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设计思想模板(10篇)

时间:2023-11-06 10:49: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态设计思想,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态设计思想

篇1

一个地区的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充分与当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系统融合后,总结提炼出的智慧精华。因此对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设计思想的提炼必须建立在对当地气候、地形地貌和政治因素的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1)气候因素;驮娘江流域地处北纬23°11'--24°44'。该地区年平均日照时间长达1889小时,全年降雨量为1113~1713ml。与传统中原建筑相对强势的人地观念不同,为了因应当地气候高温和多雨两大特点,驮娘江流域的传统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借力打力的设计思路,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追求生产、生活的便利。(2)地形因素;驮娘江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与桂西丘陵地区交界处,自然高差较大。流域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少数冲积平原沿河道分布。流域内最高峰为广南县珠街镇的大麦地山,海拔2035m,海拔最低的河谷低地位于田林县境内,海拔200m左右。在此基础上,驮娘江流域先民发展出了因地制宜、灵活布局的建筑设计思想。(3)社会人文因素;进入东晋十六国时代之后,驮娘江流域逐渐在政治上边缘化,先后从属于南宁州、黔中道等州、道级行政单位,且远离州、道的行政中心。政治边缘化趋势对于驮娘江流域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政治边缘化导致驮娘江流域日益疏远于孔孟文化圈,发展出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另一方面,中央王朝对驮娘江流域的控制力不足也导致以土匪、山寨为代表的地方势力的崛起和发展,从而恶化了区域的治安环境。独特的历史文化使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呈现出与中原传统建筑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聚落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出了独特的将军事防御功能和生产生活功能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另一方面,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衍生出了与中原礼制和儒道释三位一体的崇拜文化所不同的山神崇拜文化和少数民族村寨文化。这种区别在驮娘江流域传统聚落中独特的风雨桥、鼓楼和神树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二、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生态技术研究

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和相对闭塞、贫困的社会环境对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具体包括:建材问题、节能问题、温控问题、防御问题、通风问题和防潮问题。为了在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指导下系统解决上述问题,驮娘江流域先民开创出了一整套集空间布局、结构设计、建材选择于一体的生态技术。(1)空间布局与选址在聚落选址问题上,驮娘江流域传统的聚落一般以密集的建筑群落方式布局于局部区域最高峰的山腰或山顶。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山体的高度优势提高建筑群落的军事防御能力,并避开山脚的潮湿气团;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山群遮蔽部分阳光,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2)建材选择驮娘江流域的森林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木本植物56种。其中,适用于建筑材料的树木主要有桦、黄杉、松、柏、麻竹、慈竹、灰金竹等10余种。如此丰富的林木资源奠定了木材在驮娘江流域居民的传统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驮娘江流域长期远离封建王朝的统治核心地区,处在较为封闭的发展环境中,该地区与中原的商业交流并不发达。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使这一地区耕地匮乏,农耕经济落后。长期的封闭与贫穷使该地区在建材的选择上也呈现出一种倚天靠地的倾向。这种倾向导致在驮娘江流域出现大量全木结构传统建筑,而砖石结构和含有铁构件的建筑则凤毛麟角。(3)结构设计为了有效隔绝山体的潮气和遮蔽强烈的日光,驮娘江流域山地传统建筑往往采用三层吊脚楼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三层建筑结构,驮娘江流域山地传统建筑的首层结构高度一般不超过1.5m,主要作为畜养禽畜的场地。二层结构是供居民活动的建筑空间,为了取得较好的通风隔热效果,一般层高在3.5~4m之间。三层结构是建筑物的顶层空间,为了取得较好的排水效果,往往采用坡屋顶结构。该层是建筑物直接承受阳光照射的部分,为三层结构中温度最高、湿度最低的部分,一般用于储藏和晾晒粮食,层高往往设计为1.5m~2m。(4)施工技术由于该地区长期以来经济落后,气候炎热多雨,驮娘江流域的先民开发出了一整套成本低廉,劳动强度低的生态施工技术。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条石堆砌的高度在0.5m以内的平台作为建筑物的基础,并不向下修建深基础。该种基础结构一方面降低了基础施工的成本和难度,另一方面起到了隔绝地下潮气的作用。不过该种基础结构的承载力较低,并不适合修建大体量上部结构。因此,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普遍采用了层高在三层以内的全木结构吊脚楼,大幅降低了上部结构的重量。为了降低上部结构的重量和建造成本,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物普遍采用榫卯连接,实现了建筑物全结构的无铁化。

三、结语

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是驮娘江流域先民在长达数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智慧结晶。它所体现出的设计思想和生态技术是在系统考量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人文条件之后升华出来的传统文化精华。系统研究和发掘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和生态技术对于指导桂西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发掘和传承有重要意义。

作者:颜世强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3.

篇2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无论是传统的建筑形式还是现代化的建筑形式,都有着相同的建筑设计理念,那就是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与原生态思想有着紧密关系,也是传统建筑设计中十分重要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如果不考虑环境因素,就会使建筑具备极大的破坏力。因此人们需要重新对建筑环境进行定义,这样就会使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与传统的原生态思想相适应,为现代化建筑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

1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原生态思想

传统的居民建筑中,对于原生态思想是非常重视的,同时,这也是一个使用极为普遍的建筑设计思想。在传统居民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形特征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将当地的风俗和文化与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建筑设计理念在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建筑的设计无论是在营建的手段上,还是在聚落的格局上,都体现出了浓厚的生态思想。生态是我们生活的基本保证,如果生态被破坏,就会影响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建筑设计并没有忽略生态思想,而是很好的利用了生态,有些建筑将生态当做了建筑的一部分,从大自然的角度出发,将自然中的精髓提取出来,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有些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有些设计元素限制了传统的建筑形式,例如天井院落民居,这种民居的空间比较小,而且室内的光线也十分昏暗,居住在里面的人长期处于采光不足的状态下,而窑洞民居的缺点是通风不好,在夏季的时候,比较潮湿阴冷。这样的限制因素对传统建筑设计就起到了一定的限制性作用。因此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需要不断完善,将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原生态思想保留,促进建筑设计的不断完善。

2原生态思想在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2.1傣族竹楼

傣族是一个少数民族,所处的地区有着极大的高差,雨量比较充沛,常年基本无雪,而且竹材是主要的产物,由于竹材比较多,因此在住宅建筑中被广泛的使用,以竹材为主的建筑又被称为竹楼。竹楼主要是由竹子构成的,必须要选取比较粗的竹子,墙体使用的是竹编蔑子,主要的骨架使用的也是竹子,屋顶铺的是草,楼板使用的也是竹篾,底层基本上是架空的,而且不需要使用墙壁,底层主要用于堆放杂物或者是饲养牲畜。这一建筑体现的就是原生态思想,在建筑材料上就地取材,拆卸也比较方便,庭院的建设也与环境融为一体,这些都是原生态思想的基本体现。

