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10:00: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57-02
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经过资源调查和评价,并进行区位分析和市场预测,确立规划方案而动工实施,最终形成向游客开放的旅游产品的技术经济过程。我省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并且有着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我省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开发中,要根据我省旅游资源的自身特点,来进行可持续开发。
一、我省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原则
由于我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都极为丰富,以冰雪、森林、地质、湿地等自然旅游产业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遗产构成了我省主要的旅游产业资源的框架。具有季节分明,以原生态为主的自然生态资源极为丰富,浓厚边疆的异域风情,移民文化和火山地质地貌等特征。
1.要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层次把握
在人们的印象中,我省没有名山大川,奇峰异谷,也没有闻名于世的名胜古迹。缺乏对游客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资源。然后,现代旅游概念的提出,冲破了人们对旅游资源的狭隘认识,拓展了旅游业的视野。只要牢牢抓住“吸引力”这一旅游的本质属性,一些具有自己特点风格的自然景观、社会生活、地域文化都会挖掘出它们自身蕴藏的巨大魅力。旅游资源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其范畴也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只要准确地把握住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内涵,就会发挥资源的优势,挖掘出其特有的旅游价值。
2.要准确把握我省旅游资源的主题特征
主题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围绕着主题,进行一系列的特异化、差异化的打造,它要求我们注重进行系统整体感打造,强调将整个旅游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主题化旅游开发。因此,我省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准确地把握我省旅游资源的主题特征,首先要对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选取最能体现和代表旅游地特色者,作为进一步加工和凝练的对象,然后围绕着主题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打造,树立旅游地鲜明的旅游形象。
3.要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开发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容量上,适应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社会风俗习惯和道德标准,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消极影响,以便有利于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协调好利益关系,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尤其像我省这样自然状态旅游资源显著的地区,更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经历,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保护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动态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加的多样性需求,保持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满足当地居民长期的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二、我省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开发的主要内容
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凭借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交通条件,向旅游者提供其在旅游过程中所需求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总和。旅游产品可以分为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个组成部分。也可按行、食、住、游、购、娱六大要素进行分解。我省特色旅游产品开发要根据我省的具体资源情况、经济状况以及客源市场等因素,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开发。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挖掘特色产品和文化内涵
我省的冰雪资源、原生态的自然景观、特点鲜明的火山地质资源以及民族风情、民族风俗、民族文化等都是我省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资源。在实物形态的自然景观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无形的旅游资源开发,要根据各种资源的特点挖掘其特殊的内涵,把其极具自己特色的一面展现给游客。比如游客对冰雪旅游资源的那种北国风情的景观欣赏、冰雪运动的娱乐体验;对森林资源的那种原生态的猎奇探险、对自然的亲切体验等方面。同时,也要重视开发和突出该地区的建筑风格、艺术品位、文化情趣、审美风格、民族民俗、宗教文化、历史传说等人文旅游资源要素,并进行巧妙组合,从而形成鲜明的个性和浓厚的吸引力。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处理好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加强动与静的结合、新与旧的结合、自然与文化的融合,使之相得益彰,以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
(二)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
要使我省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就必须对我省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
1.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行多元产品开发
充分利用资源的特点,加大开发力度,进行多元产品开发,改变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比如、在冰雪旅游产品开发上,即可开发冰雪观光游,也可开发冰雪体育游、冰雪娱乐游,还可以开发以冰雪为特点的北方民俗游;在对森林,火山地质资源产品开发上,在观光旅游开发的同时,可以开发探险游、相关的科学知识产品、一些互动项目等。
2.大力开发专项旅游产品
我省生态环境的原始性、线路的独特性和游客的自主性,使我省的旅游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说探险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绿色农业游、湿地游、边界游等等,以及针对广大知青的北大荒探亲游和闯关东风情游等,都是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
3.加大民族文化游产品开发的力度
我省是一多民族的省份,虽然许多民族文化在人们的视角中已经逐渐淡化,但经过有意识的深度挖掘,重现民族文化特色,开发成文化旅游产品,会成为我省旅游市场中一股力量。
4.积极打造边界游和跨国旅游
我省和俄罗斯毗邻,这种地理优势,使我省可以积极打造边界游,在欣赏界江风光的同时,也领略异域风情。同时,也可以利用我省对俄罗斯的桥头堡作用,大力开展到俄罗斯的跨国观光旅游、商务旅游等。
(三)打造以旅游中心地为核心的空间优化结构
