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模板(10篇)

时间:2023-11-06 09:51: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篇1

近些年来,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理论界不大谈文学的本质问题,有的学者干脆回避或否认文学的本质问题,然而本质问题却依然存在。

一、讨论文学的本质

首先有一个讨论的角度和出发点的问题。因为文学是复杂的,任何复杂的事物其本质也不会是单一的。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得出的结论也肯定不会一样。国内一般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文学的本质,从而得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的审美的意识形态的结论。这种学说着眼的主要是从人类的整个活动中将文学区分出来,进行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探讨,未能深入到作品之中。而文学作品乃至整个文学活动作为一个具体、复杂、系统的整体,对其本质的探讨不能仅仅着眼于整个的人类活动,满足于将它与人类的其他活动区分开来,更应着眼于其本身,从中探索出更为符合其本性的结论。由此可见,意识形态说虽然正确,但也不是没有局限,它透视了文学本质的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其他的方面,而且就文学本身来看,有些甚至是更重要的方面。

笔者以为,探讨文学本质的最重要的角度与出发点,应当是也只能是文学作品。这不仅是因为在文学四要素中,作品处于核心的地位,也是因为作品是文学的思想、形式、功能等唯一的具有物化形式的载体,还因为在供我们研究的文学材料中,作品是最为可靠、最为准确、最为长久、也最便于操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文学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文学作品的本质决定的。因此从作品切入,是把握文学本质的最好的途径。

二、作品的角度分析

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文学有两大要素,一是它所表现的生活,一是它用来表现这种生活的语言。在我们看来,表现在作品中的生活就是形象,因为形象不是别的,就是形式化了的生活,即是经过作家主体的把握、转换,去掉了其物质实在,只留下其感性形式的生活。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学的本质便只可能有两个,或者是形象,或者是语言。

语言论文论认为文学语言与客观世界无关,不反映现实的生活,其主要的理由有两条。第一,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称、描述的现实之间存在着一种结构性的偏离,人们无法借助语言,从主体的此岸到达客观现实的彼岸,也不能到达主观心理现实的彼岸。既然如此,语言所呈现的世界便不是客观的世界,而是语言自己构建的。第二,文学语言描写的世界是作家想象的结果,是虚构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我们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虽然存在着某些滑动与偏离的现象,但这只是两者关系中的次要的一面,其主导的一面则是相应的与确定的。

文学与科学的反映对象都是生活,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科学从现象出发,目的却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一旦抓住了这些东西,便要抛开现象,运用定义、公式、概念、判断、推理等将它们表现出来。而文学却始终不离开感性具体的生活现象。它虽然也要表现本质与规律,但却是通过对这些感性具体的生活的细腻描写,将本质与规律间接地暗示出来,而不是用抽象的形式,将它们直接地表述出来。

进一步考察,文学表现的,还不是整个的感性具体的生活,而只是这些生活的感性形式。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尽管有感性的存在,却没有感性的具体存在。""尽管它还是感性的,它却不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像石头、植物和有机生命那样。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本身就同时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但是它又不像思想的那种观念性,因为它还作为外在事物而呈现出来。"生活是一个复杂的实体,既有外在的表现形态,又有内在的物质实在。人们可以从外观上把握它,也可以以概念的形式把握它。然而文学把握的,只是它外在的表现形态。因为文学无法进入生活的内在的实质,它只能提取生活外在的感性形式,作为自己表现的对象。比如一个人,他有外部的表现形态如外貌、表情等,同时也有内部的物质实在如骨、肉、内脏等,一幅画要将这个人表现出来。它能表现的只是他的外部感性形式,内在的物质实在是表现不出来的。文学也是如此。

自然,文学不仅能够表现外部世界,也能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如思想、感情等。但这些思想感情本身仍有感性的表现形式和抽象的实在的区分,文学表现的,仍是那感性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思想、感情的抽象的概念。自然,由于文学是用语言来表现自己所反映的生活的,说文学表现的是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也就意味着文学语言表现的是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这种感性形态表现在文学中,也就是形象

语言由语词构成,语词的核心是词义,词义的核心是概念,概念总是抽象一般的。因此从本质上说,语言更适合于表现抽象的思想。而文学语言要表现的,则是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要达到这一目的,文学语言便必须采用种种手段,调动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潜能。

篇2

一、身份:诗情秀才

张生一出场就介绍了自己的身份

[正末扮张生骑马引g人上开]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先人拜礼部尚书,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后一年丧母。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第一本第一折)

可见张生的父母双亡,但家世不错,父亲是礼部尚书,张生自然是个饱读诗书的文人,但[正末扮张生骑马引g人上开]暗想小生萤窗血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吗,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第一本第一折)

