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7 11:15: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根据*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公布数据,截止到20*年,全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9*6个,从业人员76.21万人;工业个体经营户42774户,从业人员30.39万人。
在工业法人单位中,国有及国有独资公司2*个,集体企业1541个,私营企业5137个,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260个,其余类企业19*个。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采矿业694个,制造业8262个,电力、燃气给水的供应业90个。
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居全市前6位的县(市)、区依次是:巩义市、新密市、新郑市、中原区、荥阳市、金水区。
二、20*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年,*工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紧紧围绕全市“三个一千亿”的工业发展目标,加大对工业经济运行中各种制约因素的化解力度,各级工业管理部门对全年工业发展目标早做部署,精心协调,使我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经济多项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超额完成了全市全年工业经济发展目标。
(一)工业生产增速加快。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69.7亿元,比上年净增168亿元,同比增长24.2%,比全年预期增长目标(20%)高出4.2个百分点,比省政府下达目标(17%)高7.2个百分点,年增速和工业生产总量均创我市工业历史最高。比全省平均增速23.3%高0.9个百分点,在全省的比重由20*年底的17.26%提高到17.6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在全国40多个中心城市中居第17位,比上年的24位提高7位;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居第7位,比上年的11位提高4位。
(二)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95.9%,比上年同期提高33.7个百分点,比省政府下达目标(150%)高45.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产值1754.6亿元,同比增长20.2%,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672.9亿元,同比增长40.9%;实现利税总额突破200亿元,达到219.9亿元,同比增长47.5%,比省政府下达目标(15%)高32.5个百分点,其中利润突破100亿元,达到120.7亿元,同比增长54.5%,比省政府下达目标(10%)高44.5个百分点。
(三)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20*年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年底的43%提高到46.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60%以上。全市财政收入的60%以上、利用外资的70%以上和出口创汇的80%以上来自工业;新创造就业岗位5万个。
(四)工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成效显著,工业投入再创新高。全市全年累计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71.4亿元,同比增长61.55%,净增103亿元。在全市年初确定的196个投资超千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中,88个项目已相继竣工投产;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占了近50%;台湾中显、台塑、顶新国际,荷兰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安彩液晶玻璃、中铝公司铝精加工、中信税控机等近10个超10亿元项目奠基或破土动工。
(五)重点企业扶持力度加大,大企业发展初见成效
全市51户重点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84.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2.3%,贡献率达到40%;实现销售收入565.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3.8%,贡献率达到38%;实现利税106.6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利润40.97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8.5%、34%。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306户,比上年净增110户,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9户,比上年净增8户。郑煤集团、郑煤机等4户企业进入20*中国煤炭工业百强;新烟集团入围中国纳税百强;宇通公司、新烟集团、豫联能源集团等6家企业入选“中国工业企业1000大”排行榜;三全公司、思念公司和花花牛公司3户企业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宇通”、“思念”、“三全”成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六)工业集群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
全市41个工业园区经济指标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大幅度增长,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税收、利润、就业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36.4%,42.1%,50%,32%,74%。都市工业园区(楼宇)建设步伐加快,金水区重点规划了“四园建设”,管城区、二七区确定了28处闲置厂房和楼宇发展楼宇工业,中原区确定了钢木家具、童车、电子信息、服装等为主的都市型工业;惠济区利用铁路沿线综合整治后的土地,建设标准厂房3.8万平方米,已引进4家企业入驻。
(七)优势行业带动作用增强。
煤炭工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98.1亿元,同比增长29.4%,比上年净增47.1亿元;原煤开采量突破600万吨,达621.7万吨,比上年净增212万吨,增幅达46.3%,两项指标均突破我市煤炭工业生产历史新高。煤炭行业实现利润21.4亿元,同比下降0.5%。
铝工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0.1亿元,同比增长13.2%。随着中铝河南分公司70万吨氧化铝项目的逐步达产,20*年,我市氧化铝产量突破150万吨,达171.4万吨,预计2006年将在200万吨以上:铝加工材生产量48.4万吨,同比增长18.6%;电解铝生产量49.3万吨,增长18.6%;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电解铝行业亏损严重,铝工业全年实现利润21.4亿元,同比下降0.5%。
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完成增加值26.8亿元,同比增长17.2%,各类汽车(含改装汽车)生产量达到4.9万辆,同比增长11.4%,汽车工业全年实现利润5.6亿元,同比增长28.9%;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3亿元,同比增长16.6%,实现利润4.6亿元,同比增长94.7%;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0亿元,同比增长42.2%,实现利润3.3亿元,同比增长215.7%。
食品工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7.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1%,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工业生产均保持高位增长,分别达到41.1%、15.3%、21.3%、16.8%,“三全”、“思念”等公司生产的各类速冻食品生产量达到32.3万吨,同比增长34.6%,居全国第一位,方便面生产量达20.5万吨,同比增长16.3%,占全国方便面市场份额达四分之一。食品行业全年实现利润4.93亿元,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今年实现扭亏,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实现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121.3%、14%、89.6%。
(八)重点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年全市汽车产量达到4.9万辆,是“九五”末的6.2倍,宇通公司的豪华客车、城市公交客车占全国市场的70%,产销量居全国第一,*日产的高档皮卡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铝工业中氧化铝产量171.4万吨,是“九五”末的1.8倍,蝉联亚洲第一;铝材加工48.4万吨,居全国前三位,其中铝板带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食品加工量比“九五”末增长2.7倍,其中速冻食品产量达到32万吨,稳居全国第一位;面粉、方便面产量均居全国前三位。机械装备制造业中液压支架产量10万吨,是“九五”末的5.3倍,高、中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0%、38%;纺织设备产量5.3万吨,是“九五”末的3.7倍,国内市场占有率45%以上。
(九)县域经济比重不断提高
这几年,县(市)域经济发展势头尤为强劲,工业支撑地位日益凸显,对*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拉动作用。
黄山市徽州区位于安徽省的南部,近些年来,徽州区将工业发展作为发展的重点,在经济上取得较好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着工业经济总量偏少、企业规模较小、工业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建议徽州区重点发展优势产业、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园区的建设、扩宽融资渠道、建设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以及发展循环经济。
一、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1.工业经济总量较快提升