旅游中心地是旅游地区十分重要的一个空间组成要素,以中心地建成的旅游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整个旅游地的竞争力。这就要求,一方面需要知名度较高的旅游中心地来带动整个系统的运行,提高整个系统的档次。同时,由于旅游活动的多层次、多空间尺度,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产品构成形成旅游空间尺度上的协调。这样,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便形成了旅游中心地体系。根据我省的具体情况,以哈尔滨为核心旅游中心地,然后依据旅游城市和地区建立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对旅游中心地的资源、设施和服务进行科学的开发和管理,形成一个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增强我省的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三、我省特色旅游产业资源产品开发线路的空间布局模式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资源的特点是分布较散,进入性较差,服务设施不配套。因此,我省特色旅游产业资源产品开发线路的空间布局,应立足于我省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的特征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和资源空间开发模式理论,突出重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坚持节点式和轴式相结合的旅游线路开发模式。主要是以中心旅游城市为核心,以重要旅游城市和地区为节点,以特色旅游资源、特色旅游热线和主要交通干线为纽带,形成一个放射状的空间旅游布局。
(一)以哈尔滨为核心旅游区域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城市,是黑龙江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位于黑龙江省南部的中心地带,是通往全省各地的交通要道。近些年,哈尔滨以冬季的冰雪旅游和夏季的避暑旅游,在全国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而且,相对来说,旅游的服务等配套措施也相对完善。因此,哈尔滨既是旅游的目的地,也是旅游的中转地,以此来打造我省旅游核心旅游地,凭借其旅游的优势来带动全省的旅游发展。
(二)形成放射状的线路空间布局
我省特色旅游产业资源产品开发线路的空间布局,应根据我省的资源空间分布状况和交通特点,以哈尔滨为核心旅游城市,打造放射状的旅游线路布局模式。
1.打造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大兴安岭的旅游线路
这条旅游线路主要以大庆、齐齐哈尔、大兴安岭、北极村为第二级中心旅游区域,形成旅游节点,以交通为纽带,形成旅游线路。这条线路主要由大庆的湿地游和以铁人精神为主的红色旅游;以扎龙为主景区的齐齐哈尔湿地环保旅游;以大兴安岭为中心的森林自然景观游;以北极村为主的极地观光游。以及沿线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游等主要旅游项目。
2.打造哈尔滨――绥化――五大连池――黑河的旅游线路
这条线路的主要旅游区域是以绥化、五大连池、黑河为主要旅游区域,形成一条点线相连的旅游线路。主要有绥化的绿色农业生态游;五大连池的地质火山游;黑河的边疆风情光游。这条线路也是出国到俄罗斯旅游的重要通道。
3.打造哈尔滨――伊春森林绿色生态旅游
我们常说“旅游发展文化先行”“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这是国内外旅游业成功发展的经验,旅游业应充分借鉴和发扬这种概念,但大多数人常常会忽略了旅游对群众文化发展的作用。
淮南市金牌节目“大地欢歌”文化惠民演出,作为获得文化部“群星奖”项目奖,《大地欢歌》自2011年起,这项既是民生工程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是满足群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增强群众文化素养的要求,也是搞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大地欢歌”系列演出也可以作为淮南市的一张名片,既做惠民演出又是旅游项目。
但是作为民生工程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其演出特殊性也有着诸多限制。如天气外因,室外演出天气是主要因素,夏季炎热,冬季酷寒,大风大雨等这样的天气不适宜在户外举办节目演出。参加演出人员年龄偏大,参加演出的大多是50岁左右的中年人,表演节目大多为广场舞等,这样的演出对年轻人缺少吸引力。演出节目缺少创意,大多以广场舞,大合唱,独唱、戏曲等这样的节目。节目缺少创意不能吸引游客及群众的眼球。演出设备设施陈旧,舞台设计和搭建多为刚架结构,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且有些音响设备设施陈旧效果不尽如人意。最主要的是淮南市在群众文化舞台上有着一块“硬伤”――没有固定的专业户外演出舞台、剧场。
想要治疗“硬伤”首先需要政、文化部门、社区等支持,搭建出一个固定的专业户外演出舞台、剧场。确保每次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安全有质量的完成。坚持政府主导,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在做好“大地欢歌”参与式预算管理项目实施、考核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满足活动开展需要。同时,配齐配足示范项目各项建设工作经费。
其次做好“两微一端”两微一端是指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如今快阅读低头族已经是大势所趋,广泛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对信息活动安排进行及时公告,并且利用互动平台和群众沟通,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紧扣时展,适应百姓需求,精心策划群众文化活动项目,以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其中。由政府联合宣传部、旅游局、文化部门等多家单位共同搭建手机公众平台由专人管理,及时旅游信息,旅游产品、旅游快讯旅游交通路线等等一系列信息。才能使淮南市的旅游文化产业走上正轨。
再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旅游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后勤保障,淮南旅游业要吸引更多的游客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快旅游项目及其基础设置建设,首先,政府要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旅游基础奢侈和重点景区,景点。
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上要有市场营销意识,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要能意识大游客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市场保障,如何让游客更便利,更舒心,更满意座位建设规划的前提。其次,政府要积极招商引资,给与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开发旅游产业。开发旅游产品可以与其产业有意识地融合,形成旅游与文化、农业、购物、娱乐于一体的设施建设,以增加旅游景点的竞争力。最后,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开发的财政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旅游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和重点景区、景点的建设,把景区的历史文化通过有形的景观展现出来,增加旅游景点的可观性,促进淮南旅游业的发展。
最后加强中高层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基层文化提升工程”。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基层服务,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培训群众艺术人才、指导基层活动开展、提升群众艺术创作水平,打造群众文化精品。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061-02
一、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是一地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它具有更强更大的吸引功能和价值层次。特色旅游资源不仅具有一般大众旅游资源的共性,而且还有其自己的独特的性质。一般来说,其特色主要是依据旅游资源的稀有程度、悠久程度、历史地位和其他地区文化环境的差异等因素。凡是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区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成为旅游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和事物,都可视为特色旅游资源。
