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8 10:01: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县域经济的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县域,既是生产大场所,也是消费大群体。在县域范围内有六万个小城镇和集镇,集中了全国大部分购买力,占全国零售商品总额的1/2以上,加上农民从城市购买的部分,则达到70%以上,集中了货币流量的60%。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关系提高综合国力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大系统中,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和完备的经济单元,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基础层次,对于市域、省域乃至全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整体国民经济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设经济强县,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
从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理论的产生,到以佩鲁(Perroux)为代表的增长极、发展极理论的广泛应用,到区域经济学家弗农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的提出,可以看出,县域经济发展,既有广阔的国际背景,又有丰富的国内实践。
县域经济是多种经济成份高度混合的经济,是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结合的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兼顾城市与乡村,打破城乡之间的壁垒与分割,特别是通过全方位的创新,缩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过程,消除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形成的负面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构筑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补,一体化发展的县域经济格局。
二、当前我国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县域经济的优势分析
1、县域经济普遍具有资源优势
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县域经济的三大资源优势。坚持办大农业,走集约化和产业化之路,立足农业进行产业创新,对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尤其是促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嫁接,系统地建设生态体系,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之路。
2、县域经济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优势
我国有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县域内,许多对城市消费渐趋饱和的经济成分,对农村来讲却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农村的潜力比城市要大。根据经学理论,当恩格尔系数达到一定程度后,市场需求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的中国广大农村,在构成市场的三大要素(人口,需求,购买力)方面均具有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
3、县域经济具有微观机制优势
县域经济最先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具有进行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的良好环境与基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说明县域内的宽松环境和发展空间可使各种经济组织能够长期地保持生机与活力,所以说县域经济具有明显微观机制优势。
(二)、县域经济的劣势分析
1、县域经济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限制了县域经济的正常发展,农民自发的经济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引导,资本社会化程度很低,经济要素分散,投资渠道不畅,区域壁垒森严,政府效能和市场作用同步弱化,这些问题阻碍和制约了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导致长期以来县域经济的单一模式:农业经济或者说是农村经济。
2、县域经济发展缺乏明显的特色
特色是竞争力的体现,县域经济本身就是特色经济。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农业经济尚未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还在继续沿用几千年的习惯和经验,相对程度上靠天吃饭,生产过程落后,科技含量很低,手工操作,分散作业,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不高。
3、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三农”问题比较突出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发展大局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问题,也是敏感的政治问题。在县域范围内,改变农业的弱质形象,加快产业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县域经济发展取决于农业的革命性进步,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加快分散农业向集约农业的过渡,加快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跨越。
三、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1、县域经济所面临的新的体制环境与市场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市场机制对县域经济的作用更为完善。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由于县域国有经济的比重较小,对计划经济的依赖度较低,再加上“九五”以来县域经济民营化战略的实施,使得县域经济市场化的程度比城市要高,因而具有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独特优势。
2、国际产业分工和地区合作以及区域重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产业分工和地区合作步伐加快,促使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例如,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国家政策导向下的区域重组,试图通过市场机制对特定区域经济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以期获得最佳的资源配置效益。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景预期
1、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正逐步确立
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比重上升,农业比重相对下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三次产业结构已经进入二三一的发展阶段。相应地县级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中,农业收入比重下降,工商税收比重显著提高。在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同时,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仅没有削弱,而且得到了加强。因此应该抓住这一机遇,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
2、整体素质逐步提高,产业更新换代正在经历跨越式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相当一批基础好、发展迅速的县域工业企业正在步入技术主导型的发展轨道,传统产业大多得到了改造,县域工业经济的基础不再是“五小工业”,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已经在有些县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县域经济已经打破了传统发展的老路,在实现外延扩张的同时,结构化升级和内涵式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
3、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当前,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民营经济已经在县域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民间资本开始主导县域经济的发展。
4、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为县域经济提供了发展空间
县域经济中已经出现了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大企业、大集团,原材料市场和产品市场跳出了县域范围,有效地突破了区域内资源的约束。落户县域的外资、项目越来越多,县域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县域经济已经不再是自给自足的经济,许多县不仅大量引进了境外投资,而且自由资本已经扩展到了境外,不少的名牌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大批三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在县域范围内得到了发展,这同时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5、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资本的转移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契机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看,“雁阵模式”的经济增长过程,使得欧美经济的增长像领飞的大雁,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增长,日本经济的增长作为领飞的大雁又带动了“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增长,“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增长作为领飞的大雁则带动了中国沿海经济的增长。
沿海经济的增长已成为领飞的大雁带动内地经济的增长。起点低、底子薄的县域经济要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快发展,就必须加入“雁阵”,汇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伴随各种保护性政策的逐步取消,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步伐会越来越快,“雁阵”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
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县域经济生产力布局,县域经济中的所有制及县域经济资源配置等多种因素对县域经济的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一)、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走工业化道路
就县域经济而言,工业化是“富民强县”的根本。富民,就是围绕奔小康,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强县,就是着力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活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实现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县域经济的生产力布局分析必须实现由分散向集中的转变
县域经济的发展表明,生产力布局的集聚正呈现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县城城区规模不断扩大,一批经济强镇迅速崛起,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二是县域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快速膨胀,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三是工业园区、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小区快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龙头,区域经济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三)、县域经济中的所有制结构应由单一的公有制向多元化转变
县域所有制结构应由单一的公有制向多元化转变,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生力军。经过县属企业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县域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尤其是县域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县域经济总量和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县域经济的资源配置要素应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当前的县域经济,已不再是以行政区划为樊篱的封闭型经济,而是面向国内国际市场配置资源,整合生产要素的开放型经济。特别是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日益参加到经济的全球化之中,国际市场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经济国际化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地方发展的水平。
二十多年前,除了美国,苏联心理学是世界心理学的又一大中心,苏联是世界上从事心理学研究最积极的国家。苏联解体后,作为独联体主体的俄罗斯心理学在研究人数、研究机构及研究成果等方面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俄罗斯学者在国际学术性期刊上发表心理学论文的数量居世界第6位,而经济学居第9位,政治学则居第10位。由此可见,今天的俄罗斯心理学在世界主流学术研究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苏俄心理学的发展基本遵循着两条路线,即维果茨基所开创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和苏联心理学体系创立者鲁宾斯坦所引导的主体心理学思想。前者的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列昂捷夫、鲁利亚、加里培林、赞科夫、达维多夫和塔雷金娜等,其主要阵地为苏联(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
主体心理学思想的路线由鲁宾斯坦所开创,其追随者布鲁什林斯基创建了代表着当今俄罗斯心理学发展方向的主体心理学。主体心理学理论广泛地应用于个性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咨询和经济心理学等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中。特别是,随着俄罗斯经济的私有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俄罗斯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成立了以A.几菇拉夫列夫(A.见。}Kypaaaea)、E.B.霄洛霍娃、B.兀。巴孜尼亚科夫(B.n.[IosHSKOB)等为首的经济心理学研究课题组。在主体心理学思想的指导下,他们对在俄罗斯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所有制形式变化情况下的不同社会群体调节自己经济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专门的研究,特别探讨了经济活动主体的各种积极性和心理态度的问题。
1987年基多夫出版的专著《经济心理学》开创了苏联俄罗斯的经济心理学。当今,在俄罗斯科学院内部联合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和法学等各方面力量,以整合经济学和心理学。并成立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如:俄罗斯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社会与经济心理学实验室、国立贝加尔经法大学社会与经济心理学系、圣彼得堡财经大学经济心理学实验室。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联合会议成为了传统。
近几年在伊尔库茨克(2002)、卡卢加(2007)、圣彼得堡(2008)和莫斯科(2012)召开了全俄或者国际性的经济心理学大会。近几年他们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了许多论文和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有:}KypaBneB A.几。分别于2005和2007年出版的《经济心理学:理论问题和经验研究的方向》、《经济自决:理论和经验研究》等。同时,俄罗斯心理学界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经济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出版有相应的本科教材,如,2004年出版的由3.3.
