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医疗卫生行业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11-03 10:05:45

医疗卫生行业现状

篇1

2012年4月,原北京市卫生局按照原卫生部下发的《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卫办发〔2011〕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卫办综函〔2011〕1126号)文件要求,统筹全市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发展状况以及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发展状况两个大局,总结全市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开展经验,研究制定下发了《北京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京卫办字〔2012〕26号)。

这个通知不是对原卫生部文件一个简单的转发,还包括了《北京地区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对原卫生部文件提出的定级要求进行了细化。三级甲等医院核心业务系统原则上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不低于第三级,一些重要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不低于第三级,一些区域平台信息系统不低于第三级,这是属于比较大块的分类。那么具体到医疗机构,具体到公共卫生部门,到底什么样的系统定为第三级,大家可能会感觉不太清晰。所以我们在《细则》里定义了三级甲等医院什么样的信息系统定为第三级。例如《细则》中写道,“三级甲等医院的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原则上不低于第三级”,应结合医院业务及信息系统实际情况,从以下指标确定医院核心业务系统:医院平均日门诊量;医院住院床位数;业务系统承载病患个人隐私信息、一旦泄露对社会秩序构成重大影响的;业务中断使医院正常运营蒙受重大经济损失的;其他如何遭到损害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重大影响的系统。因此,无论是医院的门急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还是今后将要建设的其他信息系统,都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分析,从而更准确地定级。

这个《细则》的制定使得我市医疗卫生行业更加明确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要求及落实方法,对我们之后的备案、安全整改和等级测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我们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原北京市卫生局信息中心),是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的事业单位,负责全市医疗卫生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指导工作。北京市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是从2007年开始开展的。总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是强化组织,落实责任。每年年初组织召开北京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会,市卫生计生委领导、市公安局领导均出席会议,对全年信息安全工作提出部署,明确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重点任务,为落实全年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联合检查,摸清底数。自2008年起,我们每年都与市公安局联合开展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在市公安局的指导下,我们针对卫生行业机构众多的特点,设立了由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市区两级公安部门联合检查的工作机制。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及市卫生局直属单位由市卫生计生委、市公安局负责,区县医疗卫生机构由区县卫生局与区县公安分局联合进行。目前,我市所有三级以上医疗机构和重要公共卫生部门均已完成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和备案工作。

三是政策落实,推动整改。近几年,市财政、市经信委大力支持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在2012年度至2014年度的市卫生信息化项目申报指南中,明确规定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属于政府支持项目。到目前为止已有10家市属三级医院(世纪坛医院、朝阳医院、地坛医院、儿童医院、安定医院、北京胸科医院、友谊医院、佑安医院、中医医院、首都儿童研究所)完成信息整改项目的申报工作,已由市经济信息委审核通过项目资金共计3670.902万元,现在建设资金正在陆续拨付到位。通过安全整改、等级测评,完成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切实提高了本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四是制定预案,强化值守。

五是及时总结,持续改进。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体会

从2007年开始参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我个人经历了北京市等级保护工作推动的全过程,在这里谈几点个人对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工作的思考。

首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我们医疗卫生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是看待信息安全工作视角的变化。以前,我们可能更关注技术本身,有了等级保护要求之后,使得我们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信息安全这件事情。因为信息安全是符合木桶原理的,最薄弱的地方往往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也代表着整个安全防护的水平。第二个变化是让我们更清晰地梳理了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系统,以往可能主要从系统功能来区分,现在会考虑从业务连续性的高低、数据安全防护需求的高低来区分。

其次,通过对信息系统的梳理、划分也清楚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里哪些要求对我们医疗卫生行业更适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标准是各行业通用的,因此在行业内推动时,一定要结合行业特点,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要求制定适合本行业的标准和规范。我们之前推出的《细则》其实就是基于这个思路,但由于行业的复杂性,真正形成一套适合医疗卫生行业的完整的标准规范,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篇2

(一)单位范围

由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设立,按自力事业单位治理,经同意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准则的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包括疾病预防节制、妇幼保健、方案生育技能服务等专业公共卫活力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服务机构。

(二)人员范围

上述单位中,年10月1日及今后在编的正式工作人员(年9月30日及以前已达离退休年龄未按干部治理权限同意留任的人员除外)。

二、施行时间

我县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从年10月1日起施行绩效工资。

三、清算核对津补助贴

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施行绩效工资与规范津补助贴结合进行。具体清算核对在国家统一规则的津补助贴之外发放的津补助贴和奖金,摸清收入起原、支出去向、账户状况和津补助贴实践发放程度,果断作废资金起原不正当、不合规的项目。详细工作依照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县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纪委等单位<关于做功德业单位津补助贴清算核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委办﹝)30号)执行。

四、绩效工资总量和程度的审定

(一)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由相当于单位工作人员上年度12月份基本工资额度和规范后的津补助贴程度组成。

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程度,由县人力社保局、县财务局依照与我县事业工作人员均匀工资程度相联接的准则审定。

(二)县人力社保局、县财务局综合思索单位类别、人员构造、岗位设置、事业发展、经费起原等要素,审定本级县政府有关部分所属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在县人力社保局、县财务局审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单位主管部分依据所属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社会公益目的任务完成状况、绩效审核状况、综合思索人员组成、事业发展、岗位设置等要素,审定所属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并报县人力社保局、县财务局立案。

(三)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审定绩效工资后,准则受骗年不作调整。确因机构、人员和工作任务发生严重转变等非凡状况需求调整的,单位主管部分须报县人力社保局、县财务局同意。

(四)县人力社保局、县财务局结合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财务情况、物价程度等状况,合时调整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程度。

五、绩效工资的分派

(一)绩效工资由基本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组成

1.基本性绩效工资首要表现我县地域经济发展程度、物价程度、岗位职责、社会公益目的任务完成状况等要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60%,在审核的基本上按月发放。基本性绩效工资由县人力社保局、县财务局依照岗位条理辨别确定规范,个中:表现经济发展程度、物价程度、岗位职责和社会公益目的任务完成状况四要素各占基本性绩效工资的25%。

单位首要指导和工作人员的基本性绩效工资中,表现岗位职责和社会公益目的任务完成状况的局部应依据审核后果发放。个中,审核后果为称职及以上等次的,基本性绩效工资全额兑现;审核后果为基本称职等次的,表现经济发展程度和物价程度的局部全额兑现,表现岗位职责和社会公益目的任务完成状况的局部按50%扣减;审核后果为不称职等次的,表现经济发展程度和物价程度的局部全额兑现,表现岗位职责和社会公益目的任务完成状况的局部悉数扣减。

2.奖励性绩效工资首要表现工作量和实践奉献等要素。由各单位在审核的基本上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派方法和方法。各单位可依据实践状况,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设立综合目的审核奖励、非凡人才津贴等项目。个中,非凡人才津贴的设立应依照《县卫生局关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设立非凡人才津贴项目标治理方法》执行。

(二)充分发扬绩效工资分派的鼓励导向效果

1.县卫生局、县人口计生委要结合我县实践制订绩效审核方法,坚持健全绩效审核目标系统,增强对所属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内部审核的指导。绩效审核方法要符合医药卫生体系体例变革的偏向,突出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既要表现基本公共服务或基本医疗服务任务的功用定位,又要表现社会公益目的任务完成的质量与程度、患者称心度、居民健康改善情况等。县卫生局、县人口计生委在制订绩效审核方法时,应对工作人员事假、病假、延伸产假、受处置、处分等时期,以及年度审核确定为基本及格、不及格等次后如何发放绩效工资(含基本性绩效工资)等问题,作明确规则。

2.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要完善内部审核准则,依据专业技能、治理、工勤等岗位的分歧特点,执行分类审核。依据审核后果,在分派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营业主干和做出突出成果和奉献的工作人员倾斜。个中,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内部绩效工资分派,应向承当疾病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措置与救治、情况恶劣的现场(实行室)工作等任务的岗位倾斜;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内部的绩效工资分派,应向承当公共卫生服务和临床一线工作任务的岗位倾斜。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制订内部绩效工资分派方法要充分发扬民主,普遍寻求职工意见。分派方法由事业单位指导班子集体研讨后,报主管部分同意,并在本单位公开。

(三)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首要指导的基本性绩效工资,按我县统一规则的规范执行;奖励性绩效工资,由主管部分在县人力社保、财务部分审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内,依据对首要指导的审核后果统筹确定,不再参与单位内部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审核与分派。单位首要指导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程度可高于本单位工作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均匀程度,并坚持恰当差距。

六、相关政策

(一)《中共中心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心纪委中心组织部监察部财务部人事部审计署关于严厉规律增强公事员工资治理的通知〉的通知》(厅字〔2005〕10号)下发前,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发放的变革性补助,符合规则规范和范围的临时保存,不归入绩效工资,另行规范。在规范方法出台前,一概不得出台新的变革性补助项目、提高现有变革性补助项目标规范和扩展发放范围。

(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按原市人事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派准则变革施行中有关问题的处置意见》(人发〔〕144号)规则,暂按绝对额保存的原工资组成中津贴比例凌驾30%局部(不含非凡岗位原工资组成比例提高局部),归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按本单位绩效工资分派方法执行,不再另行发放。

(三)在施行绩效工资的还,对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发放补助,规范由县人力社保局、县财务局确定。绩效工资不作为计发退休费的基数。

(四)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施行绩效工资和向离退休人员发放补助后,不再执行《市人力资本和社会保证局市财务局关于对暂未执行绩效工资的事业单位中自荐津补助程度较低人员执行过渡性分歧的通知》(人社发〔〕46号)。

(五)施行绩效工资和向退休人员发放补助后,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得在审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和确定的补助规范外自行发听任何津补助贴或奖金,不得违背规则的顺序和方法进行分派。对违背政策规则的,果断予以改正,并进行严厉处置。

七、经费保证与财务治理

(一)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施行绩效工资和向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发放补助所需经费,归入财务预算全额安排,由县财务全额担负。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施行绩效工资,所需经费按“审定任务、审定进出、绩效审核”的方法由县级财务恰当津贴。

