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10:00: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民的栽培技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革新和深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但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普及,而且在新型农民培训等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相当多的农民培训机构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局限于电视课堂、放录像、ppt课件等简单的外在形式,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缺乏深入了解,或者装备了先进的硬件设施却不知道如何系统实施和有效利用,不能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民培训中的巨大作用。针对这种现状,必须加深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农民培训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重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帮助农民培训机构改进培训效果,提高培训效率,达成培训目标。
一、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影响
教育技术也称教学技术,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觉教育运动。目前,我国的教育技术也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的应用,也为新型农民培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条件,促使培训的观念、内容以及思维、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培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对学习资源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使用,从传播渠道来说,学习者容易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培训教师和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获得渠道;从传播特性来说,提供了形象化的间接经验来代替直接经验,使培训更加生动有趣。
2.对培训者的影响
培训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员学习的帮助者或指导者。培训师的角色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活动的导演者。
3.对学员的影响
学员的地位从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
4.对培训模式的影响
使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转变为个别化培训、集体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的有机结合。
5.对教学媒体的影响
教学媒体向多媒体化、信息处理数字化、信息储存光盘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培训过程智能化发展。
二、新型农民的特点与培训要求
新型农民培训的特点是学习者的身份是在乡的农民,是成年人。作为成人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讲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
成人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与青少年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
1.问题导向
成人的学习是一个密切结合真实生活情景的目的性极强的学习过程,不是单纯地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
2.自主学习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有其自我意识,他们在培训中不仅是被塑造的客体,也是主动自我塑造的主体,喜欢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进度学习,喜欢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接受和理解现在的学习内容,掌握和运用新的知识;
3.体验式学习
成人会自觉不自觉地抵制单纯的知识单向传授,而对于“在体验中学习”则非常欢迎,通过在一种情景模拟的环境中经过反复体验与总结,能够较快地自己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实用的工作方法,这样的培训效果是传统讲课式教学所达不到的。
三、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
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构建新型农民培训的新模式,必须通过学员的参与,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提高学员的创造能力。具体地讲,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像播放技术
传统的音像培训资料包括录像带、录音带、CD片、电视教学片等,不具有线性播放的特点,课堂播放不便。多媒体技术则可将音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数码技术将迅速融合,计算机检索、非线性控制播放系统与录像带素材库相结合,实现了音像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实时非线性任意组合播放。
2.多媒体课件(CAI)
多媒体课件简单来说就是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共享性,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
3.远程培训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得培训在对象、时间、空间都实现了突破,将培训从固定的时间、空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员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自主的学习,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集中培训模式。对于分散居住的农民朋友,远程培训技术使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农民兄弟接受大规模分散式培训成为可能,节省了巨额的培训开支,并可大大减少因集中培训带来的工作延误和时间损失。
4.开放式学习资源
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实行开放式培训,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和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非线性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训机构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学员创造一个宽松的自主学习环境。
四、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有很多的优势,但是,要保证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和实施,一是需要培训机构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软硬件系统,二是储备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知识不断更新的培训教师团队,三是需要进行复杂的培训方案设计和技术运用工作。因此,运用好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进行新农民培训应坚持做到:
1.加大资金投入
