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案例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11-06 10:49: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法律法规案例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法律法规案例分析

篇1

1.1 我国现有档案法规中有关少数民族档案的条文过少且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涉及少数民族档案仅占到所有档案法规的29%,而且关于少数民族档案的条文也是少之又少;有些地区的档案条例的发展相对成熟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自身独立性,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其中有些条款对少数民族档案管理人员及少数民族档案管理工作等做出了具体规定,而有些地区则相对较少,例如山东、贵州等地,甚至有一些地区根本没有提及关于少数民族档案的管理。

1.2 现行的法规一味强调保护而轻视对少数民族档案的利用。对少数民族档案利用价值没有足够重视,法规建设与社会的客观需求差距较大。在11部提到少数民族档案的档案法规中,仅有5部提到了少数民族档案的利用,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管理条例》等,且多数只是笼统提及要做好少数民族档案的开放利用工作,缺少实践指导价值。

1.3 关于少数民族档案的法规不完善且可操作性不强。多数法规条文偏重于原则性,有些法规则过于模糊,很容易造成执法的随意和偏差。有些条例则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执行方面容易出现矛盾。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管理条例》第八条中规定 “各级国家档案馆应当重视对反映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的档案进行收集、征集、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而广西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有关少数民族文化档案的收集、保护尤为重要,但档案的收集与开发利用对于经济落后经费不足的档案机构来说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操作性不强。应在法规中增加“设置专项资金对涉及少数民族的重要档案和濒危档案,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

1.4 多地关于少数民族档案的法规条文有着明显的重叠。经调查发现,我国出台的地方性档案法规中涉及少数民族档案的条例中多有重复情况出现,不利于当地特色的突显和少数民族档案的保护与开发。如在北京与河南、贵州与山东等地区档案法规中对于少数民族档案管理条例存在相互“克隆”状况,缺少地方特色。

2 我国少数民族档案法律管理不完善的原因

2.1 民族特色档案的数量相对较少且比较分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大杂居,小聚居”,直接导致了我国少数民族档案会分散到各个省份,造成管理和立法困难。目前,除了云南、广西、宁夏等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档案的整理编研,其他地区鲜有出现。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0%左右,产生的档案数量也有限,且如今大多数少数民族人都愿意接受汉族文化以期获得更多机会,使得少数民族档案立法处在一个尴尬境地。

2.2 立法目的不明确。就目前我国中央及地方已有的关于少数民族档案的法律规章来看,均对其保管方面的规定更为详细,而对于这些档案资源的利用则较为模糊笼统,只有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区的档案法规中有所提及。这是由于在档案工作中对少数民族档案的作用以及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刻。少数民族档案的收集与保护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少数民族档案信息的需求,而各地少数民族档案法规却将重点放在了前者,直接影响了法规内容和实施的效果。

2.3 档案管理体制有待规范。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管理相较于其他类型档案一直处于较为混乱状态,其工作方法本身就存在一定争议,导致档案立法人员无法找到实践依据来切实地制定政策法规规范整个流程。例如部分少数民族档案不仅隶属于档案范畴,也兼有文物、古籍多种性质,甚至多种不同的物质形态共存,其管理和保护需要多方协作配合,保护责任与归属权划分存在困难,档案管理就无法建立一套规范方案。

篇2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特点

《安全法规》是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平台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法的基础知识,了解安全生产立法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安全生产执法的原则;熟悉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掌握安全生产主要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安全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安全法律法规知识来解决安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南华大学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自2004年创办以来,建设过程中一直以“核”为特色,培养熟悉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相关知识,具备安全工程扎实专业知识的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1],主要为核工业企业及核电建设企业等输送人才。《安全法规》课程既涉及法理学的知识,又涉及安全生产的相关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和较强的工程应用性等特点。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结合专业方向和办学特色,按照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以学生毕业能力达成为核心任务,聚焦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