(二)要规范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政治理和国有资产治理,专业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依照规则获得的收入,应上缴财务的要悉数依照国库集中收缴准则规则实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务专户。

(三)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应专款专用,分账核算。详细发放方法依照县财务国库治理准则有关规则执行。基本性绩效工资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经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主管部分审核后,由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依据绩效审核状况划入小我工资银行账户。

八、组织施行

(一)全县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施行绩效工资工作由县县政府统一指导,县财务局、县人力社保局、县卫生局、县人口计生委详细组织施行。

(二)县卫生局、县人口计生委依据本施行意见制订所属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及工作人员绩效审核方法,报县人力社保局、县财务局同意后施行。

(三)从属乡镇人民县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生殖健康服务站施行绩效工资由县人口计生委负责。

九、工作要求

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施行绩效工资,是党中心、国务院从贯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调和社会的要求动身,经由重复研讨作出的推进整个事业单位收入分派准则变革和共同医药卫生体系体例的严重决定计划,直接触及到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实好处,全县各级各部分必然要高度注重,增强指导,精心组织,缜密部署,稳妥施行。

篇3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设施和队伍建设,加快打造农民健康工程。

2006年8月,卫生部等部委制定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并正式实施,这项投资216.8亿元的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覆盖范围最广、投资力度最大的一项农村卫生建设规划。本文旨在对我国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设建议。

二、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1、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发展现状

虽然由于乡镇合并等因素影响,乡镇卫生院的数量和从业人员呈下降趋势,但在村级卫生室的建设方面,其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都有了显著的增加,其中村卫生室的数量和覆盖率由2003年的51.5万个和77.6%增加到2006年的60.9万个和88.1%。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也由86.8万人增加到95.7万人。平均每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由0.98人提高到1.53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普及程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2、农村医疗服务发展现状

县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由2003年的1.7亿和921.5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3亿和1578.5万人。病床使用率也由59.5%提高到63.3%。乡镇一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次则由2003年的6.9亿次和1608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7亿次和1836.1万人,病床使用率由36.3%提高到39.4%。各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呈上升趋势,病床使用率也在逐年提高。这表明,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改变了以往的就诊习惯,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建设初见成效,各级医疗机构的就医环境和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民生病可以就近得到治疗。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推广,农民在得到医疗保障之后,就医负担有所减轻,就诊率和住院率均明显提高。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

经过几年试点之后,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于2003年8月进行全面推广,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2006年底,新农合覆盖可全国1451个县的5.08亿农民,参加人数为4.1亿,参合率达到了80.7%,2006年的补偿人次为2.72亿次,补偿资金达到了155.81亿元,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了医疗保障,从新农合中获益。从总体上看,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平稳,逐步规范,农民医疗负担有所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所缓解。

三、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从统计数据看来,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困难重重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目标是构建和完善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机结合,以预防保健为重点,满足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而在我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在农业卫生资源方面。近年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为农民防病治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资源不足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虽然农村卫生室的数量有了一定增加,但其间存在着地域布局不尽合理、资源总体不足和局部浪费并存的问题。

(2)在医疗卫生人员方面。现在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存在着专业技术匮乏、卫生服务水平低下的状况,以乡(镇)卫生院为例,具有执业(助理)医师的乡村医生只占乡村从医人数的10%,而无专业学历者多达36%。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学历低,对医学知识掌握有限,预防保健知识缺乏,不仅会影响日常医疗活动,更有可能因为误诊、误治等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3)在医疗机构合作方面。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各自独立,管理松散,缺少有效的纵向业务合作。各级机构功能定位不准确,资源利用率低,整体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2、农村医疗服务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农村公共卫生提供存在空白。农村公共卫生是面向农村地区向广大农民提供的卫生服务,也是一项每位农民均应享有的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村卫生室的产权和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多数村卫生室不愿意或无能力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再加上政府对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和制度投入不足,致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几乎成为空白。

(2)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尚未健全。医疗救助是指政府和社会对患病但又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特困人群实施专项帮助和支持的行为,也是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的《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要求在全国农村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不过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包括救助标准、救助病种、救助对象、救助办法的确定,救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机制的建立等尚在试点探讨中。二是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问题。农村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样,都是用来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重要举措,要衔接好两种制度,使之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存在一定缺陷。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现在,经过四年的运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参加人数、覆盖面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上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在其发展中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全国范围内未能形成各个方面都能接受的、经济可行的、可广泛推广的合作医疗主导模式;二是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筹资机制。现行筹资方式筹资成本太高且可持续性没有保障。

(4)农村医疗保障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是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缺乏有效的支持保障。各项医疗保障工作的展开,需要包括财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医药部门、医疗机构、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但目前存在着各部门各自为政,沟通协调困难的问题,给各医疗政策的实施与推广造成一定的阻碍。二是没有建立有效的资金使用监管制度。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卫生部门既管政策,又管基金收支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制约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措施,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存在失控的潜在风险。

四、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我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中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包括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引进两部分。而在软件建设方面则主要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新型农村公共卫生保障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制度等制度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是基础,而各项制度的建设则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政策指导。要想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就必须在软硬件两方面同时加大建设投入,在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

1、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医疗机构建设方面,造成医疗卫生资源建设不足的原因一是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应加大基本医疗服务设施的建设及改造投资,同时,应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按照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功能要求,充分考虑区域内卫生资源、人口数量、自然和交通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农村卫生机构的布局。在整合现有卫生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建设标准,以改、扩建为主,确定建设项目。鼓励民办医疗机构参与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分工和协作。

2、积极培养引进医学专业人才

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方面,中高等医学院校要针对我国农村卫生实际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并可以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为农村医疗机构输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以改善和优化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结构。二要加大现有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交流和学习,积极提高和优化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

3、加快各项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制度建设

要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总结各地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科学的筹款标准,补偿标准和补助范围等指标;要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扩大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农合的受益面,提高农民的收益程度;要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制度,明确公共卫生服务的服务项目范围,明确县、乡(镇)、村各级医疗机构在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中的职责;要完善各医疗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使之相辅相成,组成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要理顺医疗保障实施过程中各横向部门和纵向机构之间的职能,明确各方的管理职责,加强各方合作。

【参考文献】

[1] 张维龙:对构建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可行性探讨[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5。

[2] 吴红梅: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问题分析与创新探讨[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

[3] 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特困人口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制度建设[J].中国人口科学,2007(2)。

[4] 汪金鹏: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现状及宏观改革措施[J].中国卫生资源,2006(3)。

[5]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促进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J].浙江经济,2005(23)。

[6]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促进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下)[J].浙江经济,2005(24)。

篇4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5-000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15.002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主要是由各地区县级医院、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级卫生服务站组成,由这三部分满足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日常需求,支撑起农村公众健康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合理和快速发展决定了当地医疗卫生系统是否完善、农村居民的求医是否得到了保障以及农村卫生项目是否成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状况。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现状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与措施,这样才能改善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经营病态问题。

1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财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1 基层医疗“以药养医”的模式依旧存在

目前,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营状况依旧不佳,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严重亏损。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中只有药品出售得相对较好,其他医疗服务性收入几乎没有,机构运营成本结果只能靠药品收入来弥补,但依旧远远不够。

1.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运营情况不佳

目前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良好的财务运营管理,还不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在获得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后却无法有效的合理利用,导致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财务运营不佳则就无法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发展扩大。因为收入和成本不成正比,在收入增长的同时,支出的增长速度比收入更快,导致每年的运营结余不足以维持当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1.3 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巨额负债

部分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为基本建设等各种原因存在着负债,但是又因为财务运营能力不佳,无法获取足够的盈利进行偿债。这样就经过长年积累,产生了巨额的负债。

1.4 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体发展不平衡

众所周知,在农村中普遍存在着各级医疗机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同地区的相同级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不平衡,同一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同年份发展不平衡,同地区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因为卫生机构之间存在优劣之分,加上绝大部分患者都有“重优质、重高级”思想观念,这就导致了好的医疗机构发展越来越好,甚至在超负荷运转,差的医疗机构则发展越来越差,甚至出现了医疗资源浪费。纵观全国大部分农村比较得出:村级卫生服务站发展情况不佳,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村卫生服务站稍好,县级医院是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发展最好的。因为发展不平衡,则无法同步进步,相互之间还会有所制约,甚至导致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无法拓展。

1.5 政府投入不足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各地政府虽然每年都有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的资金,但投入资金的比例和数额几乎维持原样,导致分配到各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相对来说就是逐年降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缺乏盈利手段的情况下,政府

投入不足最后制约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2 改善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现状的建议

2.1 政府性投入资金需合理

应将地方政府的卫生财政情况加入政府每年考核中,使得当地政府能够更加重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状况以及机构的发展情况与问题。政府应能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每年投资总量,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彻底地落实,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制定有效合理的投资分配计划,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高效地分配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做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合理平衡的发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

2.2 任用培训相关经济类管理人才

拥有充足资金后更需要加强合理的运营管理,不能让非专业管理人员盲目进行管理,导致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用。需要挑选合适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提高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意识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使得其能够对机构营运支出和收入进行综合协调,能够将机构的效益最大化发挥。除了以上所述,在资产管理以及机构设施合理配置上也应进行长远规划,使得投入资产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降低因自身不了解而产生资源浪费的情况。

2.3 相关医疗保险制度需要完善

为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利用率,需要制定一系列合理适用的配套医疗保险制度,使得广大居民能够合理地被分配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要从制度上使得农村居民对于看病求医的方式得到改变,而不是一拥而上过度集中到其中某一级医疗机构就诊或是自己盲目买药胡乱治病。

2.4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根据各地不同的卫生体系建设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计划,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进行推进和发展,有效地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可以充分利用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合理优化分配各级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减少因为系统内部上下游竞争而互相抑制发展。