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8.8亿;实现工业增加值18.5亿元,比2010年增长19.8%;规模以上70家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75.0亿元,比2010年增长53.1%;实现利税5.2亿元,比2010年增长101.0%;利润总额4.0亿元,比2010年增长142.6%。2011年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31.5%。
2.经济运行的质量提高较快,步入良性循环
徽州区有10户高新技术企业,有20个高新技术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省级著名商标,2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国家级重点产品,10个省级名牌产品。徽州区还有38户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5户企业通过ISO14000环保认证。徽州区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使得经济在发展的同时,质量也不断提高。
3.园区建设推进稳定,发展势头强劲
政府为了加强园区对经济发展的支柱作用,新增园区开发面积5.43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为31.1亿元。园区的建设,使徽州区的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实力进一步提升,新增税收收入超百万元企业30户。目前,徽州区已经形成了“一区三园”,即徽州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园、低碳经济园、总部经济园的发展格局。
4.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年提升
2009年,徽州区工业增加值10.89亿元,增长29.6%,拉动GDP增长16.6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5.3%。2010年,徽州区工业经济的增加值14.2亿元,增长27.7%,拉动GDP增长16.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8.6%。2011年,工业经济的增加值为18.5亿元,增长19.8%,对经济增长的贡率有了更显著的提升。
二、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偏少
2011年徽州区的工业总产值为78.8亿,仅占整个黄山市总量的15%,工业增加值为18.5亿,整个黄山市工业增加值为134.1亿,徽州区的工业增加值仅占整个黄山市总值的13.8%。
2.企业规模较小
目前,徽州区仅有70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他的企业生产规模很小,有些企业更是拥有几个员工的作坊式生产。从企业中工作人员的数量来看,大多数企业的人数在百人以下。
3.工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徽州区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等轻工业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上,尤其是化工产业在徽州区工业经济上占据半壁江山。徽州区从工业企业的分布结构来看,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较少;传统生产方式的企业较多,高新技术企业较少。工业企业的分布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徽州区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较多,如精制茶的产量为3693吨,服装的产量为388万件,高新技术产品较少,仅有部分化学制品以及一些通用设备的制造,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企业徽州区还没有。初级加工的产品较多,如大米产量9523吨,初级形态塑料155434吨,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如改装汽车仅166辆。
4.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困难
目前,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中小企业,但是中小企业发展受到融资问题的制约。徽州区大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短缺,而且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国有的商业银行。但是中小企业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必须要有抵押资产,而评估机构对这些抵押资产的评估值通常较低,使得企业在原有资金短缺的基础上,取得的贷款数额还偏少。而且,贷款期满后再贷款,还要重新评估抵押资产,手续复杂,融资成本较高。融资困难导致中小企业无法及时筹集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5.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
虽然徽州区教育体制较为完善,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受到本身经济的制约,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型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而且,在本区人才外流的情况下还很难引进人才,即使引进人才,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以及发展空间狭小等原因,也很难留住人才。人才的数量不足和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制约着徽州区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增加优势企业的经济效益
优势企业是徽州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徽州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植力度,通过对优势企业进行融资担保、税收优惠等方式,扩大优势产业的规模、提高优势产业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扶植以恒远锦峰、恒泰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企业,以皖南机床、奔马、安华为龙头的机械电子企业,以通源服装杭丝时装、思图服饰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企业,以谢裕大为龙头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鼓励企业之间通过兼并等方式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度,将企业做大做强。
2.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方面,充分利用本区丰富的农副产品的资源,大力开发农产品项目,实现农产品精细加工的发展。利用徽州区较为广阔的土地和较多的经验丰富的农民,发展无公害果蔬、茶叶深加工等项目,将资源优势发展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发展,将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另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5年,努力实现生物医药及其他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30家,产值70亿元以上,形成3个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
3.加快工业结构调,提高徽州区企业的竞争力
一是徽州区应该对本地区的优势的传统企业,如精制茶的企业、服装企业,加大投资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二是徽州区目前应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降低化工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三是大力发展以永新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以高技术产业带动传统工业的发展。
4.加强园区的建设,吸引投资,引进项目,促进徽州区经济的发展
徽州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即徽州经济开发区,低碳经济园、循环经济园、总部经济园发展格局。徽州区应该根据产业的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应该进一步扩大园区的面积,加强园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产业的集聚,产生经济的集聚效应,吸引批量的投资和项目进入园区,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并优化本地区内的经济布局,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5.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政府要通过协调,加强银行与工业企业之间的沟通。要充分发挥徽州区财政的作用,采取财政贴息以及担保的的措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筹集更多的可用资金,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建立健全徽州区的信用担保体系,简化贷款手续,使本区的贷款能够很好的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利用。要积极鼓励有能力的企业上市,解决这些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扩宽这些企业的融资渠道。
6.加强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徽州区政府应该积极引进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及优秀高校毕业生。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人才奖励激励机制的建设,促使他们产生工作满意感以留住人才。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收入分配制度要合理,除了按照工作性质和工种确立的固定工资外,还要有与人们业绩相关的奖励;升迁机会要公平,引导企业建立凭员工的技能得到升迁的的机制;对于做出贡献的员工,除了精神奖励外,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徽州区内,努力形成一支素质高、经营管理能力强、国内外市场竞争适应力强的企业家队伍,以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