充足的经费,才能保证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和实施。要改变经费来源机制,采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办学机构和广大农民共同分担的办学模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保证培训经费的需求。
2.强化师资培训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关键是教师的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要不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积极与相关高校联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对培训教师进行新理念、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保证培训师资的质量。
中图分类号:S3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75
1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发展,农业管理的模式也逐渐的由粗放型向的集约型不断的转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有依靠数量的增长向依靠质量的提升而转变,使得农业的结构质量以及效益均有明显的改善,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实力逐步提升,对于我国农业以及相关栽培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工作,应当以提升农作物的单位产量为中心,促进农作物的产能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努力促进栽培技术的集成发展,并且应当关注对于农作物的优质、高产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不断的强化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培训工作,会对农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2.1 农民普遍不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依然相对不高,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较低。
2.2 农民缺乏市场意识
现阶段,农民已经摆脱了之前的小农形象,在农民中有不少的人可以融入市场中,依照不同时期的市场变化情况,而生产更适宜市场销售的农产品。有不少数的农民,借助于市场的优势,而开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不过,绝大部分农民,种植农作物时,不能很好的融入市场,这主要是因为:观念相对保守。很多农民仅仅会关注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可以借鉴其他人成功的一些方法与经验,全部的照搬照抄,而没有任何的变动,使得盲目跟风现象乐兀导致在市场中处于竞争劣势地位;因为农民大多不具备较高的素养,受制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在农村所存在的交易场所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面对开放以及广阔的市场之后,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缺乏相应的心理应对能力,不具备较强的市场意识,而且也不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
2.3 农民不具备教强的学习自主性
现阶段,大多数农民对于参加技术培训的意识远不够清晰与明确,参与技术培训的思想还需不断的强化。不少的农民进行农作物种植时,依然依靠以往的经验,不能自主的去学习一些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对农作物种植的管理方式依然落后,这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民不具备自主学习意识所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对农民进行新品种栽培技术的培训,从而更好的使新品种农作物得以推广种植,使农民掌握新品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单位产量,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3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方式
3.1 分片培训,现场指导
对于新品种农作物的栽培,应当通过分片的方式进行现场的培训与指导,依照当地的农业主导产品,努力推行“一村一品种”的培训方法。向农民推广新品种农作物栽培中的一些实用技术手段、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相应的法律与扶持政策等,使新品种农作物、新栽培技术以及新的播种方式得以推广,并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的一些管理手段加以培训。
3.2 重点突破,带动发展
一些新型无公害蔬菜品种的栽培等,农民想种植却存在一定顾虑的,应当在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区域,选择具有相对强接受力以及希望种植新品种农作物以增加收入的农民,来实行重点的技术培训工作,使农民掌握新品种农作物栽培中的一些管理手段、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并且,应当适当的发展一些新品种农作物种植的大户,使他们更好的起到带动作用,从而可以更有效的促进当地产业化发展。
4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的具体措施
增加宣传力度。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培训工作,是让农民致富增收的有力举措,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工作。因此,应当通过多种宣传手段,通过丰富多样、高效、高速的方法,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宣传,让农民认识到掌握这一技术的重要性,使农民拥有学习技术的良好氛围,提高农民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学习的热情。
5 结语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培训工作,要紧跟着我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方向,努力的提升农民的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17
杂交水稻在配套建设之后,现在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应用,在粮食生产上取得了十分显著成果,水稻育秧作为水稻种植伟大成果,现阶段已经发展了1800a的时间。我国水稻育秧技术主要由4种,分别为旱育秧、两段育秧、薄膜湿润育秧与工厂化育秧。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剩余3种育秧方法逐渐被旱育秧所替代。
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方法
1.1 推广对象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需要选择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作为主要推广对象,农民需要具有容易接受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相应知识水平,通过少数农民带动多数农民的方式,逐渐让全部农民都能接受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1.2 科技培训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可以先构建示范村,对村民进行统一农业科技培训,对技术资料进行广泛普及,在部门农户田地时间进行示范种植,这样农民能够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实际重视效果进行了解,了解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每个种植环节。
