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经济的关系模板(10篇)

时间:2023-11-06 09:51: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消费与经济的关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消费与经济的关系

篇1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消费,社会再生产便无法继续进行,消费既是生产的起点,也是生产的终点。消费水平作为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平均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额,同时也可以用来指称一国的消费总规模,即社会总消费。研究消费水平,对于确定社会生产中积累与消费的比率,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

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在客观上有合理的比例,在数量上有很大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当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高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正常比例就会遭到破坏。消费水平的提高则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消费需求不足,即“高积累,低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同样会遭到破坏。这时候消费需求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引起商品或资本运动受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被迫紧缩。

其次,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会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区间,当消费旺盛,经济增长率就高,消费不足,经济增长率就会滑落。当然,消费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消费率长期过高,会挤掉投资,使经济增长不能持久,但消费率也不能长期过低,长期过低就会使高速扩张的生产能力与低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过剩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二、 消费水平与经济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同步的增长,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消费水平是阶段性波动的。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点因素:

1.个人收入增长的波动,居民消费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的制约。当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就有所上升,居民的收入下降时,消费也就相对地受到限制。

2.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动。

居民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收入的比例,是平均消费倾向及边际消费倾向的统称。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就是增加的 1 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在经济的短期波动中,人们的消费变动不会和收入的变动成比例,具体而言,在经济趋向繁荣过程中,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会小于前者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在经济走向衰退过程中,收入下降,消费就会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会小于收入下降的幅度,这也说明,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平均消费倾向小。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3.农业波动对消费的影响

我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农业的波动必然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从而引起消费的波动。首先,农业的增长必然导致消费的增长,其次,农业的减产或低增长导致消费的下降或低增长。

三、消费水平与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大体上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地区、组织和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构成,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动。下面就从几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1.人均收入水平与经济结构变动及工业化程度

根据库兹涅茨的研究可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结构变动率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50-130 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最高的第一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220-360 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很高的第二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360-860 美元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较高的时期。我国改革以来,按世界银行图表集法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大概在 300 美元左右。因此可知我国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处于高变动率阶段。

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化阶段是结构转变幅度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需求结构及生产结构、外贸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我国在改革开始时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是人均收入水平却是相当低的。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不合理的状况,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从我国消费领域的整体来看,酝酿着一次新的消费升级--住行消费升级。其间消费投入大,积蓄时间长。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2.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引起结构变动的原因

收入的增长必然引起消费水平的增长,而消费水平的增长又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用恩格尔定律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也可以表述为居民食品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份额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总消费的增长而下降的一种趋势,消费水平的上升必然引起需求结构的升级,但需求结构如何引起整个经济的变动呢?根据经济学原理我们可知,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引起资源向消费需求多的产业部门转移,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带来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增长

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增长,结构合理,就可以提高全社会总要素的生产率,进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样就必然能够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

总之,经济增长、经济波动、经济结构都不同程度的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而消费水平的提高一定能刺激经济发展。这就是研究二者关系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篇2

作者简介:任少飞,男,山东财政学院,济南 250014

冯 华,男,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院,教授,济南 250014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能源的供给与需求迅速增长,其中尤以煤炭的供给与需求量增长最为显著。全国煤炭产量从1978年的6.18亿吨上升到2004年的19.56亿吨,2005年产量为21.9亿吨,①比上年增长9.9% 。消费量从1978年的4.04亿吨增加到2004年的13.34亿吨,2005年预计消费量约在21.4亿吨,②比上年增长10.6%,略高于煤炭生产量的增长速度和GDP的增长速度(9.9%)。2006年上半年,全国能耗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0.8%。在这种情况下,煤炭资源的高消耗能否继续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实现能源利用的集约化及高效率,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很多学者从能源消费总量或是某一能源的消费量,如石油,来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1]

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但主要是从定性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方面也主要集中在考察能源需求总量、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2]其中,林伯强(2001)将协整误差校正模型引入到能源分析中,通过分析能源需求和GDP、能源价格、经济结构中重工业份额的协整关系,建立了中国能源需求的计量经济模型。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各组成部分的分析上,黄飞(2001)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中的关联度分析,认为能源消费结构中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最大的是石油,其次是电力,再次是煤炭。张丽峰(2005)利用协整与误差修正理论建立了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与产业发展的误差修正模型。[3]但是,总量或石油消费量的分析不足以反映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特征。因此,本文运用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对第一、二、三产业的煤炭消费量与经济增长(以国内生产总值衡量)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中国煤炭消费的误差修正模型,并对模型做出解释,以期真实反映我国各产业能源(煤炭)消费现状,揭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进程。

一、中国煤炭消费结构的基本分析

中国国内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其中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煤炭消费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10%左右,第二产业煤炭消费量则占90%。煤炭的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从1978年到2004年的27年间消费比例都维持在65%以上,这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特点之一,煤炭消费量在较长时间里仍将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如图1所示。[4]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稳步增长,中国能源消费量也随之增长。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然而,我国煤炭的生产量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实现煤炭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合理配置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煤炭消费量与产业之间的协整和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一)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中国从1975―2004年间煤炭消费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产值的协整关系,对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的变量构建具有误差修正项的长期均衡方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本文所选取的煤炭消费量和各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均来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和数据的剧烈波动,对原数列取自然对数。其主要变量和含义见表1。

表1模型符号及变量说明

(二)“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经典的回归模型是建立在数据序列是平稳的基础上的,对于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使模型不能准确反映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是由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是近年来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的有力工具。本文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首先对变量进行Augment Dickey―Fuller(ADF)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序列的平稳性和单整阶数。经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观察下表可以发现煤炭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及第三产业产值对数化后均为二阶单整,即LNCC、LNGDP、LNGDP1、LNGDP2及LNGDP3均为I(2)。

表2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因此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煤炭消费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产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使用Eviews5.0可以分别求出LNCC和LNGDP,LNCC和LNGDP1, LNCC和LNGDP2,LNCC和LNGDP3的长期均衡方程。

对误差修正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四组误差修正序列都是0阶单整,即误差修正序列是平稳的。从而证明了以上四组长期均衡关系的成立,即协整关系的存在。通过以上分析,从而可以建立最终的误差修正模型。

从以上误差修正模型来看,我国短期煤炭消费量主要取决于上一年煤炭消费量及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上一年煤炭消费量对当期煤炭消费量的影响相当显著,国内生产总值变化1%,则引起国内煤炭消费量增加0.39%。而滞后两期的煤炭消费量和滞后一期的第二产业产值引起当期煤炭消费量反方向的变化,这与我国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集约化道路是分不开的,图一中煤炭消费比例有下降趋势,但是由于煤炭资源消费的惯性,出现了图中所示的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仍然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而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得益于煤炭消费量的持续、稳定。

模型的长期均衡主要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ECM_GDP项的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ECM_GDP的系数-1

同时,我们可以得出煤炭消费量的实际观测值、误差修正模型的拟合值以及参差项的显示图,见图2。

误差修正模型具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一阶差分项的使用消除了变量可能存在的趋势因素,从而避免了虚假回归问题;一阶差分项的使用也消除了模型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而误差修正项的引入也保证了变量水平值的信息没有被忽略;由于误差修正向本身的平稳性,使得该模型可以用经典回归方法进行估计,尤其是模型中差分项可以使用通常的t检验与F检验进行选取。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因果性检验是指:在序列Xt和Yt消除了趋势之后,如果利用过去的Xt和Yt的值一起对Yt进行预测,比单用Yt的过去值预测的效果更好的话,序列Xt和Yt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关系称为Granger因果关系。煤炭消费量与三次产业产值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4。