7.发展循环经济,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徽州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是徽州循环经济园建设,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对不符合规定的企业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同时,政府应该理性对待外来项目,对环境污染较大,资源浪费的项目,应该慎重考虑,对不符合发展要求的项目,应该拒绝入园进行生产建设。同时应该鼓励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的“绿色”发展。目前徽州区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日益明显,要坚持落实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等措施,发展生态型经济,缓解经济与环境资源的矛盾。
参考文献
[1]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徽州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2年5月.
[2]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2011年1-12月份全区经济运行简述[R].2012年1月.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我旗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我旗工业循环经济尚处于初始阶段,尽管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由于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低、思想观念陈旧、企业资金短缺、市场竞争压力大等种种因素,我旗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十分缓慢。
我旗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从企业生产流程及主要生产原料分析,除服装制造企业暂时无法参与工业循环经济外,其他企业都在节约原料及保护环境等方面有很大的技术改造空间,尤其是采矿及水泥制造企业及畜禽屠宰企业,其推广发展循环经济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及保护环境影响很大。
二、我旗制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成本障碍难以克服。我旗大部分工业企业还属传统生产方式,大多数企业市场竞争压力大,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成本利益心理尤为严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成了两个现实中相互冲突的目标,企业只是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效应而削弱了通过技术开发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长远利益,从而使企业很少考虑成本不考虑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导致循环经济难以发展。
2.观念性制约短期内较难改观。循环经济是新理念,一些企业往往侠义地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是政府部门应该管的事儿,而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长远的经济发展模式。
3.工业生产结构特征不够合理。我旗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为特征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占主导地位,生产结构上处于“两有两无”,有的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缺少的是资金和技术,这种传统的工业模式制约着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4.人才、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供给不足。我旗工业企业技术含量低,技术装备落后,发展工业循环经济需要开发引进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要有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技术的支撑。
三、我旗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前景
1.扎赉特旗绰尔工业园区为自治区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正在进行产业循环化构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园区重点考虑了区内主导产业的发展布局及相关产业的共生和循环,完善产业链。如,甜高粱生产总溶剂、甜叶菊加工、生物质发电,就是充分考虑到企业之间共生和固体废弃物再利用,实现产业园区内部循环,打造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2.甜叶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项目是依据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生产能力建设的项目,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律、特征和“3R原则”。甜叶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是利用农业生产的甜叶菊叶子生产甜菊糖甙,用甜叶菊的秸秆以及提取甜菊糖的废渣和当地有些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有机肥,阻止了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化学肥料使用和对浅表水的污染,阻止土壤理化性质的不断下降和土壤物理性能逆向发展,节约资源,符合循环经济的“减量原则”。甜叶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项目对其原料的废渣和农业的废弃物秸秆来说是年年以初始形式再利用;生产的部分产品有机肥,对农业来说是养分年年以初始形式再利用,再加工和施在土壤中都不产生污染,符合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企业扶持种植户发展甜叶菊种植基地3万亩,直接为甜菊糖生产提供原料。农业种植是加工的原料,也是其它工业的原料,又能为人的生活提供能源。它是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了资源,最大限度的创造社会财富,获取最大的利用,恢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蓄积生物量,节约资源,符合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
3.扎赉特旗康美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猪屠宰正在加大技术改造,集宰杀、分割、冷藏、腌腊制品、罐头制品为一体,延伸产业加工链条,实现企业内部循环模式。
4.扎赉特旗山水水泥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正在逐步加大环境技术改造力度,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水泥,每年可以消耗大量的页岩、铁尾矿粉等工业废弃物,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而且还能够解决因工业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占用土地问题;并且山水水泥将完善低温余热发电配套设施和水循环再利用,实现能源的再利用,为企业带来较高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均达到国家标准,积极助推我旗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促进我旗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有利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投资政策和项目的选择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我旗应进一步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绰尔工业园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2.在财政方面,对循环经济项目应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要给予财政补贴或贷款贴息政策。应加大循环经济的科技开发、设备研制、技术产品开发推广、示范项目的财政投入力度。
3.在税收方面,通过税收政策来改善技术创新中的投入和激励。对于企业节约能源和再生资源利用上,要给予减税和免税,还要从技术创新的角度鼓励企业在减量、回收、利用、修复上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效率,从税收政策上鼓励引导企业向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促进企业的相关技术创新。
引言
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以及有害还有高热量的废水就是工业废水,工业废水中大多都有着随水而流失的生产所用的材料,生产过程中所包含的污染物还有中间的产物等。工业废水在我国的污水中是最大的主体,工业污水的防治不仅仅关系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工业废水的污染源还有废水量大幅度增加,进而使得水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甚至威胁到我国国民的生存空间,影响了身体的健康。所以工业废水比城市污水的处理显得更加的重要。近些年,我国在工业废水的处理上越来越重视,并且也采取了很多的对策,用以缓解工业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1 工业废水的类别以及处理的原则
我国工业废水的类别通常分为三种。一种是根据工业废水所包含的污染物其化学性质定性为有机废水以及无机废水;有机废水包括食品类的废水还有石油加工的中间废水等,而无机废水多为电镀废水还有矿物质加工中间废水等。而根据企业产品还有加工的对象,其分为:冶金废水、制革废水、金属酸洗废水、染料废水、炼焦煤气废水、电站废水、造纸废水、纺织印刷废水、农药及化学肥料废水等。三是根据废水污染物的成分,分为:碱性以及酸性废水、含铬、氰、汞、镉、醛、硫、油、磷以及放射性物质等废水。第一种以及第二种工业废水并没有涉及到废水污染物的成分,也不能清晰的明确该类别废水的危害。而最后分类的方法,不但可以清晰的指出污染物的成分,还能够了解废水的危害性。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的基本原则可以分为七点。第一点是废水处理工艺的改造,其次就是环保原料的使用,在生产时,尽最大努力将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摒弃掉或者大幅度的减少使用,将有毒原料替换为无毒原料。第二点是在生产的过程中,选择最合适的工艺还有生产相关的设备,对相关执行操作守则严格的执行。第三点是剧毒废水例如含放射性物质以及重金属还有高浓度酚废水和无毒废水进行分流处理,在处理的同时还能够将有用的物质回收二次使用。第四点是轻污染废水比如说冷却废水,这样的废水是不可以直接排入下水道中的,这样会造成污水处理厂以及城市下水管道的负荷,其应该经过处理之后再次循环使用。第五点是污水中的成分如果与城市污水有所类似的有机废水,比如食品废水造纸废水等,可以经过简单的处理之后,排入城市的污水处理指定的污水处理厂。第六点是如果废水可以通过生物降解,那么在厂内经过处理之后,并且达到相关的要求后,排放到城市下水管道。最后一种是废水中含有难以降解的有害物,应该单独的处理不能排入到城市的下水管道以及污水处理厂中。