2.5 系统的成本核算及适度收支平衡

为了避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以药养医”的现象,需要对整个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进行规划调整,不仅能做到将人群进行分流就诊,还能进行系统的就医成本核算,使得在业务拓展的同时,能够使得收支适度平衡。

2.6 对固定资产及各种物资进行适用管理

就当前各地区存在的同类大型医疗设备采购过多,实际效用并不高的现象,相关部门应统一对其进行盘点与管理,同时也可相互调剂,将自身不需要的设备通过折旧采购或者赠送的方式,移交给急需此类设备的医疗机构。今后应以地区为单位对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进行规划,在对应的规划管理措施论证后,再决定是否采购;进一步建立完善大型设备库存物资及固定资产的调剂制度和流程,提高大型医疗设备的效用。

3 结语

目前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管理工作状况差强人意,依旧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可喜的是基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正在一步步发展和改革之中,通过不断抽丝剥茧式的改革,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将会逐渐往优良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兰芳.县级卫生系统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

[2] 肖律.浅析加强医疗卫生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措施

篇5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c)-0159-03

我校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学校高度重视桂西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现状,笔者及课题组成员通过深入百色周边乡镇卫生院调研,通过调研情况看桂西地区基层卫生人才不足现状极为严重。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能力低的“三低”现象,甚至有部分工作人员是以前部队转业到地方的安置人员,无医学背景,这严重影响卫生院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功能,很多患者只好送往大医院,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很多患者选择“拖”而错过救治良机。本文对桂西地区基层卫生服务人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1 桂西地区基层卫生人才现状

目前桂西地区医疗卫生人才分布状况是城乡两极分化十分突出,一方面,地市级医疗卫机构集中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的卫生人才,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又十分短缺。课题组成员通过对百色周边乡镇卫生院走访调研。所得数据显示乡镇卫生院有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2.92%;大专学历的也只占24.58%;绝大多数是中专学历和无医学学历者,在所有调查卫生院中取得中级职称仅为14.2%。这些数据令人堪忧,因此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存在着巨大缺口。其次,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设备购置不到位,基础设施差,医院管理、运营制度不完善。最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者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狭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医务人员由于业务受限,理论交流不足从而导致个人业务水平无法提高,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通过率也是非常低,在本文调研的基层医院中,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仅占医院总职工数的30%左右,另外由于基层医疗队伍很多是大专和中专学历,受制于文化水平和工作环境,很多基层医生甚至连考助理执业医师都感到困难。很多医生都是处于无证行医的尴尬境地。

2 原因分析

我校是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汇处的唯一一所高等医科院校,担负着为老、少、边、山、穷地区培养和输送医学人才的任务,学校多年以来秉承“大医精诚”校训,把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至今学校已经为百色及周边地区培养了三万多名医学人才,有效地缓解了桂、滇、黔三省交界处缺医少药的状况。但是由于基层基本医疗设备缺乏,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而且基层生活环境与城市差巨较大,工资收入、社会保障等远远低于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人员。因此很多医科院校毕业生不会选择到基层就业,极少部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也是出于就业竞争压力,他们只是把在基层就业作为过渡期,一旦找到更好的单位就会辞职,另外,虽然政策有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但还是不能彻底改善当前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问题。政府用于医疗卫生行业的资金大部分还是流向“三甲”大医院,造成很多基层医疗机构资金缺乏,连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设备都很难配备齐全。由于工资福利待遇、职业发展前景、社会地位落差大等种种现实原因,很多医科院校毕业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对我校近3年临床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在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13%左右,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学生占67%左右,而在乡镇卫生院就业的学生仅占1.1%左右。可见到基层就业人数极少,但现实的情况是基层对卫生人才有极大的需求空间,一些基层卫生院连续几年到我校招聘毕业生,但往往都是应聘者寥寥,根本没能招聘到毕业生[1]。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流失也非常严重。很多在基层地区是医务骨干,工作非常优秀,但总觉得个人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于是有的想办法调动到上级医院,甚至有的自己开诊所。这样直接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长期上不去,也导致了群众不相信基层医院救治水平,但到大医院救治成本高,群众往往病情严重时候才住院治疗,耽误了宝贵的救治时机。

3 解决对策

3.1 加强政策导向,开展订单式培养,强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力争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387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18万人;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462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30万人以上。开展免费医学教育,通过政府投入,减少医学生教育成本,在学生入学前和地方卫生局签订服务协议,学生毕业后回到当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这是解决基层卫生人才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对推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层次具有重大意义[2-3]。另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稳定还必须有相关后续政策法规完善,必须要在岗位编制、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社会保障给予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充分保障。2009年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也给广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并按卫生部等六部委颁发的文件精神,于2010启动了定向免费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生的试点工作,我校在2010年招收了第一批为基层定向培养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这批学生录取时已经和当地县卫生局签订协议,毕业后回到当地县的乡镇医院工作6年,他们在校就读的学费及住宿费均由财政拨付,每年按在校10个月计算,每月补助生活费250元,这样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投入,从填报志愿情况看,远远超过了政府预定的名额,可见这项政策还是切实可行的。

3.2 完善相关政策配套,让医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针对当前医学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政府要解决基层卫生人才不足和流失问题必须要建立健全基层卫生机构吸引、稳定人才的长效机制,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工作与生活设施建设,完善新医改背景下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配套政策,充分发挥相关政策的激励作用,是建设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重要保障[4]。比如对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编制问题、工资福利问题、职称评聘问题、个人学历及业务提高问题等相关政策要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充分执行上级部门颁发的关于大学生到基层服务的相关政策基础上也相应地出台了一些政策,2010年自治区人社厅、财政厅《关于我区“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间参加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桂人社发[2010]169号);2011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人社厅等八部门颁发了《高校毕业生到广西农村基层支农、支教和扶贫工作管理办法》(桂人社发[2011]80号)。

在编制问题上,自治区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使用管理,规定在基层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中预留10%左右的编制用于招聘符合岗位需求和招聘条件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此外,在县、市级医疗卫生单位选聘人才时,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医学高校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空出岗位,应优先用于聘用安排特岗全科医生;充分考虑基层是否“用得上”这一大学生普遍关注问题,近年各级政府加大对基层投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仅2008~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47 523万元,新增业务用房432 004平方米,2011年全区乡镇卫生院床位数达到45 526张,比2008年增长33.87%,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自2009年年起,中央财政投入2.45亿为全区乡镇卫生院配备高频X线机、B超、呼吸机、离心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麻醉机、救护车等一批基本设备,提升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急、危、重疾病的诊疗和救治水平。2011年广西卫生统计提要显示,我区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数占全区各类医疗机构总人数的42.26%,门急诊人数占全区各类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的26.1%。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实到位,乡镇医院的门急诊和住院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医学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将大有用武之地,能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改善基层卫生人员待遇,自治区财政对基层编制内的医务人员按每年每人6 000元进行基本工资补助,实行“托底不限高”的绩效工资激励机制,并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险”制度,据统计,2011年全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收入28 570.07元,比2009年增长19.7%,此外各级财政从2012年起将用4年时间在乡镇卫生院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6 000套,逐步解决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住宿难问题。对到国家级28个贫困县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大学生实行学费(按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 000元计算)代偿;对在基层服务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职称评聘实行政策倾斜,例如对服务基层大学生实行提前转正定职政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计算机能力考试实行“双免”政策,利用中央专项资金,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乡镇卫生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服务期满2年的参加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李康2012年5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学生的使命”形势报告会讲话)。

3.3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学历层次

桂西地区区是广西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地方经济制约,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业务水平低的情况。因此,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来提升业务水平,是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医学成人学历教育,是现有卫生人才实现学历提升的有效途径[5]。为此,我校积极举办医学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这是解决桂西基层卫生单位在职人员学历层次低、提高医疗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据统计,在我校参加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80%以上是来自乡镇基层卫生单位的医务人员。多年来我校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解决了部分基层卫生单位医务人员的学历情况。

3.4 开展结对共建,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广西省从2009年12月开始“结对共建、创先争优活动”,自治区政府精心组织69个区直单位分别与辖区内各村、社区建立结对共建关系,扎实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3年来,区委高度重视“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总体目标,牢牢把握“队伍为基石、发展为基础、民生为基本”的基本原则,聚合力、聚财力、聚智力,不断丰富和拓展结对共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欧阳坤松于2012年4月在全区“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总结表彰大会的讲话)。通过结队共建,加强城市医疗卫生单位以结队共建为桥梁,积极与县乡医疗机构开展技术共建的对口支援工作,利用大医院资金、设备、技术优势,开展给基层送医、送药、送设备三下乡活动,与基层卫生单位缔结为技术共建合作单位,定期选派资深专家教授到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教学、查房活动,免费接收各县乡医疗卫生骨干到市级大医院进修培训,免费面向基层举办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村医)培训班,可有效推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4 结语

桂西地区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有其民族地区特殊地理位置和民族性,由于长期处于经济发展滞后状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直处于缺医少药状态。如何改变民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状是事关人民大众卫生健康的头等大事,事关民族稳定、社会和谐大局。作为决策者应该认真贯彻落实政策,真正解决基层就业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个人发展、社会福利等问题,让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并利用目前的“争先创优”活动,积极部署城乡医疗卫生单位“结队共建”可推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我校作为地处桂西老的医科院校,学校要充分利用现行政策,调整办学层次,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培养一批能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刚,廖赞勇,陶肖云,等.民族医学院校医学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2,(2):92-93.

[2] 杜仕林,赖长宏.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19(5):55-60.

[3] 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Z].卫人发2011年15号文件.

