疫区能够有效结合灭螺,防治疫病方面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2.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水库建设。具有调节功能的水库,枯水期下泄流量的调节可以提高工程下游的水体自净能力;改善下游水域中水质状况和供水条件等;促进下游周边地区开展渔业养殖,或开发旅游景点发展旅游等产业。水库可改善水库上游水运运输系统,有效降低水运系统的运输成本,减少使用中的占地等。依靠水利工程发展的景区,也被叫为水利风景区,它以水利工程为依托,具备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和适宜的环境条件,集观光、娱乐、度假或科学、文化活动为一体。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的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够有效保护当地水源,修复生态环境,维护当地工程安全的有效运行。
3. 水电开发目下的建设工程,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加上水电本身又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型能源,相对来说它的开发成本较低,倘若能够取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化石燃料,成为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源,那将会产生非常高的生态效益。水利工程水电工程项目,其建成使用较传统的火电厂来说,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减少污染、降低温室效应、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酸雨危害、减少北煤南运工程压力等。所以说,水电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损害
水利工程中的水库建设及其使用,会产生比较大的停滞水域。水域在太阳的辐射下,加之其自身的理化特性,形成与自然河流有较大区别的水域环境,影响周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深水水库的水温,会沿着水的深度,而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的分层、分布,较深水层中的水温低、溶氧量少、游离态的 CO及还原态的物质多,水浑浊度大。倘若水库蓄水控制的不合理,极有可能造成水库上游被淹,周边土地、景观、文化遗产、栖息地等带来极大威胁。水库在蓄水功能的发挥中,对周边地下水位、地质构造及气候、环境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还极易诱发地震。因为水体大量聚集,库区地壳结构的地应力,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地震易被诱发。
三、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下,我国的水利形式和环境保护现状十分严峻。相关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将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
1. 修订和完善江河流域规划。经过我国二十多年的流域整治,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流域内很多条件都发生着很多的变化,对水利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流域计划急需修订、完善。评估和分析原有流域,进一步认识自然,掌握科学改造自然的规律,建立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民主协商,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的流域管理模式,更科学、民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水利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重视水土保持。水土的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中最大问题之一,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一定要重视水土保持,遏制水土流失。对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相对来说比较脆弱的区域,要及时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合理利用水土字眼,提高土地生产力,发挥水土资源的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3.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还要想办法提高产量,且工程节水和农业节水的重要性是一样的。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组织之间的协调能力,从政策、资金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另外在时间中也要依托法律和行政手段来为节水建设提供保障。
4.完善水利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要对水利管理和运行的相关机制进行完善,使其能够与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协调一致发展。确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结合流域管理与行政区管理,深化改革。主管部门要进行有效的规划,设立取水许可及有偿使用制度,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统一对全社会涉水事务予以管理。要充分考虑对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后相关的防洪问题、供水问题等,尤其是水库建设之后区域周边的环境和安全等问题。工程建设的过程之中及项目建设完成之后,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具体的规划。要保护区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须保护周边的生态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总结: 水利工程建设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会带来一定的损害。总体来看,经济的发展要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谋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所以,水利工程建设要立足现在,进行科学的规划的设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发展。严格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争取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在开发中予以保护,趋利避害,保障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那黎娜.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J]. 北方环境. 2011(04)
当前,河南省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重化工和原材料、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大,环境压力日趋明显,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我省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中原崛起。
一是确立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德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做得好,一条重要经验是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坚持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往往成为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点是牢固确立环境优先的现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增长,都不能以眼前发展去损害长远利益,更不能用局部发展去损害全局利益,决不能走“先开发、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实施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等“生态细胞”工程,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把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措施和任务落实到基层,夯实生态省创建工作基础。积极动员、组织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省建设工作,适时开展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了解公众环境意识状况,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夯实生态省建设群众基础。
目前,环境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破坏对人们生存造成的威胁和影响。林木资源需求量非常大,造成的破坏现象也越来越严峻,人们的大量开采和过度砍伐使林业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林业部门对此也更加重视,逐渐转变传统的山区经济建设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标,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山区的林业建设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逐渐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合理的发展绿色林业。
1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我国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水平逐年在提高,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向发达国家看齐。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加上经济结构与基础因素,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严峻考验。林业发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也是人们改善环境的重要资源。因此,做好林业生产与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应该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向前看,创造一条全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2经济意义
