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8 10:45: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历史如何提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既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经验,又产生了一些感到困惑的问题。据平时与学生的交谈,我发现学生一谈起历史,犹如面对故纸堆、老古董,历史课被认为是“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不禁自问:“为什么历史学科如此不受重视?”。应该承认,历史教学工作面临如此尴尬境地,原因是多样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历史课堂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如何增强趣味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必然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现笔者就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说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愿意学,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后,作为教师则可以顺利的传授新课了,故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上课前的两三分钟,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编出小故事p设置情景难题、安排学生朗诵、播放短片等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文史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文史不分家”,这一句话充分说明文学和历史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授课时,不能将任何一门学科孤立起来,应该对知识进行相互渗透,做到融会贯通。我们也不难发现,当被问及其它学科的知识时,学生知道的越多,他们的也就愈发会有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之一。例如,在讲述教材中关于窃取胜利果实,破坏民主共和政体这一内容时,我引用了这样一幅“对联”:“中华民国万年,千古”,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巧妙之处,问题提出后,原本有点吵闹的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集中精神认真思考,思维敏捷的学生发现“:”是三个字,而“中华民国”是四个字,根本就不对仗,因此这幅“对联”从文学角度来说它不是对联。而这幅对联的寓意就在于“'对不起'中华民国”。通过这种形式,不但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引发了历史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轻松的明白的复辟专制不得民心,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既然如此,它必然会失败。
三、穿插时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我们在给“历史”下定义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历史就是过去”。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教材只顾及到理论证明,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因此,历史就显得尤为迂腐。从这个角度说,历史老师必须关注时事,并且在教学中渗透时事,以达到借故通今的目的。比如在讲现代中国的航天事业时,可以提及“嫦娥一号”飞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时,可以结合目前美国的总统大选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也可以借助每年召开的“两会”来帮助学生学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总之,在课堂中渗透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近期热点焦点问题,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合理引用娱乐资讯,体现学生个性
我们面对的是尚未成年而又充满活力,追求时尚的高中生,相信他们对娱乐八卦新闻有较多的关注,上课时如果能适当加入些娱乐资讯,相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的印刷品――《金刚经》时,按照一般的方法,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才能记住《金刚经》是唐朝时期印刷的,并且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如果是为了记东西而记东西,长期如此,学生势必会觉得历史学科枯燥而乏味。我在介绍这个知识点时,先是给学生搜索了这样一则资讯――澳门赌王─何鸿觯砸下六九一零万港元(约合新台币三.一亿元),收购清代圆明园十二生肖铜铸首中的“马首”,而旋即捐赠给中国政府,学生一看到,马上议论起来,何鸿鍪撬?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马首”为何物?“马首”怎会会流失在海外?……课堂气氛也因学生的讨论进入,我见时机成熟,便告知他们“马首”和《金刚经》都是流浪在海外的国宝,与“马首”不同的是《金刚经》现仍藏大英图书馆……。通过这种方式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也能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此类知识。
五、创设多种情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前面已经提到,由于教材体系等原因,历史课堂显得沉闷枯燥,有的学生看小说,有的睡觉,有的忙着说话,还有些发呆的。面对这种情况,有些老师严厉呵斥或者干脆不闻不问,这两种态度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喜欢说闲话的学生,我们不如让他(她)到讲台上进行几分钟时间的演讲,既能锻炼学生,让他们“回归”课堂,更重要的是对其他学生起到威慑作用,为完成教学任务提供环境保障。
综上可见,我们要努力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真正体现课堂主导地位。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应选择典型人物或事件苦心经营、独运匠心,力求做到生动,合理而又恰到好处,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105-01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涉及面广、量大,历史事件、人物年代多,时空跨度大。要使初中学生获得历史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历史学观点,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教育工作者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也给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难上加难的情况下,如何改变现状,让初中历史真正走进学生心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否贯彻和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并切实把对新课改的相关理论研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是教育界普遍关注并亟待研究探索现实的重大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呢?
