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8 10:01: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防科技工业管理创新成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湖南省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较快的省份,全省的军工及军品配套单位多达130多个,分布在核能、航空航天、中央兵器、地方军工、船舶等行业,目前这些行业在生产军工产品的同时,积极转型、配套建立一系列民品的生产链和销售链,并使湖南军民融合呈现如下格局:
1.重点推动军民融合优势产业发展,工业总产值逐年递增
湖南军民融合注重的是军民两用领域的发展,主要覆盖于装备制造产业、核能新能源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为促进军民融合的深入发展,省政府分别推动了益阳市桃花江核电站、长株潭航空城、长沙市中国航天科工城等项目的建设。2007年至2012年以来,湖南军民两用航空航天产业、军民两用核能产业、军民两用光电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和军民两用工程机械产业正迅速壮大,初显规模。湖南军民两用优势产业总体的工业总产值从2008年的292.83亿元,迅速增长到2011年的461.13亿元,工业增长率从2008年的15.8%发展到2011年的29.2%。到2011年底,国防科技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已将近达到626.6亿元。
2.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目前,湖南省政府批准了《共建南华大学协议》和 《共建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协议》,协议指出,国防科工办将大力促进这几所高校的国防科研的开展与基地建设,旨在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加强高校对国防科技工业的科技攻关和管理创新,以及技术转化的能力,使高校的国防科研项目与国防科技工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减少工业发展中的各种科学技术困境。这不仅能在生产中有效减少军民品的生产周期,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也能有效的推动军品向民品生产的转换,同时在管理创新领域上也能引导国防科技工业对民品生产的良性管理,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生产和管理等领域上开辟新的道路和渠道。
3.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引入民品的生产进程
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主动与非军品厂商合作,主动迈出行业壁垒,通过与民品厂商在技术、生产设备等领域通力合作,将军工行业积累的工艺技术或知识产权直接或间接的引入民品的生产过程。例如湖南长丰动力有限责任公司属于湖南军工企业,利用军品中已有的动力和发动机等先进技术,新建厂房和生产线改造,成功生产出了汽油发动机和自主品牌轿车等产品。除此之外,湘潭市特种线缆有限公司借助自有的军工专利技术,同时通过与相关民品行业的沟通与协作,将军品技术转化应用到民品生产,成功完成了航空航天电线电缆产业化项目。
4.政府积极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项目的发展,重点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目前湖南省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利于湖南军民融合的发展,2010年,在国发〔2010〕37号文出台以后,省政府明确规定军民融合产业项目享受高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政策,并批准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为湖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造了一个良好发展的氛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众多军民融合合作项目陆续落户湖南并逐渐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以长沙航空工业园、工程机械产业园和光电产业园,以及湘潭工程机械产业园、益阳轻型特种装备产业园等十个产业园基地已初步形成,并发展迅速。
二、湖南军民融合面临的主要困境
湖南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融合已初具规模,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为湖南的军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从长期来看,湖南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融合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亟待解决。
1.国防科技工业科技研发能力较弱,军工系统内部缺乏科技协作
湖南高校和科研机构介入军民融合产业的程度远远不够,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强。首先,从近5年湖南航空航天产业研发人数及研发投资支出额的情况看,2007年后基本都呈下降趋势,并且研发投资支出额的下降远远大于研发人数的下降幅度,可见航空航天产业对科研创新的重视程度大幅降低。其次,国防科技工业主要依托湖南的3所大学进行科学创新,自主科研能力和重视程度不强,并且过于重视应用前景国防科研管理导向,基础性研究较为薄弱。并且高校的技术创新容易与企业生产相脱节,或者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较小,缺乏实质性效用。同时也容易造成对高校科研的依赖性较重,公司内部容易忽视人才引进的重要性和大幅削减科研经费投资额。再次,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按照产品最终用途进行组织和管理,但未按科学知识领域进行划分和横向协调,形成各部门相互独立、封闭的科技体系,缺乏系统内部的科技协作,重复研究现象较为严重。
2、军民融合的程度不深,市场竞争意识较薄弱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分离现象较严重,军民生产不协调,军工企业虽然大多兼生产军品和民品,但仍以军品生产占主导,民品的开发和生产较少,且像民用核能、民用航空航天产业虽然承建多项开发项目,但大多只由行业中的个别企业承包,例如航空产业基本只有南方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进行民用项目研发,其他航空企业参与甚小。其次,企业内部大多存在将军民生产管理一刀切,将军品与民品的生产设备与厂房等隔离,实行军工知识产权保密系统,导致企业成本扩大以及生产链的重复建设,同时也阻碍了军民生产的融合,容易造成企业军民分离化。再次,军民生产分割使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中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受到体制机制的限制。同时,湖南军工企业主要由国有企业控股,生产的民品大多也只是供给于国有控股企业,面向市场销售的民品甚少。目前湖南军工企业只有南方宇航、南岭民爆两家公司上市,军工企业的民品总体与市场竞争机制脱节,且缺乏较为公开的信息披露机制。
3.军民融合过程中产业内部缺乏较完善的产业链
军民融合产业链是指相互关联的军民科技企业、公共机构等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地理位置的集中,形成一个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具有完整价值链的有机体。但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与产业间的联系较少,缺乏配套的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以及专业化分工合作的制度体系。比如在军民两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中,纵向集群产业链关系尚未形成,企业核心配套零部件仍受制于人。“按价值量计算,工程机械主导产品:凝土泵车、汽车起重机和混凝土泵3类产品的主要零部件(不包括钢材),省内配套生产的仅占10%,外省配套生产占28.6%,国外进口占61.4%;精密液压件、大马力柴油机和高强度钢材等关键零部件则主要依赖进口。”故在加强湖南军民融合产业集聚的同时,也要兼顾产业与产业间的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体系,要在量上的集聚实现质上的飞跃。
4.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数量多而不强,配套的服务体系也尚待建立
湖南省的军民融合产业虽已涌现部分知名度较高的产业集群,但在全国、全球市场竞争中还缺乏竞争优势,对湖南经济贡献率不高,虽有部分企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主要由于市场需求扩大的因素,例如长沙光电产业园集聚了大量的企业如电子48所、国防科大、湘计海盾、省电子所等,但单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较弱,且企业间缺乏信息分享与技术交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其次,与军民融合产业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如研发体系、行业协会、技术成果交流平台、金融担保体系、标准体系、管理体系等尚未建立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
三、湖南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需提高关键技术研发能力,重视人才引进与研发资金投入
结合湖南实际,国防科技工业要在基础性、前沿性和关键技术研发方面,紧紧依托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核心技术研发机构,在中小型发动机、飞机起落架、卫星通信、光电信息、航空制动等重要领域上攻关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领域,将高校研发的科技成果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转型,使其更有利于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 此外,国防科技工业需创建公开透明的信息服务体系,并依托与高校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引进高校的优秀人才,并将员工福利与生产绩效相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知识专利的奖励金额,达到刺激员工积极性的作用,同时又能提高军民融合中的自主创新能力。
2.突破军民行业限制格局,拓展融合层次的广度和深度
一方面,从大局出发,打破军工企业原有的行业壁垒,弱化军民品的行业划分。军工企业内部高层的战略规划需从军民融合的角度考虑,防止片面化生产和行业歧视待遇。多开展军民行业的技术管理研讨会,加深军民企业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同时,将军工知识专利和经营信息公开化,改善军工企业的神秘形象,准许民用单位深入军品生产领域,将民用生产管理技术引入军工企业。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允许民企承接军品项目的开发与生产,实现行业内生产链利用率的高效化。
另一方面,重视军民行业的文化融合,将军工行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带动民企文化的改革,同时将民企的市场竞争文化引入军工企业,为军工生产增添新的活力,促进军民融合的和谐发展。同时,也要弘扬军民特色文化,增添湖南军民融合的个性化色彩和市场竞争力。
3.加强产业集聚的内部关联度,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的形成
首先,促进产业集聚的同时增强产业园内部各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湖南政府要全力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园,打破军工企业地理位置分布不均的格局,改善部分偏远企业交通和信息通讯等制约因素,同时要多组织行业会议和讲座,建立行业论坛网,加强产业园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企业盲目闭塞竞争引导为良性合作,增加企业的分工协作和抗风险能力。
其次,支持行业支柱企业的形成,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要改善产业园区企业多而不强的形势,培育中小企业自力更生的能力,促进企业品牌化进程,颁布实施对中小企业减税、退税等优惠政策;优先发展主导企业的同时,扩大领军企业的影响力和行业扩散效应,将其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带动行业内其他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扶植潜导企业,促进优势企业的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同时促进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
再次,在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的同时要加强政府的产业结构调节手段。政府需建立完善的市场价格竞争保护体系,确保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防止盲目竞争下的市场价格混乱局面;颁布一些政策法令,增加对军民融合产业的财政支出,保护和扶植弱势企业的发展,积极引导衰退企业的破产重组;坚定发展湖南军民融合产业园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军民企业落户产业园,改善园区的交通和信息通讯设施,配套建立完善的生活服务体系。
4.增强军工行业市场经济理念,改善军工经营管理模式
军工行业由于长期在指令性计划模式下运行,开放意识不强,故要以军工品质要求强化民用产业的质量管理,以民用产业的竞争意识促进军工科研生产,要充分融合地方经济体制,参与当地市场竞争,同时增加企业生产信息的透明性,改善民品的生产结构与质量,拓宽民品销售渠道,将生产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在制度体系创新方面, 由于国防科技工业的经营管理体系主要是政府主导,企业生产管理体系模式单一,受现代化先进管理模式和产权制度的渗透较少,民品所需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尚待建立,故国防科技工业要从产权明晰层次上下功夫,优化军工企业财产构成的组织形式,确定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积极促进地方军工资产管理职能和行业管理职能的优化,要以资本为关键点,推动新一轮军工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引导军工企业成功上市;对军民品由国家独资经营,实行以计划管理体制为主体兼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军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将民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充分结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参考文献:
[1]胡红安,杨萌.西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存在问题的制度分析——以陕西为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
[2]董晓辉,曾立,黄朝峰.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
[2]毛明芳.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湖南工程机械产业自主创新[J].湖湘论坛,2010(6).