表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由上表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产值与煤炭消费量之间存在单方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产值是煤炭消费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二次产业否定原假设的概率是94%,略低于其他几个指标,说明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在能源利用上正在朝着集约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与以上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的结论是一致的。

三、结论及预测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采用分不同产业的误差修正模型来预测煤炭消费量能够充分反映出国内产业结构变动对煤炭消费量的影响,而煤炭消费量的变化仍然体现为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的结果。第二产业中的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四个行业是中国煤炭消费最集中的行业,四大行业的增长速度变化对煤炭需求量变化影响很大,煤炭需求的周期性变化取决于四大行业的周期变化。2005年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主要耗煤行业全年均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产品产量增势不减,生产量累计同比均保持着 10% 左右的高速增长率。四大行业2005年煤炭需求量达到19.5亿吨,预计2006年全国煤炭需求量在22.5亿吨左右,煤炭供给量约在22亿吨左右,煤炭供需基本平衡。第二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源的集约化利用及能源需求结构的多元化将有力地缓解我国煤炭供需矛盾,实现煤炭供需新的平衡。

2006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9%,煤炭生产增长12.8%,在经济加速增长的情况下,煤炭供应比较宽松,库存继续增加。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领域重点企业坚持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改造降低单位能耗。但是,我们注意到:上半年能源消费增长快速,超过了国家GDP的增长速度,暴露出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消费结构上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也说明我国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 释:

①2005年煤炭生产量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②2005年煤炭消费量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主要参考文献:

[1]马超群,储慧斌,李 科.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04(10).

[2]张政伟,吕子安,张 英.能源与中国经济增长[J].工业技术经济,200(1).

[3]张丽峰.产业能源消费与产业发展的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J].经济经纬,2005(6).

[4]郭云涛,中国煤炭中长期供需分析与预测[J].中国煤炭,2004(10).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and Coal Consumption Structure

Ren Shaofei Feng Hua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cointegration theory and error correction model to build structural demand model of coal consumption on the basis of basic analysis of coal supply and demand of China, and we also introduced long-term balance of Chinese coal to the short-term forecast, thus we obtained that the total quantity of economy growth still relies on the coal resources consumption in great degree. However, from the error correction model, the coal consumption of second industry shows high efficiency tendency. This paper uses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verify above conclusions.

篇3

中图分类号:TV521 文献标志码:A

电力是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产业,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电力的供给已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因而经常出现电力短缺,其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将对科学用电、制定电力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论文从用电量这个角度对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基于我国1990-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国民生产总值(GDP)的统计数据,利用SPSS软件,采用误差修正模型(ECM)与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分析手段,对我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关系分析模型

(一)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平稳的时间序列,是指一个时间序列内,统计指标的均值、方差等统计特征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图示中,其可看做是一条围绕其平均值上下波动的曲线。为避免伪回归现象,多变量的时间序列回归建模必须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主要有DF检验、ADF检验及PP检验等。本文的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检验。

(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若通过了协整检验,则说明该方程的回归残差是平稳的,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方程进行回归,其回归结果较为精确。协整检验一般采用E- G(Engle-Granger)两步法和Johansen极大似然法。本文采用E-G两步法。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主要是检验一个经济变量的历史信息是否可用来预测另一个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动。也就是说,Granger因果关系是一种计量经济学意义上的预测关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于2元向量自回归(滞后为q)联立模型:

三、实证分析

以实际GDP代表经济增长,以全社会用电量代表电力消费。本文采用1990―201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年度实际GDP是用每年度的名义GDP除以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以197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为基期1),见表1。

我国1990~2013年GDP与全社会用电量数据,以X表示全社会用电量,Y表示经济增长,见图1。

(一)单位根检验

本文对这两个时序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即为lny、lnx(其目的是排除异方差性),采用ADF检验来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见表2、表3。

d(lny,2)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2可知,t值(t=-2.885971)小于1%水平下的临界值(τ=-2.717511),则说明lny在二阶时,有99%的可能性,其实平稳的。因此,lny是二阶单整的。

由表3可知,t值(t=-4.984366)小于1%水平下的临界值(τ=-4.498307),则说明lnx在二阶时,有99%的可能性,其实平稳的。因此,lnx是二阶单整的。

(二)协整检验

lny,lnx均是二阶单整的,利用E-G两步法检验二者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对lny进行关于lnx的最小二乘法回归,见表4。

根据上表的输出结果,得lny与lnx的长期均衡关系为:

由回归结果可知,残差项是平稳的。因此,lny与lnx存在协整关系。

表4的回归结果表明,电力消费每增长1%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平均增长0.376%。

(三)误差修正模型

以滞后一期的残差项作为误差修正模型,其建模结果见表6。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伴随概率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lny不是lnx的格兰杰原因”、“lnx不是lny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因此,从二阶滞后的情况来看,lny与lnx互为因果关系,见表7。

四、结束语

通过对我国1990~2013年期间的全社会用电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全社会用电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具有长期均衡(协整)关系,且呈正相关关系,全社会用电量每增加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76%。因此,要合理发展电力工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电力工业需要火力发电或水力发电做支撑,在发展电力工业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全社会用电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Granger因果关系是双向因果关系,即全社会用电量与GDP是相互制约的。不仅经济增长会促进电力工业的发展,而且电力消费的增加也会促使经济的增长,反之亦然。现阶段,我国社会的用电量处于短缺状态,因此要积极发展国内经济,从而更好地促进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的发展也会很好地推动经济得增长,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我国社会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篇4

2015年刚刚过去,根据商务部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将达到3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全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60%,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首要动力,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处于领跑位置。

在2012年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有一种论调认为,“八项规定”等反腐利剑客观上影响了社会消费,尤其是餐饮等行业受波及严重。但实际上通过2015年1-11月中国银联的大数据:大众餐饮银联网络消费笔数占比为96.7%,较2014年提升0.7个百分点;餐饮业整体消费强度为434元/笔,较2014年下降5.4%,其中大众餐饮消费强度为349元/笔,较2014年下降5.3%。说明目前居民大众餐饮消费频次显著提升,消费强度(单笔消费金额)逐步回落。也就说目前消费的主体是大众消费,公款消费等非正规消费形式正在逐渐淡出消费主体范畴内,我国消费市场正在快速健康的发展,经济增长更多得需要依赖内需的发展,毕竟当下外需低迷,全球经济发展迟缓。

但是现实是否与理论相符呢,下文将从理论上对公款消费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公款消费的简单定义

公款消费,顾名思义即用公款进行消费的行为。广义的公款消费包括生产性公款消费和生活性公款消费,后者以“三公”消费表现最为突出。而本文的公款消费也主要指后者,也即狭义的公款消费。需要注意的是,公款消费需要区别对待,必要的公款消费是应该而且必须的,毫无疑问起积极作用;而本文讨论的公款消费增长主要指不必要的公款消费,其作用是好是坏就值得商榷了。

二、公款消费真能扩大内需吗?

