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11-07 11:15:28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篇1

现状: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民营企业已成为市域工业经济的发展主体。从20xx年起,该市大力推进“国退民进”、“两个置换”、“产权多元化”等改革措施。到20xx年底,全市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国有、集体企业全部退出市域经济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民营企业和产权清晰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的蓬勃生机全面激发了市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活力,市域工业经济驶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全市共有规模工业企业43家,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已由20xx年的17增加到37;规模工业实现的产值由20xx年的5.48亿元增加到13.4亿元。全市工业税收由20xx年的98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所占比重由20xx年的20增加到44.4。

工业园区已成为市域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近三年来,该市着力抓好太子庙生物医药园、蒋家咀棉麻纺织工业园、城关镇杨木及食品加工工业园的建设,培育了棉麻纺织、食品加工、黑杨加工、生物医药、汽车制造及新材料、精细化工六大市域支柱产业。从入园企业户数来看,三大园区规模企业户数较3年前增加了一倍。20xx年三个园区仅有规模企业18家,目前已达36家。从园区工业产值看,三大园区规模企业产值是3年前的近三倍。20xx年末三个园区规模企业产值不足3个亿,今年可达8.5亿元。目前三大园区规模工业实现的现价总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90。从入库税收来看,三大园区规模企业入库税收较3年前翻了三倍。20xx年末三个园区规模企业入库税收只有500万元,今年将达1500万元。从园区工业投入来看,三大园区近3年新增项目投入5亿元,是前20年工业投入总和的1.3倍。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成为市域经济的主要特色。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39家,其中规模企业26家,出口规模企业5家。20xx年全市产值过1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7家,其中产值过5000万元的2家,产值过亿元的2家。“荣祺牌”茭头、“红菱牌”水生蔬菜、“福景牌”木制品等成为*场上的知名品牌。黑杨加工产业发达,全市杨树面积达50万亩,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黑杨生产基地市,并获得了“中国黑杨之乡”的美誉。苎麻加工业已与全国20家大型纺织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产品远销安徽、广东、上海等10多个省*,并出口西欧、北美、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去年苎麻产品出货值1320万元,出口创汇150万美元,特色产业规模集群效应初步形成。

良好的政策环境成为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制定优惠政策,把投资商请进来;创造优良环境,让投资商留下来;提供优质服务,使投资商富起来”已成为全市招商引资、发展市域工业经济的共识。主要的政策有:一是引导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出台了《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扶持、指导规模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优化经济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二是鼓励企业发展的奖励政策。全市设立了纳税大户奖、企业上台阶奖和创品牌奖,重奖对工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主。20xx年市政府财源建设奖励支出200多万元。同时,给予民营企业主相应的政治待遇,积极推选他们担任省、*、市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并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上重点宣传推介,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保护企业发展的服务政策。全市实行了市级领导联点企业、“一站式”审批、重点企业挂牌保护、经济环境“黄牌警告”等政策制度,打造诚信政府,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为民营工业的发展保驾护航。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全市工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4年来,全市引进投资300万元以上项目52个,投资额5.3亿元。

问题:规模不大,产业不强,投入不足,体制不顺企业规模较小,整体素质不高。全市现有规模工业企业43家,年产值13.4亿元,实现税收1800万元。但其中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目前还没有一家。由于部分民营企业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转换而成,一些陈旧的设备和厂房无力及时更新,导致产品档次低,效益差。就农产品加工业而言,同样存在重视粗放产品加工,忽视产品的深加工增值问题。

产业不强,缺少龙头品牌企业。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集中不够,大型现代企业少。虽然在棉麻纺织、黑杨加工上形成了一定特色,但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形成一个产业的规模。二是产业链条不紧,上下游产品脱节现象严重。如纺织企业由于产品的结构雷同,科技含量低,企业之间缺乏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不但没有形成特色产业链,相反往往同类企业争原料、抢资源、拼*场、打价格战。三是“家长式”管理、“家族式”的经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降低了企业驾 驭*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企业缺乏科技人才。从对10家企业的4780名员工调查来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506人,占总人数的10.6,具有高级职称的仅6人,初级以上职称的624人,占13。75以上的民营企业家没有技术职称和大专以上文凭;企业产品更新难,大多数为传统的、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企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来降低生产成本,在*场上没有竞争力。

投入不足,企业发展缺乏后劲。中小企业发展最需要的是资金,贷款难,筹资难,已成为制约市域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为追求最大效益,对市一级下放的贷款额度很小,不仅没有将信贷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反而将从市级吸收的存款转移到大中城*,有的银行对市级只存不贷。二是中小企业起步基础差,特别是财务制度、财务管理相对不规范,不稳定,缺乏透明度,经营风险和人为风险高,使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望而却步。三是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漠,抵押与担保受限。四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建立,企业筹资缺少信用服务平台。

体制不顺,使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缺乏动力。一是行政体制方面,近年来,随着一些职能部门划归“线管”,市级政府职能越来越弱,这种“条块分割”的局面使得市级政府经济调剂缺乏手段。如工商、税务、国土、质监等部门上划后,市级的调控能力下降了,收费优惠等承诺难以落实到位。二是财税体制方面。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市级财力相对减弱了,增值税、所得税增量部分大头被中央、省级拿走,严重挫伤市级发展工业经济的积极性。三是投资融资体制方面主要向大城*、大型企业倾斜,也不利于市级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受国土、电力等宏观调控因素的影响,加大了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困难。

对策:突破瓶颈,培育特色,筑巢引凤,打造品牌

拓宽融资渠道,破解瓶颈难题。一是要抓好企业诚信建设,营造诚信环境。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协会,负责制定行业规范,监督信用行为,组织信用评估。把不守信用的企业及法人代表列入黑名单,使之难以在*场上立足。二是帮助企业摒弃落后的家族管理模式,优化股权结构,逐步实现资本社会化,管理职业化,建立符合*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三是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市级财政应设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重点项目的贷款贴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支持本地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是要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公司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可采取政府投入、企业参股、民间集股等办法建立担保基金。五是要激活民间资金,引导民间投资转移到工业项目上来。六是要支持鼓励企业上*,发挥企业直接融资的功能。

突出特色,培养龙头企业。特色就是优势,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经营特色。要立足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在“特色”二字上做文章,打造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作用大、*场占有率高和发展前景广阔的龙头企业。如**的苎麻产业,省政府将苎麻产业纳入了全省七大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规划,**市被列为基地建设项目市。**务必抓住这一发展良机,在加紧规划种植的同时,加大规模加工企业的扩张改造,开发延伸下游的印染、服装等“链条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加快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要根据园区的不同功能与特色,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提升园区品位,为民营工业上规模上档次提供一流的设施和一流的服务。二是要明确主导产业,创新机制,加快产业集聚。要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转移淘汰产业的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紧紧围绕业已形成的支柱产业,按专业化分工协作要求,优化整合,形成地域产业链。三是要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招商引资。要立足资源特点和区域优势,认真筛选、编制、准备一批建设条件成熟、*场前景广阔、预期效果理想的新项目,为园区做大做强夯实项目基础。

篇2

根据*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公布数据,截止到20*年,全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9*6个,从业人员76.21万人;工业个体经营户42774户,从业人员30.39万人。

在工业法人单位中,国有及国有独资公司2*个,集体企业1541个,私营企业5137个,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260个,其余类企业19*个。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采矿业694个,制造业8262个,电力、燃气给水的供应业90个。