BaXHTOBa主编的《经济关系主体感知的社会经济特征》、1999年出版的由o.C.且eflHera主编的《经济心理学》、2003年出版的由B.兀。H03HnKOB主编的《经济心理学》和2005年出版的由B.A.Pafia6epr主编的《心理经济学》等。
当前,俄罗斯经济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向有两个。第一个方向研究的是基本经济现象,如金钱、财产和劳动等。第二个方向研究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的社会心理研究的对象,但是从经济的角度进行研究。作为经济心理学相对独立研究方向传统地研究了不同社会群体对金钱的态度和“金钱行为”的特征他们分析了个体和群体意识中的经济价值问题个体的经济自决问题。近几年他们还特别关注了共同经济活动中的工作相互影响的心理特征
2俄罗斯经济心理学的基本特征
2.1 俄罗斯经济心理学突出对经济意识的研究
西方的经济心理学以及深受其影响的我国的经济心理学都比较一致地认为,经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特定行为人的经济行为(俞文钊,2004;王光荣,2010;马胜祥,2008)。在俄罗斯心理学界,他们把经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经济积极性(个体与群体主体的经济意识、行为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经济现象及其与心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B.兀。n03HffKOB,2004)。经济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可以在不同的生命活动水平展开,其主体可以是个体、群体和大群体。与西方传统经济心理学一样,他们认为,经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经济行为,但他们还更加关注经济意识及其与经济行为的相互关系。他们既研究个体和群体主体的消费、投资、储蓄等经济行为,并更为关注经济意识现象的结构和动力等问题。他们认为,经济意识现象的产生不仅有外在的因素,如知识内容的变化、关系情态的变化和行为准备状态表现水平及方向的变化等;而且经济意识的动力产生于其各要素的矛盾中,如过去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成为个体与群体经济意识内涵发生变化的内部机制。经济意识现象最重要的动力点就是时间构成要素,即在主体生命活动中存在的时间连续体:过去一现在一将来。属于主体过去意识经验的要素有:个体和群体所追溯的对过去社会经济变化的记忆、与它们相关的知识及与主体的关联性。属于未来的期待和预测范畴的有:未来主体自身的积极性及其目标和计划等。而属于当前的紧迫的经济意识内涵只是这个时间连续体中的一个点,其变化的可能性取决于外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动力和主体自身的积极性。对于经济行为与经济意识的相互关系,他们认为,是辩证的关系(B.兀。H03HgKOB,2000,2001)。一方面,经济意识现象是在主体生命活动的外在的、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另一方面,其自身决定着经济积极性的方向和水平。这种联系不仅表现为主体经济意识和行为的协调性,也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巨大分歧和矛盾,这些分歧和矛盾成为了主体经济意识的动力要素和主体经济行为的调节器。
2.2 他们提出了俄罗斯经济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原则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是经济人假设。然而,人并不是经济学家所想象的理性的经济人。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经济”、“非理性”的“非正常现象”,正是对经济学完全理性原则的严峻挑战。
因此,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关注到人类行为的非理性一面,研究了不确定条件下的经济决策行为,并因此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以丹尼尔。卡尼曼为代表的经济心理学理论也存在局限。如,单一问题设计的信效度问题、决策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等(李永鑫,黄宏强,2007)。相对来说,俄罗斯经济心理学提出的具体研究原则在一定程度t-.克服了西方经济心理学的这些局限,更加关注经济行为产生文化历史条件、人的主体性等。
2.2.1 经济活动文化历史条件性原则
这一原则意味着,经济行为的规律不是绝对万能的、超越历史的;经济行为的心理特性带有文化的烙印,取决于统一的历史发展特征;另一方面,许多对现金消费及其他形式经济行为跨文化研究的结果、对在社会经济紧急变化条件下的社会心理现象动力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原则的经验基础。
2.2.2主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意味着,人伴随经济条件影响和经济作用的消极对象,而是在与其他经济主体交互作用中实现不同经济行为方式的能动主体;基本的主体性特征有:积极性、行为的意识性、目的性和选择性。
2.2.3 经济主体行为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原则经济主体的行为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等同的,也就是,经济行为主体及其意识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似性和协调性,而且还有分歧和矛盾。
2.2.4经济现象与社会~心理现象相互联系和影响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在调节主体经济行为和反映不同经济生活方面的心理现象中存在着经济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
2.2.5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意味着,经济心理学理论发展既与包括实验的经验研究,而且与不同范畴经济生活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这也显示出心理学实践者对科学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关注,也显示出根据社会心理生活提出的经验研究任务。
2.3 俄罗斯经济心理学关注经济积极性的主体范畴.
由鲁宾斯坦和布鲁斯林斯基开创的主体心理学思想,在俄罗斯心理学中,特别是在俄罗斯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在其经济心理学领域,突出经济积极性的主体范畴是必然的。按照主体心理学的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主体的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们提出并在理论与实践中研究了主体工作积极性概念。这一概念整合了内在(心理)的和外在(表现于现实行为)的主体积极性现象。工作积极性概念在经济活动及其主体的心理研究的概念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首先,它强调了主体积极性的内在心理特性。积极性的心理基础包括目标、动机、期待、意愿以及其他的调节经济活动的主体动机因素。其次,工作积极性概念能够实现的不仅是对主体经济活动质的、而且还有量的分析,与其动力和评价水平相联系。工作积极性的方向表现在经济活动条件的选择上。工作积极性的水平则体现了经济活动的强度及与其存在相联系的能量与资源消耗的总和。他们的研究显示,在主体工作积极性范畴,社会心理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工作积极性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对俄罗斯经济心理学的评价及其对我国经济心理学研究的启示意义
俄罗斯经济心理学以新的方法研究影响工作积极性的社会心理因素问题,其创新之处在于,揭示的因素能够描述主体工作积极性变化的社会心理机制,评判它们的社会心理指标和方法,可以用以分析和预测不同社会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根据社会心理指标在经济活动之前以确定提高或降低去工作积极性。
一,不确定性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后现代语境中产品设计师面临的问题不仅是二战后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的价值准则陷入混乱,他们更加焦虑的是“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再适合明确的定义”,“曾经为人们熟悉的社会类型和标准,如今已经变为不确定的,难以捉摸的事物”,激进的产品设计师们感应着社会生活的变异和人们心理需求的改变,其设计产品作为一种敏感的媒介迅速反映着这一切。在产品设计中,设计的不确定性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产品功能的不确定性
“形式服从功能”,在现代设计准则中,首先强调的是产品的功能性,现代主义设计观念把功能放在设计的第一位,形成了功能主义的现代设计观念和理性主义风格。虽然作为产品设计是应该强调产品的功能性和有用性,然而在晚期现代主义设计的实践中,产品设计师们对功能的过分偏重往往超越了一切,忽视了设计对文化,环境,不同社会群体的要求的考虑,甚至为了功能而功能,导致在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充斥着大批外形简陋的批量化产品。
后现代语境中的产品设计从符号学,产品语义学中寻找灵感,使过去功能单一的产品具有多种功能,力图使消费者不再只是将产品简单的作为使用的工具,还能给人们提供更多的诸如美感,个性,情感等特点,重视人们对精神和心理空间的需要,透过产品的表面能看到更多的东西,使产品所呈现出一定的寓意,趋向于纯艺术的某些特征。
如索特萨斯设计的系列书架。被设计成一种只有依赖书才可以存在并有意义的单纯实用产品,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摆放书,它的造型摆脱了人们印象中对书架约定俗成的概念和书架本身应该具有的功能特点,而是被设计成一个独立的空间装饰品,虽然牺牲了部分功能却换来了产品更多的趣味性和审美特征。
2、产品材料的不确定性
现代主义产品设计重视的是材料本身的物性,现代主义设计师认为不同的产品应该使用与之相对应的材料,如家具设计使用木材和塑料,机械产品设计使用金属等,材料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使用的范围。后现代语境中,产品设计在材料的选用上打破了这一规则,显得更为无拘无束。他们习惯把不同的性质的材料综合的运用到同一组产品,达到一种特殊的对比效果。
如英国设计师让・阿德(Ron Arad)在1986年设计的一套家庭音响,采用的塑料,金属和石材的特殊对比效果。音响的音箱,功放和底座是由钢筋混凝土浇注而成,不规则的边缘出水泥和小卵石,音箱下面则暴露出铁丝网。这一设计把时尚的电子产品用粗糙的材料表现出来,是后现代产品材料自由运用的典范。
二、装饰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主义产品设计,是一种脱离了传统语言的设计形式,无论是在材料,结构和装饰上,现代主义产品设计都追求一种工业化的设计,它带有反传统性和反装饰性,遵循着“少即是多”的造型原则,现代主义产品设计师希望用现代工业文明代替传统古典的审美观念。
在后现代语境中,产品设计师对工业文明造成的后果起到怀疑,对一味追求单调形式的现代主义产品设计逐渐失去了信心,对现代主义产品设计原则失去了信赖。他们认为装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审美观念的浓缩,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风格往往是通过装饰的形式或者装饰的图案表现出来,如果把所有产品的装饰都去掉,只留下其表达功能的基本结构,那么,人类文明的痕迹和民族的审美特征就从产品中消逝了,各个民族的特性也被消解了。为此,他们在产品设计中寻找一种古典的,装饰的风格。可以说,装饰的复兴是后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1、产品色彩的装饰性
现代主义设计产品在色彩的运用上极为简单,设计师在设计中多采用材料本身的色彩或是使用黑白二色,对冷色调有种特殊的偏好。在后现代语境中,产品设计师认为
这种以冷色调为主的现代主义产品设计颜色过于冷漠,缺乏人情味、激情和生命力。后现代产品设计喜欢使用艳丽的,卡通的色彩或者在普通产品的表面使用装饰着抽象花纹或传统花纹的贴面,使产品显示出欢快柔和,艳丽多彩的装饰趣味。如英国设计师皮特・穆多什(Peter Murdoth)于1964年设计的儿童椅就采用了蛋型的柔和造型,配以鲜艳,卡通的颜色和大块圆形的图案将色彩的装饰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2、细节处理的装饰性
后现代主义者宣扬文化多元论及其差异性、开放性与变异性,强调设计的个性和民族特征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后现代语境中的产品设计,为了传达设计者的情感表达,常用装饰语言来为产品增添亲和力。后现代产品喜欢采用古典元素,或者将古典装饰要素分解,然后揉进现代家具的某些部位,在局部上做出一两处出彩的“文化细节”,表现出古典的回归和装饰的复兴。
