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地理教学策略模板(10篇)

时间:2023-11-02 15:42: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理教学策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地理教学策略

篇1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文理综合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学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立足本学科教学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考试虽然明显地反映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但是在复习教学中千万不能因此而忽视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该拓宽的要拓宽,该加深的要加深。要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纲举目张,只有系统了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二、重点复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他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学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三、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所以,在地理复习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如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首先要看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四、立足单科, 关注学科间的综合,强化综合意识,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我们在地理复习中,应该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考试的知识范围,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高考的万变。另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教师可挑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五、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篇2

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高中地理是地理教育课程的基础,在更高要求的地理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理教学中的学案设计是师生一起努力的结晶,它是由教师精心完成,学生自主探究完善的学习方案,可以引导学生培养恰当的学习方法以更好地完成地理学习。另外,教材内外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提高了其自身的整体素质。现下,我们以人教版为例,浅析高中地理的教学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教师为学生制订出更适合的教学策略,从而大幅度提高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高中地理学案的组成和设计原则

1.高中地理学案由课前预习、学法指导、课堂练习以及学习小结四部分组成

课前预习是地理学案中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前自我学习的部分,一般不会牵涉过难的知识点,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可以培养自身自主学习的习惯,自然而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法指导是地理学案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它主要针对学习内容中较难部分,往往牵涉到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学法指导侧重于指导,即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如,学习地形知识的方法、如何记忆图示的方法等。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让学生融会贯通,以便在之后的学习中如鱼得水。课堂练习能反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吸收程度,便于教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以完善该方面的教学。学习小结是地理学案的最后一部分,它可以指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当堂的教学内容,巩固印象并便于日后复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总结能力。

2.高中地理学案的设计原则分别为目标优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图表化原则、参与化原则

目标优化原则是地理学案设计中的基础。地理学案设计是在响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是否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并突出学习目标的重点,同时各方面兼顾而完成的设计,目标优化奠定了学案设计是否成功的基础。问题化原则,即将课程内容转化成一个一个可供探究的问题。问题的形式能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未知的东西对人来说总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学生为了将未知变成自己的已知,更会不遗余力地去探寻出更多的知识,同时又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化原则侧重设计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调动主动性,以求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创新和发展。图表化原则是地理学案设计的重要原则,图表是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地图和图表的应用既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又可加深学生对空间思维能力以及读图能力的掌握。参与化能力,即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地理学案设计中,在参与中更方便完善自己的能力。

二、高中地理对阅读材料的应用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效地加强了地理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适当渗透一些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以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

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这样既不会因为难度问题造成吸收知识的困难,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内容,开阔视野,拓展学生的综合地理知识以及加强其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这一阅读材料补充了板块运动以及褶皱的地理知识,深化了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与印象。

阅读材料不是考核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阅读材料时不会觉得有压力或者负担,反而会因为轻松地学习阅读材料而对其产生兴趣。例如,阅读“波浪和潮汐”时,学生在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各种影响后又可了解潮汐的产生,引发学生对潮汐产生原因的兴趣,同时还能被先人探索挖掘出如此的规律知识所折服,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从而更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习惯主动去学习更多的地理现象。

人教版教材注重时事问题和热点问题与教材相结合的内容渗透,例如,“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这则阅读材料,它不但对正文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更让学生关注热点问题,拓宽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并让学生提出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这样的事实材料不拘泥于教材书本,能有效开阔学生眼界,引发学生对自然、对世界的探索与思考,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有一定难度,却也十分重要,地理教学学案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工具,为地理教学作铺垫,让地理教学事半功倍,而教材内外的阅读材料则是一种补充,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巩固当堂所学内容,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会实践,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自然,这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全方面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贾鹏.探论对话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 首都师范大学,2011.