林业发展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生物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树木森林属于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的经济建设或者工程建设都需要木材。比如,工程方块、室内家具等。对于山区来讲,木材可以带来很大一批收入,增加经济收入。但是通过对实际调查发现,山区的林业发展由于没有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及品种比较落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生态失衡,对经济效益造成很大影响。成片的森林被破坏,不仅使林业在生产能力上有所减弱,而且使林业的其他效益功能大大降低。
2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林业的生态保护要把经济功能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应该进一步明确人工林的管理与天然林管理的政策界限,即要保护好天然林资源,也要依据林业管理技术要求对人工林做好管理和保护;尊重林木的自然生长规律,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不仅要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要充分体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提高农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做出调整和改革以后,林业部门对林业采伐的数量以及采伐范围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使加工企业与林农之间建立密切关系,减少企业灰色支出,同时使农民直接受益,大大提高林木加工企业和农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
3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关系
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仅仅重视本身的木材资源,但是林业可以提供比木材更多的产品,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比如,林业旅游、花卉、果实等等。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林业旅游是林业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旅游,休闲娱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发展森林旅游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可以拉动内需使国民经济进一步增长,扩大内需。森林资源是林业旅游的基础,,林业旅游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可以开展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交通、餐饮、旅行社以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森林公园,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一些辅助服务机构或者组织,这些都是促进林业旅游非常好的途径。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开发
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与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发展相应的林业产品,使林业副产品更加有特色,更加多样化,最大限度的将林业开发发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般蒋健的林业副产品有林木的果实、花卉以及一些经济作物等。比如,在林场周围可以养殖一些家禽、在鱼塘里养一些鱼类,或者在空余空间种植一些高粱玉米等经济作物等,这些都充分的利用空间,改善了原有的自然破坏,也提高了林业的经济价值。因此,我们在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开发的同时,一定要以不破坏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为前提。
4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措施
4.1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1、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寒地区、喀斯特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等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这些区域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较为敏感,容易出现退化现象。生态环境压力大。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一些生态和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2、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由于盲目开垦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或不合理灌溉等引起水土流失,湿地遭到破坏,森林、湖泊面积急剧减少,矿产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频繁,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草场退化,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水体污染,以致流行病蔓延。
(2)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不完善。中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侧重点不同,尚未形成系统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各资源法大都是针对自然环境中的某一特定要素制定的,没有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整体性和各生态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缺少综合性的生态保护法。生态保护投入不足。生态保护投入与面临的生态问题不相适应,生态保护任务难以落到实处。生态保护资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单一,生态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继续提高。生态保护的科技及信息支撑薄弱。生态保护涉及领域广泛,制定政策和措施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信息,生态保护科研力量有限,尤其是生态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不足,渠道不畅,难以为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2、措施与对策
2.1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工业
(1)要发展新型工业。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大力发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在项目引进上,严格项目管理,严把项目审批关,坚决杜绝新的污染源产生。实行工业企业集中规划、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在技术改造上,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
(2)加强土地管理。严格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禁随意调整和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通过依法收回和收取闲置费等办法,制止土地闲置和粗放浪费,挖掘现有土地潜力。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力度,对限制性项目坚决不供地,对不合理的用地规模坚决压缩,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2.2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1)优化农业结构。结合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或无公害蔬菜基地等载体,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种子、植保、畜禽水产良种以及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资金投入和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制订相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政策。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农药使用、废弃地膜处理、秸杆焚烧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实行秸杆还田,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以农民田间学校为主要阵地,结合新型农民科技项目实施,开展技术培训和环保知识教育,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退耕还林。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增加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经济林,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抓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3)水环境保护。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小流域治理,保护水源地,增加塘坝蓄水量,提高抗旱能力,改善供水条件。要加大项目编制力度,争取上级资金,加快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面源防治项目建设,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工业企业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有步骤退还湿地。要通过科学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拦截、吸收、吸附污染物,保护湿地水体环境,逐步恢复湿地功能,使巢湖水质有根本性好转。
(4)加强生态管理,促进生态文明。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强化生态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那么我县是如何实现水电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呢?
