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康复护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11-06 09:51: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脊柱骨折康复护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脊柱骨折康复护理

篇1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障碍,反射异常及大小便失禁。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常造成截瘫或四肢瘫,使患者丧失站立及行走功能,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脊髓损伤产生一系列的功能障碍,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家属都是一种难以承受的打击。因此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促进康复的重要措施[2]。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我科收治了35例脊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患者,通过早期的康复护理介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脊柱骨折合并截瘫患者35例,其中男26例,女9例。颈椎6例,胸椎11例,腰椎18例。

2.方法

患者入院之初即由责任护士与患者及家属语言沟通收集其一般资料,了解其心理及社会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的康复护理目标、计划及程序。并采用床边讲解及示范的方法进行护理每天1次,每次30~50min。

3.康复治疗

3.1 心理护理: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常产生焦虑、悲观、恐惧的心理,术前通过入院评估了解患者的家庭、心理状况,并根据患者损伤后表现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疏导,做好心理护理,向家属交代患者的病情及可能的预后,告知患者及家属在治疗和护理上要积极配合,病情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鼓励家属在心理和生活上给予患者以帮助,因为家属的支持和鼓励是患者强大的精神支柱,对患者病情的恢复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3.2 的护理:病人早期应卧硬板床休息,变换时应有三个人协助,而颈椎病损者应有四个人协助(其中一人固定头颈部)保持头、躯干成一轴线,防止加重脊髓的损伤。

3.3 饮食的护理:患者于受伤之初大多有腹胀,胃口不开,可采取腹部按揉或肛管排气以减轻腹胀,增进食欲。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增加钙质的摄入量,促进康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4 排尿的护理:早期留置尿管,每2~4h一次,以训练膀胱功能,防止膀胱肌肉萎缩。待脊髓损伤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的情况予采取间歇导尿法处理排尿的问题。有研究表明:间歇导尿是处理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问题的最安全的方法,可明显降低尿路感染的危险,同时改善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是一种操作简便、效果可靠的处理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3]。

3.5 大便的处理:脊髓损伤的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便秘。制订个体化的肠道功能康复训练计划,并组织实施,同时鼓励并训练患者及家属参与肠道训练。刘翠青等报道,肠道功能康复护理能有效帮助患者形成规律性排便习惯[4]。

3.6 皮肤护理:患者由于活动不便,长期卧床,稍不注意极易出现压疮。可启用翻身卡,每2h协助轴线翻身一次,轮流采用平卧和侧卧位,避免拖、拉、拽等动作。受压部位可垫水垫,以减轻局部压力。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整无碎屑。

3.7 康复训练:入院后即给予全面的功能评估,根据脊髓损伤水平、类型及残存的运动感觉功能,制订个体化、阶段性的康复目标及康复程序。病情稳定后即开始进行肢体的功能训练,逐步过渡到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

3.8 健康教育:关系到患者终生的健康自我管理,是回归家庭和社会的根本保障[5]。而康复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才能使患者的身体水平、日常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3.8.1 在住院期间教育患者及家属进行自我护理,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培养患者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利用残存的功能去代偿致残部分的功能,尽可能独立完成日常生活动作。为回归家庭与社会做好准备。

3.8.2 协助患者制定一个长远的康复训练方案,使其出院后仍能坚持不懈地进行康复训练。

3.8.3 加强二便管理:包括患者本人及其家属两方面的配合,因二便处理得当可提高患者的自尊心,也是回归家庭与社会的基础。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肺部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3.8.4 制定合理膳食食谱,进行维生素、蛋白质、钙的合理摄入需要指导,以增强体能、抗病能力和身体免疫能力。

3.8.5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性康复教育,因性康复是维系一个家庭完整的必要前提,只有家庭完整、稳定,才能给患者提供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

4.结 果

35例患者的住院时间从13~210d不等,平均65±9d,经过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均恢复良好,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病人能维持良好的通气状态,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能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生活自理能力逐渐恢复,并发症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掌握有关功能锻炼的知识,及早稳定脊柱,及早解除脊髓压迫,减轻脊髓水肿和继发性损害,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脊髓损伤的康复护理是整个康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主要内容是护士指导患者本人和家属协助的“自我护理”,这种“自我护理”可使患者终身健康管理受益。对本组脊髓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以康复护理人员为主 导,患者本人、家属密切配合相结合,因而显著地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者功能的恢复,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重返社会。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残损的程度,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军发,吴毅,胡永善,等.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5):358.

[2] 杨美惠,陈建珍.健康教育在颈髓损伤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3,1:77-78.

篇2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固定;术后护理;康复指导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83

作者单位:430030武汉市同济医科大学附属普爱医院骨科病房

周蓓: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是包括Schatzker的V、VI型的关节内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其导致的粉碎性骨折使得对骨折的分型比较困难,又容易引起膝关节的功能障碍,在临床上其处理充满了挑战[1]。传统多采用前外侧和前内侧手术入路,然而这种技术有时不适用于多平面关节的粉碎性骨折,尤其是累及后侧柱的多平面骨折,因骨折部位难以暴露复位固定,导致临床并发症增加而影响疗效。朱奕等[2]提出了“三柱”理论模型来定义胫骨平台骨折,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13例,其中复杂胫骨平台骨折78例,应用三柱固定技术治疗,术后进行系统规范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并随访24~60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8例,男44例,女34例。年龄19~77岁,平均41.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8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7例,其他伤l例。闭合性骨折73例,开放性骨折5例。基于常规X线片和CT影像,所有骨折根据“三柱骨折”的概念分类,意味着在胫骨近端外侧柱、内侧柱和后侧柱至少发现一片分离的骨块(Schatzker分型V型和VI型)。合并伤:上肢骨折2例,股骨骨折5例,半月板损伤25例,交叉韧带损伤12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伤后行急诊手术5例,5例患者由于伤势严重在住院2周后才接受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在1周后接受手术治疗。