首先,简要分析下前文观点的看似合理之处。根据需求理论,公款消费的增长,将增加预期收入/开支,从而增加需求,即所谓扩大内需,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如图所示,初始的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于点A(Q,P)达到初始均衡。公款消费,预期收入/开支,需求,供给曲线S不变,需求曲线由D右移到D’,S与D’于点A’(Q’,P’)再次达到均衡。即需求由Q右移到Q’,即公款消费增长扩大了内需。反之则得:限制公款消费抑制了内需。

但是,上述分析只是静态的分析,即其他条件不变下的分析,也就忽视了公款消费增长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正是这影响导致了公款消费不一定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公款消费的增长,尤其是不必要的公款消费的极度扩张,将直接减少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减少众多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了居民的消费。也就是说,公共消费的增长以居民消费的减少为代价,公共消费增长对扩大内需未起实质性作用。

其次,公款消费的增长,尤其是不必要的公款消费的极度扩张,致使政府支出用于消费的部分大大增加,而用于生产的部分则大大减少,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整个社会付出的机会成本巨大。公款消费的增长以政府投资的减少为代价,若将内需简单分为消费与生产两部分,公款消费增长对扩大内需仍未起实质性作用,甚至得不偿失。

所以,笔者的观点是:公款消费的增长只是对居民消费的替代、对政府投资的替代,并未有实质性的扩大内需。而当前限制公款消费造成的内需萎缩、经济减速只是短期内因被替代的居民消费、政府投资尚未补充回来,而在长期内则不会存在。

三、公款消费对经济方面的其他不利影响

公款消费不一定能扩大内需,也就不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公款消费的增长,尤其是不必要的公款消费的极度扩张,将对经济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首先,公款消费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由于公款消费使用的是公家的钱,“不用白不用,用了还想用”,公款消费的主体对价格的涨跌并不感兴趣,需求的价格弹性很难发挥作用,经济对价格的敏感性较差,价格竞争机制不是很灵,限制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更大发挥。

其次,公款消费增长易引发通货膨胀。公款消费的增长,尤其是不必要的公款消费的极度扩张,易引发财政赤字的形成与扩大;如果以中央银行增发货币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易造成货币超发,引发不必要的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

第三,公款消费增长易造成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公款消费中,尤其是不必要的公款消费,普遍存在着高档消费、奢侈品消费等现象,不仅对社会民众起了不好的示范作用,助长了社会奢侈之风,更严重误导了市场与投资,致使其偏向于奢侈品等行业,而真正具有创造力与成长空间的行业反而得不到投资,造成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简言之,公款消费及其增长对经济方面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得到限制。反言之,限制公款消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调整经济结构,解放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利于经济增长,并将在长期促进经济增长。

四、公款消费对其他方面的不利影响

除经济以外,公款消费还对社会的其他方面起着种种不利的影响。

首先,公款消费易造成。政府官员借公款消费之便利,行之事实大有人在,通常以高档餐饮、星级酒店、台挂历等形式,巧立名目、投机取巧,、行贿受贿、牟取私利大行其道,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政府形象受损,政府公信力大为下降,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其次,公款消费易引发不良社会风气。正如上文所言,公款消费中,尤其是不必要的公款消费,普遍存在着高档消费、奢侈品消费等现象,对社会民众起了不好的示范作用,致使社会民众热衷于追求奢靡奢侈,引发不良的社会风气,更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公款消费对其他方面的种种不利影响,都将以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增长,不进而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因此,有必要限制公款消费及其增长。即限制公款消费有利于经济增长。

五、总结

总之,笔者的观点是公款消费是否真实扩大内需不得而知;但抑制公款消费则有利于经济增长及其长远发展。

笔者认为,由利己性驱动并制约的、进而互利的市场应是自由的,由市场中的个体自由选择、自主决策、自己承担后果;而政府的职能则应限制在:提供一个自由、公平的环境,且由于市场缺陷的存在,要求政府以独立经济个体的身份间接引导、协调、弥补市场个体的行为。(此即为我心目中的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

篇5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1)05-0065-06

据国际能源署2010年7月19日的报告,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略高出美国,居世界第一。中国能源消费问题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判断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今后将如何增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难题。无论是短期变化,还是长期趋势都需要考虑国内外多种因素,特别是经济发展态势。本文从定量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入手,通过对经济增长的预测结果间接估计能源消费总量变动趋势。

一、能源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分析

从国内外研究成果看大多的研究模式是一致的,即用GDP数据代表经济发展,用能源消费总量数据代表能源消费,选用经济计量模型展开研究。但由于研究的地区、使用具体方法和数据的范围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

从国内看,赵丽霞,魏巍贤将能源引入c-D函数,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得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黄敏,赫英采用三因素CES生产函数建立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模型,得出由能源到经济单向因果关系;刘星通过对1985-2003年GDP与能源消费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认为经济增长导致能源消费的增加,同时认为中国GDP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王海鹏,田澎,靳萍利用1953-2002年的统计数据和状态空间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长期均衡关系即变参数协整关系;赵进文,范继涛应用非线性STR模型分析1953-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内在结构依从关系,认为仅存在着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综上,从理论和实证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依存关系在中国的具体表结果现还未有一个一致性的结论,还有待使用最新数据展开深入研究。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的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其中能源消费总量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GDP以亿元为单位。1978-2008年间中国国内物价变化很大,造成名义GDP与实际GDP数值之间出现较大差异。由于能源消费总量是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不包含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在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时,应该选取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的实际GDP。实际上国内的大多数同类研究都选用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作为经济发展变量。本文以用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GDP指数和1978年GDP总量3645.217亿元为依据,推算出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用此实际GDP(下文记为GDP)作为经济发展变量进行实证分析。

由于变量对数的差分近似地等于该变量的变化率,而经济变量的变化率常常是稳定序列,因此适合在经典回归方程中分析。同时,为了减小变量的异方差和便于同其他同类研究成果相比较,本文在具体分析前对GDP和能源消费总量作自然对数变换,并以变换后的时间序列作为分析变量,分别用LNG-DP和LNEN表示。

(二)简单回归分析

在深入分析中国GDP和能源消费的动态关系之前,首先对两者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利用Eviews5.0的OLS估计,得到如下结果:

LNEN=6.499784+0.536775%LNGDP (1)

(39.55993) (31.41440)

R2=0.971453 DW=0.195600

(1)式中括号内表示系数估计的t统计量,从回归的结果来看,回归方程和系数都表现出高度显著。但DW值为0.1956,小于dL=1.36,说明残差序列存在正自相关。利用Vgqaite检验统计量nR2对上述回归结果的残差进行检验,得到nR2=15.04825,说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否定原假设,即认为随机项中存在异方差。很明显,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不能有效解释能源消费和GDP之间的关系。

(三)协整分析

1.单位根检验平稳性检验是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波动是否平稳。分别对变量LNEN、LNGDP的水平值及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LNEN和LNGDP的ADF统计量均大于1%-10%水平所有的临界值,无法拒绝原假设,即都为非平稳序列。LINEN的一阶差分序列DLNEN的ADF统计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LNGDP的一阶差分序列DLNGDP的ADF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可以认为都是平稳序列。因此,检验结果表明LNEN变量和LNGDP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I(1)。

2.协整检验协整的经济意义在于:两个经济变量,虽然它们各自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如果一组非平稳时间序列不存在协整关系,则根据它们构造出的回归模型就可能是伪回归。

由于LNEN变量和LNGDP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I(1),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选用EG两步检验法对两者进行分析。

第一步,建立LNEN与LNGDP之间线性回归模型,其结果如下(该模型与方程(1)相同):

LINENt=6.499784+0.536775LNGDPt+μt (2)