一、纠正认识偏差,提升思想认识
1、寻求支持,营造氛围。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要争取主动,积极地寻求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要主动筹建历史长廊,历史过道等历史知识氛围,通过学生天天时时对历史知识的接触和面对面对话,促进自我对照、自我反思,解除对历史的认识隔阂。
2、搞好宣传,纠偏正向。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和校内报刊,采取每周一个历史小故事、小事件、小知识,在听看中感悟历史知识的丰富和博大,积极开办校内历史小广角,让学生自由交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丰富学生历史知识,使认识得到纠偏正向。
3、思想引领,提升认识。在平时教学中,注意用马克思、恩克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具体的历史史实,揭示史实内部的联系和实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做到史论结合。
二、注重兴趣引导,激发学习热情
1、运用电子传媒,注重吸引提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多媒体、视频等形式再现历史事件和事件经过,让学生身处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教师适时反映或补充重要史实,印证重要观点,解释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深化历史认识,从而吸引学生对历史的关注和思想认同,提升学历史的兴趣。
2、积极创设情境,激发浓厚情趣。事实证明,要提高教学质量,在历史教学中,作为教师不能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要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走进你创设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紧跟你的思想。在授课中注重让历史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性的“百科全书”。
3、开展教学活动,体验历史事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兴奋点,只要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模式要多样化不拘一格,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开展活动相结合;广泛开展历史知识、辩论赛、历史人物小对话等课外活动,切实让学生亲自认识它或走进它,体会历史其中的奥妙,丰富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深化认识中激发出浓厚的兴趣。
4、主动关心关爱,融洽师生感情。作为历史教师平时注重与学生多谈心交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喜好,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学生“交朋友”当知己,让学生对你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才能喜欢你讲话和授课,进而喜欢历史这门课程。
5、注重激励先进,营造比学氛围。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多方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特别是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我们也要及时表扬。必要时可主动设制一个情况,让其主动解答,帮助落后生提升信心。通过激励表扬使学生实现从讨厌上历史课向爱上历史课的转变,通过培育学历史的兴趣爱好,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
三、遵循认知结构,创新历史教学
1、突出通俗易懂。教师在备课授课中注重口语化语言,多用白话授课和简明课件,让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少用成语复杂课件,让学生听后似懂非懂,看后似明非明。要多采取现代电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形象直观,尽可能地给学生减负,提升学历史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加大难点突破。在学习中学生往往因遇见难点问题,而对学习产生厌恶,成为了提升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作为老师要加大对难点问题的研究,在突破中提升教学的质量。尤其是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要进行全面点破,加大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不留丁点死角和疑问,切实帮助扫清障碍,达到破除瓶颈的目的,使教学质量在破解中得到提升。
3、注重语言艺术。历史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语言要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围绕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特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决定声音的高低,取舍音速的快慢,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要不断探索、总结、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生动性的辩证统一,使历史教学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当然,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项工程,首先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能力水平和知识储备,才能对各类教材融会贯通,驾驭自如,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富有吸引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也是我们永不停止所追求的方向。
(一)师生信息技术意识有待提升
目前很多的教师对于信息的分析和捕捉能力还比较欠缺,个人能力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对于教师来说信息技术和教师的年龄、学科的性质以及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关系。文科类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意识往往高于理科教师,但实际教学中,很多的教师因为自身操作能力的限制并不能够很好地使用多媒体设备。很多教师并没有转变观念,无法更高要求自己,对待工作教学只是应付一份工作,并不想做过多的改变。同时,学生的信息意识相对薄弱,不能明白信息技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而无法正确对待。其次,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于一些地区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只沉迷于网络,不能辩证的去看待其优势,无法适当的利用,让其作用最大化。
(二)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有待提升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理论知识学习,尽可能多的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软件和计算机设备提高自身教学的效果。但是目前教师处理文字和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并且教师不能够采取有效的途径去搜索整理教学资源,因此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有待提升。同时,师生的信息技术环境有待改变,特别对于一些农村地区,信息技术设备欠缺,一些教师有学习的想法但也被现实所打败,无法突破硬件的局限,只能望而止步,学生的条件就更差了,更加无法普及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策略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高认知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一方面树立起全新的教学观,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对自己的限制,避免一味以教师为主讲的传统模式,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创新自己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要提高自己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影响也是日新月异,教师只有认识到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利用信息技术展开自己的教学。例如我们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不怕远征难》时,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历史,能够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和这一课相关的影视短片,更有代入感,视觉感官的冲击会更强烈,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也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加强培训,夯实教师的信息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39-01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面对这些崭新的变化对于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有了更新的要求,如何用好教材,上好课程,精选练习,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和解题能力,也成了一个新的值得研讨的课题。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师指导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一个民主的、活跃的课堂气氛。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历史学科在初中时属于“边缘学科”,农村的家长不够重视,学生也不够重视。面对这种状况,初中历史教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主动性,最终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指导学生就课堂获取的信息,再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体获取其他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对史实的辨别分析得出更深刻的结论。如探究“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通过课堂交流、小组讨论、展示图片、展示课件、教师总结几个步骤,让学生学会获取历史信息,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实践证明,表扬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牢固掌握,对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大有好处。
二、充分发挥教师驾驭课堂的主导作用
有人说: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去点燃、发动和激扬学生的潜能和动力,一旦把动力激发出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就会无穷无尽,学习这就会乐在其中,乐而忘返。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课前要注意学会归纳和整合每个阶段历史。把每个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以后,让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某一个历史阶段要形成系统知识结构,如封建社会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可以根据要求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最后形成对封建社会的主题的横向、纵向认识和理解。归纳过程要注意指导学生从时间、背景(政治、经济等角度)、影响等方面记忆。