2.2江南民居

江南地区是一个如诗画般的地区,这一地区主要的地形是平原和丘陵。例如苏州民居,当地的人们利用当地的特色进行了基本的建筑设计,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采用了临河而居的建筑设计方式,这样的建筑设计方式在居住空间和布局上都体现了原生态的思想。苏州民居的屋顶可以起到遮阳防雨的基本作用,有助于采光,建筑门的朝向基本以朝南为主,这样的设计有利于自然光的获取。而且在房屋的前面设置的是庭院和天井,在居住的周围种上一些花花草草,这样就会给人们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极具自然特色。

3原生态思想对于未来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优势,现代建筑设计也要借鉴传统建筑设计的方式,将其中的精华引入到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也就是“原生态”思想。现代建筑设计中,使用的多是工业生产的一些原材料,忽略了生态景观。伴随社会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人们对传统建筑已经销毁殆尽,究其原因在于,传统建筑与现代社会发展存在的理念方面的差异,着重体现在审美以及需求上。因此,从现展角度分析,对于传统建筑中优秀的设计思想,很多设计师都在探讨如何引用至现代建筑之中,这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一位著名的设计师在自己的文章中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当前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吸收传统建筑中的优秀部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不能仅仅追求建筑的美观,而是要从建筑的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既体现生态设计理念,同时还需还原淳朴民风,最关键的是结合地域文化,但是又不能忽视美学因素,给居住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做到审美、文化传承的高度统一,并且还需体现出节能。

4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建筑中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进行民居建筑时通常都会依据当地的自然、地形以及环境特点作为参考,充分利用当地有限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这也是现代建筑中缺失的部分。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也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将对人居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环境艺术设计就越来越重要了。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方便与舒适的同时,也饱尝了随之而来的苦果。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物种消亡这些现状已悄然向我们逼近。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着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地盘下沉、硫酸雨、热岛效应等现象。严重的生态危机引发了人们对原有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强烈反思,激起了人类对生态意识的觉醒。

城市的不断发展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绿色观念开始被引进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域。绿色的、自然的环境,永远是人类所需求和亲近的,这也体现人们对自然的尊重。生态学思想关注于人类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之间的和谐共处,系统内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融洽性等问题。生态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之于实践的具体应用则更具有鲜活生命力。景观生态学规划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方法已为欧美等国重视,其基本思想侧重于协调生物体与环境要素间的关系,从生态环境适宜度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展开设计,有别于既有的其他方法。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环境设计更注重于人性化与生态化的统一。“人塑造了空间,而后空间又影响着人的感觉和行为” 逐渐被人们接受,而“生态环境”这个概念也渐渐被人们所熟识。“生态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环境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要素的总和。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类作为主体出现,其他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作为客体而存在。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人类以外的空间环境客体要素的基于生态学思想的生态化设计,直接作用于主体人类,并显著地产生作用。

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典型环境类型,它既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输入,也离不开各种组成环境要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作用。但是现代城市人居环境逐渐与自然环境背道而驰,人类的居室、办公楼受到人工控制的程度越来越显著,城市的空间越来越多地被人造物所充塞,就如人们在四季有空调的建筑物内感到“舒适”一样。人们越来越依赖人工系统,这种矛盾的二重性需要一个媒介来进行协调,能承担这种功能上和空间上的协调作用,只有依靠引入半人工半自然生态系统——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当园林绿地生态系统这个介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桥梁的引入,才能实现吴良镛先生所说的“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互联合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创造的财富也越来越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全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人类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学就是“联系生物、环境和人类社会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科学(E.P.Odum,1997),其核心思想是实现人类与外部环境间的可持续发展,将该思想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势必引发一场设计革命。在国外的绿化设计中,早期发展以崇尚富装饰性植物的设计为特色,与东方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相比具有更强的征服自然的特质。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显著化,人类与自然的平衡互处的生态化设计思想逐渐成为主导。

生态艺术越来越被设计师们所重视。生态艺术是美学的一个新发展,是在传统审美内容中注人了生态学思想,是一种和谐有机的美。在室内环境创造中,生态艺术强调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而无刻意雕凿,和源予自然的原生态口味。同时它强调人类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法则前提下,运用现代手段改造自然,创造符合当代人价值观的生态美。它所带给人们的不是一时的视觉冲击而是持久的精神愉悦和归属感。因此,生态艺术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而建筑作为一种供人直接使用的人造物,它永远都是人们的一个审美对象。故室内设计虽然不可能具有固定的“风格”,但它仍然被包括在建筑艺术的范畴中,仍然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在保证室内环境的生态性的同时,设计师可以利用一切艺术与技术手段来提高室内设计的审美价值。高生态性本身应该同时具有高情感。也许,许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错觉,那就是室内环境一旦考虑了生态因素,其艺术性就会多少受到影响。其实,室内环境的艺术与生态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冲突,这完全是人们的误解。随着人们对生态思想认知的深入,人们意识到在生态建筑室内环境中保持高度艺术性的重要性,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处理生态因素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艺术性与生态性之间也越来越紧密。让·诺维尔的代表作法国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所,就是一个例子。诺维尔采用全新的采光照明策略,获得非凡的艺术表现力,艺术性与生态性达到统一。在建筑的南立面,诺维尔在242个遮阳板上安装了27000块光电控制的铝板瓣膜,这一装置就像是照相机镜头中的光圈,能够随着室外光线的强弱变化而相应地自动缩放,以调节采光量。独特的采光形式使得光线随着光线入射强弱而变化,产生了梦幻般的效果。光影落在地上、撒在人们的身上,时刻都在变化着图案,在这里,时间的维度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大增强了室内空间的艺术感染力。这就是生态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在生态的完善中追求最大的美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对环境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趋势越来越向生态化、人性化倾斜。人们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对自然的尊重。设计师们重视对自然环境的选择现在很多建筑选址的焦点都离不开对山水的依托。建筑依山近水,相互陪衬,绿树葱郁,环境协调。无论是山地、平原,还是河滨、湖滨,城市与建筑物都借助自然条件.构成宜人的内外环境,以期达到最佳效果。但在强大的现代技术威力下,任意地进行劈山、填渠改河甚至平山的做法,都是只考虑眼前利益的行为,这些行为造成了生态的失衡,给大自然带来了各种灾难城市人居环境的自然化对居民生活具有极大的重要性,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协调设计,也是社会和人类行为的设计和引导 环境艺术设计与人的生活联系和影响最直接、最普遍、最紧密。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观念须建立在对现代人多方位分析的基础上,引导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方向,促进人的全面地发展。设计师们须遵循“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思想,与时俱进,合理处置技术和经济,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充分尊重自然是生态化设计的根本,是一种宏观尺度思考问题的展现。设计者必须正确认识到自己是环境中的一部分,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关注和尊重自然环境,使生态学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更加充分的应用。