特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就是以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效益为前提,保护旅游资源的旅游环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开发、利用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不断提高当地特色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从而使人类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永续地进行,永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基础理论的构成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是在1978年由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在文件中正式使用的。1987年,布伦特在他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做了阐述。他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在我国,不同的领域根据自己的特性对其有着不同的定义。在《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十分详尽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系统,其目标是实现社会发展系统的可持续性,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质,是要开创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代替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3)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4)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处理好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5)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6)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能力建设,要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上整体把握。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东道主地区当前的各种需要。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旅游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在保持和增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使当代人和后代人,以及外来旅游者和接待地区居民都能得到同等的满足。其核心就是要求旅游的发展应该强调公平性,包括同代人之间的公平和不同代人之间的公平。
(二)区域经济学理论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旅游区域合作就是打破地方区域性,强化区域合作联系,优化区域系统合作组合,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谋求较大系统的整体效益。使旅游者以及诸多旅游要素实现自由流动适应经济区域化与旅游区域合作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切实推动旅游区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除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外,还有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浪费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环境治理的经济评价;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等等。它还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从而揭示生态经济发展和运动的规律,寻求人类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相互适应、保持平衡的对策和途径。
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其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主要解决的是如何使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既能开发资源,又能持续利用,捋顺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四)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的主旨是,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
旅游产业集群是指围绕着旅游活动,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一些相关的企业及机构在某一特定的区域里集聚,主要是依据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作建立起来一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联合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更具有活力的新型产业组合形式。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旅游者的需求和满足,相互之间主要是横向联系为主,具有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
三、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的基本原则
(一)选择特色
选择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富有特色的精华部分,是发展特色旅游的基础,只有选择具有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和区域性,能够产生巨大的空间影响力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才能具有发展的潜力,实行可持续发展。比如,西安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它便以帝王之都、唐风古韵作为自己开发的主题定位,以此资源来进行开发旅游。
(二)保持特色
在对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尽可能地保持自然和历史的原始风貌。任何过分的装饰和全面毁旧翻新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如果特色旅游资源失去了其自然和原始的状态,那么将会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削弱它的特色的价值,从而失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这也正是我们所提倡的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开发。
(三)突出特色
特色旅游开发必须突出资源的特异性和独特性,着重围绕着资源的主题特色进行开发,尽可能地凸显它的典型性和特异性,强化它的垄断性,加大和其他地区的资源特点和文化环境的差异性。比如云南的旅游开发,不但在景观上凸显地方民族特色,而且在文艺表演、民族风俗展现上都强化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协调特色
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必须因地制宜,注重景观的开发和周围的环境的整体特点要协调,从这种协调中来衬托特色、增强特色,形成以自然为本,以特色为根的文化提升,让旅游人文更符合旅游者的需求,最直接最彻底地让资源特色融为旅游细节。比如杭州的整体旅游风格,整个城市的特点宛如一个大大的城市花园,完全体现了“休闲之都”的风貌。
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系构建
特色旅游资源的价值体系构建主要包括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是现实价值,而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是潜在价值。
(一)经济价值
