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初级教程模板(10篇)

时间:2023-11-08 10:45: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平面设计初级教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平面设计初级教程

篇1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2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艺术与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也随之发展起来。平面构成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基础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成为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研究二维形态在空间内的设计,是各种构成形式与设计实践联系的研究,是对二维空间上形态的创造和画面构成美学原理的研究。总之,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设计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对于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及教学经验的总结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分类。为拓展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思维,我们应在继承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培养创新意识,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

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领域的基础,更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本门课程已成为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以及理论概念的抽象性,往往使初学者对平面构成的应用范围搞不清弄不明,由此学生体会不到平面构成所带来的收获及其重要性。

其次,学生对于平面构成如何运用,尤其是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其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以及与应用设计的密切关系,致使学习兴趣不高,即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对这门课也没有足够重视。

另外,从教学实践来看,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训练课程与应用设计课程是有差别的,如果能够掌握好基础理论一定能使应用思路更为宽广。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之外,必须使学生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简单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并非四分五裂,不成体系,因此在基础练习中应加上与专业设计能够对接的练习内容。

二、继承传统绘画方式,夯实基础审美趣味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完成的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由传统的绘画思维向设计思维转变。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传统绘画方式,在绘制过程中体味着手绘特有的效果和魅力,从而夯实学生的基础审美修养,以便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

三、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为附。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对于极为抽象的理论原则,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会面临重重困难,致使教学方法易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贯彻实施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要改善当前存在问题,应进一步调整完善教学方法。应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更为多元的认知理解。

另外,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节省了板书时间,而且增强了教学直观性,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充分,为学生准备好相关优秀素材,以开拓学生眼界,了解本门课程的视觉语言表现符号,并且能使抽象的理论以生动的形象有所展现,多媒体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更加直观生动地诠释了平面构成的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

由于我们是职业类院校,课堂教学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更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大厂房,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开放性,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实践经验的体会。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讨论、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质疑,鼓励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实践中获取灵感,获得真知,以便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

在平面构成课堂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不应只满足于书本知识,要有独立的思考和认知能力,作为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好想法及时鼓励肯定,而对于暂不成熟的想法也不该全盘否定,应给予正确引导,从而激发其创作潜能,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篇2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平面设计在我国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平面设计这门单独的美学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尤其在现代文化和商业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多媒体智能终端的发展逐渐取代了传统印刷品的同时,是否该取缔传统的印刷品,追求新的的视觉感受,值得我们去思考,同时给平面设计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怎样创作出新的视觉感受,靠的是粘贴复制别人的东西,还是要靠自己的观察和积累做设计。近年来,我国的平面设计教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许多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为顺应时代需求而纷纷开设此课程。

一、平面设计教育的现状

首先是平面设计教育的生源质量专业水平相对较低,考生大部分都是速成班,基本功底薄弱,很多考生并非专业出身,缺乏基本的艺术熏陶和艺术修养,文科或工科的转行改学平面设计,更有许多专业院系也开设此课程。例如计算机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等,这些院系大部分都是闭门造车,学科与学科之间互不探讨、沟通和交流。艺术院校注重艺术忽视技能,工科院校则反之,注重技能轻视艺术,这就使设计无形中成为一潭死水,渐渐地干枯而失去了设计本身具有的创新意识,这种局面必然造成学生毕业之后走出校门要么只会电脑制作,要么只会做广告和传媒,把平面设计这门完整的课程给分裂了,各种学科之间缺乏统一性和必然联系,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平面设计教育上的失败。

其次是学校教学模式上未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教学观念相对落后。中国的平面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绝大部分在教学方面无论从内容还是到形式基本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创新意识薄弱。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相对甚少,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学习态度过于被动,学生只是顺理成章的完成了所学专业的基本课程,但这并不代表该课程是否真正理解,是否真正能够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去。设计的过程和作品普遍存在抄袭现象严重的问题,一个平面设计命题往往都是东拼西凑,抑制了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使自己的平面设计水平停滞不前。

二、平面设计教育带给我们的思考

1、改革教育模式,正确认识平面设计教学的价值,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设计重在创造、创新,所有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材料都要有一个高度的创新意识,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在掌握好基础课知识的同时不断深化自己的设计理念。