[4]杨忠民.推进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J].新湘评论,2011,(19).
[5]陈肇雄.创新融合效益和谐——湖南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国防科技工业,2012,(01).
近年来,中国核建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加强管理,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面提升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作为我同核工业事业的重要继承者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同核建始终牢记使命,扎实履行保军责任,始终把确保同防工程、军工工程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在国家“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历史背景下,中同核建将军工建造技术应用于核电建造领域,依靠自主研发成为世界三代核电建造技术的引领者、四代核电的开拓者,中国核建已经成为同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核电建设品牌。多年米,中国核建充分发挥核军工企业的行业与技术优势,成功实现了军工工程为主,核电工程、工业与民用工程同步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变。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核电、民用建造技术反哺军工建造技术,形成了中国核建独特的军工建造特色。
中国核建高度重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抓于。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全面实施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业态模式创新的创新行动,全面提升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中国核建由工程建造向工业智造、工业创造转变,力争快速形成绿色、智造、创造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国际一流企业。中国核建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加快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高基础原材料和核心技术的国内保障能力,提高技术标准研究制定水平,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等创新载体的改造提升,培育一批研发基础好、知识产权多、行业带动性强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加强开放合作,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积极探索以技术标准引领产业发展、围绕创新成果进行创业等模式,促进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通过不断健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体制机制,整合利用军工核心技术、民用科技成果和地方资源,形成军工民用、民为军用、共建共用的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中国核建以优化产业布局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打造产业升级版。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托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传统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扶持战略性核能产业壮大规模、打造局部强势。推动军工科技和民用科技互动发展,实现军用民用科技水平共同提高,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高温堆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先进技术特征的第四代新型核反应堆,能满足不同民用项目的需求,充分体现核技术推广应用在核能产业军民融合的示范作用。我国在高温堆、低温堆先进核能技术综合利用领域已经具备世界领先水平,能够实现以自主研发为基础的自主建设和运营,在国家“中同制造”、“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高温堆技术产业化将成为我国核电“走出去”战略的优选技术之一,使其成为继核电之后的又一重要的低碳、清洁能源。
中国核建将进一步加大力度,瞄准民用领域需求,加快军用技术成果转化,抓住当前有利机遇,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同心协力谱写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文章。
以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14个产业集聚区建设、省科创基地建设为重点,以产业整体素质提升为目标,加快完善产业集群生产业支撑体系,努力打造一批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的区域创新大平台。
加强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加强对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创新能力提升工作的整体谋划和科学规划。加大集群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技术示范、核心带动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扩展,支持企业依托原有产业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引导配套企业围绕主导产品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大力实施质量振兴和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企业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快区域品牌建设。
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打造全省发展方式转变引领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制高点的要求,力争将14个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我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新型城市化示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科学选择一批符合发展实际、契合发展趋势、适合当地资源特色的产业作为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突出“优、新、高、特”的产业导向,重点支持各类科技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和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围绕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的创新需求。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发展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市场潜力大、带动效应强的大产业。
加强省科创基地建设。加快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步伐,努力将省科创基地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高科技人才集聚基地,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科技资源集聚区、技术创新源头区、高新企业孵化区、低碳经济示范区。着力在引进科研院所上下功夫,在塑造创新要素集聚优势上动脑筋,以全球化视野,招引全球领先、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要引进创新服务人才,建设创新服务团队,培育一批商业模式好、经营运作经验丰富的中介服务机构。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功能,提升科创基地孵化能力。
完善生产业支撑体系。要大力发展生产业,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研究开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非制造环节,向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探索推进多形式、多层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重点支持管理咨询、技术专利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市场营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支持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推动生产业集聚区建设。
以风险分担体系为后盾。重点壮大技术创新能力先进的战略性大产业
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等,强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项目的资本支撑。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引导风险投资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加快推动工业结构优化。深入实施省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80号),着力改变我省工业主要处在低端产业和低附加值加工环节的状况。(1)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企业上市辅导计划和债券融资辅导计划,鼓励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扶持。完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配套政策,重点在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物联网、先进装备、节能环保、海洋产业、新能源汽车、核电关联产业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较大突破。(2)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要优化财政扶持导向,大力扶持传统产业高新化项目、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项目。继续实施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赶超计划、万亿技改促进升级计划和万家企业信息化工程,加快企业从以一般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向以自主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为主转型,使我省纺织服装、皮革塑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建筑材料等重点行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居全国前列。
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强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资本支撑。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充分抓住我省建立保险创新试验区的有利时机,采用保费政府补贴等形式,积极创新保险业务模式,鼓励保险机构开设高科技产品质量保险。引导企业主动利用保险工具来分散新产品产业化风险。
加大对战略性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强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支撑。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对企业加强科技开发的资金投入的鼓励。设立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根据项目不同发展阶段和企业的不同特点,配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大力推进地方融资体制创新,强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民间资本支撑。强化投资权益保护,降低民间资本投资新兴产业的投资风险,加快形成产业大资本。鼓励民间设立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开展对高技术创业型企业的投资。通过制定引导性和鼓励性政策法规,鼓励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在鼓励发展的产业领域内开展股权投资。继续加快培育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开展村镇银行试点,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运作,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破解民间资金向产业资本转化的准入限制、政策缺位、中介服务缺位、地方保护等问题。
以龙头骨干企业为载体。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地位突出的自主创新型大企业
加快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向自主创新型大企业提升,大力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创新型企业,努力在更高层次上嵌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国际产业竞争。
大力发展一批标志性的大企业大集团。围绕146家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更好地发挥对工业创新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建立企业研究院,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
试验基地。鼓励和支持大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和实验室,开展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动,合作培养研发人才。鼓励大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研发基地、海外营销中心,收购兼并科技企业、营销渠道和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渠道资源,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