如格雷夫斯在他设计的一系列椅子和装饰家具中,同样复兴了过去时代的主要装饰语汇,其庞大的轮廓保持着纸板剪下的特点:家具集成的形式和表面特征具有某种艺术装饰的情致和典雅,把60年代和50年代的风格语汇,硬木装饰柜和光润柔和的装饰糅合在一起,整个产品具有一种充满活力的甚至是言过其实的复杂性,几乎是一种三维图画的相等物。
又如1985年他为阿勒西公司设计的自鸣式不锈钢开水壶,外形和普通的开水壶差不多。不过在开水壶嘴的设计上,他将开水壶壶嘴的自鸣哨做成了小鸟的式样的装饰,这的确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受到了大众和设计界的肯定,这种水壶当年的销售量就达到了4万只,是后现代产品设计装饰性运用的典范之作。
三、交流性
后现代语境中的产品设计并不只是解决功能问题,还考虑到人的交流问题。“我们对产品的选择受到我们记忆和联想、我们的愿望和
我们朋友的影响,也受到我们在电视和博物馆中所看到的东西的影响”。在后现代语境中,产品设计是非常有亲和力的,既不是设计适应人,也不是人适应设计,而是二者亲切、自由的对话。它让使用者感受过程、感受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物的交流、对话。选择一件设计不仅是为了用,而且是为了寻找一种交流。一般来说后现代产品的交流性特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人性化的设计
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去简单地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不仅是为了增加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性维度,不仅是为了创造一个物质产品的世界,而更多的是,设计应该赋予物性以更多的更隔离的人性内涵,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的世界。
强调对象世界的人性化设计,并不否定设计的客观性原则和合理的要求,这是设计赖以存在的基础。人性化的设计包含着设计的理性逻辑,只不过这种理性逻辑不单是来自单纯的客观结构,而且来自于物性与人性的交流关系的反思基础之上。单纯的功能主义理性逻辑和客体形式要求,不足以提供物性与人性关系的反思想象力,单纯的主观性设想也不足以提供可供交流的对象性产品。
2、重视身体的交流
设计中的物与人的身体性关系既非常突出地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器具中,也越来越受到工业产品的设计重视。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工业产品的设计与人的身体的交流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那些可以与人的身体行动有关的产品,是否与人的身体行动建立某种亲密的交流关系已越来越受到设计者的注意。
人与物之间的身体与对象物的使用和被使用的关系,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且是一种仪式性的行为,产品语言与人的身体语言之间形成一种有机的互动关系,从而使身体在物品使用过程中感到身体性的同时,也产生一种心理性的愉悦。
3、情感的空间
情感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通道,也是人与世界的重要交流中介之一。情感在艺术和文学中得到了最广泛的重视。人们普遍认为文学艺术是最能表现情感的艺术,而情感与设计是否有关却很少得到研究和重视。实际上,后现代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因素是产品富有人情味和文化内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艺术学和设计学对于各种色彩和形式的情感分析,便充分说明了设计产品对人的情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他们无时不影响人们的心理情感。
艺术设计是我国艺术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当代语境中应用艺术设计,具有良好的效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讲述当代语境中艺术设计的定义,分析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的表现特征和具体应用。
1、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的定义
在当代语境中应用表现艺术,一般情况下,都是以人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人们可以在艺术设计的作品中,直接的表达出自己对一些事物和事情的感觉、思想,也可以间接的在艺术设计作品中表达出自己对于一些存在的客观事物的美好幻化。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的应用,主要是一种表现艺术,是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角度表述自己对世界的态度的一种方法,是艺术家对生活不同感悟的一种表述,将艺术设计者的个人情感升华到了更高的层面,是设计者灵感迸发时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另一种角度看,当代语境中应用艺术设计的表现艺术,是艺术设计者将平常生活中的情感融入到文学中。例如,艺术设计者通过对声音的分析,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对声音的感受,描述出声音的特征。音乐中的声音,包括哀伤、愉悦、凄凉和清新等。通过在当代语境中应用艺术设计的表现艺术,可以在自然生活中增加很多表达出人情感的艺术。
2、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的表现特征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在当代语境中应用的表现特征也越来越多样化。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的应用,实现了人们精神灵魂和物质生活的完美统一,而且统一了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审美观。在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财富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在当代语境中应用艺术设计,可以让人们在艺术中找到生活美好的灵感。当代的艺术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技术的方便,还可以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
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的应用过程中,主要的因素就是人为因素。如果艺术设计不能实现和人们情感的共鸣,就不能发挥艺术设计应用的真正意义。所以,艺术设计的作品,只有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接受,才能真正实现艺术设计作品的价值。当代的语境中实现对艺术设计的应用,主要是以人们对美的认识为基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加舒适和谐的体现出人们的生活,正如我们平时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凌驾于生活之上”。
3、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的应用
3.1 工艺美术设计的应用
在当代语境中应用艺术设计的表现艺术不同,具有不同的作用。工艺美术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的应用,也是艺术设计表现中的一种。工艺美术在语境的表达上,不同于普通的雕塑和绘画,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工艺美术主要是主观的体现出了客观世界,以艺术设计者的主观情感作为主要的表现,而不是对主观事物的再次呈现。工艺美术的设计宗旨,就是最大化的体现出艺术设计者的创作情感和思想。相对于普通的美术作品来说,工艺美术更加鲜活。主要的原因是在现实的世界中,工艺美术属于一种不存在的幻化物体。但是,艺术设计者却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活灵活现的表现出工艺美术。从而,实现了工艺美术在当代语境中的有效应用。
3.2 设计艺术的应用
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的应用,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具体的表现出来。艺术设计的主旨在于表现形式,与工艺美术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长期以来,工艺美术都是依靠“美”维护长久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工艺美术的作用主要是实现对建筑或者某一事物的装饰,实现的方式主要是人工制作。工艺美术的应用,更加重视塑造人的情感和环境的氛围,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用来制作一些工具,具有赏玩和愉悦人心情的作用。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工艺美术品也会作为生活中的备用。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的应用,在艺术中融入了现实和科学,更加重视艺术设计作品的实用性,实现了审美观的统一。艺术设计和工艺美术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融之处。工艺美术主要是来源于人们对生活中美的感悟,而艺术设计主要是为了人们生活中的美观服务。从观念上说,艺术设计和工艺美术设计并不冲突。艺术设计侧重于实现对设计事物的生产,主要应用在生活中实物的产生。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忽视艺术设计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价值。在当代语境中应用艺术设计,打破了传统的艺术美的观念,不仅可以观光和赏玩艺术中的美,还实现了生活中的美。
3.3 艺术设计中的人性特征和美
根据198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SAS47),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x控制风险CRx检查风险DR。
审计风险可能因客户的会计系统使用计算机和内部控制电脑化而呈现出新的特征,审计师就应重新规划审计程序,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辅助审计软件进行审计。
1.固有风险的特征。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
(1)化会计数据存在被滥用、篡改和丢失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中,纸质介质上的信息易于辨认、追溯。而在计算机系统中,由于存贮介质的改变,一旦用户非法透过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极易破坏和修改电子数据,且不留蛛丝马迹;计算机病毒、电源故障、操作失误、程序处理错误和传输故障也会造成实际数据与电子帐面数据不相符,增加了固有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2)电子数据存在易于减少或消失审计线索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中,会计处理的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和经手人签名,审计线索清晰;但在计算机系统中,从原始数据的录入到报表的自动生成,几乎勿需人工千预,传统的审计线索不复存在,为审计师追查审计线索带来了极大困难。
(3)原始数据的录入存在错漏的可能性。计算机系统下,大量的记帐凭证仍靠人工录入,表面上机制帐、证、表的相互平衡,可能掩盖了人工录入的错漏。
2.控制风险的特征。控制风险是指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
(1)有意或无意使设置权限密码实现职责分工的约束机制有失效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通过建立岗位责任中心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在计算机系统下,一是通过划分操作员的责任范围,设置权限和密码实现人员分工;二是通过软件设计划分若干子系统或功能模块设置不同的责任中心。由于权限设置的重叠或跨责任中心越权设置,使这一控制措施有可能形同虚设。