2、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体裁要紧跟时代步伐,反应时代特色,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准创意切入点。以往的教学模式大部分都是老师讲自己的,讲完之后布置课题学生就做自己的,做完之后这门课程基本算是结束了,久而久之学生对整个创作过程一知半解,片面追求制作技术和结果,对学生的审美标准和创造力的培养渐渐趋于淡化。因此,要想使学生对每一个设计命题都能立马找准切入点,必须进行多角度的强化训练,使该设计作品力争达到新颖性、合理性、统一性三者兼顾,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对该设计有大体的感性认识,把握设计的主题,之后再做初稿,在围绕初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时学生的整个思维过程不断得到提炼和升华。其次是让学生牢记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打破以往呆板的思维创意,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培养学生对新现象新事物的感知能力,从而使学生创作出好的作品。

3、注重日常知识和素材的积累,不同学科之间要经常互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参与多方面的平面设计活动,多看一些与设计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收集并整理分析,才能使自己的设计思维不断的处于活跃状态。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哪怕是一个失败的设计也应展现在大家面前一起分享该设计的成功与不足之处,通过这种不断的学习和交流,思维模式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能进一步改善和强化自己的设计水平。

5、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倡导个人设计风格,塑造与众不同的典型的创造性思维,使自己的设计作品力争达到独特、鲜明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6、无论是工科还是文科院校在开设设计课的同时,都要注重对学生美术方面的艺术涵养,因为所有设计的基本功都离不开最初的绘画、色彩,点、线、面的组合等元素。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讲,平面设计的关键就是在于创意,而如何有一个好的创意,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培养创新人才和技术人才,抛弃过去传统落伍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理论和观念。一切从实际出发,让平面设计紧跟时代步伐,反应时代气息,也愿平面设计教育日趋完善和成熟,使之走向健康、新颖、独特的发展之路。

三、结语

开设平面设计课程是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能人才,必须对市场经济和广告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有深刻的认识,站在这个高度上才能看到平面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强调平面设计与社会、文化、经济相结合,才能够培养面对现代各种挑战进行战略性思考和决策的平面设计人才。

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平面设计的未来,唯有做好相应的教学培养工作,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合格的平面设计人才,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小开,张福昌.捷克平面设计与布尔诺双年展[J].艺术·生活,2005年02期

[2]莫泽坚.运用摄影图片为素材,拓宽平面设计新领域[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篇3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根据时展需求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满足新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广告学专业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一方面要教授学生平面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并结合代表作品的讲解和欣赏,挖掘学生的平面角设计灵感,培养学生的平面设计兴趣,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平面设计与广告制作的关系以及作用,另一方面要结合广告学专业的特点,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规格、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和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1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1 广告平面设计基础教学课程的发展不够理性

毫无疑问,广告行业的发展和繁荣推动了广告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但是这股热潮也让人们丧失了对广告行业的理性预期和评价。高校在缺乏必要师资力量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广告学专业平面基础设计课程教学快速膨胀,虽然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难以保障。与此同时,社会观点也对高校培养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人才产生一定的误导,广告学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远远要比人们认为的要复杂的多,不是懂一点电脑知识、有一点创意就可以的。

1.2 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缺乏创新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同样也要不断发展和创新,摒弃旧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然而,当前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必要的创新,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摆脱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调动不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授课内容主要围绕着课本中色彩、版式以及字体进行,与社会需要脱节。第二,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期间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任何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广告学专业的平面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也不例外。目前,高校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人才的培养过于强调专业素质,忽视营销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的学习。

1.3 缺乏专业的广告学专业平面上设计教师

广告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兴起比较晚,很多广告设计的教师都是纯艺术或者工艺美术出身的,尽管他们拥有高超的审美品位和扎实的艺术功底,但是,他们中绝大部分都缺少广告学平面设计的实践经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广告运作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没有说服力,而且也缺乏广告面向市场的商业解读水平,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对受众心理以及什么需求的分析不够,很可能会过分强调唯美的意境的塑造而忽视了受众心理、投放方式以及广告调查的研究,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2 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2.1 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观念

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要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首先要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感受多元化视角下的符号、元素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信息理念和受众需求将不同符号应用到广告设计的能力,要做到这些需要打破原有的教学观念,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传统广告学平面设计过于强调理论的灌输,长此以往,学生不免感到乏味、枯燥,调动和不起学习积极性,因此,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应该由理论转化为图形以及符号的欣赏和创意方面。通过多媒体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中外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优秀作品,感观刺激让学生感受色彩、图形、结构的组合以及变形,通过平面、二维、三维图形的一次展示,让学生体会混维空间在广告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引导学生大胆创意,灵活运用多种材料、形式以及肌理来加强视觉冲击效果。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营造宽松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空间内。肆意展开灵感的双翅。

2.3 调整教学安排

传统平面设计基础课程过分强调学生对于平面设计韵律以及色彩组合规律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作的生动准确性、完整性以及严谨性,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时期平面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在设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要侧重学生对于图形的感受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广告学专业的特色为基础,并立足于与社会现实发展需求,不断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和综合素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刘一颖.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美术大观,2011(12).