参考文献

篇4

(一)室内与室外分界面的节能

通常情况下,室内与室外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必须通过围合室内环境的分界面,即外墙、外门窗完成,所以此分界面就成为室内环境节能的主要载体。室内环境的节能,其实就是在满足室内环境热舒适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减慢室内外分界面热传递速度等手段,在夏季阻止室外热量进入室内,在冬季阻止室内热量传向室外,从而减少耗费空调和供暖的能量。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室内外分界面的节能措施有所不同。

1.北方酒店四季分明的北方,室内的热环境容易受室外气候的影响,室内外分界面的节能主要以保温,隔热为主。

(1)外墙节能目前我国的墙体保温主要有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和夹心保温三种形式。外墙外保温是指由保温层、保护层和固体材料所构成的保温结构安装在外墙外表面的保温做法;外墙内保温的保温层置于外墙的室内一侧,与外保温正好相反;夹心保温则是将墙体分为承重和保护部分,中间留出一定的空隙做成空气间层,或内填无机保温材料。外墙内保温和夹心保温的做法有明显的缺陷,相比之下,外墙外保温具有热工性能高、保温效果好、适用范围广、投资低、主体结构寿命长等优点,成为我国主要的墙体保温和节能的形式。

(2)外门与外窗节能外门窗可以满足人们通风、釆光、日照等方面的要求,也是影响建筑美观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建筑保温、隔热、隔声的薄弱环节。透明的外门窗是沟通室内外视觉环境的桥梁,应该具有均勾、自然的光线和开阔的视野。在冬季,应该尽可能多地接受温暖的日照,把太阳的辖射热量从室外引入室内,同时应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在夜晚要尽量防止热量从室内流向室外。窗户还应具有良好的气密性、水密性、隔声性、抗风压性,开启时能保证良好的通风换气性能。

2.南方酒店在四季温差不大,全年气温较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南方地区,室内外分界面的节能主要以提高空气对流和遮阳为主。例如在海南及东南亚区域的很多度假酒店,客房的阳台移门多釆用较大开启面积的移门,公共区域大面积使用可全部开启的折叠移门,以增大室内外的空气流通面积,让流动的风带走室内的热量,减少使用空调制冷所产生的能耗。

(二)室内环境的设备节能

酒店室内设备运行所消耗的能量是酒店建筑中最主要的能量消耗。这里主要从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和照明系统两方面来进行说明。

1.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地源热泵是利用浅层地能进行供热制冷的新型能源利用技术,热泵是利用逆卡诺循环原理转移冷量和热量的设备。地源热泵通常是指能转移地下土壤中热量或者冷量到所需要的地方,通常都是用做空调制冷或者釆暖用。地源热泵还利用了地下土壤巨大的蓄热蓄冷能力,冬季把热量从地下土壤中转移到建筑物内部,夏季再把地下的冷量转移到建筑物内部,只是冬夏两季工作的温度范围不同而已。一个年度形成一个冷热循环系统,实现节能减排的功能,通过风机盘管,以13°C以下的冷风的形式为房间供冷,以35°C以上热风的形式向室内供暖。酒店室内环境设计中生态思想的融入策略支林徐霞摘要:当前社会大力提倡环保意识,公众也崇尚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酒店室内设计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我国在酒店室内设计中引入生态设计还是一个不完善的新课题,目前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文章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我国酒店室内环境设计中生态思想的融入策略。

2.照明系统酒店室内照明系统的节能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使用高效能节能灯具和高效能节能电器,推广使用高效能的节能灯泡,冰箱等选用符合绿色节能标准的产品;设计合理的照明功率,根据室内空间的具体使用要求设计适宜的灯具数量和灯具装机功率,对于体现档次或烘托气氛的大型组合吊灯,所用的灯泡除了应该选用节能灯泡之外,还应该将灯泡进行分组,以便根据空间的不同使用情况,选择开启不同数量的灯泡,从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最后一点就是设计合理的照明控制。室内设计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开关控制多个灯具甚至整个方面的所有灯具的现象,造成某种使用模式下的过度照明,如会议室,可能有多个照明模式,召开普通会议时,所有灯具开启,使用投影仪演示;需要记录时,仅开启供记录使用的基本照明灯具;使用投影仪但不需要记录时,关闭所有灯具。所以设计师应对空间的照明模式进行多种可能的组合设想,根据不同使用模式进行灯具组合和线路布置,每一种模式都有独立的开关进行控制。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使用功能,有效地控制照明用电,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气氛。

二、绿色装饰材料的重要作用

酒店室内装饰选用绿色装饰材料的理念正在变成一种行业共识,绿色装饰材料具有更长的耐久性,所以能够保证室内装饰工程的质量。同时,绿色装饰材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比一般的材料要低。从材料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绿色装饰材料具有节约资源、能源和保障室内环境等作用。对于建筑室内环境来讲,装饰材料的选择是室内空气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因为绿色装饰材料可以减少有害物质,防噪音和防辐射。绿色装饰材料的选择要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装修材料中的人造板、涂料、家具、壁纸、地毯等材料的有害物质含量必须满足现行国家标准GB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要求;不要选择对臭氧层具有破坏作用的材料,也不要选择氟利昂为发泡剂的保温材料;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利用天然的不需要进行再加工的材料,最小程度地使用油漆涂料等覆盖层或大量的装饰;积极利用可循环资源,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垃圾掩埋的压力,节省自然资源,比如砖石、木料、板材、玻璃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用项目当地出产的材料,避免长途运输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避免使用产生放射性污染和释放有害物质的材料,以保证装修工人和入住者的健康,减少环境中的粉尘和污染物。

三、精神生态与酒店室内设计

无论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或是室内设计领域,自然生态已经是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将现代生态学扩展到精神层面的提法似乎还鲜为人知。酒店设计师如何才能通过自己的作品达到这种和谐,为客人提供高层次的入住体验。我个人认为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以通过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在酒店设计中打造精神生态。

(一)色彩的把握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具有很强的调节性,由于色彩可以引起联想、启发想象力及象征的作用,因此,设计师可以通过色彩的设计来调节和改善人与室内环境的关系,消除不良刺激,让人们具有安全感,提高入住舒适感。酒店室内设计过程中,总体上来说色彩的选择要配合设计主题,具体到各个空间来说,公共空间的色彩选择应该优雅大气,但不可过于沉闷,比如会客空间,通过墙面的几幅水墨画,给空间带来几分轻松和文化气息;对于中餐厅这样的中式空间,多采用中国民族元素中国红来体现民族特色;而客房的色彩应该有助于营造一个宁静、温馨的环境,所以多选用温和的中性色,配合布料等纺织类材料,给人以温暖、私密的感受,同时也会搭配一些色彩鲜艳的家具,给空间增添些许趣味。