篇3

当前我们以人教版为例,浅析高中地理的教学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教师为学生制订出更适合的教学策略,从而大幅度提高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效果。

1 高中地理学案的组成和设计原则

1.1 高中地理学案由课前预习、学法指导、课堂练习以及学习小结四部分组成

课前预习是地理学案中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前自我学习的部分,一般不会牵涉过难的知识点,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可以培养自身自主学习的习惯,自然而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法指导是地理学案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它主要针对学习内容中较难部分,往往牵涉到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学法指导侧重于指导,即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如,学习地形知识的方法、如何记忆图示的方法等。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让学生融会贯通,以便在之后的学习中如鱼得水。课堂练习能反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吸收程度,便于教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以完善该方面的教学。学习小结是地理学案的最后一部分,它可以指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当堂的教学内容,巩固印象并便于日后复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总结能力。

1.2 高中地理学案的设计原则分别为目标优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图表化原则、参与化原则

目标优化原则是地理学案设计中的基础。地理学案设计是在响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是否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并突出学习目标的重点,同时各方面兼顾而完成的设计,目标优化奠定了学案设计是否成功的基础。问题化原则,即将课程内容转化成一个一个可供探究的问题。问题的形式能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未知的东西对人来说总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学生为了将未知变成自己的已知,更会不遗余力地去探寻出更多的知识,同时又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化原则侧重设计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调动主动性,以求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创新和发展。图表化原则是地理学案设计的重要原则,图表是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地图和图表的应用既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又可加深学生对空间思维能力以及读图能力的掌握。参与化能力,即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地理学案设计中,在参与中更方便完善自己的能力。

2 高中地理对阅读材料的应用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效地加强了地理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适当渗透一些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以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

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这样既不会因为难度问题造成吸收知识的困难,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内容,开阔视野,拓展学生的综合地理知识以及加强其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这一阅读材料补充了板块运动以及褶皱的地理知识,深化了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与印象。

阅读材料不是考核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阅读材料时不会觉得有压力或者负担,反而会因为轻松地学习阅读材料而对其产生兴趣。例如,阅读“波浪和潮汐”时,学生在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各种影响后又可了解潮汐的产生,引发学生对潮汐产生原因的兴趣,同时还能被先人探索挖掘出如此的规律知识所折服,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从而更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习惯主动去学习更多的地理现象。

人教版教材注重时事问题和热点问题与教材相结合的内容渗透,例如,“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这则阅读材料,它不但对正文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更让学生关注热点问题,拓宽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并让学生提出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这样的事实材料不拘泥于教材书本,能有效开阔学生眼界,引发学生对自然、对世界的探索与思考,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用教材的转变

新课程地理教材只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资源平台,因为各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并且所有的教材都是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所以,教师应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更加重了这个特性。教材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并且高中地理学习内容与其它学科学习内容不同步,从而严重妨碍了学生对有些自然地理过程的正确理解。如风的形成、黄赤交角、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等等,对教师来说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梳理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些,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另一方面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和学科间的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针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要辩证地加强活动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的相互关系,使各种教学形式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不宜指手划脚,横加干涉,全盘否定,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分对错。教师应在目标导向、动机激发、情景创设、方法指导、疑难解答、反馈指点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完成对知识的重新建构,甚至可以替换教科书中的案例,自选教学素材,自行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身边的校本课程资源,使其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高中地理教学有一定难度,却也十分重要,地理教学学案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工具,为地理教学作铺垫,让地理教学事半功倍,而教材内外的阅读材料则是一种补充,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巩固当堂所学内容,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会实践,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自然,这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全方面完善自己。

篇4

一、倡导生活化教学

不论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还是区域地理,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脱离了生活的地理教学活动是没有意义的,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将地理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施生活化教学。

例如,学习“节约与保护水资源”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数据,告诉学生我国可用的淡水资源非常缺乏,且分布非常不均衡。学生很少能体验到缺水的情况,因此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后,并没有太多感触。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向学生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水呢?学生:洗衣、做饭、浇花、打扫卫生等。教师:是的,水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离开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离开了水,工农业生产将无法进行。接下来教师出示干旱地区地面龟裂、禾苗干枯的图片,以及“干旱的西北”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西北地区严重缺水的情境,理解“半夜出门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这首民谣,它诉说了山区百姓的无奈,也道出了西北山区人民饮水的艰辛。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用水便捷,只需用手轻轻一触,就可获得干净的水,看到视频后,学生也感觉不可思议,中国还有这样的地方,这就引起了他们对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重视。