1.2治疗方法初步处理包括石膏固定、远端骨的骨牵引或在术前外固定支架固定,根据X线片和CT结果除了按Schatzker分型外,所有骨折也使用一种“三柱”概念进行分型[3],从俯面观上看,将胫骨平台划分为三个区域,定义为外侧柱、内侧柱和后侧柱,根据三柱分型法制定治疗计划,进行三柱固定[4],所有患者均由相同手术小组在实施全身麻醉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若累及后柱损伤,即使用倒L型后侧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患者手术中处于漂浮,首先患者取俯卧位,使用倒L型后侧入路处理后柱骨折。当需要实行胫骨平台的前外侧入路手术时患者改为半侧卧位,患肢小腿旋转以利于手术部位的暴露。48例患者使用联合入路,30例患者仅采用后侧入路或前侧入路。

2术后护理

2.1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2.1.1生命体征的观察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术后24 h持续床边心电监护和低流量吸氧,对各项体征细致观察,真实记录,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术后如有体温升高,要警惕感染的可能,应查明原因对症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2.1.2患肢的的观察与护理患肢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但严禁肢体外旋;注意观察切口敷料,因联合入路在小腿上有两个切口,后侧入路的切口在小腿下侧,敷料压在腿下,容易被忽视,所以要特别注意,若渗液、渗血较多时,应立即更换敷料;严密观察患肢远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肿胀程度等情况,并与健侧比较,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和深静脉血栓的形成[5]。

2.1.3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若放置引流管者应保持引流管的通畅,特别是联合切口有2个引流管时,应在引流管上贴上标签,并注意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和折叠。认真观察引出液的颜色和量,并分别做好记录,若术后4 h内引出液总量超过600 ml应立即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2.1.4疼痛的观察与护理观察疼痛的性质,以判断患者是切口疼痛还是肿胀引起的疼痛,复杂胫骨平台因创伤程度重、手术复杂、切口大且有两处,术后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冰袋持续冰敷可以减轻肿胀引起的疼痛,对于肿胀后石膏过紧者还应将石膏切开松解,持续麻醉泵和睡前使用双氯芬酸钠塞肛可以减轻切口的疼痛。

2.2心理护理患者积极的态度对其康复至关重要,手术回病房后,管床护士应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非常成功,以解除其顾虑,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中,护士还要细致观察、耐心讲解,并对其进行示范指导, 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当患者能配合时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更好地促进患肢功能的康复。

2.3饮食护理术后6 h内禁食水,24 h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豆、奶及过甜类食品,防止胀气,以后可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指导其进优质蛋白质、富含维生素、钙、低盐易消化食物,如乳类、蛋类、蔬菜、水果等,并嘱其多喝水,可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防止便秘,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每天盐摄入量应不超过2 g,糖尿病患者应关注并控制其总摄入量。

2.4康复指导

2.4.1康复方案遵循尽早、安全、有效的原则尽早原则:术前进行康复指导,发放康复知识宣传册;术后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及肌肉力量的训练。安全原则:早期需要佩戴膝关节铰链支具,循序渐进地增加关节活动度,在进行关节活动时注意严格控制肿胀,必要时使用冰敷。有效原则:术后应该有系统的康复评定以判断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关节活动度的获取与维持、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是康复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要点。

2.4.2具体康复方案术后清醒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泵运动,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术后1周患肢石膏托固定、抬高,若切口愈合良好无渗血渗液,1周后佩戴膝关节铰链支具固定,小腿下方垫枕抬高患肢;在院期间CPM每天行关节活动度训练,0°~45°范围内,术后每周增加10°,出院后继续在膝关节铰链支具的固定下行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及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4周到达90度[6]。术后4~6周,继续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及关节活动训练;复诊时指导患者在助行器下站立,转移,不负重。术后8~12周,拍片复查,如果骨折线周围已形成较多骨痂,即可少许负重,但患者下地活动还是需借助助行器[7]。术后12~16周 ,逐步增加负重, 慢慢减少对助行器的依赖,特别要注意走路的步态尽量自然,尤其是站立相。

2.5出院指导(1)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出院康复训练计划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告知其继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但必须遵循早活动晚负重原则。(2)告知佩戴膝关节支具固定的时间和注意事项。(3)告知复查时间,并嘱患者要根据复查情况决定是否能完全负重。

3结果

78例患者住院15~31 d,平均22 d。所有患者都复位满意,3例患者术后切口渗液,经换药等对症处理后切口愈合。经24~60周的随访,术后12~16周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用Rasmussen评分法评定治疗效果,优38例,良33例,可7例。

4讨论

恢复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是胫骨平台复杂骨折患者康复的最终目标,我科采用三柱固定的技术对多平面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尤其是那些涉及后侧柱的骨折加强后侧柱固定,结合一种新的手术(漂浮)的后侧入路和前外侧联合入路以代替经典的双侧(内侧和外侧)入路来处理这种骨折可以给予骨折充分暴露,良好的复位、坚强的内固定是康复的基础,但良好的手术效果更离不开科学有效地护理。护士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给予心理和饮食护理,并在正确的康复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每例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训练,为术后尽早的康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达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复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贵林, 荣国威, 吴新宝.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0,20(4):219-221.

[2]朱奕,罗从风,杨光,等.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的可信度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3):254-259.

[3]张巍,罗从风.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新趋势[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31(4):217-220.

[4]罗宝风,林丽芳.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4):52-53.

[5]黄云英,金先跃,梁剑敏.关节镜及C臂X线机双向监测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4):4145-4147.

[6]孙科儿,王海燕.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动静平衡康复训练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4,29(2):81-82.