第二步,检验残差序列{μt}是否为平稳时间序列。利用单位根检验中的ADF进行检验,通过分析发现:滞后阶数为1、不含常数项和截距项的模型最适合;ADF值为-6.394 7,在l%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残差序列{μt}是平稳序列。也就是说存在LNEN与LNGDP的平稳线性组合,即能源消费总量和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通过协整检验表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是,这种长期的均衡关系究竟是能源消耗(LNEN)引起国内生产总值(LNGDP)变动的结果,还是国内生产总值(LNGDP)引起能源消耗(LINEN)的结果,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用滞后期为2,对LNEN和LNGDP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以10%的显著性水平拒绝LNGDP不是LNEN的格兰杰原因,不能拒绝LNEN不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此时,本文得出由LNGDP到LNEN的单向因果关系,也就是说GDP的增长是引起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的原因。

4.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的基本思路是,若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表明这些变量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而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一般分为两步,分别建立区分数据长期特征和短期特征的计量经济模型,即建立长期关系模型和建立短期动态关系(误差修正方程)。

由协整关系检验知,能源消费(LNEN)和经济发展(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虽然调整后的R2很高,回归系数也显著,但残差序列还存在自相关,同时也存在异方差。因此,需要重新对LNEN和LNGDP进行回归分析,并加入滞后变量,进而建立单方程误差修正模型。

(1)一阶误差修正模型

首先在模型(2)中加入一阶滞后变量LNENt-1和LNGDPt-1。后,构成一阶误差修正模型;其次应用OLS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具体方程为:LNENt-1=0.081468+0.965481LNENt-1+0.729333LNGDPt-O.697362LNGDPt-1+μt-1。 (3)

(3)中,除常数项0.081468外,其他估计量都通过了t检验,同时模型整体也显著。但DW值为0.714803,偏离数值2的程度较大,说明存在一定程度正自相关。显然,模型(3)依然没有解决时间序列的自回归问题。

(2)二阶误差修正模型

在一阶误差修正模型(3)中加入二阶滞后变量LNENt-2:和LNGDPt-2应用OLS估计模型参数,得到方程的具体形式为:

LNENt=1.095+1.608048LNENt-1 -0.780593LNENt-2+0.603989LNGDPt-0.850767LNGDPt-1+O.340720LNGDPt-2+μt (4)

从结果可以看出,除了LNGDP的二阶滞后项外,该方程各个系数都通过t检验,方程整体效果也显著。此时DW值为1.839648,在2附近(dL=1.65,dU=1.84),说明不存在自相关。对残差序列{μt}进行检验,也发现其是白噪声序列。因此,模型(4)比较合理的反映了能源消费与GDP之间的关系,也是下文进行能源消费总量预测的依据。

如果对模型(4)进行适当的恒等变形,可得二阶滞后项误差修正模型的一般形式:

LNENt=0.781LNENt-1+0.604LNGDPt-0.34LNGDPt-1-0.173(LNENt-1-6.351-0.544LNGDPt-1)+μt (5)

(5)中的-0.1725(LNENt-1,-6.3512-0.544LNGDPt-1)项称为误差修正项,通常记为ecmt-1。从(5)式可以看到,若t-1时刻LNEN大于其长期均衡解6.351-0.544LNGDP,ecm为正,ALNENt将减小;若t-1时刻LNEN小于其长期均衡解6.351-0.544LNGDP,ecm为负,ALNENt将增大。这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体现了长期非均衡误差对LNENt的控制。

从线性模型(2)可以看出LNEN对LNGDP的长期弹性系数为0.536775,从二阶误差修正模型(4)可以看出LNEN对LNGDP的短期弹性系数为O.603989,因此,本文认为GDP增长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影响程度短期要大于长期,用模型(4)进行预测能够最大限度的使用短期信息进行不断调整,进而得到长期预测的结果。要实现通过模型(4)进行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需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评价与预测分析。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宏观趋势分析

从理论和实证分析看,对经济增长短期预测虽然在理论依据和数量分析方法上具有较强的基础,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各国不断调整其对世界和本国的经济增长预测值。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性和人类对经济增长的不懈追求,长期经济增长预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稳定性。遗憾的是,对经济长期增长在理论和数量分析上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回顾

从1949年到2009年,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624.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74%。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84%。

从1978-2008年名义C-DP的变动趋势看,30年中中国经济增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1年,GDP年增长率为14.74%;1991-1999年,GDP年增长率为19.3%;1999--2008年,GDP年增长率为14.38%。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以确立为代表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对外开放取得了一定效果,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第二个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进行分税制改革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第三个阶段国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等战略措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30年来保持了年均增长率9.63%以上的实践以及保持年增长率相对稳定的特点,预示着其“高增长”阶段还能够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从短期看,2009年,中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取得初步效果,避免了“大萧条”式衰退的发生,全年经济增长8.7%,2010年有望达到9.17%增长率。从较长期看,由于具有长期持续增长的动力、空间、环境和条件,中国经济仍将在未来10到20年内维持8%左右的“高速增长”。支持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力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人力资源的优势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劳动力人口比例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经过30年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努力以及稳定低生育

工作的不断深入,目前正处在劳动力丰富、抚养负担低、储蓄率高的“人口红利期”,根据目前的年龄结构推算,中国“人口红利期”还将持续25年左右,这就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9年的24.2%达到2020年的40%,这必将对中国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力人口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中国人力资源一定会得到有效改善,并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从人均劳动报酬来看,我国仍处于劳动力报酬相对偏低的国家行列,虽然其产业工人的成本高于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但仍远低于美国、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这也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2.城镇化步伐的加快2009年中国城镇人口比率达46.6%,而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已接近或高于80%,人均收入与中国相近的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城市化率也达60%以上。在城市化发展中,人们普遍认为城市化进程服从“s”型曲线发展。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虽然很快,但由于正处在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必将加快发展速度。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对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需求会大量增加,必将带动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

3.国内需求增加在前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推动,未来的20年内,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国际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支撑。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转向国内需求拉动。2008年,美国、印度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分别为92%、88%。而同年中国这一比重仅为72.8%%,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当前,中国总体上还处在一个生存型社会阶段,正在朝着发展型社会转变。中国居民已不只是单纯追求温饱,还在需求的多样性、升级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居民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会有极大提升。

4.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升级一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主要来自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群。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逐渐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一直是发展中的软肋,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制约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正在制定,金融、保险、信息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正处在培育发展过程中。随着产业的升级和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保障。

(三)经济增长的预测

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了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是对经济增长进行长期预测主要依据。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实际GDP的时间序列是包含单位根的,而用线形趋势法则无法消除这个影响,所以他们对线性趋势发提出了置疑。但是Nelson和Plosser认为,实际GDP是一阶差分稳定的,他们特别提出,在研究中应当注意,稳定的、接近于l的自回归根(1arge stationary autoregressiveroots)与单位自回归根(unit autoregressive roots)事实上是很难区分开来的。

根据线性趋势法基本思想,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总产出(GDP)是按照一个稳定的速度增长的,可以用复利增长模型拟合,即

γt=γO×(1+r)t (6)

其r表示年增长率,从长期来看r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对按年度的预测可以写成

γt+1=γt×(1+rt) (7)

其中(1+rt)实际上就是t年实际总产出的指数。

本文对经济增长的预测是以从对GDP指数预测展开。首先对GDP指数进行预测;其次,利用公式(7)预测具体的GDP数值。数据来源为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给出的以不变价格计算的GDP环比指数。