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精心组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设核特色教学内容模块。课程教学要达到培养目标要求,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科学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目前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采用的《安全法规》课程教材《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2011版)是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教材,其中部分内容已经陈旧,部分法律、法规和标准是需要更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利用好网络资源对教学内容更新。该教材教学信息量大,且与《安全管理学》《职业卫生与防护》《建筑安全工程》等课程教材存在内容交叉和重复。全书共七章内容,而教学课时有限(24学时),因此必须依据专业的培养计划和目标科学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并通过系室教研活动与相关课程进行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同时结合专业方向和办学特色加以补充完善。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安全生产法律基础知识,主要介绍法的概念、特征、分类和基本内容、安全生产立法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等;第二章《安全生产法》,主要介绍安全生产法立法的必要性、立法的宗旨、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的意义、安全生产法的基本框架以及重要条款内容等;第三章安全生产单行法律,主要介绍《矿山安全法》和《消防法》;第四章安全生产相关法律,重点介绍《刑法》中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责任以及《职业病防治法》;第五章安全生产相关行政法规,主要介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六章安全生产相关部门规章和第七章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以及第一至第五章未在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在介绍完上述内容后,根据学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和办学特色增设核特色教学内容模块,即增加一章内容:第八章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际主要核能源国家的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现行的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发展历程、国家核安全局历史沿革和职责;我国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架、范围;我国目前有关核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导则以及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依据的主要法律和法规;核安全国际公约及有关文件;核与辐射安全有关的重要国际组织等,重点介绍《核安全法》和《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二)精选事故案例,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能见分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在人们生产、生活及生存的空间领域中,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体现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内容。大量的事故案例统计分析表明:事故原因大多都是“三违”所引起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去做。《安全法规》课堂理论教学都是单纯的法律条文,如单纯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易产生疲劳心理,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教学中如果把法律条文与具体案例结合起来,则学生对法律条文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才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讨论式教学法是在该课程教学中采用的很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先由主讲教师讲授具体的法律法规条款,然后通过精选国内外典型案例,并以课堂讨论的形式来展开,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选择案例时注重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和价值性,可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网站上通报的安全生产事故案例,这样学生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如介绍《安全生产法》时,对一些重要条款则结合具体案例来学习,并配以适量课堂练习题,由学生讨论后回答,边学习边消化,加深了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与记忆,教学效果较好;介绍《消防法》时,精选《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案例[2],运用安全管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并对照《安全生产法》《消防法》指出违法之处,即分析讨论各方责任主体,包括事故直接责任方瑞海公司、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及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如安全评价公司等,具体违反了《安全生产法》和《消防法》哪些条款?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介绍《职业病防治法》时,通过精选国内典型尘肺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如“张海超开胸验肺尘肺事件”、“深圳尘肺门事件”等,让学生依据安全管理学的知识来分析其事故产生的原因,并对照《职业病防治法》指出违法之处,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加深学生对《职业病防治法》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重视对职业病危害的防治,并增强对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能力。又如介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时,教学过程中结合身边发生的事故案例———“湖南衡阳特大建筑火灾事故”,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相关责任方的违法之处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时,教师提前一周将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就案例进行消化,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及文献资料,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后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由教师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对事故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违法问题进行思考,紧接着由学生发言,分析其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分清事故责任,指出事故各方责任主体有哪些违法之处?即具体违反了哪些法律、法规的哪些条款?并提出预防对策及措施,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了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内容的理解。通过对案例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的有机融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运用视频、图片资料,寓实践教学于理论教学中。《安全法规》课程内容多为枯燥的文字条款,纯理论教学不能使学生充分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容易造成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教学质量和效果欠佳。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精选一些视频和图片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生动形象地反映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介绍《安全生产法》时,对一些重要的条款配以图片或视频,简单直观、通俗易懂,教学效果好;又如在介绍《消防法》时,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湖南衡阳特大建筑火灾事故的剖析》典型案例视频资料,并结合《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火灾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以及学习《消防法》的重要性,增强其安全责任感。此外,还利用课间组织学生观看消防安全系列片《火场逃生与自救》,使学生感受火灾现场的紧张气氛,并学习一些火场逃生的知识,使学生终生受益[3]。通过相关视频影像及图片资料的展示,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很好地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付诸于实践。

(四)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以案例分析为主要考核内容。《安全法规》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对该课程成绩的考核,主要依据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以学生毕业能力达成为落着点,聚焦对学生解决复杂安全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即既要考核学生对相关安全法律法规条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核他们初步运用安全法律法规知识来解决安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采用综合考评的方式,进行多样化的考核,即将到课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课堂讨论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评。其中将到课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四个方面作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采用开卷方式占60%,精选二至三道案例分析题,对于每道案例分析题均提出两个问题:第一,要求学生依据相关安全法律法规指出相关责任方的违法之处,并说明理由;第二,要求学生依据相关专业课程(如安全管理学等)知识提出预防控制措施。这样既考核了学生对相关安全法律法规条文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初步应用的能力,同时通过对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安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提升了教学效果。

篇3

传教式、填鸭式教学是目前教学的主导方法,学生在学习时过多地依赖教师讲授,自主学习能力低。在缺乏互动思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理解法律法规的内涵,不能与实际工程建设相结合,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1.2考核方式单一