一、发挥山区水能资源优势,造福一方百姓
平武县一直坚持“水电强县,生态立县”的水电开发建设发展理念,水电是世界上能够大规模开发的第一大“绿色”能源。全县境内共规划建设55座水电站,总装机145.797万kw,总投资158.99亿元。
目前,已投产的29座电站每年发电量23.096亿kw·h,年创总产值6.65亿元,年创税收1亿多元。地方电站总装机20.9796万kw,年发电量8.7296亿kw·h,年产值2.5亿元。
当全县所有电站开发完毕全部投产后,每年将发电60亿kw·h,年创总产值近17.47亿元,年创税收可达3亿多元。那时我县将达到小康农村电气化水平,逐步实现“以电代煤、以电代热、以电代燃”目标。
二、水电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双剑并举
(一)、确立水电开发建设的新理念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水电开发建设也不例外。今天,面对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辨证地看水电工程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突出矛盾和争议,不仅需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还要确立水电开发建设的新理念。
水能资源是我县重要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好水能资源是增加能源供给,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减排温室气体,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招商引资上严格把关,比如,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一个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绿色”公司。该公司在我县境内建设的水牛家、木座、阴平等项目,不仅没有破环当地的生态,还让当地风光更加优美,吸引了大量人员参观访问。无论是来访者,还是过路人都有一个切身感慨:“青山依旧,绿水更清,电站居然可以藏在大山腹中!”。这不能不说是现代科技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转变发展理念,从单纯工程水电转变为生态水电,从纯粹技术工程转变到社会工程,更加重视移民利益和生态环境保护。把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工程建设和地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例如,宝林寺电站投产后,年发电量大约为8035.5万千瓦时,年总收入3074万元左右,上缴税收可达310万元。不仅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同时有利于保护长江上游的天然植被,改善平武的生态环境。实践证明,已建水电站在促进生态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全面落实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积极发展水电在“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原则指导下,全面落实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1、坚持生态优先。在引进开发商过程中牢固树立生态优化开发的优先理念,要求开发商在制定开发规划时同步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执行过程中切实落实生态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重点论证和落实生态流量、水温恢复、鱼类保护、陆生珍稀动植物保护等措施,明确流域生态保护对策措施的设计、建设、运行以及生态调度工作要求。重视并做好移民安置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项目业主和地方政府的相关责任。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完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
2、坚持统筹考虑。既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局部利益,又考虑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既考虑干支流、上下游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问题,也考虑单个电站的环境影响和流域水电开发的累积影响。并为重要保护物种保留充足和必要的栖息环境。
3、坚持确保底线。就是坚持法律政策的底线,禁止开发法律法规明确保护的区域;坚持公众环境权益的底线,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获益权;坚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底线,维护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基本完整和稳定。
(三)、做好流域水电开发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我县严格要求水电开发规划必须依法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并作为流域水电开发规划决策的依据,发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流域水电开发的指导作用,强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
2、完善水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范水电项目“三通一平”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水电项目筹建及准备期相关工程应作为一个整体项目纳入“三通一平”工程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水生生态保护的相关措施列为水电项目筹建及准备期工作内容;在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有“三通一平”工程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内容。
Abstract: the whole world is in deep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 How to overcome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theory as separate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the abuse of the system, the city has become the key to achieve sustainability is in. This paper i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trategic problem, the hope for some city and other distri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provide som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Keywords: circulation econom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ity
中图分类号:[S21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循环经济内涵与特征
循环经济的特征与传统的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闭合循环
循环经济要求经济活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运行模式,改变过去“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闭合循环模式,使得各种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以“一高二低”(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产出和废弃物的低排放)取代以往的“二高一低”(高投入、低产出和废弃物的高排放),从而从根本上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事实上,不仅物质要实现闭合循环,能量也要实现梯级反复使用,以缓解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2、整体效益最优
循环经济遵循的是自然生态规律,将人类社会当作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统一考虑。为了这个巨系统的平衡,必须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一协调起来,实现三大效益的整体最优,在某些阶段,甚至要强调生态效益优先。