积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在146家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选择一批在行业内基础较好、潜力较大、具有一定行业带动性的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加快向自主化创新、专业化生产、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信息化带动、品牌化运作的方向转变,示范带动面上行业内其他企业发展。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并购和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现代方式整合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加快发展创新型企业。加快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建设500家以上省级创新型企业和50家以上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总结试点经验,推广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示范企业、已转制为企业的科研院所等范围内,选择一批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加以重点培育。鼓励创新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研发、技术转移等协作关系。
健全企业创新机制。以深化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为核心,加快完善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政策,探索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职务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创新文化。以完善分配、人事、劳动等制度为基础,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职务创新的经营机制。引导企业加强战略规划、产品创意、工艺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管理基础,优化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供应链,推进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引导企业加快研究开发并投产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有知名品牌、有较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重视传统产品的二次创新。推动品牌企业以创新合作为纽带实行兼并重组,不断增强企业的品牌实力。
以区域创新体系为纽带。加快孵化重大创新成果转化的技术创新大项目
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和人才等资源,加快完善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和管理调控体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促进重大创新成果转化,加大对重点孵化项目扶持力度,积极规范创新成果市场交易平台。
构建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争取更多军工大项目落户浙江。加强与国防科工委、各大军工集团公司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争取更多的先进的国防科研生产、民等重大项目与浙江省合作。落户浙江,充分发挥国防科技资源的作用,实现军工科技资源的转化,提升浙江省国防科技产业整体水平。积极支持浙江大学国防科学技术研究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与国防科工委的共建活动,推动浙江省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的建设。尽快出台支持民用工业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和军民互动政策措施,为浙江省国防科技工业大项目落户浙江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高校技术转化基地和企业管理促进基地,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技术产业化与交易平台,行业服务平台,教育培训设施的平台,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吸引大院名所来我省设立创新载体。加强质量、标准、认证等公共平台建设,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大力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要引导中介组织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服务,推动培训服务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科技资源配置、国外智力引进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建设,营造全社会参与研发的良好氛围。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科技信息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面向块状经济、中小企业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基地。健全技术市场,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快建立品牌联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加快建立和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知识化、公信力较强的品牌认证、咨询、评价、检测等中介机构。
构建以政府主导的管理调控体系。创新引导支持政策。优化配置政府公共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孵化重大创新成果转化的引导支持力度。完善落实财政投人政策,整合各部门的省级财政性专项资金。引导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孵化项目和成长性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大力推进重大创新成果孵化器建设,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吸引和集聚高层次人才、留学生创业项目在创业园内孵化和成长。
以生态经济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创新驱动特征明显的工业发展新模式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节能降耗工作,全面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生态文明工业发展新格局。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严格控制过剩行业产能盲目扩张。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项目的审批管理,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增能力。根据国家要求并结合浙江实际,进一步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标准,加强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强化政策约束机制,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快炼钢、建材、造纸、制革、印染、化纤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步伐,促进落后生产能力加快退出市场。
深入实施节能降耗和环境整治工作。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在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十大工程”的基础上,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重点推动节能、节水、节材和节地。积极实施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主要抓好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实施好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的节能项目;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持续开展“十百千”工程,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新技术推广;加快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重点用水企业实施定额管理,推动高耗水、高废水排放企业节约用水,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中水回用和“零排放”等节水技术与产品,建设节水型企业。推行绿色制造,加强企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加大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推广力度。整体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单位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新增
建设用地消耗量稳步减少。积极探索合理利用开发沿海滩涂围垦、浙中低丘缓坡等土地资源,加强对有利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用地保障,特别是加强对产业发展大平台建设的用地保障: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进工业项目用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挂牌交易制度,探索建立闲置土地退出机制;加强运用市场化机制调控稀缺土地资源,鼓励企业采用各种形式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深入实施污染减排、水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保护和生态创建等工程,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全面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推动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规模以上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全国领先。以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目标,加快建立健全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深入开展企业清洁生产,促进区域工业生态化,重点培育相关产业。推进试点示范,全面发展工业循环经济。鼓励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提高“三废”利用水平。根据资源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工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努力发展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网络。重点培育再生资源产业、再生能源产业、资源再生利用技术及装备业等三大主要产业。推进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再生资源示范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推进低碳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应用,确定一批低碳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快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通过探索设立碳基金等方式,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快低碳技术商业化,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积极探索开展生态受益区和生态保护区之间的碳交易试点活动,促进区域间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平衡。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低碳产业选择标准,探索制定高碳能源、高碳工业、高碳产品的税收政策,探索制定鼓励发展低碳产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发展一批低碳产业。选择低碳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等具备较好条件的部分地区,探索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应用全面渗透,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融合。加快构建宽带移动、融合泛在、安全可靠的下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加快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加快传统通信服务向融合化、多媒体化、集成化综合信息服务转型,扩大信息安全产业规模,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要素融合、与生产过程及产品的融合和与管理及运行方式的融合,深入推进信息技术行业应用,加快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组织开展两化融合水平评价,建设一批“两化”融合示范基地,促进工业行业“两化”融合水平较快提升。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环节,加大信息技术在关键环节的融合渗透,加快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普及,促进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积极发展企业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以政府创新服务为保障,着力营造持续推进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好环境
加快政府服务方式转变,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打造有利于工业创新发展的服务型政府。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保障,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健全行政效能和行政监督机制,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府信息公开。
1 概述
科研项目管理过程较为系统和复杂,既包括前期规划、组织和论证,又包括后期实施、鉴定和保障推广等。项目管理关系到科研进行的各个环节,课题负责人要树立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稳步推进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
2 科研项目管理的内容
2.1项目管理原则
①目标明确,有针对性,确保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②划分层次,规定出各自负责的具体的范围、任务和方案将项目进行分解。③制定项目保障机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及时跟进,确保课题项目研究如期完成;④实现信息共享,保证所需信息完整准确,划定责任范围,各司其职,彼此配合协调。⑤建立风险应急机制。⑥做好人员管理工作。
2.2 管理的要素
①项目分解结构:项目分解要注意完整、连贯合理,不仅要可行,还要为接下来的预算和监测环节提供可靠保障。确保项目顺利完成。②项目的组织和策划:在此阶段,项目责任人一定要明确各区的工作范围和关系,做好协调和配合。③项目阶段划分和策划:通过对项目节点进行阶段划分的方式,对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划分,结合项目成本和预算,预测可能遇到的风险,不定时的进行评审。④进行技术追踪:重复处理各个环节信息,准确测算出产品的周期和状态,做好课题的技术处理。⑤信息的消化和处理:对一些项目中遇到的重要信息要进行适当处理和转换,确保其准确无误,做好记录和文件存档工作。⑥控制预算成本,实时跟进:在人员管理和资金安排上,控制得当,保证研究顺利进行。⑦建立后勤保证机制:采取必要手段,在保证各项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上,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尽早发现,及时处理,确保方案顺利执行。综合后勤保障。