2 工业废水的特点以及处理措施
2.1 农药废水
我国的农药种类非常的多,所以农药废水中的水质非常的复杂,其主要的特点是废水中的有机浓度比较高,而且化学需氧量最高时每升数万mg,而且这种废水的毒性非常大,除却农药还有相应的中间体之外,还有例如酚以及汞等剧毒且难以降解的物质;农药废水多伴随着恶臭,对生物的呼吸道还有粘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药废水的处理,首先一点是要降低生产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有效的增加回收利用率,最大程度达到对环境无害,该类别的废水处理方法可以使用活性炭进行吸附,或者是蒸馏以及实施氧化法等等。但是,研究含毒量低,残留少,效果高的新型农药才是最正确的手段。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禁止使用666等有机汞还有有机氯的生产以及使用。
2.2 食品工业废水
我国食品工业所使用的原料非常广泛,而且其种类也是非常的多,所以所产生的废水水质差异比较大。食品废水所包含的多是固体漂浮物,例如碎肉以及果皮,再有就是悬浮的油脂以及淀粉等等。食品废水的特点就是悬浮物以及有机物含量特别高,极易腐败,通常没有太多的毒性,但是食品废水呈现出富营养化,进而会导致水生物的死亡,导致水源恶化污染环境。食品废水的处理应该设计两级生物滤池或者是两级曝气池进行处理。
2.3 重金属废水
重金属废水多是来自于电镀以及油漆还有冶炼等企业的废水。所以废水中重金属的种类还有含量等根据企业类型的不同而发生改变。重金属难以进行分解,所以只能转移存在的位置还有物理化形态。例如经过化学沉淀之后,废水中的重金属可以从溶解粒子形态转变为难溶性化合物沉淀下来,从水中转移到污泥中,再者经过离子交换处理后,重金属离子会转移到离子交换树脂上。所以重金属废水处理的原则,首先一点就是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的工艺,尽量不使用毒性较大的重金属,其次就是选择最合理的工艺流程,进行科学的操作,减少重金属使用量以及流失量。而除此之外就是尽量就地处理重金属废水,与其他废水进行分流处理,避免污水处理复杂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决不能够在没有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城市下水管道,避免重金属污染扩大。重金属污水的处理,应该将游离的重金属转化为不溶或者是难溶的化合物,再经过物理的沉淀或者是上浮进行祛除。
2.4 印染废水
印染行业的用水量非常的大,通常每加工印染一吨的纺织品,会消耗水量一百到二百吨,而在这些消耗的水中,有百分之八十是以废水排除的。所以印染废水的处理多为回收再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回收再利用所指的,是根据废水的特点,进行分类回收,例如漂白煮炼工序的废水就不能与染色印花工序的废水进行合流,漂白煮炼的废水可以进行对流洗涤处理,这样一来可以一水多用,减少废水排放。还有就是碱液的回收利用,其采用的多是蒸发的处理方法,如果水量比较足,还可以采用三效蒸发,如果水量比较少,就选择用薄膜进行蒸发;染料的回收上,例如士林染料利用酸化成为印巴酸,并呈现为胶体微粒状悬浮在残叶中,之后经过沉淀过滤回收就可以。而无害化处理包含了化学法以及物理法和生物法。物理法包括了沉淀法以及吸附法,沉淀是榱巳コ废水中的悬浮物,吸附法是为了去除溶解污染物并进一步脱色。化学法包括了中和法以及氧化法,中和法是调节废水的酸碱度降低色度,氧化法则可以氧化废水中的可还原性物质。生物法包含了活性污泥法以及生物转盘法以及接触氧化法等等。而想要达到回收的标准,最好是几种方法一起使用。
3 结束语
综合本文所述,污水处理的工作需要不断的探索,根据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污水处理工艺进行改进,以可循环发展角度对污水进行治理。而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也就是走上环境保护还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引 言
我国的汽车工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3年到1978年,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建设阶段。全部由国家计划组织生产和销售,对企业而言不存在市场需求和竞争机制。
第二阶段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9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是我国汽车的成长阶段。这一时期汽车工业的发展主要通过技术引进和建设改造,提高了产量,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步增强。
第三阶段从2002年加入WTO至今,是我国汽车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国内市场,世界汽车大规模进入我国,这无疑会对我国的汽车工业形成严重的冲击和威胁;而我国的汽车行业在之前的发展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也亟待改善和解决。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遗留的问题和加入WTO后面临的新挑战
一是产业组织结构问题(即产业内企业的组成和相互关系)。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某些地方政府采用地方保护主义使得业内企业竞争力不强。而入世后,中国市场逐渐和世界市场接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品位也受到国外诸多产品广告的影响,一些国际知名品牌车偏好增加;合资企业也成为许多中资企业强而有力的替代品,一些国内老牌汽车企业资不抵债,存货积压。
二是产业空间结构问题。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个集聚和扩展的过程,开始以集聚为主,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各种要素向中心地点集中,形成一个产业中心,再由产业中心带动周围企业的发展。我国的汽车行业形成于计划经济,缺乏市场调节,存在市场分割的现象,各地出于自己经济和政治利益各方面的考虑,都希望将汽车行业发展成自己的支柱产业之一,设立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干扰市场,使我国没有产业中心和核心企业。
三是规模经济问题。我国企业的分工多为按产品的种类分工,如分为客车制造厂、特种车辆制造厂等,零部件生产厂家仅仅围绕某个主机厂的配套产品进行生产,生产要素在不同种类汽车生产中流动较少,导致一定的效率和资源的浪费。
四是产业市场结构问题。我国的汽车出口比例小,且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一些精密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整车出口额很小。同时由于现在中国的技术投入不足,合资企业的成长能力更强。跨国公司希望借合资的名义回避关税,开拓中国市场,而中方期望以 “以市场换技术”。可时至今日,一些已经成立多年的合资汽车企业的核心零部件却依然完全依赖进口。
我国汽车工业近几年(2002~2008)发展现状和实证分析
市场分割情况。2007年,我国除了山西、贵州、、甘肃、青海、宁夏这六个省外,其他的省、市、区都有了自己的汽车工业体系。笔者通过分析《中国区域统计年鉴》2002、2004、2005、2006、2007年的数据发现,我国汽车行业的趋同度,即产品分布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数占全国省份(自治区、直辖市)总数的比重仍很高。2007、2006、2005、2002年都为84%,2004年还达到了90%。因为汽车产品的同质性强,经济带动力量大,各地方政府和部门都实行了区域封闭的保护政策,如武汉市只允许本地神龙公司生产的富康牌汽车作为出租车,而上海市只允许上海大众生产的汽车作为出租车使用。此外,受这种集团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影响,我国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也很低,上汽等大型轿车生产基地都建立了自己的零部件配套体系,自制率高达70~80%,对社会性的汽车零部件厂家依赖小。
目前我国发展较好的几个汽车制造地区为吉林、上海、广东、湖北、重庆、北京,这六个地区2007年汽车产量达到了全国总产量的51.9%,但它们的产量相差不大,都在70~80万辆左右,可以说,这六个地区几乎平分了51.9%的份额,而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的产业中心。这样的发展表面上可以让每个地区都有汽车这样的“高利润”产业,但其实因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有的运输方便,有的原材料丰富,有的劳动力丰富,分散的发展不仅对当地的稀缺资源是一种浪费,更对当地的丰富资源不利。因为每生产一单位的产品要消耗更多的当地丰富资源,作为稀缺资源不足的弥补,会减低当地丰富资源的生产效率,导致丰富资源更廉价而稀缺资源价格更贵。
分析目前国内十大轿车品牌,前三名仍全是合资企业,而我国自主品牌:红旗、夏利、奇瑞等都在五名以后。从外国人那分得加工组装的少量利益,还不如加速国内企业的合作,打破区域限制,集全国的资源为一体,即使利润分配不平均,至少都是在本国人的口袋里,不会被外国人瓜分。此外,自中国入世后,一些沿海城市,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很快,物价飞涨,很多跨国企业为了寻求低价劳动力,纷纷把目标投向内陆,而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人力资源这样的生产要素也没有办法自由流动,限制了资源的合理配置,让外资企业占尽各地优势资源。
产品的进出口结构情况。加入WTO后,我国的汽车进口关税从80~100%削减至2005年的25%,其间每年按比例削减。汽车零部件关税降至平均10%的水平。2009年之前,构成整车特征的零部件进口,以及进口零部件价格综合占整车价格60%以上的,均按照整车25%的关税税率征税。
由以上数据计算,对于进口零部件价格综合占整车价格60%以上的国内企业,近似有效保护率g=(t-ai×ti)/(1-ai)=(0.25-0.8×0.25)/(1-0.8)=25%,对进口零部件价格综合占整车价格60%以下的国内企业的近似有效保护率g=(0.25-0.3×0.1)/(1-0.3)=31.4%(其中t为消费商品的名义关税,ai为无关税时进口零部件价格综合占整车价格的比例,进口零部件价格综合占整车价格60%以上的按80%算,进口零部件价格综合占整车价格60%以下的按30%算,ti为进口零部件的名义关税)。由于对进口零部件价格综合占整车价格60%以下的国内企业的有效保护率g更高,则这一政策实际上是鼓励合资公司提高国产化率,保护了国内使用自产零部件的生产商。
2008年12月15日,WTO争端解决机制上诉机构最终裁定,中国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税收政策,违反了WTO的规定和中国入世承诺。WTO裁定败诉后,在2009年9月1日,我国实行“零部件关税为10%,而整车关税为25%”的整车和零部件差别关税税率。此举实施后,对部分未达到40%国产化率合资企业而言,不仅零部件关税下降15%,近似有效保护率g更是提高到了85%[(0.25-0.1×0.8)/(1-0.8)],这样反而鼓励了合资企业大量从国外进口零部件,通过散件组装的方式在中国加快生产和扩张,大排量的散件组装合资车可能因成本降低而出现大降价,这会对进口高端整车产生一定影响,但关键在于不利于我国自产零部件的发展。