《建筑法规》的考核方式以试卷为主,一般是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这样的考核方式导致了课程学习变成了应试教育。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对课程内容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和分析,无法全面反映学生运用法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与我们的课程设置相违背。

1.3重点内容讲解不突出

《建筑法规》以《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城乡建设法规》、《工程勘察设计法规》等为主线,并结合其他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对我国建筑法律制度作了全面而简洁的陈述。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且都能为学生将来从事建筑相关工作提供强有利的法律支撑。但由于课时量较少,一般为32个学时,教师无法对内容进行全面地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具备建筑行业的工作经历,分不清哪些知识是重点内容,只能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讲解,重点内容不突出,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的掌握重要的知识点。

1.4案例讲解阻碍大

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学以流水线的方式进行,老师先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再结合案例进行讲解,但由于学生法律基础薄弱,对于法律法规专业术语无法理解,进而无法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只能由老师自己分析。但随着知识讲解的增多,学生对知识点会产生混淆,并逐渐失去耐心,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建筑法规》教学模式改革

目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既精建筑,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是《建筑法规》课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1教学内容设计改革

首先,在课程内容上要更注重对实用技能的学习和运用,即便是理论知识也要考虑它的实践性,改变以往过多的理论授课,教师应在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穿插课程讨论、案例分析,增加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在讲授《招标投标》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然后对招投标中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分析。其次,把课程设计为模块化教学,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建设从业制度、工程建设程序及相关法律法规、建筑工程合同、建筑监理安全和质量管理法规、建筑法律责任及违法救济六个大的模块。同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时。

2.2教学方法改革

《建筑法规》的授课对象为法律基础薄弱的工科学生,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要采用其他教学方法,把学习由单纯的理论积累变成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

2.2.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新兴的建筑法规教学方法,主要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顺序渐进地完成各项任务,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相关知识。如在讲解工程建设程序的内容时,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让其在课堂上把工程建设的程序进行排序,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2.2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方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并拿出解决的方案,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也可以由学生提问,在同学之间展开辩论,老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做小结,给出意见。

2.2.3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法

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法强调以人为本,教师要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并通过角色扮演将自己置于问题之中进行分析,探求解决的方法,改变了以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4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厦门 361021)

(Xiamen Industry,Commerce and Tourism School,Xiamen 361021,China)

摘要:旅游法规课程对中职导游专业的学生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往往成为学生通过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拦路虎”。本文探究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背诵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Abstract: Tourism Law courses have a greater learning curve for the students in tour guide major, often becomes the "stumbling block"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som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case method, recitation teaching methods, theory with practice teaching,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关键词:旅游法规教学方法

Key words: Tourism Law;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189-02

0引言

《旅游法规》课程是导游与旅行社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同时也是参加该专业技能考试―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讲述了国家的方针政策、旅游业的职业道德及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和掌握现行旅游法规的最新精神,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运用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实际旅游案例的技能和水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也是不言而喻的。枯燥的法律法规条文需要准确记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时,在众多的法律法规条例中找出适用条例,这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都是较大的挑战。以往很多学生在导游资格考试中,都是因为旅游法规丢分严重,甚至影响考试成绩,导致无法通过资格考试。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几轮的旅游法规教学,本人逐渐摸索、总结出一些经验、方法,试探析如下。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以及小组讨论和争辩,从而提高认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案例分析是政策与法规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

1.1 在备课中引入大量案例对于一些难理解的法律条文或规定,都以案说法,起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比如:在旅行社质量保证金赔偿标准中,关于安排的旅游活动及服务档次与协议合同的不符,有旅行社的主观故意和相关部门的原因两种情况,两种情况应区别对待进行赔偿。这个问题向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容易混淆的难点。我自己设计了两个案例:

案例一:2008年国庆期间,李先生等15人报名参加A旅行社的云南三晚四日游,合同约定云南当地的住宿标准为:三星级酒店双标房(180元/人・天)。旅行社因未能订到该种标准的房,改订二星级酒店双标房(120元/人・天),旅游者向旅游质监部门提出投诉。

案例二:2008年国庆期间,李先生等15人报名参加A旅行社的云南三晚四日游,合同约定云南当地的住宿标准为:三星级酒店单人房(280元/人・天)。因为酒店的单人房已经住满,酒店将其预订改为三星级酒店双标房(160元/人・天),旅游者向旅游质监部门提出投诉。

