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基本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11-06 10:00: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考古基本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考古基本知识

篇1

一、朝阳区主要做法

1.积极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工作:积极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并于2014年出台《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主要亮点一是医师申请多点执业的地址不受数量限制;二是医师申请多点执业无须现执业医疗机构同意,可直接申请医师多点执业注册。

2.积极建设区域医疗联合体:建立区域化医疗服务分工协作机制,出台《关于建立朝阳区医疗机构区域化医疗服务分工协作机制的工作意见》,并按照“服务优先、片区布局、组团协作、分级医疗、信息共享”的工作原则,在朝阳区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各建立以1-2家三级公立医院为核心单位,其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协作单位的区域医疗联合体。从而形成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为基础,合理布局、服务能力相对均衡的新型医疗服务网络。

3.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符合政府支持方向的医疗机构。一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在郊区新城、重点镇和新的大型人口聚居区举办医疗机构;三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院;四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拥有高新技术和专科优势的医疗机构;五是鼓励社会资本捐资举办医疗机构或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捐赠。

二、今后工作建议

篇2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45-02

陪葬墓是唐代帝王陵墓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贞观十一年二月丁巳,唐太宗《九山卜陵诏》曰:“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业佐时者,如有薨亡,宜赐茔地一所”[1],由是可知,唐陵的陪陵制度在太宗初年得到确立,是唐代帝王给予皇室贵族、文武大臣的特殊荣誉。陕西地区田野考古工作开展60年来,已经清理了50余座唐陵陪葬墓,相关研究已基本勾勒出了唐代帝陵陪葬墓的发展脉络。

由于唐陵陪葬墓的特殊地位,相关墓葬多规模宏大、地上地下遗存丰富。更为重要的是,陪葬墓的保护和展示将为公众提供认识考古学基本知识、了解考古学工作方法的理想平台。一般认为,古代墓葬考古因其特有的神秘色彩,是公众最为关注的考古学领域之一。而唐陵陪葬墓基本均为长斜坡的洞室墓,为观众提供了身临参观的可能,墓道壁画的普遍施用使得墓葬的地下部分显得绚丽、可视性强,相较其他类型遗址,墓葬的结构相对直观、清晰,因此可更好的借助遗址本身阐释考古遗迹现象和考古作业方法。

一、已开放的唐陵陪葬墓展示现状

关中唐陵已进行考古发掘的陪葬墓的数量超过50座,大多数在清理结束后进行了回填,现已整理、开放并进行原址展示的有:昭陵陪葬墓长乐公主墓、韦贵妃墓;乾陵陪葬墓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桥陵陪葬墓让帝惠陵。另定陵陪葬墓节愍太子墓在发掘后于地面建立了仿唐式的墓葬保护房,但尚未见常态性的开放展示。

总体看来,进行常态展示的7座陪葬墓的共同特点是:墓葬等级特殊,包括:追封帝位墓葬称陵者1座,“号墓为陵”者2座,7座中有4座为唐代少见的 “双室砖墓”,6座使用石葬具[2],对于展示唐代的高级别葬制具有典型意义;墓内壁画存留均较丰富,成为展示内容的亮点;墓葬整体结构也基本完整,便于使公众了解墓葬形制,保证了参观条件。

在已开放陪葬墓的具体展示情况方面,乾陵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前设有博物馆,陈列部分墓葬出土文物,但永泰公主墓园本身为乾陵博物馆所在地,陈设内容着眼乾陵整体,懿德太子墓的情况也大致相似。其余5座陪葬墓则仅有墓葬地下部分展示。在墓葬展陈的完整性方面,除乾陵陪葬墓外,其他墓葬地上建筑遗存均在展示区围墙外;地下展示中,7墓的小龛等结构都并未完全依考古资料的描述进行准确还原。各墓墓道均绘复仿壁画,但最晚开放的让帝惠陵距今亦近10年,各墓壁画空鼓、盐析现象明显,许多画面已经漫漶。另外,一些墓道上方封闭式的保护设施影响通风,对壁画的保护不利;墓道内的照明设施应改进以营造墓葬展示氛围。大部分墓葬内部更缺乏针对考古遗迹现象和考古工作方法的展示设计。

总之,已开放墓葬的原真性保护还有待加强,墓葬内部的“空洞性”明显,地上与地下、随葬品和墓葬形制等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展示主题中的考古学元素较少,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特色亦不够突出。

二、展示改进设计的原则和依据

考古学“通过各种遗迹和遗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物质文化,也包括美术观念、等精神文化”[3],因此,考古遗址展示的目标应当是综合并深刻的,而非简单的因应猎奇心理。考古遗址的展示应当强调“整体观”,而不是将遗址的各部分分而治之,也应尽可能借由展示体现“遗迹”和“遗物”的共存关系,利用与遗址地本身结合的遗址博物馆对考古学知识进行生动而深刻的阐释,这些都将使得展示本身的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具体到墓葬的展示上,将墓葬的地上、地下部分有机统一起来,结合考古资料对出土于不同部分的遗物作出合理、准确的复原,避免墓葬“被离析为以煤质为导向的分类和研究”[4],即使是器物展示也不能“无视器物的原始环境和功能”。墓葬的原真性应当得到悉心的保护和修复,遗址博物馆则应该提供关于此墓历史背景的详细信息,准确、精致的数字复原技术可以帮助参观者想象墓葬的原始设计和随葬品[5]。

三、昭陵陪葬墓展示设计的设想

在唐代帝陵中,昭陵陪葬墓的考古工作和研究开展深入,已经初步理清了陪葬墓不同的等级建制,故此处以昭陵陪葬墓为例,阐述唐陵陪葬墓博物馆的设计理念。

昭陵现已开放的韦贵妃墓、长乐公主墓位于昭陵陵山核心区,两墓间距仅百数米,之间为遗址空白区[6],故可将两陪葬墓遗址均纳入统一的博物馆园区中展示。长乐公主墓―韦贵妃墓遗址博物馆展示的内容包括:长乐公主墓和韦贵妃墓墓园地上遗迹,陪葬墓地上博物馆,及两墓的地下部分。

地上展示部分,首先将阙址、石刻等遗迹纳入展示园区,对两墓的南北阙址进行土遗址保护、加固,在阙址处加立标识牌,并制作复原模型于遗址旁侧,以展示唐代建筑的形制;石刻部分:依据考古资料,恢复各石刻原有位置,对缺失的石刻进行复原配齐,再现这一等级唐墓的列石规制。昭陵在唐代被称为“柏城”,位于墓葬核心区域的两墓原有良好的植被条件,故可选择符合陵区历史风貌的植被对墓园展示区进行合理绿化,再现唐代陪葬墓环境。