篇4

尽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教学存在一定严谨性与科学性,然而作为设计类专业也要求其具有更高的发散性与创造性,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平面构成教学既要全面掌握构成排布规律与点线面结合能力训练,同时又要不断开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创新力与理性调控力。

对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观察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应该以教创新思维联想与发散的平面构成教学代替临摹与传统技术教学。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对过去的平面构成教学模式进行了基本延续,使得抽象与发散构成思维止步不前,这种现象令人堪忧,而具有现代化的平面构成教育理念将传统单一性的审美格局打破,构建了一条富有现代化及创意性的艺术设计标准与法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传统优秀的美学思想与古典教学理论予以继承,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开拓理念,不断对现代化美学理论及表现形式进行革新与创作。

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平面构成教学理念中,一味强调训练学生临摹推敲再现能力,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性,束缚了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创造能力。点、线、面与黑、白、灰的抽象性平面构成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设计时二维转换三维的空间构成能力、教师教学改革及设计教育后期跟进等均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及现实意义。从而既开拓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又丰富了平面构成教学内容。对构成设计中学生艺术个性与探索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不断强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整体布局能力

在进行《平面构成》教学设计时,应依照学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需要在创新与抽象表达技能训练过程中各有侧重,这就需要依照不同的设计需求达到相应的构成效果,通过科学手段,理性化发挥与把握课程命题作业中平面构成基本元素,摆脱传统临摹分解式训练模式,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与空间塑造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提高学生对二维构成的理解与认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教学而言,必须掌握两大问题,即:空间关系的逻辑性与线条的运用。

1.一切是线条与线条是一切

可用平面构成中的线条元素绘制种存在于纸上的二维空间关系,由于线条本身具有分割空间与表现多维空间图形物象的功能,运用多种手法将线条绘制于平面图纸上,所切割的画面连同点与面将产生丰富多彩的空间效果,从而将平面构成本身所具有的抽象形式美感体现出来。

在视觉形式与抽象设计中,点、线、面几个构成要素是设计的根本语言。而线条在当中扮演着最直观的角色。在自然界中纯粹的线条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线条是设计师高度概括物质构成、分割的集中表现,存在于实际物质之间。线条不仅抽象性比较强,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动感性,能够彰显出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在环境艺术设计平面构成教学中,往往会通过线条的自然美理性分割画面,经过提炼再塑造形成具有突出形式的设计主体。总而言之,线条不仅是最具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塑造表现力的种语言方式,而且还是最能体现设计者性格的种重要因素。

2.流动的空间与空间的流动

篇5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架空刚性接触网是城市轨道交通架空接触网授流方式的一种,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运营维护工作量小,安全可靠性高等优点。自2003年广州地铁二号线首次采用并实现国产化以来,架空刚性悬挂技术已在广州、上海、南京、深圳、成都、苏州、宁波等国内多个城市地铁线路中得到推广应用,现已成为我国地铁隧道内架空受流方式的首选。

我国的架空刚性悬挂技术经历了十分系统的研究过程,是在借鉴国外技术经验的基础上经自我创新而成,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与应用,总体上已十分成熟,实际运营中架空刚性接触网运行效果良好,未发生一次弓网事故。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架空刚性接触网也不例外。通过对已开通线路的调研,运营部门普遍反映受电弓碳滑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均匀磨耗,其中以广州地铁二号线最为严重(见图1)。

图1 广州地铁二号线受电弓碳滑板磨耗情况

碳滑板异常磨耗的主要表现为碳滑板表面出现不平滑凹槽,尤以两侧为甚。凹槽的出现极大降低了碳滑板的使用寿命,增加车辆的维修成本,同时碳滑板表面高低不平也会增加钻弓、刮弓等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地铁运营的安全性。本文旨在通过对受电弓碳滑板不均匀磨耗的原因分析,找出现有架空刚性悬挂技术的不足,并提出一些优化改进的建议,使之更加完善。

受电弓碳滑板磨耗不均的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良好的弓网受流关系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受电弓和接触网均具备优良的技术性能,二是受电弓和接触网之间具有良好的匹配性,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对于受电弓碳滑板磨耗异常的原因分析也应从接触网和受电弓两方面入手。