通过对比,特别是对两个案例中赔偿金额具体数值的计算,学生很快明白了两种情况的不同,掌握了相关知识点,达到教学目的。

1.2 通过课堂案例讨论,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事先对案例进行精心的挑选,选用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并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小组成绩即是全组成员的成绩。教师的指导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不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通过小组的讨论、总结和成果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3 由学生独立分析,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学习反馈,检查学习效果。作业中往往会暴露很多教师无法预想的问题,能很全面的反映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和薄弱环节,因此,特别注重作业的批改和讲评。案例作业讲评课,我都事先将学生的错误问题归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请学生来当“诊断病情”的医生,指出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由于错误的示例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作业,因此贴近学生实际,具有代表性。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另外在案例教学中,适当辅以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案例分析同启发式、研讨式、情景式、模拟式的教学方法及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光盘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案例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同时还能有效地增加课堂信息含量,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

在旅游法规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通晓旅游法规基本知识外,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案例中所揭示的实际问题能够准确精到的进行分析,并且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另外,在课堂上展开案例分析讨论,也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恰当展开讨论,又不至于讨论得过散,影响教学内容的讲授,这体现出对于教师综合驾驭课堂能力的要求。

2背诵教学法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旅游法规教学中,案例分析题都需要引用法律条文来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法律法规条文。如果熟读法律条文,并且能出口成章,那解题就至少成功了一半。为此,对于重要的法律条例,我采用传统的背诵教学法。

2.1 在背诵任务的选择上,确定那些重要的经常被引经据典的内容。如“旅行社质量保证金赔偿标准”、“导游人员计分管理制度”、“违反导游人员法定义务的罚则”等。学期初对本课程的背诵任务作一个总体介绍,让学生心中有数,并将每次任务的完成与期末考核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

2.2 在学生的背诵过程中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包括引导学生对背诵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特别关注易出错的背诵难点等。

2.3 检查背诵效果。背诵任务给出以后,教师确立一个期限,在此之前,由教师亲自一一抽检,以确保背诵质量。在具体操作上,注意根据学生层次,适当调整背诵要求,以确保程度稍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背诵任务具体,学生学习目的明确。通过背诵验收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骄傲自豪的事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往往是通过一次背诵验收后,就迫不及待的主动来询问下一次的背诵任务,足见其对这种学习方式的认可。通过验收的学生对未通过验收的学生同时又起到一个鞭策和激励的作用,在整个班级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和浓厚的学习气氛,课间和晚自习在班级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就是很好的佐证。这门课程学完以后,时隔一学期或者一年去参加导游资格考试,学生向我反映,旅游法规由于以前记得牢,所以捡起来快。2010年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中,我校导游专业学生的通过率是平均通过率的两倍,旅游法规这只“拦路虎”总算威力不再。

3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

旅游法规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除了案例分析外,非常注重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书籍、报刊,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读、写、议”小论文。比如:在学习“旅游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制度”这一节之前,为让学生对“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业”这一旅游大前提有感性认识,教师给出一些主题,让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通过探求“非典”“东南亚海啸”“千岛湖事件”“911事件”“动乱”“汶川地震”等热点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旅游业的敏感性和关联性的认识,强化安全意识,同时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了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今后从事旅游行业服务工作时,应把游客的安全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再如,“旅游交通管理管理法律制度”章节中,涉及到大量的航空运输、铁路运输等方面的生活常识,同时这也是导游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业务知识。因此,课前我给出学生一些专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查找相关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汇报发言。如航空运输可选择什么是直航?什么是中转?什么是经停?如何购买特价机票?机票种类常识,什么是机场建设费及其收取规定,什么是燃油附加税及其收取规定,乘坐飞机的常见规定等专题;铁路运输中诸如“旅客不能按时乘车怎么办”、“退票的相关规定”、“无票乘车怎么处罚”等常见问题。由于这些问题贴近生活,学生兴趣十足,课堂汇报气氛活跃。此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既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为学生今后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工作做了相关的知识储备。

4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旅游法规涵盖旅游行业方方面面的法律法规,与多门学科有所交叉。在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上,再来学旅游法规,授课过程中非常注意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比如:旅行社管理法规制度和导游人员管理法规制度,这两部分内容和导游服务课程就有交叉。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常用复习的方式导入新课;又如:导游服务中“游客丢失护照和签证”后的处理程序问题是学生比较不容易掌握的知识难点,因此在旅游法规课程上,讲授“中国公民出入境的有效证件”部分,将重点放在给学生讲清楚“护照”和“签证”的概念,明确“护照是一个国家为本国公民颁发的”,而“签证则是欲前往国的入境许可证”。在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下,一步步引导其去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国公民在本国境内丢失护照签证”这个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加大难度到“一国公民在外国丢失护照签证”和“外国公民在中国丢失护照签证”,最后引出“某国华侨来华丢失护照签证”,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将课题延伸到导游服务中“丢失护照和签证”的处理程序问题,水到渠成。