1.对GDP指数的预测图1给出了1978年以来GDP指数变化情况(其中基年GDP=100),1978-2008年GDP指数平均值为109.89。如果以109.89为中心,可以看出GDP指数实际上表现为波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分为2阶段,即1978-1991年和1992-2008年,前者表现为波动大,而后者表现为波动缓慢。这样的分段不但符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实践,同时也与上文对名义GDP变化的分析,以及国内学者对中国经济周期的普遍观点基本吻合。

(1)直接线性拟合

用1978-2008年GDP指数的数据直接进行线性回归拟合,得到方程如下

Rt=85.494+0.0122194t (8)

其中Rt为第t年的GDP指数,t为年份。以此公式预测2009-2040年GDP指数,结果记为预测1,详见表3。

(2)间接线性拟合

由于GDP指数波动较大,用线性模型得到的估计方程代表性较差,本文根据统计学中移动平均的思想进行进一步分析。用1978-1991年的GDP指数的平均值代替1985年的GDP指数,用1991-2008年的GDP指数的平均值代替2000年的GDP指数。根据2009年统计公报,2009年GDP增长率为8.7%;同时依据其公布了2009年GDP总量为335353亿元,2008年调整的GDP总量为314045亿元,可以计算出GDP指数为106.785。这样可以用3点进行线性拟合预测。

以108.7%作为2009年GDP指数,可得到三点(1985,109.26)(2000,110.34)(2009,108.7)。用上述三点建立线性方程,结果如下:

Rt=136.617-0.0136054t (9)

以106.785%作为2009年GDP指数,可得到到三点(1985,109.26)(2000,110.34)(2009.106.785)。用上述三点建立线性方程,具体结果如下:

Rt=279.135-0.0852551t (10)

上式2式中Rt为第t年的GDP指数,t为年份。分别用公式(9)和(10)预测2009-2040年GDP指数,结果记为预测2和预测3,详见表3。

篇6

在现代的开放经济中,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来推动,作为总需求构成因素之一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持久的推动力。当前,发达国家的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平均在70%左右,发展中国家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也在60%左右。因此,消费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经济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专门领域。本文将对传统的消费一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回顾,并介绍发展经济学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提出的消费一经济增长理论,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理论进行述评。

一、关于消费一经济增长模式的传统理论和观点

(一)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集中考察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三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即:资本一产量比(C)、储蓄率(s)、有保证的增长率(Gw)。得出的基本方程为:

Gw=s/c

从基本方程可以看出,哈罗德强调了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只要一个国家的资本的积累率即储蓄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它的经济就会以一个较快的速度增长。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索洛模型为代表)延续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经济思想,强调储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索洛模型提出,一国的人均储蓄有两种用途:一是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另一部分是为新生人口配备每人平均应得的资本设备,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索洛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一条稳定的均衡增长途径,均衡条件为:人均储蓄=资本广化。由于人均储蓄:储蓄率文人均产出,因此储蓄率越高,均衡的人均资本水平越高,从而均衡的人均产量水平就越高。显然,他们认为,消费水平高会使资本积累减少从而降低人均产出水平。

20世纪60年代之后,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提高一个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是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在这一认识下,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找到了与人均消费最大化相联系的人均资本应满足的关系式。这一关系式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分割律。其基本内容是:人均资本量的选择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时,均衡状态时的人均消费达到最大。黄金分割律揭示了人均消费与人均资本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经济拥有的人均资本少于黄金分割的数量。则该经济能够提高人均消费的途径是在目前缩减消费,增加储蓄。直到人均资本达到黄金分割律的水平。从消费的角度,我们可以把“黄金分割律”通俗地解释为:如果我们对每一个当代和未来世代的社会成员提供同等数量的消费。则人均消费的最大数量即为“黄金消费”。

(三)凯恩斯的消费需求不足会抑制增长的观点

凯恩斯认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不足以致无法实现充分就业。而消费需求不足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也会增加消费,但消费的增加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的作用,人们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来增加消费。

二、发展经济学家关于消费一经济增长模式的理论和观点

(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消费率的“U”型曲线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看。投资率呈现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并趋于相对稳定的变动过程,近似一条平缓“倒U”型的曲线(或称为“马鞍型”曲线);消费率变动过程则呈现与投资率相反的平缓的“U”型曲线(或称为“倒马鞍型”曲线)。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是由工业化进程中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逐步提升引起的。

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提升,食品等初级产品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工业制成品消费比重逐步上升,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较快,造成投资率不断上升。消费率不断下降。当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经济发展迈向发达阶段时,消费结构由工业品消费为主转向以住房、教育、旅游等产品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快,造成投资率出现下降,消费率相应上升。从长期看,第三产业发展必须以第二产业为依托。为满足消费结构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需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这样。投资率和消费率在维持一段时间的下降和上升后,又在新的起点上形成了平衡并维持相对稳定。

(二)罗斯托关于消费一增长具有阶段特征的观点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1960年在其著名的《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增长阶段理论,首次将各国经济增长过程概括为六个阶段,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消费、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不同的。

第一,传统社会阶段即农业社会。经济增长缓慢。消费在国民收入中占较大的比例,消费率较高,但这一阶段的消费处于低水平。

第二,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的阶段。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要低一些,消费率有所下降,而更多的国民收入用于储蓄,储蓄率上升较快。

第三,起飞阶段。一部分人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他们具有很高的储蓄、扩大的投资和上升的消费水平。罗斯托把生产性投资与国民收入的比率提高到10%以上看成是实现经济起飞的三个先决条件之一。

第四,走向成熟阶段。经济持续增长,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在经济增长进入到高收入阶段以后,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也比较大,消费率比较高。

第五,大众高消费阶段。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引导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大众服务的提供,耐用消费品产业和服务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部门。

第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追求闲暇和娱乐,而不是把收入增长看得最重要。此阶段,消费质量提升很快。

(三)钱纳里关于消费率与人均GNP动态变化的实证研究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不同水平时的消费变化呈动态分布。以1964年的美元来衡量。居民消费率在人均GNP低于100美元时(中值70美元)为最高。达到77.9%,为贫困型高消费。此后,随着人均GNP提高到1000美元,居民消费率开始直线下降,累计下降16.2个百分点。但是,当人均GNP迈过1000美元门槛以后,居民消费率的图景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开始步入上升阶段。此时,消费结构升级显著加快。根据钱纳里等的标准结构,在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以后,食品和衣着类等生存型消费比重下降,发展享受型消费比重迅速上升。代表居民食品、饮料、烟草等消费支出比的恩格尔系数,从100美元时的53.2%下降到1000美元时的28.4%,降幅达24.8个百分点。在人

均GNP达到1000美元以上(中值15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降幅趋缓,仅下降1.6个百分点。

三、对上述理论观点的评价和结论

传统的经济理论是非常忽视消费对增长的作用的。认为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越小,经济增长率越高。即使消费与增长有关系,那么这也是通过其他指标间接作用于增长的,消费对增长拉动往往遵循消费一储蓄一投资一增长这样的逻辑推导链,如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等。因此,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都同意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结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储蓄率以促进资本形成。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应该暂时牺牲消费以获得工业发展所需的大量投资。这些理论在少数实行计划经济的发展中大国(前苏联、我国建国初期)曾经实践过,但事实证明,虽然曾经一度有过很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超越现有条件的过快过大规模的投资抑制了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篇7