学生明白节水的重要性后,教师提问学生:你见过哪些破坏水资源和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呢?有的学生说和父母出去旅游时,看到有的人随意向河里扔垃圾;有的学生看到有的工厂随意向河里排放污水;还有的学生看到有人用完水龙头没有关闭……教师:是的,我国的水资源本来就缺乏,再加上人们缺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使我国的水资源现状更加堪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能为保护和节约水资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由于教师将地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有效结合,学生听完问题后,立即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用洗菜水浇花,洗手的时候水龙头开小点,用洗衣服的水冲马桶,洗澡尽量用淋浴等,加强对水的循环利用。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快速掌握地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

方法。

例如,教学“繁荣地方特色文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和搜集资料,探究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并通过地域文化的三个方面――服饰、饮食、居民,来举例说明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如,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以及饮食文化,同时对傣族和藏族服饰进行对比分析,对南方和北方饮食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进行讨论,完成表格并积极

发言。

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各地不同地区的建筑,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哪些自然因素影响了传统居民建筑,同时总结归纳,气候(气温和降水)、地形等因素。不同地域的居民建筑生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接下来请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西江与平遥所在地区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比较西江苗寨与平遥古城建筑特点的差异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西江苗寨与平遥古城建筑特点的差异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指导,讨论完毕,教师总结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加深学生的理解。

地形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也很大。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了解到南方山区地形崎岖,民居一般依山就势建在坡度平缓的向阳坡,布局紧凑、院落较小,如西南山区的吊脚楼;而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民居一般形态规整,院落宽大,如北京的四合院等。为降低造价,我国各地传统民居建筑都尽量就地取材。例如,贵州镇宁等山区的布依族人们采用片状岩石建造石板房;黄土高原的人们在黄土层中建造窑洞;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们使用竹子建造竹楼。

学生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探究,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高效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知识的能力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成为地理教学的新目标和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地理教学资源的共享,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例如,在学习“地图的应用”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电子地图的用法。教师打开地图软件,向学生展示电子地图的初始界面,并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功能。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搜索本学校、本市动物园、图书馆等位置,通过放大和缩小功能更加清晰地展示这些地方,由此展示电子地图确定地理位置的功能。其次,查询由A地到B地的驾车路线,根据查询结果展示电子地图确定路线的功能。再次,搜素“学校”“超市”等,通过搜索结果以展示电子地图的分类搜素功能。教师通过演示,学生知道电子地图的用途,并学会简单使用电子地图。了解电子地图的功能和用法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利用电子地图,设计一次从学校到泰山的旅游路线。电子地图的这一功能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与日常出行中,通过定位自己所在的位置,输入目的地,就能很快得到电子地图为我们规划的最佳线路,方便又快捷。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子地图,深入理解了电子地图的作用和用法。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地理知识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掌握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提高了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篇5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学追求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往往忽略了教学过程,学生更多的是机械式的学习,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沉闷。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维,具备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学过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勇于尝试新的教学策略。

一、形式多样的导入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个好的导入形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师生的双边活动更加融洽地展开,而且还能让学生调动和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有目的的去听课,更好地掌握知识。相反,一个糟糕的导入,会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从沉闷开始,最终会以不佳的教学效果结束。

导入形式有很多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的设置自己的新课导入。

设置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启发诱导进行课堂教学导入,以期求得切入课题、明确要点、深化教学、融会课堂的良好效果。联系实际生活:生活中有很多与地理学习相关的内容,将学生经历过的事实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近几年经历的异常天气变化就可以融入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多媒体导入: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选择经典图片、视频等形式导入,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变呆板为主动,有助于学生增强感知,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地球的公转运动与自传运动”,通过动画的形式变现出来,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兴趣更浓。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关键的第一步,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有效的新课导入方式。