面对此种不利局面,我国可学习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通过施加一些非关税壁垒,从而更灵活和隐蔽地保护我国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如采用国内税对生产、销售、使用或消费的进口零部件收税;还可使用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在招标采购时必须优先购买本国产品。
笔者通过分析2000~2008年我国主要进口汽车产品和主要出口产品的进出口额变化情况发现,我国进口主要为大排量的越野车和小轿车、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等,且2008年进口品相对2007年进口额都有提高,其中大排量的越野车的进口额增长了64.7%,而我国主要出口汽车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未列名车辆用车轮及其零件出口额2008年相对2007年只增长了1.2%,附件2008年出口额相对2007年还减少了4.9%,贸易逆差大。
随着国产化率规定的取消,大排量的汽油越野车、汽油小轿车的进口可能会减少,但小轿车用自动换挡变速箱及零件,车身(包括驾驶室)的未列名零件、附件的进口量会大幅度上升。有些企业会采取“全球采购”的方针,可能会导致中国制造业成为空壳,也可能使本来就不强的汽车工业产品出口额减少。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前景简析
加入WTO后,中国汽车行业面临国际一线品牌的竞争冲击大,加上面对国际压力,关税的调整幅度也较大,可是中国的汽车行业发展还是取得了较大成就,2008年我国的汽车总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
一、资源支撑盐化工蓬勃发展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盐大国,目前产能达到7 200万t/ a 。2009 年,国内原盐产量为5845. 10万t ,同比增长5. 6 %。丰富的盐资源可以满足制盐工业及盐化工长期快速发展的需求。全国各地几乎都有盐资源的分布:东部为海盐,中部及西南部为井矿盐,西北部为湖盐。受沿海地区各类园区和工业等项目建设发展的影响,北方海盐区的盐田面积逐年萎缩,海盐产能增幅和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而井矿盐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技术成熟,投资门槛不高,因此,近年井矿盐产能增幅较快,在全国原盐总产量中的比例逐年提高。我国以盐为原料的盐化工产业,主要是用于纯碱和氯碱两大行业,“两碱”的产量以及盐消耗量均占盐化工总量的95 %以上。“两碱”的发展拉动了盐业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以纯碱和氯碱为龙头,下游产品开发并存的盐化工产业格局。
二、中国纯碱领军全球
近年来,我国纯碱产能始终保持在大于10 %的增长速度,2009 年达到2 400 万t/ a ,产量为1 872万t ,是世界第一纯碱生产大国。现有生产企业约50 家,其中前10 家企业的产能占55 %左右。此外,近年来我国新建的大型纯碱装置,基本都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工艺装备,因此,我国的纯碱技术装备水平较高。2010 年,预计还会新增产能近240 万t。
三、氯碱工业步入成熟期
我国氯碱工业正处于一个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生产技术已十分成熟。2003 年以来,国内烧碱和PVC 产能的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20 %。截至2009 年底,我国烧碱生产能力达到2 793 万t/ a,全年烧碱产量1 891 万t ,同比增长8. 6 %,我国烧碱生产能力和产量已稳居全球第一位。2009年我国PVC产能达到1 781 万t/ a ,同比增长12. 6 %;总产量为915. 5 万t ,同比增长11. 0 %
2010 年,我国烧碱产能有望达到3 390 万t/ a ,增幅在21 %;PVC 产能有望达到2 343 万t/ a ,增幅超过30 %。虽然实际投产会有所变化,但从中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仍无法阻挡行业的扩产步伐,行业整合、调整已不可避免。
四、盐化工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盐业行业效益起伏较大,为避免产能严重过剩,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6年《制盐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一是优先考虑与两碱项目的配套建设。制盐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5500万t提高至2010年的6500万t,年增幅控制在5%以内,但实际预测该指标将会被大大突破。二是稳定海盐生产,有序发展井矿盐。主要作为化工用盐,关键是要提高产品质量。井矿盐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但生产稳定,产品质量相对较好,在适度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增加低耗能的液体盐的供应量。三是按需发展湖盐。湖盐区地处西部,运输条件还有待改善;但资源丰富,成本低廉,也具有一定优势。
受沿海地区各类园区和工业等项目建设发展的影响,北方海盐区的盐田面积逐年萎缩,海盐产能增幅和所占比例逐渐降低,产能进一步增加的潜力不大。而井矿盐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技术成熟,投资门槛不高,因此近年井矿盐产能增幅较快,在全国盐总产量中的比例逐年提高。目前规划建设的制盐产能(主要是井矿盐)超过1000万t/a,盐业产能的增长可以满足下游行业的需求。
五、打造盐化工循环产业链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决定消费市场的两个决定因素。预计2015 年前,我国经济将至少保持8 %以上的增长速度。我国拥有世界人口的1/ 5 ,造就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品消费市场。因此,我国盐化工消费需求在“十二五”期间仍有一定发展空间。
1.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盐化工虽然盐化工以盐为主要原料,但盐化工的主导产品均属于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纯碱和烧碱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盐的价格,而是决定于电、蒸汽、合成氨的价格,实质是取决于煤炭的价格,盐化工主要通过煤化工的竞争力体现出来,所以煤盐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
2.打造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产业链。两碱联合是盐化工有效的发展模式之一。使用电石法PVC 产生的难以治理的电石渣全部用于氨碱的生产,可以解决PVC 树脂行业的电石渣废料利用的难题,同时减少了纯碱对石灰石的消耗和相关能耗及“三废”的排放。氯碱产业应体现先进的产业链特色,目前比较成功的模式之一是氯碱、TDI/ MDI 和PVC 的结合,氯气优先用于TDI/ MDI 的生产,产生的HCl 再用于PVC ;二是氯碱、TDI/ MDI 和廉价甘油制环氧氯丙烷的结合,氯气优先用于TDI/ MDI 的生产,产生的HCl 再和甘油合成环氧氯丙烷。如此实现了氯的二次利用,完全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新上盐化工项目不应仅仅把发展锁定在大型氯碱装置并配套PVC 项目上,而应转变思路,重点考虑更先进和切合实际的氯加工方案,以氯定碱,大力发展高档次精细有机氯产品。
综上所述,我国盐化工产业链正在步入一个新的调整和发展期,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盐化工产业发展趋势是:延长现有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方向寻求突破。在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锁定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的路线,将为盐化工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 周贤国,刘向阳. 煤盐联合发展氯碱循环经济[J]. 氯碱工业. 2007(0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3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厦门市海沧投资区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工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符合环境发展要求的新兴产业比重逐渐提高。2016年,海沧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990亿元,同比增长2.1%,工业增加值290亿元,同比增长2.3%,是自金融危机以来增速最低的一年,工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海沧已结束了高速规模化增长的历程,随着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问题日益突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海沧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推动力。
一、海沧区工业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趋势
(一)工业企业产业结构状况
2016年,海沧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2家,按照行业类别,主要包括机械、电子、化工、汽车及配件、生物医药、卫浴、造纸印刷、烟草、热力电力、食品纺织等其他轻工业(以下简称为“其他轻工”)等。从企业数量上看,机械、电子、其他轻工三个产业数量最多,占总数的54.5%(图1);从企业产值上看,机械、汽车及配件、化工三个产业产值较大,占总产值的58%(图2)。从总体上看,海沧基本形成以机械、化工、电子、汽车及配件产业、生物医药、卫浴等行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二)海沧工业结构调整趋势
1.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缓慢降低
受国际经济环境和中国经济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工业在海沧国民经济中的结构逐渐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速也低于GDP的增速。近五年来(2013年-2016年),工业占GDP的比重从69%降低至53%。2016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3%,而全区GDP增速为7%。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比重提高
在工业增速下滑的情况下,符合厦门环境发展要求,代表技术和市场发展方向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及配件等产业发展较快,化工等产业增速较慢,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也逐渐降低,如2013年-2016年期间化工行业的比重从33%降低至15%。