其次,授以学生如何阅读教材。注重指导学生阅读书本。良好的阅读书本的能力对学生解题能力会起到辅助作用。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带着问题阅读,提出本节课需解决的几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师题设的问题看书,找答案,然后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一起评判、小结,得出正确结论。
三、抓住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每一节历史课都要有它的重点所在。重点的突破环节,也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教师的精讲,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这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用精炼的语言,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从课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我们常提“以学生为主体”,但如果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展开,接二连三的提问,纷繁复杂的活动……这些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这也背离了新课程的初衷。初中课程的探究要适可而止,否则,一些问题,学生会越探究越糊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仍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解的机会很少,失去了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的探究学习只是做了无用功,是名副其实的“无效探究”。
四、巩固练习,关注表述
教师在选择习题的时候,必须精选精练,以《考试说明》要求为准,精选一些思维性较强的材料问答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景的能力。
学生吃透教材,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但还要加强对学生面对问题时做出完整准确表述的能力的培养。
首先,指导学生读懂材料,读懂材料和教材知识相吻合的部分。尽管材料题的一切皆“新”,但所提供的内容总是教材的“影子”,必然与教材的某些知识发生联系。材料题目这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弄清了命题的意图就等于明白了答题的方向和知识范围。
其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答好考题的关键。解题中的文字表达包括语言内容的组织、语言内容的表述特点和使用历史语言。历史问答题的文字表达理应运用历史语言陈述,语文的一些解题方法,如归纳段意法、总结中心法,也可用在历史解题中,此外,历史问答题答案并不是课文原话,但又源于对教材内容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指导学生在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养成归纳、概括、分析能力,对每个知识点尽量用最简明的语言予以表述。
最后,指导学生学会整合试题。近年来,历史中考命题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能力考查题特别是思维能力考查题的比例上升。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客观性试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无法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就连选择题也不再是过去那种对课文的机械照搬,而是提供了全新的史料,其命题原则就是立足于对教材基本知识内在本质的揭示。这样只靠熟记基础知识或者打题海战术,是远远达不到获得能力提升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对教师、学生、课程设计、课堂活动等都有了更新的要求。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要有效的结合起来,历史教学在应对这种新形势,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运营历史知识,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参考文献
自从课程改革以来国家积极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当代学生,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问题意识”似乎是条捷径,可是我们的学生似乎依然没有任何改变,依然不想问,不愿问,不会问,虽然教师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一些课堂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时间紧张,教学内容都还完不成,哪里还有时间让学生发问。其实很多教师不清楚现代教师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在素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而不是将知识嚼碎了让学生消化,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论学生的问题是否深刻,是否和本节课有必然联系,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映,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从而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提升认知能力。历史课肩负着培养现代公民的教育责任,一名合格的公民必然关心国家的大事,历史就是过去的国家大事。所以历史课要想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要结合时事古为今用,比如五四精神在正常教学中教师主要强调“民主”与“科学”,那么在教学中是否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五四精神是否过时,今天如何理解五四精神,让学生本着一份古今联系,古为今用的观念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三、教师自身要有问题意识
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例行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行动;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和再思考。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教学反思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借助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以优化教学
四、我的一些小方法
(一)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在课前提供预习提纲,让学生在课下就将一些根据课本能解决的内容自行解决,或者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就本节课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希望知道的内容(要求很宽泛,只要是学生有兴趣的皆可),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有的放矢的教学,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另外每节课结束前5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提出自己的问题及感兴趣的内容(要求与教学内容有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22-01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状态的综合表现。它是教师和学生集体相互作用构成的一种心理环境,它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学效果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
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2 创设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营造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思维氛围
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
2.1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讲中英《》中“五口通商条款”时,以往的教学只是让学生记住“五口”名称与相应的地理位置,这样的教学形式有些僵化。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让学生思考,英国殖民者为何强迫清政府开放这“五口”?“五口”背靠的地域资源有何特征?英国殖民者的经济掠夺倾向是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这样,学生不但清楚地记住了“五口”名称和相应的地理位置,而且对“五口通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而热烈。
2.2以疑导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自主学习课堂中,笔者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其中精心设疑是关键。例如在讲“一战”时,笔者通过层层设疑: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并试分析战争的性质?一战是如何爆发的(大战的导火线)?主要有哪几条战线?其中西线发生过哪些重大战役?1917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加速了战争的结束?大战的结果怎样?通过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原由进行探究,效果不错。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认真钻研教材,才能设计出有趣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
3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与认知规律,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方法、规律的教学。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黄帝”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历史人物,教师必须对历史人物的学习方法做一介绍,也就是要抓住历史人物所处时间、身份(称呼)、活动事迹,以及有何历史作用或影响等去学习。学生在学会学习方法和小规律以后,逐渐地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从而乐于学习历史。我认为在今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也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4 采用灵活多变的互动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4.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讲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时,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理解难掌握。我们不妨让学生动手用橡皮刻汉字,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捉摸、用心雕刻,兴趣盎然、记忆深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2.2通过讨论和分组活动进行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论述“我心目中的秦始皇”时,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使学生学会了应该如何科学的评价历史人物,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5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角度的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最大限度地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为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利用教学情境。