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是建设旅游设施、提供旅游服务、开发旅游产品等这些具有经济特性的活动,使特色旅游资源具有社会再生产的性质,因而产生经济价值。这样的经济价值表现为资源的自然再生产的能力之上,主要有为开发、保护和恢复特色旅游资源再生产所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反映的是社会对此投入的价值。以及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的调查、评价和依托特色旅游资源进行的交通建设、景点开发、宣传促销等投入的价值,这些都被称为“现实价值”。
(二)生态价值
新疆地处我国大西北,拥有独一无二的西域风光,外与俄罗斯、 蒙古、塔吉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等八国接壤,内与青海、甘肃、自治区为邻,总面积达16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达2000万,占全国总人数的的1/6。新疆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华夏文明与古希腊、古印度、波斯文明在这块土地上不断的交融、碰撞,呈现了独特的新疆文化。新疆常住少数民族达55个,8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在这里交融,这些造就了新疆风格特异的建筑、习俗、歌舞、美食,极大的丰富了新疆旅游文化资源。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逐步加大旅游产业的建设,2014年,新疆旅游总收入突破850亿元人民币。在2010年到2014年之间,新疆旅游接待总人数从3100万人增长到8000万人,极大程度的拉动了新疆交通、特色农产品加工、餐饮以及商贸流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新疆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新疆旅游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对新疆旅游文化认识不足、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匮乏、投资主体单一、产业投入不足,下面就这三点做详细说明。
(一)对新疆旅游文化认识不足
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新疆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正确认识新疆旅游文化对其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疆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不断的积淀,在其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婚丧习俗、建筑、饮食文化以及节庆活动等各方面体现出来。这些都是新疆旅游文化的良好资源,具有良好的娱乐、观赏以及休闲价值。当前,在对这些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使得现有的新疆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层次较低,开发出来的旅游文化产品形式单一、雷同,观光旅游泛滥,没有特色,对新疆民族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程度不够深刻,严重阻碍了新疆旅游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匮乏
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匮乏同样阻碍了新疆旅游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兴起时间较短,当前新疆现有旅游文化产业从业人与那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旅游文化相关人才的匮乏与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市场需求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此背景下,新疆一些地区旅行社不得不降低用人标准,这直接造成了速成导游的出现,这些速成导游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对新疆的文化历史以及自然地理不甚了解,影响了新疆文化旅游的有序高效开展。
(三)投资主体单一、产业投入不足
近年来,虽然新疆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对文化基础设施经费投入不多,投资主体单一,基本上还是以政府为主体。文化产业仅仅被当作政府部门要做的一项事业来发展, 事无巨细全由政府部门包揽。目前,新疆尚未培育出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国有或私营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集团。同时,社会力量对新疆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普遍偏小,数量偏少。
三、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加快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对旅游文化的认识;建立健全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培养体系;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强旅游文化产业投入。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旅游文化的认识
现有的新疆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层次较低的根本原因是地方政府对新疆旅游文化认识不足。本人认为,转变观念加强对旅游文化的认识是提高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政策引导下,对新疆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对新疆民族旅游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开发新疆特色旅游文化,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社会效益。
(二)建立健全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匮乏阻碍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现状,新疆应当加快建立健全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新疆旅游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产品意识、客户意识以及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2008年,一四团六连职工程兴琼开始试种桃树,依靠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当年就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虽说经济效益不错,但对于程兴琼而言,小规模的种植“费地又费人”,收益还不是很高。
如何延伸旅游产业链,让职工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这是一四团未来五年发展的首要问题。
2015年,一四团增加桃树种植面积,扩大规模,着力打造“万亩桃园”,同时利用桃林资源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游客观光旅游。游客的增多,既带动了一四团服务业的发展,让职工的桃子不出地头就销售一空,同时又无形之中把“一四团桃子”品牌向外推广。
同时,一四团还结合桃园建设特点,鼓励职工林间养殖,形成树上有果、树下有禽、立体种养的主要发展模式。
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旅游元素不足、游客“购无可购、游有所限、娱乐缺失”,是目前一四团旅游业面临的问题。
以哈萨克民俗风情园为例,虽然每年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但是旅游业态不完善、无法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一四团旅游产业中的“孤岛”。
为了解决“孤岛”问题,一四团将哈萨克民族的织绣、歌舞、饮食等传统技艺和民俗习惯加以规范和集中,开发创造哈萨克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同时,推进旅游设施建设,发挥团场旅行社带动作用,整合现有资源,开发新的旅游线路。
发展旅游产业,要开拓思路、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一四团党委正在思考如何打造独特的“品牌优势”?