以上是我在旅游法规教学中逐渐摸索出来的、自己觉得比较有效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既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底蕴,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娴熟的教育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贴近学生实际,细心体察学生的需求和心理活动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设计教学,这是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对老师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元奎.旅游法规实务,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篇5

1 本课程特点

《药事法规》是中药和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们具有高素质劳动者所必需的药事法规知识。能充分掌握、理解我国药事管理法律法规,熟悉药品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各环节质量保证和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程序,明确药品的安全有效和法制化管理的关系。了解药学的社会和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经济全球化中药事管理的发展趋势。在今天日趋完善的法制社会里,全体药师及相关人员在进行各项药事活动中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并严格执行国家各项药事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做到依法研药、依法制药、依法购药、依法管药、依法用药,确保病人用药安全有效。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药品监督法制化管理程序及制度日渐加强,国家

药事管理法律法规正处在不断建立、健全和修订完善阶段,其中有许多法规仍处在试行阶段。

2 本课程教材

现在学校使用的教材仍是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2002年教材,这对于一门正在不断建立、健全和修订完善的学科来讲已经是脱节了。《药事法规》并不属于技术性的学科,而应是一门有关法律法规的政治性学科,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由于教材、大纲与实际的药学行业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出入,导致教师不知该如何上好这一门课。当然,如果只按照教材作计划,学生一点意见也不会有,但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就分明在欺骗学生,这又过不了自己心理关;若只根据大纲的要求,参考新修订的药事法规来给学生授课,学生就认为教师的授课内容与教材不符(尽管在授课前已清楚解释这门学科的特点)。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只能依靠学校及时更换最新的教材。

3 授课体会

《药事法规》涉及内容广泛,应用性强,但是内容死板,每一章,每一节都是条条框框的法规,对于完全没有药品活动经验的学生来说就是两个字“乏味”,而且对于他们来说,这门学科学了不知何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人采用了以下的对策:

3.1 增强学生对《药事法规》在药事活动中的实际应

用的认识

(1)在讲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时,我们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制药厂或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去参观学习。

(2)鼓励学生多登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或相关的网站,了解有关药品管理的现况。

(3)在课堂教学中多列举一些有关违反药事管理法规的实际例子,对学生加以分析,增强学生对药事法规的感性认识;教育学生在今后从事药事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各项药事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做到依法研药、依法制药、依法购药、依法管药、依法用药,确保病人用药安全有效。

3.2 提高学生对《药事法规》的学习兴趣

(1)每次课必须设计有10min的课堂提问。相信很多课目都有10min的课堂提问,但那一般只会涉及一些概念掌握类的问题。而对于《药事法规》这门课来说,10min的课堂提问就不能只提问一些概念掌握类问题,要补充一些案例分析,给学生具体案例让学生思考分析,然后回答。当然这个提问的成绩要列入平时成绩,学生自然就较为积极。整个课堂由案例贯通;首先列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引出新的知识,再给学生作一个全面性的分析,让学生提问,给学生作答;若条件允许,可以给学生影像案例,让学生能娱乐学习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保证学习的质量。

(3)支持学生开展关于《药事法规》的辩论会,帮学生寻找辩论的主题。可以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让学生从班费中买一些奖品,奖给胜利的一方作为记念。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药事法规》的浓厚兴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和胆识,有助于学生日后的就业。

3.3 课后总结

每次课后必须及时看课时计划是否完成,及时对课堂气氛、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提问情况等进行总结;及时找来学习委员、学习科代表询问学生对每次授课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老师讲授情况有什么看法、意见和要求。目的是寻找不足,以完善日后的课时安排。

3.4 课程结束后分析

(1)课程结束后,出试卷,通过考试来检验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情况。

(2)对试卷的试题类型、试卷内容、试卷的难易程度进行控制,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四种。将试卷内容中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的比例控制为30∶30∶30∶10;试卷难易程度则控制在较易和较难两类。

(3)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看是否呈正态曲线分布。方法是把学生的成绩按分数段60分以下、60~69分、70~79分、80~89分和90分以上进行分类,分析各分数段的学生所占比例的情况。

篇6

2.从物业管理教学的方法上分析。传统物业管理课程教学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这种授课方式忽视物业管理实践的重要性,单一的授课方式限制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考核过程中,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考察,忽视实际应用能力的检测,不利于学生提高技能。

二、《物业管理法规》课程改革的目的

1.提高学习的兴趣。《物业管理法规》课程具有很大的实用性,但其课程内容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加之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对物业管理专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对《物业管理法规》课程的改革,应该做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业管理法规》课程教学要做到既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在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物业管理法规》课程教学方法与改革的内容