在创设历史情境时,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历史、与教材的距离,架起学生与历史之间的桥梁。
6 用探究、讨论、辩论的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教师定位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在教学中,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其主体性才得以体现。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使学生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组织广泛的讨论交流。要求全部参与、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尽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积极地就历史问题进行质疑、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多运用讨论辩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情绪放松,思维活跃,使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讨论辩论的方式由于强调了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而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运用是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着力提升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异彩纷呈的综合性艺术,完成自己的光荣职责。
参考文献: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当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还是比较重要的。这是因为,地理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未来的升学有着极大的关系,同时,通过地理课程的教学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世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地理课程的学习当中,地图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之一。通过地图,学生能够对地球乃至宇宙都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有许多知识点都会涉及读图、制图以及地图分析。因此,在进行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的读图能力并不理想,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地图并没有充分的了解,自然而然就阻碍学生读图能力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提升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我们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让学生对地图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初中地理课程中地图的识别
要想让学生对地图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那么首先就需要让学生对地图的不同类型有所了解,让学生学会将地图进行分类,这样一来才能让学生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以此来提高地理的读图能力。在当前初中地理课程的地图教学过程中,一般是采用先看、后写、再填,最后实际绘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地理地图有更多的了解,同时,通过大量观看不同的地图,寻找不同地图上的规律,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每一个地图所包含的信息。同时,地图的绘制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图中不同区域、不同线条、不同数字所包含的含义,为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譬如说,在进行“七大洲四大洋”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自行绘制地图,然后在地图中标注正确的地理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巩固学生的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以此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良好的成果。最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图的方式,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地理课程的学习当中,从而帮助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重视地理知识的积累
对于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教学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并且帮助学生促进地理课程的学习质量,那么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地理知识的积累,这样才可以为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老师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1.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那么就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众所周知,由于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课程以及课程知识的深度都在不断增加,因此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及教师的教学任务都较为繁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就存在着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追赶进度只对课程知识进行了初步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地理课程知识的理解,同时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多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缺少主动思考的过程,这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也存在巨大阻碍。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要想改善这一教学现状,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积累大量的地理基础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上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所传授的课程知识,提高学生地理课程学习质量的同时,也为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
2.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对于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提高来说,构建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在不同课程知识之间必然是存在内部联系。因此,通过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更好的理解不同的地理知识点,从而为学生地理课程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同时,在进行地理读图的时候,学生也能够将自己积累不同的地理知识点穿插到一起,从中发现地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为学生地理课程学习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采取联系的观点来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这样才能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
三、加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
在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那么也需要注重学生地图分析能力的提升。在前文笔者就有提到过,地图是地理课程教学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因此,在进行地理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多多利用教材中所提及的地图或者是寻找到认为较为适合的地图来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不仅如此,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单单只是依靠板书或者口述的形式来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课程知识,并且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而地图的使用,则可以更加直观的为学生展现不同的地理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能够通过教师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譬如说,在利用地图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地图,如地形图、航空图、海图、天文图、三维地图、卫星地图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地理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熟悉不同类型的地图,在进行地图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地图绘制能力
在前文笔者就有提到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地图的绘制,对于加深学生对地理地图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在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提高学生的地图绘制能力。当然,在让学生进行地图绘制之前,需要确保学生对地理知识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确保地图绘制的准确性。否则,一份错误的地图不仅对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甚至还会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误解,从而阻碍学生地理课程学习质量的提高。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地图绘制之前,可以先通过范例或者是例题讲解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地图知识。之后,教师再提出与课程知识有关的要求,让学生自行进行地图的绘制。在前期学生的地图绘制成果可能并不理想,因此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前期采取临摹的方式来进行地图绘制,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地图的印象,这样才能够在未来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地图绘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在进行地理课程学习时,必须要充分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这样一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升学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丽平.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谈谈如何提高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J].考试周刊,2013(45):136-137.