从人的多种经济角色之间的关系来看,无论何时何地,从事何种经济活动,人一时一刻也不能停止消费,否则,就不能担当生产者、劳动者、投资者等其它经济角色。消费者要持续进行消费,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就必须进行劳动,通过不同职业的劳动来维持和扩大社会再生产,因而消费和生产是社会成员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普遍具有消费者和劳动者的双重经济主体身份。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所指的具体对象,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以消费者群体和劳动者群体的利益为本,实现广大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广大劳动者收入最大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

第一,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第二,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影响。

在2000年至2003年的三年里,我们经济的成长大致是8%,那么在这个中间消费贡献在50%左右,投资的贡献在四十多一点,外需的贡献还是在六左右。那么这样一种格局表明我们整个国家经济增长,内需是主要的,外需是辅助的。这是我们可以得到的一个结论,而在整个内需变化的过程中间出现了投资到消费,消费到投资这样一种顺序上的变化,但从平均角度来讲消费依然还是内需的主体,投资还是仅次于消费的重要力量,但是这几年在现实的增长中间,由于我们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六千六百亿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因此在年度中间还有不同,也就是有此年份投资的作用更突出一些,有些年份消费的作用更突出一些,有些年份外需的作用更突出一些。因此我们回顾历史从需求的角度来说:目前正处于一个消费比较平稳,投资继续增强,外需也是相对稳定的阶段。

目前国内消费需求基本平稳、大体正常,居民购买力实现程度稳中有升。但由于收入分布不均,使不同阶层实现购买力程度不同,突出表现为收入高的群体实现程度低,收入低的阶层实现程度高。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一方面低收入阶层有旺盛消费需求但购买力不足,消费潜力难以得到释放;另一方面拥有强盛购买力的高收入群体,其消费需求已基本实现,购买力大量以储蓄和金融资产的形式沉淀下来。这一反差是形成目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应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消费政策和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我国经济增长仍主要表现投资拉动型有关。由于投资与消费存在着一定的相互替代关系,因此在近年来过高投资的作用下,也使得我国社会消费率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出现了持续减弱。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投资增长率连年提升,同期消费增长率也出现了逐年走低的趋势。特别是2004年在投资率由2000年的36.4%升至42.3%的情况下,消费率则由61.1%降到了53.6%。

二、消费水平与经济结构

合理消费水平,要与生产力发展相互促进。在健康的伦理、道德规范下,合理的消费水平主要体现在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上。在数量上,合理消费水平应与国民总收人及其增长速度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速度保持恰当的比例;在结构上,合理的消费水平应与消费品的供给结构相适应,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经济结构大体上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成分,各组织和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构成,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国的经济增长从其内涵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而一国的经济增长又是以一定的消费水平为前提的。当社会经济实现增长,经济总量及人均收入量也会相应增长,从而引起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以及外贸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高的经济增长率必然带来高的结构变化率。也就是说,结构的变动是与经济发展过程相联系,是以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即人均收入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为条件,是通过资源的再分配来实现的。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不合理的状况,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但这种不合理状况不是由于过去重工业的倾斜政策而造成的,而是因为当前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导致现行经济结构不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目前从我国消费领域的整体来看,酝酿着一次新的消费升级 - “住行消费升级”(在此之前,已有几次消费结构升级)。其间消费投入大,积蓄时间长。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收入的增长必然引起消费水平的增长,而消费水平的增长又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增长,结构合理,就可以提高全社会总要素的生产率,进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样就必然能够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

我国经济增长、投资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速度是比较居中的,投资的增长速度基本上是要高于这个经济的增长速度,而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总是有一些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增长速度明显地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种局面如果长期地持续下去,引起经济结构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平衡,投资增长相当地快,居民收入的增长相对低于经济的增长,这样会出现居民收入相对增长较慢,消费需求相对增长较慢,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主要是靠投资增长来拉动,短期这种情况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长期是这样一种局面的话,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失衡。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消费水平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

(一)消费差距大于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最终反映是生活质量的差距,生活质量主要体现在消费。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差距大于收入差距。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124元,农村居民为4655元,城乡居民消费比例为2.39:1,大于收入差距25个百分点;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为80.1%,农民为71.6%,相差8.5个百分点;城市居民食品支出3523元,是农村居民的2.4倍。其中肉、蛋、奶、水产品支出城市居民为1064元,农民仅为390元,城市居民是农村居民的2.7倍;衣着支出城市居民为906元,农村居民为331元,城市居民是农村居民的为2.7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城市居民为704元,农村居民为272元,城市居民是农村居民的2.6倍;交通通讯支出城市居民为1688元,农村居民为469元,城市居民是农村居民的3.6倍。

(二)城乡居民家庭财产差距悬殊。

篇8

一、背景

自工业化以来,大多数国家为了加速经济增长,都大规模开发能源,从而导致能源逐渐缺乏。而如今我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尤为突出。所以,研究我国的环境保护、能源消费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对环境保护、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进行综合研究,力图更全面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我国各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面板数据的方法实证分析我国各个地区的环境污染、能源消费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检验的方法来量化能源消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单位根检验主要有IPS检验、PP检验、LLC检验方法以及ADF等。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方法包括Kao检验以及Pedroni检验,这两种方法检验的原假设均为不存在协整关系。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和数据的选取

经济增长:使用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能源消费:由于我国煤炭和石油的供需存在低估的情况,但电力消费数据比较准确。所以此次用来反映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指标,使用各地区电力消费量,单位:亿千瓦小时。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评价指标选择工业废水排放量,单位:万吨。

选取2005年至2014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GDP、工业废水排放量F以及电力消费量E的数据来创建面板数据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北京、天津、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陕西、山东、山西、河南、、甘肃、上海、湖北、江苏、浙江、湖南、广东、安徽、江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福建、海南、广西、宁夏、新疆,因为数据包括极端数据所以不考虑。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首先对变量GDP、F以及E进行了对数变换以消除异方差的影响,记LNGDPit=Ln(GDPit),LNEit=Ln(Eit),LNFit =Ln(Fit)。

(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采用 IPS检验、LLC检验、Fisher-PP检验以及Fisher-ADF检验来进行单位根检验。由检验结果可得,LnGDPit,LnEit,LnFit在5%的水平下不平稳,经一阶差分后,LnGDPit,LnEit,LnFit的四种检验方法都在5%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因此我们得出LnGDPit,LnEit,LnFit为一阶单整序列。

(三)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对LnGDPit,LnEit,LnFit的协整关系进行Pedroni协整检验和Kao协整检验。面板协整检验结果表明: PP、ADF统计量以及ADF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说明LnEit、LnFit以及LnGDPit之间有着显著的协整关系。

(四)模型检验

(1)固定效应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固定效应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原理是检验固定效应系数ai 是否有差别,检验结果表明,p值小于5%,所以拒绝固定效应系数相同的原假设,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更合适。

Hausman检验。Hausman检验的原假设为随机效应模型的系数与固定效应模型的系数没有差别,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则接受原假设,否则为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表明,p值在5%的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因此选固定效应模型。

(五)模型的估计

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模型,结果显示被估计参数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R2值高达0.98,拟合的效果很好,但是DW值低,为0.33,存在自相关问题。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采用加入AR(1)后的模型估计结果:

LNGDPit=6.469+ai+0.396LNEit+0.113LNFit+0.929AR(1)