1.合理把握教材的内容。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各地物业管理法规也不相同。高校在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存在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结合当地物业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物业管理法规随着物业管理专业的变化而变化,物业管理不断发展,所以法律法规也不断更新。高校在教材的挑选时,要挑选最新版教材。还有教师在授课时,结合当地相关法律法规,更新和增添教学新内容。

2.选择合适的参考书。各种教材虽然内容大体相同,但是还是存在各种差异的。加之教材都存在不足之处,这就需要选取合适的参考书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选取适当的参考书,对物业管理专业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多年教学教学经验,为学生推荐合适的参考书,帮助学生提高物业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

3.让学生利用期刊和网站学习。想要牢固掌握物业管理专业的知识,只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借阅期刊了解物业管理的最新知识。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环境,利用学校计算机开设网络课程,为学生建立物业管理信息平台。期刊和网络,信息量大,而且知识更新快,更能适应物业管理形势的变化。学校还要安排教师,专业给学生辅导,使学生掌握物业管理技能。

4.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课堂教学依然在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要改进教学方式。《物业管理法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讲授条条框框的法律,缺乏趣味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案例分析教学,能够调动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收集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激起好奇心,进行角色的分析与扮演,加深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在案例分析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提前收集案例和预习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深入剖析案例和详细讲解,还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分析,加深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

5.在实践教学方面。高校教学的宗旨是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在实践教学方面,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力争取得成果。在实践教学中采取如下方式:一是与物业公司合作,安排学生实习。为了方面学生把物业管理专业知识用于实践,高校一般与物业公司合作,建立高校学生实习基地,物业公司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学生能够在教师和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的指导下,了解物业服务的具体流程,把法律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二是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性课题的学习。高校为了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性课题的学习。一般教师指导,学生自己组建团队和申请研究性课题。学生要结合《物业管理法规》的课程内容,发现物业管理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究。在这种课题研究中,学生加深了对解物业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专业技能。三是组建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高校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组建兴趣学习小组,定期开展课外活动。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物业管理知识。学生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模拟物业管理招投标、模拟物业公司的成立等。这些活动开拓了学生潜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篇7

《建筑法规》课程作为建筑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是以学生基础建筑法规知识的培养为依据,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在《建筑法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的实效性低下,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其能够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符合,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法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建筑法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二是教学编写内容落后;三是考核方式单一。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部分教师在进行《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活动时,仍然沿袭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单一化,过于重视法条的阐释。这样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无法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经费、设备和课时安排的影响,部分教师将该课程作为理论课,无法安排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进行实验教学。此外,教师在对《建筑法规》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够重视,难以科学应用模拟法庭、研讨式、辩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教学编写内容落后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法律法规也在不断更新,但是现有的教材内容的编写无法及时更新,内容相对滞后。同时部分教材对系统性和理论性知识较为突出,但是无法结合学生的特点编写合理的基础法律理论知识,导致其内容与实践教学不相符,缺乏可读性和实践性。

(三)考核方式单一

对于建筑法规的考核方式而言,其仅仅只是进行单一的期末考试和理论知识考核,这样只能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加以了解,而无法对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进行全面反映。除此之外,难以将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以及企业评价等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参与考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生难以将所学法律知识加以内化,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加强《建筑法规》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方法

(一)强化启发式教学

要想加强《建筑法规》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应保证师生共同选择教材。对于《建筑法规》教材而言,其应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对内容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加以重视,不能完全偏向于其完整性、系统性和学术性的特点。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司法案例应尽可能符合实际生活,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司法概念与技能,并在对教材内容进行罗列使,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材的选择中。此外,对于新出台的相关司法解释和法律法规等,应将其纳入到《建筑法规》课程中,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修订,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其次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方式,通过知识考评、报告考评、过程考评和成果考评等强化中介性考评。这样能够将静态评价转变为动态的教学评价,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考核活动中,促进过程考核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实现中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机融合。此外,教师在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可以结合学生平时的模拟操作情况、案例分析、讨论表现和课堂发言等,进行学期教学评价,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情感态度以及思考过程加以全面体现。

(二)加强体验式教学

1、案例和法律热点问题分析

由于法律法规理论相对较为枯燥,教师在《建筑法规》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典型案例和法律热点问题,让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评。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或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并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使其主观能动性加以发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模拟职场