方可看出张生正刮垢磨光,潜心修炼,对人生充满报复与希望,踌躇满志地要进京赶考,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性格:单纯可爱

正因为张生的直率,其不加掩饰的动机闹出了不少笑剧,也显示出书生的单纯和傻气。

张生的心地很善良,在《借厢》一折中,他看到红娘[幺篇]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她叠被铺床。我将小姐央,夫人央,她不令许放,我亲自写与从良。(第一本第二折)红娘是莺莺的贴身奴婢,奴婢在元代命运是很悲惨的,《元典章》说:“在都富势人家,奴隶有犯,并不经官言理,往往用铁枷钉项。”《刑法・诸禁上》法律还规定:主人杀了奴仆,只受棍棒处罚。可见当时女婢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老夫人后来拷问红娘,在当时是十分平常的事。所以张生首先想到要恢复她的平民地位。把红娘解放出来,可以看出张生心地的善良。

张生不仅忠厚老实还富有正义感,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万分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写信给自己的好友白马将军,解了普救寺之围。救了莺莺全家和众僧人,保住了伽{。

三、情感:信念坚定

张生是爱情至上者。考取功名,本是张生实现自己理想、抱负最重要的途径,但当他在途中的普救寺遇上莺莺时,冥冥之中,他的爱情来到了。

得了功名后,张生并没有富贵不认人,并没有“停妻再娶妻”,而是命琴童送信给莺莺,并一往情深,刻骨地思恋着莺莺,并及时赶了回来。但回来后发现郑恒使用了阴谋,张生这时并没有退让,而是据理力争,不畏强权,无论如何定要守住自己的爱情,最后张生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困难与考验后,终以他的热情、执着,冲破了层层礼教的束缚,越过了重重障碍,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最终,张生以他的“志诚”维护和争取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四、缺陷:懦弱有余

张生的表现,诚如莺莺所埋怨的:“秀才们从来懦”,(第二本第二折)面对老夫人的骗局,他激愤不平。却无一点应对的办法,虽然鼓起勇气质问了几句,拒绝了莺莺的敬酒,却没有抓住老夫人自食其言的要害,据理力争。老夫人呢?她无法否认许婚的事实,自知有些食言,只管“甜话儿将人和”,(第二本第三折)许以金帛让张生“别无他求”。这是更巧妙的骗局。既赖了婚,又不落负义的名声。善良而书生气十足的张生,竟完全凭意气办事,只说了这样几句气话:“夫人既不与,小生何慕金帛之色!却不道‘书中自有颜如玉’,即日索便告辞!”(第二本第三折)

张生是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的子弟,书剑飘零的生活使他形成浪漫奔放的外向性格。热烈大胆但又善良单纯,多情风流却又志诚专一,才华横溢但又缺乏应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老实的有点迂腐,善良的近乎软弱,而这一切都因为他正直淳朴的品质。

莺莺之所以选择张生而不是郑恒,人格占了最重要的因素。王实甫这样细致刻画张生的形象,在作品中可以看出是倾向于张生的,这也寄托着作者的理想:一个温和、谦逊、无大男子主义,又坚守爱情,信念坚定的优秀男子。

张生富有浓厚的书生气而又富有正义感,这种性格使他大胆地同阻碍他爱情幸福的各种势力执着斗争,反映了自由爱情的真挚与美好,表现了青春觉醒的动人力量与无限希望,现实越是黑暗和丑恶,人的精神世界就越是向往光明、美好。这也对中学生的人生观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与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1 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 语文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不高。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语文学习的倾向性或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心理状态本文选取太原市娄烦县娄烦中学高一13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相关研究,旨在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1、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教学组织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2、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研究对象

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娄烦中学130名高一学生作为被试,剔除没有完完、不认真作答和两份问卷不能匹配的问卷,回收问卷130份,获得有效问卷117份,有效回收率90%。

2.3 研究工具

2.3.1 教学组织方式调查问卷

《教学组织方式调查问卷》是采用硕士论文的现成问卷并进行修改,量表共有30道题,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含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班级规模、座位排列的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辅助、教学时间个维度,用以评价学生对现有教学组织的满意程度。该量表量表为5级纬度,其中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经一般,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所有题目均正向计分,经过检验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2.3.2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

《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是采用进行修订的现成问卷,该量表共有30道题,从识字、阅读、写作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行测试,该调查问卷为5级纬度,其中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经一般,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所有题目均正向计分。多次被引用,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2.3 研究的方法