1)接触网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刚性悬挂接触线普遍磨耗良好(见图2),属正常机械磨耗,因此可以说受电弓碳滑板的异常磨耗也主要是由弓网间机械磨耗造成的。对接触网而言,影响碳滑板机械磨耗的主要因素在于接触网的平面布置,即接触线相对于受电弓的分布情况。

图2接触线磨耗正常现场照片

下面以广州地铁二号线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广州地铁二号线刚性悬挂每个锚段基本呈近似半个正弦波状布置,为定性地研究接触网平面布置对受电弓碳滑板机械磨耗的影响,我们可将一个锚段等效为半个正弦波。等效模型见下图3。

图3等效模型

等效模型数学函数如下:

y=a*sin(π/L*x)。

其中,a:最大拉出值(a取0.2m)

L:锚段长度(L取243m)

将受电弓在±200mm范围内分成若干等分,并计算出每一等分内接触线的长度,从而得出一个锚段内受电弓各个区段与接触网接触长度的分布图(见图4)。

图4 一个锚段内受电弓接触长度分布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出在0~180mm范围内接触长度基本相等,在180~200mm范围内接触长度明显增多,约占全部接触长度的32%,因此可以预见受电弓两侧机械磨耗要明显多于中间部分,这与受电弓实际磨耗效果基本吻合。

综上所述,接触网拉出值的分布对受电弓碳滑板的机械磨耗有影响,拉出值分布不均会造成受电弓碳滑板机械磨耗的不均,碳滑板与接触网接触时间长的区段易形成凹槽。

2)受电弓

为验证受电弓自身对弓网磨耗的影响,在一列广州地铁二号线列车上更换一架广州地铁一号线车辆受电弓,进行了对比试验。通过近3个月、约1.8万公里的实验运行,得到如下测量数据。

换弓试验测量数据 表1

经统计分析,二号线车辆受电弓上的碳滑板的平均磨耗率为6.82毫米/万公里,一号线受电弓碳滑板的平均磨耗率为2.89毫米/万公里。试验后的碳滑板照片见下图。

图5二号线受电弓磨耗后碳滑板

图6一号线受电弓磨耗后碳滑板

从试验后受电弓照片中可以看出,一号线受电弓也出现了不均匀磨耗,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接触网拉出值不均布对碳滑板机械磨耗的影响。另外两种受电弓磨耗率不相同,说明受电弓结构、弓头质量、碳滑板材质等受电弓自身因素与碳滑板磨耗量异常是相关的。

既有架空刚性接触网平面布置方案简析

目前,我国刚性接触网平面布置主要有两种方案,一种为半波模式,即汇流排在一个锚段内呈半个近似“正弦波”布置(见图7),广州地铁二号线即采用此种方式,对于锚段关节、最大拉出值等“关键悬挂点”严格规定了相应的拉出值,而“非关键悬挂点”受当时设计条件所限未给出具体拉出值。但要求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情况将接触网调整成半个近似“正弦波”布置;一种全波模式,即汇流排在一个锚段内呈完整近似“正弦波”布置(见图8),除广州地铁二号线外其他刚性悬挂线路均采用此种方式,对于锚段关节、最大拉出值等“关键悬挂点”严格规定了相应的拉出值,“非关键悬挂点”给出了参考拉出值。在施工中施工单位基本根据设计给出的拉出值进行安装调整。

图7 半波布置模式简图

图8全波布置模式简图

半波模式下一个锚段内受电弓与接触网接触长度的分布已在前文中得出,下面将全波模式下一个锚段等效为完整正弦波,得出受电弓各个区段与接触网接触长度的分布如图9所示。

图9 全波模式下一个锚段内受电弓接触长度分布

由图4和图9可以看出,无论半波还是全波模式,相比与受电弓中部,受电弓两侧与接触线接触长度要长,使得受电弓两侧的机械磨耗较中间部位大。不同之处在于,在一个锚段内,半波模式下接触线只在半个受电弓上滑动;而全波模式下,接触线在整个受电弓上滑动,且与受电弓任一区域的接触长度是半波模式的一半。全波模式下,接触线在受电弓上的滑动频率更快,从而使得碳滑板磨耗更趋均匀。这一点从实际运营线路受电弓碳滑板磨耗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图10 全波模式受电弓碳滑板磨耗情况