首先,整合现有旅游资源,连点成线、成面,融合发展一四团、十二师乃至乌鲁木齐市的旅游产业,搭建共同市场平台,树立经营合作理念,让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到农业观光、瓜果蔬菜采摘、农事体验、生态休闲等团场旅游项目当中,形成旅游文化产业新亮点。
(一)旅游景区文化特色不够鲜明,主题定位不够准确
部分景区景点只注重旅游硬件建设的高端大气,乡村景区城市化趋势明显。在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开发中忽视旅游地历史的、民俗的等区域文化资源的主题定位和特色彰显,内涵挖掘不深,底蕴凸显不够,失去文化支撑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发展相脱节,文化发展缺乏规划
旅游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系统发展,要把旅游文化发展与旅游及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有机融合才能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忽视或忽略了涉及面广、周期长、显效慢的旅游文化软实力发展问题。
(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景区文化吸引不足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热衷于文化旅游,喜欢到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地去体验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在放松身心的同时陶冶情操。旅游文化发展滞后,没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影响的旅游地势必难以吸引游客。
(四)旅游文化人才资源严重匮乏,文化发展后续乏力
部分具有文化底蕴和内涵的景区景点地处偏远、条件落后,致使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所需的各类策划、营销、管理人才引进难、留不住。加之个别地方政府对旅游文化事业发展认识不高、政策扶持不利,使民俗文化和民俗技艺无人传承。
(五)旅游文化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文化发展缺乏合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加强绝不能单凭市场调节和民间自觉。部分地方政府对强化旅游文化软实力缺乏统一规划和长效机制,缺少必要的政策扶持和总体协调,政府主导作用和宏观调控不利带来了无序、盲目发展,发展合力不足。
二、提升区域旅游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一)准确定位区域旅游文化主题,打造区域旅游文化特色品牌
旅游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地区形成旅游吸引力,发展旅游事业的灵魂。地方政府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区域旅游文化事业发展做出长远规划和主题定位。要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文化资源的普查、征集与调研,为制定规划,定位主题,打造文化品牌奠定扎实基础。聘请专家学者对区域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论证、整理、开发、包装和宣传,力争开发系列旅游文化品牌,形成特色旅游文化品牌产业链。
(二)大力发展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夯实区域旅游文化发展基础
旅游产业发展是旅游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直接载体和有效方式。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鼓励扶持专业人才组建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研发机构,并积极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促进旅游文化事业长效发展。旅游文化软实力提升要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实现有机融合、资源共享。在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建设中要体现区域旅游定位和旅游特色,在文艺创作、文化活动、媒体宣传中要鼓励继承、发展和宣传地方文化特色,以提升旅游文化形象和区域文化吸引力。
(三)加快整合区域旅游文化资源,形成区域旅游文化发展合力
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以人文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情体验等文化资源的充分整合为基础。要把诗词歌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有机融入自然景观、生态资源和文物遗址中,使旅游地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历程等能够让旅游者入眼、入耳、入心。充分发挥历史纪念馆、人文生活馆、主题文化园等载体和民俗风情表演、民俗文化节、文化旅游节、学术论坛研讨等形式加大对区域文化的宣传推介,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
(四)培养引进区域旅游文化人才,促进区域旅游文化提档升级
人才是旅游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智力支撑。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文化机构的合作,提升旅游文化档次。积极培养和引进素质高、潜力大、经验足、能创新的优秀人才,保证他们的工资福利、学习培训、评优晋级等待遇,使他们安心于地方旅游文化事业发展。要创造条件给民间文化团体、民间文艺骨干、民间艺人等提供成长空间和展示舞台,保证基层本土文化人才储备充足。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全社会的热情和潜能,通过群策群力促进旅游文化提档升级。
Abstract: the fus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usion of the two big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 both of fusion process is analyze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Fusion process. Tourism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文化产业一般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由于文化产业明显地涵盖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三大领域,该产业的统计预测工作也就具有复杂性和高难度。清晰定义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内容有利于研究分析和政府决策。文化产业发展至今,已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包括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流通业和文化服务业。其中文化产品制造业根据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书报刊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工艺美术制造业等。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主要包括文具用品批发业、工艺美术品批发业、图书报刊批发业、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批发、文化体育用品零售业、图书报刊零售业等。文化服务业指专门从事文化工作的服务部门,主要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广告业、旅行社、旅游酒店、游览景区管理、摄影扩印服务、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动漫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等。
一、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双赢的重要途径