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居全市前6位的县(市)、区依次是:巩义市、新密市、新郑市、中原区、荥阳市、金水区。

二、20*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年,*工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紧紧围绕全市“三个一千亿”的工业发展目标,加大对工业经济运行中各种制约因素的化解力度,各级工业管理部门对全年工业发展目标早做部署,精心协调,使我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经济多项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超额完成了全市全年工业经济发展目标。

(一)工业生产增速加快。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69.7亿元,比上年净增168亿元,同比增长24.2%,比全年预期增长目标(20%)高出4.2个百分点,比省政府下达目标(17%)高7.2个百分点,年增速和工业生产总量均创我市工业历史最高。比全省平均增速23.3%高0.9个百分点,在全省的比重由20*年底的17.26%提高到17.6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在全国40多个中心城市中居第17位,比上年的24位提高7位;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居第7位,比上年的11位提高4位。

(二)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95.9%,比上年同期提高33.7个百分点,比省政府下达目标(150%)高45.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产值1754.6亿元,同比增长20.2%,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672.9亿元,同比增长40.9%;实现利税总额突破200亿元,达到219.9亿元,同比增长47.5%,比省政府下达目标(15%)高32.5个百分点,其中利润突破100亿元,达到120.7亿元,同比增长54.5%,比省政府下达目标(10%)高44.5个百分点。

(三)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20*年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年底的43%提高到46.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60%以上。全市财政收入的60%以上、利用外资的70%以上和出口创汇的80%以上来自工业;新创造就业岗位5万个。

(四)工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成效显著,工业投入再创新高。全市全年累计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71.4亿元,同比增长61.55%,净增103亿元。在全市年初确定的196个投资超千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中,88个项目已相继竣工投产;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占了近50%;台湾中显、台塑、顶新国际,荷兰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安彩液晶玻璃、中铝公司铝精加工、中信税控机等近10个超10亿元项目奠基或破土动工。

(五)重点企业扶持力度加大,大企业发展初见成效

全市51户重点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84.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2.3%,贡献率达到40%;实现销售收入565.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3.8%,贡献率达到38%;实现利税106.6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利润40.97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8.5%、34%。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306户,比上年净增110户,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9户,比上年净增8户。郑煤集团、郑煤机等4户企业进入20*中国煤炭工业百强;新烟集团入围中国纳税百强;宇通公司、新烟集团、豫联能源集团等6家企业入选“中国工业企业1000大”排行榜;三全公司、思念公司和花花牛公司3户企业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宇通”、“思念”、“三全”成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六)工业集群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

全市41个工业园区经济指标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大幅度增长,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税收、利润、就业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36.4%,42.1%,50%,32%,74%。都市工业园区(楼宇)建设步伐加快,金水区重点规划了“四园建设”,管城区、二七区确定了28处闲置厂房和楼宇发展楼宇工业,中原区确定了钢木家具、童车、电子信息、服装等为主的都市型工业;惠济区利用铁路沿线综合整治后的土地,建设标准厂房3.8万平方米,已引进4家企业入驻。

(七)优势行业带动作用增强。

煤炭工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98.1亿元,同比增长29.4%,比上年净增47.1亿元;原煤开采量突破600万吨,达621.7万吨,比上年净增212万吨,增幅达46.3%,两项指标均突破我市煤炭工业生产历史新高。煤炭行业实现利润21.4亿元,同比下降0.5%。

铝工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0.1亿元,同比增长13.2%。随着中铝河南分公司70万吨氧化铝项目的逐步达产,20*年,我市氧化铝产量突破150万吨,达171.4万吨,预计2006年将在200万吨以上:铝加工材生产量48.4万吨,同比增长18.6%;电解铝生产量49.3万吨,增长18.6%;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电解铝行业亏损严重,铝工业全年实现利润21.4亿元,同比下降0.5%。

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完成增加值26.8亿元,同比增长17.2%,各类汽车(含改装汽车)生产量达到4.9万辆,同比增长11.4%,汽车工业全年实现利润5.6亿元,同比增长28.9%;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3亿元,同比增长16.6%,实现利润4.6亿元,同比增长94.7%;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0亿元,同比增长42.2%,实现利润3.3亿元,同比增长215.7%。

食品工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7.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1%,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工业生产均保持高位增长,分别达到41.1%、15.3%、21.3%、16.8%,“三全”、“思念”等公司生产的各类速冻食品生产量达到32.3万吨,同比增长34.6%,居全国第一位,方便面生产量达20.5万吨,同比增长16.3%,占全国方便面市场份额达四分之一。食品行业全年实现利润4.93亿元,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今年实现扭亏,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实现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121.3%、14%、89.6%。

(八)重点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年全市汽车产量达到4.9万辆,是“九五”末的6.2倍,宇通公司的豪华客车、城市公交客车占全国市场的70%,产销量居全国第一,*日产的高档皮卡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铝工业中氧化铝产量171.4万吨,是“九五”末的1.8倍,蝉联亚洲第一;铝材加工48.4万吨,居全国前三位,其中铝板带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食品加工量比“九五”末增长2.7倍,其中速冻食品产量达到32万吨,稳居全国第一位;面粉、方便面产量均居全国前三位。机械装备制造业中液压支架产量10万吨,是“九五”末的5.3倍,高、中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0%、38%;纺织设备产量5.3万吨,是“九五”末的3.7倍,国内市场占有率45%以上。

(九)县域经济比重不断提高

这几年,县(市)域经济发展势头尤为强劲,工业支撑地位日益凸显,对*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拉动作用。

篇3

回顾一年来全县工业发展工作,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围绕“4+1”产业集群,通过推进项目投产达产、加快园区建设和加强要素保障等系列措施,取得了多个“第一”的良好成绩,实现了全县工业经济提速健康发展。工业总产值达到203.36亿元、增长73.3%;工业增加值51.58亿元、增长21.3%,增幅考核组第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提高4.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34%,较20__年提高个16.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71.1亿元、增长53.8%,增幅全市第二、考核组第一;新增规上企业89家、总量达到153家,增幅全市第一,得到奇帆市长的亲笔批示肯定。

(一)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以电子联合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在起步发展,以民丰化工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以西南国际灯具城为代表的消费品工业已初具规模,“4+1”产业成为支撑和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增长的骨干力量,全年完成总产值100.74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6%。

(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按照“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原则,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强化功能配套,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南区污水处理厂、北区H5骨干道路、110千伏哨楼变电站等28个基础设施项目,已竣工17个,为企业落户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加大园区拆迁力度,应拆迁住户199户、已拆迁195户,拆迁企业4户,搬迁电力廊道回路12条。紧抓城市发展新区机遇,重新修订完善了工业园区空间规划,为园区进一步拓展做好了准备。

(三)园区招商有新突破。引入产业运营商,采取项目招商、高层直接商洽等方式,大力推动工业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共签约工业项目35个,计划投资60亿元、到位资金20.4亿元。其中,签约化工类企业7家、清洁能源类企业1家、装备制造类企业4家、电子信息类企业21家、消费品产业类2家。

(四)能源供应保障形势良好。通过积极与市经信委、市电力公司、西油公司、川中油气矿等单位沟通协调,最大限度保障了企业电力、天然气需求。全县工业用电量3.12亿千瓦时、增长13.1%,其中万利来化工、维尔美纸业等前16户重点企业用电量2.25亿千瓦时,占工业用电总量的72.1%、增长13.2%。全县工业用气量1.47亿立方米、增长27.6%,增幅高于全市29.5个百分点,基本保障了企业满负荷生产。