为了对两份问卷进行匹配,该测试以记名的方式进行,主试统一解释较难理解的题目,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卷的作答。数据收集完后,采用SPSS19.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由表1可知,学生在语文课上喜欢的教学法法存在差异(教学方法维度的得分最值与均值相差较大,且标准差为5.266),多数学生在语文课上喜欢小组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法;多数的学生希望在语文课上与老师进行互动,希望老师可以关注自己的意见。

3.2 语文学习兴趣的的研究

由表2可知,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大差异,有的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也有学生对学生兴趣浓厚(阅读兴趣极小值为4,极大值为43,平均数为30.96由此可见阅读兴趣维度的得分最与均值相差较大);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很大差异,(写作兴趣的维度极小值为26,极大值为52,平均数为37.50,由此可见写作兴趣的维度的得分最值与均值相差较大),通过问卷中的相关问题可以发现学生在素材的积累以及写作方法方面有所欠缺。

3.3 教W组织形式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的研究

由表3可知,教学方法因子与识字的相关系数r=0.249(P

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因子与识字的相关系数r=0.438(P

座位排列因子与识字的相关系数r=0.363(P

教学辅助与识字的相关系数r=0.329(P

4 讨论

据研究结果显示, 学生在语文课上喜欢的教学法法存在差异,多数学生在语文课上喜欢小组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法;并且多数的学生希望在语文课上与老师进行互动,希望老师可以关注自己的意见.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尽可能的了解学生,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不能为因循守旧,只用一种教学方法[2]。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大差异,有很大部分学生对阅读、写作不感兴趣;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缺乏关于如何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并且缺乏训练。根据问卷显示,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有待加强。

语文兴趣的激发与教学组织形式有密切的关系,适当的组织形式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教学辅助和座位排列与学生识字与写作呈显著正相关。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识字和写作兴趣的激发。必要的、适时的教学辅助有助于语文兴趣的激发;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与学生识字、写作及阅读呈显著正相关。

5 结论

语文兴趣的激发与教学组织形式有密切的关系,适当的组织形式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教学辅助和座位排列与学生识字与写作呈显著正相关;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与学生识字、写作及阅读呈显著正相关。

总之.教学组织方式对生语文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影响。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对学生语文兴趣的的激发具有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方,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由于版面限制,文中所有表格都已省略)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教育;语文教育;相关性

语文教育是围绕语言教学而展开的一门学科,是一种语言文学,广义的语文教育便包含了汉语言文学教育[1]。两者之间存在较多的相关性,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语言表达能力。

1.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相关性

1.1相同的教育目的

从教育目的上看,汉语言文学教育跟语文教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优秀人才。汉语言文学教育属于语文教育,二者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内容都存在相应的互通性[2]。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教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1.2强调人文关怀

不管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语文教育,都需要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它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出文学的渲染与洗涤作用,能够使文学真正走入学生心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进而展现人文与理性的光辉[3]。在这一方面,二者都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注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专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相关性的措施

2.1实现教育理念的对接

要想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相关性,首先需要实现二者之间教育理念的对接。这就需要在实际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不仅需要重视学生传承中华文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学进行创新发展,进而以更加开拓的眼光去看待我国当代的汉语言文学,从而完善与充实语文教学。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具体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合理融入相关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内容。在一些高等院校内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时,也要注重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从而实现了二者之间教育理念的对接。

2.2创新思维上的对接

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目标都是为了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一批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拥有了较强的文学品读与鉴赏能力。我们在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相关性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上的对接,在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3现代技术指导的对接

目前来讲,我国有许多学校都拥有了一定的现代教学设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技术具有较强的教学优势,教学质量比以往的传统教学也明显提升了。多媒体现代技术教学包括了设计网页、制作课件、实施系统操作等等,自动化程度较高。我们为了有效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在现代教学技术上的对接,就需要逐步组织起开放式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应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

2.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的对接

要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相关性,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具体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能够丰富教学形式,教师在其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设计开放式的教学方案,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教学资源,从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涵养。教师还可以围绕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融入更多符合学生个性特点与教材要求的多媒体课件,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就会连接得更加紧密。

2.5学生实践能力的对接

无论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语文教育,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应的实践课程,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二者之间的共同目标。汉语言文学教育要想与语文教育完美对接在一起,就需要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二者的内容与理论都是围绕着汉语教学而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能够积极应用创新型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实践潜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二者之间的合理衔接。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56-01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自主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自主选题并以此为中心自主活动的学习形态。因而,自主选题就成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条件和初始环节。本文着重对语文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指导思想作一简略阐述。

1.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准备阶段

知识经验准备:为了使研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别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方法,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研究的问题不同,采取的方法会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手段去研究。总的来说,研究方法多种多样ι通常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综合应用。究竟有些什么方法可以采用呢?本书后面还会有介绍。,