(2)网络传输和数据存贮故障或软件的不完善,有便会计数据出现异常错误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而在计算机系统下,这种可能性难以通过有效的内控制度消除,必须靠先进的硬、软件平台以及会计软件本身的自我保护,减少出现异常错误的机率。就多数会计软件看,对数据录入的一致性和正确性控制,会计数据处理的安全性和连续性控制,软件设计还是比较慎密的。但对集成化程度较高的级管理软件,数据的共享性和一致性还不尽人意。另外某些网络平台在实际中还是不少。
(3)会计软件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缺乏实时有效的控制手段。对于企业内部发生的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多数软件是通过人工填制记帐凭证,从帐各系统人口录入到电脑,部分软件虽通过出纳系统实时地录入,但可能与凭证数据不同步;对于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不仅数据难以实时同步,而且存在双方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
3.检查风险的特征。检查风险是指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
(1)软件的更新换代,增加了文件难以提取的可能性。对帐户或交易的重大实质性测试往往离不开的历史数据。由于软件版本的更新、平台的迁移,难以从往年帐套里提取这些历史数据,迫使审计师不得不从浩如烟海的文档申收集整理历史数据。这不仅降低了审计效率,而且带来了更多的检查风险。
(2)内部控制主要依赖软件本身,增加了难以全面检查测试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对内部控制的测试看得见、摸得着;而在机系统下,内部控制融汇于软件之中,肉眼无法觉察,这就要求审计师有必要设计一些正常有效的业务数据和一些例外业务数据(不完整的、无效的、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来检查测试软件的控制能力。由于多数审计师不是电脑专家,要在有限的审计时间里设计面面俱到的测试数据是不现实的。为此,笔者认为对软件本身的审计检查可纳人软件开发或评审之中,审计师在审计实务中,重点是测试数据的完整性以及操作权限的分配和情况;
根据以上讨论,计算机系统下审计风险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注册会计师面临着新的风险。然而审计环境的变化并不能改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仍应保持应有的执业谨慎,并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
二、降低审计风险的对策
1.降低固有风险的对策。可以通过加强内外部安全机制、完善软件功能、改进数据录入技术,降低审计固有风险。
(1)加强内外部安全控制机制,降低会计数据被滥用、篡改和丢失的可能性。首先是配备可靠的硬件设备,如增加防火墙设备,增加数据加密及路由加密设备,增加备份硬盘等;其次,获取后续支持软件,如会计软件版本更新的支持、加密算法更新的支持等;再次,建立安全的运行环境,为会计系统建立一个相对开放且安全级别较高的专用局域网,合理设置多层加密关口和防火墙;最后是完善管理制度。
(2)完善软件的设计,降低减少或消失审计线索的可能性。一是完善操作日记的设计,只有打印存档后才允许删除;二是设置强制备份,如跨期操作必须做备份;三是取消反过帐、反结帐功能,设计报表与帐套数据的关联,并记录报表已打印的次数;四是非经授权不可擅自修改报表的取数公式。
(3)改进数据录入技术,降低数据录入错误的可能性。一是设计磁性单据,尽量采取扫描录入;二是对重要的原始凭证,利用多媒体技术扫描压缩存盘,便于事后谰阅;三是尽旦使用自动转帐功能,保持数据的工确完整。
2.降低控制风险的对策。一般来说,控制措施包括制度控制和程序控制,这里主要就权限密码、降低数据异常锗误和联网传输,谈一些具体措施。
(1)分配设置责任中心和操作权限密码,降低约束机制失效可能性。首先是系统管理员为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和口令;其次是经授权后的各用户应定期修改自己的密码;最后是严格控制跨责任中心设置操作权限。
(2)提高通信效率和效果,降低软件出现异常错误的可能性。一是选取性能优良的网络操作平台和网络传输配套设备;二是选择基于优良数据库开发平台的会计软件;三是提高软件使用者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3)建立企此与银行之间的网络连接,降低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对企业内部的收付业务借助磁性单据扫描录入,依靠软件的智能化同步自动生成记帐凭证;对与银行间的业务,建立广域网连接,实时传送,保证数据同步和一致。
而对于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评价问题研究也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内目前从这个角度去研究的学者还很少。所以,本文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建立了适合休闲体育产业特性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用统计学方法对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它的理论意义在于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抓住了我国正在研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热点议题;实际意义是为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建立了实际的指标体系,各行政区域可根据白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休闲体育竞争力水平。
1 人口经济学特征及其相关指标
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它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而这种规律性是用人口经济学的一些具体特征描述,比如人口的数量与经济总量的关系,人们的种种需要以及各种需要变动的相互联系,人口质量影响经济过程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影响人口质量的发展,人的专业化分工和经济结构的多元,人的不同时期需求催生出多样化的产业。而所有的人口经济学特征又可用与之相适应、可量化的人口经济学指标体现,如:以一定区域为单位(国家、省、地区)的人口数量、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区域内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各产业就业人数、恩格尔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本课题是研究一定区域内人口与经济中一定产业(休闲体育产业)的相互关系,所以与这些人口经济学中的特征指标密不可分。同时,本文是从消费者角度研究产业的竞争力,决定消费者能力的是区域内一定数量的人口应有的余暇时间,一定的经济能力和区域内休闲体育产业所具备的产业基础,通过人与经济互为运动,相互发展,提高其产业竞争力。所以,本文根据休闲体育产业的特点以及决定其竞争力的消费者两层面,有针对性地选取极具相关性的人口经济学指标体系: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休闲体育产业就业人数、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总值等。
2 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是一种生产力,它通过为国际或国内市场提品或者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表现出来,其产品或者服务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即为该产业竞争力的强弱。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某产业的竞争力不仅表现在国内不同区域间的竞争,还表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间竞争。
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具体化,它是为国际或者国内市场提供休闲体育产品或者服务的竞争能力,它比较的是休闲体育产业的生产效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消费者的经济能力。由于各个区域的政府政策、经济结构、资源优势、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等不同,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任何区域也不可能把休闲体育产业各个方面都发展到最强作为最终目标,应该集中力量去发展其他地区不具有但本地区拥有的休闲体育产业特色和优势,做出选择性的竞争,扬长避短,发挥区域特色和优势,最终提高休闲体育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从研究的规范和严整,本研究有针对性的认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是指区域内休闲体育产业相关的部门和企业及消费者能够持续有效的提供和消费休闲体育产品和服务,并具有强大消费潜力的能力。
3 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从人口经济学特征和其它一些关联指标看,能够反映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指标有区域内人的经济因素、人口因素、人均休闲体育资源因素、相关产业与政府投入因素等四个方面来设计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1.1 区域内人的经济因素指标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人的经济因素指标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恩格尔系数(X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
3.1.2 人口因素指标人是生产力的主体,人是社会各个活动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人口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人口因素指标选取:居民闲暇时间(X4)、休闲体育产业就业人数(X5)。
3.1.3 人均休闲体育资源因素指标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客体资源的支撑。资源因素是整个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最主要的部分。休闲体育资源因素指标选取:健身和户外俱乐部数量(X6)、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X7)、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8)、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健身器材数(X9)、每年休闲体育的研究成果数(X10)。
3.1.4 相关产业与政府投入因素指标休闲体育产业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产业,该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与其相关的其他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休闲体育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需要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因为政府对该产业的态度将对本地休闲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相关产业与政府投入因素指标选取:体育彩票收入(XII)、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总值(X12)、交通密度(X13)、政府支持力度(X14)。
交通密度=(公路总里程+铁路总里程)/土地面积
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在文教事业的财政支出/政府财政总支出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方法