馆内展示部分,可将主体展示分为三个区域:展示的第一部分,为昭陵陪葬墓的综合展示,结合论述唐陵陪葬墓形制的研究文章,从考古类型学角度布展,辅以大比例尺的昭陵陪葬墓沙盘分布图、各型唐墓的地下结构模型,及各级别典型陪葬墓封土、墓园照片等,使观者从宏观了解唐陵陪葬墓的布局秩序和等级差异;展示第二部分,为长乐公主墓和韦贵妃墓遗址的全面介绍,展览内容依据发掘简报,可以模型手段全面复原两墓完整的地上、地下构造,并在展示中加入两墓考古发掘方法、文物保护手段、壁画揭展流程、规划布展历程等内容,普及考古学知识;展示的第三部份,为两墓的出土文物展,在每件文物的展示背景中配以出土位置图像,结合遗迹环境讨论其意义和价值;展示的最后部分,为唐代宫廷生活专题展,结合两位墓主人生平,及唐代文物中展现的皇室生活进行创意布展,令游客深入了解唐代日常的宫廷礼仪、审美,感受古人丧葬“视死如事生”的基本理念。馆内展示的出口处正对韦贵妃墓墓园,观众将对博物馆展示中的墓葬地面规制进行实地体验,并在登上丘顶墓道口后,全览两墓的地面布局。

墓葬地下展示部分,应改善前文述及之干扰墓葬原真性的构建设施,对墓葬复仿壁画的损坏部分进行修补,依据考古报告,以合适的材料,还原墓葬小龛、墓室等处的文物出土原状,改变墓道“空洞化”的局面,对墓葬各结构部分进行名称标识,合理设计展示灯光,使其符合墓葬应有的环境氛围,并做好和博物馆展示第二部分的呼应,使观者对墓葬的今昔和考古发掘的手段加深了解。

总之,唐陵陪葬墓的展示设计应更加强调考古学元素,将丧葬器物、丧葬建筑、丧葬装饰融合展示,不再割裂墓葬的地上、地下部分,增加展示的互动性与体验性设计,将遗址的环境载体也加入展示路线,改变以往陪葬墓展示简单、孤立的方式,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得到科学的保护、利用,呈现唐代帝陵大遗址的风采。

参考文献:

[1][6]陈安利.唐十八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篇3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古代汉语、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概论、绘画基础、美学原理、世界美术史、中国美术史、西方设计史、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专题、西方现当代美术史研究、美术史专业论文写作、中国现当代美术研究、世界美术史研究专题、美术理论与美术批评等。

艺术史论专业就业方向

艺术史论专业培养具备中外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各级文化部门、美术馆、博物馆,以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出版机构、文化公司等单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艺术史论(美术史与美术理论)专业一直是美院中比较冷僻的专业。近几年,随着美术院校的扩招和美术考生队伍的扩大,美院史论系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考生注意并引起他们的兴趣。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国外相比,国内设计艺术行业起步的时间比较晚。

毕业生可以在文博系统、高考、美术研究院所、出版社等行业从事具有专业知识的鉴定、研究人员、教师和编辑等工作。其中相当数量的毕业生通过研究生学习之后,进入了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和中学担任艺术课程教师。

1.掌握艺术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熟悉各个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学综合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能力;

3.具有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关于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

篇4

一、引言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大遗址保护领域日趋成熟的一种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它践行了"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过程中促进保护"的理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强调在保护前提下,发挥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倡导文化遗产与人、与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陕西是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最多的省,"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的陕西大遗址保护已成为惠民的新路径。由此,本文将立足点放在陕西,并选取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其科研及教育功能的提升。

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综合功能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首先是在保护国家资源前提下开展科研工作的基地,其次它又是向广大公众开放的公共场所,兼具科研、教育和游憩的功能。

考古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考古性质的科研工作不会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所以,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给予充分考虑和支撑:对于规模较大和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考古遗址可考虑在公园内设立规模适度的科研中心,用于考古资料的整理和出土文物的存放与修复,同时为适度的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条件。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公共空间,它被赋予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而要实现教育功能必然需要一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和支持,由于一般考古遗址的可观赏性较差,而广大观众的考古知识又较匮乏,所以考古遗址展示设计应该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科研教育功能提升

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以秦始皇陵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浏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体现考古遗址精神价值以及教育与娱乐的重要场所,因此,本文的观点是在已有的运营成熟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的基础上建立秦代文化遗产资源展示示范高地。

(一)多方位文物资源展示

秦陵博物院是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内最受旅游者欢迎的景观节点,而文化遗产资源展示是博物院最重要的解说手段。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拥有保护性展示、陈列式展示、复原性展示以及间接展示等多种展示方式:

1、以三个秦兵马俑坑的展示为主线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两部分构成,是陕西秦文化展示圈的重要区域,整个博物院的展示体系都建立在各类遗址的基础上,强调原址展示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完整本真地展示遗址原貌或者现状,带给观众真切感受。秦陵博物院的展览体系中最为人熟知的三个秦兵马俑坑的展示,完全在秦代俑坑的基础上建成展示大厅。

2、以秦陵封土,9901、0006陪葬坑的展示为呼应

秦始皇陵9901、0006陪葬坑陈列厅展厅的建筑设计融合了多种新型绿色建筑技术,室内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能够保证合适的温度及湿度,并大幅度节约能源,为文物考古、遗址保护以及参观游览提供理想环境。9901陪葬坑的考古发掘工作将在展厅内继续开展,并使其与保护、展示相结合,为观众提供更为真切的参观感受。0006陪葬坑则进行原址展示,重现遗址发掘现状,带给观众真实的展览效果。陈列在展厅内的典型文物、图片和文字说明以及相应的讲解导览服务等,共同向观众全面展示这两个遗址坑的文化内涵。

3、以文物陈列厅的展示为补充

坐落于秦俑博物馆内的文物陈列厅既展出有两乘秦陵彩绘铜车马,又定期举办一些高质量的临时展览,通过对陵园内发现的城垣基址、地面建筑遗址、陪葬坑、陪葬墓、修陵人墓、陶窑遗址、石料加工场遗址等重要遗迹以及出土的典型文物进行陈列展示,增加观众对秦陵布局、陵园规模、遗址与文物埋藏的基本认识,丰富了秦陵博物院的展示体系。