[2]李辛辛.浅谈初中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23).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实验教学是极其薄弱的环节,目前普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简单的“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内容较多,而缺乏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内容,而且实验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学要求的内容较少,不能反映当今化学发展的水平。
2、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的实验较少,多数是老师的演示实验。
3、教学方法仍采用实验前教师详细的讲解实验内容,不仅占用了学生有限的动手时间,而且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传统的实验和分析方法等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偏差较大。
二、加强初中化学实验的自主探究教学的策略
1、精心设计导入,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引发学生兴趣
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营造一种兴趣盎然、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积极交流、积极合作、相互启发的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磨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分子”这一节内容时,我先提问:“100+100=?”话音刚落,学生大笑,齐答“200”。我却在黑板上写100+100
2、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地改进实验装置和操作,简化复杂的实验过程,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观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新奇中产生兴趣,积极探索。
例如:在给学生上第一节化学课时,用“白纸显字”的方式自我介绍(即先用酚酞试液在白纸上写上化学及老师姓名,然后往白纸上喷稀氢氧化钠溶液)。介绍化学的奇妙时,做“魔棒点灯”、“来无影,去无踪”、“烧不坏的手帕”等小魔术,把学生带入一个神秘的千变万化的化学世界。
3、注重化学实验在生活中的延伸,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化学知识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贴近生活,探究生活,创设生活化学实验新模式也是化学实验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到实验室外作实验,在生活中学化学”,就是要注重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独立创新;张扬自我、显示个性,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在生活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
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是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
4、指导探究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教师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教会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显得极为重要。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可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开阔、更活跃,解决学习问题的手段也变得更轻松、更灵活。教师教给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途径去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有助于快速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5、“开放实验室”,提供方便的活动条件
实验室不只是实验课的课堂,而应该是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活动和研究的自由而方便的场所。“开放实验室”,才能提供更多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具体做法如下:
(1)时间上“开放”
除安排实验课外,其它时间只要求学生有要求,与实验员预约后都可进入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便利,使实验室成为学生进行实验和研究的基地,成为化学实验的“俱乐部”。
(2)实验活动内容不限
学生可以重做或补做教材中设置的实验,练习操作;也可以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作比较和验证;更可以带着研究课题进行探索性实验研究。如果不做实验,也可以参观一下实验室陈列的各种模型、装置。
(3)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
只要学生将自己的设想和所需的仪器、药品清单列出,交给实验员即可。实验室要作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方便,提供条件。甚至实验室没有而实验中又必需的物品,老师也尽量满足同学的要求,特批购买。
诗歌朗诵能力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诗歌朗诵是一种口语行为,它体现的是学生驾驭语文一种能力。诗歌朗诵作为语言朗诵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与其他朗诵(散文朗诵、文言朗诵等)一样的功能,但是,由于诗歌语言的特性,诗歌朗诵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其他朗诵无法取代的功能。因为最早的诗歌就是音乐,所以,诗歌具有先天的音乐性,尽管现代诗歌已经和音乐渐行渐远。但优秀的诗歌朗诵,应该是一种生命的颤动,它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纯粹。诗歌是从诗人心灵深处自然流出来的声音,它真诚纯明,仿佛婴儿的啼哭,仿佛天籁,正所谓“诗言志“,就是这个道理。优美的诗歌朗诵可以纯洁心灵、丰富感情、变化气质、陶冶情操、润泽生命。优秀的诗歌朗诵,需要朗诵者运用独特的诗歌领悟能力,而且在唇齿之间,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而听众在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之间,能够受到感染,融入诗歌情境,感悟诗歌魅力。
语文教师若想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培养自己朗诵能力的自觉意识。倘若教师的朗读水平较差,不仅会贻笑大方,还会误人子弟。所以,教师应该在业余时间,极力提高自己的诗歌朗诵水平。无论是平时的教材讲解,还是试卷分析,都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教师的朗诵水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意识。教师不仅要在身体姿态上挺胸抬头,科学把握朗诵节奏,注重朗诵的轻重和抑扬顿挫,还应该注意要身心投入,真正地让学生叹服,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纠正他们认为诗歌之矫揉造作的观念。
除了教师自身朗诵水平的提高外,还要教师做出相关措施,致力于学生的朗读训练和培养上。