文化与旅游相生相伴,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没有活力的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按照人的审美要求,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注重对景点历史文化背景的解释和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介绍,突出异质文化;注重发挥游客作为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使者的作用,让游客在不断体验、感受和认知不同文化的过程中传播文化,推动旅游目的地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交流融合,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实现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初级阶段向以文化旅游为主的高级阶段转变的重要途径。具体到蓬莱市来说,是把蓬莱建成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打造区域性旅游休闲基地的重大举措,也是蓬莱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开发、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过程实际是体验文化、寻找文化差异的过程。近年来,蓬莱市围绕建设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的目标,着力打造区域性旅游休闲基地,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旅游产业发展过程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旅游竞争力不强,游客在蓬莱停留的时间短,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益还没显现等。只有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上寻找突破口,将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和旅游发展全过程,开发和利用好旅游资源,实现景点外观和文化内涵的统一,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来诠释旅游,才能使蓬莱旅游更具活力和生命力,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思考
在旅游业实现转型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怎样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使其达到 “互利双赢”的效果?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用好用足相关政策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政策导向、宏观调控不可或缺。要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步伐,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在加强旅游和文化相关部门合作、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创造旅游文化环境、培育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加强旅游文化的市场推广,发展“红色旅游”,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对旅游与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至关重要。
(二)把人文精神作为文化旅游业的灵魂,注重人文关怀
文化作为人类适应、征服自然与社会发展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无时无刻不在支配、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活动。而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缺乏文化内蕴的旅游是蓬头垢面、毫无魅力可言的;而文化离开了旅游这个载体,将失去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可能成为无本之木。在全世界旅游产业的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及其人文精神始终是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灵魂。因此,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既要重视人文景观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完美展示,又要重视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的融入和有机结合,同时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项目的良好结合。此外,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还应自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使人文关怀贯穿和充溢在文化旅游业的各个景区景点、各项旅游设施、各个管理细节、以及所涉及的各个行业部门特别是每个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中,要事事、处处、时时体现对游客的关怀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化旅游的本质属性——人文。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这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升旅游的层次,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旅游的文化品位是全方位的,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推动旅游项目的文化创新,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打造高品质的旅游演艺产品,把原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项目当中,深度开发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旅游工艺工艺品(纪念品),提高导游的文化素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切实充实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
(四)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
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来讲,文化差异性是重要的催化剂,是激发游客好奇心的“看点”。因此,差异性的文化体验,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样式,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发展各自的旅游文化提供了独特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特色的,越有吸引力。体现文化特色,需要把握自己文化的内核所在、特质所在,以现代形式、大众方式来诠释和表达,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繁荣旅游文化的深厚基础。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是培植文化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特色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产品的特色越突出,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特色是地方文化旅游品牌的生命,切忌文化旅游发展中的盲目模仿和低水平重复。
(五)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如果说21世纪是一切都在向前飞速发展的时代,那么,人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观念的不断更新应是最突出的特征。文化旅游业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还是一个高度文明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素质高低、观念是否更新,直接影响文化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功能,主要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开展旅游单位创优活动,提高“窗口”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文明水准,提升游客的文明素养,带动全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因此,要运用各种载体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行业队伍建设,大力开展“三爱一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旅游、职业道德)、“三优一满意”(优秀星级饭店、优秀旅行社、优秀导游员、游客满意)、“青年文明号”、“文明示范窗口”、“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文明诚信等旅游评选活动,结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活动,把旅游业建成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和重要窗口,努力营造“人人争做文明使者、处处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旅游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正面效应得到充分体现。