(二)帝陵微缩景观展示

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帝陵封土占地面积庞大,旅游者很难全面的观赏到帝陵恢弘的整体风貌,因此可以根据帝陵的形制按比例建造帝陵微缩景观作为展示的一种手段,建造时可以参照锦绣中华建筑微缩景观。

(三)文物修复参观项目

文物修复参观项目是为文物古玩爱好者和收藏者提供的可以近距离观摩文物修复的体验项目,在修复场所内,邀请文物专家通过现场演示的方式为体验者讲授文物修复的专业知识,并通过专业的修复手段现场向体验者展示对残损文物的修复工作,从而让旅游者真正体会到文物修复的神秘所在。文物修复参观项目可以定期举办,以为旅游者提供最为真实的文物保护体验。

(四)模拟考古

考古模拟是通过模拟考古发掘现场的形式,由考古专家对发掘文物的要求进行现场演示与讲解,同时向活动的参与者教授考古文物发掘的基本知识及要求,让活动参与者可以进行现场模拟考古文物发掘,是一种为喜欢考古的非专业人士和考古实践者提供的可以亲自动手发掘文物的考古体验活动。模拟考古是一项独特的考古体验项目,园区三大功能完善后可以定期开展,可作为固定的文化旅游项目进行推广。

篇5

历史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介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景重要的理论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趋势;

历史学专业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适应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互联网、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教育/培训/院校;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新能源;

4 房地产;

5 金融/投资/证券。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文案策划、销售代表、历史老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文案策划;

2 销售代表;

3 历史老师;

4 销售经理;

5 会计。

篇6

大约有10年左右的光景,在中国的艺术院校以及一些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考古专业陆续开设了艺术考古课程,有的称作美术考古。这说明,作为艺术考古学的学科教育已经浮出水面,不仅仅是少数研究者书斋案头上的事情了。可是,开设课程只是形式上的事情,是否真正的艺术考古教育,以及艺术考古教育是否真正成为艺术院校的必要学科则仍然值得考虑。

西安美术学院在全国的艺术院校中首先成立了中国艺术考古研究所,说明了学院对于艺术考古学科的重视。西安美术学院在硕士和博士教育层面已将艺术考古比较系统地纳入教育与研究,但在本科教育阶段,还只是以普及考古学内容和讲授美术史的形式贯穿某些艺术考古学科的内容。下面笔者分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相关概念

为了比较深入地讨论有关艺术考古学科教育的问题,笔者首先厘清一些概念,以便以后的讨论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得以展开。这些概念,与常见的、书本教材的表达,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不同之处提供了一些笔者的思考。

(一)关于考古学与艺术考古学

考古学是西方传进的一门先进的人文社会学科,其不同于文献史学,也不同于具有中国传统的金石学――文物学。但是,考古学又和文献史学、文物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时至今日,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研究历史科学,尤其是中古史以前的历史科学,如果离开了考古学,就会有严重的缺憾。与之相仿,研究文物学,尤其是研究大致相当于中国宋代以前的文物学,离开了考古学也是万万不能的。

考古学以田野操作作为其基本的学术特征,简而言之,就是考古学探讨的问题出自于田野,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践于田野。这里所谓的问题,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样式,包括了存在的环境,维持人类生命及社会的基本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当然是物化的表达),也包括了人对愉悦感的获得。

现在,在这里讨论一下“愉悦感的获得和肯定”问题。个体的人乃至组成为社会的人群,受大自然环境的基本掌控,会感觉到生存空间的逼仄。个体的人和组成社会的人群,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制,会感到自己常常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挑战这种逼仄和无能为力的状态,人类是需要思想、梦想和幻想的。

在人类的思想、梦想和幻想的范畴之内,既有对大自然、客观环境的琢磨和开发,也有对自身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包括对他人和不同人群的能力的借鉴、学习和模仿)。此外,这些思想、梦想和幻想就要给予人们以憧憬、舒适感,以及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当然这种希望,首先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上)。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使人们获得一定的物质剩余和时间闲余的时候,人们要把这种“美”、舒适的感觉物化,这就是艺术与审美的起源。

当人们需要了解人类适应环境、顺从环境、挑战环境、破坏环境又被环境所惩罚的历程时,人们离不开环境考古学。当人们了解自身的创造能力,以及由这些创造能力反过来为社会创造物质,生活条件改观,人们生活状态的多样化,又感觉到生产、生活资料总是不够丰富时,人们自然会应用一般考古学来了解这一历史。与人们对于环境考古学、一般考古学需求相仿佛,人们对“美”的历程(认知美、创造美)的探究,当然就需要艺术考古学。所以,社会上极少数人专门从事的考古学,实际上距离全体人类的历史、生命史、生活史、审美史是密合无缝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会认可这一点。

(二) 关于艺术史与艺术考古

艺术的起源,是和人类有闲余时间思考舒适感即最初美感的物化同步开始。这种物化,不仅仅是通过画面,如在泥板泥地上以及洞穴石壁上的刻划,不仅仅是做出三维造型,如泥塑、陶塑、石雕、木雕等。其实更重要的是对人身本体的各种认可,包括对异性的欣赏、对老人的尊重、对婴孩的抚爱、对少年的引导教育;包括纹身、发饰、穿鼻、穿耳;包括运用发声器官而产生歌唱和诗吟,也包括用躯干、五官、肢体语言发展出的舞蹈。对人身和人群这种美的寄托,可能还要早于利用自然材料的外化的表现。所以,艺术史的开端几乎和人类社会的开端一样古老,人们在肯定了生命和肯定了对生命的维持之后,任何舒适感都有可能导致艺术的产生。所以,虽然个体生命会表达个体性的美感的外化显现,但社会性人类艺术的产生并不主要是一种个体的行为,而是一种基于个体的群体的必然,由个体向群体的聚会和飞跃更为重要。

人们定居以后,对摆脱自然的掌控、创作出丰富的物质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日益加强,其发展频率日益加快。同样对于艺术来说,它们的品类、样式、品种、材料、技法的发展与演进,也大抵如此。今天,考古学的收获可以说明这一切。