架空刚性接触网平面布置方案优化建议

根据上文所述,既有架空刚性接触网平面布置方案都会使得受电弓碳滑板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均匀磨耗,这是由正弦波的特性决定的。但从半波变成全波后,受电弓磨耗明显改善,也说明接触线在受电弓上的滑动频率越快,磨耗越均匀。另外如果使接触网在受电弓两侧均匀分布也会使得受电弓磨耗均匀。基于以上思路,为改善受电弓碳滑板的机械磨耗,结合现有平面布置模式,提出以下两种优化方案。

方案一:双正弦波布置模式

图11双正弦波布置模式简图

双正弦波方案是在一个锚段内汇流排成两个近似正弦波布置,对于正弦波而言,虽然从理论分析上依然是受电弓的机械磨耗两侧要大于中间,但是由于在一个锚段内接触线在受电弓上循环运动两次,使得接触线在受电弓横向上的移动速度加大,从而可以起到改善弓网间机械磨耗的作用。

方案二:折线布置模式

参照柔性接触网平面布置方案,将一个锚段内汇流排基本成折线布置,折线间以圆弧相连,圆弧半径不小于汇流排最小人工弯曲半径。由于汇流排主要以直线形式出现,且与受电弓中心对称布置,因此可以说在此种布置方式下接触线在受电弓上的分布基本平均,每段碳滑板的机械磨耗基本相当。

图12折线布置模式简图

相比较现有的平面布置模式,上述两种布置方式均可以达到更好地改善弓网间机械磨耗的目的,代表着架空刚性悬挂平面布置的发展方向。但需要注意的是,两种布置模式中汇流排弯曲次数更多,弯曲半径更小,易出现伸缩过程中汇流排与定位线夹卡滞的现象,因此需要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对现有汇流排安装方式、零部件结构等加以优化改进。

结束语

篇6

随着职业教育逐渐被重视,中职教育以培养“操作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理念也日渐强化,专业课程改革同时也在“默默”地进行。在当今社会由于广告业、印刷业、软件业、影视业、游戏业等众多行业对于平面设计人员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使得电脑美术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后期设计与制作已经成为现代设计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因此如何在平面图像处理与设计这门课程中将数字化艺术手段和感性的认识理念以严密的教学方法组织起来,是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应探索与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平面图像处理与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从软件使用的角度来考虑教学,也要从学生易于接受并能快速掌握、灵活使用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教好这门课程。而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生个体差异比较明显,每个学生的审美能力、知识接受能力都有较大差异,使得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深度等方面都有所顾虑,以求能满足较多学生的要求,教学内容上受到局限;

二是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理论加简单实例的方法进行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往往死学死记,无法活学活用,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素材的收集单一,难以完成复杂的图片处理。并且由于学生视野的局限于很小的一个圈子里,虽然处于网络时代,但不去主动了解和接触国内外优秀的图像处理方法和技巧。

为此要使学生学好这门课,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及美感的培养。在此,我根据上述问题对平面图像处理与设计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一、营造学习环境,提高学习兴趣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育不是压制,而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郭沫若也说过:“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学习兴趣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前提,更是我们职业学校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动力。现在中职学校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并不是因为他们笨,而是因为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二、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图像处理呼唤艺术和美学,这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方向和潮流,以至于人们在制作、处理图像的质量评估体系中,也把艺术性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评估。因此在平面图像处理与设计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讲解软件的使用技术,还要适当的为学生灌输美术的设计理念,毕竟制作只是手段。根据实例,从配色方案到线条和形状的搭配使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的颜色搭配看起来比较美观,这样的位置摆放看起来更加合理。当然,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没有美术基础,在这一部分的讲解中要更加耐心细致,不仅让他们看到美观的设计,还应该让大家看一些相对不成功的案例,而历届学生作品就是最好的案例,特别是存在错误的地方,不符合美术设计原则的作品都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学生往往会犯相似的错误,经教师点评后,犯同样错误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而那些优秀作品则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作激情。

三、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强化技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一些平面图像设计的作品,如商店的招牌、大街上的广告牌、书店的图书封面、精美的网页、吸引人的电视画面等等,可以说平面设计作品无处不在,只是大家对这些作品习以为常没有认真的去关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身边的事物,用平面设计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

四、交流评价、归纳总结

效果评价是一个容易被教师忽略但对学生来说又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评价,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自信,才有更大的信心去学习,去创作。一般基础实例或简单的提高任务我们可以放在课堂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我们要做到不能忽略任何一名学生。而对每名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应首先肯定其作品中好的、优秀的一面,然后再提出作品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在评价完毕后,大部分的学生会再重新去完善他们的作品。

总之,对于实践操作非常强的课程,我认为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能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只有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不断的探讨和研究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现状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