2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效果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之后发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主要具有以下优点:水稻旱育在秋季情况下抗病性能及耐寒性能较好,能够有效缩短水稻种植时间,水稻秧苗素质良好,整体结构良好,产量大幅度提高。正常情况下,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产量与传统湿润育秧栽培技术相比较产量大约提高15%左右,经济效益增长150元/667m2。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推广技术人员。推广技术人员对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地点及对象具有选择权,如果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方案制定不够合理,整个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效果都将受到影响,推广工作也就相当于白做。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人员还需要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技巧十分了解,才能够保证在进行试验示范之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效果[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对于操作人员要求较低,老人、小孩都能够直接操作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对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3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3.1 推广速度缓慢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农村地区青壮年很多都选择外出务工,这样就造成农村地区内主要留守人员为老人与小孩。该类人群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低,造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即便在这些地区内推广之后,操作也不规范,水稻在种植过程中即便应用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所取得的增产效果也不显著。
3.2 培训力度不够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由于受到投入成本有限,造成农民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了解程度有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栽培面积较小,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人员指导工作难度较高。
4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意见
4.1 提高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人员素质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以完善水稻旱育秧作为核心,通过科学化管理模式,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在这种情况下,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人员必须对水稻栽培种植每个环节十分了解,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效果总结。必要情况下,还需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有效提高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
4.2 提高科研培训,推广示范点
科研培训并不仅仅是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有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到水稻种植现场进行指导。推广人员还应该积极鼓励农民进行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示范田,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每一个时期所能够出现的情况进行讲解,亲手进行示范。
5 结论
伴S着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种植产量显著提高,农村收入增加,正式由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11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作物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因为温室效应的影响,导致近几年来玉米的总产量下降,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如何完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就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玉米高产栽培中出现的问题
1.1种植方式保守,缺乏创新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所以很多农民在种植农作物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大多数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种植经验能够帮助农民开展农业生产,但是想要促使作物高产就比较困难。尤其是在栽培玉米的过程中,因为玉米种子经过改良,而且采用的化肥、农药等也和以前栽培中使用不同,所以祖辈遗留下来的经验就与实际情况出现了分歧,在这样的情况下,玉米种植者就应采用先进的高产栽培方式进行栽培。但因为很多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而且农村地区信息传播较慢,从而导致很多农民缺乏科学栽培知识,在栽培过程中依然以自身经验为主,进而严重影响了玉米高产。
1.2栽培方式不科学
农民在进行玉米栽培的过程中,采用的是粗放型栽培方式,此种栽培方式不利于玉米高产。所谓的粗放型栽培方式,就是指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主要依靠人工劳动,在天气干旱需要进行水源灌溉的时候,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这样的栽培方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工作量,同时还浪费了水资源,降低了玉米的产量[1]。另外,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人们对于农作物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但粗放型栽培方式栽培出来的农作物其质量不是很高,这样就导致生产出来的玉米想要出口具有一定的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改进我国农作物栽培方式十分必要。
2促使玉米高产栽培的有效措施
2.1做好玉米高产栽培理论知识的宣传
我国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这一方面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因为宣传工作不到位,从而导致很多农民对高产栽培技术并不是很了解,农民的不了解、不信任,就使得在玉米栽培中仍然采用传统栽培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做好玉米高产栽培理论知识的宣传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相关宣传部门应该让宣传人员下乡进行宣传,并通过手把手的方式将栽培技术传授给农民。同时还应在网络上构建玉米高产栽培平台,在此平台上为农民栽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帮助农民做好栽培工作,从而促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能够落实到位,实现玉米高产。
2.2构建玉米高产栽培示范园区