3.支柱产业优势不明显,工业结构调整与转型任务艰巨
海沧工业企业行业较多,主要产业数量和产值均不具备显著优势,产业链及产业链群未形成,未能发挥主要支撑作用。从企业数量上看,海沧化工、机械和其他轻工企业达153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数的一半以上,可见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仍占主要份量,海沧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海沧工业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结合国家统计局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相关指标,从招商项目评估主要要素包括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产出效率、利税能力、集约用地情况等方面考虑,以海沧2016年规模以上企业为分析对象,本文选取总资产贡献率、产值利税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用地产值四项指标来衡量海沧产业的经济效益情况。(备注:由于烟草和热力电力产业具有垄断性和区域分布特殊性,不在本文分析范围)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生物医药、汽车及配件行业四项指标均高于平均值,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电子、卫浴行业三项指标高于平均值,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机械、化工、p工三项指标低于平均值,急需转型升级;造纸印刷行业存在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单位用地产值指标低于平均值。
三、产业分类调整结论
综上所述,海沧区工业产业升级调整方向总体思路应是弱化经济效益低下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一)重点培育和发展汽车及配套产业、生物医药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根据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沧的汽车及配套产业具有产品技术含量高、劳动生产率高、市场前景好、行业带动力强等特点,对国民经济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生物医药产业是以基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型制药技术等相关高新技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海沧生物医药企业经济效益好,对区域经济体贡献率大。发展汽车及配套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既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也符合海沧产业发展情况。
(二)重点改造卫浴、电子产业
海沧电子产业发展较快,企业经济效益良好,但大部分电子企业以OEM为主,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始终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附加值低,利润微薄,应重点扶持产品结构进行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海沧卫浴产业创新能力较强,有超过50%的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龙头企业具有行业领先地位,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大部分企业以为国际知名品牌ODM为主,应重点扶持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三)引导机械、化工、其他轻工产业等部分企业有序转移、淘汰或转型升级
除汽车及配套企业外,海沧其他机械产业企业(除造船外)主要以简单机械加工为主,经济效益低下;受经济形势、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造船行业也面临交船难、接单难、盈利难、融资难等诸多问题,应引导该产业企业加强创新能力,逐步转型升级。
随着PX项目的迁移,海沧化工产业地位已逐步弱化,已经无法形成产业集群,缺乏竞争优势,经济效益低下,同时还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和污染隐患,与厦门发展定位相冲突的部分化工企业应进行有序转移外迁。
其他轻工产业中的部分企业效益较差、生产效率低下,对不具优势、占地面积大、附加值不高的塑料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金属制造业、应引导其有序调整。
另外,针对为工业产品配套行业印刷与包装产业,存在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单位用地产值较低的情况,需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用地集约化程度。
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一)强化产业招商,引进补链式项目,培育支柱产业
分析汽车及配件、卫浴、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的缺失环节,积极引进龙头型、补链型企业,拉长增粗产业链,培育支柱产业。具体可以分水平式补链企业的引进,目的是扩大同类产业的聚群;垂直式补链企业的引进,目的是延长产业链条。利用对台优势,对接台湾产业转移,大力扶持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百亿企业集团。
(二)强化政策扶持,发展先进制造业
1.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财政资金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重点投向汽车及配件、生物医药等产业,鼓励企业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品牌创建、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2.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政策体系
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与高等院校合作,加大R导际跞瞬拧⒕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换、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3.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加强与风险投资基金合作,支持生物医药等孵化、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三)打造完整产业社区,促进产城融合
注重生态、生活、人文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不断的完善工业园区生活配套、提升软环境和服务能力,将园区与社区的紧密结合,探索工业社区的新发展。推进规范化、智能化和便利化物业服务进程,对社区内的工厂、产品进行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和管理,搭建人才、技术、设备、物流、项目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对接。引入中介机构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D6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2 — 0028 — 02
自十顺利召开以后,加强我国法治建设成为了当前最为迫切的工作之一,而作为法治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狱警工作以及监狱警察队伍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新时期的法治建设无疑给狱警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也更加高标准的要求,这使整个监狱警察的职业发展方向也发生着悄然改变。狱警的职业精神一直以来都是影响狱警队伍发展以及狱警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而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的几起“越狱”事件也为社会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人们将更多关注的目光转向狱警职业发展上来。为了迎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为了使我国法治建设能够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对狱警职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就工作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我国监狱警察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监狱警察的职业发展中存在着众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狱警工作人员的成长与发展,也同时制约了狱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对这些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出目前我国监狱警察职业发展中的弊端,并针对这些弊端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下是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主要从地理环境、工作压力、权益保障以及心理压力等四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监狱环境闭塞,不利于狱警成长
从我国监狱建设的位置与环境来说,出于各种考虑监狱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都比较偏僻,距离城镇也比较远,存在着信息不顺畅,交通不便利的情况。据统计,我国将近75%的监狱设在远离城镇的偏远地方,这些地方容易与现实社会形成“脱节”,由于环境的局限性使其发展空间较小,对于狱警的成长极为不利。与其他组织相比而言,监狱系统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较弱,较差的就业环境成为制约监狱人才引进的重要因素。
(二)较大的工作压力与工作强度对狱警提出了挑战
应该说,监狱的工作性质带有着强烈的自身特点,由于狱警的主要工作就是与罪犯打交道,这使狱警的工作充满了突然性与不确定性。虽然罪犯有固定作息时间,但是,对于罪犯的管理却是24小时不间断管理。一般来说,狱警都是轮流值班对罪犯进行严格管理,很多狱警无法正常休息,尤其节假日尤为明显。长时期的高强度工作使得狱警身心受到较大挑战,又无法得以及时调整与修复,对狱警的身心发展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较大的职业风险对狱警身心健康带来影响