篇3

本组患者11例,男2例,女9例,年龄5~46岁,平均17岁。其中先天性脊柱侧8例,特发性脊柱侧弯1例,神经肌肉型2例。

2 护理

再分术前术后护理,要针对主要项目写细写透彻,措施越详细越好,还要结合本组患者写实施后的效果。

2.1 心理护理 患有脊柱侧弯的患者多为青少年,因背部的畸形会产生自卑心理。当得知自己的畸形可以矫正时,他们对手术既充满期待,又对手术充满了顾虑。因此医护人员必须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术前应该做的准备工作,以及术后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减少其焦虑,以良好的心态去配合手术,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 肺功能评估 脊柱畸形造成了患者胸腔容积的改变,从而影响了心肺功能,因此术前进行肺功能评估对手术是否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术前应该进行肺功能检测及血气分析。指导患儿做深呼吸训练及吹气球及爬楼梯练习,以增强肺活动量,改善肺功能[3]。

2.3 神经功能评估 术前了解患者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方便术前和术后进行对比。

2.4 唤醒试验练习 在患者熟睡时将其叫醒,让其活动足趾,以便术中及术后能及时发现脊髓有无损伤,以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2.5 脊柱柔韧度练习 指导患者早晚左、右各侧弯20次,其目的是增加脊柱的柔韧度,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

2.6 常规准备 ①术区备皮,上端椎固定到T5以上时应进行颈部和头部备皮。②备血。③完善术前各项术前检查,如心电、胸透等。④告知患者术前8 h禁食水。⑤术前做抗生素过敏试验,如试验结果为阴性,手术前一天和术前2 h静脉滴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⑥练习床上排便。

2.7 压疮的预防 由于该手术较大,时间较长,而且需要俯卧位,所以颜面部极易压坏,所以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前,我们先在颜面部贴上美皮康,以预防面部压疮。同时要注意术中更换面部。本组有5例病例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面部压疮,但术后经过精心的护理,5 d左右均痊愈。

3 术后护理

3.1 生命体征的监测 当患者术后返回ICU时,立即给与吸氧及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由于脊柱畸形影响了胸腔容积的改变,再加上全麻手术插管,更加影响了患者的呼吸功能,所以要鼓励患者深呼吸和进行有效的咳嗽,以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本组病例中有3名患者术后3~5 d体温>38.5℃,一周以内均恢复正常,无感染的发生。但是如果体温恢复正常后再出现发热,则要警惕感染的发生,同时要注意有无贫血。在术后第二天采血化验血常规和血离子,以便能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贫血及离子紊乱。在术后早期,尤其是第一个24 h内,还要警惕恶性高热的发生。

3.2 护理 术后平卧6 h后,可每2 h给患者轴线翻身一次,注意翻身时应保持脊柱水平,避免脊柱扭曲造成脊髓损伤或内固定器械的脱位。翻身时要注意观察患者肩胛部及骶尾部的皮肤状况。本组病例中有一名患者因害怕疼痛不敢翻身而出现骶尾部压红现象,针对该情况,我们一方面做好心理安慰外,另一方面使用了美皮康加上定时翻身,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骶尾部的压红没有继续加重,于一周内消失。

3.3 切口引流管的护理 应保持切口引流管的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本组切口引流通畅,引流量为50~250 ml1。我们提倡的是尽早拔管,该组病例中有7名患者术后三天切口引流量小于50ml给予拔管,其余4名患者由于引流量略多,于术后第四天拔除引流管,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

3.4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本组有两名患者术中胸膜破裂,术中给予缝合修补胸膜,未留胸腔闭式引流。对于胸腔闭式引流患者,要注意观察水柱的波动情况及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每天更换引流一次,记录引流量,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待肺部膨胀良好拔除引流管。

3.5 消化系统护理 本组中有8例出现胃肠道症状,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术后第二天采血化验离子,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有离子紊乱,当发现钾离子低时,给予补充钾离子。同时告知患者禁食水2~3 d,给予补液治疗,指导患者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以促进胃肠蠕动。通过以上对症处理后,所以患者症状均消失。

4 康复指导

术后第2天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舒缩运动及直腿抬高练习。根据不同的术式,大部分患者于术后第2天佩带支具坐起,胸廓成形术患者可适当推迟佩带支具坐起时间,一般于疼痛缓解后佩带支具坐起,离床活动,活动时避免做躯体侧屈、扭转、弯腰等动作。活动强度要循序渐进,避免疲劳。第一次坐起要小心头晕。告知患者佩带支具6个月以上,使患者腰背部肌肉适合新的姿势状态。要保持正确的走路姿势,搬重物时要减少身体负重;抬物品或捡东西时,尽量保持腰背部平直,以下蹲弯曲膝部代替腰部。

3 小结

完善的术前准备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而术后精心的护理及健康指导则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本组11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无并发症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篇4

脊柱脊髓损伤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我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共8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83例,男57例,女26例,年龄18~65岁,平均38.9岁。其中腰椎骨折61例,胸椎骨折11例,颈椎骨折10例,尾椎骨折1例,脊髓损伤伴截瘫5例,住院天数5~112 d,平均34.4 d。

2 护理方法

2.1 卧位 患者住院后必须平卧硬板床,以保持脊柱平直,防止进一步损伤,并向患者详细讲解平卧硬板床的原因和重要性,以取得合作。如为颈髓损伤者,保持头颈中立位、平直位或10°~15°略屈位,行头颅牵引患者,保持头高脚低位,倾斜角15°[1],未行颈椎内固定术前,由于颈椎不稳定,绝对禁止头侧位,术后以平卧位、左右侧卧交替,2h/次。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腰下垫5 cm以下薄枕以保持脊柱的自然生理弧度,使之不过伸或过屈,防止发生畸形及进一步加重骨折移位和脊髓损伤。 2.2 翻身 翻身不当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翻身应遵循的原则是保持局部固定,不弯腰、不扭转,护士用手托住患者肩部、臂部,使肩部、腰部、臀部三点一条直线。翻身后注意摆正患者肢体的功能位,双足垫砂袋保持踝关节90°,预防足下垂、关节畸形,白天1~2 h翻身1次,夜晚可适当延长时间,以保证患者睡眠。减少不必要的翻身,为患者擦浴、换药、注射等尽量与翻身同时进行。