(二)空间感营造

空间感是人对空间的感知。空间感取决于人们共同的心理规律,也取决于一些个人因素,如空间体验、空间承受力。对于不同的空间形态,人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和空间评价尺度,其中往往交织着复杂的成分。设计师处理的是物理空间,关注的却是客人的心理空间,即客人在物理空间中的心理感受。酒店室内设计中,为了使人产生一些理想的心理空间,设计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和方法。

(三)形态感的合理运用

形态在环境感知中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多种多样的。直线单纯而明确,给人以简洁、规则的感觉,但直线条过多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感到缺乏人情味。曲线及曲面给人的感觉是流畅舒展、富有弹性和活力,会给空间带来流动性和明显的方向性,曲面的吊顶使空间显得更高,同时把人的视线引向屋脊。具有民族符号特征的造型的应用,给人以地域文化的指向性及民族归宿感。

篇5

1、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累和传播的中心,也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创造着许多“城镇密集区”、“都市连绵带”的同时,我国城市规划生态化理论视野正从个体城市向整体区域拓展。但是由于地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等多种原因,对区域生态资源的保护、对整体生态环境的引导等几乎没有反映到城市规划体系中,特别是付诸实践的行动纲领中,因而城市规划还无法对广域生态予以全面的引导和控制。城市规划生态化必须注重整个城市的空间与环境的和谐和统一。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空间变化来间接地对城市社会发展施加特定的影响,而生态学关于城市规划理论核心、本体部分、土地的利用及工作方法则利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拓展。

城市规划生态化的本质特征是要保障城市发展的高生态绩效,然而目前,我国虽然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已日渐重视,但是由于各种规划行为缺乏正确的生态理论的导引而使得近年来打着“大树进城”、“城市化妆”等旗号的城市建设行为屡屡出现,并凸现了“三化”问题:第一是城市建设中的“贪大化”,这是城市建设中“贪大求洋”的问题。这个“大”,首先就是大草坪,树木只是点缀之笔,还有大搞大广场、大马路、大CBD、大音乐喷泉;第二是河道整治中的“渠道化”,许多城市的河岸工程措施常常是拓宽河道、裁弯取直、水泥村地、石砌护坡、高筑河堤,有的甚至把河流变成暗渠,不仅使河岸功能单调、人工痕迹累累,而且使乡土植被毁坏、生态严重失衡;第三是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很多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大兴土木”,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使得整个城市的“生态量”和“生态质”严重失衡。

2、生态平衡问题与城市的发展趋势

生态平衡是当前国内外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自然界中,诸如森林面积减少、沙漠扩张、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气候旱化、洪水泛滥、环境污染及人口膨胀等,都是生态平衡失调的表现。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或城市用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食物网、食物链比较简单,遇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很容易使其结构破坏,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一般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即生态阀值比较小,只靠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有序的耗散结构、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在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甚至破坏,特别是原有的生物群落大为减少或者不再存在。为了保持良好的城市环境与防治污染,必须把建立适宜的城市面积园林绿地系统列入规划之内。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就是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日照和交通条件,维持原有的生态系统,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充分利用再生资源;采用新型的自然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能等,以及各种节能措施,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并利用生态技术实现“三废”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循环再生利用。概括起来,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一是可持续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主要是城市土地的生态规划,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各要素与土地结构单元之间的关系分析、根据城市土地适宜性,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生态分区及其结构和功能分析、进行土地利用的生态设计等;二是可持续城市生态关系的调控,根据目前学界的观点,这是一种软规划,是在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背景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控制论原理对城市系统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行为进行辨识、模拟和评价,找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关键因子、机制和机会,从而不断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关系,增强系统的活力。

3、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符合的原则

城市生态建筑设计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局部环境,比如健康舒适的温度、湿度、良好的通风环境、清洁的空气、合理的光环境和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用途的开敞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外部的客观大环境----自然环境,也就是要对自然环境索取的能量和物质要少,而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小。归结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环境为本。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在能源和物质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的思想,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包括节约土地等。

(2)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减少城市中产生的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的排放,将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并入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同时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

(4)强调整体效果。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4、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表现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包括:水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和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和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远景规划则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定态的进程。

4.1城市基质、廊道和斑块。城市区别于其他的关键在于其主体为各种类型、体量的建筑体,交通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城市中高度的通达性,这些建筑和硬质地面街区构成城市中的硬质本底或基质。城市中的廊道,主要是人工廊道,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骨架,通常是城市中物质、能量、信息及生态多样性集中地区,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增加廊道绿化率,可以形成城市完整的绿化网络。城市中的斑块主要是散布其中的公园、公共绿化地、休闲广场及建筑周围绿化等,共同构成城市的绿化系统,同时能够调节局部地区的微气候,减少环境污染。

4.2城市功能区划分和布局。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从空间结构产生,以满足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础功能为目的,并与周围的空间格局相联系,形成规划区合理的空间格局,实现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规划区可持续能力的增强。城市空间规划首先应满足功能需求,为居民提供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各种类型的本底、廊道、斑块组成的人文和自然氛围,共同构成城市功能区,在生态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功能区所需条件、居民的心理生理要求等,合理安排功能布局,比如居民区附近应安排相应的学校、商场等以满足人们的配套需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及物流、能流的高效流通,同时展现一定的城市文脉及满足人们对艺术与美的追求。

4.3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城市内部的绿化空间的规划应重点考虑,做为人文理念的基础及支撑。城市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多层次绿化,乔、灌、草复层绿化体系以及垂直绿化,将绿化与建筑结合起来,并合理选择和搭配植物种类,将城市建在绿地中。合理的绿地规划才能有效发挥其生态意义,绿地斑块与生态廊道共同组成城市生态基础,并融入整个区域绿色生态网络系统。

篇6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人们在进行建筑设计中的错误认识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们就逐渐觉得,人的力量是能够克服所有的障碍的,只要采用本身的智慧就能够完全的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这一错误的认识导致在这么长的时间以来,人们开始慢慢习惯对大自然的索取,而从来没有感觉到对大自然的回报,进而造成对自身生活环境的破坏,危害到自身的生存安全。很长一段时间从事粗放型和侵略化的开发大自然的方式,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没有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在人们遭到大自然无数次的报复之后,才开始慢慢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建筑设计才开始考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生态建筑思想开始使用于建筑建筑设计,考虑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生态建筑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

生态化建筑是根据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和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合理安排建筑设计,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生态建筑是一种象征着节能、环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以生态学的科学原理指导建筑实践,创造出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它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理想建筑。目前,“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设计出的建筑物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选择的建筑材料节能环保、无污染,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使得人、建筑与自然生态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立生态建筑体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生态建筑体系迫切需要现代科学评价方法作为实施运作的技术支撑。生态建筑评价是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规划设计、实施建设、管理使用等全过程的系统化、模型化和数量化,是一种定性问题的定量化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作为一种操作工具,它应对考虑环境设计的使用者提供帮助,从营造的每一阶段所采取的行动和列出一系列的指标信息而组织。评价方法的选择牵连着其他一些基本决定,如研究目标、边界、范围的设定。特别是在开始阶段,应抓住系统中的关键因素进行评判,从大的方面着手,忽略不重要的细节,否则将增加评价体系的复杂性,而不易把握其实质。