二、创设教学情境

有人认为,只有在新课导入阶段才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导入之后就可以平铺直叙了。其实不然,新课导入之后,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任何教学环节都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这揭示了一个认知规律:直观形象的事物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知,并为理性认知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扣住教学目标,以此为依据创设情境。既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又要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地理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营造课堂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一般可以采用播放视频、讲述故事、描绘神话传说等形式,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器注意力。其次,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推理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社会现象,找出其中蕴含的地理现象。因为生活情境真实、形象,易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设疑、解疑的过程,易于让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进而进入主动、积极探究的学习状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掌握了知识,同时感受到了求知的趣味与快乐。

如很多人都认为台风所经之处都是狂风暴雨,教师针对这个普遍认识,提出:台风所经之处,是否都是狂风暴雨呢?通过理性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台风是发源于热带海洋表面的热带气旋,其中心气压值极低,水平方向产生的气压差极大,导致空气旋转上升速度非常快,加上水汽充足,自然会带来狂风暴雨的天气。但是,由于中心气流旋转上升速度快,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下,导致台风中心地带即台风眼区空气反而下沉补充,从而形成晴空万里的景象。

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把枯燥的地理知识转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装状态,创造有意义的、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学习模式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强调的是教师的“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极其被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引导,只要学生上课听懂了,知识点记住了,考试成绩好就行了。其实,传统教学忽略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虽然学会了知识,但是却不具备学习能力。新课改强调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意识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采用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模式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学习模式。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分组问题、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教师要本着平等、均衡的原则进行小组分组,平衡各学习小组之间的人数、能力和水平,明确各个成员的职责。教师的作用是合作学习能够成功开展的条件和保障,其角色的定位应该是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担负着整个合作学习活动的调控和管理。只有小组成员各司其职,教师合理监控,合作学习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6

当前,农村中学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许多引人注目的问题,特别是难度相对偏大的地理学科教学活动,更是存在着较多让人担忧的问题,从而影响地理教学培养合格的公民应具备地理知识素养。另外,也影响到高一学校对人才的选拔。为了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本文将做以下方面的探究。

较低的地理素养,漠不关心的态度,是目前农村广大学生的真实状况。中国目前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难以回避的矛盾。

1.首先地理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是制约农村地理教学最突出矛盾

据笔者调查,在全县范围内的初中学校,几乎没有专业地理教师。地理课就由一些从事其它学科的退居二线的老师顶替。他们几乎边教边学,难以吃透教材内容,理会不到地理课应有的特点和规律,更不要说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就是在农村高中,一些任课教师也是半途改行过来。他们有热情,但对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依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2.其次,教具及其他辅助教学设备缺乏

目前的农村中学地理教具及其他设备,已经严重滞后,满足不了地理课堂教学的需要。具体表现,教学挂图不成系列,仅有几张破旧地图,具体到每章、每节的教学挂图、几乎找不到。地球仪仅一两个,但过于小巧,起不到示范的有效性。对于其他如:经纬仪、天球仪,等高线地形实物模具等直观教具更是难寻踪影,从而影响学生对地理事物规律的直观认识。

3.中考分值低,学生重视度不够

现行的中考由各市州自行出题,每科的分值多少也由各市州自行决定。笔者所在地区,地理学科仅有30分的中考分值。这一低分值,严重影响了中学地理的正常教学。在现行的中考制度和评价机制上,这分值很难引起教师、学校、学生三者的重视,难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科的热情。因为,在总分效益下,权重学科的重压下,学校、学生也只能目光短浅,抓大放小。他们只是临时突击,而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地对地理学科的学习。

4.学生目前的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重低下

这一状况从而影响学生做为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地理素养,更是影响到高校对合格人才的选拔。广大农村学生的这一现状,已经到了一个刻不容缓的时刻,它严重影响到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更严重地说,这已引起城乡同学的公平发展。