(五)服务企业质量不断提升。通过现场办公、重点协调、专人负责等方式,着力帮助企业解决落户建设、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多渠道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落实新增担保贷款项目40个、金额7646万元。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帮助企业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市级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5323万元。先后为25家企业开展3次现场招聘会,帮助招工1100余人,基本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同时,按照协议约定,督促企业严格按约定进度推进项目建设,全年新开工企业21家、续建9家,建成投产13家、总量达到46家,企业数量和规模正逐步增加。

(六)闲置土地清理成效明显。通过艰苦谈判和博弈,共收回12户企业闲置工业土地共1263.8亩,去年已利用894.8亩落户新招商企业14家;清理工业园区范围内综合用地2宗、118.8亩,已全部重新依法出让,既有效规范了园区企业囤地不建行为,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保障了15个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各位领导,同志们,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级各部门通力协作、扎实工作的结果。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才刚起步,还存在经济体量小、产业链条缺失、发展环境不优、要素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措施,用发展的方法来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抢抓机遇,努力实现2014年工业发展新突破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县工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总体上讲,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已经到来。从机遇来看,县委、县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发展工业经济,产业项目从招商到建设再到投产有一套完备的支持鼓励政策;“4+1”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基本成型,正处在快速上升期;企业项目建设进度不断加快,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将持续拉动产能增长。从挑战来看,经济下行和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构成双重压力,全国产业转型升级正在调整期,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园区资金压力大、土地供给难度增加、要素保障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企业落户建设、生产经营环境和空间都受到不同程度挤压。从任务和要求来看,按“科学发展、富民兴潼”的总任务和____建设城市发展新区要求,工业是实现全县加快发展和一盘棋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实现2016年工业总产值600亿元、2020年1500亿元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责任重大。

今年的工业经济主要目标是:工业总产值完成260亿元、增长28%,力争达到280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65亿元、增长20%,力争达到70亿元;工业投资完成75亿元,力争达到80亿元;新增规上企业20 家,规上企业总产值完成150亿元、增长30%,力争达到160亿元。

以上目标是一个突破局限、打破惯性的目标,也是我县从未有过的发展速度。要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突出规划引领、龙头带动和科技创新三大导向,积极作为、敢于担当,自加压力、接续奋进。具体来说,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培育壮大“4+1”产业集群。坚持集群发展思路,强化支柱产业支撑能力。机械制造产业,投产全鑫农机等项目,加快推进谛远机械、华祥特钢二期等项目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开工建设天远微动力、潼翔电子等项目,加大产业垂直整合力度,以引进品牌手机为引领,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推动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启动伟泰化工、合才化工等项目建设,加快民丰化工技改项目实施,启动新华化工、万利来化工技改环保搬迁前期工作,推动无机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清洁能源产业,挖掘和利用整装天然气藏资源优势,加强与西油公司和川中气矿对接,按计划推进大唐国际冷热电三联产项目前期工作。消费品工业,助推维尔美二期尽快达产达效,建成健能食品、灯饰灯具市场三期等项目;建成西南国际灯具城一期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并投产;推进简氏纸业60万吨再生纸项目前期工作。通过努力,力争“4+1”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130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7%以上。同时,要按照“推进前期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效一批”的要求,加强协调,挂图作战,督促企业严格按协议约定信守承诺,推进企业项目按计划实施建设、按承诺进度推进、按设计保障质量。

(二)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工业园区“一园三区”基本构架已经形成,但血肉还有待进一步丰满,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强基础、利长远的基础设施项目。道路管网方面,完善园区道路标识标牌,完成南区污水截留干管BC线管网铺设、北区H5道路建设;尽快启动南区H6、北区X3道路建设,力争南区路网格局基本形成,北区实现骨架道路串联。土地整治方面,尽快启动实施朝阳湖、洗菜区片区综合整治,完成北区无机化工园和东区约1000亩起步区场平工程。要素保障方面,建成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尽快启动东区电镀污水厂建设,完成110千伏哨楼变电站建设和风潼东线迁建工程,启动东区田塘线建设和北区H1道路高压电力线路搬迁,力争水电气讯等工程随道路建设同步推进。加快生活文化服务配套,南区力争建成公厕2个,启动3万平方米员工宿舍建设,进一步优化公交线路和发车时间,扩大公共交通服务范围,适当发展餐饮娱乐服务,促进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配套,大力推进产城融合。

(三)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加快工业发展的主渠道,是扩大增量、膨胀总量的主要抓手,要将工业招商引资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瞄准产业龙头和骨干企业,实施产业招商;借助社会力量,对接西南国际灯具城、电子联合会等产业营运组织,实施招商;鼓励支持民丰化工等在潼骨干企业进行上下游产业链条项目延伸,实施自主招商;充分发挥____自身资源优势,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实施资源招商。二是强化招商队伍。整合县级部门、镇街、园区及企业力量,按照懂产业、懂成本、懂谈判、有责任心的要求,选择精兵强将,建立和打造工业招商精干团队。三是严格选商选资。牢牢把握投入、产出和税收强度这把标尺,坚守环保底线,对企业效益、资金链、项目预期等进行严格论证,约定好退园条款,做到择优而入。力争新引进企业20家,到位资金 18 亿元。

三、创新工作,增强保障,促进____工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要素保障。水电气运,是企业的生命线。要健全水电气运保障体系,及时协调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确保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运行。重点解决工业企业用工临时短缺、铁路货运和南区缺水、缺电问题,研究解决北区原供气管道输送能力不足问题。

(二)加强资金融通保障。坚持政府推动、银企合作,努力解决企业融资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组织好政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项目和企业,为项目找资金,为资金找项目。充分用好民营经济专项补助资金,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工业领域。

(三)加强工业用地保障。紧抓城市发展新区机遇,严格执行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业园区空间规划;强力推进征地拆迁、园区闲置土地清理和土地整治相关工程,保障企业落地建设和技改扩能对工业用地的需求。

(四)加强劳动力保障。充分挖掘现有职教资源,优先向园区重点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加大宣传力度,每季度举行一次人才招聘会,努力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周边劳动力在潼就业;抓好劳动力培训和就业配套服务,提高劳动人员整体素质;搭建企业与市内外劳务中介机构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人力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探索组建劳务公司,为企业提供代为招聘、劳动力引进等服务。

(五)加强工业运行监测。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4+1”重点企业的运行调度,及时掌握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落实以主要产品、原材料价格变化为主要内容的旬调度、月报表制度。密切关注宏观政策走向,切实加强重大问题的预测判断和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调研,搞好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分析。

(六)提高审批服务质量。按照中央和市里相关规定,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探索建立“工业项目联审机制”;通过现场办公、集体会商、督查督办等措施,着力研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建设中的问题,提高服务企业的精准度。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石油化工企业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步入了一个急速腾飞的阶段,我们国家在各项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国民的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也逐步增强。然而,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目前所取得的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是通过对于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以及廉价生产力堆积所造就的,不仅如此,由于盲目的追求生产力的发展,部分企业在经营发展的同时缺乏相应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我们国家目前的产业结构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畸形的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大城乡差距的增大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不仅如此,由于对于生态环境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我们的生产发展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程度的破坏。我们国家目前人们群众的思想意识与目前的生产力发展并不相符,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尚未形成相应的意识。低碳经济,正是基于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国情所提出的,为我们国家能取得可持续发展而做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所面临的现状