2.3 尿路管理 尿路感染是脊髓损伤早期和后期最常见的并发症,而反复尿路感染所致的慢性肾衰竭又是后期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脊柱损伤而致尿潴留,可采用留置导尿,导尿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采用一次性密闭式集尿系统,为了保持尿液引流通畅,应避免导管和收集管扭曲打结,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应在膀胱水平以下,随时倾倒尿袋中的积尿[2]。加强会护理,保持尿道口周围清洁,用0.1%新洁尔灭棉球,从尿道口开始向外擦洗, 2次/d,每周更换尿管1次,并查尿常规,进行中段尿培养。

2.4 褥疮的预防及护理 脊柱损伤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不能随意改变,骨突部的皮肤、皮下组织受压容易发生坏死,形成褥疮。一旦发生褥疮,由于支配皮肤的神经营养差,再加之发热、低蛋白症等因素,褥疮不易愈合。所以脊柱损伤患者预防应在首位,患者受伤后,骨突部用棉垫保护,也可用气垫床,每2 h翻身拍背,并用酒精按摩1次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无渣屑,任何褶皱都将增加局部压力,每日早晚护理时用温水擦洗全身,以促进血液循环。

2.5 呼吸道护理 脊髓损伤患者因为长期卧床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尤其是颈髓损伤患者,因呼吸肌全部麻痹,造成的肺泡低通气、咳嗽反射障碍,分泌物在肺内沉积引起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利用各种方法促进痰液排出,是预防坠积性肺炎的有效方法。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对流温度适宜,注意保暖,防止着凉,协助并鼓励患者咳嗽、咯痰,每2 h或有痰时轻叩患者背部,以利分泌物排除,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各1支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次,可稀释痰液排除。

2.6 消化道功能紊乱护理 脊髓损伤后,躯体内神经功能发生障碍,植物神经功能失衡,患者常出现腹胀、肠鸣音消失或减弱,应进禁食3~5 d,必要时行胃肠减压、肛管排气或低压灌肠。多食富含纤维类的水果、蔬菜,多饮水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日定时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防止大便干燥,3 d以上未排便者,应给予开塞露,必要时用肥皂水灌肠,大便失禁时可清洁灌肠,连续灌肠1~2次使大便一次排净。

2.7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损伤重,不能随意翻身,产生悲观情绪。我们针对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如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活动,满足其心理需要,耐心讲解与本病有关的健康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是心理护理的重要环节,向患者说明病情及最好转归,认真讲解康复训练的方法、意义和效果,使患者树立康复意识,并形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3 讨论

脊髓损伤患者早期需卧床,故早期康复护理是必要的。脊髓损伤后可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适宜的可积极预防皮肤的褥疮发生,防止由痉挛性瘫痪引起关节挛缩畸形;适度的被动活动可有效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减缓肌肉萎缩防止肌腱挛缩和关节僵硬[3]。在早期康复护理的同时心理指导也非常重要,脊髓损伤患者的年龄大多数在20~40岁之间,损伤使他们致残对其心理状态有很大影响,通过适合的心理指导,可使患者战胜疾病,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主动参与功能训练,大大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为尽快进入下一步康复治疗,回归社会奠定基础。

参 考 文 献

篇5

腰椎爆裂性骨折并完全脱位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该病多由严重创伤所致,脊柱三柱结构严重破坏及失稳,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损。我科于2000年2月~2007年5月,用GSS系统与AF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外伤性骨折并完全脱位16例,疗效满意。现将术后的康复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均为男性,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28岁。损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例,车祸伤3例,重物砸伤11例。腰椎均为完全脱位或侧方移位,L1椎体3例,L2椎体7例,L3椎体5例,L4椎体1例。术前神经功能受损情况评定采用Frankel法进行分级:A级5例,C级7例,D级3例,E级1例。

2 康复护理

2.1 术后早期的观察护理

2.1.1 一般护理 术后按麻醉常规进行护理,去枕平卧6h,吸氧3L/min,24~48h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全身状况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2.1.2 护理 麻醉清醒后协助患者轴向翻身,翻身时患者双下肢屈曲,护士一手托肩,一手托臀,双手协同用力更换卧位,保持椎体平衡稳定,防止脊柱上下部分反向扭转,患者躯干成一线[1]。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翻身的注意事项,嘱患者不可随意更换卧位,主动做好配合。

2.1.3 切口及引流管护理 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情况,及时更换敷料和衣被,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折叠、压迫、脱出,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1.4 伤口疼痛的护理 手术后伤口疼痛是必然结果,根据病人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可给予心理护理,必要时使用止痛剂。如果手术72h后,伤口出现剧烈疼痛和搏动性疼痛,体温增高至38℃以上,应警惕伤口感染的危险,及时观察伤口有无红肿,周围有无波动感,并通知主管医师采取措施。

2.1.5 密切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由于手术牵拉,椎弓根螺钉直接固定于胸腰椎椎体上,易造成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手术后24~72h须严密观察患者双下肢血液循环、感觉及运动情况,嘱患者做足趾运动,并与手术前做比较,观察双下肢肌力的恢复程度,若患者出现双下肢活动及感觉异常,大、小便功能障碍,应警惕发生瘫痪的可能。

2.2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2.2.1 肺部并发症 (1)常规每2h翻身、拍背一次,并协助病人咳痰,即嘱病人深吸气后用力咳嗽,将痰咳至咽部后再用力咳出;(2)嘱病人进行深呼吸训练,2次/d,30~40个/次,这样可增大膈肌力量,增加肺泡通气量,减少气道阻力;(3)痰不易咳出时,应用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

2.2.2 腹胀及便秘 由于卧床后排便姿势改变,加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肠蠕动减弱,排便力量减低,患者容易出现便秘。(1)鼓励病人平卧时松开腰围,并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2次/d,每次20 min;(2)发生便秘时,可口服缓泻剂,或使用开塞露纳肛;(3)饮食调整:嘱病人多饮水,多进食粗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香蕉、蜂蜜等,以增加肠蠕动。

2.2.3 泌尿系感染和结石 清洗和消毒尿道口2次/d;膀胱冲洗2次/d。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约3000ml,增加尿量以达到自行冲洗尿道作用;术后3d内开管,3d后实行夹管,每2h~4h开放一次,防止膀胱挛缩。