那么,面对现实,我们该如何采取措施,来缩小这种差异,从而弥补不足呢。下面,我们从这几方面进行探究。由此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1)旗帜鲜明,树立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正确认识。当学生一进高中时,第一堂课就要给学生阐明这样式的观点:①地理是高中的权重学科,高考分值100分;②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理兼修的学科,它既有文综大量的知识记忆的特征,又具有理科严密的逻辑推理,演算等方面的特性;③地理学科是一门长期积累的学科,任何人有临时抱佛脚就想取得好成绩的想法是虚幻的,是会失败的。高一年级学生已经处在从直观感受到理性逻辑思维的转变时期,他们已能冷静、客观树立人生目标,并有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何种途径和方法的强烈愿望。当我们事实求是地把上述3个观点留给学生思考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们能从行动和心理两方面来做出正确的评判和选择,从而提高学生老师间教学互动,由此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2)注重教材,夯实基础。教材是纲,它规定了同学在认知目标,能力目标等应该达到的程度。教材中存在大量的概念、规律、原理、地理事物的分布等诸多基础知识。对这些知识,应该对概念精读分解,对规律要进行总结和原因分析,对原理要强化因果对应前后联系,对于地理事物的分布要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大洲大洋位置,所在政区等多方面的位置对照强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滚动复习、巩固、检测这些知识。

(3)用好地理图册,突出图文转换和空间定位重要性。地图是地理学科的一门语言,几乎所有的地理基本知识,原理、规律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图表来完成。在地图册中,有表示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图,有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和成因的关系图,有表示事物逐渐形成的过程图,有表格统计图,有曲线图,三维坐标图等,如何使学生掌握并熟练驾驭这些地图,并形成学生心理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地理图册知识结构往往与教科书的编排结构一致。但它对教材内容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并以直观性和综合性的图表来呈现知识。尤其在难点、重点上深度解析。极大提高了地理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地球运动部分,地理图册用众多的方位图,多角度、多形式来呈现昼夜长短变化,晨昏线的运动,以及正午太阳高度与直射点的关系。增加了直观感受,从而更好利于学生的地理思维形成。在教学中,地图册要与教材结合使用,力争使学生在阅读地图时,能“看图说话”,把图中的地理事物、规律、现象联系一一说得出来。另一方面,在阅读教材文字内容时,能快速又简洁地绘出对应的示意图。

(4)注重各项地理能力的培养。①学生在做题时,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题中获取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方向的能力。并进一步做到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能分析和整合,并形成正确完整的答题要点;②培养学生正确描述事物特征和解释事物特征、表述事物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并进一步达到辩正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和阐释;③培养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体现创新思维。只有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才有把地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拓展的可能。

篇7

二、上学年高二地理教学与考试经验总结

在上个学年,我校地理组全力以赴,最终整个高二年级学生地理结业水平考试全部合格,达到A级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A级、B级通过率达50%以上,基本实现预定目标。

1.学生学习状况

学生对于地理学科不够重视,对地理学科水平考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将初中时期对地理学科的不端正态度延续到了高中阶段,出现了诸如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做作业、不及时解答疑惑等问题,造成学习成绩一直落后;另外,由于学生家长也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地理学科无关紧要,所以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够。

2.经验方面

(1)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去年在最后的备考冲刺阶段,整个高二备课组,以及任教高二的教师都全力投入到高二水平结业考试的复习中。全组上下团结一心,为考出好成绩而努力。

(2)夯实基础,抓好基本功的落实。对于基本知识点,教师要反复提醒,反复操练;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任教教师负责,逐个过关。

3.不足方面

(1)课时比较紧张。由于二期课改教材内容比较多,并且要提前一个月左右结束所有的课程,进行全面的复习。所以,在5月中旬就应该结束所有的新课进入到复习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方法等的不足,为了把握好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教师往往需要更多课时来帮助学生消化,因此,去年留给高二全面复习的时间只有两星期左右。因而学生习题训练不够,很多知识点不够熟练,把握不好基础内容。

(2)分层复习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形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虽然在复习冲刺阶段,我们对高二四次考试成绩排名前100名的学生和后30名的学生进行了分层复习,但是没有形成一套贯穿整个学年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教学、复习的策略,更没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那些中等成绩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因而最终达到A级的学生并不多。