课题准备:选题至关重要。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所选的课题,可以是某个学科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性的;可以是现实性较强的,也可以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可选择全新的课题,也可以是前人己研究过的,选取新的研究视角,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总之,选题的过程,是你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课题可以个人自主选定,更提倡组建课题小组,集体来商定小组的课题。

组建课题组:自愿组成课题组,自行产生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与指导老师联络等。在研究过程中,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体现全体成员分工与合作的统一。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还可以选聘多位指导老师。一名指导老师可以担任多个研究小组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从理论、研究程序与方法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与支持,但整个研究过程都由同学们自行完成。

2.从课本和读本的文章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

新教材的课本和读本中编入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性或时代感较强的文章,与传统旧教材相比,它涉及的范围更广阔,更具时代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高中第一册《读本》中,编入了《未来医学断想》、《信息高速公路:中国怎么办》、《科学知识体系地球状结构》等涉及科学前沿的文章,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同学们会捕捉到时代的最新点,会有很多的收获,也会有很多的体会和感受,更会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这一点就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激发点。例如: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再联系初中学过的《曺刿论战》,你是否对于《左传》描写战争的技巧和特色感兴趣呢?或者说对于后世的军事文学有何影响?再如读本中选入了余秋雨的散文《老屋的窗口》,你是否对他的其他散文集如《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同样也感兴趣呢?他的散文有何特点呢?学习《信息高速公路:中国怎么办》之后,是否会对“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感兴趣呢?诸如此类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范围。

3.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选题,捕捉社会的热点

篇6

1以人为本――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前提

“以人为本”事实上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时代的发展为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应该是“指挥”,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得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到鲜活与新颖;教师应该是“110”,在学生最需要关爱和帮助的时候,及时守候在学生身边;教师应该是“导游”,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欣赏险峰的无限风光;教师应该是“场上队长”,身先士卒,与队友共同拼搏,在比赛结束后,把队友――我们的学生,高高的抛向空中……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对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2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一人滔滔不绝“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基本被人们抛弃,取而代之的却是“满堂问”。“满堂问”的教学方法貌似启发,实则把学生当作闷牛牵着鼻子走。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倾心关注自己如何提问,却很少顾及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在这种“生从师问”的前提和局面下,学生的学习心理依然是消极被动的。这与研究性学习的精神主旨大相径庭。研究性学习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而不是善于回答别人的问题、靠拢别人思路的能力。所以,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适宜的情境与氛围激发学生善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究者。首先,教师要做一些“善问”的示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问题无处不在,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有这种意识。其次,教师积极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可以就课文本身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教材对课文的说明提出问题;可以在课后提出质疑,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任一环节质疑。学生提出后及时表示赞赏,并恰当地引导,使之进一步主动探索。

3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76-01

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对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我的叔叔于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可谓精彩绝伦,每个人物的个性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文章就此展开讨论,解读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法和特点。

一、人物形象塑造技巧的解析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以文章中的句子与表达形式为基础进行赏析理解,并进行深层次的情感解读。其中最基础的部分是对语言的分析,学生要通过解析句子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赏析,并最终内化到自己的写作体系中。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进行刻画,包括人物的穿着、仪态等,以此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态度,对刻画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语言描写是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写出其独特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动态。人们说话的内容、方式各有不同,作者通常会用语言描写代替心理描写对人物性格进行生动的刻画。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对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渲染氛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动作描写是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处境、状态等。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一句描述:“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从这句人物外貌描写中,读者可直观感受到小说中父母强烈的虚荣心,体会到一种市井小民对生活的浮华态度,并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刻画叔叔于勒的形象时,作者的描述不仅显示了叔叔的窘困处境,也从菲利普夫妇对叔叔的态度变化中体现出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期待及向往。

二、次要人物作用的解析

作者刻画主人公时,通常会为文章增添一些鲜活的次要人物形象,并通过其与主人公的互动进一步表现主人公的特点,或通过侧面衬托的手法对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刻画。次要人物是写作中的重要部分,对次要人物的设计和分析是作者和读者应关注的重要内容。次要人物通常能将文章的组织脉络连接起来,推进剧情发展,引出主人公下一步的行动,或对主人公进行侧面评价。作者常借用次要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达自己对主人公的情感和态度。次要人物可以不与主人公直接互动,但对主人公形象的烘托能起到侧面映衬的作用。人物描写中,次要人物的言行会影响主人公的言行,而主人公的言行又进一步展现出主人公性格、塑造主人公形象。此外,次要人物还能为文章埋下伏笔,控制文章的节奏流程,次要人物的出现通常标志着文章内容将拓展到新的脉络和交际体系中,为文章层次的丰富打下基础。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一个未出现但对文章走向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菲利普夫妇的女婿。叔叔于勒的来信促使菲利普夫妇的女婿做出向菲利普夫妇女儿求婚的决定,并促成了哲尔塞岛之行。后来菲利普夫妇发现叔叔于勒时,产生的恐慌羞愧的情感和一系列荒唐举动,也都源于他向女婿展示财力、施加压力的虚荣心。作者通过对次要人物女婿的描写,进一步将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