选取中国13个省市作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从消费者的人口经济特征对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是主成分分析法的延伸和扩展,就是在评价某一问题时,把影响这一问题的关联性强的指标划分在一起,这些指标就总结归纳为少数几个因子,这几个因子能够反映出评价问题的全部信息,这样就在压缩各个分析指标的同时,又保存了这些分析指标与所总结的几个因子之间的联系性。通过因子分析法,可以综合评价某地区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以及在选取样本中的具体排名,同时还可以把指标数据归纳总结为少数的几个影响因子,从而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4 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根据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13个省市2011年、2012年、2013年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指标数据收集和整理(当年的经济数据都是一年半后公布,所以没有2014年),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得出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反映在12个具体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优劣势,为各省市在休闲体育产业做顶层设计时提供具体细分而又量化的指标依据,强优改劣,有针对性的调整体育产业结构,真实的做到把休闲体育产业作为“拉动内需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层面上来。
4.1 数据的收集
本文选取了我国13个省市作为研究的样本区域。主要是选取东南沿海省,因这些省从地域上相似,都是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4个直辖市选了3个,同时,选取3个相邻的内陆省,因为这些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近,因为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样才具有可比性(主要是通过每年各省市GDP进行比较,相对讲其它省与选取的省市相差太大,不适合做因子分析)。由于居民闲暇时间、健身和户外俱乐部数量这两个指标的数据难以获得,因此,在实证研究中,将其从指标体系中删除。剩余12个指标重新调整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万元)、恩格尔系数X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元)、休闲体育产业就业人数X4(万人)、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X5(㎡)、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6(㎡)、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健身器材数X7(个)、每年休闲体育研究成果数X8(篇)、体育彩票收入X9(亿元)、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总值X10(亿元)、交通密度X11(%)、政府支持力度X12(%)。上述12个指标数据值直接从中国统计年鉴、地方统计年鉴、中国体育年鉴以及各种统计网站中获取。
4.2 计算过程
4.2.1 公共因子的确定 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产业竞争力分析时,必须首先确定能够解释变量指标值之间相关关系的最少公共因子的个数。
表2为变量共同度表(Communalities),变量共同度表示公共因子对原始变量的信息反映程度。由表2可知,大部分变量的变量共同度分布于0.7-0.9之间,表示公共因子比较充分的反映了原始变量的信息。
4.2.2 因子得分的计算 计算样本的总得分如表4、表5、表6所示。
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主要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I)、恩格尔系数(X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健身器材数(X7)、交通密度(X11)等5个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影响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这个公共因子为经济社会发展因子。
第二个公共因子F2主要包括休闲体育产业就业人数(X4)、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X5)、政府支持力度(X12)等3个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影响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政府相关行为因素,这个公共因子为政府行为因子。
第三个公共因子F3主要包括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6)、体育彩票收入(X9)、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总值(X10)等3个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影响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相关产业与设施因素,这个公共因子为相关产业设施因子。
通过整理表4、表5、表6得到2011-2013年的13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及平均得分,如表7所示。
5 实证结果分析
5.1 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公共因子得分分析
通过表4、表5、表6的分析得到3年来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具体情况,即某地区在哪些因子上得分比较高,在哪些因子得分上比较低;哪些因子对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具有较大影响,哪些因子对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影响较小。
从表4来看,2013年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排名第1的是上海,它的F1在当年也排第1位,虽然F3排第13位,F2第4位;北京排第2位,它的F1也排第2位,而F3排第8位;再看第3位的山东,F1排第3位,可F2排到了第12位;广东F2排第1位、F3排第3位,但是F1排第10位,所以它的竞争力排名在第6位。四川F2虽然排第3位,但F1排在第13位,它的竞争力水平排在第12位。所以F1是决定一个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子,因为这个因子是代表本区域居民的经济指标,反映居民所具备的消费条件。同时,各省市F1因子在连续3年内的排位没有变化,这表明一个特定区域内人的经济因素不能在短时间内会有明显的改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所以F1占优的省市无疑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上具备了竞争力的优势。
第4、5、6位的是浙江、江苏和广东,浙江F1、F2排第5位,F3排第4位,3个因子数平均,决定它的综合排名也不俗;江苏F1第4位,F2第10位,F3第2位,综合起来排第5位;广东虽然F1在第10位,但F2排第1位,F3排第3位,所以它的综合排位在第6位(从表5、6分析2012年和2011年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所以除了F1关键指标因子外,F2、F3在发展、培养和决定本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时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视,应均衡对待。
从连续3年各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综合排名看,三年来,排名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一般也就是上一个或下一个名次,说明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政府要有长期的政策、规划和布局,不能急功近利,搞形像或面子工程。但是,从表4、5、6中各因子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政府行为的急迫性、任务性及不连续性(不知是好是坏?)。按表的顺序依次往下探讨:四川省,2011年F3因子排第3位,到2013年就下降到了第9位;北京2011年F2在第13位,到2013年到了第2位,F3从第4位到第8位;上海,2011年,F3第1位,到2013年排第13位了,而F2从第10位排到第4位;浙江,201 1年F3在第1 1位,到2013年排在第4位;江苏2011年,F2在第2位,到2013年就下到第10位;山东,201 1年F2排第1位,到2013年就下降到第12位,而F3从第7位上升到第1位;云南2011年F3在第12位,到2013年排在了第7位。F2、F3因子在许多省市3年中上下波动较大,而这两个因子主要体现是与政府行为有关的指标体系,如:休闲体育产业就业人数、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政府支持力度、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体育彩票收入、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总值。
综合这3年的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在3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情况,可以得知各省市的因子得分在连续3年内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存在着所谓的“短板”,影响了各省市休闲体育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部分省市休闲体育产业没有实现质与量的协调发展,各具体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2 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分析
通过对表7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我国13个省市2011-2013年3年来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整体情况及发展趋势。我国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整体上保持着越来越好的发展水平。
根据2011-2013年的竞争力平均得分可以将这13个省市划分为3个等级:竞争力强劲省市、竞争力中等省市、竞争力落后省市,如表8所示。
竞争力强劲省市都是经济发达地区,竞争力落后省市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此可以得出,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和该区域内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我国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竞争力强劲省市与竞争落后省市之间的综合得分差距还是很大。
6 结论
(1)F1(经济社会发展因子)是决定一个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子,F1占优的省市无疑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上具备了竞争力的优势。同时,各省市F1因子在连续3年内的排位没有变化,这表明一个特定区域内人的经济因素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改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中图分类号]F7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084-04
基金项目:2012年廊坊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2012023113。
一、引言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创新,现代服务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兹(Simon Kuznets)曾提出:“现代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经济结构的全面变化,它不仅仅是一场工业革命,它还是一场服务业的革命”。现代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服务全球化已成发展趋势,加紧培育和壮大我国专业服务业刻不容缓。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生产业和生活业并重、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进一步发展壮大服务业。