很多农民对于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心存疑惑,认为此技术并不能实现玉米高产目标,在此种想法的引导下,很多农民仍然以自己的栽培经验为主开展栽培工作,针对这样的情况,地方政府应该构建玉米高产栽培示范园区,在园区中使用高产栽培技术来栽培玉米,然后让农民实地考察,当农民亲眼见证了高产栽培技术的效果之后,自然就会应用此技术,这样示范园区的引导目标就达成了。
2.3采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方式
在以往的农业种植中,农作物是否高产依靠的是自然天气,若是一年风调雨顺,那么农作物的长势就会比较良好,进而取得较好的产量,反之,则会影响农作物产量。但在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天气因素对于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少,人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对玉米种子进行改良来提高农作物存活率,促使农作物能够更好地生长[2]。因此,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可以选择抗旱的品种,并通过合理施肥、灌溉等来促使玉米能够茁壮成长,进而获取高产量。另外,在玉米栽培过程中,还应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若是发现病虫害,则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将病虫害的为害程度降至最低,从而确保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在增加农民经济收益的同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又离不开高产栽培技术,因此,为了提高玉米这一农作物的产量,相关研究人员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研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从而提高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另外,当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出来之后,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农民能够接受并掌握栽培技术,从而将此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玉米栽培中,进而提高玉米产量,增加自身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曹县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素质不高
不少农民对免耕技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怕担风险,怕示范失败,不敢带头示范种植。有的农民认为种田效益较差,打工挣钱更加容易,对农业生产和新技术不够重视[1],增加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目前,农村劳动力以老人、妇女为主,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农民当年从免耕栽培中看到好处,得到实惠,技术要领也已经掌握,但第2年仍要农技人员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否则宁愿采用传统精耕细作的办法。农民素质较低,市场意识差,制约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使许多科技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2.田块条件限制,推广经费有限
因免耕栽培技术受田块和播种时气候影响较大,应选择排灌便利、土壤条件较好的田块进行。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因田块不能集中连片,不能速灌速排,导致免耕技术措施跟不上,免耕前期易出现缺苗或草害现象,有些农民便产生疑惑,造成免耕效益不明显,影响示范推广。示范推广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受自身经费限制,极大限制了基层干部从事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免耕技术推广力度明显削弱,造成上面热心、全力推广,下面无心、无力将工作落到实处的被动局面。
二、应采取的对策
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成功的前提。为更好地实施该项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领导,周密组织
曹县是产粮大县,小麦收获后接茬种植玉米大豆是一种主要种植模式。每年产生大量秸秆,秸秆焚烧严重,抓好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实行秸秆还田,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意义重大。为此,县政府对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高度重视,成立了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领导小组,负责免耕栽培技术的组织、协调、管理。
2.示范指导
实践证明,示范是加快新技术推广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试验示范田、项目基地、召开经验交流会和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把示范田办成技术指导推广的阵地、农民科学种田的课堂。在示范推广基地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农民的积极性、适宜田块和交通,以便技术指导和农民学习观摩。示范规模不求大,但点要多、面要广、质量要高,便于农民看有示范,学有榜样,达到办好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目的。
3.政策支持
以项目实施为平台,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结合,加快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为免耕技术推广获得成功提供重要保证。在免耕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把科技入户、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进行整合,加大补贴力度,创造良好条件,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项目质量标准。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其技术推广和科技致富示范带头作用,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模式,使农业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综合推广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将优良品种、适时播栽、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虫综防等关键技术综合推广,形成适用不同作物、不同模式的免耕栽培技术体系。因地制宜抓好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施肥等对比试验示范,不断总结经验,摸索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最后以点带面积极稳妥推进免耕技术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让免耕栽培技术惠及更多的农民。
5.明确技术要点
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人工将田间小麦秸秆撒开,覆盖地表,选用大型拖拉机作业,配套带有灭茬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种机播种,播幅2.2m,种3~4行玉米,行距55~60cm,去掉行间旋刀,以减少作业动力,降低油耗。每行留旋刀6片,玉米播种时行内浅旋耕,一次性完成旋耕灭茬、开沟施肥、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由于不动土层,播种时失墒少,玉米出苗快,并将秸秆直接还田,有效抑制田间杂草滋生,利于玉米田保湿保墒,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
6.开展试验示范