2.3 管理的全过程
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张弛有度,合理安排。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3.1 立项审批阶段。立项程序:先由研究单位组织评审本单位的重大科研项目建议,并进行仔细的筛选;随后对通过评审和可行性论证的项目要进行确定项目的立项;最后要由项目研制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签订合同。
评审的原则:科研项目要遵循创新性、可行性、可用性、合理性等原则。
评审的标准:科研项目是否得当,所选的课题是否有针对性,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等等。
2.3.2 研发实施阶段的管理。科研项目管理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保证科研项目质量、成本和进度,同时尽量减少失败风险。①质量管理。科研项目的质量是要保证科研项目能够在合理的工期内,用尽可能低的成本达到尽可能高的质量水平。②时间管理。科研项目的时间管理主要包括:估算整个项目的工期;制定项目工期计划;对项目活动的顺序、项目活动的工期和项目活动所需资源进行分析,并制定出工期的进度计划。③成本管理。科研项目要做好项目资源计划、项目成本估算、项目预算编制和项目预算控制等前期工作,严格控制项目预算。
2.3.3 总结评价阶段。总结评价是科研项目研究的最终环节,主要涉及对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和分析,有其特定的方法和规律,一般包括:评价的主要内容、方式方法、常规形式以及参照标准等。①评价的内容。评价时主要涉及项目的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等方面。②评价的方法。主要有迷糊处理法、专业评价法、文献检索法和逐层推理法等。③常规程序。一是评价主体和实施方案;二是评价实际效果;三是评价结果经验。④评价的原则。主要有:绩效性原则、实时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简洁性原则。
3 加强科研项目管理
加强科研项目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对科研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实行责任聘请,促进人员流动;在管理上,加强对全程的监测,及时跟进;对项目的成本分析和技术管理要素力求准确无误;建立风险应急机制;加强对核心技术资料的保密管理等。
3.1 项目管理负责人实施竞聘制
项目管理负责人实施竞聘上岗,可面向本企业在职在岗职工公开竞聘,择优聘用。
①职责:项目管理负责人负责分管研制项目的管理工作,并分管研制项目的生产管理工作。②资格条件:政治素质好,敬业爱岗,忠实于本企业,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能够承担岗位工作。③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策划能力和扎实的工作作风。④年龄在40周岁以下,理工科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本(相关)专业技术或相关管理工作3年以上者。⑤报名者须经资格审查通过后,才能进入竞聘答辩。⑥向考评组陈述:本人综合情况,与竞聘岗位相关工作经历,与竞聘岗位相关的工作业绩,竞聘岗位具备的条件及工作目标等。⑦由考评组对参加竞聘者相应工作经历、工作业绩、任职条件和工作目标等进行提问。⑧经竞聘考评组考评,将考评成绩公布。取前两名由本单位审计纪检监察部门进行组织考核,经考核通过,确认符合条件者,在本单位公示三天。无异议者,由本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正式下文聘任。
3.2 加强组织管理
项目管理负责人要对项目管理中的型号立项、计划、费用、质量、人员、沟通、风险、合同、综合等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明确责任、理顺关系、奖惩严明、及时兑现。
3.3 加强全过程管理
项目管理者要在研制过程中加强与用户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需求的变化,外界环境的变化、用户主管人员的变化、技术的改变、新技术的产生、经费的变化等等都可能引起需求的变化。
3.3.1 课题日常管理。①科研项目实行课题项目组长负责制。②项目办公室每年对课题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③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进度计划及经费预算一经确定,课题组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或修改。④研究工作中形成的所有资料不得短缺,不得据为己有。未经许可,不得随意摘抄和发表。⑤实验记录应及时、准确、真实、完整。科研记录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名称、方案、人员、时间、材料、环境、方法、具体的实验步骤、过程、结果等,并应准确记录观察指标的数据变化。⑥实验研究人员调离工作,应将全部实验记录资料、归档材料、文献卡片等全部上项目组,项目组组长签字后,方可办理调离手续。⑦记录实验设计、操作过程、研究内容、实验结果和数据的记录本、其它记录资料以及相关材料,属于研究所所有,各课题组使用。⑧研究工作全部结束后,由负责人撰写总结报告及有关论文,并将结题报告上报项目办公室。
3.3.2 科技成果管理。①科技成果是指在实验或理论上有创造性,有一定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器材、新药物、新理论、新认识等等。②凡在科技工作中取得的具备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符合科技成果范围,均应按国家、省、市成果登记办法进行登记,否则不允许申报成果奖。③申报前应将相关资料报研究所办公室,并通过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初审。④将科研项目成果从高到低进行依次处理,按国家、省市、院校等不同级别提交申请,并出示鉴定意见,及时更新信息库。⑤参选项目的责任人要向成果鉴定组织提交材料,并做好该课题的学术报告。
3.3.3 科技档案归档。①由科研项目小组独立完成的项目,主要交由总负责人处理保存,与其他单位、组织和个人共同开发研究的项目,由主办方予以妥善管理。②获得优秀称号的项目,主办单位应在信息公布后的三个月内,整理相关课题资料和证明交由上级领导备案。
3.3.4 经费管理。①课题研究小组的预算资金管理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小组自定或者上级领导拟定的项目方案,经研究和论证后,由主要责任人涉及课题项目实施方案,并附上项目的经费预算和使用分配报告。二是课题研究小组拿出总活动预算资金的10%,作为活动经费使用,剩余资金再根据方案需要合理支配。②经费的使用要有详细的报告说明,一切按项目课题研究管理的一般程序进行,未经上级批准同意,不得随意动用。③项目资金预算的使用 一是由主负责人按一般程序进行,每次使用要有详细的明细。二是所有资金使用要由课题研究所长批准报销。三是课题研究所需材料要经小组负责人审批通过后,方可购买并记录使用情况。
3.4 计划管理
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主要分为成本预算、项目跟进以及必要的后续监测等。计划管理要根据阶段性目标,有重点的进行方案设计。
3.5 风险管理
在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评审环节,降低风险,保证研究圆满完成。
3.6 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项目研究的重点,只有进行科学的预算,才能确保项目研究顺利进行。具体来说,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严格控制预算,保证活动经费的使用有理有据,不能超出原有计划。
3.7 保密管理
加强保密管理,要做到:①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保密意识。组织承担任务的有关人员学习与科研项目生产有关的保密管理规定,深化对管理要求和程序的理解,避免出现泄密事件。②强调科研项目代号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在科研生产过程中,能够使用代号的地方,不能出现项目名称,能够进行简化的,不能填写项目全名称。③加强知悉范围控制。特别是项目的核心指标、关键技术、解决方案、进展情况等,要严格控制在工作需要的范围内。④科研项目召开会议,进行外场试验时,组织部门要进行参加人员的控制。⑤组织部门做好会议审批和保密预案。在会议、试验涉及的各环节要落实保密责任人,并严格执行保密预案。⑥在与项目外协单位进行沟通时,要求只能交流与其相关的内容,严禁提及项目总体功能、指标以及进展情况。⑦科研人员在撰写论文、上报非密材料时,不能出现任何信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研项目管理涉及面广,操作程序复杂。因此,在实际管理中要认真谨慎,不能有所遗漏。科研管理者在实际的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创新。一方面,建立健全科研决策机制,鼓励科研工作者多参与项目管理,建言献策,不断提出新的管理思维和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建立相应的绩效奖励机制,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对贡献突出的组织和个人予以奖励。
参考文献:
[1]徐梦丽,邹国晨.国防科研财务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国防科技信息,1998(5).
[2]侯胜华.新形势下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12).
[3]宋景岩.军工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及应用策略[J],航天工业管理,2009(4).
[4]曹驭日,何正斌.国防科研投资体制的弊端及对策[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4(6).
[5]刘莉,张明娟.西方R&D管理模式的演变及我国企业之借鉴――
月3日,天安门广场迎来举世瞩目的阅兵,大量国产新型装备亮相。这些装备科技含量高,信息化程度强,代表了我国军工产业发展的新成绩。
长期以来,受军工领域保密性、高度政治性以及国防特性的影响,军工企业往往给人神秘、封闭的印象。但是随着新一轮市场化改革大幕拉起,军工企业也面临着一场全产业链的升级变革。
“产业升级对于中国的制造企业而言,不亚于一场新的。”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高红卫表示,这不仅需要企业在现有基础上重新规划技术路径和发展模式,还需要重新整合相关资源,甚至重新改组企业、改造产业、重构产业生态等等。其中最难的是企业转变经济发展观,适应互联网经济时代协同共享新要求。
众所周知,航天科技工业是以系统工程技术与管理为特色的高科技行业。作为主力军之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目前在履行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使命方面承担着诸多重要任务。例如,“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航天科工将如何提升创新能力?如何以增强适应能力为主线,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了高红卫,详解中国“航天梦”背后的创新之路和科技战略。
“航天梦”的战略支撑
《财经国家周刊》:曾经说过,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毕业你就进入了航天系统,可以说是一名“老兵”。请谈谈对“航天梦”的理解?
高红卫:对于“航天梦”,我个人理解至少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利用航天技术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不断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和统一,巩固和拓展国家利益保护边界,为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作出中国人的突出贡献,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
第二,发展地球近空间和临近空间轨道与亚轨道飞行技术,发展载人航天事业与空间基础设施,为空间科学研究与国民经济服务,推动中国空间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走向世界一流,促进我国国际空间技术交流与合作能力及地位提升。在和平开发与利用地球近地空间与临近空间领域发挥主导作用,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第三,发展深空探测技术(包括月球探测、太阳系行星探测、太阳系以外空间探测等),深入探索宇宙起源及物质世界的基本运动规律,为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以及探索宇宙奥秘作出开创性理论与实践贡献。对人类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发展产生历史性影响,获得国际社会的崇高声誉。
《财经国家周刊》:虽然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世界上已经小有名气、某些领域甚至领先于世界,但是不可否认,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和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对于美、俄和欧洲等技术先进的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你如何看待这种差距?
高红卫:1959年1月苏联的飞行器第一次成功探访月球,1964年11月美国发射水手4号火星探测器,1965年7月到达火星大气层,之后人类进行了100多次外空星球探索,获得了数千万倍于之前人类对于太空和太阳系的知识,而中国在21世纪才开始做这些事情。人们经常感叹在原始创新方面中国人不如美俄欧等国家和国家联盟,却不反思我们在非功利性的基础理论和科学探索方面作了多少努力,不反思我们的起点在哪里。
的确,我们和欧美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航天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在先进材料与先进工艺方面,在试验设施与试验方法方面,在总体设计与任务规划方面,在动力总体性能与燃料性能方面,在探测控制与通信技术方面,以及在研究体系与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财经国家周刊》:认识差距、承认差距都是为了追赶,你认为如何才能缩小这种差距?
高红卫:这少不了当代人以及以后若干代人的持续努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望在今后十至二十年内能够追上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实现某些超越。
如何才能缩小差距呢?我理解主要靠“三创新”:科技创新、运行模式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只有踏踏实实地开展“三创新”,才有可能实现航天事业进一步缩小差距,甚至实现超越的奋斗目标。
“五个新一代”和“四项基础性支撑技术”
《财经国家周刊》:航天科工将采取哪些行动实现中国航天事业的目标?面对“十三五”有什么战略性安排?
高红卫:当前,参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力量大致上有这几个方面:在政府和军方的统筹下,主要由航天两大集团、科学院系统、教育部系统、电子科技以及其他行业的配套单位承担相关任务。
作为主力军之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目前在履行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使命方面承担着诸多重要任务,“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航天科工将致力于展开以“五个新一代”和“四项基础性支撑技术”为代表的创新工作。
《财经国家周刊》:请具体谈谈 “五个新一代”和“四项基础性支撑技术”?