3、全程调控
循环经济以高科技为支撑,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全过程调控,即从开采、加工、运输、使用、再生循环、最终处理六个环节对系统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进行控制,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这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有效的、积极的方式,有别于以往的“末端治理”即或甚至听之任之的消极方式,必然给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带来全新的理念突破。
二、循环经济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新理念
在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我国与世界大部分国家一样,环保理念不断地更新。
从 20 世纪 60 、 70 年代的“三废”治理,到 80 年代的末端控制与法制化管理,发展到 90 年代的生产全过程控制以及清洁生产,环境保护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1 世纪初,循环经济理念的出现,带来了环保理念革命性的突破,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由单纯的生产领域转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革新、产业的合理布局等方面,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由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和自然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取得生产发展、生活优质、生态良好,物质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循环经济改变了沿袭了几十年的“资源―产品―污染物达标排放”环境保护的传统做法,带来了环境保护理念质的飞跃,它的核心是以物质封闭循环流动为基本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科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实践证明,过去所采用的办法和措施尽管在不同的时期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一个循环型的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体系,这才是当今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和根本出路。
三、实证分析
1 .某市生态环境概况
某市森林资源丰富,生态基质优越,森林夜益率达 76 . 3 % ,境内有被誉为“物种宝库、岭南明珠”的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示范点、国家林业综合发展示范县和全国生态示范区试点县。始兴县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 II 类标准( GB3838 ― 2002 )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人颗粒的水平未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II级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优良,烟尘控制区夜盖率达到 100 %;县城的生活垃圾 1 . 8 万 t ,超过工业固体废弃物 0 . 5 万 t ,医疗废物 3 . 27t 。
表 1 2003 年某市污染物排放情况
基本上没有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见表 1 :
总之,目前某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如林地逐年减少、“三废”排放里逐年增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当前某市正处于农业主导型社会向工业主导型社会的过渡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环境问题会逐渐显露出来。
2 .某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战略
( 1 )制定地方法律法规,规范循环经济发展
借鉴贵阳等地的经验,某市应当着手制订循环经济的相关地方法规,如 《 某市循环经济试行条例 》 ,其中包含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规定;建立健全 《 某市废物回收制度 》 ,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物由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贵回收,生活垃圾主要由政府和民众回收,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
( 2 )加强政府引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局和生态办要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县、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等,以此促进循环经济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政府要继续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促使企业自觉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要限制“三高”产业的发展,扶持生态型产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闭路循环”式的生产,投资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积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 3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带动生态工业发展
作为某市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领域应率先实施循环经济,其重要发展形态就是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严格地说,在循环经济中,没有“废物”这个概念,因为在生态工业园区中,一个企业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是另一个企业的营养物。
( 4 )建立共同参与体系,刺激绿色消费和绿色需求
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循环经济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民众。政府要通过利益的驱动和精神的号召使社会各界都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当中来。通过舆论、宣传教育等让公众了解循环经济的原理和理念,引导居民正确购物、适度消费,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增强反复利用和多次使用的意识,以提高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公众监督和倡导下的生态文明。其中消费是循环经济中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应起到保护环境的表率作用,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消费行为影响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同时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 5 )鼓励产学研相结合,构筑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生态环境保护
与生态环境的建设