试验示范是推广的前提和基础。在抓好免(少)耕栽培的同时,认真的组织了玉米免(少)耕栽培的小麦秸秆处理试验、夏玉米分期播种试验、不同量的小麦秸秆还田试验、大豆的免(少)耕栽培品种与播期试验等,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各乡镇和农场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方,大豆免(少)耕栽培重点抓了王集一个示范片,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机播、统一施肥、统一田管、统一机收。同时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强技术服务和物资支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7.实行物化补贴
为推广免(少)耕栽培技术,曹县整合玉米振兴计划资金32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00万元,实行物化补贴。其中,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防治2700hm2;玉米大喇叭口期统一供应尿素,面积2.4万hm2,统一采购大颗粒尿素运到乡镇所在地1635元/t,供应尿素375kg/hm2,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落实了技术措施,推动了项目顺利实施。
8.实行农机农艺结合
推广免耕栽培技术,关键环节是播种,重点是农业机械。要实行农机农艺相结合,学农机的技术人员要了解农艺,学农艺的要懂得农机,在生产中要互相学习,勇于创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9.抓好宣传培训
首先要加大对机手的培训力度,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为做好免(少)耕栽培,利用了会议、电视、广播、现场会、发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多途径宣传培训,让农技人员、县乡村干部、农户了解和熟悉免(少)耕栽培的意义和技术措施。全县共召开免(少)耕栽培专题会议12次,发资料10万份,开现场会32场次,培训农民15万人次,并组织了观摩评比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10.强化技术服务
为把免(少)耕栽培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县、乡农技人员在关键生育时期,深入到项目区,因地制宜,指导农民开展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鼓励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服务效率。
三、推广应用成效
对于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和高产栽培技术而言,其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因地制宜选择更为优秀玉米品种进行种植,还可以帮助农民利用有限的耕地更多赚取经济利益,这对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在本文的研究中,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主要从玉米的选育过程与产量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探讨,而在高产栽培技术的分析过程中,则主要从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1荣科玉789与沃玉3号的品种选育工作
1.1荣科玉789的品种选育工作
对于荣科玉789玉米品种的选育工作而言,它从2007年就已经开展并进行预备实验,并且在这么多年的选育与研究工作中,荣科玉789的品质与产量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在荣科玉789的选育工作中,品种选育人员首先对母本进行了长达8的自交选育工作,最后确定H59为最终的选定母本,而父本则是在历时3年并经历4代自交后选定为H11。母本H59与父本H11都具有稳定的遗传性状,而荣科玉789则是母本H59与父本H11杂交产生的最终品种。根据大量的研究可以得知,由H59与H11杂交而成的荣科玉789不仅在苗期就可以体现出较好的长势,而且在成长的过程中变现出来了较好的抗倒性与经济性,因此成为了当下较为热门的玉米新品种之一[1]。在荣科玉789的产量和性状试点实验中可以得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荣科玉789的产量普遍可以比普通低产玉米品种产量提高75%~80%,并且在个别实验田中还可以实现近12000kg/hm2,可谓是效果喜人。
1.2沃玉3号的品种选育工作
在沃玉3号的品种选育工作中,其选择的母本是M51,M51来自于美国的杂交品种——X1141,X1141在引进之后通过南北繁育,最后形成稳定的M51。沃玉3号的父本是VK22-4,其来自于VG187-4*k22的多代自交。根据相关研究可以得知,沃玉3号的生物特性相比于大丰26而言较好,这是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沃玉3号的出籽率可以达到近88%,组蛋白与脂肪含量分别可以达到11.22%与4.63%。而在产量方面,沃玉3号的实验田实现了连续三年的增产,并且增产的幅度在6.8%~14.9%之间,由此可见,沃玉三号同样也是当下玉米品种的优良种植选择之一[2][3]。
2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分析与研究
不论是荣科玉789还是沃玉3号,其高产目的的实现除了依靠优秀的生物性状之外,还需要依靠人工的各项高产栽培技术,因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是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必要的。
2.1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之田间管理工作
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中,田间管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田间管理的工作中,农民不仅需要根据多年的种植经验对玉米的长势进行判断,还可以根据判断的结果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在不同的时期对玉米进行追肥、除草等工作。一般情况下,在玉米播种之前,农民需要选择合适的除草方式对田间的杂草进行处理,以防玉米种子生长过程中,田间的杂草与其争夺营养。其次,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农民需要对玉米使用适当尿素进行追肥,而对于生长态势较弱的其他玉米植株而言,农民可能还需要进行二次的追肥工作。当然,在进行田间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气候较为干旱,农民还需要及时的浇水,以防止玉米植株提前出现早衰、干枯等问题[3]。
2.2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之病虫害防治工作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于任何农作物的栽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里,建议农民能够选择以预防工作为主、治理工作为辅的防治模式,以减少农药等化学物品的使用。与此同时,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农民主要需要对棉铃虫、小斑病、玉米螟、丝黑穗病、纹枯病等几种病虫害进行防治。
2.3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之播种与密植工作
在玉米品种的种植过程中,播种与密植工作是基础的工作之一。在播种与密植的过程中,农民不仅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海拔、水源、环境等多种因素,还需要对播种密植的密度进行科学的考量。一般情况下,播种密植需要保证玉米植株的整齐与均匀,在播种密度的选择方面,建议玉米植株间的行距能够在65至75之间。
3结束语
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是保证玉米产量的主要工作之一,因此,不论是玉米品种的研究人员还是玉米品种的种植人员,都需要不断提高对这些工作的重视程度,以保证相关技术能够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更好的应用下去。
【参考文献】
[1]宋雷,缪玲敏,宋雨,等.荣科玉789玉米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世界,2014(12):54-55.