篇6

1、乡村医疗资源总体概况:就所到调研地区看,当前乡镇卫生院发展状况不平衡。目前保存下来的卫生院与原先相比,基本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些卫生院医疗队伍不断壮大,基本上由原来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每院10几人至20余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也正在逐步充实到这一队伍中。每个卫生院基本上设立了门诊、病房,美化了环境,增添了设备,如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并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保障了乡镇级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村级看,少量村庄至今仍然没有诊所及村医,就××地区而言,目前尚有200个村庄没有诊所及村医,约占村总数的10%,多数村庄均有一所一医(一个卫生所、一个村医),有的经济较发达、人口较多的大村甚至有两所两医或者更多,这些诊所虽然设备简陋,但基本上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担负着村级医疗和防疫工作。

2、乡村医疗队伍人员编制情况: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各拥有10-20名人员,编制分为全民、集体、临时工。全民由大中专院校分配;集体人员由卫生系统招收而来;临时工由卫生院根据工作需要自行招收。村卫生所基本上每村设1-2名村医,相当部分由原赤医担任。

3、乡村医疗卫生队伍人员层次情况。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目前没有高级职称卫技人员,有少量中级职称医疗骨干,大部分是初级职称或者是无职称人员。据不完全统计,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中,大学本科或以上人员仅占3.6%,大专学历的为18.8%,中专毕业的占72.6%,还有4.9%的人员无学历。初级职称或中专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性卫校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国家不承认学历的中专生。而绝大部分村级老一辈卫生人员,是由原赤医培训而成,并非科班出生,基本上无职称、无学历,新一辈村医虽然大部分是科班出生,但基本上仅限于初级职称或中专生,属初级卫生人员,其中不少还是国家不承认学历的“中专生”。因此,乡村医卫队伍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4、乡村医疗队伍医疗设施配置情况。目前,每个乡镇卫生院基本上配备有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设备,设有化验室、病房,能开展基本医疗业务。但这些设备普遍存在使用率较低、缺乏有关管理制度的现象,个别卫生院光机无防护设施,还有个别卫生院因缺乏设备操作人员或缺乏业务用房,导致这些设备实际未投入使用,同时,由于很大部分乡镇医技人员对知识掌握较肤浅,因此,上述设备配置实际应用较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当有限的。而村一级卫生所,基本上设备配备简陋、不齐,绝大多数只能做简单的物理诊断。

5、乡村医疗建设方面经费情况。乡镇卫生院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补贴及医疗收费收入,由于其人员较多,医疗收入有限,所以很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经费运转困难,有的甚至是负债运营,不能或根本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发展卫生事业,且员工年收入基本上在1-1.5万元之间,与县市级大医院相比差距很大,造成员工心理落差较大,影响了乡镇医疗事业的正常发展。而村一级卫生所,由于资金大部分是个人投入,他们自己精打细算,开支小,且收入与乡镇卫生院人员相比相对较高,整体医疗运转情况是比较良好的。

6、乡村医疗队伍责任心情况。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中财政承担比例约为30%-50%,其余工资要靠医疗收费自给自足。由于现行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导致卫生院中的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医院选调走,而水平低下、工作不积极、责任心不强的人员却无法让其离开,这大大制约了卫生院医疗收费的提高,从而影响了整体工资收入水平,造成在相对较为偏远的乡镇卫生院中,多数人员存在“人往高处走”思想,向往城市、向往更好的地方,根本“无心恋战”。反之,多数员工因为收入与县市级医院人员相比差距很大,造成员工心理不平衡,以至于不安心工作,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随便,面对疾病时往往有力无心。而村一级卫生所,由于村医大部分是本乡本土人士,经费是个人投资,他们认真工作,责任心强,服务态度良好,与乡镇卫生院相比形成较为明显的反差,这无形中扩大了村一级卫生所的生存空间,但限于水平,村医面对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时,往往有心无力。

二、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目前,我省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情况与全国情况大体相同,约有80%集中在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广大乡镇尤其是偏远乡村的农民在当地得不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有发生。贫困和偏远乡镇的医院院长普遍反映说:农村医疗缺药、缺设备,但最缺的是人才、是技术,医科大学毕业生一般不会选择到贫困或偏远的乡村来。据了解,我省近年来开展了农村卫生三网规范化建设,设立了乡村医生的门坎,规定村医必须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但这基本上只是对新申请执业的村医,对有的老村医则按老办法延续。在个别偏远县城,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村医达不到新门坎的要求。

2、农村基层卫生机构设施装备落后,人才短缺,难以承担农民医疗保障载体的重任。据永安市卫生部门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摸底调查,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设备配备和人员素质都十分低下。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乡镇卫生院中业务用房小于1000平方米约占30%;村卫生所业务用房属危房的约占3%。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学历构成以中专毕业为主,占72.6%,大学本科以上人员仅占3.6%,大专学历为18.8%,还有4.9%的人员无学历。相当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由于人员不足,经常轮流值班,不分科室,内、外、妇、儿全拿,是全科医生。而说是全科医生,技术又都不精,职称也就难以晋升,因此,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很少有中高级职称的。相当数量的村医就更是连职称的门坎都迈不进,因为,这些村医基本上是从各县卫生学校毕业,有的仅参加一期短训班就挂牌行医,许多村医更是子承父业,在村里有些名气和地位,但医技水平只能居于中等或偏下。

3、经费方面的不足对乡镇医疗事业影响较大。目前,由于经费来源渠道相对较为单一,且数额不足,导致农村医疗经费很有限,特别是乡镇一级卫生院经费运转困难,有的甚至负债经营。因此,多数乡镇医院无力引进或留置人才,无力添置医疗设备,无力改善医院病房及员工住宿条件,无力安排更多的人员去参加学习、进修或者培训,无力提高员工收入水平,而所有这些因素,均会严重影响或阻碍乡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乡镇医务人员思想上存在不安心工作现象。目前,对于乡镇卫生从业人员,尤其是偏远乡镇的卫技人员来说,由于乡镇卫生院与县一级医院相比,在医技上和经济上存在很大差距,他们在医技上得不到很快提高,在经济上收入又较低,且工作、社交、生活等条件均较为艰苦,所以大多数非本土的医卫人员存在不安心工作现象,他们千方百计想往城里调,为人民服务、为患者解忧的观念较为淡薄,具有得过且过的心理倾向与行为表现,导致医疗质量与服务质量相对低下,影响了医患之间的关系,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对医生产生信任危机。

5、相当部分乡镇医院的医疗设备普遍存在使用率较低、缺乏有关管理制度的现象。如,个别卫生院光机无防护设施,无专业操作和检验人员,设备使用效果欠佳,还有个别卫生院因缺乏设备操作人员或缺乏业务用房,这些设备根本未投入使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抑制了自身的生存空间。

三、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目前,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包括县、乡、村三级,这个网络的现状是:县级力量较强;乡镇级比较薄弱,但能够承担一定的工作;村级相对最弱,基本不能负重。据调查分析,政府对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不足,是产生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具体原因表现为:

1、城乡之间医卫人员生存环境差距巨大。据了解,由于相对较低的收入及相对艰难的生存环境,不要说好的医生不愿来卫生院,就是卫生院现有的技术好一点的医生也是千方百计往外调。卫生院不但承受着人才流失的痛苦,还面临着与乡村个体诊所的竞争,有的个体诊所的执业医生就是在卫生院工作几年,技术有了提高后,辞职出去自立门户的。农村医疗缺药、缺设备,但最缺的是人才、是技术,医科大学毕业生一般不会选择到贫困或偏远的乡镇来。可见,城乡之间医卫人员收入及生存环境差距巨大,是农村医疗水平跟不上的最本质的原因。

2、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差距巨大。目前,乡镇卫生院设施装备较差的约占一半。而且基层医卫人员学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现有乡村医生中专学历的占70%以上,而且不少是从当年的赤脚医生转过来的,年龄多在50岁上下,接班的年轻人基本留不住。这样的现状使农民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缺乏信任,加之现在交通比过去方便,有病到县级和市级医院并不难。因而乡镇卫生院门前冷落,难以为继,不少是负债经营,无法发挥合作医疗载体的作用。目前,不管是乡镇卫生院或是村卫生所,在医技上与县一级医院有很大差距,很多医疗技术在农村还不能开始应用,使不应转院的往上一级医院转,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导致农民对乡村医院产生了一定的信任危机。

3、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财政转移支出差距巨大。由于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乡村医卫人员生活、工作环境差,收入相对低;条件差,收入低,留不住好医生;没有好医生,患者不愿来这里看病;患者少,收入少,医院条件改善不了。农村医疗条件太差,农民在当地得不到良好的医疗服务,一旦有个大病就得远离家乡到大城市,费用开支呈几何倍数增加,导致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有发生,这加剧了农民负担,反过来又压缩了乡镇卫生院的生存空间。如此这般,形成一条恶性循环链。

总之,以政府目前的财政投入比例或扶持力度,必然会出现上述这样的基础设施状况和人才结构,使得乡镇卫生院处于基本维持状态,缺少资金、设备、人员,医生的治疗技术水平无法进一步提高,有的卫生院只能应付一般的病,难、重症就可能诊断不出来,甚至误诊误治,导致农民对其产生信任危机。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相当数量的农民收入不高,自身保健、防护意识不强,因此对不是特急的病,他们一般不会单独为看病跑一趟,一般都是等到乡镇圩日时赶圩、看病一起办,有的时候小病就耽成了大病,小钱不花,变成要花大钱。如此恶性循环,成了乡镇卫生院摆脱不了的困境。

四、改进我省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意见或建议

回良玉在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队伍建设。因此,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各地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民盟课题调研组针对上述农村普遍存在的医疗卫生队伍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等实际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

1、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把卫生经费的扶持重点调整到支持农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人员培训等方面上来。要树立现代人才资源观念,把加快卫生人才培养作为保证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基础条件,认真落实培训专项经费,切实抓好现有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对急救、传染病、妇幼重点进行培训,逐步建立起农村卫生人才的长效培训机制。要切实加强乡镇卫生院人才技术队伍建设,开展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工程,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如,可逐步由省卫生厅与省教育厅联合启动乡村医生大学生深造计划,从现在开始在全省乡村医务人员中每年招收一定比例学员接受高等医学教育,五年内计划培养1000人或者更多,以提高其知识与业务水平;又如,要切实推行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倡导实施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从现在起就陆续从三级综合医院抽调相当比例的优秀医务人员到农村去,通过人力、技术、管理等多种支援形式,施行一年期满后对支援人员进行调整、轮换的办法,将城市卫生资源引向农村,以逐步改变农村卫生工作的薄弱现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卫生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为农村居民就近提供质优、价廉、便捷的医疗服务,缓解农民“看病难”问题,而且有利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最终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促进城乡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卫生部门要努力做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在三年内,逐步形成城市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农村医院制度。