模型调整后的R2为0.998,各个系数均通过t检验,AR(1)的回归系数显著不为0,DW值为2.41,已消除自相关,模型拟合的较好。

篇9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全球暖化的加快,这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2006年秋,英国了一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报告—《斯特恩报告》,报告中指出世界人民正在遭受着有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痛苦,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的高排放正在不断侵蚀着人类的生存。解决碳排放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减少能源消费,但是由于减少化石燃料消费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冲击,这种方法很少被采用。有关学者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须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来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在实际问题中,由于各国家碳排放、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关系不同,所以各个国家应采取不同的政策来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根据有关信息,从1970年到2007 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增加7倍以上2007年CO2排放量甚至超过往年排名第一的美国。“根据相关部门对我国能源消耗方面二氧化碳排放的预测: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从2005年的50亿吨急剧增长到2030年110亿吨。”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承担着巨大的减排责任,而且低碳之路是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严酷的挑战。怎样能有效地减少碳排放和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两项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及学术研究和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及重要内容之一。

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能源以及原材料大省之一,目前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其工业发展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GDP、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吉林省实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研究意义

最近几年,全球气候的变化成为焦点问题,温室气体的排放过度大多数归因于人类活动中碳的排放量。吉林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吉林省能源相对缺乏,一次能源的自给率只有差不多50%,传统能源的不足制约着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吉林省只有在今后的能源建设发展道路上采取新的正确的能源利用措施,才能在未来的能源生产的领域上取得先机。所以,研究吉林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从研究结果分析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吉林省未来发展问题的关键。

吉林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现状

(一)能源消费现状

目前,吉林省的能源生产情况的主要特点是:主要能源生产量增幅较大,主要能源品种消费增势平稳,大部分能源品种库存增加;能源生产增长慢,能源产出结构正逐步优化;一次能源的生产量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减少,二次能源生产量比重缓慢增加。在2011年,热力的消费量排首位,次之原煤。其中煤油的用量最少仅为1.12万吨,可见吉林省的能源消费以热力和原煤为主。

总的来看,吉林省的一次能源种类较齐全,但储量不足,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是最高的,达到了70%以上,石油则次之,大概占了25%左右,而天然气和风电水电则占的比重最少,总共只占到了5%左右。据调查,在发展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日本、俄罗斯煤炭所占比例低于20%,美国和德国低于30%。相比之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面临很多方面的环境问题,煤炭所占比例过高是吉林省一次能源消费机构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的突出矛盾。

从1982年至1988年煤炭一直占中能源消费量的70%以上,从1990年开始降低至53%之后上升到2011年的78.4%,而从1982年到2011年石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在15%至21%之间浮动。天然气的的百分比从1982年的0.6%变化到2011年的2.9%。可见吉林省的主要能源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则相对缺乏,所以,吉林省的主要消费能源为原煤,近年,吉林省的原煤消费总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石油消费总量和天然气消费总量分别占较小的比重。

(二)经济增长现状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是东北三省中经济发展上变化较大的,同时吉林省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在2011年吉林省的GDP为10568.83亿元,同比去年增长21.93%。三大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11年第一产的生产总值为1277.44亿元,比去年增长21.64%;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最大,生产总值为5611.48亿元,同比去年上升24.52%,增长的幅度在三大产业中最大;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为3679.91亿元,比去年增加18.3%。人均生产总值为38460元,比去年增加了21.7%,超过全国人均GDP33046元,可见吉林省的经济发展迅速。

目前来说,吉林省的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状态,工业生产值也在稳定增长。但是在经济结构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吉林省经济长期来看仍然存在总量不大、主导产业拉动作用不强,效益不高、活力不足等问题,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不够完善,这些对吉林省经济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制约,因此吉林省还需积极寻求长期有效的发展策略。

(三)碳排放现状

《斯特恩报告》对未来收益和成本的估计告诉我们当前制定节能减政策、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吉林省的能源消费量也随之上升。在各个产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每年的工业废气排放量日益增长,从大体趋势上看1990的2896亿/m3年至2000年的3082亿/m3工业废气排放量浮动较小,从2001年的3237亿/m3至2011年的8240.29亿/m3工业废气量浮动较大。

目前吉林省的三大产业碳排放量有如下的显著特征:第一、第三产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比率大约分别稳定在3%和13%,在总体趋势中是处于较低水平的;但是第二产业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在全省碳排放总量中近年来占的比例一直处于较高比例,没有下降,基本上稳定在70%左右。而第二产业是吉林省的支柱产业,所以,造成了吉林省碳排放量较高的现状,并且面临着低碳转型方面的挑战。

计量分析

(一)各项指标的选取及说明

本文研究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的之间的关系,因此运用生产总值表示经济增长。本文1995~2011年GDP的数据来源于《吉林省统计资料总编》。能源消费总量的数据来自吉林省1996-2012年的《吉林省统计年献》。

(二)模型的建立

(三)模型的检验

四、结论与建议

经济的增长影响着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而能源消费量必然影响着碳排放量,但能源消费量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以此为切入点寻找解决方案。

首先,吉林省一次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数量一直在增加,随着吉林省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 其碳排放量增加也十分迅速。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不懈追求“十二五”规划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积极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新型的城镇化、工业化的道路,努力调整其工业生产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的进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是吉林省未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抉择。

其次,吉林省煤炭消费的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重一直相对较高,这与吉林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消耗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通过能源替代等途径,大力地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地开发风电、水电、核电、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等项目,增加洁净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改变其以第二产业为主的能源结构。

最后,吉林省应该引进外省的先进技术并与省内的自主研发相结合,加大自主科技研发力度,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步伐,提升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科技实力。低碳经济已成为发展全球经济的潮流,而低碳经济的直接作用无意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低碳经济的真正意义在于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消耗能源的方式和发展经济的方式,从工业社会大量消耗能源为代价发展经济,转变为注重能源使用技术,清洁能源开发,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生态经济社会,其核心是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

参考文献:

[1]Nicholas Stem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he Stem Review[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尚文英,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演变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经济经纬,2011,(03).

[3]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5]王媛.吉林省能源消费与三废排放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能源环境保护,2010,(6).

篇10

一、江门的消费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江门市经济增长的现状、特点和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构成分为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总消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江门经济取得相当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

以2002年为分界线。1978~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即地区生产总值,下同)比重平均为29.2%。较低水平的消费率必然是较高的储蓄率,储蓄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总投资规模迅速膨胀,经济取得迅猛发展。2002~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平均为38.4%,储蓄率开始出现下降,总投资进入低水平规模,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相对滞缓状态。江门经济增长的机会成本高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江门消费水平低下。九十年代以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为58~60%,江门仅为21.3~33.6%。

(二)消费模型

消费,从实物形态看,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从货币形态看,来源于可支配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一国国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年中得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DP的一部分,受投资、税赋和政府转移支付等因素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决定于GDP的大小和GDP转移为个人收入的多少即收入分配政策。设个人可支配收入为Yd,GDP为Y,假定个人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为b,我们称b为GDP的个人分配系数。这样就得到:

Yd=b* Y(2.1)

再假定个人消费C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由此得到:

C=a+c* Yd (2.2)

C=a+b* c* Y (2.3)

这样,就建立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消费模型,即式(2.3)。其中,a是自发性消费,为常量,表明一个基本的消费水平;c为边际消费倾向,它是消费增量同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即

c=D C/D Yd=D C/(b* D Y)=1/b* D C/D Y(2.4)

从消费模型可以看出,在边际消费倾向c一定条件下,消费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即GDP的个人分配系数b和GDP。

在GDP既定条件下,个人分配系数b决定了消费总量和消费水平。b是政策参数,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研究表明,b波动区间的上限,也就是消费的最大限度,受预期投资影响。预期投资决定了预期的收入,b受到预期收入影响。消费不但取决于即期可支配收入,也受预期收入影响。