1.加强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柴达木盆地由于沿袭传统的经济开发模式,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出现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失业增加、分配不公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并呈现激化,因此只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为后代的生存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才能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特殊性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青藏铁路的必经之路,这条线路的开通直接关系到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全国的气候和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这里自然结构独特,生态环境脆弱,多数地区植被处于退化演变状态,一旦遭到破坏,便很难恢复。所以,利用好这里的各种资源、合理开发特殊的生物和矿产资源,保护和建设好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好柴达木盆地的气候资源,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因此,应当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同等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地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好,全面推进柴达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柴达木生态环境
现状分析
1.气候资源及生态环境现状
柴达木盆地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其基本气候特征为:日照时数多,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分布地区差异大,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增。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十分严重,加上水土光热资源匹配不均,生态环境恶劣。柴达木盆地总面积3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5%左右;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北部、东南部较高,中部、西北部较低,盆地最低点位于察尔汗的达布逊和霍布逊湖区,海拔2675米,盆地从边缘至中央大体依次为高山、丘陵、戈壁、平原及湖沼。盆地内有大小河流100多条,湖泊90多个。盆地南缘是长江发源地,山势巍峨高峻,景色雄伟壮观。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气温2~5℃,盆地无霜期平均在70~120天,山区没有绝对无霜期,年平均降水量东多西少,自东向西递减到十几毫米,部分山区降水量较大。山区、滩地有连绵草场和小块绿州,草原面积达970多万公顷。天然草地按草地类型划分,可分为高寒干草原、山地干草原、高寒荒漠、山地荒漠、高寒草甸、山地草甸6个草地类,11个草地亚类,19个草地组和50个草地型。其中高寒草甸、高寒干草原和山地荒漠为主要天然草地类型,占全州天然草地面积的86%左右。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一类保护动物17种,二类保护动物22种,药用动植物资源500多种。
2.草地生态环境现状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天然草地生态日趋恶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州草原退化呈加速趋势。据 1999年统计数据,草地退化已严重影响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特别是三江源区开始出现“生态难民”和“绿色绝唱”。因此在省政府的支持和安排下,2000年开始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先后完成了柴达木盆地等地区生态治理规划和部分地区退牧还草工程。到2005年,全州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为308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3.4%。其中:重度退化草地35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天峻、都兰、格尔木;中度退化草地273万公顷。全州草原平均产草量减少30-50%。草地退化引发了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影响着海西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对全省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诸多隐患。
生态环境退化的
主要表现形式
天然草地不仅是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而且还是青藏高寒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其它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原本脆弱的高寒生态系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开展草地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完成柴达木盆地生态治理和部分地区退牧还草工程的规划十分重要。
1.草地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根据退化草地的景观特征可将退化草地分为黑土型退化草地、毒杂草型退化草地和沙化型退化草地三种类型。黑土型退化草地主要分布在天峻的中北部、都兰的热水和沟里、格尔木的唐古拉山和秀沟地区,此类退化草地平均鲜草产量仅是未退化草地产量的20%,平均植被盖度为45%,在产量组成中优良牧草比例只有14%,植物种数明显减少。毒杂草型退化草地主要分布在天峻中南部地区、德令哈北部山地,此类草地优良牧草减少,毒杂草成分占50-70%,草场利用价值明显下降。沙化型退化草地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此类草地植被盖度30%左右,产草量下降60-70%。由于退化草地面积不断扩大,草地植被覆盖度明显降低,使草地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
2.土地沙化加剧、湖泊萎缩、湿地减少
海西州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目前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扩大。退化草地中以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的冬春季节草场最为严重。同上世纪50年代相比,目前单位面积产草量分不同区域下降了30―80%。海西境内湖泊广布,但众多湖泊出现面积缩小甚至干枯,湖水内流化和盐碱化,高原沼泽地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高原植被演变,大片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导致沼泽地水源涵养功能降低。
3.自然灾害、虫害和鼠害频繁
受草地生态环境破坏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频繁发生雪灾、沙尘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并呈逐年加剧的趋势。近20年来,盆地东部农业区发生春旱和霜冻的年份超过半数。草地鼠虫害肆虐,根据2003年全州鼠虫害调查统计,鼠虫害发生面积278万公顷,占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的9.2%,其中鼠害发生面积237万公顷。平均有效洞口数1.8个/公顷,害鼠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牧草,同时鼠类的啃食、掘洞等活动造成了大面积的裸地,加速了黑土型退化草地的蔓延。虫害发生面积41万公顷,主要害虫为蝗虫、毛虫和古毒蛾。
4.森林覆盖率低,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柴达木盆地森林覆盖率很低,且分布不均,多处于江河源森林生长极限地带。经过自然演替和人类的采伐利用,森林面积和天然灌木林面积极少,森林蓄积量不足。森林覆盖率降低,致使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河流径流量普遍减少,湖泊萎缩。
5.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目前对野生生物资源偷捕滥猎、乱挖滥采、盲目捕捞等现象日益加剧,物种生存条件恶化,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许多珍稀、特有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锐减,甚至灭绝。原本分布广泛、资源量较大的藏羚羊、野牦牛及藏野驴、白唇鹿、虫草等珍稀野生动物和药用植物,由于过度的猎杀、采挖,现已大量减少。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湿地的萎缩,以及对野生动物的偷捕滥猎和对虫草、麻黄草等药用植物的大肆采掘,一些物种逐渐变为濒危物种,目前海西境内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其总数的l5―20%。
生态环境恶化的
成因分析