、多渠道提高农村医卫人员收入水平,改善其生存发展的软环境。要切实落实各市、县政府财政对卫生院的补偿政策和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的专项经费,同时,要提供财政支出、乡村补助、各界赞助等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农村医卫人员收入水平,合理解决乡村医生的报酬问题,尽量缩小与县市大医院医生之间的差距,为乡村基层院所留人、招人、用人创造根本性条件。

3、大力筹措资金,加大对基层卫生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医卫人员工作及患者就医的硬环境。在国家、省、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下,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设备的装备任务。按照卫生部要求的房屋、设备和人员进行配套建设,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必须达到34件,逐步满足农村居民的防保和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并将乡镇卫生院建设资金列入各级政府年度的财政预算,使乡镇卫生院建设资金的拨付制度化,保障卫生院持续健康发展。要调整农村中心卫生院布局,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改造薄弱卫生院,巩固完善农村医疗保健网络。要落实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力争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提高农民生病到院率,进而提高乡镇医院的医疗收入乃至员工收入。

4、加大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多形式多渠道选拔录用人才,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生存发展注入活力之源。为此,要公开招聘医学院校毕业生,按编制配足卫生院、卫生所工作人员。要从全局的角度优化整合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合理布局和使用人才,确保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为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必须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严把准入关。要切实推行并落实城市医院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之前,必须到农村卫生机构累计工作一年的制度,从制度上帮助和带动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

5、加快改革步伐,科学布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尝试多种市场化经营方式,合理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目前,可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走医院诊所之间合并、公私资本合作经营、城乡医院联营共建等道路。如,针对人口很少的山区乡村,施行对部分小所、村所进行合并的办法,扩大村卫所。这样既可增大村卫生所人员、资金,又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有利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又如,为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公平、公开、有序竞争,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对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要一视同仁,创造公平、开放、有序、合理的竞争环境,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引导民间投资成为增加农村医疗投入的活水之源。:

6、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提高技术,努力扩大农村医疗机构的生存空间。为此,要加强农村医疗市场的清理整顿和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取缔不合准入标准的卫生机构和无证非法行医,加强农村卫生院(所)的规章制度管理,将医德教育纳入农村医卫人员年度考核之中,增强从业人员的责任心,从制度上、思想上要求他们全心全意为农村居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服务。要提升农村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加强卫生行风建设,整顿、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群众既少花钱又能看病。要严格执行药价标准,保护农民群众合法利益。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必须要有乡镇卫生所服务改善和人才培养相配套,否则难以支撑下去。所以今后应着重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理论及业务素质,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卫生资源,发展乡镇及社区卫生事业,改进医疗卫生服务,才能适应今后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篇7

[关键词]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a)-131-02

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护士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重大意义[1]。本文笔者分析了长沙市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现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长沙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医师、助理医师、护理人员、各级卫生机构及病床数量,重点是本市基层卫生队伍。

1.2 方法

2009年,长沙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摸底调查中,对各类医疗机构及医疗人才进行了调查登记,并将本市卫生人才状况与全国及世界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本市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探讨解决措施。

2 结果

2.1 全科医师、护士、各类技师比例不足

①全科医师严重缺乏:本市全科执业医师不足200人,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26%,低于国际水平(30%~60%)及国内平均水平(3.5%)。②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本市每千名居民配备注册护士数(0.82)低于2008年国际平均水平(2.80)及2009年国内平均水平(1.39);长沙市2009护医(护理人员/医师)比例为0.5,低于国际水平(2.9)和2009年国内水平;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病床与护士比低于2008年国际平均水平和世界银行建议的1∶2比例水平。③各类医疗技师严重不足:2009年底,全市社区及乡镇卫生院从业人员中,医生与护技药之比为1.00∶0.85,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备检验、特种、药剂等资质的技师不到500人。与卫生部、教育部关于《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指出的到2010年医生与护技药之比要达到1.0∶1.5, 2015年达到1∶2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见表1。

2.2 基层卫生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城乡和地区差距显著

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8 700名卫生工作人员中,本科学历约700名,大、中专学历约5 500名,无正规学历约2 400名;高级职称者约300名,中级职称约1 300名,初级职称约4 500名。不具备规定学历者占28%左右,25.49%(2 566/10 066)的乡村医生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1 366个村卫生室工作人员中,90%以上无学历或仅有中专学历,无相应技术职称。

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较高,农村乡镇卫生院次之,农村卫生室最低;浏阳市乡镇卫生院的学历、职称较高,长沙县、望城县次之,宁乡县最低。2009年医改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医疗技术骨干或临床辅助人员缺乏,有38.46%的卫生院没有开展手术,有19.66%的卫生院没有开展生化检查,有21.37%的卫生院没有开

展3大常规检查,有43.59%的卫生院出现麻醉机、呼吸机、洗胃机、生化仪、心电图、B超、X线机等仪器设备闲置现象。

3 讨论

3.1 本市医疗队伍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本市除全科医师缺乏(低于国际及国内水平),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每千居民配备护士数低于巴西、南非、泰国等国家[2])。医护比低于世界银行建议标准[3]外,基层医院人才流失现象也需要引起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难以吸引和稳定人才,主要表现为:①大量医学本科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机构“下不去、留不住”;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专业人员;③一些经过培养的优秀人才大都流动到城市大医院或私立医院工作;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大批人员无学历、无执业资格,但又无法分流,严重制约了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本市人才需求情况:依据国家和省医改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精神,国家医药卫生人才发展调查,2009年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每千人口医生数、每千人口护士数及医护比分别为:4.15、1.75、1.39及11.00∶0.79[4]。预测各项指标至2015年达到5.21、1.84、2.02、1.0∶1.1,至2020年达到6.26、1.88、2.82、1.0∶1.5。①全科医师:按照每万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标准,目前我市仅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至少需要新增3 316名全科医师。②注册护士:按照世界银行建议的医护比1∶2的标准要求,我市需23 822名注册护士。目前,我市有20万老龄人口需要护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健康水平提高,居民寿命延长,老龄人口增多,护理人员需求亦逐渐增大,预计未来20年,平均每年还需增加护理人员1 500名左右。③各种技师:按照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2名检验师、2名特种技师、2~3名药剂师的标准,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新增约2 000名检验、特种、药剂等资质的技师。

3.2 原因分析

3.2.1基层卫生人员待遇无保障根据2009年的抽样调查,有40.17%的卫生院在职人员月均工资低于1 000元,3.84%的月均工资低于600元。地方财政仅给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办工作人员拨款0.4~1.0万元/(人・年),离退休生活无保障,与教育等行业相比差距较大。医学生录取分数高、学制长、学费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后,工资福利待遇低于当地其他事业单位。

3.2.2 缺乏培训进修的制度保障目前国家规范化培训制度尚不完善,基层卫生人才缺乏培训培养的机会和资源,基层就业的医学毕业生不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技能培养,导致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基本功差、动手能力弱、误诊率高、治疗效果不理想等,与二级以上医院卫生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差距不断拉大,诊疗水平难以得到居民信任。

3.2.3 缺乏社会保障政策支持目前,乡镇村卫生人员收入低、无社会保障的问题突出,在户口、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也存在制度缺失。

3.2.4 缺乏编制和岗位管理政策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难以满足基层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受市场经济影响,部分区县(市)基层卫生机构无编制、无财政保障政策支持,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基层单位缺乏用人自,“想要的进不来,想出的出不去”,只能通过招聘解决“人员缺乏”问题,但临时聘用人员流动性大,难以成为单位技术骨干。

3.2.5基层卫生人员生活条件艰苦基层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住房无保障,婚姻不理想,子女上学就业难,导致高学历毕业生、执业医师、技术骨干不愿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现有的人才也相继向城市医院流动。

3.3 解决对策

各级政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财政保障、编制管理和职称晋升等政策,强调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基层卫生人员素质是我国卫生人才培养教育的重点。

3.3.1 财政保障政策①政府负责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②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衔接。③对村卫生室采取政府扶持、集体投入、自筹经费等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对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政府给予适当补偿。④逐步解决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小户型公有周转房建设等问题,使其在社会保障方面无后顾之忧。

3.3.2 编制管理政策①按照每万服务人口配备12~14名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比例,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事业编制性质核编。②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3.3.3 职称管理和对口帮扶政策①制定农村卫生技术职称晋升优惠政策,单独设置农村卫生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序列,使农村卫生技术骨干安心基层医疗卫生工作。②继续落实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的政策,达到为基层带教骨干的目的。③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从城市三级综合医院选派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业务骨干到县级医院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从二级以上医院选派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④城市二级以上医院领办或对口帮扶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效开发利用卫生资源,完善双向转诊机制,提高社区诊疗水平[5]。

3.3.4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在政府和相关部门协调组织下,利用现有医药院校,培养高中起点的大专层次人才和开展在职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专层次的人才需求瓶颈问题。①在志愿到基层工作的临床医学毕业生和基层在职临床医生中招生,采用订单定向政府免费培养等方式,进行规范化培训或转岗培训1~2年,学习全科医学课程,加强医患沟通、团队合作、健康教育、社区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管理等教育,强化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教学,分阶段、分步骤地为全市培养一支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全科医生队伍,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资源要求。②面向社会或直接在现有无学历、无执业资格的在职卫生人员中招生,培养一支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特种技师队伍,打牢三级救治网络的网底基础,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健康检查需求。③快速培养无学历、无执业资格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工作人员胜任岗位工作。通过学习、培训、考试获得相应学历和执业资格的基层卫生人员,享受报销学费、提高工资、调整职称等待遇;对通过学习、培训仍不能获得相应学历和执业资格的基层卫生人员,实施退出机制,兑现“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6]。

[参考文献]

[1]谭琼,曹永鹏.医院人才队伍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路[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8(4):45-46.