高红卫:“新一代”的定义是:性能相同,成本降低50%以上;成本不变,性能提升50%以上;导致业态重构的原始技术创新;导致产业颠覆的跨界技术创新。满足上述四条之一方可称为“新一代”。
五个“新一代”具体包括:新一代的导弹武器技术、新一代航天发射与应用技术、新一代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新一代材料和工艺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航天发射与应用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商业化,核心是技术和管理要适应商业模式的变化;而新一代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的核心,一是自主可控,二是安全好用;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的核心,其基本要求是资源的深度共享和制造能力的高度协同;新一代材料和工艺技术是另外四个“新一代”发展的基础。
四项“基础性支撑技术”包括微系统基础技术、自主可控信息安全技术、智能制造基础技术、智慧产业基础技术。这里我稍微解释一下:
其中微感知是指利用微加工技术与微电子、微惯性器件、微光电器件等实现感知产品的微型化,具体涉及射频微感知技术,光电微感知技术,惯性微感知技术,力/热/声/磁微感知技术等。 新一代航天发射与应用技术的主要
特征是商业化核心是技术和管理要
适应商业模式的变化。
微处理是包括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以及数模混合集成电路、可信接入及度量等相关软件,具体涉及数字信号及信息处理、信号调理及转换、软件工具及开发平台等。
微控制主要涉及片上系统实现综合控制,以及系统中各类微驱动、微执行机构的实现等,具体涉及各类微系统控制算法IP,微泵/微阀/微继电器等。
微传输是指微系统内部的信息传输及利用微系统实现的宏观系统间的有线/无线信息传输,具体涉及各类传输控制协议IP,微光电连接器等有线传输以及射频/光电/声信号收发等无线传输。
微对抗是指用于电子对抗、信息安全等的多功能芯片及微小型射频组件,具体涉及干扰和抗干扰等对抗策略/算法IP、微对抗执行装置等。
微集成是指实现微感知、微传输、微处理、微控制、微对抗等功能并使其融合形成微系统的集成制备技术,具体涉及用于生产微部件及微系统产品的不同工艺类型生产线、微组装线及芯片封装线等。
上述微系统技术六大基础领域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微感知、微处理、微控制、微传输的创新性成果共同构筑起微系统技术体系及产品构架的基础,而微对抗、微集成的能力形成则提供微系统面向服务的运行平台与应用支撑。初步的实践证明,微系统技术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减轻重量、降低功耗、节约成本、提高性能,更重要的是开阔技术创新思路,可以探索全新的总体技术路径,实现以往想都不敢想的大系统创新目标。
自主创新战略
《财经国家周刊》:中央多次提过要大力加强国防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防企业,航天科工如何对待自主创新?
高红卫:我们认为,现阶段自主可控信息安全基础技术方面,当前主要是构建集纯国产化的计算机系统、网络、移动终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软件为一体的实际应用系统。涉及的基础技术主要有:系统架构规划与标准、系统迁移技术、应用软件功能迁移开发平台,以及嵌入式操作系统、移动操作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其中涉及的安全算法、安全策略、安全芯片以及安全防护实现等方面虽然自主可控,但是信息安全的基础技术还需加强。
国内第一个涉及数万台计算机的自主可控安全网络已在航天科工开始试运行。这个领域发展机会很好,发展空间很大,但在自主可控信息系统安全方面还需要一批技术创新核心骨干做出独立的探索性研究,硬件和软件全国产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必须在信息安全基础技术研究上有独到的核心技术,才有可能构建出具有更高安全度的自主可控信息系统。
《财经国家周刊》:航天技术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它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人们正广泛享用着航天技术的成果,如气象观测预报、卫星导航定位、地球资源普查、生物育种、材料制备、医药合成等。航天科工是如何落实自主创新战略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立足西安创新资源,以产业链为纽带,瞄准国家高端产业,占领国际产业制高点,积极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推进产业模式创新,提升产业集群区,为西安注入发展新动能。
根据现代化进程理论,经济发展一般要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
西安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即将迈入以有效投资驱动调整结构和以科技创新驱动争创发展新优势的新阶段。因此,大西安建设和未来发展应遵循创新发展动能转换一般规律,以构建创新生态为目标,以制度创新为先导,以科技创新引领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三项机制”为保证,近远结合,重点突出,有序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优先推进制度创新
增强创新创业观念
立足世界格局,把握世界城市发展规律,对标国内外世界大都市,跳出“城墙思维”,谋划大西安发展。积极转变农耕文化中封闭保守的一面,继承和发扬陕西文化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适应创新时代要求,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宣传,树立“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的创新创业文化精神。加强“创业长安”品牌宣传,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使西安创新创业精神深入人心。
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西安要充分借鉴天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都“三单”管理模式创新的经验,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和服务事项,制定“负面清单”“准许清单”“监管清单”,推进在公共服务领域由服务提供者向服务组织者的转变。加快实施网上审批,推进电子政眨提高行政效能。以全国城市同类审批事项效率为标准,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创造“西安效能”。借鉴杭州“市民之家”社会管理创新经验,将社会便民事务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建立长久稳定的公民参与平台,培养公民精神,培育和发展经济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类等社会组织,探索建立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和政府良性互动的公共管理机制。
创新军民融合体制机制
西安军工科研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处于陕西、甘肃、河南陇海沿线军工生产集中布局的核心区位,国防科技工业基础雄厚。因此,西安围绕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以体制机制突破为重点,在重点领域展开先行先试:
一是探索国防专利解密和转化。积极争取国家保密局、西安军工院所主管单位的支持,有序推进国防军工单位解密,及时放开符合解密条件的军民两用技术专利,促进产业转化。
二是创新军地供应采购合作机制。制定军队物资供应商库指导目录,借助政府采购平台推动西安民营高科技企业进入军方采购系统,扩大民进军渠道。
三是推动军工集团市场化改制。加快推动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选聘职业经理人等领域的试点,支持军工集团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推动国防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支持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军工科研院所改制重组为集团公司、控股公司或资产经营公司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是推进军队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军民技术开发和创新创业。充分利用地方、区位资源,构建成果转化平台,实现民技术项目“就地转化”。加快建立军民人才双向流动的“人才池”,鼓励人才流动与创业。鼓励军队技术人员通过人才联合培养、导师兼任、共建实验室、开发中心等方式,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合作与技术开发。鼓励退伍军工技术人才发挥技术优势,创新创业。
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
开发区是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经济开发建设的有效模式。伴随开发区规模的扩大、经济开发工作的完成,社会事务成为区域发展的重点,开发区模式暴露出明显的弊端。在新的时期,西安要立足各个开发区发展阶段,合理有序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在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西安高新区、曲江新区,同步推进社会一体化改革,对开发区当前所属区域内经济成熟街道乡镇进行整建制托管,推进改革社区治理机制,率先建成新型社会管理示范区。条件成熟时,推进开发区与行政区合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经济社会新型综合改革试验区。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推进建设丝路科创中心
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做强政策支撑平台,健全以科技大市场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体系,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特色的科技金融结合体系和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机制。梳理中央、省市各类科技政策,创造性制定灵活机动的具体举措,纵深推进科技创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技产业源头结合互动。鼓励科技人员依法依规兼职兼薪,鼓励科技人员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的改革,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完善高等学校科研体系,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
建设双创孵化示范平台。稳步推动“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发展,以高新、曲江、碑林、长安、雁塔等五区为主阵地,以校区、院区、园区、街区、社区等五区联动为主要途径,建设高水平的众创空间聚集区和特色区。
完善产学研合作发展平台。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推动以大学科技园为骨干引领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体系。推动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双向开放,复制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一院一所”模式,加速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培育发展一批创新企业。
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以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试点运营平台、西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为重点,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科技转化引导基金作用,促使科技与金融结合,推动西北人才大市场、技术大市场和资本大市场聚集融合,营造更优的创业创新环境。
打造内陆自创区标本
充分利用先行先试优势,在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军民深度融合、科技金融结合、创业创新人才聚集、产城融合等方面率先突破,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西部硅谷”。支持将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沣东新城纳入自创区范围,推进西安自创区与周边区县联合设立园区。鼓励自创区进行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创新,破解经济区与行政区分割、经济社会不协调、产城融合不和谐等突出问题。支持高新区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把高新区建成“一带一路”创新之都和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加快迈入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推进区域协同创新
推进科技协同新。强化全省科技创新领导,建立区际城市科技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西安国家科技中心作用,构建以西安为核心,关中城市群为中心,辐射陕南陕北城市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区域共享的科技信息平台,联网科技孵化器、科技交易平台、科技服务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信息共享,推进科技资源优化组合。鼓励建立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强化区域行业企业之间沟通联系。鼓励高校院所、大、中型企业跨区域联合研发、投资,依据区域资源,科学合理布局创新链与产业链,带动区域企业联动发展。
推进产业分工协作。城市的辐射功能根本上是由产业发展水平与集聚方式决定。西安要大力推动产业升级,推进产业区域转移,不断增强西安辐射力。一是促进西安产业高端化。积极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西安特色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高增值、广辐射、大控制”的高能级产业和创意研发、商贸品牌高价值产业链。积极转移非省会城市职能产业和中低端产业链,推进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高“端中低”“上中下”,紧密协作的区域城市产业分工体系。二是充分发挥西安自创区、开发区创新引领作用。积极推进西安自主创新示范区、陕西自贸区、西安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建设,尽快形成知识产权、人才流动、贸易通关等先行先试政策经验,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复制与推广,带动全省开发区、工业园区转型升级。鼓励西安各类国家级开发区平台化发展,通过飞地、托管、股份联合开发等方式实现物理空间拓展。鼓励各开发区建设超算中心、智能制造公共平台、虚拟产业园等特色载体,扩展园区服务半径。积极推进市级、县域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东中部和西安转移产业,打造新型产业承接基地