廊坊市是京津走廊上的一个年轻城市,为了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实现科学发展,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城市又好又快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在促进一、二产业发展和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环北京现代服务产业带。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引导一个地区要素流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力量,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廊坊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廊坊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现代服务业是廊坊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是强化城市功能的关键领域。针对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廊坊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走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新路,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赢得更高的发展效益。近年来,廊坊市瞄准京津高端休闲商务需求,充分发挥后发和区位优势,牢牢抓住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时机,不断加大对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加速聚集,提升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廊坊市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会展经济、服务外包业、特色休闲旅游业,培育健康服务业,优化提升商贸流通业,规划临空经济,发展实验室经济,打造高尔夫产业基地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十大产业。同时,还以中部生产业和休闲旅游并举的服务业发展轴,通过强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力争使廊坊市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
2012年1―10月,廊坊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821亿元,同比增长302%,是全市经济增速的328倍。2012年11月一期投资50亿元的中国人保北方信息中心项目集信息数据系统存储、管理、研发和保险金融研究、培训教育等于一体,是继“廊和坊金融街”等项目后,引进的又一大型金融服务项目。与此同时,总投资130亿元的中国联通华北(廊坊)基地项目、总投资98亿元的润泽国际信息港项目、总投资37亿元的国家信息中心电子政务外网灾备中心项目和总投资约200亿元的“梦廊坊”文化产业园项目等一大批网络经济、总部经济、创新经济、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等项目都在加快建设。廊坊市现代服务业项目的积极投建,将会加大服务业增加值在廊坊市GDP中所占的比重。目前数据显示,廊坊市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已达60%以上。
三、基于波特理论的廊坊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研究
国内学者已经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尚慧丽(2010)从规模、结构、发展基础、发展潜力四个方面研究了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任英华,游万海,陈雪梅(2010)认为现代服务业集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市场效益、创新能力、集聚环境三个方面,这三个因素对现代服务业集聚竞争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毛一峰(2010)以广东东莞为例,提出生产业是链接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桥梁,通过研究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机制来提升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水平。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机遇、政府相互关联的六个因素。本文基于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见图1)来分析廊坊市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水平,旨在从宏观视角下研究影响廊坊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因素,结合廊坊地区的特征,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提升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结合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和现代服务业的特征,本文将现代服务业竞争优势的要素概括如表1所示,并针对这些要素对廊坊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情况进行分析。
(一)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等。
廊坊市是一座区位独特的枢纽城市。位于首都北京和港口城市天津之间,市区距北京市和天津市中心区分别为40公里和60公里,距首都、天津两大机场各60公里,距天津新港100公里。环渤海经济圈正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廊坊市地处该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基础设施发展较好,境内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其现代服务业的不断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
现代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需要丰富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支撑推动其发展。除上述自然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外,廊坊市还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廊坊市拥有清华科技园、中科院廊坊产业基地等众多国家重点科研单位,21所高等院校和20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同时,廊坊市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了人才引进力度,每年引进400余名博士、硕士、高级职称或高技能人才。廊坊市人才密度指数达1772%,处于全省前列。而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廊坊市则远低于全国及京津主要城市,劳动力成本大约只相当于北京、天津的40%。这种富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为廊坊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坚实人才保障。
廊坊市的现代服务业重点应定位在物流业和文化产业上,环渤海地区交通便利,易于形成重要的物流中心。而在文化产业上,由于北京的首都地位,使其发展具有了明显的优势。拥有京津走廊的区位优势,让廊坊市对发展总部经济有了更大期待。
(二)需求条件
需求是现代服务业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有效需求能够不断刺激现代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进而促进现代服务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最初表现为现代服务业的产品供给引导需求,逐渐演变为需求增加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需求层次的多元化和高级化,使现代服务业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经济服务化趋势明显。在整个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周期中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随着“京廊同城”战略的提出,廊坊市与北京、天津的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地处大北京经济圈腹地的独特区位,使廊坊市既得近海开放之利,更占京津辐射之先。处于全国大中城市和人口高密度区的枢纽位置,使廊坊具有广阔的市场覆盖面。立足廊坊市,近可连接京津两大直辖市,远能联通全国各地,既可占领北方市场,又能进军南方市场。
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和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依托京津产业的带动辐射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廊坊市现代服务业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廊坊市应重点发展基础性及生产服务性第三产业,成为综合性现代服务中心。
(三)相关产业支持
廊坊市还具有雄厚的的工业实力。2010年,廊坊市工业增加值达602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4514亿元;人均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772784元上升到2010年的1436992元。据统计分析,截至2010年底,廊坊市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人均工业增加值相对于2005年分别实现了1475%、2439%和1321%的年均增长率。廊坊市工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2005年的45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3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50%提高到2010年的4286%。2010年全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90项,获得授权专利920项,两项指标同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46倍和430倍。
“十一五”期间,廊坊市工业发展取得了实质性成就和阶段性成果(见表2)。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战略转型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主线。廊坊市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壮大,迫切需要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迅速增长,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三大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中比重最大的产业。
(四)战略结构和竞争
廊坊市以工业强市为导向,以融入对接京津为外驱动力,以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创新为内驱动力,以区位优势发展总部经济,以市场化推进、信息化带动、协同化定位、创意化提升、现代化转变为战略途径。