[2]周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0, 13(7):685-688.

[3]周晓敏,吴芳,夏迎秋.我国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20(6):9-12.

[4]黄哲毅,邹宇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2):120-122.

篇8

而在此前,中国卫生部部长高强在等联合主办的形势报告会上就中国的卫生形势做专题报告时,在肯定我国卫生事业5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的同时,对卫生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做了充分论述。从篇幅上看,高强的报告“报忧”的部分远远多于“报喜”部分。他指出,中国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高收入,甚至为了追求收入而损害群众利益,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和卫生行业的社会形象。他认为,发展卫生事业应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高强的报告与上述报告几乎同时发表出来。

医疗体制改革关系到全国老百姓的生死健康。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如何走出困境,是人们普遍关切的现实问题。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参照了外国的某些做法。而外国的做法都是什么?我们参照的是什么、又忽略了什么?还有哪些能给我们以借鉴?――编者手记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绩非常突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导致医疗卫生体制变革中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

一、过分重视经济增长,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在内的社会事业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二、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缺乏清醒的认识。三、其他方面的体制变动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四、既得利益群体的影响。

――摘自《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报告》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环境、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其中健康照顾服务“社会福利”性质不明确,卫生改革目标和国家福利责任含糊不清,卫生改革措施市场化取向明显和卫生改革理论政策研究严重滞后等问题是改革失败的重要结构性、制度化成因。

建国初期的全民性医疗保障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曾有过骄人的成绩和辉煌。

1949年10月,随着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革命战争时代打下的基础上正式开始起步。

翻开编年史可以看到:新中国非常重视人民的医疗卫生工作。一系列会议召开了,卫生工作的原则和计划确立和制定出来;一系列机构建立起来,甚至担任了全国爱卫会的第一任主任;的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传遍全国,一系列措施实行起来,轰轰烈烈的群众国卫生运动展开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短短时间内,中国的卫生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东西方冷战的国际背景决定了中国必然是以苏联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管理体制为蓝本,设计中国自己的制度框架。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逐步建立了以公费医疗、劳动保险医疗和合作医疗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照顾服务体系,医药卫生体制首次成功实现重大制度性革命与结构性变迁,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国家医疗卫生体制。

为了改变瘟疫肆虐、疾病流行和缺医少药的状况,彻底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振兴中华民族,政府接管、改造、重建了原有的医药体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以工作单位为基础的福利制度。国家机关、派、事业单位的干部、在乡伤残军人和部分在岗城市居民享受公费医疗。公费医疗预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病人门诊和住院费用均由政府负担,个人基本无须付费。国营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则实行劳动保险的医疗制度,各项劳动保险费用全部由企业或资方负担,因工负伤、残疾、疾病、非因工负伤致残、工人与职员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死亡、养老、生育时享受相关保险待遇,企业还有责任为其职工兴办集体劳动保险和职工生活福利救助事业。亿万农民则普遍加入农村合作医疗,所属乡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资金,各地的合作医疗采取农民之间合医合药、合住院合门诊、合预防合保健等多种形式,初步建立了全国性、广覆盖、低水平、综合性和全民性医疗保障制度,极大地改善了国民身心健康状况。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前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是非常成功的、卓有成效的,创造性地建立了适合国情、独具中国特色的健康照顾体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选择社会发展道路和设计制度框架问题至关重要。中国在相对封闭和有限的国际空间背景下,主要借鉴苏联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需要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工人阶级当家做主、集体主义福利文化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等特点,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一、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是基本上将所有国民都纳入某种形式的健康保障体制之中,用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解决了世界总人口22%的基本医疗问题,极大改善了国民的健康状态。

二、创造性提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四大方针。

三、创造了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三大法宝”的(县、乡、村)三级网络、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

四、深入广泛、积极主动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疾病、移风易俗,显著改善城乡环境卫生。最重要和最具说服力的是,全国人民的人均期望寿命由建国时的35岁提高到2000年的71岁,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建立了完整的医药卫生体系,大大降低了地方病和传染病的危害等。

总体来看,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绩非常突出。但是也不能不看到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中指出的,当时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公费医疗和劳保制度对患者约束不足,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最大的感受就是“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拍张X光要自己去“跑”片子,想住院没“后门”不行……而享受公费医疗的人都或多或少地钻制度的漏洞,开回大量的药存在家里,直至发霉变坏。所有这些,是当时人们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支持态度的背景。

没有受益者的卫生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卫生改革与发展成为公共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新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保制度创新同步进行。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创新相互交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首先始于医院内部的经济核算、经济管理与承包经营责任制。经过改革,初步改变了我国医疗机构不计成本和核算的状况。1980年代中期,现有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与急剧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问题突出。因此如何扩大、发展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和提供医疗服务成为卫生改革的中心议题。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企业劳动、工资、社会保险三项制度改革的深化,医疗服务市场化趋向越来越明显。

1990年代早期,如何解决滥办医和办医滥的问题,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别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协调发展,成为医药卫生改革实践的重点。199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卫生改革超越“卫生系统内部”范围。2000年,国务院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三项改革,标志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前所未有的综合性、系统性、结构性和制度化改革发展建设时期。2002年,国务院推行城乡医疗救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极大丰富了卫生体制改革的内涵。这样,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国初步建立了现代健康照顾服务体系与医疗保障制度框架。

综观20多年来的改革,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变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这些变化表现为,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城镇企业职工医疗保险体系初步建立,药品生产与流通走向全面市场化。但是总体来说,20多年的改革基本是失败的,效果越来越差,健康平等和健康公平议题格外尖锐突出,健康照顾与医疗保险已成为制度性不平等的根源。同时,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越来越小,医疗资源浪费闲置问题突出,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率不降反升,应就诊、应住院而未就诊、未住院比例不断提高,医疗费用增长幅度远超过百姓承受能力,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的差别扩大,健康不平等与不公平的问题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医疗事故、医疗纠纷不断增多,出现“上不满意、下不满意,卫生部门自己也不满意”的改革结果,卫生体制改革成为没有“受益者”的改革。

世界各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说明,衡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败与否的主要标准是:是否有效地改善全体公民的身心健康状况,是否以国家、企业、家庭、个人可以负担的费用来提供优质、低价、适宜的健康照顾服务,健康照顾服务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否协调,国家、企业、个人是否从卫生改革中获益,等等。当然我们在否定20多年来卫生改革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环境、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其中健康照顾服务“社会福利”性质不明确,卫生改革目标和国家福利责任含糊不清,卫生改革措施市场化取向明显和卫生改革理论政策研究严重滞后等问题是改革失败的重要结构性、制度化成因。

重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范围广泛,内容繁多,目前正处于政策模式选择与健康照顾制度框架设计的战略机遇期,卫生改革现状不容乐观。勇于承认失败并正视这一现实是改善和变革现有体制的基础。20多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为现代健康照顾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社会福利制度框架设计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卫生改革实践证明,疾病不仅仅是个人的麻烦和不幸,而是典型的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议题,这意味着国家应在健康照顾服务领域承担基本的社会责任,确保所有公民身心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健康照顾服务体系的公认性质是“社会福利”,而非“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社会福利事业”,这意味公民有权从国家、社会那里获得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这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基本做法。

卫生改革的最高目标是实现社会平等、社会公正,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平等与不公正,只有那些能够有效降低或消除健康照顾领域中不平等、不公正的卫生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与发展方向是不断扩大医疗保障的范围,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使更多公民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进而改善生活状况,提高公民个人生活质量和社会质量。

医药卫生服务的性质是“社会福利”,政策范畴属社会政策与社会市场,而非经济政策与经济市场,这就意味着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应从社会投资、社会预防、健康促进和协调发展角度看待健康问题。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卫生改革不能照搬、模仿企业改革模式,健康照顾是“去商品化服务”,只有按照社会市场的运作逻辑,特别是依据公民权利和人类健康需要理论才能发展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医学。

从以上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我们不难总结归纳出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应按照“一个制度,多个标准”的基本原则,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系统性、连续性和综合性医疗服务体系,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

根据世界各国成功经验和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应按照“一个制度,多个标准”原则,改革现有医疗保险制度框架,重新建构现代的、覆盖全民和具有社会平等取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谓“一个制度”是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多个标准”是指根据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社会经济状况确定不同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和医疗保障水平,这样就可以将所有国民都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之中,从而确保所有公民在患病之时得到国家应有的基本健康照顾服务。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的历史经验已证明,“广覆盖、低水平”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是可行的。目前建立这种保险制度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也已经具备,中国社会与政府完全有经济能力建立“广覆盖、低水平”的全民性医疗保险制度,关键是人们的观念所能达到的水平,以及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照顾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不言而喻,按照“一个制度,多个标准”原则设计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优点非常突出,它既保障健康公平与平等目标,又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实现条块分隔的健康照顾服务的制度化整合,降低行政管理成本,避免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等棘手难题,发挥医疗保险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建立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是世界各国健康照顾的“国际惯例”和成功经验。

医院大门八字开 有病无钱莫进来

――解放前民谣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50年代诗词

赤脚医生向阳花 贫下中农人人夸

――70年代电影插曲

六类人 手术刀 腰里揣满红纸包

――90年代民谣(贾平凹《废都》)

医疗制度改革 让你提前送终

篇9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我国医疗机构体系中覆盖最广,最基础的一级机构,遍布全国的各个角落,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基层百姓,所以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状况将对整体医疗状况的改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卫生改革不断深人,医学模式的改变与患者就医观念的转变,给医疗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基层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人才对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人才是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核心。现在我国尽管多数县、乡、村的基层医院都陆续建了起来,但由于医务人员的匮乏,医术较差,农民或病不得治,或花更多钱进城求医,既费力又伤财。由此可见,人才问题已成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