2.3 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安慰病人,详细讲解疾病过程,介绍成功的经验及术后康复锻炼的方法和重要性。鼓励患者在康复锻炼中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每日亲自协助患者功能锻炼,并对病人完成锻炼动作予以支持和鼓励,树立信心。

2.4 术后功能训练 无肢体瘫痪者,术后3~5d行直腿抬高及双下肢屈伸功能锻炼,防止神经根粘连、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具体方法为:(1)伸肌锻炼:病人仰卧位,伸直膝关节,用力行足背屈动作,坚持5~10s后再放松,两替进行。(2)屈肌训练:病人仰卧位,膝关节伸直,行足跖屈训练。以上训练均为2~3次/d,开始时每次做10~20个,逐渐增加锻炼次数。术后12~14d拆线,拆线后2~3d督促病人继续之前训练的基础上行腰背肌锻炼,具体锻炼方法为:(1)“5点支撑法”: 仰卧位,头、双肘和双足跟为支点,使病人的腰背部尽量悬空,坚持锻炼10次/d,同时带腰围或支具下地站立和行走。2周后改为3点支撑法:双肘屈曲贴胸,以双脚及头枕为3个支点,使整个身体离开床面,坚持锻炼10次/d,最少坚持4~6周。(2)“小燕飞”: 俯卧位,腹部支撑,双上肢双下肢及头部尽量后伸。下床后仍应继续坚持锻炼,最少坚持半年以上。

有肢体瘫痪者,应保持肢体关节于功能位,给病人进行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2次/d,每次30 min,活动时尽量达到全关节的最大范围,术后1周鼓励患者端坐,同时带腰围或支具保护,折线2~3d后坐轮椅户外活动;指导和协助进行穴位按压、肌力锻炼,促进肢体感觉、运动功能恢复。肌力练习:肌力0~1级时: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同时配合按摩,被动运动肢体;肌力2~3级时:可与被动运动结合进行负荷运动和助力运动肢体,但需注意助力不可太大,强调靠患者主观用力;肌力4级时进行抗阻运动[2]。锻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锻炼强度以不引起疼痛和不适为度。同时还要教会病人家属进行被动活动的方法和时间,讲明康复对于脊柱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性。

2.5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回家需继续加强功能锻炼,出院后继续卧硬板床休息至骨性组织愈合,3~6个月内需带腰围或支具进行活动,半年内避免过度弯腰、提重物和负重,避免坐软椅,防止腰部极度屈曲或扭曲,遵医嘱于1个月、3个月、6个月来院复查,如有异常不适及时来院检查;指导患者多摄滋补肝肾食物,如牛奶、猪蹄、排骨、虾类等,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3 小结

脊柱骨折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使患者丧失了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术后的康复护理为患者以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本组病例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压疮、感染、螺钉断裂或再度移位等并发症,出院以后均能进行一般的生活自理,提高了生活质量。

篇6

【摘 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早期康复干预后,其术后3 个月、半年、1年的Harris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髋关节功能尽快得到恢复,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是股骨近端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临床上多发于老年群体,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1] 此外,大量临床资料证实,在THR 术后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次研究中,笔者就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THR 术后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自2012 年1 月到2014 年1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行THR 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男29 例,女31 例;年龄60 ~ 75 岁,平均(65.5±4.3)岁;骨折原因:外伤所致51 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所致7 例,其他原因2 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原因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行THR 术后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即:①心理护理,本次研究的对象较为特殊(老年群体),患者在术后多因疼痛等不适感而易对早期功能康复训练产生排斥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解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患者自主参加到早期功能康复训练中;②护理,嘱咐患者在术后行平卧位,根据患者要求可将床头适当调高(不得超过30°)。同时,为防止术后压疮的产生,护理人员应定时帮助患者做翻身动作;③早期功能康复训练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可在术后1 d 为患者按摩下肢肌肉,避免发生肌肉萎缩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2d,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做抬臀、踝关节屈伸、被动关节活动等动作训练,待患者可以进行主动肌力训练后,逐步指导患者抬高患肢及坐位训练。术后2 周,指导患者做站立练习,训练步骤由无负重站立到负重站立,并帮助患者逐渐恢复生活自理能力[3];

1.3 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远期(术后3 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 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Harris 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arris 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早期康复干预后,其术后3 个月、半年、1 年的Harris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立即给予优质的心理干预和护理,术后1d即接受患肢按摩,术后2d 即逐步进行简单的关节活动练习及站立和行走训练。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经早期康复干预后,其术后3 个月、半年、1 年的Harris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THR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在THR 术后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尽快得到恢复,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a)-145-02

单纯腰椎压缩性骨折是指脊椎附件无骨折、无神经损伤,轻者局部疼痛及运动不便,重者腰背部肌肉痉挛,不能站立,翻身困难[1]。我科2003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72例,均采用腰围固定带、垫枕加功能锻炼的康复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实施康复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72例患者,男32例,女40例,年龄35~75岁。其中,坠落伤32例,抬拉重物及扭跌伤40例。

1.2疗效标准

优:腰痛及各种体征完全消失,能胜任各种工作劳动,X线片显示损伤椎体原压缩部分已复原或基本正常。良:能参加各种正常工作,但偶有腰痛,X线片显示损伤椎体高度恢复至3/5~4/5,能胜任原工作。差:正常的工作生活受影响,遗留长期的慢性腰痛,X线片显示椎体压缩未恢复或加重。本组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优37例,良29例,差6例,总治愈率91.6%。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入院后均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除创伤造成的痛苦外,大多还担心预后。这时护理人员首先要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多与患者交谈,耐心开导、安慰患者,说明只要积极配合是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的。同时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照顾,向患者详细解释卧硬板床、垫枕以及功能锻炼的目的、意义及方法,让患者意识到垫枕及功能锻炼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自觉地进行功能锻炼。