正如人们获得近现代生活以后,很少或很难具体考虑人们从野生动物般生活状态时摆脱出来的那一刻,即真正成为人的那一刻,无论是环境、自身、技术获得与创造,极少去回溯、考虑这一初期或早期的问题。同样,在近现代艺术品类纷繁、光怪陆离、充满激情的表达下,人们也很难去考虑艺术起源的“端点”的问题,如品类、样式、品种、材料、技法的发端。这当然是艺术史的问题,在分门别类的艺术上,又可以区分为美术史(还可以细分水墨画史、油画史、版画史、水彩画史、漫画史等)、设计史、工艺美术史、音乐舞蹈史、综合艺术史。应用考古学的方法,考虑艺术的端点问题以及艺术的早期发展问题,这就是艺术考古学所要解决、解释的端点和早期的问题。

正如人们对待新石器时代以后,文字文献产生之后,例如,中国对于从三代直到隋唐五代,虽然文献记载日益详尽,可是考古学还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发现、说明、解读甚至参与重建某个历史的片段。同样,尽管艺术史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文献记录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仍然需要考古学的发现、说明、解读,这就是艺术考古学所要解决、解释的关于艺术发展的问题,事关品类、样式、品种、材料、技法。

当现当代艺术不断甚至急切地向历史、向传统汲取营养,重新评价、批判、认识传统,以传统为一种参照以冷静地认识现当代艺术,考古学就是不可缺失的手段。

(三)关于艺术教育

人们对生活技能、生产技能的获得,是需要靠教育的。广义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学校教育范畴之外的。例如,大人对孩童的诱导、模仿、各种教诲,在自然环境当中的趋利避害,人群当中的互相帮助,正确与人相处,包括异性间相处、同辈间相处、异辈间相处的方式和能力,一般来说,这些是非学校教育,每个人几乎不可避免地要经受这些教育。艺术教育有相近的地方,也就是对基本美丑的辨别,对自己的舒适感的肯定以及对人群总体的舒适感到美感的尊重肯定,这一系列的行为都需要进行诱导和触发,这些教育一般也可以是非学校教育获得的。一些观点认为,人们的艺术是不需要教育的,是先天就能获得的,这种说法起码在后来就不尽准确了;也有认为艺术教育只能是依靠学校教育,这当然也是不完整的认识。

艺术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第一,基本审美的教育,对美的认识和肯定。第二,基本的技术教育。歌唱、舞蹈、绘画、雕塑、设计等,都需要一些基本的训练。第三,高等的教育及再教育。到了第三个阶段,大致是为了造就专门的艺术人才或者称为专门的艺术家的,如音乐家、画家、雕塑家、设计家等。至于不主要依靠学校培养的艺术天才、天籁之音等,实际上是把教育的第二、第三阶段隐形化了,这个阶段他们摆脱了学校的外在形式,但是这一阶段本身是跨越不过去的。陕北的信天游的老歌王、不识字的“白狼”柴根,讲述过他多少次在山峁上、沟壑间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大声吼唱;津巴布韦地区的非洲石雕、木雕艺人,最有成就者,总是在精益求精,并且以对手的作品作为参照,以提高自己超越对手,这些都是上述第二、第三阶段隐形化的实例。所以,把艺术教育定位于一个广义的艺术教育,就是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升华的过程。

我国既然有了艺术院校或艺术系科,有了成规模的学校、课堂、教材书本化的艺术教育,自然应当非常珍视这种条件,以造就现代艺术家。可是,往往是事与愿违,学校里往往难以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家和大师,其间的问题很多。有一般教育的问题(和非艺术广大院校的教育的问题同在),也有专门教育的一些问题,但这些不是本文所关心的问题。本文旨在讨论艺术教育的作用时,着重讨论艺术考古对艺术教育某些纠偏的意义和价值。

二、艺术考古教育探究

艺术考古教育,是个相当宽泛的问题,包括针对教育的对象,针对教育的需求和目的,这里分成几个主要层次、几个主要侧面进行讨论。

(一)一般层次

对于艺术教育,存在有中专水平、大学本科水平的一般艺术教育层次,艺术考古教育应当介入这个层次。

艺术考古学可以考虑专门的本科教育,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古学、艺术考古学、艺术史学的教学与训练。培养的毕业生,为将来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做准备,也可以向文博考古研究、展示、保管单位提供人才,也可以向社会提供需要。

作为非艺术考古学、艺术史学的艺术学科,应当把艺术考古学作为基础课、必修课之一,这门课程不必占用很长时间。其主要任务是解释清楚审美的起源,艺术的起源,一般艺术史与考古学的关系,解说艺术考古的最基本原理,介绍中外艺术考古的已有成就,使艺术学科的学生初步感觉到艺术考古训练的必要。

(二)中高级层次

所谓中高级层次的艺术教育,一般是指硕士、博士阶段,艺术考古的介入应当带有一定的科研成分。对于专修艺术考古学、艺术史学的硕士生、博士生,要求更加专业一些。

例如,对艺术起源的研究,人类起源和艺术起源的关系,早期艺术与人们定居的关系,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技术变革之后艺术的发展问题。其中,艺术的起源的最早阶段其共性是远远大于个性的,人类定居之后,造成了人类艺术气质的分离、变异,要深究其时代和原因,要深究艺术本身与非艺术的因素。

不言而喻,就物质遗存来看,艺术考古学所面对的主要对象即考古学的收获,以美术品占绝大多数。其中,首先有平面的和立体的表现;其次,可以分析出来设计的表现(包括工艺设计和艺术设计),间接可以涉及早期的音乐、舞蹈、诗歌等其他艺术门类。因此,应当探讨各个艺术门类在考古学当中所反映的权重的差异,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深入了解各种艺术门类其发展时的或迅速或迟缓的表现,以及深究其原因。

现在人们已经比较容易地区分,从人类定居时开始,西亚北非地区、中亚地区、欧洲南部、欧洲中部、欧洲西部,东亚等有关地区之间的艺术的差异。除了以上讲到过的艺术表现的差异之外,艺术考古学还要关注材料、技法以及造型偏好的差异,关注有关艺术与艺术之外的因素。

(三)为现代艺术教育服务

在几乎任何艺术门类往往都有这样的现象,人们对艺术创作“规律”尚未有掌握时,其艺术创作的原始冲动就越强大,作品品格成为唯一、成为典范、成为不可逾越的巅峰。反之,人们对艺术创作规律掌握的越加透彻,其艺术创作的原始冲动就越加被束缚,作品不可避免地品格低下,中规中矩的艺术作品往往也是最为平庸的艺术作品。恐怕不会有人拒绝从艺术考古教育当中摄取古老艺术创作当中的原动力、原始冲动与创造力。