(二)人才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竞争力的关键。医疗机构的竞争表面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再好的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来完成,谁有了高素质的医疗人才,谁就能抢占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就能提供更好地医疗服务,所以说人才的价值将成为衡量医院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二、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提高,而人才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

(一)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学历及整体业务素质偏低。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普遍存在的医疗卫生队伍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学历及整体业务素质偏低问题,具体表现为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少,无学历、低学历和无职称的人多。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以普通大专、中专毕业的卫生技术人员为主,专业技术素质较低,难以形成卫生人才群体,医疗卫生知识更新较慢,难以跟上卫生科技进步的步伐。

(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低、待遇差。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靠创收维持生存,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靠医疗收入发放医务人员工资。由于技术、设备、房屋等条件差,城乡居民对其信任度不高,看病就医的人数不多,医务人员自然感到失落,无法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一部分卫技人员、尤其是技术骨干人才不安心、不甘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千方百计调往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的短缺。

(三)财政投入不足。基层卫生院属于事业单位,除承担医疗卫生服务外,还要承担公共卫生及改善房屋、设备等方面的常态投入。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乡镇卫生院基本的医疗服务条件难以改善,导致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弱化。卫生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差,使得医务工作者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受挫,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四)城乡配置失衡。相对于城市医疗机构高层次人才集中、设施设备先进而言,我国乡镇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明显,而且承担着医疗、防保、健康教育等多项任务,业务多样且工作繁杂。城乡之间工作生活环境差别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经济效益差,使得优秀卫生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现有的基层卫生人员由于发展空间狭窄、晋级晋职困难等因素不能安心工作,流失严重,更加重了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使得基层卫生院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更加恶化。

(五)提升机会较少。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水平低,锻炼机会少。在职称评聘上,越往基层中级职称、高级职称指标越少,导致部分医务人员无法实现自己的晋升愿望。

(六)对口支援流于形式。到乡镇卫生院对口支援的医务人员一般是县级医院的业务骨干,而县级医院专业技术人才本来就缺乏。在实际执行中,支援医生很难做到全年帮扶,一般一周最多在乡镇卫生院一两天,支援作用大打折扣。

(七)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基层卫生院人手不足,派人员去进修、学习往往会打乱卫生院的全盘工作,使许多人员无法离岗参加培训。部分卫生院为了应付,派一些非卫生技术人员重复参加培训,效果很差。部分卫生院担心人员培训后流失,对派出医务人员进修和接受学历教育持消极态度。

三,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国家应给予的各项政策支持

1.财政政策支持。国家加大对卫生医疗事业扶持的力度,不仅要改善硬件,更要提高基层医生的收入水平。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资无法兑现,待遇低直接影响了卫技人员队伍的稳定,是造成目前困境的根本原因。就目前它们经营状况看,完全通过医疗业务收人难以解决职工的工资和待遇问题,同时还会造成基层医疗机构重经济创收,轻公共卫生的状况,与其以公共卫生为主的定位不符。因此,应像教师一样将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奖金列入国库统一支付,而它们的医疗服务收入则作为其发展经费,作为政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补充。

2.国家应给予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政策的支持。第一,实施全科医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政策。国家在培养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时,应充分考虑到基层医疗机构的特点,多配备全科医生。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配套的人事政策和激励考核机制。全科医生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满足不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应把全科医生专业纳人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当中,采用定向培养的方式大量培养全科医学人才,以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需要。所需经费全部由财政安排。定向生要与培养学校和定向医院,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签订培养与就业协议,保证毕业后定向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l0年以上,这样既可以解决基层缺乏医疗专业人才的困境,又能够帮助家境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第二,鼓励和吸引人才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优秀退休医生和城市富余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到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大专及以上的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支持毕业生参加规范化培训,为毕业生在大中型医疗机构实习,进修创造条件;凡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在职称晋升给予适当倾斜,可优先参加相应的培训或业务进修。第三,人才保障政策。造成基层医疗人才短缺的因素很多,其中―个主要原因在于医疗单位“进人难”。实施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后,基层医疗单位只能以聘任的方式引进医学院校毕业生,且引进人员的工资福利全部由单位自行承担。因此,应给予基层医疗机构自主的人事权与足够的人员编制,以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编制不足,人员选择不自主的问题,使医疗机构能够选择真正需要的人才,并给予其编制,使他们得到相应的保障,有利于在其岗位上安心工作。但应签订相应的服务期限合同。

(二)基层医疗机构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吸引人才的机制。建立竞争的任用制度,应克服论资排辈倾向,允许有才干的人脱颖而出。要明确用人标准,实行竞争上岗,这样就可以使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发展机会,使医院产生吸引力。

2.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在分配上体现出贡献大小,是对人才价值的承认,对于吸引人才有重要意义。根据现行医院管理体制,不宜在基本工资方面拉开差距,但可以采用诸如立功晋级,创收提成,单项奖励等办法体现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3.建立稳定骨干的人事管理政策。扎实培养和使用好本单位的人才,建立人尽其才用人体制,在培训、晋升、工资奖金等方面对有贡献的人员给予倾斜,以鼓励优秀人才。按不同服务期及不同总收入确定工资数额,也是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4.加强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第一,对在岗无学历的进行大专以上学历教育,完成学业者可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于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医师、护士、药剂以及医学类相关专业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和专业对口的原则通过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后续学历教育,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

第二,对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全员继续医学教育,以继续教育项目为主要学习形式,多种形式并举。比如:分期分批派基层医生到上级大医院进修、培训,定期参加相应医院的学术活动,交流会和专家讲座,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第三,争取各大医院的支持,使其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一方面大医院要组织本院有资质的医生定期无偿到基层开展相关培训;另一方面各大医院要为进修人员提供便利,开通进修绿色通道,实施减免进修费用,分期分批组织基层医生到大医院进行全科医学培训。

四、结语

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问题,需要我们要抓住机遇,珍惜人才,提高人才待遇和人才素质,完善基层创优机制,为人才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离不开国家良好的政策,地方政府的支持,医疗机构的重视,人才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基层医疗机构才能健康,快速,稳步发展,更好地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分流作用。

参考文献

[1]钣保刘智勇,王B,冯俊剑.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浙江、河南三省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12):924-926.

[2]陈瑞娟.基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20):148-149.

[3]热西旦・艾克热木,闫景红,古丽巴哈尔・卡德尔.新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培训现状调查[J].中国病案,2011,(09):54-57.

篇10

1、乡村医疗资源总体概况:就所到调研地区看,当前乡镇卫生院发展状况不平衡。目前保存下来的卫生院与原先相比,基本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些卫生院医疗队伍不断壮大,基本上由原来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每院10几人至20余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也正在逐步充实到这一队伍中。每个卫生院基本上设立了门诊、病房,美化了环境,增添了设备,如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并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保障了乡镇级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村级看,少量村庄至今仍然没有诊所及村医,就地区而言,目前尚有200个村庄没有诊所及村医,约占村总数的10%,多数村庄均有一所一医(一个卫生所、一个村医),有的经济较发达、人口较多的大村甚至有两所两医或者更多,这些诊所虽然设备简陋,但基本上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担负着村级医疗和防疫工作。2、乡村医疗队伍人员编制情况: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各拥有10-20名人员,编制分为全民、集体、临时工。全民由大中专院校分配;集体人员由卫生系统招收而来;临时工由卫生院根据工作需要自行招收。村卫生所基本上每村设1-2名村医,相当部分由原赤医担任。

3、乡村医疗卫生队伍人员层次情况。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目前没有高级职称卫技人员,有少量中级职称医疗骨干,大部分是初级职称或者是无职称人员。据不完全统计,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中,大学本科或以上人员仅占3.6%,大专学历的为18.8%,中专毕业的占72.6%,还有4.9%的人员无学历。初级职称或中专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性卫校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国家不承认学历的中专生。而绝大部分村级老一辈卫生人员,是由原赤医培训而成,并非科班出生,基本上无职称、无学历,新一辈村医虽然大部分是科班出生,但基本上仅限于初级职称或中专生,属初级卫生人员,其中不少还是国家不承认学历的“中专生”。因此,乡村医卫队伍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4、乡村医疗队伍医疗设施配置情况。目前,每个乡镇卫生院基本上配备有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设备,设有化验室、病房,能开展基本医疗业务。但这些设备普遍存在使用率较低、缺乏有关管理制度的现象,个别卫生院x光机无防护设施,还有个别卫生院因缺乏设备操作人员或缺乏业务用房,导致这些设备实际未投入使用,同时,由于很大部分乡镇医技人员对知识掌握较肤浅,因此,上述设备配置实际应用较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当有限的。而村一级卫生所,基本上设备配备简陋、不齐,绝大多数只能做简单的物理诊断。

5、乡村医疗建设方面经费情况。乡镇卫生院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补贴及医疗收费收入,由于其人员较多,医疗收入有限,所以很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经费运转困难,有的甚至是负债运营,不能或根本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发展卫生事业,且员工年收入基本上在1-1.5万元之间,与县市级大医院相比差距很大,造成员工心理落差较大,影响了乡镇医疗事业的正常发展。而村一级卫生所,由于资金大部分是个人投入,他们自己精打细算,开支小,且收入与乡镇卫生院人员相比相对较高,整体医疗运转情况是比较良好的。

6、乡村医疗队伍责任心情况。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中财政承担比例约为30%-50%,其余工资要靠医疗收费自给自足。由于现行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导致卫生院中的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医院选调走,而水平低下、工作不积极、责任心不强的人员却无法让其离开,这大大制约了卫生院医疗收费的提高,从而影响了整体工资收入水平,造成在相对较为偏远的乡镇卫生院中,多数人员存在“人往高处走”思想,向往城市、向往更好的地方,根本“无心恋战”。反之,多数员工因为收入与县市级医院人员相比差距很大,造成员工心理不平衡,以至于不安心工作,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随便,面对疾病时往往有力无心。而村一级卫生所,由于村医大部分是本乡本土人士,经费是个人投资,他们认真工作,责任心强,服务态度良好,与乡镇卫生院相比形成较为明显的反差,这无形中扩大了村一级卫生所的生存空间,但限于水平,村医面对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时,往往有心无力。