我国能源结构上一直处于不合理的分配状态,曾几何时,煤炭资源作为我们国家的主要能源,一直在能源比重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我们现有的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以便更好的执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正在逐步减轻对于煤炭资源的依赖。然而,迫于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压力,以及日益增长的庞大生产力需求,专家预测,即便在未来的几十年时间里,煤炭还将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石油行业对比煤炭行业有着天然的优势,同体积的煤炭与石油进行燃烧,后者排放的二氧化碳仅为前者的0.7倍,为了更好的相应国家的战略号召,执行低碳经济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石油化工行业有着光明的未来。

三、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作为高能耗,高消费的资源消耗性行业,石油企业的发展仍处于一个学习时期,在当前的低碳经济形势之下,更是处于初级阶段。为了能够更好的执行低碳经济的目标,达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石油企业严格加强了节能减排的相关措施,避免了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有关能耗,致力于环境经济多方因素的共同调和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我们国家,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其在行业内具有垄断能力,对于低碳经济的开展具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因素,由于石油行业规模庞大,无法对行业做的详细的了解和调查,对于低碳经济的开展是否做到行之有效,仍需要考量。其次,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意味着对于石油行业的相关工艺和科技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和指标,我们国家现有的科技水平以及操作技术是否能够很好的适应新的标准和要求,仍是一个值得考虑和深究的问题。

四、落实低碳经济的建议

(一)提高炼化企业的能源效率

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在当前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其发展处于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态势,作为企业而言,优先需要考虑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切身利益问题,以提高企业的利润为主,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也需做到低碳环保的经济理念。对此,企业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能够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必须提高自己的能源效率,加强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二)控制成本

作为石油行业而言,为了能够更好的落实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中,企业自身需要对于今后的发展有着明确和深刻的规划,通过控制企业相关的成本,来加强对于企业资金的控制,以便能够更好的去落实低碳经济的目标。

(三)寻求低碳技术合作创新

企业如果想要更好的新形菹虑赖孟然,必须加强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加强对于低碳技术的灵活运用,由于低碳技术自身所具备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因此,需要企业之间通过通项合作来加强对于低碳技术的掌握。

(四)制定完善的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为了能够长期的发展低碳经济,将其视为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需要正确了解和认识企业发展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共同关系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相关制度来确保正确实行,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企业发展规律的战略需求。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探讨在新经济形势之下,石油化工企业究竟如何才能够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寻求更为持久的发展机遇。随着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经济状况取得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其随之带来的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各行业开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本文通过对石油行业目前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处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石油化工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低碳经济所改进行的相关调整和举措,企业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要求,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篇5

黄山市徽州区位于安徽省的南部,近些年来,徽州区将工业发展作为发展的重点,在经济上取得较好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着工业经济总量偏少、企业规模较小、工业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建议徽州区重点发展优势产业、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园区的建设、扩宽融资渠道、建设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以及发展循环经济。

一、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1.工业经济总量较快提升

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8.8亿;实现工业增加值18.5亿元,比2010年增长19.8%;规模以上70家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75.0亿元,比2010年增长53.1%;实现利税5.2亿元,比2010年增长101.0%;利润总额4.0亿元,比2010年增长142.6%。2011年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31.5%。

2.经济运行的质量提高较快,步入良性循环

徽州区有10户高新技术企业,有20个高新技术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省级著名商标,2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国家级重点产品,10个省级名牌产品。徽州区还有38户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5户企业通过ISO14000环保认证。徽州区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使得经济在发展的同时,质量也不断提高。

3.园区建设推进稳定,发展势头强劲

政府为了加强园区对经济发展的支柱作用,新增园区开发面积5.43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为31.1亿元。园区的建设,使徽州区的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实力进一步提升,新增税收收入超百万元企业30户。目前,徽州区已经形成了“一区三园”,即徽州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园、低碳经济园、总部经济园的发展格局。

4.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年提升

2009年,徽州区工业增加值10.89亿元,增长29.6%,拉动GDP增长16.6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5.3%。2010年,徽州区工业经济的增加值14.2亿元,增长27.7%,拉动GDP增长16.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8.6%。2011年,工业经济的增加值为18.5亿元,增长19.8%,对经济增长的贡率有了更显著的提升。

二、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偏少

2011年徽州区的工业总产值为78.8亿,仅占整个黄山市总量的15%,工业增加值为18.5亿,整个黄山市工业增加值为134.1亿,徽州区的工业增加值仅占整个黄山市总值的13.8%。

2.企业规模较小

目前,徽州区仅有70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他的企业生产规模很小,有些企业更是拥有几个员工的作坊式生产。从企业中工作人员的数量来看,大多数企业的人数在百人以下。

3.工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徽州区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等轻工业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上,尤其是化工产业在徽州区工业经济上占据半壁江山。徽州区从工业企业的分布结构来看,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较少;传统生产方式的企业较多,高新技术企业较少。工业企业的分布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徽州区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较多,如精制茶的产量为3693吨,服装的产量为388万件,高新技术产品较少,仅有部分化学制品以及一些通用设备的制造,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企业徽州区还没有。初级加工的产品较多,如大米产量9523吨,初级形态塑料155434吨,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如改装汽车仅166辆。

4.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困难

目前,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中小企业,但是中小企业发展受到融资问题的制约。徽州区大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短缺,而且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国有的商业银行。但是中小企业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必须要有抵押资产,而评估机构对这些抵押资产的评估值通常较低,使得企业在原有资金短缺的基础上,取得的贷款数额还偏少。而且,贷款期满后再贷款,还要重新评估抵押资产,手续复杂,融资成本较高。融资困难导致中小企业无法及时筹集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5.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

虽然徽州区教育体制较为完善,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受到本身经济的制约,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型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而且,在本区人才外流的情况下还很难引进人才,即使引进人才,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以及发展空间狭小等原因,也很难留住人才。人才的数量不足和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制约着徽州区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增加优势企业的经济效益

优势企业是徽州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徽州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植力度,通过对优势企业进行融资担保、税收优惠等方式,扩大优势产业的规模、提高优势产业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扶植以恒远锦峰、恒泰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企业,以皖南机床、奔马、安华为龙头的机械电子企业,以通源服装杭丝时装、思图服饰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企业,以谢裕大为龙头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鼓励企业之间通过兼并等方式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度,将企业做大做强。

2.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方面,充分利用本区丰富的农副产品的资源,大力开发农产品项目,实现农产品精细加工的发展。利用徽州区较为广阔的土地和较多的经验丰富的农民,发展无公害果蔬、茶叶深加工等项目,将资源优势发展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发展,将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另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5年,努力实现生物医药及其他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30家,产值70亿元以上,形成3个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

3.加快工业结构调,提高徽州区企业的竞争力

一是徽州区应该对本地区的优势的传统企业,如精制茶的企业、服装企业,加大投资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二是徽州区目前应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降低化工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三是大力发展以永新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以高技术产业带动传统工业的发展。

4.加强园区的建设,吸引投资,引进项目,促进徽州区经济的发展

徽州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即徽州经济开发区,低碳经济园、循环经济园、总部经济园发展格局。徽州区应该根据产业的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应该进一步扩大园区的面积,加强园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产业的集聚,产生经济的集聚效应,吸引批量的投资和项目进入园区,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并优化本地区内的经济布局,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5.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政府要通过协调,加强银行与工业企业之间的沟通。要充分发挥徽州区财政的作用,采取财政贴息以及担保的的措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筹集更多的可用资金,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建立健全徽州区的信用担保体系,简化贷款手续,使本区的贷款能够很好的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利用。要积极鼓励有能力的企业上市,解决这些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扩宽这些企业的融资渠道。