对于《建筑法规》中招投标的相关法律知识而言,其具有记忆量大、程序复杂以及理解难等特征,因此教师可以有效采用模拟职场的教学方法。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如监督组、咨询组、评标组、投标组与招标组等。其次让学生对职场招投标工作加以模拟,并且投标组应有效掌握投标的技巧,根据预决算知识对投标书进行合理编写;招标组应招标工作,对招标中存在的疑问加以解答。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职场训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训练环境,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3、现场参观

由于建筑工程安全法律法规涉及较多的内容,其需要较大的记忆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现场参观的方法,对竣工验收、施工过程以及施工准备等知识点进行现场的全面讲授。同时让学生担任项目经理、工程师、安全员等角色,对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法律维护自身利益的方法加以了解和掌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教学编写内容落后以及考核方式单一等,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建筑法规》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采用启发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保证师生共同选择教材,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建筑法规》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田新国

【参考文献】 

[1]郭艳芹. 建筑法规课程教学研究[J]. 山西建筑,2015,05:222-223. 

篇8

两个科目的考试:(一) 受聘担任工程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满3年,累计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相关业务工作满15年;(二)受聘担任工程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取得环境保护部核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上岗培训合格证书。”报考人凭有效身份证明、准考证参加考试。

考试合格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 120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90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90分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72分

确定报名条件首先需要看看自己是否附和报考条件, 上续的报考要求是笔者为大家整理的,仅供参考!详细的可以咨询当地组织考试的学校。

购买资料,选择培训资料。书名:2016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教材:相关法律法规主编: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3-07ISBN:9787511117267书名:2016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教材:技术导则与标准主编: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3-07ISBN:9787511117274书名:2016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教材:技术方法主编: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3-07ISBN:9787511117281书名:2016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教材:案例分析主编: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3-07ISBN:9787511117298培训机构很多,笔者个人感觉陈工和环球的还行。

要先了解报名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具体报名时间请查阅各省人事考试中心网站公布的报考文件,符合条件的报考人员,可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指定网站在线填写提交报考信息,并按有关规定办理资格审查及缴费手续,考生凭准考证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全国的人事考试信息网“cpta.com.cn/GB/index.html”

报名资料包括:资格审核表(含相片)、本人身份证明(身份证、军官证、机动车驾驶证、护照)、学历证书(以上均为原件)。

考前一般在一周时间内在报名系统中下载并打印(或领取)准考证。如在下载准考证中遇有问题,请及时与本人相应确认点联系(具体准考证获取信息请查看各省市报名通知或点击准考证信息页) 。

篇9

近年来,随着大量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而,食品企业的生产和监管等岗位以及食品检验检疫机构都急需大量具有食品法律法规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高职高专院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知识、食品质量与安全基础知识,能够从事食品药品生产的质量检测、质量控制及质量监督管理的优秀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所以,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等知识在该专业中的地位就凸显重要。但是,在课程教学上,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主要以标准介绍与法规解读为主,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方式单一,所以对该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根据专业需求,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要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我国《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规的主要条款,熟悉常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关食品标准,能查阅、解读、实施食品安全标准,能编写简单的食品企业标准、食品流通许可等相关文件,了解国外食品标准与法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法制观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确定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学内容为:食品法律法规基础知识、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国际和部分发达国家食品法律法规、标准化和标准化的制定、中国食品标准、国际食品标准、食品企业标准、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食品标准与法规文献检索。

二、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内容

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促使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不断顺应时代要求进行及时的修改,所以课堂教学内容不能拘泥于课本,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与更新。同时,要参考国内外相关网站的有关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三、结合课程特点,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单向讲授,学生被动听课,课堂互动少,授课效果较差。根据该课程的性质特点,采用多种授课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授课效果。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语言、音像、多媒体、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选择典型案例并以恰当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讨论,甚至让学生作为案例定的角色进入实践场景进行体验,通过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授课时可以案例开题,通过案例分析,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通过提问、交流,最后教师总结,得出结论,引出所讲内容。例如,在讲解《食品安全法》时,以“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为例,由事件造成的危害入手,引领学生分组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触犯的法律以及作为食品专业的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职业道德等问题。通过讨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剖析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团结合作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通过发言,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不断提升。