推进产业体系创新
立足西安创新资源,以产业链为纽带,瞄准国家高端产业,占领国际产业制高点,积极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推进产业模式创新,提升产业集群区,为西安注入发展新动能。
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业。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以“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力创中国战略新兴产业高地;做强先进制造业,实施“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数字化+”行动计划,重点发展汽车、航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电力装备、轨道交通等优势制造业,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紧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机遇,强化文化遗址保护,建设大中华文化历史公园,构筑具有东方文化神韵的国际化历史文化古都。积极倡导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互联网深度融合,大力推广虚拟现实技术,率先创建全国虚拟文化产业基地,跨时空立体展示古城文化,活化西安人文历史,激发旅游增长新功能;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演艺娱乐、会展广告、广播影视等优势产业,不断延伸拓展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筑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突出西安独特的历史人文魅力和自然山水特色,大力发展古城文化游、自然山水游、休闲度假游、乡村古镇游、农业观光游。推进旅游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构筑全域旅游大格局,打造旅游智慧城市。
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批重点商圈和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形成时尚都市消费、时尚科技消费、时尚服饰消费、时尚餐饮消费,打造西部时尚消费之都。推进生产服务业跨越发展,做大做强金融与科技服务业,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与商贸业,加快培育研发设计、健康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型服务业,初步构建现代生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服务业高地。
推进产业模式创新
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的、更高层次的创新。西安要通过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以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互联网+” 发展战略。完善“云、网、端”信息基础设施,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利用“互联网+”改造制造业;采用O2O、P2P等新型服务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服务业态;积极发展众创、众筹、众包、众扶等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丰富创新创业组织形态。
试点“中国制造2025”。重点实施关键岗位“机器换人”、建设智能工厂示范等工程,推动传统产业领域人、数据、机器融合发展,推进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
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借鉴浙江商业模式创新经验,部署“电商换市”战略,实施优势产业专业市场建设工程、大宗商品交易服务推进工程、电子商务示范带动建设工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培育工程、电子商务品牌创建工程,以市场扩展深化分工,以分工推进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加强对平台型企业的吸引和培育,重点吸引平台型企业、培育平台型企业、建设平台型载体,引导西安自创区龙头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型,聚合平台经济发展要素,推动平台体系建设。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
坚持创新置顶,贯穿始终,挖掘西安科技资源潜力,以构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为目标,按照“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平台”的创新生态系统构成,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激活创新要素,营造创新环境。
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
西安要大力实施“雏鹰计划” “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扶持科技小巨人企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重点打造2-3家双一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一批理工类、应用型重点学科,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陕建立分校或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提升高校院所知识创新能力。借鉴深圳经验,推进建设新型科研机构,实施新型研发机构能力提升计划,强化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能力。推进民营企业发展,实施民营经济倍增计划,全面落实中省支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市政工程、公共服务等领域,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汇聚激活创新要素
创建国家创新人才汇聚高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突出高精尖导向,以改革人才机制为重点,激活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创建国家级创新人才改革试验区,重点打造三支队伍。培育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备战略头脑、创新品质、高尚情操、献身精神的高素质企业家。引进海外优质人才。以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产业领军人才、跨区域创业者为目标对象,推进实施“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产业领军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实施高校、院所、军工退休科技人员“下海”计划,鼓励科技人员兼职或离岗创业。
建设丝路经济带金融中心。省市协力支持西安建设“丝路经济带”金融中心,整合聚集金融要素,大力发展能源金融、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离岸金融,推动形成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发挥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充分发挥我市科技成果转化、文化产业投资等引导投资对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兴领域的投资支持,加速推动西安科研院校重大科技成果、设计创意进行产业化。鼓励发展天使投资。优化天使投资软环境,挖掘潜在的天使投资人,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设立天使投资基金,让西安“天使”聚集起来,形成合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领域创业企业。创新融资模式。探索投保贷、信保贷、债权融资等新型融资模式,有序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规范设立投资、担保机构。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加快中小企业融资速度,增强众筹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创新金融机构服务。鼓励商业银行成立服务科技企业的专业支行,推进科技银行发展,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股权与债权相结合的多种融资服务。
投弹消防车也在7月16日-25日举办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上亮相。“以航天技术与管理为载体的成果转化,已经实实在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说。
高层建筑起火,可数百米外“导弹灭火”
对于2009年2月9日央视新台址北配楼发生的火灾,时任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副局长的李进至今记忆犹新:“楼有159米高,建筑外墙防火、保温材料几乎烧光,火很大,影响也很不好。”
李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高楼灭火之所以是世界性难题,一是因为建筑物高,二是因为灭火手段少。“我们想过,在直升机上安装水炮、使用大功率的飞艇等方法,论证后专家认为关键技术还不成熟,课题暂时放下了。”李进说。
就在消防部门为新的灭火手段努力的同时,作为军工企业的航天科工也把目光投向了这里。
“2009年至2011年,连续几起高楼火灾发生,起火点的位置比较高,传统消防车扑救比较困难,激发了我们把军用技术进行转化,解决高层建筑火灾的扑救。”航天科工高层楼宇灭火系统总师邱旭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该系统融合了导弹发射技术、发射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探测技术等,被列入航天科工2011年重大自主创新项目。
“航天科工这个军转民课题,生逢其时。”李进说。在随后的产品研发中,航天科工二院206所与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保持着密切的沟通。
2013年9月,高层楼宇灭火系统在陕西华阴试验取得成功,开创了“导弹灭火”的先河。
据邱旭阳介绍,高层楼宇灭火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发射系统,装有24发灭火弹,通过激光、红外、可见光三光合一探测火源,发射转塔可以上下、左右转动从而瞄准火源。二是控制系统,安装在车辆副驾驶位置的计算机,接收火源探测信息,显示在屏幕上,操作人员通过手柄瞄准火源,接到指令后按下发射按钮。三是结构系统,即车辆主体部分。
“这套系统的突出优势,一是便捷灵活,大小属于消防车当中的小型车型,电源、导弹都在一辆车上,不需要其他辅助资源,比如水;二是速度快,接到指令开到现场,路上就可以做好加电、自检等准备。到现场后3分钟展开,瞄准、发射只需数秒钟,不像普通的消防云梯车,仅仅展开云梯就得一二十分钟。”邱旭阳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采用发射技术,“投弹消防车”并不需要开到火场,而是在数百米外停下,瞄准、发射,这也为火场周围的交通减轻了压力。
发度是军工技术的特长。2014年5月29日,在北京反恐防暴综合实战演练中,“投弹消防车”发射两枚灭火弹,穿透玻璃幕墙,成功扑灭安放在某建筑九层的火源。参加演练的一位领导称赞说,“(参与演练的建筑)只换玻璃就行了,连窗框都不用换”。
“导弹”打偏了还能自己调整动作
“发射灭火弹并不新鲜,早就有了。但之前的是森林灭火弹。”邱旭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森林灭火弹用于扑灭森林大火,炸开后,灭火剂喷撒开来,弹壳也炸得到处都是,是有安全隐患的。而高层楼宇灭火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首要考虑安全性。
“军事上使用导弹,需要最大化的火力。而在城市使用,是人员密集场所,特别高层建筑之间,放鞭炮都有回声,来一发导弹,造成居民恐慌,那不行。”李进说,从消防部门的考虑,灭火弹必须低噪声、无污染、无伤害。
邱旭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我们使用的是低特征的绿色发射技术。在发射现场,无火、无焰、无烟,声音比较小。这是由一种扛在肩上射击的导弹技术转化而来。”
灭火弹发射后,既要能穿透玻璃进入室内,又不能破坏建筑结构,这也经过了无数次的力学试验。进入室内后,灭火弹并不会爆炸,而是把灭火剂喷射出来,弹壳是完整的,不会有碎片伤人。
万一灭火弹打偏了怎么办?邱旭阳告诉记者,每一枚灭火弹上都安装有控制装置,“它知道自己该有什么动作,发射后到了预定时间没有动作,它就认为自己打偏了,就会把火药、灭火剂释放出来,弹体通过减速装置,降落在地面,确保安全。”
比国外高端消防产品便宜一半以上
从军工行业跨界消防领域,除了技术上的挑战,还面临着一系列的行业准入问题。“民用领域有很多独特的要求,不同于传统的军品的研制思路。我们必须要根据消防车的规范要求,对投弹消防车进行改制。”邱旭阳说。
2014年底,投弹消防车获准投产上市。市场是他们必须跨越的另一道关卡。“拿到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的证书才可以销售,但也不是谁想买都可以。出于安全性考虑,投弹消防车只能销售给消防部门。”邱旭阳认为,相比中国从国外引进的消防云梯车,投弹消防车在价格上具有优势,“从芬兰引进的101米高的消防云梯车,销售价2000多万元,而且还是国外的产品,使用、维护、保养等费用,都会给用户带来压力。我们这款投弹消防车,售价在数百万元。”
航天科工二院206所副所长王彦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对于投弹消防车的市场前景有过测算:“这种高端消防装备的配备,一般是在消防中队以上,全国有近2000个消防中队。分区域看,高楼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广州等大城市。目前我们已经有明确的订单意向。”李进还表示,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与航天科工共同申请了全国公安重大课题项目,在投弹消防车的基础上,进行“多功能远程运载装置”的研发。“比如向孤岛被困人员发射安全绳、救生圈,向恐怖分子控制的区域发射麻醉剂等等,这项课题正在研究。”
军民融合:向高技术、智能化、体系化推进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6所副所长王彦丰
上世纪80年代,响应国家军民结合号召,206所发挥军用技术优势,在全国率先研制出“三机一站”:全自动硬胶囊充填机、高速旋转式压片机、灌装机和垃圾清运站等民用产品。近年来,206所开始了民用产业的二次创业,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开拓军民融合新领域,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