6.加强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徽州区政府应该积极引进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及优秀高校毕业生。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人才奖励激励机制的建设,促使他们产生工作满意感以留住人才。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收入分配制度要合理,除了按照工作性质和工种确立的固定工资外,还要有与人们业绩相关的奖励;升迁机会要公平,引导企业建立凭员工的技能得到升迁的的机制;对于做出贡献的员工,除了精神奖励外,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徽州区内,努力形成一支素质高、经营管理能力强、国内外市场竞争适应力强的企业家队伍,以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

7.发展循环经济,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徽州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是徽州循环经济园建设,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对不符合规定的企业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同时,政府应该理性对待外来项目,对环境污染较大,资源浪费的项目,应该慎重考虑,对不符合发展要求的项目,应该拒绝入园进行生产建设。同时应该鼓励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的“绿色”发展。目前徽州区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日益明显,要坚持落实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等措施,发展生态型经济,缓解经济与环境资源的矛盾。

参考文献

[1]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徽州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2年5月.

[2]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2011年1-12月份全区经济运行简述[R].2012年1月.

篇6

关键词:工业经济;资金短缺;创新能力

按照县委党校2010年下半年科研教学要求,笔者利用此次一个月的时间,对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走访了安乡县代表性较强的工业企业11家,基本上涵盖了安乡县现有工业企业各种类别、规模、地域。从调查情况来看,安乡县工业经济结构基本成型,产业集群雏形显现,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发展形势是比较好的。

一、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状况

安乡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不明显,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发展与省市要求和外地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过去,工业一直是安乡的“短腿”。改革开放以来,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兴工强县”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全县已基本形成了支持工业、关心工业、大力发展工业的良好氛围。

第一,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是安乡县工业的一大特点,从2010年下半年走出低谷以来,一直处于上扬趋势,并保持了25%以上的增速,2010年前三季度实现工业产值40.6亿元,比2009年产值还高出3亿元。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税收都呈现大幅度增长。工业园区承载力不断提升,园区建设形成了“一区二片”总体框架,园区规划达22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详制性详规4.6平方公里,已建成2平方公里,园区企业达38家,一些大的优势企业如毅力能源、丰康生物、伟厦水泥、药圣堂等向园区集中。

第二,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省里实施环洞庭湖污染整治,安乡县对10家规模造纸企业(其中4家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实行关停整治,造纸污染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目前全县73家规模企业实现了新型工业化三高一低的目标。其次是工业税收增加,2010年1-9月实现税收0.19亿元,占2009年全年税收的82%。

第三,工业的高新技术含量增加。目前安乡县的毅力能源、丰康生物、药圣堂、凯斯机械均已步入高新技术企业,上半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2.45亿元,同比增长132%,高新产品增加值8785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36%。

第四,技改转型力度加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着力点来抓,不断加大技改升级力度。2011年上半年,共完成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2.74亿元,实行技改项目14个,同比增长1.07倍,完成研发经费6500万元。

二、现阶段安乡县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工业企业规模不大,项目不多。目前,全县73家规模企业规模都不大,资产总额亿元以上的仅6家,除凯斯机械、金牛化工、锦豪纺织、丰康生物科技公司、天洁纸业、药圣堂、毅力能源几家外,其他企业大都处于小打小闹中。从企业从业人数看,500人以上仅2家,大多是百人以下。大多数企业科技含量及产品附加值不高,尚处于作坊式生产,如食品加工行业。工业的项目不多,储备量不大。前几年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引进了几个大项目。目前,已签约的项目仅3个,分别为晋煤金牛公司年产20万吨合成氨异地搬迁节能减排项目和安乡天翔蔬菜生产项目和香港晨光集团有限公司的服装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仅1个。两个资产盘活项目经过几年的招商,进展不大。

第二,工业贡献不大,支撑作用不强。工业税收是县级财政的台柱子。衡量一个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一是看税收。2009年安乡县工业税收仅2386万元,2008年3209万元,投入和回报还很不相称。73家企业中,纳税过百万的仅5家,分别为凯斯机构、药圣堂、金牛化工、锦豪纺织和通元铸造。二是看社会效益,对社会经济拉动、就业等。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不长,行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直接影响企业做大;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不明显,2009年安乡县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仅为6500人,增幅不大。

第三,工业企业融资困难,发展资金短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融资困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省市、中央出台了系列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别无其他选择。向私人融资,不仅利息高、风险大、数额上难以满足需要,而且没有相当的人脉资源和抵押物,很难获得贷款。其次评估手续繁锁。国有商业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目前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实行抵押、担保贷款,授信贷款很少。企业在不同的银行贷款,需要对抵押资产重复评估,评估机构通常对评估的物估值偏低,使得企业融资额度削减。企业固定资产即使已经登记,登记部门也只认定

其指定的中介服务机构,评估、登记的有效期与贷款期相同,企业短期贷款到期再贷,又必须重新评估、登记,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

第四,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高新增加值不高。2010年安乡县高新技术企业仅有凯斯公司一家,全年产值7404万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仅3000万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的3.2%,远未达到推进新型工业化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30%的要求。

三、对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一,强化规模发展,扩大工业总量。安乡县工业历来是短腿,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发展水平和省市要求及兄弟县市的发展速度比较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产值、工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企业的发展质量等方面,从现在开始,安乡县要进一步理清规上企业强质量,规下企业强扶持的思路,全力帮助规模企业做好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争取国家项目投资支持,对规下企业建立成长型企业扶持发展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所在乡镇扶持为主实行包保,工信局加强业务指导,做到发现一家,扶持一家,成熟一家,入规一家,使安乡县的规模工业总数两年内达到100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安乡县选取了丰康生物、凯斯机械、药圣堂作为上市后备企业,并将丰康生物科技作为首批上市重点扶持企业,通过三年的努力使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达4亿元,力争2012年在深圳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

第二,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提升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安乡县具有丰富的粮棉猪鱼油资源。实现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是安乡工业的出路,目前安乡县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25家,在每项资源开发利用上都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企业,如棉籽蛋白脱酚的丰康生物、草食猪肉深加工的有鲸港草食猪,其产品打入北京等大中城市市场,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油脂加工企业有正园油脂,粮食加工有东升米业等,后段我们将建立一个综合食品加工基地,如年加工6万吨淡水鱼深加工项目,洞庭草鹅系列产品加工项目,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包括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等技术,全力打造安乡农产品品牌。

篇7

按照县委党校2010年下半年科研教学要求,笔者利用此次一个月的时间,对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走访了安乡县代表性较强的工业企业11家,基本上涵盖了安乡县现有工业企业各种类别、规模、地域。从调查情况来看,安乡县工业经济结构基本成型,产业集群雏形显现,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发展形势是比较好的。

一、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状况

安乡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不明显,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发展与省市要求和外地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过去,工业一直是安乡的“短腿”。改革开放以来,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兴工强县”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全县已基本形成了支持工业、关心工业、大力发展工业的良好氛围。

第一,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是安乡县工业的一大特点,从2010年下半年走出低谷以来,一直处于上扬趋势,并保持了25%以上的增速,2010年前三季度实现工业产值40.6亿元,比2009年产值还高出3亿元。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税收都呈现大幅度增长。工业园区承载力不断提升,园区建设形成了“一区二片”总体框架,园区规划达22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详制性详规4.6平方公里,已建成2平方公里,园区企业达38家,一些大的优势企业如毅力能源、丰康生物、伟厦水泥、药圣堂等向园区集中。