1.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柴达木盆地高寒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产力水平低、稳定性差和自然恢复能力弱,容易受外界因子的干扰而遭到破坏,且恢复难度极大、恢复过程缓慢。另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极为困难甚至不可逆转。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其具有随环境恶化自然退化的特点。
2.气候变化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柴达木境内河流广布,水系纵横,这些水资源的利用对海西的经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使柴达木盆地部分河流出现了流量减少甚至季节性断流的现象。气候对湖泊水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湖泊水量的收支平衡体现出来的。一方面,自然降水量减少使入湖河流的流量和直接降入湖泊的雨量减少,进而导致湖泊水位的下降。另一方面,气温的升高和蒸发的增大,无疑使湖面蒸发量增大,致使湖水量存储减少,最终出现水位下降,直至众多湖泊的干枯。由于气候的暖干化趋势,导致冰川退缩,而冰川的退缩和变化直接影响到水资源量的多少,导致了冰川缘区水资源的快速丧失,下游地区地面和地下水补给减少,引起湿地和湖泊萎缩。
(2)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在荒漠化或沙漠化发展过程中,无论在遥远的历史时期还是现代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气候变干燥时,沙漠化就发生、扩展,出现风蚀等侵蚀现象,土地生产力降低;气候变湿润时,植被生长较好,流沙被固定,侵蚀速率降低,湖泊水系发达,地表生物量增加,意味着暖湿气候环境的沉积形成。现代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了荒漠化的进退过程,引起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当降水量增大时,沙漠化土地逆转;当降水量减少时,沙漠化面积扩大。也就是说,沙漠化发展趋势与降水量变化基本吻合;风沙活动在沙漠化的形成、沙漠化土地的出现及发展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起沙过程受到地表粗糙度的影响,在有植被覆盖的半固定沙丘上,2m高起沙的临界风速为6m/s,而在流沙表面的临界风速仅为4.5m/s。可见,在气候干旱化的作用下,草场植被退化,粗糙度下降,受到风力作用造成沙漠化的发展。
(3)植被退化
植被退化的直接表现形式为天然草地的退化或沙化,使草地面积减少,生产力下降。气候对草场植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牧草的生长期;二是影响牧草产量;三是影响牧草的群体结构。有关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秋季降水量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呈减少趋势,且春季降水从90年代开始出现显著减少,这一变化趋势导致了牧草返青的推迟。同时,气温明显升高,加剧了干旱对牧草的影响,使大量抗旱能力减弱、对干旱反应敏感的牧草群体结构出现显著的年际变化,平均密度明显减少,导致草场植被稀疏,盖度下降。
(4)水土流失
气候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直接影响降水及其降水特征分布,间接影响植被类型、岩石风化等,进而影响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降水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之一,降水量减少,使地表植被覆盖减少,易于水土流失。
(5)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海西大量开垦草原,使大片优良冬春草场被毁,天然草原植被严重破坏。近十多年来,每年都有数万人进入草原区开采沙金和采挖药材,加剧了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量沙源物质堆积增加了草地沙化的隐患,加速了草地荒漠化的发展。另外修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时,不注意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局部土地沙漠化。人类活动的强度和广度都已接近或超过自然变化的强度,以致许多自然资源的供应已处于极度紧张的状况。人类在大规模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促使环境向人们意愿的方向变化,却忽视了大范围的环境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如盲目开垦耕地,致使自然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牧业生产追求牲畜数量,超载过牧,直接影响了自然植被的繁衍更新,造成植被退化,草地沙化。
生态环境保护
与建设的对策措施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广泛深入宣传《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资源法》、《水土保护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知识,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
2.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在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中,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更好地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确保有法可依;另外,尽快建立健全法律监督约束机制,确保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工作的顺利进行,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者坚决追究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从而形成有效的责任监督约束机制。
3.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青海省生态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奋斗目标、具体任务和措施,结合各地区、各单位实际,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因地制宜编制实施规划。
4.完善制度,科学监管。坚持对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必须建立和完善综合决策制度。一是建立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避免决策失误造成新的生态破坏。二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领导机构,确保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三是建立重大决策监督与现任追究制度,确因决策失误和工作失职造成后果的要坚决追究领导责任。四是建立环保教育培训制度。
5.做好水利建设工作。柴达木盆地的保护及治理,一要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和恢复水源涵养功能,遏制盆地内水资源的流失;二要以草地建设为中心,实现畜牧业集约化经营,保护和改良草地生态系统;三要借助人工增雨等辅助手段增加降水量,恢复自然植被,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6.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针对资源的过度开发,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必须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替代型产业,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1)发展节水农业、生物产业和高效生态农业。(2)利用柴达木特有的地理地貌、奇特迷人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民族人文景观,大搞旅游、探险、滑雪等项目的建设,增加收入。(3)选择一些无人区和封山育林(草)的地区,放养野生动物,建立国际狩猎场,赚取外汇。(4)营造人工林,将部分农牧民直接转为林业养护员。(5)利用水利资源,建设小型水电站;同时利用高原风季长、日照强的特点,推广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解决居民和农牧民能源短缺问题。(6)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改变农牧区传统的采挖滥砍,制止土地贫瘠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