艺术考古学关注艺术家所用材料,艺术材料学在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以后,会反向关注其原始、早期状态。材料的选择使用,会对艺术作品产生重要的影响。以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为例,甚至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而这两个时代艺术材料的探讨,舍弃考古学是无法进行的。

艺术的历史以美术史为例,说到底,不过是写实主义与写意主义的理论与技法的纠结互动前进的历史,这一点从考古学所提供的材料上看是非常清晰的。早期的人们为了表现美,同时在向着具象和非具象两条道路在努力奋斗,伊比鲁尼亚、米诺斯、红山、马家窑、两河、埃及、黑非洲地区的早期艺术都证明了这一点。在西亚、北非、欧洲地区,写实主义主要是和环境地貌学、建筑学、生物学、体质人类学相结合,表达的写实主义情趣,即逼真性与人文内涵的结合。在东方,主要以中国艺术为代表,由于意念性和理念性的趋同、至上与笼罩,表达了写意的充分发展。从早期的同途而殊往,发展到近现在的可能的殊途同归,艺术考古学不仅给予了实例和实证,表达各期和各地的技法表现,而且应当指出其深刻的原因,摸索其规律,服务于未来的艺术发展。

现在的艺术批评,包括美术批评,尤其在中国,常常呈现出一种无根基的漂浮、浮躁的趋向,趋于玄学的趋向。艺术考古学可以提供一些历史的、基本的参照物,于是当代艺术可以和传统艺术得以比较,个性化的作品可以和群体的无意识艺术倾向相比较,中外的某些作品可以在考古学指出的时间带上相比较。对当代特定的区域,如中国,总体艺术发展水平的评价离不开艺术考古所提供的基础、所提供的路径、所提供的相对比的标本。这样的批评,由实证出发才有可能达到哲学的高度。

艺术考古学经过数以万年计的排队和爬梳,经过千余年以来有了专门的艺术家队伍的创作实践,以及艺术史家的梳理和爬梳,找出一定的艺术发展规律并以此建立艺术发展坐标系,这样有助于对人类未来艺术的预测。

(四)艺术的终极目的与艺术考古

艺术的终极目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牵涉人类为什么有了艺术而艺术的终极目的又是为了什么。人类把艺术看作是具有人类自身的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属性之后,便可知道艺术考古学的教育是一个须臾不可缺失的部分了。

艺术的诞生是由人们的自我愉悦开始,艺术的终极目的应当是促使人类的圆满达到可能的极致。简而言之,艺术的终极目的就是人类社会在艺术层面上的真善美的全面实现。从这种认识出发,人们看到了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直到现当代的太多的假恶丑,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愈加堕落卑劣的趋向。如果说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华民族的存亡危机日益加深的时刻,有真正的艺术家提出“艺术救国”的口号,我们这代人听到还带着一种不解的振奋的话,那么现当代的人们对于以艺术、以真善美来救世,恐怕就会有一种切肤的认同的感觉了。

艺术品和艺术家本身有真、善、美和并非真、善、美的区别,如果当代人不能够悉数说清楚此间的区分的话,那么艺术考古却能够比较客观的、以从历史回顾的角度,叙述人类以真、善、美对抗假、恶、丑的艺术历程。由此说来,认识艺术的终极意义和终极目的,阐述艺术的终极意义和终极目的,极需要艺术考古学的有力支撑,需要艺术考古学的认真培训。

三、艺术考古课程设计问题

艺术考古应当课程化,在艺术院校尤其需要。各所艺术院校、系科所属地域不同,教学科研特点不同,在设置艺术考古学课程的具体做法上不可能“一刀切”。笔者在这里提供了一种设计,以供参考。

(一)中专、本科阶段

以下指的是非艺术考古学、艺术史学专业。

开设“艺术考古学”课程,可以将艺术考古学作为美术史学的前半部。在中专和大学本科阶段,要给学生们以考古学和文物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知道如何采集考古学和文物学成果,了解考古学和文物学的基本工作流程,了解考古学和文物学以断代和分类为基本手段的工作方法,课时量控制在16至20课时即可基本完成这一任务。

例如,在中文、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院系的课程中设置一门考古学通史类课程,或在全校范围内由专业教师开设文物赏析类课程,课程内容不必过于精深,旨在为学生打下基本的考古学、文物学、美学基础,提高学生欣赏美、感知美,有关作品中继承和模仿的能力。

(二)硕士研究生阶段

区别中外,区别主要地域,进行艺术考古学的重点教育,树立艺术考古学与艺术史的“时间树”概念,开展艺术考古学方法论的探讨。使艺术史“物化”,变为空间环境艺术史、生命体验艺术史、生活创作艺术史。有条件的院校系科可以进行考古工地艺术考古实践,分专题的艺术考古实践(如青铜艺术、陶瓷艺术、画像石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等)。

尽可能完成认识中外艺术史文献和艺术考古实物的“互证”问题,这方面西方希腊罗马艺术史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应当成为美术史论硕士研究生的必选理论课程,应当推荐成为其他艺术科系的重点选修课程,鼓励产生艺术考古学范畴的硕士生论文。

(三)博士研究生阶段

进行有关艺术考古学的专门研究和专题研究,展拓视野,寻找热点,并且与现当代的艺术实践相结合,提供高质量的“艺术考古学”博士论文。

从学科的持续发展出发,重点培养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培养各个层次的艺术考古学教员。组织去有关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考古的交流、调查、访学,引进新鲜理论、技术与器械。

(四)其他

关注艺术考古学推向一般院校的历史、考古、哲学等的人文教育,推向综合性院校(包括理工科)的素质教育。加强和文物考古科研单位的联系,掌握最新的考古出土情报信息,使艺术考古学紧盯田野考古学的最新发现和收获。加强国际交流,及时掌握国际的有关学科动向。

加强艺术考古学本身的理论研究。加强与哲学、美学、人类学、民族民俗学、社会学等的互相渗透和促进发展,在学科上确立艺术考古学和诸如美术考古学、设计考古学、音乐舞蹈考古学等学科层级关系,在促进艺术考古学发展的同时,也大力推进相关子学科的向前发展。

篇7

《探索潜意识》

价格:20元

弗兰克尔是一个实践性的研究者,他的研究取向,让我们想起了勒温所倡导的,但却长期被主流心理学界忽视的“行动研究”的学术传统。

《精神分析导论演讲新篇》

价格:25元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他创立了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价格:32元