2.2 卧位和伤椎下垫枕

患者均卧硬板床,尽可能取平卧位,以保持脊柱平直,同时在患者受伤椎体下垫以适当高度的软枕,一般以能维持腰部正常生理曲度为宜,开始时7~10 cm,适应以后加高至15 cm左右,使骨折椎体局部保持过伸位,以整复和矫正压缩性骨折的畸形。腰围固定带(钢板护腰)能保护腰椎防止扭转。要注意垫枕表面柔软、平整、干燥,以防压伤皮肤。由于患者对于腰围固定带和垫枕有一个适应过程,所以护士需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及病情观察,一方面要使患者配合,不随意将垫枕移位,另一方面视患者的耐受性选择垫枕的高度。

2.3功能锻炼

注意以下几点。①复位期:垫枕1~2周,鼓励、督促患者练习主动挺腹,每日3次,每次5~10 min。②5点支撑法:仰卧位,用头部、双肘、双足跟5点支撑起全身,使背部腾空后伸。③3点支撑法:伤后2~3周练习此法。仰卧位,双臂放前胸,用头及双足支撑拱腰及背腾空离床,3点支撑比5点支撑难度更大,更有利于腰背肌的锻炼。④飞燕法:5~6周可以练习此法:俯卧位,颈部后伸,稍用力后抬起胸部离开床面,两上肢向后伸,两膝伸直,从床上抬起双腿,用腹部作支撑点,身体上下两头翘起,形似飞燕点水。在功能锻炼中护士要细心指导患者掌握要领,保持正确姿势。锻炼初期受伤部位往往疼痛和不适,因此每天只练习数次或数十次,以后逐渐增加至200~400次。每次锻炼结束后,护士要重新放置软枕于适当位置。

2.4 皮肤护理

保持被褥、床单、衣服平整、干燥,预防压疮发生。正确指导和帮助患者直线翻身,用手扶住患者的肩部和髋部同时翻身,当患者侧卧时,背部及腰部和下肢要用枕头支撑,避免上下身的卧位不一致而造成胸腰部脊椎的扭转。

2.5 饮食指导

脊椎骨折后,常因腹膜血肿刺激内脏神经,致肠蠕动减弱而腹胀,垫枕过伸位也加重腹胀[2]。患者伤后第一天可禁饮食,观察腹胀情况,待肠蠕动恢复后,再逐渐由流质、半流质,过渡到普通饮食,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为宜。腹胀时给予腹部热敷、按摩以增加肠蠕动,必要时留置胃管或肛管排气,本组病例中有2例伤后在家卧床,未限制饮食,就医时腹胀剧烈,而行胃肠减压。

2.6 康复指导

单纯性骨折患者,一般需要在治疗6~7周后,视X线摄片显示恢复情况而指导下地活动。下地活动时要继续挺胸,3个月以内禁止一切弯腰动作,更不能负重及做跳跃动作。指导患者经过几天的下床活动,即可出院,叮嘱患者出院后还要继续卧硬板床,持续垫枕,功能锻炼6个月以上,才能巩固和保证功能的恢复。

3讨论

脊柱骨折后,如果只是垫枕不进行功能锻炼,骨折虽然复位,但不能发挥脊椎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的牵拉力及腰背肌所起的肌肉夹板作用。如果不锻炼还会增加软组织粘连及组织纤维化的机会,会使脊椎各关节活动性减退,影响以后的脊椎运动,造成腰背部的慢性疼痛[3],因此伤后1~2周患者即可逐渐进行背伸锻炼。锻炼原则:尽早开始、坚持不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对于肥胖、年老体弱者,护士可用双手帮助患者慢慢练习,通过宣教及指导,使患者认识到功能锻炼主要是依靠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不懈地锻炼,这样才能使受伤的椎体恢复正常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家玉.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垫枕及功能锻炼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7):404-406.

篇8

【关键词】创伤;康复功能锻炼;护理;临床资料

近两年我科共收治创伤病人1200例,年龄最大98岁,最小12岁,平均住院天数为17天。

外力作用常使骨的完整性、连续性遭到破坏,或使骨关节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形成骨折或脱位,骨折或脱位的骨端往往对周围的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对肢体的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了使患者尽快得到治疗和恢复肢体正常功能,我们采用了由责任护士系统化给予讲解,正确指导康复功能锻炼,护士长、护理督导员床边深化的办法,使病人从被动-主动-肌力训练,从而提高病人康复意识。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防止肌肉萎缩和行走功能障碍,尽早达到康复。笔者从临床护理中发现无论是软组织损伤、骨折还是关节脱位或其邻近组织都必然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只有正确认识组织反应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有利于恢复。功能锻炼的部位主要分为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脊柱部位,根据损伤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方法。下面着重叙述康复功能锻炼及护理。

1 被动康复功能锻炼

在病人全身情况允许和固定有足够稳定性时,尽早开展病人肢体的被动运动。功能锻炼的强度不应以起疼痛,关节的活动幅度要逐渐加大,但频率要小,这种运动要求病人健手助力,随时随地进行,直至肌肉出现收缩。

2 主动运动康复功能锻炼(骨折早、中期)

此期主要达到的目的:减轻疼痛、清瘀退肿,加速骨折愈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主动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维持肌肉的正常代谢。主动运动训练活动关节、可牵拉、伸展肌肉、韧带和关节囊。当肌肉出现收缩时,根据不同的肢体确定不同的锻炼方法:

2.1 上肢骨折

2.1.1 锁骨骨折:锁骨桥架于胸骨和肩峰之间,为唯一联系肩胛带与躯干的支架,骨折后局部可见肿胀,患侧肩部下垂,且斜向前内方,局部压痛。局部固定后就可指导练习,作握拳、肘关节的各种活动,肩关节外展、后伸、挺胸、双手叉腰动作。禁做肩前屈、内收等动作。使用“T”形夹板者,注意夹板垫好,不要压迫皮肤,争取仰卧位,保持夹板不移位。固定解除后可作肩前屈、肩关节选择、两臂划船动作。