三、文章所表达情感的解析

作者通过使用各种表达技巧和描法刻画人物,其最终目标是进行情感上的表达。通常作者在选择表达技巧和描写重点时,会受到对所描写人物怀有的情感的影响。作者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性格上的塑造来构建人物形象,借助对人物的语言、外貌等进行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作者表达对人物或肯定或否定的情感态度,并最终将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对一类人或一种群体、一种现象的好恶情感,对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发挥自己的影响,对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实现文章价值的升华。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的话,“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后来,菲利浦夫人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这一对比,表现出菲利浦夫妇对叔叔于勒态度的转变。而这一态度的转变,正展现出菲利普夫妇向往浮华生活、贪图利益、爱慕虚荣的市井小民形象,表达出作者对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贪图虚名和利益的不满。

四、结束语

总之,人物形象分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提升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形象的解析,以小见大,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学生对文章内涵有更深层的理解和体验,并对写作表达技巧进行赏析,提高学生赏析解读和写作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学与哲学从理论上来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彼此之间相距甚远。但是由于语言是思想的工具,哲学必须借助于语言来思考问题。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此之近。无论对于语言学家来说,还是对于哲学家来说,语言的本质问题实际上在深层次上涉及到的并不是一个纯语言学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语言的哲学问题。语言哲学的产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语言哲学在这一时期产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许多哲学家们把自己关注和研究的哲学中心问题纷纷由认识论转向了语言。因此,这种语言转向从一开始就与哲学认识论所解决不了的问题紧紧缠绕在一起,从而也就使哲学家们探讨的语言问题带上了哲学的色彩。

语言哲学是一门以哲学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语言分析,澄清语词和语句的意义,使我们能够以适当的、准确的方式使用哲学语言,从而有效地表达我们的哲学思想。语言哲学的研究既要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语言问题(研究哲学语言学),又要能够从语言或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哲学问题(研究语言学哲学),并从中寻找出共同问题。

一、植根于日常语言哲学中的语用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研究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哲学家们认识到不论研究存在还是研究认识,都必须首先弄清语言的意义。他们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把语言看作是哲学的首要研究对象,语言问变成哲学研究的中心和出发点。尤其是从理想语言回归于自然语言的转向致使日常语言哲学产生。以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塞尔为代表的日常语言学派着眼于对日常语言一自然语言的分析,这一分析遵循一个从日常语言范畴分析一日常语言用法(使用规则)分析一言语行为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批判的、治疗的语言分析向建设性的言语行为分析发展的过程,其中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用分析是一个转折点。日常语言哲学的发展对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讲,当代语用学正是在日常语言哲学研究中孕育发展起来的。

(一)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

后期维特根斯坦放弃“语言是世界的逻辑图像”这一基本观点,提出他的“语言游戏说”。语言游戏说是贯穿于《哲学研究》的中心学说。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现实活动、一种游戏,并力图通过观察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使用来探究语言的意义问题。语言的意义由语言的具体使用来规定。使用语言必须遵守语言规则。不同的语言规则产生不同的语言游戏。各种言语游戏就像家族相似的不同成员,不存在一般或概括的可能性。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各种语言游戏通过约定形成我们的生活方式,构成整个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有什么样的生活形式就会有与之对应的语言游戏。语言游戏的语法规则植根于生活形式中。“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语言游戏说从根本上排除从语言与实在的对应中寻求意义的观念,使对语言的分析从语形和语义的层面转向语用层面。

(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

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哲学理论之一,是哲学家们研究的最有声有色的一个课题。该理论的发起人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Austin(奥斯汀)。奥斯汀早期区分了叙事句和施为句。前者陈述事实,有真有假;后者通过说出一句话来完成某种行为,并不描述世界,没有真假,但有适当和不适当之分。后来奥斯汀进一步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的新言语行为理论,使该理论趋于系统化和精确化。他把言语行为区分为三类:(1)叙事行为或言内行为(1ocutionaryact),即“说某事的行为”,主要是陈述一个事实;(2)施事行为或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act),即“在说中实施的行为”,如:警告等,它们普遍具有语力(illocutionaryforce),传达言者的用意和意图;(3)成事行为或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即通过说出一个句子有意无意地对自己或别人产生某种效果。在这三层意义中,施事行为是他的意义理论的核心。同时,他还强凋意义对于现实语境的依赖,离开具体语境,单纯的意图、意向不可能构成言语行为。“我们必须注意现实语境的情况,注意我们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以及究竟为什么。”