二、培训主要做法:为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和科技水平,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按上级要求,结合各村户的实际需要,针对蔬菜专业农民培训的不同要求,培训计划主要围绕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内容进行培训,并以简要易掌握的技术手册、技术资料、简明农业政策法规宣传资料;及时按照农事活动内容进行分期培训,使适用技术到农户、到人、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进行生产,真正为农民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1、培训计划及内容:开班动员,蔬菜安全用药技术,国家推广农药施用技术,瓜果类蔬菜病虫防治技术,茄子豆类蔬菜病虫防治技术,有机肥的施用及蔬菜专业肥施用技术,蔬菜高效益茬口安排,叶菜类夏播蔬菜栽培技术,秋播蔬菜生产技术,螟虫、粉虱类害虫防治技术,菜田化学除草新技术,大棚蔬菜翻茬高温消毒和化学消毒技术,秋播蔬菜育苗技术,秋季蔬菜安全用药新技术,间插种蔬菜栽培技术,甘蓝、雪菜栽培技术,秋冬蔬菜育苗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98-01
1 古登乡基本情况
古登乡位于泸水县北部的横断山脉纵谷区,东靠碧罗雪山与兰坪县相邻,西依高黎贡山同缅甸毗邻,北接洛本桌白族乡,南连称杆乡,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农业乡。境内山岭罗列,山高谷深,地势高差悬殊,最高海拔4379米,最低海拔907米,气候因海拔差异,高低错落,立体气候明显。全乡总面积328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有3831户14566人,其中农业人口3364户14065人,耕地面积16249亩,人均占有耕地1.2亩;其中水稻102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28%。
2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现状
通过泸水县农技推广中心在上江乡试验示范获得成功后,98年开始在古登乡进行推广,到2015年推广面积已达900亩,占全乡水田面积的88.23%,平均单产为465千克,较常规育种和栽培(对照)平均单产370千克增96千克,增长幅度为25.67%,按每千克稻谷市场价3.00元计算,亩增加经济收入288元,增产增收效益显著。
3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存在的问题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为古登乡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许多存在的问题亟待今后努力解决。主要表现在:
3.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覆盖率低
古登乡现有水田面积1020亩,以2015年推广面积最高年900亩计,古登乡目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覆盖率为88.23%,尚有11.77%的水田面积还未得到推广普及,水稻旱育栽培技术的增产增收效益应还未完全显现,还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3.2 技术服务和培训成本高,农民接受技术能力低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科技含量较高,虽然通过十余年的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古登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大部分农民能基本掌握其规范操作栽培技术,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农民居住分散,人地分离,交通不便,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成本高,致使部分农民不能规范操作栽培技术,管理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达不到应有的标准。
3.3 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受历史进程的制约和特殊的生存环境,导致群众经济收入低,再加上乡级财政财力有限,缺乏资金扶持,导致在水田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上投入不足,据统计,每667O投入不到所需的50%,直接影响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单位面积上的产量,影响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发展。
3.4 面积分散,管理困难
农村实行,农民有了土地自主经营权,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但因统分经营机制管理不够健全完善,加之小农意识还根深蒂固,导致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难以集中连片规模生产,加大了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难度,制约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推广普及和发展。
4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发展对策
总结借鉴目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取得的经验,以及尚存问题,结合古登乡具体实际,建议党委、政府和村组干部及农技部门要加强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领导,进一步深化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全乡稳粮增收中的地位,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落实以下四项措施,引导和强化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发展。
4.1 加大行政措施力度,落实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群众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
要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古登乡得到大面积推广,使之获得规模效益,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着后盾。得力的行政措施必须体现在上下领导思想认识统一,制定的政策和规定要善始善终,赏罚分明,具体事项要落实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重视和支持,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以及参与的积极性。
4.2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示范样板