2.1.2 肩关节脱位:由于肩部瘀血致肩部肌腱、滑囊广泛性粘连而并发外伤性肩周炎,由于固定不当,使破裂的关节囊未得到修复而形成习惯性脱位。复位后,必须经过2~3周的外固定,使关节囊得以修复,防止习惯性脱位的发生,功能锻炼主要练习腕动,如抓空增力、上翘下钩等,一周后行肘关节、肩关节屈伸活动,2~3周后逐步作肩关节各方向运动,如双手托天、手指爬墙等。

2.1.3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并发症为: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肘关节骨化性肌炎和晚期出现肘内翻畸形。骨折片可伤及肱动脉及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应严密观察患肢远端的血液循环及感觉、活动情况,密切观察有无血管痉挛、肌肉供血不足等症状。复位固定后,早期即在肩、肘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作上臂的静力性收缩、舒张活动。此外,作手指的“抓空增力”“五指起落”,腕关节的“屈肘施肩”及耸肩活动等,7~10天内作肘关节的屈伸活动。中期加大运动量,增加肘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活动,但注意屈曲型骨折避免过度屈曲,伸展型骨折避免过度伸展。

2.1.4 前臂骨折:前臂骨折中,桡尺骨干双骨折最多见。多表现局部肿胀、疼痛、肢体畸形、旋转功能障碍等。复位后早期应注意患肢疼痛肿胀及肢端循环。尽早行功能锻炼、固定。早期行手指、肩关节活动及上肢肌肉静力舒缩活动,但不宜作旋转活动。拆除外固定后练习肘关节的伸直、屈曲旋后、旋前等活动。

2.2 下肢骨折:

2.2.1 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多见老年人,病人受伤后髋部疼痛,患肢失去载重功能,并有外旋畸形。加之此骨折位置高、血运差、愈合慢。骨折后病人需长期卧床,易形成多种并发症,卧床后,指导病人将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穿防旋鞋,练习股四头肌的静力性舒缩活动,保持身体的力线,膝下枕头可影响血运,预防髋关节假体和皮肤/组织受压时间过长,避免腿部交叉或关节内旋。二天后应锻炼固定肢体的肌肉,使用CPM机锻炼肢体。早期不宜起、坐、盘腿,上肢行肩臂腕肘关节功能活动,下肢可行踝关节屈曲活动,膝部不可内弯。根据病人体质情况,术后1~2周可指导教会病人正确使用双拐及行走器下地行走(患肢不负重)。 扩大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拉伤。早期扶拐行走要四点支撑,即双手(臂),双足持重,但以双臂持重为主。患肢在半年内逐渐持重,过早负重将增加髋臼点负荷。防止外伤。

2.2.2 膝部骨折(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骨折都位于关节内或者关节附近,故对膝关节屈曲功能和负重行走功能都有直接影响。骨折愈合后影响关节康复的主要原因是膝部关节囊,肌腱,韧带的粘连和挛缩,因此主要康复锻炼是早期行髋踝趾关节的屈伸活动,也可促进髌骨的上下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功能恢复。

2.2.3 脊柱骨折(腰椎):骨折后,前纵韧带局限性曲张和形成血肿而致脊椎功能障碍。脊柱因创伤血肿、废用,后期可致腰背肌挛缩,筋膜粘连,脊柱僵硬,缓冲力差,且容易再次受到损害。指导、教会病人作腰背肌锻炼,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护理工作,早期功能锻炼,可加强腰背肌肌力,防止骨质疏松,维持脊柱的平衡,避免和减少后遗慢性腰痛。第二天行直腿抬高,一周后行五点支撑法练习,2~3周后行三点支撑法练习,3~4周后行四点支撑法。

3 肌力训练(骨折后期)

在骨折愈合后,才能逐渐进行肌力训练。上肢可用拉力器或固定物等器械,训练前臂屈肌;用捏皮球或握核桃的方法训练手指屈肌,用不同的握式或握力训练屈腕和屈肘功能。下肢主要是负重训练,开始负重在健肢逐渐移向患肢以不痛为准,其后练习行走。循序渐进,其强度和熟练要以患肢的承受力而定。达到主要目的是:争取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尽快地使肌力和肌肉的运动机能最充分最迅速的恢复正常;加强四肢骨关节运动训练,使骨骼接受各种应力刺激,恢复骨骼的抗弯、拉、压、剪切能力。

4 讨论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护理已成为帮助病人完成整体康复目标,使之达到全面康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近几年通过采取了系统的指导及功能锻炼,认为功能锻炼一定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量力而行,特别老年人,不可急躁过猛,避免不利于骨断端稳定的活动。以不让病人感到痛苦和疲劳为宜。骨创伤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病人尽早的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康复护理是骨科护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极大地减少和避免了各种老年骨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如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肌肉痉挛、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等,提高了病人的康复自护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4―0139―01

骨折手术后需一定时间卧床休息,限制了全身及局部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护理不当,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发生挛缩及粘连,影响术后康复。因此,骨科术后的功能训练及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12月~2008年3月各类骨折手术病例52例,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17~79岁,平均46岁。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28例,髋部骨折6例,胸腰椎骨折16例。

2 康复的基本原则

白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贯穿骨折治疗过程的始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功能训练的内容、强度应根据骨折治疗的不同阶段而改变,训练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不要过急、过猛,以防加重损伤;功能训练应不使病人感到疲劳或伤肢疼痛,避免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一切活动均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3 心理护理

在术后早期,病人表现为恐惧、焦虑、烦躁易激惹;骨折中后期,可产生多疑不安,对治疗丧失信心;当肢体功能障碍或残疾时,会悲观、绝望,甚至轻生。面对情绪多变的骨折病人,应主动关心,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精湛的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通过沟通和交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耐心讲解功能训练的目的及重要性,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鼓励病人家庭成员参与并提供精神支持。

4 功能训练个体化

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手术部位、性质、手术方法、全身健康情况,确定个体化的功能训练方法和内容。

5 康复护理措施

5.1初期护理:在骨折早期对病人实行康复措施,既能发挥病人的潜能,也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相结合。手术后1~2w,主要做肌肉自主收缩或放松活动。原则上,除骨折部位上、下关节暂不活动,身体其它关节均需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肿胀消退,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直。对脊柱及髋部的大手术后几天内的翻身和患肢活动必须由医护人员指导和协助。上肢手术后,让患者早期离床下地活动,同时做耸肩、握拳动作。下肢手术后,活动上半身和未固定的关节处。同时还要做踝关节及趾间关节屈伸活动、股四头肌静态收缩活动。