奥斯汀的哲学研究新方法不仅为哲学研究注入了活力而且启发了语言学家,这使奥斯汀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语用学之父。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成为现代语用学理论的基石,随着这种看待语言和世界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语用学逐渐在20世纪70年展成为一门显学,借助语言哲学家对哲学的洞察解决语言问题,成为一种风尚,导致了对行为中的言语和语言中行为的交流和社会研究的语用学转向。

(三)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由于奥斯汀对施事行为的分类缺乏明确的标准,招致了很多学者的批评,但他的~些看法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作为奥斯汀的学生,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当一个施事行为问接地通过另外一个言语行为表达时,间接言语行为就发生了。”

塞尔对言语行为的另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对奥斯汀提出的以言行事分类作了修订调整,在奥斯汀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分类,即1、断言类(assertives):包括陈述、描绘、报道、断言、说明等;2、指令类(direc—tives):包括建议、要求、请求、命令、邀请等;3、承诺类(commissives):包括允诺、答应、打赌、发誓、保证等;4、表达类(expressives):包括感谢、祝贺、道歉、欢迎、哀悼等;5、宣告类(declatatives):包括任命、辞职、解雇、命名、宣布等。塞尔的这种分类旨在表明,在我们称作以言行事的动词中,有许多动词并不是以言行事目的的标志,而是以言行事行为的其它某些特征的标志,譬如完成以言行事行为的某种风格或方式,所以,我们必须把对以言行事的分类与对以言行事的动词的分类仔细区分开来。

言语行为经过维特根斯坦的启蒙,奥斯汀的系统研究以及塞尔的修改、丰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理论。最终成为一种在哲学界和语言学界自成一派且颇有影响力的语言哲学理论,尤其是直接导致了语用学的诞生。

二、言语行为理论中的意向性问题

为深入界定言语行为概念,塞尔引入意向性概念:言语行为不仅使用语言符号,而且表达说话人的意向。

(一)意向性和意义

意向性和意义的关系问题,是目前许多语言哲学家热烈争论的一个焦点。最早把意向性问题和意义问题联系起来考察的是塞尔。在他看来,“表达式”和“记号”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这一区别在于,尽管每个记号与它所表示之物具有某种关系,但并不像表达式那样具有“意义”。而表达式之所以具有意义,是由于它明确地提出某种思想的意向,换句话说,是意向赋予表达式以意义。他认为,意义问题和意向性问题是紧密相连的。

在当代,相当多的哲学家,特别是日常语言学派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追随者,大多强调意向性在确定语词或语句的意义中的作用,主张从语言与其使用者的关系来考察意义问题,重视研究意义的语用方面。他们认为,语句的意义必定随语境而变化,不以语境为转移的所谓语句字面意义是不存在的。塞尔就是这种观点的积极支持者。他认为,不能把语句本身的字面意义与说话者在不同场合下使用语句表达的不同意义混为一谈,更不能根据说话者在不同场合下使用同一语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一点来否认语句本身具有它们的字面意义。他的意向性理论强调“意义是意向性的派生形式”,突出语言意向性意义的重要性。他试图用意向性说明语言和意义问题,即用心理学概念分析言语行为。他说“我相信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根据这一观点,基本的语言概念,如指称、意义、陈述等等可以用更基本的心理学概念如信念、意向、愿望来分析”。塞尔既强调意向性又不忽略言语行为规则的重要性,从而比较全面地看到意义是内在意向和外在言语行为规则统一的产物。到了20世纪80年代,塞尔对于意向性和意义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系统的学说。

(二)言语行为与意向性问题

由于以言行事和以言取效都涉及到了说话者的说话意图、意向,所以塞尔又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意向性(intentionality)问题。塞尔在研究和分析言语行为的过程中发现以言行事中的语旨力与意向有着密切关系。他说:“在以言行事行为的完成中,意向性有双重层次,一层是行为的完成中所表达的意向状态,一层是完成行为的意向。”就后一层意向性来说,正是由于说话者把表达某种意义的意向赋予了话语,话语才具有了各种言语行为功能;就前一层意向性来说,塞尔认为,话语有意向性就如愿望、担心、信念等精神状态有意向性一样。这一层意向性就是一个人的某些精神状态指向自身之外的外部世界的特征:如果我有一个愿望,那么它就表现为我精神状态上愿意做某事或希望某事发生;如果我有一个担心,那么它就表现为我精神状态上不愿意做某事或害怕某事发生;如果我有一个信念,那么它就表现为精神状态上我相信某种东西等等。