与原来更多集中在单项产品上不同,这次的“军民融合”对于我们来说,要向高技术、智能化、体系化方向推进。我们重点开展了安保应急救援和智能装备的研发。
对于军工单位来讲,加强军民融合不仅是经济规模和效益提升的需要,也来源于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迫切需要通过军民融合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军工单位有很多技术优势,但是要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更要深入发掘和跟踪市场需求。为了激发全员市场意识,我们建立了“情报信息系统”,人人成为市场“传感器”。同时,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们今年还成立了创客联盟,发挥内、外部资源优势,激发员工创新潜力,加速创新项目向产业孵化。
专家点评
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原副局长李进:
消防指挥官的“杀手锏”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总的原则是“固移结合,以固为主”:“固”指建筑物内部固定的自动消防灭火系统;“移”指移动消防设施,比如消防车、云梯车、直升机等。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2-0015-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部地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研究”(08&ZD027)
〔作者简介〕白永秀,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丰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陕西西安 710069。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的回顾
马克思虽没有直接论述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但是他对粗放和集约两种经营方式、外延型和内含型两种扩大再生产理论的论述,却暗含了发展方式转变的意思。在农业部门,马克思使用了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两个概念。所谓粗放经营方式,是指在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 单纯依靠土地面积的扩大实现生产规模扩大的一种经营方式。“这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土地的质,而是土地的量”〔1〕;所谓集约经营方式, 则与此相反,“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块土地上, 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2〕,或“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连续投资”〔3〕。在工业部门,马克思使用了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含型扩大再生产概念。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 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 就是内含上扩大”〔4〕。此外,马克思还从资本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说明:“生产的逐年增大是由于两个原因: 由于投入的资本不断增长;由于资本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5〕。所以,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是由于生产场所的扩大和资本量的追加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内含型扩大再生产是通过提高生产各要素的使用效率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西方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内生增长理论,200多年来主要围绕经济增长机制、源泉、动力和结果等问题展开研究。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大卫•李嘉图(1817)、托马斯•马尔萨斯(1798)等奠定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始于弗兰克•拉姆齐(1928),此后哈罗德(1939、1948)、多马(1947)、索洛(1956)、斯旺(1956)、罗默(1986)、卢卡斯(1988)等人都推动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但这些经济学家大都集中于对经济增长数量的研究,忽视经济增长质量问题。于是,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反思“增长是否有意义”的命题,其中马耶夫(1997)、托马斯(2000)、罗伯特•巴罗(2002)、阿玛蒂亚•森(1998)等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
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学家孙冶方提出要解决经济运行中“高浪费、低效率”问题,这应该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萌芽。60-70年代,按照马克思的经典论述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观点,经济学界引入了“外延”增长和“内涵”增长,“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的概念,对扩大再生产作了深入探讨。〔6〕改革开放后,对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代表性的学者如刘国光(1983,1984)、洪银兴(2000,2003)、厉以宁(2005)、张卓元(2005,2006)、蔡(2005,2008)、吴敬琏(2004,2006)、刘世锦(2006)、刘伟(2006)和简新华(2010)等。其中简新华(2010)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是科学发展方式,是集约型、协调平衡型、内外向结合型、可持续发展型与高效型发展方式的综合。〔7〕
我们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两层涵义,或称为两个层次标准。第一层次是表层的、具体的、直接关系结果的衡量标准。从产业角度看,主要是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发展程度等;从节能减排角度看,主要是指单位GDP能耗减少和环境成本降低;从民众分享发展成果角度看,是指民众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与GDP的同步增长;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并扩大覆盖范围。第二层次是深层的、抽象的、实质性的衡量标准。即经济发展方式、手段、过程的转变,主要包括人的行为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所依托的物质条件的变化;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设备的变化;生产投入中由体力劳动投入向知识、科技和管理创新投入的转变;价值创造中价值涵义的变化――由经济价值到社会价值,由物质价值到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由单一人的价值到复合的人、资源与环境的综合价值。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差异性取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差异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在“双重并存”〔8〕阶段。东部已经处在“发展与消费并存”的阶段,而西部尚处于“建设与发展并存”的阶段。对于东部,“发展”是指完善以交通运输体系为代表的综合保障能力体系;对于西部,其“建设”是指一部分地区继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部分地区则将重点转向完善基础设施体系,调整基础设施结构,提升基础设施层次。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其“发展”是指部分地区重点发展基础产业,解决温饱与就业问题;而部分地区重点发展特色与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档次;部分地区则重点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消费范围,提高公共消费水平。因此,东西部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和具体要求也是不同的。
1.经济发展质量的层次具有差异性
东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本身的层次。经过32年改革开放,东部地区已经在低技术附加的制造业方面获得了全球领先的地位,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东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全面实现由数量向质量、由速度向效益、由高资源消耗向低资源消耗、由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使东部发展质量达到更高的层次。以同处深圳的富士康和华为两家企业为例进行对比,富士康单在深圳市就招收了43万农民工,但因为缺乏核心知识产权,利润大部分被其代工雇主苹果、惠普、三星等跨国公司拿走;而华为每年将不少于10%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有研发员工51000多名,占公司员工总数的46%,在全球设立了20个研究所,连续多年位居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内地企业榜首,2010年更是达到2776件。重视自主创新也为华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010 年实现销售收入1852 亿,同比增长242%。〔9〕从微观角度看,东部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由“富士康式”转变为“华为式”。
西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则应着眼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由于西部还处在建设与发展并存的阶段,这就要求西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不应过分强调质量本身层次的提升,而应注重数量和质量并重、速度与效益统一、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逐步实现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2.经济结构的内容具有差异性
东部在所有制结构方面,要着眼于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发展层次的提升。一是东部民营企业及其企业家自身应实现提升与超越,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完善的治理机制;二是东部民间资本应更多地进入国家鼓励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等六大领域,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民间借贷、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等低层次领域;三是促进东部民间资本职能转型,更多地承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肩负民族振兴的责任。在产业结构方面,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一是实现由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二是注重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在消费结构方面,实现消费方式转型,提倡合理消费。一是调整消费结构,向公共消费转型,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公共消费严重滞后和公共消费结构不合理。二是倡导合理消费。东部地区的企业家应转变消费观念,将利润更多地投入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盲目进行奢侈性和炫耀性消费,或是投进股市、房市进行投机炒作。
西部在所有制结构方面,要着眼于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西部民营经济应从量上实现扩张;二是西部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应在进入领域有所突破。一方面,借助国有企业的力量与政策优势,在能源等垄断性行业有所突破,进入以前无法进入的“玻璃门”;另一方面,利用“新36条”契机,进入更多的垄断性部门。在产业结构方面,调整结构,提升水平。一是延长西部特色优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将西部建设成为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产业基地。三是在西部大力发展金融、农副产品加工、现代仓储物流、特色旅游、文化、特色餐饮、健康保健、休闲娱乐等特色产业。四是以“成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关―天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重庆两江新区”、“西咸新区”等不同层次的国家级经济试验区和新区为依托,推进西部产业转型。五是积极申报“西―兰―乌”国家级产业带,将其打造为全球面积最大、包含民族最多、涵盖省份和城市最多的经济开发开放带,推动西部、尤其是西北产业大发展。〔10〕在消费结构方面,着重扩大内需。一是以西部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广大农村人口为重点,着力提高这部分人的收入以增加其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激发这一人数众多的潜在消费群体的消费欲望与能力。二是大力发展公共消费。较之东部,西部的公共消费更滞后,内部结构更不合理,供需矛盾更突出,所以也应在交通、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消费领域加大发展力度,解决西部基本公共消费的供需矛盾。
3.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程度具有差异性