监狱,尤其是基层监狱存在着很大的职业风险这是不争的事实,狱警职业风险一方面是来自于监狱内的实际工作让狱警时刻面临着人身安全问题,如监狱巡逻、现场管理等工作,虽然对于常人来说是比较轻松简单的工作,但狱警所面对的是一些社会“特殊人群”,因此我们也经常将狱警工作所在地称之为“弹药库”,这看似夸张的比喻实际就是狱警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狱警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严防死守,不能出现任何失误,而每一次失误的产生就可能意味着一次事故、一次处分,甚至要承担刑事责任,这使很多狱警对自身职业产生了抵触、抗拒和倦怠心理。
(四)对于狱警缺少充足的权益保障
工作强度与权益保证应呈现正比例关系,然而监狱工作却无法实现这样正比例关系的保障,狱警所面临的是监狱工作虽然强度大、压力大,但是在权益保障方面却显得不足的现状。面临重大的工作压力与社会责任,一旦出现问题狱警则会受到严重惩罚。除此之外,面对可能出现的暴力抗法、罪犯袭击以及人身威胁等问题,监狱工作让很多狱警没有归属感,这种情形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终将会使狱警工作陷入大量狱警人才流失,监狱工作出现后备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的窘境。
(五)狱警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狱警的心理问题也已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狱警在任职期间,接触到的丑恶现象超出常人的几十倍,这对狱警的心理带来重大考验,也使得狱警成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特别是一线狱警,其工作直接面对罪犯,工作具有很大危险性,遭受着众多突发事件的影响,这增加了狱警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狱警的心理健康直接决定着狱警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因此,关注狱警心理问题,适时、及时给予狱警心理关怀和心理疏导是确保监狱工作有序展开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狱警职业发展现状与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监狱警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狱警要做好职业发展规划,首先要明确影响工作的主要因素,全方位的了解狱警这个职业以及自身的发展需求,构设一个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只有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才有利于狱警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从内因方面来说,狱警要提高自身素养与潜能
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对于狱警工作来说也是如此。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出现了重大变革,狱警所面临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主观环境与客观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要适应时展需求,保持强劲的工作热情与生命力,狱警就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升自身能力。监狱部门要结合各自监狱狱警的发展情况以及狱警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育培训与工作创新,从而强化狱警队伍建设。狱警对于监狱部门组织的学习与培训,要积极配合,并应该意识到这是提高自身修养的良好机会。有不少监狱都组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培训,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狱警的执法理念、岗位技能以及专业化素质,整体强化了狱警队伍建设,有利于更好的贯彻依法治国的发展理念。西外,由于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社会,作为监狱机构,也要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提升狱警的信息化素养,能够结合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监狱管理工作。
(二)从外因方面看,国家应该为狱警提供充足的权益保障
至于监狱对狱警招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就是待遇保障方面,与其他执法部门相比,狱警的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面临风险大,可是,待遇方面却没有得以体现,反而比其他执法人员差很多。为此,国家首先要提高狱警的待遇,充分保障狱警的权益,实施高薪养廉的政策,降低外部对狱警的压力。其次,由于狱警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面对的是充满危险性的罪犯,自身的权益难免受到侵害,国家可以为此出台相应的政策与规章制度,来保障狱警的合法权益。再次,监狱通常位于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与外界隔离,这使得狱警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比较少,狱警渐渐沦为被忽略的群体,国家和群众对狱警的重视力度不够,也削弱了狱警的权利保障,国家可以加大对狱警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加社会的正确认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正确的对待狱警这份工作,狱警也能够受到更多的尊重。
(三)从心理方面来看,狱警需要正确的心理疏导
狱警的工作环境特殊,面临的工作对象特殊,尤其是一线狱警直接与罪犯打交道,遭遇到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众多,不少狱警都有过被袭击和人身伤害的经历,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狱警的心理问题。监狱作为罪犯的服刑与改造场所,在对罪犯的改造中能够意识到对罪犯进行心理疏导的重要性,也有专门心理专家为罪犯服务,帮助他们摆脱众多心理问题,可是,对于狱警,却没有进行有效心理疏导,不少狱警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却没有得到治疗,这也不利于狱警这个职业的长远发展。为此,监狱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心理疏导对于狱警的重要作用,定期对狱警进行压力释放与心理疏导,使他们能够度过心理问题高发期。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狱警疗养休假制度,让狱警分期、分批外出享受疗养,以便放松身心、开拓视野,获得更多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交流的机会,增加他们与社会、与工作、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邀请专业的心理医生来监狱为狱警进行现场心理咨询和心理调适,通过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来疏缓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
(四)从体制来说,应强化动力机制,使狱警工作热情得到有效激发
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来对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等内容进行完善与规范,将绩效考核进行量化与细化,使狱警通过客观评定来获得应有的个人利益。考核中要避免轻质量重数量、轻定理重定性、轻表现重能力、轻里重表、轻面重点的主观的考核理念,要根据狱警的工作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狱警的政治待遇,对于一些评优评先机会、职务晋升机会应尽量向基层狱警发生倾斜,并可根据狱警的个人表现随时进行奖励机制的调整,对于那些日常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基层狱警可以适当给予优先权,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来自于组织的关怀,并随时能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使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热情得到有效激发。三是建立培训机制,推进狱警的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建设。可以根据狱警不同的岗位职能对他们展开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使他们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也可以通过岗位练兵的活动开展来对狱警的实用技能、专项业务等进行现场考评,提高狱警实战能力;还可以通过外出学习参观的方式,为狱警提供“走出去”的交流机会,通过座谈、观摩来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提高自已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
(五)增强大众对狱警工作的认知,为狱警工作创设良好环境
社会是狱警发展的外在大环境,对狱警有重要影响。人民群众对于狱警工作的认知可以促进狱警调整心态,找到工作动力,明确工作方向,从而做好更长远的职业规划。虽然近些年,对于狱警的关注度提升,但是与公安系统的执法人员相比,对狱警的关注度远远不够,不少公众错误的认为狱警是“二等警察”,这给狱警也造成心理负担。监狱也要做好外部宣传工作,宣传在改造罪犯工作中狱警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且,由于狱警的存在才保证了社会的安全稳定,是社会治安维护中重要的因素。党和政府要增强民众的认知,对狱警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不断加强狱警队伍建设。总之,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宣传,树立优秀的典型事迹,使人们群众能够正确的看待狱警工作,当狱警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狱警就会减轻精神压力与负担,狱警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权益保障问题也有了基本保障,这有利于监狱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语:我国不断加强法制建设,监狱工作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为了延续司法公正性,狱警要恪尽职守,守护法律这块神圣净土。国家要为狱警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为狱警提供权益保证,解决狱警后顾之忧,切实维护监狱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我国法制国家建设保驾护航。
〔参 考 文 献〕
〔1〕 陈育生. 防范和化解监狱警察职业风险初探〔J〕. 中国司法, 2007, (12): 31-34.