1.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旅游是人们求新、求知、求乐的一种社会活动,而文化则伴随着旅游的全过程。通过旅游,既能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的享受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旅游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旅游业因其巨大的市场需求、良好的发展前景,被称作“朝阳产业”,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密不可分。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2.泰安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泰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文化资源大市。仅就文物遗迹而言,泰安市有各类文物遗迹2000余处,包括大汶口遗址、泰山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97处。“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的战略目标的提出,是该市从自身出发,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以泰山旅游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和成熟的运作模式,对于“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快速提升泰安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有助于迅速提高泰安市城市竞争力。
近年来,泰安市以做大做强泰山文化品牌为重点,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资本的融合,推出了太阳部落,封禅大典、刘老根大舞台、水浒影视城等文化旅游项目,形成了文化资源有效开发、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良好局面,文化产业带动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建设水平、发展程度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仍存在许多问题。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明显较小,产业链不够长,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结不密切,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未充分发挥出来,大汶口文化、徂徕山生态山水文化、莲花山宗教文化、新泰的“和”文化、肥城的儒商文化、宁阳的蟋蟀文化、东平的水浒文化和运河文化等都特色鲜明,但目前有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大量的文化资源仍然处于原始的待开发状态,已经开发的也多是初步的、浅层次的,急需进一步创新资源开发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由于宣传包装还不到位,产业化运营不足,其潜在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和品牌,核心竞争力不足。
3.泰安市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为了做大做强泰安市旅游文化产业,借鉴外地经验,从我市实际出发,对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旅游产业的壮大和提升提供了新的支撑。泰安市大汶口文化、石敢当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但由于还没有完全做深做透,缺乏市场冲击力,不仅自身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也制约了旅游业的提质增效。我们应当充分整合全市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依托文化来扩展旅游内涵,提高旅游品位,通过旅游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统筹考虑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和产品开发,全面实行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走出一条文化和旅游共享资源、共享市场,互相促进、共同提升的路子。
二是要注重特色,准确定位。在“特”字上下功夫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必须抓牢的一个着力点,只有善于抓住文化价值的亮点,才能打造出自己的特色旅游品牌。我们要认真研究泰安市的历史人文积淀,分析自身优势与特点,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审视和梳理我们的文化资源,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历史和自然赋予我们的独特优势,找到亮点之后,再用系统、集中、典型的手段去展现它,下大力气将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的东西挖掘、整理、提升、开发出来。
三是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各项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办文化的新格局。发挥财政、税收的杠杆作用,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作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引导资金。调整文化产业税收政策,制定差别税率、税金减免、先征后退等优惠政策,广开筹资渠道,支持文化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尝试建立文化产业基金,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弥补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中的巨大资本缺口。
四是要统筹规划,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和谐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运用旅游产业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起点地开拓特色文化消费市场;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又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巨大促进作用,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驱动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要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从而确定文化和旅游的支柱产业地位。
(二)民族文化研究与旅游大开发脱节。建州以来,恩施州的民族文化学者付出了大量心血,推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如湖北民族学院《土家族研究丛书》、恩施州民委的《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的《白虎文丛》、州文体局的《民族民间文化集成》等,加上各种民族志、文化志以及民族文化专著等,几乎涉及了本州及武陵地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但至今没有一部研究恩施州旅游文化的专著,没有一部著作特别是研究民俗文化的著作涉及过旅游问题。因此,实施“旅游兴州”战略,大办旅游是没有理论支撑的。
(三)精品缺乏,文化产业与旅游结合不够。恩施州曾经挖掘推出了有世界影响的民歌《龙船调》,在全国产生影响的电视纪录片《虎啸清江》,推出过以恩施为背景的革命题材的电影《天池山血泪》、《丛林无边》、民族题材的电影《没织完的西兰卡普》以及反映新时期先进人物事迹的《沉默的远山》等;以土家族生活劳作为内容的舞蹈《火塘》,后来又推出了大型民族歌舞《毕兹卡》、南剧《西南卡普》和大型原生态情景剧《夷水丽川》等,这些文艺作品对推介恩施、宣传恩施起到过很好的作用。但除了民歌《龙船调》以外,其他的作品特别是几部电影作品,产生的影响不是太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大型民族风情歌舞《比玆卡》,历时3年、耗资1000多万元,这部视听盛宴虽然被海内外观众接受并喜爱,推向了省城,推向了京城,获得了大奖,唯独没有推向市场,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双赢互动。