生态建筑思想不同于传统设计观点,要求建筑的设计要建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进而考虑如何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大自然中的可再生资源,更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更高程度的减少建筑设计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为人类创造出更为舒适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经济和大力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之下,如何将生态建筑思想充分使用于建筑设计之中,是解决当今我们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途径之一。浅析的一些具体使用做法如下。

3.建筑设计方案方面

3.1应着重考虑建筑设计对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要求建筑师在考虑设计方案时,表现个性化的同时,也要考虑把生态建筑思想融入建筑设计之中,使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协调共处,使建筑与整个城市、人文环境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定位与发展规划相一致。同时也要考虑建筑应有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尽可能利用基地周围的自然环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利用可再生资源。还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要素的协调关系。

3.2要协调好建筑的美学性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为设计出与众不同、体现建筑的美学价值,建筑师有时会造成投资大幅度增加或建筑功能的降低,从而减低建筑本身的价值系数,经济合理性就要求在工程投资尽可能少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扩大建筑的使用功能,提高建筑的价值系数。但一味的追求经济效果,过于减少工程投资,则可能使建筑设计方案丧失很多美学价值,无法满足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需求。

3.3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大力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必然的趋势,建筑设计方案应从设计、建设、使用,到废弃的整个过程都要节约能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利用这一生态化原则。在处理采光、照明、自然通风、冬季采暖、夏季制冷等很多涉及建筑运作过程中能量耗费的问题中,都要始终坚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于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

3.4要因地制宜,从自然界获取灵感

自然界建立了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化的建筑思想就是希望给人类创造一个和谐的人工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规律,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构想建筑设计方案时,从自然中获取灵感,融入自然手法,达到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对话,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的创造灵感就来自于自然界的贝壳造型,我国的鸟巢、水立方建筑也同样来自于美丽的大自然。

3.5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的设计理念

设计出来的建筑最终就是提供给人们居住的,所以建筑设计方案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理念至于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大力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健康。正确处理好建筑自然、与人的协调关系,在建筑设计中,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建立起新的、符合以人为本理念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态建筑思想。

4.建筑材料方面

4.1玻璃材料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在这一领域出现了陆续出现了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等,玻璃材料的保温技术就是生态建筑节能的关键,设计中可将它们组合成复合的构造形式,同时达到生态建筑的保温与和采光的要求[2],使设计出的建筑更加舒适,符合人的需求。

4.2太阳能、风能光电材料

太阳能和风能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态环保的可再生资源,在建筑中利用太阳能、风能电池发电,为建筑提供能源,为人们提供生态环保的可再生的燃料,既无污染,又无噪音。因此,太阳能、风能光电材料是生态化建筑中非常理想的建材。

5.结语:

生态建筑思想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是将来建筑设计的必定发展的主要方向,固然是整个建筑历史必然的选择,生态建筑思想使得建筑与人、自然和谐相处,以此生态体系才可以保持固有的平衡状态,人类才能够继续走下去。我们既要满足于现代的需要,提升整体的生活质量,而且又不能损及下一代人的需要,这样才能够使得社会得到很好的进步和发展,这才是当下时代的进步。促使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的社会,才能为全人类的生存开创更好的将来。

篇7

关键词:就业创业 大学生 生涯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

Key words: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s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聂 智(1980-),男,湖南涟源人,湖南商学院讲师,中南大学博士生.

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导向,指导大学生对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涯进行科学设计,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一项富有成效的前瞻性举措。当前部分在校大学生忽视大学生涯设计,缺乏明晰的成才目标和动力,甚至存在得过且过、逃课厌学、沉溺网络游戏、学习生活作风散漫、学习动力不足等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因此,探索大学生涯设计中的就业创业导向,加强对大学生涯设计的科学指导,对于帮助学生增强科学规划与自我管理意识,尽早明确并准确把握自身在大学四年中的学业目标和发展方向,积极储备就业创业所必需的知识与能力,促进和保障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本科毕业后顺利实现就业创业、成长成才,是他们最强烈、最根本的愿望和要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解决好“定位”和“定向”问题。所谓“定位”,就是根据自身能力、素质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征,明确大学阶段的发展起点和基础;所谓“定向”,就是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按照高等学校的培养规格,科学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涯,明确大学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定位”、“定向”问题,就必须将本科四年分为四年阶段,整体贯穿科学的就业创业导向。

一、大一阶段――强化学习兴趣

学生在高中阶段,老师和家长给他们传播的思想是:在高中多吃苦,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因此,不少新生入学后思想就完全松懈下来,等到醒悟过来学业已经亮起了红灯;其中一部分同学再想争取赶上却已力不从心,于是只好随波逐流,或者沉溺于网络游戏等不良诱惑,形成恶性循环。于是乎,到课堂、报告厅等场所接受理论灌输的时间就越来越少。而理论灌输至今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国际国内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灌输理论的原则非但没有过时,而且对灌输的要求更高了。在大一阶段,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进行“新起点、新理想、新希望”教育。要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开展个人特点、气质的评估,进行专业认知,了解专业成才目标和途径,设计大学生涯,制定成才方案等。所以,大一新生一进校,学校就应向学生灌输现代就业创业观念,帮助他们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提升学习、创新的紧迫感,自觉培养学习兴趣。

为此,大一阶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要帮助学生初步涉猎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自我评估和环境评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就业机制需要大学生尽早开始正视自身的职业规划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自我测评”,通过对自身性格、气质、兴趣、特长、学识、交往与活动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的评估,实现对自我的正确认知,激发主体的自觉意识。二要组织大一新生和师兄师姐进行交流。新生通过交流可以了解校园生活和大学学习的特征,如自主学习、实践锻炼等;可以了解考级、考证、双学位、辅修专业、实习、就业等信息。来自师兄师姐的建议和忠告比辅导员的独家之言更有效果,而且高年级师兄师姐直接面对的就业压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触动新生,促使他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三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多接触社会。可以根据院系的实际情况,从专业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或者相关行业的公司、企业参观学习,给学生以实地感受和切身体验,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激发更强的成长成才动力。