资金投入是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保证,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尤以增加群众自行投入为主,结合农民最讲究和注重眼前实惠的特点,按照计划到村、样板到村、培训到户、示范到田的要求。建立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示范样板,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带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和种植水平。
4.3 加强农业基础施设建设,改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条件
在巩固和完善已建成的高稳农田地的基础上,加强农业基础施设建设,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拓展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创造良好条件。
4.4 加强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和科技素质
农民科技素质和种植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因此,农技部门在争取得到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时,进一步严格规范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培训工作,促使农民掌握水稻旱育稀植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5 结论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具有高产、早熟、省种、省肥、省水、省工和省秧田等优点,同时兼备了投入少、产出高、综合效益高的特点。因此,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此以北方小麦为例,谈谈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中的一些要点。
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作物地膜覆盖技术栽培的认识
在利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栽培农作物时,首先我国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教育和对农民技术的培训,提高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效率。例如:可以以村为单位,开展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知识讲座、组织广播电视讲座等,对农民大力宣传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同时还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制作农业科技教育宣传栏,到田间去指导农民进行科学有效的耕作,在农村普及科学文化技术知识,不断地改进推广方式,促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进程。
2 有关部门要实施农作物地膜覆盖技术的规范化管理
实施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不是让农民为所欲为的栽培,有关部门必须行动起来,将改想技术认真落实和推广。要实施农作物地膜覆盖技术的规范化管理,综合起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机制。改革用人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各部门的人员管理,建立起明确的责任制度,以岗位定人才,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制度。第二,消灭外行人员对内行人员的管理控制,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的的权利,合理的分配技术人员,将有知识、有文化、有头脑的地膜覆盖技术专业技术人员安排到相应的领导部门,实行内行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起由内行人员领导外行人员的工作制度,保证地膜覆盖技术实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是对地膜覆盖技术推广人员的强有力的监督,而且比任何评价方式都具有客观性。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表现好、业绩好、服务好的部门可以给与物质上的奖励,对于不上进、不努力的部门,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教育。
3 注重农民的实际操作指导
现行的农作物地膜覆盖技术推广仅仅是单纯的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并没有在深度和宽度上做文章,他们这种单一的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大大的影响了我国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效果,造成我国农产品成果的转化率低下。同时在地膜覆盖技术的指导过程中,农业技术的推广部门并没有与农民群众联系起来,而是一味的埋头钻研,不断试验,并申报结果,这种情况使得地膜覆盖技术的指导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从服务农民、造福人民、提高我国农业成果的转换率,转变成功利性、目的性很强的获奖研究项目。注重农民的实际操作指导,总结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3.1 指导农民精细整地,保证充足的底肥
利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栽培北方小麦时,必须要做到精细整地,保证充足的底肥。在栽培中,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早深耕整地,去除前茬作物留下的杂草,保证地平、土绵。由于北方冬小麦在栽培过程中不便
于追肥,所以在整地的同时要一次性施足底肥,要将小麦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肥料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保证冬小麦充足的营养。
3.2 在栽培中要根据自然条件选用优良的品种
北方小麦的栽培中,选用优良品种尤为重要。在选种的过程中,要根据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栽培。最好是能够选用抗旱、抗病、抗倒、丰产性强的冬小麦优良品种。一般说来,北方可以选用西峰19号、西峰22号等小麦种子。选种后,还要对种子进行处理才能播种。每50千克冬小麦种子可以用75%的3911乳剂100克加水2.5―3.0千克,喷洒拌匀,然后再将其堆闷12小时后,再进行播种。
3.3 注意覆膜过程