教师首先要纠正学生的发音。青海方言与普通话差别较大,他们将爸爸叫阿大,将“叔叔”叫“爸爸”,将“在哪呢”说成“阿扎里”。所以,语文教师做好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纠正他们的错误发音,这是培养学生诗歌朗诵能力的第一步。如“zh,ch,sh,z,c,s”的区分。实际上,教学生正确发音的过程,也是他们第二次学习说话的过程。学说话实际是一种模仿的过程,除了唇音完全模仿以外,还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一张汉语发音表,使之熟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并能很好地对此进行区分。在教授初中生的发音上,尽管这不属于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但是,因为青海市地区的特殊,多数小学教师口语素质差,这样,纠正学生发音,使之正确说好普通话,推广国家普通话的任务就落到了初中语文教师的头上。在课上,让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发音时,让他们对着镜子发音,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浓厚。
学生正确发音之后,就要教给他们诗歌科学朗诵的要领和方法。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观赏青海抗震救灾的义演晚会,主要是看诗朗诵部分。因为这是权威的视频样本,朗诵者是国家一级的朗诵演员。学生的音色不一定要好,但朗诵的情感是必须要饱满而真切的。朗诵不同于日常的说话,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其文学性上。在朗诵时,学生需要深刻理解文字作品,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有声语言进行表达。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朗诵创作,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文学性,人们在选择朗诵的文学作品时都是非常严格和认真的,对其主题、思想、遣词造句的要求非常高。事实证明,文字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朗诵艺术魅力的高低。同时,教师还要很好地为学生设置诗歌朗诵的情景,营造诗歌朗诵的氛围,所以,在学生准备朗诵前,为他们挑选好适合的音乐和背景,使之真正有效地将身心投入期间。在课下,多给学生以辅导,如重读音的规律,停顿的规律等都是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玩味的。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验证巩固原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的这种作用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选好实验,用好实验,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是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课题。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实验活动情景
实验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设计装置展示会”,再由各组骨干同学作为代表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在学生这些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
二、适当增加规律实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例如,在“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环节教学中,可以补充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原料易得,实验易做,并且现象明显。通过这个实验和铁绣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更能使学生理解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得到和掌握规律。又例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这个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 强化环保意识。同时教育学生,对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措施,就可以防止或减少污染,这样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系统化深刻化,效果非常好。
三、恰当改进实验方案 丰富学生实验情感,提升学生实验能力
让学生动手具体操作实验,培养实验能力。有些演示实验易操作,现象明显,很具有代表性。如果我们把部分演示实验也让学生做,会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如一些操作简单的演示实验,教师可安排两三个学生在实验室先做一遍,然后上课时做给其他学生观察。教师可把学生编成组,轮流来完成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他们的实验能力得以提高。教师在准备实验时,由实验助手协作完成实验前实验效果的预测、溶液的配制、所需仪器的取存等,也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和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意义极大。新课程新理念也认为,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分解放出氧气”实验中,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会观察到小木条复燃的现象。然而我们的实验却不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看不到火星变旺,而发现会熄灭。是什么原因呢?它是由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引起的,还是由于分解产物中有大量水蒸气造成的呢?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一组可试验10%、15%、20%等多种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一组可加长导管,待生成的水蒸气冷却后,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测试。结果发现原因均存在。于是引导学生去改进这一方案。方案一:使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温度不要太高,尽量减少水分蒸发,有大量气泡冒出时,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即可;方案二: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或碱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验。
四、结束语
总之,化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化学实验中,学生有许多能力可得到培养。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并且学生之间也有认知上的差别,我们应正视这一点。因此,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实验操作能力、初步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为以后的高中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化学实验能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也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动手的机会,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