第二,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省里实施环洞庭湖污染整治,安乡县对10家规模造纸企业(其中4家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实行关停整治,造纸污染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目前全县73家规模企业实现了新型工业化三高一低的目标。其次是工业税收增加,2010年1-9月实现税收0.19亿元,占2009年全年税收的82%。

第三,工业的高新技术含量增加。目前安乡县的毅力能源、丰康生物、药圣堂、凯斯机械均已步入高新技术企业,上半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2.45亿元,同比增长132%,高新产品增加值8785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36%。

第四,技改转型力度加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着力点来抓,不断加大技改升级力度。2011年上半年,共完成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2.74亿元,实行技改项目14个,同比增长1.07倍,完成研发经费6500万元。

二、现阶段安乡县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工业企业规模不大,项目不多。目前,全县73家规模企业规模都不大,资产总额亿元以上的仅6家,除凯斯机械、金牛化工、锦豪纺织、丰康生物科技公司、天洁纸业、药圣堂、毅力能源几家外,其他企业大都处于小打小闹中。从企业从业人数看,500人以上仅2家,大多是百人以下。大多数企业科技含量及产品附加值不高,尚处于作坊式生产,如食品加工行业。工业的项目不多,储备量不大。前几年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引进了几个大项目。目前,已签约的项目仅3个,分别为晋煤金牛公司年产20万吨合成氨异地搬迁节能减排项目和安乡天翔蔬菜生产项目和香港晨光集团有限公司的服装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仅1个。两个资产盘活项目经过几年的招商,进展不大。

第二,工业贡献不大,支撑作用不强。工业税收是县级财政的台柱子。衡量一个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一是看税收。2009年安乡县工业税收仅2386万元,2008年3209万元,投入和回报还很不相称。73家企业中,纳税过百万的仅5家,分别为凯斯机构、药圣堂、金牛化工、锦豪纺织和通元铸造。二是看社会效益,对社会经济拉动、就业等。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不长,行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直接影响企业做大;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不明显,2009年安乡县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仅为6500人,增幅不大。

第三,工业企业融资困难,发展资金短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融资困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省市、中央出台了系列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别无其他选择。向私人融资,不仅利息高、风险大、数额上难以满足需要,而且没有相当的人脉资源和抵押物,很难获得贷款。其次评估手续繁锁。国有商业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目前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实行抵押、担保贷款,授信贷款很少。企业在不同的银行贷款,需要对抵押资产重复评估,评估机构通常对评估的物估值偏低,使得企业融资额度削减。企业固定资产即使已经登记,登记部门也只认定其指定的中介服务机构,评估、登记的有效期与贷款期相同,企业短期贷款到期再贷,又必须重新评估、登记,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

第四,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高新增加值不高。2010年安乡县高新技术企业仅有凯斯公司一家,全年产值7404万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仅3000万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的3.2%,远未达到推进新型工业化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30%的要求。

三、对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一,强化规模发展,扩大工业总量。安乡县工业历来是短腿,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发展水平和省市要求及兄弟县市的发展速度比较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产值、工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企业的发展质量等方面,从现在开始,安乡县要进一步理清规上企业强质量,规下企业强扶持的思路,全力帮助规模企业做好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争取国家项目投资支持,对规下企业建立成长型企业扶持发展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所在乡镇扶持为主实行包保,工信局加强业务指导,做到发现一家,扶持一家,成熟一家,入规一家,使安乡县的规模工业总数两年内达到100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安乡县选取了丰康生物、凯斯机械、药圣堂作为上市后备企业,并将丰康生物科技作为首批上市重点扶持企业,通过三年的努力使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达4亿元,力争2012年在深圳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

第二,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提升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安乡县具有丰富的粮棉猪鱼油资源。实现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是安乡工业的出路,目前安乡县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25家,在每项资源开发利用上都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企业,如棉籽蛋白脱酚的丰康生物、草食猪肉深加工的有鲸港草食猪,其产品打入北京等大中城市市场,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油脂加工企业有正园油脂,粮食加工有东升米业等,后段我们将建立一个综合食品加工基地,如年加工6万吨淡水鱼深加工项目,洞庭草鹅系列产品加工项目,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包括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等技术,全力打造安乡农产品品牌。

第三,突出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按照县委确定的每年确保3个5000万元项目投产,3个5000万元项目开工建设,3个5000万元项目签约引进的要求,一是全力抓好天洁纸业和毅力能源的两个亿元项目全面投产。二是认真抓好丰康生物公司二期扩建和凯斯公司汽车无极变速器关键零部件加工项目建设。三是抓好锦豪纺织公司精梳赛络纺技改项目、茂林纸业现有4条纸机升级改造、强农工贸技改和药圣堂中药养护技术4个技改项目。四是抓好晋煤金牛公司年产20万吨合成氨异地搬迁节能减排等七个项目的签约和开工建设。确保全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3亿元,税收达到4000万元以上。

篇8

0.引言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它是人类主要使用的农产品,动物饲料的主要来源,也同时是人类重要的工业原料来源。其特征是可加工空间大,产业链条较长。据相关统计显示,世界上已经开发出来的玉米加工产品多达几十类,数千个品种。每一品种都可形成产业链,每一条产业链都牵引着一个大产业。玉米经过深加工后,其产品的附加值比卖玉米原粮增加效益3―100倍以上。[1]吉林省具有十分优越的光、热、水、土条件。除东部高寒山区和西部部分少雨干旱地区之外,大部分地区都适合于玉米生长,具有不可多得的地域优势。吉林省玉米生产的优势,为玉米加工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现状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的中部,全省幅员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现有耕地面积522.48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8%。农耕土壤条件优越,土质肥沃、结构好,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农作物生长。吉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5.1℃左右,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在400―950毫米之间。[1]

(一)产业规模大,种类齐全

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农副产品加企业2586家,占制造业单位总数的30.6%,从业人员89413人,占制造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6.4%;其中规模在500―2000万元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253个、从业人员15674人;20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83家,从业人员29636人。吉林省玉米加工业主要涉及玉米加工业玉米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3大类;包括糕点及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酒精及饮料酒制造等9个中类,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玉米加工业体系。

(二)龙头企业显现

与过去相比,企业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格局有所改变,涌现出一批经营规模较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家,超亿元的企业9家,在吉林省所占的比重较大。

(三)主导产业明显

吉林省的玉米加工业的发展速度迅猛,逐步发展成为吉林省加工业的主导产业。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在2005年占全省加工业的2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玉米加工业中的应用,使玉米加工业在2010年占全省加工业的45%左右,比2005年增长了1.8倍左右。

二、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一)玉米加工业产业结构层次低

吉林省玉米加工业主要是以农副玉米原料的初级加工为主。玉米制成品水平低,企业整体规模小、装备水平低,自我发展不足,企业衔接不紧密,严重制约了吉林玉米加工业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在行业加工方面,食物资源总体上粗加工行业多,精深加工少,特殊人群食用的玉米发展不够,不能满足不同人群对现代玉米加工的发展需求。深究产品结构,我们发现产品花样少、档次较低、包装较差;大众产品居多,高档产品少;产品类型趋同,更新换代慢,不能适应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