就言语行为和意向状态的关系来讲,任何以言行事行为都必然表达某种相应的意向状态。意向状态是言语行为的真诚条件。不过,以言行事行为表达出的意向状态与说话者内心实际的意向状态并不一定全都一致。例如,撒谎这种言语行为表达出的意向状态与说话者内心世纪的意向状态就不一致。这时,我们说,说话者完成的是一个非真诚的言语行为,所表达的意向状态也是一个非真实的意向状态。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把言语行为和意向状态等同起来。言语行为讲的是行为,而意向状态讲的是状态,前者与物理现象有关,而后者只是某种心理内部的意向。

言语行为理论从言语行为分析发展到探讨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行为意向,把意义归结到语言使用者支配其言语行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心灵主义的传统。塞尔认为,正是在意向性这一点上,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会和起来了:人通过自己的意向把那些使意向状况得到满足的条件转移给了相应的对象,从而把自己的意向加给了本身并不存在意向的对象身上。言语行为只不过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心灵通过意向,从而通过言语行为使人类和外部世界联系在了一起。不难看出,作为当代语用学基本理论奠基人之一的塞尔是在哲学轨道上研究语言的,是在用语言解决哲学问题。

篇9

一、网络语言的结构及特点

许多现代汉语学者认为网络语言与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相比杂乱无章、无章可循。实质上,网络语言不像我们所想的毫无规律可寻。细析之,我们会发现网络语言的构成确实存在许多规律,其构词要素主要有:汉字、数字、字母、符号等;构词手法主要有谐音、隐喻、缩略、借代、反诘等。如(1)谐音。谐音往往利用相同或相似的发音来拼出不同形式的字词。有汉字谐音:斑竹(版主)、竹叶(主页)、粉丝(fans);字母谐音:E网情深(一往情深)、IC(I see)、;数字谐音:9494(就是)、1314(一生一世);杂糅谐音:3kU(thank you)、m2(me too)等。谐音的构词新颖、简约,加快了交流与沟通的步伐,符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步伐。(2)隐喻。隐喻是一种形象思维方式,借助于两种词汇概念间某种相似性,以其中一种来表达另一种概念,用于进行形象化描述。例如,菜鸟――北方方言中“菜”用以指“次,差”,被隐喻为“低手或操作不娴熟者”;潜水――长期在群中隐身、不说话的。隐身与潜水都有一个隐秘性的特点,虽然真实存在但别人却看不到;骨灰级――老资格;(3)缩略。这与上面提到的用英文字母或单词的读音谐音具有一定相似之处,多利用单词的首字母,组成一个个浅显易懂的特指,以达到经济实用的目的。如:JMS――姐妹们;BS――鄙视;O――over 说完了,该你了;(4)借代。借代是用事物的部分来代替整体或用特征来代替文本。如::―)借代为笑 ,键盘上 “:”“(”“―”最简单的符号相互组合,能够创造出多种面部表情,这既是对原有符号的充分利用,又是推陈出新的一个表现,表达出了内容丰富的意思表示。(5)反诘。反诘是使用相反的话来表达含义,网络语言中的“反诘”既可以正话正说,将褒义用做贬义,又可以反话正说,将贬义词性改变为褒义。如:偶像――呕吐的对象,讨厌――讨人喜欢百看不厌 。很显然,正话正说或反话正说都能增强表达效果,使听者很快领会说话认的意图,而网络语言中使用这种修辞可以达到幽默风趣的效果,避免了平淡、呆板的语言表达方式。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语言因为采用键盘输入为交流方式,面部表情缺失,又要求时效,所以造成网络语言在构成上的简约性、形象性、经济性、随意性、多样性等特点,但不论哪一种构词特点,其形、音、义结合起来都给人以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感受,尤其网络语言使用的谐音、隐喻、缩略、借代、反诘等构词的手法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玩文字游戏时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娱乐和趣味。我们知道,语言是时代变迁的最敏感的反应器,当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的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那么为什么网络语言会突出表现为娱乐性的特点呢?这就与我们当前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了。