2.模拟法庭教学法。模拟法庭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应用较多,在本课程中,主要指以模拟法庭开庭审理的方式,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将课堂中所学到的法律法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活学活用,以达到理论在实践中良好运用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产品质量法》时,以“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为例,提前把模拟法庭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分工查阅、整理相关资料,将事件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条文活龙活现地展现在模拟法庭的现场。此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角色互换法。角色互换法是指师生角色互换,由“学生教师”完成课堂授课过程的一种教学法。此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给学生极大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讲解国际食品标准时,先把学生分组,给每组分配不同国家的食品标准,而后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把内容展示给其他学生和教师。每组授课完毕,由台下的老师和同学对讲解内容、授课水平等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另外,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企业参观实习、社会调查、情景剧表演、交互式教学等形式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习热情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传统的考核方式以“一卷式”的终结性考核为主,此种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重讲授轻互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动态、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兼顾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评价与反馈的多重功能。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设计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所占总分的比例分别为40%和60%,其中形成性考核的方式由平时纪律(5%)、平时学习表现(作业5%、模拟法庭15%、情景表演10%、角色互换10%)、社会调研报告(10%)、企业参观作业(10%)、自主学习(15%)、专题讨论(10%)等形式组成。

五、结论

根据课程授课任务和特点,通过整理教材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自我学习和管理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课程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国荣.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探索.高等农业教育,2008,8(10):66.

[2]彭云业.运用模拟法庭教学提高法律人才素质.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1):62-64.

[3]张毅辉,曲升霞,顾龙涛.模拟法庭在法学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5(2):61-65.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227-02

中国建筑业法制化进程起步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在1998年3月1日才开始施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法制建设逐步完善与健全。目前,中国建筑法律制度主要有《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等。通过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来规范建筑市场,使建设活动在建筑市场中有秩序地进行。建设法规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正是上述法律法规的内容,学生学习建设法规课程,可以从法律的角度重新认识所学过的专业技术知识,逐步培养其成为懂技术、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复合型、创新型,并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化市场的专门人才。所以,学习建设法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目前在建设法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陈旧。在高校中,建设法规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满堂灌为主,这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

2.内容多、学时少。建设法规课程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很多,而且每一部法律法规的内容也特别得多,如《合同法》共428条。建设法规作为一门课程,有的专业是必修课程,有的专业是选修课程,不同的学校所安排的学时也有所不同,不过一般在32学时左右,其学时是有限的,在课堂上不可能将每一部法律法规的条款全部给学生讲解,这就需要教师来把握好重点。

3.不同专业的重点把握不好。涉及建设工程的专业很多,如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等专业都开设建设法规课程,但是建设法规课程的任课教师往往来自工程管理专业或土木工程专业,在教学中往往以本专业的特点来给其他专业讲授,这样对其他专业来说,重点把握不好。

4.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一本教材从拟定编写到正式出版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有些时间会更长,教材的内容是按照编写时最新的法律法规来编写的。当学生拿到教材时,有些法律法规可能进行了修订,有些内容可能变化较大,这便不利于教学,也不利于学生课下自学、温习。

5.缺乏“双师型”教师。高校教师大多是在拿到相应的学历证及学位证后直接来高校担任主讲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但是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实践经验少,这便导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建设法规课程改革探索

1.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讲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缺点可用案例教学来弥补。通过工程实际案例分析,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案例教学也有弊端,其占用时间多,且不能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全包含在内。所以,为了在规定的学时内将所要讲授的内容讲完,不能单纯使用理论讲授或单纯使用案例教学,应将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采用课堂讲授理论中穿插案例,这便使难理解的条款变得简单易懂;或采用课堂中分组进行案例讨论,再由每组的代表发表本组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或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来学习民事诉讼法的相关内容等等。另外,理论讲授部分应着重讲重点及难点,着重让学生理解条款,而不是死记硬背条款的内容。因为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他们相对容易理解的就不必花太多的时间来讲授,点到为止。

2.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等。尤其是针对像建设法规内容特别多的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相对板书教学而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给学生传授解惑更多的建设法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注重因材施教。不同的专业所涉及建设法规的实践应用是不同的。所以在建设法规课程教学中,即使不同的专业使用同一本教材,讲授的内容也要根据专业的不同而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将来学生就业本专业的工作较多,工作后为了发展很可能会参加相关专业的执业资格考试,所以教师除了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之外,还应结合建造师、城市规划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相关专业的执业资格考试中相关法规考试的内容来把握相关专业的重点。

4.讲授的内容应注重时效性。建设法规教材的版本很多,每一版本都有其优缺点。教师在征订教材时尽可能征订更加全面、时效性更强且具有可读性的教材,使其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学生在学习建设法规时,教材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对教师来说,不能将教材的内容放在第一位,而应当把最新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律法规放在第一位,一定要注重时效性。

5.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校应根据情况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积极为任课教师提供进修、实践、顶岗锻炼、带薪培训的机会,培养“双师型”教师,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可以外聘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人员,如律师、仲裁员、项目合同管理专家等来讲学。

参考文献:

[1]何佰洲.工程建设法规与案例: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