利用消费模型,我们来进一步分析江门经济中消费的特点及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特征(见下表1)。

从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来看,近年来我市的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人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比例不断增大,从1978年的38.6%到2008年的68.7%。

1.消费增长点主要表现。一是汽车消费,居民私人拥有小汽车的比例有较快提高,2008年我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汽车类零售额占全部零售额的1/5以上,同比增长17.5%,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生力军。二是文娱消费,2008年江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了6.6%,而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则增长了12.6%。三是以移动电话为主的通讯器材消费,出现了城市消费者以更新换代为主,农村消费群体不断扩大的趋势,2008年我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了61.3%。四是旅游消费,2008年我市旅游总收入达到90.6亿元,增长30.2%。

2.居民的消费行为化特征明显,并趋于理性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品日益丰富,消费环境日新月异,特别是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超市的介入和竞争,促进和推动了消费品市场的繁荣,为消费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选择空间,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业已形成,居民在消费领域的主动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居民对通过市场配置消费品的机制已经普遍认同和开始适应,居民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和理性。可以预见,今后江门市以食品、衣着和家庭用品为主的温饱型消费将进一步让位于以住宅、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医疗保健、旅游消费为主的宽裕型小康消费。居民消费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住房、汽车、旅游、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等及与之相联系的消费领域。

3.收入水平提高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2000~2007年,职工在岗平均工资增长1.3倍,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54.6%,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低收入是现行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主导思想。低收入必然带来低消费,由此引发的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无疑制约了经济发展后劲,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4.农村消费水平较低,城乡消费水平差异较大。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构成来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快于农村的情况也比较明显。2004~2008年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6.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3.8%,在2008年,两者的增幅差距达到3.8个百分点,比2000年扩大了7个百分点。这表明,江门市在扩大农村居民的有效需求方面还需加大力度。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总结,尽管近年来江门市的消费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有了一定的提高,江门市的消费总量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收入水平提高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最终消费的构成不甚合理,居民消费率偏低,城乡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农村消费水平有待提高。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市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许多因素影响,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瓶颈作用显著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扩大投资成为主要的手段。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拉动作用逐渐减弱,消费拉动作用会明显增强,并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贡献率是我们研究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所采用的一个指标。消费贡献率是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消费因素所占的比重。投资贡献率是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投资因素所占的比重。

(二)贡献率分析

在江门经济增长中,消费贡献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状态,投资贡献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重投资、轻消费,形成江门经济的特殊格局,成为经济结构中的突出矛盾。1998~2007年,消费贡献率为41~57%,全国平均水平为56~63%,低6~15百分点;投资贡献率为59~41%,全国平均水平为43~34%,高7~16个百分点。

从投资方面看,建市初期,面对比较薄弱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要素诸如电力、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瓶颈制约,拿出大量资金搞建设,采取高投资政策,来完成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实力扩张。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经济获得迅速增长。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和发展要素不断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开始减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弱,投资向最终消费的转化越来越低,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在经济增长问题上,扩大投资规模只能是权宜之计,在宏观投资政策上,要一手抓“规模控制”,一手还要抓“结构引导”。

从消费角度看,消费贡献率低于57%,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始终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投资边际效益下降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加强。江门经济需求不足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形成了即使在高投资政策下仍然没有高产出,经济增长持续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江门经济消费贡献率相差10~20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刺激消费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

三、江门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收入水平,预期收入是消费的主要来源,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称其为内部影响因素。消费习惯、产品质量、品种、价格以及服务,影响着消费选择,可以称其为外部影响因素。江门经济中需求不足,既有内部因素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原因。总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政府消费主要受政策影响且较难定量,前面已略有分析,在此不再赘言。下面仅从居民消费方面说明需求不足的原因:

(一)收入水平偏低,直接制约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近年来,江门市在调整产业和优化产品结构、改造提升现有支柱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大力发展新兴主导产业和第三产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社会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同外部特别是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对比来看,江门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的。2008年我市的GDP实现1280.59亿元,在珠三角9个市中排第7位,增长10.8%,增幅排第7位。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决定了居民收入水平不高,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深圳除外)在珠三角九市中分别排在第8位和第6位,且我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江门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2004~2008年,我市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以年均21.4%的速度增长,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3%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8%的增长率却分别比GDP低4和7.5个百分点。收入增长长期落后于经济增长说明我市新增财富相当部分用于投资和积累,居民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所得较小。城乡居民不能同步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将影响其参与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积极性,收入增长缓慢自然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欲望,使其消费心理趋于保守。

(二)城乡收入差距大以及农村消费环境较差,使农村消费水平滞后于城市消费

(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和2008年,我市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1.4%,增幅都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城乡收入差距大。收入水平的落后和收入增长的缓慢抑制了农村的有效需求,使农村消费水平长期落后于城镇。消费环境差对农村居民消费也有重大影响。商业网点不健全,服务功能差;新兴业态如大型超市、连锁店等现代流通方式还没有延伸进去;质次价高、伪劣假冒商品多。这些不利因素都间接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抑制了现实购买力的释放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随着住房、医疗、教育等改革的全面推进,原来由政府或单位负担大部份的教育、医疗等费用更多地由居民个人承担,而对在过去房改中没有享受到公房分配的居民来说,要购买住房这类高价值的消费品,就必须提前预留这方面的开支。居民预期将来要支付的费用大大增加,防范风险的意识随之增强,即使收入有所增加,也会将更多的收入留作储蓄,这必然影响即期消费需求的增长。

尽管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形成了基本框架,还很不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保障水平偏低、覆盖范围有限、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居民防范意识显著增强,消费倾向日趋减弱,城乡居民部分手存现金沉淀的状况没有改变,抑制了现实购买力的释放。

(四)消费信贷发展缓慢,制约了消费者一些大宗消费的实现

从江门市消费信贷的总量和结构看,商业银行消费贷款余额只占各项贷款总额15%左右,从结构看,住宅与汽车消费贷款占92%,其他类型的消费信贷比例很小。这表明:目前江门市消费信贷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有限,消费者只能把消费建立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拉长了消费的周期,使即期消费的扩大得不到实现。

四、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1.认真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消费需求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最积极、最有效、最不易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也是结构调整和政策鼓励的着眼点。当前要努力贯彻执行国家鼓励消费、拉动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积极主动投入消费,使消费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继续推进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鼓励消费政策措施的实施,将有效地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提高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意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提高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一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措施,消除人们后顾之忧,提高居民购买力;二是减轻居民住房、医疗、教育支出负担;三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有效调节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

3.优化投资结构,加快产业发展,满足消费需要。一是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努力实现投资合理增长与结构优化,在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投资率,逐步提高消费率。二是推动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促进连锁经营从传统零售业、餐饮业向其他领域渗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在农村里要以“万村千乡”市场建设为契机,以连锁、中小型综合性商场等形式开拓农村市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以本地为目的地的旅游消费。

4.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一是继续发展住房、汽车消费,增强其对整个消费的带动作用;二是提高居民服务型消费所占比重;三是依托消费升级,增强有效供给;四是积极发展消费信贷,缓和信贷约束。要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提高整个社会信用,消除金融机构发放消费信贷的后顾之忧;要减少不确定性预期,使消费者敢于接受消费信贷,解除后顾之忧,刺激消费信贷需求,使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能充分利用消费信贷方式,尽早实现消费结构升级,优化消费结构,进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