在播种的时候,要时期播种,根据当地的气温、地温等变化情况来进行播种。一般情况下,北方的冬小麦的播种日期为9月23日至9月30日为宜。在覆膜和播种时可以采用用小四轮拖拉机牵引小麦穴播机进行覆膜播种。在覆膜过程中要求覆膜要平整,膜与地面不能留有空隙,要紧密接触。选择农用薄膜的时候要合理选择,一般选用宽1.4米,厚0.005毫米的农用薄膜进行覆膜。用机械覆膜时,机械一般会自行在膜的两边压土,但由于留有空隙,一般情况下还需要人工补充修好,将薄膜边缘用泥土压好压实。在播种时,要注意播幅间距不能太宽,一般来说20至25厘米最为适宜。还要时刻注意播种机的播种速度,保持适当的播种速度,速度太快或者太慢都会导致错位出苗。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这是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但这并不是单靠个人的力量就能达到效果的,工作人员要从指导农民的实际的操作出发,切实保证农民能够掌握地膜覆盖技术。
万彬杰明白了,原来早被视为用水、用肥不能再少了的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的草莓生产,还有很大的节水、节肥空间。
1 少用30%水肥,多产300千克优质果
万彬杰从2002年开始种植草莓,是位合作社的资深技术员。
万彬杰向记者介绍说,草莓每年8月底栽植,到来年5月下旬拉秧,生长期长达9个多月,是个能吃能喝的“大肚汉”。农民种植草莓,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草莓一枝花,肥水来当家”。
合作社成立前农民给草莓追肥时用的是“水压肥”的方法,即将化肥撒在田间,然后浇水,使化肥溶解在水中随水渗入地下;给草莓浇水时用的是微喷技术。每亩草莓用水量高达200立方米、化肥用量近百千克。
这位种了多年草莓的资深技术员知道,种草莓根本用不了这么多的水,也用不了这么多的肥!但苦于没有更好的方法。
北京市土肥站站长赵永志说,微喷技术所带来的变化,只是将传统的大水漫灌改为喷水漫灌,减少了田间渠道而已,灌溉方式没有产生质的变化。与大水漫灌相比,微喷技术用水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没改变“水压肥”的方法,施肥时不管草莓是否缺水都要浇水,致使草莓生产用水量有增无减。
合作社成立后,请来市土肥专家指导,草莓生产用上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该技术根据草莓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水量以“输液”方式,一滴一滴地将水滴定到草莓的根部;追肥时将肥料事先溶解到水中,养分随水与草莓根系零距离接触,更利于草莓吸收。专家们还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及养分供应能力、草莓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需肥规律,为合作社草莓制定了控氮、降磷、增钾专用肥料配方,根据草莓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需肥规律调控肥料用量制定施肥技术措施。实践表明,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生产草莓,每亩用水量一下子减少到130多立方米,每亩节水70多立方米,节水、节肥率均达到30%以上,增产10%以上;而品质和经济价值最高的第一穗果实每亩增产300千克,还将果实糖酸比调整到了最适宜国人的口感范围内(含糖量11%~14%),维生素C和蛋白质含量提升了15%~25%,每亩增收2万元以上。
2 全溶肥破解技术应用瓶颈
在万彬杰的记忆里,合作社推广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前两年,滴水头经常堵塞,出水不畅,一些元件还经常出毛病。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关键原因之一就是肥料不能完全溶解,堵塞滴水头。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易。因为,如果不使用专用的全溶性肥料,即使对肥料溶解液进行多次过滤,也很难达到滴灌头要求,而且溶解在水中的营养成分还会在出水控制元件附近凝结,对元件造成损坏。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北京市土肥站和昌平区土肥站从国内外水溶肥筛选出适应于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使用的全溶性肥料,并根据草莓、蔬菜等作物的需肥规律开发出多种类型专用肥料配方,农民在施肥时按照配方进行调配,不仅解决了滴水头堵塞的难题,还能完全满足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各种养分的需求。目前,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已在北京市草莓、蔬菜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其中,全市1万多亩草莓全部应用。生产实践表明,与“大水漫灌”方式相比,利用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生产草莓,每亩用水量平均减少60多立方米,每亩化肥用量减少30多千克。
3 对农业节水“极限”实现再突破
万彬杰说,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带来的节水、节肥效果,让农民兴奋不已。大家都曾认为,草莓生产用水、用肥数量已经到了“极限”。然而,北京市、区土肥站的循环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基质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又把草莓生产用水、用肥数量降低了很大一块。
万彬杰指着刚“决算”出试验研究数据的循环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说,循环利用水肥,是循环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的最大特点。该技术在存储罐内存放的营养液体,是根据草莓生长发育不同阶段所需营养元素及比例专门配制而成的。草莓秧苗栽植后,控制系统会按着设定的时间段,启动、关闭浇灌系统。浇灌系统启动后,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营养液体在循环装置的控制下,不间断地从PVC管的前端流向末端,再流回到存储装置内。草莓也在营养液体循环过程中,吸收到了水分和养分。循环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除蒸发,以及设备的少许滴漏外,试验中所消耗的水分和养分基本为草莓生长发育所消耗。试验表明,循环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栽培草莓,每亩用水仅为40.9立方米,用肥45.5千克;与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相比,每亩又节水近90立方米,节省化肥14.5千克。
万彬杰指着基质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试验介绍说,灌溉和施肥方式与循环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基本相同,草莓本身所消耗的水分和养分也基本相当,不同的是草莓吸收后剩余的水和养分不是被草莓循环利用,而是通过回收装置回收后,通过输送装置输送到位于温室边角部位,供种植在那里的作物继续利用。
4 传统土壤农业正走向立体生产空间
鑫诚缘果品专业合作社的草莓立体栽培模式试验示范温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