(四)开发与保护存在矛盾。民族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主潮之一,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是当今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当前,恩施州与其他地方一样,存在对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低水平开发,严重危及到旅游业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旅游开发没有整合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很多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资源却在政府主办的一些活动中被异化、扭曲,致使一些民间文化事项在新一轮开发保护中变异甚至濒危,如恩施石窑的“女儿会”,虽然是恩施州的四大民族节日之一,但这些年在政府或旅游企业组织的女儿会中,已经越来越失去了它的原生态性质。所以,要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把握,形成合理的开发机制,使恩施州民族文化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加强旅游业与文化融合的对策思考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是其长久的吸引力和持续的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挖掘和丰富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价值的转化与提升、文化资源的产品转化和产业化开发的重要平台。为使恩施旅游更具魅力,应加大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思考。
(一)将文化资源直接转化旅游产品。恩施州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要注重将部分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如土司城(遗址)、文化节事活动(如女儿会)等。要把高品位的人文景观,涵盖古人类遗址、古文化遗址、古寨关隘、古塔石窟、古刹庙宇、名人故里和近代革命遗址等转化为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物景点星罗棋布的得天独厚优势,将巴土文化等优势嫁接到旅游产业上来,如依托其设立专题博览园、遗址园等,使文化旅游成为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点。
(一)旅游景点的文化特征体现不明显。
当前,无锡的旅游景点产品的开发偏重的还是自然景观,比如,浩瀚的太湖美景、秀丽的江南园林、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打造这些景点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却忽略了这些景点的文化内涵,而文化才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力量,没有文化特色的景点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无锡作为吴文化和工商业的发源地,应该充分反映出无锡的文化特征。
(二)文化旅游突破创新不足。
无锡的文化旅游还停留在文化景观的陈列、观光这个层面上,形式比较陈旧,激不起游客的兴趣,游客往往走马观花,快速浏览一下就一经而过。要想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开发游客可以参与和体验的产品,比如泥人博物馆,可以让游客亲手来参与泥人的制作,这样比单纯地欣赏泥人作品效果要好很多。
(三)“吴文化”品牌体现不明显。
无锡的旅游没有充分体现吴文化的特色,游客对无锡最大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太湖上,没有用吴文化来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这是因为无锡的旅游景点没有从“吴文化”的视角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只是对原有景点的修修补补,无法给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文化震撼。
二、无锡特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途径
(一)历史文化街区开发
1、修就如旧,修旧创新。
修旧如旧是指按照原有的旧有的样子修缮,修完后面貌与原有设计面貌相同;修旧创新是指在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等进行改造时,不仅仅对建筑外观进行改造,更引入创意文化、经济模式等新的内涵元素,使三旧在修旧的同时,更达到创新效果。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名片和文化象征,能反映一个城市的变迁,因此我们在修建的时候,要按照“修就如旧,修旧创新”的原则,在尽量还原原貌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根据不同区域的特色进行创新改造。
2、打造主题商业街。
主题商业街,即整条商业集中在一起反映一个主题,并根据这个主题所设置的衍生类商铺,每个业态均为主题的一个部分。城市街区,无论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造,还是全新的建设,都要体现个性化,凸显主题化特征。以南禅寺为例,南禅寺作为市中心商业核心片区之一,2009年以来政府已投入上亿元经费,进行环境升级改造及业态调整提升。如今,新兴特色商业街区硬件上去了,环境变美了,美食一条街上的店铺也在创新合作模式的运作下渐渐成市,但如何摆脱过去小而散的格局、重新聚人气,成为摆在管理方和经营方面前的新课题。早前的南禅寺小吃店数量少且一直处于分散格局,难成气候。但经过近年来的整合、改造,南门头上美食街如今人气已渐渐回升,由众多口味组合成的“新派小吃”也开始在年轻人中形成一定影响力。
3、开发主题旅游纪念品。
目前在无锡历史街区看到的旅游纪念品大多缺乏新意,很多旅游纪念品在其他景区随处可见,因此要开发出具有无锡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比如吴文化系列产品,以产品来加深游客对无锡的印象,以旅游拉动经济发展,促进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古运河景区特色旅游产品打造
京杭大运河贯穿无锡城,充满历史文化内涵,人文景观也颇具江南特色,因而应该重点进行打造。经过调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打造:
1、打造无锡运河的文化内涵。
每个运河沿线城市都在打造独具特色的运河地域文化,无锡应该召集相关文化专家、学者一起出谋划策,提炼无锡运河的特色文化内涵,并体现在运河沿线旅游景点的打造上,在保护、保留运河景点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设计出新的具有无锡特色的物品,增加游客的文化认同感。
2、美化运河环境。
近年来,运河的水质由于污染、建筑等因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部分河段的水质很差,甚至臭味扑鼻;运河两岸的现代建造物也使运河的古朴面貌受到了破坏,新开发的建筑杂乱无章,缺乏文化氛围。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我市古运河,应确立不破坏沿河街坊肌理和空间轮廓的原则,重点打造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修复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打造中国丝业博物馆、古窑群博物馆和古运河博物馆,鼓励沿运河人家创办旅游服务业。同时在古运河段搭建“生态长廊”,开展水面“种植”实验,把美人蕉、睡莲等花草固定在水面的生态浮床上,通过植物对水中污物的吸附作用,平衡水域生态环境,净化水质,美化河道。
3、开发运河旅游系列产品。
从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来开发系列运河旅游产品。充分借助沿河景点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旅游专线,比如沿岸美食游、沿岸特色主题酒店入住、民俗风情游等活动,在游船上增加具有吴文化特色的表演项目和讲解,全面提升旅游观光的文化层次,带动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博览园开发
无锡有八个博览园,分别为,中国现代农业博览园、中国工业博览园、中国阳羡茶文化博览园、中国阳山桃文化博览园、中国吴文化博览园、中国太湖生态博览园、中国佛教文化博览园,成为展示无锡产业特色、文化内涵、生态文明、休闲旅游的亮丽窗口。在博览园打造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文化特色。
特色是文化产品的生命,文化产品如没有特色,就失去了竞争力。无锡的八个博览园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宣传无锡的特色文化,在每个博览园旅游项目的设计上,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无锡独有的文化资源。如吴文化博览园,就要彰显吴地文化内涵、体现生态景观效应、集聚休闲度假功能,要打造在海内外深具影响的吴文化品牌,向世人展现一幅清新雅致的吴地风情图。
2、把握创新理念。
博览园在很多城市都有,那么如何打造出无锡独具特色的博览园呢?这就需要把握创新理念,用创新理念来整合无锡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每个博览园的特色旅游产品。比如位于灵山的佛文化博览园,通过创新旅游景区的建设发展理念,于1997年以当时世界第一的灵山大佛立像迅速成为华东地区的旅游热点;2003年,以国内首创的大型音乐动态群雕“九空灌浴”,开创了全新的旅游互动模式,给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2009年,建成了堪称当代旅游奇观的传世精品——灵山梵宫,同时依托灵山梵宫开发的系列互动体验式旅游新产品也相继推出,吸引了众多游客,有力地推动了无锡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