二、大二阶段――强化素质提升

大学生在大二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强化基础知识,初涉专业知识。因此,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在大二阶段的主要任务,应在学习兴趣培养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教养、道德教化、个性优化、技能培养、心理素质提升等诸多方面,为未来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为此,大二阶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将过去尚处于抽象与朦胧状态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具体化,明确“我要做什么”,为以后就业创业找到合适的方向。二要倡导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转化为人的内在品质的过程;科学精神教育是将唯实求真、开拓创新转化为人的意识和品格的过程。①高等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不可或缺。三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并创造其轮流担任学生干部的条件,培养团体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四要鼓励学生尝试社会兼职等实践活动。应辅导学生尽量将课余兼职和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可以把初定的多个职业目标一一尝试,在课余较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有关的工作,将使学生在工作中增强实践能力、适应能力。

三、大三阶段――强化专业发展

大三阶段,学生已进入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和职业生涯理念深化阶段。因此,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在大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专业加强就业创业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专业发展思想,完善自己的成才规划。要求他们既要充分把握专业的内涵与外延,夯实专业基础,也要培养专业精神,提升专业素养,学会从专业的视角去关注、审视社会动态,学会以专业思维去思考、发现和解析问题。

为此,大三阶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一要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精确定位,开展“职业锚”命题作文活动。“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些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每个人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逐步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②经过前两年的探索,大部分学生对此已有了基本的想法,辅导员可以要求学生写下有关自己的“职业锚”,引导学生慎重确定职业规划。二要鼓励大三学生尝试参加学校的招聘会,鼓励他们制作个人简历,投递给用人单位。让学生提早一年真正参加一场招聘会能使其受益匪浅,他们能直观感受到参加就业的庞大人群,目睹到竞争激烈的应聘现状,还能在现场观察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挑选,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有一个超前、理性的思考。三要组织各种就业创业专题讲座、报告会。邀请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就业教育的专家、学者以及本校的成功就业、自主创业典型代表,进行专场的就业市场及形势分析,帮助学生端正就业思想、择业心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理性思考。

四、大四阶段――强化事业前景

在大四阶段,学生面临专业知识的最后强化(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答辩等)和求职的双重任务。此时,学生刻不容缓地进入了思考谋求自身的就业和事业前景的时期。因此,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在大四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强化事业前景导向,帮助学生对自己将来的人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要指导其正确进行前景抉择,要扬长避短,各取所能,找工作的找工作、创业的创业、考研的考研,不能无所事事、坐等机缘。

为此,大四阶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强化事业前景导向。一要要求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作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经充分,在此基础上查漏补缺,并强化求职、创业技巧。二要针对学生在校最后学年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开展就业创业引导。引导毕业生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到就业创业实践中,利用各种途径大力宣传本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先进事迹,熟悉人讲陌生事,陌生事影响熟悉人。三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宣传和培养企业家精神,培育大学生的拼搏精神。培养创业意识,让学生“想创”;培育创业精神,帮学生“敢创”;提高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创”;丰富创业知识,教学生“善创”。四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对待专业实习。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之中,缩小课堂和社会的距离,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借此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从而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有效缩短进入社会的适应期。

篇8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各行各业对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构建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与支持。生态水利工程以提高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恢复生态平衡为基础,以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了各种施工方法,合理开发和利用了水资源,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的和谐建设既有利于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展。

 

1 生态水利工程和谐建设的设计原则

 

1.1 工程安全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构建应有效满足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求,这就使得工程设计者在工程建设前,应全方面考察生态水利工程的可操作性,并严格遵守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满足水力学的基本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应切实保证施工的安全性。生态环境本身是变化无常的,导致水利工程建设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施工人员需要在遵循“风险小、收益大”的经济性原则的同时,立足于整体,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并对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进行反复、综合考量,审查、评析生态系统,从而确保生态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2 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原则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组织的功能,因此,生态系统具有可持续性,能在长时间内实现自我的进化和发展。所谓“自组织”,是指自然物种能通过自然的选择,寻找到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和谐建设中,施工人员应充分遵循“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原则,在维持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基础上寻求经济发展,不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进而肆无忌惮地破坏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1.3 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河流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实现自我修复的,这就使得在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中,设计人员应立足于整体,综合参照较为成熟的河流结构,借助人力使其向着持续性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快地完成自我修复。当水利工程开始施工时,势必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这个变化会影响工程初期的建设思路,甚至有可能造成多种特殊情况的发生。因此,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设计人员应遵循“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在工程建设破坏生态环境之前及时调整,从而使水利工程建设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

 

2 和谐建设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措施

 

2.1 重视工程规划设计和生态效益

 

生态水利工程的综合性极强,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满足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发电等人类社会的需求,还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符合生态学原理。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中,设计者应制订符合自然承载力的工程设施,并按照河流的地貌学原理和实际勘查结果设计河流的纵、横断面,并充分考虑河流的流动变化特点,从而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应放弃控制自然的想法,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地制宜地建设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尊重和保留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并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的负载能力、水下生物与水域周围生物的生活习性,力求找到最佳的生态水利工程的施工方法,从而在满足施工建设要求的同时,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2.2 加强对工程环境的监测

 

在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施工单位应安排相关人员按照环保标准对正在建设和已经完工的水利工程建立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明确施工单位和监测人员的职责,在施工过程中配备必要的环境监测设备,并制订科学、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此外,政府应以加强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根本点和切入点,完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对于严重破坏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水电建设项目,应对其进行评估和审查,并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施工人员需要保护施工区域周围的生态环境,加强施工区域的卫生管理工作。

 

2.3 落实迹地恢复,积极调配水资源

 

为了有效减少工程施工对当地居民和环境的影响,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施工人员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恢复土地的原有功能,比如施工迹地的覆土和绿化。其中,施工迹地的绿化可以在施工占地的土壤上种植经济林木和适合当地的实用性树木。此外,在生态水利工程完工后,相关部门应大力推广分质供取水、分质用水以及节水工程,在实现流域生态用水和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合理、充分地利用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对水资源进行调配,从而解决水资源紧缺地区的用水紧张问题。

 

3 结束语

 

篇9

    此技术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将秸秆进行分解成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比如有机、无机养料和CO2、热量等,从而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及质量。现对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具体操作过程作一介绍:首先找一定量的秸秆,量大约为3-4吨/亩,这些秸秆包括硬质和软质秸秆。硬质秸秆一般为玉米秆或者高粱杆,而软质秸秆则可用树叶、杂草等。然后为了均匀播种,应把材料进行碾碎、搅拌均匀,菌种、麦麸、水之间按1:15:12的比例进行搅拌,以材料出水但不滴出程度为准。之后应将作物按一定的区域进行栽种,两排作物之间挖一条沟,宽70cm左右,挖深35cm左右即可。接着放入1/3硬质秸秆,再放入1/3菌种,压实之后再铺设软质秸秆和等量菌种。最上层秸秆可伸出地面5公分,再回填土并进行施肥。土大约回填厚度为25公分,浇一次清水,用耙把土耕平并垒起一小土堆进行栽苗,然后在苗周围的土壤扎5个小孔(间距20-25cm,直径约2-3cm,深度约50cm),使CO2及热量可以及时的散发出去。通过此技术来进行农作物培养可以有效提高产量和质量,其生长过程中受虫害影响较轻,早熟时间提前,产量比一般技术培养提高30%。不仅如此,在农作物种植时,其所消耗的肥料也降低一半左右,农药残余也降低一多半,果实商品率达到98%,这样便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消费者的健康,经济才能持续增长。