5.2中期护理:指从术后切口愈合到拆除牵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骨、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的疾病及手术切口创伤正在愈合,手术部位疼痛、肿胀明显缓解或消失,骨折端已有纤维连接,并正在形成骨痴。在此期,医护人员要帮助病人进行骨折的上、下关节活动,并在初期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活动时间、强度、范围,配合简单的器械或支架辅助训练,使全身关节达到或接近正常的活动,使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复。

5.3后期护理:指从骨关节等组织已经愈合到恢复全身和局部正常功能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还需继续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训练,使患肢功能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对仍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关节、肌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利用器械加强活动,做器械操或做徒手操,配合理疗、按摩、针灸等,使肢体功能得到恢复。

5.4行走活动:要劝阻病人不用伤肢负重,许多骨折病人因急于恢复或为了生活的需要,常默默地用伤肢或带腋杖行走负重,在此期间应及时指导病人正确负重,帮助病人采用三点步行走,防止骨折处的再损伤。

6 结果

篇10

1 心理护理

病人的突然瘫痪,必然受到沉重的打击,加之大小便失禁及各种感觉缺失等严重后遗症,甚至终身致残[1],心理失去平衡,不积极配合治疗,尤其是功能锻炼不能持之以恒。因此,护士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高度的同情心,和蔼可亲的与病人交谈,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仔细观察,掌握病人的个性特点,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简要的讲明治疗护理、检查等方面的安排,使其对自己的病情、治疗及护理过程心中有数,帮助其逐步建立自信,让情绪趋于平稳[2]。

2 饮食护理

截瘫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易发生便秘和腹胀,因此,嘱患者3天内禁食肉类、蛋类、豆类、牛奶等不易消化,产气量高的食物,进食易消化的面汤、米粥或少量发面食品[3],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减轻腹胀和便秘,同时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卫生及营养,忌暴饮暴食。

3 预防并发症

3.1 肺部并发症

呼吸道梗阻和感染是外伤性截瘫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伤后因长期卧床及伤后疼痛使咳嗽和排痰受到抑制,气体交换量减少,血氧含量降低,结果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不易排出,而引起呼吸道部分梗阻,继发感染,缺氧加重,故应鼓励患者多咳嗽以利排痰[4]。嘱患者深呼吸,在呼气的2/3时咳嗽,反复进行,使痰液由肺泡周围进入气道而咳出。如患者无力咳嗽时,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按压总气管,以刺激气管引起咳嗽或用双手压迫患者上腹部或下腹部,以增加膈肌反弹的力量,协助患者咳嗽咳痰,翻身时配合背部叩击法,使痰液松动脱落而排出[5]。

3.2 泌尿系统并发症

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尽量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在留置期间多饮水,持续引流尿液,使膀胱排空,不冲洗膀胱,保持尿管系统的通畅和密闭,经2~3周后将尿管改为定时开放,使膀胱有胀有缩,这一生理刺激有助于建立反射性膀胱,也可避免长期不膨胀而形成挛缩性膀胱,硅胶导尿管每月更换1次。数周后,拔除尿管训练排尿功能,可用手掌轻按下腹部,也可叩击耻骨上区、拍大腿、促进排尿[6]。

3.3 压疮

预防压疮是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间歇性解除压迫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7],白天每2h翻身1次,翻身时对皮肤进行按摩,尤其是骨骼隆突处,夜间可延长至3h,翻身时采用轴向翻身,防止脊柱扭曲,造成新的损伤,褥垫要保持平整,无皱折,无潮湿,无臭味,此外,还应注意增加全身营养[8]。

3.4 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创伤性高位截瘫患者由于脊柱骨折脱位,损伤脊髓导致脊髓横断平面以下肢体的感觉运动和反射功能丧失,如护理不当,易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直等,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9],每天最大限度地活动各个关节,进行关节活动度(ROM)训练,从患者入院首日即可开始进行,有助于保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畸形,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等,同时可预防因肌肉萎缩引起的关节疼痛,异常,压疮等并发症[10]。

4 功能训练

4.1 排便功能的训练

外伤性脊髓损伤合并截瘫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以致大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指导家属定时以食指和中指给患者扩肛,每天1~2次,以刺激周围,训练功能性排便。也可进行腹部按摩,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方向,当按摩到左下腹时加强手指的压力,后骶尾部强压,用力以患者不感疼痛为度,可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每日2次,每次15~20min[11]。

4.2 肌力增强训练

肌力增强训练在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患者不可能长期生活在医院里,最终要回归社会和家庭[12],帮助患者制订康复训练计划,上肢先做腕关节内翻,外展动作,继而逐个关节做屈伸,上抬、上举等动作,注意肩关节外展不能过大,以免造成胸大肌肌腱断裂,下肢先做踝关节旋转,锻炼髋关节时注意不可强行牵拉或外展[12],系统地将肌力增强的方法、意义传授给患者,以便充分发挥残存机能的代偿作用,重新回归生活。

对外伤性截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逐渐恢复部分自理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赵艳萍,樊晓丽.创伤性截瘫患者心理护理体会.护理园地,2010,19(12):210.

2 康桂芝,高岸英.外伤性截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3):393.

3 周建敏.38例外伤性截瘫的护理体会.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5): 56.

4 叶剑霞.外伤性高位截瘫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9):4365-4366.

5 方月琴.外伤性截瘫患者康复期的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0):1388-1389.

6 王小芳,左建容.外伤性脊柱骨折伴截瘫病人的早期康复指导程序. 现代护理,2008,14(2):256-257.

7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27.

8 金化蓉,何玲.颈椎骨折伴高位截瘫的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3) :387.

9 杨玉金,王小梅.预防创伤性高位截瘫病人肌肉萎缩的护理研究.现代护理,2005,11(23):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