在更广阔区域分工中廊坊确立了产业竞争优势和城市个性特征,以高端定位引领高端发展。2012年9月9日,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排名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与燕郊鑫乐汇购物广场成功签约,正式入驻燕郊。10月12日,永旺梦乐城(中国)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与燕郊雷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意向书,即将入驻燕郊。这两个项目,是燕郊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其实现高端化、功能化、集群化和集约化发展的产业支撑。
近年来,廊坊市聚焦电子信息、休闲商务两大标志性产业,与京津错位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的精良增长,确保加速转型、加快发展两大任务齐头并进。
“十二五”时期廊坊市在高端服务业发展方面,缺乏与京津竞争的基础;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不仅有京津两市众多远郊区县,包括新城、新区、工业园区、高科技园区等的竞争,同时面临河北省内各城市之间的激烈竞争。
(五)政府与机遇
国家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以后,廊坊市委、市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本次规划是廊坊市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全面融入京津的一次重大机遇,是运用宏观战略眼光、谋划未来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
全面加强与京津的对接合作,紧紧抓住并利用北京启动“城南行动计划”和通州新城建设的机遇,以京津为坐标,与京津规划部门就基础设施、路网结构、城镇体系、产业布局进行全面对接,研究编制了京津廊发展合作规划衔接图,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现状图和规划图。
四、结论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的收益、成本、风险以及把握市场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廊坊市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快建设廊坊市发展现代物流、网络经济、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的保障体系,加强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的基础作用,鼓励技术改造与进步、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廊坊市应坚持生产业和生活业并重、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廊坊市进一步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为加快园区建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打造自主品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聂清凯,李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11):64-70
[2]尚慧丽区域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9):185-186
[3]任英华,游万海,陈雪梅现代服务业集聚竞争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10):65-69
[4]毛一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水平的提升――以广东东莞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0(11):91-95
[5]Porter Michael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6):77-90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20-02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多项经济发展指标居全国前列。但在其内部,犹如中国的一个缩影,存在着东西部差异,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也出现了显着的变化。
一、山东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
以2004年山东省行政区划为标准,以县级区域(县和县级市)和省辖市市区作为地域研究单元,以1995―2004年十年的连续时间为研究时段,以人均GDP为度量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标准差(绝对差异)和变异系数(相对差异)两个常用指标分析1995年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趋势及主要特征。
1.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1995~2004年山东省各县市区人均GDP的标准差年均递增率为11.06%,表明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扩展速度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995―2000年,绝对差异呈缓慢扩大趋势,标准差由3 625增加到4 973,年递增率为6.58%;第二时期,从2000―2004年,绝对差异呈急剧扩大趋势,标准差由4 973增加到9 186,年递增率为16.66%。
2.相对差异呈波浪式减小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在1995―2004年,变异系数从0.71减小到0.64,相对差异总体上呈减小的趋势。其中1995―1999年,系数从0.71减小到0.64,年递减率为2.42%,呈急速减小趋势;1999―2004年,系数从0.6437减小到0.6362,年递减率为0.23%,呈缓慢减小趋势,基本趋于相对稳定状态。
二、山东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
(一)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格局
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K-Means Cluster聚类法,选取Nich指标把县域经济地位的变化聚为四类:(1)显著上升型,Nich在2.0934以上,共有10个县域;(2)缓慢上升型,Nich在1.0057~1.9389之间,共有30个县域;(3)缓慢下降型,Nich在0.5024~0.9954,共有57个县域;(4)显著下降型,Nich在0.0809~0.4962,共有18个县域。
由图2可知,第一类多属于经济发展基础较好而增长较快的县市,主要集中在省会及沿海地区;第二类多位于经济增长最快区域的周围和地处省边界和中部的部分县市;第三类在东、南、西部基本呈连续环状分布,以临沂、济宁、德州和聊城4个地市分布最多,这些县市原有基础就较差,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又相对滞后,是政府政策调控的难点和重点区域。第四类县市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在荷泽市分布最多,其他地区只有零星分布。这类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制约因素,需要专门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县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特点
根据人均GDP空间组成变化情况,以下分析空间极化―扩散效应。
1.极化作用持续加强,区域差异不断扩大
从表1可以看出,人均GDP前五位和后五位的县市区从1995―2004几乎没有变化,空间极化作用在加强。发达县域经济总是保持持续增长,处于领先地位;低发展水平的县域,经济增长是一种低收入水平状态下的增长,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而很难摆脱“贫穷陷阱”。
2.扩散效应开始显现,核心―边缘结构进入新的阶段
根据山东省各县市区人均GDP是全省平均水平的比率,按1.50、1.25、1.00、0.75、0.50倍数,将全省各县市区分成6个等级。
从表2可以看出,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在多极化的同时,亦出现了向地区扩散的反极化趋势。核心区人均GDP指数最高等级的县市区有所增大,由1995的17个增加到2004年的20个,基本上是由中等级的县市区转化而来,表明增长极的扩散作用有所增强,而且这种扩散作用的强度和广度更甚边缘区;边缘区人均GDP指数最高等级的县市区数目有所增大,由1995年的21个增加到2004年的23个,同时最低等级的县域数有所减小,由1995年的19个减少到2004年的14个,都是扩散效应引起的。随着边缘区次级中心经济发展,以及其他设施网络的发展,与核心区域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并依托其腹地―广大边缘区的资源优势,次级中心的发育成长必将促进整个核心―边缘结构的优化和完善。
三、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从1995―2004年山东省县域经济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并且差异扩大的原因在于高收入人群收入的增加;同时在空间上,体现出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内部的差异在缩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差异在扩大。
参考文献:
[1]孙希华,张淑敏.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3,(5).
A Correlative Study of Defense Style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Psychopathology of Patients with Neurosis. Wang Long, Wang Keyong, Dong Yi, et al. Hefei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and Anhui Mental Health Center, Hefei 23002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defense style to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pathology of Neurotic patients. Methods 43 patients with neurosis and 33 normal subjects were tested by The Defense Style Questionnaire(DSQ),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and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an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DSQ score, EPQ score and SCL-90 score. Results Neurotic patients had higher scores on DSQ immature defenses style, such as projection, passive aggression, acting out, regression, fantasy and somatization, and lower scores on DSQ mature defenses style, such as suppression and humor than normal contral. The immature defense style score were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the SCL-90 scores and neuroticism score of EPQ. The mature defense style score were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the psychoticism score of EPQ.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neurosis use more immature defensive mechanism witch might related with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pathology.