当前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贫富的差距、生活的压力等等都造成了当前解构文化、娱乐狂欢、颠覆权威等思潮的盛行。具体表现为发泄压抑、逃避责任,自我膨胀、寻求刺激,追求自我多元的个性和以大众名义对传统、权威、精英的戏谑性反抗。网络的平等互动性、自由开放性和虚拟隐匿性恰好可以使网民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和满足,也可以使网民的压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宣泄和释放。不仅网络上休闲和娱乐的内容点击率居高不下,网民们还创造出各种幽默诙谐、标新立异、花样百出的语言。那些品位高雅、随心所欲、机智俏皮的连珠妙语和文字游戏与平庸、刻板、枯燥的现实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正如一位学生所说:“这些新新语言可能网下人觉得难以理解,但我们觉得非常有趣,而且在网上不用那么一本正经”地交流,是我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一种方式。”

二、网络语言的娱乐性对中文教学的影响

网络语言更新和极大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为现代汉语的交流锦上添花。许多活泼生动并能张扬网民“个性”的词语不但无碍于现代汉语的进步和发展,反而丰富、充实我们的文化生活。比如网络语言中的数字语言打破了现代汉语以汉字为主的格局,意蕴无穷而表意诙谐,充分彰显网民的想象力。如:520代表我爱你、1314代表一生一世等等。再如“给力”一词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更是对网络词语的充分认可。在中文教学中,普及传统汉语言知识的同时,诙谐地穿插一些网络语言可以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共鸣,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但是网络语言在追求新颖别致、幽默俏皮的调侃和解构的同时,有时会一味的强调“娱乐至上”,无暇顾及语言的规范化,错字别字怪字以及另类恶搞文字等层出不穷,冲击了固有的现代汉语体系,给中文教学带来不小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网络语言的稳定性和规范性较差

网络语言变化较快,不具规范性,如果大学生过度地使用网络语言将会使他们语言和写作变得不规范。大学生处于学习语言的中级阶段,对语言的掌握还不够成熟,鉴别能力较弱,对网络语言的一概吸收,将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如网络语言中用“酱紫”代替 “这样子”,只求音对不求形对,长期接触这种语言,使在校大学生不知不觉地写出了错别字。还有“我走先”的说法颠覆了现代汉语的逻辑顺序,长期使用会使在校大学生丧失对汉语言结构的了解。

2.网络语言的结构单调,表达苍白、欠饱满

一些学生在日常交流中,用“爽”表达高兴,用“醉”表达感叹,用“赞”表示有道理,长此以往就不再会用有深度和丰富的辞藻描绘他们的感受,导致语言的退化。

3.网络语言中的不良文字层出不穷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上的发言毫无顾忌、出口成“脏”,“脑子进水了”等侮辱性的词汇不仅成为口语,而且还在潜移默化地进入了中文写作中。这些粗俗不堪的文字,会使得在校大学生的语言出现扭曲和变形,走向粗俗化,也会对未定型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毒害。

4.故意写错字和歪曲字词的本义的风气严重

尤其是恶搞成语,如:用“后起之秀”指最后一个起床的人;“屡试不爽”指屡次尝试都不成功,心里觉得不爽。长此以往,会割裂成语与我国传统文学的联系,造成混乱和肤浅。

三、中文教学当如何应对网络语言

既然网络语言的出现是时展的产物,我们就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因此就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在校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积极引导、规范他们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1.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正视网络语言

在校大学生在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不用大惊小怪,盲目排斥,而应该用包容和理解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现象。网络语言是变化的、发展的,一些充满生命力的词汇很可能将成为现代汉语的新词汇,这也是对汉语言文字的一种丰富。作为一名中文教师,有必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网络语言,以便在和学生交流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应用这些语言。

2.用创新性的思维引导为主

中文专业的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中文、用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言与写作能力。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觉意识到网络语言的局限和缺陷。如学生用“BT”表达“变态”,就可以让学生疏通理解为“变天”、“不痛”或其它以这两个声母组成的词,让学生认识到其要表达的意思可能会被误解,从而引导学生使用能够准确表达意思的词汇。

3.规避不规范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以网络世界的产物,而网络与现实之间是存在差距和区别的,作为中文教师,不应该无节制地使用网络语言,更不能使其成为中文课堂的坐上客。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规避网络语言,特别是不规范的网络语言。

篇10

1、刺激学生的求知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学生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学生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2、增强学生的交往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交往动机指人们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需要的心理倾向。“学会分享与合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创意以及成果,学生自己得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学生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交往动机的增强、交往能力的提高,对心理健康发展和适应当代社会是十分有利的。

3、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学生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4、形成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5、提高学生感知觉的敏锐性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

6、训练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丰富知识储备,扩大表象储备的有效途径。实施和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学生在组织和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7、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创造性想像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想像力:会使学生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学生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8、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9、增强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在亲身参与及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能使学生进一步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学到一些人际沟通技能,注意关心他人,越来越乐意并善于与人合作。这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成功的学生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