    二、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技术[2]

    CO2是植物、农作物生长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主要原料,二氧化碳浓度的多少也将对农作物生长起到重大的影响。一年四季,农作物生长都离不开CO2。在春季和冬季进行大棚栽种培养蔬菜时,由于大棚是密闭的,空气不流通,内部二氧化碳含量较低,浓度可能还不到100ppm。如果大棚没有进行有效通风,尤其是日出之后浓度降低速度加快,二氧化碳浓度不足的话,农作物生长便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所以,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能力,减少CO2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加入CO2气肥来弥补这一缺点。增施CO2气肥的方法包括化学反应法、颗粒剂法和CO2吊袋式施肥法。CO2吊袋式施肥法使用范围较广,操作简单而且安全,先针对这一方法作一介绍。CO2吊袋式施肥法其实是购买一种CO2商品肥,然后往发生剂里面加入催化剂,使两者充分混合并放入纱网吊袋中,将此物放于农作物上方,距离约50至60cm即可。大约覆盖农作物为30m2/个,可根据实际农作物面积来确定气肥袋数量。一般1个月更换一次,使用2至3月即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发现,在使用CO2气肥技术之后,农产品质量有所提高,抗虫害能力增强,果实数量也增加约10%,生长周期变短,比一般果实早成熟7-10天。在二氧化碳浓度使用检测过程中发现,如果浓度达到1000ppm时,黄瓜产量增加15 %以上,西红柿产量增加30%以上,尖椒产量增加25%左右,农产品数量普遍有所提高,蔬菜整体增幅在17.5%-45.6%,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三、水肥一体化技术[3]

篇10

[Abstract] There is a lot of frequent water logging in our country. We have not realized the truth which is the country building design in water logging areas. This article is writing about country planning which study on concepts and combines the parturition and lives of the farmer, thinking deeply to the countryside building design, trying to search for a ecological harmony, beautifu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for countryside building.

[Key words] Ecological;Countryside building plan;Waterlogging countryside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608271)基于3S技术的淮河流域乡村内涝地区集约型景观设计研究、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60061)我国内涝地区乡村景观的生态研究成果之一、2015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江苏沿淮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研究(1501044C)阶段性成果。

乡村景观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融合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与环境美学等不同的学科知识,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使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关注环境的利用和村民的短期需求时,更加注重的是景观的生态完整性、观赏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有益效用。其目标是合理协调的使用土地,在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设计出一种生态上完备的、文化上适宜的、美学上优秀的规划设计方法,以期能够为乡村居民创建一种环保、美丽、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且,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在坚持与时俱进与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同时,凸显乡村景观的地域性特色。

一、背景介绍

我国是一个河网水系十分发达的国家,在面积较大的流域中下游,通常为富含冲积土的平原(图1)。这些平原地势平坦,且冲积土中堆集了河流沿途由动植物排泄物和尸体所形成的大量养分,所以通常比较富饶沃腴。这样的土地吸引了人群在此耕作与久住,通常人口众多,农业发达。但这部分乡村往往也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几乎每年都需要进行大量的防洪、抢险、救灾等工作。这部分乡村的防洪工程标准通常不是很高,又往往临水而居,洪涝灾害发生的时候,损失情况十分严重;同时人与水争地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大规模地围湖造地,居住空间开发至浅滩甚至湿地等,这些行为在减少环境对洪水的行调能力的同时更增加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内涝地区的这一普遍性问题,本着防洪抗涝和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的想法,秉持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生态型乡村规划设计中地域特点的提炼及田园风光带的规划。

二、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概述

现在的乡村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容易把景观规划理解成简单的绿化行为,盲目而批量地进行植物种植,把水系与人居环境的协调设计理解成简单的洪水处理,一味地开挖河渠增高堤岸,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如此做法容易导致乡村景观的低层次发展以及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只有综合考虑多种人为与环境影响因素,才能做出全面、合理的生态型乡村规划设计。

基于内涝地区生态型乡村规划的普适性与复杂性,其规划原则的制定应遵循一定的规范:(1)科学系统化原则。内涝地区生态型乡村的规划原则应该以科学合理化为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依靠RS与GIS技术,对乡村景观资源评价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人文景观资源、景观视觉资源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评价形成景观资源评价框架,根据规划地区的客观情况,统筹流域内的整体性发展,使规划区域与设计原则有机联系起来,达到景观设计整体功能最优,保证规划结果的全面、可靠、准确。(2)实用性原则。以构建带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型乡村的目的为出发点,做到原则简单,通俗易懂;同一流域内的乡村建设可以相互参考,形成带有流域特色的整体性规划设计。应以适宜当地的生态环境发展为原则;在保证规划结果完善、优效的前提下,便于乡村建设工作开展。(3)因地制宜原则。我国河网水系发达,流域特色明显,同时,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生态型乡村建设规划设计经验越来越丰富,运用的措施越来越广泛多样。因此,在进行生态型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流域内的资源、地势,抓住规划设计的关键节点,根据具体的环境有所侧重,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带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三、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一)基于科学系统化原则的设计方法

进行科学系统化的规划设计就必须要提到“斑块―廊道―基质”的基础景观概念。“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由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福曼在《景观生态学》一书中提出,是景观生态学中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构成了现代宏观尺度的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

其中斑块是指与周围背景不同的,相对而言比较均匀的非线性区域。在内涝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科学合理地将大小自然斑块分派到乡村景观之中,这不仅能够满足乡村景观的丰富性,实现生态美学的目的,还能够增加土地的洪涝调蓄能力,使乡村景观的生态环境更加稳固,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在此我们引入生物浮岛技术。该项技术将高等水生植物或者经过改良的陆生植物种植到浮力足够大的材料之上,在营造水上植物景观以及净化水质的同时构建了一系列完整的水生

生态系统。即使在洪水泛滥时期,浮岛上的植物生长也只受轻微影响,还可以为为鸟类、水生动物等提供休憩和避难的场所。水生植物浮岛的种植技术要点是浮力设施、种植平台以及植物种类的选择。浮力设施的材料必须具有足够大的浮力,且除污能力效果好的植物。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图2)是两边均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狭带状土地。拥有防洪泄涝,生物多样性保护,遗产保护,游憩等多种功能。在一般的乡村建设景观绿色设计中,为追求形式美,设计者较少考虑乡土植物,而选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栽培浇灌的外来名贵物种,并且植物品种单调,合理丰富的生物群落无法成形,在洪涝灾害发生的时候往往损失巨大。着重关注乡村建设对于生物以及环境的影响方面来设计生物廊道显得尤为重要。