(二)生产集中度低

吉林省玉米工业企业绝大多数是小型或微型企业,龙头企业较少,最终导致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能力低下,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设备较为落后,产品更新换代较慢,竞争后续能力匮乏。并且玉米加工行业对企业的规模效益要求较高,可是因为吉林省大多玉米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达不到合理要求,形成了企业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竞争能力弱、抵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客观现状,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吉林玉米产业的发展壮大的“瓶颈”。

(三)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玉米加工历史上是农业和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移时的首选行业,入行门槛较低。[2]虽然,近年来一些行业的部分企业通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客观上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即使今天,仍有大部分企业仍沿用简陋的厂房、简单的设备和传统的生产技艺,就整个行业而言,由于企业规模小,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仍显不足。

(四)多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吉林省玉米企业大多为个体私营企业小企业或微型企业,因而在企业管理水平上相对较低多数企业至今没有摆脱家族式管理小作坊式经营的模式;企业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企业管理水平的低下,必然导致企业对市场的发展变化缺乏预见性,缺乏长远的战略性设想。

三、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发展对策

(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发展状大四个优势玉米产业:即畜禽肉制品业、面制品业、果汁加工业及调味品业。 大力开发四个现代玉米产业:即乳制品业、保健玉米业、休闲玉米业和玉米添加剂业。乳制品业应推广普及质优价低的学生奶,满足广大中低层消费人群;保健玉米应大力开发大豆粉产品。[3]休闲玉米的重点是开发新型膨化玉米、焙烤玉米和新型炒制玉米;玉米添加剂业继续坚持“安全、天然、营养、高效、复合型、多功能”的发展方针。

(二)重点打造,生态玉米种植从企业层面讲,要对产品质量好 科技含量高经营效益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予以政策倾斜,大力支持,使其尽快壮大,同时,要按照集群经济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整合玉米加工业资源,发展园区经济,加速其集聚化进程,发挥其集聚效应,促其成为吉林省新一轮玉米加工业发展的亮点和增长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健康、保健玉米需求大幅度增长,绿色玉米和有机玉米的兴起,更加快了人们对玉米质量的需求。这为吉林扩大玉米发展规模,发展绿色优质玉米工业提供了很大空间。值得重视的是,农村玉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也开始有数量型向质量型转移。从目前情况来看绿色玉米市场前景广阔,大力发展绿色玉米,将为吉林玉米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创新科技,推动深加工。

一是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薪技术和成果,使之应用于玉米加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推动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的上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快技术中心建设步伐,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加速形成技术创新机制。

三是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鼓励玉米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机联合体,促进玉米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推广。

(四)创新营销管理模式。

吉林省玉米企业大多为小企业,在产品销售存在着诸多问题,可积极的吸收借鉴产销分离以销定产的营销模式,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有效营销方式,形成以销售打品牌以品牌促营销的良性循环。

四、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一)丰富多样化

近10年间,我省玉米加工品种已从单一的谷物淀粉类主食发展到畜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禽蛋等多品种的主食,并显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快捷方便化

快餐业发展战略目标是,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式快餐品种,供应的对象先以流动人口为主,逐渐扩大到城市工薪阶层和学生阶层等;发展要求高速度,年平均增长不低于20%,其工农业收入要从现在占饮食业的30%增长到50%。

(三)无害卫生化

我国目前的大多玉米为达到“色”美之目的,滥用多用玉米添加剂,包装因工艺、技术等落伍而大量采用塑料包装、复合材料容器等,毒性较大。因此,我国尚待开发和生产、填补的玉米包装空白还很多。

(四)精细高级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玉米质量的精细要求和档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玉米加工虽以发展大众化玉米为重点,但发展中高档玉米粗杂粮制品已提到议事日程。如专用系列面粉中的面条粉、油炸粉、自发馒头粉;大米中的黑米、红米、紫米;油脂加工向精炼油脂发展等等。

(五)多功能保健化

未来的玉米不仅要求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还要具有治疗慢性病和防病保健的医疗作用,成为多功能的保健玉米,副玉米的药用价值也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青睐。

注释:

[1] 顾莉丽.《吉林省发展玉米加工业的研究》[D].学位论文 2004。

[2] 罗锦宏.《廊坊市食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年。

[3] 敬艳丽等.《河南食品加工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商品与质量・前沿观察》,2010年。

参考文献:

[1] 王红.《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王军.《玉米期货市场对新疆玉米产业保障作用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

篇9

一、金融海啸下我国民营施工企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企业市场需求的萎靡

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惊骇世界,并对各国实体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对全球众多企业来说,应对危机,求得生存成为当务之急。民营中小施工企业,重要的是要找到当前危机下的生存之道,制定针对危机的应对之策,核心思路是以变应变,在不确定性中重建企业根基。本次经济危机主要影响了施工企业的市场需求,对民营施工企业的影响主要是资金收入方面,业务量以及原材料的波动给民营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

2、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首先是资产负债率过高。由于许多民营施工企业的财政实力都比较薄弱。企业为了扩大发展规模,在金融机构以及民间融资越来越多,在银根紧缩利率不断飙升的环境下,在银行债务越来越多,巨额的债务和利息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周转成本。其次是垫资施工严重,导致资金短缺。因为银根紧缩,导致建设单位资金不足。基于民营施工企业急于承揽业务的心里,建设企业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转嫁给施工企业,让民营施工企业按比例垫资。工程款拖欠现象是施工行业普遍存在的,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家需要拉动内需的环境下。银根和利率有所放松和下降,但是许多民营施工企业的资金短缺仍然将是企业发展的瓶颈。

3、行业组织建设滞后

行业组织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按经济规律健康、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我国的行业组织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由于政府职能改革不到位,施工行业组织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施工行业协会没有法律地位和明确的职能和定位。大部分施工行业协会人力资源素质不高,仍沿用计划经济的观念指导工作。因此,也就不可能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真正发挥施工行业协会的应有作用。

4、缺乏市场监管主体和手段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有些政府职能正逐步从市场中撤出。但由于具有市场经济特色的市场公共监管体系没有形成,使得政府职能撤出领域的市场监管主体缺位,对有法不依的市场参与主体缺乏应有的惩戒手段,给路桥施工市场造成了谁都管、谁也管不了的混乱局面。

二、金融海啸我国民营施工企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1、推动民营企业转型的良好时机

中央财政及税收政策倾向中小企业。为拓宽中小企业市场空间,有效利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财政部还将于近期出台《中小企业政府采购管理办法》,以推动各级政府将政府采购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同时,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另外,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工程迎来了新的一轮黄金发展周期。由于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建设对经济的拉动直接作用明显,国家在今后二年的4万亿元计划投资中,公路、铁路、电网投资高达1.8万亿元,公路与铁路市场,将出现3至5年的快速发展期。

2、信贷政策放宽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央财政持续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小额担保信贷业务。去年8月,央行通过窗口指导,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并要求这部分额度必须用于中小企业、农业或地震灾区。同时央行放宽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对个人小额担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2万元提高到5万元: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地方政府为中小企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针对融资难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状况,各地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担保体系,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这就为民营施工企业进行融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3、面临的市场空间是广阔的

首先是道路建设市场广阔,2008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了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截至2008年底,国务院批复的铁路投资额已经达到2万亿元,其中在建项目的投资规模超过了1.2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新建约4万公里铁路,铁路建设投资总规模将,突破5万亿元。其次是灾后重建市场广阔,据测算,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投资规模将达到1.67万亿元资金。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路桥建设商机。最后是农村建设前景看好,近期,中央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措施,为施工企业“上山下乡”开辟新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三、金融海啸下我国民营施工企业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