卡伦・霍妮是著名的女精神分析学家,新精神分析或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先驱和主要代表人物。霍妮的学说主要是针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提出批判,她认为人的发展变化取决于文化环境的影响,而文化是复杂的社会过程的产物。

《理解人性》

价格:22元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被誉为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观点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影响颇大。

《心灵考古》

价格:29元

把心理学研究的视角从传统的意识和行为层面引到了人的早期经验和潜意识层面,为人类了解自己、认识自身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未发现的自我》

价格:28元

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学界泰斗之一。荣格在心理学上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

人民军医出版社

销售热线:010-51927252

《应用功能性食物防治高血压》

价格:22元

本书介绍了具有降压作用的食物55种和高血压患者应尽量拒食或少量的具有升高血压作用的食物9种、中药9种、西药16种。

《老年调养新知识》

价格:25元

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最好的心情是宁静,养生靠调理,将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有什么别有病》

价格:27元

在总结前辈养生之道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当今社会的现代中医、营养、养生之道。

《拨开营养的迷雾》

价格:25元

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营养书,反思营养,重识营养;一本写给对饮食营养比较关注或已有所了解的读者阅读的书。

《影响一生的101条健康箴言》

价格:18.6元

这是本保健语录,这些保健语录均系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此外,还有当今权威养生专家们的健康忠告。

《一点穴位全身健康》

价格:39.80

本书图片清晰,穴位准确,教授方法简便易学,使读书能很快掌握要领,进行自疗或帮助家人、朋友,快乐运用于生活中。

《体部CT基础》

定价:138元

本书以简洁的文字、精致的表格和精美的图像告诉读者CT扫描和诊断的基本知识,引领初学者快速入门。非常适合影像专业的研究生、住院医生学习。

篇8

关键词:《世界古代史》:知识特点;世界视野:教学方法

《世界古代史》是本科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主干课系列《世界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一门素质提高课,对于扩大青年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世界视野、储备扎实深厚的文化素养,成为全球化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该课程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1 时空跨度大。如果从原始群时期算起,可谓上下千万年,纵横数万里。

2 头绪纷繁复杂,内容深刻丰富。

3 与现实社会相隔时间久远,学生最不熟悉。

4 课时量偏少,教学任务较重。

5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所占比重最小,受重视程度不够。

为了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我在04历史本科班进校之初就“历史地理知识的了解”、“《世界古代史》常识的了解”、“对开设《世界古代史》课程的总体感受”等三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摸底,以了解他们对该门课程的整体认知程度。结果如表所示:

最后的结论就是:04历史本科班学生对《世界古代史》的整体认知程度处于“偏低”状态。

针对《世界古代史》的特点和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状况,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该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我采取了如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将世界古代史与相关的中国古代史知识相结合

以往的《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各成体系,互不相干,学生得到的是孤立的知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与世界古代历史的发展似乎毫无关联。把相关的中国古代史知识放在相同时期的《世界古代史》框架中来讲解,能健中外古代史相互贯通,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视野,即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和整个世界古代历史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又具备各自特点的。“东亚封建国家”这一章,我首先把相同时期中国唐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状况作了大概的介绍,然后讲中国唐代对朝、日的巨大影响以及中、朝、日三国在这一时期历史的互动。关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我把西汉武帝以及东汉明帝对匈奴的战争,西迁匈奴人与日耳曼人的战争、日耳曼人与西罗马帝国的战争串联在一起,使学生对中外历史的彼此联系和相互影响有了深刻的感受,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人类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很多原始的材料、数据,有大量的叙述、分析,归纳、总结,

方向,以便为中学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增强我院毕业生的就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生动性,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否则就会成为索然无味的教学,无法实现教学目的。

“古埃及金字塔”。展示了“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这张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金字塔的辉宏与伟大,理解古代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建造金字塔的艰辛。

“汉谟拉比法典”。展示了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片。通过该图片,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汉谟拉比法典的概况:图片显示的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该石柱高2.25米,上端是浮雕,沙马什(日神)端坐右边,将法典授予汉谟拉比,以此显示君权神授:浮雕下面满布楔形文字,是法典的具体内容,共8000余字。

“古印度瓦尔那制度”。展示“瓦尔那制度”说明图片:最上方是第一等级婆罗门僧侣贵族;往下第二和第三是第二等级刹帝利;再往下第四、第五是第三等级吠舍;最下端是最低等级首陀罗。各等级界限分明、职业身份世袭。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讲“荷马史诗”洛伊战争的起因时,我就讲众女神争“金苹果”的故事;讲古希腊戏剧成就,就讲《奥狄普斯王》、《美狄亚》等戏剧故事:讲古印加文明就讲“马丘比丘――印加失落的城市”它戏剧性的发现过程以及印加人追赶太阳的美好愿望和浪漫情怀。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的情趣,让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去感受美和体验美。

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及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教学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三、将德育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

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比其它学科更强、更直接、更具有优势,但如何最恰当的发挥好这种功能就得讲究方法。我在给学生讲《荷马史诗》时提到发掘出希腊早期文明文物的美籍德人考古学家亨利・施里曼。他在7岁生日时收到父亲送给的生日礼物――一套儿童版的《世界史》,书封面描绘特洛伊战争的图画震撼了他的心灵。他从此对《荷马史诗》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深信这场远古的战争不会是虚构的,立志要找到特洛伊古城。为了实现儿时梦想,施里曼在成为百万富翁、生意如日中天的时候,变卖了所有财产,组织了一支考古队到小亚和希腊去从事考古发掘,终于发掘出希腊早期文明时期的文物,印证了《荷马史诗》的传说。从施里曼的故事,引伸出人生理想、价值观、金钱观等等哲学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之中受到了德育方面的教育,不说教、不生硬、潜移默化、易于接受、一举多得。

四、结合教学适当的向学生介绍相关问题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

对于本科历史教学来说,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外,培养学生一定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初步的研究能力是不能忽视的教学任务,这其中让学生了解相关问题的最新学术研究状况就显得很有必要。我平时收集了一些资料,在讲课的时候就介绍给学生。比如,关于现代人类均起源于东非的问题、关于玛雅古典期文明衰亡原因的问题、关于日本天皇一族的来源问题、关于美洲最早居民是否印第安人的问题等等,我都给学生介绍,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世界史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五、努力与中学世界史教学相结合