三、有效地教学和复习,提高学生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在总结去年高二水平考试的经验教训下,通过全体高二地理备课组的讨论和研究,本学年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业水平考试进行教学和复习。

1.利用学案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课时紧张的问题,我们决定充分设计好学案,利用学案提高课堂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利用学案做好预习工作。把一些浅见易懂的内容,设计成预习作业,上课时由教师通过提问或默写等方法进行检测,而不必再上课时花费时间进行讲解。(2)精心设计问题。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精心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问题呈现出整个思维推理的过程,当学生能够回答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些难点也迎刃而解了。(3)精选习题。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或练习。这些例题往往是针对某个难点的不同提问角度,或是变式训练等。(4)以问题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对于每个章节的内容,学案中都有知识点梳理。在设计的时候,这些知识点梳理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学生只要回答出这些问题,就能掌握整个章节的内容。

2.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掌握答题技巧,用科学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5

一、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的特点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目标的实现情况,既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又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发展。

(二)在交往中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上演“教案剧”,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真诚互动、演绎生成的精彩华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课堂上,师生间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见解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

(三)在整合中提升

课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树立“课本是范例”“、世界才是教科书”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将个人的知识、学生的存量知识和体验、文本知识以及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等有机地融合,使课程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整合。让学生在操作、讨论、对话和思考中,牢固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二、当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转变为有效的教学行为还有较大的差距

当前地理教师虽然接受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但还不能将其很好地融入到教学之中,导致教学行为不当。从课堂教学来看,有的教师怕学生听不懂,总是讲得多,学生活动少,改变不了教师把持课堂的局面,摆脱不了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有的教师刻意追求学生的活动形式,忽视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认为只要课堂活动多,就体现了课改精神,这样的课看似热闹,而学生收效不大。

(二)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单调

地理新教材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地理新教材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按照新课程理念去挖掘教材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努力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以充实教学内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仍然习惯于“先将教材内容搬到教案上,再搬到讲台上”的做法,不能在地图上提取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除教材外,不会开发和整合来自教师、学生的教学资源及来自社会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单调、狭窄,停留在浅表层次。

(三)课堂上学生发言的交锋性不足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冲突、心灵碰撞,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不敢设置引发学生争论的认知冲突,设置的问题缺乏思辨性,学生发言的交锋程度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

三、教学策略

(一)理论学习策略

经过几年的理论培训和课改实验,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但距新课程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为了适应课程改革要求,广大地理教师应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精神,彻底转变旧的思想观念,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加强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真正理解和把握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融入教学中,将其转变为自觉的教学行为。

(二)课程资源多元化教学策略

地理课程资源多种多样,除地理教材和参考书外,还有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及体验、学生的存量知识以及来自社会、网络和报刊杂志的课程资源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突破课程的规定性,不要只教教材,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要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如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经验、家庭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要学会找到教学的生长点,学会设计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要特别重视自身的经验和体验,特别是用教学经验、社会经验去影响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课才具有活力,才是成功的课。

(三)开放性教学策略

地理开放性教学策略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状态。在新课程背景下,以现论为指导的地理开放性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二是唤起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三是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应该教、学并重;教育的本质是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篇9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标要求下,学校在教学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特点,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为我们的教学寻找更好的出路。地理也不例外,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地理也要丢弃传统教学的一些方式,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来对地理进行教学。现在,我们就从地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来为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寻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

一、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不足

在过去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高中地理的教学存在着很多缺陷。传统的这种教育就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地理学科的教学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学生是否理解,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怎么样。学生都是在机械地学习,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对地理没有自己个人的见解,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佳。

二、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途径

地理是基础教学的学科之一,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学该何去何从,提高地理教学增长率的途径是什么就成了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1.创设和谐环境,有利于地理的学习

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才可能对地理学科产生学习的兴趣。所以,为了在地理课堂中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合的学习环境,我们要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尊重并理解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培养为学生服务的精神。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以真挚、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每位学生,凭借教师自己广博的知识和胸怀来取得学生的信赖,从而在情感上获得学生的支持,引起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兴趣。