东部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一是应更关注人本身的发展。走过了“前改革时代”,进入“后改革时代”,〔11〕东部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但社会和人的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不协调的局面。因此,应更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应更关注社会事业的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非政府组织的活跃程度、社区建设情况都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东部要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就要着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投入力度。
西部的目标是逐渐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培育西部市场经济城市人。从包含市场经济观念与行为方式、各项知识储备、专业技术技能、思想道德等的城市人的基本要求入手,一方面创造西部市场经济城市人形成的物质技术条件,一方面加快形成西部市场经济城市人的制度创新。〔12〕二是注重西部民生事业建设。在西部建立并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生产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主体功能区和国家级试验区、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三是注重西部生态环境建设。西部作为我国生态环境最多样、最脆弱的地区,对其保护是西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关系到当代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后代的发展与幸福。
4.区域经济的开放度具有差异性
东部企业重在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一是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过去东部企业走向国外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价格优势,以数量为优势进行“薄利多销”;未来东部企业应转向依靠自主创新、品牌培育为主,以质量为优势实现“多利多销”。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力较弱的东部企业应努力进入国际分工链条,参与国际竞争;实力较强的东部企业不能仅满足于在国内市场领先,更应争取在世界市场领先。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国际化发展。东部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外大企业合作,海外并购以实现控股(包括绝对与相对控股),开拓、收购海外销售渠道,赞助、支援投资地政府等多种形式实现由国内发展向国际发展转型。
西部企业重在实现国内与国际发展并重。一是继续引进内外资;二是继续争取大型跨国公司落户西部;三是鼓励有条件的西部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西部第一”“全国第一”“世界第一”的跨越式发展。
5.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具有差异性
东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应实现根本转变。一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第一完善内部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外部三个中介(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第二落实设立、资本、持股、上市、会计、分配、监督、终止八种制度;第三用好财产社会化、经营架空、风险转嫁、利益分配、运行动力、权力制衡、内控、决策与行为约束、创新和企业家十大机制。二是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现在消费者对于商品品牌的认知已逐渐超过了对商品功用、外观、价格的重视,面对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东部应率先实现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由营销产品向营销文化,由创造使用价值向创造品牌价值,由销售管理向经营管理的转变。三是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变。东部企业应拓宽经营范围,创新经营手段,更多地借助信息网络和平台进行经营,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变。
西部企业应在规范经营管理的基础上逐渐转变。一是实现经营管理规范化。西部企业因为发展起点低、起步晚,经营管理中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应首先要求西部企业从遵纪守法、讲究诚信、规范财务、公平竞争等基本方面实现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二是有条件的企业逐步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西部在能源、高新科技、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已经拥有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这些企业应该逐渐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表1 东西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容的差异性
东部西部
经济发展质量层次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本身的层次着眼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经济结构的内容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着眼于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发展层次的提升;在产业结构方面,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在消费结构方面,实现消费方式转型,提倡合理消费在所有制结构方面,要着眼于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调整结构,提升水平;在消费结构方面,着重扩大内需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由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转型逐渐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开放度由国内走向国际国内与国际发展并重
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实现根本转变企业在规范经营管理基础上逐渐转变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的差异化
1.政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资本
从国内改革开放的实践看,33年发生的巨变不单是市场取向的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结果,更是政策创新的结果。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经验表明:政策出效益,政策促发展,政策是最大的潜在(无形)资本。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政府的政策倾斜是一个决定性因素。〔13〕政策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效果,没有条件的可以变为有条件的,没有比较优势的可以变为有比较优势的。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方面中央要针对东西部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对西部应该以倾斜性政策给予支持;另一方面西部各省(区、市)都应出台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同时要用足用好现有政策,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从国际经验看,政策也是很多国家(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以阿联酋的迪拜发展为例,迪拜只有3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地,石油产业收入只占GDP的6%,并于上世纪末基本采完,但迪拜酋长本•拉希德很有眼光,将全部优惠政策用于迪拜经济转型,2008年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迪拜甚至带动了整个阿联酋的发展。从迪拜成功转型的经验看,政府制定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资本。我国虽和迪拜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所以,我国也可以使政策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资本。
2.不同地区应采取不同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
中央政府对东部应实行鼓励内生增长和包容性增长、提升发展层次与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由速度向效益、由国内向国外转型的政策。一是政策取向和激励取向的转变。最根本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进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加入更多反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标。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如绿色GDP、技术贡献率等;反映民众参与改革、分享发展成果的指标,如幸福指数;反映经济结构优化的指标,如民营经济在所有经济成分中占比、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内需在整个需求结构中占比等;反映经济开放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指标等。为了让这些指标进入政府考核体系以实现政策取向和激励取向的转变,应当牺牲一定的总量经济指标。二是政策应对东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对于国有经济,应该要求其尽快退出那些并不涉及国家安全、并不一定要由国家经营的垄断行业。更不能允许那些有既得利益的国有企业打着保持稳定、支持改革之名,行阻挠改革国有企业和垄断部门之实。对于民营经济,国家不应再去扶持那些早该被淘汰的落后产能、落后技术和退化产业。只有这样,东部的民
表2 东西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的差异化
东部西部
整体发展方式鼓励内生增长与包容性增长实行外延扩大式增长和内涵扩大式增长相结合(“外延”不等于“粗放”)
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着重提升发展层次与质量数量与质量并举
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实现由速度向效益的转变速度与效益并重
国内与国外的关系由国内向国外转型的政策国内与国外统筹的政策
政府考核引入更多反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标政策应有递进性和区别性
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应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鼓励民营经济大发展
拉动经济政策率先进入消费型社会继续发挥投资拉动(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投资并举)的作用
营企业才能直面危机,提升国际竞争力,获得真正的成长。三是应鼓励东部率先进入消费型社会。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个人消费,逐步实现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的转变;推行打破“玻璃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政策,引导民营经济更多地进入医疗、教育等公共消费领域。通过这些政策刺激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东部率先进入消费拉动型社会。
中央政府对西部应实行外延扩大式增长和内涵扩大式增长相结合、数量与质量并举、速度与效益并重、国内与国外统筹的政策。一是政策应有递进性和区别性。考虑到西部尚处在“建设―发展”阶段的实际,各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应在强度与力度、开始时点、持续时间等方面做到东西有别,如在节能减排的指标和任务上,应对西部适当放宽或给予更大的财政支持;在存款准备金率、信贷增长率等指标控制上,应对西部适当放松;在引进内外资和先进技术上,应给予西部更多土地、税收方面的优惠。二是政策应鼓励西部民营经济大发展。民营经济转型是以发展为基础的,西部民营经济还很弱小,尚未充分发展,不能盲目要求西部民营经济和东部一样急于转型,而应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与倾斜,在量上首先做大,再谋求质的提高,从而逐步实现转型。三是政策应继续支持发挥投资拉动的巨大作用。现在我国总体上仍处于投资拉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尤其是西部公共投资(公共消费)历史欠账太多,发展严重滞后,既不能满足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要求,也不能满足西部企业快速成长的要求,更不能满足西部民众不断提升的生活要求。这就要求在政策层面,对西部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继续给予支持,而不是急于向消费拉动型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2〕〔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5.756,760,766.
〔4〕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5.19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人民出版社,1974.598.
〔6〕白永秀.试论集约型增长方式与内涵扩大再生产之区别〔J〕.经济问题,1999,(10).
〔7〕简新华,李延东.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困难和途径〔J〕.学术月刊,2010,(8).
〔8〕〔11〕白永秀,吴丰华.中国经济形势总体判断及其宏观走向〔J〕.改革,2011,(2).
〔9〕华为2010年销售收入1852亿元〔N〕.新京报,2011-04-18- A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