将本科教学与中学教学相结合,这是我院教学今后发展的一个业竞争力。如前所述,《世界古代史》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所占比例少,在历届中考和高考中所占份量也最小,而且涉及的都是最基本的知识点,材料分析和主观题几乎没有。

篇9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其丰富多彩的景观资源和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铸就了乐山旅游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双遗产”为乐山――峨眉山的旅游腾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拓宽思路、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是持续发展乐山旅游文化产业,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资源强市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一、乐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峨眉山――乐山大佛中,峨眉山闻名中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成为人们礼佛朝拜、游览观光、科学考察和休闲疗养的胜地。位于乐山三江汇流处的乐山大佛,早已扬名天下。

1.文化资源丰富多彩

(1)宗教文化资源特别丰厚。峨眉山是普贤菩萨弘扬佛教的场所,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相传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即传入峨眉山。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夹江县城西3公里千佛岩,排列着200多窟石刻造像共2400余尊,故称“千佛崖”。开凿于隋,兴盛于唐,延及明、清。显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石刻艺术水平。

(2)名人文化夺放异彩。乐山沙湾是一代宗师郭沫若的故乡。郭沫若于1892年11月16日,出生在乐山的沙湾。沙湾成为与山东曲阜(孔子故里)、四川眉山(苏轼故里)、浙江绍兴(鲁迅故里)齐名的世界级文化名人的故乡。郭沫若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一生留下2300多万字的著述,横跨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考古、翻译等众多领域,为中华民族增添了一份深厚的文化遗产。“沫水澄波,峨眉滴翠,仙人风物此间多”。这是郭沫若赞美故乡的诗句,也是郭沫若一生的写照。

(3)崖墓文化资源点多面广。乐山是四川乃至全国崖墓分部最密集、规模最大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学术界指原乐山县及相邻的夹江、青神、犍为的崖墓。”“其时代为西汉至魏晋南北朝,绝大部分为东汉至三国时期。”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开发价值。被学术界誉为“汉晋时期最重要的考古学遗存”和“岸上的宝库”。位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溢洪河道东岸的麻浩崖墓于1988年经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旅游景观资源无与伦比

(1)自然景观无与伦比。峨眉山有四大自然奇观,即:金顶黎明前天空美妙的“日出”;被中国佛家称为 “银色世界”峨眉山“云海”景观;神奇的“佛光”;金顶无月的黑夜,“摄身岩”下夜色沉沉,有时忽见一光如萤,继而数点,渐至无数,在黑暗的山谷间飘忽不定,佛家称它为“圣灯”;说飘浮的神灯是“万盏明灯朝普贤”。黑竹沟风景区位于峨边彝族自治县境内,面积180平方公里。黑竹沟生态原始,环境神奇,物种珍稀,景区集雄、险、秀,奇、神秘、清幽于一体,风光迷人,已被列入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嘉州三峡又称平羌三峡,是古代成都地区赴嘉州(今乐山)及经水路出川的交通孔道。峡区河道蜿蜒,江水碧蓝,两岸峭壁,风光迷人。

(2)地质地貌引人入胜。峨眉山不仅风景秀丽而驰名中外,而且在地质地貌上也举世瞩目。峨眉山丰富齐全的地层及其良好的露头,吸引着国内外的地质科学家和旅游者。丹霞地貌奇异宏伟。丹霞地貌,山形奇特,具有很高的观赏、游览价值,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乐山的丹霞地貌有各种类型:有临江陡崖型、峡谷型、断崖型、卧巨柱型以及属石柱型等,这些景观景点具有综合开发的潜在价值。

二、乐山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

乐山、峨眉山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于两汉之际,鼎盛于唐宋之间,复兴于改革开放之初。特别是近20多年保护、发掘,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品牌,又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44个风景旅游区之一;二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游环境大为改善;三是旅游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四是旅游收入大幅度增加。2006年上半年,乐山市接待游客6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8%和22.31%。预计今年全市游客人数可以达到120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30亿元。

乐山旅游产业的开发虽然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不少:

一是总体规划不足。峨眉山――乐山“双遗产”在全国、西部地区旅游带的整体规划不明确;旅游价值链协调开发规划不足,主要表现在重观光旅游而轻休闲度假、健身等旅游项目。二是旅游产品单一,线路单调。峨眉山――乐山大佛虽属世界级品牌,产品品位高,但配套开发不足。参与性、趣味性、健身性旅游项目少,难以留客。三是城市的现代旅游功能不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与现代旅游的要求不相适应。四是旅游新景点少,还停留吃祖宗饭阶段。

持续发展乐山旅游产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力:

1.高标准的旅游整体规划

规划的标准决定开发的水平,已有的规划现在看来已滞后,制约着乐山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乐山要发展成为旅游强市,需要确定乐山市旅游资源在全国旅游一盘棋、西部旅游带的地位与影响,制订相应的乐山旅游与游憩的开发规划,充分挖掘区域旅游的价值。这就要找国家级的规划单位,顶尖级的旅游规划设计师,对乐山市的旅游自然与文化资源进行资源整合,突出乐山旅游自然与文化特色,对旅游资源系统的整体规划。这样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2.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乐山、峨眉山的公路标准已基本到位,但连接周围景点的公路标准低、路况差,不安全。可考虑建设一条高标准的旅游环线,将峨眉山、沙湾、犍为、井研、夹江连接起来。完善旅游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快速便捷的旅游通道,使国内国外游客来去方便。完善改造的重点项目,高等级旅游快速通道等,规划中的城际高速铁路,连接西部最大的客源地――成都市。

3.综合开发旅游资源

开发利用“三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水面资源,在科学论证前提下,通过项目工程处理展现壮丽的三江水面景观,开发三江和环游山水旅游项目,在三江水城肖坝左岸和岷江任家坝处修建游人接待点,与水陆干线连接作为进入景区集散地。大渡河、岷江河中心城区段配置夜航设施,更新游船,增添水上夜航及水上娱乐活动,形成以青衣三岛为主体,山、岛、坝、城动静结合的自然景观。

4.构建功能多样的旅游目的地

乐山大佛、峨眉山已是世界品牌,也是古老的旅游目的地。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消费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旅游消费需要,构建功能多样的旅游目的地,延长旅客停留时间、吸引更多旅客,增加旅游收入,势在必行。