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一样,有自身的特点,当前我国对生物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在不断的寻求新的方法和技术。而我国当前企业的工商管理发展现状为:
第一,工商管理模式粗放。因为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所以,当前生物技术研究企业的工商管理会存在一定的粗放管理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生物技术研究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丰富的工商管理经验,在企业管理中没有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知识作为企业管理支持,企业的管理者只能凭借个人习惯和情感进行企业管理,这样就会造成企业工商管理中出现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完善,这样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方针的制定。
第二,生物技术研究企业的文化建设不足。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社会效益而后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员工才可以在工作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力量,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向导,起到指引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力。生物技术研究企业更加需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这样才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第三,工商管理地位不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位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将企业工商管理思想进行转变,结合一些新的发展观念和思想,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社会责任加入在企业发展中,将以上企业管理中的粗放式管理转变成集约型管理,同时进行管理创新。因为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发展本质不同,所以工商管理方式需要有一套自己的管理理念,这样才会促进该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四,工商管理人才缺失。众所周知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发展中人才比较缺失,生物技术发展企业的人才更为缺失,真正有能力的管理人才更是少有,这些现状的产生和我国企业的发展历史和工商管理的发展有关,管理人才的缺失,需要企业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管理,珍惜企业当前的内部人员,加强对内部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关心企业内部人员的生活,不同的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
在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现状中,还有很多不同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出现,为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需要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将问题解决,同时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对于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等相关的生物技术研究企业来讲,因为是一门新兴的技术研究领域,所以其管理模式需要进行创新,寻找适合该企业发展的工商管理模式,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
从以上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可以知道今后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第一,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中,工商管理人才非常的稀缺,生物技术研究因为是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所以相关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非常急切。今后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向为培养更多专业的工商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和人力保障,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运用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第二,制定企业工商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发展中的规矩就是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企业的各项工作需要有序的发展和进行,就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最为其发展的保证。当前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我国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该领域企业的发展需要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制定适合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工商管理制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留住更多的人才,保证企业各项工作有序的进行。
第三,实行人性化管理。我国当前企业的发展和管理,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管理,很多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以经济利益为前提进行制定的,缺乏人性化管理,进而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着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为了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需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人性化,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促使企业工商管理的人性化。
0.引言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它是人类主要使用的农产品,动物饲料的主要来源,也同时是人类重要的工业原料来源。其特征是可加工空间大,产业链条较长。据相关统计显示,世界上已经开发出来的玉米加工产品多达几十类,数千个品种。每一品种都可形成产业链,每一条产业链都牵引着一个大产业。玉米经过深加工后,其产品的附加值比卖玉米原粮增加效益3—100倍以上。[1]吉林省具有十分优越的光、热、水、土条件。除东部高寒山区和西部部分少雨干旱地区之外,大部分地区都适合于玉米生长,具有不可多得的地域优势。吉林省玉米生产的优势,为玉米加工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现状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的中部,全省幅员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现有耕地面积522.48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8%。农耕土壤条件优越,土质肥沃、结构好,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农作物生长。吉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 5.1℃左右,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在400—950毫米之间。[1]
(一)产业规模大,种类齐全
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农副产品加企业2586家,占制造业单位总数的30.6%,从业人员89413人,占制造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6.4%;其中规模在500—2000万元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253个、从业人员15674人;20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83家,从业人员29636人。吉林省玉米加工业主要涉及玉米加工业玉米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3大类;包括糕点及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酒精及饮料酒制造等9个中类,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玉米加工业体系。
(二)龙头企业显现
与过去相比,企业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格局有所改变,涌现出一批经营规模较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家,超亿元的企业9家,在吉林省所占的比重较大。
(三)主导产业明显
吉林省的玉米加工业的发展速度迅猛,逐步发展成为吉林省加工业的主导产业。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在2005年占全省加工业的2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玉米加工业中的应用,使玉米加工业在2010年占全省加工业的45%左右,比2005年增长了1.8倍左右。
二、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一)玉米加工业产业结构层次低
吉林省玉米加工业主要是以农副玉米原料的初级加工为主。玉米制成品水平低,企业整体规模小、装备水平低,自我发展不足,企业衔接不紧密,严重制约了吉林玉米加工业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在行业加工方面,食物资源总体上粗加工行业多,精深加工少,特殊人群食用的玉米发展不够,不能满足不同人群对现代玉米加工的发展需求。深究产品结构,我们发现产品花样少、档次较低、包装较差;大众产品居多,高档产品少;产品类型趋同,更新换代慢,不能适应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
(二)生产集中度低
吉林省玉米工业企业绝大多数是小型或微型企业,龙头企业较少,最终导致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能力低下,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设备较为落后,产品更新换代较慢,竞争后续能力匮乏。并且玉米加工行业对企业的规模效益要求较高,可是因为吉林省大多玉米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达不到合理要求,形成了企业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竞争能力弱、抵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客观现状,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吉林玉米产业的发展壮大的“瓶颈”。
(三)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玉米加工历史上是农业和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移时的首选行业,入行门槛较低。[2]虽然,近年来一些行业的部分企业通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客观上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即使今天
仍有大部分企业仍沿用简陋的厂房、简单的设备和传统的生产技艺,就整个行业而言,由于企业规模小,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仍显不足。
(四)多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吉林省玉米企业大多为个体私营企业小企业或微型企业,因而在企业管理水平上相对较低多数企业至今没有摆脱家族式管理小作坊式经营的模式;企业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企业管理水平的低下,必然导致企业对市场的发展变化缺乏预见性,缺乏长远的战略性设想。
三、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发展对策
(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发展状大四个优势玉米产业:即畜禽肉制品业、面制品业、果汁加工业及调味品业。 大力开发四个现代玉米产业:即乳制品业、保健玉米业、休闲玉米业和玉米添加剂业。乳制品业应推广普及质优价低的学生奶,满足广大中低层消费人群;保健玉米应大力开发大豆粉产品。[3]休闲玉米的重点是开发新型膨化玉米、焙烤玉米和新型炒制玉米;玉米添加剂业继续坚持“安全、天然、营养、高效、复合型、多功能”的发展方针。
(二)重点打造,生态玉米种植从企业层面讲,要对产品质量好 科技含量高经营效益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予以政策倾斜,大力支持,使其尽快壮大,同时,要按照集群经济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整合玉米加工业资源,发展园区经济,加速其集聚化进程,发挥其集聚效应,促其成为吉林省新一轮玉米加工业发展的亮点和增长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健康、保健玉米需求大幅度增长,绿色玉米和有机玉米的兴起,更加快了人们对玉米质量的需求。这为吉林扩大玉米发展规模,发展绿色优质玉米工业提供了很大空间。值得重视的是,农村玉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也开始有数量型向质量型转移。从目前情况来看绿色玉米市场前景广阔,大力发展绿色玉米,将为吉林玉米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创新科技,推动深加工。
一是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薪技术和成果,使之应用于玉米加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推动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的上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快技术中心建设步伐,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加速形成技术创新机制。
三是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鼓励玉米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机联合体,促进玉米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推广。
(四)创新营销管理模式。
吉林省玉米企业大多为小企业,在产品销售存在着诸多问题,可积极的吸收借鉴产销分离以销定产的营销模式,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有效营销方式,形成以销售打品牌以品牌促营销的良性循环。
四、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一)丰富多样化
近10年间,我省玉米加工品种已从单一的谷物淀粉类主食发展到畜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禽蛋等多品种的主食,并显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快捷方便化
快餐业发展战略目标是,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式快餐品种,供应的对象先以流动人口为主,逐渐扩大到城市工薪阶层和学生阶层等;发展要求高速度,年平均增长不低于20%,其工农业收入要从现在占饮食业的30%增长到50%。
(三)无害卫生化
我国目前的大多玉米为达到“色”美之目的,滥用多用玉米添加剂,包装因工艺、技术等落伍而大量采用塑料包装、复合材料容器等,毒性较大。因此,我国尚待开发和生产、填补的玉米包装空白还很多。
(四)精细高级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玉米质量的精细要求和档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玉米加工虽以发展大众化玉米为重点,但发展中高档玉米粗杂粮制品已提到议事日程。如专用系列面粉中的面条粉、油炸粉、自发馒头粉;大米中的黑米、红米、紫米;油脂加工向精炼油脂发展等等。
(五)多功能保健化
未来的玉米不仅要求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还要具有治疗慢性病和防病保健的医疗作用,成为多功能的保健玉米,副玉米的药用价值也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青睐。
注释:
[1] 顾莉丽.《吉林省发展玉米加工业的研究》[d].学位论文 2004。
[2] 罗锦宏.《廊坊市食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
展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年。
[3] 敬艳丽等.《河南食品加工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商品与质量·前沿观察》,2010年。
参考文献:
[1] 王红.《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王军.《玉米期货市场对新疆玉米产业保障作用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