1、民营施工企业要合理的科学转型

首先,因企制宜,把握转型方向。民营施工企业制定转型奋斗目标既要根据本企业发展的现实状况,要注重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注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确定转型方向后,还必须制定出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的阶段性目标,来确保年度目标和总体目标的实现。企业决策层确定的转型发展的方向是一种思路和计划,要把目标变成现实,关键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企业上下形成齐抓共管、争做贡献的氛围。其次,集思广益,防止转型失误。民营施工企业实施战略转型是对企业决策层综合素质最为直接的检验。企业领导必须认真而又慎重地决策。企业领导不仅要运用本行业、本领域的专业科技知识,以及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广泛听取专家学者以及方方面面的意见,注重发挥智囊团的作用,把决策纳入制度化、程序化轨道,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推进实施。

2、合理修正企业原有的战略预期

对于民营施工企业而言,修正原有的战略预期,就是进行理性的产业价值链定位,及时“瘦身”,从扩张走向收缩,从激进走向稳健,同时要密切关注国家的产业政策。民营施工企业必须要借此次危机改变过去那种高成长、高负债、高风险、低效益的粗放型、速度型发展模式,从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扩张,先做强再做大。在战略转型方面,一个重要思路是走向高价值客户,紧抓企业中能带来80%业务的20%的客户。提升和保持高价值客户,民营施工企业在危机转型要注意客户的延伸需求,这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

3、提升管理层次,提高人才竞争力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要提升管理层次,打造发展的制度基础,裁人不是最优的解决办法,提高人的竞争力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不可否认,有一部分民营施工企业在管理水平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只是着重于对机会的把握,头脑发热、盲目投资、非理性扩张(部分企业确实实现了高速成长),这些企业在此次危机中受到很大影响。

参与市场竞争,争取市场份额,与企业资质密不可分。企业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是企业资质的转型与升级。民营施工企业要进行企业资质的转型与升级,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各类优秀专业人才,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队伍。通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其学习并掌握第二专业甚至第三专业的知识,并通过考核取证获得相关专业的上岗资格。

同时,民营施工企业应积极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系统。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考评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民营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依据企业内不同的工作岗位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目标,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戴晓燕,《民营施工企业人才激励探讨》,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

篇10

1、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升产业集聚程度和创新发展能力为重点,坚持特色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优化产业经济组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动我市块状经济走创新型、集约型、节约型、环保型发展模式,着力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着力形成一批总量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广、市场份额高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使全市块状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确保工业经济在全省“一高一领先”的地位。

2、发展目标。到年,全市块状经济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年工业销售产值超过7500亿元;销售产值超过10亿元的块状经济达到55个,其中600亿元以上2个、300—600亿元4个、100—300亿元12个。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培育以块状经济为依托的区域品牌35个,其中全国知名区域品牌10个以上;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品牌若干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0个、驰名商标25个、国家免检产品40个;拥有浙江名牌产品100个、省著名商标300个,省知名商号150个,省级品牌位居全省领先地位。综合能源消耗低,至年,全市新型块状经济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以上。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集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产品展示营销、行业信息服务等“五大功能中心”于一体的区域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30个。专业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特色明显、功能齐全、管理规范、辐射国内外、经济拉动力强的专业市场20个。

3、基本原则。一是强化特色原则。块状经济最主要的特色是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必须在强化产业特色、促进专业化分工、形成产业生态上下功夫,做优做强块状经济。二是推动集聚原则。块状经济的优势在于形成产业集群。必须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配套、向工业功能区集聚,形成低成本、大批量、高质量的企业生产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实现集聚集群发展。三是突出创新原则。创新是块状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激励企业创新创业创造,增强块状经济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四是联动发展原则。块状经济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依托。必须与加强工业功能区建设相结合,促进企业向工业功能区集聚,坚持扶持大企业大集团与培育“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并举,推动发展民营经济与发展开放型经济共进,不断提升发展层次和发展质量。

二、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新型块状经济集聚发展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市“”时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结合修编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精心编制《市新型块状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引导企业向各类工业功能区集聚,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各区、县(市)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发展新型块状经济的规划。

2、加强重点产业基地建设。工业功能区是地方政府组织有效供给公共品,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新型块状经济的最佳平台。要把建设工业功能区与发展新型块状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城市(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块状经济向工业功能区集聚,引导区内企业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拓展块状经济发展空间,使之成为块状产业集群和升级发展的核心区,打造更具集聚效应和发展优势的产业基地。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促进新型块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化“产业链”招商,注重大规模、集群式地引进现代制造业,形成同类及相关产业的投资密集区和新兴产业区,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新突破。推进“以民引外、民外合璧”,促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民营企业,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知名品牌和现代管理经验,实现对传统块状经济的嫁接改造,加速传统块状经济提升转型。

4、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坚持大小并举,加大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扶持一批具有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一批具有“专精特新”优势的中小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大量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现代产业集群。特别是要依托龙头企业,推进供应链管理,实现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控制,鼓励成员企业加强产业联系,建立起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企业关系,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整合成网链结构,形成产业生态,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5、培育新型流通组织。新型流通组织是发展新型块状经济的重要载体。要加强规划布局和市场引导,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提升特色专业市场功能,推动市场主体由单个企业经营向集团连锁经营转变,由区域性的固定市场向跨区域、开放型市场转变,由“现场、现货、现金”的传统交易方式向网络交易、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转变。重点规划和发展一批辐射国内外、经济拉动强的专业市场,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加工销售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信息传导中心。

三、坚持创新带动,增强新型块状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地位,引导、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吸收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引导、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专利、商标等申请注册工作,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

2、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以质量检测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营销展示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五大中心”为支撑的区域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公共服务与保障作用,促进产业提升发展。特别是要加快建立与培育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争取用3年时间使50%以上的块状经济都建立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为加快发展新型块状经济提供公共技术支撑。支持发展各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成果转化、项目转让和科研融资等服务。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柔性制造、计算机集成等先进制造模式向中小企业延伸,进一步加大对加快发展新型块状经济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的扶持力度。

3、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品牌,争创国家和省、市驰名(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和名牌产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体系的制订。积极采用先进标准并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进行国际商标、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备案,进一步实施自主出口品牌战略。充分利用块状产业集群效应为品牌建设带来的有利条件,引导中小企业依托块状经济区域优势,整合个体品牌资源,积极打造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4、加强环境保护。切实加强环境监管与治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减排、增效,发展高标准、规范化的绿色示范企业。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兴建集中式大型污水处理厂和集中供热设施,通过企业集聚提高污染的集中处理程度,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打造工业生态示范园区,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块状经济。

四、健全保障机制,促进新型块状经济健康发展

1、完善公共政策体系。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省、市有关产业政策,综合运用现有的工业发展财政政策,强化政策导向作用。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制定出台鼓励建设工业标准厂房、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市场体系等有关政策措施,促进新型块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建设。依据《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积极培育、引导和支持企业组建商会或行业协会,争取用3年时间使50%以上的重点块状经济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密切政企联系、协调企业关系、促进行业自律、维护有序竞争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拓展行业中介服务组织在行业指导、行业预警、产品认证、区域品牌维护等方面的职能,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3、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新型块状经济,必须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全市中小企业“386”上网培训工程,争取用3年时间推动全市80%以上、约6万家中小企业实现上网,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交流信息,推进电子商务,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总结推广现有行业特色网站建设经验,创建和完善更多的特色网站,实现政企信息和经济信息的互通互享,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开展电子商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