2.利用教材资源,因材施教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不仅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了改变,在教材的编写上也做出了很大的创新,体现在教材的编写更关注了时代性和选择性,坚持做到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统一,从而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也要做到对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传授,让学生学会对自己所学知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所以,针对丰富的教材,教师要做到的是用教材来教,而不是自己在教教材,因材施教地提高地理的课堂教学效率。

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理是一门较活的学科,与学生的观察和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来共同完成。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做灵活、科学的教学计划,在这个教学计划里要有学生的实践部分。通过实践来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把看似平常的却包含地理知识的事物进行具体的实践调查,逐渐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篇10

关键词 有效教学;中学地理;教学;策略

对于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地理分布格局、气候特征及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分布及相关特征等有理论层面的了解与认识,地理课程的教学更应当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与地理素养,能够让学生在收获大量的理性知识的同时对于我们身处的世界也有感性层面的认知,而这一切都需要有效的教学理念来加以辅助完成。本文将结合实例从不同方面分别谈谈有效教学理念下中学地理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启发地理认知

有效的教学理念指引下的地理课堂应当注重对于学生基本地理认知的启发,想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更好的展开情境教学。在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很多相关知识点学生们都是第一次接触,很多内容也是和实际生活,尤其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展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应当以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展开知识的介绍,可以通过适当的情境创设将学生们带入教学情境中来。在好的课堂氛围下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对于课堂教学积极性更高,也能够降低他们对于新的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难度。这样的教学模式将会很大程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习《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这一节内容时,教学重点在于要让学生认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的原因,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及其季风的形成,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们而言是较为陌生的,为了降低这些知识点理解上的难度,我会将课堂引入多媒体教室。我会借助相关教学软件用图表的形式给学生们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并且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进而让学生们观察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我还会借助相关教学软件以图画及flash的形式给学生们展示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的特点。当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点都有了一定认识后,我会进一步向他们介绍三个大气层:对流层(对流运动强烈;天气现象复杂,与人类最密切);平流层(水平运动为主;水汽杂质少,云雨绝迹,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从实际教学中不难看出,在情景创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接受更容易,过程中学生们的地理认知也得到很好的启发与构建。

二、培养兴趣,开发地理思维

在好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必然非常注重对于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只有以兴趣为驱使才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思维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的地理知识较为丰富,还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思维模式,能够借助很好的条件分析能力及推理能力来分析相关问题,这种能力的具备将会很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地理认知水平,对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也颇有成效。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是十分富有人文意味的一节教学内容,在展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实例的列举,透过对于实例的探讨与分析来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比较方法与规律。我以英国与日本为例,让学生对于这两个国家进行对比,分析这两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且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英国和日本都濒临海洋,两国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吗?2)日本和英国的工业布局都具有“临海型”的特点吗?学生们积极而活跃的探讨起来,我对于学生们的各种回答进行了归纳,并且对于两个问题作出了总结:1)解析:英国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2)日本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利用沿海多优良港湾的有利条件,形成了“临海型"的布局形式;但英国资源丰富,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特点。这个过程对于学生们而言不仅生动有趣,学生们也在过程中掌握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地理思维也在逐渐形成与发展。

三、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地理素质

想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也可以让教学模式更为多元化,可以开展各类有意义的课堂活动,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也是有效的教学理念的一种良好的表现形式。以《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为例,为了让课堂教学更有意思,我给学生们设置了一个课堂小活动。我让大家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国家,或者一个国家内有代表性的两个城市,选取的两个比较对象间要具备一定的可比性,学生就这两个对象展开对于它们的人口分布及人口容量间的比较,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相关结论。这个小活动不仅十分开放,学生在展开探究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锻炼,这些能力的发展将会更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地理素养的形成。这样的课堂小活动对于课堂教学无疑是非常有效的推动。

想要让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更为高效,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活跃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地理认知;其次,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化的课堂教学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模式;此外,还可以借助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来多样化课堂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这些都是有效的教学理念下非常值得采取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