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最具连续性的背景基础。在最近几年中,乡村景观基质的构成由自然景观的面积略大过于人工景观,变成了以农田、水产养殖塘等人工景观为主。高收益的水产养殖、工农业生产用地和居住用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水产品采集、粗放式的芦苇种植等产业。不正当的建设、人居环境争夺水源地、建筑区扩展至浅滩甚至湿地等加重了行洪缓慢甚至难以行洪的状况。在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必须要重视湿地滩涂的作用,预留出足够的湿地面积,才能在洪涝灾害发生时给出足够的行洪泄涝空间。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的规划与设计需要探寻乡村景观中的环境因素,特别要维护和增加生态斑块、景观廊道以及绿色基质建设等。这对建立景观模型以及进行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基于实用性原则的设计方法

实用性的景观构造方法应该成为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方法,应以实用性为原则,在乡村景观建设中依据区域特点具体实施。例如乡村道路绿化的布局应以当地乡土乔木树种为主,适当配置灌木和草木,兼顾景观效果,形成落叶阔叶树与常绿阔叶树复层配置结构,并且带来层次鲜明的绿化视觉。村口的道路风光带,采用“乔木-草本”的配置模式,为村民保留通透的风景透视线,达到绿、美的视觉效应。下文将就生物行洪带、绿色庭院与灌排系统等三个例子展开叙述。

生物行洪带应该依据乡村水岸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和陆生耐水湿植物,形成“乔木-灌木-草木”、“乔木-草木”和“灌木-草本”等多种配置模式,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发挥其巨大的蓄水行洪的功能。需要指出的是,在洪涝治理的过程中,不是靠洪水来临时一味地加高堤岸,而是在洪水未来临时就预留出足够的行洪带。行洪带在水位较低的时候,可作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当洪水来临的时候,则允许其被淹没,作为行洪带。这区别于传统的治理方法,该做法能为乡村景观规划治理节省大量的用于堤岸建设与灾后治理的资金。

其次应该充分利用乡村庭院有限的空间,打造绿色庭院(图3)。根据不同庭院的立地条件,选取攀援植物和立地植物,在住宅的各种构筑物和空间结构上,包括屋顶、墙面、阳台、廊、柱等,进行栽植或者铺贴。乡村绿色庭院的构建可以增加乡村景观绿地面积,减少汛期的地面水量。同时不同地区的植物种类搭配选择可营造出当地所特有的景观文化。植物选择上应当以乡村本土植物为主,选取吸水耐涝能力强、繁殖周期短,适应能力一流的植物,同时结合滴灌、植生袋和节水型容器等新型技,营造科学环保的乡村住宅绿色庭院。

最后应该构建农田河网布局,做到灌排分开,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灌溉与排涝系统。沟、渠、田、林、路应该进行系统化的规划设计,统一布局,由干河以及大、中、小沟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灌排系统。干河为总排水河,大、中沟主要负责满足引、排需要;小沟则负责排地表径流和降低地下水。排水按日雨200mm两天排出设计。大沟间距2~3km,底宽4~5m,挖深4m左右;中沟间距500~600m,底宽2~3m,挖深3m左右;小沟间距100m,底宽0.5~1.0m,挖深1.5~2m左右。灌溉采用区域布局,提水站布置在大沟或中沟边,渠道采用两级或三级,斗渠设在中沟边,农渠设在小沟边。新、老垦区水系布局相互联系,新垦区引水干河,上接老垦区的主要引、排河道,并在引水口门建闸控制。结合老垦区泄洪、排涝,同时也有利新垦区引水灌溉、冲淤保田,改善水质(图4)。

(三)基于因地制宜原则的设计方法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乡村衍生了大量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景观及人文特色,形成了一种完整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带有流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风貌正在快速、大面积的丧失,严重缺乏保护意识的旧区改造,使得名树古迹一次次面临灭顶之灾;传统民居、宗祠的破损无人问津,景观空间不断被挤占缩减,传统的水系、街巷的肌理已不复存在。在面对城市化的强烈冲击下,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原生态、景观原真性、减轻环境负荷,体现人与自然自由交流的和谐境界,开展乡村景观建设原真性保护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中,应该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构建原生乡土植物群落,包括植物选择、植物配置、植物种植及养护管理等四个方面。要结合实地条件,以原生植被群落中的乡土植物为主,依地就势,充分利用乡村的水面、片林、地形等条件,构建生态效益高、稳定性强、具有自然维持和演替能力的植物群落。

在规划过程中,要选择性地保护和发扬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景观,维护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设计出带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景观。例如在乡村中,许多村落都保留有“风水树”和当地居民膜拜的“神树”。古树名木具有生态景观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具有动态性、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在洪涝灾害中,往往就是这群古老的树木为生物提供了休憩、避难的场所。但因为古树生长年限长,目标保护范围大,洪涝灾害对其伤害往往是巨大的,许多古树在这一过程中生长衰弱甚至趋向死亡,所以利用技术对其采取系列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可依据实地情况进行刚性支撑或弹性支撑等,并在设置围栏保护,定期补打微量元素营养液。同时围绕乡村的古树名木,重点设计一系列的休闲娱教场所,使其形成当地所特有的景观文化。使村民在享用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图5、6)。

结语

乡村是我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在绵延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村落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统一与多样、无序与有机相互交织的空间形态,其古朴的风貌和完美的肌理令人感动,但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不断地开拓新的居住面积,侵占土地空间,乡村规划建设盲目地模仿城市建设,无度地开发涂滩、湿地,使乡村的水文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乡村面临着资源破坏、文化缺失、特色没落、洪涝灾害频发等一系列建设、文化和生态难题,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政府必须加以积极引导并进行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全社会协同保存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特色文化。景观设计是长期的投资和建设行为,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探索,不断进行理念和实践的创新,惟其如此,才能为乡村居民营造出一个舒适、美丽、和谐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闫攀,车伍,赵杨,李俊奇,王思思.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J].风景园林,2013(02).

[2]刘海龙.景观水文:一个整合、创新的水设计方向[J].风景园林,2014(01).

[3]刘滨谊,戴岭,王南.以环县为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景观化集水造绿的水绿调配规划与增长机制[J].中国城市林业,2014(05).

[4]刘滨谊,王南,戴岭.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景观化集水造绿空间网络构建――以甘肃环县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4(04).

[5]成玉宁.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J].中国园林,2015(07).

[6]袁D洋, 成玉宁.参数化风景环境道路选线研究[J].中国园林,2015(07).

[7]宗净.城市的蓄水囊――滞留池和储水池在美国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5(03).[8]刘海龙,张丹明, 李金晨, 颉赫男.景观水文与历史场所的融合――清华大学胜因院景观环境改造设计[J].中国园林,2014(01).

[9]车伍,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