二、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目前,我省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情况与全国情况大体相同,约有80%集中在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广大乡镇尤其是偏远乡村的农民在当地得不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有发生。贫困和偏远乡镇的医院院长普遍反映说:农村医疗缺药、缺设备,但最缺的是人才、是技术,医科大学毕业生一般不会选择到贫困或偏远的乡村来。据了解,我省近年来开展了农村卫生三网规范化建设,设立了乡村医生的门坎,规定村医必须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但这基本上只是对新申请执业的村医,对有的老村医则按老办法延续。在个别偏远县城,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村医达不到新门坎的要求。

2、农村基层卫生机构设施装备落后,人才短缺,难以承担农民医疗保障载体的重任。据永安市卫生部门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摸底调查,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设备配备和人员素质都十分低下。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乡镇卫生院中业务用房小于1000平方米约占30%;村卫生所业务用房属危房的约占3%。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学历构成以中专毕业为主,占72.6%,大学本科以上人员仅占3.6%,大专学历为18.8%,还有4.9%的人员无学历。相当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由于人员不足,经常轮流值班,不分科室,内、外、妇、儿全拿,是全科医生。而说是全科医生,技术又都不精,职称也就难以晋升,因此,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很少有中高级职称的。相当数量的村医就更是连职称的门坎都迈不进,因为,这些村医基本上是从各县卫生学校毕业,有的仅参加一期短训班就挂牌行医,许多村医更是子承父业,在村里有些名气和地位,但医技水平只能居于中等或偏下。

3、经费方面的不足对乡镇医疗事业影响较大。目前,由于经费来源渠道相对较为单一,且数额不足,导致农村医疗经费很有限,特别是乡镇一级卫生院经费运转困难,有的甚至负债经营。因此,多数乡镇医院无力引进或留置人才,无力添置医疗设备,无力改善医院病房及员工住宿条件,无力安排更多的人员去参加学习、进修或者培训,无力提高员工收入水平,而所有这些因素,均会严重影响或阻碍乡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乡镇医务人员思想上存在不安心工作现象。目前,对于乡镇卫生从业人员,尤其是偏远乡镇的卫技人员来说,由于乡镇卫生院与县一级医院相比,在医技上和经济上存在很大差距,他们在医技上得不到很快提高,在经济上收入又较低,且工作、社交、生活等条件均较为艰苦,所以大多数非本土的医卫人员存在不安心工作现象,他们千方百计想往城里调,为人民服务、为患者解忧的观念较为淡薄,具有得过且过的心理倾向与行为表现,导致医疗质量与服务质量相对低下,影响了医患之间的关系,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对医生产生信任危机。

5、相当部分乡镇医院的医疗设备普遍存在使用率较低、缺乏有关管理制度的现象。如,个别卫生院x光机无防护设施,无专业操作和检验人员,设备使用效果欠佳,还有个别卫生院因缺乏设备操作人员或缺乏业务用房,这些设备根本未投入使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抑制了自身的生存空间。

三、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目前,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包括县、乡、村三级,这个网络的现状是:县级力量较强;乡镇级比较薄弱,但能够承担一定的工作;村级相对最弱,基本不能负重。据调查分析,政府对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不足,是产生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具体原因表现为:

1、城乡之间医卫人员生存环境差距巨大。据了解,由于相对较低的收入及相对艰难的生存环境,不要说好的医生不愿来卫生院,就是卫生院现有的技术好一点的医生也是千方百计往外调。卫生院不但承受着人才流失的痛苦,还面临着与乡村个体诊所的竞争,有的个体诊所的执业医生就是在卫生院工作几年,技术有了提高后,辞职出去自立门户的。农村医疗缺药、缺设备,但最缺的是人才、是技术,医科大学毕业生一般不会选择到贫困或偏远的乡镇来。可见,城乡之间医卫人员收入及生存环境差距巨大,是农村医疗水平跟不上的最本质的原因。

2、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差距巨大。目前,乡镇卫生院设施装备较差的约占一半。而且基层医卫人员学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现有乡村医生中专学历的占70%以上,而且不少是从当年的赤脚医生转过来的,年龄多在50岁上下,接班的年轻人基本留不住。这样的现状使农民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缺乏信任,加之现在交通比过去方便,有病到县级和市级医院并不难。因而乡镇卫生院门前冷落,难以为继,不少是负债经营,无法发挥合作医疗载体的作用。目前,不管是乡镇卫生院或是村卫生所,在医技上与县一级医院有很大差距,很多医疗技术在农村还不能开始应用,使不应转院的往上一级医院转,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导致农民对乡村医院产生了一定的信任危机。

3、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财政转移支出差距巨大。由于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乡村医卫人员生活、工作环境差,收入相对低;条件差,收入低,留不住好医生;没有好医生,患者不愿来这里看病;患者少,收入少,医院条件改善不了。农村医疗条件太差,农民在当地得不到良好的医疗服务,一旦有个大病就得远离家乡到大城市,费用开支呈几何倍数增加,导致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有发生,这加剧了农民负担,反过来又压缩了乡镇卫生院的生存空间。如此这般,形成一条恶性循环链。总之,以政府目前的财政投入比例或扶持力度,必然会出现上述这样的基础设施状况和人才结构,使得乡镇卫生院处于基本维持状态,缺少资金、设备、人员,医生的治疗技术水平无法进一步提高,有的卫生院只能应付一般的病,难、重症就可能诊断不出来,甚至误诊误治,导致农民对其产生信任危机。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相当数量的农民收入不高,自身保健、防护意识不强,因此对不是特急的病,他们一般不会单独为看病跑一趟,一般都是等到乡镇圩日时赶圩、看病一起办,有的时候小病就耽成了大病,小钱不花,变成要花大钱。如此恶性循环,成了乡镇卫生院摆脱不了的困境。

四、改进我省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意见或建议

回良玉在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队伍建设。因此,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各地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民盟课题调研组针对上述农村普遍存在的医疗卫生队伍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等实际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

1、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把卫生经费的扶持重点调整到支持农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人员培训等方面上来。要树立现代人才资源观念,把加快卫生人才培养作为保证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基础条件,认真落实培训专项经费,切实抓好现有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对急救、传染病、妇幼重点进行培训,逐步建立起农村卫生人才的长效培训机制。要切实加强乡镇卫生院人才技术队伍建设,开展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工程,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如,可逐步由省卫生厅与省教育厅联合启动乡村医生大学生深造计划,从现在开始在全省乡村医务人员中每年招收一定比例学员接受高等医学教育,五年内计划培养1000人或者更多,以提高其知识与业务水平;又如,要切实推行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倡导实施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从现在起就陆续从三级综合医院抽调相当比例的优秀医务人员到农村去,通过人力、技术、管理等多种支援形式,施行一年期满后对支援人员进行调整、轮换的办法,将城市卫生资源引向农村,以逐步改变农村卫生工作的薄弱现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卫生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为农村居民就近提供质优、价廉、便捷的医疗服务,缓解农民“看病难”问题,而且有利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最终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促进城乡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卫生部门要努力做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在三年内,逐步形成城市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农村医院制度。

2、多渠道提高农村医卫人员收入水平,改善其生存发展的软环境。要切实落实各市、县政府财政对卫生院的补偿政策和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的专项经费,同时,要提供财政支出、乡村补助、各界赞助等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农村医卫人员收入水平,合理解决乡村医生的报酬问题,尽量缩小与县市大医院医生之间的差距,为乡村基层院所留人、招人、用人创造根本性条件。

3、大力筹措资金,加大对基层卫生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医卫人员工作及患者就医的硬环境。在国家、省、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下,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设备的装备任务。按照卫生部要求的房屋、设备和人员进行配套建设,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必须达到34件,逐步满足农村居民的防保和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并将乡镇卫生院建设资金列入各级政府年度的财政预算,使乡镇卫生院建设资金的拨付制度化,保障卫生院持续健康发展。要调整农村中心卫生院布局,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改造薄弱卫生院,巩固完善农村医疗保健网络。要落实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力争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提高农民生病到院率,进而提高乡镇医院的医疗收入乃至员工收入。

4、加大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多形式多渠道选拔录用人才,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生存发展注入活力之源。为此,要公开招聘医学院校毕业生,按编制配足卫生院、卫生所工作人员。要从全局的角度优化整合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合理布局和使用人才,确保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为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必须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严把准入关。要切实推行并落实城市医院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之前,必须到农村卫生机构累计工作一年的制度,从制度上帮助和带动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

5、加快改革步伐,科学布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尝试多种市场化经营方式,合理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目前,可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走医院诊所之间合并、公私资本合作经营、城乡医院联营共建等道路。如,针对人口很少的山区乡村,施行对部分小所、村所进行合并的办法,扩大村卫所。这样既可增大村卫生所人员、资金,又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有利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又如,为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公平、公开、有序竞争,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对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要一视同仁,创造公平、开放、有序、合理的竞争环境,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引导民间投资成为增加农村医疗投入的活水之源。

6、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提高技术,努力扩大农村医疗机构的生存空间。为此,要加强农村医疗市场的清理整顿和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取缔不合准入标准的卫生机构和无证非法行医,加强农村卫生院(所)的规章制度管理,将医德教育纳入农村医卫人员年度考核之中,增强从业人员的责任心,从制度上、思想上要求他们全心全意为农村居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服务。要提升农村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加强卫生行风建设,整顿、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群众既少花钱又能看病。要严格执行药价标准,保护农民群众合法利益。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必须要有乡镇卫生所服务改善和人才培养相配套,否则难以支撑下去。所以今后应着重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理论及业务素质,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卫生资源,发展乡镇及社区卫生事业,改进医疗卫生服务,才能适应今后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