(1)植物考察旅游。峨眉山属横断山系,一年四鲜花不断,春有春兰,夏有蕙兰,秋有建兰,冬有墨兰,四季兰花,香溢四野。要根据峨眉山的气候、山体的梯度状况,合理规划花卉景区,开发建设一条珍稀植物观赏、科普科考生态走廊。峨眉山分布植物1450多种,兰科植物约126种、49属,植物中苔藓植物45科、332种;蕨类植物47科、507种;裸子植物8科、27种;被子植物142科、2375种,被誉为我国南方的天然植物园。要利用好天然植物资源,规划好一条珍稀植物观赏、科普科考生态走廊的线路,建设珍稀植物观赏、科普科考生态走廊。

(2)宗教研究旅游。“中国佛教第一山”,就中国目前四大佛教相比较:峨眉山在规模宏大不如五台山,游人数不如普陀山,僧人数不如九华山。峨眉山要成为中国佛教第一名山,要让世人信服,必须挖掘丰富的独特的佛教文化内涵。峨眉山历史文化久远,相传东汉时,西域宝掌和尚来峨眉山建寺修庙。明代,缅甸和阿富汗友人送来玉雕佛像和贝叶经,斯里兰卡友人送来佛牙。清代,日本友人松涛、朝鲜宝光和尚等来峨眉山题咏作画。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通过挖掘独特的普贤菩萨佛教名山深厚的文化内涵,佛教是峨眉山独具特色、最具魅力的王牌旅游项目。以传颂普贤菩萨的“行愿”精神提升四川(峨眉)佛学院的知名度,下决心培育高僧,通过峨眉山寺庙、僧尼、佛学院加大同国内和海外以及世界各国佛学院、僧尼的多种形式交往,扩大影响,引来海外香客游客到乐山、峨眉山朝圣、考察和进行佛教文化交流。

(3)地质科考旅游。开发乐山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乐山丹霞地貌旅游资源要依托峨眉山――乐山大佛的品牌优势和知名度,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开发,注重旅游活动的文化性、参与性和娱乐性,将观光游览、宗教旅游、生态旅游与休闲度假融为一体,形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并具有一定结构和多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4)考古旅游。乐山崖墓研究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近年来,世界考古旅游不断升温。”游客们对过去的历史的好奇心不断增强,参与欲望也不断增加。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和乐山汉代崖墓这一丰富的考古资源,可选择几个有特色的崖墓,制订相应保护措施,让游客直接进入考古探险。景点应配置专业的考古设备供游客考古使用并对参加考古的游客进行有关考古方法、技巧、知识的必要培训,让游客了解、掌握考古的基本知识,这必将使游客产生巨大的兴趣,成为景区的一大特色。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数字图像处理双语教学目标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我校电子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课。这是一门具有完备的理论基础又有广泛应用的实用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涉及数学、光学、控制理论、信号处理、生物生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各学科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集成和渗透,推动着数字图像技术迅猛发展,在军事、文化、旅游、考古、交通、城市管理、医学等很多领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提高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将双语教学作为一种学科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该课程的学习重点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英语水平。将双语教学的语言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阅读专业文章和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的翻译水平上。而教学效果主要是看学生能否通过英语完成本课堂的学习任务,在学科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提高上获得双丰收。

2 电子专业数字图像处理双语教学模式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经过前期的学习,对有关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加上这门课所学内容大多通过图像显示呈现,需要更多的实验素材体现图像处理方法的实用有效性。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双语教学模式的开发:

2.1 教材的选择

选择中文授课蓝本,和对照电子专业新编实用词库英文参考教材及通俗易懂的国外经典数字图像处理教材,由RAFAEL.R.GONZALEZ,RICHARD.E.WOODS编著的(Digital Image Processing),从中选择总论和各论中的掌握要点、例子丰富、实验数据很多的章节作为双语教学的重点章节。

2.2 教学方法

(1)把上述讲授内容中主要的名词术语、概念、基本知识点用双语板书。(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基本知识点用中文讲解,同时穿插讲解常用名词术语、概念的英语表达法;对高频常用专业词汇,可以采用图解、实验示例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3)优秀的课件可以在视觉和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课件,图文并茂地展现知识点;然后使用英语准确表述此知识点;最后用中文举例进行说明并作简单小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备需要教师能够做到在中文与英文之间灵活变换。(4)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课堂英语提问,知识点英语讨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英语口语表达。(5)在每次课的最后10分钟用英语归纳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6)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中英两种文字来完成。(7)每次讲新课之前,用英语复习归纳上一节课的内容,并做适当的课堂提问。(8)8课时的实验教学,采用英文版Matlab仿真软件,用在课堂上对专业英语术语的了解来加强对Matlab中的函数的理解,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帮助命令查找函数文件,阅读文件中出现的关于函数功能、调用格式等的英文说明。

2.3 问卷调查

问卷一:了解调研对象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听课的兴趣、效果和课堂讲授内容的接受程度等。问卷的各项指标采用记分法。问卷二:定期举行观摩教学,邀请学校有关专家听课、指导。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参加教学观摩的专家、教师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意见和建议。问卷的各项指标采用记分法。

2.4 考核方式

(1)闭卷考试:考题包含中文部分和英文部分,英文部分比例约占30%,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常用名词术语英文表达法的掌握情况,并对考试成绩和答卷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分析,分析结果作为教学效果评估的指标之一。(2)平时成绩的评定:包括书面作业的成绩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成绩,书面作业要求用中英对照作答。

2.5 辅助网络教学平台

本学院已建成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网站采用中英文对照、层次清晰、界面友好、图文并茂、信息量大、除了课程的中英文教案、课程辅助知识点的补充外,及时更新学科前沿的英文资讯。建立了大量的学科相关国外学习资料网站链接,例如TED talking的链接,通过这个链接可以看到图像处理中某一个小知识点的精彩视频。通过留言板、论坛,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解答疑问等,以促进教学相长。

3 结论

电子信息专业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以其有助于提升专业素质和专业英语水平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通过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来更好地掌握外语,学生不只掌握了专业知识而且听说读能力逐渐提高。潜移默化地加强了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为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的文献阅读打下基础。另外,学生上机实验的效果明显提高。实践证实,这种方式普遍受到学生欢迎,互动性好,学习完成任务的积极性高,相对传统教学,本文研究的双语教学模式更值得推广。

基金项目:淮海工学院教学改革课题XJG2012-3-10,XJG2012-1-8

参考文献

[1] 石霏,王加俊.《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4-64.

[2] 杨淼,张宏远,李丰林.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实例教学[J].科教文汇,2011(4):100-101.

[3] 张桂敏,汪熙.“数字图像处理”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与思考.中国电力教育:中,2010.1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