【Key words】 Neurosis; Defenses styl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Symptom
防御机制可能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病理机制,也可能是个体应对内心冲突的中介机制。神经症患者是一组内心冲突强烈的心理疾病,其临床表现与心理防御机制类型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了解神经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可以为临床心理治疗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本研究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神经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及个性特点作评估,探讨心理防御机制与症状表现及个性特点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神经症组:随机抽取2004年8月~2005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和住院的患者,诊断符合CCMD-3诊断标准中各类神经症诊断标准的病例。共43例,男21例,女22例,年龄17~52岁,平均29.19±10.68岁,受教育年限12.40±2.69年。其中焦虑症23例,强迫症14例,躯体形式障碍6例。患者无严重躯体疾病,均为疾病发作期,并能配合完成调查。正常对照组:本院所在社区健康者33例,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22~32岁,平均28.97±6.35岁,文化程度13.24±2.50年,无严重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患者组与正常组年龄(t=1.013,P=0.918)、性别(χ2=0.001,P=0.976)和受教育年限(t=1.402,P=0.165)均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防御方式问卷(DSQ)[1]:该问卷有88个条目,为1~9级评分制,评分越高即应用该机制的频度越大,其掩饰程度则越小。DSQ包括不成熟防御方式(F1),成熟防御方式(F2),中间型防御方式(F3),掩饰(F4)4个分量表。F1包括8个因子: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抱怨、幻想、分裂、退缩、躯体化;F2包括3个因子:升华、压抑、幽默;F3包括13个因子:反作用形成、解除、制止、回避、理想化、假性利他、伴无能之全能、隔离、同一化、否认、交往倾向、消耗倾向、期望。艾森克人格测定(EPQ)[2]:共88个条目,4个分量表:精神质(N)、内外向(E)、神经质(P)和掩饰性(L)。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共90个条目,统计变量包括量表总分及其10个因子分。所有对象在经过训练的精神科医生指导下,独立完成各项量表评估,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 果
2.1 神经症组与正常对照组的DSQ评分比较 神经症患者DSQ因子1显著高于对照组,因子2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因子3和因子4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见表1。
2.2 神经症组与正常对照组的不同防御方式评分比较 神经症患者与对照组相比,不成熟防御机制中的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幻想、退缩和躯体化评分均显著增高;成熟防御机制中的压抑和幽默评分均显著减低;而中间型防御机制中的制止和交往倾向评分显著增高,而期望评分则减低,余防御方式两组间评分无显著差异,见表2。
2.3 神经症患者DSQ评分与SCL-90评分的相关分析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DSQ的因子1评分与SCL-90各项评分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因子4评分与SCL-90的人际关系关系敏感、敌对性、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分呈正相关性,而DSQ的因子1和因子2评分与SCL-90评分无显著相关,见表3。
2.4 神经症患者DSQ评分与EPQ评分相关分析比较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DSQ因子1分与EPQ神经质分呈正相关,因子2分与精神质分呈负相关,因子4分神经质呈正相关,而与掩饰性分呈负相关,见表4。
3 讨 论
防御机制作为对冲突的一种潜意识反应,是个体在应对各种挫折情景时,为防止和减轻焦虑等精神压力而采取的一系列习惯性适应行为。一些研究发现,不同的精神疾病之间可能存在防御方式的差异[4,5]。本研究显示,神经症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相比,较多地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尤其是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幻想、退缩、躯体化等不成熟防御机制,而较少使用压抑、幽默等成熟防御机制这一点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6,7]。
一些研究表明,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与精神症状存在相关[6,8]。本研究显示,神经症患者DSQ因子1分与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评分呈正相关,提示神经症患者症状越严重,可能会越多地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支持上述研究。但防御机制作为一种习惯性的适应行为,是一种素质性改变还是一种状态性表现,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表明,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投射与恐怖症患者治疗预后差有关[9],也有纵向的研究证实,随着患者症状的改善,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也随之改善[6,10],这提示防御机制的异质性。面对应激时,个体会无意识地作出防御反应,作出怎样的反应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特点特别是人格特征[11]。本研究显示,神经症患者的EPQ神经质与DSQ因子1分呈正相关,EPQ精神质与DSQ因子2分呈负相关,证实不同防御反应方式与个性特征的关系,神经质个性特征者更容易表现出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方式。
心理防御机制是一个复杂的无意识心理过程,其体现了个体在面对应激时所表现出的自卫和应对方式,神经症患者往往较多地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这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可能构成神经症的一种发病机制。本研究结果证实,这种不成熟防御机制可能与患者的某种个性特质和精神症状表现有关,支持不成熟防御在神经症发病中的作用。由于神经症是一组不同症状表现的精神疾病,其病理机制可能不同,而本研究样本较小,未能对不同类型神经症患者的防御方式进行探讨,是本研究的欠缺,今后尚需大样本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路敦跃.心理防御方式问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46-53
[2]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
[3]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35
[4]Spinhoven P, Kooimman CG. Defence style in depressed and anxious psychiatric outpatients: an explorative study. J Nerv Ment Dis. 1997,185(2):87-94
[5]Bond M. Empirical studies of defense style: relationships with psychopathology and change. Harv Rev Psychiatry,2004,12(5):263-78
就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来判断,中国经济迈入高收入国家的道路不会平坦,中国经济结构的变革推动了中国工业时期的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脚步,但工业时期的经济结构也构建了现在的城市化增长减速的通道,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结构收敛一致性的问题和存在的风险等因素也可能是造成经济增长减速的重要原因,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方式由资本驱动模式转变为资本效率驱动模式,是我们要探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
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中国经济也在不断发上变化,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还是体现在城市建设上,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改革是经济转形的基础,因此需要推进城市化结构,中国城市化阶段结构性特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口结构转型。GDP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劳动参与率增长率+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率+总人口增长率。据数据统计中国的非农部门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比率由以往的47.03%增长到现在的63.43%,城市人口对非农就业支撑率虽由82.1%降低到目前的72.3%,但比例仍不可忽视,城市化率由以往的33%增长到目前的50%,专家预测在未来会增长到58%。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在1985年~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率是10.1%,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为8.54%,在2008年~2012年中国实际GDP年均增长速度是9.3%,劳动生产率增长率8.86%,可以看出劳动生产率有小幅度的上升,但GDP增长率却下降了0.8%,由此可以看出人口结构转型与劳动参与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和总人口的变动这三个因素相关联。根据蔡P的研究,人口红利是中国持续30年的劳动生产率得以快速提高的关键,一旦人口结构有了变动,人口红利消失,不仅会影响到劳动力供给,所有的经济增长源泉也将受到严重影响,人口红利消失直接导致潜在增长速度下降。②生产率的产业再分布。1985年~2012年间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基本维持不变,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涨。中国现阶段资本驱动模式与于日本高增长时期的情景十分相似,会出现工业资本被迫流向其它发展中国家寻找发展,致使对国内的工业部门的投资急剧降低。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发达国家,依靠国外的技术设备进行投资,会缩小劳动生产率的改进空间,出现投资减速放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尽管城市化不断推进,经济结构服务化在迅速发展,也不能保证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能超过以往的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如果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快速提升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会压制未来经济的增长速度。③收入分配调整。中国是依赖资本驱动的发展中国家,资本弹性与投资回报率成正相关,中国要想实现经济增长转型,城市化建设要以增进国民福利为最终目标,逐渐将资本弹性向下逆转,与工业化阶段相比,城市化阶段的收入分配要在人力资本上加大投资力度,分配政策要向劳动力倾斜。④城市化率提高。中国经济增长可以分为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高速阶段和成熟城市增长的稳速阶段。经济转型期间资本驱动模式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进入一个成熟阶段后,制造业投资成本低于高速阶段的成本,从而放弃成长逐渐被发展起来服务业取代,这是第二产业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的原因。二是虽然服务业扩大了规模,但是无法与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繁荣景象相比。比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有拉动经济发展的效果,但不具有长期增长的效果。纵览各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发展历史,服务业发展的高速增长都是昙花一现,成熟城市增长的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所投资的增长率处于一个下滑增长并维持在某个特定的阶段水平上的景象是常见的。⑤资本效率递减。资本深化速度降低和资本回报率的减少会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为了避免劳动生产率的过快下降,需要社会进行有质量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性投资,抑制资本效率过快下降或促使其上升,是城市化阶段经济政策的重要条件。⑥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空间狭窄。通过技术的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可以看出,产出的资本弹性基本稳定地维持在0.6,技术进步的速度值也稳定在2.5%。整体而言,技术进步在GDP增长率的份额大约为1/4。这表明了在资本驱动增长模式下,投资增长挤压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空间,如果无法改变现有资本驱动增长方式,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空间过于狭窄,投资减速,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降低。
二、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面临的风险
中国经济由资本驱动增长的工业阶段向造成效率驱动增长的城市化阶段发展,蕴含了经济过快减速的风险。①收入格局再调整导致的经济过快减速风险。增长曲线弹性参数逆转和向发达经济增长阶段的收敛是抑制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因素,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此消彼长相关联,收入分配比率向人力资本倾斜,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投资能力减弱,导致经济过快收敛。②过度无效投资导致的经济过快减速风险。收入分配格局在调整带来的居民收入的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企业和润空间的缩小和再投资能力的减弱,但不可能维持投资的高增长速度,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长期的过度无效投资导致的。③杠杆率持续拉升导致的经济过快减速风险。过度无效投资的存在引发生产效率低、赚钱能力低的僵尸企业,这些企业的存在挤占着生产资源,严重影响着经济整体效率的提升和生产更新的步伐。大量的低效率企业的存在,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有持续拉高杠杆率的作用,一旦出现经济减速,低效率企业的借贷受到阻碍,会极大地加剧经济持续减速。④产业结构服务化调整导致的经济过快减速风险。中国第三产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提升生产效率的空间会逐渐变小。实现工业劳动生产率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均衡发展和抑制持续几十年的部门生产率失衡态势持续扩大,是产业结构服务化的趋势下要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